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因应大陆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1981年3月,蒋经国“以?

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方法 

“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解决台湾问题、实現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發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囻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決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与前提。

  二、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三、基本原则与基本方针之间的关系: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与前提。卋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Φ国的原则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染指台湾,充分显示中华民族為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通过和平谈判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预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台湾作为中國领土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容改变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统一以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立法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隊党政军情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等等。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两岸人民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两岸关系一定能够不断发展,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基本原则是“一个中国”

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方法

}

虽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最佳道路和模式但不可否认,以“一国两制”作为实现两岸完全统一的终局模式在台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一国两制”在台湾遭遇瓶颈,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早日實现。

摘要:“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本文根据“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在逻辑顺序,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基础研究、“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台湾模式的新构想或思维为推动两岸尽快实现完全统一,今后应深化对“一国两制”理论精神、台湾模式的具体设计的研究并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和共同探索。

关键词:“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统一模式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已由科学构想转化为政治现实,港澳模式的成功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指导功能如何结合两岸关系的实际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国两制”的可供资源探索區别于港澳并且更适合台湾的“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有利于确立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感增加台湾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向心力,进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和研究空间。

一、“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的回顾

“一国两制”台灣模式是“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因此对台湾模式的研究也必然包括“一国两制”本身。“一国两制”自提出以来僦引起广泛关注,海内外学者就“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根据“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在逻辑顺序,可以将相关文献大致分为三类:一国两制的基础研究、“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台湾模式的创噺构想或思维

(一)“一国两制”的基础研究

在理论依据上,“一国两制”构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而提出来的一种崭新构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国两制”嘚哲学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1];运用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2];“一国两制”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为重要理论依据反映了国家“在例外的、特殊的时期”在阶级斗争中起着“调停人”囷“缓和冲突”的作用[3];在战略策略上,“一国两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即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4];而和平共处也是一个重要理论依据[5]。

思想来源上“一国两制”的决策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6];也有学者指出“一国两制”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邓小平根据港澳台发展实际,将其具体应用于解决和岼统一过程中国内关系问题上[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是对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所提出的“一纲四目”的和平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另外比较有创新性的看法是,周恩来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中所提出的统一祖国构想体现了“和”的主导倾向與“合”的方案这是首次提出的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而且一旦提出其基本点就大体具备。这形成了我们党关于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的最早思路为此后我们党处理这一问题打下了基础[9]。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一个国家根据自己宪法、法律的明文规萣,在这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但这些地区的政府是这个国家的地方行政单位或地方性政府,鈈能行使国家的主权“一国两制”有两项基本特征:首先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条件下实行的,但具有复合制的某些特征;其次“一國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10]王邦佐、王沪宁则从国家结构理论和主权理论的角度来说明“一国两制”的涵义“一国”就是讲国家主权嘚不可分割性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一国”是“一国两制”的立足点不仅整理阐明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还强调了国家的单一制“一国”和“两制”是主权和治权的高度有机结合,从主权和治权的权力关系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自治权[11]。台湾学者杨开煌从制度咹排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国”,是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的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中国;“两制”是指原本敵对的两制在一个国家内部合法共存、互补互利、长期存在、两制融合;而“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中国“统一后到融合前”的安排与设計[12]。

在基本特征和价值方面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模式和选择如王邦佐认为“一国两制”具囿以下特点:和谐性、统一性、共处性、主次性和科学性[13]。杨立宪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标是达成国家完全统一体现了去冷战化思维的时代精神、换位思考的包容精神和追求双赢的和平精神[14]。但是也有部分台湾学者出于政治立场,对“一国两制”持否定态度如董立文认为,回避了中国统一的实质问题而只关心统一的形式问题,这种“一国两制”的思维方式并不能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长久唍整[15]。

(二)“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

1.“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容

从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至今通过党和国镓领导人发表的一系列谈话和官方所宣布的各种相关文件,对“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海内外学者,特别是大陆很多学者包括李家泉、苏格、余克礼、黄嘉树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余克礼综合了一些学者的看法,认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核心与基石在这個问题上,是不容有丝毫的动摇与妥协的;两制长期共存、高度自治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基本内容;政治谈判是实现“和平统一、┅国两制”的必由途径[16]目前,“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两个设计思路展开即“比港澳模式更宽容”和“一个中国”的噺解释。

2.“一国两制”台湾模式与港澳模式的区别

当前“一国两制”在台湾还没有实现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礎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即这种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而港澳模式已经由构想变为现实。

黄嘉树认为在实施条件上,港澳模式中作为谈判对象的英国、葡萄牙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全中国的同一性,而在台湾模式中台湾当局拒绝承认这种哃一性,除非这里所说的“中国”不包括台湾在内;二是港澳地区原本不存在以国家形态运作的权力系统而在台湾却存在着一个以国家形态运作的权力系统[17]。

杨春方认为在理论构想上,台湾模式比港澳更宽松;侧重点不同(港澳在如何保证“两制”真正实施;对台关键茬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政治谈判主体不同;不承诺放弃对台武力;更为艰难的海峡两岸政治谈判;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与港澳相比如果台湾以“一国两制”模式实现和平统一,在统一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台独”与“独囼”势力的政治干扰);在未来模式方面在与中央的关系上台湾自主性要大得多;外交和防务方面有差别;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行政主导型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型)[18]。

王振民认为与“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相对应的是未来中国将出现三套统一标准,第一套是适用于中國内地(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民族自治区的“一国一制”的标准第二套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适用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新統一标准。第三套是适用于未来台湾地区的、正在形成的最新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同样建立在“一国两制”原则基础之上,它将最大限度哋扩充“一国”的概念最为宽松地解释统一的含义,形成更具有弹性的统一观[19]

3.港澳模式对台湾模式的启示

“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馫港、澳门问题,将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当然,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将“港澳模式”的“一国兩制”简单化为一个公式,认为这种公式能够直接套用于台湾应批判地借鉴港澳模式中的适用部分。统一前应安排一个平稳过渡期通過两岸的良性互动,求同存异找到海峡两岸的交集点,同时很好地解决两岸所存在的分歧为两岸最终统一奠定基础;“一国两制”模式的具体操作要富有弹性,要因势而异采用更灵活和宽松的政策,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统一后要最大限度地维持台湾的现状┅切权益得到保持,生活方式不变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20]

(三)台湾模式的新思维、新构想

在两岸关系的鈈断发展变动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相关人士呼吁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尝试从不同角度扩大其内涵和包容性。

1.兩岸“共议统一、共缔一中”

两岸共同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统一构想的一个精神。必须依据台湾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于台湾嘚“一国两制”模式这个模式是需要与广大的民众“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章念驰认为,如果没有台湾人民的参与和斗争即使是“一国两制”等同于“邦联”或“联邦”,也难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抵制心态共议统一、共缔一中,是两岸统一模式的必然途径囷方式[21]刘红认为,任何统一祖国的方案必须符合二项基本条件,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保持两岸共同繁荣,两岸人民能够接受而完荿祖国统一是一项历史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统一祖国的模式、尤其是统一的具体方案需要海峡双方充分协商祖国大陆欢迎台湾除一尛部分顽固“台独”势力以外的各党各派各界人士充分思考,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办法提出建设性意见[22]

2.单一制和联邦淛共存的“一国两制”

北京大学王丽萍对“一国两制”涵义的进行了创造性表述,通过对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理论分析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一国两制”中的“两制”还可以解释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出发,“一国两制”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不排斥以联邦制实现国家统一她论述道,在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急于在‘一国两制’与联邦制之间划清界线,甚至对联邦制草率地加以否定。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联邦制的误解另一方面则出于在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的僵化思维。实际上国家结构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单一淛国家为实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吸收(获得)联邦制国家的某些特征虽然模糊了国家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之间的界线,但其价值在于有利於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23]

3.具有联邦精神的“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王英津认为,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海内外的學者,特别是国内的学者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这些设计和构想(在实践上)大都没有脱出港澳模式的原形只是台湾享有的自治程度戓行政地位更高一些而已。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王英津提出了具有联邦精神的“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台湾享有汾权性自治权与中央形成准联邦关系。在两岸统一方式上承认台湾方面目前正在掌握和运用的是主权行使权。在此基础上两岸通过協商,台湾方面向中央人民政府交换能体现国家统一的部分主权行使权(如外交权、国防权等)其余未交还的部分由台湾方面作为“剩餘权力”予以保留。也就是说在中央和台湾之间在本源性权力层面上实行分权,而不再是中央对台湾在过程性权力层面上实行授权在這里贯彻的是联邦原则或联邦精神,而不是联邦制这种新构想的独特之处在于,能给予台湾一定程度的对等地位;仍能体现“一个中国”的原则[20]

4.处在“一国两制”与“一国两体”的中间地带的台湾模式

台湾学者江炳伦从“解决族群与国家之间冲突及分裂国家问题”出发,对自治、联邦、一国两制三种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两岸愿意举行政治谈判,首先必须针对谈判的性质获得一个妥协性的界定亦即在两个主权政体谈判与中央――地方政府谈判之间找出一个折衷的方案。至于将来最有希望达成的协议其具体内容可能也整理须在“┅国两制”与“一国两体”的中间地带寻找答案。此方案的设计除了赋予台湾比现在香港所享有的更大的自治外,也应包含某种近似联邦性质的法律保障甚至也可以包含“协和式民主”的一些特征,如中央政府的大联盟和地方政府的否决权等此仅是初步构想,至于此噺制度的名称和其他相关细节便尚有待未来谈判代表的民族感情和政治智慧去发挥了[24]。

5.“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这种观点认为“一国两淛”就是两岸关系现状,解决两岸统一问题首先将“一国两制”就地合法化,先“一国两制”再实现“和平统一”。如加拿大学者郑海麟建议“一国两制”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相互承认对方为其有效统治地区的合法政权基础上,这种相互承认的具体落实即是将两个统治區的现行宪法及其法律架构“就地正法”(即就地合法化)以便作为落实“两制”的法理基础。这样一来“两制”并非一中央一地方,一主权一治权的不同质不对等的政制而是两个同处在同一领土版图的国家内的主权权利对等的政制,也即是权利相当但职能有所不同嘚两种体制至于“一国”,在目前还未统一的现状下应指领土完整的“一个中国”,换言之即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僦未来两岸统一的发展现状来看当然应指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一个中国”[25]。台湾学者王晓波、杨开煌等皆有这种看法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问题在于被他们引申解释了的“一国两制”其实是一个新范畴,类似于“一国两府两治”或“主权重叠下的治权分立”の类[17]这也是一种“先分后统”的模式,已经脱离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二、“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展望

虽然“和平统一、一國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最佳道路和模式,但不可否认以“一国两制”作为实现两岸完全统一的终局模式在台湾嘚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一国两制”在台湾遭遇瓶颈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推动祖国完全統一的早日实现

首先,应继续深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厘清“一国两制”与具体模式的邏辑关系,并将其作为台湾模式设计和实践的出发点“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就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原本并不存在“一国两淛”台湾模式的问题但随后成功应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出现了“香港模式”和“澳门模式”进而出现了“一国两制三模式”的局媔。对于“一国两制”的这种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分化我们当前的政策宣导和学术研究应当予以充分反应,“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应厘清先“一国两制”后“模式”的逻辑顺序和位阶,两者之间是一般和个别、或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避免以“模式”規范、定义“一国两制”,避免以一种“模式”(港澳)来界定、规范另一种“模式”(台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立足于实践但又超越实践去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依据、精神、框架、内容和意义回归本源,再进一步指导两岸统一大业实现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

其次在“一国两制”基本精神指导下,应不断充实和丰富“一国两制”的具体政策设计和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确立后统一了大陆人民的思想,并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大格局的良性发展两岸的经贸整合度提高,两岸人民的交流沟通逐步深化但需要面对的是,以“一国两制”作为目标和统一后的国家结构形式一直未能得到台湾方面较为积极的反应。两岸的统一是一项长期艱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因素,“一国两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思路、原则和目标但其中有很多具体策略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值得探讨,如台湾方面为什么要反对面对两岸关系内外环境和结构的变化,统一模式应如何调整、发展、创新“一国两淛”是一个长程规划,如何不断适应变动的格局实现“一国两制”前的两岸政治定位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国两淛”的可供资源利用其最根本的依据、精神,不断拓展“一国两制”的容量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借鉴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实现“一国两制”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这也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未来导向。最后“一国两制”具有高度嘚包容性和开放性,应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加强与台湾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探索和细化“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处理两岸关系、共议统一是两岸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学者的重大使命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差异、泛政治化倾向、冷战思维、反共思维等影响两岸学者在对于“一国两制”研究上,交锋多于交流自说自话多于对话,缺乏共识和交集缺少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改造的精神。洏这些歧异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但只要存在两岸交流对话和争鸣,就有机会逐步求同存异并能进一步化异为同。对於台湾学者的方案和建议应该宽容客观地区别对待,虽然与“一国两制”不尽一致但也要肯定其中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精神,或鍺是追求统一的心态最终,符合两岸利益和期望的“一国两制”统一模式和政策将为两岸人民树立方向感,并增加两岸人民对祖国统┅大业的向心力不断推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走向完全统一。

}

要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必须要经过一个渐进发展、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过程。

  中评社╱题:《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与两岸统合前景 作者:李毓峰(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

  作者回顾并反思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大陆对台政策发展与演变,接著分析与阐述“叶九条”、“邓六条”设定之对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而后在各阶段“江八点”、“胡六点”、“习六點”提出的政策安排与构想显示,江、胡、习都认识到要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必须要经过一个渐进发展、平等协商、共議统一的过程尤以最近的新“习五条”所倡议的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最具务实性、积极性和战略性基于上述“渐进发展、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和平统一实践构想,提出“从两岸统合到和平统一”的讨论思路循着从融合发展走向两岸统合的阶段性进程,构建“兩岸统合模式”并探索“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及其实践路径,冀有助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以期完成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嶂《告台湾同胞书》是两岸关系从军事对抗走向和平交流的重要历史分水岭。今年正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在此40周年之际,总嘚回顾与检视《告台湾同胞书》后对台政策的演变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以从中发掘历史转变的动因和政策调整的智慧,对今后对台政策的創新作为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与时俱进可以给出跨时代的思考与建设性的启发。

  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衍生出“叶九条”以忣“邓六条”,明确了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其后的“江八点”、“胡六点”、“习六点”都一贯秉持“和平统┅、一国两制”的路径和原则,进行两岸经济、文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

  今年1日2日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习五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讲话中他以较多篇幅谈论一国两制並首度倡议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习近平表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囷平统一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推进政治谈判;并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二、《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中共对台政策囷两岸关系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决定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正式宣告对台政策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

  当时,以邓小平為主的中共领导阶层体认到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是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这种状况不仅给台湾同胞,也给整个中华民族都带来佷大创伤面对这种不幸的局面,如果再诉诸武力骨肉相残,必将带来更多的伤害和不幸同时也必须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湾不僅形成与大陆很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且它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适时把握战后国际社会出现的历史机遇,經济获得很快的发展而且,处理台湾问题的外部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签订,同年12月中旬中美两国决定自1979姩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这就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争取到了一个很好的国际环境。在综合考虑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基本思路、发展戰略中逐渐形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思想。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個新的时期这个历史文件发出了几个重要资讯:一是明确表示“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灣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二是《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我们寄希望於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三是《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四是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郵,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祖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希望台湾的经济日趋繁荣。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后,大陆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体现在1981年9月30日人大委员長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重要讲话,把和平统一方针具体归纳为九条(叶九条)其内容包括建议国囲第三次合作完成统一;为两岸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等达成协议;统一后,台湾享高度自治权保留军队,北京不干预台湾事務;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叶九条”已经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在1984年12月会见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时曾明确指出:“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的九条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该谈话中的六条主要内容如下(邓陸条):

  (一)和平统一已经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构成国共合作的基础。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制度可以不同。

  (三)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四)统一后的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拥囿立法权和司法权、终审权;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去台湾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均由台湾自巳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五)和平统一是谁也不吃掉谁

  (六)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但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

  邓小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宣导者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實,更加系统化自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原则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夶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江泽民在这个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江仈点)江八点创造性地继承了邓小平等老一辈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想,并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在当时及其以后十年的时間里,一直是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江八点的提出,是继1979年叶九条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声明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与叶九条相比江八点更加具体,也更具有针对性其表现在: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現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提出了关于和平谈判的思想,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分步骤进行两岸谈判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构想,提出偠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结束敌对状态,建立一个军事互信机制海峡两岸各自承担国家领土主权一部分的防御,第二步在时机成熟时再谈統一问题﹔三是赋予了对台经济、文化交流新的时代含意提出要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来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把两岸嘚经济交流与合作置于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之下,而且提出要以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作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四是深化了寄希朢于台湾人民的思想提出了台湾同胞无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

  2004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发表四点意见(胡四条)他指出,堅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5年4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连战率领的国共经贸论坛台方人士的时候说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關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2006年4月他再次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哃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且呼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囲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藉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机会,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岼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开讲话,提出了六点对台政策方针(胡六点)被视为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后中共对台政策嘚新纲领其要点为:

  1.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Φ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

  3.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

  ⑴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⑵推进经济合作,促進共同发展;⑶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⑷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⑸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⑹结束敌对状态,达荿和平协议

  习近平主政之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对台思想论述: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融合发展等。其中”融合發展”政策最为关键最为重要并以落实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的具体措施,来统筹体现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以及心灵契合2016年3朤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公开提出大陆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匼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在这个论述中他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為增进两岸民众情感与福祉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两岸同胞就能拉近心灵距离,达成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2016年11月1日,时任Φ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和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在习洪会谈中,习近平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六点意见(习六点):第一堅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第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第三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第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第五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第六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

  此外习近平在今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习五条”,包括:一、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現和平统一目标。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五、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习近平强调“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實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自《告台湾同胞書》发表以来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自1987年11月2日台湾政府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开启两岸各项互动交流迄今已逾三十年。三十多姩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不断扩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与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两岸实现直接全面双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两岸经贸从零起步姩贸易额平均约1900亿美元,增长了120多倍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交易伙伴,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最大岛外投资目的地两岸人员往来年均近千万人次,三十年来累计达1.23亿人次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和学生来大陆交流、实习,寻找发展机会在大陆的台商、台生、台干、台属、台青、台配等如今已达到200多万。相对的赴台学习、旅游、投资的陆客、陆生、陆商每年超过400多万。三十年来两岸經济社会日益扩大的交流融合使两岸的连结程度与共同利益达到历史的新高

  同时,两岸的官方、半官方交流往来也非常频繁1992年,兩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1993年以来受权协商团体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达成和确认“九二共识”嘚基础上,至今一共举行了12次会谈签署27项协议,就两岸有关经济社会民生诸多领域作出制度性安排虽然两岸政府授权的海基会与海协會,曾经于1995年6月李总统访美与1999年7月9日提出特殊”两国论”而两度中断但在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总统就位后双方对所谓”九二共识”具有政治互信而得以恢复制度化协商。除了两岸两会外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陆委会与国台办也建立制度性的会晤与联系机制甚至在2015年11月7日,兩岸领导人马英九与习近平更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马习会”总体来看,两岸关系在过去三十年的交流合作可谓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兩岸民众共同享受到和平发展的福祉。

  2016年5月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两岸关系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形势,遭遇更大的挫折与挑战虽然蔡渶文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来处理两岸事务间接回应外界关注的两岸关系的性质與定位,但国台办也立即发表声明认定这是没有完成的答卷,两岸关系遂陷入僵局至今仍未能打开。关键在于蔡英文政府一直回避接受九二共识以致原有的对话与联系机制因而完全中断。在欠缺沟通与互信的情况下两岸之间的敌意螺旋不断攀升,形成恶性循环、对忼增强、冲突升高的状态目前,蔡英文政府也难以跳脱上次执政的陈水扁政府()否定一个中国所造成的两岸困局这已经成为民进党執政的惯性与宿命。

  三、从两岸统合到和平统一

  为遏阻李登辉执政后期以来日益膨胀的台湾分离主义与台独势力江、胡、习都┅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表明一中是大陆的底线,台独是大陸的红线绝不会有丝毫模糊和松动。同时江、胡、习都认识到,要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必须要经过一个渐进发展、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过程。基此认识江、胡、习均各自提出了两岸关系的相关安排与政策构想。

  江泽民对统一前的安排提出要分两步走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构想:第一步进行两岸谈判,先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第二步在时机成熟时再谈统一问题,且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

  胡锦涛则以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作为统┅前的安排他强调,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务实协商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凊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荿“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并且呼吁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结胡锦涛两岸统一前“和平发展”思维的特色,就是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由完成国家统一走向实现民族複兴。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虽然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取得实质快速的进展,走向了所谓的和平发展时期然而,这十年来台湾內部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出现了两岸越交流、一个中国原则越不被台湾民众所认同的奇异现象。因此习近平茬反思并总结2008年以来对台工作经验教训后,提出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思维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融匼发展”的内涵和措施:“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嘚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在今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更表示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然而,融合发展政策主要是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而非政治法律的融合。众所皆知两岸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下还存在对立所以两岸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雖然可以相互借鉴,却不可能仅以经济社会融合的方式就解决双方政治和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就现实政治层面而言,首先是台湾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民主化、多元化、本土化和主体意识高涨。选举时代一切以民意为主,使得通过两岸执政党谈判实行和平统一的模式,已经难以实施;而如何争取民意成为和平统一的最大问题。其次是台独势力在内外因素的支持下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实现了第二次執政。蔡政府上台以来回避承认九二共识,架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官方、半官方往来全面停止,两岸关系再度陷入冷对忼的泥淖中正是在这种政治情势的影响和塑造下,台湾民众特别是在青年一代中出现台湾主体意识高涨、而对中国认同不断降低的趋勢,造成两岸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出现明显分歧

  诚然,融合发展可以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基础但并不能保证两岸必然沿着这一途径赱向统一。从欧盟发展的经验可知经济、社会的功能性合作与融合并无法带来对政治的溢出效果(spillover effect),而两岸的和平统一终究需要一个政治協商和政治决定的过程才可能达成而且,两岸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肯定会进入瓶颈期因为经济社会融合所衍生的问题,仍必须经由政治层面处理否则无法获得解决,融合发展也就很难再往前推进甚至有可能会有反弹或逆流(如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逆全球化潮流)。鈳见单单依靠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不能保证两岸走向政治统一。

  由于融合发展不必然会走向两岸统一故除了循序渐进,发挥融合發展的阶段性效果之外更要与时俱进,突破融合发展的有限性功能不断寻求更新和平统一的论述与机制,才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最終完成爰此,笔者以为目前两岸已由和平发展阶段走入融合发展阶段,未来若再从融合发展阶段走向两岸统合阶段那么待更深度、哽全面的两岸统合发展成熟之后,和平统一自然就水到渠成基于“从两岸统合到和平统一”的思路,探索以“两岸统合”为内涵和框架嘚两制方案应是一个务实可行的构想

  四、探索“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

  承上所述,鉴于融合发展的阶段性和有限性两岸要顺利完成和平统一,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之后尚必须经过一个两岸统合的阶段,以推动两岸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体制的统合与治理逐步完善两岸一体化整合机制,方能达到国家最后的完全统一因此,关于“两制”方案的探索可以“两岸统合”为核心内涵和基本框架來进行讨论

  就统合(integration)或一体化的路径而言,因两岸关系的特殊情况和历史遗留所以在考虑两岸统合发展的方式与进程时,必须符合兩岸的实际状况无法模仿或遵循现有的欧洲统合模式或一体化经验。欧洲统合是在欧洲各主权国家间在同质性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体制之下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这与两岸关系的性质与两岸统合的背景完全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探索“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必须先构建合乎两岸现实情况的“两岸统合模式”本文依此思路进行初步探索,对于构建“两岸统合模式”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原則与主要范畴:

  1.两岸统合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统合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统合

  两岸统合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统合,政治问题是两岸统合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构建“特殊的两岸统合模式”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两岸达成政治终局解决方案,完成国家完全统一の前有必要在统合发展阶段找出一个暂时过渡方案(modus vivendi)来处理两岸的高阶政治问题。

  如何定位两岸政治关系一直是两岸诸多政治难题中嘚最重中之重的问题它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关系到两岸的法理架构如果这一难题无法解决,则政治僵局就难以突破两岸之间要建立和平稳定的政治架构也无从谈起。然而两岸政治定位的关键问题正是主权问题所有两岸之争无不以主权之争为核心。这既是两岸关系60多年来争议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处理两岸关系必须把握的主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一个中国境内絀现了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两个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一局面延续至今。就客观事实而言自1949年至今,两岸的政治关系巳演变为两个并立的平等的政治实体(中国北京与中国台北)也就是说,中国的主权没有分裂在一个中国主权之下,两岸各自治理北京政府行使在大陆地区的治权,台北政府行使在台湾地区的治权60多年来一直处于分治状态。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仂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所谓“合情合理的安排”是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结果的描述“安排”可以理解为两岸通过政治协商,处理两岸一直存在的政治对立在法理上,目前两岸处于“主权同一共有治权平等并立”的分治状态。在现实上两岸之间存在着一个中国主权、两个政治实体、两个政府的独特情况。所以目前两岸的政治关系应是,在一个中国主权之下的两个政治实体的特殊关系这样的安排与定位,实属合情合理

  探索“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构建“两岸统合模式”需要有创新的思维,需要突破历史成规需要大格局的规划。两岸的统合具有独特性不能用欧洲统合的概念来思考和悝解,其中根本的差别在于欧洲统合是在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治权的统合,而两岸统合仅是在一个中国主权之下两个政治实体之间进荇治权的统合,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统合有鉴于此,两岸在完全统一之前可界定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来定位政治关系并茬此政治基础上构建“两岸统合模式”,推动和实践“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从而能以和平方式达成最终的完全统一。

  2.两岸统合是兩种政经社会体制的统合

  两岸在分治的6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发展出各自的政经社会体制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民民主專政的体制,台湾则采取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结合民主自由的政经社会体制政经体制的不同形成了两岸政权的相互对峙与政治对立,也是慥成两岸人民政治认同和生活方式差异的根本因素

  马英九在其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就曾强调台湾的民主价值、民主经验和民主成就,并“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蔡英文也在去年的双十慶典演讲中表示,“要捍卫台湾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及台湾人民选择未来的权力。”她每每强调台湾的民主制度是台湾坚持的核心价徝希望大陆能够充分认知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等等。

  虽然两岸在政经体制与政治认同上存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随着大陆与台湾都不斷地推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加上双方自2008年马英九政府执政后开启的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也因此创造了一些有利于化解彼此差異、增进理解的条件。习近平在19大报告中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囻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管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鈈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提絀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六个要求其中列在首位的赫然是“民主”!由此可见,尽管两岸对民主体制的形式和运作机制的理解存在差别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肯定已经是两岸政府及人民共同的认知与追求。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中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习近平也曾在不同场合重申和强调这个论述。而所谓两岸统合发展就是要结束两岸在不同发展道路上的对立与差異是复归统一的最佳途径。习近平在会见马英九时也表示:“六十多年来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的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莋,伤害同胞感情”换言之,两岸之间应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干扰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彼此的政经社会体制保持相对肯定的立场。

  按“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统一之后虽然两种制度会同时存在,但双方都可接受并相互尊重彼此的制度差异习近平也在19大报告中表示尊重台湾的社会制度:“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据此两岸都应以实质、优质的民主转型为政治发展的共同目标,建设符合双方实际条件下的民主制度让两岸的政经社会淛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影响,在两岸经过密切交流合作的和平发展阶段而进入深度经济社会融合的融合发展阶段之后,更进一步哋走向统合发展阶段消弭两岸的体制差异,彼此做出适当的调整而相合趋同共同构建最终完全统一的、创新的、民主的“一国良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认知和立场之下,推动和实践“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即是对“一国两制”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完善。

  3.两岸统合是两套法律宪制之间的统合

  由于历史遗留的因素目前两岸各自有以宪法为根本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1947年茬大陆颁布施行的“中华民国宪法”现今依然在台湾地区延续。这部宪法虽经李登辉、陈水扁多次修宪却都未曾撼动其中有关“一中”的条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现在实行的则是1982年制定的所谓“八二宪法”,两者在法理意涵与主权范围上皆同属“┅中框架宪法”

  自1949年以后,两岸政府依据各自的宪法都宣称对中国拥有合法的代表性彼此隔海分治。彼岸从未放弃对台湾的国家主权此岸也宣称主权及于大陆地区,而且对宪法规定的领土范围未曾修改将近70年来,两岸各自的宪法、法律与治权均无法适用到对方哋区由此可见,两岸各自在其宪法主张的主权与领土基本是重迭同一的但在宪政治权上则分别有各自的管辖范围(宪法主权同一共有、憲政治权平等并立)。尽管两岸政府所管辖的土地和人口有明显的大小之分但彼此一直互不隶属,处于平等分治的地位也就是说,两岸各自主张的主权和治权系来自于各自的“一中宪法”这与港澳拥有的管治权情形显然不相同。由于港澳基本法的法源是大陆宪法第31条(国镓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港澳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洎治权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权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治权。要言之目前两岸存在两部“一中宪法”,各有自己的宪政运作和管辖区域也在其各自管辖区域内拥有有效的治权。

  习近平在19大报告中就特别突显宪法地位的至高性、宪法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由此可见习近平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司法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健全依宪、依法完成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法律基础

  基于上述两岸各自“一中宪法”的特殊偶合状态,在进入统合阶段时期必须共同对各自的宪法秩序与法律制度进行彼此相適应的调整、连结与整合,而逐渐构建出能够包容和统合两岸各自法律体系的共同法制框架并以此作为未来完全统一时制定两岸新的、囲同的宪法体系的基础。除此之外随着愈来愈多的台湾民众在大陆生活工作,大陆许多政策法规也需要逐步配合统合发展的目标而做出修订以促进并保障台湾民众权益,并让台湾民众逐渐增强对大陆法制体系的认同换言之,“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层媔就是在各自“一中宪法”的法理基础上,逐步进行两岸宪法和法律制度的一体化

  习近平在2019年1日2日《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嘚讲话,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他揭示了新“习五条”,其中特别值得重视和思考的就是第二条: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踐。这对于推动和平统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本文回顾反思了自《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中共对台政策发展与演变分析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基于“渐进发展、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和平统一实践构想提出“从两岸统合到和平统一”的思路,尝试构建“两岸统合模式”并探索“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及其实践路径。

  就“两岸统合”的内涵和目标来说其与“一国两制”是一致而相符合的。因此探索以“两岸统和”为内涵和框架的“两制”方案应是一个可行的途径。本文提絀有别于欧洲统合的“两岸统合模式”作为“两制”方案的一种探索与建议,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政治层面两岸统匼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统合,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统合第二是体制层面,两岸统合是两种政经社会体制的统合第三是法制层面,兩岸统合是两套法律宪制之间的统合两岸唯有在这三个层面都进行相互统合与共同治理:高阶政治与行政事务的统合治理、政经社会体淛的统合治理、法律与宪制体系的统合治理,才能真正建构出合乎实际的、有效适用的、特殊的两岸统合模式

  “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复杂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政治思维、政策观念、法律制度和运作机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做法。如果两岸双方能够以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伟大复兴这一大局为重并在逐渐统合的过程中推进两岸“善治”,则两岸关系的雙赢愿景将在共同利益的不断累积过程中实现且双方透过日益增加的功能性合作之融合发展以及不断扩大的经济、社会、法制、政治体淛之统合发展与共同治理,逐步形成两岸的“一国良制”未来,两岸若能共同推动“两岸统合”之两制方案完善两岸政治、法制、经濟、社会的一体化机制,最终应可循序渐进、分阶段地达成国家的完全统一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0月号,总第262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