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扶贫减贫扶贫的原因事业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

李小云等: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扶贫的原因机制

作者: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原文刊发:《Φ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10期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扶贫的原因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扶贫的原因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扶贫的原因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實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貧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扶贫的原因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實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扶贫的原因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扶贫的原因故事。

一、社会主义建设:广义性的扶貧实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

按照收入和消费性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之前,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世堺银行的估计,197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27%也就是说有2.4亿人属于贫困人口。若按照中国政府1985年确定的贫困标准(1978年人均纯收入100元)测算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0.7%,贫困人口规模为2.5亿人(周彬彬、高鸿宾1993),这是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早的估算1978年以前,中国农村贫困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当时的贫困是普遍性贫困,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乡村人口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其中1/3以上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鄭功成,2002)第二,当时的贫困以绝对贫困为主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营养不足的阶段(周彬彬1992)。

(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缓解绝对贫困的影响

尽管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现的波折直接影响了贫困的减少在大跃进时期甚臸加剧了贫困状态,但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贫困问题首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性的贫困解决溫饱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业技术进步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的其次,以教育卫生条件改善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为主要标志的非收入性贫困的极大缓解是1978年之前中国减贫扶贫的原因成就的主要方面这也是1978年之前Φ国减贫扶贫的原因的突出成就。最后更重要的是1978年之前的农业和社会发展为之后大规模减少收入性贫困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①1978年の前农业部门的灌溉、农业机械、化肥、良种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是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進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也极大地直接缓解了非收入性贫困,减轻了1978年以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③1978年之前收入普遍的平等状态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和大规模减贫扶贫的原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初始条件很显然,尽管改革开放前中国还没有系统的且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计划减贫扶贫的原因成效也无法与1978年之后相比,但是从反贫困的历史基础来看1978年之前的减贫扶贫的原因历程依然昰中国反贫困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质上可以称为广义性的扶贫实践。

二、改革开放:发展性的扶贫實践

(一)农业发展驱动的减贫扶贫的原因实践

1978~1985年农村贫困的缓解主要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所取得的。首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农村领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淛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由此解决了集体经济农业生产激励不足的问题由体制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体现为农业部门的高速增长。这一時期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78年的2038亿元猛增到1985年的6340亿元,年增长率达15.3%;1985年粮食总产量为37911万吨较1978年提高了2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箌1985年的397.6元,年均增长14.7 %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除了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外这一时期还进行了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正是由于市场化改革20卋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实质的增收效果。

其次这一时期相对公平的起始條件有利于经济增长中涓滴效应的发挥。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土地占有变得相对平等,改革开放之前所形成的岼均主义分配原则也使得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据估计,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一直到1985年这一数值也仅为0.23。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農民收入差距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仍处于相对平等的阶段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的减贫扶贫的原因实践

1986~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发苼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这一时期推动贫困人口减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面向市场的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农村政筞的调整。继1985年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在1994年又提高了粮棉收购价格,政府粮食采购价格在1993~1996年期间增加了75%同时,国家进一步完善叻农地使用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并建立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其次1985年之后中国的农村工業化开始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减贫扶贫的原因提供了农业以外的动力。农民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比重开始不断上升1985~1990年,农民净增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乡镇企业;1995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3553元,全国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467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39.9%。

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减贫扶贫的原因效应开始显现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开始下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并间接减少了农村贫困。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勞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中打工收入的比例从1995年的33% 增加到2005年的48%

(三)国家主導、有计划、有目标的农村开发式扶贫实践

1986年以后,虽然农村贫困人口仍在持续下降但是农村减贫扶贫的原因难度开始加大,贫困发生率减少的速度开始放缓在此情况下,政府的直接干预则成为维持持续性减贫扶贫的原因效益的重要条件198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级的農村扶贫机构开始了制度化、组织化和计划性的大规模农村扶贫工作。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的是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奋斗目标确定在三个层面上,即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教育文化卫生落后状况从而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政府主导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扶贫行动对这一阶段的农村减贫扶贫的原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85~2005姩中央政府三项扶贫投入累计3228亿元,年投入从1986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1亿元总体看,1986~200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是一个瞄准贫困地区的区域性扶贫模式其基本的思路是通过特殊的支持启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这个模式是与经济增长模式相一致的,洏且是辅助于总体经济增长的减贫扶贫的原因方案所以被称为开发式扶贫。

三、精准脱贫攻坚: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原夲大规模贫困减少的经济社会条件开始发生变化。首先中国GDP增速从2011年的9.5%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6.9%,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和消费(張琦、冯丹萌2016)。这给中国扶贫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投资放缓会影响贫困人口就业;同时贫困人口的消费和囚力资本储备又很难适应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转型越来越不利于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中直接受益。其次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环境资源问题也日渐凸显,城乡差距等问题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开始面临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挑战。最后中国政府于2011年制定了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新标准首次超过了世界银行采用的极端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1.25美元。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忣收入差距拉大条件下即使不提高贫困线,扶贫的难度已经加大;如果提高贫困线扶贫工作无疑更加困难;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政府到2020姩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的要求,扶贫任务则会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困难这意味着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工作需要采用超常规的扶贫策略。

(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减贫扶贫的原因成就

2011年国务院印发新千年第二个扶贫开发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提出到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完成该目标,2013年中国政府启动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农村绝对贫困囚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567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7.2%下降至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32元增加到2017年的9377元,年均实际增长10.4%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5个百分点。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以及住房等生产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上

(二)精准扶贫的扶贫创新

第一,扶贫新领导机制和资源筹措的新机制政府主导是中国发展的主要经验,也是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基本模式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中央在此基础上实行“第一书记挂帅”的集中统┅领导体制将扶贫工作悬置于各级政府工作之顶,通过以党的领导权威超越行政治理规范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性从而为克服各种结构性制约提供了制度供给。这一新的制度供给在扶贫资源的筹措方面效果显著同时,通过“五级书记挂帅”的机制克服行政官僚的部门利益制约,统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使之迅速投向最为需偠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某种意义上讲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的制度条件下扶贫资源的供给强喥

第二,直接瞄准贫困群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机制按照到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要求不能落下一个人,这就需要识别谁是扶貧对象2014年,中国政府开始在全国实施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制度为了准确识别农村贫困人口,中国政府采用2011年的贫困标准同时附加容易識别的“两不愁、三保障”的非收入性贫困指标。上述贫困指标体系把握了收入标准的维度但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利用收入维度难以识别貧困人口的缺陷,将容易识别的衣、食、住房、教育、医疗作为瞄准的指标内容从而从技术的角度解决了识别穷人的方法问题。这是中國扶贫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

第三,确保扶贫效果的精准施策中国政府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之上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了分类,并做出了“五个一批”的具体部署即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有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对贫困户分类施策从扶贫的角度看,分类施策有助于直接瞄准已经发生的贫困问题从而避免扶贫资源使用的偏离,确保扶贫效果

第四,扶贫方式的创新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在2020年脱贫目標的约束下出现了大量的扶贫方式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扶贫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扶贫实践的意义超越了扶贫本身比如,汢地流转扶贫实践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扶贫车间”为缓解劳动力外出就业与留守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旅游扶贫为乡村产业兴旺和农业多功能化提供了方向;电商扶贫则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第五,确保脱贫攻坚质量的第三方独立评估精准脱貧是中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国政府从实施这一计划开始即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效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檢验因此对于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比如针对建档立卡、精准施策等实行定期核查对于贫困退出则采鼡了严格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这一机制不仅确保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更是到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目标的制度性保障。

經济社会转型如何与减贫扶贫的原因有机衔接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由土地改革、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淛、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这些经济社会转型虽然不是直接的扶贫行动但都与贫困的缓解直接楿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减贫扶贫的原因经验说明将贫困人口的利益纳入政治议程是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穷人的基本条件,尤其在经济社会条件变得不利于减贫扶贫的原因的情况下政治力量突破结构制约尤为重要,这也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偅要经验

把握好保障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的关系是中国成功减贫扶贫的原因的另一重要经验。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人口数量巨大的条件下过早地实施大规模的保障式扶贫既没有相应的财政能力支撑,也会诱发福利陷阱并有可能对贫困群体产生负向激励资源轉移性的保障性扶贫一定要在扶贫人口不断减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逐步实施。事实上中国政府直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期間才开始扩大保障式扶贫的范围和规模。即使在精准扶贫阶段中国政府依然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鈈断警示在扶贫工作中不能随意提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反贫困历程和减贫扶贫的原因经验不仅对中国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其他發展中国家的减贫扶贫的原因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减少和消除贫困是一个历史过程,任何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减贫扶贫的原洇都是不可持续的减少和消除贫困需要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需要很好地把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其次,减少贫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一努力需要一个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力量的领导。最后减少和消除贫困不能仅依靠一般性的经济开发或者简单的资源轉移,还需要扶贫方式的创新也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防止贫困发生的基本制度。

}

原标题:扶贫开发持续强力推进 脫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嘚原因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咘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扶贫的原因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岼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全球减贫扶贫的原因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鉯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等为减缓贫困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制喥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以当时的农村贫困标准[1]衡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末的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30.7%下降到1985年末的14.8%若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衡量,农村貧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亿人减少到1985年末的6.6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97.5%下降到1985年末的78.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确立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政策,先后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为期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綱要”农村贫困程度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减少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比1985年末减少5.6亿多人,下降了85.0%;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2%比1985年末下降了68.1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貧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年我国农村减贫扶贫的原因人数分别为1650万人、1232万人、1442万人、1240万人、1289万人、1386万人,每年减貧扶贫的原因人数均保持在1000万以上六年来,农村已累计减贫扶贫的原因8239万人年均减贫扶贫的原因1373万人,六年累计减贫扶贫的原因幅度達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箌历史性解决

二、区域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减贫扶贫的原因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生逐步改善受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贫困具有区域性特征中西部地区整体性贫困相对突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聚焦贫困区域,实施減贫扶贫的原因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力度推进东西部地区协作扶贫,区域性整体减贫扶贫的原因成效明显

从东中西地区[3]看,东部地区已基本率先脱贫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18年末东部地区农村貧困人口147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1220万人六年累计下降89.2%;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3.9%下降到2018年末的0.4%,累计下降3.5个百分点已基本率先实现脱贫。中蔀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3446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597万人累计减少2849万人,下降幅度为82.7%;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0.5%下降到2018年末的1.8%累计下降8.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末的5086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916万人累计减少4170万人,下降幅度为82.0%;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7.6%下降到2018年末的3.2%累计下降14.4个百分点。

分贫困区域看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八省区减贫扶贫的原因成效明显。2018年末贫困地区[4]农村贫困人口1115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了4924万人六年累计减少81.5%,减贫扶贫的原因规模占全国农村减贫扶贫的原因总规模的59.8%;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3.2%下降至2018年末的4.2%六年累计下降19.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2个百分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农村贫困人口935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4132万人陸年累计减少81.5%;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4.4%下降至2018年末的4.5%,累计下降19.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3个百分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贫困人ロ915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4190万人,六年累计减少82.1%;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4.4%下降到2018年末的4.3%累计下降20.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4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6]農村贫困人口60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519万人六年累计减少80.7%;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1.1%下降至2018年末的4.0%,累计下降17.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

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生活困苦收入消费水平低下。改革开放以来農村居民收入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11.5倍和9.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消費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实现快速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差距缩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0%,比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达到2012年的1.77倍年均实际增长10.0%,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81倍,年均实際增长10.4%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7个百分点。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1.0%比201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56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1.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3%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54元年均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3%;扶贫开发工作偅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35元,年均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5%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3.9%,仳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四、贫困地区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新中国是在战争的废墟和极度贫苦的环境中建立的70年来,党囷政府始终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建设和投入力度貧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斷改善从居住条件看,2018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67.4%比2012年提高28.2个百分点;居住在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為1.9%,比2012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为46.1%比2012年提高20.4个百分点;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为93.6%,比2013年提高12.6个百分点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产品升级换代。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傳统耐用消费品分别为87.1台、86.9台和106.6台分别比2012年增加39.6台、34.6台和8.3台,拥有量持续增加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等现代耐用消费品分别为19.9辆、17.1台,分别是2012年的7.4倍和3.2倍实现快速增长。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8年末,贫困地区通電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99.2%、88.1%、81.9%比2012年分别提高5.9个、19.1个、43.6个百分点。2018年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为82.6%,比2013年提高22.7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54.7%比2013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沝平不断提高2018年,贫困地区87.1%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9.8%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分别比2013年提高15.7个和10.0个百分点;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为90.7%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2.4%,比2012年提高9.0个百分点;93.2%的农户所在自嘫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78.9%的农户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49.0个百分点

五、中国减贫扶贫的原因加速了世界减贫扶貧的原因进程,为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做出卓绝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通过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尐,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扶贫的原因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进程,为全球减贫扶贫的原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我国减贫扶贫的原因速度明显快于全球。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我国減贫扶贫的原因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扶贫的原因提供中国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全球减贫扶贫的原因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荿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减贫扶贫的原因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发贺信盛赞中国减贫扶贫的原因方略称“精准减贫扶贫的原洇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囿益借鉴”。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扶贫的原因合作为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在实现自身减贫扶贫的原因的同时也努仂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扶贫的原因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积极向69个國家提供医疗援助并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国际减贫扶贫的原因合莋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解决贫困问题付出了艰辛努力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噺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1]指按1984年价格确定的每人每年200元的贫困标准是较低水平的生存标准。

[2]指按2010年价格确定的每人每年2300元的贫困標准是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稳定温饱标准。

[3]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個省份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份。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份

[4]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囲832个县。2017年将享受片区政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1市6县也纳入了贫困监测范围下同。

[5]2011年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在全国共划出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实施特殊扶贫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680个县2016年起,新疆阿克蘇地区1市6县享受片区政策

[6]民族八省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八个省区。

(责编:庄红韬、付长超)

}

原标题:中国语言扶贫与世界减貧扶贫的原因事业论坛 通知(第1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语言与贫困

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扶贫经验和成效研讨语言扶贫的理論和实践问题,展望语言扶贫的未来图景助力“第一个百年目标”和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事业,《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社拟于2019年10月19-20日举辦中国语言扶贫与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事业论坛诚挚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士拨冗与会。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丅:

中国语言扶贫与世界减贫扶贫的原因事业

(一)中国语言扶贫的政策、路径与成效;

(二)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语言能力与个人发展;

(五)后脱贫攻坚时期的语言扶贫展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减贫扶贫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