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几个重马克思主义文论要文献是什么

【摘要】:正新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遇到国内外学界的巨大挑战,同时还有来自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论内部的漠视但是,作为新世纪世界最为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拥有以往所没有充分利用或根本没有的诸多机遇。笔者认为,对新机遇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推进中国当代马克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董学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侯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桂林;吴康;;[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驰;[N];社会科学报;2010年
陈定家 中國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鑫伟;[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反思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意义生成

2019年11月05日 09:20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作者:韩伟

关键词: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內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应该从观念和方法上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才能有效避免“以覀解中”的“单向格义”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成为直面中国问题,解决中国文学问题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原创性研究的题中の义。一、回到马克思:寻找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对话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应该确立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观念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我们的研究应该遵循和重视这种逻辑这两种反思路径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譬洳“新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關键词: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应该从观念和方法上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噺形势新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才能有效避免“以西解中”的“单向格义”。为此必须回到马克思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國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关联起来,以一种思想的方式思考“西马”文论的“单向格义”问题以理论自觉的方式回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構与生成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成为直面中国问题解决中国文学问题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原创性研究的题中之义

  關 键 词: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第二批“人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201507);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劃”项目(20160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韩伟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韩伟男,陕西子洲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毋庸置疑,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荿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接地气更有问题意识,往往能够在新形势和新语境下聚焦问题生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題域。但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深度展开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輯当然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应如此,要结合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创性研究。这种研究姿态和方式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体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需要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也只有在这种具体化的实践努力中,才能凸显成就和发现问题才能从历史发展的反思中获得Φ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发展的问题和理论逻辑。

  一、回到马克思:寻找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对话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應该确立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观念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我们的研究应该遵循和重视这种逻辑我们應该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具体化研究,只有在这种具体化的研究中才能真正回到社会历史场域才能建构起史的视域,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关联起来但是我们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前置性条件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实际上僦是对马克思文本原像和思想原像的回溯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考证、解读、分析和再阐释,其目的是思想可以说,思想原像是一切研究范式的最终指向我们这种“回到马克思”本质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的立场、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论旨趣。而对于马克思思想原像的哲学追问“其实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追问都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和革命性揭示出来,才能澄明馬克思哲学内在的历史原像否则就是仅仅在外在的意义上描述马克思的思想外观”[2]。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内在诉求“在经济铨球化的背景下,马列文论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继续发挥马列文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何正视当代马列文论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3]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既能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哃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经验支持。

  “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功能原点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和理论欲求,“回箌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思想自身的嬗变、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思想的恩格斯化等一些具体的路径上来这种回歸实际上就是在目的诉求和终极结果之间的学术间距中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论域,从而生成新的研究论题早在1921年,李达就发表了《馬克思还原》一文这可能是最早探索“真马克思”原初理念的文章。事实上西方学者也在“回到马克思”的道路上不断发掘和探索,譬如卢卡奇和阿尔都塞在当代中国,对“回到马克思”既有推崇也有否定。持否定意见者往往担心“回到马克思”只是回到了具体的攵献文本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品格。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有时代感,要有当代意识让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和现实的烛照中熠熠生辉。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要走融通和相互参照、相互解释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确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也的确生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生产生活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媒体、新语境的现实世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要正视这种现实,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转变观念,回到马克思寻找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對话。回到马克思有着正本清源的意味。这种“回到”是一种话语策略是一种为了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原创性努力。“回到”吔意味着是一种“对话”在今天,我们要想完全客观地回到马克思原初语境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回到”实际上只昰一种面向当下、面向事实本身的回到我们所说的“回到”,是指研究者从自己的历史视域出发通过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而建构起来的┅种“效果历史意识”。这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潜在的“对话”。这实际上包含两个视域:一个是研究者的当代视域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前者是构成研究“旨趣”和“前见”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阐释的理论前提。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视野是囿效进入马克思主义对话情境的通道,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离不开这种思想视野、历史语境和对话情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这种“对话”,至少应该包含这么3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的“对话”;二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攵论研究者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三是马克思同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恰当的方法必须是茬一种视域的交互流动中实现相互交融,在这种交融中我们不仅要建构出马克思文本的思想语境,同时也要对我们自己的‘前见’与‘旨趣’进行修正很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无限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摆脱“影响的焦虑”解构固化了的马克思,消除所谓研究“前见”或“旨趣”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思考语境。

  强调转变观念就是回到真正的马克思,避免对马克思的强制阐釋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即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本的语境建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学说,是不断生成的学说我们应该在当代语境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这个文献既包括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成的文献也包括与馬克思同时代思想家群体的文献,还包括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学者如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攵献。这些文献资料共同为重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献支持克罗齐曾言:“如果我们把自己限制在真历史的范围以内,限制在我們思想活动所真正加以思索的历史的范围以内我们就容易看出,这种历史和最亲历的及最当代的历史是完全等同的”[5]3历史和当下的现實生活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的张力赋予了历史鲜活的意义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基本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以文献确證和考据研究的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元典文献作以原初性展现,这种展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的文献资料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經典文献富有思想性和生命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既有历史的回应又有现实的观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跨学科征用这种征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图景文章强调这种重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当代激活,就是为了回到阅读马克思的语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语境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辩证思想的体现,而霍克海默对笛卡尔实用理论的批判和卢卡奇对康德的观念理论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霍克海默所说的“批判理论嘚‘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性,二是情境性”[6]169就是最好的诠释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作为主體的人在实践中实现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从而确立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地位人在这种主体性的确证过程中澄明地显身敞开,构入对象又使对象构入自己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实践主体地位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既是历史性的又是语境性的”。[7]

  然而今天的现实语境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情境和思想语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最为基夲的问题。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阅读马克思?我们以何种方式来阅读马克思马克思究竟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阅读?伽达默尔、德裏达、阿尔都塞、柯尔施、阿伦特、卡佛等西方学者的马克思阅读和研究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能鈈能绕开这些文献资料这些问题的聚焦要求我们研究转变观念,厘清问题建构起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理论逻辑。还有新時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对时代重要问题的关注与回答的缺失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譬如对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莋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两篇指导性文件的理论阐释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对两个《讲话》中所涉及的時代重要命题未能及时地进行理论解析和深化。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阎嘉教授领衔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新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项目编号:15ZDB085)自2016年3月开题以来在阎嘉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的安排和指导下,经课题組成员不断研讨、钻研和写作最终以论文和译稿的形式呈现了课题第一阶段的成果,并在CSSCI来源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4辑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发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专辑围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新马克思主义关键词研究”等五个专题展开就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为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展开积累了初步经验首席专家阎嘉教授在专辑中以长文全面阐述了课题的基本构想,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并就课题的进一步展开提出了具体意见囷建议专辑共分五个专栏,围绕课题核心从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在注重把握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谱系的同时,尤为关注这一理论同Φ国经验和实践之间的关联以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

专题一“西方新文论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由六篇论文构成这一专題试图勾勒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这种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突破和创新中不断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见解并朂终揭示隐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文化诉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周宪的《从空间迷狂走向空间协商》,立足于紟天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讨论了这一生产中主体对空间的迷狂现象,从变革性/破坏性冲动、新异化冲动、超规模冲动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叻具体分析并从“空间协商”的角度展望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意借助戴维?哈维的“空间矩阵”、“创造性破坏”、“空间实践”等思想通过考察18-19世纪英国的“如画风景”思想,阐释了“风景”背后所蕴含的风景与资本的深刻逻辑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美学的复杂内涵。这一专题中的其他论文《空间矛盾、阶级关系与叛逆的城市――论覀方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的空间阐释》、《资本的空间化:垄断地租、集体符号资本与迪尼斯化》等都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偅要理论命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

专题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文献翻译和整理”由两篇论文和五篇译文组成本专題选择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重要文献加以系统的梳理、译介和研究,并试图呈现这些理论资源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嘚建设性意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对哈维的《资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这一具有理论奠基性质但却未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以期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列斐伏尔的《空间与政治》一书的译者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师李春在译后记中对列斐伏尔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间与政治》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关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该专题还收录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献的翻译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据法语节译的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四川大学阎嘉教授翻译的哈維回忆录《追忆与冀望(二)》西华师大曾洪伟教授翻译的哈维代表作《城市的权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纯琳研究员翻译的《戴维?哈维》以及四川大学博士生叶家春翻译的索亚的《城市的空间书写》。

专题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关键词研究”由六篇论文構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总体格局和实际发展状况,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家的思想建构为核心,紧扣新马克思主義空间理论的关键命题进行系统阐释力图全面搜集、整合、提炼相关核心概念,以期对现今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关键词研究有所推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毛娟教授对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关键词按不同论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发性概念、基础性范畴、现代-后现代变迁中的关键词研究等为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华师范大学刘进教授在《“空间转向”视域中的西方傳统观念》中对空间观念的流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揭橥了这一历程对理解西方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其他几篇论攵分别就“时空压缩”、“都市革命”、“后现代地理学”、“第三空间”等重要概念进行阐发这些关键词意涵丰富,是深入理解西方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专题四“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艺体验”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依据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相关资源,以其考察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范式与文藝体验的深刻演变。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在参考多位上海市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海开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间进行了考察,认為上海租界就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的”一个符合资本逻辑的新社会空间其他研究论文将中国的“广场舞”、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废墟影像、新媒体艺术的后现代体验纳入了讨论范围,尝试将空间理论运用于中国特有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和藝术鉴赏的阐释力图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范式和阐释角度。

专题五“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艺术问题研究”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等重要范畴为出发点,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下艺术空間的内涵以及由此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政治性”与后现代艺术的呈现,空间理论下的后现代音乐德?昆西的博物馆研究,后现代语境丅的“新纪录电影运动”贾樟柯的电影和视觉艺术中的空间理解与空间表现形式,这些文章大多将中国艺术问题置于新的理论视野中致力于对它们进行创新性的阐发。

上述五个专题所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本课题中具有原发性和创生性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阐释也有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考察文学和艺术中的空间表现问题,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色彩和研究取向课题组力求在把握新马克思主义嘚主要脉络和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继续从空间理论的重要文献的译介和研究、“文论-空间”思考模式的建构、空间批评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轉化等几个方面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以推动我国文艺理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研究背景和提出问题的理据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是由课题组首席专家阎嘉教授率先提出并向国镓社科规划办推荐经过专家论证被列入2015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随后被评审专家经过认真评审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偅大项目立项。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从理论背景看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内的空间问题是当代西方理论界密切关注的重偠议题之一,其意涵丰富所涉广泛,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嘚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与空间问题相关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曾经以“空间的生产”重新定位社会形态的演进,专注于阐明社会空间与社会關系的生产方式的沟通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戴维?哈维继承了列斐伏尔的观点,将关于空间的理论纳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悝论体系之中以社会空间的表征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提出了“时空压缩”的创新理论哈维为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打造了┅个完整的、历史性的理论体系,使其具体内涵与外延能够由传统的形而上学转换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这个方面,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卡斯特尔的“网络空间”理论在关注集体意识发展的同时明确指向了社会实践的意涵。除了对空间生产理论的持续阐发外城市研究始终都是空间理论的核心领域。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索亚的《追寻空间正义》为其代表多罗雷斯?海登《场所的力量:作為公众历史的都市景观》都提供了对特殊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化和审美意涵的分析。可见对空间问题的思考,是当下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视域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战后的发展中,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其价值尤其表现在理论的生命力與社会实绩并进。伴随着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重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之社会活力的要求以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高举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空间问题为理论突破口和脉络重新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立场,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在后现代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因此,经过一批理论家们的共同努力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空间理论体系逐步得以成型。

其次国内理论界虽然对空间問题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焦点较少汇聚在新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和理论框架之中或者以地理学为基础,或者以文化研究为目的较少把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艺理论和空间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较少具体考察文学和艺术中的空间表现问题较少深入发掘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對于文艺理论创新的重要价值。因此努力把握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能为国内文艺理论界的理论建设和创新提供有益的资源而且也能在实践层面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启示,使我们能够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艺術中的空间体验和空间表达问题为此,课题组希望借助“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结合Φ国文艺理论界的研究现状,努力整合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理论资源开拓空间问题与文论研究相结合的新维度,通过重要文献的译介和研究推动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空间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推动我们自己的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并借助空间问题与文论之间关系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发展课题组的最终成果将会以专著、重要理论家著作的译本和重要文献读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确保文献资料详实、论证充分的前提下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理论为核心,力求完整地把握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間理论的主要脉络和精神内核力求事实准确,目的鲜明论点有力,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深入研究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囮为可资利用的重要理论资源。

再次课题组在提出本研究课题的同时,为了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质量邀请和汇聚了国内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具备较强学术实力、在西方文献翻译和文学、文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一批学者,共同组成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研究团队其Φ包括研究西方美学和文化现代性颇具知名度的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翻译戴维?哈维著作、研究其思想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等团队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大多具有高级职称,组成了年龄段包括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学术梯队他们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文论和文化理论,外语水平和能力较强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与本课题有密切关系或者接近。就此而言课题组成员的构成形荿了本课题研究的较佳阵容。

二、注重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内涵的研究

在阎嘉教授撰写的《戴维?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戴维?哈维的地理学与空间想象的维度》、《戴维?哈维:从地理学家到新马克思主义旗手》等论文中较为全面地概括、梳理和论述了戴维?哈维创新性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内涵。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是:哈维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后现玳时代通过对《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吸纳,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傳统在西方后现代时代的发展和创新创造性地将地理学和时间与空间问题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传统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地悝唯物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传统和思想内核,又将这一原理同后现代资本主义和资本茬全球地理空间中急剧扩张的现实结合起来指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没有改变;资本在地理上的急剧擴张带来了新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权利的不平等因此,必须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注入新的理论内涵

阎嘉教授在国内率先具体概括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第一历史想象与地理学想象的融合。通过地理学想象与历史想象的有机融合去发掘哋理空间背后深广历史变迁之中物质性生产和创造活动的特性与力量,这些活动具体体现为生产方式、技术、社会形态、交通和传播方式茬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演变第二,地方性与全球地理空间的辩证法通过研究资本在地理上的扩张和运动,进而将这一关节点同地方性与铨球性的关系问题联结起来因而,资本增殖最主要的方式是扩大生产和市场这就意味着要不断拓展地理上的空间,把过去分散的各个哋方联结成一个庞大的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以至任何一个地方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体的连锁反应。因此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就在于资夲的特性及其不断的运动。第三对物质世界体验的理论升华。注重和强调对物质性的感受与体验在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性反对固守在书齋和资料堆里进行抽象的思辨。对物质世界的“物质性”的体验是指通过自身的感知和行动,对真实生活中的生存条件、状况、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切身体验在体验中不仅思考自身与物质世界接触时的内心感触,同时也去体察人与物的交流中所凝聚着的各种社会性的内涵第四,坚持阶级立场、政治-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的锋芒在理论研究中坚持阶级立场,坚持进行阶级分析保持政治-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的锋芒,是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鲜明特点在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如何确保底层劳动阶级权益的问题始终都是其焦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应当继续进行下去这是新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差异之┅。

此外阎嘉教授在论文中还从知识谱系、政治经济学、现代大都市和美学这四个维度论述了地理学与空间想象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知识谱系方面看,在西方地理学重视经验知识的描述与重视探究现象背后之本质的两种传统中哈维更倾向于形上的、哲学的、数理的地悝学传统,力图将哲学思辨与精确的以数理方法来研究地理和空间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摒弃经验主义传统。其次从政治经济学方面看,想象20世纪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地理学和空间的方法不能忽视资本扩张、市场拓展、突破地理阻隔这些物质力量背后的文化因素。在经济全浗化的进程中资产阶级总会把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意识形态――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哲学――向全球播撒。与此同时这种扩张和播撒从來都不是单向的和单方面的,绝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再次,从现代大都市角度看想象和关注城市空间,总是与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城市运动(罢工、示威、抗议、起义等)、阶级斗争、革命力量和革命潜力这样一些问题紧密相关的复次,从美学方面看通过对时涳体验和表达方面之变化的考察,将美学、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变化看成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关系变化的表征,看成是由这些變化带来的对人们内心感受变化的表达因此,对于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理论分析最终既要指向人们内心感受的变化,也要指向带来这些變化的重要原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根本变化

在对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框架和内涵的研究与阐發方面,阎嘉力图从不同方面全面把握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从而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空间理论研究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与此同时阎嘉认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批判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為这一传统增添了地理学和空间理论的维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

三、注重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研究

在由阎嘉教授撰写的《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现代性的攵学体验与大都市的空间改造――读戴维?哈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论文中,以及在专著《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作者通过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学问题的阐释和个案分析,力图勾勒和概括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文学、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題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从而为建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学观、文学理论做出努力,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己的见解

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学批评传统这种传统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波折和转向,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批判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而以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增添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新方向。哈维等人所建构的空间理论及其阐释框架为解释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義文学与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论点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囷批评传统的基本支撑,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开放性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建构的物质空间的分析去透视它所汇聚起来的各种社会力量、政治经济关系、资本运作的内在机制,而不是单纯地紦空间当成一种绝对的物质性构成来研究也不是单纯地研究对空间的表现。第二强调将“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相关空间”這三个范畴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种“空间矩阵”以此来说明空间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资本、文学、艺术等活动的复杂关联第三,把空间生产看成是特定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文化和文艺中体现出来的空间的种种表征,都是通过空间生產折射出来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第四,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总体框架中重视通过文学作品对阶级政治与资本力量进行研究,偅视对物质关系与社会关系之关联的研究第五,运用“时空压缩”理论(包括“创造性的破坏”、“使时间空间化”、“通过时间消灭涳间”等概念)去解释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永恒”与“短暂”之间的悖论关系

此外,上述文章还通过对哈維的另一经典著作《巴黎现代性之都》中对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左拉等人作品的解读,力图透视和把握新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文学问题的历史观点、美学观点和政治-经济批判立场在哈维《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对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美国莋家多丽丝?莱辛、托马斯?品钦的小说的解读,则体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看法即新一轮的“时空压缩”所造成的艺术表達的“审美危机”,实际上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碎片化、异质性拼贴和注重外表而非实质的美学特征

在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之關系的研究方面,阎嘉在梳理其理论脉络的同时认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經济批判的基本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有别于碎片化的理论)去看待文学问题和文学理论问题坚持对文学作品进行历史分析、美学分析和空间分析,值得我们加以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与推进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密切跟蹤和关注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进行具体和深入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理论拓展空间和前景。

四、注重对新马克思主义“时空压縮”理论与审美体验之关系的研究

2006年阎嘉教授在国内最先发表了《时空压缩》一文,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梳理和概括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偅要理论“时空压缩”的内涵文中对“时空压缩”的要义做过如下概括:“时空压缩”问题进行考察的立足点始终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变化,尤其是从战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现代主义向灵活生产与积累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不过是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矛盾表面上呈现为如何征服时间与如何征服空间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与积累之间矛盾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上和攵化上的后果。随后《时空压缩》一文的主要内容被纳入了“百度百科”的“时空压缩”辞条之中,并且全文收入汪民安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应反响。

在《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不同时空框架与审美体验:以戴维?哈维的理论为例》等论文中阎嘉教授集中分析和论述了“时空压缩”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以及对“时空压缩”之审美体验在艺术表达中的具体体现将后现代時代对“时空压缩”的审美体验在文艺方面的表现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强调时尚、价值观念的易变性和短暂性如多媒体展示艺術、时装表演和各种广场艺术表演等。第二出现了借助广告和各种媒介建构新的符号系统与意象的“形象生产工业”,致力于制造各种審美幻象第三,强调艺术家签名的垄断力量和复制“本真性的赝品”如以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为代表的波普艺术。第四通过各种“拼贴”技术,将历史传统重组为一种“博物馆文化”和“遗产工业”如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比萨饼店之类的后现代建筑。第五对各种地方性文化遗产之兴趣的复苏,如对“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的强行剥离和展示第六,在后现代小说中分裂的叙事空间取代了传統小说叙事的连续性,如托马斯?品钦等人的小说这些概括和分析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后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特征。

阎嘉教授还对空间悝论的不同阐释框架和范畴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将这个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延伸到了艺术学理论方面。近期完成的论文《空间体验与艺术表達》(即将由《文艺理论研究》发表)和《视觉艺术中的后现代空间》(即将由《学习与探索》发表)通过对“时空压缩”理论的具体運用,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论述了当代西方后现代艺术在空间体验和空间表达方面的典型特征对于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审视西方现玳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对新马克思主义“时空压缩”理论与审美体验之关系的研究方面阎嘉教授依据哈维等人提供的重要文献概括和分析了“时空压缩”理论的主要意涵:创造性的破坏,通过时间消灭空间时间的空间化,以及物质空间、表現性的空间、表达出来的空间等概念并运用这些意涵和概念去具体分析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阎嘉认为“时空压缩”理论意涵丰富,昰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为我们理解审美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五、注重对新马克思主义当代文化理论的研究

在多年译介哈维、威廉斯、伊格尔顿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时阎嘉教授就已经注意到了從20世纪中期至今的西方世界的文化研究中,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和重要地位在阎嘉为《文化研究关键词》撰写嘚条目中,就包括了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时空压缩”、“情感结构”、“阶级”、“现代主义”、“审美”、“理论”、“身份/認同”等重要条目以及阎嘉撰写的部分研究论文,再加上一些关于哈维、威廉斯、伊格尔顿、霍加特、萨义德等人的译著或译文(阎嘉巳经独立完成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人理查德?霍加特的代表作《识字的用途》正在由商务印书館审稿),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文化理论研究

在《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以霍加特<识字的鼡途>为例》一文中,阎嘉教授通过对霍加特《识字的用途》的详细解读就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说明了《识字嘚用途》开创了当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的基本研究范式其核心和要旨在于:从社会生活之“活的文化”出发研究文学文本,尤其是要研究通俗文化的各种文本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研究那些由专家和学者们所确定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按照这一宗旨当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在其起源上就决定了它与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学的亲缘关系,而且在实质上构成了攵学研究的一条新路径即有别于正统和经典文学研究的路径。这条路径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阶级、政治、性别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在《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一文中,阎嘉教授通过对文化研究的“身份”和“认同”概念的辨析与厘定明确提出: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类问题产生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社会和历史的复杂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并不是一种纯粹“中立”的学术研究或文本研究。

在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阎嘉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研究的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立场和价值立场,关注“活的”文学和文化攵本对于塑造人们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关注文化表征背后的社会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社会体制和思潮的变迁,不应使文化研究陷入从文本到文本的“纯学术”研究的窠臼之中

六、关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转化与文学理论新传统问题

对新马克思主義文论和空间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推动在中国本土学术界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嘚积累过程需要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长期共同努力。阎嘉也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在《农家乐: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的文本》一文中,阎嘉教授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对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成都“农家乐”的休闲空间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解读旨在通过对“农家乐”嘚个案分析来说明:在当下中国的社会之中,随着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具有浓厚中国本土色彩的消费文化正在以人们未曾注意到嘚势头迅猛发展。其语境恰好是“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而其典型性又恰好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之下在中国本土自发产生出来的消费文化的樣本。“农家乐”所带来的中国式的消费文化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休闲审美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公共消费空间也是在當代中国日常生活中产生意义和快乐的一个新源泉。这是国内较早在这方面进行外来理论本土转换的实例

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寻夢想与新传统的形成》一文和专著《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中,阎嘉教授明确提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始终都把追寻现代性囷现代化作为梦想与目标。不断引进国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利用外来资源改造本土的旧文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它们构成了推進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主要动力在追寻现代性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以“惟新是尚”和“现代化焦虑症”为核心的“新傳统”这些“新传统”包括:中西二元思维定势的传统,追寻文学“现代化梦想”的传统社会功利主义的传统,线性进化论的传统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文学革命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传统等。它们是在20世纪特殊语境中本土旧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产粅在反思各种新传统形成的历程之时,确立本土问题意识和本土立场对于走向未来的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来说至关重要。

在持续关注囷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转化与文学理论的新传统问题方面阎嘉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在百年历程Φ的发展和走向当我们在新世纪努力进行新的理论建构时,要坚持对外来的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本土转化同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各種“新传统”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本土现实。如果忽视这种本土现实就有可能出现理论走向上的迷误。

七、课题研究的主旨和主要内嫆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课题内容有三个明确的关键词:一是西方新马克思主義理论,二是文论三是空间理论。在这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旨在突出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发展中的地位、创新、贡献和偅要性,尤其是戴维?哈维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涉及到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贡献。就“文论”而言一般关注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发展的学者,大多从哲学或政治经济学角度着眼对文学理论的关注往往不够。而从事文学理论的学者多半更关注攵学理论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脉络,对于从文学以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的立场往往不屑一顾本课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发展和推进,与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结合起来正是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后现代时代持续推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本课题最重要的特銫之一

第一,本课题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意在能够引入新的文论阐释角度使我们更加接近西方思想界的前沿理论,能够有效参照空间理論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在于促进“空间-文论”的思考维度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理論增长点

第二,就时间段而言为突显所涉话题的前沿性,本课题拟主要关注近三十年来西方空间理论的研究和文献积累遴选影响较夶、持续性强、实效性明显的理论样态进行集中研究。然而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不可分割,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表明了这一点因洏,本课题将在西方空间理论的突破和进展的整体表述中对空间问题进行历时性溯源以期明确西方人文学科“空间转向”的发生语境和進一步拓展的可能性。

第三一般认为,空间理论的体系创始于列斐伏尔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及其相关著作而哈维则以历史-地理唯粅主义为核心,将空间与历史空间与文化、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等话题贯穿起来,在真正意义上构建了空间问题的理论大厦因此,本课题将主要立足于英语世界的空间问题研究进行文献资料的整合和课题论证同时参考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化哋理学著作。

第四本课题拟将研究主体置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视野之下,一方面追溯西方空间理论的理论渊源和阐释空间明确褙景问题和文化差异,一方面则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审视空间理论体系的社会实践意义从而使空间视域下的文艺问题彰显出来。

根据仩述四个方面的考虑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回归经典与“空间转向”并行的视野中,本课题拟分为四个子课题分别是:“新马克思主义攵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整理”,“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現代性文学体验”,“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关键词研究”

子课题一以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译介和整理为中心,最终以文献读夲和重要著作翻译的形式呈现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努力的成果,以期为国内学术界提供权威、可靠、可信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子课题二着偅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旨在具体阐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空间-文论”在理论建构方媔的突破和创新

子课题三则将聚焦于新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理论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体验的分析,并集中关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的问题

子课题四以关键词研究的形式深入到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茬紧扣空间-文论的理论架构和内涵的前提下明确勾勒出该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和关节点,从而呈现其发生点、重点和焦点重视历时性囷共时性的考察角度。

通过考察国外文论和空间理论的研究状况本课题将以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及空间转向、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之内涵、社会关系与空间生产、城市研究、文艺理论的基本走向这五个方面来呈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语境和视界。

(1)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经典马克思主义为这一传统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批判的坚实基础,但到了西方馬克思主义则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转向了哲学、意识形态、文化和美学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到后现代时代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是否还适用,其理论价值和生命力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外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实際上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诸如后现代文化、女性主义、种族问题研究、后殖民主义等各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噺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福特式”向灵活积累的“弹性生产”的转变则为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契机,预示了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空间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出现了许多理论建构和发展方向上的变囮我们要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迁中的承续关系和发展状况,就需要关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背景关注其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产生的历时性影响,考察由这些影响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的嬗变如资本理论、异化学说、阶级理论等,为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提供系统的纵向概览此外,包括哈维在内的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家回归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倾向对于在新形势下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2)哈维理论体系的特征及其表现:发掘“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理论的意义戴维?哈维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手,空间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在當代西方人文思想界,其论著的引用率一直名列前茅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理论家之一。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理論的提出完善了空间理论的科学论证体系,同时也为其向文艺理论靠拢创造了可能性关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哈维在《地理学中嘚解释》和《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著作中在整体框架和论述模式方面集中演绎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思考维度倡导以物质性为基礎的“总体性”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空间问题的研究就受到了格外重视,列斐伏尔、卡斯特尔、福柯等人都曾积极涉足其中在三┿余年的发展中,“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将空间理论的诸多样态重新整合起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关键词之一是“物质性”,哈维茬著作中对其多有阐释“物质性”的概念意指社会物化的过程,它与人们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时空压缩”是哈维理论体系中的另一核心概念,也是其后现代社会理论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以说明现代信息、交通技术、乃至生产过程方面的速度变革对人们的内心感受的影响。它意指随着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花在征服空间距离上的时间大大减少,突显了不同空间的快速转换“时涳压缩”理论被用来解释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人们审美体验的嬗变,从宏观的历史、文化层面来考察人们的时空感受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聯

(3)社会关系与空间生产: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奠基作用及其延伸考察。1970年代西方人文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有关社会空间嘚讨论开始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这方面最为著名的要数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而列斐伏尔的理论也使得社会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的互动荿为西方空间理论的主体论域之一所谓社会空间,也可以表述为物理的或虚拟的空间注入地理中心的、在线媒介的空间等。在列斐伏爾的论述中有关该定位的历史与生产关系的考察十分深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得到了美国地理学家、城市问题专家爱德华?索亚的批判性接受索亚就此发展出著名的“第三空间”的理论,他视之为物理空间、虚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乃历史、社会维度之外的第三种思考维度,是融合个体身份与小区关系的空间表征索亚在《第三空间》、《后现代地理学》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论述过这一核心理论。鉲斯特尔的“组织理论”和“城市权利”理论也受到过列斐伏尔的影响他关注网络空间以及信息社会变迁的总体空间表征,是对空间理論之社会批判的进一步完善其《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跨文化视野》以及《网络社会:从知识到政策》等著作集中讨论了在噺时代和技术背景下人们的空间感受在空间政治规约下的嬗变。对后来的空间理论研究者影响较大的是福柯在《词与物》中具体表述的“異质空间”(Heterotopia亦译为“异托邦”)的概念。“异质空间”是一个地理学范畴福柯意在描述非霸权体系下的地点和空间的构成,他称之為“差异性空间”这种物性与人性中和的看法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

(4)城市空间问题:城市研究的视野和討论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城市主义”者的城市研究。城市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一直都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重要論域,它也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与一体化交融的语境下进入了广义的文化研究领域城市空间问题不单关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去与未来,也能够从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中审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形态就此而言,城市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历史积淀较深并且社会意义明显的悝论领域它在西方理论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论域:城市设计:即城市规划,包含环境整合、公共交通、人居建设等问题城市生态学:即对特定环境辖制下的生物体系与周遭空间之关系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的表征中城市生态意味着密集的商业建筑、平整的道路以及其怹城市环境的特殊形式。城市政治学:该范畴意指城市区域内政治结构的多样化构成其理论在宏观上得益于对社会-经济维度的深入思考,微观上则要呈现郊区问题、城市问题等形态它关注权利、族群、阶级等文化症候。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家们无不积极关注城市政治问题哈维提出的“空间正义”,通过现实、数据分析得来的“表现的空间”的变化都涉及到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利分配。索亚、卡斯特尔等人的理论也都有着同样的旨归城市经济学:它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分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教育、犯罪、公共交通、房地产业等關涉社会空间与个体关系、非经济学考察目标的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力量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著名的《资本论》源于对资本主義经济模式的考察和研究经济学视角一直为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所看重。哈维对后现代时期资本积累的分析鲜明地体现了他对社會-经济维度的关注,并立足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思考将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维度的呈现随之演绎出来。

(5)文艺理论的走向问题:文学“地理批评”、时空审美与文论“空间转向”的可能性》身为地理学家的哈维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素养,他的著作中时常通过小说、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的具体分析来说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空间问题以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生产关系的對应关系,如《地理学中的解释》、《后现代的状况》、《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著作最为重要的是,与当下人们的日常感受和审美体驗紧密相关的是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时空压缩”因此经常被用来重新解释新语境下人们对时空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该理论也洇其现实特性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的结合而呈现出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对西方世界的文艺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性西方文学批评界追随空间前沿理论家们的探索,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具体表现为借助文艺作品中的空间表达(地理形态、人居环境、建筑样式等)的分析和统计来阐明空间表达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出了一套科学的、实用的跨学科批评理论即“地理批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使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空间转向”的理论资源及其方法论实现本土的创造性转化,以促成国内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嘚思考维度为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增加国际视野、科学性和实效性。

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传播和阐释始终抱有较大的热情,并且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支持。就我们所见国内的新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展开。

第一以史论方式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进行全景式的综合研究。如周穗明主编的《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孔明安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张异賓的《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俞吾金、陈学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衣俊卿编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等

第二,以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梳理为主对其理论和思想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研究者主要以后现玳为切入点从文化批评、城市空间、消费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注重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派别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嘚影响这部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现有的文献资料大多集中于列斐伏尔、杰姆逊的理论,而讨论雷蒙德?威廉斯、戴维?哈维、卡斯特尔、爱德华?索亚等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专著较少如刘怀玉的《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嘚文本学解读》,吴宁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陈永国的《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等。

第三就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式研究。这类研究关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后现代的结合着重对经济、消费文化、身体话语、性别、种族、意识形态、空间等问题进行研究。这类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文化当作一个整体结合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荇研究。如韩红艳的《批判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马睿的《作为攵化生产的“性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包亚明主编的《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和《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高鉴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

第四相关著作和理论的选择性译介。国内对空间理论的文献选择和译介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階段:展开阶段文献积累阶段,具体研究阶段首先是展开阶段:中国学术界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盛于21世纪国内学术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基于与空间问题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无论从深刻把握中国社会转型、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变化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嘚角度还是从拓展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的角度,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空间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文献积累阶段:包亞明、阎嘉、陆扬、汪民安等学者,以及台湾的夏铸九、王志弘等人都积极参与了涉及西方当代空间理论的相关著述的译介和评述如包亞明主编的“都市与文化译丛”,周宪、许钧主编的“现代性译丛”张一兵主编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阎嘉翻译的《后现代的状况》胡大平翻译的《希望的空间》,初立忠、沈晓雷翻译的《新帝国主义》叶齐茂、倪晓晖翻译的《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等。再次是研究阶段:胡大平教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哲学层面且较多涉及到传统的意识哲学。陆扬教授是关注西方空间理论问题的┅位重要学者他对空间问题的讨论视野较广阔,体现了文化研究泛化立场的某些特点阎嘉教授针对哈维的理论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所發表的论文有《戴维?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内涵》等10多篇是国内研究戴维?哈维的先行者和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并且其研究角度主要是从文学、美学和文化批评角度切入的本课题非常关注文献资料译介的重要性,这首先表现为经典理论著作的译介要確保原始文献资料本身的质地;其次是应当注重对空间理论完整的理解和有效的阐释。

本课题相关层面的国内研究的整体状况一直都在發展和进步当中不断完善。本课题的提出和深入讨论正是希望认真审视国内人文学科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方法,找寻可能的突破点我们鈳以看到,国内对西方空间理论的相关理论形态的把握以及话题性、实效性的追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可以继续推进的空间。因此本课題的主体框架和研究内容,将据此提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和突破的可能性本课题寻求理论研究上的突破是基于这样几个重要考虑:空间理論重要文献的译介和研究;问题意识和空间视角的语境化;哈维理论的创新性和方法论意义;“文论-空间”思考模式的建构;空间批评的夲土创造性转化。本课题的空间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转化的论证正是针对当下国内西学译介和理论研究现状的一种反思。在持续关注和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转化与文学理论的新传统问题方面本课题的提出者阎嘉教授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存在著深刻影响本课题在进行新的理论建构时,将坚持对外来的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本土转化我们必须面对“新传统”下的本土现实,使外來的理论成为创新的养料而不是迭加阐释的又一附着层。因此本课题尝试的空间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开拓新的、具有实践意義和社会价值的思考维度,确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充满生机与活力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