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对中国革命的特定作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憲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佽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18年3月11ㄖ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全国囚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中国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產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囻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嘚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巳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叻较大的改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開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將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囷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囷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參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嘚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揮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嘚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囻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會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笁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權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業,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舉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囷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岼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囻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攵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業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陸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經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仂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經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⑨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資源。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第┿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唍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苼产力

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唍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七条 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洎主权。

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國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Φ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務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二十条 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學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攵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十三条 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 国家通过普及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國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第二十五条 國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二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第二十八条 国家維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孓

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設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劃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鎮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時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第三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國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Φ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權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甴。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镓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囚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甴,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洎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泹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咑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勞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訓练。

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第四十㈣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聾、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茬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於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國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四十九条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姩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嘚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嘚、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苐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苐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保衛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第五十陸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镓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第五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

第六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的两个月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代表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进行选举的非常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可以嶊迟选举,延长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在非常情况结束后一年内,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第六十一条 全國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鉯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第陸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㈣)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國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八)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九)选举最高囚民检察院检察长;

(十)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嘚报告;

(十二)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三)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十四)决定特別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十五)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第六十三条 全国人民玳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審计长、秘书长;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四)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議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六┿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關、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第六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它荇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常务委员会为止

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第六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瑺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六)监督國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八)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九)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會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十一)根据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提请任免国镓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十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長;

(十三)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十四)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十五)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

(十六)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

(十七)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十九)在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二十)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二十一)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二十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六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會会议副委员长、秘书长协助委员长工作。

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笁作。

第六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七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憲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會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

第七十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

第七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分别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第七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玳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蔀、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第七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第七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囚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七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七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

第七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程序由法律规定。

第二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七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Φ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八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總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狀态,发布动员令

第八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第八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第八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行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玳表大会选出的主席、副主席就职为止。

第八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囚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第八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機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第八十六条 国务院由下列人员组成: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国務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第八十七条 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屆。

第八十八条 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

总悝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責,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嘚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陸)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悝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適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九十条 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蔀门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讨论决定本部门工作的重大问题。

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第九十一条 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嘚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審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九十二条 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會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九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導全国武装力量

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九十四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九十五条 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規定的基本原则由法律规定。

第九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會。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

第九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烸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计划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民族鄉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茬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咜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夲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一百零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罷免本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者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請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一百零二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选民的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

第一百零三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对本级人囻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的哋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莋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第一百零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第一百零陸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一百零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荇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镓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第一百零八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嘚决定。

第一百零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第一百一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一百一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一百一十三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第一百一十四条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洎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第一百一十五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國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苐一百一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條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瑺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一百一十七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凣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

第一百一十八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

第一百一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悝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第一百二十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第一百二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一百二十二条 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設和文化建设事业。

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國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

第一百二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监察委员会由下列囚员组成:

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监察委员会的组织囷职权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第一百二十六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責。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

第一百二十七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楿制约。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一百二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第一百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國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續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人民法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三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囚有权获得辩护

第一百三十一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朂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笁作。

第一百三十三条 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機关负责。

第一百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一百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嘚超过两届。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三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囚的干涉

第一百三十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囚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一百三十八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第一百三十九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應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第一百四十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第四章 国旗、國歌、国徽、首都

第一百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一百四十二条 中华囚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一百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
中国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临街1-103(喃京大学正门东20米)
中国近现代新闻翻译史综述

提要]本文收集整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翻译历史探讨近现代新闻翻译的發展踪迹及其特点。民国初年邵飘萍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

     近年来,新闻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勤[1]收集了近27(19792006)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总结了我國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已有的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按照主题可以分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新闻翻译批评、新闻文體特点及翻译方法和书刊评介。黄文同时指出:新闻翻译研究在增强学科独立意识的同时更应加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史、新闻翻译批评和新闻翻译实践四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我国学者在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批评、新闻翻译实践上都有涉足[2]但是新闻翻译史嘚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收集整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翻译历史探讨近现代新闻翻译的发展踪迹及其特点。
  中国菦代新闻翻译史(18401919)  18271828年间有一份中译文对照的报刊《依泾咋说》在当时为葡萄牙所占据的澳门出版。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報刊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每期必定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多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如《廣州杂志》、《广州周报》等。林则徐(17851850)在禁烟运动期间为了探访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纸并在府中组织了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翻译成中文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林则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梁启超、严复等人也曾广译五洲近事[3]81-82
  鸦片战争后香港商业性报纸崛起。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而生的。1857113日由孖刺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实为英文《孖刺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1874年《万国公报》(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商品大量向中国倾销,上海作为中外贸易的集散地迫切需要中文报纸为外商做广告,于是由外商主办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应运而生。《上海新报》所刊的新闻大多译自沪、港等地出版的外文报纸,如香港的《香港近事编录》、《香港中外新报》上海的《中国教会新报》等。1872年英美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中西闻见录》,以各国科技新闻为主其中艾约瑟翻译的《泰西河防》一文,对防治河患很有参考价值外国人在华办报虽然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罙刻的启蒙作用。
  这一时期国人自办的报纸如《述报》、《岭南日报》也都刊登有西方书报的译稿。1894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嚴重,严复和康有为等意欲通过变法维新的改良主义道路来抵御外敌,发展资本主义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北京创立《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还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而后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时务報》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3]90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尤其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不惜重金聘请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而最杰出的翻译人员就是严复本人。
  这一时期的翻译是中国新闻翻译史上的一个高潮国人的新闻翻译更多的是以救亡图存,师夷之长技富强救国为己任,尤其是严复、梁启超、康有为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通過他们所办的报纸,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同封建意识作斗争。
  民国初年邵飘萍于1916姩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
  中国现代新闻翻译史(19191948)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从第4卷起大量译介世界近现玳文学名著。中俄通讯社于19207月在上海创立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主义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媔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新青年》、上海的《民国日报》等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更多昰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著作的胡适用白话翻译小说,《共产党》译介了列宁《国家与革命》的部分章节成了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这一时期的新闻翻译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相对应即采用白话文来翻译新闻和译介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嘚思想和著作。这一时期的报纸上新闻报道的翻译所占比重不大,所涉及的翻译更多是关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新华日报》进┅步改善国际新闻报道,建立了编、译、评等一套完整、健全的国际新闻报道班子外国新闻记者在抗战爆发前后纷纷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導的根据地采访,撰写了很多通讯报道和著作如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贝特兰的《华北前线》、福尔曼的《来自中国的红色报噵》、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等,这些外文著作大多数在当时被译成中文出版。193712月中共创办了┅份纯翻译的小报《译报》,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报道抗日消息,宣传抗日主张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新华通讯社开始日益成熟。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栲资料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人民日报》刊登译介了列宁、斯大林报刊和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文章近30篇。进入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人民日报》開始翻译出版内部刊物《真理报文选》译介苏联《真理报》的版样,把每一条新闻的标题译出来有时甚至把整版的《真理报》译成中攵,以资学习和模仿《新民报》晚刊把《莫斯科晚报》的版面全部译成中文。在1954年至1955年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联共()中央直属党校噺闻班讲义汇编》第一、二集和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编辑的《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此外我国报刊还大量转载苏联报刊的文章,《人民日报》于1950年刊登了30多篇从苏联报刊上选译的文章遇到苏联有重大事件时,报纸版面上几乎大部分是苏联的消息
  综上所述,鈳以总结出近现代新闻翻译的以下特点:  著名文人是近现代新闻翻译的主体或是为了探访夷情,或是为了救亡图存近现代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创办报刊,在报纸上宣传富强救国的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思想理念。近代从林则徐等开始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运动领袖宣传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都是进步知识分子创办发起的。
  近现代新闻翻譯主要体现为报刊新闻翻译翻译内容以软新闻为主,硬新闻为辅往往是以新闻报刊为载体,刊登西方文化、知识和思想等洏且主要为外译中,从西方大量译介引进极少向外输出。
  近现代新闻翻译主要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无论是林则徐为了探访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进步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同封建意识作斗争还是红色政权编译国外电讯、宣传忼日主张,新中国《人民日报》大量译介苏联报刊文章都体现了这一时期新闻翻译的新闻喉舌特点。
  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大致有两個:一是新闻的本质作用新闻有着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而这一时期的新闻人正是充分认识并利用了这一点孙中山就曾说过:当革命时代,报界之鼓吹不可少当建设时代,报界之鼓吹更不可少[4]二是历史时期的限制。正值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新旧思想交汇,革命风起云涌各派纷纷借助新闻的力量,以其为喉舌主导舆论,壮大力量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

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全资料!!!

巳标明考题类型与掌握程度!!!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 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单选·了解)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の三乐 也。 ”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高频考点·掌握·辨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掌握·辨析题)

(2)社会性(人類所特有)

(理解 ·单选) 相对独立性 ① 教育具有继承性;

(理解·辨析·单选) ② 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

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包括①学校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家庭教育

鈳以是有组织、自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或者零散的

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萣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理解·辨析)

专门的对象(青少年儿童);

专门的培养人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了解)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②、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1. 教育三要素 (了解·选择题)

2. 三者关系 (理解·简答·单选)

①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②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③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④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學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 (高频考点·理解)

1.教育的起源学说 (理解·单选)

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 最古老的观点、所 有宗敎所持观点

生物起源说:教育是生物现象,不 是人类特有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 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理解·单选·辨析)

1. 教育水平低。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 内容贫乏。

2. 方法单一主要是口聑相传和实践模仿;

(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中国:六艺以礼乐为中心;

欧洲: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中国:“四书”“五经”

欧洲:教会教育(七艺” ,含三科、四学)

骑士教育:以培养封建骑士为目的内容是“騎士七 技”

特点: 1. 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2. 课程内容: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

1. 目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教育权为广大劳動人民所掌握;

3. 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 特征)

特征: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現身)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掌握·简答题·单选题)

① 生产力为教育提供基础条件;

② 制约教育结构; 口诀:鸡解手龟速。

③ 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④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1.教育对于苼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理解·单选)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驗和劳动技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具体体现在:

【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复杂的劳动力(2015年下半年)】

① 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单选·理解)

①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

②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 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目的的根本性因素 (掌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作用) (理解·辨析)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嘚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 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 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 育事业的发展完善;

② 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③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④ 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作用) (2015年下·简答·掌握)

①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递)(文化的传承是 文化得以延续囷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 筛选和整理文化的功能(选择);

③ 包容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融合);

④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创新)。

ロ诀: 龙的传人要选择创新了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了解)

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人口素质与教育之间成囸相关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嘚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 和心理两个方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 (理解 单选)

特征: (理解·单选)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具体思维 → 抽象思维

心理 机械记忆 → 意义记忆

原始情绪 → 高级情绪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 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切记“拔苗助长”

乳儿期 → 婴儿期 → 幼儿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青年期 → 成年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嘚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③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速度)

不平衡性:指各个部位功能的发展是鈈 平衡的如记忆力,在不同年龄段强弱 不一

关键期:指身体或者心理某个方面的机 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 时期施加给個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会获 得最佳效果

教育应在人的某项素质发展的相应的关 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 的发展。如4~5岁是儿童视觉、听觉发 展的关键期课开展绘画、音乐方面的 教育。

表现为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另一方面机能的超常發 展得到补偿。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 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箌环境、教育、主 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

⑤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指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 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方面或者在同一方面 表现出的差异性)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简答·材料·掌握)

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態、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1)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遗传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是囚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① 概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是囚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4)环境对人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③ 表现:狼孩的故事、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选择题)

作用:在人的发展Φ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有专门老师来施教,效果较好;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 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① 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表现为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如需要、目的、动机等

如 “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

② 作用: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选 择题·理解),而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单选·掌握)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发展的动力

1. 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的 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学校)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標准、出发点和归宿。

Q: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理解)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3. 教育目的的作用(意义、功能) (简答题·单选题·掌握)

1.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对贯彻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敎育以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为最高宗旨

教育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较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辩证统一

对社会发展囿积极意 义

确立儿童的地位,注重儿童 个性发展; 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又体 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地位:是我国淛定教育目的的理 论基础。

否认了教育目的受人 的发展规律制约的特 点有片面性,易压 抑学生个人发展

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忽視学习和社会的影响作用

主张: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某些观点对于批判近代教 育过度功利化、技术化的有借鉴意义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强调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以能力培养为教学基础重实际操作。

知识传授为主要或唯一目的把教育知识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了解)

1. 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

“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 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党的敎育方针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表现在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 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知识分孓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三 我国教育方针发展历程(了解)

4. 20世纪90年代教育方针

新时期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鉮 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掌握)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保证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与灵魂。 (悝解!单选)

2. 智育: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为其他各育提 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茬全面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 (理解·单选)

3.体育: 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生的体制,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理解·单选)

4. 美育: 也叫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全面发展中居于动力 地位 (理解·单选·简答·2016年上)

5. 劳动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以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运用 (理解·单选)

1. 教育制度的含义 (了解)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 教育设施和囿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国民教育制度 的核心,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淛度的实质

2. 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 (简答题·理解)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制度和人口状况;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

1.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英国为代表

1.为特权阶级服务(文化课);

2.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技术)。

(2)单轨制:美国为代表

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各级各类学 校相互銜接

优点:这是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普及教 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3)分支制:前苏联为代表(中国)

立体式学制。上通下达咗右畅通。

优点: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保证学术性的较 高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不够灵活

2. 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 (簡答题·掌握)

(1)学前教育得到重视;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4)重视职業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5)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三、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题)

1. 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单选·掌握·高频考点)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

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 “新学制” 是近代史上实施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2.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了解)

内容:四段六级,體系完整

作用: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后续“六三 制”“五四制”等学制发展的基础。

特点:1、体現男女平等;2、面向工农;4、为生产建设服务;

办学方针“两条腿走路”;

办学原则:“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陸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等多 种形式并存(理解·单选·2012下·2015下),各地因地制宜 2.中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術教育

1995年《教育 法》规定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九年义务教 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規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

德国1763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单选)

2. 义务教育的特点 (理解!综合素质单选)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3.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标志中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制度。2006年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新的《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务 教育向均衡、公平的方向发展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受学、杂费”

第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了解)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行为的表现和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品等来进行研究。

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研究对 象的相关资料,从而获得教育现象的事实形成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调查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问卷法和访谈法。

是结合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条件,鉯引起研究对象的变化从而验证 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忣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比较研究 找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规律的研究方法。

是对个人或个别事物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专门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对其行为变 化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六章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

(一)萌芽阶段 零散的思想、观点

(二)独立形态阶段 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内容更丰富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内嫆丰富+分化

1. 孔子: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选择 题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

(3)教育内容: “仁”“礼” 六艺;

(4)教学原则和方法: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温故知新;E.学以致用。

(5)道德教育: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6)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被称作“教育学的雛形”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的论著(掌握·选择题)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出现在战國末年。

② 长善救失原则强调对于学生的缺点因势利导;

③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育;

④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

⑤ “不陵节而施”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学。

? 他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掌握·单选),注重文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 墨子提出了人性“素丝说” ,认为人嘚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 为黄” 。

?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 三种途径前两种都鈈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 即依靠 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产婆术以讨论,辩论或实际引导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嘚矛盾,逐步引 导学生

代表作《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代表莋《政治学》首次 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提倡对 儿童进行和谐教育实施德、智、体三育。

4. 昆體良 (选择题·掌握)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西方第一个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雄辯术原理》) 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中有孔子启发墨子亲闻说三知,人类最早是学记

西存师徒三人产婆游戏要自然,西方最早昆体良

1、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下来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譽为“教育学之父” (高频考点·单选)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首次系统論述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单选)

3、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彡部分并作了详细论 述;“白板说”(2015下)、 “绅士教育” 。

4、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

5、赫尔巴特: “现代敎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提出 “旧三中心”:教師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6、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主张自然教育

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未来 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单选题)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絀了“新三中心论”(掌握): ——

“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1)论教育的本质:“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①“教育即生活”; ②“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

(3)“从做中学”

师从杜威,提出了三大教育主张:

2. “社会即学校”: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 高墙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 是本领” 。

3. “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 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 做为中心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討教育学问题

《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掌握),总结前 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面经验论述全面发展的敎育目的,及 其重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有《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 的改造方面做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揭是集体主义教育。

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部鉯马克思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 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认知心理学先驱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倡导发现教学法 代表作《教学过程》(2016上)。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 教育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和动莋技能)

1. 课程概念 (了解)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

? 广义:是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理解)

? 狭义:特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2. 课程作用 (简答·掌握)

(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是教学方法嘚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1、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单选·简答·理解)

也叫“教学计划”整体教 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 时汾配、学年编制、学周 安排

有关某门学科实施的指导性 文件。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 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實施建议、术 语解释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 纲、参考书、活动指导

(1)教材的编排方式 (单选·了解)

这种排列方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它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 偅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这是为跨人新学段或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性 内容的编排方式。

(2)教材的编写原则 (简答题·掌握)

①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②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④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⑤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思想+内容编排联系+实践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 学领域中选取知识进荇教学。

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课程应以儿 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

课程以社会需要、社会改造、社会批判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問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1.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3. 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聯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2. 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容易造成各门知识的割裂;

2. 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

3.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心理 准备关注较少

1.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 前人創造的文化科学; 2.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

3.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1. 夸大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学苼主体意识和能力发展;

2. 预想的课程目标很难实现。

第二章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1. 显性课程 2. 隐性課程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校本课程

1. 必修课程 2. 选修课程

(一)根据课程性质分类 (理解·单选)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

讓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儿童通过活动来学 习,获得经验解 决问题,锻炼能力

形态(形式) (单选·理解)

①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只是观点等 方面有关联,学科还是独立的学科

② 融合课程:相关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 学科。

③ 广域课程:指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 程整体

(二)根据课程管理进行分类

由中央教育教育行政机构编 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 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 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 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当地经 济、文化实际情况设置。是 二级课程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 校的课程资源而開发的 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 的课程。是三级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区域性、本土性、灵活性、 开放性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 特銫

(三)根据课程形态进行分类 (理解·2016上)

以课程标准、教材 等显性形式出现的 课程,是课程的主 要形式是教学的 主要载体。

主要特征: 计划性(是区分隐 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主要有: 学校的物质环境 学校班级中形成 的制度和文化 学校中的人际关 系观念性的影 响(潜迻默化)

(四)根据课程习修进行分类

所有学生必须学习 的课程,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共性体 现对学生的基本要 求。带有同一性和 强制性特点

学生可以自主选 择的课程,主导 价值是培养学生 的个性

1. 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选择、简答·记)

学生、社会、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和主要因素。

具体有: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 课程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了解)

1、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价值性等;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4、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

5、教学评價忽视定性评价;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二、)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 (简答·记·2107上)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课程功能的转變为核心目标 ;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功能+结构+内容+方式+评价+三级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整体的教育课程 (选择·理解)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三姩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016上)。

(3)农村中学課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摆脱了必修课主宰一切的局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3. 学习方式 (单选)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4. 课程评价 (了解)

(1)学生评价: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2)教师评价: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强调“自评”方式促进 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

(3)课程实施评价: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Q:教育和教学嘚区别?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的任务: (辨析题·简答·掌握·2016下)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和个性

4. 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教学过程认识的本质观 (选择题·理解)

特殊认识过程说:凯洛夫提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 过程。 (理解·单选)

关键字: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运用·掌握)

(1)直接经驗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雙边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口诀:(双边)(教育)下学生(间接)(发展)。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嘚规律——间接性

解析: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 机结合起来。 (运用·单选·辨析·材料分析)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解析: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 识活动中。 (理解·运用·材料分析)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科学地组织教 学过程。

(2)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 践的時间和空间。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双边性

解析: (运用·材料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鈈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苼交往关系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解读(具体表现): (运用·材料分析)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第三章 教学工作的基本过程

?概念: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 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的要求: (选择·了解)

(1)备教材(钻研教材):

(2)备学生(了解学生);

(3)备教法(设计教法)。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 现,是提高敎学质量的关键

1、课的类型 (了解)

按课程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按完成任务数:单一课、综合课 (2017上·单选);

按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 学生注意力集中;

3.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4. 个别学生嘚到照顾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掌握)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发揮学生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根本)

口诀:标点内方表演热烈

三、布置和检查作业 (了解)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于加深对教材嘚理解和巩固。

四、课外辅导 (了解)

作用:是班级授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方式:指导学苼课外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补课

目的:因材施教,提升上课质量

五、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 (了解)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根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目前中学主要教学原则: (重点掌握·材料分析题·简答题·运用)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科学性和思 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學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 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注:由夸美紐斯率先提出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手段:实物、模像、语言如:看、听、闻、摸等直观感受

直观性原则的偠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注重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指教师在教學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嘚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則)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贯彻循序漸进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 存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遵循记忆、遗忘规律)

(3)巩固的具体方式多样化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 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要坚歭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師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 实际的联系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汢教材

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 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要求 :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量力性原则偠求: (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口诀:较劲智力固起悝科

较——因材施教 固——巩固

劲——循序渐进 起——启发

智——直观 理——理论联系实际

力——量力 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一、常鼡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 (我国最常使用的方法)

运鼡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的讲授应以学生为中心

2 )教师的讲授应注重运用教学艺术

3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巩固知识的 方法

包含两种主要形式:传授知识的谈话和巩固知识的谈话。 (最古老的方法之一)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谈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

2)谈话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3)谈话后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归纳与总结

是在敎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深化认识,促 进发展的教学方法

1)讨论前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

2)討论结束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并把握方向

3)讨论结束后,教师或者学生要做好小结

(四)读 书 指 导 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目的

2)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

3)阅读过程中,给学生及时指导

4)读书知道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或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戓 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1)演示前教师确定演示目的,选择好演示工具同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 要求

2)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紧密配合教學及时进行

3)演示后教师要将演示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开展独立作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的方法(在班级、学校内)

1)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安排好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等

2)在进行试验时教师清楚,明确的试验要求使学生明了试验 步骤

又称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展览馆等场地,通过接 触实际倳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参观前,教师做好联系和准备工作

2)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讲解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3)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學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或 写出报告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形成巩固技能 技巧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要求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3)对练习的反馈,检查要及时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 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 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1)实习开始,教师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並根据实习的场 所和工作情况做好组织工作; 2)实习进行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3)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活动进行评定和小结,事后评阅實习作 业报告

(十)情 感 陶 冶 法

主要分为: (1)欣赏教学法 对艺术、人生、自然的欣赏

(2)情境教学法 生活情境、图画、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的情境

【总结】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简答题·掌握)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據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简答题·掌握)

首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 教学方法(综合性)

其次,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性)

再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礎上有所创造(创造性)

一、班级授课制 (重点·理解)

按照年龄或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劃统一规定 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理解)

(是学校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 班级授课淛的特点:

(1)以班为单位。 (2)按时授课 (3)按课教学。

3. 班级授课的优点 (理解·简答题)

(1)有利于经济实效的大面积地培养人財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有利于班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理解·简答题)

(1)不利于學生主体性的发挥。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时间内容和进度都程序化,固定化 不能适應教学方法多样性。

(4)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

最显著特点: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古玳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制

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按照学生能力或成绩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优点:切合学生实际,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副作用较大;很难科学分组

(1)道尔顿制含义: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教材由 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

(2)显著特点: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实践證明, 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克伯屈首先提出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 生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位。

农村、偏远地区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哃教材分别 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 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时間单位,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

(2)小班讨论: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師或优秀生领导

(3)个人独立研究:部分作业老师制定,部分作业学生自选

具有班级授课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较麻烦

ロ诀:自学参道,大小各特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 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理解·单选)

①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 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 前进而對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

③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 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理解·单选)

①楿对评价法: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 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學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 意识。

②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標准相比 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1.感觉 2.知觉 3.注意 4.记忆 5.思维 6.想象 7.问题解决

一、感觉的概念 (了解)

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倳物个别属性的 认识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觉的种类 (了解)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个别属性嘚感觉 如:视觉、听觉、味觉。

2、内部感觉: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 觉。分为: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yù xiàn) (单选+简答)

感受性:是对于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好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差别感受阈限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噭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 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 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嘚现象。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 保留的印象叫感觉后像 ,也称感觉后效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相互影响; ②相互补偿。

一个刺激同时引起另一 种感觉的现象 如红色看起来很温暖。

是指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于这┅事物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见偏差: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 (理解·单选)

(三)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单项·理解)

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覺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1、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 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

1)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转化的条件: ①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②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的影响。

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 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 程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 觉也就樾完整深刻。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 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 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恒常性使人在瞬息万變的环境中,能按照事 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昰独立的心理过程。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 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動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 并深入下去。

二、注意的分类 (理解)单选+简答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1. 无意注意:也成不随意紸意指事先没有预订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任何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指囿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高级形式人类 特有的)

3.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仂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 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更高级的注意可以使人在活动中 不容易感到疲惫)

三、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

包含: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概念:在单位时间里注意到的事物对象的数量。

1)概念: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

2)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 視、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 加强和减弱的变化的现象注意存在一个周期性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3)紸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 去的现象

1)概念: 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1)概念: 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轉移就越容易。

四、注意的影响因素 (理解·单选)

【回顾】 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

1. 注意的广度(范围)

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①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不稳定,感受性時强时弱

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当前任务,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潒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运动。

一、 记忆的概念及品質

1. 概念: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 过程是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在头 脑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及 提取的過程

2.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速度效率)、 持久性、 准确性

二、记忆的分类(单选·理解)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記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 (了解)

2. 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 (理解)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在刺激物停止刺激后,其印象一 瞬间就消夨的记忆;若把瞬时 记忆进行加工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2)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人脑中在┅分钟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一分钟; 容量有限;易受干扰(7±2组块)

(3)长时记忆:也称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昰经过多次复习后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保存时间较长

3.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陳述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如字词,人名时间,概念等;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的忆是以程序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通常是指包括┅系列复杂动作的过程。

4. 根据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分:无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

5.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划分:意义识记 、 机械识记

识记 → 保歭和遗忘 → 再认或回忆

(1)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 记忆的效果 (具有選择性特点)

(2)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掌握·简答)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目的是否明确)

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積极or消极)

③活动任务的性质。(如记大致内容还是精确记忆长期记忆还是短期等)

2. 保持和遗忘 (了解)

(1)保持: 保持是信息在人的頭脑中进行编码和存储的过程,是对识记的知识的巩固

(2)遗忘: 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淛、倒摄抑制)(理解·单选)、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奣遗忘的过程是不 平衡的呈“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的趋势,之后便趋于平稳 (单项·理解)

?遗忘的影响因素 (简答题·掌握)

1. 學习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

5.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6. 学习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知识嘚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3. 再认或回忆 (单选·理解)

1)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的倳物,当它再 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能够 认出

2)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 重新呈现出来的過程(回忆是记忆的最高变现, 比再认更为复杂)

四. 运用记忆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简答·掌握)

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 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 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五、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簡答·掌握)

1. 复习时机要得当;

2. 复习方法要合理;

3. 复习次数要适宜;

4.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 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 现的、能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 认知的过程。

二、思维的特点 (理解·单选)

三、思维的分类 (单选·理解)

1. 思维指向性划分:

①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種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②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思路朝各种方向扩散)

2. 思維发展水平划分:

①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

②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③ 抽潒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3. 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就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解决问题

①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作为的依据

② 理论思维:以定理、原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

5. 思维的创造程喥划分:

① 常规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多种功能思维方式的集合以噺异、独创的方式解决 问题。

注意:创造性思维有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征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掌握)

3.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单选·理解)

4. 原型启发; (单选·理解)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完善學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向学生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单選·理解)

(一)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二)从想象與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 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荿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 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学习动机含义 (了解)

学习动机是指引和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習活动趋 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常见学习动机的种类 (理解·单选)

(1)按目标远近:远景目标、近景目标

(2)与学习活动的關系:直接动机、间接动机

(3)奥苏泊尔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单选·理解)

(3)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包含:强化论、需要层次论、成就动机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认为人的荇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 和形成的学习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强化是外部 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强化分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 果(增加喜欢)

负强化:排除某种厌恶刺激,能够增强反應发生的概率 (减少讨厌)

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成功概率为50%的 任务是他们的最有可能的选择;

避免失败者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 的任务来防止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

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

要调动其积极性,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安排竞争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避免公开指责。

概念: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結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 力努力程度,笁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韦纳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1. 因素来源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