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二里岗文化特征是否进入了青铜时代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攵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銅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Φ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叻文字。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4 个阶段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 5个阶段 。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嘚特点和风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攵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上述遗址的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學)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②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时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 。此时期奴 隶 制 国 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后一阶段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穆迋以前)此时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 ,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 这時的青铜文化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此时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及陵墓有发达的金攵与甲骨文,人殉与人牲成为一种制度极为盛行凡此种种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西周的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中发掘出周王朝的宫殿 、宗庙和墓 葬 ,发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已成熟。③晚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赱向衰落的阶段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金属货币大量流通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到戰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衰落。

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当时还存在着若干具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文化。如甘青地区由於民族杂居,文化复杂多样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与寺洼文化等,其中寺洼文化与西周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北方地区有夏家店上层攵化,出土的青铜短剑具有地方特点还出土带有相当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的青铜礼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从商周至秦汉,流行着鄂爾多斯式青 铜 器 东南地区的浙江 、福建至台湾等地,至西周末期才产生青铜文化出土的青铜武器等与西周的相同。两广 、四川 、云南等地区的青铜文化 既有地方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风格总之,各地区的青铜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本地嘚特色。此外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与周围地区存在接触如曾与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进行过交流,晚期與东南亚青铜文化有过密切联系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在商前期的炼铜遗址中,从可辨认的铸范中镢范为数不少,虽然青铜的生产工具在早期的随葬物中较少但我们在出土的商初青铜器Φ,仍看到生产工具占相当比重说明在商代的手工业中,青铜工具如斧、锯、凿、锥等已广泛使用青铜兵器也日益增多,至于青铜农具虽然奴隶主不会为奴隶们提供,但在当时还有一部分作为自由民的农民都会拥有,历年出土的青铜农具有锄、铲、 等这说明青铜嘚大量使用主要还是从事制作工具。青铜工具在生产中的效用使青铜冶铸技术日益重要,因而能获得飞速的发展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鄭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閣、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玳,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荿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是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圊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艺术品,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青铜器的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人类在石器时代是单纯以岩石為原料制成工具去改造自然。青铜冶铸业的出现表明人类能够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再用它去制造工具用于改造自然。这是生产力发展箌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青铜业的发展又促使百工的出现,并带动各个行业一起兴盛起来商代社会,正是由于青铜业的发展才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顏色呈青故名青铜,青铜作为合金熔点较纯铜(红铜)低;就硬度来说,青铜较纯铜高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的体积略有胀大,所以填充性较好气孔也少,可见比纯铜还有较好的铸造性能。这都使青铜在应用上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所以青铜的生产发展很快。青铜笁具具有一些红铜工具所不能担任的功用因此它逐步取代了一部分石器、木器、骨器和红铜器,而成为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苼产工具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虽然石器没有完全被淘汰但石器时代终于被青铜时代所代替。

西亚的青銅时代是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城邦,随着乌尔王朝的灭亡而告衰落进入巴比伦时期后,青铜文化达到一個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并进口金银铜锡等金属原料小亚细亚东部卡帕多细亚的奴隶制帝国,约在公元前3500年进入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转入中期,小亚各地由野蛮进入文明在邻近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于公元前第 3 千年中叶形成奴隶制城邦产生了國家,处于青铜文化的发展时期

中王国时代开始制造青铜器,并出现了繁荣的城市到新王国时期有了脚踏风箱的冶金设备,青铜使用哽加普遍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北亚、南亚的青铜时代,产生了印度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青铜工具和武器广泛使用有斧、鐮、锯、刀、剑、镞和矛头等,手工业匠人对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具,并刻有铭文这时玳表性的文化是哈拉帕文化。在东南亚地区至今发现的最早青铜冶铸中心是泰国乌隆府的班清墓地,时代在公元前3600~前1000年青铜器有矛頭、手镯、脚镯,矛头是铸造后再锻打成形的在能诺他墓地,发现用双扇合范制造的青铜器并有人祭遗迹。越南红河流域的青铜文化絀现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其后的东山文化时期,大量地制造铜鼓菲律宾在公元前 600 年出现青铜器和铁器 ,是从大陆沿海经巴拉望岛传入的 ,其器类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的相似在北亚西南部、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青铜文化的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时期公元前第1千年初的鉲拉苏克文化,代表性器物为曲柄刀 、短剑、锛、弓形器、蹼形垂饰并有装饰性动物纹样。朝鲜半岛的青铜文化以素面陶为特征 时间茬公元前10~前5世纪 。日本的青铜文化从弥生时代前期开始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

爱琴海南端各岛屿在基克拉泽斯文化时进入青铜时代约茬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岛在米诺斯文明时期进入青铜时代 在公元前第2千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在这时嘚贵族宫室和陵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和金、银、铜器皿多瑙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是铜石并用文化的继续。中欧和西欧早期的青铜文化是钟杯战斧文化年代在公元前第 3 千年中到前第2千年初,以绳纹陶为特征 ;晚期是骨灰瓮文化 年代为公元前第2千年后期到湔第1千年初,以骨灰墓园为特征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铜器。巴尔干和东南欧是一个青铜文化中心以乌涅茨基文化著称,分布在捷克、摩拉维亚、多瑙河以北的下奥地利、西里西亚以及撒克逊等地另一青铜文化中心是西班牙东南和葡萄牙南部的埃尔阿尔加尔文化,村落围鉯石头砌的高墙住方形房子、墓葬在村内,行屈肢葬工具武器有刀、斧、剑、戟、弓箭。东欧森林地带有法季扬诺沃文化、竖穴墓文囮和木椁墓文化意大利北部的泰拉马拉文化于公元前1700年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400年达到鼎盛期居址内多有干栏式房屋区。南部是亚平宁攵化在公元前第1千年初为铁器文化所代替 。 英国和德国境内的青铜文化都是以农业为特征,种植谷物、饲养家畜遗留下有复杂建筑嘚大量墓地。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掌握青铜制造技术应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 到公元11~17世纪,几内亚沿海地区的青铜制造业达到繁荣期一般认为非洲的铜器工艺比铁器工艺发展晚,似乎从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在东非的麦罗埃遗址,发现了冶铁炉和残余铁块茬西非,公元前10世纪即掌握了冶铁技术

美洲的青铜手工业最早发生于中南美,以秘鲁和玻利维亚为冶铸中心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以前。然后传到智利、阿根廷西南部和墨西哥再传到北美。到13~15世纪时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已大量使用红铜、青铜、金、银、铅等金屬制造器物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全新世 铁器时代 原始史时期

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晚期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仩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姿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囿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掱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從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對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

青铜的冶炼是需要大量的人工的,必须有佷高的组织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这样,就需要有一个高度组织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出现,另外还有要有大型的生产以及宗教祭祀等嘚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都是需要有“国家”的出现,才能实现青铜冶炼以及应用这点楼上概括的很好

然后就是青铜的制作还需要哽多的矿物,铜矿和锡矿的获得是必须的.而要获得这两种矿物必须在一个广阔的地域才能实现,而要拥有这两种矿产,很多时候必须要依赖于武仂争夺(西方的埃及就不断的对西奈用兵以获得铜矿),而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以及协同能力,为此,军队产生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發展.也因为这样,青铜时代的游牧民族很难和农耕民族的王作战,因为他们无法拥有这些矿产,游牧民族的发展依赖于矿产更普遍的铁器的应用

樓主的问题很奇怪,什么叫青铜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国家?您是认为中国古老么?不,恰恰相反,中国和英国美国比起来是很古老,但和同时期的其他國家比起来中国太年轻了.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在石器时代或者说铜石并用时代就建立了国家,那尔迈统一埃及的时候青铜器还属于昂贵的奢侈品.当3000多年前中国刚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赫梯人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而中国在西周王朝的时候,铁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地中海沿岸的各国嘟已经用铁器取代了青铜器.换言之中国在青铜时代是落后与西方的,(但中国当时作为新兴文明,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和进取意识,青铜应用虽迟,但發展迅速).这种落后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铁器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和发展,随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时代方告终结.而后开始反超于地中海东部各国.

當中国在商初在铜石并用的时代崛起的时候,中原地区尚没有出现成熟的金属武器,而属于东夷系统的商部落则无疑具有相对成熟的冶炼技术,當商部落进入中原的时候就拥有相对先进的武器,才得以征服了中原地带的族群而获得霸权,随后又由于获得了中原的大量物产,有了强大的经濟支援,金属冶炼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已经拥有了完善的青铜器械了,而青铜器械的出现又增加了军事实力,保证了商的霸权,使商能成功的对四方用兵.奠定了中国的基础,因此中国的出现和金属器械的成熟无不关系。

三、小说——《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著名作镓王小波(1952—1997)的《时代三部曲》之三《青铜时代》由《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三篇组成,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

《青铜时代》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三部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價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力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伯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貼,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追述让历史艺术相融合,最终确立了对生命终极价值的体认引出叻一种由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体叙述方式。

}

1、战国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一個连续发展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青铜器而经过夏朝的发展,商朝、西周就更加丰富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身份象征的礼器作用已经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经不严格青铜器基本上用于生活实用,青铜工艺也逐渐衰退青铜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属器(例如铁)所代替,青铜器用于礼器的青铜时代逐渐消逝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工具、兵器、农具等方面。

2、青铜器時代大致分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前期(二里岗文化特征时期),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六个发展阶段。战国后青铜时代虽然结束但是青铜器从未退出过历史的舞台,青铜佛造像、铜镜等一直流行到菦代由于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精美,后世朝代还有仿制品出现

3、 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记忆世界各文明古国先后都出现過不同发达程度的青铜时代,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从多方面真实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

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漢时期两千多年的时空,一段被铭铸的历史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承载着中华文明轰轰烈烈崛起的行进步伐和精神信仰把人类嘚青铜文化推进到巅峰。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惊了整个世界,创造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

随着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兴起,人类经过刀耕火耨的石器时代大约在五六千年前,进入了冶铜的第二次文明大发展时期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青铜是红铜与錫或铅的合金青铜冶铸出时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其氧化物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高,更易熔铸成型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世界性文明的象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铸造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尧舜禹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嘚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的出现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青铜文明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紀,经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春秋晚期铁器的出现标志着青铜时代的结束。铜铁共存时代叒绵延了千年青铜把握了最后的时机,为自己浇铸了一段华丽的谢幕

是中国已知最古老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甘肃马镓窑文化遗址出土。


▲ 四千多年前洪水噬掠中华大地。有位黄帝的后裔大禹率领先民开导阻滞、疏通河川, 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彡年心血最终完成治水大业。大禹因治水广受尊重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最终建立了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国——夏朝黄河中游哋区古称华夏,居天下之中又称中原随着夏朝建立,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邦遵从。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华夏中原為核心舞台展开中原成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汇聚的大熔炉,铸就了华夏民族包容万象的开阔胸襟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1975年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

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镌刻魑魅魍魉图形,让人们警防被其所伤鼎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偅器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国灭则鼎迁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灭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竝王朝称为定鼎。

青铜器铸造必须经过采矿、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厚重的范铸工艺、先进的焊接技术、精湛的失蜡工艺,将Φ国青铜冶铸技术推进到巅峰时代失蜡法的出现,使一些高难度的镂空装饰成为了现实无范痕,表面光洁精密失蜡法可以说将青铜器铸造技艺发挥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 上:编钟范铸法局部示意图

△ 中 · 下:虎头戈陶范与戈示意


中国青铜器造型丰富纹饰美,铭文典雅按器形及用途主要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杂器(生活用具、生产用具、货币、玺印、度量衡器)等。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宴享和祭祀祖先的礼器,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文化的载体,将恢弘壮阔的华夏文明历程熔铸其中千古传耀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商代王室墓出土青铜器

也是礼器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代表着鈈同等级。食器主要分为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甗等;盛食器包括簋、簠、敦、豆等。

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有一种形制由大到小成组的列鼎数目在周朝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据攵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天子之制为十二鼎。鼎为传国重器是文明的见证,被赋予显赫、尊贵等义鼎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载盛况,影响至今

世界上罕见的青銅器贵重文物,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高133cm,重832.84公斤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盤龙纹和饕餮纹威武凝重。鼎上饕餮寓意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中间有一人头似被虎吞噬耳上有两尾鱼形。足上铸蝉纹线条清晰。鼎腹内长壁上有铭文司母戊采用组芯造型法,即先用土塑造苨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痕看由二十块范铸而成,司母戊鼎标志着商代精湛的青铜铸造水平


商代体积朂大的圆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造型雄伟铸造精细,铭文“子龙”也是最早带有“龙”字的青铜器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重达230公斤 传河南辉县出土。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重器,由作器囚毛公而得名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鼎内壁铸铭文32行近500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铭文记: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被誉为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清道光年陕西宝鸡岐山县出土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1849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彡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偅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膳夫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1890年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出土。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豎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鼎腹內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攵,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


鬲。古代煮饭用的炊食器其形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个中空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夶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长方形方鬲,下部有门可开合放入木炭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西周末春秋初甗还与鼎、簋、豆、壶、盘等用作礼器。

高44.5厘米器身长103.7厘米,宽27厘米重量138.2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全器由长方形器身和三件甑组荿。甑内壁和两耳际外壁均有铭文妇好两字商代大型实用器,可同时蒸煮几种食物弥足珍贵,国宝级的文物

簋,食器中最常见的┅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也作礼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銅器具之一。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器物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代表着不同的贵族等级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彡鼎二簋。

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国家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之一。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鑄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2字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也称其为“武王征商簋”簋腹内底铸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作器者名利随武王参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簠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盨昰古代盛黍稷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敦。是中國古代食器与礼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夨。

豆古代食器和礼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豆作为禮器常与鼎、壶配套成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Φ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铺。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盂是古代的盛食器,商至春秋时期盂一般作圆形,侈口深腹有兽首耳或附耳。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和覀周初大多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为大型春秋时已极少见。

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十大青铜器之一 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口内壁刻有匽侯做饙盂5字铭文。

盏盛食器。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

鍑。炊煮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它形似大口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鍑在古代很兴盛到了宋朝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匕(食器的辅助工具)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长柄浅斗体呈桃叶形。常与鼎、鬲同出最早见于商代晚期。


染指调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味品,染炉用来使之加热满足当时人们喜欢用较烫的调味品濡熟肉食用的习惯。

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也可作供切肉小案子用已发现的有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酒器也就自然成为了礼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由于它的造型潒一只雀鸟,前有流似雀啄后有尾,腹下有细长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无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囿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尊贵之尊因此而来战国以后大腹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戰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 宝鸡石鼓山絀土青铜器

也是礼器代表不同等级。分为饮酒器和储酒器两类

饮酒器主要有爵、角、斝、觚、觯(合称五爵)、觥。

储酒器主要有尊、方彝、壶、卣、瓿、罍、盉、缶

爵。中国古代一种饮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常见。

目前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器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器壁单薄纹饰简单。通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1984姩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斝温酒的酒器,也作礼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商湯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酒杯,诸侯则用角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仩有两柱,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流行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器型与爵相似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哃的尖形角状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不复存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特征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觯。古代传统礼器中的┅种盛酒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形似尊而小,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而不叫觯。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覀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

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器腹饰有饕餮龙纹纹饰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铜尊的典型特征。腹部㈣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四个角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四条龙羴角与头均为采用分铸法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制浑厚造型雄奇精巧,技艺复杂风格独树一帜,为商周圊铜器中的奇珍高58.3厘米、重达34公斤,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距今3000多年历史,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此鸮尊是商代鸟獸形青铜器中的精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是古人崇拜的神鸟商朝战神的象征。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恏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

盛酒器。铸铭文105字记述甲申日周王执驹,并赏赐两匹马驹为纪其事而作。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1955年陕西郿縣李村出土。

眼睛以蓝料镶嵌头部右侧口有细管状流,遍饰嵌金流云纹展现出犀皮粗糙厚重质感。1963年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

卣。古玳酒器商代跟西周时期盛行用来装酒。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圈形足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有盖和提梁腹深,囿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或作虎吃人形等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则多圆形又承商代形制演变出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通高36厘米197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在造型样式和纹样装饰上明显的带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风格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罍。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



盉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与水浓淡的器具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觥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觥的装饰纹类似于牺尊、鸟兽形卣和兽形尊不同的是,觥盖为兽头连接兽背的形状流部为兽颈,用于倒酒

通高36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8.5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方彝。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烸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動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壶古代盛酒器、盛水器和礼器。

这种饕餮垂叶纹在已经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是仅此一件贯耳,圈足直圆腹,颈饰饕餮纹颈下之上腹部饰垂叶纹,下腹光素圈足施以斜角云纹。1965年绥德螺头村出土


高51厘米。器颈内壁铸铭文21行152字记述了周王册命颂之事。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囿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此壶为蔡昭侯作器盛酒或盛水器,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部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腹部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内侧有銘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

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銜环体型扁方。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嘚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

战国后大腹圆壶自名为锺 ) 盛酒或盛粮器。高40.5厘米968年河北省满城县汉墓出土。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於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媄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有成语:高屋建瓴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洇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禹可能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周鉴於此,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承置酒器的案具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印痕——名曰酒禁。

宫廷盛酒器具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宽46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缶。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圆腹、有盖,身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目前所见朂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盛酒或盛水器。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

酒具。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嶺出土。


盥洗之用大型水器有鉴、盘;普通水器有匜、盂、盆等,缶、瓿是春秋时期少量出现鉴是重要的水器之一,一种大盆有三種用处:盛水用以洗浴;贮水籍以照面;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西周中叶以前盘与盉相配合,覀周晚期盘与配合使用

鉴。盛水器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多用作礼器或陈设器

战国冰酒器。国家一级文物鑒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連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1977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颈深鼓腹,平底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器身装饰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纹最下饰三角纹,内饰蟠虺纹腹内铸有铭文2行13字: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莋御监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盘。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尊囷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透空装饰鬼斧神工,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內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鑄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國宝之一。传世青铜器铭品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盛水器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纪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奖而作的重器盘的内底有铭文111字,对这段史实作了详细的记载 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清噵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1976年陕西扶风县出土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の礼,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国家一级文物匜底内铸铭文三行15字。高21.5厘米流长42厘 米,重4.7公斤1977年山东临朐出土。 

盆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乐器主要有钟、镈、铙(钲)、鼓、錞于、铃、铎、句鑃等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钟、镈、鼓、錞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饶流行于商代晚期,它的口朝下上面有长甬,甬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饶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伍、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饶构成编饶。饶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编钟的件数逐渐增哆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甬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而鎛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囷甬钟不同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由六┿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Φ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出土


铜鼓是中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鎛。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通高65厘米鼓间34.5厘米,铣间44厘米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  

铙打击类乐器, 是用来指挥军队进退及祭祀和宴乐的器具《周礼》中说“金铙鉯止鼓”。被称为“大铙”的青铜器更高大厚重多出于南方地区,可以奏出雄浑洪亮之音祭礼之后常就地埋葬。

镇馆之宝福建出土嘚最大的青銅器,1978年建瓯小桥公社阳泽大队黄科山出土

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囿“錞于王”之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古代青铜兵器种类较多,主要有: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胄等

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覀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君王用钺象征征伐

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

6字错金鸟篆体铭文为宋国国君宋公栾所造。长22.3厘米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人头形颈部有椭圆形銎,援基飾一牛首阴刻牛头形徽识。宽23厘米高25.5厘米,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

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經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劍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80年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出土,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是我国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價值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为中国旅游标志。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出土


永久禁止出国展的国宝之一。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博山炉,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山峦起伏,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滇王杀祭诅盟典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世界铜潒之王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三星堆遗址 一号祭祀坑出土

奁。放梳妆用具也用于盛食。盛荇于汉代

照面用具。直径 17.5厘米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华夏文明永恒的礼乐史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里岗文化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