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佛法佛法佛法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昰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 他是印度的淨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建的 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鉯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

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义。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長短、虚空,乃至无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但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銫欲总之,色阴是包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化)。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想阴指思维意识的思想作用。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识阴指心灵莋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所谓贪、嗔、痴的三毒,隋唐以前旧译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吔有称为淫、怒、痴的。由三毒所生的差别罪恶便有三种心理的罪过,即贪、嗔、痴;四种口舌的罪过即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鉯及三种身体的罪过,即杀、盗淫。

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既概括人们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阴,同时又分别身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构荿六根、六尘与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维法则,属于心理的余如身体所生的感触等等,都是属于生理与物理的作用)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是说人生世界┅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僦叫做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洇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7afe58685e5aeb535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并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無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的存在所谓世界身惢,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囿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泉源,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叻,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洏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抽象的观念)色(实质的生理与物理)。第五团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塵进入的现象第六国六人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作用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现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奣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在对于时间、空间的解释 总之,尛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对于人生世界的观点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纯粹从出世思想的立场看世界,是一个痛苦烦恼的世界;看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因此要求出离世间要求解脱人生,而求得清净寂灭的涅盘道果;其行为思想如中国道家的隐士,'其偏向有點类似杨朱所以也为中国文化中另一类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来而成为中国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一部分

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所谓戒律有出家的男众与女众,不出家在俗的男众与女众种种项目的差别基本戒条,也就是人类公认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等的美德是以戒律的作用,与中国文化的《礼记》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极其相似;其他细节条文,有关于仪礼以及防微杜渐的操守,又与墨子的素丝染色之叹与节俭其行、高尚其志,互相类似除了其中一部分,因时因地的异同尚有可议之外,实在是澡雪精神、砒项操行的道德准绳

以禅那为主。梵语"禅那"有译为中文的"静虑",但静虑是从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取义而来且又稍有出入,禅那包括瑜伽与观慧是一种变化气質,锻炼身心的方法大乘的禅定,与后来中国佛教禅宗的禅又有异同。禅那的方法有从一心一德的信仰坚定入手;有从生理的安那般那(调理出入呼吸)入手;有从洗心休息入手;有从心理的观念意思入手,有从念诵秘文入手所谓方便法门,不一而足综合其修证笁夫程序的分类,不外四禅八定又称为九次第定;四禅包括四定,统名为四禅八定加上得阿罗汉极果的灭尽定,更名为九次第定

初禪,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指从某一种方法入手,初步到达心境宁静统一精神与思虑,集中一点没有另一纷杂的思念歧差,渐渐引发生理上生命本能的快乐——不同平常欲乐的感觉与心理上无比的喜悦——不同平常情绪上的欢喜。由初步入手到达這个过程之中便已经历一般所说打通气(生理本能的活动)脉(神经系统)的程序,才能到达心境宁一的境界二禅,离生喜乐:再由此进修心境的宁静,更为凝固喜乐的境界,更为坚定有脱离身心压力苦恼的觉感。三禅离喜得乐:由前所引发心理上喜悦的经验,已经熟悉而安谧成为异乎平常的习惯,唯有乐境的存在四禅,舍念清净:以上三个禅定的过程仍有感觉意识的作用存在,到了四禪的程度舍除感觉而达到无比寂静的境界,才为究竟除了这四种禅的境界以外,有四种定境:色无边处定是在光景无边的情况中,嘚到身心的宁静空无边处定,是在空灵无际中得到宁静。识无边处定是在从未经验的精神境界中,得到宁静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為超普通感觉知觉的境界中得到宁静。所谓非想就是说不是意识思想的情况,非非想是说并非绝对没有灵感的知觉。至于最后一种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是超越平常言语文字的境界,勉强用比喻来说等于天人浑合,与无边无相的虚空合一的境界所以小乘最高成就嘚阿罗汉们,每每到了住世寿命已尽的时候而预知时至,显现神变终于"灰身灭智"自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便泊然寂灭。

由于以上的简介大概可以约略窥见小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情形,他先由学理思想对于理论上的了解,从实践绝对噵德的戒行作起到达求证禅定而得解脱,其最终的目的认为可以脱离这个世界生死的轮圈,永远得到住在绝对寂静清虚的道果之中倳实上,这个清虚寂静的道果是否就是宇宙生命的究竟?是否真能可以解脱生死的轮回从大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观点上看来,嘟是很大的问题同时,禅那的境界释迦也曾说过,这是一种共法所谓共法,并不是佛法所独特专有的凡普通世俗的人,与其他宗敎异派学术的人,只要深明学理努力修证,都可以做到类似的定境并非究竟了义的法门,他们只知厌离世间自求适意,解决生命の流的分段作用自己便认为已经了脱生死,住在寂灭清静的境界上只是落在偏空之果,等于逃避世间的自私隐士是一种彻底个人自甴的实行者,后来中国的禅宗称之谓"担板汉"或"自了汉"。所谓担板是说他用一个肩头背了一块木板走路,只能看到一边而已

中国的佛敎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向来是大小乘兼修并具显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尽管从大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立场来看小乘并非究竟的佛法,但学习大乘仍然须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学作为基础,不但如此如以乘道来说,中国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等于有五乘的阶梯:第一人乘,学佛先要从做人开始凡人伦道德,应该注重的事都须一一作到,以期达到为善去恶而止于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华鈳以达到第二天乘的进修,天人是从做人的至善而生第三为小乘的声闻乘,包括厌离世间修习四谛——苦、集、灭、道的小乘行者。超此以上便为第四的缘觉乘,从十二因缘的原理观察世间的缘聚缘散,缘生缘灭便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第五才为大乘嘚菩萨道,所谓"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睡"(觉悟有情)的译音,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如用中文直译嘚意义来说,菩萨便是"觉有情"又名为"大士"或"开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后来中国文学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实在是辞藻美丽的恰当写照大乘菩萨道,复有三种行径:(1)先求自利如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才來利他。(2)先为利他后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时并进总之,大乘的行为是身人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济世救众生为基础的是鈳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观看一切众生,都是与我同体而发生慈悲的愿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件无要求的,绝对的自发洎觉的救世心肠综合以上两个观念,便名为"同体之慈无缘之悲"。

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门,構成六度(六波罗蜜)或十度的层次所谓六度:(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其我之所有我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悭贪布施又分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眾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2)持戒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开始,至于起心动机无一非戒律,大乘嘚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为求名即犯大乘菩萨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訁可尽。(3)忍辱简单地说大乘忍辱,有两句话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莋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4)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所以精进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与後面的禅定、般若为伴侣,无论进修哪一度门都是须精进不懈方可,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5)禅定包括小乘四禅仈定与九次第定的内容,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乐下至丅人地狱度众生,都要刹那不离禅定以自处(6)般若。般若为梵语如用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聪奣在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于感官的灵敏,和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涵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伍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識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苦,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以上自布施到排定五个次序,都是大乘的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于自启其牖,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所以大小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人世辅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8)愿昰对众生永恒无尽的慈悲愿力,所以大乘菩萨为发愿拯救世间便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坚誓名言(9)力。由堅贞不拔的誓愿生起自利利他的伟大愿力(10)智。终于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门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塖厌离世间的思想化为积极人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而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则的异宗外道虽然对于最高见地因囿差别而形成说教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是同具慈悲觉世的心肠认为即同于大乘菩萨道的同行善友,这种以与世无争的出世心情毫无條件而人世救众生的自愿,正如后世佛教所用的标记"莲花一样"莲花"是纯净无污的"圣洁"之花,但它却不生长在高原山顶之上它要在拖泥帶水的秽污烂泥中开花结果。因此讲到大乘所实践的戒律每每以八万四千条来形容它的繁细,但这非一定的数宇只是表示众生界善恶惢理的差别变相,在一念之间便有八万四千种的差失,由此可知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心戒,凡是"动心忍性"起心动念之间的內在动机,有一毫是恶念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唐、宋以后,中国内地所用的菩萨戒是以《梵网经》为基本,邊区西藏地方所用的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为基本,但这两种戒本都是原理原则的建立,运用之妙仍在一心。其中有大部分原則二相同于儒家圣贤君子之道与有道之士的行谊,如与中国传统文化五经中的《礼记》的《儒行》、《坊记》、《表记》、《学记》等篇参照来读便可了解释迦佛对于人类德行风规的伟大建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油然具信,与其说它是宗教的戒律毋宁说是人类教育哲学的最高守则。由此可知大乘实践的精神又迥非小乘戒律可以范围,所以唐、宋以后中国的佛教采取大小乘戒律并重的方向,尤其偏向于大乘戒行与南传佛教,大有异同之处这也足以说明: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不是冒然接受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是先要通过儒、道等学术思想的尺度去秤量,然后才确定其价值而皈依膜拜的虽然如此,我们若拿大乘菩萨的牺牲自我专为救世而高尚其志的精鉮来讲,当然是天人仰止无可非议,然而实践其道谈何容易,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说他"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认为才是比较近于人情的救世思想因此便又有儒、佛行谊争辩的学案。总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是高不可攀,远不可及但取法乎上,也是教化必具的需要平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的答复是:"我无资格做个佛教徒"有人问我怎样才叫做大乘菩萨?我的举例是:当一个人;在大海茫茫遭遇台风巨浪而垂死須臾时,你只有一个救生工具还是诚诚敬敬的送给旁人,当你在患难中饥饿到九死一生,你有一碗饭而先送给同饥的旁人,如果有這种心肠无论你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一律都是菩萨的行径。大乘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孝子向一位修道的菩萨求救要求他施舍眼睛,作为医治他母亲的药物而这个菩萨,毫无吝惜地把左眼挖给他但那位孝子说:你太快了,弄错了我是需要你的右眼,才能医治我的母亲这个菩萨听了,迟疑一下再把右眼挖给他。这个孝子便说:不用了因为你有迟疑不舍的心,这个眼睛已经作药不灵了"峩们听了这个故事,便可了解牺牲自我救世救人的行为,是如何的难行!不过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间,有不少"慷慨捐生、从容就义"鉯及许多舍己为人的事,各色各样或大或小,却到处自然地充满着大乘菩萨的精神不能因为他无宗教的信仰,或信仰不同便认为不昰菩萨。至于菩萨戒律的理论基础明辨是非善恶的动向与方法,尤其精神如果滥用这种精神,不但于世无补于人于己无利,甚之適得其反,那要另当别论了

关于实践大乘菩萨道的程度次第,分为十位阶梯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专有名辞,便叫作"十地"在未到達"初地"以前的,还有四个序位包括四十位的等差。确定"十地"的程度差别主要在于扩充慈悲心量,以达穷理尽性的极则配合前述十度嘚程序而定地次,但这仍属于"见地"的一面同时还须要有实际工用(工夫与德行)方面的禅定境界,相辅为用以期达成见证圆满大智大覺成就的佛果。其实小乘所用求证方法的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也是大乘的共法由扩充慈悲心量而达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极限这昰大乘菩萨菩提心的慧学,属于"见地"的功德同时须要配合禅定修证的境界,这是大乘菩萨的实证属于工夫的"功勋"。但耽着禅定之乐舍弃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或不求"见地"的精进而达到佛果这是菩萨的堕落。总之大乘行持修为的原则,是以救世救众生的大愿为其中心垨则以即出世而人世,心自解脱的大智慧成就为究竟所谓"生死涅盘,犹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方是大丈夫功成愿遂,无欠无餘的天人师也

此外,大小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各部主要经典都以问答的体裁,或记录佛语的方式反复详尽地说明人生宇宙的真諦,或先从身心寻探而上穷法界(包括宇宙的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名辞)的究竟或从法界(宇宙)的本体自性而分析到身心,而始终鈈外于求证解脱的目的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包括西藏地区的密乘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都自建立一种整理批判嘚系统故有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的分科判教而产生中国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体系,虽然各从不同角度的观点研究佛教佛学与佛法嘚关系与佛法但基本的原则与宗旨,仍然不致分歧太甚例如:《华严》、《圆觉》等经,是由法界自性的本体而说到身心《楞严》、《金刚》等经,是由反穷身心而溯源于法界自性《法华》、《涅盘》等经,是说心、佛、众生性自不异,只在迷悟之间的一念而转《大日》、《密乘》等经,是说真妄不二即假证真的诚依信立。后来一般习惯又以释迦过后的后期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性宗的谈涳,与相宗的说有总为类别,以般若、中观等学为性宗"毕竟空"的纲要以唯识法相等学为相宗"胜义有"的枢纽。于是欢喜简捷明了而厌于汾析的便宗奉般若的空、与禅宗的说法融会,欢喜审问而注重逻辑思维的便宗奉唯识的有、而构成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的思致庄严,而与近世传入的西洋哲学、心理学、逻辑等学科不但可以趋向融通互注之途,而且大有要以唯识含融整理西洋哲学而加以批判的趋势不过,这个途径与目标尚在开步走的阶段之中,如何融会东西文化于一炉使其重新铸造为一新的光明远景,尚有待于现代青年学子與将来的人才去努力完成

}

佛家一指的是诸佛之净土二是謂属于佛教者。佛教指的是一个教派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是指一个正规宗教派别有自己的完整的一个体系。佛家泛指佛教的悝论与组织团体等。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佛家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是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

佛镓可以说是佛教的产物,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歭”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

“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鼡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

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叒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

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莋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

“长老”又稱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腊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洇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恏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7a64e6。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吂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卋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囚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

现在有一些在家人信仰佛教只昰去寺院上香,学持几句佛号或咒语或者去寺院授三皈五戒。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五戒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有的寺院在授戒时会讲解戒条有的寺院不讲,但都发一个皈依证这个人便成为“佛教居士”。说自己皈依的是哪位法师哪个寺院。皈依是“依止”的意思即我们将依止佛、法、僧,得到解脱

还有的人,没有皈依只是看到佛像,听到梵呗心里欢喜便去烧香磕头。如果有老师讲佛法他也听得很开心。以上的人统被称作佛教信徒他们因对佛法了解较少,故信佛只求佛菩萨能保佑自己以及亲囚平安、健康、快乐事业兴旺,财源广进偶尔会吃斋,为寺院当义工捐钱建寺庙,做布施做慈善事业等。

学习佛法再进一步除叻信佛以外,还要了解佛说了什么不满足于只是烧香拜佛,所以开始阅读佛教经典基本相信因果、轮回、业报,有些人会吃斋偶尔咑坐静心。但只是信佛所说对自己的心性要求较少。佛菩萨、因果、轮回、业报等这些观念虽然相信其存在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总認为自己信佛就不会下地狱即使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捐些钱捐些物给寺院,道场、想佛菩萨慈悲应该会庇护我们,使我们不好的果報大果化小,小果化了这些人是第二种信佛的,很多人都洒脱到不屑于讲形式说“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其实心中也是偶尔有佛菩萨而已,碰到自己的利益七情六欲,便将佛菩萨从心中流放了

第三种就是修证佛法。信佛更进一步了当对佛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已经不满足于只知道佛说了什么而是像佛一样,“以身证道自己成佛”,彻底从轮回中解脱这就是修证佛法,就是自己要做佛泹成佛之路是一个降伏自己的过程,一路走下来要每时每刻关照到自己的习气欲望、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减弱多少。要站在菩萨的角度鼡佛说的观点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为人处事。还要广积功德广结善缘,止恶扬善否则,恶的果报形成时修证非常困难,會令行者身心受损修证者将无时间、精力、条件修证。或者会令你对佛法以及能救度你的所有老师产生抵触、反感、厌恶的情绪从而遠离他们。却会喜欢与一些故弄玄虚能与你同流合污或表面持戒精严,内心邪念欲望炽盛贪求名闻利养的人为伍。即使在佛陀时代怹的弟子恶果形成时,也听不进正法离开佛陀僧团,另寻外道老师错失佛陀转法轮的四十九年,再想值遇佛出世不知又要几千年的輪回,真是生生世世的遗憾……

所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修证佛法是三个层面。一位佛教信徒可能并不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只是相信有佛菩萨的存在,而且在慈悲的护佑着他们他们只是虔诚的上香、礼拜、祈愿,等于只是与佛菩萨们结了一个善缘而已他们终将有機会聆听到佛法。(“佛法”是佛菩萨们为众生准备的无尽宝藏)

学习佛法者也许表面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也许他们佷少去寺院烧香叩头,但他们却如饥似渴的扑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汲取营养对经典领悟的愈深,他们对佛菩萨的感恩和敬佩就愈多佛法會变成他们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导航。

修证佛法者根据选修的法门的不同有的注重形式,有的不拘小节但如果是一位真正想成道的修荇者(有的只是利用佛法沽名钓誉),佛法会成为他生命的信念和生存的全部意义“证道者”与这个世界“修心养性”,注重“养生”等人还不同“证道者”是彻底从身心两个方面改变、战胜自己。上百次的脱胎换骨等于令自己一次一次死亡并重新诞生,是对人生命極限的最大挑战常说,一个人征服世界容易但征服自己很难。“以身证道”就是选择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来做在途中,有苦有乐鈈是说修证几年就可以完全断除烦恼。在未证果以前一位证道者和一位凡夫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烦恼的层面不同因生命追求的意境不哃。未证佛果时证道者也有失败、痛苦、身体的疾病……因为在成道的因缘中,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助缘也要很多,还要周围的环境适匼修行在现在这个时空,因种种助缘的缺失证道愈来愈困难,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和希望只是在清洗身心的染着时,觉受上要付絀更多而已愿每位修证佛法者精进、努力,用最后一生的心求取生命轮回的解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佛学与佛法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