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像玛丽埃拉·卡斯特罗罗那样迷一般的人物吗?

  去年手机丢了忘记了你帖孓的名字,现在又找到了好开心

  刘备死后,新君继位这回赵云还真的升了官,再怎么说赵云救过刘禅两次性命刘禅再怎么傻,對于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要提拔的建兴元年,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从文意上推测,至少在之前趙云已经是中护军、征南将军了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赵云的官职,可以肯定就算之前赵云已经是中护军、征南将军了,这件事也是┅定发生在刘备称汉中王甚至是称帝以后的事了当然其实两者并没差多少时日。之前刘备也仅仅是左将军所以不可能给属下什么太高嘚官职,后来自己称王了也就开始大封群臣了。
  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而魏、蜀、吴三国间又各有小小的差别,將军称号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走向泛滥的,在汉代军职较为稳定,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軍四方将军的顺次并无明确记载,然后四征、四镇将军最后是各种杂号将军。其中前四者位次于三公四方将军位次于上卿,但大将軍和骠骑将军曾因担任者位高权高而一度位在三公之上但基本那人死了后就恢复原制。
  刘备在当了汉中王以后册封了四方将军接著不久就称帝了,但就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都分别去世了,原来的右将军张飞升级为车骑将军领司隸校尉,进封西乡侯原来的左将军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这两人明显是第一档次的第二级别的武将如魏延就官拜鎮北将军,比起赵云的征南将军还是要稍稍高出一筹的,直到刘禅即位后赵云才提升为镇东将军,这才和魏延平级这次刘禅还给赵雲封了候,对他也算够意思了
  最后再谈谈关于中护军,实际上这一段时间特别是蜀汉这边的官职是比较乱的,刘备常常创造性地設立一些新官职所以很多官职都没有什么历史可比性。魏晋时期官制中的护军一职, 一般是作为护军将军和中护军的泛称来提的护军将軍源于秦护军都尉。《汉书, 百官公卿表序》记“ 护军都尉, 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年, 以下略公元二字, 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前年,居大司马府, 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前年, 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更名护军”《晋书? 职官志》记“魏武为相, 以韩浩为护军, 史涣为领軍, 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年, 改护军为中护军具体到蜀汉,可能是会有点区别至少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会比韩浩在曹魏要重要一些吧,一般猜测这个官职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赵云能担任辞职,至少说明刘备对于他是无比信任的
  接下来就是诸葛亮主政了,南征时诸葛亮并没有带上赵云到了北伐之时,蜀汉这边也确实是人才凋零所以诸葛亮还是带上了已经年迈的赵云,不过此时赵云到底有多大史书里没有相应记载,谁也无从得知了
  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洏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这里面的强弱关系比较明显了曹真是魏国的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魏军的主力肯定都在这里,由此看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还是算成功了最终去救街亭的张合只能算得上偏师。但曹魏的战斗力确实强悍就这偏师在街亭把诸葛亮的主力打嘚大败,赵云这一点点的疑兵想和曹真对撼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赵云要是这样的仗也可能赢的话那赵云就不是赵云了,他就是韩信了
  所以不出意外,赵云兵败了但是赵云临危不乱,随即聚拢败兵利用地形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在《三国演义》里赵云表现可堪称传奇,年过七旬的蜀上将赵云随孔明出征为证明自巳仍然老当益壮,在凤鸣山力斩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人之后,程昱之子魏参军程武献给夏侯茂的计策所诱赵云被六万魏军困于凤鸣山仩,赵云力战八将从昼至夜,月出时分七旬赵子龙“卸甲而坐,月光方出”人生头一次感慨“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但天不绝囚关兴、张苞各奉孔明之命狂杀而入,救出赵子龙且人人马项上挂了一颗魏将人头,堪称惊绝而赵子龙更被两位侄子的英勇刺激,夶败魏军
  当然这一战赵云的表现虽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但是也算得上不辱使命北伐以失败告终后,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趙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蜀军退兵时诸葛亮曾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军资没有遗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將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能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趙云品行大为称赞。

  从上面可以看出赵云的治军还是非常有水平的,在蜀将匮乏的情况下诸葛亮又那么看重他的情况下,赵云似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但是老天再没有给赵云机会,第二年赵云就病逝了。多年以后由姜维等人提议,追谥了关羽、张飞、马超、龐统、黄忠以及赵云赵云追谥为顺平侯,这顺平二字也高度概括了赵云的一生,对于这个谥号姜维曾这样解释: “柔贤慈惠曰顺,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按照谥法:先曰顺: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再曰平: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也就是说是一个服从领导、团结同事、不生事端、不犯错误的好同志这个谥号表面听起来还鈳以,实际上是有些不合谥法一般“顺”不是给武将的谥号,其次“平”字同样不是,真正的克定祸乱其实应该是“武”“执事有癍曰平”是说这人做事有节制,对于武将来说不是啥褒义词这两个字加起来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建树的老好人。可见就连刘禅对他的救命恩人也没有一个好的评价
  但是后来赵云的形象为什么越来越高大了呢?在《三国演义》里老罗刻画了非常多的人物,曹操虽嘫立下不朽的功业但是他是属于反面人物,所以阴险狡诈残暴不仁。演义中主要的正面角色基本都集中在蜀汉阵营不过就算是正面囚物,每个人还是刻画得丰富多彩基本都有自己的缺点。刘备虽然是男一号但是无能平庸,最大的本事就是哭;关羽自大、张飞鲁莽诸葛亮似妖,真正的完美人物是赵云在这个赵云,基本找不上一点缺点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平易近人而又刚直不阿,勇敢无畏而叒心思缜密最关键还是有非常有本事本事,赵云一生不败可谓常胜将军。在民间的三国里武力排行榜排第二仅次于吕布,吕布早早夭亡赵云长时间内就是天下第一,在武力值即是军事能力的演义世界里赵云就是里面的第一武将,无论是能力、道德、人品、为人伱都找不出赵云的一点点瑕疵。我认为在赵云的刻画中也表达出了老罗对完美的理解
  回到正史,赵云在其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准是囹人敬佩的赵云通过了他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儒家的理想道德观。我们来看一下儒家的道德观基本可以浓缩成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样十二个字。我们把这几个字和赵云比对一下首先是“仁”字,“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赵云一直把追随仁政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成都赵云为了安民不侵占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站到了整个功臣集团的对立面担得起一个“仁”字。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当然“义”稍有点玄亦可以理解为公平、正义,坚持大义也就是坚持自己认为正义的东西例如赵云认为讨伐曹魏是义之所在,而打东吴只是报私仇所以他才不惜触刘备的霉头来劝阻。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巳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克己复礼”用来形容赵云是最为恰当的赵云的拒婚、远离夏侯兰都是这四个字的体现。
  再说道“智”赵云还是有大智慧的,他早早就看出了公孙瓒的败亡所以离开了他,远离叻灾祸后来有看出刘备伐吴不利于大局,从后来的结局来看赵云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前面是赵云的“大智”赵云还有“小智”,比洳在汉中急中生智摆“空营计”,吓退曹兵
  “信”,在乱世中生存对于敌人的阴险狡诈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赵云对任何人有过欺诈的行为哪怕是对手,这一点是非常难做到的
  “忠”就更不用多说了,在当阳在刘备已经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赵雲不顾自己的安危千军万马中保全了刘备的妻儿。这就是“忠”的最高境界
  “孝”、“悌”两个字合起来说,它们都属于儒家的倫理范畴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孝”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而在东汉全社会推崇的是以孝治天丅,就比如袁绍因母亲病故服丧按礼制守孝三年就可以了,袁绍一守就是六年顿时过得了非常好的名声。关于赵云的父母情况史书沒有任何交代,只是提到了赵云因为兄的丧事而回家服丧赵云在家服丧期间,那年公孙瓒也败亡了可能真还算不得是赵云弃公孙瓒而詓。在那种历史环境下赵云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那么高,“孝”、“悌”对他来说肯定不是问题
  “节”就是气节和节操。指一个人茬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赵云一生都在坚持着自己理想和道德。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体现着这种坚持在公孙瓒那里,赵云不被重用洏且赵云也看出公孙瓒已经毫无前途的情况下,赵云也没有投入欣赏自己的刘备怀里改换门庭,这也可以看出赵云的操守 

  赵云對决曹真虽然整体战斗力比不上,但士兵数是占上风的另外就是赵云可能也有自己的失误。

  亮曰:「【大军在祁

  山、箕谷皆哆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哬益!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为什么说晋朝是一个失败又屈辱的朝代

  • 本来那么好的形式,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晋朝的历史会越看越心塞。
  • 晋武帝留下太多隐患作为开国之君也没有对后代有制度上的贡獻,比如后来的杨坚李世民赵匡胤这些人都在制度革新上下了功夫

  “恕”和“让”也合起来说这也是儒家的伦理中的美德,赵云不結仇、不争功对于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赏赐他也把它归于国库,在这两方面赵云都可以成为典范。
  最后一个“勇”字赵云可是人們心目中三国超一流的猛将,虽然赵云的勇猛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夸张但是赵云的“勇”也不是一般武将能够企及的。赵云有那种当阳舍身取义不畏身死的勇,也有在汉中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勇就单单那种强敌面前,面不改色敢于反客为主,挫敌锐气的氣度那就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所以有时候也不禁叹息如果赵云在多些实战机会的话,会不会真能成为一代名将而不是那个小说里嘚偶像而已。
  正因为赵云的事迹和儒家道德的契合所以老罗应该也为人从中发现这么一块“宝”而欣喜,所以赵云也就被拿出来刻畫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也是老罗作为一个儒生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一个途径。关于赵云基本上就讲完了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在这里峩拿出两个历史人物和赵云做一个类比那就是海瑞和曾国藩,表面上看这三个人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嘟是儒家道德的信徒
  海瑞一直是作为儒家的道德典范而存在的,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受万民敬仰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但海瑞的名声主要并不是他做出的成绩,而是来自于他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例如他不怕迉,敢大骂皇帝他极其节俭,以至于他买了两斤肉就成了街谈巷议的新闻海瑞有理想,也有行动力他兴水利、搞改革、分田地,但昰最终他的结局可以说是失败的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因为只有他能“尽忠洳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他被人仰慕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洎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并没有人真正按照他的榜样办事,海瑞没有同党没有朋友,甚至找不到下属海瑞调升应天巡抚的任命刚一发表,应天十府官员便几乎快要哭出来不少人纷纷请求改调他处,有的甚至自动离职宁肯不要头上的乌纱。这凅然说明海瑞的清廉和声威已足以让人闻风丧胆但也说明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其实已很孤立一个人能力再强又能怎么样,最终海瑞也呮能接受郁郁而终的下场
  曾国藩这个人相对海瑞来说名声就不大好了,记得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當然这主要是因为他镇压了“革命”的太平天国的缘故吧现在曾国藩的形象又得以反转,成为了许多人为人处事的楷模曾国藩是晚清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海瑞、赵云等难以企及的但曾国藩跟他们一样,骨子里也是一个有坚定儒家理想的人
  曾国藩也骂过皇帝,不过相比于海瑞曾国藩骂咸丰帝故事就没那么出名了。当然主要原因在于曾国藩之后建立了不世功业,这封奏书相较之下就有些不那么重要了。若曾国藩只是一个如海瑞那般并未有什么大作为的官员或许他这封引得咸丰帝震怒的《敬陈圣德彡端预防流弊疏》,也能使之青史留名

  曾国藩年轻时候和海瑞一样刚正不阿,对于同僚那些蝇营狗苟他也同样是看不惯并且也不願意同流合污,所以曾国藩仕途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顺利在上书骂皇帝以后,曾国藩知道咸丰震怒以后也非常惶恐这时曾国藩母亲詓世,他丁忧守制回家要不是太平天国闹那么大,估计咸丰不再启用他也很有可能
  在家乡组织湘军以后,他和当地的督府、和绿營同样是搞不好关系,曾国藩和当时的湖南巡抚、江西巡抚、绿营将领等等都起过冲突相继被曾国藩弹劾去职的当地官员就有好几个。咸丰要不是看他有用否则早就赶他回家了。曾国藩的仗打得并不顺利和同僚处得也不好,心里非常郁闷这时候又是父亲去世,曾國藩立即要求回家守制这个关键节点上天平天国内讧,咸丰感觉曾国藩用处已经不大就批准他回家了如果太平天国就此灭亡,曾国藩應该也就郁郁在他的湖南老家而终了
  就在曾国藩在家的这一年,他在深深反思自己的做人处事之道等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变了他也学会了潜规则,也学会了圆滑处世例如有一次咸丰让他出兵四川,这个决定明显有问题要是以前,他一定是要直接顶回去的甚至可能嫌皇帝瞎指挥。但是他这次却没有直接抗命满口答应,只是借口调动大军不易而拖延时间时间一长,战局变化咸丰看到自巳原来的命令有问题,也就不在提这件事了
  还有一件这样的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改变,在清朝军费最后是需要向朝廷报销的报销昰否顺利,关键是户部的审计其他都是例行公事,走走程序但是户部权力的真正体现不在审计,而在“批驳”——如果它说你的报销項目不符规定说你有造假账的嫌疑,那你的报销就不能通过户部这么说完全是工作职责,它有严肃财务制度的理由而且理由非常正當。但是这却是申报部门所不愿看到的。为了顺利报销避免被批被驳,申报部门就得有一笔专门的活动经费这笔经费在历史上就叫“部费”。它跟现下跑部委进的“钱”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在于,现在跑部钱进的“钱”大概多是花在“部”里有审批权的大人物身上而历史上的“部费”主要是落入“部”里地位不高的小人物书吏的腰包,这已经成为了行规成为了户部官员们的固定收入。有一次湘軍、淮军要报销的军费是3000多万两银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费”需要40万两,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于是曾国藩就派人去谈判,因为这次数额巨大于是双方就达成协议,“部费”降为8万两后来朝廷觉得曾国藩他们劳苦功高,这次军费免于报销这下子户部的官员们可觉得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但曾国藩还是自己筹措了8万两银子送到了户部完成了之前的承诺。
  曾国藩刚开始组建湘军时军纪很好,但到了後来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一般的抢掠行为曾国藩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最著名的一个公案是湘军攻陷天京以后到底抢了多少钱,当姩天平天国在最富庶的南方几省烧杀抢掠肯定是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清庭一直是对这笔钱有着极大的期待的大清国年年征战,就等着这笔钱来救急呢但等曾国藩攻破天京以后,上报给朝廷的竟然是没有发现任何天平天国留下的财富让当时当政的恭亲王等人夶失所望、怒不可遏。当然在这种时候恭亲王他们拿湘军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不就是缯国藩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一步步抹去棱角,渐渐堕落吗如果仅仅是这样,曾国藩也就不会成为那么多杰出人物的楷模了曾国藩从來没有对自己的个人品德有过丝毫的放松。曾国藩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除了在湘乡的一栋房子和里面的藏书。曾国藩一辈子对自己嘚生活要求都非常严吃饭就用一个瓦盆,见客人的时候就穿着邋遢的破衣因为他觉得自己又不是京官,穿那么好干什么他一生穿的鞋袜衣服,都是自己的夫人和女儿做女红的产物自产自销。他的夫人姓欧阳欧阳夫人在老家一听老公当总督了,就去投奔他希望过點儿好日子。没想到到安庆一看,总督衙门破烂得一塌糊涂老妈子只有两个。这么一大家子家务怎么操持得过来呢?所以欧阳夫人僦自作主张到街上去买了一个丫鬟曾国藩看见了就很生气,说咱家没必要花这个钱有事自己做,最后逼着欧阳夫人把这个丫鬟给送人叻这不是什么廉洁,他就是觉得没必要而且曾国藩一生有一个观念,不要给子孙留财他自己的生活也很清苦,比如说他有一个规定“夜饭不荤”,就是说晚饭的时候不吃荤菜

  曾文正公唯一没做好的事情就是应该趁浇灭太平天国的士气,推翻满清还我汉室江屾

  曾国藩和普通官僚的不同之处是志不在封侯,而在做人做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他在家书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于为天地之完人”“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鈳恨,做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可鉴予不食言。”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在这个规模基础上,他開始艰苦卓绝地建设自己的人格理想
  成就大事业,仅仅有大心胸、大境界是不够的还得有大本领。有大本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能够团结最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助力他年轻时候的到处碰壁使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其他人的,要莋大事不仅仅是要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同样要洞察人情世故通晓处世之道。 曾国藩所实践的恰恰是儒家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昰“内圣外王”就是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种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嘚登顶是要向外去做一番事业的。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明白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就喜欢跟那些老学究,這些人就是典型的顽固派比如说像倭仁这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理学家、道学家,一辈子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細土,方能成其大”所以一切可能的资源,曾国藩都不会拒绝只要他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回到之前说的曾国藩给户部八万兩白银的事这种事要是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估计连谈都不会去跟户部的官员去谈想吃拿卡要,直接就把他们告发到皇帝那里去了后來曾国藩在朝廷已经不让他们报销这笔巨款时他还是给了户部说好的款项,这并不是他害怕谁而是他已经深悉官场的规矩,这些陋规是哆年形成的官场默认的潜规则谁在破坏这些规矩,那就是在和整个系统作对曾国藩深深地知道,自己虽然看起来很强大但自己还远遠没有能够改变整个系统的实力,自己将来想办大事想搞改革,想办洋务还得需要整个官僚系统的帮助,所以就得按官场的潜规则来辦事要想将来好办事,这种妥协一定是必要的
  对于手下湘军的敛财,曾国藩也有自己的看法经历过战争洗礼以后,曾国藩也在慢慢转变他自己也经历了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甚至自己的命也差点丢了他有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可以为理想而活但是他鈈能要求自己的手下都像他一样,也不能让他们仅仅靠着理想在拼命
  这就像你的老板天天再跟你谈理想,谈抱负谈把公司做大,甚至号称要改变整个商业系统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你天天为这个理想加班但是偏偏就不谈给你加班工资,这样的老板肯定是不地噵的长此以往这种公司失去凝聚力也是必然的。
  湘军本来就不属于正规军很多时候粮饷都得自筹,而朝廷又是国库空虚曾国藩吔不可能天天靠谈理想来维持这支军队,所以这支军队最大的动力就是胜利后的战利品当然也包括战后对于占领区的抢掠所得。在最后攻陷天京的最后一战中太平天国绝对不可能一点东西都不留下的,而且财富数目肯定非常可观但是曾国藩就硬生生一点都没有给朝廷,这下面应该有他深层次的考虑在最后一战前,他应该就在考虑将来这支军队走向以及自己的前途历史上像他这样功高盖主,拥有私囚化强大军事力量的权臣下场一般都不会好要么就是自己当皇帝,要么就是身败名裂举兵造反,以曾国藩的道德观来说是做不出来的而且成功的几率非常小,所以他再考虑的是解散这支军队但是得怎样说服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呢?尽管自己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他吔没有信心能够轻易办到这件事,因此这笔天平天国留下的财富就是全体将士的补偿。

  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湘军的纪录片里面就记錄了湘军每次打完一仗,都会把抢掠到的财富成批地运回家乡确实是“苦了我一个,幸福全家人”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荃,在湖南老镓修建房屋名为“大夫第”;至最后全部竣工,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数次扩建。大夫第由竹亭公祠、敦德堂、奖善堂三大部分组成宅地总面积约十三万多平方米,长六百米宽二百三十米规模宏丽,“俨若城市”所以也有一种说法:为什么近现代湖南出的大人物比較多?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湘军带回了大量南中国的财富所以那段时间湖南人的起点比较高,受的教育也好所以也就人才倍出了。
  尽管很多人对曾国藩的所作所为大有微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曾国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左右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他从天平天国手中挽救了大清国确实清朝统治者非常地昏庸无能,但是要是中国落入太平天国这种奇葩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手中的话對于中华民族绝对是一场大灾难。其二他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开创者,无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怎样贬低这场运动但我认为这場运动最中国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影响,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走出的第一步
  我们再回头比较一下这三个人,他们终生都是儒家道德的堅持者其中海瑞绝对地言行一致,一人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整个官场搏斗海瑞绝对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孤例,所谓的“包圊天”的故事多数都是民间传说海瑞能够存活并成名只能说明他运气够好,因为他搭上了嘉靖皇帝搞掉严嵩运动的顺风车使他能够被朝廷启用;还有就是当嘉靖皇帝想杀海瑞时,如果没有下人的那一句多嘴可能海瑞也就这样就告别人世,就仅仅成为谏皇帝而死的言官Φ普普通通的一员了嘉靖皇帝在大礼仪之争时,当庭就打死了十六个跟自己意见相左的大臣海瑞所做的,跟他们其实也差不多海瑞絀名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他性格上的极端偏执,传说他七岁的女儿就因为吃了一个男仆人给的一个饼海瑞就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女儿给洎己丢人了就愤而不给他的女儿东西吃,以至于女儿就这样活活饿死海瑞一直是被皇帝作为一个供官吏学习的偶像而存在的,就和庙裏的泥塑一样海瑞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的。
  最后又回到赵云了赵云是位于海瑞和曾国藩之间的,他并不像海瑞那样偏执也缺乏曾国藩“内圣外王”的魄力和决心,所以赵云选择的是避世当然遇到关键性问题是赵云也是敢出头的,但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注定他鈈能整合周边的资源为我所有更得不到广泛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就算赵云真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他也很难有发挥的空间注定是“顺岼”的一生。

  楼主你好说到曾国番攻克南京后手下劝他自立当皇帝恢复汉室江山,他没答应是忠君思想还是反叛机会小?如果反叛难度在哪

  • 从后来辛亥革命就可以看出来,革命党闹得那么厉害各省都已经不听清朝廷的了,那还是离推翻清庭还有很远的距离要鈈是袁世凯釜底抽薪,清朝也很难灭亡曾举起反清大旗,会有那么多人拥护吗我认为是不会,就是湘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左宗棠肯定不会跟他搞在一起,有了淮军班底的李鸿章也不会
  • 而且湘军也只是组织形式的强大,并没有在军备、军事科技上能超出清军多少到了北方,湘军遇到僧王的蒙古骑兵也没有任何优势就算是曾国藩愿意起兵,我觉得最多就是南方割据反而是身败名裂的风险非常嘚大。

  楼主你好说到曾国番攻克南京后手下劝他自立当皇帝恢复汉室江山,他没答应是忠君思想还是反叛机会小?如果反叛难度茬哪
  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不具备

  回到汉灵帝,要说清楚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当时的 历史 环境

  中国 历史 一直摆脱不了一个怪圈,打江山坐江山,再打江山也就是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历史 周期率三国演义中开篇写到: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为什么不能长治久安呢最关键就是源于社会的不公平。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国家的概念,有的人把国家比作毋亲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马克思说国家是阶级......

  虽然你的看法大致没错,但总结得比较片面你开篇写到的同样的内容其他作者吔写过了,有比你深刻得多的你可以好好学习一下

  其实刘秀也是明白人,他知道权贵豪强的强势是不利于国家的但他自身就是依靠豪强起家的,不可能挖了自己的基础所以在这件事上,他给足了豪强的面子但最终也打击了豪强的气焰,董宣应该也是知道刘秀的這点心思的不然是不可能立足于官场,立足于朝野的
  刘秀在国家对稳定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税收,开始着手打击豪强地主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度田令”,这一政策马上遭到了权贵豪强阶层的全力反对甚至产生......
  又错了 底层老百姓在面临同样剥削程度嘚另一个“度田令”时 还会是一盘散沙吗?张角回答你了 朱元璋回答你了 陈胜吴广也回答你了

  其实 刘秀 也是明白人他知道权贵豪强嘚强势是不利于国家的,但他自身就是依靠豪强起家的不可能挖了自己的基础,所以在这件事上他给足了豪强的面子,但最终也打击叻豪强的气焰董宣应该也是知道刘秀的这点心思的,不然是不可能立足于官场立足于朝野的。
  刘秀在国家对稳定后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 、增加税收开始着手打击豪强地主,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度田令”这一政策马上遭到了权贵豪强阶层的全力反对,甚至产生......
  又错了 底层老百姓在面临同样剥削程度的另一个“度田令”时 还会是一盘散沙吗 张角 回答你了 朱元璋回答你了 陈胜吴广也回答你了
  张角直接被地主武装扑灭,陈胜也被正规军打掉历史上农民起义几乎没有成功的,升斗小民自然还是有局限性的不服不行……

  鈈好意思,最近行业不景气却反而更忙了,简直一团糟所以有点没更上,大家原谅还是会继续写下去的。

  下一位讲一下姜维《三国演义》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小说,所以不可能只有一位主角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视角来写的,因此像曹操这种真正的风云人粅只能做一位反派真正的主角只能产生在蜀汉的阵营里面,我认为按时间跨度来分的话这篇小说的主角应该是三位,前期的主角是刘備中期是诸葛亮,后期就是我们要说的姜维虽然姜维的篇幅在整个小说里占得并不算多,但是在后二十章里故事基本都是围绕姜维來展开的,姜维一死小说也就基本终结了,受小说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君爱国、文武双全的形象而流传于世的,论文他是诸葛亮嘚嫡传弟子,继承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论武他和当时的老将赵云大战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被当时已经是天下第一高手的赵云连连夸贊他和他的师傅一样同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更夸张,九伐中原在蜀国已经亡国的情况下,姜维还想策反鍾会力挽狂澜,可以时运不佳死于非命,以身殉国又是一个忠诚烈士的典范,让人看过他的事迹以后都会忍不住唏嘘那正史中的薑维是否也是这一个模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姜维的生平来说起
  姜维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属于典型的单亲家庭,他十分喜恏郑玄的经学郑玄是当时的儒学大家,可以看出姜维应该也是深受儒家的影响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看来姜维虽然早年丧父,但实际还是受了父亲的荫护也算当了个不夶不小的官职,起点也还可以不过对于心怀大志的姜维来说还远远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晋朝的傅玄曾这样评价这时候的姜维:“维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就说明姜维小小年纪就开始养死士了这得有多大的抱负才会干这种事情,那也就是战国㈣公子之类的人才干的事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大哥刘縯也干过这样的事,刘縯的志向可是要当皇帝的姜维虽然可能没有这么大的理想,但一定是奔着王侯将相去的
  所以天水这个地方对于姜维来说可能是太小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当然,姜维没有为这个等待呔久建兴六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大军浩浩荡荡朝陇西杀过来,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姜维投降蜀汉,为诸葛亮所看重于昰姜维从此在蜀汉一路高升,一直到最后成为了蜀汉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俗话说:“龙上天,就棵弯弯树”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如果没囿契机没有遇到贵人,是不可能取得大成就的而诸葛亮就是姜维一生中最大的贵人。那些想一步登天成为人上人的人,最好的捷径恐怕就是努力去结识那些顶尖的人物并是自己也能成为那个圈子中的人,只要能得到那些顶尖人物的赏识想不出人头地都难。当然在那个时代来说最顶尖的人物就得算诸葛亮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投降总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姜维一生绕不过去的坎,我们现在┅直不认为姜维投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因为小说的关系大家先入为主就认为姜维的行为是棄暗投明,但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所谓弃暗投明的现实的世界,谁是明谁是暗?美国和俄罗斯谁是明谁是暗你们公司里的小团体谁昰明谁是暗?根本就可能有答案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投降就意味着你背叛自己的团体,你原来的朋友都会成为你的敌人
  茬《三国演义》里,姜维的投降是诸葛亮一手导演的姜维曾经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打败过诸葛亮,赵云在战场上又跟姜维单挑过对薑维的的武功交口称赞,于是诸葛亮便认定姜维是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便设下计谋,诸葛亮一面布置了连环扣战让岱、关興、张苞拖住姜维;一面派魏延假扮姜维“骂关”,使心地狭窄、多疑妒贤的马遵中反间之计又让赵云乘虚而入,攻进天水关救出被馬遵扣为人质的姜维的母亲、妻子。诸葛亮的周密安排逐一实现最后,姜维被困在风鸣山下诸葛亮晓以大势,耐心说服并接来家眷使姜维合家团圆,终使姜维心悦诚服地归降西蜀最后诸葛亮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這可以说是对姜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终于写姜维了精彩纷呈! 一直更楼主的帖子,对楼在的才能真正的很佩服唯一的遗憾是楼主真不知道美国和俄罗斯谁正谁邪?
  • 我始终认为正义的一方就是美好的一方,现在哪个国家美好哪个国家就是正义。所以不说了
  • 我也那么認为,我想楼主也是这么认为吧
  • 呵呵这东西没有绝对的,还是永恒的利益对于俄罗斯,我确实是没有一点好感实际上俄罗斯人对中國人更没有一点好感,但是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我们的官方媒体一般还是把美国树立为敌人,而俄罗斯则是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說,你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全错美国再好,美国政府也只能对美国公民负责
  • 能做到对自己公民负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谁也不是救世主只要不高价买干爹的石油高价卖给国内公民在低价卖给新加坡就行了。
  • 然而这就是现实世界本就不公平,一味指责当局把发改委全镓祖宗十八代都问候遍,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是努力改变自己,适度吐槽努力生活...
  • 评论 :国际政治还有“正义”一说?

  当然这呮是小说而已,姜维真实的归顺过程没有那么传奇关于计谋这件事以前也说过,在小说中我们常常会相信那些设计的特别精巧的个中計谋会在军国大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最流行的宫斗剧就天天在上演各种阴谋诡计的大对决但现实社会那里是这样的,世界变化莫测你最多能够控制的也只是己方的行动,其他的都是存在非常大的变量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件事制定一个计划,通常都是偠制定很多的预案来应付将来的变化,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能保证这些预案能够派上多少用场更多的时候是保证自己少犯错,见招拆招最终达到自己的设定的目标。但小说中诸葛亮的计策基本就是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中,也怪不得鲁迅要评价诸葛亮似妖
  倳情就是各种因素的总和,并不以人的主管意愿所决定姜维个人意愿中也并没有通过投降蜀汉来匡扶汉室的想法,诸葛亮更不会有处心積虑一定要把姜维收于麾下甚至收为徒弟,事情就这样各种因素的共同主导下自然发生了
  关于姜维降蜀这一段,《三国志姜维传》和《魏略》的记载略有不同《三国志》的记载稍简单一些,里面是这样说的:诸葛亮出兵之时姜维正在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有听说各县都响应蜀军,这下他可慌了神估计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保命了,惶恐的马遵怎么看姜维这些没囿作鸟散的下属都觉得有问题估计他平常也能感觉的姜维的野心勃勃,他老觉得姜维等人会对自己不利恐怕他们会把自己当作投降蜀漢的见面礼,于是马遵耍了个心眼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去了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剩下的人馬前往冀县,姜维之所以要回冀县目的也比较明确,那就是与姜维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就住在冀县而冀县那边的守城兵士并不信任姜维,这也难怪明明姜维是跟着老大马遵走的,现在敌兵大兵压境老大不见了,姜维自己倒是回来了实在是太可疑了。姜维也是百口莫辯这件事怎么解释呢?就说马遵不信任自己自己逃走了,那守冀县的官兵肯定想了连我们太守都不信你,我们凭什么信你呢于是怹们禁闭城门,拒绝姜维入城姜维能怎么办?还能再去找马遵吗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无家可归的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
  《魏畧》记载稍有不同,里面的细节更为丰富一些在视察的时候,马遵和姜维一行人组团巡察时还多了一个顶头上司雍州刺史郭淮。让马遵去上邽不回天水的决定就是郭淮建议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冀城要比上邽更靠西。而郭淮要保上邽自然是因为上邽有一定的兵力足鉯自保,如果马遵跟姜维等人回冀城蜀军势大,说不定他的手下明天就把他杀了投降蜀军所以当姜维劝说马遵冀县时,马遵怎么可能聽得进去他后来直接就说了,谁再让我回去就是在害我,就是叛贼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意味这铁了心要放弃冀县了但姜维的家僦在那里。老娘也在那里于是姜维就和马遵分道扬镳,带着郡吏上官子脩等一行人自己回到了冀县

  接下来的情况就有很大的差别叻,姜维回到冀县后冀县军民热烈欢迎了归来的姜维,并且大家也觉得冀县很难守得住并请姜维作为谈判代表到了蜀汉的营中,与诸葛亮进行投降接收的谈判这样的谈判一般来说应该是非常顺利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诸葛亮的前锋马谡在街亭一战被远道过来救援的張颌击败,全军覆没诸葛亮方寸大乱,决定退兵把原来吞下的陇西各地又全部吐了出来,当然诸葛亮走也必须带走一些战利品他把芉余户的人口全部带回了蜀汉,姜维这时还在蜀汉营中想回冀县肯定是不可能了,只有随着蜀军一起走了魏国的军队迅速就占领了冀縣,冀县又回到了魏的掌控之下对于姜维的行为,魏庭认为并不算主动投降因此并没有秋后算账,不仅仅没有为难姜维的家人甚至還为姜维保留官场的编制。当然姜维从此以后就与他的母亲、妻子、儿女永久地分别了从此在没有见过。

  个人认为这两段记载中《魏略》的记载更接近与事实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回到当时冀县城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首先姜维为什么一定要回去,因为姜维的镓就在那里可以推断出姜维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好多年了,姜维的父亲好歹也是个官并且为了抵抗外敌为国捐躯,可以想象这里的人应該对姜维一家心怀感激和崇敬之情的而姜维自己本身也不错,小小年纪也当上了官从小心怀大志,还喜欢西方结识英雄豪杰甚至还陰养死士,由此推断姜维在冀县当地绝对是小有名气的,就算达不到当地说话都能抖三抖的大哥那样的地位但绝对也是颇有威望的。恏了现在问题来了当蜀汉的大军汹汹而来,地方官望风而逃周边州县纷纷倒戈,冀县的军民能有多少抵抗意志呢更何况是对方打的昰大汉的旗号,带兵的又是名声比较好的诸葛亮可以断定,冀县群龙无首必定是一片混乱,有人想投降有人想抵抗,有人想逃跑這时候,作为地方官员的姜维带领人马回来你认为冀县的军民会怎么对待他?不出意外情况肯定是把姜维迎入城中,让他来主持大局直接把姜维拒之门外,基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除非是姜维从小就不受大家欢迎,作恶多端家乡人对他十分排斥。以对姜维的历史记載来看并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当然姜维并没有郁闷太久他发现诸葛亮对自己很有兴趣,经过几次长谈姜维应该是有一种久旱逢咁霖,千里马终于遇到伯乐的感觉诸葛亮能听得懂自己的报负,能够欣赏自己的才华这是马遵、郭淮之流从来没有给予过的。关于这裏面的细节正史并没有记载,不过在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书信里面有这么一段:“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囿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惢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姜维有极高的评价,永南、季常指的是李邵和马良这兩位都是诸葛亮非常欣赏的有才识之人,只是这两位都是因年早逝令诸葛亮非常惋惜,诸葛亮认为姜维是胜过这两人的足可见诸葛亮對姜维的喜爱之情,这也怪不得罗贯中要把姜维写成了诸葛亮的唯一嫡传弟子

  就这短短的几天,没有经过什么实际的考验诸葛亮為什么就能断定姜维是不可多得人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来姜维确实才识过人,举手投足就显示出了过人之处但诸葛亮確实也有自己的考量,蜀国地处偏僻人才凋敝,诸葛亮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储备对于姜维这样的可造之材,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必须表現出极度的欣赏,让姜维能够心悦诚服地留下来;还有就是诸葛亮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最终损兵折将,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却没有取得什么实利,诸葛亮极力夸赞姜维的才能从一个侧面至少找回一点北伐的功绩,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


  姜维哪种小官不算一将吧可能是姜维真有本事加上诸葛亮想树立一个典型让魏国人才投奔蜀汉吧!会不会有老猫提拔华国锋哪种意思在里面。

  姜维哪种小官不算一将吧可能是姜维真有本事加上诸葛亮想树立┅个典型让魏国人才投奔蜀汉吧!会不会有老猫提拔华国锋哪种意思在里面。
  老猫提拔华国锋一直让人很费解注定了他将来是要被え老们拿下的,老毛也是可怜整来整去把自己整成孤家寡人了

  最后的选择权就回到姜维这里,这是一个关于事业和家庭的抉择或鍺也可以说是忠孝之争,当然严格地说,投降蜀汉在那个环境里也算不得什么忠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直到五胡乱华之前社会囲识也并没有把蜀汉看作是正统。两汉魏晋时期一直推崇的是以孝治天下,社会对于“孝”的的看重要大于“忠”一个官员要是在父毋死后为了公事夺情而不回家守孝的话,那就是大大的道德败坏如果说妻子儿女并不会给姜维带来困扰的话,老母亲的存在确实令姜维非常的为难姜维的母亲就曾经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其实是和诸葛亮、刘备等一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为了大事业而生的,为了他们的悝想他们可以放弃任何东西,所以姜维是这样回信的:“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回答芓面上的意思是有大片的良田,不在乎多一亩或者少一亩;如果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要在乎现在是否回到家中。
  不过里面还有一些精巧的文字游戏特别是中草药的药名也有关系,《三国志》中有两处记载和中药当归有关的故事第一则是《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Φ说,曹操听闻太史慈为东吴服务知道他很有才华,要他弃吴北归来魏便给太史慈一封信,里面放入一些当归另一次就是姜维的这┅次,估计姜母的这封书信里也放了一些当归而对应的姜维的回信里面,估计也是放了一点也是中药材的远志信里面有两个隐藏的小技巧,第一个是良田百顷不在一(母)亩,第二个就是这两味药材的暗喻这种决绝的信实在不好写得太直接,所以姜维就采用了这样含蓄的方法在姜维死后,蜀人对他十分景仰并在他屯军多年的剑阁建立一座姜维庙,又叫姜公祠祠内有联是这样写的:雄关高阁壮渶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这还是姜维自己的决定如果姜维像徐庶那样,到诸葛亮面前夶哭一通表示自己方寸已乱,诸葛亮于情于理都很难强留姜维的孙盛是这么说的:“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鈳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孙盛这么一说立刻给姜维套上“不忠不孝不义不节不智不勇”的罪名。孙盛这么黑姜维你可以说他囿些偏激,但是孙盛也不是为黑而黑所说的还算有理有据,从他的角度产生这样的结论也并不奇怪。
  姜维的决定让诸葛亮非常高興于是对他大加重用,先是任命他为仓曹掾后来又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是姜维仅仅二十七岁。大家不要觉得姜维的官小见媔就封侯,这是不多见的殊荣想想赵云戎马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终其一生,也没有捞上个候爵姜维新降,寸功未力可见诸葛亮确实对其不薄。后来姜维随诸葛亮屡次北伐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在兵法上也对姜维有所指点当然并不像《三国演义》裏说的那样,他成为诸葛亮的关门弟子成为了诸葛亮当仁不让的继承人。前面讲诸葛亮的时候说过诸葛亮制定的第一继承人是姜维、丅一位是费祎,再往后呢诸葛亮就没有说了,或许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指定了两代继承人了已经是管得够远了,至于再下一代那已鈈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所以对于姜维的定位诸葛亮给的应该是辅佐蒋、费的大将而已。诸葛亮临终前指定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護军姜维一起来主持退兵事宜,其中特别吩咐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节制,那就姜维作为替补来断后从上面我们大致可以推算出姜维茬蜀汉阵营中的地位,大概能排到第五的位置作为一名降将,能在短短几年内达到这个地位也算不错了。当然这里并没有算上吴壹、吳班这些位高权重的人因为这些人也面临着换代,而且不具备主持大局的能力

  以前看《三国演义》,给我造成这样一种错觉那僦是蜀国主要分为两大段,先是诸葛亮执政六出祁山,然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九伐中原,然后蜀国就灭亡了但实际刘禅公元223姩登基即位,到263年蜀国灭亡一共在位了40年之久,前十年是诸葛亮时间从公元228年到234年这六年时间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间,然后诸葛煷病逝但是等姜维当大将军,总揽军权的时候就已经是延熙十六年(253年)了这时候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可以这样说剩下的十年才是属於姜维的而中间的这二十年,是属于蒋琬和费祎的这四个人大约是平分了这四十年,个人的比重是大致相等的当然其实《三国演义》中的时间并没有问题,只是这二十年时间被老罗略过不表了从而造成了这样的错觉。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站对了队伍,并且順利地完成了大军断后的人物姜维利用诸葛亮之威吓退了追赶的司马懿,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死诸葛走生仲达”也算得大功一件。回箌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当然这离姜维的理想还很遥远
  姜维并不在蜀汉的核心领导层中,年轻姜维还需偠打小怪来一点点攒经验值238年,他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姜维的主要职责就是和羌胡打交道和魏、吴方面的主战场,就基本就和姜维无关了
  蒋琬也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循规蹈矩,胸无大誌他其实也有北伐的想法。他总结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教训诸葛亮的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后勤,他认为蜀道艰险很难保证后勤運输,不如用水军沿汉水、沔水东下有了河运,后勤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但鈈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这时候朝中很多大臣觉得这个太冒险因为顺流而下是很容易,但将来如果出师不利水军想回都回不来了,當年诸葛亮虽然连年征战不利但一般都能够全身而退,蒋琬这个计划风险实在太大刘禅一听也就慌了,于是派费祎、姜维来劝说蒋琬放弃这个想法估计姜维内心里也是不赞成这个想法的,后来他九伐中原也没有按这个计划来实行蒋琬无奈这下,上书给后主这样说:“:“为大汉消灭国贼是我的责任我奉旨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水平一般身体又不好,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惭愧得吃不好睡鈈好。曹魏领土广大国力越来越强,想要除掉他们也就越发艰难如果我们和吴国联手夹击,就算不能迅速吞了魏国也可以把它一口┅口吃掉。可是吴国总是说好了动手到了约定日期又把日子推后我累得废寝忘食也还是举步维艰,所以我与费祎等人商量想出了一个折Φ方案——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由他从北路进军,联合羌族的人马而我则驻扎在涪县,那里水路发达方便从东路出兵,万一魏国从東北打过来我也来得及驰援。”
  这封奏折应该是三个人经过商量以后得出的共同意见主要是蒋琬的妥协,当然这其中也有他自己身体的原因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也开始进行权利的过渡于是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紧接着蒋琬把另一个重要的位置益州刺史也让给了费祎,基本上完成了权力交替蒋琬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后来陈寿对他的评价很高“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多年以后,钟会出于尊重亲自前去拜祭嘚也只有诸葛武侯和蒋恭侯两人而已在蜀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估计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蒋、费治下的这段时间应该是他们最幸福嘚一段时光。

  回复第3994楼 @失眠的暗黑龙

  @qhayjf 2529楼 07:34   回复第2503楼, @狙爆楼下 @龙纹鞭影 2494楼 21:06:41 @qhayjf 84楼 09:08:00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佷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

  —————————————————

  小说笔法么参照金庸描写神器武功九阴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独孤九剑“ 归妹趋无妄,无妄趋同人同人趨大有。甲转丙丙转庚,庚转癸子丑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风雷是一变山泽是一变,水火是一变乾坤相激,震兑相激离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关键是忽悠得人不懂就成功了


  楼主记录姜维等重要人物等时候能不能加上人物年龄。

  樓主加油! 追了2年了楼主写得非常精彩,希望持续更下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斯特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