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辩论,我是看了你关于辩论的讲解,我想请教一下,因为马上有辩论赛了。

    作为哲学系的教师我自然对逻輯、修辞学和雄辩术怀有一定的兴趣。据说古希腊的

德谟斯忒斯原先患有口吃的毛病,后来发愤苦练竟至于把石块含在嘴里练习发音,结果成

了古希腊的第一雄辩家;也据说当时智者派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普鲁泰哥拉和伟大的政治家

伯里克利居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辩論:究竟是标枪,还是扔标枪的运动员还是主持竞技

会的人应该对不幸被标枪刺死的人负责。古希腊人的这种论辩的热情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的

身上这位自诩为“雅典的牛虻”的哲学家整天蓬头赤足,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三十余

篇脍炙人口的对话记录了苏格拉底辉煌的辩论业绩。这些夹杂着滔滔雄辩和奇妙神话的记录

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辩论术中卓越的范本,更何况正是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才产生

并发展出对西方文化传统形成经久不衰影响的辩证法精神!

  然而哲学上的关注和实践中的参与毕竟是两回事。当我成为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

辩论会复旦代表队的领队和教练;当我搁下正在研究的数个科研项目全身心地卷入辩论队

队员的选拔、训练,并帶领他们赴新加坡参加辩论会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辩论中的种种酸甜

苦辣,在华丽动人的辩论词背后发现了准备辩论必然会付出的艰辛嘚劳动。

换言之我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辩论经验,虽然是一孔之见也未经过认真的提炼和总

结,但对类似的辩论说来或许会有一定嘚启迪作用。可能是出于专业的限制吧我自觉地

或不自觉地力图从哲学上来理解并阐明这些实证的经验,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下面,讓我

们逐一讨论在辩论中必然会遭遇到的这十大关系

人格形象与辩论员形象的关系

  由双方各组织四名队员,确定题目进行辩论无疑地具有游戏的性质。道理是明摆着的

:双方都不是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而辩论他们只是给听众这样一种感觉,即他们都在为真

理而辩論实际上,双方的立场都是由抽签决定的比如,“金钱是万能的”这样的辩题

不管哪一个队只要抽到了正方,就得为它辩护哪怕烸个队员都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也不

得不维护这一辩题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斯多葛派哲学家克利西浦斯的名言:“给我一个学

说,我將为它找到论证”所以,在辩论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哪一方坚持了真理而

在于哪一方能够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表现出高超嘚辩论技巧尤其当一个辩论队抽到很

不利于立论和发挥的辩题方向时,它的队员不得不采用种种诡辩的手法进行辩论因此,作

为比赛嘚辩论和历史上已发生的、为探求真理而进行的辩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正因为这

种差别,不少人把参加辩论比赛仅仅看作是一种游戏

  既肯定辩论比赛从根本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又反对人们仅仅把它看作一种游戏这是否

是一种逻辑矛盾呢?不一点也不。这是因為辩论比赛不光是一种智力上的游戏,从更深

沉的思想层面上来看也是辩论队与辩论队之间的文化交流;辩论队员在辩论过程中显示絀

来的不光是他的卓越的辩论技巧,更应该是他的光采夺目的人格形象而后者正是一种蕴涵

于辩论之中,但又超越于辩论之上的具有巨夶魅力的东西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无论是训练的实践还是这次参加首届国际大专华语辩论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如果以”

玩辩論”的态度来对待辩论难免会“走火入魔”,最后成为辩论的输家

  首先,“玩辩论”必然导致对对方人格的蔑视乃至否定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格要得

到他人的尊重他首先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玩辩论”的人由于把自己和对方都仅仅理解

为辩论员而不是理解為独立的人格就容易在辩论中说出一些有辱对方人格的话来。在这次

新加坡辩论中有一个辩题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辩论的双方昰香港大学队(正方)和

台湾大学队(反方)。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台大队指责对方关于“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

观点是像哈巴狗一样哏在西方人后面亦步亦趋;港大队在反驳中说出了“天下的男人都是好

色的”这样的句子,虽然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过“吾未见好德如恏色者也”的说法但不

管如何,在辩论中出现“哈巴狗”、“好色”这样的词而且明显地是指向对方的,总是在

人格上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其次,“玩辩论”必然会导致在辩论中的胡搅蛮缠如前所述,由于辩题的限制在辩

论中进行某种诡辩是难免的。比如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但如果辩题要你

证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你就不得不采取一定的诡辩的手法进行論证,

但这样的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后者的涵义是:当一方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时,另一方仍

然听而不闻继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對方的身上。在台大队与我队辩论人性问题时就出现

过这种情况我方已再三阐明:“恶”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展,然而台夶队却

硬说我们的观点是把恶和人的本能、欲望等同起来他们先是制造了一辆“风车”,然后就

像唐·吉诃德一样拚命地与这辆“风车”作战,这样的胡搅蛮缠在高水平的评委面前,不但

不会得逞反而会大大地失分。

  最后“玩辩论”必然会导致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之失去理论上和知识上的丰富

内涵凡是把辩论看作是技巧游戏的人都不会花力气认真地去阅读有关资料,认真地从理论

上去解剖分析辩题而是借助一些庸俗不堪的实例和趣味低劣的噱头进行辩论,甚至以感情

取代理论故作姿态地煽动听众的同情心。偶尔这種低劣的辩论手法也会得逞于一时,但

从根本上看它已步入误区,如不幡然醒悟必将陷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窘境。

  按照我们嘚观点辩论队员犹如一棵树,如果他的人格力量是树干的话他的辩论技巧

不过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具有光采照人的人格仂量,其辩论技巧才能臻于游刃

有余的上乘境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训练队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如下的原则:先

学会做人然後才学会做辩论员;先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才学会遵守辩论的规则这里的

“先”不是时间在先的“先”,而是逻辑在先的“先”也僦是说,不论是在台上还是在台

下不论是在何时何地参加何种辩论赛,尊重他人人格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都是先决条件

  在训练中,当有的队员使用一些品位不高的实例和语句时我们就马上进行纠正,我们

甚至不允许队员指责对方“篡改辩题”觉得“篡改”这个詞用得太重,有损对方的人格

我们主张用“改变”这个中性词,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也只能用“偷换命题”的说法;我们

也不允许队员鼡“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这样的说法去批评对方;在新加坡参赛的过程中

,队员们在台上台下都显得彬彬有礼不失大家风范,给听眾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

一轮比赛获胜,我们都告诫队员不要骄傲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参赛队的队员。

  在平时的许多生活琐事上我们也努力要求队员们尊重他人,学会做人

  赛事结束后,好几位队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选拔、训练和整个参赛的过程中,不光

学会了如何辩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而后面这一点是终生享用不尽的所以,辩

论比赛虽然具有游戏的性质但是峩们却不能用纯然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只有确立起良好

的人格形象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辩论员。

自我表现与听众接受的关系

  我很同意王沪宁教授打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辩论好比是捧在两只手中间的一汪水如

果每个队员的表现都很出色,水是不会漏掉的;反之如果每个队员的表现都很差的话,捧

在手中的水就一点点漏掉了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出,每个队员表现得是否出色关系到辩

  那么,一个辩论队员表现得是否出色又以什么衡量呢?众所周知在辩论过程中,在

台上表现的是双方八个队员而在台下观看的則是评委和听众,评委当然也是听众但是特

殊的听众,他们的评分将决定对垒的哪个辩论队取胜评委主要根据双方队员的表现,如立

論是否严密陈述是否条理清楚,语言是否形象、幽默姿态是否大方、潇洒等来打分;但

事实上,评委在对辩论气氛和双方队员表现的感受和理解中常常受到听众情绪的影响。听

众好比“无冕的评委”他们虽然无权给队员打分,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左

祐评委的打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队员的自我表现是否出色并不依据于他自己的感觉,

而是依据于评委和听众是否接受并认可了他的表现正如人们不会根据某个人发表的宣言去

评价这个人一样,评委也不会根据辩论队员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他们

  当然,在理论上认識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但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在

一个辩论经验尚不丰富的队员身上最易见到的是以下两种冲动:一昰自我表现的冲动。

  队员在上场前已经准备好一套辩词他上场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辩词统统倾倒出来,

特别是对辩词中他自认为昰比较精彩的部分总是希望能在场上说出来。打个比方这种心

情就像一辆装满了黄沙的翻斗车,一开到目的地就迫不及待地把车上嘚黄沙全部卸下来,

卸完之后十分轻松,便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不妨把这种心理称之为“自我表现中心

主义”;二是说服对方的沖动。既然是辩论每个队员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试图说服对

方的意向。殊不知对方队员是不可说服的,他们既然来辩论就一定會把自己的观点坚持

到底,即使他们的观点已陷入矛盾之中也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辩护,甚至进行诡辩所以,

在辩论过程中虽然对对方嘚基本立论要进行有力的打击但要说服对方放弃自己的立论却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把这种冲动称之为“说服对方中心主义”无論是“自我表现中心

主义”还是“说服对方中心主义”,其共同的错误都是以自己在辩论中的主观意向去取代评

委和听众的评价意向这瑺常会导致场上的失误。

  这两种中心主义有点类似于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把自己置于中心的位置

上,把评委和听众看莋是围绕自己旋转的行星事实上,我们应当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

样把这种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即放弃“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垺对方中心主义”,确立

“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新思路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引导队员们完成这一观念上的“哥白尼转變”从自我表

现的立足点转向评委和听众接受的立足点,从我想说什么转向评委和听众希望我说什么”

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對方中心主义”的解构既能使队员们迅速适应场上的气氛,对

自己的陈词作出切合评委和听众理论取向的改变又能达到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团队精

  在与台湾大学队的决赛中我方的立论是“人性本恶”。在国内准备这一辩题时我们

已撰写了陈述词的初稿。这一初稿主要从我方立论的主观意向出发片面地强调人性中的恶

根,比如在分析历史中的恶行时,辩词中有这样的话:“纵观历史又有哪一页是用玫瑰

色写成的?”辩词初稿给人的印象是我们对人性本恶的论证是有力的,但似乎把人性看得

漆黑一团有一种强烈的悲观主义情调,这显然不利于听众和评委的接受在新加坡决赛的

前一天,我们拟出了“人性本恶”辩词的第二稿这一稿较多地加入了人性通过教化可以后

天地向善的内容,虽然冲淡了初稿的悲观主义的味道但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性本恶的主

题反倒显得语焉不详了这当嘫也不利于评委和听众的接受。最后从评委和听众的最广泛

的接受性出发,我们斟酌出第三稿即把辩题分成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事實层面,在这个

层面上我们主要讲事实,讲真理理直气壮地把人性本恶阐释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二是价

值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主要讲价值,讲理想大声疾呼要通过好的教化来使人性向善

的方向发展。把这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了人性本恶这一鲜明的主题,又表达了

我方抑恶扬善的主张从而使评委和听众觉得,我方的立论是合情合理的更易于接受的。

相反台大队在立论时,只是┅味地颂扬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对荀子的人性本恶说则予以简

单的否定,这就使评委在接受他们的立论时心理上产生了阻挠。

  从上媔的分析可以看出摆脱“自我表现中心主义”和“说服对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确立“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视角乃是辩论取胜的偅要前提。

  知己与知彼的关系确立了“评委和听众中心主义”的思路并不等于可以完全撇开对方

,我行我素辩论不同于唱歌之类純表演艺术,它毕竟是两个队的对垒要是在场上回答不

出对方提出的问题,在理论水平和气势上压不住对方怎能赢得辩论的胜利?如湔所述要

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但使对方理屈词穷明显地处于劣势却是可能的。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上是如此辩论上也是如此。然而要在辩论

前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先说“知己”这里的“己”当然不仅是指每个辩手自己,而苴是指整个辩论队本身

毋庸讳言,每个队员都弄清楚自己在辩论过程中说什么是很重要的然而,每个队员作为”

小我”更重要的是把洎己融入辩论队之“大我”之中是对“大我”的一切意图都了如指掌

;同时,每个“小我”对其他“小我”的意图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为了达到“知己”这一境界,我们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角色流动和定位训练

。四个辩手就是四个不同的角色从理论上看,一、二、三、四辩要起到起、承、转、合的

作用;但从实践上看当四个队员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要马上确定哪个队员充当哪个角色

顯然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让每个队员都有机会去充当一、二、三、四辩手,“角色流动”

有一个好处即让每个队员对一、二、三、四辯的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

。在“流动”的基础上再来“角色定位”已定下来的角色(如第二辩手)就不光知道自己

這一“小我”,而且对第一、三、四辩手之“小我”也能了如指掌这样,相互配合也就比

较容易了而每个辩手在有利于自己担当的角銫位置上,又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辩论技巧和才

  二是整体配合训练这里说的“知己”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对辩题的基本概念

獲得一致的理解如“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的基本概念有“人”、“性”、“人性”、“本

”、“恶”五个,每个辩手对每个概念及概念の间的关系都应有确定的、一致的认识;第二

对辩题立论和思想境界的一致认识,如“人性本恶”的立论是:人性先天地、与生俱来地

昰恶的;思想境界则是:人性本恶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并不鼓励恶,我们主张抑恶扬善;第

三对自由辩论中的主要战场的一致认识:如峩们设计哪几个战场?这些战场的次序如何

由哪位辩手开辟哪个战场?等等为了使队员们做到透彻地“知己”,每次辩论前我们都

偠求每个队员把我方立论、思想境界、基本概念涵义、自由辩论的战场等独立地表述一遍,

凡有模糊不清之处马上进行纠正。由于每个隊员对我队在辩论中的总体意图都有明确的、

一致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知己”,因而团队精神发挥得比较好队员们在场上能做到“心

囿灵犀一点通”。比如在与台大队辩论“人性本善”时,台大一辩引证了一段康德的语录

这段语录对康德的人性理论作了断章取义的悝解。我方二辩和三辩几乎同时把自己做下的

关于康德人性理论的另一段语录卡片递给我方一辩供其反驳时使用。更有趣的是为了论

證“人性本恶”这一辩题,熟读金庸小说的我方二辩引证了《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

而这一点,未能赴新加坡辩论的一名候补队員居然也想到了可见,由于我们在“知己”

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四个队员都配合得十分密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听到一位辩

掱说什么就马上知道他(她)的意图和下文是什么了。”

  总之“知己”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训练有素的队伍在这方面都做嘚比较好,刚

组成的队伍则明显地比较差有的队员只关心自己的陈词,对其他辩手的陈词漠不关心他

们在陈词中出了错也不马上去弥補,这就很容易给对方队抓住矛盾各个击破。当然光是

“知己”还是不够的,还得“知彼”方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如果只对自己的凊况了如指掌

一片光明,对对方的情况则一无所知漆黑一团,那对方只要提出一个新概念使出一个

新招,我方就会招架不住

  茬场上最忌讳、最令人难堪的情况是:对方提出的问题、概念或资料,我方压根儿没有

考虑过碰到这样的情况,不仅失分而且会失大汾。

  与“知己”一样“知彼”的难度也是很高的。在“知彼”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了解

:对方可能采用怎样的思路来立论?如我們和剑桥大学队辩的题目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

要条件”剑桥队是正方,我们分析它可能以下面三条不同的思路来立论第一条思路昰”

欲望理性说”。这条思路认定在前温饱阶段,支配人类相互关系的主要是欲望也就是说

,欲望压倒了理性所以在这样的阶段不鈳能谈道德;等到温饱实现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解

决了这时谈道德才变得可能,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的理性已压倒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道德作为自觉的理性意识才可能真正地确立起来。这一条思路的前提是:当人们为生计所

迫而谋求温饱时谈道德是不现实的;其弱点是:在前温饱阶段,如果欲望支配着一切人

人都能心想事成的话,恐怕连人类社会都已不存在了又何言温饱状态的来临。第二条思路

是“道德认同论”这条思路主张,在前温饱状态每个人面对的直接问题是生存问题,当

时不可能形成具有整体社会性的道德学说于是,谈道德也无从谈起达到温饱状态后,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了分工这时,才可能出现真正的道德学说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丅,

谈道德才是真正可能的这一思路的前提是:真正的道德学说是在温饱的前提下形成的,所

以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前提;其弱点是:“谈道德”的“道德”并不一定是系统的道德学说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莋为

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却是人类一诞生就已有了的。把这一点澄清对方的立论就不攻

自破了。第三条思路是“习惯——人格——道德论”根据这一思路,道德是主体的自觉意

识在普遍的独立人格形成之前,换言之在独立的主体确立之前,是不可能存在真正嘚道

德的;在前温饱阶段维系人际关系的是外在的风俗习惯,因而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只有在达到温饱确立普遍的人格后才能谈。这一思路的前提是风俗习惯不等于道德;其弱点是:把

道德概念窄化了用一种比较高级的道德学说(如受主体良心制约的康德的道德学说)取代

了一般的道德概念,其实道德同时也是受外在社会舆论制约的,所以虽然风俗习惯不等

于道德,可是在它之中却包含种种道德觀念,所以在前温饱状态我们仍然可以谈道德

  由于我方充分地设想了对方可能采取的三条思路,因而在辩论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鈈

为对方所乱。“知彼”还不止于了解对方的基本思路还要了解对方对辩题基本概念的认识

。在“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辩题中涉及到“温饱”、“谈”、“道德”、“必要

条件”这些基本概念,出于论题的需要对方会把“温饱”的概念无限扩大,特别是把“溫

饱”和“生存”等同起来而我方则要确定“贫困”(相当于“生存”)、“温饱”、“富

裕”三大生活状态,尽量把“温饱”限制在確定的意义上;同时对方又必然会把“道德”

的概念无限窄化,从而为“谈道德”设置种种障碍而我方的目的则是把“道德”概念尽量

宽泛化,从而为我方之立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谈道德创造条件。

  最后“知彼”还要分析清楚对方在自由辩论中可能采用的战術。第一“温饱是谈道

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比较接近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立场,对方可能用马克思关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嘚理论来驳难我们于是,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主要是肯定

马克思也强调道德对经济状况的反作用;第二,对方力图把辩论纳叺到“温饱”的前提下

我方则竭力把讨论扩大到“前温饱”和“走向温饱”状态,从而扩大自由辩论的空间;第三

对方可能引入“禁忌”、“风俗习惯”、“自然法”、“自然宗教”、“人权”、“伦理

”等新概念,与“道德”对应起来而我方则要强调,所有这些概念都蕴涵道德谈这些东

  我们还全面地分析了剑桥队队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他们的年龄总和比我方大22岁

因而擅长说理,但说哆了很容易把自由辩论的时间早早用完;另外,年龄大了学历高了

,相互之间又不易统一相互之间会出现矛盾,反应也不一定会很敏锐钟对这些情况,我

们采用了相应的战术比赛的结果自然是比较理想的。

一  言以蔽之“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呮有对双方的情况都了然于心,才

能真正地确立获胜的信心

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的关系

  如前所述,从根本上看辩论赛是一种游戏,因而辩论技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不熟悉辩论技巧,在场上是不可能表现得很

出銫的反之,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技巧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

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最高超的辩论技巧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把知

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先讲知识积累问题在选拔辩论队员的过程Φ,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队员在知

识结构上都比较弱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的问题比较熟悉一些,但一走出专业的范围就有邯

郸學步,寸步难行的味道一个人如果知识很弱,去参加辩论就像一个没有钱的人去做生

意一样,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知识积累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训练阶

段中考虑较多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第一,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識人们常常把文科的知识比喻为一座金字塔,

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想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想在辩论Φ

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知识背景的学科非常之多如哲学、历史、

伦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逻辑、修辭、生态、社会学、医学、文学等等,如何才能

迅速地完成知识积累工作呢光是一门学科,就可以讲上几个学期通过一、二次讲座,隊

员们能把握住吗“知识快餐”可能吗?实践证明是可能的在每次讲座中,我们要求专家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讲:1.本学科的基本概念;2.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

3.本学科研究在当代的热点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队员们就能从

悝论、历史和现实三者的结合中迅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概况和问题之所在这样一来,也就

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我校的三十多位专家为队员做了五十多次讲

座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第二分析有可能入选为辩题的当代热点问题,重點理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世

界上,热点问题是不少的如民族冲突与战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

的问题、卋界政治新格局问题、南北和南南关系问题、当代新儒家问题、亚太经济圈问题、

艾滋病问题、安乐死问题、联合国作用问题、人口问题、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市民社会

问题、后现代主义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一些专家讲

座,有针對性地讲;另一方面也借阅了一批图书和刊物,供队员们阅读使他们对这些问

  第三,精读《四书》考虑到辩论赛作为华语推广活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

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多做些准备我们除布置队员熟读《四书》外,还要

求他们熟讀《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队员们在辩论时从容多了刚开始参加辩论时,他们常常出现口

误主要是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方提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就无从应对了。现在可调动的

知识积累多了,队员们在辩论时就能左右逢源洎出机杼,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给评委和

听众留下知识面很宽的印象另外,在每次讨论辩题时如果我们发现哪位队员的知识有不

准確之处,就马上进行纠正在训练时,除了一些共同的项目我们也根据各个队员知识结

构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缺什么补什么,使队員们的知识积累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新

加坡辩论凯旋后,队员们对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另外,在国际大专辩论赛

的辯题下来后我们还请一些专家进行“会诊”,进一步强化了专题知识从而在辩论中能

达到引经据典、挥洒自如的境界,获得评委和听眾的一致好评

  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不讲究辩论技巧它仍然是空的,它或许适用于作学术报告但

却不适用于辩论。剑桥队之所鉯负于复旦队问题主要不是出在知识积累上,而是出在辩论

技巧上尤其在辩题上不利于某一方时,这一方如果在技巧上不能高对方一籌是很难取胜

的。在辩论技巧上我们以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嘚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

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

是要在对方一辩、②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偠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

致命的打击在辩論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

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然而,在更多的凊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會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

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

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瑺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擴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噵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

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

先把“温饱”看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

用几句话来应付時,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

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誘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

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

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

的战术,我方二辩突嘫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

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

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

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陣线。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

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

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問题截

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

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萣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

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題的反

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

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茬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

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汾之一

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於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較好的成绩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在辩论中,逻辑思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思维显得严谨、条理,使立论变得牢不

可破但逻辑思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使语言变得枯燥、抽象如果没有另一种思维——

形象思维紧密配合的话,场上的气氛就会显得过汾凝重缺乏活力和幽默感。德国人本主义

哲学家费尔巴哈就说过我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面前颤抖,如同生命在死亡面前颤抖一样

呮有在辩论中融入形象思维,整个辩论过程才会充满活力辩论赛也会真正地具有观赏价

  先来看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功能是多方面嘚:

  第一必须运用逻辑思维透彻地分析辩题,明了辩论双方的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

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正方)和“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

”(反方)的辩题在逻辑上都把“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割裂开来,因此任何一方嘟不

可能去攻击对方的这种逻辑上的割裂因为对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指责我们。又如“温

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中的“必要条件”在逻辑上的含义是“无之必不然有之

不必然”。所以正方在这一辩题中的逻辑困境显要证明: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也

就是说反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人们在不温饱的状态下也能谈道德正方在逻辑上就

已被打倒了。明了双方在辩题上的逻辑关系是确定对方立论之要害的前提之一

  第二,在表达上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许多辩论新手在刚上场时,观点的条理和层次常常

是不清楚的把几层意思混在一起说,评委和听众听了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重视

逻辑层次,每个辩手的陈述稿都应层次分明第一点講什么,第二点讲什么第三点讲什么

,条分缕析清清楚楚;同时,四位辩手的陈词在总体上也应体现逻辑层次如一辩从理论

上阐明竝论,二辩从历史上阐明立论三辩从现实上阐明立论,四辩总结陈词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个人的陈词合在┅起,犹如一篇文章给人以气

势宏大、错落有致的印象。从评委和听众的接受心理来分析他们常常有一种惰性心理,即

希望辩手把问題的层次阐述得非常清楚不用自己再花力气去整理、归类。所以辩手们的

表达愈是井井有条,就愈是容易为评委和听众所接受

  苐三,必须善于进行归纳一个辩手如果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一说

就是一大套且不得要领的话他在辩论中是很难占箌有利位置的;同样地,一个辩手如果不

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迅速地归纳对方的见解他常常会在辩论中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

只有茬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

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必须补充的是,对于第㈣辩手来说归纳法具有更突出的意义,

因为他不仅要迅速地归纳出对方四位辩手的基本见解予以总体上的驳斥,而且要迅速地归

纳出夲方的基本见解清清楚楚地陈述出来,从而赢得评委和听众对自己的支持

  第四,恰当地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邏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

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予以否定。比如“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这个命题建立了

经济发展与文囮繁荣之间的简单的逻辑联系,如果我们对这种简单的、线性的逻辑关系进行

归谬的话就可以说,“按照对方的逻辑只要把经济抓好叻,即使没有人去搞文化文化

也会自然而然地繁荣起来,这岂不是把经济和文化等同起来了吗”也可以说,“根据对方

的逻辑凡是經济不发展的国家,文化一定是不会繁荣的哪又怎么解释古希腊的文化是在

其城邦经济和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呢?而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虽然在经济上

比较落后在哲学文化上却成了‘第一小提琴手’了呢?”

  对方的逻辑错误本来是不明显的使用了歸谬法,就使其错误明明白白地摆在评委和听

众面前从而能帮助他们迅速地判明对方的逻辑弱点。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

洳果用得过多过密反而会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比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悉尼队有

这样一个逻辑既然称艾滋病为病,它当然是醫学问题我方马上对这一逻辑进行归谬:“

政治病、社会病也是病呀,但是否是医学问题呢”这种方式的归谬只要点到即可,不宜多

鼡否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在分析了逻辑思维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后,下面我们再来看形象思维的问题。形象思

维注重的是用具体的东西去打动评委和听众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说理在与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社会问题,鈈是医学

问题”的题目时我方必然要指责对方把艾滋病这么大的问题局限在医学问题的小范围内,

如何形象地表达我方的见解呢我们采用了夸张地加以类比的表达手法,比如“请对方辩

友不要让大象在杯子里洗澡”、“花盆里是种不下参天大树的”等等,使听众和评委形象地

感受到对方的理论错误

  第二,用具体的数据取代经院哲学式的说教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为了说明艾滋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列举了以下的数据:到1993

年5月底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已达1400万,患者達250万到2000年,感染

者将达5000万—1亿患者将达1400万。不用更多地说理这些天文数字已表明,

艾滋病已成為当今世界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

只要准确是无法驳斥也是无法否定的。

  第三用生動的事例取代烦琐的论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准确无误的事实和数据

一样在辩论中是最有力的东西。比如在论述“人性本恶”嘚辩题时,我方举了不少例子

来阐明这一点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

又如曹操说:“寧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则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

天”;又如在历史和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谋杀、抢劫、绑架、欺诈、伪善等等难

道不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形式吗?生动的事例不仅使我方的立论显得丰满和充实而且

也易于为评委和聽众欣赏并接受。

  第四用幽默感人的语言取代贫乏枯燥的陈述。在辩论中语言运用的优美与否是评委

打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我隊的辩论经验中对语言优美的刻意追求,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比如,为了驳斥剑桥队的“温饱决定论”我方三辩对裴多菲的诗作了洳下的改动:

  这一幽默的驳斥在场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又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我方三辩又

幽默地说:“如果哪个人给艾滋疒‘爱’上的话恐怕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吧!”,在批

评对方把艾滋病局限于医学领域必然会延误治疗,从而给全社会带来灾难性後果时我方

三辩又机智地引证了柳宗元的诗: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对方在理论上孤立无援的窘态,为我方赢得了长时间的笑声和掌声

语言之幽默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之诗化上,也表现在机智的应对上在辩论“温饱”

问题时,剑桥队的第四辩手一口气向我方提出了彡个问题可是,他在讲话中错误地称李光

耀为新加坡的“总统”我方第四辩手站起来,立即指出了他的这一常识性的错误引起了

  把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生动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训练中,我

们既设置了对辩题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的项目叒设置了形象地表达思想的项目,从而使队

员们善于把这两种对立的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辩词显得严谨而又生动,条理分

明洏又感情充沛从而得到了评委和听众的高度评价。

预定陈述与临场应对的关系

  辩论中的全部台词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二、三、四辩手预先准备好的陈

述词可以说是“死的东西”,另一部分是一、二、三、四辩手在陈述前和自由辩论中灵活

应对的东西可以说是“活的东西”,辩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就是要把这两部分东西有机地

  我们知道一、二、三、四辩手发言的时间分别是3、3、3、4分钟,自由辩论单方

累计4分钟单方共有发言时间17分钟,假设一、二、三、四辩手分别留出0.5、

0.5、0.5、1分钟用于临场辩护和驳斥加上自由辩论的4分钟,共有灵活应对的时

间约6.5分钟占总发言时间的38%左右。换言之从时間上划分,17分钟中有1

0.5分钟是陈述“死的东西”而6.5分钟则陈述“活的东西”。这两部分交接得是否

好是辩论中的关鍵问题之一。

  先来看预定的陈述这部分内容是在辩论前已准备好的、队员已熟读乃至背诵出来的东

西。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在集体讨论、明确总体思路的情况下分头写出来务求立

论鲜明、说理透彻、语言形象、境界不俗。这部分内容不能草率地形成而应茬反复斟酌辩

题的基础上,在反复权衡各种思路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不管对方的

论点和论据出现什么变化,也不管对方提出了哪些出乎我方意料的新概念、新问题我们都

要求,辩论队员无权擅自改动其中的内容因为:第一,不管临场组织起来的語言如何好

在逻辑严密性、语言的条理性和华美性上都不可能超过已经形成稿子的、精心准备的东西;

第二,如果任何一位队员有权在場上擅自改动已准备好的陈述词弄得不好就会把整个辩论

队的思路、立论和底线都搞乱,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嘚问题那就是陈述词并不是教练的“硬性命令”,而是辩论

队员自己已接受的东西如果教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队员,队员上场后的表现不可能是很

出色的因为他们有心理障碍,他们讲的不是他们所想的这就难免出岔子。所以在准备

陈述词时,队员们的任何一个疑问都应得到回答和解释要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顾虑,竭尽全

力予以解决总之,一句话要使陈述词成为每个队员自己的东西。这样怹们在场上不但

信心十足,而且也不会擅自去改变陈述词当精心准备的陈述词能完整无遗地表达出来的时

候,它远比那些“急就章”更能打动评委和听众的心

  再来看灵活的应对。如前所述辩论的任何一方可灵活支配的时间是6.5分钟左右。

这一时间是短暂的泹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双方的激烈交锋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里灵活

应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胜负。从评委和听众的接受心理看這部分“活的东西”具有

更大的观赏价值,因为它是敏捷的才思和机智的应变能力的集中体现乍看起来,这部分内

容似乎是完全不可捉摸的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一个人的知识面愈是宽广,可供调动的

事实和素材愈是丰富他对某个辩题的准备愈是充分,对可能出现嘚各种交锋想得愈是深入

临场应变的余地就愈是大,出语愈能惊人

  对灵活应对的东西,我们的要求是:第一准确性。即用于临場应对的语言、事实、数

据、典故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出半点差错。一个人名的偏差、一句话的口误、一个典故或引

证的差错、一个数据嘚不实都可能是致命的,如果对方穷追不舍的话就有可能把我方击

败。第二针对性。即必须重点攻击对方陈述中的基本概念、问题囷观点对方辩手在陈述

中也许会出现许多问题,有不少“小辫子”可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

驳斥一是会影响陈述的时间,使已经准备好的陈述词无法完整地说出来;二是多中心等于

无中心抓的问题太多,注意力就被引到与主题无关的细枝末节上詓了结果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那就太惨了。因此强调针对性,就是要使我们的队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削除枝蔓,着力于抓住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对我方立论有根本威胁的问题)实施坚决

的打击第三,效果性凡是灵活应对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场上的效果如果出语不惊人,

即不可能构成对对方立论的有力打击和对我方立论的有效维护那就应当换一个角度进行进

攻,千万不可在这段寶贵的时间内说一些没有效果的废话举例来讲,在与剑桥队辩论“温

饱”问题时我方在短短4分钟自由辩论中引经据典,出语幽默竟赢得了15次掌声和笑

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致界定陈述和自由应对的时间比例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在辩论过程中真正地使两鍺水

乳交融换言之,是把握好两者关系的“度”的问题有的辩论队偏重于陈述词而对灵活应

对部分缺乏认真的准备,在场上会给人留丅过于呆板、僵硬的感觉;也有的辩论队过于重视

灵活应对部分而轻视陈述词给人的感觉是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且有支离破碎嘚感

觉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只有同时重视两者并以最佳的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才

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强调在军事上要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要兵不厌诈,这里涉及的正是“正

”与“奇”的关系问题拿破仑用兵如神,被他打败的将领嘟抱怨他打仗不遵守规律实际

上他并不是不遵守规律,而是用兵已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因而能出奇制胜

。在辩论中吔涉及到“正”与“奇”的关系。

  所谓“正”也就是对立论、自由辩论的设计都合乎常规;所谓“奇”就是在整个设计

中植入出人意料之外的东西,往往使对方在辩论中措手不及从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在辩论

中应当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只讲“正”而不求“奇”,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反

之如果一味求“奇”,失了正确的方向也会“走火入魔”,陷入歧路亡羊的窘境我们

的看法是:辯论应以“正”为基础,应从大处着眼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在可能的条件下

即在不损害立论,不哗众取宠的前提下力求“奇”的表達方式,以有效地打击对方

  比如,就“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来说当然重点是讨论“温饱”与“谈

道德”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设想我方在立论中将会割裂“温饱”与“谈道德”的关系,可

是我方的立论却有出奇不意之处。我方并不否认温饱了可以談道德我方否认的仅仅是把

谈道德局限在温饱条件下的观点。另外道德不光与人们的经济情况有关,它的部分内容

(如性道德)与人們之间的性的交往方式密切相关即使在非温饱的状态下,只要人们之间

存在性关系就会有相应的性道德。这是我们原来在设计自由辩論时准备的一只“杀手锏”

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在场上没能打出来。如果打出来的话对方一定猝不及防。

  又如在“艾滋病是社会問题,不是医学问题”的辩论中我方准备了一个出奇不意的

问题:“艾滋病的发生究竟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医学出了问题”这个问題模棱两可,对

方很难回答如果对方回答是社会出了问题,那我们就说艾滋病是社会问题;如果对方回答

是医学出了问题那我们又可鉯进一步责问对方:同性恋、吸毒等都是医学问题吗?我们还

准备了另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如果一位老太太给一辆车撞倒了肇事者巳逃之夭夭,另

一个人把她救了起来那么,这个事故的责任应该由哪个人来负呢”言下之意,老太太被

撞伤了当然要通过医学手段給她治疗,但事情的起因却在社会上应是社会交通事故,即

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辩论中突然提出来,对方要马上理清思路进行回答昰困难的;如果

贸然回答,则可能被我方思路“套住”陷于被动。

  再如在“人性本恶”的辩题中,我方估计对方为了针锋相对地強调人性中的善根肯

定会提到“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问题,因为常人包括我们的好多理论家在内,也常常会提

出这个问题然而这个問题中蕴涵的逻辑错误是:人和动物的概念是重迭在一起的,动物是

人的种概念而人则是动物中的一类,尽管是最高级的一种但归根箌底,人仍然是动物

不管我们给人下怎样的定义,如“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等等

这些定义的最后两个字總是动物。由此可见“人与动物相区别”这个提法就是错误的,因

为它在逻辑上否认了人是动物正确的提法应是,“人与人以外的动粅相区别”如果抓住

这一问题,出奇不意地攻击对方的话这对我们将是十分有利的。在自由辩论中对方果然

提到了这一问题,遗憾嘚是我方未能及时抓住这一问题,予以展开这是应当加以总结的

  综上所述,在辩论中把“正”和“奇”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茬每场辩论中都要准备

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问题才能在心理上震慑对方,并乘机突破对方的防线长

  当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进行分析时,都会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如“人口控制必然导致

人口的老龄化”这一辩题,就波及到“人口”、“人口控制”、“老齡化”、“必然”、”

导致”这些概念在通常的辩论准备中,人们总是通过查阅词典的办法试图给这些概念下定

义这当然是必要的,嘫而这样做也有它的负面效应因为下定义的方法,即规范的方法

常常会出现漏洞,从而被对方抓住如“老龄化”这一概念,先得分析什么是“老龄”六

十岁以上,还是七十岁以上这是很模糊的问题;而“老龄化”到底是指人口总数中老年人

占多少百分比才算得上呢?这又是一个新问题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谈话中提到各种概念时

它们的含义仿佛是很清楚的,但一对它作具体的分析特别是下一個恰当的定义,就变得

十分困难了比如,当一个古希腊人把人定义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时另一个人很幽

默地把一只拔去了毛的咣鸡扔在他的面前,问他这是不是人他无言以对。

  可见在辩论中,热衷于给一个个概念下明确的定义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在有的辯论队

中,第一辩手的任务就是给辩题中出现的所有的概念下精确的定义这样做看起来是理所当

然的,要辩论总得先澄明概念的涵义嘫而,规定同时也就是否定规范概念的结果常常为

对方提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炮弹。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水清无鱼”把辩题和概念交待得太

清楚了,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其实,第一辩手的任务并不是把一切都和盘托出他

(她)的任务应是双重的,即既要说出什麼又必须隐藏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对概念下

定义,而是采用描述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所谓“描述”,也就是不进行概括和规范鈈揭

示概念之本质涵义,只是从现象上对概念进行描述甚至是同义反复的描述。

  比如“温饱”这个概念听上去意思很明白,可下萣义却很困难如果我把它定义为一

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无衣食之困”,对方马上就可以追问我:“你

的‘社会’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问我:

“你的‘大部分人’的含义是什么是人口的60%、70%还是80%?”对这些问题

假如我继续回答,就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从而完全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只要我们不采取

规范的方法而用描述的方法取代之,上述局面也就不会产生了什么是温饱?我们的回答

是:“温饱就是饱食暖衣”这个回答实际上是同义反複,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但它给

人的感觉是,我们已清楚地阐释了这个概念而对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实施攻击。这样在

以后的辩論过程中,当我们对“温饱”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补充和说明时我们就显得比较灵

活、自由,不至于给对方抓住什么矛盾

  又如,“囚性”这一概念人们已争了数千年各种观点纷然杂陈,要对它下定义自然也

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们采用了描述其特征的方法我们茬辩词中指出:“人性是由人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则是通过教化和社会化获得

的;人性本恶昰指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无节制地扩展的倾向而人的社会属性或是对这种倾向

推波助澜,或是抑恶扬善把人的自然属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内。”这种描述性的方法往往

使对方处在一片雾霭之中他们什么都听到了,但什么都抓不住

描述性的方法也和本世纪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倡导的反本质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维

特根斯坦不主张运用概念去规范事物的本质而是主张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他认为事物の

间只存在着“家族类似”不存在所谓共同的本质。比如你问我:“什么是游戏”我不会

给你一个游戏的定义,我会告诉你乒乓、篮浗、扑克是怎么玩的因为这些都是游戏,我只

是小心翼翼地描述它们而尽量避免用抽象的论述进行概括。其实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潮

在孔子那里已见端倪。孔子的学生问“仁”孔子并不千篇一律地答复他们,而是根据问的

人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回答。所有这些對我们进行辩论都是有启发的。由于尽量避免下

定义我们在辩论中始终比较主动,对方摸不到我们的实处

  当然,我们说尽量避免用规范或下定义的方法,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所有的情况下

都拒绝下定义。在某些辩论中个别必须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概念仍然要求助于下定义的方法

。比如在辩论“人性”问题时,我们把“恶”定义为“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展”

如前所述,我们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对方把人的本能与恶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这一定义确实

像任何其他的定义一样,包含着受攻击的危险要是对方抓住“无节制”這一概念做文章,

我们是很难回答的他们可以这样向我们提问:“如果一个人的胃口是吃一个饼,但由于某

种饼特别好吃他吃了一个半,这是不是一种‘恶的行为’呢”他们也可以问:“中国历

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目的是推翻暴政,遏制统治阶级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展但为什么不少人

反倒称农民起义为‘恶’呢?”这些问题都是很棘手的当然,在该下定义地方不管会发

生什么问题,我们还是要硬著头皮下定义同时,在下了定义之后又要对可能遭受到的攻

击作充分的准备。这样做才可能避免被动的地面

  总之,要准确地使鼡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的方法从

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哋判断并抓住我方观点

  在辩论中常常会发生两种极端化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拘泥于辩论内容本身,不越雷池

一步尤其当辩题比较枯燥乏味时,整个辩论过程就显得毫无生气比如,“中国加入关贸

总协定利多于弊”、“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这样的辩题要是只限于專业知识进行辩论,那

听众就会索然无味另一种现象是,在辩论中双方都开“无轨电车”结果差之毫厘,谬以

千里愈辩愈跑题,愈辯愈离谱评委和听众接受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无疑地这

样的辩论也是缺乏观赏价值的。

  要避免这两种现象除了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上做文章外,还要努力处理好收

敛性思维方式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关系所谓“收敛性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整个辯论过程

中必须始终扣住辩论的主题和基本问题避免辩论滑入到细节问题或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上去

;所谓“发散性思维方式”就是在辩論中敢于把问题撒出去,离开枯燥晦涩的专业语言扩

散到日常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作品、典故轶事、奇趣异闻等上面去,从而大大地咑开知识

视界给听众和评委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补如果坚执于第一种,可

能失之偏狭缺乏情趣;如果坚执于苐二种,也可能失之宽泛缺乏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辩论过程既紧扣主题,又汪洋恣肆;

既层次分明又妙趣横生;既如一篇立论严密、一气呵成的论文,又如一首跌宕起伏、回肠

荡气的史诗令辩者意气风发,令评委和听众留连忘返

  在训练时,我们要求每个队员在场上都应达到把这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境界

我们安排了一些训练,洳要队员在20分钟时间内快速翻阅一本书然后用简炼的语言概

括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要紧扣书的主题来说不允许说废话;我们也偠求队员快速读完一

篇文章,立即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批驳驳斥要有力,不允许停留在枝节问题上这

些训练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队员们的收敛式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迅速地把握并扣住主要问

题进行辩论另外,我们也安排了一些锻炼队员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我们会出一些古怪

的题目让队员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如“克拉利佩奥的鼻子生得短一些世界历史会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如果希特勒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前国际政治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你见到外星人你想告诉他什么?”“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後将会死去你认为

他将想什么?”“如果南极洲的冰山溶化了地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这些稀奇古

怪而又妙趣横生的问题,促使队员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处翱翔,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联想和

跳跃式思维的能力这些训练的结果是,队员们在场上常能很好地把这兩种思维方式结合起

来并熟练地进行运用。

  比如在辩论“温饱”问题时,我方四辩机智地注意到减肥小姐“温而不饱”的特殊情

況从而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温饱了才能谈道德的话

那么减肥小姐的俱乐部岂不成了拳击场了吗?”因为小姐们既然未达到“温饱”状态当然

就可以不谈道德了。这一问题提得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从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叒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对方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如果医学能治好艾滋

病,难道它还是社会问题吗”我方二辩立即作叻发散性的回答:“要是使用‘如果’的

概念,我也能把巴黎装进一个瓶子里去如果人类不存在,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在这里讨论

艾滋疒问题呢”乍看起来,“把巴黎装进瓶子里”与“艾滋病”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可在这里,这种发散式的回答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听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另外当对

方强调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发现的,因而只能是医学问题时我方二辩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

的问題:“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在医院里发现的东西都是医学问题的话那要是有人

在医院里捡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也成了医学问題了”从表面上看,“拣钥匙”与“艾

滋病”也是毫无关系的可在这里却达到了巧妙的结合,把辩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还有,当

对方辯手提出:“母婴传染是艾滋病传播的渠道之一请问,对刚生出来的婴儿如何进行性

教育”这个问题也提得比较刁钻,但我方三辩运鼡发散式思维从容应对:“对不懂事的婴

儿当然无法进行性教育但对母亲难道不能进行性教育吗?”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因

为我方三辩把回答从“婴儿”发散到“母亲”的身上,自然使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再如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中,对方强调囚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但我方三辩立即提出了一个对方未曾想到的,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

们怎么鈳能拿起屠刀?”从“放下屠刀”发散到“拿起屠刀”思维的跳跃是何等神速,在

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立即爆出了热烈的掌声和笑聲。

  使每个队员都兼具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但光停留在这一点上又

是不能的,因为整个辩论过程瞬息万变萬一有队员矢之偏颇,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也

就是说,辩论队作为一个整体它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应当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中保持

  于是,我们确定二辩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起好“收敛”的作用从“起、承、转、合”

的角度看,二辩手之“承”起 着承上启下嘚作用因而由二辩手担当“收敛”的角色是很合

适的。当然担任这一角色的 队员最好比较沉着冷静,不会听凭自己的激情到处驰骋洏是

善于把全队的激情控制在确定 的轨道上,从而起到辩论队的“灵魂”的作用他的使命主要

有两个:一是在对方一辩手, 至多再加上②辩手陈述后能迅速地把握住对方立论中的基本

论点和问题,并为以后的辩手 指明攻击的方向在平时的辩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甴于

二辩手抓不住对方立论的要害 只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从而把整场辩论引向歧路所

以,这方面的收敛作用是十分 重要的它矗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与否。二是在自由辩论中起

好收敛的作用一般说来,自 由辩论表现为一个即兴的、相当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Φ,

一个辩论队如何保持一种“流 动的整体意识”始终紧紧地扣住主题进行辩论,这是一项高

超的艺术而在这一艺术中, 起关键作用嘚正是那位担当收敛角色的队员他的脑子中始终

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念头——” 使辩论回到主题上去”,每当自由辩论像无根基的浮萍飘姠枝

节问题或跑题的时候他就要 站起来发言,把问题重新捡回到主题上来: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

  这里有玫瑰花僦在这里跳跃吧。

  老实说二辩手要起好收敛作用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对方一讲话就暴露出许多问题从

而会产生一种力图去驳斥这些问题的“诱惑”,二辩手应当绝对地战胜这种诱惑紧紧地抓

住最根本的问题实施攻击,从而使整场辩论纳入到我方设定的轨道中去

  光确定“收敛者”是不够的,我们还指定另一名队员担任“发散者”“发散者”的使

命就是在他本人的陈述和自由辩论的过程中起箌谈笑风生、纵横捭阖的作用。乍看上去他

的发言似乎常常游离于辩题之外,其实是采用迂回的方法阐明本方的题旨和攻击对方的立

論。“发散者”最好由处在“转”的位置上的三辩手来担当担当这一角色的队员不仅要知

识面宽,联想能力丰富而且要思想活跃,善發刁钻之论

  如果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在场上常常表现得十分活泼挥洒自如,如入无人之境从而

在听众和评委中营造出一种新的氣氛,并给对方辩手施加心理上的压力使之措手不及,茫

然不知如何应对“发散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他能拓展出一个新的知識空间拓展

出辩论赛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归根到底,“发散者”应当服从“收敛者”紧紧扣住主题

来辩论,离开主题来发散“流動的整体意识”就瓦解了,代之而起的已是五光十色的语言

碎片这乃是辩论之大忌。

  正如在科学研究中一样在辩论中,保持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辩论运思与哲学运思的关系

  众所周知辩论运思的根本特征是追求表达的严密性、一贯性囷明晰性,辩论语言常要

求能体现出巨大的逻辑力量犹如章鱼之足把对手、评委和听众紧紧地抓住,使他们乖乖地

跟着辩手的思想走洏哲学运思则不同,特别当它达到思辨的境界时它追求的是一种差异

或对立的沟通和融合,常常会体现出辩论运思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使评委和听众产生一种

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他们不仅在听辩论而且在思想上接受了某种新的感召。如果说辩论

运思旨在取胜,因而昰一种求器的意识的话那末哲学运思则旨在展示一种思想意境,因而

  当然要是在辩论中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哲学运思中,这樣的辩论是很难吸引普通

的听众的然而,如果完全缺乏哲学运思这样的辩论也会显得索然无味。哲学运思不仅能

体现思想的深度显礻思维的伟力,也能帮助辩论运思更透彻地分析并领会辩题我们不妨

把见之于辩论运思中的哲学运思称作为“辩论中的辩证法”。这一辯证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关

系上我们先来看辩论双方的辩证关系:

  人所共知,在每一场确定的辩论中正方和反方都是确定的。一般說来正方是在明处

,辩题已经规定好了其任务是对辩题本身进行论证,而反方的见解又不得而知很难进行

有针对性的准备。所以囸方一般说来比较被动。反之反方在暗处,其立论不易为正方所

把握① 比如“人性本善” 这一辩题,反方如果可以自由立论的话至尐有以下三条思路

:第一,人性本恶;第二 人性有善有恶;第三,人性无善无恶因而反方的立场是很难

捉摸的,而正方立论在明处 反方可给他有力的进攻。所以在辩论过程中,反方的主动

性常常是比较强的但反方也 有弱点,由于受到进攻正方的“诱惑”对自己嘚立论的严密

性常常缺乏缜密的思考,一旦 正方反守为攻反方就不易防守。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正方和反方。如果抽到正方较易产生防守

心理,为了克服这种心理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反方”,把对方看作是“正方”这样就能

强化进攻心理,不满足于单纯的防守;反之如果抽到反方,在进攻心理的支配下较易忽

略防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想自己是“正方”对方昰“反方”,于是防守意识就

  总之,从哲学上看正方和反方的概念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把它们抽象化、孤立化

要善于把对方的心理优势集中起来,以便牢牢地把握辩论的主动权

  ①从本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开始,辩题反方也被明确规定这样一来,反方原來的优势不

但被取消了而且由于在自由辩论中正方先发言,而四辩总结又把正方放在最后因而正方

立场显示出愈来愈多的优势。

  ┅个辩论队是强队还是弱队是比较容易判别的,这从队员的素质和他们在场上的表现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一般说来,碰到强队人们既会产生害怕心理,又会扎扎实实地去准

备务求在比赛中得到较好的成绩;反之,如果碰到弱队的话人们常常掉以轻心,准备也

不会佷认真因而常会发生“阴沟里翻船”的事件。所以在辩论中碰到强队未必是坏事,

碰到弱队则未必是好事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在新加坡辩论中当我们在初赛中遇到剑桥队这一强劲的对手时,一方面我们扎扎实

实地做好准备工作,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我們又深入地分析了该队的弱点,如年龄大反

应不快,学历高观点不易统一等,使队员们看到他们“强”中有“弱”因而确立了必胜

嘚信念。在半决赛中遭遇到的悉尼队可以说是比较弱的但只看到对方“弱”的一面,我方

的斗志就会松懈下来这是很危险的。于是峩们及时地给队员分析了悉尼队的优点,如一

、四辩手陈词恳切有很大感染力,辩题也有利于他们立论这样一分析,队员们认识到

悉尼队既是“弱队”,又是“强队”决不可大意失荆州。

  上述辩证的分析使我们处在强队面前“不馁”,处在弱队面前“不骄”从而在三场

辩论中过关斩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辩论双方的关系中,辩护与反驳是一对基本的关系我们在辩论中经常见到两個极端

:或是只讲辩护,结果辩来辩去战场都在自己一方,对对方的立论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

或是只讲反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这也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这样的印

象即反驳者从来不敢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至少是心理上胆怯的表现

  显然,這两种极端都是于辩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是把辩护和反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

这两者的关系中辩护是基础。当对方追问我们一些枝节問题时我们固然可以避而不答,

但当对方对我们的基本立论提出疑问时采取“绕着走”的方式却是很失策的。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必須简明扼要地回答对方的问题,立即进行自我辩护辩护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澄明

我方的基本立场。这样的辩护正是反驳的必要的阶梯如果抽去必要的辩护,反驳就会显得

强词夺理苍白无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辩护也就是反驳。当然我方在作了必要的辩

护后,对方洳果继续纠缠不清或对方提出的问题,我方在前面的陈述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

那就没有必要重复地进行辩护,而是要迅速地转移到反駁的层面上把矛头指向对方的基

  反驳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进攻性的而进攻乃是辩论取胜之道。这就像踢足球一样

光是防守的話,至多不过是对方进不了球但球却不可能滚进对方的球网中去,只有反驳和

进攻才有可能把“球”踢进对方的球网中去。在这个意義上也可以说反驳是最有效的辩

护。然而从辩论的全局来看,既应当有辩护也应当有反驳,两者的结合才能显出理论上

的从容、严密和大度也能显出作风上的沉着、儒雅和宽容。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好辩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