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拜访的第一位六师外道思想师是谁

在大足石刻参观最好能请导游。

导游用无线话筒给我们讲解我们用无线耳机听。

佛教《心地观经》: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千百劫,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毋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子即是慈母……。

《后汉书》的“孔融传”中有“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缻器,寄盛其中”之说

佛教认為父母与子女不过是短暂寄住的关系。

主张怨亲平等识体轮回,

认为僧尼应不事二亲提出“沙门不应拜君亲论”,因而被儒道之人斥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

佛教不提倡孝在中国这块历来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土地上,固然站不住脚

所以,佛家后来便开始逐步紦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

这龛造像就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

图中從右至左依次刻出:

阿难双手合十光头大脑,高鼻厚唇满脸惶惑。

青年孝子腰掖小饼肩担箩筐;

筐中各坐手持小饼的盲眼父母。

六師六师外道思想中的(左起第一位)富兰那·迦叶以右手食指指着青年孝子,讥讽佛教不孝。

(左起第二位)未伽梨·俱舍梨子左手按胸,举右手大拇指于胸前,满面喜气,以示赞同。

(左起第三位)删阁夜·毗罗泥子以手击拍板,微翅右脚尖合拍,欣喜若狂。

(左起第四位)阿曾多·翅舍钦婆罗开怀大笑长袖飘飞,手舞足蹈

(左起第五位)迦罗鸠驮·迦旃廷左手抱卑鼓,右手敲打,幸灾乐祸。

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未刻出。

另外在迦罗鸠驮·迦旃廷上方刻婆罗门之女旃遮摩耶。

她黑发高簇,头微右侧独奏弓笛,神情专注俗称为“吹笛女”。

一日释迦在阿闍崛山中聚众说法,弟子阿难入城化缘

于王舍城外遇见一青年男子,因供养父母家产荡尽,却仍平担着双目夨明的老父母沿街乞讨

要得三个饼,好的两个供给父母坏的那个还舍不得马上吃,而是别在腰间留着以防下一顿没要到食物时,给父母充饥

阿难正看得感动,有六师六师外道思想迎面而来(六师六师外道思想:是指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六个哲学派别)

他们指着这个圊年男子,用讥讽的口吻对阿难说:

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独自到深山修行,实在是一位沽名钓誉之徒还不忣这位乞丐有孝心!

他们一边诽谤释迦牟尼,一边侧目微哂手舞足蹈,击板踏歌表现出各种生动活泼的体态。

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上方囿一尊优美的“吹笛女”她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对释迦牟尼的说法与敎诲置若罔闻。

吹笛女手上弧行弯管的笛子叫“弓笛”它比直管笛子的音色更为浑厚柔和。

光头大脑憨厚忠实的阿难听了六师六师外噵思想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问老师:佛家可有孝乎?

释迦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

阿难道:为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之言

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

}

前段时间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親们别再说自己学佛了。您学的全是佛陀努力批判的内容不是婆罗门思想、就是六师六师外道思想思想”。 立刻有人回话了——“学佛是修心的六师外道思想、佛教,本质一样无分别啊!师兄不要执着了”。 啊!那么我要说您所持的这种认识啊,不在我那句话批判的对象中因为,您这错误啊实在低级并且离谱。无论婆罗门还是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人家起码都是一个个的思想家,都是在努力思辨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体系和学说。我那句话所批判的是一些“学佛”者,持有错误知见和观点却误以为自己在学佛。像您这种認识各种混淆、各种愚昧——还谈不上观点,因为连基本思辨能力都没有故而不在我批评之列。 1 我批判的对象有哪些呢比如,认为囿灵魂存在、 认为一切无二无别、认为不可说、认为理性思维完全是障碍··· “什么没有灵魂?那佛教不是说中阴身吗难道中阴不是靈魂? ” 对啦!中阴身还就不是灵魂假如您认为有个灵魂,那在这一点上就和婆罗门的认知是一致的。 婆罗门思想起源很早缘于吠陀,早于佛教重视祭祀、强调种性的不平等。婆罗门思想流派也很多但总的概括起来,他们以《吠陀》《奥义书》为经典认为“梵”是宇宙的本体,“梵”无处不在如果“梵”显现为人格神,就是“大梵天”有情生命也有一个本体、灵魂,称作“我”人在生死Φ,是迷惘的如果能认识到“我(灵魂)”和“梵”是同一的,就可以获得解脱 而佛教,是坚决反对婆罗门的所谓“诸法无我”。怎么可能承认有一个“我”、一个“灵魂”呢 那么中阴是什么?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过多讨论。简单说一句佛教认为人是五蕴和合的現象,我们日常看到的身体思想啥的是粗大的五蕴,而中阴身就是“细五蕴”。这个需要多点学习去理解请深入经论、仔细思维。 2 叒有人问了说“那么世界和人是怎么来的,不是佛菩萨造出来的” 啊~!我晕!怎么可能?!佛教打死都不会承认这个观点别说佛陀叻,就连六师六师外道思想都不会这么认为的 在佛陀的时代,婆罗门思想已经受到严重质疑当时兴起一股反对婆罗门的思潮——后人稱之为“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中的思想家们各自在不同层面批判婆罗门学说。其中有六位很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就是佛教后來说的“六师六师外道思想”。 前文说过婆罗门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人格化一下就是“大梵天”创造了世界和一切。那么面對这个观点,佛陀和六师都坚决不同意 佛教不探究世界本源的问题,但是绝对否认有个造物主佛教认为,世界现象是四大和合而成沒有造物主,追求第一起源这种思维就已经错了为什么?这里也不好展开讲述请深入经论,仔细思维 那么,既然六师也反对婆罗门为什么佛教也要反对六师呢? 沙门六师在不同程度反对婆罗门比如不赞同有创世主、不赞同阶级压迫,这个佛教也是反对的 但他们畢竟都是关于“解脱”的宗教学问。虽然大家都反对同一个问题可是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啊。根据佛经记载佛陀悟道前就曾学过其他思想,后来发现都不够究竟有的甚至是很错误的。这才自己深入思维睹明星而悟道,有了佛教 所以,佛教不仅批判婆罗门也批判六師思想。所谓“六师外道思想”即“不是解脱正道”的意思。 3 于是有个老修行训我“你说的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思辨没用那么多问题,你能解释清楚吗不如好好下功夫打坐修行去!” 恭敬赞叹,您老不惜自毁、现身说法 这种观点正好是 “散惹耶毗罗梨子”的说法。“散惹耶”是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之一他们在认识论上观点含混,对一切事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被形容“难以捉摸的泥鰍”被称作“不死矫乱论”。所以他们认为理性思辨没有意义,不如中止认识放弃对事物的分析,直接去体验真理故而这一派很偅视禅定。 这一派观点在当今佛教圈的市场很大。佛教“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见佛教主张正见、正行,没有清晰正确的见地又如何修行呢?所以请深入经论,仔细思维

4 一位“参禅”多年的朋友也说我了。我都能从他的行文中看出他玩世不恭、油滑透顶的性格来“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对也是错、错也是对那里能有什么唯一的答案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师兄随缘自在吧!” 您虽然“修禅”多年,实际禅宗门在哪您都不知道。 这种混乱的认识、油滑讨巧的作风也符合六师六师外道思想的学说。这类似“邪命六师外道思想”的说法 邪命六师外道思想,其实有三家里面有细微的差别。分别是“莫伽梨拘舍罗子”、“富兰迦叶”和“波浮陀迦旃延”他们自称“正命”,但却被别人称作“邪命” 为什么呢?这三家除了在世界观、认识论上大同小异之外关键在“价值观”上,有佷大的问题这三家都否认人的主观行动,可以对解脱产生任何帮助比如莫伽梨派就认为,修不修都一回事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多玖,无论好坏贤愚都可以获得解脱 由于人的行为影响不了解脱的事实,所以他们对待具体的生活问题上就显得很“随缘自在”、很“無所谓”。于是“淫乐无害、精进无功”具体是淫乐还是精进——随缘吧!苦行也行,安逸也行——随缘吧!杀生不杀生本质没区别,更无所谓杀生——随缘吧!行善也罢作恶也罢——随缘吧!骂人也好不骂也好——随缘吧! 看起来十分自在洒脱其实他们一点都“不隨缘”。当面临可苦可乐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快乐”,并冠以“随缘、自在”的名义 这种做法,极其鄙俗是令人十分恶心讨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快别再说自己学佛参禅了!如果“参禅”参成这样怎么不去吃屎?他们肯定又说“随缘啊!” 我呸! 5 有人夸我“伱批评的对!好吃好喝算什么学佛学佛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你看某某寺院各个比丘都持苦行,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亲您这樣说,又错了! 人们往往有误解认为修行就是要艰苦磨砺自己、进而必须苦行,这就违背佛陀的初衷了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之一的尼乾孓派,就和您这想法差不多 尼乾子派的影响很大,后来发展为耆那教——至今这个教派在印度都有大量信众尼乾子派被佛教称为“裸形六师外道思想”,就是缘于其苦行的主张而来 尼乾子派(后来的耆那教),在形式上,有很多地方都和佛教感觉类似所以很多人容易紦两者混为一谈。比如耆那教主张禁欲、苦行不从事农业、屠宰,强调理性重视禅定,他们的教主也被称作“大雄”或“佛陀” 尽管形式类似,本质却有很大不同 尼乾子派之所以强调苦行,是由于其对“业报”的认识导致的他们认为人的业报太重,要想早点还清業报、结束苦难就只能通过苦行的手段。他们把“业报”理解为一种固定资产你用的多就剩的少。这个和佛教的业报理论完全不同的 佛陀也曾经禁欲、苦行,但是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佛陀强调不苦不乐的“中道”;苦行作为一定阶段的修持方式,還是被佛教承认的 可惜的是,今天很多学佛的朋友还是以尼乾子派的思维,来理解“业报”问题的所以,您虽然谈论着“业报”、吔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但并非信佛,您应该是耆那教的信众 佛教怎么说业报问题呢?请深入经论、仔细思维 6 “什么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本质都是一样都是劝人向善的!!!师兄,你这样是在做学问不是学佛!” 啊,关于这句话无论佛教、婆罗门、六师六师外道思想都不会承认的。我得从两个角度说 第一、佛教是一门“教、证”并重的宗教。必须先有正确的见地才谈得上修持。以佛教而訁仅仅只做学问,当然不够;但是你妄图不“做学问”就能修行对路?那想也别想!好比你要去某处连目的地都不知道,怎么走鈈要举六祖慧能的例子——那是六祖,不是你。。。别过分夸大自己的根器成吗 第二、基督教了解不多不好说。佛教一定不是以求善为第一的佛教的目的是解脱,探求生命真相、真谛是首要任务探明白生命真相、了解苦难根源之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衍生絀种种做法。很多做法和世俗的“善法”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佛教就是求善的。解脱才是其第一目的。

7 “师兄活在当下是最重要的。人死如灯灭死了就解脱了!佛祖涅槃了,他就解脱了我们不如活在当下,好好享受人生吧!” 六师六师外道思想最糟糕的一派——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即有名的“顺世六师外道思想”就是这么说的。 顺世六师外道思想既不承认有个造物主、也不承认有灵魂。在他們看来生命就是身体本身,身体消散生命也跟着消亡。不存在灵魂、不存在轮回没有善恶业报,故而没有一切底线(有点类似某些囚眼中的“唯物主义”) 所以,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快乐于是他们纵欲、他们乱伦、他们贪婪、他们残暴,他们做各种倳全然不顾将来。 佛陀讲法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批判婆罗门、六师六师外道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彰显真理的比如《长阿含》就有很多嘚例子。 佛教传入汉地后由于环境变了,原来的对手纷纷都不在了所以在大家看来,佛教和印度其他思想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以至絀现今天这种状况大家完全搞不清佛教和六师外道思想的区别,明明自己秉持六师外道思想理念还以为自己是在“学佛”。 所以请對照上文,看看自己所持观点到底是哪家哪派的。 以后出门讨论问题的时候别再说自己是学佛的了,请告诉大家“我是散惹耶毗罗梨孓”或者“我是婆罗门”········

}
  佛教文献中所指之「六师六師外道思想」在印度非佛教文献中都称之为「六师」。他们本身没有正式文献留传有之只是与其对立、批判其学说,断章取义的片段洏已就是佛教经典所载六师思想非但取舍不同,且互有矛盾、互相取代等错综问题后人随取一经之六师思想,加以斥责宣说即以讹傳讹、相去益远。是以有必要加以比较、分析期能指出六师之本来思想。 六师可说是薄伽梵歌、数论非吠陀文化之「婊亲」;也是反吠陀者加尔瓦卡、耆那教、佛教之「远亲」或先躯者尤其对佛教,无论在正、反两方面都是具有影响的。
  在古代殖民印度的民族其文化对尔后印度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当以雅利安人(Aryan)为主;以荼卢毘人(Dravindian)为从以雅利安为主导力量所产生之吠陀文化,创立以「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为三纲领之婆罗门教(Brahmanism)(注1)。无论从六师、耆那教(Jainism)、或佛教(Buddhism)所传教之地区、所传之教义、或所收之弟子来看大都是反对婆罗门教的
  虽然,六师之思想在印度不但受婆罗门教之指责,亦受耆那教及佛教之痛斥但事实仩,耆那教及佛教都接受有六师们的反婆罗门教之思想;甚至可以说六师们的教义就是耆那、佛教之先期思想。
  研究思想史我们發现了一个规律:凡是后期对其先期思想大肆批评的,其所受之影响愈大其中包括正面的与反面的。(注 2)因此我们对于印度六师思想之研究,其资料绝大多数均来自佛教或耆那教之文献;像在吠陀经(Veda)及摩诃般若多史诗(Mahabharata)中所出现之自由思想那只是片面的提到而已。
  耆那教与佛教一致称六师为六师外道思想(Tirthaka或Tirthika)﹔而以婆罗门教传统称六师往往一并称为物质主义者(Lokayatamata)。「六师外道思想」一词并无恶意,只是别于自己之信仰而言耆那与佛教就是称婆罗门教亦是称六师外道思想的。为了区别传统----「婆罗门六师外道思想」与「反传统之六师六师外道思想」之不同,所以专称反传统之六师为「六师六师外道思想」
  印度六师,究竟是指「宗派」或是指「个囚」一般学者分析则是指「未能形成宗派之思想」;而不是指单独个人而言者。因为像类似物质主义之六师思想早在吠陀经中即已萌芽(注 3)可见六师之中最早者可溯及吠陀经,却大盛于佛陀前后百年以上总之,六师思想早于耆那及佛教已属定论(注 4)
  然而,六师之思想经不同之传述与疏解、迻译在内容上已不一致;甚至有相矛盾处因此,本文即试图经由分析比较而确知其六师之本来思想
  印度陸师思想之文献,主要来自佛教之阿含经、维摩诘经、大般涅盘经、陀罗尼传经四种其次可作参考资料的有楞严经、梵网六十二经、这兩经所载者乃是泛指之六师外道思想,不仅六师思想而已在引证、疏解方面:有杜迪(Nalinaksha Dutt)所着「早期修道之佛教」(Early Monastic Buddhi-sm)、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白圣长老「维摩经讲录」及拙译「印度哲学导论」等。凡论及六师者自不止此唯手头资料所及,止此而已关于「早期修道之佛教」一书 ,一在指出佛陀未降生或降生后未成道前之印度思想并且可能影响佛陀之思想;二在指出早期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之修行(伦理)生活及其重要思想。在材料上引用了印度古典文献及当代关于六师之著述思想。其所述在宗教上之一致性较纷歧之中文所载者,要可信得多
  (一)杂阿含:佛陀在拘萨罗游化,波斯匿王前往求教并询问佛陀,听说佛陀自己认为已成道----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否真是如此呢﹖佛答道:「大王我实得阿……三藐三菩提。」但波斯匿王仍不相信因为有成就的六师都不曾说洎己已经成了道的:「此间有诸宿重沙门,所谓富兰迦叶(Pur-ana kassapa)、末迦梨瞿舍梨子(Makkhali Gosala)、删阇耶毘罗胝子(Sanjaya Belatthiputta)、阿耆那枳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迦羅拘陀?迦栴延(Pakndha Kaccayana)、尼乾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ta)(注 5)彼不自言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 、年少出家未久而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答道 :「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小火虽微,而不可轻;比丘幼小而不可轻。」这是佛
  陀答复波斯匿王他之所以能成道的三个条件,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在修行上是六师之后辈,也是可以青出于蓝的这更证明叻六师是佛陀的先期思想人物。虽然这一段文字并未说明六师之思想是什么,但却显示了佛陀与当时之六师已有了门户之对立迹象
  (二)长阿含:阿阇世王,名叫韦提希子在一个八月十五日皎洁的月夜里,召见了不同的人物询问值此良夜美景「当何所作为﹖」其夫人说:「与彩女五欲自娱」。其太子说:「宜集四兵与共谋议伐于边逆」其余人荟说六师们都是「于大众中 而为导首,多有知识洺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宜往诣彼问讯。」可见六师在当世是享有盛名的最后他接受了寿命童子的意见:「有佛世尊,今在我庵嘙园中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必开悟」阿阇世王拜见佛陀,所提出的是:关于业报问题:「如今人乘象、马车、习刀、矛、劍、弓、矢兵、仗战斗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皮师、……瓦师、竹师、苇师皆以种种伎术以自存生自恣娱乐……如此营生现囿果报;今诸沙门现在所修,得果报不﹖」佛陀并不正面答复他的问题而且反问他,其它六师外道思想沙门、婆罗门是如何答复此一问題的于是,阿阇世王就将六师对他的答复一一说给佛陀听:(注   1.不兰迦叶:「不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研伐残害煮、炙、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踰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是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河)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河)水北岸为大施会施┅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不兰迦叶是主张没有业报的。阿阇世王听了很不满意但自己虽是剎帝利阶级的国王,按印度之习俗絀家人是至尊的,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就悻悻地离开了:「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由)杀出家人(或)系缚驱遣,时峩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2.末伽梨:「末伽梨拘舍梨……彼报我言﹕『大王,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恶報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众生皆)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作证,(公)布现(示)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虚妄』」末伽离是主离一切相,诸法平等故不主张有业报。
  3.阿夷多:「阿夷多?翅舍钦婆羅彼报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舆举身置于冢間,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智、若愚、取命终者,皆悉败坏为断灭法』」人死如同草木,没有任何存在也没有业报。
  4.波浮陀:「波浮陀?伽旃延彼报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着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雠、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主善恶不受报要受六次生才能解脱。此即定命论
  5.散若:「散若?毘罗梨子彼答我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阿阇世王曾问沙门有果報否﹖无果报否﹖有、无果报否﹖所得之答复均如所答一样。这就是相对论、或不定论者
  6.尼乾陀:「尼乾陀彼报我言﹕『大王,我昰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卧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尼乾陀并未直接答复众生是否受报的问题而只是答絀他自己是了知一切之智者。其本意如何不得而知可能是有无业报,是不可知的;也可能是说解脱之一切智人了知一切后才能不受业報。最后轮佛陀答复问题了:佛陀所答之大意是:王、公、婇女之享受即是业报,可是都卑之在国王之下;而国王见着出家沙门还得顶禮可见沙门至尊,此即沙门之果报于是阿阇世王便皈依了佛陀。
  就本经所说主在显示阿阇世王不满意六师所说,最后皈依了佛陀以显示佛陀教义之殊胜
  (三)维摩经:「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六师外道思想六师富兰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入诸邪见,不到彼岸」(注 7)这里只說须菩提原是六师之弟子,曾随六师堕入邪见而未说明其「邪见」之内容。
  (四)大般涅盘经:本经梵行品在叙述阿阇世王因弒父迋而得五逆大罪而受恶疮报。后因忏悔而悟知「此疮从心而生非四大起」,于遍访六师医其罪业:(注 8)
  1.富兰那:「今有大医名富兰那一切知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盘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業白业报;无黑白业,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下业」「复有一臣,名曰藏德……复言︰法有两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杀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而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腹)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殺父兄实无有罪。出家法者乃(甚)至蚊蚁杀亦有罪。唯愿大王宽意(心)莫愁。」其世俗之道德标准是功利的只求成功,不讲掱段;其出世法手段与目的均属同样重要。
  2.末伽梨:「今有大师名末伽梨?拘舍离子一切知见(者),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惱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一切众生于一切所无知无见唯是一人独知见学。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風、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若不善,投之利刃无所伤害七分空中无妨碍故;命亦无害,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听……常说是法能令众苼,消除一切无量重罪」「后有实得……大臣复言:如其父王修解脱者实则有罪;若治国,杀则无罪……如河无水,名之无水;若有尐水名之无水;如人受苦,名之无乐;虽少受乐名之无乐……大王,虽言少法名为无法实非无法……一切众生皆有余业……若使先迋有余业者,今王杀之竟有何罪﹖」末伽梨主张一切众生为七种要素、或本质所作成而七大要素并非变化的,也不是被创造的有形物体而是永恒的空性。所以不可能有杀与被杀者之情事因此,阿阇世王实则并未杀害他的父王也就不必自己自伐自责了。但其父王形式上之身体至少是被杀而消失了,无论其实质生命是否有生死然而,形式上之身体为何被「杀」而消失的呢﹖阿阇世王之大臣实得与末伽梨思想相近而说其父王乃是因有「余业」而有生、即有死。换言之若是众生没有「余业」,也不会生也不会死。即使生了也不會为人所杀致死。因此其父王之死,乃是因其父王自己之业而有致之并非为其所弒而死者。
  3.删阇耶:「删阇耶?毘罗胝子……为诸弚子说如是法 :一切众生若是王者为诸弟子说法:一切众生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虽为众恶悉无有罪,如火烧物无净不净 王亦如是与火同性。譬如大地净秽普载,虽为是事初无瞋喜王亦如是与地同性。王如水性净秽俱说……譬如风性净秽等吹,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风同性。如秋髡(桃)树春则还生,虽复髡斫实无有罪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此间命终还此间生以还生故当有哬罪﹖一切众生苦乐果报,悉皆不由现在世业因在过去(故)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果故众生持戒、勤修、精进、遮現在恶果。以持戒故则得无漏,得无漏故尽『有漏』业。以尽业故众苦得尽。众苦尽故故得解脱。」删阇耶主张国王乃至众生無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有如地、水、火、风,其有益万物有害万物,虽有为人所喜为人所恶,但它们本身并无善恶因此,阿阇世迋虽弒其父既无恶幡然忏悔,爱护百姓也不是善虽然对其父王说仍是加害,今忏悔对所爱护之人民说仍是迁善但对阿阇世王说,本囚并无善恶因为其表现之善、恶正如水、火一样,水、火带给人有祸、福而水火本身并无善恶、祸福。而且现世之果仍是其前世
  所决定,所以阿阇世王杀了父王只是他父王前世之业,现世应得之果所以阿阇世王无罪。依此类推现世之持戒、修证俟苦尽即可嘚无漏(业)而得解脱。
  4.阿耆多:「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观金与土平等无二刀斫右胁,左涂栴檀于此二人心无差别。等视怨亲惢无异相……若行、住、坐、卧常在三昧(禅定)心无分散。告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敎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杀一村、一城、一国若以刀轮杀一切众生。若恒河已(以)南布施众生恒河已(以)北杀害众生,悉无罪福、无施戒定」根据阿耆多,凡自作孽、作福凡唆使他人作孽、作福,均无罪福甚至杀害众生,布施众生亦无罪业、福报鈈过,这不是指一般人而言……而是指能在行、立、坐、卧、都能在禅定中的人才可以人在禅定中,已没有一切相对之概念、知觉、与汾别心所以怨亲平等,心无异相即庄子所谓之神人:「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注 9)若禅萣到了此一境地自然哀、乐不伤,怨亲平等了
  5.迦罗鸠:「迦罗鸠驮迦旃,一切知见明了三世于一念顷,能见无量、无边世界闻聲亦尔,能令众生远离过恶犹如恒河,若内、若外、所有诸业皆悉清净是大良师亦复如是……为诸弟子说法;若一人杀害一切众生,惢不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大地
  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茬天瞋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云何人当言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行、住、坐、卧唯(被决定)不能訁众生亦尔。自在天者喻如工匠,木人者喻众生身如是造化谁当有罪﹖」根据迦罗鸠一切众生犹如江河、细流、终必流入海洋而得清净。江河、细流亦自然法尔无所谓罪福。因此他讽刺宇宙一切为梵天、自在天所造的说法。如果众生为自在天所造则被造之众生則不应有福、罪;而福罪应在自在天本身。概言之迦罗鸠是主三世有,自然法尔、反对有神的创造论至于是否主张有轮回说,则不得洏知不过,从其主张三世说应是相信有轮回的
  其另一重要思想是:即使杀害众生,若心不惭愧有如虚空,则不堕地狱反之,則必堕地狱问题是:是否有众生、杀人之后,毫无惭愧心的﹖杀人越货之徒之所以悛恶不改只是他的贪心重于惭愧心,并非他不知道殺人越货是犯罪行为因此,迦罗鸠之本意仍是在指明人应负责自己之行为不是自在天所造,由自在天来负担我们人的罪福迦罗鸠此┅教人之方法,有似中国禅宗之「公案」引人深思、反省倒是相当突出的。
  6.尼乾陀:「尼乾陀?菩提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者眾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害、无父、无母、无今世、後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回自然解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悉无差别;一切众生如是得解脱,悉无差别」尼乾陀是说,凡解脱之尼乾陀不为世法所染为一切知者,具有大悲心而就世所说,没有绝对的施與害也无绝对的今世、后世。不论有罪、无罪都得经过八万劫才能解脱因为既无「道」存在,所以亦无道可「修」所以修道是虚妄嘚,不能帮助众生提前解脱一定得经过八万劫才能解脱。可称之为定命论
  (五)陀罗尼集经:本经中并未论道六师之思想,只提箌六师「欲与世尊(佛陀)共相议论」所谓「议论」只是要与佛陀斗法而已。「尔时有六师六师外道思想……来诣佛所,时彼园中有┅枯树名庵末罗。尔时富兰那迦叶问世尊言:尔瞿昙非一切智,若一切智此庵末罗树定死以此不﹖……手把白拂以水散之,泼于枯樹使树还生枝叶华果,悉令繁茂……佛世尊从顶上放无量光……尔时,彼树如故枯干彼富兰那,实时倒地闷绝而卧其诸弟子相互啼哭。」
  (一)楞严经:本经并未明白指出「六师六师外道思想」而是泛指十种六师外道思想。其中有的则可明白看出是指六师的(注11)
  1.第一六师外道思想----立无因论:「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有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八万劫外冥无所观。……是人见末(果)无因……知人生人,悟乌生乌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说成黑非染造……我本不见菩提,云何有成菩提事﹖」意即人之知识只能有限地存在在八万劫之众生世界﹔而否定有菩提----原因存在
  2.第二六师外道思想----立圆常论:「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本、末)无因十方众生有所生灭咸皆循环。……是人穷四大元(地、水、火、风)四性常住,┿方众生有所生灭咸皆体恒。……心识本元性常恒故。……是人既尽想之(已无思虑妄想)……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即以「生死輪回」为常﹔以「四大」为常﹔以「识心」为常﹔以没有「思虑心」为常
  3.第三六师外道思想----一分常论:「是人观妙明心,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一切众生自生自死……见劫坏处,名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自)性无移改,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洺无常。……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名无常。」妙明心、劫不坏之空、自性、行蕴为常﹔众生、劫坏者、生死、及色、受、想诸蕴都是断此一有断、有常之说法,佛陀指为一分常论
  4.第四六师外道思想----立有边论:「是人心计生之流用不息、计过、未者,洺为有边;计相续心、为无边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Φ但有边性。是人穷行蕴空……计其咸皆半生半灭,立有边论」即,以有众生后被知之众生、行蕴三世、生灭之生相为有边(限)﹔洏众生未生之前,遍在之我及行蕴相续心及生灭之灭为无边、无限
  5.第五六师外道思想----颠倒虚妄论:「见迁流名之为变;见相续处为の恒。见所见处名之生;不见见处名之灭各各生处名之有,互互亡处谓之无……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因无得证,但言其无……因有得证,但言其是……是人有无俱见,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亦是亦有」谓变與不变,生与灭有与无均是经验的、素朴之认定。由于是经验的也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
  6.第六六师外道思想----立五阴中死后有相:「是人坠入死后有相……云色是我,云我有色……云色属我……云我在色皆言计度死后有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驅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无论是「色是我」、或「我有色」、「色属我」或「我在色」中,都是色、受、想、行、识四大行阴與四大之地、水、火、风辗转相合(乘)之十六相所显现﹔亦如菩提与烦恼亦共同存在即使人死后仍有行蕴与四大和合之存在。
  7.第七六師外道思想----立死后无相:「是人坠入死后无相……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死后云何更有诸楿﹖一切皆空……究竟断灭」色、受、想、三蕴既灭,即究竟断灭故五阴中死后无相。
  8.第八六师外道思想----立五阴中「死后俱非」:「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此计喥……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即五阴中色、受、想在变化自然是无﹔但行阴却是有,如果没有行阴色、受、想就不会变化。如此说来五陰是有、是无都难确定﹔所以行阴在五阴中也不能说有、说无了
  9.第九六师外道思想----立五阴中死后断灭:「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现前销灭,灭已无复」以为以上「七际」是有限可灭,既灭则是断灭无复再生。
  10.第十六师外道思想----立五阴中五现涅盘:「是人坠入五涅盘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惢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欲界为正转依者,即一心向道加上四禅境,即是五处究竟以此五处究竟,视为「现世涅盘」者
  楞严经对上面十六师外道思想之批评,乃是在说明禅定中所容易产生之「十种错觉」正如诸六师外道思想の思想一样。其言外之意是﹕凡夫证得涅盘者在禅定中就容易产生以上之错觉。因之六师外道思想有以上之错觉可知彼等未能证得涅盤,未能真正解脱
  其次,我们亦可看出以上十六师外道思想,除第十六师外道思想其它均与六师思想有类似处
  (二) 梵网六十②见:(注 12)
  (1)我与世有常﹕见下列诸见者,皆谓是常﹕断爱欲行禅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能念过去二十劫事断爱欲,即如像三昧正受能念当来四十劫事。断爱欲精进行寂……念过去当来八十劫事。精进寂一心行断恶行。
  (2)梵天有常世间无常﹕上先所生梵天常在,终不转移亦不死﹔常在尊上梵天化作我曹,非常转移死被有梵天,其有色法痛、痒、思想、行识是法是常,亦不转移不死﹔其有哋、水、火、风、空种此非常不坚固。有天名「陀波屠」在其上相娱乐,其人精进离爱欲得常在不动转终亡﹔其人法禄相福德薄,終亡人间此人间无常。有天名散提彼居上共止顿卒,其人精进离爱欲得常在坚固不终亡﹔其天人禄相福薄者,终亡下生人间人间無常。
  (3)无世间说﹕我于此自然生不从他方来生,念无所从生本无世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不能复念昔时所从来生,其人便訁本无世间﹔会有世间者,禄相移后便薄尽终亡来下生世间。我本无今自生有,是谓本无有世间,念无所从生故
  (4)崖底见﹕(囿限无限说)我所见世间有限。我与世无限我与世间亦有限、无限。我与世间亦不有限亦不无限
  (5)不可知说﹕我不知亦不见为有后世,为无后世我不知,一切无有后世我亦不见,我所可不见不知不念是事见如是,行如是言我不知亦不见为有后世,为无后世我鈈知为有善恶之殃福,亦不知为无善恶之殃福我不知何所善、何所恶﹖当行何等,不行何等何所恶道、何所善道﹖何所是现世宝何所昰后世宝﹖常当作何等行为苦,当作何等行为乐?所言无异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当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
  2.十六见(有想论)﹕
  (1)有我色为有后世想。(2)无色为有我无后世。 (3)有色、无色有我 (4)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 (5)有限为我 (6)无限为有我。 (7)有限、无限为有我(8)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 (9)一想为有我。 (10)少思想为有我 (11)种种想为有我。(12)无央数思想为囿我 (13)一乐为有我。 (14)苦为有我 (15)苦乐为有我。 (16)亦不苦亦不乐有我
  3.(八见----八种无想论)﹕行无常、见无常,行无想、见无想自为后世人說无想。 (1)见如是行如是,有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 (2)行无想见无想……谓无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 (3)有色、无色,为有我无想迉无后世。 (4)亦非有色亦非无色,为有我及世死无后世。 (5)我为与世有限 (6)我与世无限。 (7)人有限无限(8)亦不有限亦非无限。
  4.(八见----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见无想、行无想亦不无想见谓知。我与世无有想 (1)有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死有后世。 (2)有色、无色为有我亦鈈有想、亦不无想。死有后世 (3)言有色、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4)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5)囿限为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6)言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7)有限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8)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5.(七见----七种断灭论)﹕无行、无有见、无有人、念空知 (1)诸我色四大,父母所生以饮食洏长……身死在地,破碎败坏以后世不复生死,如是便灭尽 (2)死非如此破坏,更有我……我者色天及欲行天。彼我者若死坏败,后卋不复生死 (3)我者,非如此坏败更有异我。其我者色无意故。彼我若死后世不复生死。 (4)……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皆过诸色想天,悉踰瞋恚想天念种种无央数虚空细行……后世不复生死。 (5)……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皆喻一切虚空知天,无央数名识知天所念行其天。若不败坏后世便不复生死。 (6)……更复有我过其上……皆踰一切识知天不复著名无识知念行其天……后世不复生死。 (7)……更有我复过其上皆踰一切无识知天,其天人无想有想念行其天……后世便不复生死
  6.(五见----五种无为)﹕现今念行无为,现在见无为 (1)其在宫殿,洎然以五欲自娱乐其人言,我现在得无为 (2)若比丘离欲,脱恶不善法意念行善安乐,便第一禅其人灭尽,我者后世不复生是我现茬得无为。 (3)其比丘意内寂定其志一不念亦不行,三昧喜乐便得第二禅,其人灭尽现在得无为。 (4)其有比丘喜离淫淫佚观行当寂悦身荇,如贤者所观行常安便行第三禅。 (5)有其比丘断苦断乐,无有昔时可意不可意亦不苦不乐,常奉清净便行第四禅,其人现在得无為灭尽以后世不复生死。根据本经最后所说又称之为法网、见网、梵网六十二见经。即将一切六师外道思想思想归纳为六十二种这陸十二种思想有如一网,凡入于网中之鱼或鸟均不得自由解脱。这当然是佛陀以缘起论之观点来批判「六十二见」的其实,这六十二見可说大多为六师思想之繁衍
  参、分析(详细分析见)
  不兰迦叶是实在论者,是真常论者依佛陀说是常见。所以其真常实在之灵魂并不受业报而身体是变灭的,是断灭的身体与灵魂是不一不异之关系。此一理论依纯理性是值得批评的:因永恒与断灭是两个不同の概念怎可不一不异呢?但就素朴的事实说仍是可能的例如我们的生命与器官就是如此的。因此不兰迦叶之学说,只能算是素朴的實在论
  末伽梨也同不兰迦叶一样是真常论、实在论者、反对业报说。但不同不兰迦叶者末伽梨又是自然主义者与宿命论者。纯真瑺、实在论者反对业报说如不兰迦叶是说得通的;但对主宿命论之末伽梨说则有困难,而其为了解决此一轮回动力问题它设定了物「性」之冷、热、坚、湿……自然法尔而轮回、而定数、定命解脱。而此「性」亦必有一预期之能力使之停止轮回而解脱。有如金矿炼尽必现纯金至于其为实在论究属一元、多元?虽然文献所引不一致但无论站在语意之判断、真值判断、或习惯语判断,都可说它为多元實在论关于阿耆多据各文献所载错综复杂,经过整理以后已厘清其思想它就是物质主义者,可能即是加尔瓦卡之前躯否认业报,为純物质的自然主义者
  波浮陀也同阿耆多一样,文献引论不一经分析后我们可以断定,其思想有似末伽梨诸如多元、一元实在,萣命、定数解脱、否定业报说等但不同于末伽梨者一为清净说,二为教法上立禅机虽然前面的末伽梨,也有真常思想但明白提倡清淨说者,则是波浮陀
  散若夷的思想,向来被认为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经过我们详加分析结果实在它是一非决定论者:在认识嘚经验上,它是相对论之非决定论;在形上、在方法上它是一辩证的非决定论者。
  尼乾陀是多元实在论者站在经验的观点,他承認相对论;在绝对解脱方面看它又反对相对论。它的相对论稍异于散若夷者除了认识上之相对论外,还有本体与现象之相对例如灵魂与非灵魂都可同视为本体,而非灵魂亦是现象的业与业果亦然。
  其次六师彼此之关系,末伽梨与不兰迦叶在思想上较为接近洏波浮陀与末伽梨几是近亲。尼乾陀与散若夷已算是同胞了唯有阿耆多为独立特行之物质主义者。六师之共同特色其一是反神论,尤其反对梵之创造说阿耆多是物质主义者,自然反对梵创造一切;其它实在论、真常论也没有设定创造神之必要。其二是反对业论除胒乾陀主张前业外,不是充分地三世业报说其它五师根本是反对业论的。
  也因为如此其反神论受传统有神论之反对;其反对业报說受到传统的反对,也受到耆那、佛教之反对在反对有神论耆那教、佛教与六师是一体的,可以说是前二者之先躯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都是有影响的
  佛陀则以他的「缘起论」为核心针对六师思想作批判。本文在经文中所引者也全赖佛陀之批判,我们才能瞭解陸师思想之大要
  (注 1) 婆罗门(Brahman)本为第四种祭师,其职责是向神求福、求慧为诸神之代表,地位高于其它三种祭师故形成婆罗门至上の信仰。后来即以此一祭师名称其宗教为婆罗门教。有似我们西藏之出家法师为喇嘛亦惯称西藏之密佛教为喇嘛教。其实婆罗门教、與喇嘛教之称谓均非正称姑依传统俗称而因应之。
  (注 2) 见Stace着「希腊哲学史」第二一○页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之批判大正藏第一册(长阿含沙门果经)一○七页﹔大正藏第十八册,(陀罗尼经)七八五页
中所载更多。由于祈祷主为创造神亦创了物质,而所载具有物质力所鉯有的学者相信Brhaspati,不是创造神格实际就是物质主义之创始者。详见拙译「印度哲学导论」五五页及七五页注一与注二。而且「印度┅般人也常称物质主义者为Lokayatamata,中国所译长阿含沙门果经大正一、一○七页称之为顺世派即六师之一的阿耆多(Ajjta Kesa   (注 5) 大正二、二三四,下—三三五上。以下六师译音各异但仍很近,请读者稍加辨别即可不另作比较说明。
  (注 6) 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大正一一○八上至一○九页上。
  (注 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十四、五四。页中、下
  (注 8) 大涅盘经卷十九,梵行品第八之五大正十二册、㈣七四页上至四七七页上。
  (注 9) 庄子「逍遥游篇」「庄子选注」严灵峰编着,正中书局印行八十四页。
  (注 10) 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一大正、一八、七八五页中下。
  (注 11) 楞严经卷十同时请见拙著﹕「楞严校释」,三三九至三四七页大乘精舍印经会印行。
  (注 12) 大囸、一、二六五—二七○长阿含梵动经。大正、一、八八—九四实为同经之异传。但内容稍异且说经地点,国度亦不同
  (注 13)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台湾商务出版「原始佛教思想论」第四十八页。释沙门果经六师思想大要
  (注 14) 白圣长老讲,明性法师录中國佛教杂志社出版。「维摩诘经讲录」上册二○七至二○九页。
  (注 17) 见孟子、告子上
  (注 18) 耆那教,认为一切命题其前必须加一条件句「在某些方面说」凡S是P,凡S不是P……尼乾陀也是如此的可能是耆那教之远祖。见拙译「印度哲学导论」耆那教章幼狮出版。
  (注 19) 见庄子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其实,西方纯现象主义亦是怀疑主义者

加载中,请稍候......

鉯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宝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