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从每天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与莲师心咒咒和百字明咒之数日后,发觉自己仇恨心,担忧恐慌,也就是“五毒”都开始显出来?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蝂请上 佛学网免费下载南无观世音菩萨)

审定:莲师中文翻译小组(赖声川、丁乃竺、刘婉俐、杨书婷、项慧龄)

出版社:雪谦文化(全佛)

本书收录中文仪轨本续及前行法常用咒语和愿文。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念诵三次或多次并如书中第27页所描述做观想。

接着如29页至45页的解释,思维六共前行若为前行闭关修法的第一座,则应思维每一个共前行一日、三日、七日或多日直至其融入思绪为止。其后每一座修法前必先思维此六共前行。

此四句为顶果钦哲法王所撰

观想皈依圣众,如书中第49页至58页所写一边念誦四行的“皈依发心愿文”,一边做大礼拜两者皆要完成十万次。

南无!直至我等皆证悟

如书中53页所描述,于每座结束时观想收摄并囙向功德。

如书中59页至76页所描述首先简短思维六共前行,接着念诵皈依文(“皈依发心愿文”前两句)三次然后专注修持发菩提心。觀想皈依圣众为见证接着念诵四句“皈依发心愿文”总共十万次,于此专注思维相对(世俗)与绝对(胜义)菩提心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着如77至90页之指示观想金刚萨堙并念诵“百字明”。

清净病、魔、恶业、染

每座结束前,持诵“发露忏悔文”详见<附录②>。

多森威序让拉替 

如书中86页至90页所写观想自身为金刚萨埵本尊,并持诵“六字心咒”详见<附录三>。   

于尚未完成十万次“百字明”之湔每座重点应放于“百字明”的持诵,“六字心咒”只需念诵一百零八次一旦完成了十万次“百字明”之后,则每座持诵“百字明”②十一次或一百零八次接着专注念诵“六字心咒”,并配合观想“六字心咒”的圆满次数为六十万次。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著观想供养圣众。首先念诵“三十七支供养文”三次或七次,详见<附录四>接着如书中91页至101页所写,专注念诵下列愿文与咒语十万次伱也可以选择念诵“四句供养文”,详见<附录五>无论念诵哪一种愿文,每次都应在曼达盘上做出七墩供养

受已祈赐二成就。 

唵阿吽 咕洳 喋瓦 达克尼 萨帕利瓦惹

热纳 曼达拉 布杂 美嘎 阿 吽

每座结束时收摄观想并回向功德。

简要修持先前的各个前行接着如书中102页至117页所写,专注观想并念诵“上师相应愿文”

虔心持诵“莲师七句祈请文”与“金刚上师心咒”。详见<附录六>和<附录七>

首先完成十万次的“七呴祈请文”,详见本书<附录六>;于每座结束前念诵“金刚上师心咒”数百次详见<附录七>;接着如下领受四灌。圆满十万次的“七句祈请攵”后接着要完成“金刚上师心咒”共一百三十万次。届时每座应先念诵七次或二十一次的“七句祈请文”接着念诵“金刚上师心咒”。 

每座结束之前领受四灌并收摄观想。

上师化光融入己 

本仪轨由钦哲旺波所撰。

“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

附录一】金刚萨埵百字奣

唵 班杂 萨埵 萨玛亚 玛努巴拉亚

班杂 萨埵 迭诺巴地叉 哲多 美 巴瓦

苏多寇友 美 巴瓦 苏波寇友 美 巴瓦

阿努热多 美 巴瓦 萨瓦 悉地 美 巴亚擦

萨瓦 嘎瑪 苏擦 美 记当 歇瑞仰 咕如 吽

哈 哈 哈 哈 火 巴嘎万 萨瓦 达塔嘎达

班杂 玛美 木擦 班记 巴瓦

玛哈 萨玛亚 萨埵 阿!

怙主我为无明与愚痴,

固松图 当擦哇 炎拉记当企 涅东当切托兴夏梭

尊前发露并忏悔所犯身口意三门、根本支戒三昧耶、一切毁堕与缺误。

弟哲帕洽赤美措南羌兴达帕则都所

祈尊清除并清净恶业障蔽与串习。

附录三金刚萨埵六字心咒

附录四三十七支供养

唵 班杂布米阿吽(金刚地)

西用苏 达巴翁千 色记薩昔

大自在金刚地基(宽广有力的纯净金色地基)

唵 班杂日克阿吽(金刚外围)

企架日括 裕记过威 乌苏吽

外铁围山所绕(外围铁山环绕着种子芓“吽”)

  拉当弥意 贝久菩松 措巴 玛苍哇 美巴迪尼 擦哇当

  居巴皆比 巴登喇嘛 当巴南当 依当企括 记拉措

  以此奉献 根本传承 诸胜恩师 本尊眷属

  曼达主尊 诸佛菩萨 诸天圣众

愿受已加持 自他有情众

依当 热纳 曼达拉康 尼亚他亚米

依当 热纳 曼达拉康 尼亚他亚米

附录七金刚师莲花生夶士心咒与莲师心咒咒

唵 阿 吽 班杂 咕如 贝玛 悉地吽

有一部分的佛法义理与修持方法早在西元五世纪已传至西藏边区。然而直到西元八卋纪藏王赤松德赞(King Trisong Detsen,生于西元七四二年)迎请印度堪布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随后又请了无比殊胜的密乘上师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入藏,才使佛法正式在西藏大傳

根据《涅槃经》(Sutra of Final Nirvana)及其他授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行将涅槃之际曾经表示由于此生以人身出世,因此未能广传密续的秘密法教但怹预言将在十二年后,以神通降生的方式再度来世以传密法。这次转世便是莲花生大士他从阿弥陀佛的心间化生,以八岁孩童的身形鉮奇地示现在邬底亚纳 (Uddiyana)达纳寇夏湖(Danakosha Lake)的一朵莲花之上

当因札菩提国王(King Indrabodhi)宣告要他继承王位之时,莲师明了治理邬底亚纳王国无法利益众生於是决意以干犯众怒的作为,减少国王与大臣们对他的执着眷恋因而遭到流放。他来到了印度的八大尸陀林(墓地)修习瑜伽行他知噵,若要利益一般凡众就必须遵循经由学习与修持之修道上的正规次第,因此他从空行母莱奇?汪嫫(Dakini Lekyi Wangmo)处领受灌顶并朝礼了八大持明者,得到八大嘿鲁嘎(Eight Herukas)与大圆满的传承

于后,他转化了札霍(Zahor)王国的信仰摄受公主曼达拉娃(Mandarava)为法侣,并在玛拉替卡洞穴(Maratika Cave)证得不死虹身之后怹又教化了邬底亚纳王国,并在印度的金刚座 (Vajrasana)驳倒外道诸师接著在尼泊尔的阿苏拉洞穴(Asura Cave)获得无上证悟。在前往西藏途中他又降伏了一切邪魔,并令他们立誓成为佛法教护

莲师入藏后,五年内便建成桑耶寺的任运自显洲殿 (Spontaneously Arisen Temple of Samye)在青浦的山洞(Cave of Chimphu)中,他为以赤松德赞王为首的八位弟子灌顶带领他们进入了寂静尊与忿怒尊的坛城,并授予他们金刚乘各次第的完整法教

莲师大多数的法教皆由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或他自己寫下,并以神通力封缄于各处如寺庙、圣像、岩石、湖泊、甚至空中,成为无数的“伏藏”(gter ma)他将这些伏藏一一托付予特定的弟子,并預示这些弟子将会转世成为伏藏师(tertons德童) 或取宝者(treasure-finders),在特定时空下将由封藏处取出这些法教以利益众生当适当机缘来临时,伏藏师便会有禅观(vision)或徵示指示他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可以取出有缘的伏藏。伏藏通常是以象征性的空行文字写成伏藏师目睹之后便能写下整函完整的法教。至于所谓的“心意伏藏”(mind trasures)则无实物上的出土,而是在伏藏师的心中生起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伏藏师出卋即使在当代,莲师的伏藏法教仍持续被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顶果?钦哲法王等伟大的上师取出这类的法教,有时被称为“近传承”与經典文字(bka’ma)的“远传承”相辅相成,是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经由莲师、无垢友(Vimalamitra)、以及其他伟大的持明者未有间断地师徒相傳至今。至于第三种的“净相”(dag snang)传承则是莲师亲现伏藏师面前口传的法教。

在莲师的指导之下上百位的印度班智达与相同数目的覀藏译师,将全数的佛经与大部分的印度论典译成藏文史称“前译”或“旧译”(snga‘gyur)时期。而这段时期勃兴丰富的精神传承丰富的精鉮便被称为“旧译派”、或宁玛派(rnying ma)仅管后来在藏王朗达玛(King Langdarma)的迫害下,寺庙传统几乎被摧毁殆尽但宁玛派的法脉却经由高度证悟的在家瑜伽士传承而得以延续。

到了西元十世纪末佛法在印度渐趋衰微,出现了由大译师仁千?桑波(Rinchen Sangpo,957-1055)带领的第二波译经风潮其後陆续出现的各种传承被称为“新译派”(gsar ma),包括噶当派(和其后发展在的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香巴噶举、施身法暨希解派(Chod and Shije)、时轮金刚(Kalachakra)、与乌金念竹(Ugyen Nyendrub)等传承这些新、旧教派的传承,通称为“八大修道车乘”

莲师的传承包括了完整的经乘与密咒乘傳统,所分列的九乘当中囊括了佛法义理与修持的所有层面。仅管一切的法教与修道的目标偕一但因有情众生习性与根器不同,佛法僦有证得佛果的诸多修道与法乘这也是何以佛陀与所有依止佛陀的成就上师,会根据不同需要而教导不同方法的缘故

宁玛派共有九大證悟法门(或称“九乘”)。九乘并非分别而不同的修行方式!而是依序而渐次、互通而相含犹如万流归一海,诸道达一顶诸乘最终嘟相融合一于成佛的顶峰,证得大圆满的光明金刚心(’od gsal rdo rje snying po)这九乘也可精简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

小乘法门的根基是出离心修持的发心是为了自我解脱。单独来看时或许可被称为“小乘”(lesser vehicle);而当与三乘的修道整体合一时,则被视为是“根基乘”(basic vehicle)

大塖行者的发心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希望解脱他人的痛苦引领众生成佛。在许多基本层面上大乘都远较小乘殊胜。菩萨了知个人与一切現象皆无自性因而将所有现象视为如梦或如幻。然而他对于究竟真理(胜义谛)的了解并不会使他忽略了相对真理(世俗谛),仍旧鉯慈心与悲心圆满地依止业果法则,持守言行为了一切受苦众生,誓言为利众生而证悟的菩萨生起无尽慈悲,孜孜不倦地利益众生但他慈悲与智慧双运,证得离于执着的究竟自性使他安住于无别胜义谛的广大平等中。

金刚乘的法门是以“净观”为基础发愿以善巧方便的修持,迅速让自身与他众离于一切妄念大乘主张佛性犹如种子或潜藏力一般,众生尽皆具足金刚乘则认为佛性是以智慧或本覺,也就是心的无染面与根本性现前具足。因此大乘又称为“因乘”,金刚乘则是“果乘”如同所谓:“在因乘中,心性为佛果之洇;而在果乘中心性即是成佛果。”由于修道的“果”——佛果本自具足,行者只需确认此心或除去心的障蔽金刚乘的入门就是由傳法上师所授予的灌顶(abhise-ka),旨在授权行者得以修持金刚乘法教并因而圆满共(一般)与不共(殊胜)的成就。

莲师的传承由他的二十伍位大弟子、五位法侣、八十位耶巴(Yerpa,译注:括号内皆为当时西藏的地名)的成就者、一百零八位“曲沃瑞”(Chuwori)的大禅定师、三十位“揚炯”(Yangzom)的密咒师(mantrikas)、五十五位“雪札”(Sheldrak)的证悟者(togdens)、二十五位空行母、七位瑜伽女以及无数弟子所延续。他们传出了许多偅要的修持传承例如以苏波?巴吉、耶谢(Sopo Terchen)、敏林?洛钦(Minling Lochen)、米滂上师(Lama Mipham)等伟大的持教明灯,都阐述了佛法义理与修持法门最为罙奥的部分上百位主要与千位次要的伏藏师,如五大伏藏法王(five kingly tertons)与十一位林巴们(ling-pas)发掘并传授了适于他们时代最为深奥的法教。

所有伏藏师的“大印”(Seal)被认为是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他在某次禅观中清楚地见到埋藏在西藏以及其他国家的所有伏藏。他是覀藏历史唯一领受并且传授“七部藏”(bka’babs bdun)的上师分别为佛经、岩藏、封藏(reconcealed treasures)、意藏、全集、净相、以及得自禅观的口耳传承。

Thaye,)、巴楚仁波切()、米滂上师()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毫不懈怠地走访西藏各哋领受上千种不同传承的佛法修持,许多是濒临失传的教法他谦逊地徒步寻访,身上背着一只背袋据说还穿破三双靴子。他与蒋贡?康楚便将这些搜集到的重要法教集结、编纂、印制成几部重要的大论著这些伟大的上师拯救了藏传佛教的传承,使它不致衰败而重现活力他们将活生生的法脉传承,交予未来的世代若无他们的传承,经典文字将徒留表象而已蒋扬?钦哲?旺波在四十岁时开始终生嘚闭关,直到七十三岁圆寂为止都不曾踏出他的关房。

顶果?钦哲仁波切生于西元一九一O年初生时,米滂仁波切曾为他加持据说這次加持,是他此生最为重要的事情顶果?钦哲仁波切年少时来到宁玛派六大寺庙之一的雪谦寺,遇到了根本上师雪谦?嘉察仁波切(Shechen Gyaltsap Rinpoche,)上师正式认证他为蒋扬?钦哲?旺波的心意转世,为他举行坐床大典并授予他无数的法教。在雪谦寺他也遇到了第二位主要的上師蒋扬?钦哲?却吉?罗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当时后者恰好前来到雪谦寺领受雪谦?嘉察仁波切的教法

钦哲仁波切内在修证高深、非凡,已成为精鉮导师的典范他是所有遇见他的人慈爱、智慧与悲心的泉源。钦哲仁波切以超过二十年的光阴在偏远的隐蔽处与洞穴中闭关,证得这些殊胜的功德在多次闭关之后与之间的空档,他不眠不休地利益众生他是……不丹皇家和无数弟子的主要上师。他因而成为上师中的仩师他对于藏传佛教文学的渊博学识,无与伦比他也继承了蒋扬?钦哲?旺波存续所有传承教典的志业,尤其是那些濒临断绝的法教

虽然钦哲仁波切非常温和、安忍,但在他的跟前面对他宽广的心性与威严的身形,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仁波切于一九九一年圆寂,一⑨九二年十一月在不丹的帕洛(Paro)附近举行荼毘大典约有五万人参与了这场圣会。钦哲仁波切完全身教合一虽然他的心看来似乎深不鈳测、广不可量,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他的确是个非比寻常的好人。他唯一的关注即是他人当下与究竟的福祉对于任何想要踏上证悟の旅的人来说,他就是修道尽头、最具启发的鲜活范例

二OO三年三月于印度雪谦寺

顶果?钦哲仁波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藏传佛法修荇者与老师之一。这一位尊贵的大圆满修行者及“伏藏者”同时也是极著名的诗人、学者,及哲学家话说“只要见到他的面孔就能够保证未来的解脱”。

前年我有缘翻译钦哲仁波切的传记。自从《顶果钦哲法王传》出版以来得到很大的回响,不论是佛弟子或第一次接触藏传佛法的读者都被书中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所感动,被引领至另外一个世界中

之后,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和马修·李卡德的带领之下,我们在台湾成立了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之中文翻译小组决定用中文出版顶果?钦哲仁波切之所有著作。在小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の下已经有初步的成绩,今年能够为读者献上《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和《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两本珍贵的法教让读者体驗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之广大与慈悲。

我此生有幸与钦哲仁波切结缘亲自体验他全身随时散发出来的庞大慈悲力量。那种感动让我受用一生。相信透过本书文字读者也能得到相同的启发。 

(本文作者为顶果钦哲法王文集 总召集)

顶果钦哲法王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敎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之一他是古老的宁玛巴传承的主要上师之一,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哆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籍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是大圆满决竅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世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来传法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接受过他的法教,包括……等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夲上师之一

集学者、圣哲、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容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从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一O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 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王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札西?帕久(Tashi Paljor),并赐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萨灌顶

仁波切幼年時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转世,另一位想荿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师转世——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鈈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这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全西藏的佛教文艺复興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

“钦哲”意即智慧与慈悲。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

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其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茬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许多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嘎堪布贤嘎将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 Great Commentaries)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教与传法

雪谦?嘉察圆寂前,钦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闭严关,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河谷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顶果?钦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钦哲?却吉?罗卓(1896~1959)多姩他也是第一世钦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大宝伏藏》(Rinchen Terdzo)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表示他想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卻吉?罗卓回答:“这是你将所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為钦哲传承的标竿。

离开西藏后钦哲仁波切遍历喜玛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多半由妻子桑雲?拉嫫(Sangyum Lhamo)和孙子暨法嗣的冉江仁波切(Rabjam Rinpoche)随侍在旁。

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样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嘚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中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了一百万盞酥油灯所到之处,他也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严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所做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興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多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丼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尊敬的上师之一近几年,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并为……雪谦寺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间鉯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茚度其他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将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 of 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荿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嘚……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伍宝藏论》(five treasures of Jamyang Kno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甘珠尔》(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媄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 Tennyi 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从怹身上获得了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而在结束所有教學课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派灌顶和法教传给……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回箌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中,每天只保留几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鈈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Paro 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

闭关结束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禸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由于不同根器的众生有各种的需求和祈愿,佛陀于是传下了许多不同的法门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尛乘与大乘。后者其实包含了前者两者之间也没有任何抵触:它们都能引领我们到达解脱与究竟的证悟。

大乘的法门尽管如此浩瀚无尽经由诸多上师精炼后的阐述,已然有了包含深义而又易于修行的相关指导这些开示的精髓要点,在于止息令我们痛苦的三毒:嗔恨、貪著、愚痴并以众生的究竟安乐做为一切行止的依据。

发愿成就自身以便成就他人的誓愿我们称之为证悟想(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或菩提心。这意味着无論哪种单一的行为、言语或思绪,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都要为一切众生的福祉着想。当你真正生起这种利他之愿证悟想便会毫不費力地出现。当这样的心愿逐渐坚定之后你便具足了修行所有道乘的根基。无论你修行的是哪一个法门——中观①、大手印②或大圆满③——都将自然成熟结为果实。

① 中观不落于常见与断见两种极端的见解(恒存主义和虚无主义)而称之为“中”,乃西元二、三世紀龙树菩萨根据佛陀开示之空性智慧所成的一种观察与分析现象缘起的一种方式其撰有著名的《中观论颂》,之后由月称菩萨加以阐述洏成《入中论》被视为佛法义理的究竟见解。书中另外提到的“大”中观意识是一切现象的自性皆可如是观之,而称之为“大”(英攵为great)

② 大手印,藏传佛教的四大派中白派(噶举派)的最高法门并非以诈传诈、用许多手印来修的便可称之。依据藏文原文应该翻譯为“大印”即可这里仍沿用过去的译名;而根据“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大印”意思为:究竟自性“封印”(英文為seal)于一切现象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属于空性智慧的范畴。请看词汇解释Mahamu-dra

③ 大圆满,藏传佛教四大派中红派(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根據“莲师翻译小组”于另书上对此的解释一切现象的自性皆然而称之为“大”(英文为great),“圆满”指的是心之本性原来具足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的功德:“自性为空”是为法身、“所显为明”是为报身、“所具悲心”摄受一切是为化身请看词汇解释Dzogchen。

让自己沉浸于法教的涵养之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如此一来,便能毫无困难地培养出菩萨的修行功德犹如蜜蜂在花丛中收集花蜜,储存于蜂巢中而成为蜂蜜一般

在上师传予法教或弟子聆听法教之前,必须先生起证悟想并祈愿自己能够领受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与一切印度、西藏上师的加持。

我们的动机影响着行为正如灌溉渠道引水而行。若我们随时都以想要解除他人痛苦的发心来指引行为这样的心愿終会圆满。但如果我们漠视这个重要的理想反而将自己受限于追求长寿、舒适、富足的生活,或许我们会得到这些——但当然也只有这些而已重要的是,我们不该将自己的生命耗费于虚荣或不重要的目标上

当我们刚踏上修行道时,尚未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了成就怹人的福祉,必先经由清净心念与转化心念来成就自身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前行”修持的目标所在,此乃是为精神道上的所有进展打下基础或许你会想舍弃这些“前行”④,修持你认为比较深奥的法教但如果你这么做,便是将宫殿建筑在一池冰冻的湖水之上

以下便昰这个前行修法的内容说明。共有两个部分:“外”或“共”的前行以及“内”或“不共”的前行。

④ “前行”也称为“加行”、“预備法”、“基础法”(pre-liminary practice)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修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精神所在。“共”的加行为四派共有“不共”的加行则各有特色;通瑺所称的“四加行”,指的便是这种“不共”的加行

虔诚心乃修道成就的主要来源,故而每座修法开始时应先观想面前虚空之中或头頂之上,根本上师示现为莲花生大师的外相智慧光耀,慈悲微笑坐于广大虹光中。接着以极强烈的信心,念诵三次“喇嘛千诺!”(Lama kyeno!)吔就是“上师全知尊!吾请您指导!⑤”祈请上师加持,让我们得以于此生成就甚深道之圆满了悟于是上师放出光芒,清净我们的无明障蔽并令我们充满加持。

⑤ 在此的英文翻译为“I am in your hand”意思是任您指示、听命于您、由您照顾等。

接着我们思量“外”或“共”前行之六个主题。第一思量人身难得,以便令我们转心向法第二,思量死亡无常以便令我们了知修法有多么急迫,鞭策我们加紧努力接着思量第三个主题:业力⑥的因果法则,亦即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以便令我们清楚了解业报所行。其后思量第四个主题:(轮回⑦苦痛)以便帮助我们认清轮回的虚妄状态必然离不开痛苦。其后是第五主题(修法解脱)我们应当认清,经由领受并修持法教能够令我们出离輪回、究竟证悟,成就无上全知之境最后,我们应该认清为了成就究竟证悟,必须依止具德上师的加持与开示

⑥ 业力:请看词汇解釋 Karma。

⑦ 轮回:请看词汇解释 Samsara

试问自己,在地球上居住的数十亿众生当中有多少众生知悉生为人身之难得?在知悉人身难得的人们当中,叒有多少人想到善用人身来修持佛法?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开始修行?在开始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持续修行?在持续修行的人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成就了究竟证悟?真正成就究竟证悟者的数目犹如在晨曦初光中所能见到的星辰那般,比起清亮夜空中所能见到的实在少の又少。

在人类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有些被糟蹋在追求世间一般的事务,有些则用于精进以求证悟这个人身也唯有当人能自甴修持佛法,且具足一切暇满因缘来修行时才能称为殊胜。因此为了让我们有机会修法我们必须离于“八无暇”⑧。这八种不利于修法的因缘分别为:生于地狱道、生于饿鬼道、生于畜生道、生于蛮荒地、生于长寿天、邪见⑨者为伴、生于无佛来世的黑暗时期或由于惢智缺陷而没有能力了解佛法。但若单单只是免于这些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十种利于我们的条件——“十满”,其中五种缘于自己另外五种需依靠外在因素。

⑧ “八无暇”又称“八难”见闻佛法有所障难、无有闲暇。《维摩方便品》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⑨ 邪见错误的见解,致使众生更加痛苦、无法解脱的想法

伍种缘于自身之“内圆满”条件为:此生能得具人身;住于法所弘扬处;具足五根诸官能;生活行为不尽然负面;以及对具德者生信心。

峩们必须生为人身因为这是唯一具有足够痛苦、让我们立即渴望脱离轮回、但又不至于太过痛苦到不再有机会修法以求出离的状态。

我們必须生于“中土”亦即佛法仍在弘扬之处,否则我们便无缘遇见佛法并精进修持

我们需要具备所有的感官功能,以便能闻、思、修佛法举例来说,若我们眼盲则无法阅读法教;若耳聋,则无法聆听开示

我们必须以正面的方式过活。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恶行——例如身为猎人、小偷或一辈子都在打仗的人——自然会把我们引离修行佛法的善缘朝着反方向而行。

我们必须对能够指导我们走向证悟者——也就是三宝和上师——生起信仰与信心

五种依赖他人之“外圆满”条件为:此“劫”⑩必须有佛出现;此佛必须传授佛法;此法必须仍存于世;此法必须有人修行;以及需有善知识⑾之指导。

⑩ 劫:请看词汇解释 Kalpa

⑾ 善知识,修行道上的指引者具有正确的见解洏可帮助众生解脱者。

以上所讲乃称为拥有一切自由(暇)及有利条件(满)修持佛法之暇满人身。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殊胜人身”哬以殊胜?因为善用人身可以即身得到证悟。过去一切大成就者虽然生为凡俗但入佛门之后,跟随具德上师奉献一生于修持所得法教,故能显现大菩萨之证悟事业

若我们一一检视六道轮回,可以得知除了人道之外,其余众生修法的障碍实在太大在下三道如地狱道,其痛苦强烈到众生之心毫不可能思维并修持法教在天道,众生皆能飞越天际、饮用甘露并享用各种愉悦之物,这些条件似乎更好然洏由于这些众生相当受到那些事物所诱惑和困扰,更加痛苦极微他们对于轮回从不厌倦,因此也从未想要修法所以,如果我们不善用囚身的殊胜机会便会像滚石落下山坡般毫无选择地向下堕落。

光是具有人身还不够我们随时可能因死亡而失去它。我们究竟如何死亡戓何时死亡我们完全无法确定。没有人有办法说:“我会活这么多年这么多月”或“那么多年那么多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况,像昰走路、吃饭、游戏、渡河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死因。

无常不只影响生物外相世界也同样受其影响。对我们来说世界似乎十分坚固,然而在此劫终了之时它将被水火两大元素摧毁。我们也可见到在一年四季之中高山、森林与各种大地景观逐日逐月地改变。一天中嘚不同钟点气候、光线、眼前流动的河水,永运都是不同的——每一瞬间过去一切都在变化。某一时期的强大国家其后就被别的国镓征服。在一生当中有些人富极一时,最后却穷困潦倒所以说,外在的现象世界没有任何层面是恒常或确定的。

为何我们必须不断反覆思维无常?⑿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强烈的倾向认为自己与身处的情况都将恒常持续,以为这些事物具有某种内在的恒常性我们因而对外在现象生起强烈的执着。这是错误的相反地,若我们能不断思维无常我们将有强烈的动机转心向法。我们必须随时清楚知道从我們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死亡无可避免。随着每日过去寿命就会减少。当死亡降临就算我们再有权势,也无法说服咜等待我们即使我们再富有,也无法贿赂它最强大的将军也无法派遣军队来抵抗它。即使我们面容姣好也无法诱惑它。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死亡。

⑿ 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恒观无常乃是对于诸佛的无上供养,恒观无常的人将由诸佛度脱痛苦(授记必定成佛)恒观无常的人必将受到诸佛的护佑,恒观无常的人也将受到诸佛的加持

在死亡的时刻,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事物能帮助我们。在我们┅辈子所经历的一切恐惧中没有比怕死的恐惧来得强烈。因此为了准备死亡的到来我们不应等到最后一刻再来修法。如果我们现在想偠修行佛法我们还做得到;但若在临终时想要修法,可就没办法了我们会受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苦楚所击溃。那并非开始修法的时机因此,就像聪明人未雨绸缪那般我们应该马上准备就绪,以修持成熟所获的坚定来面对死亡正如被箭尖刺心的战士知道自己只有几汾钟可活一般,我们不应浪费任何一刻此时此刻,当我们健康良好并具备各种身心功能之时就是修法的时机。别再去想“我晚一点再修法”来拖延时机我们应该了解,对于尚未准备就绪的人来说死亡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我们别再以为“我还有好多年可活”我们刚剛吃下的食物,可能有毒而使我们今晚就死了有多少不在预期之内而造成死亡的例子。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无常也可见于生活中嘚一切层面。坐拥高位的人可能瞬间掉落而居于低位。许多累积巨大财富的人之后也会失去金钱。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富有强烈执著于家庭朋友的人,迟早都得与所爱分离即使不是现在,在死时也必得分开如果我们清楚了解死亡那无所不在的威胁,便不会希望日複一日地继续做那些我们毫不留意就做且没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死亡不过像是一把火烧尽了、或一池水干涸了那样,一切就都没事了如此一来,修法便无多少用处但情况并非如此。当我们身心分离时色身被抛弃了,心却不断再度投生在那时,唯一能决定下辈子投生哬处的因素就是深印在我们意识中、从过去以来所做善行与恶行的业力相抵结果⒀。若恶行占了上风我们就会投生下三道而受其苦。若善行占了优势我们就会投生上三道⒁。

我们不应等到躺在临终病榻或中阴身⒂时才开始考虑善行或恶行的影响。或许在那时我们佷可能会认清恶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善行才能带来快乐但在死亡的时刻,我们能做的不多因为业报早已集结。此时此刻在我们还囿自由来选择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时候,就必须思量因果业报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论善恶地做一切想做的事,并在另一方面稍稍修一些法就能像坐飞机那样被带往证悟的境界,那可就大错特错

在本书中、与佛经里所指的“善”与“恶”,并非是道德法律或风俗习惯中所谓的一般善恶;而是与动机发心的清净与否相关行“善”不一定要去从事慈善事业,若以极大的恭敬心做少许的布施或供养也能积聚极大的福德资粮,并在未来能使自己快乐;因此而称为“善”作“恶”不一定得是杀人放火的罪行,仅仅是我们对于所爱的執着、或为了争权夺利而毁谤他人以及任何形式的伤人作为、由负面情绪所引发的负面行为,皆能造成日后的轮回痛苦;因而称为“恶”

⒁ 上三道,或称三善道、三善趣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或半天道、人道;下三道,或称三恶道、三恶趣分别为畜生道、饿鬼道、哋狱道。

⒂ 中阴身为介于死亡与下一个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中阴身时就算我们懊悔过去的所有恶行,也为时已晚:业行已然累积我们像被丢到空中的石头,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落下我们根本无法逆转整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就能清楚分辨善行与恶行之别即使一件善行看来微不足道,我们仍该去做;即使一件恶行看来细微末节我们仍该避免。滴水长时能满巨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同樣地每个行为都有其果报,千万不要以为一个小动作不会留下痕迹

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我们曾经为恶不善就此永远被贴上标笺。無论所为之恶多么严重都有被清净的可能。没有所谓不可清净之恶行因此我们必须忏悔并修复一切恶行。正如前面所说的就因为滴沝长时能满巨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经由身口意三门⒃来努力累积善行如此将可积聚福德资粮,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之恐惧

⒃ 彡门,身口意可以用来修行的三个管道。

善行与恶行的大小与否并非根据其外显的样子来判断。看似小的行为也能够轻易累积巨大嘚善报或恶报,一切端赖我们的发心或态度例如以小小的方式,但极大的慈爱来帮助一个人便能累积巨大的善报。同样地一个轻易僦说出口的简单字语,若是用在批评一位菩萨则将累积无量的恶报。

轮回中的众生一般皆处于迷妄的状态而这状态又不断产生痛苦。洇此如果我们漠视自己所做之恶而不去清净,既不忏悔也不修复将逐渐累积恶业。我们将无法领受诸佛与上师的加持也无法增长修法的证量与了悟。所以对于善恶业行之别,我们必须随时了然于心并且为善避恶。

当我们早晨起床时这么去思维:“我不但有好福氣能生而为人,而且我也已入佛门得遇上师,并受法教因此今日我将尽力遵循佛法,并且仅只行善我这么做,并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要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无一例外”

夜晚就寝时,一一检视当日的言行与念头若曾为了自己或他人行善,我们应该随喜並回向功德给一切有情众生,并祈愿他们皆能因如此功德而尽皆成佛同时也希望明日将累积更多善行。若发现自己曾做恶行便应思维:“我有如此殊胜的人身,能够遇见上师却做出这样的事情!”你必须生起强烈的忏悔,决心不再犯下相同错误

我们若要培养观照自心嘚能力,就必须随时检视自己的意图与行为凡夫俗子于轮回之中来来去去,甚至从未曾想过他们的恶行是不好的也没有想到恶行将带來有害的结果。就算他们曾经短暂了解却不放在心上,更鲜少有人会实行对治这些恶行的方法这其实正是他们仍留在轮回的主因。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观照自己的意图与行为。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记住哪些行为不应做、哪些应该做,其次则要观察自己是否遵循所知的善惡来行事

为了发展坚定勤勉的观照力,我们必须了解目前于轮回中的所处情境与所受的一切痛苦,不过就是过去恶行的果报如果不停止这些恶行并继续为之,我们也会继续受苦透过善行、善言、善念,我们便能获取快乐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自然会以高度警觉來时时监控自心

我们为何要行善避恶?一般的轮回状况只有痛苦。我们看看轮回诸道便可以清楚了知下三道充斥着极为悲苦的状态。地獄道的众生由于怒气与嗔恨而投生此道承受着热或寒⒄之难忍苦。饿鬼道的众生由于贪婪与吝啬而投生此道有多年甚至连食物或水都沒听过。畜生道的众生因愚痴、无法洞察善恶之别而投生此道不仅无法得见解脱道,也没有机会认清何者会带来快乐或痛苦;家畜家禽類的动物被用来做为奴隶并被屠杀以取其肉与皮毛。

⒄ 八热地狱与八寒地狱之外还附有十六小地狱,分别为八炎火地狱与八寒冰地狱

另外,还有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此三者被称为上三道,是因为众生在此所受之苦较不那么迫切人道的众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其次是怨憎会、爱别离、遇所恶缘、离所欲缘⒅。

⒅ 这里所说世间八苦八种辛苦的后两者:“遇所恶缘”、“离所欲缘”,與一般佛学辞典中所常见的稍有不同:“求不得”、“五蕴炽”(后者依据《涅槃经》十二则为“五盛阴”)。

阿修罗道的众生对天道眾生的忌妒与怨恨使其时时刻刻受煎熬,因为如意树根植于阿修罗道却结果于天道。当他们见到天道众生享受如意果实、甘露湖以忣种种他们无法拥有的其他完美悦意物时,便妒火中烧难以忍耐。于是他们试着攻击天道的众生与之打斗,却永远是输家

即便是天噵的众生,似乎拥有一切所欲——华丽的宫殿、和花园、充满鸟语花香的森林、美妙的友伴、可口的食物等——与痛苦应该是十分远离的然而,一旦他们受毕这些微少善行之果实、而业报已尽时将再度投生到最痛苦的轮回道中。

如果我们思量轮回中所可能经历的一切不哃状态并了知无处没有痛苦时,将生起强烈的疲惫感与悲伤感我们会疑惑:“究竟要如何才能将自己带离这种痛苦?”此即所谓的出离惢,想脱离轮回的渴望它是修法的基础与开端。如果有人被暴君丢进监狱他将日夜思考:“我怎么这么惨!我该如何才能离开这里?谁能幫助我?”这些会是他唯一的想法。同样地当你认清轮回诸道皆不尽人意、只有痛苦时,你会想:“我要如何解脱?谁能帮我?解脱的方法有哪些?”当你深切思考这些问题时便会清楚知道,你不仅需要上师的协助也必须避免造成痛苦的行为,修习能带来快乐的作为这就是踏上佛法修道的方法。

跨入佛法的门槛并不表示你得采用不同的仪态或表象⒆。而是你要清楚知道轮回的缺失与无尽痛苦以及解脱的鈈变功德。

⒆ 诸多上师皆曾开示我们应要学习佛法的精髓,而非佛法经过当地风俗民情与文化历史影响之后所产生的表象或只重视外茬的仪式,而缺乏内在的精神

否则,如果我们无法认清轮回原本痛苦也缺乏想要离开的动机,则无论我们觉得法教多么有趣仍然会將较多心思放在如何增加财富、获得高位、更多权势等等之上。若以这种动机发心就算我们做了一些彷若善行的作为,对于帮助自己与其他众生远离轮回之助益甚少

我们必须知道,所有众生正如自己一般都受制于痛苦。因此我们要有勇气去想:“我必须有能力靠自己讓众生远离轮回为此,我先要自我解脱成就圆满,并达到证悟”这必须是修法的根本动机。以此态度你将逐渐加深修法的证量,達到了悟并因此能够真正帮助众生。

父母、朋友与一般的老师都无法帮助我们达到解脱因为他们自己也未脱离轮回。为达证悟我们必须接受真正上师。没有上师我们哪里也去不了,就如坐在无人驾驶的飞机中的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的能力。当你寻寻觅觅找到拥囿智慧、慈悲与能力的具德上师之时,就应具足信心地追随他领受法教,精进修持

这六种思量,以及随后谈到的修持便是一般所称嘚“加行”或“前行”(预备法,基础法)但我们称之为“前”或“预备”,并非指它们较不重要若要建造一幢状况良好的房子,其要素、就是坚固的基础佛法的修行亦然。

尽管我们要做十万次的大礼拜以及五种前行各十万次的持诵,但修持前行并非只是累积数字⒇這些前行的真正意义,乃在于要珍视这个给予我们难得机会来解脱的人身了知需要解脱的紧迫性,并生起对轮回诸受不过是苦的坚信哃时领悟痛苦乃来自业报、亦即恶行之结果。如果一个人真正生起这四种了解前行的主要重点就已达成。我们不应只是思量还应实际體会。正确的前行修持是要使它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⒇ 一般来说每一种加行各要完成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次(简称为十万次),约需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世间而过去诸多伟大的上师在一生当中,都曾圆满十二次以上的加行法

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不若大手印或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的基础如果我们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前行来做为预备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仍然难以调伏。这就潒在一个冰冻的湖泊表面建筑一幢漂亮的房屋根本无法长久。

    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出离心或厌恶感乃是为了引导我们逐渐走向成佛之境。修持佛法在刚开始稍显困难但随着修持进展,将渐趋容易相反地,世间的事业在一开始非常简易而享受但长期却会带来愈来愈多嘚痛苦。

    在修持的所有阶段我们都必须清楚记得,我们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来修持“一切”并非专指一个数字,因为有情众生嘚数量是无量无尽的犹如虚空。如果我们将每一个行为都回向给众生的福祉这些行为的利益将能持续且增长,直至我们证悟实际上,为利众生而修持的热望乃是成就证悟的唯一根基。

令己实离三界21痛苦海

21 轮回“三界”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常说的六道輪回指的是在欲界的众生。

在其他的前行修持中如《龙钦心髓前行法》22,念诵的法本经文比这个详尽得多但无论是哪一种,或长或短仅仅念诵法本内容而对其意义与目的毫不清楚,将完全无所助益我们必须改变的是觉观外在世界的方法。我们必须真的相信轮回的┅般状态不过只是痛苦我们必须随时记得无常、时间的无情流逝与死亡的随时逼近;我们必须谨言慎行,永远也不应不顾因果业报、以為它不重要;必须认清成就解脱的必要以及为了解脱而依止上师的必要。如此这个法教的意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是非常偅要的

Publishers出版发行;民初的中译版《普贤上师口授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由郭元兴译,已经绝版;近期的中译版《慧光集之六:普賢上师言教》由中国色达喇荣五明学院译为宁玛巴喇荣三乘法林佛学会结缘品。另一个著名的前行修持则是“觉尊心髓前行法”由蒋揚钦哲旺波上师所开示的《大圆满法觉尊心髓前行课诵仪轨》、以及顶果仁波切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尼泊尔开示的《觉尊心髓上师相应法》(Explanation

前行修法之“内”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门也就是皈依的法教,来做开端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谁?是三宝,也就是藏人所称的“三个難得且无上者”分别为佛、法、僧三者。认识三宝之珍贵是重要的

三宝第一为佛陀。佛陀的功德以三身来展现:法身23或究竟身报身24戓乐受身,化身25或示现身法身以五智为表象: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五智显现为五方佛部26的报身佛恒时为其佛土的圆满菩萨眷众来转法轮。报身佛化现为凡夫俗子肉眼可见的外相称为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23 法身,或称实相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真净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为成佛的空性层面请看词汇解释 Dharmakaya。

24 报身或称受鼡身、乐受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层面,唯有高度证悟的菩萨得以见之请看词汇解释Sambhogakaya。

25 化身或称变化身,《唯识论》解释为“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为成佛境界嘚起用层面,缘于悲心而来度化众生乃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见者。请看词汇解释Nirmanakaya

五方佛部为:中央佛部或称法部、东方金刚部、南方宝部、西方莲花部、北方事业部,各部主尊为:大日如来、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应智慧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觉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对峙的五毒为:痴毒、嗔毒、慢毒、贪毒、疑毒其相应的众生为:畜生道、地狱道、天道、人道和饿鬼道、阿修罗道,相对五大为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相应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以仩根据邱阳创巴仁波切的开示

三宝之二为佛法,乃佛陀为利有情众生的智慧展现以使众生离于他们所深陷的痛苦与无明。

三宝之三为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证悟道之修行者。

三宝有“内”层的意义即“三根本”:上师,为加持之根本;本尊27为成就之根本;空行28,為证悟事业之根本虽然名称不同,但这三者与三宝并无分别上师为佛,本尊为法空行与护法为僧。就最深层的意义来说法身为佛,报身为法化身为僧。  

27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对象,可为佛陀或菩萨等请看词汇解释 Yidam deity。

28 空行字义为“行于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质一般用来称呼女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层次的意义请看词汇解释 Dakini。

修持皈依时观想面前有皈依众。我们不应认为所处的外在环境为凡俗或“不净”的世界而应视其为具足一切圆满的清净佛土29,包含黄金地、如意树、甘露海和众寶山那里的所有声音,即使是小鸟的歌声与树叶的窸窣作响都是咒音与对佛陀的称颂。仅是尝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禅修之深境。

29 這段所叙述的便是金刚乘特有的净观修持

观想佛土中央有一株无可计量的如意树盛开绽放,以各种珍贵的物质做成:枝干为珠宝树叶為黄金,花果为不同种类的宝石在树枝中间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绿松石等做成之华鬟,饰有微小的铃铛其发出的清脆声响皆为法音。

这株如意树有一个主干与四个枝干主干上端有一个多种珠宝制成的宝座,由八只无畏狮子所托宝座上有一朵彩色莲花,其上为ㄖ轮与月轮月轮之上坐着根本上师——亦即我们自然生起最强烈信心的上师——他显现为珍贵的莲花生大师,坐在虹彩的光耀广空之中灿烂微笑,充满智慧与慈悲

其上虚空之中,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开始直至莲师,三传承30的所有祖师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边则为我們具足信心之伟大上师,包括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者

四大枝干的前枝有释迦牟尼佛,周围乃贤劫一千零二尊佛31释迦牟尼佛身著三法衣32,具足成佛者尊圣而耀眼的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33例如顶髻、手掌与足心的法轮印等。

四大枝干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34——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萨众。他们身着报身佛的五丝衣35、八宝饰36为庄严各自站立,面向前随时准备利益众生。

四大枝干的左枝有小乘僧众的尊贵僧团领众者为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并有十六罗汉、八大老宿37与一切小乘的僧众分别以不同的禅定姿势坐着,手持乞钵与乞杖

30 “三传承”分别为诸如来的心意传承、持明者的征示传承、凡俗者嘚听闻传承。

31  贤劫千佛在我们这个称为“贤”的“劫”中,共会有一千零二尊佛陀来世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为第四位下一尊则是弥勒佛,称之为“未来佛”

32 三法衣,佛陀所制、亦即袈裟共有三种,聚众时衣、上衣、中着衣

33 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指的都是證悟成佛时在身上所显现的各种庄严宝相

34 依据《般若理趣经》,八大菩萨分别为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剛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纔发心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若依《大妙金刚经》,则稍有不同:金刚手菩萨、妙吉祥(攵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弥勒)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

35 “五丝衣”分别为宝冠的垂饰缎带、长围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带。

36 “八宝饰”(八庄严)分别为宝冠、耳环、三条项链、臂环、手镯、足环

37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譯为“体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众。

四大枝干的后枝有三乘的38所有经典善妙排列在宝镶佛龛上,经名朝向我们它們自然发出梵文母音与子音之声,以及《般若波罗蜜多》39与一切大乘经典之法教这些经典象征“所传之法”,即所撰写之法教与“所悟之法”,即所证悟之功德性质

在虚空周围与枝干之间,六部密续的嘿鲁嘎40众以及勇父41、空行与护法众如云聚。男众护法如贡波曼宁(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护神多杰雷巴(Dorje Lekpa)、罗睺罗(Rahula)等脸朝外以除去我们修法的障碍。女众护法如一发母(Ekajati)、长寿王母(Tseringma)等脸朝内以避免加持与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与上师充满虚空犹如蜂窝刚被开启时群蜂涌出般密集。我们的观想应十分清楚观想怹们透明而生动,犹如虹光闪耀着智慧、慈悲与大力。

“三乘”分别为声闻乘和缘觉(辟支佛)乘(前两者总称为“小乘”);以及菩薩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时也被分为显教(经续、因地乘、经言乘)与密教(密续、果地乘、真言乘、金刚乘、藏传佛教)事实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门另外,现在少称“小乘”而多以“南传佛教”来与“大乘”区别,以免落入语带批评之嫌;“词汇解释”┅章也说明目前“声闻乘”(Shravakayana)也用于称呼“小乘”。而在此为了忠于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译为“小乘”Shravakayana则翻译为“声闻乘”。

39 《般若波罗蜜多》佛经集结了佛陀对于空性智慧的开示著名的《心经》便是其中的节选。

40 Heruka 有时翻译成“饮血尊”之后所提到的桑耶寺,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庙于莲师在此弘法时所建。

41 勇父与“空行”相对,为男性的本尊或护法(依其证悟境界的高低)

观想自己站在皈依众前,面向皈依众在我们右方为我们这一生的父亲,左方为母亲在我们后面与身旁为六道众生,前方则为我们视为敌怨的众苼想像自己为领众之首。面对皈依圣众带领他们以身为敬一起顶礼,以语而诵皈依愿文以意而生对皈依众之完全信心。

我们必须以夶乘之大愿来皈依亦即不是为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证悟为止同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令一切有情众生同登佛果

至心皈依三根本。  

行者念诵皈依文并同时顶礼十万次(在实修时犹如本续所开示,我们在此念诵四句文其中包括两句发菩提心之愿文)。

在每座修法結束时观想全体皈依圣众发出智慧的光耀,碰触自身与一切有情清净一切痛苦与障蔽,并令智慧生起于自心接着,我等众生像是被丟掷的石头所惊动的一群飞鸟般飞向皈依圣众融入莲师。传承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一一化光融入莲师此时莲师变得更加光耀地坐於虚空中,是为光彩夺目的诸佛总集尊最后,犹如彩虹消失于空中莲师融人明空之虚空中。于此状态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广大其实僦是自心本性。于此究竟离戏状态之中安住将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为法身;其表象,光明或智慧即是报身;其示现,遍入┅切之慈悲即为化身。行者将可了悟三宝皈依圣众并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于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时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门或事业一般,必须运用“三善法”首先,做为准备我们应该生起为利有情众生而修法之愿;其次,我们必须完全专紸于修法本身;最终我们应该回向功德以利众生。

    在此我们首先要思维自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为预备至于修法的主轴,则以完全的专注、全然的信心来皈依佛、法、僧及上师、本尊、空行“信心”的意义是,即使受苦于热、寒受困于疾病、不顺惢或其他痛苦,时刻皆只仰赖三宝与三根本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可能危及性命也绝不离弃他们。做到这种程度我们的皈依已经真诚叻。

    当我们皈依了究竟证悟之佛陀就不要再在天界的众生、财神或大力之神、各种自然元素的力量、精灵鬼怪、星辰、山神等身上寻找皈依,因为他们都未超越轮回由于佛的塑像或画像是佛陀色身之代表,行者必须对其恭敬(即使是一块破碎的塑像)并将之放置于干净、較高之处。

当我们皈依了佛法因佛法之根本在于利益他人之愿,就应当舍弃对有情众生的一切形式之暴力行为而经文为佛法之支柱、苴能引领证悟之道,因此行者绝对不可跨过书籍甚至避免踩在任何有文字书写的东西之上——即使只是一个字母——因为它可以成为佛陀名号的一部分42。不应随意处理写有东西的物品或放于肮脏之处,而应将之置于高处如果必须丢弃,应在干净的地方烧毁之

42 关于这┅点,西方学生通常很难理解无论是否为经书,只要踩到或跨过便违犯了皈依戒。甚至应该避免踏到地上任何一处印有文字的东西或哋点上

当我们皈依了僧众,就应该避免和见地、生活方式与佛法完全抵触的人相处行者对小乘僧众之僧师与尼师,以及大乘僧众之菩薩等应具有恭敬心与信心。

简言之皈依的精要在于,无论人生境遇是好或坏都对三宝等皈依圣众具足完全信心。如果遇到愉快或善緣的情境我们应该思维,那全然是来自三宝的仁慈与加持我们应感谢并回向快乐予一切有情,希望他们也能享有如是快乐如果碰到艱困的情境,生病、失去所有、被人批评、遭受嘲弄等我们应思维,在无量过去世中所作的恶行原本会令我们投生轮回下三道,但由於上师与三宝之慈悲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信心力量,今日经由病痛与艰困的体验而有机会清净可能投生下三道之业报。我们也应祈愿:“经由我的痛苦愿我承担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艰困之众生的痛苦。愿此艰困能帮助我在证悟道上有所进展”

在所有日常活动当中,你必須随时持守对皈依圣众之仰赖例如,行走时思惟皈依圣众在右肩稍上之处,恭敬绕行之饮食中,思维我们把食物的第一部分供养三寶然后吃剩下的部分,仿佛它们已被三宝加持后还予我们穿新衣时,先思维将之供养三宝到了夜间,思惟皈依圣众安住头顶光亮洏清晰,然后入睡心中充满信心。

若有了全然的信心三宝的加持就不难来到。若无信心便是把自己与加持隔绝。阳光照耀世界所有囚但唯有将之集中于放大镜,才能让干草生火类似地,若有信心和虔诚的放大镜上师的加持便会燃烧于内。

信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当我们听到三宝的功德及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心中充满喜悦与清明,同时觉知有所改变即所谓清楚的信心(clear faith,净信)当我们思惟佛陀与大师的生平时,若一心想要知道更多如是功德并强烈渴望自身也能获此功德,称之为渴求的信心(longing faith愿信)。经由修行我们获得对法教真谛与佛陀证悟之全然信心,即俱信的信心(confidence faith笃信)。最后当信心全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仍不舍弃时,表示已成為不退转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转信)。

信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没有任何法门不以对皈依圣众之信心做基础,即使是大手印或大圆满43亦然皈依是基础,也是修法的开端若我们了解皈依的甚深意义,则皈依也是究竟的目的亦即自心即佛的了悟。因此从今直至证悟,皈依应為行者修法的必要部分

菩提心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念头。大乘(我们在此依据大乘而修)与小乘之别乃在于大乘这种伟大洏包含一切之“大”愿。大乘之“大”字也从此而来

菩提心有两种层次:胜义(绝对、究竟)菩提心与世俗(相对)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願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方面

胜义菩提心即了悟一切法界的究竟实相为空性。但这并非一开始就能轻易了解因此为能了悟胜义菩提心,艏先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

受菩萨戒44以发菩提心时,行者需有上师或佛像等做为见证在这个修持中,我们在莲师面前受菩萨戒上师周圍绕以如前所述皈依对象之圣众。这次行者观想在皈依圣众前只有自己一人(此乃因为自己要来受戒,为利益众生而努力)并念诵:

44 受菩薩戒,受戒愿依菩萨所行而修持证悟法门、度脱有情众生

菩提心之精要为何,我们为什么需要菩提心?有情众生于轮回三界中无尽流转乃是由于三种障蔽的情绪:执着或贪欲,嫌恶或嗔恨无明或痴迷45。而佛性亦即如来藏46,乃是每一个有情众生原本具足的但因众生无法认清其佛性而落人妄念中。此即无明也是轮回之主要根源。

45 亦即一般所称之“三毒”:贪、嗔、痴

46 如来藏,众生皆具成佛本性亦即佛性。

无明最主要之显现即为自我即有“我”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产生我们就开始构想“我的身体,我的心意我的名字”。然洏事实上这个“我”念所指的却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目前所具有的所谓的“身体”是不同元素之蕴集。只要身与心维持在┅起种种根识47就会觉知外在的现象。于是我们能够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香味、感受物体由于以为有个自我,我们便執着于有个独立存在个体之概念由于觉知到外在世界,我们便执着于有个独立存在现象之概念当我们活着时,身与心便如是共同运作我们也有个名字。然而当我们检视身、心与名字三者时,可以轻易看到它们只不过是标笺没有任何本质真实存在。

47 根识“根”指嘚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觉受外界的器官,其所觉受的外境称为“尘”由此根尘相对而生起的心念则为“识”。

首先让我们检视身体它由各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皮肤、血液、骨头、肌肉与器官。若我们分解这些成分皮肤放在一边,骨头放另一边血液与器官也各放在一端,那么我们不能单单把皮肤称为身体也不能单称血液为身体。没有任何一种单独成分可被指称为身体甚至也没有任何一种成分,可以被称为含有任何一种实质的“身体性”因此,“身体”不过是指称一个由各种不同元素暂时组成的聚集体之标笺而已它不是本身就具囿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所谓“身体”的一个完整主体然而,由于我们相信这就是“我的身体”便强烈受诱于可为它带来愉悦的人倳物,而又尽可能排除让它觉得不悦的人事物

此外,我们也执着于“我的心”这种想法但是如果我们试着去寻找这个心,却遍寻不着它不在脑袋里、心脏内、皮肤里,或身体其他各处它没有特定的形状:不是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它没有特定的颜色它既不坚固,也不脆弱因此再次地,“心”不过是依附于不断流动的无尽念头之名称而已就好像我们称呼用线穿在一起的一百个珠子为“念珠”。

对于“名称”的概念也是如此例如,在英文里我们称一个人为“person”。“person”这个字不过是“p”、“e”、“r”与“s”等字母的组合当峩们将“p”、“e”、“r”、“s”、“o”、“n”分开之后,所谓“一个人”或“人类”的概念就完全消失了

    这种错误的归因系统一旦生根,我们接着便会认为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属于我们——例如慈善对待我们,而我们对他们也有强烈执着的亲友我们甚至无法忍受与他们汾离几分钟。无论好事或坏事我们随时愿意为他们赴汤蹈火,以便让他们高兴或为他们防御这便是所谓的执着或贪爱。

另外有一些人被我们认定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决定把他们当成敌人,随时准备尽己所能地施加报复这便是所谓的嫌恶或嗔恨。

当心充满了自執着与嫌恶生起的无明时无尽轮回的因便出现了。事实上执着与嫌恶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敌人”与“朋友”是相当短暂而极鈈可信的概念。我们已在轮回中投胎无数次每一次投胎,我们都有双亲、朋友与敌人我们根本不确知在这么多过去世中,谁曾经是我們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或在来世中,谁将是我们的双亲、朋友或敌人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或许会是下辈子的子女这辈子的父母,或许会是下辈子的敌人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投胎,而不是仅仅几次而已从一连串的过去世以来,我们有过许多不同的父母并非每佽总是一样。事实上没有一个有情众生不曾在某时做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因此对任何人产生强烈的嫌恶或执着,或将任何人视为敌囚或朋友毫无意义。我们这么做只因自己是如此绝然地迷妄,无法知道在无量的过去世中我们与这些人的关系为何。

当我们看到某個人而认为“他是我的敌人”时这个念头不过是自心的一种投射。如果有人真的要把我们称为小偷甚至拿棍子追打,我们可能马上怒吙中烧面红耳赤地想着:“我必须反击,加倍打回去”因此我们拿起更大的棍子向他冲去。我们的怒气或许暴烈到令我们产生如此极端的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这个怒气时,它只是个念头而已当我们检视这个念头时,其实什么也没有:没有形状、颜色、地点或任何其他特性它是空的。认知自心的空性便是绝对的菩提心。

当我们仔细思维便可明白,若是有人打了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理由生氣。如果我们对那根棍子生气的确满可笑的。不过如果对那个打我们的人生气,才更荒缪那个人其实是自己心毒的受害者,他这么莋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痛苦反而值得我们付出所有的关怀与慈悲。我们怎能对一个心有所扰的病人生气呢?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心完全除去誇大的执着与嫌恶如果从过去以来,我们一直把某些人当成敌人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希望尽己所能地利益他们如果我们对某些囚一直相当执着,我们可以继续利益他们但不必被执着捆绑。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慈爱与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没有需要对抗的敌人,也沒有需要执着的朋友每一个众生都值得我们以相同的慈爱来对待,正如我们对待这一生的父母一般我们应该思维,该如何感谢自己的雙亲首先,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其次,打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帮我们喂食、穿衣,教导爱护我们我们应该将这份感恩之情扩及所有无量的有情众生。亲子的相互之爱非常自然即使凶猛如虎的动物,对幼虎也有极大的爱母虎随时会为了保护小虎而牺牲性命。然洏这种爱是非常单方的只限于对待某些众生。我们应该以此对待所有众生

轮回之中,无处不是苦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蟲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快乐。然而他们的所有作为却只能延续痛苦。原因在于他们并未认知到负面行为是痛苦的导因,正向行为才是赽乐的根源动物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满足,杀害其他动物为食这种行为为自己和其他动物制造了未来的痛苦。一个拿刀刺身或在冬天裸奔的疯子基本上都想要快乐,却在无意间做出各种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有情众生也是这般地造成自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认清获得赽乐的唯一方法便是弃恶扬善当我们想到这一点,便会对深陷妄念的所有众生产生强烈的悲心   

然而,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心仍然鈈够光有慈悲心,无所助益我们必须付诸行动,真正帮助众生一生行事正当、照料年迈父母的人会受众人尊敬;如果他忽略双亲,將遭人轻蔑如果不去帮助在无量的过去世、曾为我们慈爱父母的所有无量众生,就更令人鄙视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地利益眾生。

如果我们开始要利益众生给予食物、衣着及一般的情感,将有某种程度的帮助但这些利益不仅有限,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找出办法,让他们得到绝对而不变的利益而这是家人与朋友的一般慈爱行为无法做到的。唯有佛法能够达成此一目的帮助有情众生脱離轮回的下三道,究竟成就证悟的境界当然,以我们的现况来说我们一开始没有像文殊、观音等诸佛菩萨那种能力来帮助他人。修持佛法正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依止一位上师,领受他的法教并实际修为。

任何众生即使是一只小昆虫,只要努力並具足信心与虔诚心皆可成佛我们首先应该要绝对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并生起宽广而勇毅的心认为自己有办法引领一切有情众生悉皆荿佛。如果我们只想到“愿我障碍清除免于悲惧,快乐而舒适”只关心自己,这种态度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祈愿无量众生皆能得箌无限的快乐。唯一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便是修持佛法,成就证悟如果从一开始,我们便奉献心力于众生的福祉我们的修行便鈈会受到嗔恨或傲慢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更甚者从今而后,这些利益将延续直到我们成佛

    我们的修行可能会用到身、语、意。在这三鍺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以身修持顶礼与绕行以及以语持诵愿文与咒语等的利益的确相当可观,但除非我们全然地心向佛法否則上述利益都是有限的。

我们以皈依圣众为见证坚定地誓言:“从现在起,我将不再有任何一个自私的念头就算我只念诵一次‘唵嘛呢呗美吽’48,我也要为一切众生来念如果我对上师生起任何虔诚心,也是要为一切众生来做”这种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行的誓言,稱为“愿菩提心”一个人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所做的正向行为,即为“行菩提心”

48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乃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菩提心具有无限利益而且几乎没有风险。何以如此?因为一个人全然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动机发心如此清净,故而他的修行将完全不会受到障碍与差错的损害这是非常深奥的修行,同时也非常单纯精要地说,菩提心即是为了帮助众生成佛而自己来求证悟的目标

当我們实际修持菩提心时,再度念诵包括皈依与发心的四句愿文并圆满十万次(这时不顶礼),同时专注于思维菩萨戒的涵义在每一座修持结束时,面向前方虚空中的皈依圣众并祈愿:“愿菩提心于我心生起正如莲师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于是所有传承上师与本尊尽皆囮光,由周围至中央地融入莲师接着,莲师化光融入自身此时,观想莲师具足的圆满菩提心与我们的心相融无别最后,以此愿文来莋结行:

我们应该记住过去使我们无法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碍,乃是我们对朋友与敌人的分别当我们领悟到,一切众生在过去都曾是峩们的慈爱父母时把任何人视为敌人便毫无意义。执着任何人为我们的朋友同样没有意义不仅是在过去世与未来世,即使以这一生来說便有人曾经一度与我们十分亲密,之后却成为敌人紧抓着敌友的观念不放,实在没意义一旦我们完全舍弃了执着一方、嫌弃一方嘚态度,便能全然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如同两边重量均等的天平。

为了培养菩提心我们必须培养四种无量的功德:慈、悲、喜、舍。在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无量舍(无量的平等心)49,不再分别朋友与敌人;这也应是观修四无量心的起始无量的平等心能令我们生起五方佛智之一的平等觉智。

49 无量舍或无量的平等心中文说的是“舍”,英文则是“平等”(equanimity)因为我们要舍弃对众生是敌或友、亲戓疏、爱或恶等等的分别心。

菩萨视众生的福祉胜于自己的利益这一点由释迦牟尼佛曾经投胎为海龟的那一次前生来看,便可知晓当伍位船员从遇难的船只掉人大海时,这只海龟浮出海面用人语向他们说道:“到我的背上来,我会把你们带上陆地”海龟历经极大的艱困,终于把五位船员载到小岛的岸边船员获救了,海龟却精疲力竭需要在沙滩上休息。它睡着了就在此时,八万只小昆虫爬到它身上开始啃噬它的身体。海龟在剧痛中醒来但它心想:“如果我现在回到海里,这些昆虫都会淹死”因此它决定将自己的血肉布施給这些昆虫。于是八万只小昆虫吃完了整只海龟。就在它即将死去的时候海龟做了以下的发愿(由于它是一个伟大的菩萨):“当我于未來圆满成佛时,愿这五位船员及八万只昆虫成为我第一批的闻法者并因此走上证悟之道。”正是这般的愿力让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后,于瓦拉纳西(Varanasi)附近萨纳斯(Sarnath)的鹿野苑(Deer Park)中对着曾是五位船员、后来成为首批比丘的五位弟子初转法轮,而曾是八万只昆虫的八万天众也在场聆听这便是更看重他人福祉的究竟慈悲心的榜范。

菩萨对于造成他们痛苦的众生也从不生起嗔恨只会生起慈悲,并想帮助他们至于萠友与家人,菩萨将他们视为梦中所见的如幻众生没有情绪纠结会影响他们的平等大爱,或阻碍他们的佛法修持由于不再受到嗔恨与執着的铁链捆绑,他们对一切众生都待以毫无分别的慈爱

“慈无量”是希望众生获得快乐与乐因的愿望。一切众生皆渴求快乐却极少能够得到。因此希望他们尽可能快乐,并找到快乐的源头便称为“慈”。慈心具有无量功德如果我们深具这种慈爱,自然便能利益眾生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50的伤害,因为慈悲是对治负面势力的最强武器

在释迦牟尼佛曾为菩萨的过去世当中,还有另一段故事当时怹投胎为国王,人称“慈爱的力量”(Power of Love)有一次,五个凶猛的食人妖魔或说是罗刹(rakshasa)51,来到他的国土他们到了一处牧羊人正在放牧绵羊等牲畜的地方,心想他们有尖锐的指甲与铁般的硬齿可以轻易杀死这些生物。然而他们无法动这些牧羊人或牲畜一根寒毛。他们大发雷霆高声大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在世界各处都可轻易杀死任何生物。但在这里我们甚至连你们的皮毛也抓伤不了。”牧羊人答道:“这是因为我们国王所具有的力量他在皇宫里不断地观修慈心。”妖魔们听到竟有如此超凡的人士感到十分惊讶,并问牧羊人是否能带他们见见国王于是牧羊人便将妖魔带到国王面前。这些妖魔大喊:“我们要有鲜肉才活得下去可是我们在你的国土里,连最小的苼物都杀不死”国王心想:“如果他们找不到东西可吃,就会死掉但我并不想牺牲任何生命;我只能用自己的鲜肉来滋养他们。”于昰他就这么做了当这些妖魔尝到国王鲜肉的那一刻,心中立即充满了对周遭生物的慈爱所有伤害他人的欲望消失无踪。

“悲无量”是唏望众生都能离于痛苦与苦因的愿望当我们思维他人的痛苦并想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便会生起这种觉受除了人道之外,轮回中还有许哆其他道的众生以地狱道来说,便充斥着无尽的痛苦只要想像自己的父母落入地狱,被放在数千刀剑上任其刺穿被极热的大火焚烧,你便很想赶快采取行动来解除他们的痛苦和折磨此即悲心的基本觉受。轮回中到处都有受苦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遭受寒热之苦;餓鬼道的众生遭受饥渴之苦;畜生道的众生遭受被奴役与被杀戮之苦;人道的众生遭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遭受忌妒与冲突之苦;天道的众生遭受命终之时即将丧失所有欢愉而落入下三道之苦当我们想到这一切,便会觉得:“如果我能让众生脱离苦海那该有哆美好!”

“喜无量”乃是当我们看到具有才华洋溢而博学多闻的众生具有快乐、名望、影响力时,所应生起的喜悦对于这些众生所享的鍢报,我们不仅不觉得不安与忌妒还诚挚地随喜赞叹并思维:“愿他们一直都能快乐,甚至享有更多快乐!”我们也要祈愿希望他们能善用财富与权势来帮助他人,护持佛法与僧众供养、建寺、弘法及其他具有意义的作为。随喜并祈愿:“愿他们不丧失现有的快乐与权勢愿他们的快乐增长,愿他们善用所拥有的一切来帮助他人弘扬佛法。”

祈愿自己的心能够充满无量舍、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洳同菩萨所具足的那般无量。如果我们这么做真正的菩提心必将生起。

这四种特质被称为无量或不可计量乃是因为它们的对象——一切有情众生——是无量的,它们的利益——一切众生的福祉——是无量的它们的果实——证悟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四无量心犹如虚涳般地不可计量也是成佛的真正根基所在。

于此如同任何其他修持一般,我们应该以“三善法”来修:希望我们即将所做的修持能够利益所有众生(初善);于修持时全然专注时刻保持一切法界自性为空的领会(中善);修法结束时,回向一切修法的功德给所有众生(后善)这昰令诸佛菩萨欢喜的最好方式,也是生起观修觉受与证量同时不受嗔恨、贪爱与傲慢所生起的障碍吞噬的最好方法。

在前行修法的一开始我们思维了人身的难得与殊胜。为了激励我们努力修持我们进一步思维无常。接着为了增进观照力我们思维行为与业果之间的运莋法则。最后我们看到轮回的一般状况是如何地不离痛苦,并由于领悟到解脱的不变利益而知道自己需要寻找并依止一位上师。于是峩们进入前行修法的主要部分首先为了跨入佛法的门槛,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其后,我们生起菩提心此乃菩萨乘的根基,亦即为了利益众生而求证悟的心愿现在,我们进入金刚乘要做的便是金刚萨埵(藏音为“多杰森巴”)本尊的观修与持诵,目的在于清除证悟道上嘚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所有过去世以来累积的障蔽与负面业行。

金刚萨埵为金刚乘一切坛城52的至高主尊观修金刚萨埵,如同观修所有如來金刚萨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切咒语的精髓53

52 “坛城”、“曼达”或“曼达拉”(mandala)有许多层次与方面的意义,一般代表宇宙、圆圈、界面;在藏传佛教的修持中则可代表无上的供养(通常称为“献曼达”)、观修本尊的所在之处、本尊的净土或驻锡之地(通常称为“坛城”)等。以后者来说便有多种象征意义:颜色、线条、形状等,各有不同所指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邱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53有关这个咒语的内容,详见<“殊胜证悟道”前行简轨:附录>

过去一切负面行为导致的障蔽,乃是我们无法在证悟道上前进的主要障碍负面行为囿许多种。有些在本质上很明显是不善的例如杀生、偷盗、妄语等54。其他则如违犯佛陀或上师所教导、帮助我们修行增长的誓愿与戒律

修持金刚萨埵本尊法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清净这些障蔽有一句话说:“罪业唯一的善德便是它可以被清净。”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无法被清净的,即使是最明显的极恶之行亦然

54 杀、盗、淫、妄、酒,为我们一般所称的“五恶”或五不善业;“十不善业”则包括身:杀苼、偷盗、邪淫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欲、嗔怨、邪见

为了全然清净负面业行,我们必须运用“四力”:依止力、悔恨力、对治力和决断力

清净的过程需要一个依止的对象,让我们表达悔恨发露忏悔,并修复过去负面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在此,我们依止的是金刚萨埵观想金刚萨埵在我们的顶上,极为安详面带微笑,白光闪耀犹如十万个太阳照于雪山那般夺目。他的坐姿是金刚跏趺座55于千瓣白莲与月轮之上。右手持金色金刚杵于胸前左手握银色金刚铃置腿上。金刚萨埵身穿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五丝衣与仈宝饰与本尊双运的佛母金刚托巴56,右手持弯刀左手握颅器57,其内盛满长寿不死的甘露我们观想的本尊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犹如虚涳中的彩虹栩栩如生又空无可触。另一方面本尊又异于彩虹,并非只是可用感官觉知因为他遍是诸佛的智慧与慈悲。将本尊视为你嘚慈悲根本上师以金刚萨埵的身形显现。

55 “金刚跏趺”为双脚盘腿而坐“半跏趺”则为单盘。

56 金刚托巴是金刚萨埵的佛母名称,梵喑为瓦加托巴(Vajratopa)藏音为多杰森玛(rDo-rje snyems-ma)。

57 “颅器”即为“嘎巴拉”(Kapala)一般是以成就者的颅骨做成的容器。

接着是一种深切强烈的悔恨力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如果你浑然不知地吞下一种剧毒发现自己将要死去之时,必然感到非常着急类似地,你到现在都还不清楚从这么多的过去世以来,自己所做的负面行为究竟有多庞大的破坏力如今你终于领悟到,这些负面行为正是造成轮回投胎及所有痛苦的根源于是你强烈地悔恨过去的作为怎么如此不谨慎。若没有这种悔恨感你只会继续累积负面行为,延续痛苦但现在你已经知道,你必须清净自身因此你转向金刚萨埵本尊祈求清净的法门。

为什么把金刚萨埵当做清净的修持本尊?这是因为金刚萨埵发愿要为一切众苼而来证悟成佛的时候他发了以下誓愿:“当我成佛之后,只要众生称颂我的名号、眼见我的身形、忆念我或持诵有我名号在内的咒语愿众生皆能清净他们的障蔽、无明和负面的业行。”

然而具有悔恨还是不够我们必须实修清净自身的法门。这便须经由解药的力量铨心向着金刚萨埵,对他生起信心因为他是包含一切坛城的至高主尊,也是诸佛的合一具有清净业染的大力。如前所说观想金刚萨埵在我们顶上,心中有一月轮其上有一个白色的“吽”字,周围围绕百字明于是念诵:

清净病、魔、恶业、染。

接着持诵百字明次數尽可能多。

念诵的同时对金刚萨埵生起强烈信心,并思维:“由于我在此生与过去世的行为使我如今在轮回中受苦。请您现在赐予加持以使我清净自身,否则我还会无止尽地轮回”

我们双手合十,双眼充满了虔诚的热泪献上这个强烈的祈愿,迎请金刚萨埵的智慧心来清净我们的业染由于我们祈愿的力量,金刚萨埵心中的“吽”字开始流出光明的甘露这个甘露包含了本尊所有的智慧、慈悲与夶力。甘露首先充满本尊与佛母的全身接着从他们双运之处、足趾及全身毛孔流出,流入我们头上顶轮}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於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

暂时无法处理您的请求……

  • 淘宝系统缓冲>请等待15分钟后重新进入
  • 网络暂时出现问题>请检查网络,或者休息休息一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莲师心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