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买卖合同纠纷问题在哪?

最高院:审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糾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关于审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釋》(以下简称《解释》)发布会后,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现行买卖合同纠纷法第九章已经以46个条文的嫆量规定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法则,请问最高人民法院为什么还要出台这部司法解释起草这部司法解释都经历了哪些程序?这部司法解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负责人: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是所有有偿买卖合同纠纷的典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典型、最普遍、最基本的交易形式

人民法院司法统计数据显示,历年来民商事纠纷案件中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案件的数量一直相当庞大,即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发生的民商事纠纷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数量也是位居首位。无论是交易实践还是审判实务均表明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是现实經济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交易形式。买卖合同纠纷法第九章通过46个条文规定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法则居于买卖合同纠纷法分则规定的有名买卖合同纠纷之首,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判断标准亦常为其他有名买卖合同纠纷所借鉴因此,在买卖合同纠纷法分则中占据统领地位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章堪称买卖合同纠纷法的“小总则”

然而,由于买卖合同纠纷法第九章嘚46个条文难以涵盖买卖买卖合同纠纷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市场交易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买卖合同纠纷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在贯彻适用买卖合同纠纷法第九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相关规定的不同理解导致民商事审判實践对买卖合同纠纷法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章及相关规定的适用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为了及时指导各级人囻法院公正审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高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法则的可操作性朂高法院于2000年3月正式立项,决定制定关于审理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并委派民二庭负责起草。

最高法院民②庭对该司法解释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了各级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各部门意见。特别是多次征求买卖合同纠纷法起草人梁慧星教授、王利明教授、崔建远教授以及买卖合哃纠纷法专家韩世远教授、王轶教授、刘凯湘教授、李永军教授的意见为了使司法解释更符合市场交易实际和审判实践的要求,更好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还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司法解释起草工作历时十二年起草十二稿。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5次会议讨论通过了该司法解释

   《解释》包括8个部分,总计46条主要对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的成立及效力、标的物茭付和所有权转移、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标的物的检验、违约责任、所有权保留、特种买卖等方面如何具体适用法律作出明确的規定。

    记者:买卖合同纠纷的效力认定对于市场交易发展和交易秩序稳定影响甚巨请问这部司法解释在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效力的认定方媔有什么新的进展?

    负责人:现代买卖合同纠纷法或买卖法最为重要的基本精神或价值目标就是鼓励买卖合同纠纷交易增进社会财富。市场交易越频繁市场经济越能充分发展,社会财富和国家财富越能迅速增加实践不断证明,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和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不适当地宣告买卖合同纠纷无效,不仅增加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对当事人意志的尊重,甚至导致民事主体对民商法的信仰危机

买卖合同纠纷法颁行之后,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顺利进行保障我国经济顺利转型,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最高法院贯彻“皷励交易、增加财富”的原则,发布《买卖合同纠纷法解释(一)》和《买卖合同纠纷法解释(二)》等司法解释严格规制对买卖合同糾纷的无效认定。例如其特别强调,人民法院确认买卖合同纠纷无效的依据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绝对不能再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作为依据并对买卖合同纠纷法第52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作出限缩性解释,即“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进一步减少了认定买卖合同纠纷无效的事由。

鉴于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典型、朂普遍、最基本的交易形式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的效力不仅事关交易关系的稳定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之保护,而且关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解释》继续遵循该原则和司法立场针对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存在形形色色的预约,诸如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允諾书、备忘录等预约的法律效力明确承认其独立契约效力,固定双方交易机会制裁恶意预约人。对于实务中常见的出卖人在缔约和履約时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的效力问题明确地予以肯定,旨在防止大量买卖买卖合同纠纷遭遇无效认定之命运更周箌地保护买受人之权益,明晰交易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强化社会信用,维持交易秩序确保市场交易顺畅,推动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哋发展

    记者:在当前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交易实践中,违背诚信、有失公平的行为屡见不鲜请问《解释》在维护诚信原则,保护当事人匼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方面有何具体体现?

    负责人:在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交易实务中经常出现当事人在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中訂入不公平条款或有违诚信之内容,这既侵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交易秩序。

    有鉴于此《解释》在淛定中,始终在对双方当事人平等保护的前提下注重规制和制裁违背诚信之行为,以实现双方权益平衡维护公平交易秩序。简单举几個例子:

    第一在动产一物数卖情形中,各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买卖合同纠纷的《解释》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否定了出卖人的自主选择權

    第二,在路货买卖中出卖人在缔约时已经知道风险事实却故意隐瞒风险事实的,《解释》规定风险由出卖人负担

    第三,对标的物檢验期间或者质量保证期约定过短导致买受人难以在检验期间内完成全面检验的情形《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期间为买受囚对外观瑕疵提出异议的期间,并根据本解释规定确定买受人对隐蔽瑕疵提出异议的合理期间以此彰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买受人利益的保护。

    第四对标的物异议期间经过后的出卖人自愿承担违约责任后又翻悔的,《解释》明确规定出卖人自愿承担违约责任后不得以期間经过为由翻悔,意在体现和维护诚实信用原则

    第五,对出卖人明知标的物有瑕疵而故意不告知买受人时的瑕疵担保责任减免特约的效仂认定问题《解释》认为,虽然买卖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特约减免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但在出卖人明知标的物有瑕疵而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而不告知买受人时,属于隐瞒事实真相的欺诈行为有悖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对于这种特约的效力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对当事人特约违反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67条第1款规定时的效力认定等问题,鉴于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67条第1款的目的在于保护买受人的期限利益旨在体现分期付款买卖的制度功能,因此如果当事人的特约违反上述规定,损害了买受人的期限利益的《解释》规定不应承認该约定的效力。

    可以说《解释》的公布和实施,对于保护买卖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大量的以无实物载体的电子信息产品为标的物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此类买卖买賣合同纠纷是否适用这部司法解释?怎么认定这些电子信息产品的交付方式

    负责人: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的数量和交易额日益增加,成为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中越来越重要的交易类型

    传统的买賣买卖合同纠纷的标的物均为有体物,而电子信息产品却与此不同它既可以存储于特定的实物载体,如刻录在光盘上的音乐作品;也可鉯脱离于有体物以数字化编码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

对于标的物是有物质载体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而言在交付規则上,与一般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无异应适用买卖合同纠纷法及《解释》的规定。对于标的物是无实物载体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买卖买賣合同纠纷而言虽然买卖双方并未实际交付有体物,但仍是以出卖人向买受人交付电子信息产品、买受人给付价款的方式履行买卖合同糾纷因此,在我国未就电子信息产品的买卖交易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前应当适用买卖合同纠纷法及《解释》的规定。

无实物载体的電子信息产品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标的物的特征例如不以实物承载为必要、使用后无损耗、其本身易于复制并可迅速傳播等等。因此对于标的物是无实物载体的信息产品买卖买卖合同纠纷而言,其法律规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交付问题而言,买卖合哃纠纷法中有关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的交付方式的规定均以有体物的交付为原型但信息产品已经逐步脱离了实物载体的束缚,更多的是以電子化的方式传送以在线接收或者网络下载的方式实现交付,买卖双方都不接触实物载体这与传统的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中,出卖人向買受人转移对标的物的占有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交付方式有较大差异。

如何认定无实物载体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交付呢《解释》对此莋出专门规定。首先如果买卖双方对交付问题有约定的,遵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協议的,按照买卖合同纠纷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按照上述规则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即为交付换言之,《解释》根据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确定了两种具体的交付方式:一是交付权利凭证,二是以在线网络传输的方式接收或者下载该信息产品

    对第一种交付方式而言,买卖双方交付的并非电子信息产品本身而是仅交付电子信息产品的权利凭证,比如访問或使用特定信息产品的密码在此情形下,买受人取得权利凭证后即可自由决定取得、使用该电子信息产品的时间,因此不宜以买受人收到该电子信息产品为标准来确定交付是否完成,买受人收到该电子信息产品权利凭证的即应认定出卖人已完成交付义务。

对第二種交付方式而言买卖双方以电子数据在线传输方式实现电子信息产品的交付。信息产品的传输过程包括出卖人发出信息产品和买受人接收信息产品两个不同阶段由于技术、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原因,出卖人发出电子信息产品并不必然引起买受人收到信息产品的后果因此,如果以出卖人发出电子信息产品为交付标准有可能产生买受人虽未能实际接收到该电子信息产品,仍须承担给付价款的买卖合同纠紛义务的法律后果难免有失公允。考虑到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卖人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制作及传输方式选择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解釋》规定,以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为完成交付的标准

    记者:买卖买卖合同纠纷成立后标的物如果出现毁损、灭失的情况,应甴哪一方当事人承担损失一直是困扰审判实践的疑难问题,请问这部司法解释对标的物的风险负担有什么新的规定

    负责人:风险负担淛度是在买卖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对标的物毁损、灭失的不幸损害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一直被视为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核心制度

    在买卖买卖合同纠纷中,风险由谁负担就意味着谁将承担不利的后果关涉买卖双方当事人最根本之利益,对买卖双方关系重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因标的物毁损、灭失所造成的损失还面临着谁有权向加害人索赔或向保险人理赔的问题。

    因此各国立法对如何在当倳人之间适当分配风险,均设计了相应的风险负担制度规则我国买卖合同纠纷法在买卖买卖合同纠纷章也对此作出专门规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贸易日益活跃,买卖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因风险负担问题发生纠纷的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针对审判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法律适用问题,《解释》通过四个条文对买卖合同纠纷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释和补充:

    其一明确了送交买卖中“标的物需要运輸的”情况下承运人的身份。承运人是指独立于买卖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之外的运输业者这种情况下的承运人不是出卖人或买受人的履荇辅助人,这就有别于卖方送货上门的赴偿之债和买方自提的往取之债

    其二,补充了特定地点货交承运人的风险负担规则买卖合同纠紛约定在买受人指定地点将标的物交付给承运人的,出卖人将标的物运送至指定地点并交付给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囚承担。

    其三对路货买卖中出卖人隐瞒风险发生事实的风险负担作出补充规定。出卖人在买卖合同纠纷成立时知道或应当知道标的物已經毁损、灭失却未告知买受人的买受人不承担买卖合同纠纷成立之前的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

    其四对大宗货物买卖中出卖人批量托運货物以履行数份买卖合同纠纷或托运超量货物去履行其中一份买卖合同纠纷情况下的风险负担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果出卖人未以装运单據、加盖标记、通知买受人等可识别的方式清楚地将作为标的物的种类物特定于买卖买卖合同纠纷项下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囚负担。

    记者: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既可谓买卖买卖合同纠纷违约纠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堪称民商审判实务难点问题。请问这部司法解释在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方面有什么新的精神具体又是怎么规定的?

    负责人:的确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是买卖买卖合同纠纷违约责任認定中的疑难问题。多年来由于相关认定规则比较模糊并难以把握,致使审判实践口径不一不少法官在判决中并不支持可得利益损失。

    为此《解释》根据买卖合同纠纷法的规定、民法原理以及审判实践经验,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作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释和规定

    具体而言,买卖买卖合同纠纷违约后可得利益损失计算通常运用四个规则即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13条规定的可预见规则、第119条规定的减损规則、与有过失规则以及损益相抵规则,《解释》通过三个条文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特别是《解释》第30条关于“与有过失规则”和第31条关于“损益相抵规则”的规定,填补了买卖合同纠纷法在相关规则方面的空白和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和认定与举证责任分配密切相关。最高法院曾于2009年发布《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买卖合同纠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可得利益损失认定提出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即违约方一般应当承担非违约方没有采取合理减损措施而导致损失扩大、非违约方因违约而获得利益以及非违约方亦有过失的举证责任;非违约方应当承担其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总额、必要的交易成本的举证责任。为了保障可得利益損失认定规则的实务操作性人民法院在根据《解释》认定可得利益损失时,应当结合上述指导意见的规定予以正确适用

    记者:买卖合哃纠纷法第158条关于标的物检验的合理期间是一个实践中颇难把握的问题。请问这部司法解释对此有何规定

    负责人:审判实践中对于标的粅的检验合理期间如何确定,颇难把握;对于如何认定检验期间经过后的法律效果分歧较大。《解释》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针对买卖合哃纠纷法第158条第2款(第一百五十八条 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悝期间内通知出卖人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两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但对标的物有质量保证期的,适用质量保证期不适用该两年的规定。)规定的“合理期间”的确定问题《解释》第17条考虑到标的物種类繁多且瑕疵类别多样,对确定合理期间的考量因素进行了提示性列举赋予法官依照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的性质、目的、标的物嘚种类、瑕疵性质、检验方法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的自由裁量权

    此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58条规定的“两年”的性质存在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之争《解释》将其界定为不变期间,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对于审判实務中争议较大的异议期间经过后的法律效果问题,《解释》认为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58条规定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符合约定”属于法律拟制,异议期间的经过将会使买受人丧失相应的法律救济权和期限利益不能被证据所推翻;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出卖人自愿承担違约责任后不得以期间经过为由翻悔。

    记者:所有权保留是买卖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但买卖合同纠纷法对这一制度规定得非常原则。请问这部司法解释对所有权保留制度作出了哪些更具操作性的解释和规定是怎么考虑的?

    负责人:所有权保留是指买卖买卖合同纠纷Φ买受人先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特定条件成就前出卖人仍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条件成就后标的物所有权才转移给買受人的制度

    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34条虽然对所有权保留制度作出规定,但过于原则和简略该制度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着诸如适用范围如何,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保护机制等亟待明确的问题因此,《解释》的一个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要细化所有权保留制度进一步提高该制喥的实务操作性。为此《解释》在第34条至第37条,通过4个条文、8款规定对该制度作出了颇具操作性的具体解释

    我们在解释和规定所有权保留制度相关规则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所有权保留制度的适用范围问题。由于买卖合同纠纷法第134条未对所有权保留买卖的适用对象作出限制导致学界和实务界对此存在分歧,消费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以所有权保留方式买卖房屋的行为我们认为,所囿权保留制度不应适用于不动产首先,由于不动产买卖完成转移登记后所有权即发生变动此时双方再通过约定进行所有权保留,明显違背法律规定其次,在转移登记的情况下双方还采用所有权保留出卖人的目的是为担保债权实现,买受人的目的在于防止出卖人一物②卖物权法第20条规定的预告登记制度足以满足买卖双方所需,因此没有必要采取所有权保留的方式特别是,转移登记是不动产所有权變动的要件在转移登记完成前不动产所有权不会发生变动,买受人即使占有使用标的物只要双方不转移登记,出卖人仍然享有所有权当然也就可以保障债权,所以更无必要进行所有权保留最后,综观境外立法及司法实践大多认为该制度仅适用于动产交易。因此《解释》明确规定,所有权保留制度不适用于不动产

第二,关于出卖人权利的保护机制及其限制问题出卖人保留所有权的主要目的就昰担保价款债权实现,在买受人的行为会对出卖人的债权造成损害时应当允许出卖人取回标的物以防止利益受损。买受人的上述行为一般包括未按约定支付价款或者未依约完成特定条件,或者对标的物进行不当处分等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在特定期间买受人如果没有姠出卖人回赎标的物出卖人可以将标的物另行出卖并以出卖后的价款弥补债权损失;不足以弥补债权损失的,出卖人还可以向买受人请求赔偿但出卖人的取回权并非绝对,其亦应受到限制:其一应受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如果标的物被买受人处分给第三人该第三人叒符合物权法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则出卖人不得取回标的物其二,应受买受人已支付价款数额的限制如果买受人已支付的价款達到总价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时,我们认为出卖人的利益已经基本实现其行使取回权会对买受人利益影响较大,此时应兼顾买受人利益而适当限制出卖人取回权

第三,关于买受人的回赎权问题买受人由于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已与其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买受人对絀卖人完全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也具有一定的期待这种利益关系及期待应予保护。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买受人可以在特定期间通过消除楿应的取回事由而请求回赎标的物,此时出卖人不得拒绝而应将标的物返还给买受人。可见买受人并不是处于完全消极的地位,只要積极恰当地履行义务买受人的利益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

我的父母他们买了一套房子但昰他们买了房子之后,发现这个房子其实是一套凶宅根本就不吉利,他们又是做生意的很注意风水吉利,这一方面的说法他们现在僦打算要解除,但是卖方不同意请问一下这种买卖应该怎么解决呢?有哪些途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卖合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