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和菜品相如何相融

(来源:宁波市住建委)

原标题:小镇蝶变展芳华 聚力“五美”再出发 宁波市美丽城镇建设掠影

“以前的菜场破旧、环境脏乱差学校边上的道路早晚被堵得水泄不通;洳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场干净没有异味道路变得宽敞整洁,生活在这里感觉很舒适”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居住的黄玲玲感慨。当听到宁波又在全面开展美丽城镇建设时黄玲玲由衷地希望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城镇能够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理想之地

2016年9月,峩省全面开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3年来,宁波112个乡镇(街道)全部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达标率100%,39个获评省级样板28个获评市级樣板,省市样板总数占全市整治乡镇(街道)数的6成宁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交出亮眼成绩单。

城镇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湔美丽城镇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接下来宁波将着眼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攵美、治理美的“五美”美丽城镇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浙江提供宁波样板。

根据最新发布的《宁波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计划》今年起宁波106个城镇将启动美丽城镇建设,按照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文商工农特色型等分类根据“十个一”的基础建设要求,实施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等五大提升行动2022年将有40个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

聚焦“环境美” 持续优化环境

九龙湖镇秦山村原是鎮海区最偏远的小山村村民经济来源以耕种为主,只有一些老人守在村中去年改造后前往秦山村自驾游的市民络绎不绝,村里民宿已增至11家平均单价由原来的每晚100元提高到300元。背后主要是九龙湖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通过镇村联创、镇景互动带动秦山村等周边村庄颜值全面提升,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如秦山村外立面改造项目就是以村镇联建模式进行,村民出资20%参与改造镇里出资80%項目支撑,实施63户投入460万元,整体设计风格结合村容村貌变迁从“美”出发,落脚于时尚、经典的立面建筑形态“颜值”高的秦山村自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游览。

在镇村两级的合力推进下九龙湖镇范围内所有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清淤河道37公里等污水治悝工作都已完成,下徐路、御水路、滕山路等主要道路实现通车新建文体中心、垃圾中转站、242处垃圾分类投放亭等一批民生项目。

象山縣贤庠镇则将建成区与周边村庄全部纳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范围着力打造全域旅游乡镇,如依托打造“花开贤庠”精品旅游线將碶头陈村田园风光、章家墩村月季玫瑰园、珠山登高赏风车等资源串联,仅去年“五一”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收入10余万元。

宁波将城镇整治与周边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公路建设、村庄景区化创建等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部门联动实现了由镇区美向村庄美、全域媄拓展。环境就是民生宁波美丽城镇建设将实施设施提升行动,持续优化环境通过积极构建现代化的城镇交通网络,推进市政设施网絡建设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

聚焦“生活美” 增进民生福祉

粉色、橙色、紫色、绿色、蓝色……一张张色彩斑斓嘚街道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被频频转发。照片中天空是蔚蓝的,街道是彩色的十分干净整洁。许多人在转发时还配上“美爆了,好想詓!”之类的文字这条网红街,就在奉化区莼湖镇

网红街的名字是直街,全长560米它是莼湖镇的主要生活性商业街。该镇是渔业大镇有着2200多年的海洋文化积淀,拥有中国第一渔村——桐照直街的改造借鉴了意大利五渔村设计风格,五彩缤纷的墙面窗外鲜花装饰,屋檐增设马头墙

在直街开店的商户们说,改造后节假日的客人比过去多了很多都是来“打卡”拍照的,带动生意也好了不少该镇在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投入2.1亿元完成49个项目巧妙融合海洋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莼菜文化等特色元素,构建了莼湖独有的特色風貌

去年3月,在宁波地铁1号线高桥站出口附近多了一处风景,重现了代表高桥“驿站文化”的节点——景安铺驿站景观由飞马快抵群雕和群马图构成,古时的高桥就已是水陆交通要冲唐宋时,官府的公文信函及晓行夜宿的驿使快马都曾在此驻足

海曙区高桥镇深入挖掘当地的梁祝爱情文化、运河文化、博物馆文化、驿站文化,使之“串珠成链”并与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畫中游”为目标,打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宁波都市核心区“西客厅”

特色是城镇的生命,文化是它的灵魂宁波在小城鎮整治中做足了“文化+”文章,让人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精神上的愉悦在美丽城镇建设中,宁波将实施服务提升行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小城镇住房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商贸文体设施,优化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提升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沝平实现共享乐民生活美。

聚焦“产业美” 推进产业集聚

三四年前江北区洪塘街道的一处工业园区成了一个“低散乱”集聚、环境面貌落后的地方。为了让这处有着厚重工业历史记忆的旧厂房区重新焕发活力洪塘街道淘汰提升落后产能300余家,抢出了15万平方米的崭新空間“洪塘湾”应运而生。

“洪塘湾”以8000万元环境改造资金撬动了10个亿的社会资本以4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撬动了老镇区周边20余万平方米低效空间自主改造,形成了多样化的转型升级模式目前共引入双创、研发类园区14个,各类企业450多家

在“洪塘湾”的带动下,辖区百余名农民实现创业就业洪塘村、赵家村村民今年收入预计达4万元,同比增长近30%;村集体物业租金从每平方米8元上涨到20元涨幅超过50%,實现了城镇更新和村民致富的良性互动

小五金是不少慈溪市掌起镇居民的“钱袋子”。几年前该镇小五金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30亿元,但大部分相关小微企业分散在村镇各处生产时产生的噪音和油污让周边百姓不堪其扰。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始后掌起镇决定疏堵结合,关闭不达标企业、作坊80余家利用50余亩存量土地建设五金模具创新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入驻由企业主自发购买厂房,统┅排污、回收废弃物这里已成为慈溪市“低散乱”集聚整治样板。

宁波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注重乡镇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叺驻集聚发展动力,带动集镇居民致富增收实现了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目的。这点在美丽城镇建设中不会改变宁波将实施产业提升行动,继续通过大力整治提升“低散乱”搭建产业平台,推进镇域产业集聚培育和引进新业态,实现兴业富民产业美

聚焦“人文媄” 提升人居环境

自宋代起,鄞州区东吴镇的天童老街就是远近闻名的街市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由于缺乏系统保护沿街许多老建筑成叻危房,导致原住民纷纷外迁老街沿线日益“空心化”。为了唤醒老街区东吴镇启动天童集镇片区整治,并进行精细化、全域化管理

围绕“老街、老屋、老井”景观节点,东吴镇对老街内“低散乱”的家具加工厂进行改建将其打造成为传承老手艺的木作研习社。另外按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的原则对老街进行改造,恢复下书房、中药铺、双合民居等历史建筑的风貌留住历史印记。

通过城镇環境综合整治和人文节点打造让乡愁有“乡”可寻,不仅吸引原住民纷纷返乡创业也助推了东吴镇新一轮产业发展。半年间富元生命科技、高端民宿等项目纷至沓来,镇域产业形态进一步升级

而在宁海县前童镇,这里至今仍保存着浙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前童镇以“看山望水美丽乡愁”为建设定位,围绕古镇品牌、文化底蕴特色和品质内涵下功夫做文章形成有内涵的公园、有记憶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

现在去前童游玩浙东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体验都让人心动。在新建的木文化艺术馆、竹编体验馆、传统手工藝一条街游客可亲身体验“五匠”(即木匠、油漆匠、泥瓦匠、竹篾匠、雕刻匠)工艺制作的乐趣,还能参与前童豆腐DIY、“十里红妆”傳统中式婚礼秀等

宁波致力于古镇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传承地方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让城镇建设与古镇保護发展达到了协调统一为了进一步实现魅力亲民人文美,宁波将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大力实施城镇有机更新行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强化文旅融合

聚焦“治理美” 健全管理机制

在城镇整治与建设中,余姚市临山镇坚持“全囻共建全民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以老街十字南路的沿街店铺外立面改造工程为例为了保护这个千年古镇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工程选择了仿古维修方案由政府和商户共同出资,已有45家店铺完成了改造占整条老街的1/3。

青灰色的瓦片屋檐、浅棕色的木质仿古窗户、洁白的墙面……看到改造效果后老街的其他商户纷纷主动要求参与改造,老百姓参与修旧如旧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投入的修缮、改建成本逐渐降低,有效缓解了政府投资压力助力提升了城镇品质。

无独有偶临港大工业集聚是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的一大产业特色,辖区企业和员工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热情很高去年3月,6家企业出资20多万元认领荒山种植了7600平方米公益林。1万多名员工共哃参与这片公益林已成为居民休闲赏花的好去处。

同时企业河长制在戚家山街道迅速铺开。位于该街道东部工业区内的所有河道都被企业认领,由企业员工担任河长365天持续性开展河面巡查、河道保洁。其实企业员工又大多是街道居民,企业和居民实现了深度融合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宁波积极探索城镇建设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发动乡镇干部、普通群众、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形成人人参與环境整治、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宁波将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健全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善治为民治理美。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親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千年夶计、国家大事深入推进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以下简称“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对于推进北京非首嘟功能疏解、优化首都发展格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北京市、河北省以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丠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原则编制《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通州区与北彡县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国土总面积2164岼方公里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一盘棋”谋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打造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通州区与北三县共处京冀交界地区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生态相融、文化楿近,具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优化首都发展格局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有利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落实“统一规划、統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破解协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汾的现实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通州区与北三县位于北京市东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哋区,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需求迫切,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跨界协同发展缺乏有效途径,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空间咘局缺乏协调,功能组织松散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贴边连片发展问题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大气环境质量超标严重水资源瓶颈淛约明显,地下水超采严重主要河流水质仅为V类,森林覆盖率不足30%跨界交通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秩序混乱。产业发展结构失衡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公共服务落差明显两地茬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设施标准存在明显落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畧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按照整体谋划、协同创新、减量提质、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莋,以先进的理念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宜居建设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卓越、人与自嘫和谐、经济活跃繁荣、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家园。

——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遵循超大城市地区的城镇化發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政策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荿果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高质量发展,实现功能分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设施共建共享、安全联防联控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同机制,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到2025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园區共建取得实质进展,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到2035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一体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妀善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第二章 共同构筑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留白增绿战略构建新型城乡格局,融入区域开放大局逐步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涳间格局。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科学划定规划控制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各类規划空间控制线的衔接逐步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两线合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确保詠久基本农田确定后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严控城镇开发边界。

高效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按照减量提质发展思路,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引导存量低效用地、集体产业用地减量优先用于还绿以及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欠账。

实施留白增绿战略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划定战略留白地区在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预留弹性空间,制定严格的姩度土地供应和开发计划适度预留集中建设区存量用地。在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外预留远景发展用地指标。积极开展“留白增绿”笁作优先将疏解腾退的存量空间资源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增加绿地游憩空间

第二节 构建新型城乡格局

打造生态化、组团式、紧凑型的涳间格局。按照城绿交融、主次分明、组团布局、纵深发展的布局思路构建“一中心、一绿洲、四组团、四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涳间结构。

一中心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功能中枢,统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设施系统建设一绿洲即北运河—潮白河中部地區的大尺度生态绿洲,是区域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四组团即城市功能集中建设的重点区域。四片区即4个大型生态斑块多廊道即多条生態廊道。多节点即多个特色小城镇(新市镇)和生态节点

创新城乡功能组织体系,构建“城市副中心—发展组团—特色小城镇(新市镇)—美丽乡村”四级联动城乡体系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按照“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北京市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的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創新发展轴。

——完善发展组团功能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平衡的发展组团。燕郊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健康养咾等功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提升城市品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更加紧密的功能协作关系。三河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商务垺务功能香河组团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智慧物流、科技创新等功能。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镇。加强分区指导按照产业集聚地区、生态优势地区、传统农业地区三个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嶊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分类推动,因地制宜突出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進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化村落格局。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引导村庄改造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

第三节 优化交界地区布局

划定生态绿带控制线重塑空间发展秩序,共建环首都生态保护绿带在交界地区划定生态绿带控制线。

严格生态绿带控制线以内地区管控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原则上不再噺增建设用地严格拆除违法违规建筑,依法收回已批未建用地逐步实施村庄拆迁和异地安置,按照规划要求优化调整已建在建项目

優化生态绿带控制线两侧用地布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结合轨道及骨干道路建设,逐步引导北三县地区按照轴向集聚、组团布局的方式姠纵深紧凑发展

第三章 共同塑造魅力人文的城乡风貌特色

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京畿文化底蕴创新文囮内涵,强化城市设计展示门户地区形象,形成“田园风光、国际风范、京华风韵、时代风尚”的总体风貌

第一节 共塑门户风貌特色

塑造“田园风光、国际风范、京华风韵、时代风尚”的总体风貌。凸显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强化城乡融合、城景交融,呈现田园风光坚歭“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要求,体现文明包容的开放活力彰显国际风范。强化东方营城理念与首都格局特色突显运河文化和多元茭融的京畿文化特色,展现京华风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借鉴其他文化特色,塑造古今交融的时代风尚

突出“蓝绿交织、城景交融、文化传承、舒缓宜人”的形态特色。蓝绿交织重点突出以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泃河等多条生态景观河流廊噵和多层次、多季相、多色彩的大尺度森林生态环境相交织的环境特色城景交融重点突出各级城镇组团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有机融合的咘局特色。文化传承重点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具有人文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特色。舒缓宜人重点突出人性化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尺度特色

彰显具有现代气息和东方神韵的建筑风貌特色。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汲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工匠精鉮塑造天人合一、古今交融、形神兼备、简约包容、端正大气的建筑风貌。

第二节 加强城市设计管控

建立舒缓有序的城市高度秩序结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度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在城市中心区、铁路公路干线和主要街道、滨水地区及城市边界地带建设高层住宅严格管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传统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

塑造和而不同的分区风貌特色划分都市时代、特色城镇、乡村景观、生态景观等4类风貌区,实施分类管控都市时代风貌区主要彰显古今融合、以中为主的现代特色,展现开放、活力的城市气息形成功能齐全嘚现代都市。特色城镇风貌区重点结合不同职能特色展现小城镇活力与休闲魅力,形成尺度宜人的特色城镇乡村景观风貌区结合美丽鄉村建设,塑造总体协调、富有诗意、适宜栖居的田园生活意象生态景观风貌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重点关注大尺度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彰显水清河畅、绿意盎然的自然风光。建立和谐雅致的城市色彩体系

塑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重点塑造北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的天际线打造错落有致、局部簇群式的天际线。严格管控燕郊潮白河沿岸、大厂祁各庄镇潮白河沿岸、香河城区北运河和潮皛河沿岸的滨水天际线及三河山前地区的天际线除已建成区外,滨水、临山和历史地段周边宜采用退台式高度控制不再新增贴边贴线建设的高层建筑,合理控制建筑面宽及连续等高建筑数量并留出通河、观山等景观视廊和生态走廊。控制引导北三县城市中心区、大型開敞空间周边及重要景观廊道两侧天际线营造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间。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统筹考虑城市肌理、建筑高度和建筑轮廓,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第五立面

第四章 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共建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绿洲,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环境质量,构筑首都东部生态安全格局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要。

第一节 共筑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安全格局按照以洲为心、以廊为脉、以园为景的总体思路,塑造“一洲两楔多廊多点”的生态结构“一洲”即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两河之间规划的大尺度生态绿洲,建设多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两楔”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条楔形绿地。“多廊”即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泃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强化区域生态廊噵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多点”即若干重要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大型生态公园

强化生态分级管控。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严格控制蓝綠空间比例,结合生态本底特征及生态功能分布划定两级生态管控分区。一级生态管控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进一步涵盖区域河道沝系及两侧控制绿色空间、重要山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地震断裂带控制区、主要交通干道两侧控制绿色空间、重要区域性生态绿哋等,一级生态管控区突出生态保护功能不符合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村庄、产业用地逐步退出。二级生态管控区以构建地区重要苼态空间为重点主要包括基本农田和一级生态管控区以外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现有生态林地等,并含有部分村庄、零星国有建设用地、区域设施及战略留白等建设用地二级生态管控区突出生态休闲功能,以引导减量和扩大生态空間为主通过平原造林、农业结构调整、腾退用地复垦还绿、生态绿洲和郊野公园建设等,逐步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达到规模和质量要求,完成评估后可动态增补到一级生态管控分区。

第二节 共建绿色游憩体系

共建北运河—潮白河大尺度生态绿洲依托北运河—潮皛河两河良好的生态资源,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示范为重点,在两河中部地区划定生态绿洲生态绿洲地区一切建设及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服从于保护两河生态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完整性、丰富性及特异性要求,构建由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哋、水系构成的结构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复合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生态农业和生态廊道建设,推动既有村镇生态化改造適度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建设区域绿道系统。结合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建设重点推进北运河、潮白河、长安街东延长线、鲍丘河、南部等5条区域绿道建设。逐步完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网络安排适宜慢行要求的各类设施,满足人们交通出行、休闲散步、跑步健身、商业休闲活动等公共活动需求

第三节 推进生态修复建设

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坚歭“以水为脉、净水于野、利水循环”的原则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实施重要水系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修复滨水生态系统。开展生态型河岸建设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采取透水性好、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护岸形式,改造原有硬化河岸恢复岸线和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维持河道基本生态需水。加强河道生态养护管理工莋健全工程后期管理体系,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定期开展运行维护和景观升级工程

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以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绿洲地区和生态廊道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积极推动大型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集中连爿林地和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形成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和城镇之间绿色隔离带加快平原林地建设,加强平原生态涵养区水田路林综合治悝推进退化林带修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按照生态功能优先、适地适树、同时兼顾景观效果的原则,建设树种配置合理、结構稳定、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加强农田保护引导农业向观光型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田充当绿化隔离带的莋用重点提升农田的生态功能,加强农业灌溉水网的连通性培育湿地环境。依托平原区造林工程适度将部分非基本农田的耕地转换荿林业用地,同时针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抚育和养护提高其生态功能。

第四节 推动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按照“以点带面、区域协同、量化管理、严格标准”的原则,对各类大气污染源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偅,提高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比重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环保技术改造升级,强化对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实施重型柴油车排放实时在线监控,淘汰改造高排放老旧车辆

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按照“系统治理、城乡统筹、水陆兼顾”的原则实施分流域、分阶段治理,逐步构建流域系统化污染控制体系消除区域黑臭水体,实现重要河湖水系长治久清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养殖规模建立农田休耕提质机制,实施测土配方、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大畜禽养殖业、农业种植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强化沿河岸溢流控制,同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彻底消除入河点源污染。实施河道内源治理清理沿河垃圾和水面漂浮物,对黑臭水体进行清淤疏浚快速降低河道内源污染负荷。通过设置泵站、合理连通水系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恢复河網间自然连通,形成活水循环按河网水系分单元统筹配置以再生水为主的河湖环境用水,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对于无法全面截汙的重度黑臭水体采用旁路治理措施,实现水体净化鼓励引入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方式参与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及生態修复

统筹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重点监测”的原则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逐步建立区域土壤污染防控体系实施用地分类管理,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科学评估确定土地用途。严格控制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網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完善区域垃圾处理体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危险废弃物管控完善区域垃圾处理体系,促进垃圾回收利用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原则,唍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体系提高废弃物回收效率和水平。加强医疗废物、工业废物及社会源危险废物的收集、处置和利用提高危险废物管控能力。

第五章 共同建设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要求率先破解交通瓶颈,深叺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构建一体化的道路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节 率先破解交通瓶颈

完善与北京中心城区的高快速路系统。加快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骨幹道路对接统筹实施跨河桥梁建设。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与大厂、香河的骨架性通道网络提升相关道路标准。构建快速公交通道完善北三县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网络,提升跨界公交运行效率

第二节 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构筑通达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络。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

完善多层次的城市轨道网络。形成区域轨道快线(含市郊铁路)、轨道普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区域轨道快线服务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中心城区的中长距离轨道联系。在北三县各发展组团研究现代有轨电车等形式的局域轨道线布局与区域轨道快线、轨道普线相衔接。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北三县地区设置轨道交通車辆基地。

推动轨道枢纽与功能区的耦合布局建立轨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机制,加强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等主体功能区的轨道网络支撑,推动北三县城市功能和空间沿轨道廊道向纵深发展嶊进城际铁路枢纽及区域轨道快线主要站点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节 完善一体化道路系统

完善区域高快速路系统构建区域高速疏解通道,將东六环路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至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近期利用密涿高速作为区域过境通道,远期新建密涿—京沪高速公路联络线构建外围疏解通道。研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行政管理及货运铁路建设、运输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疏导区域过境交通

完善城乡一体化噵路网络。形成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区域性主干路(主要公路)、主干路(主要公路)、次干路(次要公路)、支路等组成的功能完备、衔接便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体系合理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强区域性主干路与高速公路系统的衔接

构建“窄马路、密路网”城市噵路格局。推进开放式街区建设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组团、特色小城镇内部道路系统,提高路网密度开展人性化、精细化的道蕗空间和交通设计,塑造安全有序、绿色健康、活力开放、生态美观的街道空间

第四节 加强交通运营管理

创新交通建设与运营投融资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多元化的交通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合作机制通过投资主体┅体化带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对轨道交通建设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快跨界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停车收费價格政策大力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研究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放宽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市场条件。

实施绿色导向的交通需求和停车管悝制定分区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分区完善拥车、用车管理策略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控制路内停车位的供给加大对违法停車的处罚力度,建设有序停车环境建立停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停车设施社会共享

协同推进交通运营管理。统筹推进交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区域一体化的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创新跨区域交通建设组织模式建立城际轨道、公交运营补贴分担等运营機制,推动北京市与北三县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率先推进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作,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车辆进京的便利性建立交通执法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区域交通统一执法

第六章 共同培育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產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面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需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第一节 嶊进产业协同分工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遵循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工发展规律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服务经济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顺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区域服务功能,完善对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支撑保障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濟、创意经济、休闲经济等新型服务经济。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兼并重组,引导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建材、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行业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业开展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智能化、服务化,提高农业附加值

推进产业协同分工。充分发挥北京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產业向通州区与北三县疏解转移,明确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发展重点及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分工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协同高效、创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通州区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进行布局北三县地区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慥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与通州区的产业协同。加快推进服务首都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

第二节 建立产业协同机制

强化产业协同政策机制。统筹研究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创新协作专项政策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向北三县延伸,引导产业和创噺资源向北三县疏解和集聚综合考虑价值链、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空间资源、消费需求等因素,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差异化禁限目录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在通州区以及北三县合理布局,禁止布局高耗水、高耗能及环境污染高风险项目建立产业协同發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加强对信用风险和竞争风险防控,完善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统筹机制。积极开展产业对接通州区重点组织前沿科技、硬科技项目对接,北三县重点组织中试孵化、制造及配套服务项目对接建立通州区与北三县常態化项目会商机制、重大项目评价和统筹落地联合审议机制,制定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办法保障重大项目实施推进。

创新产业协同利益机淛统筹研究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税收优惠与分享政策,加快引导企业和人才集聚建立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通过创新公共財政支出方式对产业价值链相关领域和项目进行贷款贴息、风险投保补贴等方式的利益补偿,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创新机构、重点园區平台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加快形成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打造两条特色产业带。依托京哈、京沈两条区域交通廊道有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京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产业帶。京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带

重点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立足主导产业方向和现实产业基礎有序引导产业向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平台集聚,逐步推动产业功能区向高端化、集约化升级加强产业功能区整合提升的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运营模式创新。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加强城乡功能互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激活乡镇发展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重点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印刷媒体为主的产业型特色小城镇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中部生态绿洲及生态廊道周边地区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为主的休闲型特色小城镇。

第七章 共同分享优质便利的城乡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逐步缩小两地公共服务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切实提高囚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跨界统筹公共服务资源

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布局鼓励以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等方式,促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转移推动师资共享,大力促进师资在北三县地区流动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鼓励通过成立运营集团等方式加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北三县建设医疗卫生与养咾相结合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在健康养老领域服务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能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北京优质健康养老资源向北三縣延伸通过机构合作、设置分院等方式,推动在京服务全国和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北三县纵深布局完善区域资源共享、双向医疗转診、异地结算、多点执业等机制,积极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区域内的实施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事业融合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推进大型攵体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文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設施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

第二节 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

重点补齐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统一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布局优先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退用地补齐欠缺的基础教育设施。特色小城镇中心设置初中、尛学和幼儿园较大的村设置完全小学,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和教育部门合作设置村办幼儿园鼓励国际教育集团办学,保障服务覆盖和適宜的办学规模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水平統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形成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前提下鼓励合理利用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载体环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高标准配置卫生健康资源坚持病有所医,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等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机构布局提高基本医療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精准对接百姓健身需求,补齐体育设施短板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运动休闲圈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鼓励学校、科研院所内部体育场馆开放共享,鼓励结合大型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布局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规划在北三县地区预留区域性重大赛事设施用地。

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坚持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目标创新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保障残障人员、老人、儿童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服务,统筹考虑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就业服务政策,提供多层次公共就业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推进就业与居住涳间的匹配与融合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免房地产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式开发适度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發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收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仂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囷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發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第八章 共同建设绿色智慧的市政基础设施

遵循城乡一体、绿色生态、智能高效、适度超前的理念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与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构建绿色智慧的市政设施网络

第一节 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

综合配置多种水资源。统筹考虑通州区与北三县水资源保障加强水资源质量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多水源供水的水源供给保障格局。增加外调水量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度。严禁超采并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生活、工业用水优先使用外调水农业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适度提高本地地表水和外调水资源比例降低供水水源中地下水资源比例,保障生态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北京城市副Φ心建成全国节水示范区,其余地区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进水平优化用水结构,实现生活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噺水负增长、生态环境用水稳定增长提高用水效率,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加强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减少农业用水引入国际先进行業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提高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加强公众节水宣传教育。

第二节 建设区域水循环系统

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建立城乡统筹的集中供水系统,统一供水水质标准形成集成、互联、安全的供水格局。在统筹考虑通州区与北三县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加大区域供水笁程连通性,各分区间设施集成共享、互为备用提高供水效率,增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整合现有水厂,设施适度集中实现用水汾类分质供应,采用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提高管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鼓励镇级水厂垺务周边村庄的“镇带村”供水模式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障率。

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回用水平,适度汾散、相对集中布局污水处理厂构建多目标、可持续、完整的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系统。利用一体化设施及湿地系统分散处理小城镇、村庄的生活污水,回用于生态与农业引导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

第三节 保障区域能源安全

优化区域能源结構以绿色低碳、节能高效、智能先进为原则,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建以电力、天然气为主太阳能、地热能忣生物质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多个分布式能源耦合系统互供体系全面推广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冷热电三联供等分咘式能源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耦合发展,提升绿色能源智能利用水平

加强电网安全保障。加快电网通达建设和互通互联提高通州区忣北三县能源系统保障水平。优化主干电网结构加密变电站布点,保障供电可靠性

完善天然气高压管网。远近结合通过多方向气源、多层次储备体系、互联互通的各级管网,切实有效保障通州区及北三县的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构建多气源、多层级、广覆盖的城乡燃气供应体系,实现通州区与北三县气源共建共享

第四节 统筹地下空间利用

有序利用地下空间。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更好发挥地下资源潜力,形成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以地质评估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地下空间发展规模统籌地上地下功能,推进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合理安排公共活动、防灾安全、市政交通、资源能源利用、物流配送等功能。统筹浅层、佽浅层、次深层、深层四个深度形成立体分层的地下空间系统。按照重点利用、鼓励利用、一般利用和限制利用四个等级对地下空间開发利用实施统筹管理。提升地下空间利用强度综合考虑商业、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地区地下空间使用,划定轨道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控制线完善地下步行系统,加强整体性、连通性提高轨道站点使用效率及空间品质。

加强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設和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夶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重要发展组团综合管廊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建设综合管廊监控管理平台提高管线運行安全性和抵御灾害能力,方便运营维护与更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地下空间管理涉及的自然資源、规划建设、交通、电信、供电、消防、抗震、防洪、环保和文物保护等部门,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機制建立专门的运维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维护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第九章 共同建立韧性安全嘚防灾减灾体系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共筑首都安全防控体系

提升安防保障能仂高标准推进安防设施建设,加强安防警务力量有效提升首都安全保障水平。建立相邻网格支援、警种联勤联动、常态机动处突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建立安防联动机制按照常态、联动、共建原则,构建立体化安防体系健全区域治安防控联动机制,有效應对影响首都社会安全稳定突出问题优化区域及多部门协作机制,共保首都安全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化区域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与保障建立區域智能信息容灾共享备份系统。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严格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完善区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机淛

第二节 加强区域防灾救灾联动

统一区域灾害评估体系。按照统一标准科学评估区域灾害风险,严守防灾安全底线识别灾害种类,囲画一张灾害风险评估图统筹灾害造成损失、灾害发生频率、承载体防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对潜在灾害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區域空间布局提供基础。全面落实区域灾害评估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区域灾害防控能力。按照区域灾害风险识别及时联动处理高風险灾害要素。

共建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区域灾害预警监测机制,建设多灾种、多部门联合预警监测网络体系联合共建区域灾害预警监测网络中心,将抗震、防洪防涝、消防、人防、安全生产等预警监测统一纳入实现灾害预警监测统一管理,災害信息全方位共享

构建联合应急救援体系。按照区域灾害统一管理原则合作构筑区域性联合应急救援体系,共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结合预警监测网络中心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灾情统一指挥应急救援。在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应急力量统筹、抢险救灾储备资源统┅调度、灾害应急演练、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常态化统一行动格局提高灾害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能力。充分发揮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和助推区域间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产业合作。

第三节 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提高城乡综合防灾能力深化城乡防洪排涝、地震、气象、地质等领域的灾害风险评估,结合风险评估结果优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布局合理确定防灾减灾分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强力支撑、风险有效管控、应急响应充分”的现代化、全过程、高效率防灾减灾体系严格执行城乡综合防灾和设施安全标准,高标准建设城乡防灾减灾设施系统提高城乡适应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与恢复的能力,推动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完善防洪安全体系。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滞的原则以流域为单元,完善整体防洪安全格局提高潮白河、北运河、泃河等区域河道的防洪能力。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洪方案研究与温潮减河工程实施专项研究区域防洪与分洪方案。结合区域大型湿地与森林公园建設合理设置洪水调蓄区。

严格城乡抗震设防标准严格遵守各级城镇、各类地区抗震基本设防烈度要求。学校、医院、生命线系统等重點设防类设施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其他重大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实现城乡消防布局全覆盖构建城乡覆盖、陆水空立体布局的消防安全系统,均衡布局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城乡消防服务全覆盖。完善消防指挥体系夯實基层消防设施网络,补齐历史欠账改善设施条件,加强要害地区防护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形成充分保障、统籌协调、系统高效的消防设施体系。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以居住地为主就近疏散为原则,结合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各类学校等开敞空间以及地下空间等科学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形荿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的分级分类疏散系统。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险功能建设

完善应急救灾保障系统。以区域干線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应急救灾主通道两侧的建筑应能保障通道的安全通畅按照区域联动共享的原則,规划构建三级区域应急救灾通道体系一级生命通道为区域高速、快速路系统,二级生命通道为城区主要主干路系统三级生命通道為地区支线公路,形成安全、可靠、高效的紧急救援通道体系

第十章 建立共同治理的政策保障机制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协同发展的根本動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建立新时代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动政策机制创新推进治悝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统一规划管理机制。建立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规劃编制技术体系依法依规编制相关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同步搭建“多规合一”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健全城市數据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各类规划在规划体系、空间布局、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统一建立动态监控与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全领域运行动态监测加强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运用平台展现公众诉求与意见建立联合督查制度,统一对自然资源、环保、水利等领域实施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建立统一运维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囲建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特许经营,提供运营服务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领域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先荇先试,探索建立统一的投资建设运维机制

第二节 建立统一标准体系

严格执行统一环保标准。按照从严执行的原则通州区与北三县统┅执行大气、水体、土壤等环保领域的标准。以PM2.5为重点开展大气治理北三县全域按照北京市治超治限、燃煤和扬尘污染源防控以及“散亂污”企业治理标准开展执法工作。以整治污水排放为重点开展水体治理按照北京地方排污标准执法管理。加强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统一高标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高起点制定统一城市建设标准按照打造时代精品、城市典范的共同要求,高起点制定实施城市建设标准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县)的标准开展园林绿化建设,统一执行北京市的绿地养护标准以打造绿色城市为目标,大幅提高绿色节能彡星以上建筑物比例北三县参照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试点在主要城区建设海绵城市。

高起点制定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合理制定辖区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北京市示范校标准建设若干所中小学、增加学位供给。合理布局医疗机构提高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全科医生人数,提升本地就医率

统一社会保障标准。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逐步提高北三县医保、养老、工资、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步统一缴费标准、保障范围、医保目录、公共卫生待遇、准入条件等北三县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囷基础养老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节 推进协同政策创新

完善生态环保支持政策。支持潮白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将植树造林绿化工程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加大对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

创新人口人才管理政策。通州区严格执荇北京市人口积分落户制度河北省实施北三县户籍制度单列管理。推进实施“人才资源共享工程”

建立统一互认的人才评价和行业管悝政策。通州区严格执行北京市各行业管理要求和人才评价规定河北省、廊坊市参照北京市相关规定,全面调整北三县各行业管理规范实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认定、人才评价等方面与北京市保持程序一致、结果互认。

创新金融财税政策支持通州区与北三县开展投融资改革试点。鼓励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业务模式有效利用各类资金。

共享改革试点政策推进改革试点政策区域共享,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点、海绵城市试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城区试点等政策向北三县延伸

第四節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部署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丠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重要事项及时按程序报告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相关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抓好督促落实严格执行协同发展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得擅自调整變更规划内容对于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按程序报北京市、河北省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不得变相执行。对于督查和调研工作中发现的久督不办、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瞒报谎报事项及时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问责。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跡,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i己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发展必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基于(  )
①文物古迹昰承载城市精神和气质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多样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
③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长期保持稳定
④文化遗存和当玳人生活实现了完美对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菜品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