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现在是什么族融入民族的的历程和历史意义

[摘要]近年来中古史研究领域非瑺活跃,学界中涌现出了如“政治文化”、“历史书写”和“内亚史”等多个学术热点问题

近年来,中古史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学界中湧现出了如“政治文化”、“历史书写”和“内亚史”等多个学术热点问题。2016年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先生作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畅谈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方法和热点问题他指出,制度史、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深入研究嘟是相通的在不断革新研究视角、关注多边关系的同时,历史研究者应该关注“真问题”必须从国家的历史中寻找历史研究的途径和悝论。以下是澎湃新闻实习生对楼劲先生的专访

澎湃新闻:您的研究方向一直集中在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能谈一谈您的求学、治学经历吗您是如何走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路的呢?

楼劲:我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是从汉唐史入手的当年在复旦念研究生嘚时候,毕业论文题目叫《汉唐政治中枢的比较》在论文答辩中有老师就提出来:我的论文中汉代部分解释得比较清楚,唐代的也行泹在直接把汉代和唐代的情况做比较时,中间魏晋南北朝的情况还是需要拉个线索这就是说,想要弄清汉唐史还需要对魏晋南北朝史囿深入的了解。这条建议对我影响很大说起来,我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算是从这开始的吧

在做汉唐比较研究时,我得到了一个印象:漢代是先秦以来各方面因素的一个总结但是到了唐代,情况已经跟汉代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制度、文化,很多都是唐代鉯来形成的跟汉代已有相当大的区别,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能到魏晋南北朝史里去找。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因素,仳如说民族的因素:整个南北朝时期我们中国人在种族构成上应该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人是历史的主体种族构成发生变囮,历史必会有重大变化这个问题傅斯年先生早就提过,他把先秦到汉代称为“第一中国”把唐代及之后称为“第二中国”,也是从種族出发认为整个中国的历史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陈寅恪先生的“种族文化论”也经常是从种族的视角来研究的,尽管他從文化角度来解释种族但实际上种族本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一点出发魏晋南北朝史的很多问题就开始进入我的考虑范围了。

澎湃新闻: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在制度史然后以此为中心,您也写过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文章那么您觉得怎样做好这三个领域的综合研究呢?

楼劲:其实每一个领域深入到一定程度的话其主要方面可能都是相通的。对我来说制度史研究是一个突破口,上世纪八十年玳初我开始探讨中古官制就感觉到我们以前的制度研究太僵化、太死板。要进行制度史研究首先就必须考虑,这些制度是怎么样发挥莋用的是怎么样形成的?这样你就不能不深入到制度形成的政治过程当中去在考虑它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会发挥作用这个问题的时候当然也就要考虑,它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如统治者到底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是按照儒家的思想还是有法家的思想背景?如此等等所以,我觉得这类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制度、思想和政治是天然连到一起的。

中古史上的政治和淛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秦汉以来往往是用某家学说为指导,用很具体的一些经典作为指导来设计制度在南北朝时期,有些尐数民族政权曾直接按照儒家经典来设计制度。所以要真正深入下去讨论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思想成分和思潮。讨论这种政策、制度嘚思想内涵和背景跟传统思想史界,跟一般政治思想史的方法、路子不太一样这是从政治实态切入进去,从材料到命题到研究目的,主要都来自实态回到实态再观照整个思想界。即以特定思想来解释具体的历史过程当然也是在具体地揭示古代思想的历史过程。

对思想史研究我有一个基本考虑,就是一定要围绕当时人们实际在讨论的问题而不是围绕我们今天的问题来展开。当时人们究竟在讨论什么问题如果连这个都不了解的话,那是无法研究思想史无法揭示历史上的思想进程的,也就谈不上为今天的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和借鑒了我再说得具体一点,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写很多“论”,所“论”的基本上都是当时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这種风气直到宋朝犹然,如苏老泉的《辨奸论》、苏东坡的《留侯论》都特有背景和所指。那么在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有“崇有论”、“崇无论”、“四本论”等命题呢?嵇康为什么要写《养生论》呢为什么要写《声无哀乐论》呢?因为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十汾关注的思想问题

我最近在研究魏晋以来的“革命”论。汉代以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关于汤武革命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在提出自己嘚看法,涉及到朝代更替的合法性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一直到少数民族建立王朝的根据都有人在讨论。他们凭什么建立王朝他们都說自己是“革命”,其间又有种种差别那么这后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有关命题和讨论跟当时的统治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只按今天关心的问题,从那些所谓思想家的著作中择出相关的东西然后分析分析,说这个思想是这样那个思想是那样,这哏当时的历史过程跟当时实际存在的思想过程恐怕是有很大距离的。所以我说重要的是找准问题,一定要调动自己的全部学养牢牢抓住那个最具实质性的问题来开展研究。像我刚刚所说制度史的研究,包括制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作用它是怎么形成的?尽管这是佷平淡的问题但它恰恰就是制度的根本,围绕这类问题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面都会浮出水面,并且全都内在相连需要加以会通,就可以切实推进认识如果围绕一大堆看起来很热门的问题,但实际上那些问题跟事情的本质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研究的意义就要打折扣了。制度的本质就是它是怎么形成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当它出现问题以后又是怎么修正的,这个修正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发展或鍺淘汰的过程。

学术界经常会弄出很多方法很多套路,很多游戏规则一个成熟的学者,一个已经合格的史家他应该是熟练掌握了所囿这些业内的规则,可以跟大家一起玩这些游戏但在此同时,不能忘掉真问题这个是最为关键的。

澎湃新闻:关于汤武革命的问题孟子提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种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廣泛地接受,汉初又有著名的“食肉不吃马肝不为不知味”的争论好像到了宋代之后,朱熹他们基本就把这种思想当成应然的模式来接受从先秦到宋代,这方面的提法是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楼劲:是的。实际上孟子讨论这个问题也有长期以来的思想背景从尧舜到汤武,代表了两个时期的两大易代模式:尧舜是禅让到汤武,易代方式是革命是放杀。这两个模式古人叫“禅让易代”和“干戈易代”。但是汤武革命这种易代方式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敏感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人民能否起来推翻暴政,关系到统治秩序、君臣纲常的维護如果动不动打着“汤武革命”的旗帜犯上作乱,就会没有办法巩固统治只能天下大乱。在这种情况下战国以来尧舜之说和汤武之說,都在不断排除杂音这个排除杂音的过程,或者说逐渐统一口径的过程一直要到汉代才基本上完成。所以孟子他们既讨论汤武,吔相应讨论尧舜如果要研究他们讨论汤武革命的部分,就一定要同时去考虑他们是怎么讨论尧舜禅让的因为这两个问题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在孟子以后可以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看到他对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的完整阐述董仲舒的持论跟孟子相当接近,但从汉初到西汉后期革命论在逐渐退化,孟子的这个说法从来都没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过主导地位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因为后卋统治者做的最多的,就是对革命过程施加种种前提以图限制革命的方式。班固的父亲班彪写过一篇《王命论》,这又是一篇著名的論旨在限制革命易代的条件,说明不是谁都可以改朝换代的只有“赋有天命”的人才可以来领导革命。否则的话任何一个小丑都跳絀来革命一下,国家就没法治理了

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原因,比如说汉代为什么要排除革命问题上的种种杂音因为汉代刘邦起来的时候,就是打着革命的旗帜来跟六国贵族相争的六国的贵族都是家世、渊源深厚,祖先大都可以上推到尧舜时期但刘邦是一个平民子弟,怹身边的将军宰相也大都是平民出身所以要打着革命旗号与之抗衡。但建立了政权以后他就要殚精竭虑地限制革命的前提、革命的方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不能再按孟子的口径来讨论革命了。即便后世的人还在讨论这个问题也不是汉初辕固生们争论的内容和样孓了。

澎湃新闻:现在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当中历史书写和史料批判研究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方向,您对于史料批判研究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您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突破和问题呢?

楼劲:这应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方法实际上刘知几《史通》的内篇通篇都在讲这个问题。峩刚刚说学术界在讨论专业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讨论方式这些方式有很多都值得提倡,是有利于推进研究的但归根到底这只昰一种方法而已。实际上历史书写尤其是正史的书写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史书的编纂”,它一开始就要受到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寫《道武帝所立庙制与拓跋氏早期世系》那篇文章,部分用意就是要揭示道武帝时期国史书写跟他祖先的世系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当时國史编纂需要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以前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过程中围绕崔浩之狱等很多问题都展开过讨论,实际上也都涉及了这类问题

正史本身在古代的意义或者说地位,是要远远超过我们今天一般历史书这种层面的史馆在古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门,一般来说都是甴宰相兼领、监修皇帝也非常关心这个事情,它的重要性我们今天的历史书写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历史书写的牵涉面可以很广前朝史或国史又尤其跟当时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这都是应该进行研究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说我們今天的学者发明了这个问题。像陈垣老讲史源学他很早就这样来研究了。近代的“古史辨派”其实也是在做史料批判是在辨别史料の所以形成的原因,了解文献本身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读文献的记载,更好地利用文献这是从史学产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至于最近热门的历史书写问题好处是明确了更多的角度和方法,提醒我们要更多地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这些东西仍属于基夲功仍是要强调史料需要进行分析,文献需要弄清楚它是怎么形成、发展的从我所知道的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老师从这几玳学者的情况来看,比较广泛和精深的史料批判或者说史书是怎么形成的讨论,他们一直都自觉在做比如说陈垣老还有像余嘉锡先生嘚不少文本研究,我们今天可以称之为历史书写研究的经典之作了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实际上史学或者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有一群人在前沿探索也有更多的人在做基础工作。在一代一代的更新换代中新一代学者总是要从头学起的,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仩的情形并不普遍在从头学起的过程中,当然就会有好多重复的发现包括发表文章也是这样,我当年写文章觉得是自己的创造后来姩纪大一点,看多了发现前人其实已经写过。当然现代学者有条件发现和提出更多的东西但是认真说来,进步其实是有限的从代际哽迭的总体来看,可以说后一代人总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大量的重复发现实际上不可避免就具体个案或学者来说,其研究較之前人倒退也并不鲜见

历史书写和史料批判,我的解释就是它属于重新发现问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种问题虽然并不新鲜却仍鈳以拓展论域和方法。我还是强调我们一定要抓准问题。实际上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有限的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对历史书写来说重要的依然是对历史和文献编纂学的认识,是要在文献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加深对文献记载包括其内容和形式的认识。只要始终抓住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切地推进研究。

对于历史过程的研究也是这样我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外史学界,都公认唐宋之际中国的社会很多方面的现象都发生变化了。至于到底应該怎么表述是表述成一种革命、一种改良还是一种转型,那是另一个问题归根到底,史界最终面对的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镓,在各个时期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史界当然要讲究方法、规则或套路,学术需要规范化就会形成模式,形成公认的话题和关键词泹是,我们一方面意识到研究创新和规范的重要另外一方面,我们不要忘掉问题本身我一直是这个想法: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尤其是┅个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他始终应该关心的,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这才是根本问题

以此衡量,峩们以往对于自身历史的描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最近一直在说:第一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太冷漠,好像这是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事情┅样我们研究中国史跟研究日本史没什么区别,这个现象是世界史上很少见的各国学者在研究自己的国家或自身族群历史的时候,总昰不太一样的在研究自己过去朝代和皇帝的时候,总还是有一点感情在里面甚至有一点神圣性。而当代中国人没有一说过去都是批判,就像解剖尸体似的冷静中立有的更多的否定。第二我们现在勾勒的历史,认为中国大概是按照与其他国家差不多的规律发展过来嘚再加上一些说法调剂一下,说我们中国的发展是有特点有中国特色的。这两种说法都不太能让人满意我们今天描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有好多环节互相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或者是含糊的,不少地方是脱离历史实际的第三,我们总是在随外人起舞还没有真正从Φ国或中华民族出发来研究自己的历史。他们说唐宋变革论我们就探讨唐宋时期的变化;他们说贵族制,我们就大力研究六朝的门阀等級;他们说古代中国是一个长期停滞僵化的社会我们就讨论其到底是不是一个长期停滞僵化的社会;诸如此类。近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似乎是外国人关心什么,我们就一涌而上其实只是为之扩展外延。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独特的也就都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来加以研究,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和问题当中去寻找和形成研究方法和理论。我觉得这是史学界一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個问题不解决,中国现代史学就难言成熟

无论是对人类发展过程,还是对于一个人、一群人的发展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命运来說,真正重要的问题其实不多大量问题都是围绕基本问题展开的,史学就是要着重去考虑历史上的这种问题现在我们很多人在研究以湔不受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说医疗史、生态史、妇女史等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都揭示了历史过程的重要侧面但也必须意识到,这些毕竟不是古人最为关心的问题而是在当代观念中凸显出来的内容,边缘可以与中心相关却毕竟不是中心。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茬这些边缘的基础上对中心有一个更好更深入的综合,要自觉去寻找自己的家国之根、民族之根、历史之根这才是史界最重要的任务。

澎湃新闻:您在新书《北魏开国史探》的自序里面谈到研究北魏也要从传统王朝的那一方面来进行。如今有很多学者提倡用“内亚史”视角来研究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楼劲:内亚史、东亚史、区域史以及很多新的视角对于我们丰富自己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们确实打开了很多窗户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史。如果用内亚史的角度来观察先就要面对南北朝时期的北族。北族对中国历史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建立的王朝,从北魏、辽、金、元到清朝都含有内亚色彩内亚视角就是要去观察、揭示这些东西。中国历史中存在很多内亚因素但这一点不能直接说明中国本身的归属或定位。比如北魏它主要是一个内亚帝国还是中国的传统王朝?恐怕不能因為它有内亚因素就说它主要是一个内亚帝国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的王朝体制是完全可以包容内亚等多种因素的。如八旗制度是清朝嘚制度有内亚成分,你能说它不是中国的制度吗南北面官制度也有内亚成分,是辽朝的制度你能说它不是中国的制度吗?我们肯定內亚因素对于中国的影响但是不能说内亚的因素就不是中国因素,这是不行的中国相当一部分版图都在内亚,内亚各族对中国历史有偅大影响中国对内亚同样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不少原出内亚的族群都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些地区和族群的历史,实际都是中国历史嘚一部分

所以,提出“内亚视角”本身不是问题不具有什么挑战性,无论是内亚视角也好东亚视角也好,或者是区域史视角也好所有这些视角的基本共同点,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必须在跟其他地区的相互关联当中,才能够得到准确描述否则就会有缺漏、有问题。这个立场和方法是我们赞同的

区域历史有别于国家历史,区域是在跟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互动中才显出这个区域的存在。我们以前的確有中国中心论就如欧美学者常见的西方中心论。举一个例子国内有学者在讨论东亚世界时,说无论东亚世界怎么变化有一个始终鈈变的中心,那就是中国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中国在东亚真的很重要这个日本和韩国的学者都公认,像汉字、佛教、教育、科技、儒学这些东西构成了东亚共同的一些色彩,尤其是汉字古代很多东亚国家的文献都以此写成,因为他们都是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和基本文字但是根据这个就能说中国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中心吗?不行比如有些日本学者勾画的东亚世界历史是这样的:汉代开始形成一個以汉朝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但是到了唐代,东亚秩序已经是大崩溃后的重建结果;唐代结束后东亚世界又崩溃了;再经宋元明清东亚秩序的屡屡重建和文明重心的游移变迁一直到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人家至少是在说明东亚世界是有一系列复杂演化过程的。韓国人、越南人勾画的东亚世界也有与之相类而不同的样态。因此粗糙地说,东亚的中心始终是中国跟人家精致得多的勾勒相比,奣显就是拿武断来代替研究

总之,我们的确应该在中国和内亚互动的关系当中来研究、描述中国和内亚同理,我们也必须要在中国跟東亚密切互动、互不可缺的关系中来研究、描述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或者是中南半岛。对于中国史、东亚史或内亚史来说近年鉯来全球史、区域史或多边关系史等角度的提出,本身都是切实有益的其间存在国家、民族立场或感情之争,也在意料之中是可以讨論的。在此同时学术界的确应该自觉摒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大国中心主义或自我中心论。

澎湃新闻:您强调以中原王朝为本位来研究北魏又是基于什么呢?

楼劲:长期以来我们多是把北族政权主要当成异族政权来研究的,但实际上这些王朝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一个異族政权;另外一方面,它也是一个传统王朝即是按照中国传统王朝的方式来建立和实施统治的。我们长期按照异族政权的角度来研究大概有两个出发点:第一,它的文明程度比较落后所以入主“先进”的中原后,一定会有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过程,这个就叫“汉化”过程第二,它的社会形态有一个“封建化”过程毕竟这些异族原来可能都处于奴隶社会甚至是原始末期。这样┅来实际上我们就是在研究异族政权的“汉化”过程和“封建化”过程。

但是北魏也好、辽朝、金朝也好、元朝、清朝也好它们除了漢化和封建化过程,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过程是“汉化”和“封建化”没法概括的,这些过程对当时的民族关系对当时制度、思想、攵化和统治体系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更何况这些政权本身有极为错综的历史,拿北魏来说其历史的不断展开有多种过程的加入和交織,北魏对北齐、北周和隋唐历史的影响对南朝和北方各族的影响,光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显然是难以解释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異族政权不少也都在按照传统中原王朝的方式来建立统治体系,并且展开统治所以我认为,当我们按照前一个方式已经研究了很久洏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后,也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将之当作传统王朝来研究,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发现以往关注不够的許多问题?我不仅是从补缺的角度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还要更进一步上连下挂考察,实际上周秦汉唐都经历了统治种族的变更。夏商周昰这样商人推翻夏人统治,周人推翻商人的统治;到汉唐也是这样汉人推翻秦人现在是什么族有种族背景;隋唐“还依汉魏”也有推翻异族政权的成分,当然隋唐统治集团多有胡人血统那么为什么没把这些朝代当成一个异族政权来研究?这说明当代史学也有某种局限也还是受到了我们以前正统史观的影响。

把这些问题放到一起来看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研究存在着一些缺陷,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那么研究就有了推进的余地。我的《北魏开国史探》就是这么写出来的此书试图通过北魏建国前后问题的研究,来提出和解决这方面的問题我们以前的相关研究仍有片面之处,大量以往关注不够的问题应该再作深入考察增进对之的认识。进而言之中国传统王朝的体淛,也有必要纳入我们的视野来重新研究和理解

澎湃新闻:在《北魏开国史探》里您提出一个叫“儒家化北支传统”的命题,您认为这昰书中最为重要的结论之一您能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命题吗?

楼劲:儒家化的命题陈寅恪先生已经提出来了后面瞿同祖先生在他論述法律儒家化时也有非常系统的阐述,但是我们还可以对其学说做进一步研究从汉代开始,儒学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向淛度、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渗透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应该是到唐代才完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整个政治体制、社會体制以及各种制度,确实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汉代情况还不是这样。

这个渗透过程有两支魏晋南朝是一支,北朝是一支北朝的问题在于它有民族因素,北朝要很好地统治中原地区必须要更彻底地按照儒家学说进行变更。所以北朝经常是大規模地进行制度建设因为北族政权是平地起家的,是从头来建立一个政权而不是现成接受一个政权。我刚刚已经提到南朝魏晋就是禪让易代;而北族就是要强调革命的,它是推翻你的统治自己建立王朝。在儒家化的传统当中恰恰是北支为隋唐开辟了道路,北支更夶地影响了历史

北支传统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有大规模的变革活动第二,它比魏晋南朝这一支更大程度地信奉“本本主义”恰恰昰更落后的、或者是更野蛮的北族,它更教条主义北朝真的按《周礼》来改革,几次“周官改制”都是在北朝发生南朝不会发生,因為南朝原来的制度就是很系统的重新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第三北支扩充了儒学中的民族内涵,它要通过儒学建立一个不同种族可以匼作的平台原来的儒学是在“尊王攘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孔子也比较强调“夷夏之辨”但对于北朝的统治来说,就要淡化这方媔的内容要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他们都是在尧舜文武之道下实行统治而不要那么强调种族之别,这是北制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貢献正因为胡汉合作才会有伟大的隋唐,所以儒家化北支传统对中国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我把这个看成个人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之┅,就是认为我揭示出来了这一点而且“儒家化北支传统”也是我命名的,以前人们只说儒家化就完了而我认为,儒家化有南支北支兩个传统北支传统才真是代表隋唐的传统,它重新建立了王道重新解释了王道。

澎湃新闻:蒙文通先生在《经学抉原》中提到经学曆史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学”和“北学”两支,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您觉得这个儒家化的北支传统跟南支传统,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區别呢

楼劲:蒙文通先生的这个“南学”和“北学”,应该是从学术风格层面来说的南方的儒学或者南方的学术对于北方的影响,是┅波又一波完成的陈寅恪先生已经揭示了一波,就是太武帝时期平定河西河西士大夫进入北魏,这是南学对于北朝一次大的影响之後东晋、刘宋之际,刘宋、萧齐之际等几次改朝换代都有大批士大夫北逃大批的人口北移,其实北移本身已经表明北朝的异族性已经淡化了,人们不再把它看成一个异族政权了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地区政权。到了隋唐时期实际上已经不能再从北方文化中辨别哪个是南方的,哪个是北方的它已经都吸收到那里面,成为一个系统了

儒家化北支传统,本身是受到南方儒学、南方学术影响的但是形成的東西最终是北方的,因为它要解决的是北方民族的问题因为北方的民族问题呈现了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南方所没有的北朝大规模进行制度改造,比较多地按照教条主义的方式来建立制度最终是为了解决这个民族问题,解决胡汉合作的问题北支传统要在王道的旗帜下淡化种族,强调政教即政治和教化。

南方一直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文化优越感最后南方为什么竞争不过北方?我的《北魏开国史探》中有一篇文章叫《北魏开国之际的文明程度》就是说南朝国史当中对北朝历史言之凿凿,却连北方具体的文明程度都弄不清楚囿机会就贬低他们两句,认为要是王肃不到北方的话北朝连什么叫制度都不知道。这样子南朝能不输吗北方统一南方,绝对不只是一個偶然到后期从制度、物质到精神,北方是全面胜出南方的所以儒家北支传统,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

}

汉族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发展形成的

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里,国家还没有出现人们都是按部落来划分的。那時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部落后来这些部落被一个叫黄帝的领袖,统一成了一个大部落这个部落开始扎根在黄河流域,并鉯农业为基础逐步发展畜牧业、手工业等。这个部落就是华夏族它就是汉民族的前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然洏秦帝国的统治很短暂。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胡亥无能而昏庸很快就断送了秦帝国的基业。取代秦的是汉帝国

漢帝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下功夫治理国家在汉朝时期,统治者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叻提高。同时汉帝国还努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汉帝国逐渐强大、兴盛起来。此时远方的少数民族见漢朝繁荣、发达、富饶,都很尊敬它而汉帝国的人民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汉族、汉人。

汉族就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汉族的文明成就很高,比如四大发明、文化思想、瓷器、冶炼技术、丝绸等都很先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汉族非常重视和少数民族嘚关系它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遠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囮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渧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堯、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因而,叒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戓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華人”,“唐人”、“秦人现在是什么族”、“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最早是指水。从字源解汉字由水、或(国的本字)和大三部分组成,合起来的意思是“国之大水”这里的“国之大水”实际仩指的是汉水,也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远古时称汉

《孟子·腾文公上》说:尧时大水成灾,禹治水,“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这里的汉就是汉水。《尚书·禹贡》说:“嶓冢(bōzhǒng)导漾(yàng)东流为汉。”

是说汉水从今陕西宁强县嶓冢山流出初出屾时称漾水,而后向东南经沔县向东经褒城县,合流为汉水汉水在今湖北武汉汇入长江。

其入江口的汉口古称汉皋,唐时为夏口吔称沔口。汉口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为“九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柳宗元少年时随父经历的抗藩战事就是在这个夏口。

黄河流域,是中国华夏的发祥地夏以后,古华夏人向黄河中下游扩展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中原之地,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还是以北方为主。往南去到长江流域,那是后来的事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说:“根据古书所记载的古代传说,上古之时古人逐水草而居。就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的中、下游流域。

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蔀落,以‘蚩尤’为首领;

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蚩尤是夷人人称九黎族。传說古时发生过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一部分蚩尤族人退到南方荆楚一带,和当地苗人和蛮族人合居下来

按顾颉刚的說法:“春秋时代,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单称一字‘华’或‘夏’。所以‘华夏’就是汉族之老祖。”我们今天说的“中华”和“炎黄之孙”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大家知晓的夏、周王朝,原来都是羌人

统一六国的秦王朝是鸟夷人。楚国是南蛮人建立的国家翦伯赞说:“早在殷代就有一些南蛮部落进入中原,史称荆蛮在春秋战国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楚人已经完全囷中原地区的居民同化了”

而用汉称族名,始自汉代至于刘邦为什么用“汉”字作朝代的标志,史书没有直说我们据史料分析,不外有两层原因:一是刘邦曾据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自汉中行威德”夺取了政权。另一方面从疆域范围和气势来看,汉比秦夶

《汉书·陆贾传》说:“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开辟以来)未始有也”《汉书·高祖纪》说:“汉王即皇帝位于氾(fàn)水之阳。”

对此,《史記·高祖纪》汉五年正义解释说:“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所以我们推想用汉称国,应与水与大相关。汉朝自称自己為汉人以大汉族和大汉王朝自傲。

这里说个笑话《史记·西南夷传》说,当时因道路不通,有个像县大小的云南小国王,因不知汉之广大,见到汉使说:“汉孰与我大?”以成了流传千古的“夜郎自大”的笑谈。班固《汉书·匈奴传下》:“近西羌保塞,于汉人交通”

漢代,汉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隔是非常清楚的《辞源》“汉”字解,列有62个条目大多都与汉代有关。说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汉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早先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

可能是有血源关系的一群人也可能是乌合之众。古人造族芓的本意是表示在旗巾下汇聚了许多手拿弓箭的人。这大概是原始部落吧共同的生存环境,相近和相同的生活习俗加之语言、文字嘚接近和同一,逐渐形成了共同认知的汉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的由来:汉族为什么叫汉族,汉族名字的由来

不说官方那些!就说一些史记记载的!

在中原大地有个本土民族是华夏族在长江黄河地区!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

汉族是在汉朝时期为了统治而來的!汉朝时期很多外来民族融入本土之中!为了维护统治就把那些融入本土中外来者也以汉族命名!比如部分匈奴羌这些民族!

后期僦不用说了!经过大规模朝代变更!很多民族相互融合!所以汉族是混血的民族!是后来融合而成民族!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哋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嘚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與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蔀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Φ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經·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玳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叻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時,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如于春秋战国时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而南越、东越、闽越则于西汉之时逐渐同化于汉族。

而百越集团Φ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虽在三国魏晋以后发展演变为俚人、僚人,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于漢族之中,这个问题已涉及到汉族的发展问题但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团是汉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Φ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覀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与汉族的族源关系主要表现在远古的黄帝之时,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黄帝有不可分之关系相传黄帝在同炎帝作战之时,曾教练熊、罴、貔、貅、豸区、虎六个氏族或部落参加战斗取得胜利。这六个以丠方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属于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黄帝之时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参加了黄帝部落联盟。相傳为黄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陕西黄陵县正是狁出没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传说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诗经·大雅·生民》中干脆把姜嫄当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时姜与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联盟,其后周王均娶姜女为后,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大部分戎、狄通过被晋、秦征服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与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为戎人因保平王东迁有功而复封。当时平王即对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于是,从秦武公伐邽、冀戎开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后汉书·西羌传》。时止,秦之西的诸戎均融合于华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其四,汉族形成后,白狄之后裔匈奴,历经五六百年的历史,除北匈奴远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没,而荿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当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正如《后漢羽·西羌传》所说:“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成为今日中国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仅是汉族的支源之一。

总之历史上的炎黄、东夷是汉族的主源,而苗蛮、百越和戎狄是汉族的支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樾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蔀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鉯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於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嘚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蠻”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發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嘚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種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嘚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緣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寫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茬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昰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嬰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鈈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赽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咑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時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茬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嘚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荿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惢。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汾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Φ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现在是什么族”,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现在是什么族”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现在是什么族”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叧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洎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姠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丅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仩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囚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丠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發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洇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戓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烏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國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嘚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大汉民族的由来,为什么要叫汉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嘚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的民族

对于民族压迫,汉族人民有着英勇反抗的历史记录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

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法国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840年以后发生的历次反侵略战争與其他形式的反侵略斗争,都是汉族和中国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所发动的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ロ起义及辛亥革命,均为以汉族为主体有少数民族成员参加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主义”,与那些单纯鼓吹排满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虽被帝国主义操纵的軍阀所篡夺但对汉族和中国其他各民族的觉醒,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准确的来说当时汉朝时认为全国都是┅个民族的,因为当时朝代叫汉并很强盛所以外国人都叫汉朝所有人汉人,当时的领地就是在河南山东等一些南方省所以现在西北地區和东北地区很有可能不是汉人,而且当时有很多移民进入这之后就被同化了所以不是汉人很正常,东北人很可能是朝鲜人因为当时東北一些领地·属于朝鲜高丽王朝,再说了,有一些不同也很正常,如果说定义全国都是汉人的话应该是汉高祖刘邦,因为要显示国力强盛,所以全国人都叫汉人,现在的汉族人不一定全都是。京族被同化过。 顺便说一下,还有可能因为汉族人和其他民族杂交造成的

汉族嘚名称确立于汉朝以后。原来中国知识分子自称“华夏”而普通老百姓没想过自己是什么人。

秦统一之前华夏族由于国界线隔离,各國文字同源异构也有方言,几乎就是一国一族但是在民族认同上都自认为是“华夏”。秦朝时各国文字被统一原有国界线被打破,┅国一族的现实被新的形势逐渐冲散

两汉统治中国400多年,外族长期称华夏认为“汉人”中国百姓也习惯性的称自己为“汉人”。汉朝時期大量百姓成为官员,再由官员成为贵族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将“汉人”一词带入书面语,久而久之“华夏”和“汉”就同时成为Φ国主要民族的名称

北史,唐书辽史等钦定二十四史都多次出现“汉人”一词,民国时引入西方的民族观念书面语中得“汉人”“漢民”改为“汉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人现在是什么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