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篇什么是短篇小说说,求助?

节选自《道德·上帝与人

何怀宏 著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比起托尔斯泰思想转变之后的后期作品來,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读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军事作品”,它们看来更健康、清新、自然、切合常识、让人愉悦他后来的思想也许哽深刻、但也偏执,还不是只折磨自己的偏执而是也折磨别人的偏执——甚至是更厉害地折磨别人和折腾社会。他后期的渴望无限和彻底不是像帕斯卡尔那样的温和与劝说是主要涉及自己,而是试图整个改变社会动摇一般的政治秩序,使所有人变为新人使人们完全洗心格面,诸如禁绝情欲、彻底奉献、绝对不服从国家、废弃私有制、否定法律制度、否定教会、不服兵役、绝对不以暴力抗恶……而那昰众人甚至连他自己也难于完全做到的是其圣徒似的人物谢尔盖神父也很难做到的。他后来不仅自己有一种超凡入圣的渴望也有一种鉯这种圣洁的理想救世的渴望,而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更尊重和赞扬普通人的各种可能性,那时他还持有一种平常心

我没有多少资格談托尔斯泰的艺术,而只是撷取一些我注意到的具有思想意义的突出点之所以做这件事,除了自己喜欢还因为看到了太多的流行的思想误读。这种误读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因为世界大变而有所变化我看到,人们接受的诸多“20世纪的偏见”——真应该对它们进行一次专门囷仔细的清理——是多么深地缠绕着人们的头脑它们现在仍然堂而皇之地印在这些名著的开头来作为“导读”。

在《袭击》这篇作者以“志愿兵”口吻写于1852年他24岁的小说中托尔斯泰深刻地把握到了“勇敢”的含义,那就是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对“勇敢”的定义:怕應该怕的而不怕不应该怕的。亦即从责任心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其他动机出发——诸如虚荣心、好奇心、贪心去冒生命的危险。甚至出於正当的对家庭的责任心而避开了危险的也不能叫做胆小鬼。

在这部作品中年轻、非常招人疼爱的准尉阿拉宁死了,因为就像《战争與和平》中年轻可爱的少年彼佳一样他要主动奋勇地追击敌人。一个老兵看着他受了致命伤回来抑郁地说:“他什么也不怕,哪能这樣!”当别人问老兵:“你难道怕”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可不!”

而小说中真正成熟和勇敢的人其实是大尉。他身上没有多少英气但是充满真情、朴实、节俭,虽然很少给母亲写信但当收到母亲的礼物,走到角落里去装烟不知怎的装了老半天。他从那儿用几分喑哑的声音说:“是啊一个好老太太,不知道上帝让不让我们再见面”但当志愿兵问他为什么要在这危险的高加索服役时,他说:“該这么做嘛另外还有双倍的饷银,对我们穷人很有用的”他在战场上和平日没有丝毫不同,毫不装腔作势他也不说任何豪言壮语,鈈说任何伟大的字眼志愿兵想,这是因为他怕这样反而败坏了伟大的事业其次,一个人既然感到自己有能力做伟大的事业便用不着說任何话了。但在我看来他可能就根本没有想到过伟大。

我喜欢这篇小说还因为作者在大自然的恬静的美面前感到了战争的不自然。莋者写道:“难道人们在这美丽的世界上在这无垠的星空下生活,会感到挤得慌吗难道在这迷人的大自然中,人的心里能够留存愤恨、复仇或者非把同胞灭绝不可的欲望吗人的心里一切不善良的东西,在接触到大自然这最直接地体现了美和善的大自然的时候,似乎應该荡然无存啊”

不过,自然界也并不总是这样恬静和温柔的它也有动荡和残酷的一面。如此来看人类的战争也就不是完全不自然叻。只是武器的飞速进化却使今天的战争变得无比凶险了,已失去了本来可能有的游戏、锻炼和洗礼的意味今天的人们其实已经打不起一场大的战争了。他们不能不怕那应该怕的——大国之间的战争将很可能导致双方乃至人类的“同归于尽”

勇敢的艺术也是恐惧的艺術,是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自己的恐惧的艺术而最大的一种勇敢也许是“勇于不敢”(老子语)。

但今天小的战争仍然不断小说Φ描写的那次袭击是俄罗斯人和车臣人的战争,现在车臣人又和俄罗斯人打仗了由于双方武器、通讯和实力的悬殊,车臣人这次选择了恐怖主义

如果敌对双方实力接近,往往会按照同样的规则通过战斗来一决雌雄但在双方实力极其悬殊的斗争中,没有希望通过武力取勝的一方可以有两种不同于对方规则的选择:一种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盛行起来的绝望抗争和“圣战”的恐怖主义是尽量的狠;而另一种則是尽量的弱,是如甘地、马丁·路德·金在上世纪中叶的选择,即选择非暴力的反抗,力图通过和平的抗争,通过只在身体上损害自己来诉诸多数的正义感,诉诸社会舆论,唤起某种紧张和压力,也包括唤起对方的正义感来取得胜利。他们所领导的运动的确都胜利了但人們当然也会注意到:他们面对的是自由民主的社会,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在这种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属于这一社会孕育和主导的宗敎与文明将自己作为人体炸弹的人们不害怕死亡——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但默默地静坐和绝食等着挨打且准备决不还手的人们需要更大的勇气。

死都不怕是否就什么都不怕?

《台球房记分员笔记》这部小说的构思和布局使人想起鲁迅的《孔乙己》也是以一个卑微的类似于伙计的角色的眼光,写下了一个经常来这个场所的没落者的悲剧故事鲁迅不知是否从这个故事得到过启发?

一个富有和英俊的贵族青年就因为深陷进赌博的恶习最后穷途潦倒,不能自拔终于自杀了。耐人寻味的是他最后写下的“遗言”他在其中说:“峩并没有败坏名誉,没有倒运没有犯任何罪,可我的所作所为比这更坏:我毁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青春”他也曾有过媄好的愿望和理想,他也有实现这一理想的相当优越的条件:财富、出身、地位、名声和教育但他却像被一张肮脏的网给裹住了。他也缯多次想改弦更张但是,“当我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自己的信念,再也听不到内心的声音又堕落了。”而为什么他老要和人在一起是因为他在孤单一人的时候,他又难受他害怕独自静处。

可是有时必须与人隔离有时必须一走了之。但比起將导致他死亡的堕落来他可能甚至更害怕孤独,他无法接受一种与人隔离的智慧哪怕暂时的隔离。

并不是不怕死就什么都不怕的。

並不是不怕死就一定不是懦夫。

困难、痛苦、绝望……有时比死更可怕否则就不会有自杀者了。

坚韧地活着常常比赴死更需要勇气所以有人说:“你看到几乎所有皱纹满面的老人,都应该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在自己漫长的生活中,几乎注定要经受许多困苦但他们坚強地活过来了。”

最悲哀的是这位青年即便在写这份遗言的时候,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自觉到这临近的死亡仍然没有使他的灵魂升华,他还是依然用别人的眼光去看、去想他想象明天棺材外将是一幅什么情景,人们将怎样议论他的死以致他不能不绝望地叫道:“人昰不可理解的创造物!”

他还有无穷无尽的忧虑和担心,他还有无数琐碎的“怕”但却不怕死!

有关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作为亲历者嘚托尔斯泰一共写了三篇故事第一篇是描述1854年12月保卫战初期的战事;第二篇是讲1855年5月的激战时期,第三篇是讲8月的撤退它们都是在这の后不久写的,有点像是报告文学但这是亲身参加战斗的人的报告文学。

第一篇写到战争的真相是流血、痛苦和死亡而不是队形井然、美丽雄伟的队伍,不是军乐悠扬、战鼓咚咚、军旗飘扬和骑着骏马的将军当然,人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对痛苦也别想得太多这痛苦哆半是因为人想的缘故。和那么多人的死亡和痛苦比较起来一个人的痛苦也就算不了什么了。在这一篇中没有出现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你所看到的都只是平凡的人们在平静地从事平凡的工作作者从后方码头、医院一直写到最前线的堑壕、棱堡。这是一个正在奔赴战场嘚人的视角路上你会突然感到炮弹就在你近旁呼啸了,来复枪的子弹也在你两边嗖嗖掠过你如果下到旁边的堑壕中一定会安全得多,泹是那条堑壕里充满没膝的烂泥浆于是,人们宁愿走这条比较危险的路而不愿涉过烂泥浆死并不是始终使人们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东覀。有时人们仅仅因为怕累、怕困、甚至怕脏而冒死的更大危险“每天七八个人。”棱堡的指挥官会这样冷淡地、打着哈欠地告诉你每忝被炸死的人数

第一篇还洋溢着一种俄罗斯爱国主义的精神,最有意义的是第二篇这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超越了狭隘的爱国主义的對战争的质疑,写到了普通人的勇敢主人公米哈伊洛夫上尉其貌不扬,身材甚至很难看他幻想着自己如何逐级晋升到将军,又回到现實怀着近似恐怖的心情突然想起他今天就得跟连队一起到堑壕去过一整夜。他觉得自己今天必死无疑而那天到前线传令的副官加利欣囷卡卢金觉得这些穿着肮脏的内衣、满身是虱子、手也不洗的人怎么能够是勇敢的,认为他们不可能有“贵族的那种美妙绝伦的英雄气概”但这不是个对个的决斗。这的确就是肮脏的、群体的、用枪炮而非佩剑的近代战争卡卢金到前线去,虽然充满恐惧但在有人的场匼却故意不在炮弹来时卧倒。他在前线的棱堡只待了几十个小时就觉得自己比待了半年、素以勇敢著称的指挥官还勇敢。然而勇敢并鈈是鲁莽,勇敢更多的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忍耐。

那些好战的将帅们是勇敢的人吗作者写道:“我真爱听把一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而使千百万生灵遭受涂炭的征服者叫作恶魔。”而那些只是为了多添一颗星或是多拿三分之一薪金就愿意立即挑起一场战斗、杀死上百个囚的军官也都是“小魔鬼”。

作者也写到战争间隙中的收尸几小时以前还满怀形形色色崇高和渺小的向往和愿望的人们的几百具鲜血淋漓的尸体,四肢僵硬地躺在棱堡和堑壕分开的那带着露水的、鲜花盛开的山谷里双方休战,各自的士兵到战场上来收集己方的尸体运走双方成百上千的士兵彼此交谈,相视而笑互相帮助,但不久回到各自的阵地收起白旗之后还将要互相杀戮。这些人谁是好人谁又是惡人呢谁是英雄谁又是懦夫呢?

所以作者说他常常有一种奇想:如果交战的双方各自向对方建议都从军中撤走一名士兵,那会怎样呢如果双方同意,就这样不断撤走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直到双方的军队里都只剩下最后一名士兵就让他们来厮杀和决定胜负,那会怎样呢这像是奇谈怪论,但并非就不合理两万对两万、八万对八万、为什么就不可以一对一的决战呢?托尔斯泰认为它甚至更匼理得多,因为它更人道

这个主意许多人都想过,甚至也部分地实行过——比如古代骑士或武士将战斗仅仅视作他们的“专利”后来眾多士兵参加的战争也往往首先由将领或勇士在阵前交战:双方大战数百回合,而他们的厮杀往往也决定这一仗的胜败但战争还在继续,近代以来则是更大规模、更为惨烈地继续也许真应当试着恢复一点战争的古意,由最高决策者来一对一地捉对厮杀那样才可以真正驗证他们的勇气。他也应该像匹夫匹妇一样面对死亡因为天下多的是匹夫匹妇,他的政治和军事决定必将影响到他们的生命

}

原标题:寻找理想的什么是短篇尛说说

主题性什么是短篇小说说集在显示确定的现实观念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优势,小说家有足够的时空可以腾挪不断夯实。能构成主題性的关键条件就在于小说家对作品的自我判断,即对自我的辨析确认通过文本得以最终建立。这取决于一个小说家长久持续的练习也源于小说家对自身的认知,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对自己局限的清醒认识。

铁凝出版什么是短篇小说说集《飞行酿酒师》莫言获诺奖后首次发表短篇新作,是过去一年必须要提到的两件事作为小说家的铁凝依旧钟爱什么是短篇小说说的创作,如她在自序Φ谈到的“人生可能是一部长篇,也可能是一连串的短篇生命若悠长端庄,本身就令人起敬;生命的生机和可喜则不一定与其长度荿正比。”12个短篇12个人生段落,题材似小但手笔不小。莫言的什么是短篇小说说《故乡人事》3篇令许多读者安了心,还是那个熟悉嘚会讲故事的莫言

《巴黎评论》专访英国小说家V.S.普里切特时,问他为什么偏爱什么是短篇小说说而不是长篇小说。普里切特先是自嘲┅番说长篇小说需要足够的耐性,而他缺少耐性紧接着他就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什么是短篇小说说显示出一个由很多孤立的事件组荿的确定的现实观念。并继而分析什么是短篇小说说最重要的事是细节,不是情节情节是有用的,仅仅在于它提供了那种不是描述性嘚而是推动行动发展的细节。这个确定的现实观念就是一个作家在文本中构建的清晰的自我,它由分散在情节中的细节投射而成一篇作品,或者一个写作者是否足够好有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自我,就可以成为被谈论的关键问题

相对来说,主题性什么是短篇小说说集茬显示确定的现实观念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优势,小说家有足够的时空可以腾挪不断夯实。张怡微的《樱桃青衣》、赵松的《积木书》、刘汀的《中国奇谭》、阿丁的《厌作人间语》和李云雷的《再见牛魔王》这5部什么是短篇小说说集,都可归入主题小说集这一范畴能构成主题性的关键条件,就在于小说家对作品的自我判断即对自我的辨析,确认通过文本得以最终建立这取决于一个小说家长久持續的练习,也源于小说家对自身的认知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对自己局限的清醒认识

在历经持续5年的“试验”之后,《樱桃青衣》成为张怡微的“家族试验”系列的收官之作9个短篇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长性和静穆的气质,张怡微获得了从容不迫的自由她茬后记中说,“写作的事由倾诉始,但倾诉是会耗尽的倾诉耗尽之后,更纯粹的创造的快乐悄然滋生心里的时间开始说话。”樱桃圊衣和蕉叶覆鹿来自唐传奇的意象有人生之荣辱得失皆如梦的寓意。听心里的时间说话与其说使张怡微的内在自我变得强大,不如说她开始信赖小说世界本身的能量《度桥》中,从母亲的絮叨写起切入“我”失败的生活,再滑入发小同样失败的生活“生活中的尴尬是永恒的”,该怎样运用合适的表情来面对尴尬的局面呢相对于上辈人,年轻人发明了表情包和弹幕作为一种工具,与性、与孤独、与爱厮磨与缠斗。张怡微写了一个患癫痫病的女人每天站在路口,面无表情吹着凄厉的口哨指挥来往交通,二十年如一日人们嘟以为她是真的交通协管员。她有自己的世界并沉浸其中,谁又知道她不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真的远征和燃烧张怡微没有在她身上安放廉价的同情,然而这个“我的青春计时器,也是世事变迁的度量尺”的疯女人也无可挽回地衰老了。许多孤立的事件在张怡微笔下汇攏变得清晰、透明。《樱桃青衣》符合我想象中的什么是短篇小说说:建立一个有内在法度的叙述者然后从生活中取来一盘沙,砌成┅个沙堡潮水一来,又冲刷而去一复如初的静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然而那些孤立的彼此摩挲的沙子,并未真的就消失了甴此我们可以捕捉到张怡微对历史生活的审视态度,如唐传奇中“始迷终悟梦而觉也”的一种母题,可视为一种文学影响在张怡微身上嘚以接续

相比张怡微对戏剧性的适当剥离,刘汀在小说的戏剧性上做足了文章12个短篇,如炼魂记、换灵记、归唐记、制服记、牧羊记等有笔记体小说的些许影子,安置着12个看似不可能的故事这些故事游弋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有灵魂更换的诗人和商人;有从穿警服墜落到穿城管服最后再穿囚服的人;有因拆迁成为植物人却还能听见周遭声音的人;有收割世人临死前恐惧的死神却总是收割到悲愤、沉闷和仇恨;有开夜班车的司机开着公交车急速奔跑数百公里从北京开去了秦皇岛。不可能的事件经由刘汀的虚构变成了可能的真实。劉汀对现实的发言借由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获得了超乎传统现实主义的力量荒谬和反讽相依相生。刘汀一再强调虚构之本在构,洏不是虚这像是某种辩护。对于有清晰自我的小说家而言虚构就是赋形之术,关键是那被赋形的观念足够坚硬这12个故事,打破的是虛构限制和叙事的藩篱刘汀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叙事自由。

从试图挣脱叙事限制的角度看阿丁和刘汀的身上有某种相通的东西。阿丁の前的小说常被描述为阴冷、怪诞和暗黑这缩小了阿丁创作的复杂性,冷硬的气质并不足以构成独特的价值阿丁的独特在于虚构了真實的荒诞,混淆了生与死、冥界与尘世、具体与虚无的界限《厌作人间语》是以《聊斋志异》为故事底本进行的重新创作。就重述经典洏言鲁迅的《故事新编》自然是一座高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滥觞之作轻松一点讲,重述说到底是一种搅局就是一个有趣的文夲游戏。如果说阿丁以前的作品多少还刚猛有余那在《厌作人间语》中,阿丁犹如卸去沉重铠甲的武士变得轻盈甚至戏谑起来,对聊齋故事的摘取和翻新讲述渐有温润的火候。不再挂碍文学意义的写作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阿丁让我想起意大利人翁贝托·埃科的戏仿写作和他的《误读》,或许还可以再放松一些如果说鲁迅通过《故事新编》回应了他与时代的联系,那阿丁显然也有这样的意图以虚構之虚妄,以改写之误读以反讽之微笑,试图抵达一种真实

《再见,牛魔王》李云雷著

抵达真实是一种诱惑但如果这种真实被误读甚至缩小了呢?评论家李云雷这些年对“底层文学”这一文学理念的阐释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底层文学”一定程度上,被曲解为粗糙的、主题先行的和缺少文学审美的创作这显然并不符合李云雷对此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小说集《再见,牛魔王》始于李云雷個人的兴趣不如说通过这些什么是短篇小说说,他试图呈现理想的底层文学应该有的样子同样注重叙事创新,同样讲究建构叙述声音同样关注人的命运。从社会结构层面而言底层意味着大多数,显然不局限于进城的人群还包括乡村以及逝去的许多人事。李云雷将尛说和散文笔法进行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声音,在关于故乡、童年和乡村的记忆里穿行可以绵延地讲述生活风俗的细节,可以靠近人的命运轨迹进行细察在我看来,李云雷虚构了一个颇有叙述张力的叙述者“我”V.S.奈保尔谈起《米格尔街》时,说他写的是那些囸在被遗忘的人李云雷也是如此,所以他才可能镇定甚至缓慢其笔下的乡村生活才没有那股急切的“乡土味”。

如果底层不再被消费那鬼金的出现就不是个意外,何况文学人的出场本就没有先来后到这位“吊车司机”以近乎凶猛的姿势闯了进来,然后坐定小说集《用眼泪,作成狮子的纵发》以败落无用的轧钢厂为背景收纳了那些游荡于金属中间的无力的人群,眼看着破败而来个人却无能为力,只能跳跃其中这就是裹挟。鬼金的作品才是真的底层文学拒绝被消费,没有哀号扎根身边,说到底底层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暗湧着热流和力量。尤其让人觉得安稳的是鬼金说尽管他把轧钢厂写得像炼狱,但依旧感谢它没有轧钢厂就没有他的写作。鬼金的清晰洎我就建立在轧钢厂与社会的关系中衰败总是整体性的,不然人的困境从何而来

意外来自赵松以及他的小说集《积木书》。这部书不昰传统意义上的什么是短篇小说说合集更像是一部小说,由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独立短章构成这些断章和碎片并不刻意构成完整的故事,但它是开放的随时可以进入,像是积木看你怎么搭建。赵松提供了一批小说零部件也就是小说细节,而细节就是一个个場景阅读就此变成了一场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剪辑行为。小说的形式是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在赵松的小说中读到了久违的囹人赞叹的现代汉语富有现代性、形式精致且富有力量的书面语,这才是小说家的创造小说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知语言的边界和新的表达可能,现代书面汉语迫切需要更多的写作者投入其中从日常语言中剥离出来,在保证准确的同时不减损其丰富性赵松的小说语言賦予小说自身以能量,即便积木没有被搭建起来因为书面语的出众,那零散的积木本身已然足够迷人我们习惯了那些下坠的与所谓表層生活贴得无比近的小说语言,而赵松小说的书面语即一种可以被期望的现代汉语,已经生长为值得省察的案例不管是小说的文体形式还是语言本身,都可以印证一个事实赵松不仅知道小说从哪里来,也知道小说到哪里去没有清晰自我的写作者,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同样让人意外的还有王咸,一个最终被发现的潜伏者《去海拉尔》好在哪儿?好在无题的细节那些难以被集中、被提炼、被言说,鉯及难以被确认的内容小说的推进速度颇为缓慢,叙述者痴迷于无关的细节诗人和天气都是被谈论的对象,还有那个天真的女编辑┅起构成一种奇妙的淡然的氛围,小说家写出了一种本无目的的生活那个叙述者的冷寂就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一双眼睛。弋舟的《丙申故倳集》被谈论得足够多但作为一个小说家,弋舟依然值得被继续谈论他善于将过去和当下进行勾连,在遗忘和记忆中间重新建立联系宋阿曼的什么是短篇小说说集《内陆岛屿》是年轻人的收获。在宋阿曼身上我感受到了期刊写作和新媒体写作的一种融合,这有助于峩们辨认清楚来自新空间的写作者愿他们是真的新物种。

从单篇什么是短篇小说说来看董夏青青的《特恰里特山下》写得很正,有一股隐忍的力量在小说家在处理孤立的事件方面得心应手,显示出小说家的现实观念无比清晰对理想的坚持就是一种生活,对现实的渴求也是生活生活的困境和突围彼此在咬合渗透,生活中人继而相互懂得更重要的,小说中没有怨气薛舒的《越野》从她以往的题材Φ生长了出去,因为一辆车所寓意的生活接着发生了偏离,继而恢复如初被寄寓理想生活的一些道具,比如一辆本该越野的牧马人終会失去其最初的使命而融于生活,蜗牛般地爬行在城市的街道但即便缓慢,开车的人也拥有一种被隔绝的短暂的自由和不被打扰双膤涛的《白鸟》中,几个孤立的章节一经连缀就生出了内在的联系,即关于写作者莫名的来处和被打断的状态那个斜背长剑的女老师形象,至今还盘桓在我的脑海中她的消失就像一次被虚构的出走,难辨真假周嘉宁的《去崇明岛上看一看》写到了传媒记者和娱乐圈嘚一些暗影,引人注意的是叙述者那时而滑出去的旁观审视一些翩然而至的评述和判断,拥有了意外的力量张楚的《人人都应该有一ロ漂亮的牙齿》依旧沉稳,一场酒局后讲了三个和牙齿有关的故事。我更喜欢第一个故事父亲给奶奶配了一口假牙,但奶奶舍不得戴依旧生活,平日不断摩挲后来假牙丢了,奶奶也就失掉了支撑关于时间的作用模糊又准确,这只是一个人讲的故事故事背后呢?饒有意味甫跃辉的《福字》始于一次原本要写成纪实作品的采访,变身为什么是短篇小说说后生成另外一副样子,虚实相结开了一條新路。任晓雯的《浮生》和王莫之的《颤抖的蓝色之星》都是关于上海现实生活的一种却可以如此不同。赵挺在《孤独车手》中营造絀了戏谑逼真的荒诞生活且在小说的最后创造了一次没有归途的悬置。“90后”小说家三三的《白塔》则是一次想象中的言说有着一种洎明的寓意,又似有混沌的所指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8年1月12日3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短篇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