写书法写的我头昏脑胀是哪个对涨的。。。。要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其实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上學学的是陶瓷工艺学,研究怎么做陶瓷;后来不小心因为会写点小文章做了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再后来又当了副总做管理;后来脑袋一热叒搞起了网站把看似不错的官儿给辞了。这些年老同事见到我都很惊讶----你还会搞电脑而平日里,很多书法家和爱好者又经常向我“讨敎”这个那个的貌似我还成了书法专家似的,这些足以证明我这人从来没有自己的主业用人事部门的话讲----没有专业特长。

说真的平ㄖ里的确有很多书法家跟我问这问那的,于是我想----书法其实就那么点事儿没啥可神秘的。之所以大家喜欢问我可能因为我乐意说真话吧。

我呢其实是一个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人。对于书法我也觉的这不过就是“用毛笔写中国字儿”而已,真的没啥但很多人喜欢书法、研究书法、刻苦练习书法,却往往因为很多环节没有弄明白很迷茫也很苦恼。那么我就想写这个连载,跟大家说说我所知道的、峩所认为的书法那些事儿都是啥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认为我忽悠那就少看,对智商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不妨先思考一下再实验,就是说先做个皮试。

这个系列没有先后的必然联系,我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大家就等著。

还要说明一下,我就是一个搞忽悠学的大家千万别当学术著作看,万一我把你领入歧途可不负责往外带你,后果自负我也沒有解药,华佗有咱又不知道他埋在哪里了。。

5、“作真如草、作草如真”什么意思

7、如何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

11、真的需要转笔(撚管)吗?

12、关于左右倾斜的问题

13、古人也大量练字吗

到底写字用什么样的毛笔,很多人一直都在迷茫包括今天还有人在问我应该用什么毛笔写字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这么问:看你想写什么书体写多大的字了?

比如现在写二王一路的小行书,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使用兼毫笔所谓的兼毫,其实就是羊毫+狼毫(软毫+硬毫)有的是软毫+尼龙丝(这种毛笔现在比较常见,成本低)这种毛笔弹性适中,好掌握好控制

写小行草书,有的人喜欢用“硬毫”所谓的硬毫最常见的就是狼毫笔,弹性好硬度大,使用起来有点跟钢笔的感觉昰的比较顺手,笔好不容易散。可我个人以为弹性太好、硬度比较高的毛笔,会导致如下问题:

一个是转折的时候容易出现“圭角”,或者出现折笔造成的死角(这个是字的内部空间问题也叫内白)。转折是两个概念,圆的弯叫做----转硬的弯叫做----折。死角太多嘚字显得生硬,而不是有劲儿字太硬了伤韵,这个大家记住就行了要展开说的话,估计得写一套丛书

一个是线条容易单薄。硬毫筆因为弹性大所以书写的时候不太容易压下笔去铺开笔毫,所以线条很容易单薄再者就是,线条因为好控制了书写会容易理性,没囿意外效果于是线条很容易被书写者习惯成为一样粗,就类似放大了的钢笔字一样

当然,每个人对工具的偏爱和控制程度不一样所鉯我上述的说法不是绝对的。在高手手里就是牙刷,人家也可以写出好字来

当代比较有名的书法家,其实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手感选擇不同的毛笔因此也容易表现出来自己的什么个性,这是工具和技术的结合

比如,陈忠康喜欢用羊毫写小字我试验过,难度挺大的不好控制,可人家水平高技术好,就玩难度大的所以他的羊毫笔写出来线条比较温润厚实。

张旭光喜欢用长锋羊毫写大字草书羊毫不好控制,所以时有意外效果产生羊毫长锋毛笔蘸墨多,线条饱满、当出现干笔的时候线条因为用笔的配合,会显得很复杂也很有意外效果比如笔锋倒下“擦”出来的“绞转”意味。

广东有个书法家欧广勇善用茅龙笔(貌似始终草做的毛笔,前几天在广州见李远東拿着一支新的没好意思要过来研究一下,颇遗憾!)写隶书因此他的隶书写得比较苍老、破败的笔意,如枯藤一般

八届国展获奖莋者考试那次(2003年好像),曾见过方建光用人毫(大家别想歪了就是小孩的头发做的毛笔),当时他也写小行书

孙晓云老师用的啥毛筆一直没见过,有机会窥视一下

其实,毛笔就是每个人的习惯选择对路了,比较适应在没有成为大名家之前,大家别跟毛比较劲儿那样会事倍功半的。

据坊间传说王羲之用中山兔毫,兔毫就是某个季节兔子脊背上的毛毛这个我曾经在《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连载)中论述过。所谓兔毫我觉得就跟现在大家用的“兼毫”毛笔的性能差不多。

我平时用“鼠须笔”这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兼毫笔我买不到但是鼠须笔现在也买不到了,据悉那个厂家不做了改种大棚菜了,生计所迫唉。。

对于毛笔我觉得好用就行,沒有必要追求价格很多人迷信价格,其实那都是忽悠人的有的人送过我红木笔杆的毛笔,还有犀牛角的笔杆、象牙的笔杆其实毛笔這玩意我们用的就是笔头,跟什么笔杆没关系毛笔也就是一次性的用品,用一段时间就扔掉了类似内裤,穿破了就别补了买新的吧。当然如果你买的是名牌那就另说。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

现在,我们经瑺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据说宣纸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这样的新的宣纸有吙气,不好用所谓放的时间长了,就是让宣纸松软一些类似发酵。

不过用什么样的宣纸写字好这个对于书法家来说挺重要的,就跟伱买了一台法拉利跑车到底这车是该在山上跑,还是在农村溜达还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车这是有点名堂的。

这么说吧宣纸基本分荿三大类:

1、生宣(纸),很洇墨

2、熟宣(纸),不洇墨

3、半生熟(纸),不太洇墨

我曾经见过很多人,临摹兰亭序用生宣费了犇劲儿也弄不好。为啥因为兰亭序的字也就硬币大小,生宣很洇墨为了写好笔画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兑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难写,跟油漆似的拉不开笔;或者加快行笔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实对于小行草书这类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囚物可以不过这种人地球上罕见)。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传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几乎没有看过古人的真迹(連博物馆都没进过整天就对着本黑白的破字帖临摹),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搞书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别人略逊一筹别不服。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纸写的大家可以这么想,东汉蔡伦造纸东汉完蛋之后就是三国,三国归了晋王羲之就是晋朝滴,所以那時候的科学技术水平哪能造的出来宣纸啊?对不对咱用脚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来。再说了那时候造宣纸有嘛用啊?又没有中国书协也没有国展。

连苏东坡、米芾他们大宋朝都没有生宣纸否则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写意水墨画了,还整天画那劳什子笁笔花鸟还得眼睛都花了。

说到生宣纸我曾经看过一个理论家的学术文章,说明清时候开始使用生宣纸写书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们那帮家伙(书法家+画家)花大写意画就用生宣了。2011年夏天我实在闲的没事就开始用红星生宣临摹徐渭的大写意,感觉很不对立馬我就请教了国画家,人家告诉我----徐渭那种大写意画根本不能用生宣当我再见到几十张当代大写意画家吴冠南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的时候,我也发觉----老吴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来,明代后期开始使用生宣纸写字是扯淡。难怪女人们都说“宁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论家那張破嘴!”

曾经在广东,有个学王铎的人让我看他的作品我说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纸写王铎。他说别逗了,王铎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时候王铎用过生宣啊我们之所以认为王铎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条幅被浓缩成手掌那么大。

为什么我要说王铎没用过(至尐很少用!)呢

我看过很多王铎手卷真迹,那种材料基本类似牛皮纸(起码是熟纸或者类似现在的传真纸)这一点大家找点全彩色高清字帖,就会发现其中的笔画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个别涨墨线条,那都是在熟纸上墨堆积渗透的结果绝不是生宣纸迅速渗化的痕迹。

囿人说字帖上他的大条幅都是生宣写的,不然咋会有涨墨啊我还是请大家有机会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复制品,这样你就会发现人家王夶爷一般都是写在绢或者绫子上面的,那里是什么生宣纸啊11月份的时候我在故宫看到一件王铎条幅,就是白绫子上面写的如果把它印荿黑白字帖,编辑再不注明你又以为是生宣了。我们可以这么想:王铎很多时候那种丈二条幅就是一笔一行,或者一笔写好多个字苼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写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传很久的“迅雷”手法写的。

曾经有高手说过一句话很经典----远离生宣!(请宣纸厂饶叻我我绝没有砸你们生意的意思!)

当然,并不是生宣绝对不能用在当代,生宣作为书法创作最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已经不可逆转的荿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当代名家也用生宣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当代书法的创举和巨大开拓。但我的意思是你要玩古囚没用生宣写的那些作品,可你非要用生宣写这可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也无话好说了

那么,当代高手都用什么渲纸写字呢咱下回書继续说。。

随着书法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国展的拉动几乎带动了造笔、造纸、造墨、装裱行业乃至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这应该称の为国展经济模式其实国家发改委应该给予中国书协“拉动内需特别奖”才是。

那么但就宣纸而言,因为二王书风的泛滥导致大量嘚书法家开始寻求一种适合写精致笔画和小行草的载体。于是我们就得以见到很多高手经常用的纸张了----

比如:泥金、泥银宣纸,这种纸夶概清代有点好像明国的时候使用稍微多一些。当代很多书法家却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材质,类似熟纸不洇墨,而且书写有一点摩擦仂比较好写。只是现在的粗制滥造(当代人的特点)导致很多泥金、泥银宣纸质量不佳,时间长了表面涂层会氧化变黑而且这种宣紙比较“脆”,折叠几次容易断裂

金卡纸,好像是当代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质是装裱在硬纸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种颜色、材质、質地的金卡国产的金卡貌似没有很好的。

粉笺纸这个民国的时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过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清代和民国的咾作品对联啥的,都有皴裂感觉纸张很厚,墨色浓黑基本就是这种纸张,是表面有“粉状”图层的一种宣纸和传真热敏纸有异曲哃工之妙。一些书法家在书写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几下,让粉状物更加密实一些这样才好写,不然很难着墨

元熟纸、毛边纸,這基本属于练习纸成本和售价都很低廉,因为具有特殊的书写效果往往被书法家所青睐。

枸树皮纸这种宣纸近几年才被大家逐渐重視起来。这是一种采用陕西、甘肃等地特有枸树皮做成的纸张有传闻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就是写在这种宣纸上的,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峩不敢这么说。但是这种宣纸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纸张的制作工艺和纸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用过一些感觉这种纸近姒半生不熟,书写的时候既能有涨墨又能“见笔”(笔画的细节),书写感很不错去年各类国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有兴趣的请在夲论坛搜索“枸树皮”

对于书写纸张,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你都不知道别人用什么宣纸,怎么能写好字呢不南辕北辙就阿米头发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踪当代书法创作的宣纸材料呢?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看国展展览去展厅,别买本作品集缘木求鱼

二是跟中国书法超市或者书画市场网的收藏家们多讨教,因为他们手里有很多当代高手的真迹藏品

对于书法家而言,对古代墨迹本书法中纸张的研究昰一个经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环节,没有对这个进行研究我敢说,你的字恐怕永远也写不太好为社么这样说?咱下回书接着说。

线条,其实都是动作形成的所谓的笔法,就是写字的动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样的动作但纸张不一样了,表现出来的线条形状也昰不一样的这里面就需要你根据纸张的生熟程度来调整速度。那么说即使你弄明白了笔法,可是你没有弄明白书写载体你依然很难莋到和古人那样精彩的线条。

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注意了线条、结构、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书写材料(毛笔、宣纸或者还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书写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要问大家一下,《兰亭序》是写在什么紙张上面的或许我们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本文中所说的《兰亭序》是指的冯摹本因为真迹都说在李世民那里呢。古代传世的墨迹Φ有很多线索值得我们分析、推理、大胆假设,也只有看到了这些蛛丝马迹你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别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别人写得更好。

那么我们仅以《兰亭序》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纸。

第一我么要知道冯摹本《兰亭序》是唐朝的一种技术“响拓”,(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个连载《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知道这种技术的人就会明白,他是蒙在真跡上面双钩的既然如此,就说明这个纸张很“薄”

第二,《兰亭序》中的字和笔画没有“飞白”不要以为这是老冯双钩填墨的就不會有飞白。老冯他们当时在宫里充当的都是人体复印机的工作他们会竭尽全力保证和真迹靠近。所以没有飞白,只能说明原作就没有而有一两个字的个别笔画有飞白痕迹(其实是书写的时候,毛笔笔毫开叉造成的)这个推断证明,《兰亭序》真迹的纸张是比较细腻嘚也只有细腻的纸张,写这么小的字才不会出现飞白。

第三《兰亭序》没有涨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说明不是生宣纸

去年11月份故宮曾经举办过“兰亭特展”,我专门去看了冯摹本的《兰亭序》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写在什么纸张上面了(当时我是这么想的:第一,唐代人见到了王羲之真迹兰亭序他们会尽可能用类似的纸张描摹。第二唐代和东晋的纸张有可能没有大的技术突破,材质差不多)

當我面对冯摹本《兰亭序》的时候,仔细分辨觉得纸张很像我们现在的牛皮纸(至于颜色,我觉得有可能是年代久远泛黄的原因)那種纸面的质感、细腻感很像牛皮纸。只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原因,没有现在的牛皮纸做的精细好像现在的新牛皮纸用手摩挲的一段时间,有点表面的亮面被蹭没了的感觉

后来在另一个展厅里面,又见到了王献之的《东山帖》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和我说的冯摹本《兰亭序》差不多,所以我推断唐以前有可能写字大多都采用那种纸。

也有材料证明东晋使用“雁皮宣”的有关这个资料,有形的还可以搜索峩的另一个连载《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里面有一段说明。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蜀素帖》,可是大家真的研究过老米写在什么上媔的吗即便你知道是“蜀素”,可蜀素到底是啥玩意你见过吗你用过吗?老米用的那个蜀素和我们现在的有什么区别吗比如材料发苼变化了吗?细度一样吗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现在的蜀素和老米那个蜀素细度、密度不一样?很简单啊----你找一个高清本的《蜀素帖》通過放大,数一下它的单位面积内丝织的根数,然后如法数一下你现在见到的蜀素就知道差别了或许你觉得这么做意义不大,但这就是研究、学习的方法只有有这种精神,才会把事情做好不然,整体稀里糊涂的怎么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呢?如果那样连烤白薯的都昰书法家!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明朝以前的书法墨迹资料会发现,作品里面都没有涨墨和飞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材质的问题,而且這也可以延伸为明以前中国古典书法的一个审美特征为什么很多人总说我们现在的书法满纸燥气,这里面除了心绪的浮躁之外是否还囿笔墨的浮躁?笔墨的浮躁是否就有大量运用飞白、涨墨、宿墨的因素呢你这样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小时候经常见到练习书法的人用報纸,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报纸(新闻纸)书写效果还不错。新闻纸不是很洇墨或许就有点古代某个时期纸张的效果。后来书法家们经济条件相对好了,都开始用宣纸(哪怕是毛边纸)练字我觉得,书法家们不要忽略新闻纸

信纸,其实就是很熟很熟的纸张很多人以为这不是写毛笔字的纸张,其中包括复印纸因为这些纸张很难写,没有书写时候毛笔与纸张摩擦的“涩感”峩觉得,书法家还是要用信纸或者复印纸写写这么光滑的纸张,对训练笔法的精度非常有好处一旦你的用笔有毛病,在纸面上就显而噫见有的书法家为了训练笔法的精准性和合理性,甚至在挂历(画报)甚至玻璃上练习书写至于有什么好处,写过就知道了

我用过┅种宣纸,是辽宁李洋兄介绍的叫做“煮锤”,我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两个字这种纸是半生不熟的,很适合书写小行草书涩感、洇墨程度都很好,便于控制不过后来买的就不是很好了,是安徽的整张纸会出现局部洇墨、局部不洇墨,这很讨厌往往让你写到某个段落的时候,措手不及一张作品就夭折了。

那么名家都用什么宣纸呢咱下回书接着说。

单就小字行草书或者楷书而言我简单介绍一下峩所见过的名家高手他们都用什么纸张----

我手里有一些孙晓云老师的小字行书,有些是洒金瓦当宣纸有些是水纹宣纸,这些纸张基本上都屬于半生熟的宣纸

我手里有张旭光先生四尺对开的《心经》小字行书,也是水纹宣纸写的

陈忠康早几年用高丽纸,那种纸稍微厚一些纹理比较明显,表面比较粗糙,但似乎不是很洇墨因为厚一些,渗墨的效果会显得线条很厚实现在他用生宣写小字,但也不是很苼的那种宣纸他还用过日本的金笺纸(就是比较厚,类似泥金上面有一层很薄的丝绒)。也用过绢

陈海良的小行草书基本用生宣,洇为他的行笔速度比较快、线条比较细所以是否洇墨对他影响不大。他也用过水纹宣纸写小字大字有时候用宣纸,有时候用托过的绢

管俊的小楷基本用托过的绢。不过我见过他用酒店的信纸写的册页

朱勇方用小楷写过新闻纸。一鸟兄也爱用陈年新闻纸写小楷

张志慶爱用粉笺写小行草书。

有些书法家这两年开始使用枸树皮纸写小行草书洇墨有效果,也能控制不洇墨

还有很多书法家喜欢用绢写小芓。

并不是说生宣纸不能写小字而是相对熟一些的宣纸更适合写小字,好把握也见笔这是目前书法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书写的纸張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要拘泥于一定是宣纸,或者一定是生宣这都是当代人的想法!什么纸张好用、好写、好看就用什么,别老想着万┅你的毛笔字传世了纸张会不会影响传世是否久远,这种事儿发生的可能性比蚊子吃大象还渺茫

书法家也学会分析古人的材料,不断搜寻更好的书写材料让你的作品写得更好看,争取多卖点钱就行了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点喜闻乐见的毛笔字作品,这就够了你对社会和你家人的贡献已经不小了。

下一章节我要谈谈关于字帖的事情。

传统总是好的传统也总是经典的。比如民国乃至到建国后六七┿年代曾经在文人之间比较流行的“宣纸信笺”和各种“彩笺”,书写成小品和各种组合的书法作品相当雅致,文人气十足比如著洺的朵云轩、荣宝斋以及四川等地坊间制作精良的信笺,这些年被名家和有身份的书法家写成小品非常值得把玩玩味。于是中国书法超市也陆续有人出售,民间有志之士也纷纷出重金收藏那些有价值的信笺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在这方面学问也蛮大,其中涉及版本、故事、典故、制作方法等我就认识以为此中行家高手----中国书法家论坛和中国书法超市的总版主:止堂夫子。

他还是青年才俊中不可多嘚的金石爱好者擅长碑帖拓本鉴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书法的形式的问题深有研究大家对此有兴趣的,不妨去中国书法超市找止堂请教一二如没有收获,你骂他!

字帖我作为单独一个章节拿出来说,或许大家觉得没有必要

一般我们认为,字帖的标准就是----清楚但我认为这完全不够,字帖是一个范本,它可能伴随你一生的艺术生涯这就跟选媳妇似的那么重要。

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字帖呢起碼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清晰按照现在的印刷技术,清晰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清晰有时候是假的囿些出版商,为了让字帖更清晰更具有迷惑性,在制版的时候会将图片深度锐化玩过ps的人都知道,图片被深度锐化之后线条会变细。锐化是以牺牲图片痕迹边缘为代价的如果是这种“被清晰”的字帖,你看到的线条将永远是比真实痕迹“细”的那么这种清晰就具囿了欺骗性。一上路就走偏了你还指望修成正果吗?!

那么怎么才是真实的清晰呢?这就需要你找不同的版本去比较、去分析了从Φ找出最可靠的“清晰”。不然失之毫厘,将谬以千里也

第二,最好选择高端版本所谓的高端版本,我是指初版、第一版印刷的茚刷次数多了,难免会有误差包括颜色啥的都会有所区别,与“真迹”(或者拓本)偏差大我们选择字帖,应该苛刻到“下真迹一等”或者尽可能靠近原作的那种第三,最好选择全彩色印刷的高清全彩色印刷的字帖尽管贵一些,但是你能从中捕捉和发现很多信息諸如----原作用的什么纸张、墨色深浅如何?洇墨的效果是什么大概用的什么墨?好的全彩色字帖都能看出来线条叠加的痕迹,并能分析絀来用笔速度、正确的用笔方法来

第四,有条件的可以逐渐买点复制品,日本二玄社的、国内也有几家在做复制品的概念,可不能簡单的理解成印刷品复制品,其实就是按照原大、原色、原样、原材质复制的它几乎可以理解成真迹的克隆品。复制品的好处就是----你幾乎是在面对真迹线条的张力、墨色、纸张的颜色、气息等等字帖所不能表现的因素,它都有

第五,所选的字帖最好有标明尺寸这個尺寸我指的是作品本身的尺寸。只有有了尺寸你才会判断出来原作到底有多大、字有多大、线条有多粗,然后你会明白原作到底有多夶的技术难度举个例子,很多人一直面对字帖会以为竹简、木简都有打火机那么宽,可是当你见到真的木简、竹简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比筷子宽不了多少,只有0.8--1.2厘米那么宽于是你才会惊叹古人居然在那么窄、那么小的竹木简上写下那么精美的线条和字体。那么你知噵了《兰亭序》的尺寸、知道了《平复帖》的尺寸你会明白----人家那技术难度有多高了。。

第六最好有原作全图。大家都知道我们嘚字帖都是将原作割裂成为一页一页的,因此我们这一生临摹字帖可能永远看到的都是原作的局部而无法想象出原作整体效果,包括章法也就无法领略原作全貌的精彩气息和气势,这样就会让我们的视角永远停留在局部上而没有全局感。洪厚甜先生曾经跟我说:“每箌一个地方我都会去看看当地的名碑或者字帖上有的原碑,因为只有看到原作(迹)我才能感受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的,比如我们能够想象出《多宝塔》全貌啥样吗?我们能够想象出《圣教序》洋洋洒洒的样子吗我们见过《十七贴》全部打开的错落有致的样子吗?当你面对十几米的《书谱》慢慢展开的时候你会觉得老孙厉害之极。而这些你都是从字帖中无法感觉到的。

第七注意芓帖的纸质。印刷技术越来越好纸张越来越好,出版商为了追求利益把字帖做得更加精良精美,可是一些好的纸张会反光而反光的芓帖到了晚上可就要了老命了----在灯下,你根本无法临帖了所以这种字帖精美有余,其实没用

第八,要选好的版本同一种拓本,有宋拓本就不要明拓本拓本这玩意,就是在碑刻上蒙上宣纸砸出来的砸的年代越多,破坏得越大也就越距离本来面目远,那么失真就越夶后果你明白的!

第九,最好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碑刻会有很多版本,比如《十七贴》日本就有好几种,国内也有好几种,当然这並不是说出版了好几种而是自古流传了好几种,对于几种版本所谓的专家各执一词因此我们就要多找几种版本,没事的时候多加比照看看哪一种刻工更好,通过分析哪一种本版更具有合理性,更具有合理性的可能就更加接近原作,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古人痕迹因為有些名碑刻,古代翻刻的很多有关这类专业知识,最好请教金石学家或者多看看王壮弘先生有一套六册的考据书,相信你会收获很夶或者问问中国书法超市和中国书法家论坛的止堂夫子,他很懂一个书法家,如果不太有碑帖的知识显然你是在瞎临摹,被人家领箌大沟里去你还以为这就是目的地呢。。

第十不要太相信那些集字字帖。我们都知道古人的碑刻墨迹,字都不是一样大的而集芓字帖,出版商为了好看通过电脑技术会把所有的字尽可能做成一样大,当你不知情的时候你会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这么安排章法的,于是你就以讹传讹了这样的话,你就会得不到章法的大小、参差、错落的原理那是否会写出来状如算子呢?不好说

第十一,鈈要购买电脑反相技术的字帖有些出版商为了好看,为了忽悠人他们把一些古人的墨迹本通过电脑技术的反相,偏要把墨迹本反成碑刻效果这样你就再也无法领略墨迹在纸上的效果了,很多细节也就丢失了加上他们用电脑技术修改图片可能就会与原作差别很大,也會对你的误导很大还有就是,有的把碑刻反成墨迹效果我是这样认为的,碑刻本来就是古人对着墨迹刻石的与原作会有多多少少的鈈一样和损失,而我们又依据年代久远的拓片翻刻成的墨迹以此来当作墨迹临摹学习,这不是自己糊弄自己吗墨迹就是墨迹,碑刻就昰碑刻

第十二,最好选择原大的字帖有些字帖,尽管是一页一页的但是出版商做得很好----把单页的字印刷成了原大,这样就方便我们臨摹的时候直接面对原大,而不是放大或者缩小的字好处就是不会误导我们的眼睛。有的人或许会说----字帖放大一点、缩小一点对我們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个我不想抬杠,到底有什么好与不好您自己慢慢体会吧。

第四从什么书体入手?

不知道谁整出一句“楷洳立、行如走、草如奔”这么一句千古害人的名言于是多少年来被教书法的人奉为葵花宝典一样,凡是入门者必须学楷书楷书的第一課要从唐楷学起,而唐楷的楷模就是欧、颜、柳

实践证明,真没有几个人狠学了一辈子欧颜柳而成为书法家的即便这样,大家总是很內疚的自裁----俺没有天赋对不起颜大爷、柳大爷、欧阳大爷,也对不起老师的教诲和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也反复问我:“齐大爷,我想学書法从欧开始好还是颜开始好?”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郁闷其实对于从什么书体开始学书法的问题,我们只要躺在床上用脚丫孓想一下就能想明白----

第一,王羲之叔叔并没有学过什么鸟唐楷人家难道不是书圣吗?那些唐楷的所谓高峰颜啊、柳啊、欧啊,不都昰他师孙吗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眼里,非要学什么唐楷作为入门功课呢哪个孙子规定的啊??

第二从书法史的角度用脚丫子想┅下,楷书出现的并不是最早的书体篆书、隶书、章草、草书都比楷书早啊,为啥偏要把楷书作为入门的必经之路呢那么楷书出现之湔(我们姑且以钟繇为界限吧)就没有出现过书法家吗?

从古到今很多大书法家根本就不太会写楷书。术业有专攻所以并不是每一个書法家都一定要会写楷书,而且楷书和行草书以及篆隶书没有必要的因果联系当我们用历史和客观的眼光来审视书法史的时候,我们就會释怀----楷书并不是入门必须的。

那么直接从行草书入手可以吗我个人觉得不是不可以。但我还是认为如果你真想成为一个书法家的話,入门起步的时候还是以正书(楷、篆、隶)为主好。因为这种正书,体式正规、笔画独立、结构稳妥比较容易被初学者所掌控。比如一些著名的美院书法专业是以篆书为入门基础书体的,也有一些院校是以隶书为主的我们也应该欣喜的看到,很多书法专业的栲试楷书书体也基本放宽到唐以前乃至魏碑这些书体了。

正草隶篆行这五种书体没有高低难易的区分,楷书也并不是低级的书体反洏写好楷书比写好行草书难度更大。初学的书体无非就是让初学者通过训练临摹,掌握对用笔的控制能力和造型能力而已

如果你想开始学书法,我是不建议你从唐楷尤其是颜柳欧入手的

第五、“作真如草、做草如真”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成速度认为写楷书要快一些,写草书要慢一些我以为,楷书在古代也是一种工作书体。再没有电脑、印刷术的古代在没有国展的古代,所有字体、所有书写活动都是工作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楷书作为一种书写便捷(相对于篆隶)、好认(相对于行书、草书)的文字,它的最夶用处就是公文所有使用这种字体的人大部分是公务员,最次也是事业单位的人比如写奏章、上书、告示、法律律典、传世的铭记等,楷书在古代既是一种通用的规范美术字也是重要公文公告体。这种字体既然是作为使用和实用的字体,怎么可能书写速度很慢呢寫个奏章用楷书的话,如果很慢天都亮了你还没写完,大家都去上朝了你咋办?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楷书写得很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當作艺术创作来写的,太刻意注重点画细节和结构了也可能使我们平时没有把楷书当作实用书写。古人写楷书就是上班干活啊写慢了還不扣工资啊?老和尚让你抄经一个小楷心经你抄了一个礼拜,还不让你下岗

所以,我觉得“作真如草”不是说的速度如果是速度嘚问题,古人有必要说嘛这不是废话嘛!

为什么写草书要慢呢?草书的创立就是为了书写更加便捷、书写变快、方便书写而产生的。關于这一点我想大家了解一下书法史,就会知道书法史其实就是一个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而推动文字体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实鼡性的要求即速度!所以,篆书变隶书隶书连写变章草,章草减省波折变草书好不容易把汉字写快了,为啥还要“如真(楷)”呢古人不是闲的就是神经病。由此推理“作草如真”说的也不是速度的问题。

那么“作真如草、做草如真”到底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咱丅回书接着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说“作草如真”就好理解了----

明清草书多缠绕这个特点大家都知道。于是很多学明清行草书的人,尤其是那些学王铎、傅山、倪元璐的人都看到了他们的缠绕、笔势盘旋,因此写起行草书来一个劲的绕连自己都绕的头昏脑胀是哪个對胀,最后写不下去了甚至结构越写越紧、扭曲变形,为啥呢病在哪里?这个后面我单列章节说明。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艹其实就是隶书的连笔字。大家想一下硬生生的把隶书笔画连起来写的时候,无非就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某些单个的隶書笔画简化成更容易书写的动作,而简化动作就是减省了功耗利于提高效率。

第二种方法就是把可以练起来的笔画连起来成为一个笔畫(“构件”或者叫做“部件”)。这也减省了功耗利于提高效率。

于是章草就形成了篆隶书以来最新颖的一种汉字结构----由“部件”(或者“构件”)组成的体式。它跟篆书、隶书的区别就是章草不太是单个笔画构成(组成)的结构。可它又有属于自己特定的“部件”来组成这就是属于章草自己的一种“规范”----它不是隶书随意的“连笔”,它必须由特定的“部件”组装----这又和楷书(或者正书---也叫真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章草,因为由上述两个方法演变而成自然它有的笔画还没有完全进化成功----有的笔画拖着隶书的尾巴,有的笔画筆势还不适合和其他“部件”连接(衔接)于是,在人们提高效率的渴求下继续被深加工,于是就形成了今草----笔势连贯也正是这一個改革,笔势连贯让今草的功耗大大减小,书写效率大大提高

我们都知道,一个自行车是由两个轮子、手把、车架、脚蹬等简单部件組成的如果给你这些部件,你很容易组装成一辆自行车可如果我给你几百个自行车零件,你恐怕一天也组装不成一辆自行车这就是嶂草和今草较之篆隶书最大的进步----组装部件比组装零件效率大大的提高!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糊涂了别啊,听我继续往下忽悠----这些可嘟是书法界没有的观念除了在我这里听,没有第二家会讲这些玩意。

前面我们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部件、规范。

那么现在我們来反观“作草如真”这四个字就好理解了----写草书,首先要规范!草书不是潦草的瞎写也不是你想怎么连就怎么连,没有规范就没有艹书!那么,规范有了组装部件你就不会错了,你不会把脚蹬子组装到车把上所以《草诀百韵歌》里面有这么两句话“毫厘终须辩,體势更需完”说的就是规范。

既然以规范为原则,草书就要按照规范组装部件这就跟楷书相似了----规范的组装。楷书你随便多一笔、少一笔可以吗?不可以!(特殊写法除外)基于上述分析窃以为,作草如真就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规范组装

第二层意思,僦是写草书必须象写楷书那样懂得草书的结构组成这个我展开说一下:很多人写草书喜欢连带、缠绕,这没有错误但是,必须以“部件”为核心不能随意组装部件,将彼零件换成此零件;也不能随意组合“部件”;再者不能弱化部件,而把笔画之间的连带(牵丝)當成部件常见一些写那种所谓“连绵草书”的人,经常把“主笔”(部件或者部件中的一部分)给弱化(虚化)而把没用的牵丝强化,导致草书结构和部件不完整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草书结构造成的,或者说这叫做“不懂草书字理”不懂草书体式。

那么现在我们回頭看看“作草如真”,其实就是说写草书要遵循草书的规范,要懂得草书的体式构造要像楷书那样严格。

“作楷如草”我认为这还鈈是说的速度,为什么呢之所以我们觉得这四个字很费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看的楷书基本都是唐楷而唐楷又基本都是碑刻。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楷书就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各自独立、毫无联系。加上我们的楷书教育又很错误的从单个笔画练习,于是楷书给我們的深刻印象就是“搭积木”。

我们要认识楷书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楷书----

第一,楷书是古代的一种实用书写字体既然是实用手写,就会自然的形成手势的衔接与连贯而不是让“手势”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停止,然后继续做下一个动作注意我说的“手势连贯”!

第②,我们见到的唐楷碑刻都是古人手写之后,刻到石头上的这个不是很可靠。看看颜真卿的碑刻《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壇记》再看看他的墨迹《自书告身》就知道了,碑刻和墨迹的差别在哪里了

我们如果以唐朝为界限,看看唐朝之前的楷书墨迹看看唐朝之后的楷书墨迹,你也就会有了一个焕然一新的认识----原来楷书就唐朝那么写(刻),原来你会发现----原来楷书也可以写的精彩动人原来楷书也是人间烟火啊!

如此,我认为“作真(楷)如草”也好“作隶如草”也好,“作篆如草”也好说的是----应该笔势连贯。只有筆势连贯正书写出来才会血脉贯通、气势连贯、才是鲜活的艺术,否则就是死板的刻字(不是中国书协的那个刻字啊千万别误会!我怕!)

古人喜欢夸张,比如“点如崩雷坠石”等因为古人没有电视、酒吧、k厅实在郁闷,没事就夸张着玩所以尽管古人也把“作真如艹、做草如真”做了夸张,但我们却不要误读、误解了古人的意思那样你被古人领到大沟里面去,你找谁说理去啊!

第六、描红必须偠做吗?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民间的书法教育居然很推崇“描红”,一般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选择透明的纸张蒙在字帖上,用毛笔在上面描写

第二种方法是在印好的红色空心字内,用毛笔写进去填满空心笔画。

很多初学者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书法但我觉得,這个方法很不好----首先我们知道,写毛笔字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明白“用笔”只有用笔的动作对了,才有可能写出跟范本差不多甚臸一样的笔画来如果不明白用笔动作,是写不出来跟范本相似的笔画的其次是,描红类似初学走路的孩子开始需要大人扶着,后来僦不能扶着了否则你比别的孩子独立行走的要晚。

描红开始的时候,对于初学者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但绝不是主要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描红会有依赖性你长此以往在空心字里面写,会极大伤害你的观察能力和独立书写能力我们都知道,高手临帖一般都会通過自己长期的观察,记住了笔画和结构的细节然后在临写的时候,胸有成竹如此才会让你的临摹具有独立书写性和连续书写性。

我记嘚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冯承素的《兰亭序》是这样弄的:先反复临写《兰亭序》烂熟于胸之后,再双钩填墨这样,摹本不仅形似而且書写感很逼真。透过这个故事或者说法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承素同志的那种做法看作是一个临摹学习的过程呢?

那么依据上面启功先生的這个说法我觉得描红在书法学习中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重要的环节恰恰应该是在后面窃以为:这个方法适合高手或者临摹能力很強的人在很熟练之后使用描红。

第一我们在长期的临摹之后,都会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在这个临摹过程中也可以叫做“习气”或者“毛病”)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你通过描红来印证你的习惯性手法是否在某些地方与原作有着不通,然后找出来加以改正

第二,我們的眼睛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东西比如细节。我曾经跟别人说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因为熟视无睹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细节。这么说吧当你用双眼面对一个字的时候,别以为你看到的是整个字眼睛总会有一个“视觉点”,你的视觉点不可能看到嘚是整个字一定会是这个字的某个笔画,以及某个笔画的某一个点这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贴的同志现在就试验一下----盯住一个字看看昰否你看到一个整字还是一个笔画?然后回帖告诉我

第三,临帖的时候一般字帖都是平方在桌子上这样就与我们的眼睛形成了45度的夹角,现在想一下眼睛与字帖之间是否会有视觉透视所造成的偏差?况且有时候字帖并没有正对着我们的脑袋(那么这个时候眼睛就是斜视,大家没想到我还研究了眼科吧),如此我们观察到的范本会有所偏差,这些都会让你的临摹出现小的失误

第四,很多人临帖会很注意一个字的外边缘,而忽略字的内部边缘(内白)比如,魏碑讲究转折的“内圆外方”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大家注意一下王羲の的“勾”内部的那个角度,基本都是近似于直角而不是很小的“锐角”(为什么?这里不展开以后再说),而临帖的时候你注意過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描红来发现了

第五,临帖一般要注意“线角度、线长度、线位置”这三个基本要素而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很難做到这么首尾兼顾的所以,描红会让你大吃一惊----咦原来我临摹的还是有疏忽的地方。

第六当代人写字有一个共同点----线条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不信,你就把你临摹的作品拍成照片跟原作比一下,或者你对照字帖比一下或者把你的创作作品仔细分析一下,是否你的线条缩小很多的时候就跟钢笔书法差不多当代人写字线条都细,为什么呢(这里我也不展开了,都告诉你们我以后忽悠誰去啊!)所以,最好的印证办法就是描红来发现

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临摹的《书谱》很像了,可有一天当我往《书谱描红字帖》里面寫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因为我根本无法一次性做到填满那个空心字!这说明,我无论结构、线条粗细、线条位置、粗细变化等都差很多佷多。。这个时候我还敢说自己临摹的很像吗

描红,对于高手提高自己、发现古人妙处实在太重要了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以为意义不大作为初学者,重要的是先控制住毛笔、然后能够临摹的有点像逐渐修改、完善就可以了。初学没有必要拄着拐棍做这么精細的活儿,毕竟初学就是学徒工八级钳工的活儿干不了。。

第七、怎么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论书百首里面有一句诗很经典,“透过刀锋看笔锋”其实这是说《始平公》造像碑刻的,上一句是“学书别有观碑法”对于这一句话,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鈳是恰恰很多耳熟能详的话或者问题,我们又往往忽略它的精义这就如同有人问你“你老婆早上出门穿的什么上衣”一样,一下就说不仩来没准儿隔壁小妹穿的衣服袖子上有块鼻屎你都看见了。

我们先从上一句“学书别有观碑法”开始说

不知道哪位爷显得没事,非要紦毛笔写的中国字儿分成“贴学”和“碑学”可是这两个概念尽管被大家认可了几百年(好像也就一两百年吧,再早的古人没有这么无聊----我觉得哈)但还是模棱两可。为啥这么说呢《张猛龙》、《张黑女》是碑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随着今年出土的墓志越来越多佷多新出土的墓志都是直接书丹还没有刻的(就是出土的石碑,上面的字还是毛笔写的没有刻呢),于是我想这玩意该叫做“贴”还昰“碑”呢?再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魏碑”或者“碑刻”已经不是原来书写者毛笔书写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有些碑,刻得很严肃、佷负责任、很逼真、很不走样)我们面对碑刻去玩命的临摹工匠们手工完成的痕迹,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呢这个咱以后慢慢展開,不在这个章节里面

再者,《圣教序》算“贴”还是“碑”你要说算贴不算碑,那么人家《张黑女》也不是工匠直接用刀子锤子直接在石头上干的啊(人家也是先用毛笔写的)!还有《勤礼碑》算碑还是贴?《十七贴》算啥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学书法最好客观┅些、唯物一些,先不要被理论家弄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圈子框住还没动手写书法呢,先把自己归进一个圈子---俺是碑派的你是贴派。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就是这个意思这要是练武术的,俩人拿菜刀比划一下就得了可文艺这玩意就是玩嘴皮子,实在没意义

学书法,我们嘚目的就是把毛笔字写好用比较客观的方法去做就是了。别的都是浮云!

那么很多人面对碑刻(我个人习惯把古代的书法资料分成“墨迹本”和“刻本”。刻本分成“石刻”和“木刻”因为宋代很多刻本是枣木材质。枣木有什么好处怎么分辨木刻本还是石刻本,这個以后慢慢讲)大家在临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点迷茫----从刻本的拓片中,揣摩、分析当初古人怎么用毛笔写的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昰启功先生为什么说“学书别有观碑法”了

一般情况下,学刻本的人有两个流派(或者技术手段)

第一个是:用毛笔直接模仿碑刻(尤其是石刻)那种经过时间和风雨剥蚀的线条形状和质感,这是天然形成的“意象”(当时人家写的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这或许应该叫莋“写生派”,就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照着模仿。

第二个是:通过运用各种资料分析、推理、考证出碑刻最原始、本真的用笔技术囷线条形状力求还原到古人当初真实的形象,这个类似“写实派”

至于哪一派好,这个不好说就是西毒的蛤蟆功也是四分天下占其┅,所向披靡的这就跟几十年前的一个流行语所说的“条条大路通北京”。

本章节我重点要说的就是启功先生的“透过刀锋看笔锋”這个话题,当然我所讲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启功先生无关先声明一下,免得讲错了有给老爷子栽赃之嫌

面对刻本,我们应该怎麼来还原它呢

其实书法这玩意真的就那么点事儿,没啥神秘的如果你以后遇到谁跟你把书法说的很神秘,那绝对是忽悠你呢!

现在我們拿《圣教序》为例(管它是贴还是碑呢反正是刻本),大家都知道圣教序是唐朝怀仁同志花了十多年,收集王羲之手札等墨迹中的芓凑起来的这其中几乎囊括了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手札的字,即便王羲之没有写过的字怀仁也采取了两种办法----

┅是用偏旁部首组合成字;

二是用某字代替某字(比如圣教序后面心经部分,“色”就用“包”代替)

既然《圣教序》中都是王羲之的芓,为啥有的字我们找不到出处呢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咱下回书接着分解。。

上回咱说到“既然《圣教序》中都是王羲之的字为啥有的字我们找不到出处呢?”现在我告诉大家----那是因为,王羲之那些墨迹没有流传下来呗诸位看官,你是这么想的吗如果你猜对了,让老婆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书归正传----首先请大家预备一本高清版本的《圣教序》和一本《兰亭序》字帖(我认为应该用冯承素哃志的摹本,欧、褚的临本都不是很靠谱不是说假的,我是说与王羲之真迹的样子他们二位临的不准确,这个以后我会单独介绍、比照的按下不表)。

然后你把《圣教序》里面的《兰亭序》中的字都挑选出来(这个很锻炼眼力),接下来你去对照两者之间的差别----1、芓形上对照;2、线条粗细对照;3、笔画形状对照;4、大小对照;5、起笔收笔动作(形状)对照

当你把这个对照完了之后,你就知道古人嘚碑刻技术和认真程度如何了于是你也就知道刻本和墨迹本的差别(不是区别)在哪里了。

当你要进一步玩的时候建议你用《十七贴》+《远宦帖》的墨迹本做比照玩,对了还有《蜀都贴》(也叫《游目帖》,没有图片的看这里:《王羲之当年真的想去汶川吗----从《游目帖》说开去 》),《十七贴》里面有一篇完整的《远宦帖》和《游目帖》当你用墨迹本比较的时候,你会发觉二者之间的差别面对差别,你才会知道墨迹本的本来面目以及王羲之到底有多精彩、刻本有多么大的差距

通过这种比较,你才会慢慢的明白什么才是本来的筆法和写法只有这样,在今后的临摹刻本中你才会透过刀锋看笔锋,直逼王羲之否则你会被唐朝那些工匠们领到大沟里去,一辈子鈈知道北在哪里

我这么一说,你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原来书法真的就这么点儿破事儿!

是啊,有些人总说书法是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类的,那都是没有底气的人说的说白了,不就是手拿毛笔写中国字儿嘛书法,比造原子弹简单多了去了忽悠谁啊!

临摹是书法的入门功课,也是一个书法家毕生要做的事情本来这个章节,我想跟大家说说如何临摹的问题后来想想,这就如同吃饭每个人都囿自己的方法,没有必要一致性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饱吃好。

那么临摹也一样----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的古人精華写好毛笔字。

首先我先说说为什么临摹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又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临摹

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越是機械性的去做,而不太考虑它的目的性比如,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为什么上学?学文化学文化为了啥?将来找个好工作找个恏工作为了啥?多赚点钱多赚点钱为了啥?找个好媳妇找个好媳妇为了啥?过日子过日子为了啥?不知道了吧!嘿嘿。

我以为,临摹无外乎有这么几个作用:

一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注意,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古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学到正确、优秀的使用毛笔的方法如何正确合理的是用毛笔连续书写,古代优秀的书法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是一定要学习的。單靠我们个体的人来发明创造以此来对抗或者超越古人上千年积累的优秀经验,那是不太可能的

二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学会合理的、优秀的塑造汉字手写体结构的方法。

这个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我们当代人根本不懂得汉字“真实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下回分解!

寫书法的人总是在孜孜以求书法的“古意”什么是古意呢?说白了就是你写的毛笔字很像古代人写的,有那种“古”或者“陈旧”的韻味这种“古意”其实就是通过用笔、结构两个基本要素来体现的。

用笔我们姑且不说。但就结构来说当代人很难表现汉字造型的“古意”,这是因为我们不会“造型”看帖的人或许觉得我危言耸听了,对吧

这么说吧,平时各种媒体、老师、专家都说“汉字就是方块字”我以为不对!比如“一”,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月”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如果我们真的都把汉字写成方块形状那還是书法艺术吗?那不就是毕昇同志的活字手工印刷了嘛!从汉字出现到汉字成型这是一个文字进化、衍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芓经历了象形到抽象的过程。汉字也从象形到篆书、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的一层层蜕变那么,作为一种手工书写体的汉字昰和我们今天见到的汉字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从娘胎里面一出来睁开眼到闭上眼,这一辈子见到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美术字这玩意昰纯机械制造为了所谓的美观、规范,已经把所有汉字都规范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巨大嘚变化,也严重扭曲了先民对汉字的创造力和自然的美感如果我们把美术中的山、水、人、鸟、花都规范成一个模式,那还有美术这门藝术吗!

而古人见到的汉字,基本都是手写体(唐代前后已经有类似现在美术字的一种字体比如那时候的书籍。这个大家有兴趣可鉯找找国外掠走的敦煌残纸。)也正是“手写体”才更加接近书法艺术的本体(书法,其实就是优秀的手写体毛笔汉字)

请大家注意“手写体汉字”这个概念!因为手写,就会具有这些因素:

第一手写,自然就要符合手的生理习惯不会为了手写而违背手的生理曲线囷手臂结构。

第二手写,就会无意识的趋向于“不规范”也正是这种不规范,才让性情、个性等特征出现

第三,手写就会让“刻意的安排”减弱,这就更大的可能出现“因字赋形”----笔画多的写的大一些笔画少的写的小一些,上下结构写的长一些左右结构写的宽┅些。。。

第四,手写自然就会趋于“省劲儿”,而省劲儿何尝又不是先民造字、写字的一个目的呢!如果先民造字、写字是為了给自己找麻烦,这个民族的文字就不会这么丰富也不会最后还居然形成一门书写艺术了。

越扯越远了赶紧勒马回来------

那么,我们现茬写字、造型真的是受到美术字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很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的造型“自燃性”与“天然性”于是,我们现在只要一抬掱写字脑袋里面立马就会出现“方正”、“均匀”、“平稳”等美术字的特点和模糊印象。如此当代人写字都具有“美术字倾向”,古意荡然无存因此说,我们临帖甚至长期临帖的目的就是不断来弱化脑子中的“美术字倾向”

我曾经有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书法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看临帖。

一是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临帖

二是看他现在的临帖水平如何。

王铎同志都说过----俺现在是一天临帖一忝卖字。他还在微博中写到“书不入魏晋终是野道!”这里的“魏晋”我们可以放宽到“古人书法”

说个话外事儿----平时有不少人,提出偠跟我学习书法我总是跟他们说:“完全没有必要跟我学。”人家问起理由我是这么说的----学书法不用找老师,弄本字贴你就照着临摹。哪里不对你自己就能对着字帖看出来,看出来就改正有一天你写的跟《兰亭序》一样一样的,你就具有了书圣的水平了如果你看不出来哪里跟字帖不一样,趁早干点别的吧你不适合干这个。

很简单窃以为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临摹象复印机一样。能够做到这一點你已经相当牛埃克斯了!为啥这么说呢?你能够用自己的右手把字帖上的字临摹的几乎一样,这就说明你不仅用笔跟古人几乎一致也说明你的“手势”(这个名字以后单独解释啊)对了,结构也对了当你所有临摹指标都和古人字帖一样了,你说你厉害不?

还囿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候尽管你的临摹跟字帖有所区别,但是如果你的“手势”暗合了古人那也是对的。同一个手势会因为速喥、力度、毛笔、纸张、生理曲线等差别,会有所差别但是,我觉得“手势”对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僦是笔法的核心。

很多人临摹不像就说自己是“意临”,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放屁拍桌子----欲盖弥彰呢!

有一种意临,是通过适度的夸张結构、空间、用笔特征等来体会、突出古人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试验也是临摹到创作的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临摹方法昰放大临摹,这种临摹方法的好处就是:

第一通过放大,来放大细节实临有时候会让我们在用笔细节和结构细节上忽略某些东西。

第②发大临摹,会考验你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用笔方法。

苏东坡说过“小字难以宽绰”放大临摹对这个有帮助。如同你能够開公交车等你开奥拓(没见过这种车的去百度),会觉得跟开玩具车差不多

有一个问题是我去年想到的----为什么有些人临摹“很像”,創作却很吃力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所谓的临摹“很像”其实仔细分析的话,只是外形很像----笔画大致像结构大致像。鈳我要说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观察、对比那些所谓临帖“很像”的临作,其实“不像”!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可能恰恰忽略了“用笔的發力方向”和“发力点位置”以及“连续发力”的笔势特征(有关这三个因素,容我以后慢慢展开说)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古囚某个流派的结构造型原理。于是离开了“模拟对象”便失去了参照物。

前面我说过我们临摹的目的,是学习古人正确、合理的用笔方法和造型方法只有通过临摹学习,才会掌握如何写一个笔画、写一组连续笔画和造型一个汉字以及一组汉字的能力其实,我们学的昰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笔画、结构形状如果,临摹学到的只是“具象”的东西而不是方法,则很难逾越“自由写字”那条鸿沟

所以,臨摹的核心其实学的是古人如何处理一个字或者一组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记住“型”,否则临摹就是失败的

其实我不太想说这个话題,因为我对墨不是很懂不过好像很多人还是比较关心墨的问题,那么我仅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浅薄见识谈谈吧----

古代没有普遍使用墨汁峩觉得两个原因:

1、没有塑料工业和玻璃工业,所以就没有装墨汁的器皿于是科技决定了产品。

2、携带不方便因为古人比较喜欢旅游。

3、古人有书童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不喜欢研磨

古人普遍使用墨块用砚台研磨,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既费时间又费体力,洏且浓淡也不太好掌握不过研磨有一个好处就是----胶少。这个优势非常适合流畅的书写。用过墨汁的人都知道使用的时候不仅要兑水,而且黏糊糊的不好用比如,兑水少了墨色发灰;兑水多了,墨色发灰

当代书法家一般都以大字创作为主,加之没有书童所以当玳人大多使用墨汁。反正我没有见过哪个名家写大字研磨的

当然,也有一些写小行草的书法家是研磨的他们一是追求古人研磨的那种書写过程,二是研磨写小字行笔比较流畅比如陈忠康好像就一直研磨写小字,而且喜欢用老墨有一次说,最次也要用民国的老墨我雖然也用过,但我没体会出来好在哪里

现在的墨汁质量不是很好,不仅胶水比较多而且有些厂家在里面加了工业炭黑,似乎不纯正了类似38度白酒,尽管味道也不错、也能醉人可是总感觉那是够对过度了。

现在生产的墨块似乎也因为环保、材料等原因,被迫在里面加了一些工业炭黑之类的东西对于普通的书写者而言,似乎影响不是很大这就跟假酒似的,不是酒鬼喝不出来有诈

据我所知,清以湔的墨色都不是很黑凭推测,可能古人觉得一是研磨弄得太黑了也费时费力没有必要;二是研磨太浓了也不是很好写。这一点大家囿机会看看古代那些珍品展出的原作就知道了,比如宋代蔡襄的手札《脚气贴》就很淡很淡、《书谱》的墨色也不是很浓(提示一下:大镓不要以字帖的墨色为准那有可能是出版社为了效果调整过的。

要看墨色真相最好还是看复制品或者真迹)。清以后到民国期间墨銫似乎很黑,因为那时候比较普遍用“粉笺”或者“蜡笺”墨液浓度淡了会导致墨色更淡或者不着色。所以那时候有“用墨如漆”的說法。

当代书法创作有些人喜欢用素墨,为的是追求墨色的变化和作品的视觉效果宿墨大概是从国画里面借鉴来的一种手法。所谓宿墨就是砚台干了之后,重新倒进水和墨汁去调合而成的,实际就是墨和水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宿墨一般都是自己制作,也有卖的

有些书法家还喜欢把各种不同的墨汁混合在一起,据他们讲调和出来的墨汁颜色很好,我没觉得---黑色就是黑色难道还有别的黑?

我觉得用什么样的墨对一个书法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写字写字关键看你写出来的字好不好。人家范冰冰卸了妆也让你把持不住鳳姐就是涂上最好的化妆品她也是凤姐!

对于墨,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墨块还是墨汁,喜欢哪个就用哪个对写好字没有妨碍。

嘛叫创作创作是嘛?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忽悠人的话题

很多人会临摹了,就考虑自己创作了但往往听了很多有关创作的讲座、文章、赏析之后僦更加迷茫了,甚至不敢动手写了

其实,古代没有“创作”这个词儿!我觉得吧书法,在古代就是写毛笔字顶多古人会有所讲究,會加入一点小技巧但是古人写毛笔字不会弄得跟今天的书法家是----裁纸、拼接、染色、构图、打草稿。古代没有书法展览甚至悬挂书法莋品都是从明朝开始的(好像,没有具体考证过不过据说宋代有书法屏风了,或许那也算书法展示了吧)在此之前,书法仅仅以手札、卷、册形式存在“轴”这种形式出现的比较晚。

现代人因为在民国后期把国外的展卖会引入到国内,于是逐渐有了展览的雏形因為展览,当代书法开始提出了“创作”这无疑也是从文学和西洋美术引进来的一个概念。今人为了研究古人的作品,引入了很多概念囷理论诸如:空间、空间风格、对比、构成等。面对这些我们想一下,这些词语王羲之、颜真卿可能都没听过所以他们创作的时候怎么会把这些考虑进去呢!

可话又说回来,今天的创作理论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

第一,古人作品中的妙处不一定真如现代囚分析的那样考虑周全、讲究那么多。试想一下你要创作一幅作品,头脑中有n多想法---字的空间线条和矛盾的对比与冲突、行气与空间的風格、交叉、揖让、错落。。这些东西一旦产生你说你还能写好一张字吗?束缚太多会让你手忙脚乱的可古人作品中,经过分析嫃的包含了那些因素啊是的。我理解那是古人平时的训练中,严格的注意了这些因素所以习惯成了自然。

第二今人对书法作品创莋分析出来的那些妙处,都是有针对性的把好的地方提炼出来,随之命名鲁迅说“咱们家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槐树另一颗也是槐樹。”这要换我写作文估计over了。但鲁迅写了就有很多理论家捧臭脚、瞎分析,最后成了一种文学手法

我觉得,古人写字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原则但更多的是信笔挥洒,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透着自然的美感今天,我们看到的历代手札(其实明以前的传世作品基本都是掱札明开始才有书法家抄写古人诗词歌赋的内容)就是古人信笔写写的日常实用书写。

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而言通过临摹,先从“集古字”开始根据临摹掌握和学到的古人用笔方法和结子方法,结合自己对汉字笔画和结构的审美理解信笔写毛笔字,这何尝不是创作呢!

如果,下笔之前就开始刻意考虑怎么写、怎么安排这种创作必然“做”的痕迹太强,这也似乎失去了用毛笔书写的“自然”美感尤其是现在的书法创作,基本都是围绕国展为核心甚至为了一张作品,反复书写、反复调整、反复试验、反复重复这和搞毕业设计吔没什么区别了,这也就和做一件工艺品区别不大了(这哪是写毛笔字啊这是非要把铁杵磨成针啊!)。园林永远不是自然景观书法嘚创作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有个老书法家说过:“嘛叫创作当你写完一卡车宣纸就会创作了。”我想这句话的核心就是----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才会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时候随手写出来的毛笔字就是创作

所以,我理解的创作昰没有固定模式的自然+功力=好的创作(作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过就是王羲之他们那个几个喝酒之后写的一个作文草稿天丅第二行书也不过就是颜真卿祭奠他侄子的一篇悼词而已,那种心情下他还有心思卖弄笔墨技巧?而王铎那几百篇诗稿并没想着给今囚做字帖用。。

第十一、写字真的需要转笔(捻管)吗

看过孙晓云老师《书法有法》的人,可能只记住了书中的一个观点“捻管”(吔叫“转管”)概念而且也有点云山雾罩的搞不清咋回事,甚至片面的理解为“写字要转动笔杆”私下里,我也听到很多书法家对此頗有异议

那么,写字真的需要“捻管”吗孙老师忽悠我们了吗?

笔法就是正确、合理是用毛笔的方法。什么是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呢我想这里面无非就有这么几个因素:

第一,用笔要考虑到毛笔笔毫的特点----软、一根一根聚拢在一起的、圆尖。如果不考虑工具嘚性能,是无法正确使用工具的

第二,用笔要考虑毛笔的性能----我们写字的时候必然会让毛笔有提(毛笔提起来)按(毛笔压下去)、轉圈(使转)、顺势、逆势。。而且这些动作基本都是连续的那么,就要让我们的书写的时候的“手势”具有连续且合理的动作

大镓都知道,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笔画,到了收笔的时候、转折的时候都会“提笔”然后再“压笔”,可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方法如果偠使得转折、勾内角圆润,不出现圭角笔毫就要有“转”,怎么转大家考虑过吗?

比如我们写大字行草书的时候毛笔写上一两下,筆头肯定会“弯了”这时候咋办?跟老年大学的书法家似的----写一笔就在砚台里面折腾十分钟毛笔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笔锋了怎么調整笔锋?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毛笔在手中转动一下换个笔毫的书写角度。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手腕调整笔毫的角度”所以有些人写芓被赞曰“腕子很灵活”就是这个意思。(对于笔毫换锋有很多原理和技巧,这不是本系列要展开的话题恕不赘述。)

那么这种写夶字行草书转笔、调腕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捻管”的方法呢

那么,写小字的时候我们的笔毫一样需要调整,这样就可以连续完成朂大行程的写字段落(简单说就是一笔能够写尽可能多的字)而写小字自然动作幅度也没有这么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轻轻调整一下筆管的角度这何尝不是“捻管”呢?!

或许有人说没这么复杂吧?我觉得很多人没有看过自己怎么写字现在××这么普及,你写字的时候,让你老婆给你拍一段视频看看,你就知道了没老婆的算了,自己揣摩吧

至于是否有人认可“捻管”或者“转笔”这个概念或者說法,我认为这就跟常年喝假酒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茅台酒为什么是中国第一的

原来,听评书看金庸总觉得哪有什么“沾衣十八跌”啊,骗子!后来听一个我信得过的人说太极宗师李宗吾90岁生日的时候,坐在轮椅上一只手把一群小伙子推个跟斗再后来,我被一個太极高手一根手指头弄了一个趔趄于是我信了----的确有人能够四两拨千斤,只是原来我没有见识,所以我不信

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昰借你的力打你你不用力他奈何不了你,想想也很简单书法也是,很多东西你只有不断努力到了那个高度才体会得到,等你会了伱会觉得----书法,其实就那么回事!

说白了捻管也好、转管也好、转笔也好,都是为了调整笔锋而已

第十二、关于左右倾斜的问题

昨天,有个书法家问我----行草书中有些字是左右倾斜的,我一直搞不明白哪个字该向左倾斜哪个字该向右倾斜。

这还的确是一个问题因为峩曾经见过很多书法家创作的行草书作品(尤其是明清调),他们为了追求作品章法和行气的险绝故意把一些字处理成左右倾斜之势。鈈过因为很多人不明就里,所以那种倾斜都是人为“做”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自然也就显得很牵强和造作。不懂的人觉嘚写的很厉害很生猛,很过瘾而懂得字理的人就一眼看出----这是故意造势。

举个例子吧比如演员,人家演什么就像什么赵本山演老呔太就是比别人像,为啥准确、自然,这就是他的形体语言、体势符合了老太太的形体动作特征而有些演员,模仿的不像我们一眼僦能看出来,于是就有了令人作呕的感觉

回到书法上来,到底哪些字该左倾斜、哪些字该右倾斜呢请听我慢慢往下说。。

回到书法仩来到底哪些字该左倾斜、哪些字该右倾斜呢?请听我慢慢往下说。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是想从书法的“手势”来说起对于“手势”这个概念,我想大家可以这么理解----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是干活,干活就是怎么省事、怎么顺手、怎么效率高就怎么做

或许有些人跟我抬杠----那照顾人那么写毛笔字的用笔方法,其实很麻烦其实非也!古人写字的笔法,都是最省事、最省劲、效率最高的方法之所以我们觉得复杂、麻烦,是因为我们:一、没有正确的书写方法正确的方法开始的时候都很别手,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自己的方法②、我们当代人都习惯了按照硬笔书写的方法。一旦拿起软毫自觉不自觉地会用用笔的书写方法来使用毛笔,这也是当代书法在某种程喥上越写越简单的一个问题所在

比如,我们用右手写字的话“手势”应该这么理解----手、臂向左下摆动是比较方便的。向右下摆动就需偠拉动肘部甚至肩部大家可以试验一下。

罗嗦了很多大家可能还不知所云。那么请继续听我忽悠。

行草书左右倾斜的处理,我以為是这样的----某个字的笔画组成不同会造成笔势的不同这就要符合“手势”。

昨天我跟那个书法家这么举例的:

“人”你给我写的往左倒,看看别扭不大家试验一下,肯定很别扭而往右倾斜(倒),手臂就比较方便书写

“入”,你给我写的往右倒看看别扭不?肯萣别扭!

还有“月”你写成左倾,别扭不“月”你写成往右倒,还别扭吗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基本(我只能说基本,如果铁定只能往祐倒那么书法就规律化了!)把“月”都写成右倾,那是因为古人觉得这么写得劲儿!“得劲儿”----这不就是汉字书写的法则吗这不就昰左右倾斜的内在原理吗?!

这个话题我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多多体会、多多总结。相信你们都会有收获的

书法,这玩意其实真的不复雜只要你用心琢磨,你会发现很多好玩的现象而且一点都不复杂。

咱举个例子来说啊大家想过古代汉字为什么自上而下书写吗?

我覺得是跟汉字的构成的内在规律有联系大家注意过吗----汉字基本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笔都在左上角,最后一笔都在右下角这样一个笔順规律,是不是很适合上下排列书写

这就是琢磨出来的,好玩吗去发现吧。

十三、古人也大量练字吗

我觉得,作为我们远离古代的囚学习书法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搜寻和还原远古的人们是怎么玩书法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尽可能的把我们的状态、工具、材料以忣方法更加接近那种本真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极可能的弄对了近乎被割断的脉络。

就拿练习书法来说吧今天我们提倡夜以继日嘚刻苦练习、挑灯夜战。也曾见一些为了冲刺国展的选手笔成冢墨成池废纸三千也曾有人为了冲刺国展拼了命写字而一命呜呼。。

这些现象不禁让我思考:古人也这么练字吗?我们今天流传的王羲之墨池、智永笔冢的故事可靠吗是不是曾巩忽悠我们呢?

如果从一些條件来分析的话应该有如下疑惑:

第一,古人哪来那么多纸张练习

第二,古人又不是职业书法家哪来那么多时间写字?

第三、古人書法家基本都是官员他们莫非整天不干别的事儿?一个县长要身兼公安局长、检察长、信访局长、卫生局长。。他哪有这么多的精仂呢

第四、古人没有日光灯,晚上咋写

第五、古人以读书取士,并不是如传说中的书法取士啊是否后来人把古人读书的事例夸张挪鼡到了书法练习上来?

而我们今天几乎拼却了所有的时间练习书法却离古人很远,这是否在方法上有了问题呢我们怀疑过练习书法的方法吗?

我一直怀疑古人练习书法的方法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曾经见过一本《魏晋书法残纸》的书籍上面有两页残纸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昰一张反正面都有字迹的纸片。这张制片让我浮想联翩----

第一纸片的内容是“臣繇言。。”啊??!!!这似乎是钟繇《宣示表》嘚内容吧!这说明这个纸片极有可能是古人练习书法的残片是个临摹练习纸。

第二反正面都有字迹,说明古人很珍惜用纸也有可能昰古代纸张资源不多,没有大量的纸张和成本练习书法(写字)

第三,临摹的不是很象是初学者?还是古人本来就没有把“形似”作為临摹的终极目的

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古人墨迹和碑刻,好像没有什么古人临摹古人很“形似”的作品比如欧阳询、褚遂良怹们临写的《兰亭序》和比较靠近王羲之原作的冯摹本也不是很“形似”,按理说凭这二位的本领临摹的形神兼备不是难事(大家别跟峩抬杠,说欧、褚的《兰亭序》比冯的更像啊我不喜欢抬杠,我也不想来个兰亭论辩)。王铎这位终身“拟古”的高手临摹的《圣教序》(他没见过老冯的《兰亭序》)也不是很像而他临摹的《阁贴》也基本都是创作意味的“意临”。据传说米芾临摹很精准形神毕肖,连《快雪时晴帖》据说都是这位同志干的可没有证据,也没有原作比较是否很像

这里,我胆大妄为的揣摩----古人为什么临摹不是很潒呢他们不以“形似”为目的吗?他们是怎么练字的呢

见一斑而窥全豹,依据这个原理在没有大量资料和证据的情况下(其实我也沒有那个能力考据考证,没念过书也不会做这些。)我就喜欢凭借仅有的资料大胆妄想、大胆推理----

我一直怀疑古人练字、写字有一种“掱操”!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概念就是依据“笔法---手势”这个原理想出来的。笔法我认为就是写字的方法,写字的方法就是“手”(臂、肘、肩、腰一连串的肌体动作)的姿势手势是形成笔画形状的动作。任何一个笔画形状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都是书写的时候手臂、掱指、手腕特有的生理特征和曲线造成的,违背了这个生理特征就是别扭的线形

依据这个原理,加上对于零星破碎的资料推断古人练芓不一定量很大,而是他们有一种“手操”这种手操,我觉得就是手腕、手指、手臂如何书写的规范动作也就是书写某个笔画的技术偠领。

于是我似乎想明白了----只要按照手操的技术要领来书写某个笔画尽管“形”可能不是很像,但是这个笔画是符合技术规范的这个技术规范不就是“笔法”吗?!

那么掌握一个技术规范(手操),不是远比记住一个“固定的笔画形状”更灵活、更具有多样操作性吗这就如同散打,记住一个招式的技击要领不是比记住一个招式的形体形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靠近核心的本质吗!

那么,我上述的推悝还有依据吗这些手操是否失传了?为啥古人的书论似乎没有记载和说明呢

我们想一下,用文字描述怎么使用筷子吃饭那将会写一夲书都描述不完。动作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述的古人又没有视频技术。就连个执笔图都画的似是而非让我们后人妄加猜想考证,何况“掱势”、“手操”这么精微的动作呢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又很熟悉的理念是啥呢?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一般来讲永字八法昰说的楷书,那么我们也不要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楷书上面既然,永字八法可以看作是书法的“笔诀”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篆隶书,都是有一定的用笔法则和技术规范要领的

下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论书永字八法的: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这一段论述虽然简单,但是大致说出了书写时候的发力方向、手势趋向、书写技巧古人喜欢用形象比如,语言简洁我们今天因为不太通晓训诂学,很容易导致对古人文词的误读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这里提到的《彡昧歌》,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手操”的内功心法呢?和传说中的《九阴真经》类似吧。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看看人家说的会了八法,就能通一切还有说的更明白吗?!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这里提到的“指趣”我觉得颇耐人寻味“指趣”是啥?手势手操?技术規范要领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萬字在矣。”

看看人家怎么说的----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会了所谓的“手操”啥字都会写了,因为汉字无非就是八个笔画而已

《翰林禁经》(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筆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粅也其笔不罨,以疾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这些说的都是用笔的技术要领和动作规范。

1、点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鋒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丅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嘚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勢。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昰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岼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泹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鉯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勁、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传说啊----钟繇为了得到谁的笔法都去盗墓。瞧这精神头为啥这么重视笔法?不会这些技术要领不会手操,就没有办法写字啊

包世臣论八法: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在分皆平笔;既变为隶,圆平之笔体势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侧也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这个字不甚妥当,我以为应该用铺字)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の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后人为横画顺笔平过,失其法矣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仰画为策者如以策(马鞭子)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馬即起也;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我以为应当用趯字)者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长撇为掠者,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后人撇端多尖颖斜拂是当展而反敛,非掠之义故其字飘浮无力也。短撇为啄者洳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盡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

通过尽可能找到的古人论述永字八法的文字,已经足以说明古人写字是有手势和技术要领的,而不是单纯嘚学会某个笔画的形状取“形”还是取“意”(动作规范),这似乎就是我们今天写字、练习应该明确的东西那么,今天我们的书法練习者们包括书法家们,你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呢

第十四、风格很重要吗?

一直以来不管懂书法的还是不懂书法的人,评论一个人的書法的时候总是用“风格”或者“个性”来作为一个尺度。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也总在找思慕想着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自成一派。

那么风格是什么呢?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属于自己的特征,就是别人一眼就能从笔画、结构以及章法上对你进行识别风格也可以说是你的書写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与众不同

但是,客观地说既然作为一种“个性”而言的书写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讲或许有可能就是“习气”。比如褚遂良的《阴符经》很多用笔既是风格又是习气,张瑞图的翻折笔法既是风格又是习气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风格突出习气满纸。。

风格有好的风格,当然也有不好的风格这就如同每个人的气质,有好有坏所以说,如果你觉得你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或者开屾鼻祖、开宗立派的话你冒然的追求形成个人风格,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儿这个请慎重!

很多书法家,才起步进入轨道就盲目的要樹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于是乎放弃向传统学习的机会,洋洋得意自己的某一笔某一个结构不断的放大这种习惯,乃至形成了符号也僦把自己的书法引入了习气的轨道而不能回头。

很多书法家过早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沾沾自喜甚至固守不变于是乎,过早结壳从30岁到90岁一直没有变化,白过年白吃饭到最后苦苦挣扎难以脱身。

书法这玩意挺奇怪的并不是创新就是好的,相反越靠近古人反洏越高级越有味道。所以我曾经在给王厚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结尾处说过“传统就是一条大河,我们过分靠近河流的两岸偏离主流太遠,反而会搁浅”比如,我们思索一下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名家他们的创新都是在传统和前人经典的基础上,有一点创新就足够了正昰这一点创新才让他们没有偏离传统太远。如果过于个}

黄筱强决定写万米长卷的想法告訴我后当时我也没当回事,还是和以前一样只顾忙碌着自己的生意根本就没在意,可是就在我不在意的时候而他却每天忙着准备写萬米长卷所需的笔墨纸砚,白天准备着材料晚上不睡觉练毛笔字,家里所有的事情全推在我一个人身上这时的我才明白过来,他不是茬闹着玩他是认真的,我很生气没办法便只能找到他的好朋友劝他,可是不管用最后,没办法的我就跟他提出离婚但这依然没有動摇他写万米长卷的决心,更让人气愤的是他根本没有跟我商量,便直接把写万米长卷的笔墨纸砚买了回来整整堆满了一屋子,这时嘚我更愁了我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面对如今高消费高消耗的今天,而他却一个人在屋子里不管生意,没日没夜的写万米长卷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疯了,在多次的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支持,因为我太爱我的孩子了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我不愿让我的駭子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更不愿让孩子心灵上有任何的伤害。冷静下来后我想了很多,心想:他不就是写个字吗等他写累了,写够了自然会放弃。抱着看他还能坚持多久的心态我同意了他的书写里程,但是内心的怒气和怨气却并没有完全消散每天我都在囷自己的内心都争着,痛苦极了!

看着他认真地书写努力地挤出时间用来写字,我也看在眼里但并没有为此而改变自己当初的看法,怹让帮忙我也不是很情愿。而我做的一切都是想要保住一个完整的家,没想到的是我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陪伴他一步一步地走完了萬米长卷的艰辛路程。

他是一个非常果断、能吃苦、立地生根、一条路走到底不计后果的人我整天说他别人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你是到叻黄河也不死心我还说他,别人头撞南墙就知难而退而你是撞得满脸是血,也要把墙撞个洞从洞里走过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促使他完成了一个常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他身上见证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塑造了一段传奇。

从他开始练毛笔字到万米长卷完成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晚上从来没有睡过觉不知疲倦的他每天重复做着看似简单的同一件事就是写字,每天休息最多不超过5个尛时看似简单的写字姿势却让这个身体非常强壮,而且有过功夫的硬汉三个月的时间便吃不消了,腰酸背疼牙齿上火,身体的各种鈈适一拥而上但即使这样,仍没有阻挡他写万米长卷的步伐腰疼,买个带钢板的护腰带上牙疼,拔掉为了增加手腕的耐力和力度,在他写字背后的墙上装上滑轮挂上绳子,绑上装满五斤重的水壶一头绑在毛笔上,手腕练肿也要坚持练习。

他做事非常认真每佽一张字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写完,但有时候在一张快要写完时发现有个字错了,或困到了极限一不小心把毛笔掉到写好的字上,他僦会把这张纸撕掉打自己的耳光,甚至有时候拿起鞋底抽自己的脸把脸打肿,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当我看到这些,我都一个人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他,不敢劝说只是在默默流泪。

他这种顽强的毅力深深打动了我这使我又气又恨又心疼,没办法的我开始对他嘚饮食起居加以悉心照顾即使是这样,写到六个月的时候他的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开始下降身体内分泌严重失调,免疫力下降风寒感冒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不断的光顾着他他为了不影响万米长卷的书写进度,硬让我自己在家给他输液不会扎针的我,不知在他身仩多扎了多少针扎错了拔出来,再扎直到扎上。他忍受着痛苦左手打着吊针仍坚持着书写,艰难地赶着进度

冬天,晚上天冷整夜不睡觉,把脚冻的青一块紫一块没办法我给他做了一双非常厚的棉袜子。凳子被他坐穿了没办法便换了凳子。夏天晚上太热,便咑开窗户屋里的灯光,不断吸引着虫子来了一波一波又一波,蜂拥着他他的宣纸上、头发上都成了虫子的家。光着膀子胳膊肘磨絀了血,带上专门护着胳膊肘的棉垫因为长期写字不能和家人朋友联系,朋友和父母亲给他打电话他都不接,让我去接我就编谎话告诉他的朋友和家人,他到山上开矿了家人要他手机号,我就说山上没信号,总之家人和朋友看不见他人也听不见他的声,便认为怹出事了就逼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有啥事你告诉我们,我们会帮你但为了他写字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良好的状态,我不敢告诉他们真相甚至有时他的朋友到家里找他,我们在外面他在房间写字,就一步之遥他都不会出来打声招呼。他坚持着执著的信念勇敢的往前走着,我彻底被征服了我被她的这种毅力和精神征服了,我们一家三口就像这样孩子上学,老公写字我做饭管理家务,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过了一年,他的身体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长期的疲惫,使他的身体达到了极限他输着液写字的身影成了我们家的一道风景线,也使我们本身家庭都不富裕的生活又增加了一项巨大的开资,家里由于怕打扰就断了生意,面临着只出鈈进的经济困难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写长卷的路,他坚持着长卷写到8000米的时候,他的身体彻底崩溃了小腿肿的和大腿一样粗,血液循环不好造成脚上出现了大面积的紫斑得了鼻炎,他总是低着头害怕鼻涕流到纸上,便用卫生纸塞住头昏脑胀是哪个对胀,由于两姩间基本上没怎么见太阳没有了免疫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让我陪着他看医生,医生给他号完脉后就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身體怎么到了这种程度才来看病!他告诉医生: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让我能在活三个月就行了。当我听到这话时我的心在流血,我绝朢了如果万米长卷写完了,人没了要这有什么用,或者写万米长卷没写完人就走了我该怎么办,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舍得休息一忝,让医生给他开点中药西药拿回家在家吃着药,输着液又开始了那艰苦的写作。

201095终于把一百三十四万五千字的《四书·五经》万米长卷写完了。在写完的那一刹那,他瘫倒在了椅子上半个小时后,伴着震耳欲聋的雷声和瓢泼大雨一个七尺男儿狂乱的哭着,發泄着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他胜了,打赢了这一场无声的战役他给我和儿子树立了,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毅力他是儿子人生的骄傲,吔是孩子将来人生旅

张淑梅女士、黄筱强先生与民政局的赵慧利先生在万米书法长卷前合影留念


张淑梅女士在对万米书法长卷对接装裱


黄筱强先生、张淑梅女士与三门峡消防部队官兵合影留念

在观看万米书法长卷其中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

}
 练习书法不仅有利于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有益于心理的养生。书法可以教 人出世遁世也教人人世用世。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我們在书法中开掘的是生命之源是健康之本。而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 慢慢进行的。(1) 练习书法亦可使患慢性病的人恢复健康
郭沫若的夫囚于立群,曾患 严重的慢性病后由于长年累月地练习书法,竟然病体康复精力充沛。当时毛 泽东主席曾写信给她说:“您的字好又借此修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是件好事”陈毅同志也曾为之题词:“书法系艺术劳动,亦系体力劳动立群 同志运用书法恢复健康,这是重要的创举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立群同志已恢复 工作书法已臻佳绝,可谓两得可喜可贺。”(2) 书法可以养性益寿其中奥秘值得探求和研究。一般地说写字要有 正确的姿势,即头正身直,臂开足稳;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运笔需要活动腕肘全部达到这些要求,就得“练功”
用笔时,要“养神惊虚 端己正容,秉笔凝视临池志逸”。书法运笔的过程中采用刚柔曲直嘚线条, 远近疏密的距离浓淡燥湿的墨色来表现思想感情,这一点书法同气功、太极拳 有相通的地方俗话说,写字如练拳故有健身莋用。(3) 练习书法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心灵。
因为写字要绝虑凝神心平气和, 精神状态完全进入“静”的境界一静而制百动。久之使書写者的身心得到锻炼 达到宁静致远,自然也就使人延年益寿此外,有研究发现书法在生理上可使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血压降低,腦血 管扩张;在心理上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减少紧张和焦虑同时能提高兴趣,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
近些年来书法的康复作用逐渐被医学界 所认识和运用,在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昏脑胀是哪个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