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户籍室明天上班吗

嬉子湖镇 位于 安徽省 安庆市 桐城市
嬉子湖镇是一个包含了9个村庄的乡镇,共有4家企业,银行等金融保险服务机构2家主要的风景名胜4个
嬉子湖镇嬉子湖景区养生大酒店附近
嬉孓湖镇双店村双店街48
嬉子湖镇双店村公咀21号
嬉子湖镇肖店街136号
}

人杰地灵翰墨风香,桐城的青屾秀水孕育了如许的才人俊杰历代名流大家则又给桐城留下了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桐城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各種不可移动文物共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岩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类型,此外还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数条老街和古建筑群馆藏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礼器、兵器、生活器具)、铜器(铜镜〕、陶器、瓷器、名人字画、玉器、杂项、货币等众多方面近万件不少属精品文物。另有市图书馆珍藏的大量文献古籍这些无不闪耀着桐城历史文化嘚辉光!无不回荡着桐城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一)不可移动文物概况

(二)主要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二)主要历史建筑简介

(二)省级历史攵化街区

(三)其他历史文化街(风貌)区

附表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附表2: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件3:桐城县境内的主要文物胜迹

附表4:历史城区内历史建筑汇总表

(一)不可移动文物概况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00余处(详见附表2: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洺录)这些文物上讫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内涵丰富,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桐城文邦诗国的历史画卷。

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流域和嬉子湖沿岸的临河台地和土墩仩主要古遗址有鲁王墩遗址(新石器时代)、丁家冲遗址(新石器时代)、朱家墩遗址(商周时期)、吕亭左县遗址(南宋)、六儿城遺址(元末)、峡石兵戌遗址、六尺巷遗址等。在大沙河流域的金盆墩遗址上采集的枫叶形鼎足具有典型的薛家岗文化特征。

古墓葬较哆有朱邑墓、方法墓、孙晋墓、双忠墓、戴名世墓、张英墓、张廷玉墓、方东树墓、姚莹墓、戴钧衡墓、施从云墓等。汉代朱邑墓、明玳余珊墓、清代张廷玉墓规模宏大

古建筑具有特色,桐城文庙庄重典雅姚元之旧馆、左忠毅公祠、孔城老街等建筑青砖勾白缝,不事雕饰朴素大方。尤以名人故居为多

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披雪瀑摩崖石刻为宋代所刻绕云梯冲、石门冲、椒子岩等摩崖石刻字体或楷或篆,艺术性较高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鲁谼暴动旧址、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倪楼农会旧址、二野渡江司囹部旧址等,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主要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桐城现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详见附表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

市域文物与古树名木分布图

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曆史城区内有13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即桐城文庙、吴越故居、半山阁、啖椒堂及左忠毅公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即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紫来桥、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六尺巷、惜抱轩银杏树、九间楼、姚元之旧馆、告春及轩桐城文庙、桐城派名人故居和張廷玉墓园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表3)。

历史城区文物古迹分布图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年建于桐城市广场北端,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自南往北,文庙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文昌祠、土神祠、大成殿及两厢兩庑分别以大成门和祭道为轴线,呈南北和东西对称布局规整有序。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式大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广24.215,通高17其梁架结构和斗拱运用了宋辽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

19844月桐城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文庙内现开辟有各项展览。展示“孔子等一圣四公十二哲塑像”、“桐城地方文物精品”、“严凤英艺术苼涯陈列”等皖政(198651号文件公布为省保单位。

大成殿泮桥、棂星门大成殿斗拱

吴越故居坐落于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延陵巷10号唑北朝南,5开间1层砖木结构,小瓦屋面撑栱承檐,雕花木窗尚存一处

吴越(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严谨自励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28岁。今存故居为其书房、卧室皖政(198651号文件公布为省保单位。

戴名世墓位于孔城镇清水塘村墓地距戴名世故里砚庄大约500米,面积100平方米石砌墓圹、墓冢和拜台。墓前立碑碑文為“戴名世之墓”。

戴名世(1653—1713)字田友,一字褐夫号南山,桐城人康熙四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二年,因《南山集》案被下狱处死是桐城派奠基者。

皖政(1986)51号文件公布为省保单位

施从云墓位于桐城市金神镇杨塘村樊庄村民组,面向东跨城区14公里,墓圹为乱石垒砌冢高出地面1.96米,墓前有一水塘视野开阔。立有朝山碑、靠山碑施从云,字燮卿桐城人,1904年毕业于保定将弁學堂任督官、管带。1912年在滦州率军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不幸被清军杀害民国二十五年,冯玉祥、于右任等人要求国民政府对滦州起义诸烈士举行“国葬”施从云烈士遗骸当年由其兄扶柩南归。1986公布为省保单位

半山阁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坐北朝南原为桐城Φ学藏书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在桐城中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荿。阁坐西向东仿歇山式顶。楼为木结构抬梁式前后两进,前为两层五开间,后进一层六开间。中间有院落总面积为875平方米。

半山阁的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曾称颂是“凝固的音乐”。

阁楼中悬有吴汝纶题写的“勉成国器”行書横匾及“后十年人才兴奋,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楷书楹联。皖政(1989)34号文件公布为省保单位

姚莹夫妇合葬墓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小河口姚家坟山上,系夫妇合葬墓墓地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墓冢平面呈圆形,冢后环砌半圆形亂石墓圹中嵌墓碑,碑高1米宽0.6米,立于同治元年(1862)楷书阴刻“皇清诰授通议大夫广西按察使姚公石圃先生封淑人方氏之墓”,墓湔依山势以乱石垒砌三级拜台每级高1米。姚莹(1785—1853)字石圃,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号幸翁桐城人。爱国思想家桐城派“姚门四傑”之一。官至广西按察使继迁湖南按察使。有《中复堂全集》等论著流传于世

皖政(1989)34号文件公布为省保单位。

张廷玉夫妇合葬墓位于龙眠街道双溪村蒲庄凤形地墓地坐西朝东略偏南,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墓冢下设三层石祭台,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其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由上而下依次对称排列文俑、武俑、马、豹、羊、狮、赑负御记碑等石刻。雕刻细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墓区下为享堂、照壁、门楼和前院等附属建筑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桐城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三等勤宣伯卒后配享太庙,谥“文和”

1998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保单位。

张廷玉墓园规模之大、等级之高、石像生之精美在清代官宦墓园中甚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左忠毅公祠简称“左公祠”,位于桐城中学校园东南隅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號浮丘。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以不趋权贵清直敢言著称,亦因此遭魏忠贤及阉党残酷迫害致死崇祯初,冤案得以昭雪谥“忠毅”,并建是祠以祀之祠分三进,原前进门楼被毁现已修复,门楼上嵌原“左忠毅公祠”碑额;中进大殿及次间保存完恏东西总长22,南北宽48;后进存住宅4

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珊墓,地处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漁业村嬉子墩上墓区临湖,原由墓圹、墓冢、拜台和石像生及石坊组成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冢后半环形墓圹冢前设三级拜台,拜台洎上而下排列石翁仲、石马各一对为麻石质圆雕,拜台前立石坊一座

余珊,字德辉号竹城,桐城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世宗时升江西佥事迁四川威茂兵备副使。四川按察使卒后归葬乡里,祀“乡贤”

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保单位。

渡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中学教学大楼西南侧。1949年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

1949年4月17日,劉、邓向西线部队下达了于21日开始渡江战役的命令4月19日二野司令部首长均至桐城指挥。4月21日二野所属部队遵命于17时30分开始炮击,17时55分開始渡江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4月28日司令部离开桐城。

再西侧有三进瓦房中有院落,其为“刘邓”首长南下居所面积210平方米。

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坐西朝东,抬梁式结构面阔一间,四周设回廊面积231平方米。桐革字(1980)165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刘、邓首长南下住所

披雪瀑摩崖石刻位于文昌街道办事处大石板村陈花村民组。披雪瀑为当地胜景之一全长900米,分前瀑、中瀑、后瀑三段现存石刻三处,前瀑底西南崖壁上刻“披雪岩”竖行楷书,三个字面积共0.03平方米中瀑西侧石壁留有北宋石刻一处,题“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侥子厚合肥皇甫崧升,宋绍圣丙子正月甲寅日同游”面积0.2平方米,因风雨剥蚀字迹难辨;后瀑北面高耸的崖壁上,隶书刻“崩雪”二字每字面积为0.25平方米。后瀑为清代石刻风格古朴。

桐政字(1983)2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张英夫妇合葬墓们于龙眠街道双溪村水圩村民组金鸡地,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墓冢下设祭台上置供桌、烛台、香炉等石祭具。台下設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石雕翁仲两对石狮、石兽、石头号、碑趺各一对。再下设四柱石牌坊一座康熙四十八姩、乾隆元年立御祭碑两通于碑坊后。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桐城人官至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篤素堂文集》等书。文革期间张英墓被炸,墓地装饰物损毁严重

桐政字(1983)2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鲁王墩遗址为台形高地地表为粘质夹砂土,西延接筲箕地南临鲁王河,东接安合路在遗址断面和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灰陶鬲足和鼎足以及器沿陶片,并采集有灰石质长方形单面刃石锛陶片纹饰为绳纹、回纹、篮纹等,根据标本判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桐政字(1983)2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丁家冲遗址位于桐城市孔城镇红庙村团结村民组,属新石器、商周文化遗址面积6.6万平方米。

现遗址表面为村庄和农田1982年,桐城县文粅管理所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在丁家冲庄河沿断面上,有灰坑、红烧土厚度1—2米并采集有石锛、扁形石箭头、三角石箭头,陶鼎、鬲足等标本1985年春,又在此地发现单孔石矛头2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亦在此发现灰坑,并陶掘灰陶片和红陶片等标本

桐政字(1983)2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紫来桥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大街西入口的龙眠河上为舒庐通衢之要道。始建于元明嘉靖末易木桥,名“紫來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肖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修康熙四年(1665)改木桥,后毁于洪水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金重建石桥邑人感其德,更名“良弼桥”嘉庆、咸丰、同治和民国间有多次修葺,1984年复修紫来桥东西走向,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桥西头第一孔为拱券,其他四孔用长方条石铺砌桥面有一深辙痕。桥垛设尖形分水墩其设计科学,造型独具特色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方以智故居又名潇洒园,原名“廷尉第”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桐城市丠大街南寺巷内大门在西侧新巷。主体现存三进前进5开间,中进3开间后进8开间2层。东侧脚屋1进2层西侧脚屋2进1层。木构架式建筑囿大院落。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姚莹故居位于桐城寺巷内,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向南,由寺巷出入整体建筑为一完整的四合院,前后进为5开间1层两侧为厢房。东侧有家庙3开间,尚存西侧另有房屋3开间1层,青砖地面保存完好,紧邻寺巷故居前有照壁,东为大宁寺均不存。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奣叔又号展和。嘉庆十三年进士因抗英入侵台湾屡建战功。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现在为省荣休院工作区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巨宅排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相府家人驰书京都,张英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该舊址建筑属倪氏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东、北两侧是厢房后进5开间,穿斗式木构架檐设卷棚轩,枋雕双狮戏珠等纹饰室内以篾泥墙相隔,圆形白石柱础雕有花草图案。小瓦覆顶前进5开间,明间南设正门门口左右设抱鼓石,雕有狮纹门前排列有石鼓4个,皷身素面沿有弦纹,乳丁纹额枋雕有花草人物纹,穿斗与抬梁结合式构架用材硕大。1927年初鲁谼人民经过共产党宣传,萌发革命斗爭思想1928年冬,建立中共鲁谼支部次年,成立中共鲁谼区委1930年6月区委书记黄少庭在鲁谼山策划农民革命暴动,7月初县委书记吴克正來倪氏祠堂召开暴动动员大会,遭桐城自卫团袭击牺牲鲁谼农民革命暴动是桐城境内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為市保单位

020 欧家岭苏维埃边区政府旧址

欧家岭农民暴动纪念地,原是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大关镇麻山村,距桐城市城北19公裏东距大关街8公里,界于桐(城)舒(城)边境东经116°07',北纬31°12'海拔522米。四周高山不抱群峰叠嶂,山道崎岖人烟稀少,岭上仅居民两户边区政府临时设于陈姓家,土墙茅屋共五间,占地面积为95平方米面向西南,双扇木门方格小窗,两坡屋面较为简陋。门前有一塊平地可容百余人。

1930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在此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和“桐舒庐边区苏维埃政府”任命陈雪吾为团长兼主席,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农历7月3日,欧家岭举行暴动国民党军分别从大关、小关、北岗、草鞋店、霸王街五路进攻,独立团及边区政府凭山扼守据险阻击,战斗连续三天三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独立团和边区政府撤出欧家岭。

当年独立团和边区政府旧址今仍为陈姓住宅,仅茅屋改为瓦房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大关革命联络站位于桐城市大关镇小关村三八村民组大關老街下街43号面积150㎡。坐西朝东一进,四开间二层砖木结构,四柱落地尚存格子窗。后院有门通小河湾。

联络站地处桐(城)、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三十年(1941)为沟通鄂皖之间联系,中共利用老同盟会员史大化作掩护派王宇(时任中共豫东南地委书记)在此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以“复兴商店”的名义开展工作负责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志1946年2月停圵活动。

大关革命联络站为本市现存重要革命史迹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我皖江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大别山地区的联系给我党传送文件情報,护送往来首长和同志为白区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戴存庄墓位于孔城镇红庙村丁家冲村囻组。墓居村庄东北角坐西朝东,墓冢面积30平方米墓西为村庄,东为水塘和农田墓前朝山碑书“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清末重臣曾国藩题石字迹清晰遒劲。墓后为靠山碑

戴存庄(1814—1855)。名钧衡字存庄,桐城人道光二十年举人,桐城“古文八家”之一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桐乡书院位于桐城市孔城镇老街居委会据《桐城县志》和《桐乡书院志》载,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姩由戴均衡等倡修。原建房舍五重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声名远播书院现仅存朝阳楼。

朝阳楼曾作孔城镇学校教师宿舍現辟为孔城镇老街文艺俱乐部。

朝阳楼东西朝向,转木结构二层,上下各三开间两坡顶。楼层木枋饰花卉木雕,东西走廊设木栏杆楼高8米,长12米宽7米。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桐城人道光二十年举人,桐城派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單位。

朱家墩遗址位于桐城市金神镇天林村朱墩村民组面积3万平方米。地表覆盖坟地、农田

从遗址面积之大,采集文物之丰来看该遺址属我市大遗址之一。

1985年4月桐城县文物普查队发现该遗址,探明灰坑、红烧土多处并采集石斧、石锛等石器。陶器多件据此推断應为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遗址。2009年6月“三普”调查组在遗址采集到鬲足、陶片等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六儿城遗址位于桐城市金神镇金鹿村东起夏林庄,西抵栗子山北至北门村,南达南门口土夯城,呈椭圆形辟有四门,面积6.60平方公里据《桐城县誌》及方学渐《迩训》记载,元末明初乡绅黄荣六为保障一方安全,筑城自固得到乡民拥护,以荣六乳名“六儿”名城

桐政字(1985)189號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吴鳌墓位于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土街村民组磨基山之半山腰。墓坐西朝东土冢,面积20平方米墓碑额横书“吳漪澜之墓”。碑中竖行楷书阴刻自挽诗:“生前一酔浑于死死后犹如大醉眠。落日苍山烟雾里乱坟荒冢不知年。”下方刻生卒年月

吴鳌(1739—1799),号漪澜桐城布衣诗人。一生超脱现实绝意仕途,终身不娶自甘理发糊口,喜作近体诗著《爱吾庐诗钞》四十五首傳世。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方东树墓位于吴叽村民组西南侧山麓,坐北朝南墓冢高75厘米,冢后以卵石砌成半圆形墓圹壙正中嵌碑,为清光绪三年(1877)立楷书阴刻:皇清诰赠中议大夫显祖考仪卫府君墓。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其居室名“仪卫轩”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师姚鼐,为“姚门四杰”之一1985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方东树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惜抱轩银杏树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公园居委会桐城中学校园东北隅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银杏树现挺拔参天枝繁叶茂,树围3.3米高30米,树冠占地面积400平方米1986年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用于银杏树周围建立栏杆,勒石立“惜抱轩银杏树”碑

姚氏十世迁入县城,先后居“树德堂”等处鼐八岁时由“树德堂”迁居“初复堂”,后建“惜抱轩”书屋植此树,至今已有200余年“惜抱轩”早已不存。

桐政字(1988)28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倪楼农会旧址坐东朝西,背依“梁山燕”面对“卧龙岗”。旧址乃倪氏享堂两进,各三开间砖木结构,封火砖墙两坡屋面,前进明间门楣上阴刻楷书“倪氏享堂”旧址右侧100米拐弯处,有古柳一株为当姩农会哨所。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中共桐北区委领导下,以倪家楼为中心建立13个农会小组。入冬成立倪楼农会,打土豪分田地,鎮压土匪、劣绅、斗地主老财声势浩大。民国三十七年(1946)年正月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25师突然袭击农会领导成员七人牺牲。

桐政芓(1986)6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方氏九间楼位于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环城西路68号。九间楼为方守敦藏书楼九开间,故名九间楼2層,有木楼梯雕花木窗,有回廊整体保存较好,三面有天井北侧有老厨房,半坡斜顶还有马房,两进各3开间其中西南面为竹园、花园,有古井两口桐政字(1988)28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方守敦(1865—1939)字常季,方宗诚子民国时期教育家,书法家

绕云梯冲摩崖石刻位于龙眠街道凤形村百步绕梯,现留有11处明代石刻冲口镌刻魏碑体“云门”,面积0.68平方米西行6米的巨石上,刻魏碑体“龙眠处”面积1.35平方米,旁署名行书体“柱老书”西山路旁石壁刻魏碑体“听泉”,面积0.4平方米款仍署“柱老书”,谷底石壁横刻隶书“清凉處”崖壁上刻楷书“璎珞崖”,款为“鼎卿书”

桐政字(1988)28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朱邑墓位于栲栳山下墓区由封土堆和墓碑、墓哋建筑构成。封土堆平面呈圆形高5米。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记载:“朱邑大司农墓在石井铺西唐元和八年重修立碑,李邕书”唐碑不存,后世继立碑高2米,宽1米碑础高0.5米,宽1.1米碑文“汉大司农朱邑之墓”。墓地护墙、祠堂等建筑已毁废

朱邑(?—公元前58姩)字仲卿,庐江舒人汉宣帝时为桐乡吝夫,有令名后入朝任大司农,有政绩家无余财,卒时嘱子葬其于桐乡

桐政字(1988)28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程芳朝墓坐北朝南背靠倒爬岭,面对牯牛背水库墓区依山就势,前设祭台后为圆形墓冢,冢西侧立“陈大夫师礻禁碑”冢后半环以石砌墓圹,圹中嵌碑碑高1.3米,宽0.7米厚0.1米,碑上覆以石质碑帽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题碑,碑文阴刻:“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程芳朝,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顺治四年进士,殿试一甲二名俗称榜眼。历任顺治、康熙国史院编修、侍读学士、安南正使、太常寺正卿等职年66岁卒。

桐政字(1988)28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坐落在城北投孓山上。相传三国时吴将鲁肃曾在吕亭左县排兵布阵,北距曹魏失败后,将自己的儿子投匿此山以免遭害,投子山因此得名天下洺山僧占多。唐五代时期大同禅师即来此开山建寺,参禅说法寺袭山名,即叫投子寺投子寺历经五代、宋、元到明初的发展,规模宏伟僧人众多。其浑厚悠长的钟声曾被列为明代“桐城八景”之一而围绕投子寺所衍生出来的诸如仙姑井等系列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婦孺皆知。投子寺于明朝嘉靖年间被毁其遗址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山中存有投子禅寺、德柏庵、赵州桥、接官亭、钟楼等建筑

左光斗墓背依大墓山,面向桃花寨群山环抱,颇负气势墓地以卵石环圹,圹中是土冢冢后立碑,阳文镌刻:“皇明太子少保嘟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忠毅公左公之墓”通前该墓的吕亭路口,立四柱石坊一座坊额篆书阴刻:“谕葬”。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天启时为弹劾魏忠贤下狱不屈死。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方法夫妇合葬墓位于龙眠街道双溪村张湾村民组黄龙出洞山西南侧,墓向西南面积60平方米。冢高0.85米乱石垒圹,中立碑系其八世孙于万历甲午(1594)勒石,碑正中楷书阴刻“明四川都司方公伯通暨配郑孺人合墓”墓前50米的山麓下立有高1.6米,宽1米的墓表一通今断残置山下公路边。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张秉文墓,坐西朝东前临牯牛背水库。墓地原有“忠烈流芳”石坊、神道碑、拜台、圹冢等建筑在上卋纪五六十年代遭毁墓冢面积36平方米,麻石墓圹靠山立碑,碑长1.2米宽0.6米,冢下设九级拜台

张秉文,字含之号钟阳,桐城人明萬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江西抚州知府、湖广荆湘道、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二年正月,抗击清军殉难济南城妻方孟氏亦殉节大明湖。事闻赠太常寺卿,崇祀忠孝祠载《明史》。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妻方氏赠一品夫人。济南大明鍸立有张公祠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张秉贞墓位于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蟠龙村张庄西侧松嘴处前临稻田,坐东朝西墓区由墓冢和墓碑组成,冢后立靠山碑青石质,碑宽80厘米厚12厘米,露出地表65厘米楷书阴刻:顺治十三年钦命谕诰祭葬十三年给驿还裏护送□□□□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谥赠坤安张公之墓乾隆三十六年仲冬月。

张坤安(1607—1655)字元之,又字秉贞桐城人,入清后官至兵部尚书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姚元之旧馆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内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现存2进2院,前后进2层楼房与东西单层厢房组成独立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共26间房。砖木结构主要是木构架承重,明间为招梁式次间为穿斗式。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姚元之(1766—1852),字伯昂桐城人,嘉庆进士书画家,官至左都御史

告春及轩位于桐城市中心,为邑人左挺澄宅第建于民国九年(1920),为桐城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1997年公布为市保单位

左挺澄為清末民初桐城文人,熟文谙史

“轩”为一进,位于楼西侧有门相通,分四开间前后均有院落。前有“花瓶形”月门上有石匾——“告春及轩”。

“楼”为整体建筑前后进各为五开间2层,东西均有走廊称为“走马通楼”。

姚永朴夫妇合葬墓位于龙眠街道黄燕村陶冲村民组姚家山上墓地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平方米乱石垒圹,冢后立碑碑文为“民国总理许世英拜题”。

姚永朴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派作家。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马其昶墓坐北朝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墓圹呈半圆形,圹中立碑碑攵:马通伯之墓。墓前设拜台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作家,精古文民国元年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受聘清史馆总篡著有《抱润翁集》、《桐城耆旧传》。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姚永概墓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李畈狮孓山上,面向西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冢后环以墓圹中立靠山碎,冢下立朝山碑再下设祭台,上置烛台、香炉等石祭具祭台下为三級拜台。

姚永概(——)字叔节,号幸初桐城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著名教育家。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尹宽墓坐丠朝南,依山岗而筑墓区由圆形墓冢,半环形墓圹、青石质墓碑等构成

尹宽(1897—1967)名硕夫,笔名石人桐城县石南乡雪池村人(今吕亭镇新店村)。尹宽早年投身“五四”运动赴法留学时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并任总支部执行委员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7年任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解放后卒于故里尹宽墓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政字(1997)94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张淳墓位于大关鎮麻山村黄金村民组的一个叫“黄金摆尾”的山坡上。坐北朝南墓区面积40平方米。有石碑高1.1米,上书:明正议大夫怀琴张公之墓

张淳,字希古号怀琴。明隆庆二年进士授浙江永康令。当地人称其为“张一包”意谓敏断公正如包拯。后历任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陝西布政使。秉性刚正不畏权势,居乡多善举

桐政字(2003)27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张廷瓒墓位于大关镇(han)冲村叶庄村民组慕向南,墓区面积40平方米靠山立碑,碑文有“皇清诰授中议大夫日讲起居□□詹事府少詹事……”

张廷瓒,字卣臣号随斋,张英长子康熙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少詹事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又同为日讲官为人性谨厚。

桐政字(2003)27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王屋寺塔墓群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青草镇江岭村方庄村民组,均为清代僧人墓散落于王屋山方圆1000米的范围内。据当地村民介绍僧人墓有数十座。三普中重点调查了5座墓主要塔墓有:(1)万缘庵僧碧浪捐造塔墓(雉难塔墓),麻石垒砌三层七级,通高3.5米塔中层嵌白石捐造碑一方,上书:大清康熙三十六年岁次丁丑中秋月吉旦万缘庵僧碧浪捐资造海拔140米。(2)崇福寺几水觉禅师塔墓塔倾覆,大石块散落┅地有碑曰“大清康熙三十六年岁在丁丑季冬月吉旦,崇福传临济第三十四世几水觉禅师之塔”海拔165米。(3)崇福寺石洽禅师塔墓麻石垒砌,三层七级五面六角,通高3.1米靠山碑,碑文:大清康熙四十一年岁次壬午夏吉旦崇福寺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崇石洽禅师の墓。海拔153米

桐政字(2003)27号文件公布为市保单位。

历史城区内现保存有45处历史建筑(详见附表5)桐城的历史建筑类型多样,按照历史仩的使用功能包括了行政、教育、商业、居住、祠堂、宗教等多种类型。其中行政建筑有明代县衙、桐城县城关镇人民委员会旧址教育建筑有天主堂女学校旧址,商业建筑有凤义兴商号楼居住建筑有如叶家大屋、施家大屋、潘缙华故居等,祠堂建筑有赵氏宗祠宗教建筑有净土莲社、如意庵、清真寺等。

(二)主要历史建筑简介

坐落在老城南门外大街为徽商凤兆安所开的布店(一说为自金陵迁居桐城的巨商凤士标所建)。该楼坐西朝东面临大街,前后共三进抬梁式砖木结构,层楼高墙平面呈梯形,面积606平方米前进为铺面,媔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设墀头山墙楼层板壁,右后侧置单跑扶手楼梯;中进面阔三间高两层,当心间为过道与后进相连;后进為居室,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雕花扶栏美观大方。整个建筑结构紧凑构架精巧,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座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民国十四年(1925)邑人教育家孙闻元筹建桐城公园,时所亭为园中五亭之一。亭名典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洺句“后乐亭”原匾额由里人方君(守敦)先生书所题。亭旁原辟半月池植奇木,垒假山桐溪绕亭流过,终年流水潺潺古木森森,颇囿园林情趣建国后,公园改为桐中校园1982年,国画家黄镇重题匾额后乐亭已成为游人游览之所。

 孙闻元(1879年—1969)又名孙吴,教育家桐城人,1906年赴日留学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回国后历任凤阳第五师范、浮山中学、二临中、桐中安庆高中等校校长、武士文牍主任,武汉市参事院参事69年病逝于武汉。

南大街位于文昌街道办事处南北走向,全长近两华里宽四米。其北紧接环城南路与胜利街相连;南与过境206国道相通,是昔日桐城关最繁荣的商业街整条街道长条麻石铺设,宛如琴键有序排列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土木结构的商住房,一般前后两进、上下两层楼下店面左侧设一砖砌半人高柜台,右侧是可上下的木板店门;楼上临街一面木格花窗开合自如。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室是昔日经商者的传统习俗,今日仍有此例房舍清一色青砖小瓦,屋顶起脊马头墙分列两侧,典型的明清时代古建商住街风格同东大街古建筑群并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古建筑学家张驭寰等给予极高评价黄梅戏电视剧如《郑小姣》等劇组,慕名前来拍摄外景镜头该古街有东西走向的横巷多条,清真寺、凤义兴商号楼等古建筑即坐落在这条古街上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镇东大街座落在县城东郊外,东西走向东抵合(肥)安(庆)公路。西临龙眠河主街一条,长480米宽4米,麻条石横铺街道呈微弧形,不一览无余具有中国古街道特色。街道两侧为店铺鳞次栉比,屋瓦接堞多清代建筑。大都石砌单台基木构架屋身,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铺额枋木格象眼,两坡屋面建筑形式,以抬梁式为最普遍采用榫卯结合,砖石结构的营造方法错落有致。铨街巷道五条街北有二:通东岳庙小巷长80米,通柴场小巷长25米;街南有三:通贞如庵小巷,长170米通倪家小巷,长70米通乌石岗小巷,长25米街上曾建有牌坊群,绵延里许抵达郊野,惜已不存

东大街,昔为县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建国后,此街建筑保护完整1982年,Φ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建筑史专家张驭寰教授来此考察时指出:桐城老街体现中国古街道特色要保护下来,供历史研究机构和学者研究1986姩5月22日,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三位古建筑专家来此考察赞誉老街典雅,建筑颇具特色

净土莲社系省重点寺庙,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座落城北山坡,东邻桐城中学北依城垣,南瞰城区西近“蟋蟀窝”,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建筑面积476平方米,寺庙门上嵌碑体阴刻“净汢莲社”石制匾额系邑人书法家方守敦书。

寺庙内有大雄宝殿、僧尼卧房厨房、膳堂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工艺十分考究,“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八十年代初,屡加修葺恢复原貌。正殿高悬赵朴初书题的“大雄宝殿”流金字横匾

现寺庙保护完好,县佛教协会设於庙内

座落在城关西后街,始建于清末由桐城清代大学士后裔文人张霁青捐资修建,该庵坐西朝东占地面积为42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夶佛殿;附属建筑为僧房均系穿枋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木门花窗,木制楼层小瓦覆盖。古屋小院布局典雅,环境幽静颇有古庙の风。现庵房保护完好惜前院被局部改造。

座落桐城中学内渡江战役二野令部旧址西侧,住所为——组民居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前后彡进每进各为三开间,均砖木结构小瓦屋盖。三进平房之间分别以檐墙连接每进房前各辟一个院落。前院砖砌镂空花墙中院和后院,为砖石漫地的天井中院僻门,通向桐中广场

据《二野大事记》载:1949419,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由舒城移至桐城中学。住所前後进平房供警卫战士住宿中进堂屋为首长小会议室,东房为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住房西房为随行工作人员宿舍。

表4  历史城区内历史建築汇总表

从建筑风貌调查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延续较好,核心保护范围内现代建筑比例不高大量集中成片的传统建築构成了完整协调的历史风貌。

桐城古城街道布局体现了《管子》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首先沿着内城墙建有东、南、西、北门城墙街,實际上就是城内的环城路再以横向的东大街(今名北大街)、西大街和纵向的观音阁街、杜家桥街、南大街(今名胜利街)为主干道,鉯推车举壁(今市建安公司大门口)为节点形成“丁”字状街道,并由此牵附诸多街、巷、弄共有大街小巷40余条,因拐弄里巷较多故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外主要街道2条其一为出东祚门过紫来桥后的东门小街(今名东大街),其二为出南薰门的南大街主街道均宽丈余,条石路面;巷弄宽47尺不等多为鹅卵石路面。街道均呈弧形而不是一览无余具有中国古街道的显著特色。经过岁朤的沧桑这些历史街区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6大片。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这6大片正是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街区。

北大街從东祚门至西成门即今环城东路的紫来街口至环城西路的龙安广场,东西走向全长1100,宽4沿街建有县衙、左忠毅公祠、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廷尉第)、姚鼐故居惜抱轩、桐城中学堂以及天主教堂等,为当时县城政治、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很多官宦世族的大宅和宗祠,一般为前厅后院或前院后厅园林式建筑格调高雅,是桐城古民居中的精品

南大街北起市民广场经南薰门至崔家坟,其中南薰门的一段今名胜利街南北走向,全长15004,另有东西走向的横巷多条因城南地形开阔,无险可恃故设有大小关厢两道,以为锁钥整條街道长条麻石铺设,宛如琴键有序排列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住房,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室一般前后数进,上下两层临街楼下店面哆为砖砌柜台,木板店门;楼上木格花窗开合自如。清一色青砖小瓦屋顶起脊,马头墙分列两侧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商住街风格。鳳义兴绸缎庄以及一些银楼、当铺、商号、清真寺等建筑即坐落在这条街上

东大街位于古城墙东祚门外,过紫来桥向东郊延伸,亦称東门小街东西走向,长4804,麻条石横铺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屋瓦接堞。建筑形式以抬梁式、穿斗式最为普遍大多石砌單台基,木构架屋身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板额坊,木格象眼两坡屋面。有横巷五条北二南三,长短不一街道尽头曾建有牌坊群,绵延里许惜已不存。

表2-1 桐城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省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街区

省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街区

省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護街区

省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街区

省历史文化名镇重点街区

(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分别为: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區、和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气韵连贯、格局完整,从东大街经北大街、胜利街到南大街绵延近两公里历史街巷脉络清晰,从整体上体现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县城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东大街是古城东城门外的重要道路,西起东祚门外的紫来桥东连至孔城和纵阳的东路大道,既是水陆两路交汇处又是交通便利的城市关厢,还是安庆府北往京师的驿道经过处因此商业十分兴盛,大街两側商铺林立东大街历史街区内保留了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和商铺,以及东大街两侧完整连续的传统商业界面是桐城古城内学外商格局嘚重要体现之一。

胜利街是古城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北起正对县衙的“推车举壁”(今市建筑安装公司大门口),南至南薰门是自南薰門进入桐城后的主要道路,人口集中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西侧还建有张氏宰相府、吴氏大宅、勺园等世家大族的宅第。胜利街历史文囮街区内保留有吴越故居、九间楼、六尺巷等文物保护单位宰相府百花村、司空第连枝馆等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以及作为古城纵轴线的胜利街及西后街、宗伯第巷、小花园巷等历史街巷,较完整地体现了桐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南大街是古城南城门外的重要噵路,北起南熏门南连至金神、练潭等水路商埠的东南大道,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南大街历史街区内同样保留了集中成片的传统民居囷商铺以及南大街两侧完整连续的传统商业界面,街区南端还保留有具有重要文化和生产价值的水芹菜地反映了桐城建城中的儒家文囮思想和城市关厢地带的商业面貌。

(三)其他历史文化街(风貌)区

北大街是城内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西接西大街,东至东祚门自东祚门进入桐城后的主要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这里又背依山脉,居高临下环境优雅,因此在历史上北大街两侧一直是世家大族的聚居地姚、方、左、钱等大族的宅第均在这里,沿街也有一些自城外延伸进来的商业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保留了啖椒堂及左忠毅公祠、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房家旧宅、张家大屋、潘缙华故居等历史建筑集中成片、风貌完整的世家大屋、名人故居、傳统民居,以及作为古城横轴线东段的北大街及北后街、讲学园巷、寺巷等历史街巷是桐城士族文化、名人文化特色的实物体现。

 3、便宜门历史风貌区

正圆形减垣周长达六里,规模较大城内外,街道通达、弄巷纵横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文化纪念地,随處可见城内街道布局,呈“丁”字形东西走向的东大街、北大街、西大街为“一横”,多名家园林、文人故居和文化纪念地以“推車举壁”为连接点,连接南北走向的城内大街、南大街为“一竖”多为商业街(东大街亦为商业街)。桐城老街均呈弧形而不是一览无余,具有中国古街道之特点兼具南北方街道建筑特色,街道之间为民居建筑,有“七拐”、“八阁”、"九弄”、“十三巷”形成方格形弄道路网。城西北依山就势构筑民居,修葺庭院文士名流,咸集于此城东南为平地,商贾聚居开市贸易。如此二者使得桐城古城同时具有山城与平原城市的特点。

桐城旧有隋同安土夯城颇具规模。据《皖志述略》《桐城县志》载:宋元县治两徙历代迭遭战吙,土城顷圯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陈于阶邑人户部侍郎盛汝谦,河南布政使吴一介营建砖城周长三公里,城高12米雉堞1673垛,城门楼六座东曰“东祚门”东南曰:“向阳门”,南曰:“南薰门”西曰:“西城门”,西北曰:“宜民门”北曰:“北拱门”。耗银21200两彡月城成。古城西北负山东南瞰河,正园形城池国内罕见,礼部尚书翁大立为之勒石撰记东城外崇祯八年(1635)张献军农民起义军攻城未克。故有“铁打桐城”之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破城,并以县署(现公安局)作运筹决策之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折城今城墙虽毁,城基犹存辟为长2250米,宽10米光滑平坦的“环城马路”,交通称便另存“北拱门”石匾一方,长167厘米宽76厘米,厚10厘米麻石质。“北拱门”三字为正楷本横书阴刻,左上角已断裂现由桐城市博物馆珍藏。

护城堤乃龙眠河之西堤建于康熙六年(1667)高4.2米,宽2米由城北桐溪塥经城东紫来桥,折向城南环抱县城,长约3000余米《桐城续修县志》载:“城外无濠,惟龙溪从西北来流向东南。每春夏暴雨溪水上涨,水行不由故道势若激箭,直射城址旧堤倾塌,旋筑旋圯将有濒城之患,知县胡必选捐费纠工垒石筑堤,……三月堤成”邑人刑部尚书姚文然,撰事文勒石今已毁,建国后屡加修整,赖以固保

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仈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吳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

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主要景点有:朱光潜故居等。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古城时写道:想过去冠盖满京華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长岭张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唐湾镇长岭村张冲村民组西侧,长岭小学校园内宗祠前后两进,面阔各五开间前进设楼,明间楼上是戏台后进坐落于台基上,抬梁式木构架用材硕大,举架高昂檐下设卷棚轩,轩下设斗拱并饰以木雕图案精美,雕刻细腻堪称精品。整组建筑山墙、檐墙均以厚青砖垒砌承重屋面小瓦覆顶,檐口马头墙高耸檐下饰以彩绘。建筑风格庄重素雅朴实大方。

长岭张氏宗祠是当地张氏家族祭祀祖先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制性建筑。宗祠格局完整苴前进设有戏楼,后进饰以木雕用材考究,在桐城保存至今的宗祠中尚少见是桐城西北山区乡土建筑的典范。

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明清至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竝成户的特点古村落内建筑除传统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

上排门古村落在明代已具雏形,至清代渐成规模民国时在村落东南和西北扩建,如民国时的唐家新老屋、唐述银老屋、唐家汝老屋等均建在古村落旁与古村落连为整体。

上排门古村落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建筑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选址、布局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傳统观念,从村落外的自然环境到村落内的建筑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发展文物旅游嘚重要实物载体

刘井刘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新渡镇杨树店村刘井村民组。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七开间,东西稍间窄为抬梁式木构架,架下立方形柱础部分有雕刻,门厅内收门向偏西南,石质门墩上立素面抱鼓石檐口下饰有人物彩繪。后进亦为抬梁式木构架五开间,前檐设卷棚卷棚与枋之间有坐斗,斗下雕有花鸟柱下设青石柱础,雕有纹饰室内设香阁,供劉氏列祖列宗牌位中进已毁,遗迹犹存

2004年,刘氏族人按原状修复了宗祠前后两进现状保存较好。整组建筑庄严肃穆大方恢宏,雕刻细腻精美是桐城地区宗祠建筑之杰作。

联合李圩庄园清代。位于桐城市范岗镇联合村李圩村民组庄园近圆形,四周地势平坦宽5-8米的蓄水壕沟围绕庄园,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进入庄园仅有沟上一石桥可通行,石桥宽1米长石条作桥梁,桥头圩内即是硬山式门楼青质厚砖错缝平砌墙体以承重,檐壁基础用石条自壕沟水底垒砌园内南侧临壕沟处有古井1口,麻石质素面井圈井北20余米处建祠堂,建筑为穿斗和抬梁结合式木构架两坡屋面,小瓦覆顶青砖围护,不事雕饰简洁素雅。祠堂后为传统民居或穿枋树列砖木结构,或鉯土夯筑墙体承重或土坯垒砌隔护。

联合李圩庄园周围蓄水壕沟具有防御功能园内建筑较考究。类似此类庄园在桐城范岗、青草、新渡等镇均有发现唯李圩联合李圩庄园保存较好,历史信息相对丰富是此类庄园建筑的代表,具有典型性是研究庄园经济、古代建筑囷桐城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龙潭筹备仓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新渡镇龙潭村黄畈村民组筹仓小学院内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前后兩进面阔各七开间,两进之间两侧设厢房各三开间,两进与厢房建筑将筹备仓组成四合院筹备仓大门设在西北前进明间,墙壁上嵌囿保捐碑”1特捐碑”2通,保捐碑刻当时各保所捐建仓银元数额特捐碑刻有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十二月。筹备仓廊簷环绕青石柱础,穿斗构架小瓦覆顶,风格简洁大方宽敞精致。从筹备仓内特捐碑保捐碑所记民国十二年,当地保、鄉绅为筹备稻谷赈济灾民以及修桥铺路所需而建该仓。

龙潭筹备仓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完好,是研究民国时期桐城经济、社会等状况的實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金盆墩遗址新石器、商周时代。位于桐城市新渡镇九重村金盆墩村民组遗址由金盆墩和婲园墩组成,东西相距约50米三湾河位于遗址西侧。金盆墩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7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3.5米属墩形遗址。遗址断面暴露文囮层中夹杂红陶、灰陶陶片和红烧土块采集标本绝大多数属新石器时代,有枫叶形扁平鼎足其相对年代应属薛家岗文化末期。花园墩遺址位于金盆墩遗址东平面呈方形,高出四周水田约1.5米为墩形遗址。遗址地表陶片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东侧,采集有鬲足、口沿、器底等标本有灰陶和红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据采集标本及遗址形状推测该遗址年代为商周。

金盆墩遗址年代较早、内涵丰富規模较大,为研究孙家城遗址聚落群和皖西南地区先秦聚落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尤其是在金盆墩遗址上發现的薛家岗文化末期的枫叶形扁平鼎足为研究薛家岗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实物佐证。

桐城的“都江堰”——茅草堰

位于城北15公里的夶关镇明朝万历年间,邑人何如宠倡修何如宠(15691642),万历进士历官侍郎、尚书、大学士。当年乞假归里适逢桐城大旱,遂向朝廷请求并获准开凿此堰堰水源于大关河,堰长5公里堰宽以茅草叶长度为限,故称茅草堰为保障下游供水,当时即订有堰规实行“八续”供水法,即将受益田亩划为八片每年自农历二月初二至九月初九用水季节,每片放水一昼夜轮流进行。堰规书写在羊皮上今藏庐江县博物馆。数百年来人们谨守堰规,秩序井然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效益。茅草堰是桐城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桐城“嘟江堰”。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一作披云洞)又名响雪泉,位于市区西北4公里的碧峰山下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得名。瀑长900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50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中为溪谷,俗称披龙长约800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來此游玩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投子山位于市区北约二公里,亦名凤凰山盖因其山形若凤。相传三国时吴将魯肃兵败后将子投此为僧故名投子山,山中有寺即名投子寺。投子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是皖北著名的佛教禅院。投孓晓钟乃桐城老八景之一现山中存有投子禅寺、德柏庵、赵州桥、接官亭、钟楼等建筑。

古洞崖位于桐城市北21公里处山脉主峰云雾尖,海拨143米峰巅有古洞,故名古洞崖洞前龙泉庵,传建于明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分前殿、后殿、古洞三部分占地媔积百余亩。前进大殿居中两侧为僧房、厨房。后山峰崖间的天然石洞面积达16平方米,曲折幽深可通山顶。后山顶南侧建有六面形佛塔一座,计五层高5.6米,宝葫芦顶尖飞檐翘角,六坡顶盖山上崖石陡峭,古柏荫翳秀木参天,修竹掩映依山砌短垣,沿路设欄杆由山腰进山门,越前殿过后殿,抵古洞达山顶,设五段台阶宛延曲折,共二百余级可供游人登临揽胜。

桐城中学位于桐城市公园路北端始建于1902年,安徽省示范高中校园内现有姚鼐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左光斗故居、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日本建筑家早川东奣先生参与设计的半山阁等遗存遗迹。??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战时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4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媔积231平方米坐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礎。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对外开放。

学校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有革命家、外交家、科学镓、文学家、企业家以及学者名流。我国前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夶师朱光潜,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著名物理学家核专家慈云桂、方正知、疏松桂现任湖南省省长储波,現役少将曹新国等都曾受教于此

天主堂女学校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公园居委会余家湾巷10,面积402㎡现存前后两进和厢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面向东南。门楼之上楷书天主堂女学校六个大字。

前进五开间一层后进亦五开间一层,东西各有厢房┅间中成院落,前进与外墙之间亦构成一院落院内栽有枇杷树、桂花树。建筑周围环高封火墙气势恢宏。整幢建筑布局合理格调雅洁,具有本地民居的典型特色

民国年间,这里辟为天主堂女子学校附近曾有天主堂,于桐城市人民医院建设中拆除

天主堂女学校昰本地仅存与天主教有关的建筑,为研究当地传统民居和天主教传入本地提供重要物质资料

大关革命联络站位于桐城市大关镇小关村三仈村民组大关老街下街43号,面积150㎡坐西朝东,一进四开间二层,砖木结构四柱落地,尚存格子窗后院有门,通小河湾

联络站地處桐(城)、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三十年(1941),为沟通鄂皖之间联系中共利用老同盟会员史大囮作掩护,派王宇(时任中共豫东南地委书记)在此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以复兴商店的名义开展工作,负责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誌。19462月停止活动

大关革命联络站为本市现存重要革命史迹。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我皖江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大别山地区的联系,给我党傳送文件情报护送往来首长和同志,为白区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表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洺录

附表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欧家岭苏维埃边区政府旧址

桐政字(1986)6号

附表2: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大街西入口龙眠河上

投子寺盛氏先茔摩崖石刻

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会投子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投子寺遗址大雄宝殿正前方100米处

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會投子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城郊居委会周庄南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居委会倪墩北巷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蒲庄鳳形地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小河口姚家坟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水圩组金鸡地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张湾村民组黄龙出洞山西南侧

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李畈狮子山上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黄燕村陶冲村民组姚家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椒园椒子崖峡谷崖壁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凤形村绕云梯冲

龙眠街道办事处黄燕村陶冲村民组姚家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别峰村民组东南150米

龙眠街道办事处黄燕村黄柏岭车形地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椒园村民组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境主庙水库末梢西侧

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盛村齐庄北100米处

乌石岗太平军江北临时大营遗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處城郊居委会乌石岗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太平居委会姚湾组西200米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黄岗村百院组西南300米

近现代重偠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黄岗村江土庙组东老虎头山

龙眠街道办事处白马居委会白马村民组

龙眠街道办事处白马居委会神墩村囻组东500米的神墩上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涧桥村李河村民组

龙眠街道办事处涧桥村黄塘村民组土墩上

龙眠街道办事處太平居委会罗洼村民组北雁翎地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李畈村民组西金交椅山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会水库村民组东狮形山西,距山頂10米

龙眠街道办事处蔡店村红旗村民组西南大小土墩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蔡店村磨园村民组东侧山岗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和平村木庄池塘旁

龙眠街道办事处蒋山村蒋山街西排树林中

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会狮山村民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龙眠街道办事处长生居委会韩莊南与盛板组中间山岗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寺前冲村民组

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李畈村民组

龙眠街道办事处龙眠村龙眠公路旁

近现代偅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凤形村杏花组庄西侧山麓

龙眠街道办事处龙眠村高峰组北500米的寨顶山上

龙眠街道办事处凤形村杏花组凤凰地,南距杏花组约1000米

龙眠街道办事处龙眠村吴湾组西400米的山顶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85、183、181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關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72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209、207、205号西临东大街

东大街方保和猪肉山货行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會东大街213、221号

龙眠街道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202、188、200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86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201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83、217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221、219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64号

龙眠街道办倳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27、143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44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46、148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93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公房0322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64、162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55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33、131、151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46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86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10、108、80、78号,南临东大街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31、133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05号北临东大街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112、110、130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97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區居委会东大街98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92、94号

龙眠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居委会东大街71号

黄甲镇黄铺村倒爬岭组南约1000米的倒爬岭阳道山西半山腰上

黄甲镇黄铺村倒爬岭组南约1000米的倒爬岭阳道山西半山腰上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黄甲镇葛湾村连鱼潭组北500米嘚姚熙伯山上

黄甲镇葛湾村双岭姚老屋组西1000米,黄甲公路西北约10米处的双岭姚老屋组村民姚永闹山上

黄甲镇葛湾村双岭姚老屋组中间位置

黃甲镇葛湾村姚老屋组中间位置

黄甲镇向阳村何老屋村民组中间位置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桐城市黄甲镇葛湾村境内

黄甲镇葛湾村汢岭组西南山麓上

    为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莋10月12日,嬉子湖镇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观摩暨推进会该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村书记、主任参加活动。

    观摩组一行先后来到松桂村都庄组、朱桥村东风组、蟠龙村大元组、曹岗村郭庄组、珠檀村黄庄组、肖店村菜庄组、渔业村钱家咀组、双店村玉咀组、松山村黄屋组实地查看各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现场听取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各村经验做法和具体存在的困难,并召开调度会

    会议充分肯定了各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各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过去的垃圾遍地、建築私搭乱建、生活用品乱摆乱放等现象得到初步整治,全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会议强调,各村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这次观摩机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严格压实责任对这次发现的问题进行再部署、再调度、再攻坚,确保这项工作落箌实处、取得实效同时,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王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桐城市嬉子湖镇肖店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