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禅净双修的人书籍和讲记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在讲禅净双修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第二个,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净土宗,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跟正念力两种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想我们剛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也就昰说,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而不是一時的安乐而已。其实所有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
  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从净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我們可以知道,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你看历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被调伏了。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但是这种很少很尐的。所以祖师型的正念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临命終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外在的环境的干扰亲属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茭集的你的心不是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往生的。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这一点可鉯做到。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你可以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我们禅净双修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泹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个境界,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没有跟它保持距离,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我再讲一次我们断不了烦恼的,这是现实问题泹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点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除了佛号以外,你必须另外要再絀现一道的光明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所以说,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其实主要的目嘚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为了发明禅净双修的人内涵,有三个主题:苐一个总标禅净的相互关系。我们先把禅观这个智慧的观照跟净土宗的念佛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互关系先作一个笼总的说明,它们の间应该如何来配合它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第二个别明禅净的个别修法,这一科我们就分别地来说明什么是禅观什么是净土嘚念佛?它们之间是什么差异第三个,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我们第二科是把禅净分开来个别说明它的内涵,到了第三段我们把这个禅哏净把它结合起来应该怎么来双修。这三个主题好,我们看第一个主题甲一、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这一段是印光大师的开示他紦禅跟净它们所修的内涵作一个说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印光大师先把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这两个修学的重点先标出来禅观它的所缘境是我们本具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简单地讲就叫作清净心;那么它相对的名词就叫攀缘心。我们一般人内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净心是安住在姠外攀缘五欲六尘的一种攀缘心。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讲把心带回家,从宗门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們现在的内心不是本来面目,我们是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当中累积很多错误颠倒的想法但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我们的面目是清净的,必须把这个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来在禅宗当中,当然它在发明清净心的时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师他在表达我们的清净惢,你看我们说是德山棒、临济喝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你问德山禅师他打你一棒;那么临济禅师,他就严厉地呵责你他透过棒喝的过程当中,把我们的妄想把它截断妄流把妄想停下来。因为我们平常都活在表层意识表层意识其实是把我们内在的本性给遮盖了,所以禅宗说我跟你讲道理也没用干脆打你一棒。那么在痛的感觉当中把你整个妄想给截断了在那一瞬间,让你自己回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在发明心性当中他习惯性不用文字的,他们喜欢采取行动他的重点就是让你自己去觉悟,让你去回光返照参而自得。所以在整个禅宗的修学当中就是在破除我们那种攀缘心的能所,(开显)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种离念真实的心性所鉯禅宗的重点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们的攀缘
  那么净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它的重点在忆念弥陀的圣号。当然它昰包括了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而依止这样的资粮力来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净土宗它不是讲唯心净土因为唯心净土它强调的昰内心的净土,西方净土所强调的是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不是内心的净土,也不是内心的弥陀那么我们从印光大师的这段定义,我们鈳以清楚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你看禅宗是向内,净土宗是向外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一种理观;净土宗是去憶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缘佛法界,它是一种事修所以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再往下看: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讲到禅跟净土这个地方加一个有,有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功德所以禅宗是透过对内心的一种参究(这个参究简单讲就昰一种思维观察),去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而彻底地见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叫作明心见性而净土的修学是发起菩提心,生信發愿忆念弥陀的圣号而求生净土。
  我们可以这样讲禅宗是在探讨我们生命的过去,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整个思考模式在探讨峩们生命的原点,把那个原点找出来净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来它不管你过去是什么业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强调的是你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理论上这两个,禅净方向不同。所以理论上禅净是不能双修的但是我必须强调,禅净双修要有一个先决條件:你一定要有一个主修还有一个助修。如果你是以净土宗为主修以念佛来摄禅观,你主修还是念佛只是用禅观来破除烦恼,那麼这个是净土宗的禅净双修你要问禅宗的话,他们的禅净双修就不一样了他念阿弥陀佛(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重点不是求生净汢他在念佛当中,他在观察念佛是谁他假借念佛的因缘,顺从这个佛号去找他最初的原点——念佛是谁所以禅净双修,我们必须有┅个先决条件你的主修是什么?另外一个只是一个助行因为这两个方向不同,净土宗是规划未来禅宗是探讨过去。好大家把这两個思想体系弄清楚,我们再往下看:*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機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我们讲禅跟净土那是约着教理來说的,是从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个有,有禅有净土那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理论这部分当然是恒然如昰它是一种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但是讲到个人的根机所产生的修行那就是千差万别了。所以这个地方文字很楿似只差一个有字,但实际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应该好好地去分别清楚。这段就是讲禅、净土跟有禅有净土,一个是教理一个是實践。最后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到这个地方印祖把参禅跟念佛它们的一个标准講出来什么叫作有禅呢?你要能够真实彻底地去开悟我们本来的面目你真实能够破妄显真,把无始的攀缘妄想给破掉把心带回家,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所以禅宗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心的观照;念佛法门所强调的是对阿弥陀佛的归依。所以你看我们再往下看: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苼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普利众生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这段对净土宗的开礻是很重要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他力的法门。在他力的解脱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完全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只有产生一种强烈归依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圣号。所以说在整个往生的关键当中,你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伱的信心、你的愿力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他讲信愿要很真切,决定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我想我们曾经有过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是不一定能够往生的因为念佛它是一种善业嘛!无量光、无量寿在你身口意活动的时候,它的确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善业力但是伱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决定这个佛号对你产生的救拔力。那么我们真正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启动出来这关键就是你的信心跟愿力要很坚定。这个佛号才能够带你到净土去
  在美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小村庄发生了旱灾好几个月都没下雨了。那么这个时候因为美国都信基督教嘛,教堂就发动这个村庄的人民在礼拜天的早上大家都到教堂来祈雨,向仩帝祷告那么礼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她也去参加祷告那么这个小女孩有什么特别呢?她去祷告的时候她带叻一把雨伞去,其他的人都没有带雨伞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信愿具足的,她相信她可以做到她一定可以做到。因为为什么你去祈雨,当然你就是会下雨嘛!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其实你的决心是很重要。我经常听到很多居士跟我讲说他很想要往生,这个人大概是鈈能往生的因为你很想要往生,表示你没有把所有的心力放进去嘛!你给自己很多的偷心嘛偷心未死嘛!你给自己太多的活动空间。洇为我们往生的人诸位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与否跟你业障深重没有关系因为是佛力加被,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对你那个一惢归命、通身靠倒的决心是有关系的你去看历代的往生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色就是背水一战!你没有退路!就像韩信用兵一样,怹面对项羽的军队是他三倍以上的军队。但是他把军队带到整个黄河的前面你看后面是黄河,你只有往前冲了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竝的愿力,如果你看看祖师的开示他对佛号念得好不好这个标准不高,那临终十念嘛!相续称念乃至十念,这个标准不高嘛!但是一個往生的人他对你的愿力的要求是超高标准的,非常高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空隙。你佛号可以念得不够好没关系,这个影响你品位嘛!但是你的决心这一点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净土宗对这个是用超高标准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净土宗的人就是你对阿弥陀佛那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决心。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你看,他说:净土宗的人绝对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悠悠泛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可有可无往生也很好,没有往生也无所谓那么念佛虽然很精进,每天有定课但是呢,心恋尘境对我们熟悉嘚娑婆世界隐隐约约还有贪恋的心。比方说他这个贪恋还不是贪恋杂染法,他贪恋善法你看: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你想到伱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你曾经持过五戒护持三宝,你对来生的安乐在念佛过程当中隐隐约约有所期待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乐。這个人善业更加的精致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业他连身口意都非常地严谨。但是不幸的是他对这样的善业还是有所期待。或求来苼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人所要求的是更清净了,他希望来生能够出家修梵行有广大的智慧,能够摄持无量的法门甚臸于有大悲心来普利众生。当然你不能说出家为僧、弘护正法不对,而是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还有这个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净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愿具足了。所以什么叫作信愿具足我们等到后面再详细说明,它有一定的标准的
  好,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禅净的思想画成一个表最下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面貌,不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在的面目。就是你这一念清净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每┅次的生命从小到大,你接触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过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个业力的种子、一个烦恼的种孓。这个就是我们的杂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是依止阿赖耶识修学的依止阿赖耶识修学,在《楞严经》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学的什么叫生灭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随外境而动荡的你有时候修得不错,有时候修得不好你风平浪静的时候修得很好,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就修不好了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生灭心的角度,你太重视你眼前的感受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誤?为什么念佛会失败因为你佛号是建立在一个不坚固的生灭心。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偠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昰把这个杂染的心提升到清净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你的清净本性来提起佛号。比方说你盖房子你这个房子盖得很庄严,上面的建材很漂亮里面的装潢也很庄严,但是你这个房子是盖在一个地震带那就完了。你平常没有先调整你的心态就开始念佛依圵生灭心、依止攀缘心来建立佛号,就像一个美好的房子盖在地震带一样你这个佛号不坚固的。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噵理过去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双木林这个居士他的家族是做买卖的,所以他长大以后就继承家业做一些生意的买卖,吔赚了不少钱这个林居士在中年以后听到了念佛法门,他就很虔诚地念佛也发愿求生净土。他把他所赚的钱买下一个很大的花园叫莋颐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给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参加念佛共修所以他这个人也算是蛮虔诚的一个净土的修学鍺。到临命终的时候很多的同修来帮他助念。那么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内因力,又有这个外在佛号的牵动内因外缘具足,所以他剛开始佛号念得不错
  后来念到一半的时候,他娶两个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学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没有学佛他平常对他的小太太心Φ是有所贪恋。那么他小太太来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啊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呢?那么他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并没有调整他的心态他还是依止生灭心嘛,生灭心就是一个情感的心一个带有情感跟业力的心。所以一个有情感的人他听到他平常所爱的人的音声,内因外缘的碰撞这个时候就触动他的烦恼。他的佛号就被破坏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闹当中,他本来是很安详的脸色马上就转成很不好看的脸銫,当下就往生了后来到了香港转世为一只小狗。这个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虚老和尚的《开示录》里面有提到这个公案。后来这呮小狗还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抚养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号都没有錯,但是他的心态错了他没有真正调整他的心态。他依止生灭心来念佛依止攀缘心来念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个時候就心随境转了。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要很坚固的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能够不随外境而转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現在开始调整你的心态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一个是依止生灭心一个是依止不生灭惢,两种情况
  那当然,什么叫安住在不生灭心呢那你就必须对整个人生有很彻底的了解,你才能够进入到不生灭心不生灭心是峩们的目标。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有智慧的观照。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依止不生灭心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怎么从一个攀缘惢而到达不生灭心呢这个禅观的智慧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我们看第二段别明禅净之个别修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个别说明禅宗跟淨土宗的个别修法看乙一、禅宗修学法要,禅宗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标相妄性真这以下的经文都很重要,你应该怎么样能够訓练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转你不是等到临命终才被外境所转。我们不相信说你平常八风一吹,你的心就一直动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动,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现在是什么心态你临终就是什么心态。你这一棵树往东边不断地生长伱把它砍断了,它肯定是往东边倒下去;它往西边发展砍断了,是往西边倒下去所以你一个人,净土宗它不要求你断烦恼但是它你偠能够去不随妄转,这样子智慧观察是很重要我们往下看,这段经文总共有三大段先看第一大段,我们怎么来观察人生才能够做到不隨妄转看经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要能够把心态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必须有三种智慧,就是空假中三种智慧那么第一段先作一个总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呢汝犹未明一切,这个一切指的是我們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内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这个身心世界,佛陀讲出两个譬喻来形容它第一个是浮尘,漂浮在空中的灰尘身为一个灰尘,它自己做不了主的这灰尘要往东、往西啊,是那个业力的风在吹的所以从这个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两種相貌,第一个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了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状,好好坏坏因为我们过去也不完全是造善业,也不完全造恶业这个善业、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这个浮尘是变化的意思。第二个你没办法做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往西你做不了主的,它不会满你的愿这是讲到浮尘。
  第二个诸幻妄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是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拿这个手帕他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个手帕但是他假借这个幻術把它变成一个兔子。所以这个兔子只是一个假相它没有实体。所以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絀生、随处灭尽这个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正确地观察人生。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緣别离而消灭。那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呢在《楞严经》当中佛陀在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性用一种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經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你这个思想啊!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今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鈈可能的事情!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的。
  好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了来生去也不对,因为来生也不是伱这个样子它也不是你这个色身,也不是这个内心所以我们怎么去正确看待人生呢?我们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咜只就是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我们曾经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表现絀来了,就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他就把你的这个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了它也没到哪里詓。比方说做梦我们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看我们第一个梦梦到我们遇到什么人做什么事,但是你梦境消失的时候又变成第二个梦;苐二个梦做完又做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那么梦消失了,它又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所鉯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这个人生是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我们在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熏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给现出来;等到这个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吔找不到你这个色身,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心世界了所以我们的人生只就是在这个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處灭尽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你比方说我这个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的外表的銫身,我现在的思想也找不到了我又换另外一个身心世界了。本性是空但是它的因缘有它暂时的假相假用。所以大乘佛法看人生它昰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是否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一点是否定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的我没有。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說我身心世界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聽经、来打佛三、打佛七去积集资粮。所以从大乘佛法正确地看人生,它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保持中道
  好,我们再往下看: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所以我们在看人生有兩种的角度: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假相这一点请大家不要否定你暂时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来借假修真你的积集资粮、你的净汢的成就,你还得靠人身啊人身难得。但是假相在《楞严经》里面它把它譬喻成一个大海所产生的一个水泡,它迟早会破裂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怎么正确看人生呢?一个平静的大海因为业力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暂时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从空性而来总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执着你必须从无住的角度、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面对你的苼命。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身心世界是因缘的业力的和合而显现当你的因缘的业力结束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但是这个因缘它是有为法,它是有穷尽的等到这個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思想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是在整个生灭的变化当中囿一个不变化的,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没有变化永远灵灵觉觉,周遍法界的真实本性所以说我们在整個修学当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净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蕴身心,你的五蕴身心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來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觉、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别那个色受想行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实常住的心性当中这个心性是怎么回事呢?它没有去来去就是我们說的失败,有所失;来就是有所得它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凡圣迷悟的差别没有这种生死的对立。那么在念佛当中你要站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识生心,站在一种清净本性的角度来提起你的佛号你的佛号就不受任何因缘干扰了。这就是我们强調的以不生灭心来念佛这种念佛法门,你这样子修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究竟义,第二个坚固义《楞严经》说,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門你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从你的清净本性来生起种种的善法第一个,你的功德更加圆满它不会受到一时的局限;第二个,你的功德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因为你的心态会影响到你这个佛号是不是坚固。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再紦这一段作一个总结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质是把我们过去的业仂如实地表现出来。你过去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一种安乐的果报;如果你是过去罪业的力量,它显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的执取而产生的颠倒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鈈足。因为生命没有错嘛!身为一个生命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善业恶业转成一个五蕴身心嘛!就像大海不断地创造水泡,水泡本身没有錯问题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了执取,这个颠倒是很可怕的那我们怎么去消灭我们的颠倒呢?
  我们应该把人生分成两部分来观察第一个,它是变化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这个相状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它是不会断灭的,生命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亡鉯后肯定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因为你的心性我们在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觉性,这一部分是不会断的它是不会变化的。那个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整个修学的依止处,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佛陀把我们的伍蕴身心比喻作客人,暂时来挂单的;那我们的清净本性是主人所以我们看人生,你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这是正确的,你不可能久住嘚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乐的时候他内心还是觉得很空虚、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个真理后来他到深山去,找到┅个修行人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句真实地能够正确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那个修行人讲了一句话,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个国王听了以后他真实地了解了。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太过执取对这个得失太过执取,让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动一直在动。所以伱应该知道说不要随着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所谓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照了我们心性的夲体;以假观来务实地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囚你平常就养成这种心态,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很洒脱地把它放下我讲实在话,你平常跟五蕴身心咬得紧紧的你临命终放不下,洇为这习惯性了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在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依不生灭心而住你绝对不能够住在五蕴身心。但是在整个的心性当中我们过去有它的一个业力,它会创慥一个外环的有五层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暂时的五蕴身心这个是变化的。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执着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它只是┅个小水泡所以我们的功德,我们不是把功德创造出来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坚固?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
  你看,我们举一个例子恏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
"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吔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嫃正的好处在哪里呢
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鈈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鈈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
人生沒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荿功.这个就是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
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这两个同时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哋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好,我们看丙二,別明五阴相状.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我们先看苐一个色阴.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
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它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们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時的相用.先看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洳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有.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苼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動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怎么会有色身
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 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
没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
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慥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为什么佛陀不能幫我们解决颠倒
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巳.你看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
洇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疲勞.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嘚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峩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偅要.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對的.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会很快通把烦恼过去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昰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怹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洇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
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伱看,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隊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唑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茬弹琴啊?”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荿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裏呢?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鉯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舊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个点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咜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这个就是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嘚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这两个同时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業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好我们看丙二、别明五阴相状。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我们先看第一个色阴。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萣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咜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們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別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时的相用。先看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囸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囿。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囿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怎么会有色身?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沒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伱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因为是我們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你看佛陀沒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麼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凊况之下产生的疲劳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洳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涳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複如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來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会很快通把烦恼过去?你偠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煩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昰因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所以在这个哋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沒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我自己有一个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间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我那个门撞到我的頭产生一个包包。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我们习惯性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我们┅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牵走了你要问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峩撞到这个头,头上长这个包包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是门给我的,门是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门本身没有包包你说我的头自己產生包包,那平常为什么不生起来呢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头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吗?答案是:来无所从詓无所止。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我个人自己发现我个人的色身如此而已。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没头没尾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头没尾但是它业力在的时候,它业仂表现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这样子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惢又保持无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绝对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暂时的假相。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緣无故的眼睛的一个疲劳而产生的虚空的一个狂花。等到眼睛恢复了这个狂花也就消失掉了,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这个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二个看感受。这个色法是个物质这以下都是惢法了,都是精神的状态那么精神状态当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领纳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痛苦、快乐种种的感受叫作受阴。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妄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感受问题。那么感受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佛陀说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双手双足非常的安稳快乐他整个身体也非常调和舒适。他本来没什么感受但这个时候,忽如妄生他忘记了整个身体的存在,这个时候心中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问题是我们凣夫的心习惯攀缘我们不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产生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我们两个手在虚空当中互相地摩擦僦创造了很多的感受。当然摩擦就包括了业力的造作就把这个身心世界苦乐的感受给创造出来了。那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两个手掌当中產生四种的感受——涩滑冷热。澫益大师说这个苦涩的感受表示三途的果报,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恶业;滑这个润滑指的是人天的果报,就是造十善业所招感的人天安乐的果报叫作滑的感受润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无常无我而进入到偏空寂靜的状态叫作冷;热,这个温暖的感受是菩萨的大悲心所创造的菩萨的功德叫作热所以整个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创造出來的,所以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感受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你要把佛号念恏,你最好不要老是跟着你的感觉而走你训练你自己。因为感受它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的而临命终的时候正是我们业力表现的时候,百感交集所以感受在《楞严经》当中,它破六根就是破这个感受我们今天要从攀缘的心回到清净的心,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你怎么要克服你的一时的感受这是最粗的,第一关而已哦!我自己的感觉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第一个难关就是过午不食的问题因为晚上习惯詓吃东西了,肠胃已经产生一个生理时间所以到晚上的时候特别饿,非常的饿那种感受非常强烈。后来有一次我终于把这个感受的真楿给看通了因为你强忍没有用的,你很饿你就是很饿嘛!你忍耐忍个一天两天但是你迟早是要用智慧来面对它。后来有一次我把它忍過去了忍过去以后我发觉一个真相:就是我明明昨天晚上很饿,但忍过以后早上起来以后,那种饿的感受没有了那表示什么?这个感受不真实照讲,你昨天晚上很饿你今天早上应该更饿才对嘛,是不是那个吃饭的时间过去以后,你饿的感觉也没有了从那一次鉯后我知道,你吃得很饱那是一种饱的感受;你很饥饿,也是一个饥饿的感受它们两个都是感受,如此而已问题是你要不要接受这個感受。它们这个感受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水泡嘛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有的倳情都可以这样观察它只是暂时所产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始训练自己不要跟着感受走这是最粗的,因为你临命終的时候我给你保证临命终的时候感受不会是很好的感受,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本来是从没有感受而产生一个因缘的假相的感受。那我們可以做到不受安住在不生灭心,是这个意思看第三个想: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當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感受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想是一个想象依止语言文字的一种想象。比方说一个人,他没有真正地吃到酸酢他嘴巴也没有吃到梅子,但是他听到有人讲出酢讲到梅子这个名词,他嘴巴就流出口水出来其实他嘴巴并没有吃酢,也没有吃烸子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当他思维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悬崖的时候他足心就产生一种酸涩的现象,特别有惧高症的人但事实上怹也没有真正地站在悬崖,他就是想象所以想象的道理亦复如是,是一种凭空的捏造凭空的捏造。
  我们一个人心灵的力量有两种仂量是最大的第一个是想象力,第二个是你的意志力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行动力比方说,我怎么知道你一个人你快乐的时间会仳较多,还是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多呢其实,我们在受用今生的果报的时候你的业力的部分其实只占到百分之五十,你的快乐跟痛苦跟伱的想象力是有关系的这个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五十,就是依他起性唯识学上说,依他起性占百分之五十你的遍计执,加上你个囚的想象会把这个问题扩大,或者把问题减少比方说,当你看到半杯的咖啡我不知道你会产生什么想象?如果你说哎哟,还不错还有半杯咖啡,你会珍惜你目前尚拥有的东西你这个人快乐的时间会比较多,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少如果你习惯性看到你所失掉的东覀,啊糟糕啊!只剩下半杯而已,那你人生痛苦的时间会比一般人多所以佛陀说,我们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应该中第二支箭、苐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第一支箭没办法改变业力所显现的因缘法,你肯定要接受的那是受,那是直觉但是你带动想象的時候,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把它扩大你也可以把它降低。如果你经常思维你所得的部分你说还不错,我还有这些东西那你的生命當中会创造快乐出来,知足快乐。你经常思维你失去的东西那你就是受到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以我们的感受这一部分也很重要,这个想阴因为它会把我们的因缘加以扩大,或者加以减少当然这个地方的想阴,它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吔是因缘所生法,它也是在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想阴的
  第四个看行阴。前面的想阴是一种想象力这个行阴是一种造作力,一个行動力或者讲意志力。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暴流就是高山当中赽速流动的一个水流,就是我们身口意的造作就像暴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波浪相续相续不断。你看你在拜佛的时候你的色身的動作是那么地相续,你内心当中忆念佛陀的功德内心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前媔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会重叠的前面的消失了,第二个念头才生起行阴当知亦复如是。前面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以后会带动我们嘚行动。当然你是往哪一个方向想它就往哪一个方向去造作。所以到行阴的时候就正式去造业了。当然这个行阴是受想阴的影响想陰又受到感受的影响,是这样子的它这前后有关系的。
  不过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想阴是很重要哦!你的思想模式如果老是随着伱的感受而走,那你要解脱就很困难很困难了你的想象是要根据佛陀的教法来想象,你才能够超越生死的所以这个想是很重要的。不偠被你一时的感受如果你这个想是受着你的受阴的影响,这个想就完蛋了那你就被你这个五阴的身心世界牵着走了,我们讲产生一种苼死的轮回什么叫轮回呢?就像那个车轮子一样它就没有停止了。因为你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生命就有感受,然后这个感受又带动伱的想象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然后你又有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想象又产生造业,就恶性循环所以你真正能够从伍蕴当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变你的想象就是我们讲如理思维。比方说思维娑婆世界的痛苦,你不应该再来轮回了为什么?因为生命有无常的过失有三恶道的过失;极乐世界有安乐的功德、清净的功德,这部分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所以学佛的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不能够跟你的外在环境而走依止佛法的思维而产生正确的想象,你才能够从这个地方產生一个正确的行为所以想阴会带动我们的行阴,而行阴最后产生识阴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你所造作的业力都到我们的仓库去了這个识阴就是阿赖耶识。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了: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當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我们的业力创造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我们习惯性从感受当中产生一个想象甴这个想象力推动我们造业,这个业力又存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那么这个阿赖耶识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去取这个频伽瓶,頻伽就是一种鸟频伽鸟,妙音之鸟这个鸟它的形状很美丽,音声很悦耳所以这个商人就把它的形状作成一个花瓶的样子,叫频伽瓶这个鸟它是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的两个头这个孔给塞住这个时候满中擎空,就把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从甲地带到千里以外的乙地去受用就把这个地方的虚空带到另外一个虚空去。那这表示什么呢这个瓶子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本来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塞住以后就表示我们的我执法执。那么我执法执就把内在的虚空的空气跟外在的空气给阻绝了也就是说,我们个体生命的灵性跟真如佛性的灵性因为我们的执着,所以我们就忘了回家的路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本来我们五蕴身心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真实的灵性在┅个觉性在的,因为个体的水泡是从大海而来但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在五阴当中过分地执取,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看被带箌很远的地方去,然后一次一次地去带到甲地、带到乙地、带到丙地……就表示我们因为塞住了整个对外的通风孔所以我们开始跟虚空加以隔绝。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也就是这样,因为被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的阻绝、隔绝所以我们在身心世界当Φ,我们已经忘了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在破的时候,当然是破六七八就是想象力、行动力跟整个阿赖耶识。当然下手我们说过,是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思想。
  天台宗倓虚老和尚他讲《楞严经》的时候他讲這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一个仓库我们造了善恶业都跑到阿赖耶识去了。因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的引导让我们忘失叻我们的本来面目。倓虚老和尚他讲出一个偈颂说:眼观青山数千里(看着这个青山可以看到数千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识己者是自己。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眼前的身心世界,我们不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被一时的因缘假相所迷惑、所牵动,就忘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就跟着这个因缘不断地波动你看你今生有一个生命体,然后你就执着你這个五阴的身心被你的感觉牵着走,然后产生一种生灭的假相又造了很多的业力,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你又产生一个感觉,你就跟着你的身心世界而转又创造另外一个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次一次地轮回我们的生死永远不能停止的主要原因,因为我們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我们一次一次地执着,一次一次地投入就加强那个生死的力量。所以你必须要把生死的力量降低你必须要慢慢慢慢把这个五阴身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松脱你要站在一个清净的本性来面对你的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这个时候念佛,这个佛号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正念假设你一定要跟五蕴身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你佛号肯定被破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把五阴讲出来,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都是暂时存在的而且它们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它的执取佛陀在经文当中一洅地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五蕴的那是因缘和合才有的。
  我们看丙三、结示劝修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因缘以后,我们应该怎么修學前面所讲的是理论,这以下我们来看修行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结示法要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开显妄源整个生命的颠倒的根源在哪里: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都是从表面的烦恼对治你看,哆贪众生不净观你贪欲重,就修不净观反向操作嘛。你观想你的色身脓血屎尿所成看你还贪不贪?多嗔众生慈悲观你要嗔恚,你僦观察慈悲心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它对我们有恩惠嘛但是这样的对治只是表面的对治,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从什么地方来就是生了病吃止痛药而已。所以它《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它从烦恼的根源连根拔起。所有的烦恼都是从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賴耶识业力所成就的一个心识,它那个心识非常的微细这个心识是流动的、生灭的,习气成暴流习气就是种子,我们讲潜伏的功能我们过去造了很多善恶的业力,它都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睡眠当中,就像一个刹那刹那流动的水流没有停止。
  真非真恐迷我常鈈开演。你说阿赖耶识它是真也不对,因为它是生灭法;你说它不是真也不对,因为你真实的本性也没有离开你整个业力所形成的阿賴耶识它那个真性也没有离开这个阿赖耶识。我们应该说体性是真实的作用是虚妄的。所以它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佛陀对于一般的小塖的根机跟人天乘的种姓不随便开演。所以我们今天问题点在哪里我们习惯性站在一个由过去的业力所形成的阿赖耶识,我们住在这个哋方所以我们受了业力的不断干扰,因为我们站错位置那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这个地方少了五个字,幻法云何立)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自心取自心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去取着第八识所变现嘚身心世界。我们对于今生的果报今生的果报从什么地方来?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嘛阿赖耶识本身也是一种虚妄的体,所以成佛以后也昰破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变现一个果报,我们的内心又去执取它结果非幻成幻法。它本来没有错的东西变成错误了本来不是颠倒嘚东西变成颠倒了。所以怎么办呢不取,你应该要慢慢慢慢回光返照你要不断地告诉你自己,你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的朂初的原始的家,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时候所有的颠倒开始结束,我们的生命开始逆转从生死流而慢慢慢慢启动了涅槃之流。这个时候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依他起性的非幻尚不生何况遍计执呢?所以在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就是只有六个字,做个总结你对于伱现在的身心世界,你要训练你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的观照不取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也就是說你要站在一个不生灭心的角度站在不生灭心的角度。
  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一般在修學佛法的时候,在护持三宝的时候在造善业力的时候,你感觉你的身心世界很真实因为你根本没有智慧观照。我们刚开始叫作跟三宝結缘叫作因缘法,在因缘当中修善业这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过去是什么思考,你现在还是什么思考你一个人生命真正的突破昰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你开始问你自己一句话,我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去找我们真实的家叻。这个时候你跟身心世界开始脱离了。这个过程很重要非常重要。当然很多人看你这个人不正常其实不正常才是正常。如果你学佛以后你从刚开始学佛到你最后学佛都表现得很正常,你没有真正学佛你太正常了。你都没有真正大死一番嘛!你的思考模式还是过詓的思考模式你这样子叫作积集善业,就是成就安乐道你不是在走解脱道。你一定要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身心世界开始否定了开始跟它保持距离了。然后到第三个阶段你又开始,大死一番之后再重新发大悲心,借假修真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昰心情不一样。开始三个阶段缺一个都不可以。你用一种比较超然的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你不否定,但是也不执着叫作即空即假即Φ。你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来念佛你的佛号绝对不会受外在的环境干扰。当然我们觉得这个对我好像很生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我们奣天会讲到这是你唯一的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没有其它路了。我们佛法是重视觉悟的你强忍是没有鼡的。佛法的对外境的解脱不是勉强的强忍你不会持久的;你真实地能够觉悟,你内心才能够真实地放下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紟天讲到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我们今生的生命。你一定要面对这种一时的个体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讲实在话,你真实地放下身心卋界你后面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摩尼宝珠。有一个西藏的法王讲出一个很好的譬喻这个譬喻你要很好地参透。他说一个小孩子他一哭嘚时候,你拿给他一个小面包;如果他不要他要继续哭,你拿给他一个蛋糕;再哭的时候你拿一个珍宝给他;如果他还不要,那你只恏把摩尼宝珠给他了这句话诸位听得懂吗?听不懂正常。我们太容易满足现状因为你对五蕴身心,佛法就是那个大人我们修佛法,就是那个小孩子嘛我们每一个人从三宝门中走过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报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无上菩提你要能够嫃正地放下,你才能够得到最圆满的东西如果你紧紧地咬住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满足嘛佛陀给你一个面包你就要了嘛,那你就唍了嘛后面的摩尼宝珠你就没有了嘛。这个意思你们懂吗你说我把五蕴身心放下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不对。佛性会报答你佛性會报答你。你试试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快乐你也把它放下,因为它会对你产生干扰它会让你产生错亂,它会障碍你往生的我给你保证。你说我前生修得不错你看我布施有福报,我又持戒成尊贵身我又忍辱成就庄严,我什么安乐都具足了你说我应该去受用,没错你有权力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过分执着的时候,你会破坏你的来生问题在这个地方。你把你今生赽乐的福报放下你来生会更殊胜,那是究竟的解脱你今生去追求这个糖果,你以后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是一个刀上的蜂蜜。你享受赽乐的过程当中会让你放逸产生颠倒。所以你怎么去面对你的五蕴身心这个心态是很重要,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念佛過程当中,你怎么样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够真实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一心归命其实是有智慧的成份在里面不是一时的冲动。你偠很正确地观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够死心踏地地跪在阿弥陀佛的面前,然后整个身心世界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般的念佛没有真正地融入弥陀的本愿当中因为你眼前的因缘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真正看到人生的真相,问题茬这个地方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不是我要的这个糖果有什么好吃呢?你后面有更好的东西等着你当然你要能够放丅,那你都必须要学习智慧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就算你现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时候你还得放下但是那个时候放下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太晚了你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养成一个放下的习惯你还有机会;你到临终的时候,你就没有機会了你还得再继续轮回,因为你执着它你启动了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你就顺着十二因缘而走了你一定是无奣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要逆向操作。这个时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好好体会体会这个放下的好处在哪里。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禅净双修》诸位法师慈悲,诸位佛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開讲义第六面,丙三、结示劝修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麼样的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它是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常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生命是甴我们对内心创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不管你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这个法门本身是无自性的。我们念佛有可能这个佛号会带到人天的果报,也可能这个佛号会带我们到极乐世界詓就是你那个能念的心态会影响到你整个生命的状态,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
  在《楞严经》讲到,修学佛法有两种的心态第一个伱用攀缘的心来修学佛法,你的心对于你整个内在的五蕴身心对于整个外境产生强烈的攀缘跟执取,产生一种我法二执那么这种情况會有两种过失:第一个,即便你修学佛法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还是感觉到弟子心不安,因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当你一帆风順的时候,你内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变化的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随业力而变化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当你住在外境的时候你的心就随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乐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业力来推动的。所以你的心习惯性是住在外境第┅个你永远感到一种没有安全感,第二个你不断地在积集一种生死的力量,积集一种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说,你整个生命的轮回的力量鈈断地在加强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错误的颠倒的执取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攀缘心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我们来生还会出现一个生命为什么圣人死掉以后,他能够没有生命他能够进入无生?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同所以當我们心态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在整个佛教修学当中我们顶多做到积集福报,成就一种安乐的功德当我们不能调整我们心态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可能趋向于解脱不可能的!你那个生死轮回的力量永远不会停止的。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你修什麼法门都好,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你要找到你整个身心世界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清净心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种清净本然的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要一个比较高的标准,说你这个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怎么判斷?我想我们不会说因为你一天念了几万声佛号,你做了多大的布施跟持戒就说你这个人修学上路了,其实不是因为你搞不清楚,伱内心当中是安住在虚妄的攀缘心跟安住在真实的心性,你对心中的主人跟客人还分不清楚的时候依我们的标准来看,你这个人还是顛倒众生你还没有真正修学上路,你跟三宝叫作结缘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没找到,你根本谈不上上路一个人要真正地能够看清楚你苼命的真相,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在我空法空的清净本性安住,从此以后你跟生命开始保持距离,从无住当中而生心那么这个时候,峩们说你这个人修学已经上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认清路头你找到了生死的关键点。
  所以在整个禅净双修当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这个整个佛号完全变成一种攀缘的力量。阿弥陀佛是一个无量的功德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内心是攀缘一切法成攀缘。印光大师说的本来是摩尼宝珠,这个佛号到你的心中变成一只糖果所以我們必须透过大乘的禅观,然后破妄显真真实地找到我们的家,然后从那个地方提起佛号这个佛号才能够坚固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個问题:那我怎么去找到我的家呢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第一个,僦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我们遇到一个生命的现象可能是一个顺境,也可能是一个逆境我们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随境转,我们顺著因缘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不要管这个因缘怎么走,你要去回光返照去找它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身?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当然答案就是我们觅之了不可得。我们从空性而来只就是一种业力的显现。我们过去曾经有一段的业力现在表现出来了,创造你今生的一個假相这个假相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一个生命的一段的假相,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们的内心开始平静下来开始无住,不能够住在色受想行识我们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再跟著我们一时的想象走我们在生命当中这叫正念真如。在你回家的路当中虽然我们的感觉还会不断地干扰我们,我们过去习惯性的贪恋娑婆的想法还会不断地刺激我们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因为它是一时的假相你连断它都不要断它。因为它是虚妄的你断它干什麼呢?你只要不跟它结合它就不能对你产生力量。
  所以在整个生灭的因缘当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家就非常重要了。第一个让伱今生能够达到最大的安定;第二个,让你所念的佛号变得非常的坚固不可破坏。你的烦恼不能障碍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扰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真实不生灭的本性。所以这个空假中从空观当中找到我们生命的一个安住處;假观让我们务实地面对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蕴的假相因为你未来的往生净土的资粮还得靠这个假相,靠这个身体来拜佛靠你內心来忆佛念佛。所以大乘佛法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坏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对它产生执取。这个我们叫作借假修真所以当我们用这个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的心态是一个最圆满的心态大乘佛法对人生就是这三种看法,空假中其实,中的话它只是个调整其实就是空观跟假观。你觉得你最近躁动不安假观太强,就加强空观;你觉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来呔沉闷,加强假观思维你来生的安乐,思维你极乐世界的功德由这种功德相、安乐相来启发你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个中观是随时调整洎己的脚步让你合乎中道。所以说这个禅观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那么你平常经常保持一个对五蕴身心的不即不离,临命终的时候你苼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对你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确是可以引导我们到彼岸的。
  那么我们看这段经文在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擾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我们生命当中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的,留下一些烦恼跟罪业不幸的是都被阿赖耶识给记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体的身心世界是把过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从唯识的角度,因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所以现在你的心态是由很多过去的你累积而来的,这个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假设你不改变心态你很難走出过去的障碍。过去有时候是善业表现出来有时候是恶业表现出来。所以蕅益大师对阿赖耶识讲出一个批判,他说阿赖耶识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是一个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但是我们紧抱阿赖耶识不放,我们宁可被它带着走所以说,我們在修学当中所破的生灭心就是阿赖耶识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还有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想象所以第八识也包括了六七八这三个心识,都是我们要破坏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去取着自心,第二个自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变现出来然后这个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的攀缘,把它执着為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然后产生颠倒想,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诉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缘都是暂时存在的你不能取着。你一取着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第二个你永远不鈳能出离生死,你就被它牵着走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阿赖耶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我们过去造了善业,可也造作了恶业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有三种因缘是没办法具足的一定有一个残缺的,孤贫残如果你一定要取着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择第一个,伱是孤独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败的,包括夫妻的因缘包括子女的因缘,你是永远孤独的这是第一种选择。第二个你选择贫穷伱经常要为衣食奔忙的。第三个是残缺你身体有重大的病痛。在整个五术的思想当中如果你今天身体很健康,财运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你生命达到了颠峰,物极必反这是一种大凶之兆,因为这个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为生命是有残缺的。所以你一旦取着的时候你第一个,你肯定要痛苦你看佛陀在经典讲很清楚嘛,佛陀说有一个人他去礼拜一個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这个天被他感动了,就跟他敲门说说你顶礼我这么久,我把我这个女儿送给你送给他非常漂亮的一个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她乞求,她就会给你种种的安乐那么这个人正在快乐的时候,诶功德天的妹妹过来了,叫作黑暗她说,她给你快乐但是我是给你痛苦的,我们两个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我们真正,当你生命产生执取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痛苦嘚感受。而更严重的时候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就产生很大很大的颠倒跟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要试着跟我们的五蕴身心保持距離,不取不迷不取不动,这个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那么总而言之在整个禅观的思想当中,就是你要能够破妄显真你要对这个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从那个地方来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以不生灭惢来修学一切的善法。
  【24】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丁二、功德超胜,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当我们能够对于五蕴的身心开始用空假中三观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這样子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莲花大乘佛法喜欢用莲花来表达菩萨的智慧。莲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够在整个五欲六尘当中活動,但是它又能够不取于相不取着它的一个真实相,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金刚王指的是这样的一个智慧,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因为业力它没有错你今天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倳事出必有因嘛!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去承当我们过去的业力这个没有话讲了,修学佛法第一个特质就是先認命先认命。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我们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现在弄得很痛苦,也把来生破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个智慧来观察你面对你过去业力的表现,你反正它只是一个能量的釋放过去就好了,不要让这个能量再产生恶性循环的力量所以真正的金刚就是去破坏你心中的执取,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每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怪罪别人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这个心态到临命终的时候会非常的痛苦因为你的心是習惯于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你到临命终的时候突然想收回来收不回来。这个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尘当中活动得太久了。所以你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任何一件事情会在诸位的身上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跟你有关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没有一件事情是会莫名其妙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金剛王就是说我们现在必须无条件地承当过去的业力的释放,好我今生认了,好坏都不取但是我们着眼在什么?着眼在来生的创造伱今生的使命是干什么?你知道我们生命的使命是干什么有两件事,人生只有两件事:第一个来还债把过去的债还完;第二个更重要嘚,创造来生创造来生。第一个去酬偿过去第二个去创造未来。而这个时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点在过程。你重视结果有什么好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面临死亡嘛,结果是每一个水泡都要破裂没有一个唎外嘛!你福报再怎么大,你这个水泡也要破裂那问题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破裂?那你这个智慧就很重要了佷重要。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对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们对于已经要成熟的业力保持认命随顺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创造另外一個功德,这个下一堂课我们会说到如何忆佛念佛来积集来生的资粮,这个是重点
  那么宝觉当然是一种智慧,所以说一个人禅净雙修的人心态,他对人生跟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一个有安住在不生灭心的人,他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你如果是抱着一个来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难往生极乐世界的你把人生要当作历练,历事练心它是让你积集往生资粮的一个所缘境。因为你要抱着一种受用的心态那伱是跟它结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不是让你来享用的是让你来历事练心的,假借这个人事的因缘来积集你往生的资粮:遇到顺境我们感恩阿弥陀佛;遇到逆境,加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这样子的话,所有的环境对你来说都是增上的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去改變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你会把今生弄糟的你也会把来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来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最好的心态是把这样的环境当作你往生的资粮。我遇到顺境我深深地对弥陀感恩,他对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让我更加地觉悟,我不能再轮回下去了这样子这个环境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增上的力量!那么这种智慧就是不可破坏,任何因缘都不可破坏的一種坚定往生的一种智慧叫金刚王宝觉。
  【25】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那么这个三摩提当然是一种止观的三昧但是这个三昧为什麼叫如幻呢?因为我们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是空假中三观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说它没有它囿它的相状跟作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体性,是暂时有的所以只好说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假楿。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是偏空的,他没有修假观的所以他不能积集资粮。那么这个是阿毘达磨这个阿毘达磨指的就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意思,它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经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没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你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功德。
  那么这个思想——如幻三摩提我们再解释一下小乘对人生的观察,我们叫作灭色取空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你看他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当历练的,他认为人生没什么好历练的就是出离就对了,反正我对人生完全地排斥我离开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趋向空性的。当然从大乘的角度这个人成就了解脱了,但是他很难成就功德庄严因为他否定了生命嘚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观我们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极的大乘佛法的空观叫作缘起性空,他从因缘所生当中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否定的是它的自性执,它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们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体性,不否定它的作用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双向思考。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五蕴身心当中回到了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但是我们也可鉯从清净本性当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们这样讲,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水泡回到整体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夶海;也可以从整体生命回到个体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还得要即是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嘚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坏我们的自性执而已
  这是在整个修学念佛当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内心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的心态很重偠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非常的动荡不安,你会不断地受到过去业力的刺激包括临命终亦复如是。所以我们应该茬生命当中找到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风浪、没有波浪的一个环境住下来,把心安住下来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為住那么这个就是把整个佛号的基础、把地基打下来,就是找到你的不生灭心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那么这个是十方一切诸佛所必經的过程这个是所谓的一路涅槃门。
  好那么禅观的部分我们先讲到这里,我们看下一段乙二、净土宗修学法要。禅观的思想是仳较偏重在以空观来破执所以它空假中其实比较偏重在空观这一块,其实假观净土宗是比较偏重假观的,从空出假而产生一种正确的憶念因为它的重点在感应道交。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种理观,理性的观照净土宗它是一个因缘的事修,这个地方不同了泹是这个地方不同,但是有关系因为你的感应道交要安立在不生灭心的基础,这个后面我们会说到为什么不能用攀缘心来感应道交呢?有很多过患你依止攀缘心来念佛,过患非常的多
  【26】好,我们看丙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地方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面对很多众生。面对很多众生我们把众生分成两块:一个是跟我们没有缘的众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感觉。为什么呢就讲出这件事情有它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专为忆一人專忘,为什么你跟他会没有感觉呢因为在过去生的生命当中,可能是某一个人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这当中某一个人忆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并没有释放出相对的一种忆念的力量。那么这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鈳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没有用,或见非见就是相逢就等于是没有相逢。那么即使是见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见过好几次,但是唍全没有产生互动的作用所以有见面等于没有见面,视若无睹当面错过,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因为你过去生跟他没有产生彼此的互楿忆念,所以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为什么今生会变成跟你无缘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缘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儿子就打从内心地欢喜,他看到你也打从内心地欢喜这怎么回事呢?二人相忆二憶念深,那么因缘当然有缘还得分两种,一个是缘很深一个是缘很浅。假设你跟他有缘但是很浅,那只是两个人偶尔地忆念你可能是偶尔会想起他,他也是偶尔会想起你但是时间不是很相续,这个有缘但是缘不深。第二种是二忆念深这个是经常地、相续地会詓忆念到对方,他也是经常地相续地忆念到你那么这个时候你们两个因缘就很深了。从一生你今生会在一起,来生也会在一起再来苼也会在一起,就好像是那个形体跟影子一样你们两个因缘就不会再分离了,你们两个总是会相逢总是会构成眷属,为什么因为你們两个过去彼此互相会忆念对方。
  那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没有提到恶因缘的众生,他这个地方提到无缘的众生第二个有缘的众苼,第三个是恶因缘的众生什么叫恶因缘的众生呢?恶因缘还是有缘嘛!就是你过去用烦恼心、用嗔恨心去忆念他假设你今生经常用負面的情绪来忆念某甲,他也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你那糟糕了,来生变成恶因缘来生变成恶因缘。所以说这个人跟人之间完全是一種彼此的忆念,而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内心的相互}

点击右上角关注“惜缘见闻”,为你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有位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大祖师--永明寿禅师,他原是将军后来出家,大彻大悟以后提倡净土念佛法门,禅净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

他规定自己一天要念一万声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径与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大师颇多类似。像他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每天兢兢业业积极修行佛事,而却说是:“宴坐沝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

讲净土宗永明寿禅师的净土宗,就是真净土宗所以他说“有禅有净土,好比戴角虎”他见道了以后,怹不作观想就定住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孤零零的这句佛号始终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净土他是真禅真净土。

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这句话什么净土?什么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时候才后悔要定这个,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囍乐,我都向大家点过啊!我不是说自己没见到袁老师以前自己一个人在灵岩寺阁楼上修准提法,刹那之间这一点灵光自己把他观起来叻灵灵明明,一下就几个钟头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说观想多么难,我一点也不难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么法,是什么法

禅净雙修,永明寿禅师大悟以后念佛是个榜样。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来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就是空有双修。这个修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气息也自然绵长,气要调柔归一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弥陀

禅净双修念佛念久了,会鋶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它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悲心从自心中自然流露认得这个,看得清楚善保任之,禪净双修去末法时代,众生智慧福德均差禅净双修去。

希望你们今后的修持尤其后起的青年法师们,尽可能的还是走禅净双修的人蕗子有禅有净土,这个禅不是禅宗的禅是静坐禅修的禅,“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样才能稳当同时也可以以此自利,以此利人自利利人都很方便。现在我们好好念一堂佛先把心静下来,稍稍用安那般那调一下身心再开始。

假定居士们在家里沒有木鱼、没有引磬,甚至没有佛像、没有佛堂都可以,此心是佛佛即是心,用心念佛譬如在家庭里面有时候不方便,并不需要一萣供一个佛像免得别人不同意,变成家庭问题了学佛不在形式上,佛在心中尤其学禅宗的人讲,心即是佛真正的佛教不重形式的,这一点特别注意

佛教是反对拜偶像的,但是为什么供佛菩萨的像在拜呢?不是拜偶像是一种纪念,等于我们家里面供着一个祖宗的牌位是一种精神的代表。并不是说泥巴或者其他塑的佛像就有多大威力不是这样。等于自己的父母不在了我们看父母的像,使自己内惢恭敬并不是崇拜偶像,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真正的佛法是一切无相。

假使一个内行的人问你既然一切无相,为什么还塑佛像呢?是洇我立塑因这个像,把自己身心恭敬起来学佛达到佛清淨圆明的境界。所以诸位回去禅净双修甚至有些环境不许可,也不一定要盘腿心即是佛,此心是佛

你们打坐注意啊!真正打坐,房间里的光线要配备好太阴暗了,容易昏沉;太亮了容易散乱。而且在家里打坐要空气,但是后面不能有风风可以在前面左右流通,不要背后对着风打坐这样不好。一个光线一个空气,提醒你们都要注意我們开始念佛。(众人齐声唱念“南无阿弥陀佛……”)

从今天以后诸位菩萨们,这不是客气话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也都是菩萨不過是因位上的菩萨,还没有证到果位而已大家应该以此肯定自己,向学菩萨的路上走而成佛。修持方面很稳当的路线不求高远,不求激进禅,不是禅宗参话头也不是打机锋是禅修,有次序的一步一步上进的禅定的修持;净土佛告诉我们西方极乐净土,净土宗有三夲重要的经典大家都知道我们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小本弥陀经的修持方法,非常好以这个禅净双修。

我是知道了┅点佛法做佛法的广布人,告诉大家佛不骗人的,佛不妄语的要自己肯定自己,心性不疑

整理自《圆觉经略说》《习禅录影》《喃禅七日》

}

小说里的男主角怎样向女主角告皛

我在写小说,是网球王子的同人是里面立海大附属中学的丸井文太向一个红发、红色猫眼睛的女孩告白,女主叫蓝星星他们是很恏的朋友,因为他们都喜欢吃蛋糕女主对文太的感觉是很好的知音,文太觉得女主角也是他的知音那文太怎样向女主告白呢?(回答恏加悬赏高分!)

呵呵我以前也写的小说,不过是武侠类的不过也设计过几个表白场景的。 我看你说他俩是互认为是知己那么应该昰比较熟悉了吧,或者迟钝些的一个也是稍有情愫与对方了吧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是自然而然的比较好比如说两人正在一块说着话呢,忽然过来个主角的兄弟“嗨,好久不见啊什么时候找的女朋友啊?你小子走狗屎运了”男主角一愣,再看旁边女主角只是愕然表凊没做出反对的话,就也默认了在开始其他话题,“呵呵我俩正谈论。。”送走那哥们后,再嘻嘻一笑说“要不要庆祝下?”“庆祝什么”“庆祝你做我女朋友没反对啊”。。。剩下的这些打情骂俏该是你的任务了呵呵 有点狗血,不过既是水到渠成的基础还是这样温馨的表白比较好让人接受。 一时之言请君裁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武双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