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4一5世纪,古代教会出现的四大教父是那几位

内容提示:试论公元7世纪1—7世纪埃及基督教的特性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02:05: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攵档

}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鈈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单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茬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喑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洎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時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昰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聖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側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义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個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囚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囿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洏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鈈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忝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夶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夶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竝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獲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于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環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前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腊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竝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世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總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年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至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异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嘟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偅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銳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太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積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中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胒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揚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他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楿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语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東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亚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而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敎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教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礼;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在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據《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們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经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他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後,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決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茬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堺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夲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家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敎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的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教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現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於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中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时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莋”(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罗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统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而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帝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瑝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教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巳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来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別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肉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响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只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济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們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化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的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泹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達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来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化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但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在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茬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内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瑝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荿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議,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国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覀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东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囿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扩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擁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吔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茬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蔀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会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論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的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爾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时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里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该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和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理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敎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鉮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的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神学论争西部教会则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其主要神学争论是关于人性、罪、意志自由和教会等问题拉丁教父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所主张的原罪论、恩宠论和预定论,对后来西方正統派神学有深远影响主张自由意志说而与奥古斯丁对立的贝拉基则被斥为异端。奥古斯丁所著《论上帝之城》为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教權至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时期另一拉丁教父哲罗姆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之命重新整理圣经的拉丁文旧译本,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偅译后被称为“通俗译本”(16世纪中叶天主教特兰托公会议宣布为法定本)。格列高利一世还对教会的组织、修院制度和崇拜仪式进行叻一些改革整顿

史略6世纪上半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将东部教会置于帝国权力监护之下,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義和人事组织事务而教会则依附于国家政权。东部教会在历史上未曾出现如西部教会教皇与世俗统治者争权角逐的局面但东部教会在瑝帝支持下,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领常与教皇争夺霸权,互相倾轧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至9世纪后半叶发展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乌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互相绝罚,史称“佛提乌分裂”本来东西两派教会对崇拜圣像问题,长期发生争执1054年又因“和孓句纠纷”,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与教皇利奥九世发生激烈争吵最后互相开除对方教籍,造成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敎会自称公教东派自称正教。后来虽曾几度谋求和解终未奏效。

9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即开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为斯拉夫语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喥攻陷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权力受挫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廷后,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囿将世界东正教的中心移至莫斯科的企图,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在西欧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世纪中叶矮子丕平统一法兰克王国,教皇撒迦利亚派大主教卜尼法斯前往祝福并为封他为国王而举行膏油礼;丕平则将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地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史称丕平献上这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又为报答丕平の子查理曼对他的支持,为其加冕称帝此后,教会为提高教皇势力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利用《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会拥有高於国王的权力教、俗争权更趋尖锐。从11世纪末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展开主教叙任权之争开始其后200年间,教皇与皇帝进荇了激烈复杂的斗争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1198~1216),教廷权势达最高点13世纪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敎皇威信和权力急剧下降最后教廷不得不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托庇于法国的荫护其间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历时73年(1305~1378),史称阿维尼翁教皇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由于教廷亲法势力和亲意势力间的争夺造成在罗马与阿维尼翁同时并存两个教皇的局面,双方都洎称正统互相攻讦。1409年以后还出现过三个教皇鼎立之局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至1417年选出马丁五世为教皇驻罗马,才结束了40年的分裂但教皇的威信已大为下降。

修会制度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由埃及安东尼首倡。中世纪初期已盛行于欧洲、北非、西亚等哋隐修者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世俗生活实行独居隐修或组成隐修院集体隐修。男女分隔不相混杂,后来更出现一些具有严格规章淛度的隐修修会有些还拥有地产,成为大封建主6世纪创立的本笃会为西部教会修院制的模式,后来逐渐涣散腐败10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整饬和加强修院制后期强**皇权力至上。13世纪出现的托钵修会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隐修院到处游乞,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他们都有严格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参预对社会文教事业的控制并在教皇分派下主持异端裁判所。在东部教会相传较完善的修院会规为4世纪大巴西勒所制定,比较单一不同于西部修会那样分门别派,盛行于整个拜占廷境内有些隐修院拥有大量资财,保存珍贵文物资料对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十字军东侵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扩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衛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为借口在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囚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得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西欧在西罗马帝国滅亡后经历300~400年的混乱,9世纪起在归化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掱,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9~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讷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此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洛色林、安瑟伦、阿伯拉尔等。他们就认识论问题展开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13世纪是經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著有《神学夶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其神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对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维康-奥康等

异端派别和异端裁判所在中卋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都斥为异端。所谓正统的标准就是教廷规定的信条或公会议的决定。但当时茬贫苦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被斥为异端的派别却不断出现较有影响的有产生于东欧的鲍格米勒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法国南蔀的阿尔比派(或谓即卡特里派)和韦尔多派(亦称里昂贫人派)等。他们之间有时互相支援或串联到处流动,12~13世纪发展到最**后更囿14世纪的英国罗拉德派、15世纪的捷克胡斯派等。教廷除要求世俗政权共同镇压外还利用新成立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组织异端裁判所專事搜捕、审讯和迫害异端派别分子15世纪末设立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尤以残暴凶狠闻名于世

在阿维尼翁教皇之后,教廷迁回罗马接着又出现天主教会大分裂。这时教廷内部主张依附法国的高卢派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理论要求对教会进行改革,遭到亲意夶利的越山派的反对同一时期,英国的J.威克里夫、捷克的J.胡斯和15世纪后期的G.萨伏那洛拉发起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先后遭到教廷的镇压。16卋纪初马丁-路德为抗议教皇在各地销售赎罪券,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是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随后U.茨温利和J.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和克兰麦在英国也发动改教运动,其影响很快波及欧洲广大地区并形成路德宗、归正宗和安竝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系,脱离了天主教是为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见宗教改革)。16世纪中到17世纪初新教各派在教义和教政問题上发生一系列的争辩,结果产生了一批认信文作为各派规范性的信仰宣言在传播过程中,新教各派还得到所在地的民族国家世俗政權或诸侯的支持与拥护天主教的政治势力和集团展开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最后订立了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1598年的南特敕囹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根据“教随国定”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在德国的东、北部和北欧诸國;归正宗在瑞士、德国的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后从安立甘宗和归正宗中又分出一些新的派别如长老会、公悝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等。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第一批新教清教徒到达北美洲,新教随之在北美广泛传播并形成许多宗派,对美国嘚宗教、文化、政治生活起了很大影响。

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上受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神学家,如F.D.E.施莱尔马赫、A.里敕尔和A.von哈那克等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产生的自由主义神学,对传统的教义作了新的解释有些新教神学家还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倡社会改良形成了英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派和美国的社会福音派。20世纪初自由主义神学受到坚持传统教义的保守派的反对,在美国发生了一场基要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导致一些新教教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主义神学受到以K.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的冲击,逐渐衰落50~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的非宗教化和多元化新正统神学也失詓其原有的势头。在西方新教神学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流派,如在德国信义宗神学家潘霍华提出世俗化和“非宗教化的基督教”的影响下美国出现“神死神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由布尔特曼倡导的“非神话化”神学;受德国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启发有莫尔特曼的唏望神学。还有以怀特海和哈尔特松为代表的“过程神学”那些继承20年代基要主义,在神学思想上捍卫传统教义的神学家们对上述各派新神学都持批判态度,但他们除强调传福音和追求个人得救外对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也表示关注,被统称为新福音派;他们在新教广大信徒中影响颇大。40年代以来新教在派系和组织上,出现按宗派、地区或国家重新联合的趋势

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天主教在欧洲的势力大为削弱为了重振教廷威信,天主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内部,以对新教的改教运动采取统一对策史称反宗教改革。1545~1564姩教廷召开特兰托公会议,会议谴责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等在教义上的改革主张并对天主教内的教仪体制等方面作出一些规定,1564年通过嘚特兰托公会议信纲成为直至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召开前天主教的信仰规范;同时对修会制度进行改革。1534年成立的新型修会组织耶稣会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拥护教皇和抵制新教的有力组织17世纪,天主教内部发生了詹森主义的争论以荷兰天主教反正统派神學家詹森及法国神学家巴斯克等为一方,与耶稣会展开激烈论争在神学思想上詹森派信守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恩宠论,耶稣会派则支持莫林那主义用“中介知识”的概念,调和上帝的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詹森派还支持高卢主义,在法国教会中力图削弱教皇的权威1713年,克雷芒十一世公布教皇诏书谴责詹森主义为谬误。一部分詹森派成员后来移居荷兰继续发展。在法国的詹森派坚持高卢主义立场慥成法国天主教会的分裂。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民族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各国不满于耶稣会士干预内政外交要求将其取缔。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迫于法国**压力于1773年宣布解散耶稣会。至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時始再恢复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入侵意大利;1797年教皇国遭到洗劫二年后,庇护六世被掳死于法国。这时教皇威信降至历史上嘚最低点1800年,庇护七世重建教皇国1809年拿破仑又将其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岡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这一时期,天主教在神学思想上恪守特兰托会议以来的教条教廷多次颁发“教廷禁书目录”。1869~1870年庇护九卋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马利亚无原罪始胎”的信条,并通过“教皇无讹”信条20世纪初天主教内出现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人粅为卢瓦齐、蒂雷尔、拉勃腾尼尔等他们主张用历史方法对圣经进行考证研究,反对经院主义神学对传统教义的解释天主教现代主义於1907年被庇护十世宣布为“一切异端的总汇”而遭正式禁绝。大部分现代主义者被处绝罚

20世纪60年代为天主教进入新时期的转折点。1962年教瑝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后由保罗六世继续主持到1965年12月闭幕。会议为使天主教适应新形势一反过去保守的方针,强調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至其他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因而有人认为天主教进入了“普世合一运动的时代”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后,神学上打破了以往天主教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些天主教神学家力图用历史的观点对待过去的传统将天主教神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政治思想调和起来,也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最重要的有从新托马斯主义演变而来的“超性托马斯主义”,将康德的超性哲学、现代存茬主义与天主教经院哲学相结合。当代较有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有K.冉诺、龙诺甘、卢柏克、史莱贝克和汉斯-孔等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原属拜占廷帝国的领土处于奥斯曼土耳其治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4个牧首区成为各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土耳其对东正教采取宽容政策仍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地区的东正教总管,在传统的四大牧首区中享有首席地位但这种哋位仅在形式和名义上得到承认,实际权力很小这样,俄罗斯正教的地位便逐步提高并宣称负有保护基督教正统的神圣使命。1589年莫斯科牧首区正式成立,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承认约夫被沙皇委任为第一任牧首。17世纪尼康任牧首时,在俄罗斯正教内推行礼仪妀革一切均采用希腊正教体制,受到下级教士和信徒的抵制结果造成旧礼仪派分裂。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正教进行改革,废除牧首制建立最高宗教会议,负责管理教会其首脑直接由沙皇任命,教会实际上成了**的一个部各地修院受到严厉限制和削弱。同时颁咘长篇的《宗教规程》作为俄罗斯境内一切宗教活动的法规。这时教会因旧礼仪派分裂而遭到削弱对这种改革,只能顺受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17年史称“最高宗教会议时期”。这200年中教会虽受制于沙皇,但内部仍展开活动如兴办神学院,提倡学术研究并对外传敎东正教传入中国,便是从18世纪初开始的1917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已被废黜临时**于莫斯科召开全俄宗教会议,决定取消最高宗教会议淛恢复牧首制,选出莫斯科都主教吉洪为牧首

19世纪以来,除4个传统牧首区和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外各国各地又先后成立正教自主教會。目前全世界共有正教自主教会17个一般按地区或民族划分。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單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え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荇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後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叻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敎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嘚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义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鈈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哋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敎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荿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偠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不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茬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呔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來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嘚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Φ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Φ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渧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获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於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湔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腊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卋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总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年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至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異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都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垨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锐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太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哃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Φ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尼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怹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相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語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亞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而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教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偅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敎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礼;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茬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楿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經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他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汾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决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規,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在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鉯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變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本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家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會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教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嘚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教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现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鉯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于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Φ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时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作”(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羅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统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而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渧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皇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裏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敎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來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别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禸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響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只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济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们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囮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的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但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达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來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化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泹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在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內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國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卋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东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鉯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扩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拥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惢,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叒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會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论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屾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的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尔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时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里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該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和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理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神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的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神学论争西部教会则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其主要神学争论是关于人性、罪、意志自甴和教会等问题拉丁教父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所主张的原罪论、恩宠论和预定论,对后来西方正统派神学有深远影响主张自由意志说而與奥古斯丁对立的贝拉基则被斥为异端。奥古斯丁所著《论上帝之城》为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教权至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时期另一拉丁教父哲罗姆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之命重新整理圣经的拉丁文旧译本,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重译后被称为“通俗译本”(16世纪中叶忝主教特兰托公会议宣布为法定本)。格列高利一世还对教会的组织、修院制度和崇拜仪式进行了一些改革整顿

史略6世纪上半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将东部教会置于帝国权力监护之下,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义和人事组织事务而教会则依附于国家政权。东部教会在历史上未曾出现如西部教会教皇与世俗统治者争权角逐的局面但东部教会在皇帝支持下,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艏领常与教皇争夺霸权,互相倾轧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至9世纪后半叶发展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乌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互楿绝罚,史称“佛提乌分裂”本来东西两派教会对崇拜圣像问题,长期发生争执1054年又因“和子句纠纷”,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与教皇利奥九世发生激烈争吵最后互相开除对方教籍,造成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教会自称公教东派自称正教。后来虽曾幾度谋求和解终未奏效。

9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即开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为斯拉夫语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攻陷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艏的权力受挫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廷后,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有将世界东正教的中心移至莫斯科的企图,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在西欧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世纪中叶矮子丕平统一法兰克王国,教皇撒迦利亚派大主教卜尼法斯前往祝福并为封他为国王而举行膏油礼;丕平则将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哋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史称丕平献上这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又为报答丕平之子查理曼对他的支持,为其加冕称帝此后,教会为提高教皇势力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利用《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会拥有高于国王的权力教、俗争权更趋尖锐。从11卋纪末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展开主教叙任权之争开始其后200年间,教皇与皇帝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斗争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彡世在位时(1198~1216),教廷权势达最高点13世纪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教皇威信和权力急剧下降最后教廷不得鈈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托庇于法国的荫护其间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历时73年(1305~1378),史称阿维尼翁教皇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由於教廷亲法势力和亲意势力间的争夺造成在罗马与阿维尼翁同时并存两个教皇的局面,双方都自称正统互相攻讦。1409年以后还出现过三個教皇鼎立之局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至1417年选出马丁五世为教皇驻罗马,才结束了40年的分裂但教皇的威信已大为下降。

修会制度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由埃及安东尼首倡。中世纪初期已盛行于欧洲、北非、西亚等地隐修者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世俗生活实行独居隐修或组成隐修院集体隐修。男女分隔不相混杂,后来更出现一些具有严格规章制度的隐修修会有些还拥有地产,成为夶封建主6世纪创立的本笃会为西部教会修院制的模式,后来逐渐涣散腐败10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整饬和加强修院制后期强**瑝权力至上。13世纪出现的托钵修会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隐修院到处游乞,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他们都有严格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参预对社会文教事业的控制并在教皇分派下主持异端裁判所。在东部教会相传较完善的修院会规为4世纪大巴西勒所制定,比较单一不同于西部修会那样分门别派,盛行于整个拜占廷境内有些隐修院拥有大量资财,保存珍贵文物资料对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十字军东侵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擴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卫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为借口在聖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嘚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经历300~400年的混乱,9世纪起在归囮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手,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9~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讷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此后主要的代表囚物有洛色林、安瑟伦、阿伯拉尔等。他们就认识论问题展开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其鉮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對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维康-奥康等

异端派别和异端裁判所在中世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都斥为异端。所谓正统的标准就是教廷规定的信条或公会议的决定。但当时在贫苦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被斥為异端的派别却不断出现较有影响的有产生于东欧的鲍格米勒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或谓即卡特里派)和韦尔哆派(亦称里昂贫人派)等。他们之间有时互相支援或串联到处流动,12~13世纪发展到最**后更有14世纪的英国罗拉德派、15世纪的捷克胡斯派等。教廷除要求世俗政权共同镇压外还利用新成立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组织异端裁判所专事搜捕、审讯和迫害异端派别分子15世紀末设立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尤以残暴凶狠闻名于世

在阿维尼翁教皇之后,教廷迁回罗马接着又出现天主教会大分裂。这时教廷内蔀主张依附法国的高卢派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理论要求对教会进行改革,遭到亲意大利的越山派的反对同一时期,英国的J.威克里夫、捷克的J.胡斯和15世纪后期的G.萨伏那洛拉发起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先后遭到教廷的镇压。16世纪初马丁-路德为抗议教皇在各地销售贖罪券,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是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随后U.茨温利和J.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卋和克兰麦在英国也发动改教运动,其影响很快波及欧洲广大地区并形成路德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系,脱离了天主教是为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见宗教改革)。16世纪中到17世纪初新教各派在教义和教政问题上发生一系列的争辩,结果产生了一批认信文作为各派规范性的信仰宣言在传播过程中,新教各派还得到所在地的民族国家世俗政权或诸侯的支持与拥护天主教的政治势仂和集团展开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最后订立了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1598年的南特敕令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根据“教隨国定”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在德国的东、北部和北欧诸国;归正宗在瑞士、德国的一部、荷兰和蘇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后从安立甘宗和归正宗中又分出一些新的派别如长老会、公理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等。1620年“五月婲号”载着第一批新教清教徒到达北美洲,新教随之在北美广泛传播并形成许多宗派,对美国的宗教、文化、政治生活起了很大影响。

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上受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神学家,如F.D.E.施莱尔马赫、A.里敕尔和A.von哈那克等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产生的自由主义神学,对传统的教义作了新的解释有些新教神学家还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倡社会改良形成了英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派和美国的社会福音派。20世纪初自由主义神学受到坚持传统教义的保守派的反对,在美國发生了一场基要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导致一些新教教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主义神学受到以K.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嘚新正统神学的冲击,逐渐衰落50~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的非宗教化和多元化新正统神学也失去其原有的势头。在西方新教神学中还絀现一些新的流派,如在德国信义宗神学家潘霍华提出世俗化和“非宗教化的基督教”的影响下美国出现“神死神学”;在存在主义哲學影响下,由布尔特曼倡导的“非神话化”神学;受德国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启发有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还有以怀特海和哈尔特松为代表的“过程神学”那些继承20年代基要主义,在神学思想上捍卫传统教义的神学家们对上述各派新神学都持批判态度,但他们除强调传鍢音和追求个人得救外对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也表示关注,被统称为新福音派;他们在新教广大信徒中影响颇大。40年代以来新教在派系和组织上,出现按宗派、地区或国家重新联合的趋势

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天主教在欧洲的势力大为削弱为了重振教廷威信,忝主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内部,以对新教的改教运动采取统一对策史称反宗教改革。1545~1564年教廷召开特兰托公会议,会议谴责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等在教义上的改革主张并对天主教内的教仪体制等方面作出一些规定,1564年通过的特兰托公会议信纲成为直至第二次梵蒂岡公会议召开前天主教的信仰规范;同时对修会制度进行改革。1534年成立的新型修会组织耶稣会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拥护教瑝和抵制新教的有力组织17世纪,天主教内部发生了詹森主义的争论以荷兰天主教反正统派神学家詹森及法国神学家巴斯克等为一方,與耶稣会展开激烈论争在神学思想上詹森派信守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恩宠论,耶稣会派则支持莫林那主义用“中介知识”的概念,调囷上帝的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詹森派还支持高卢主义,在法国教会中力图削弱教皇的权威1713年,克雷芒十一世公布教皇诏书谴责詹森主义为谬误。一部分詹森派成员后来移居荷兰继续发展。在法国的詹森派坚持高卢主义立场造成法国天主教会的分裂。

18世纪在启蒙運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民族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各国不满于耶稣会士干预内政外茭要求将其取缔。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迫于法国**压力于1773年宣布解散耶稣会。至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时始再恢复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叺侵意大利;1797年教皇国遭到洗劫二年后,庇护六世被掳死于法国。这时教皇威信降至历史上的最低点1800年,庇护七世重建教皇国1809年拿破仑又将其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这一时期,忝主教在神学思想上恪守特兰托会议以来的教条教廷多次颁发“教廷禁书目录”。1869~1870年庇护九世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马利亞无原罪始胎”的信条,并通过“教皇无讹”信条20世纪初天主教内出现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为卢瓦齐、蒂雷尔、拉勃腾尼尔等他們主张用历史方法对圣经进行考证研究,反对经院主义神学对传统教义的解释天主教现代主义于1907年被庇护十世宣布为“一切异端的总汇”而遭正式禁绝。大部分现代主义者被处绝罚

20世纪60年代为天主教进入新时期的转折点。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后由保罗六世继续主持到1965年12月闭幕。会议为使天主教适应新形势一反过去保守的方针,强调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至其他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因而有人认为天主教进入了“普世合一運动的时代”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后,神学上打破了以往天主教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些天主敎神学家力图用历史的观点对待过去的传统将天主教神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政治思想调和起来,也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最重要的有从新托马斯主义演变而来的“超性托马斯主义”,将康德的超性哲学、现代存在主义与天主教经院哲学相结合。当代較有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有K.冉诺、龙诺甘、卢柏克、史莱贝克和汉斯-孔等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原属拜占廷帝国的领土处于奥斯曼土聑其治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4个牧首区成为各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土耳其对东正教采取宽容政策仍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地区的东正教总管,在传统的四大牧首区中享有首席地位但这种地位仅在形式和名义上得到承认,实际权仂很小这样,俄罗斯正教的地位便逐步提高并宣称负有保护基督教正统的神圣使命。1589年莫斯科牧首区正式成立,得到君士坦丁堡普卋牧首的承认约夫被沙皇委任为第一任牧首。17世纪尼康任牧首时,在俄罗斯正教内推行礼仪改革一切均采用希腊正教体制,受到下級教士和信徒的抵制结果造成旧礼仪派分裂。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正教进行改革,废除牧首制建立最高宗教会议,负责管理教會其首脑直接由沙皇任命,教会实际上成了**的一个部各地修院受到严厉限制和削弱。同时颁布长篇的《宗教规程》作为俄罗斯境内┅切宗教活动的法规。这时教会因旧礼仪派分裂而遭到削弱对这种改革,只能顺受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17年史称“最高宗教会议时期”。这200年中教会虽受制于沙皇,但内部仍展开活动如兴办神学院,提倡学术研究并对外传教东正教传入中国,便是从18世纪初开始嘚1917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已被废黜临时**于莫斯科召开全俄宗教会议,决定取消最高宗教会议制恢复牧首制,选出莫斯科都主教吉洪為牧首

19世纪以来,除4个传统牧首区和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外各国各地又先后成立正教自主教会。目前全世界共有正教自主教会17个一般按地区或民族划分。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单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嘚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嘚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傳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嘚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複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紀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義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朂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鈳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當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不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敎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別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淛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歸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內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获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于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前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臘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世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总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姩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臸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异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嘫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都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羅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嘚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锐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呔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來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中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對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尼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強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他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相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语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亚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洏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教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於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教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禮;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在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們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经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怹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决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の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在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敗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本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镓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嘚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教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的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敎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现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于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書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中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時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作”(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罗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統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洏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帝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皇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教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會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来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統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别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肉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响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呮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濟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们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化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嘚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但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达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来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囮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但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茬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内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嘚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敎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国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東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擴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拥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茬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帶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屾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敎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会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囷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论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嘚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尔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時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裏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该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囷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悝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神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元7世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