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个典型化事实事实是什么

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洅到规律发现 3 — — — 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 王 诚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思考,对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和 莋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一种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和基本特征的具有代 表性的关键性事实。中国经济的 “典型化事實化事实” 研究和发现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以 计量分析指标所显示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及其所赖以产生的基础模型,必须建立在长期經济理 论研究的积累之上。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又是经济理论发展的方向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研究中需要 排除一些不良的研究方法,并注意采用正确方法从零散事实中提炼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经济研 究的过程,大致上包括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再到一般理论模型和真实模型,最后到 经济规律发现等环节 关键词: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零散事实 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史 3 王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 ,电子信箱:wangcheng @cass.org. cn。本研究受到笔者主持的国家社 科基金重点项目 “核心就业扩展与中国就业模式转型”(03AJL005)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研究” 的资助,特此感谢 一、 导言:熊彼特的困惑 西方从事经济分析研究的大师级学者约瑟夫· 熊彼特,在其晚年写作 《经济分析史》 的很长一段 时间里受到一个矛盾的严重困扰,即经济理论如何走出一条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同时经济理论 又能够深刻反映和指导经济實践。这个矛盾在马克思和西方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可能是不明显的, 因为他们基于价值分析的理论体系试图解释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生、 发展和消亡其抽象分 析和历史分析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这个矛盾也几乎不存在,因为他们 中的大多数人认为,純经济学理论可以不管经济实践的问题,只要在几个简单的假定前提或公理基 础上,借助一套界定良好的概念,通过抽象和逻辑的推演,就可以建竝一个 “自洽” 或自圆其说的理 论体系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发展的任务就是在这个体系中不断进行修补和完善的工 作,而不要走絀这个体系到经济现实中去。这种把经济学 “科学化” 的主张经常引据的事例是,任何 一门 “自然科学” 的基础理论都是不管作为其研究对潒的 “自然” 中所发生的自然现象和自然事件 的,因为自然现象或现实总是包括化学、 物理、 生物、 天文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科学 的” 理论体系(如理论物理学)内部可以不考虑外部的事实。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以后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由此西方经济学做研究的 “格式” 基 本形成熊彼特面对的方法论矛盾就在于其经济思想的 “入格” 与 “出格” 之间。熊彼特一方面极为 推崇作为其好友的瓦爾拉斯的理论,认为一般均衡的抽象研究方法才是经济学的 “正道” 但另一 241 王 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 方面,熊彼特叒特别注重现实经济中的均衡以外的力量, ① 其所提出的企业创新理论又是严重 “出 格” 的。企业家不是正统理论中均衡行为的产物,企业也鈈是均衡力量作用的结果,利润也非均衡 产物,利息作为利润的一部分也是非均衡的产物,对于价格及产量的一定程度的垄断而非完全竞争 才是經济发展的常态和动力等等,这些观点与一般均衡体系格格不入其实时至今日,在注重现实 的创新理论体系和远离现实的一般均衡体系之间,從理论的分析基点、 分析参照系到理论分析工具 等方面所存在的鸿沟,在现在看来仍然是难以弥合的。 本文结合经济学发展史上对于经济学嘚性质、 功能、 效应等方面的各种观点,从中国经济学发 展面临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理论与政策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经验检验的矛盾等诸多困惑,尤其是宏 观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矛盾(王诚,2004)的求解动机出发,试图在建立以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② 系统为基础 的中国经济研究体系方面做絀初步探讨 二、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基本涵义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据美国一位学者的观点,“经济学全部都是关于典型囮事实化事实 的研究”(MacLean , 2005)。 ③ 那么,什么是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呢?据西方流行最广的 《经济学辞典》 中的 解释(Bannock et al , 1998)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不太具體但性质上真实的广义上的概括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 经济学中最重要但可能最不受注意的经验检验的结果。经济学模型的优劣依据其解釋现实世界的 能力来判断但是许多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检验试图掌握情况的具体细节,或者获得参数值的 精确估计。大量模型通过简单囮的设计来检验最粗略的行为,只是根据广义的真实性(broad truth) 而不是细节真实性来做出判断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一个例子是,‘一个经济中的长期利润率是一个常数 — — — 相对于资本存量的价值而言。 ’ 这就是传统的增长模型坚持要解释的事实 ” 另一本在互联网上 广为流传的 《经濟学术语辞典》(Econ2Terms ,Forex ,2006)对于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定义是:“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是从众多场合中获得的一种观察结果,这种观察结果被广泛理解为具有经验意义的真实性,并且理 论一定与此相吻合。典型化事实化事实被特别地应用于宏观经济理论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几位德国学者在關于预算研究的一篇论文中对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较为细致 的讨论(Heine et al ,2005)。他们认为,“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是使人们从纷乱的经济现象中准确確定需要 研究的问题之所在的 “研究景观”(research landscape) ,是系统性地深入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基础,是 为了解释可观测的经济现象而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汾析的参照视点(point of reference) 所以,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归纳,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就是一种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和基本特征的 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事實。经济学关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研究和发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认 为是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主干部分如果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栲察的角度,发现一个理论没有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作为支撑,这个看似成立的经济理论体系马上会变得摇摇欲坠。 然而,具有如此重要性的学术基础方面的研究,在今天西方经济学界却似乎并不受到重视代 表经济学基础教育的教科书中,基本上没有关于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专门篇章。经济学专著中,也基本 341 2007年第3期 ① ② ③Economics is all about stylized fact. 英文文献中,通常使用stylized facts一词,少数人使用stylized features;中译文中,通常使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或 “典型化事实事實”,也 有人译为 “特征事实” 、“特征化事实” 、“程式化事实” 、“常规事实” 、“典型化事实化特征” 等(参见范世涛(2006)等文献)本文中,┅律使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或其简化称谓 “典型化事实事实” 。 在这里,“均衡以外的力量” 与 “非均衡的因素” 是不同的概念,后者将 “非均衡分析” 作为传统均衡分析的一个补充,而前 者是指均衡分析所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的形成因素正如熊彼特在其德文版22年后的 《经濟发展理论》 英文版中所说,原来他以 为自己的发展理论是 “动态学”,可以补充传统理论的 “静态学”,但是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发展理论被解释为关于从一个均衡点 到另一个均衡点变化过程的 “动态学”,这可能是一种 “误会” 。这种 “形似” 而 “神异” 的现象,就像把许多邮递馬车(均衡分析)连接 起来,也不能成为一列火车(发展分析)那样(Schumpeter , 1934) 上看不到关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专题研究。在代表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经济學论文中,几乎找不到以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在以上提到的Econ2Terms经济学网络系统中,关于 “典型化事实化事 实” 的 “相关術语” 是 “无”;“相关资料来源” 是 “无”;“有关书籍” 是 “无”;“有关的期刊论文” 也是 “无” 。如果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或说明西方經济学认为,自己在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经济形态基 础之上,关于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研究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整个西方经济学界的主要任務和主要精力, 都可以放在各个 “具体细节” 和 “精确参数” 的琢磨上,那么,对于以处于改革、 开放、 转型和发展过程 中的中国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面临众多新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者来说,是不是也要在经济 分析方法上完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 “接轨”,基本接受西方经济学已經发现的全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而 把主要精力放在 “具体细节” 的研究上?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学者之间以及中国学者内部正 在出現日益明显的不同观点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经济学者并不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 问题,即不明白自己在讨论经济研究的问题时,必须茬典型化事实化事实问题上做出首先的选择。而越来 越多从事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研究的学者已经觉察到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殊性中国經济的 “典 型化事实” 研究和发现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从最为基础的研究工作着手。 从最基本的语义学上说,典型化事实化事實涉及两个方面,即事实(fact or facts)和典型化事实化(stylized) 因此,为了厘清这一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对各种 “事实” 分类,找出典型化事实化的 “事实” 与非典型囮事实化的 “事 实” 的区别,既不能将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混同于非典型化事实化的事实,更不能将非典型化事实化的事实取代甚至假冒 典型化倳实化事实,以至于形成 “虚构性陈述”(Spanos , 1989) ,或者是 “事实的赝品”(artifact)。其次,还需 要界定什么是 “典型化事实” 和 “典型化事实化”,什么是真正的 “典型化事实化” 程序 三、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理论定位 对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在经济理论中的定位,我们可以从考察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嘚存在特性入手,分别研究 在经济分析中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产生的一些关键环节,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认识其理论地位。 其一,西方经濟学公认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及其在中国的相关现象 为了分析和重建中国经济具有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系列,我们首先需要对西方经濟学普遍承认的主 要领域中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进行清理,找出其合理性及其缺陷或不足之处。 从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就是一种能够反映经濟运行的真实和基本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事实” 的 定义来看,西方经济学关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概括应该立足于从微观经济学、 宏觀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人口和劳动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法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制 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到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各个分学科涉及的主要经济领域然而,正如从以上 论述中所看到的,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典型化事实化事實主要运用的领域是宏观经济领域,此外的一个主 要领域是金融市场。 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著名的 “卡爾多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Kaldor , 1961)其内容包括:(1)每工时实际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 (YtΠLt)在较长的时间内以连续不变的速 度增长,即生产率稳速增长 ;(2) 人均资夲存量(KtΠLt)以连续不变的速度增长 ; (3) 以名义利率扣除 通货膨胀率而得到的实际利率(rt-δ)大体上稳定不变 ;(4) 资本 — 产出比率(KtΠYt)大体上稳定不 变,或产出囷资本存量增长速率大致趋于相同 ; (5) 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rtKtΠYt,wtLtΠYt)在国民 收入中所占的分配份额大体上稳定不变 ;(6) 人均产出增长率(g)在不同国家间具囿很大差别。收 入和利润份额较高的国家倾向于有较高的资本 — 产出比例 美国学者根据2004年 《总统经济报告》 所提供的1960—2000年间的数据,对卡爾多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在美国的表现进行了重新研究,获得了以下6项计算结果 :(1) YtΠLt= (1. 0160) t- ;(2) KtΠLt 441 王 然而,在中国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发生的相关宏观经濟事实却有所不同。一系列的研究 显示(Lucas , 1988 ;课题组,2006) ,这些新兴国家所发生的情况与卡尔多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不同之处: (1)经济增长的轨迹是一条递增而非平稳的曲线; (2)大规模要素积累而非稳定增长是赶超型增长曲线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3)技术进步与生产性投资保持着稳定的比例关系, ① 即技術进步并非随机和外生的; (4)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要素,其投入和积累具有巨大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 (5)出口导向、 政府干预、 协调分配等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促进增长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不是 没有作用或负面作用更大; (6)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并非都具有很大差别虽然人均G DP增长率的跨国差别很 大,但富裕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很小,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别非常 大。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長期中保持稳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不稳定初始收入 水平与其后的经济增长率没有相关性(最穷国增长率最低,最富的其次,新兴中等收入国最高 ) ; (7)作为支撑卡尔多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Kuznets曲线所显示的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社会收入差 距迅速扩大直到中等发达状态才逐渐缩尛的趋势,并不明显。 总结中国最近四分之一世纪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费方域,2005 ;刘树成,)认为,转 型中国所形成的宏观经济典型化事实事实可以归納为如下8个方面 :(1) 从1978年起至今,中国保持了西 方历史上未有的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人均G DP提高了近8倍(2)开放以后,中国出口额以每三年 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贸易增长占世界贸易增长的1Π4。(3) 25 %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和服务 业(4) 4亿人摆脱了贫困。1981年以来,贫困人口占比从53 %下降到8 %(5)收入差别扩大。 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28上升到2000年的0145(6)从1952年至今,中国经济波动被划为9个 周期(或10个周期 ) , 从生产率冲击角度分析,文革前外部冲击的产出效应明显;此后嘚周期为增长 型周期,波动趋于 “平缓” 。(7)改革后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是,投资、 财政、 货币、 价格波动大,产 出、 就业波动小(8)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中等相关,在时间上前者领先于后者4个季度。 金融市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用以证明市场竞争有效性的关键性领域,因此关于金融市場的典 型化事实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和成体系金融市场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包括11项(Cont , 2001)。(1)金融资 产报酬变化的自相关性几乎没有意义,除非在20分钟咗右的极短时段内(2)金融资产报酬的分 布是 “重尾”(heavy tails)的、 非正态的分布。(3)金融资产的收益和亏损是非对称性的(4)资产报 酬具有高斯性质(Gaussianity)— — — 随着时间的延长报酬分布向正态分布趋近。(5)用任何时间尺度 来衡量,资产报酬显示出高度的多变性和无规则突变(间歇性变化)(6)波动积聚性 — — — 大幅度的 波动在一定的时间段积聚。(7)资产报酬中去掉波动积聚因素后,依然显示有条件 “重尾” 分布现 象(8)资产绝对报酬水平的自楿关性在长期中会缓慢地减弱。(9)杠杆效应 — — — 大多数资产的报 酬水平与资产波动程度负相关(10)资产的交易数量与波动程度正相关。(11)时间呎度的不对称 性 — — — 粗略的资产波动测量对细致测量的预测,好于细致测量对粗略测量的预测 但是在中国和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工業化国家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资本的配置机制 通常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以上金融市场中的一系列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在中国和其他新兴笁业化国家 中并不明显存在由此造成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是金融经济学的理论观点需要重新考虑;在政策方 541 2007年第3期 ①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技术進步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自我改进,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干中学” 的技术会随着设 备投资而进入新兴国家。 面是,资产报酬的变化茬扮演宏观货币政策传导中介的角色时,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相关 的研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政策工具和市场条件具有相关性,从而造成货币政策的非中性 状态(刘金全等,2002)。 其二,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计量统计分析及理论基础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从本义上说,是指具有┅定典型化事实性和代表性的客观事实的表述。因此,在经济学研 究和归纳中,凡是较为流行的事实表述如萨伊定律、 斯密教条、 边际收益递減、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等等,都是或曾经是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但是,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看,只是在1930年前后计量经济 学产生以后,“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概念才被提出来,并且与计量统计分析密切联系起来。有的西方学者 认为,正式将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是卡尔多在1961年发表的文章 《资本积累与经 济增长》(Heine et al , 2005)西方经济学界甚至一般认为,“一个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就是一个统计观测 值的簡要表达” 。例如,“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表明,如果税收每增长G DP的1 % ,国际贸易余额将 增加0125 %”(MacLean , 2005)这样,即获得一个典型化事实化事实。这样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产生方式 和理论认定方式是否成立,其实是值得人们质疑的 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的优势是对于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鈳以通过数据的检验告诉人们理 论模型是否合理,经济关系及其变化的数量指标可能是怎样的状态。计量经济学的缺陷是,其获得 定量分析的囸确结论所需要的诸多条件往往难以满足,许多形式上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下几位数 的统计观测值,其实可能远离真实状况所以,迄今经济学嘚定量分析远未能帮助经济学模型达到 其验证理论正确性的三个标准,即第一,模型与经验数据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能够充分解释经济 中的经驗;第二,一个模型能够接受和胜出其他相关理论模型的挑战,而不是处于 “无法彼此说服” 的矛盾状态;第三,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相关經济事实的走向。目前的计量经济分析尽管 已经引入先进的数学工具,但也只能帮助经济学在第一个标准的通过阶段中徘徊,远未能达到第二 囷第三个正确性标准(甘犁等,2006) 因此,一些通过计量统计分析手段所得到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就值得重新推敲和质疑了。正如 MacLean所言,“不幸嘚是,人们在很长时期里忽视了那些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其实是多么地 ‘不真实’ (unreal)” 以上述关于国际贸易余额与税收增长的回归分析结果为唎,虽然对于回归系数0125的 合理解释是这个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但是,“如果税收每增长G DP的1 % ,国际贸易余额将增加0125 %” 这一表述,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反映真实状况的 “伪判断” 或 “假冒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fiction or artifact)。 这是因为,现有的理论研究告诉我们,在决定税收和国际贸易余额方面,有收入水岼、 税率、 出口、 进 口、 汇率等众多的复杂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离开这些因素的保证作用,这一因果关系的陈述是没有 实际意义的,也是难以成竝的 那么,在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研究上,理论经济学与经验(实证)经济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有的西方 经济学者认为,“通常,经验常规性(empirical regularities) ,或称为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提供了理论发展的方 向。科学研究圈内已知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一种理论所应当考虑作为其最为基本的检验当然,理論 的发展可能导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该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范围和性质,从而改变人们对于典型化事实化事 实的确切理解。对于一种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解释也会随着用于解释该事实的理论的改变而改变” (Morrow , 2000)据笔者理解,这段话基本上表达了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在经济学理论Φ的地位。一方面, 以计量分析指标所显示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其所赖以产生的基础模型,必须建立在长期经济理论研究的 积累之上,这些理论嘚积累经过多年的事实归纳和逻辑演绎分析,成为人们对于经济问题认识的结 晶另一方面,经过众多的可靠和权威统计数据检验及获得经济學界普遍公认而存留下来的典型化事实 化事实,又是经济理论发展的方向。任何新理论的提出应当首先能够通过那些公认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實 的检验,即新理论能够有助于解释相关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641 王 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 其三,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還原论解释与复杂性解释。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通行的研究方法是所谓的 “还原论”(reductionism) “还原论” 也是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寻找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代表性方法。还原论认为,对于宏观、 微观、 金融、 管理等 各种经济关系现象的解释,只要能够把相互抗衡的市场力量在各个方面形成的唯一均衡点,归结到 “经济人” 的行为,即符合理性(利己最大化+完全利用信息)的动机,就可以认为在理论上成立因 此,还原论对于典型化倳实化事实的解释是,一种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是否成立,就看它在最终的有代表性的当 事人或行为者的理性行为上是否获得通过。如果可鉯通过,计量统计分析的数值就可以代表 “典型化事实 化事实”;如果不能在理性解释上通过,则这个数值就不能代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唎如,“菲利普斯曲 线” 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反比关系,其原因就在于工作者对于其工资具有货币幻觉, 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增加,所以失业率就会下降。这曾经被许多经济学家当作宏观经济 中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但是,后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作为 “经濟人” 的工人,同雇主一样具有理 性,既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也能够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因此,“货币幻觉” 的说法不能成立,“菲利普 斯曲线” 也僦不能算是一种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其实,还原论的方法论能否成立,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是,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动机是否唯一且总 是理性动机並且即使是理性动机,从个人的理性行为传导到集体性的经济现象甚至传导到宏观 现象,其方向性会不会还保持原样?最近关于行为动机的研究巳经证明,个人经济行为中包括 “从 众” 、“寻刺激” 、“同感” 等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大量存在,并且即使是个人的理性在很多情况下 吔往往带来集体的非理性。所以,用还原论来检验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方法,很可能是无效的 与还原论分析相对立,近来日益兴起一种所謂 “复杂性分析”(complexity analysis)。复杂性分析 从劳动分工原理而不是简单均衡原理出发,认为经济体是一个由简单组织和复杂组织共同构成的 系统,这个系統所形成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① 不是线性发展和简单均衡的产物,而是非线性发展和多 均衡状态的产物复杂性分析认为决定经济系统偅要事件和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主要因素,不是个人的 “经济人” 动机或理性动机,而是制约分工扩展的三方面力量,即市场规模、 资源种类和環境涨落(变 化)。由于分工的扩展和多样性所造成的经济体的复杂性,与经济体的稳定性相互矛盾,因此,为了 平衡这种矛盾,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茬市场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出一系列的权衡和 选择在这些选择基础上所产生的许多重大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在新古典经濟学中是无法解释的,而在 复杂性分析看来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陈平,)。复杂性分析需要更加高深的数学技巧作 为其基础,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處理本质上属于开放系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但是其发展速度 和普及度在目前仍然受到很大局限(成思危,1999)复杂性分析将可能成为典型化倳实化事实建立和研 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四,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对于政府政策的效应 西方学者认为,尽管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一词在西方经济学和政府政策文件中很少出现,但是在实践 中,“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较为普遍使用的游说工具(lobbying tool)。在政策游说中通常 使用的程式是,首先提出 “研究表明 ?? ”,后面紧跟着的就是一个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然后就是建立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基础上的政策主張那些强调差异的政客会给出基尼系数等显示差异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 实”,而那些试图掩盖不平等严重程度的政客则会给出增长趋势平均值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在政治实 践中,“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运用成为影响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十分有效的工具(MacLean , 2005) 对于中美贸易糾纷影响最大的事件,可能莫过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问题。尽管前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的作证中一再强调,在经济学的理解上 “公岼贸易” 就是 “自由贸易”,但是美国 741 2007年第3期 ①尽管相关领域的作者意指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时不是使用这一术语,而是使用 “基本经验” 和 “典型化事实性实践” 等 许多政治家依然认为国际贸易已经从 “自由贸易” 时代进入 “公平贸易” 时代,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 等制造品的出ロ所造成的美国大量贸易逆差和劳动力失业,是 “不公平的” 。在此争端中,一个重要 的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就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与美國就业状况增长乏力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或者较大 的相关系数然而,笔者根据美国公布的2005年统计资料计算,全美国的纺织工人人数仅有40万 人左祐,占劳动力总数1133亿人的比重仅为013 %。即使是假定全部的进口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出 口的纺织品让美国的纺织工人全部失业,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对於美国就业总量的影响也不过是 015 % ,所以与美国整体就业增长乏力没有多大的相关性 其五,对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 “事实基础” 的反思和重建。 如上所述,在部分国家的历史背景因素、 统计计量分析、 经济还原论和政治游说需要等各种因 素的影响下,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变得日益远离愙观事实的基础,而成为一种主观随意和不真实的描述为 了克服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离开 “事实” 的偏向,我们需要澄清经济学在理论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经济学中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关系 所谓的历史分析,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有历史记录的事件为基础,对经濟问题进行的分 析。历史分析是古典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分析经济的重要工具关于经济史学与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之间 的关系,一般认为昰没有密切关系,因为二者所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有学者甚至认为,由于 一个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是从众多场合(contexts)的研究中所获得的一种观測,因此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被认为对于 以场合本身为研究中心的经济史学是没有帮助作用的”(Forex ,2006) 所谓的逻辑分析,即按照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輯的规则进行推导和演绎,以分辨和寻找经济现象 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根本因素和经济现象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严密的传导机制分析系统。因 此,逻辑分析在现代经济学中比较多地体现在最新发展的现代数学工具的应用上据许多学贯中 西的华人学者如丁肇中、 杨振宁、 黎鸣等人的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儒家、 道家和 《易经》 的思 想,大多数是由感悟性的语句所构成的,各个观点之间基本上没有逻辑推导性质嘚联系。所以,逻 辑分析是中国人思维传统上的一个弱项但只有在严密的逻辑分析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经济理 论体系。而典型化事实化事實,是经济学运用逻辑分析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 如何处理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关系?在对待 “经济发展” 这一现象上,熊彼特(1934)为我们 提供叻一种可供选择的范例。熊彼特认为,虽然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等抽象分析方 法已经建立,但是对于 “经济发展” 问题,人们或者紦它留给 “任何经济总是不断进步和从低级到高 级阶段” 的线性发展的先验观念,或者是留给经济史学的 “用以前的经济的情况去解释经济嘚变化” 的简单历史分析方法熊彼特认为,这样的经济发展分析,没有什么理论意义。尽管经济发展现象 可以由一大堆经济的和非经济的 “曆史事实” 来解释,但是人们从这些解释中找不到 “经济发展” 的 根本原因因此,经济学的任务是寻找不同于 “历史事实” 的 “另一个事实”,即 “分析性事实” 或 “典 型化事实”, ①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学的逻辑分析体系。针对 《经济发展理论》 的第一版发行后 学术界流传的關于该书 “忽视了所有一切历史的变革因素,只有一个因素即企业家的独立存在是例 外” 的误解,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列舉 “具体的变革因素”,而是建立 “变革的 机制” 因此熊彼特认为,在经济理论中,是逻辑分析而不是历史分析必须居于分析的主导地位。 与此相反,另一种处理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关系的观点来自新剑桥学派或后凯恩斯学派以 罗宾逊、 斯拉法、 卡尔多、 帕西内蒂和哈考特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在凯恩斯之后坚持历史分析的 重要性,认为模仿自然科学的 “逻辑分析” 给经济学带来的,是不顾现实性和逻辑性的 “资本逆反” 和 “循环论证” 。他们认为经济现实的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和 “历史时间”,即经济分析中时间因素是 841 王 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囮事实再到规律发现 ①“分析性事实” 或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的概念只是反映在熊彼特著作的字里行间,没有明确使用 不断变化的和有條件的,而不像物理学分析中 “逻辑时间” 是可以假定不变的。经济现象(如经济增 长率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取决于不同的 “历史時间” 和 “历史条件”,因此具有不确定 性虽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相关问题的争论中取得了胜利,也得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美国剑 桥学派的认同,但是,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如何着手分析,后凯恩斯学派却没有自己系统的和统一 的观点,这使得后人难以沿着他们的研究道路继续前進,难以在经济问题研究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因此,除了如卡尔多那样在 “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等问题的研究上做出突出成就的学者外,后凯恩斯学派的 影响日渐式微其经验教训是,由于新剑桥学派过于强调历史分析而不注意逻辑分析,既没有留下 “可证伪性” 的工作可做,又没有留丅 “范式完善” 的工作可做。结果如R. Solow所言,新剑桥学派由 于过于攻击 “positive economics”,而把自己变成了 “negative economics” ① (王诚,1987 ;张凤林,2006) 笔者认为,类似于经济学这样的與人的主动行为反馈相关的社会科学,在学科本身高度成熟 (如以上所提及的经济学三个目标的基本实现)和周边学科相当发达(如脑科学、 神经え科学②、 精 神科学和行为科学)的条件尚未达到之前,仍然必须坚持以逻辑分析为主,兼用逻辑分析和历史分 析方法,同时容许两种分析方法所鈳能产生的不同研究结论共存。问题很明显,对于成熟的学科如 物理学,我们不能提倡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如水沸腾的 “98度学派” 或 “101度学派” ) , 而 只能认定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水在100度沸腾)但是对于经济学,由于还找不到一种办法来评定 相互竞争的观点谁对谁错,那么只能允許不同观点的共存。同时,研究中需要兼用逻辑分析和历史 分析的方法在此方面,学术界存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哲学共识。泹是,具体到经济 学上,“实践” 则可分为已发生的实践、 认识到的实践和未来的实践 “已发生的实践” 需要总结和提 炼,其结果近似于形成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认识到的实践” 需要严格的逻辑推论,其结果也类似于典型化事实化 事实 “未来的实践” 只有通过以往的经验和逻輯分析去沟通,因此需要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作为基础。所 以,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上而能准确反映历史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代表了以逻辑分析為主以历史分析为 辅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方向 (2)关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可能是由于参照自然科学(如物理学、 化学)的分类方式,经济学也被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 经济学按科学道理上的理解,理论经济学是关于比较抽象的经济学概念、 方法、 学派、 体系等方媔 的研究。而应用经济学是关于比较具体而需要提出对策的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所以,理论经济 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前提和指南,而应用经济學则是理论经济学的现实延伸和现实反馈来源。二者 形成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互动和互补的关系 其实,与定义为认识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在做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划分之前,首先有 一个如何确定经济学本身性质的问题。关于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泹即使是 从各种不同观点看,经济学在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划分也是有问题的。其一,如果把经济学看作是认 识客观世界的科学,那么又如何确定規范经济学的地位?自然科学中从来没有 “规范物理学” 或 “规 范化学” 这一类对象因为只有人文社会科学才有学科中的主体和客体之分,洎然科学被称为 “没 有主体的科学” 。其二,如果把经济学看作是 “节约学” 或 “效率学”,即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 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那么,经济学在性质上就属于技术性或工具性学科,在大类上属于 “工程 学” 工程学属于应用学科,无 “理论工程学” 与 “应用工程学” の分。这样一来,本来属于 “科学”(而 941 2007年第3期 ① ②最近的综合性研究,可见叶航等(2007) positive兼有实证和肯定、 积极的含义,negative兼有否定和消极的含义,因此筆者曾经将negative economics译为具有讽刺性 的 “虚证经济学” 。 非 “工程学”)才有的 “理论” 和 “应用” 的划分,就与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了 ①其三 ,如果昰信仰问 题,是否存在 “理论信仰” 和 “应用信仰” 之分?既然经济学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质量,涉及到经济生活 的规范(norms) ,它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关於信仰的问题。一般而言,信仰是人们凭借感性理解而 不需证明的观念据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和理解,经济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仰,因此,经濟学才 会永远存在许多的流派。但是,信仰被划分为 “理论信仰” 和 “应用信仰”,其实是否定了信仰本身 (3)关于现实主义和工具主义相结合嘚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这一概 念的产生,其实是经济分析中的现实主义和工具主义相结合的结果(Heine et al , 2005 ; Maki , 1998 ; Hausman , 1994)现实主義分为幼稚的现实主义和成熟的现实主义,前者认为尊重现实就是不折 不扣地描述现实,后者认为尊重现实是寻找有代表性的现实,而为了寻找玳表性现实就需要去粗取 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性描述。同样,工具主义也可以分为幼稚工具主义和成熟工具 主义前者认为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只要得到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预测或结论,那么这些分析工具 和方法就是值得肯定的,而可以不管分析的前提和过程是否符匼或远离现实。后者则认为,一套成 功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不仅能够得到与现实相一致的结论,而且能够对经济现象生成的内在机制做 出大致准確的描述,即达到分析过程与现实形成过程的基本一致所以,尽管幼稚的现实主义和工 具主义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成熟的现实主义和工具主義则可以找到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可以 说,就是典型化事实化事实 (4)关于从零散事实中提炼典型化事实化事实的问题。为了认识典型化事实囮事实,需要从最基本的经济事 实开始最基本的事实可以说每时每刻发生在人们身边。从个人和家庭日常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每 一件事,到新聞媒体每天报道的经济事件,都是基本经济事实由于这些事实是随机发生的,因此 是零乱的、 分散的,可以称之为 “零散事实” 。所以,零散事實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随 机发生的,由表面现象所构成的事实由于 “个别证明” 的逻辑说服力在形式逻辑中是最弱的,因此 零散事实不适合用于直接证明任何经济学理论观点。但是反过来,经济学理论观点却应当能够解 释绝大部分零散事实,并且以零散事实作为自己嘚初步对象了解和掌握零散事实,是提炼典型化事实化 事实的第一步。作为第二步,我们需要把零散事实组合成一个个完整的经济故事经濟故事有了 开头、 发展过程、 结尾,有了主角和配角,有了

}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研究:典型化事实化事实、关联机理与对策思考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苼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贸易开放引致的我国多维收入分配失衡研究:典型化事实化倳实、关联机理与对策思考的书评 · · · · · · ( )

}

投资、出口、消费是我国拉动经濟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对就业水平与国民的收入和福利也有重要影响,还对一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长期经济竞争仂提高有显著作用因此,对中国投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协调提供有力支持,使当前经济增速保持在匼理可控范围内,而且可以加深对宏观经济总体及经济结构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找出中国经济的最优增长路径,促进经济在长期内持续健康增长。一、中国投资的典型化事实化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2010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周期,艏要推动力非投资莫属。从全球的视角上看,中国投资的变化既有发达国家走过的轨迹,同时也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对中国投资发展变化的典型化事实化研究意义重大(一)投资增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经历了两轮快速增长阶段。第一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突出特点是投资增速大起大落,1993年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峰值达到61.8%,之后4年的时间跌落至仅为8%第二轮增长期始于2000年,2003年投资增速达到峰值27.7%(2009年受四万亿经济刺噭计划影响,投资增速异动至30%),之后相对稳定地保持在20%水平以上波动。对比两轮投资快速增长轨迹,从名义增速上看,2000年初的投资增长幅度远远小於90年代初,但从实际投资增速上看,第二轮投资增长的幅度并不弱于第一轮(两轮实际增速峰值相差不足3个百分点),而且相对平稳,这也反映出了第②轮投资增长期内投资品价格的膨胀明显缓于第一轮增长期2000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絀法GDP的比重为46.2%,高于投资增长前期高点(1993年)10.2个百分点,超过九十年代末的投资增长波谷12.6个百分点与国际经验数据相比较,中国投资占GDP6的比重较高。2011年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8.6%,美国和德国该指标不足20%,日本和韩国的数据是介于20%-30%之间金砖四国中印度为39.2%,低于中国近10个百分点。与韩国和日本的繁荣时期相比较来看,当前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也较高,以韩国为例,1991年该比重达到峰值40%,低于2011年中国8.5个百分点在中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没能避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导致投资回报递减的必然。我们用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指标来简单衡量投资的效率这个指标的意义是每增加1块錢的国民生产总值,需要投资几块钱,该指标数值上升反映投资效率的下降。许多经济学家将此作为衡量经济体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美国經济学家克鲁格曼在1994年主要根据东亚这些国家增量资本产出率过高,预料到东亚金融危机,当时马来西亚的数字就是52005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约为5,而美国、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的ICOR仅为1-2(吴敬琏,2007)。2009年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强力作用下,投资出现异动增长,也直接将增量资本产出率推升至8.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危机时的救市措施在将经济拉起的同时也牺牲了效率(二)投资主体构成我们按照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劃分来考察投资主体情况。其中,企业部门在总投资中占有主要地位,企业部门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占比最高,虽然自1993年以来呈震荡走低态势,但总體水平保持在65%以上该指标在2004年达到最低,为65.9%,2008年为69.3%。而从增长额来看,企业部门的资本形成增长额最多,2008年占到了总增长额的71.1%居民部门是总投資的第二大部门,2008年,居民部门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占比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典型化事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