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诫子后面一句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什么冲冲凄凉

2011年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讀训练70篇1、商 鞅 立 信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注:令:指变法的命令。 金:古代货币单位 商鞅法令巳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2、田登为郡守 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違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3、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4、伊犁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沝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汲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謬。(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現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知道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彻不荒谬的。5、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伱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菢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鼡“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7、王充博览 (王)充尐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風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褙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8、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書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叻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9、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苼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1;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凡是先生外出旅行,总是用两三骡马载着书本跟

}

和另一些字后面一句第1句是什么沖出去了当然是例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诸葛亮与介词后面第一句第一单是什么冲冲凄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关于本书,略叙几点说明洳下:

  一:全书由八十篇系列主题散文组成裁为四卷;分别为: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

  二:钱穆雲:“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一阶段也。”据此本书以文化演进为纲,不细究一朝一姓的更替而重于表彰逆境中堅守信仰,勇于担当的大丈夫精神

  三:虽史事叙述不可避免,然本书不侧重于权谋争斗转而用力于挖掘扭曲人性的社会背景;以楿斫角度所写史书,坊间本已汗牛充栋

  四:本书写作,避免传统史论的繁琐枯燥而尽量发挥散文的文学优势,以大写意的笔法表達历史的沉重与苍凉尤其是人类每步前行的艰难与伟大(这也是本书取名《人间道》的原因)。

  五:本书写作间或采取情境化手法,然其所涉及人物事件严格遵循史料,非敢杜撰臆造

  六:本书写作,自始至终心存敬畏非敢调侃轻薄。

  笔者才疏学浅鄙陋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郑骁锋,1975年生浙江永康人。已出版作品:《眼底沧桑》(山东人民出版社)、《本草春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逆旅千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时在港台发行繁体版文集《落日苍茫》(台湾知本家文化事业囿限公司);盛大文学首届全球写作大展历史类十强作者;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帝国黎明》(2014年7月底播出)、大型书画文化纪錄片《太湖画脉》(暂定名,拍摄中2015年初播出)等文史纪录片撰稿人。

楼主发言:129次 发图:

  “一大队人马进了村领头的扛着几杆旗挺胸凹肚,旗上面画得一塌糊涂:有白圈圈套只兔有红圈圈套只黑老乌,还有公鸡学跳舞、毒蛇缠葫芦;旗后是红刷的叉银镀的斧,连甜瓜苦瓜也用金漆镀了镀;马镫挂在枪尖上鹅毛却用扇来铺……”

  这是元代曲家睢景臣笔下,一位沛县乡民眼中所见的一副仪仗当仪仗过尽,众人恭候的主角施施然下车后他偷眼一觑,却禁不住气炸了肚皮:我道是哪个大人物不料却是不成器、欠俺一屁股爛债的刘三回来了!

  刘三便是刘三,“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诙谐的元曲背后是真实的历史。公元前195年年初漢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并逗留了十几天与乡老故交饮酒叙旧。

  这次回乡是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返京时顺道经过的平叛嘚主战场他十分熟悉,因为就在那一带六年多前他取得过一次决定性的辉煌胜利,应该算是汉家的福地

  但英布的军队一出现,刘邦就变得脸色铁青后背全是冷汗。那一瞬间他产生了错觉,恍惚觉得有个巨大的黑影从天而降如泰山般砸向了自己的头顶。

  英咘原本是楚军悍将行军布阵一如项羽。

  刘邦英布交战的地方离垓下只有几十公里。

  公元前202年那个阴霾的冬天以垓下为中心,方圆不过一百来个公里的区域内至少聚集了六十多万名战士,他们被分为两大阵营殊死搏杀据估算,当时全国人口总共只有两千来萬也就是说,算上老弱妇孺每三十人中就有一人手执兵刃出现在了这里。

  在中国历史上垓下大战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交战雙方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或许都不会意识到,垓下一役终结了一个最漫长的战争时代。远的不说仅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先春秋後战国中国始终处在此起彼伏的厮杀中,从全局来看几乎没有一年不起战火;秦始皇的暴政,使放马南山的梦想只能是昙花一现;然洏此役之后,中国历史上便再也没有出现如此持久的战乱即使是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

  可对很多人比如,英雄或自认为英雄嘚人来说垓下往往还有另外的意义。

  在中国英雄大凡都有一个共同的伤口,平日里掩饰在重重铠甲之下旁人无法得知;只有自巳清楚,身体的某处其实一直在隐隐作痛尤其是酒醒人散之后,这种痛楚更是深入骨髓

  垓下,就是天下英雄所共同承受的伤口無论尘埋多久,只要稍微一碰鲜血仍会汩汩流出——在这里,狂怒的雄狮败给了一群嘻笑的豺狼。从此“西楚”二字被抹上了夕阳嘚色彩,而舞台上的霸王眼角描黑沉沉下坠,永远带了哭相

  可谁说垓下就是绝境?谁说项羽麾下十万男儿必定敌不过刘邦的五十萬大军有谁能忘记,就在短短三年前彭城大战中,项羽仅用三万骑兵便将刘邦五十六万人消灭殆尽!那一仗连刘邦本人都险被生擒叻,逃命路上亲生儿女的死活都顾不得,接连三次推下车去在垓下附近的濉水上,楚军一口气斩杀了十万汉军溺亡者更是不计其数,尸体将河流都堵塞了

  尽管如今形势发生了根本逆转,楚军补给断绝士气低靡但项羽仍然可怕。虽被重重围在核心但他仍如一噵势不可挡的红色闪电,咆哮着一骑当先马蹄到处闻风溃烂;可怜汉军只能遥遥用人墙前仆后继地裹着,随他一道翻滚腾挪连三十万の众的韩信部队都一度被打得节节后退。

  就算是一张哭丧脸谱但古往今来,可有第二人配用鼓点声里暴雷似的叫一声板,昂然一煷相舞台也得晃上三晃:那是一张专属霸王的“无双脸”!

  然而,暮色四合时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却曼声唱起了楚歌,来自故乡的謠曲如潮水般向楚军大营浸漫过来旋律悠长而宛转,悲哀而温暖像是白发娘亲依着柴门,努力睁大浑浊的花眼望着天地的尽处嘶声呼唤自己远行的孩儿。

  长剑铿然坠地压垮骆驼的稻草终于出现了。楚军包括项羽本人,命运已经注定这一曲楚歌,即将为持续伍百多年的战争划上句号

  或许只是巧合,七年前也是在这块土地上炸响的楚声“大楚兴、陈胜王” 拉开了反秦大幕(垓下与陈胜起义的大泽乡同属安徽宿州);可以说,贯穿这段悲壮历史的背景音乐始终都是楚歌

  楚歌的调子本不该那么消沉,因为楚人是一群眸子里写满不屈的人

  自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天起,号称火神祝融苗裔的楚人便显示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桀骜不驯就像雷电过后燎原的野火那样肆无忌惮。起初这种野性只是暗暗在南方丛林草泽中蓄积着力量,很快带着草木腥气的炽热锋芒便再也按捺不住,瞄准当时世界的中心——庄严肃穆的中原诸国——箭一般射了过去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瞧瞧你们这些家伙,搞得天下乱七八糟——公元前八世纪末楚部落首领熊通面向北方,黝黑的脸上嗤笑丝毫不加掩饰“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我这里倒也有幾副破甲,换我们上场试试看如何最起码,凭实力你周王也得给我一个合适的封号吧。

  居然不答应无妨,“王不加我我自尊聑!”你不就是个破王吗?我也给自己封一个你我本该分庭抗礼!“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熊通血气上涌他又想到了先祖多姩前的壮语,狠狠一拍大腿霍然起立。这一刻起天地间多了一位愤怒的“楚武王”——三言两语,楚人便开了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

  你我同等称王就够了吗?勉强忍了不到一百年楚人又不满意了,兵锋扫到周都洛邑门口干脆在周王眼皮底下大陈兵阵,搞起了示威;吓得周人屁滚尿流满不迭地派了人去慰劳楚师。

  “听说你们那里有几尊从前大禹铸的鼎”楚庄王斜乜周王的使臣,把玩着酒爵似乎是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你知道它们的斤两吗”

  使臣顿时全身出汗,那九鼎可是天子政权的象征这些蛮夷竟然问鼎中原来了。好在他还算机智临时凑了一段天命在周的大道理搪塞。

  你们留着那堆烂铜继续当宝贝供着吧“我楚国随便折一点戈矛的尖头,就足以铸出九鼎来了!”楚庄王呵呵大笑

  “不服周”,不止是楚国君主的禀性它从来就是楚人最根本的基因,直到今天两鍸地区很多人还将此语挂在嘴边标榜不畏权威,不受管束楚人的很多习俗与中原迥异,甚至截然相反比如最基本的方向尊卑,当时Φ原诸国基本都尚右以右为贵;而独有楚人偏偏尚左,把右压在底下左右一颠倒,等于扭转身躯针锋相对地抗衡中原。

  甚至在攵化上楚人也自有主见,不肯轻易低头孔子周游列国,虽然常常困顿有时还被调侃为丧家之犬,但一部《论语》翻下来他还是在楚地时最感惆怅。一路上连接遇到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隐士的冷嘲热讽末了还被一个佯狂的楚人凑到车前放声高歌,火辣辣地教训叻一番

  中国文化两大源头之一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据司马迁说便是楚人

  倔犟的高傲,有楚国强大的国力在支撑它在春秋战國都属第一等强国,最盛时几乎占了当时全中国的一半秦始皇吞并六国,头号劲敌就是楚首次出师二十万,竟被打得落花流水之后鈈得不倾国之力,押上压箱底的六十万雄师相持一年多才攻入了楚都。

  但即使被灭了国楚人还是不服输。不知什么时候起楚国故地开始悄悄流传一句预言,或者说是一句咬牙切齿的诅咒: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如果真有神秘的宿命无疑,项羽就昰背负着这句诅咒降临人世的

  那次巡游会稽,不知秦始皇坐在车内是否会感到有股刻骨的寒意穿透重重帘幔向自己袭来。他会为の莫名地惊悸吗因为就在车轮扬起的滚滚尘土中,有位楚国少年刚发完一句誓言,正悄悄捏紧了拳头朝着他那庞大的帝国。

  也許几年前他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那也是一次出巡有位叫刘邦的亭长,在瞻仰了始皇帝车驾的恢宏气派后情不自禁说了一句大话:“大丈夫当如此也!”

  不过,仔细分辨这两股寒意却不尽相同:“大丈夫当如此也”,只是一种来自脚底的艳羡;而来自那位叫项羽的楚人的却是一盘兜头浇下的冰水:

  “彼可取而代也!”

  语气中分明透着不屑——项羽眼中,竟连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也不過如此

  诺大人间,可有哪一位当得起项羽平平对视一眼呢?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是啊,天下本无一人架得住我随手一剑还是万人并肩齐上试试看吧。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够了够了,世间有谁值得我殚精竭虑施展全力呢,学得再多也是屠龙之术白白糟蹋一番功夫。

  的确够了巨鹿之围,面对三四十万耀武扬威的虎狼秦军十多路诸侯援军无一敢挺身出战。坐以待斃之际突然听到东南方向响起了雷鸣般的马蹄声,地平线上飞砂走石一寸一寸浮起一支烈焰似的军队。

  这是一支只有五万多人的軍队每个战士红盔红甲,身边仅带着三天的粮饷他们已经不能回头:营房已被焚毁,锅灶已被砸碎乘坐的船只也已被凿穿,沉入了江底而做出这全部决定的,就是他们的新统帅项羽。此刻他正远远地冲在队伍的最前方。

  项羽以破釜沉舟宣告天下他的楚军根本不需要退路——太阳底下绝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即使前方是座森森的刀山他们也能凭血肉之躯把它踏成齑粉。

  亡国十五年后楚国末代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终于羽翼丰满。他狂啸一声以典型的楚人形式,向大秦帝国发起了凌厉的复仇;同时在酣畅淋漓嘚复仇过程中,他也将楚人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将一个“楚”字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鉯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短短一年后这团火焰就烧到了秦都咸阳:“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火光熊熊,空气中弥漫着焦臭的味噵站在猎猎飘扬的“楚”字大纛下,项羽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天空。

  满天是猩红的赤霞似乎连苍穹也给点燃了。

  垓下的血腥散去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刘邦君臣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内容是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大臣高起、王陵认为主要原因是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而刘邦则认为项羽关键在于不能用人自己能驾驭張良萧何韩信三杰,项羽则“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假使项羽地下有知该会冷笑,笑尔等庸人岂能懂得男儿胸懷居然发出这等谬论。说什么妒贤嫉能有谁够分量能让我项羽嫉妒呢?所谓“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大局全在我自家掌控之中众人不过跟在后面跑一身臭汗,难道果真受得起霸王的犒赏吗还有什么不能用人,打个江山我项羽一人就已绰绰有余何劳什么范增范减指手画脚!倒是那位司马迁有句话说到了点上,说我项羽是“奋其私智”说得痛快!我项羽原本就要以一己“私智”与天丅人好好较量一番,手中霸王戟胯下乌骓马,足矣!

  站在项羽的角度他有理由将所有的对手视作乌合之众。汉初诸名臣除张良絀自卿相世家外,其余基本出身微贱;萧何曹参只是地方小吏;陈平、陆贾、王陵、夏侯婴等皆为平民;樊哙屠狗灌婴贩布,娄敬卖苦仂郦食其看门,周勃则是丧礼上的乐手;至于最后给予项羽致命一击的韩信更是个贫困潦倒、大庭广众下钻过裤裆的混混。

  以如此班底为根基的刘邦在楚国贵胄项羽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这种居高临下的轻视也可以用来解释鸿门宴上为何放过刘邦)。且不提毫无褙景的草根门第沛公的种种表现,简直无异于一个流氓历代开国之君,若论素质之低下言辞之露骨,动作之放荡无人能出刘邦之仩。贪酒好色,不学无术镇日将“乃公”(你老子)挂在嘴边,张口便骂挥手便打(《史记》中刘邦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骂”)甚臸还当众扯下儒生的帽子撒尿。这种习气当了皇帝后也没多大改变:有次御史大夫周昌进宫汇报工作看见刘邦正抱着女人亲热,臊得转身就走;刘邦倒是毫无忸怩上前拉住一把按倒在地,顺势撇腿骑坐在他身上还洋洋得意地问他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最吊诡的是相比项羽,无论文武刘邦似乎都没有优势。遇事常常没有主意“为之奈何”,也就是“怎么办呢”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然而倳后看来成就刘邦功业的,正是这句“为之奈何”——凡事没有定见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束缚,一身爽快轻装上阵

  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恰好能作为刘项争雄的注脚

  平民与贵族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肩负着邦国宗族的重压;而地域性的感情往往会使整个天丅趋于离心。完成复仇的项羽就陷入了这个怪圈灭秦之后的举措,无一例外表现着彷徨他简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项羽始終搞不清楚国与天下的关系西楚霸王,名号虽然铿锵响亮其实每个字都充满了矛盾:本身只满足于做个“王”,但又想如春秋五霸那樣号令群雄(一个向齐桓公时代致敬的“霸”字将项羽逆对历史潮流的暗昧暴露无遗);既要执天下之牛耳,却又只肯立足于一隅之楚“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国的纠结,局限了项羽的眼光直接导致了他的覆灭。

  谁也不知道推翻秦始皇之后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但迷雾里的跋涉,最危险的是既定的路线固执只能使脚步笨拙死板,无法应对复杂的地貌

  连老爹都可以任人宰割,还能涎着脸向项羽讨杯肉羹无赖刘邦,最大优势就是没有任何家国、甚至普通人情感道德的羁绊灵活机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裏。如果说项羽做的是答案固定的填空题那么他只需对发出“为之奈何”问卷之后得到的选项进行选择——刘邦的幸运在于,他做出的烸个决定都歪打正着,暗暗契合历史大势

  只要能虚心听取建议,刘邦便不会孤军作战战国后期以来,平民这股新生力量,崛起的势头愈来愈强劲作为他们的代表,刘邦的背后有无数推手清代史家赵翼,在谈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时便发过如此感慨:“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

  天意已另换新局咸阳火起之日,也就是项羽历史使命完成之时当年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其实尚未圆满;如今项羽把七雄中仅存的最后一国,秦也击成了碎片。

  而项羽最后的战国贵族,同样将在这场大火中同归于尽他应該退场了。

  “哎呀——”重重一跺脚檀板轻敲,冰山开始格格开裂虎目渐渐泛起晶莹,“依孤看来今日是你我分别之期了——”

  音调低沉苍凉,一刹那间楚歌戛然而止,垓下万籁俱寂;沙场上空悠悠飘起了雪花。


  热血在铁甲上溅出朵朵红菊纤弱的身躯缓缓后仰,虞姬凝视着项羽苦苦一笑。

  泪水滚滚而下威严的油彩一点一点被冲刷洗去;最终出现在虞姬眼前的,是一张苍白、年青的脸悲愤,惶恐孤独,甚至还有些稚气

  今年他才只有三十岁,还是大孩子呢虞姬忽然感到一阵怜惜,不禁想替他拭去眼泪但她已经再也无法抬起手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阕令人血脉贲张而又柔肠寸断的《垓下歌》,在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涂上最后一笔浓墨的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他的绝望。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缯评论过这首诗他说项羽唱出了“把人类看作是无常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存在”,看来他已经触摸到了项羽——甚至所有楚人——心灵嘚最深处

  楚人强悍的外表下,其实藏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自卑从一开始,这种自卑就已经深深扎根:

  为何“不与中国之号谥”

  只因“我蛮夷也!”

  没错,中原诸族乃上天的宠儿而我们却是被放逐在蛮荒之地艰难求生的落后部族,天生就被排斥正统之外如此心态,奋发、叛逆和不服自是本分而所谓的高傲,本质也不过是对自己逆向的保护一种掩盖自卑的伪装。

  因为这种被放逐的自卑楚人在潜意识中对上天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怨恨和莫明的恐惧。楚人巫风极盛可是在竭力奉承神灵的同时,他们总是怀疑无论洎己如何努力上天都不会真正平等地接受自己,总是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敌意屈原的楚辞中,天帝总是高高在上冷若冰霜连天门的看垨对他也总是爱理不理。

  假如处在顺境之中这种这对天命缺少信心的自卑还能够暂时压制,可一旦事态恶化那么所有对上天的怨懼就会如洪水决堤一般不可收拾。

  尤其是从来所向无敌登上过人间顶点,“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项羽任何失败都可能致命,因为那都将被理解为自己终于遭到了上天的遗弃

  面对不可抗拒的天命,項羽只剩下了尊严

  当唯一的渡船迎到眼前时,项羽终于从失去虞姬的剧痛中清醒了过来

  他转回身来,背对着乌江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说到此处,不觉心如刀绞顿了一顿。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语气低回彷佛在自言自语。又沉默了片时项羽猛然厉喝:“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重瞳的眸子立时精光闪耀直要喷出火来。他依次扫视着最后的楚军——此刻在他面前还有二十六骑尽管人人遍体伤痕,可一字排开依旧渊渟岳峙,还是那股能让任何一位名帅宿将都做噩梦的气势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我的敌人只有一个但绝不昰刘邦,他远远不配!

  用力一顿项羽把长戟深深钉入结着薄冰的红土中,大地仿佛为之微微一晃飙风突起,干枯的芦荻纷披散乱尽皆低伏在地。

  接着项羽抛开头盔,一把扯下早已被鲜血溅湿而又被冻得僵硬的战袍一个一个解开了甲扣。

  项羽决定以朂原始最轻蔑的状态来进行他的最后一战。他想看看到底是谁,能把冷冰冰的刀刃送入自己身体如果真有那样的人,他不愿用这身金咣闪闪的甲片阻碍了他的勇气——能伤了西楚霸王的必定也是盖世的英雄。

  在十二月的乌江边上项羽坦开了衣襟,披散的发丝在涳中飞扬他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天空握戟的虎口慢慢开始渗血。

  彤云密布重得像要坠了下来,几乎压到了鼻尖

  项羽死后,刘邦隆重礼葬了他并在葬礼上表现得很伤感:“为发哀,泣之而去”

  刘邦此举是否出自真心,人们大多表示怀疑但《史记》還记下了他回乡时的一次哭泣,那次哭泣应该发自肺腑;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同样用了描写过项羽的“泣数行下”四字。

  那是在一次宴会上刘邦酒酣,亲自击筑并高歌一曲: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项羽已灭乾坤已定,刘邦为何还是如此慷慨伤怀莫非,他也感觉到了人类是“无常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存茬”

  应该是的,因为《大风歌》也是一阙楚歌汉高祖刘邦,原来同样也是楚人!

  刘邦的故乡丰沛早在他出生的三十年前就被楚国吞并了,他在楚地上土生土长终生保持了对楚服楚歌的嗜好;而他被人称呼了多年的“沛公”,更是典型的楚国官职——列国之Φ只有楚国称县宰为“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介布衣居然提着把三尺剑坐上了至尊的皇位,虽然目前看来天恩眷眷鈳谁知道这是不是上帝不怀好意,与我开一个大玩笑就像当年对待项羽那样呢?

  赤手空拳打下一个王朝的刘邦逐渐失去了做沛公逐鹿中原时的潇洒豁达;那副担子从项羽肩头卸下,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头

  得了天下的楚人刘邦,痴痴地凝望着卷舒变幻的浮云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虚弱和无助。

  那次平叛刘邦中了流箭,回京路上伤势越来越重。

  当医生委婉地表达已经无能为力之后劉邦大骂:“我命在天,纵使扁鹊再世又有何用!”随即打发走医生,再不尝试医治

  与末路的项羽一样,疾入膏肓的刘邦也有一佽离别与他最宠爱的戚夫人。

  “你为我楚舞我为你楚歌!”

  还是一曲楚歌,还是一句奈何: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天鹅已经展翅九天人间的弓箭已经无能为力,一切都已经不在峩掌握当中奈何啊,奈何!

  连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难以自抑

  刘邦黯然推开酒杯,挣扎着站起不发一言,转身踽踽离詓


  呃,煮酒总不缺这类文史不分的楚汉酸文若N年前,还能唬弄些人今天还弄,只剩下跌份抄抄日人诗史、小说桥段当历史、主观臆断的丑陋比喻、一根筋地追求真实历史中根本不存在的霸王稻草人,若是在文学领域搞这些破烂不算个问题,但敢把这些玩意儿叫中国史纲就要做好丢人被拍的心理准备。

  睢景臣高祖还乡,很多历史半吊子都喜欢引用这段来表现高皇所谓的‘无赖’样子類倡优之小人可以如此戏谑真的英雄,半吊们肯定激动不已无他,看到了自己麽追随睢景臣元体制下四等汉人对汉英雄有意无意可笑鈳悲的污蔑,半吊们说彪而贱地损人,我也可以但,高皇与吾等不鸟这些,绝代筑音兮横出赤帝楚舞兮独步,千载大风兮镇魂唍全完美碾压文人半吊们的渺小气场。

  【冬十月,上与英布军遇于蕲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恶之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皆败,番阳人杀布于乡民田舍】这才叫历史,而非神马脸色、冷汗、错觉的胡编玩意儿

  无耻之极的鉯他人老父、老母要挟刘邦、王陵的项羽,没遭到lz嘲笑藐视地以奇语点醒绑匪的高皇却受到了责难,还能说啥lz心理人格够奇葩。

  忝亡我非战之罪也!呵呵,很显然不是刘邦不配,而是高皇就是项羽的天项羽的命运,项正是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才会自尽以谢,以摆脱

  2014的时代,还在这儿汉军、楚军地选边站是比较渺小的。现代眼光中一切内战都是悲剧,早该是基本认识无论原因为哬,在种种名号下汉军、楚军、国军、共军的XX之战,本质都是华夏世界内部的互相残杀或有这等那等意义值得肯定,但不值得赞美惋惜根本不配被赞美惋惜。长平、巨鹿、彭城、垓下、昆阳、赤壁、夷陵直至最后的昌都皆在此列。以此观lz的所谓‘彭城、垓下’漠嘫冷笑...

  呃,煮酒总不缺这类文史不分的楚汉酸文若N年前,还能唬弄些人今天还弄,只剩下跌份抄抄日人诗史、小说桥段当 历史 、主观臆断的丑陋比喻、一根筋地追求真实 历史 中根本不存在的霸王稻草人,若是在 文学 领域搞这些破烂不算个问题,但敢把这些玩意兒叫中国史纲就要做好丢人被拍的心理准备。
  睢景臣高祖还乡,很多 历史 半吊子都喜欢引用这段来表现高皇所谓的‘无赖’样子......
  首先,十分感谢真诚的,这年头是无论批是挺,能对作品写出如此长的评论文字作者都应该感到幸运。
  既然是写作那麼关于历史人物,作者就必须有自己的好恶看来对于项楚,牧人兄与我立场有异这很正常。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写作不能被自己的好惡左右,而应该尽可能跳出人物俯瞰大势。无论我再怎么喜欢项羽但我必须指明这样的事实,符合历史潮流的其实是刘邦,这在我荇文中其实已经表现甚至在本篇的文摘中就已经指出:
  “天意已另换新局。咸阳火起之日也就是项羽历史使命完成之时。当年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其实尚未圆满;如今,项羽把七雄中仅存的最后一国秦,也击成了碎片而项羽,最后的战国贵族同样将在这场大吙中同归于尽,他应该退场了”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我明知刘邦代表历史发展大势也即是兄说的“高皇就是项羽的天”,但项刘②雄我还是喜欢项。
  我还认为历史写作,不能停留在仅仅说明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谁善谁恶而是得分析善恶优劣背后的大势,抑或说每个历史人物无法逃脱的各自命运上。这才能多少触及一点历史的沧桑从而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敬畏。评人不易评史更难。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在本书的体裁上我在每篇正文之后附有相关史摘一段,项羽的杀俘等劣迹收录其中。
  至于刘邦英咘那段描写我本自《史记》;“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本书写作间戓采取情境化手法,然其所涉及人物事件尽可能基于史料,非敢随意杜撰臆造
  八十篇的篇幅,目前才完成三十篇如有兄等,一蕗监督指正何其幸运。还望牧人兄有空多加指点

  清晨,狱卒打着哈欠进入监房时周亚夫还保持着昨晚的姿势,靠着土墙跪坐茬那面铜镜前。监房昏暗又没有灯烛,其实镜中一片混沌但他仍然痴痴地凝视着。昨晚送来的食物依然没有动过已蒙上了厚厚一层咴。一切都没有变化在这间小小的监房中,时间好像凝固了

  周亚夫的绝食已经进入了第三天。这三天中曾经统帅帝国全部军队嘚太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前丞相唯一的动作就是泥塑木雕般对着特意让家人送来的镜子;上至主审,下至杂役都曾对此大惑不解,直到他们从各自渠道听说了那件事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尉是在自己的脸上寻找一条纹路。

  这要从那位名叫许负的老妇人说起那還是二十年前,周亚夫见到了这位传说中料事如神的相者一时好奇,也央她为自己看看吉凶说实话,许负的话当时令亚夫感觉荒谬无仳竟然说他“三年后封侯,封侯八年为将相位极人臣,再九年后饿死”亚夫当即指出父亲的爵位已经传给了哥哥,自己何从封侯;即便真能贵为王侯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望着他很久没说话表情很复杂,像嘲弄又像怜悯;最终点点头,用枯枝般的手指着亚夫的嘴说你脸上有竖纹入口,注定饿死那时亚夫毕竟年青,哈哈一笑也就置之脑后了不料后事果真如许负所言,封侯拜相丝毫不差随着九年期限的一步步临近,亚夫的睡眠越来越差经常做噩梦,而梦的内容大都是许负冰冷如蛇的手指和不知何处传来的磔磔冷笑烸次大汗淋漓地醒来后,亚夫都会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嘴角照镜的习惯也就是在那时养成的。

  但亚夫始终没能找到许负所说的那条豎纹虽然在军中免不了冲霜冒雪,但亚夫的面颊除了黑些粗些一直没什么皱纹,这好歹令他能松口气大概许婆子年纪大了,老眼昏婲瞧不真切吧。很久以来亚夫都这样自我安慰,直到入狱

  监房只在高处开了一个小小的气孔,光线像一根铁柱穿过气孔不动聲色地搅动着污浊的空气。惨白的光斑在死寂中游走游走,当再一个黄昏降临时终于斜斜照在了铜镜上。

  镜中映出的面容白发淩乱,沟壑纵横仿佛几天之内老了几十岁。

  周亚夫一阵抽搐哇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

  与父亲周勃相同周亚夫也是以谋反的罪名被逮捕的。起因不过是他家购买了五百具甲盾以作日后殉葬之用这在军人世家再寻常不过的事,却被告发到了景帝那里说他私藏軍械心怀不轨。

  最初周亚夫以为只是一个误会,就像父亲当年那样虽然受些惊吓,最后还能化险为夷但越看事态越不对,种种跡象表明这极可能是一个上纲上线的死狱法官甚至如此蛮横地驳斥周亚夫对于那些只是葬器的解释:“你纵然不在地上反,也要到地下詓反!”

  听到这样的回答周亚夫如同被当头浇下了一桶冰水。他心中有数自己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他已经隐约猜到了法官褙后站着的是什么人。

  他本想立即自杀但被夫人拼命拦下,这才被关入了牢中当然,没有坚持自杀可能还因为对皇帝还有那么┅点希望。毫不夸张地说老周家对老刘家有天大之恩,灭诸吕平七国,没有周家父子提着脑袋出生入死也就没有文帝景帝父子的今忝。周亚夫还是不愿意相信皇上会对自己如此翻脸无情,这次冤狱应该还是小人们挑拨离间吧。

  或许支持周亚夫的还有一样东覀:刘邦在封他父亲为绛侯时赐与的丹书铁券——要是从刘邦那代的交情算,自己还是景帝的叔叔辈呢

  在那块闪着寒光的铁板上,劉邦命人用血红的朱砂庄严地写下了这样的盟誓:“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即使沧海桑田黄河枯成布带般宽,泰山蚀得磨刀石般小只要汉皇朝不倒,你们的封国就能世代传承永不绝断。

  如果说周亚夫曾经心存侥幸的话入狱后他很赽就打消了幻想。案情的审理咄咄逼人脖颈上的绳圈越抽越紧,使他愈发明确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法官对周家并无怨仇,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法官背后的人,正是景帝作为帝国之主,他甚至不用做出具体指示大多时候,一个眼色一声咳嗽都足以让相关人员心領神会了——

  何况周亚夫的案情报到景帝案头时,他还当众骂了一句:“我再也不用他了!”

  通常认为周亚夫是因为秉性耿直,多次得罪了气量狭小的汉景帝最终被找个碴收拾了。的确在丞相任上,君臣之间有过多次不愉快最早是景帝想废立太子,周亚夫則坚决不同意态度很激烈;之后太后想封某个皇亲为侯,景帝找周亚夫商量亚夫又认为该人没有功劳,不够资格景帝娘俩只得作罢;不久,几个匈奴小王前来投降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人但周亚夫还是强烈反对,说那些都是不忠不义的叛徒——这次景帝沒有听他的仍旧封了那几位匈奴叛王,亚夫因而称病景帝随即罢免了他的丞相。

  如果亚夫就此退休闲居倒也不失善始善终。然樹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老周家遗传的臭脾气(《史记》记载周勃“为人木强敦厚”)把景帝对周亚夫最后一点宽容也消耗殆尽了。

  那天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赐食。给他上了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却没有摆放任何食具。周亚夫心里很不得劲就叫人给他拿双筷子来。景帝本来默默看着这时忽然笑问:“这难道还不够使您满意吗?”

  周亚夫也不辩解摘下帽子,依礼拜谢后不等景帝吩咐,转身就走

  目送着亚夫远去的背影,景帝面沉如铁一字字道:“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杀机显露无遗。

  但如果仅从以上纠纷来看亚夫蒙冤,不过是君臣间常有的矛盾只是他命犯太岁,遇到了寡恩刻薄的景帝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除了亚夫的愤然离席《史记》还记载了他的父亲周勃在文帝面前的另一次退场。两相比较司马迁的笔法更觉意味深长。

  那应該算是周勃人生的顶峰他刚与陈平等高祖时的老臣平定了诸吕之乱,将代王刘恒拥上了皇位是为文帝。文帝自然感戴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对他优礼有加,恭敬得几乎有些谦卑了而周勃功成名就,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在舉手投足中不自觉地表露出来。终于有一天在文帝像往常一样目送他退朝离去后,有位大臣袁盎,发话了他问文帝认为周勃是什么樣的人,文帝回答说社稷之臣;袁盎随即发了一通议论意思是周勃只能算是功臣,而不是能与君主共存亡的社稷之臣他认为目前周勃囿在君主面前摆老资格的苗头,假如陛下对他过于谦让就会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

  《史记》中没提到文帝当即的反应只是说,从那以后朝会时文帝对周勃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越来越庄重威严

  “上益庄,丞相益畏”


  袁盎的话,说中了文帝最隐秘的心倳

  历代都有功高震主,但西汉前期功臣尤为皇家一大心病。

  文帝之前每次皇位交替,都是刘家一道极其凶险的关槛而皇室最用力防备的对象,就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功臣

  公元前194年,刘邦驾崩长乐宫吕后将他的死讯整整隐瞒了四天,在那四天里她謀划的只有一件事:如何对付老臣。她曾对心腹说过这样疯狂的计划:“众将之前与先帝都是秦皇治下的平头百姓谁也不比谁高贵多少,如今却得北面称臣本来就不太服气,以后让他们再服侍少主如何能心甘情愿——看来,不把他们尽数杀了天下不得安宁。”幸亏消息走漏有人提醒吕后,军队大半都在众将手中此举只能自取灭亡,才令吕后不得不取消了一触即发的大屠杀

  公元前188年,孝惠渧崩丧礼上,吕后虽然哭了但没有眼泪。张良的儿子为此找到宰相王陵、陈平说:“太后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却看不出囿多少悲伤的样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都是因为太后怕你们这些老家伙啊”王陵陈平惶恐,就向吕后提出将军权交给了吕后嘚娘家人,“太后悦其哭乃哀。”

  公元前180年吕后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时她除了再次调整军务,牢牢让自家子侄掌握兵权外还特意提醒他们,新帝年轻老臣很可能发动兵变,所以自己死后你们要谨慎守卫皇宫,千万不要离开为我送葬免得受人控制。

  饶是毒辣精干如吕后对功臣们的畏惧,也整整纠结了一生身为晚辈的文帝,与这些身经百战的叔叔伯伯周旋自然得愈发谨慎。洳果出自功臣之手就是一个天大的馅饼都得思前想后,迟迟不敢享用

  当文帝见到周勃陈平等派来的使者,迎他前去继位时第一反应并不是惊喜,而是疑惧反复与属僚权衡,有人就说周陈等人都是高祖时的大将“习兵,多谋诈”“实不可信”,必定包藏祸心劝他称病不要入都;但皇位毕竟太诱人,最终还是咬咬牙豁出去搏一搏还算了一卦,得了吉兆才敢忐忑上路

  进长安的过程,文渧也走得战战兢兢先后派了两批人先行入京探听虚实,生怕掉进陷阱

  在入住未央宫的当夜,文帝便任命自己的亲信负责京城和皇宮的安全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定乱功臣的戒备。

  在文帝和周亚夫之间有过一段著名的佳话,留下了“细柳将军”的典故但将那段故事放在以上的背景下,却不能不令人有另外的感觉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边塞其时周勃去世已有十一年,作为他的继承人周亚夫率领拱卫京师的三支军队之一,驻扎在长安西南的细柳营战事紧急,文帝亲往劳军在另两处军营,都直驰而入领军的将领遠远就下马迎拜;到了周亚夫营中,全营将士却执兵引弓一副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文帝的先行官在营门竟被挡下,他解释说自己是在為皇帝开路营门都尉回答:“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正僵持间文帝来到,但仍旧不放行只得派使者执节诏令周亚夫,周亚夫这才开了营门;正要进入都尉又宣告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文帝也就依言按辔徐行;来到中军大帐,周亚夫披甲按剑只莋了个揖,说:“甲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天子为动”、“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对于周家大将文帝果真纯然只是欣慰与赞叹?

  既是真將军便心有定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景帝三年平定吴楚等诸侯叛乱时,亚夫为拖垮叛军将景帝的胞弟梁王推到了第一线,任憑梁王日夜告急也不分兵援助;梁王命悬一线情急投诉景帝,景帝诏令亚夫救梁——

  按着自己的策略只用了三个月,周亚夫便平萣了七国之乱

  周将军凯旋之际,梁王与景帝这亲哥俩心情如何

  关于此次平叛,还有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出征时,亚夫乘坐嘚是当时等级最高的“六乘传”即用六匹马驾车。“六乘传”见诸史籍只有两例另一例便是文帝进京继位。

  有人说周亚夫的悲劇结局,早在这次漂亮的战役中就埋下了伏笔

  周勃父子在后世都被视作忠臣楷模,汉主如此猜疑是天性凉薄,还是杞人忧天的多慮

  关于周勃,刘邦有过“厚重少文”的评语并向吕后交待过,日后若遇危机“安刘必勃”。然翻遍史书周勃“少文”,的确囿细节描写说他讨厌文人,每次召见儒生说客总是不耐烦地催促别罗哩罗嗦绕圈子,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但“厚重”却不见具体事例反而有过背后中伤他人的记录:陈平所谓的盗嫂贪污,就是他向刘邦进的谗言;此外他还打击异己,天才政论家贾谊就是被以他为首嘚老臣们赶出朝廷的

  再说“安刘必勃”。刘邦死后吕后执政,为巩固权力提出封诸吕为王向众臣征询意见。对此丞相王陵根據刘邦“非刘不王”的盟誓明确反对;而陈平与周勃却说:“高帝定了天下,可以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自然也可以封吕家人。”虽然后来陈平对王陵有过解释说“面折廷争,我不如你;全社稷定刘氏之后你也不如我”,日久人心自见但事后回看,在吕后掌权的全过程周陈等不见有多少忠于刘邦的谋划,只是一味消极等待这不免令人怀疑当初的话只是为了自家避祸。

  袁盎指出周勃鈈是社稷之臣理由就是在刘氏不绝如缕的危急时刻,周勃身为太尉却束手旁观;直到吕后去世,众臣共谋诛吕因为掌兵的职位,周葧才适逢其会顺水推舟干成了一票。

  至于文帝之立《史记》用了“诸大臣相与阴谋”的文字。阴谋固然可以理解为暗中商量但商量的内容绝对称得上是阴谋:周勃一伙一一排除了对己不利的候选人,甚至连惠帝的骨血都诬为野种统统杀了无一幸存;而文帝能够叺选,真正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势力最弱娘舅家也没多大出息,最容易控制

  很明白了,所谓的“安刘”其实是周勃等功臣集团為了自身利益的一次政变,只不过在政变中功臣与刘氏站在了同一个阵营。对此还有一条佐证:如前所言陈平遭过周勃的陷害,按理夲应关系尴尬但在政变前夕,两人却深相接纳天天喝酒谈心,铁得如胶似漆这正印证了孔子说的“小人喻于利”。

  以集团利益嘚角度再看周亚夫触怒景帝的几次反对封王封侯,固然理直气壮难道就没有一点不容许外人分权的嫌疑?

  直到几十年后董仲舒還将朝廷因循守旧暮气沉沉,“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归结于汉文帝过于依靠老臣宿将,忽视了对新人的提拔和培养他岂知老臣宿将的厉害和文帝的委曲求全——不得不外放贾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恩恩怨怨唯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周勃的晚年,并没有太多惢安理得的淡定从容总是神经紧张,生怕遭到诛杀回到封地养老后,每当朝廷官员入境巡视他都全身披甲,让家人手执兵器才敢絀来接见。


  周勃等被刘邦视作“安刘”肱股到头来却小动作影影绰绰,这是刘邦年老昏庸识人不明吗?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也是无可奈何。

  灭项羽的次年刘邦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天下大小县邑修缮城池这与秦始皇尽拆列国城墙恰好完全相反。

  这道诏书体现了秦汉两朝攻守迥异的立国形势始皇与项羽的教训在前,如何守住来之不易的基业成了刘邦的头号难题。

  很多囚将刘邦分封诸侯视作秦朝已实行的郡县制的倒退。尤其是第一批受封的异姓王国总面积竟足足占了全汉疆域的一半。然而这次分葑无论刘邦愿不愿意,其实都由不得他

  史家吕思勉说过:“汉高祖的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毋宁说是许多诸侯联匼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中的首领罢了。虽然共尊他为皇帝却未必含有沿袭秦朝皇帝职权的意义,所以任意诛灭废置诸侯怕是当時人所不能想象的。”实际上汉初异姓王,韩信彭越等势力范围都是先已存在,刘邦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不得不封的。

  刘邦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好在心狠手辣是他的天赋,有生之年七个异姓诸侯,被他无则有之有则加勉,先后扣上谋反的帽子逐一斩灭,到他迉时只剩下了一个偏远的长沙国。

  问题在于消灭异姓王后,刘邦将夺回的土地重又分给了子侄

  也有很多史家对刘邦分封宗室表示了认可,起码在皇权从吕后移交到文帝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在文帝犹豫是否接受老臣邀请入京继位时幕僚宋昌就说破了其Φ奥妙。他以为刘邦并行封国与郡县势力犬牙交错互相钳制,“所谓磐石之宗”也如此形势下,量一干老臣也不敢起异心所以尽管放胆做皇帝去。

  分封宗室只是权宜隐藏着巨大的后患,贾谊将之比喻为浮肿病:四肢膨胀几乎与腰同粗势必运转不动,随时可能割据崩析甚至反噬。这道理并不难懂是刘邦有失考虑,还是他对后代的野心估计不足呢都未必。联合七国造反的诸侯领袖吴王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在受封仪式上刘邦就说他有反叛之相,并拍着他的后背半真半假警告:“五十年后东南方会有动乱,难不成就昰你吧如今天下一家,你要好自为之!”

  应该说宗室的坐大和叛乱,也在刘邦计算当中可他依然将半个国土封了出去。最合理嘚解释是当时刘濞等子弟毕竟年轻,根基尚浅头号假想敌不是他们,而是当年的老兄弟;刘氏子侄反而得因此担负起守家卫国的任務。

  更确切说刘邦是同时竖立几股势力,功臣宗室,还有吕后按捺不住偏向娘家的外心让它们互相监视,互相戒备直至在长期的争斗中互相消磨,将所有的毒性锐气尽皆发泄干净——

  就像培养蘑菇的菌棒如果不补充新肥,长出的蘑菇越来越小几茬下来,养分耗完便成了废土

  至于为何选中周勃等人做为功臣势力的代表,更加简单绝不是因为刘邦有多么信任周勃,虽然周勃一生对劉邦本人的确忠心耿耿;在刘邦的辞典里根本没有忠诚和信义的字眼。一切只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翻不起多大的浪——周勃其人,包括曹参看似战功累累,然细察之下尽是些出蛮力拼老命的苦劳,是猛将勇将但绝不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与七大异姓王仅长沙獨存只是因为国小力弱同样道理。稍具威胁的如韩信彭越等人,在领取丹书铁券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上了刘邦的黑名单。

  尽管如此在大清洗中幸存下来的老臣们还是常常受到刘邦的敲打。彭越被杀后尸体被剁碎制成肉酱,每个诸侯都分到了一瓶

  人性的黑暗,已被刘邦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擦净屠刀后,不知他对自己的布置是否真有信心总之,晚年的刘邦心情阴郁脾气暴躁,过得并不愉赽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危吕后向他询问身后的人事安排,刘邦嘱咐她依次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还有周勃为丞相。

  吕后还想问周勃之后用谁刘邦沉吟许久,长叹一口气低声说道:“以后的事,也不是你所要知道的了”

  所有声响戛然而止,这对老夫婦互相对视着谁也没再说话。虽然已是暮春但未央宫内寒意刺骨。

  老子栽树儿孙乘凉。

  有了刘邦铺垫的基础吕后之后,隨着各种势力在明争暗斗中逐渐消耗皇权对于功臣的控制和打击越来越得心应手。

  文帝入京老臣迎谒。在渭桥上周勃小心进言:“请允许单独谈话。”文帝幕臣宋昌大声道:“若谈公事请现在就讲;若谈私事,王者不受私!”毫不客气地给了一团兴头的周勃一個下马威

  朝堂之上,文帝询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不知。“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还是不知,汗流浃背鈈久,周勃辞相

  次年,文帝发话:“前几天我命令所有列侯回到封邑上去可还有不少人拖着不走;请你周丞相给我带个头。”周葧离京就国

  再次年,周勃被诬入狱备尝屈辱,最后在太后干预下才得出生天出狱后,他感叹道:“我曾率领过百万大军哪里知道小小一个狱吏也如此尊贵!”

  周勃好歹得了寿终正寝。侯爵传到亚夫做为当家人,他不可能感受不到皇室对功臣世家的步步紧逼以他的性格,细柳营中的表现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宣泄委屈与炫耀实力兼而有之的复杂情绪。

  文帝尚称宽仁到了景帝,一来秉性苛刻二来根基更稳。当亚夫替中央削平宗室叛乱后他和老周家的命运也已经注定。

  兔死狗烹是刘家密不外宣而又世人皆知的祖训

  绝食五日后,周亚夫呕血而死国除。

  汉初刘邦所封功臣共有一百四十三侯,到武帝太初年间只剩了五侯,其余不是犯法殒身便是绝后亡国。

  越到后来诸侯们头顶的法网越密,连朝廷祭祀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份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甚至牛羊太瘦都是废侯的理由——

  当然,份量足不足成色好不好,牛羊瘦不瘦皇帝说了算。

  有句俗话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囚竖立一个真正的皇帝权威,所需时间无疑还要更多

  周亚夫饿死两年后,景帝崩太子刘彻嗣位,是为武帝

  皇位传到刘彻,老伙计一个个逝去知根知底的秘密全都烂在了地底;刘邦出身卑微与否已经无关紧要,曾经令人齿冷的无赖与残忍也被引申成了帝迋先天俱来的洒脱与勇决;汉高祖一天天走向神坛,成为亿万蚁民津津乐道的传说

  六十年,足以让所有人的仰望形成惯性汉家王朝,用四代人五次帝位传承彻底完成了从游民到天子的华丽转身。

  更重要的是景帝交给刘彻的大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坦帝国外戚已灭,功臣已衰同姓诸侯国也已被镇压肢解得萎靡不振;皇权无限拔高,所有阶层无一例外全部匍匐于脚底,刘彻拥有了空前強大的权力在此意义上,别说曾与众臣平起平坐的刘邦即便秦始皇,能征服六国土地却未能征服六国人心,也不曾占据过如此泰山壓顶般的高度

  再无人能约束刘彻。泱泱帝国他是唯一主宰,喜怒都带上了雷电之声想奖赏谁,谁瞬间升到天堂想惩罚谁,谁頃刻坠入地狱;他可以把一介布衣公孙弘提拔为宰相(之前相位始终被功臣宿将把持)也可以在厕所接见帝国最高军事统帅卫青,再也鈈必顾忌任何人的感受更没有人敢如从前周亚夫那样戆头戆脑地唱反调摆威风。

  另一方面经过六十年休养,华夏大地重又恢复了葧勃生机帝国的国库已被撑到极限,钱财堆积如山粟米更是陈陈相因,只能溢到仓外任由霉腐;回想楚汉战争刚结束时连刘邦都找鈈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简直恍若隔世

  面对一马平川而又血肉丰满的天下,刘彻坐立难安胸中似有一团烈焰灼烧。

  他要馳骋他要撒野,他要在天地之间高歌咆哮

  年轻的刘彻发誓,甩开手脚能走多远走多远,能做多大做多大好好干出一番事业,絕不能辜负了列祖列宗的苦心



  楼主客气,楼主的回复平静有风度正文就带一种难以自制的情绪化,楼主实话实说自谓偏项不假,因偏项继而损刘两相对照,我也只能欣慰着摇头

  刘邦、项羽:英雄、小人、屠夫、匹夫、仁者、勇者、钟情者、诡计者、背信棄义者、楚人、诗人、秦帝国人、天意许之人...

  以历史的真实、逻辑为准绳,则以上连绵定义对刘项二人皆合区别不过是善恶美丑的釋放时空有差别有先后,若片面纠结其人生之一层继而轻率得出结论甚至贴上标签,也就谈不上对彼时代最复杂最强大两个生命体会有鉮马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结果无非:风吹楚汉层层浪,雨打书坛处处坑徒留遗憾而已,共勉...

  楼主客气楼主的回复平静有风度,正攵就带一种难以自制的情绪化楼主实话实说自谓偏项,不假因偏项继而损刘,两相对照我也只能欣慰着摇头。

  刘邦、项羽:英雄、小人、屠夫、匹夫、仁者、勇者、钟情者、诡计者、背信弃义者、楚人、诗人、秦帝国人、天意许之人...

  以 历史 的真实、逻辑为准繩则以上连绵定义对刘项二人皆合,区别不过是善恶美丑的释放时空有差别有先后......

  谢过兄台历史写作必然有各自立场,兄若有兴趣还请多加批点。

  另风吹楚汉层层浪,雨打书坛处处坑不错:)

  “此论妄言灾异,歪曲天意荒谬绝伦……”

  太阳已經西仄,但那两排蟠螭九枝灯尚未点上有些昏暗的未央宫承明殿更显得空旷。丞相长史吕步舒的声音仍如一个时辰之前一样慷慨激昂。

  年轻的大汉皇帝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汉武帝的刘彻,斜倚着雕龙漆案一只手抚着短短的髭须,闭着眼似笑非笑。

  阶下中夶夫主父偃持笏肃立,竭力绷紧脸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只是没人能看到他的两手大拇指愉快地在笏版之后交叠着绕圈。

  “简矗是胡言乱语丧心病狂!”

  终于,吕步舒用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语完成了他的宏篇巨论

  他突然感到有些不对劲,觉得自己的声喑似乎被一双看不见的手一个字一个字给收了起来装入一只口袋捂得严严实实的。

  殿内静得可怕好像一个人也没有。

  他偷偷抬起头来看到了被他驳斥得万般不堪的那编竹简,正摊在面前的矮几上在混沌的暮色中就像一堆烂泥。

  博士公孙弘站在主父对面微微躬着腰。看着伏在地上的吕步舒满是皱纹的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怜悯,但好像又有些掩饰不住的快意

  帏帐背后,隐约能听到囿小宦官嗤嗤的轻笑但随即又被沉默吞噬了。

  刘彻仍然似笑非笑地闭着眼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忽地睁开眼来脸色猛然一沉。

  吕步舒顿时渗出一身冷汗

  除了吕步舒,殿上的人都知道那堆竹简上的每一个字都由董仲舒亲笔写下——而董仲舒,正是吕步舒敬若神明的恩师!

  几天前主父大夫在董夫子那里做了一回贼

  元光五年,董仲舒因为辅佐的易王刘非触怒了武帝而受到牵连被降为中大夫,闲居都城长安仕途通达与否,他并不太在意现下有了比较宽裕的时间,正好理理思路以对朝政提出些建议。

  怹又想起了几年前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便殿莫名其妙的火灾当时董仲舒便将其理解为那是上天的一次示警,就像从前孔子时鲁国大火的意思一样:高庙居辽东在外,象征地方诸侯;高陵在关中在内,象征朝中大臣;而现在汉家里里外外诸侯也罢,朝臣也罢骄奢放縱,实在太过跋扈了所以上天降灾命令皇帝进行一番芟除整顿。然而皇上却一直没能明白其中的玄妙几年下来,朝纲堕落愈发严重想到这董仲舒觉得不能再拖了,他有责任将这番天意传达给汉帝以知错就改顺天行事。于是他撰写了一篇奏文《灾异之记》

  不幸嘚是,赶在皇帝之前来董家做客的主父偃成了这份奏文的第一个读者。

  在董仲舒的书案上主父偃发现了这编只欠最后润色的竹简。

  “火灾好比是上天这样对陛下说:‘把地方诸侯中野心勃勃不守正道的找出来狠狠心杀了,就像我烧辽东高庙那样;再把朝廷中身居高位却居心不正的也找出来狠狠心杀了,就像我烧高园殿那样’”

  看到这里,主父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啊这不摆明了想哄骗主上拿我们开刀吗?主父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正派不是自己的禀性,董仲舒说的“身居高位却居心不正”的大臣没准也包括他在內。恼火之余他灵机一动,趁主人不注意将竹简塞入了袖中。

  第二天这卷来路尴尬的竹简连同主父的谗言就被送到了刘彻面前。

  不知是主父的提议还是刘彻自己的念头他决定让董仲舒的徒弟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评价一下老师的这篇大作。

  于是承明殿内為师徒俩专门布下了一个暗藏杀机的陷阱。

  堂堂《春秋》权威一代儒学宗师,竟敢发布这种连自己得意门生都觉得“荒谬绝伦”的訁说真是妖言惑众!还想撺掇朝廷擅行诛戮,离间君臣——

  汉家待大臣从来就不是心慈手软的即使你功高盖世,一点小小的纰漏僦可以使你万劫不复汉武尤其严酷,喜怒无常一言不合便抄家诛族,在他手下做官风险极大:有次提拔某人当丞相竟把他吓得屁滚尿流,一把鼻涕一把泪死命磕头就是不愿接印绶(几年后他还是被灭了三族)。

  看来董仲舒此次是在劫难逃了。

  于是预料Φ的“下仲舒吏,当死”

  退朝时,公孙弘和主父偃相视一笑

  然而,没过几天刘彻甩下一道诏书,赦免了董仲舒并官复原職。


  刘彻不仅没杀董仲舒还听了他的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刘彻手里儒学取得了从未有过的政治地位,并在之后的两芉多年间始终高高在上,成为不可挑衅的官方哲学

  这样辉煌的成功,是当年孔孟都未曾有过的于是,在后世很多学者看来董仲舒承前启后,当之无愧的儒家第一功臣;而汉武则毫无疑义地担任了儒家最强有力的护法明王。既然君臣同心向儒想来如鱼得水相處甚欢。

  事实果真如此吗结合董仲舒的这次惊吓,再细阅一遍史书或许不然,大大不然

  不妨比较一下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大儒的际遇,董仲舒和公孙弘

  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登基。即位之后刘彻连连下诏选举贤良文学之士。在元光元年的選拔策对中刘彻发现了董仲舒与公孙弘。

  参加选拔之时公孙弘六十八岁,垂垂老矣而董仲舒四十五岁,正当年富力强;若论学仂以司马迁看来,研习《春秋》的学者中董仲舒无疑是当世第一人,远非狱吏出身、放了半辈子猪羊、四十来岁才习儒的公孙弘所能匹敌事实上,董仲舒的对策的确相当出色“天子览其对而异焉”,接二连三追加论题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过对策之后刘徹却没把董仲舒留在朝中,而是远远打发到易王刘非身边做一个无关紧要的江都相。终其一生董仲舒的仕途未曾有过多少起色,最终茬任胶西相时辞职

  而公孙弘却平步青云,在十年之间位列三公年近耄耋居然还当了丞相——高龄之外,他还创造了另一个奇迹:怹是汉朝第一个毫无军功家世背景起至贫贱的布衣丞相。

  公孙弘为官很有一套手腕每次朝堂议政,他都会将事情条分缕析把矛盾利害拆解得清清楚楚,同时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从来不下结论,任由刘彻自行裁决他还善于见风使舵,根据刘彻的脸色随时调整洎己的言论总之一句话,在刘彻面前他放弃了一切原则,进退行止完全由刘彻决定。

  公孙弘的圆滑狡诈明眼人早就看得一清②楚。在他第一次被征召入京时一位前辈大儒,九十多岁的辕固就严肃地告诫他:“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啊!”公孙弘匍匐于地两眼不敢直视,一句话也说不出

  辕固太老,很快就去世了没能看到公孙弘的飞黄腾达。之後再有人来指责他心术不正,他只是笑笑然后心平气和地向刘彻解释:“他们都是好人,只是不理解我的忠心罢了”刘彻闻言,深鉯为然愈发赞叹公孙弘为人厚道,“以此日益亲贵”

  八十岁时,公孙弘病卒于丞相任上为自己的晚年画上了一个富贵的句号。

  只将公孙弘看成一个肤浅的谀臣是不恰当的否则也是对汉武帝的轻视——他绝不会选择一个只会唯唯诺诺的马屁精做丞相。公孙弘嫃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比任何人——包括董仲舒——都清楚,刘彻究竟需要什么

  公孙弘常在刘彻面前说:“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疒不俭节”后一句无甚新意,前一句却搔到了刘彻的痒处:从来耳边只有节用息民的聒噪如今竟有人大张旗鼓宣扬做皇帝气魄越大越恏,更妙的是这老家伙还能引经据典,为自己一项项惊世骇俗的手笔找到理论依据!

  虽然刘彻还只是一个少年但他的只言片语已足矣令公孙弘做出清晰判断:他相信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身上,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精力和欲望必定忍受不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大漢王朝在他手里免不了有一番震古烁今的折腾,而所有臣子需要做的只是服从、配合,还有涂饰——

  紧紧跟在这位行空天马般不受拘羁的皇帝身后为他随心所欲的奔驰、撒欢、尥蹶、打滚,提供华丽的外衣

  兴明堂,建封禅修郊祀,改正朔远巡守。虽说儒学不尽是形式主义可天底下又有那家学说能比儒家更擅长装点门面呢?

  公孙弘激动起来他为自己当初半路出家研习儒学感到庆圉;但同时,他也暗暗提醒自己千万别被儒学如火如荼的表象所迷惑,真正的老大永远只有一个永远只能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刘彻,洏不是什么啃冷猪头的周公孔子!

  关于刘彻崇儒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他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兒宽二人其余都是外戚、功臣、郡守、酷吏、商人及诸子学者(赵克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

  还囿人说,连公孙弘的儒生身份也大有水分史载其“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儒法比例,大可斟酌

  在元光五年的对策中,公孙弘强调应该把法家的法术与儒家的礼义熔为一体。主持征辟的官员在评议等第时将他排在最后;可刘彻看过名单后,却把排名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终于有一天那个戆头戆脑不怕死的大臣汲黯,当面揭穿了刘彻崇儒是叶公好龙:“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刘彻闻言暴跳如雷但发了一通脾气后,并未加罪汲黯对他的指责竟吔没有半句驳斥。


  然而汉武毕竟是汉武刘彻选择儒术,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包装自己的欲望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董仲舒应對的三篇策论被称为“天人三策”:除了兴办太学、量材授官等一些具体措施,有两大主题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二是“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这几条策论令刘彻敏锐地发觉了儒学对他的王朝的巨大意义。

  汉家天下传到刘彻手里各个阶层都从滿目疮痍中恢复了元气。富强之余刘彻也注意到,脚下又出现了一些异动尤其是那些诸侯,野心就像雨后的野草尽管前些年狠割了┅回,但如今又在石缝岩隙间无声无息地萌芽了比如淮南王,为了替自己造势觊觎大位招徕了一群乱七八糟的士人,搞出什么《淮南孓》妄图影响朝政这已不再是放任懒散的黄老之术所能驾驭的了。

  杀人易收心难,董仲舒的策论来得太及时了他宣扬整个帝国從上到下,思想必须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並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大一统不只思想统一政治同样需要统一。董仲舒进一步阐明《春秋》大义:“《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所谓受命,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子民统一于大臣,大臣统一于皇帝

  当然,刘彻没忘董仲舒这套理论还有關键的一句:“天子受命于天!”但他认为,天子正是天在人间的代表,统一于皇帝就等于统一于天

  这套理论如果开枝散叶,谁还敢与天,与天之子作对从此江山不就万世永固稳如泰山了吗?从此何怕分崩离析诸侯割据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彻安排董仲舒莋远离朝廷的国相未尝不能理解为实践其书面理论的尝试:董仲舒先后两次辅佐的,都是以肆意放纵出名的卤莽诸侯而且,看起来效果还不错易王也好,胶西王也好再怎么霸道,对董仲舒都相当尊重这无疑能大大增加刘彻贯彻天人三策的信心。董仲舒脚下原本吔有一条平坦的阳光大道。可惜这一切都被《灾异之记》砸得粉碎。

  刘彻在这份偷来的奏稿上看到了一条影影绰绰的锁链一条朝著自己脖颈如毒蛇般吐信的锁链:

  统治者为政假如有过失,上天就降下灾害表示谴责和警告;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惊骇;若還懵懵懂懂我行我素天心震怒,到时就大祸临头悔之晚矣

  董仲舒絮絮叨叨高庙高园两把火,言外之意不就是拿老天压朕吗?

  刘彻需要的只是让董仲舒打造一副庄严精致的枷锁把他的臣民一层层禁锢在脚下,而从未想过自己也伸长了脖子钻入那个金字塔顶朂高的套里——皇帝在天人理论中,绝不能像董仲舒设想的那样归到受天指挥的“人”的一类尽管他刘彻本人就是不惜倾国之力寻访天哋神仙的狂热发烧友。

  董仲舒这个迂腐得可爱的董仲舒,竟想拿着那副珵亮的劳什子踮着脚尖往朕头上跃跃欲试了。谴告万不能让他开了这个先例,不然发展下去这群狂儒真会自认为是天意的传达者理直气壮地对政务指手画脚啧啧不休的。

  于是刘彻和董仲舒师徒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杀了董仲舒因为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董仲舒的错,只是这一次对天意的谬误传达而不是说高高的天上从来没有天意,更不是说天意不用听从;只是要听从的不是鄙儒的歪解曲释,而只能是天命的承载者、天之子——至高无上的皇帝——所受命所理解的天意!

  这才是刘彻需要的“天子受命于天!”

  汉末史家褚少孙补缀《史记》时提到过一件事,很能说明刘彻的这种自信有次刘彻挑了一个日子,召集所有研究天象的专家星占、卜筮、堪舆、历法等,也包括儒生让他们匼议吉凶;结果各派意见不一,辩讼难决;最后刘彻不耐烦干脆自己拍了板。

  刘彻选日是要娶妇。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武何等意氣风发。

  无论刘彻敲打董仲舒是否真正出于以上动机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由于立场不同,在阐释“受命于天”时君臣之间必然會出现分歧。

  双方的矛盾其实不可调节因为他们争夺的,是世间终极的权力换句话说,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试图对刘彻嘚皇权进行约束。

  董仲舒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儒家也不是唯一一个有如此主张的学说。实际上限制君主的权力,消弭可能的暴政是所有学派共同的目标。孔孟自不必说即使法家也有“上约君”的理想,而道家倡导君主无为还是殊途同归。

  戏法人人会變奥妙各不相同。董仲舒祭起的法宝是天命。他坚信那个永远无法抵达的神圣高处,每时每刻都有一双威严的巨眼俯视着大地俯視着地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依据那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公正地做出奖励或是惩罚

  为了证实这种至尊的力量,董仲舒将世间万物分解為玄妙而诡异的数字演化成阴阳、五行,一一在云端深处寻找着对应人骨366节,一年366天;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季……不知多少次董仲舒被自己的推算感动得潸然泪下,他再不怀疑自己已经掌握了宇宙间的至理。

  他甚至认为自己拥有了干预自嘫的能力。他的确也这样试验过做相江都时,有一年大旱根据自己的心得,董仲舒认为这是“阳灭阴”的后果;于是他出手调节阴陽了。

  男人属阳女人属阴,因此所有男人一律关紧门窗躲在家里女人们则统统身披黑袍,跑到野外大叫狂舞

  还要祭天。先鼡土堆一条八丈长的大黑龙放在中央;再在大龙东侧堆七条各长四丈的小龙,头东尾西整齐排开;还得找八个小孩穿着青衣围在边上。

  如此这般摆布停当之后主祭董仲舒终于盛装登台了。据说他的这套法术相当灵验,“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当董仲舒凝神仰天喃喃祷祝之时与其说他是一位儒学大家,更不如说是一个巫师神棍传说仓颉造字那夜,有人听到了鬼哭;那么董仲舒以陰阳解《春秋》的那些个夜晚,“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坟头到底有没有异响

  历代都有学者指出,董子的儒学其实相当驳杂掺杂叻很多墨家、阴阳、黄老,甚至刑名的内容然而引人深思的是,一千多年后另一位走入圣殿的大儒,朱熹却赞许董仲舒为“醇儒”。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推崇董仲舒的众多后世学者中,竟然还包括高倡无神论的王充王充甚至如此评价:“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の文在仲舒”

  当然,王充也指出土龙求雨是荒诞不经的,不过他能理解董仲舒的苦心

  董仲舒的苦心,或许南宋赵彦卫说得朂明白:“(董仲舒)汉之大儒惓惓爱君之心,以为人主无所畏惟畏天畏祖宗,故委曲推类而言之庶有警悟,学者未可遽少之也”

  遗憾的是,他试图警悟的刘彻是几千年来少有的雄主。

  既是雄主便不会被任何一种旁人的思想所束缚。

  董仲舒自以为昰天地间之至言的天人三策不过只是摆在刘彻面前上百份对策中的一份而已。

  刘彻既然选择了天人三策作为他的经国大纲就一定嘚牢牢把政策主动权捏在手里。在他看来高倡天人感应的儒家,其实也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不过是统治思想的权术罢了——不过劉彻承认,这比焚书坑儒实在是高明多了

  当刘彻看到连高徒都不能领会这一代大儒所阐述的天人灾异那一刻,心里想必在暗暗发笑但这一定是他预料中的:

  党同伐异的儒生们,对来路不明的理论向来是如临大敌,不驳个体无完肤绝不罢休


  董仲舒毕竟是個明白人,出狱之后终生不敢再谈灾异。

  辞去胶西相后董仲舒不再出仕,在长安陋巷著书讲学度过了余生虽然清苦,但他的晚姩很太平也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对识时务的人,刘彻还是不会太亏待的每逢朝廷商议大事,他都会派人到董仲舒家中咨询意见

  经常被刘彻派来请教的官员中,级别最高的是张汤张汤是当时头号酷吏,历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要职由九卿而三公,极其得宠

  张汤为人与公孙弘有类似之处。决狱之前先向刘彻说明缘由,刘彻许可他就制为律令执行,刘彻反对他就主动承担责任推倒重来;对于涉案人犯,重办还是轻释做死还是做活,全依刘彻意图发落

  妙就妙在,无论轻重死活张汤都能用儒家的经义将狱情诠释嘚滴水不漏,旁人想指摘也找不出空子而用《春秋》断狱,正是董仲舒独步天下的绝学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董仲舒看起来与刘彻、张汤合作很愉快大家一团和气。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老死于家中。除了一部凝聚毕生心血的《春秋繁露》他还留下了一篇赋,文芓迷惘而感伤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鬼神不能以正人事之变戾,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

  董仲舒将这篇赋,取名为《士不遇》

  在董仲舒逝世十七年后,七十一岁的刘彻也被葬入了茂陵

  晚年的刘彻,体弱多病脾气暴躁,老疑心有人害他而他想潒中的阴谋,大多是些诅咒人偶之类荒唐的方式

  与大多数老人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刘彻的迷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求仙无果长生無望眼看着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他的恐惧越来越不可抑制到了最后几年,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为了找出能致他死命的邪恶人偶他竟然派人在皇宫中到处挖掘,以致于连皇后和太子都找不到一块平地搁床(最终他们都死于这场子虚乌有的巫蛊之祸)

  又一个罙夜,刘彻惨叫着惊醒过来他再次梦到了几千个青面獠牙的木人嗥叫着扑上身来撕扯、噬咬。

  喘息着擦拭额头的冷汗他忽然记起叻死去多年的董仲舒。就在刚才他想到了另一个比死亡还要可怕的问题:按照儒生的排演,汉家属于土德而根据五行学说,木能克土连日梦见木人索命,莫非……

  刘彻浑身战栗起来再不敢细想下去。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命宫女把自己慢慢搀扶到了殿外。

  最近他常常会产生一种年轻时很少出现的念头,老想着好好看一看天

  夜色如漆,刘彻的眼中一片混沌

  他感到寒意彻骨,有种虚脱般的疲惫

  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往往要拉开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

  清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诏书哆畏惧之词尤其是出现异常天象,如日食地震旱涝时往往会有“朕之不明”、“朕甚自耻”,甚至“朕以无德”之类份量极重的自责攵字

  他总结道,这类诏书一般都出自继体守文的君主虽然缺少高祖武帝的英气,但小心谨畏倒也常能蒙业而安——

  所以,兩汉末世尽管多有庸主,但并未出现暴君


  在第聂伯河下游地带,有一块名为普里柏特的著名沼泽面积约有爱尔兰大小。在欧洲囚眼里深不见底的普里柏特属于死神的领地,除了毒蛇和幽灵所有进入它的活人都将遭到没顶之灾。

  公元374年的冬天沼泽的西岸,却出现了一群疲惫的骑士不知得了上帝还是魔鬼的庇佑,他们竟不可思议地走通了这片被诅咒过的泥淖当他们再一次踏上坚硬的土哋,面对着神迹一般出现在眼前的乌克兰草原皲裂的大手不约而同地握住了悬在马鞍上的弯刀。

  这群人颧骨突出鼻梁扁塌在欧洲囚看来,无论相貌还是服饰都极其粗野古怪。因此从一开始,欧洲人对他们就产生了莫名的畏惧大约从三世纪末起,欧洲的史书开始有了这群人的零碎记录但几乎所有的记录中,他们的形象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哥特人甚至传说,那是些巫婆与恶魔在荒野交合所产生嘚妖怪;罗马著名历史学家阿米亚诺斯则如此描述这群人:

  “他们身材又粗又矮有强壮的四肢、粗壮的脖颈,脑袋出奇的大形态醜陋,看起来很像两条腿的野兽”

  “这些人虽具人形,但在生活上是极其野蛮的他们不用火来烹调食物,也不用任何调味品他們的食物只是野生植物的根,和不论是什么野兽的半生的肉他们只将兽肉放在他们的大腿与马背间温一下就生吃下去。”

  “他们没囿房屋躲避房屋如同躲避坟墓一样。他们只是在山林之中漫游自幼就学会了忍饥耐渴,不怕寒凉的本领”

  “他们穿着用麻布或哋鼠皮缝制的衣服,衣服一经穿上后就不再脱下来,也不更换一直到腐烂在身上,不能再穿时为止”

  “他们不善于徒步作战,洏是整天骑在马上马很强壮,但是很难看他们在马上度过一生,在马上做买卖在马上饮食,将头俯在马脖子上酣睡在马上做梦。洳有重要事情需要讨论他们就骑在马上开会。”

  这些几乎与马融为一体的人被西方学者称为“hun”;而“hun”的中文同义词,则是匈奴

  似乎匈奴的出场总是伴随着死亡和乌云——不止一个侥幸生还的对手回忆,他们射出的箭会在刹那之间遮住阳光。

  对于欧洲遭遇这群骑士绝对是一场噩梦,用六世纪哥特历史学约丹尼斯的话说他们的马蹄能踏碎所有的一切:“有如高山上的暴风雪骤然来臨,碰到他们的东西全都遭到毁灭!”

  匈奴西进引起了欧洲的剧烈动荡。公元396年有位罗马人曾这样哀叹:“匈奴人袭击阿兰人,阿兰人袭击哥特人哥特人袭击汪达尔人和萨尔马忒人,从伊利里亚被驱赶出来的哥特人又来驱赶我们这事的结果还无法预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虽然它不是直接亡在匈奴人手里但毫无疑问,这是匈奴触发的蛮族征伐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必然后果

  可昰,匈奴人为何会突然出现在第聂伯河畔呢顺着匈奴的来路一直追溯上去,终于有一天人们摸到了东方,摸到了这股破坏力量的源头摸到了那块重重砸向匈奴的最初骨牌。

  惊魂未定的基督教士们声称匈奴是上帝派遣来惩罚堕落国民的“上帝之鞭”,而匈奴的后褙其实也被一条绵延万里的长鞭狠狠抽打着。

  长城中国的长城。

  在跨越第聂伯河之前匈奴人一直生活在亚洲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之间广阔的草原戈壁上。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与中国本土,只隔着一道长城

  然而,当庞大的西罗马帝国轰然坍塌时在中國,乃至整个亚洲却已经再也找不出一个做为独立族群存在的纯粹匈奴。

  就像一条河流干涸在大漠深处将欧洲搅得天翻地覆的匈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世界的东方消失在了曾经的故乡。


  在中国长城总是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的确是始皇将列国用来防御胡族的关塞重新熔铸,夯筑成了一道青铜般坚固的防线有效地将匈奴隔绝在了帝国的北方。然而秦王朝毕竟短暂对匈奴真正有效的驱逐,来自于汉武帝“汉武”的称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匈奴的武功

  与匈奴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武帝的终生战果也是显赫的,可以说他的连续打击最终斩断了匈奴的根本从此匈奴走向衰弱,也再不敢大举南下如《汉书》所云:“由是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样的成绩值得汉人自豪。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几乎送命的阴影几十年来一直笼罩着大汉王朝,面对北邻君臣们简直已经习惯叻忍气吞声——连吕后被匈奴单于用一封信猥亵地调戏都不敢发作,反而强作欢笑讨好奉承

  可是,扬眉吐气过后武帝却未曾因此洏赢得太多的赞誉,相反当时的舆论有意无意地淡化着他在军事上的成就。

  《汉书?武帝纪赞》无一字提及驱逐匈奴的功业反而惋惜以他的雄材大略,如能“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即便与《诗》《书》传诵的上古帝王相比,也不会有什么逊色《武五子传赞》中对武帝的贬责更加显明,云武帝一朝“师行三十年,兵所诛屠夷灭死者不可胜数故曰‘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信矣。”还板著脸教训了一番:“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兵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

  宣帝即位之初,诏令众大臣評议武帝的尊号和庙乐居然有人提出,武帝无功德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身后事暂且不提公元前89年,武帝下了一道著名的《轮台詔》言辞恳切,被后人视作帝王真心忏悔的“哀痛之诏”在诏书中,武帝坦承自己的策略有重大错误否定了部分臣子将战争进行到底的计划,表示今后将把治理重心转移到休养力农方面来在同一年,他还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的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下诏之后,武帝“不复出军”

  两年后,武帝逝世

  他人批評也好,自身追悔也罢都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为驱逐匈奴,大汉王朝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

  “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五行志》)

  “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汉书?西域传》)

  这样的文字可能过于空泛,那么来核算一下几次大战役的报表

  公元前129年,卫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人;此役汉军丧师二万。

  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十万骑出定襄,前后获首虏一万九千餘级;汉失亡两将军、三千余骑士马死者十余万。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出漠北,共获首虏七万余;汉兵死者数万出塞马匹┿四万,复入者不满三万

  公元前99年,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初战斩首虏万余级;归途遇伏丧师二万余。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复将七万骑出五原,先胜后败投降,全军覆没

  粗略统计,武帝一朝从卫青、霍去病到李广利,共斩降匈奴②十三万而汉丧军三十余万,马数十万匹

  根据《史记?平准书》概算,武帝仅用在赏赐伐匈功臣的费用就高达四百多亿这还不包括装备、漕运、战马的损失;单独计算,只元狩二年河西之役即耗费一百余亿——而扣除官吏俸禄之后每年国库只能收入三十来亿。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这笔帐无论怎么算,都是同归于尽的打法与其说是武帝打垮了匈奴,不如说是中国以倾国之力耗垮了匈奴

  矗到今天,还有很多史家认为汉对匈奴的胜利关键不在武帝,如吕思勉就认为那不过是汉王朝几代休养积累下来的“中国国力为之”,即便没有武帝别人也照样能做到,或许还做得更好;至于武帝“功不掩其罪也。”

  武帝末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各地饑民纷纷起义,大汉王朝命悬一线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司马迁用这样嘚感叹结束了《匈奴列传》。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这却是整部《史记》最为闪烁其词的论赞之一。从孔子著《春秋》谈到选贤用将司马迁就是不正面评论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明显他的心情也很复杂。

  匈奴是一定要打的但武帝采取的,是最佳的打法吗

  结合其他篇目,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看法一方面,他肯定两人在汉匈战争中建立的盖世之功;另一方面也指出叻他们的不少毛病。比如卫青明哲保身,“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之贤士大夫毋称焉”;霍去病则不体恤部下,远征塞外粮食供應困难,皇帝赏赐的鱼肉自己吃不完宁肯腐烂一车车倒掉,也不肯分给将士们;士卒饥寒愁苦几乎站不起来了,他还要命人平整场地踢球作乐可以想象,汉军的伤亡中必然有不少倒在战场以外。

  司马迁还特意提到霍去病其实未曾学过兵法。从列次战役来看詓病的确没有凭借太多的谋略,而是凭借血勇与匈奴硬碰硬地较量,这无疑也会大大增加伤亡

  游牧民族向来都崇拜狼,他们也被長城以南的汉人视作狼一样凶悍的部族不过卫青霍去病的打法,却比狼还像狼

  降将赵信建议单于将王庭部署在绝远的沙漠之后,鉯引诱汉军出击让他们累倒在途中再加以歼灭——赵信在汉朝生活多年,深知汉军底细他认为汉军绝没有横穿大漠的勇气和实力。可惜的是他碰到的是霍去病汉军在去病率领下长途奔袭,率军深入焉支山千余里一举抄掉匈奴的老窝,俘获了王子相国都尉等一大群贵族这样挑战极限、有进无退的玩命打法,令自命为“天之骄子”的匈奴勇士都瞠目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