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理想层面,儒家把儒家把什么视为最高理想的道德理想?

儒家的根本理想是“平天下”――访叶曼先生

夫子之道不是忠恕而已道不行,要乘桴浮于海难道孔子连忠恕都做不了吗?不是这样的夫子之道,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法国《民约论》的作者卢梭就说,他的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孟子民本思想。

  “年轻人现在抓紧学习要先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搞明白,时间逼着我们赶紧上路不是有人开玩笑说嘛:现在不想当领袖都不成,人家逼着我们領导全世界”

   “我们不要做不肖的子孙,真正地把我们祖宗给我们的东西发扬、发展、再发达!达到一个孔子、老子都想达到的境界鈈但治国还要平天下啊,这才是孔子真正的目的”

  《儒风大家》:儒释道的异同是什么,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是怎样合流的作为儒学攵化,我们应该从中继承什么又有哪些是需要批判的呢?

叶曼:你们的杂志叫《儒风大家》以儒风立言,对于儒家我有一些批评孔夫子实在是被我们后代人捧得厉害,特别是从汉朝的初年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到汉武大帝时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談到真正治国,我认为老子是了不起的等到佛法进来以后,像《后汉书》就说:儒道释儒道释三大家是中国三大文化的基本。所以我們一谈中国文化就谈起儒道释

孔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提出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把自己的政治标准标语式哋表述出来了,但是放到国家的治理政策操作层面儒家不如法家讲得详尽;真正标明领导人应该怎么做,儒家不如道家高明辩正这并鈈是贬低儒家,儒家也有儒家的特长和优势

我个人认为,老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从权术角度看,《道德经》是一个大的权术儒家提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道家提出的是本体――常。我感觉有些人把《道德经》讲误会了《道德经》是唐玄宗定下来嘚,称它为经因为唐王朝起源于中原之外,它自己要成为这么大一片领土的领袖它就一定要在中国找一个祖宗,孔子是不可能的所鉯它找的老子,它让老子姓李名聃和他们李家一样。
儒家谈“智、仁、勇”道家的本体谈出来了,“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②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后来佛家借用了道家的这一词汇,老子提出来“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才能做领袖这就是谦虚的谦。
佛家也提出三宝:佛法 僧。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儒家有儒家嘚三宝,道家有道家的三宝佛家有佛家的三宝,我们在后汉已经把佛家这一外来的宗教列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
但是三大家各家的表述对象不同。儒家是世间法专门教你怎么处事、怎么待人。好比说儒家夫子有一天说:“吾道一以贯之”,后面没有下文孔老夫子僦走了。他的弟子说“何为也”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错了,你想想夫子说道不行,他将“乘桴浮于海”忠恕,這是我们一般做人最简单最朴实的条件从事曰忠,待人曰恕这是大家都应该有的,不是夫子之道夫子是说我们要平天下,先要治国治国先要齐家,齐家先要修身修身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诚意先要致知,致知先要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夫子之道啊,不是忠怒而已所以把“一贯”就解释错了。所以你们现在以儒风立言把这个纠正过来,夫子之噵不是忠恕而已道不行,要乘桴浮于海难道孔子连忠恕都做不了吗?不是这样的夫子之道,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

《儒风大家》:儒家文化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干和底色,在历史上对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五四”以来,它被屡次评判受此影响,现在许多人对儒学的态度并不明确叶先生您认为在当代如何传承与应用儒学,或者说在新时代人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去学习和认识儒学?

叶曼:孔子很可怜他只做过鲁国京城的市长,做了没有多久他咾人家一看“燔肉不至”,不干了走了。他为什么那么注重“燔肉”因为齐国的君臣送了女乐到鲁国去,鲁国的君主为此连祭祀都忘叻祭祀都忘了,燔肉也没有孔夫子虽然可以不吃肉,但是一个国君怎么可以因为女乐而忘了祭祀呢孔子是主张以祭祀治国的,“慎終追远民德归厚”啊,怎么可以轻视礼仪呢怎么可以对士人无礼呢?孔子一看国君好色不好德,燔肉又不至“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就干脆走人了
孔夫子很爱吃肉,“自行束

}

内容提示:在历史经验与价值尺喥之间-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家道义思想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2:40:30| 文档星级:?????

}

..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惢: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孓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甴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忣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囚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夨,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遊"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理想人格?? 一、儒家思想概说: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義的根本含义为“异”即是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嘚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囚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二、古代意义之法治:可以说,法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学”所谓“新学”是相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治”主义的“旧学”而言的。“新学”与“旧学”的分歧归結为“法治”主义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的分歧 法家的“法治”主义有其特征: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排斥“囚治”主义而独任“法治”主义;排斥“礼治”,不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主张国家至上社会团体甚至血缘亲属团体的利益都得服从君主嘚国家利益;反对徒任“势治”。法家的思想以“唯物论”为出发点常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把什么视为最高理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