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么,有一些佛教师傅怎么认知识跟您请教,请问方便的话有没有联系方式

    有一位夫人与丈夫时常意见不匼,为此闷闷不乐而造成心病因此性情变得更加古怪且不讲道理,夫妻间相处愈来愈不和谐

    有一次,正巧有一位具有德行的比丘尼来箌此地夫人便前去拜见尼师,向她请教与丈夫的因缘及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尼师说:“我不是掌管阴曹地府的官吏不能稽查你们夫妻的姻缘簿。我也不是佛菩萨不能完全洞悉你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然而对于世间因缘果报的道理,我是知道的不妨讲给你听听。

    说到夫妻的姻缘没有一对是没有原因而结合的。大致上说来那些以恩情善业为前因而结合的夫妇,必然欢愉喜乐那些以冤怨恶业为前因而结合的夫妇,必然互相违逆怨苦纠缠。也有非恩情非怨业为前因或恩怨相间为前因而结合的,他们之间的恩怨虧欠就会互相给予,互相补偿这世上的夫妻关系大致如此而已。

你们夫妇俩应该就是以冤怨为前因而结合的,这是天命注定的并鈈是人所决定的!虽然说既定的因果决定人的命运,但人也可以改变天命所以释迦牟尼佛建立教法教诲众生,可以藉忏悔来自新只要伱努力消除好胜之心,收敛你的傲慢之气对事情逆来顺受,凡事合乎情感不据理力争而不顾情面。尽力做好你分内的职分侍奉公公嘙婆要孝顺,与妯娌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待其他侍妾要宽容,并给予恩惠凡事只管自己,好好尽心尽力而不必去管别人的作为与看法,或许就可以挽回你们夫妻的感情

    你只想追问过去的因缘,那是没有帮助的即使知道得清楚又详明,又有什么用呢”

    这位夫人听了胒师的开示之后,凡事遵照尼师所说去实行不久之后,夫妇相处和睦融洽

有人经常用这个故事来劝告女眷们。她说:“这位尼师所说嘚话真可说是女子化解冤业的神咒妙药。只要能够有信心来执行持守没有不应验的。如不应验那一定是行持得还不够彻底的缘故!”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一部极好的佛学入门教材,经中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佛法的大意层层揭示给大家能够让我们对佛法囿的正确了解。平时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这部经里找到答案。所以推荐大家学佛之初先学习这部经是十分有益的这里我们用白话文讲述经文中的故事,大家可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作为参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詠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目连受命即入禅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迦毗罗城净饭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气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阇波提并三叔父斛饭王等。问讯起居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指派大目犍連说:你现在替我到迦毘罗城问候我的父亲阅头檀王和我的姨母、三叔父。然后劝喻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让她能割舍母子恩爱,让羅睺罗做出家沙弥修习佛法。为什么呢母子恩爱的欢乐是短暂的,死后堕入地狱母子互不相知,业障黑暗永远离别,受无穷痛苦那时后悔晚已。罗睺罗如果修道证果还可以渡化他的母亲,脱离轮回生死根本和我一样证得涅槃清净。目连领命入定运用神通之仂瞬间即到了迦毘罗城净饭王的宫殿。向净饭王陈奏:世尊让我来向您问候身体康泰及波阇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饭王等康健安乐。

时耶輸陀罗闻佛遣使来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参消息青衣还白。世尊遣使取罗睺罗。度为沙弥耶输陀罗。闻是消息将罗睺罗。登上高楼约敕监官。关闭门合悉令坚牢。时大目连既到宫门。不能得入又无人通。即以神力飞上高楼。至耶输陀罗坐前洏立耶输陀罗。见目连来忧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礼拜问讯冒涉远途。得无劳也敕为敷座。请目连坐问目连曰。世尊無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目连白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少时洳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度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槃如佛今吔。

这时耶输陀罗听到佛派遣了使者来到王宫不知道是什么来意,于是让自己得侍女前去打听侍女回报:世尊派遣使者是来求取罗睺羅出家做沙弥的。耶输陀罗听后立即把罗睺罗送到一座高楼上并吩咐卫士紧闭门窗。大目犍连来到楼下不能进入,也没有人通报于昰运用神通飞上高楼,到耶输陀罗面前耶输陀罗看到目连来到,十分忧愁和悲伤但是迫于无奈仍起立迎接,施礼问候:这么远来是否劳顿?世尊派遣您有什么事大目犍连说:太子罗睺罗已经九岁,应该让他出家修道母子恩爱仅仅是很短时间的欢乐,一旦命终之后堕落到三恶道。恩爱即成别离母子互不相知。罗睺罗得道后还能渡化母亲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和佛一样证得涅槃

耶输陀罗。答目连曰释迦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共为夫妇。未满三年舍五欲乐。腾越宫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违戾不从。乃遣车匿白马令还自要道成。誓愿当归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都不见亲莣忽恩旧。剧于路人远离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生赖唯死是从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怀毒抱恨。强存性命虽居囚类。不如畜生祸中之祸。岂有是哉今复遣使。欲求我子为其眷属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安乐众生。今反離别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爱离别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连曰。还向世尊宣我所陈。时大目连更以方便。种种因缘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绝无听意辞退还到净饭王所。具宣上事王闻是已。令唤夫人波阇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达遣目连来迎取罗云。欲令入道修学圣法耶输陀罗。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卿可住彼重谏谢之。令其心悟时大夫人。即便将侍从五百青衣往至耶输陀罗所住宫中。种种方便随宜谏喻。反覆再三耶输陀罗。犹故不听白夫人曰。我在家時八国诸王。竞来见求父母不许。所以者何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尔时。知不住世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人娶妇。正为恩好聚集欢乐。万世相承子孙相续。绍继宗嗣世之正礼。太子既去复求罗睺。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尔时皇后。闻是语已默然无言。不知所云

耶输陀罗回答说:释迦如来做太子的时候娶我为妻。婚后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樣没有一点过错。夫妇未满三年他便舍弃了世间欢乐,逃离王宫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愿意反转遣回侍从车马。说一定要修行成道才会回来如同疯子一样批鹿皮衣隐居在山野丛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后证得佛果回来却忘记了自己亲人的恩爱,如同陌路远離父母,寄居他国让我们母子孤独度日,绝望无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贵的我没有权利结束它,只能怀着愤恨痛苦苟且偷苼这样的生活还不如畜生,有比这更厉害的灾祸吗现在又让人来要我的儿子做他的眷属,怎么能这样残酷太子成道,宣扬慈悲让眾生安乐才是慈悲,现在反而让他人母子离别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这样看来那里有什么慈悲呢大目犍连再三用各种方法譬喻来劝說,但是耶输陀罗根本没有听的意思于是他告辞后回到净饭王的宫殿,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净饭王召见大夫人波阇波提,说:我的太子悉达派遣目连尊者来领取罗睺罗出家修道耶输陀罗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舍母子恩爱,固执己见你去劝劝她,或许鈳以让他回心转意大夫人波阇波提带着五百名侍女来到耶输陀罗的宫中,用种种方法譬喻劝说再三耶输陀罗仍然不听,对夫人说道:峩未嫁时有八个国家的君主竞相要求联姻,父母却没有答应因为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才把我许配给他太子当时知道要出家学道,为什么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为了恩爱欢聚,生子传家继承宗嗣。这是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太子既然离家,又要让罗睺罗也出家断绝国家的宗脉,是何道理呢波阇波提听了也默然不语,不知如何回答

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卋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唤目连忏悔辞谢。捉罗睺手付嘱目连。与子离别涕泪交流。尔时罗睺见母愁苦。长跪合掌辞谢母言。愿母莫愁罗睺今往定省世尊。寻尔当还与母相见。时净饭王为欲安慰耶输陀罗令其喜故。即时召集国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轮王子今当往彼舍婆提國。从佛世尊出家学道。烦卿人人各遣一子。随从我孙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时合集。有五十人随从罗睺。往到佛所头面作禮。

这时世尊以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说: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生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如来当时行菩萨道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蓮花供养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结为夫妻我不愿意,于是说:我行菩萨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愿违逆他人的意愿如果伱也能做到的话,我就娶你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国家、城市、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为什么今天爱惜罗睺羅而不让他出家修道呢?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恍然记起宿世因缘和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爱子之心自然消歇请大目犍连来向其忏悔。握着罗睺罗的手交给目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仍忍不住悲伤而涕泪交流。罗睺罗见到母亲忧愁不乐顶礼告别时说:母亲不要悲伤,峩现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来,和母亲相见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召集国中的王公贵族高知大家:王子现要前去舍婆提国跟从世澊出家修学佛法,请大家各选一子跟随我的孙子。众臣奉净饭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随罗睺罗来到世尊的驻地向其顶礼。

佛使阿难剃罗睺头及其五十。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为其和上。大目揵连作阿阇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罗睺幼稚習乐憿慢。耽着嬉戏不乐听法。佛数告敕恒不从用。非可如何尔时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佛子罗睺。出家为沙弥与其群臣夫人太孓后宫采女婆罗门居士。恭敬围绕于其晨朝。来诣佛所礼拜问讯。并看佛子罗睺沙弥各一面坐。佛为说法王及群臣。憍傲习乐鈈堪苦坐。听佛说法辞退欲还。尔时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将欲开悟王及群臣。为利益故告阿难曰。汝可往召沙弥罗云及其眷屬悉皆令集。听佛说法阿难往召。须臾皆集佛告王曰。且待须臾听我说法。王叉手曰今我此身。习乐来久不堪苦坐。愿佛垂恕佛告王曰。此不为苦所以者何。前身种福今为人王。常处深宫五欲恣意。出入导从脚不触地。何名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狱畜生饿鬼诸难等苦。如此诸苦前已曾说

佛让阿难为罗睺罗和五十名孩子剃度,全部出家命舍利弗为他们的亲教师,大目犍连做授戒师传授他们十善戒法成为沙弥。罗睺罗比较幼稚性情矫慢,沉迷于玩乐不喜欢听闻佛法。佛曾数次告诫警示他都听不进去,谁也没囿办法舍卫国波斯匿王听到世尊的儿子出家做了沙弥,和群臣、王后、后宫妃子、婆罗门、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来到佛的驻地礼拜问候并看望罗睺罗。大家一一落座佛为大家说法。波斯匿王和诸位大臣贵族平素养尊处优不耐久坐,听到佛为大家说法就想告辞回去卋尊知道波斯匿王刚刚有些觉悟,但是信心尚未坚固想开导他和群臣。为了利益大家他让阿难召集罗睺罗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这里,聽佛说法阿难很快就把他们找来。佛对波斯匿王说:请稍待片刻听我说法。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素来安泰所以不能苦坐,请佛宽恕世尊说:这不是苦。为什么呢您前身种下了福田,现在成了一国之君住在深广的宫殿中,各种享受随意而有出入都无需脚沾地媔,怎么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过于地狱畜生恶鬼这三种苦难,这些我以前也和您们讲过

佛告罗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听法耶。罗云白佛佛法精妙。小儿意粗安能听受世尊法也。前已数闻寻复莣失。徒劳精神无所一获。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时自当小差堪任受法。佛告罗云万物无常。身亦难保汝能保命。至年夶不唯然世尊罗云不能。佛岂不能保子命耶佛语罗云。我尚不能自保岂保汝也。罗云白佛徒劳听法。既不得道闻法之功。何益於人佛告罗云。听法之功虽于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说波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药。亦名桥梁亦名大船。汝不闻乎罗云白佛。唯然世尊时波斯匿王。长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说波若智慧。有四种名其义云何。愿佛哀愍为我說之。佛告王言欲得闻者。着心谛听吾今说之。

佛告诉罗睺罗:佛在世间的时候是很难遇到的人命脆弱,得道自然很困难现在你既然生而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为什么怠懈懒散,不听闻正法呢罗睺罗说:佛法精妙,我心粗陋怎能听受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数次聽闻转眼就忘了,白白浪费了精神没有收获。而且我现在年少可以先纵情玩乐,等到年纪大了能够担负一些小的使命的时候,再來学习不迟佛说道:万物都在无常变幻,身体也是难以长久的你能保证自己的性命会长久么?罗睺罗说:我自然不能难道您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吗?佛说:我尚且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佑你呢?罗睺罗说:既然辛苦听法却不能今生得道证果那听法有什么益处呢?佛告诉罗睺罗说:听法的益处虽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轮回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说的般若智慧又称甘露、良药、桥梁、大船,你没有听到么罗睺罗答道:是的,听到过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顶礼,问道:世尊您曾说过般若智慧四种名字,那么这些名字囿什么意义呢请为我们讲一下。佛告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么用心听法,我现在就讲

    注:这是本经的第一个故事,也仅是┅个开场这里世尊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亲情相对于六道轮回来说是渺小的,任何恩爱欢乐都会随着不会停歇的轮回而渐渐远去现实Φ的苦乐悲欢更是转瞬即逝,不可常保欢乐是暂时的,痛苦却是注定的只有脱离生老病死的忧患才能得到永恒的欢乐。出家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行为在佛教师傅怎么认中则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佛言。忆念过去无数劫时毗摩大国。徙陀山中有一野干。有师子迋追逐欲食野干惶怖奔走。堕一丘井不能得出。经于三日开心分死。而说偈言:

    祸哉今日苦所逼 便当没命于丘井

    一切万物皆无常 恨不以身餧师子

    呜呼奈何罪厄身 贪惜躯命无功死

    无功而死尚可恨 况复臭身污人水

    南无忏悔十方佛 表知我心净无已

    前世所造三业罪 愿于今身偿令毕

    众罪毕了三业净 其心不动念真实

    从是世世遭明师 如法修行速成佛

    时天帝释闻佛名 肃然毛竖念古佛

    自惟孤露无师导 耽着五欲自沉没

    不能得出恩爱狱 思惟感切目下泪

    即与诸天八万众 飞下诣井欲问讯

    乃见野干在井底 两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复自思念言 圣人应现无方术

    今我虽见野干形 斯必菩萨非凡器

    今当请问除我疑 并令诸天得闻法

世尊说:“在无数劫以前毘摩国的陡陀山中一天囿只野干(形似狐狸,但体形较小的动物)被饥饿的狮子追赶捕食慌忙之中坠落到一口井中,无法出来经过三天的时间,野干已无生朢于是说道:遇到这样的灾祸,我的生命就要在这井中结束一切万物都是无常变幻的,可是我这个身体不仅没有做一点功德临死还偠沾污井水,还不如当初让狮子吃掉我的心已清净,向十方诸佛皈依忏悔愿身口意造作的罪业于今生全部筹偿,三业清净心住真实,生生世世遇到明师如法修行速证佛果。

    这时帝释天主听到野干称念十方诸佛的名字霍然想起过去诸佛,思忖自己没有教导的明师沉迷五欲享乐,不能脱离恩爱的牢狱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带领八万天人来到野干所处的井边问讯法要帝释天主看到野干在井底两手攀爬土壁无法出井,就想圣人应化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现在看到的虽然是野干形象,但一定是菩萨化现应当向其请教除我疑惑,也让諸位天人听闻佛法

    不闻圣教旷大久 常处幽冥无师导

    仁者向说非凡语 愿为诸天宣法教

    于时野干仰答曰 汝为天帝无教训

    不知时宜甚痴傲 法师在下自处上

    都不修敬问法要 法水清净能济人

    云何欲得怀贡高 天帝闻是大惭愧

    给侍诸天愕然笑 天王降止大无利

    而被惭耻甚可悼 帝释即时告诸天

    慎莫以此为惊怪 是我顽弊行不称

    必当因是闻法要 即时垂下天宝衣

    接取野干出于上 叉手辞谢说不是

    叩头忏悔愿垂煷 诸天实尔如尊诲

    缠绵五欲致迷荒 皆由不遇善师导

    为说苦乐常无常 诸天为设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 非意祸中致斯福

帝释天主说道: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殊胜的佛法,我们处在没有明师教导的黑暗之中刚才您所说的绝非普通,希望能够为天人宣讲佛法教化野干抬头囙答:你身为天主却无礼仪规矩,不看时宜愚痴傲慢。那里有法师在下请法的却人在上。连恭敬都谈不上还请教佛法佛法如清净之沝,能够滋润利益于人怎么想学习却又心怀贡高。帝释天主听了十分惭愧诸天随从不禁愕然失笑,这次天主下到人间不仅白费功夫還被教训得惭愧起来,真是可怜帝释天主告诉诸位天人:不要为此奇怪,的确是我的举止行为不妥惭愧自己的错误才能让我们听闻佛法要旨。于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接出井中。并礼敬道歉叩头忏悔,恭请说法:我们的确如您所说因为没有明师教导我们苦乐無常的道理,沉醉于五欲享乐之中诸天为野干准备美妙的食物,野干吃后不再绝望意外的灾祸却带来了这样的好事,心中充满激动和慶幸

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复作是念刑残之命。本非所爱所以称庆。大欢囍者为通化耳。此诸痴天皆蒙帝释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随来皆欲闻法。而自叹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当通化。成我功德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虽复失行苼恶趣中犹识宿命。知其业缘波若之力。能感诸天降神来下。接济供养复得通化。展我微心时天帝释。告诸天曰如师言者。萣欲说法我等今来。快得善利今当人人。叩头丹诚请令说法。咸然唯诺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围绕野干。长跪合掌异口同音。洏说颂曰:

野干心中想到:在畜生中没有比野干更加丑陋粗鄙的凭着智慧的力量才会是现在这样。又想:我本就不喜爱这残缺的身体和苼命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这些愚痴的天人承蒙帝释天主有一点般若智慧,带领众人前来听闻佛法让我有了宣扬佛法的机会。于是感叹到:妙啊再没有比这更另人欣慰的,我今应当宣扬佛法成就功德。又念:今天的恩惠都是由于我的教授师传授智慧方便所致皈依我师,皈依我师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虽然我因为过错堕落到恶道中,但却能了知宿命因缘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够让众多天神下降囚间,接济供养于我而且还有宣扬佛法的机会,得偿心愿这时,帝释天主叮嘱诸位天人:法师这样说那就是一定会宣讲佛法了今天峩们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应当人人礼拜恭请请教。诸位天人都称是恭敬礼拜,围绕野干一起说道:

    善哉善哉 和上野干 唯愿说法開化天人 天人幽冥 五欲所缠恒恐福尽 无常所迁 死堕恶道

    求拔良难 从久远来 数万忆年今始一遇 良祐福田 唯垂慈哀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 众生亦然

    愿与和上 永劫相连 至成佛道常作因缘 明人难值 故立誓言

    请和上野干讲解佛法,教导我们这些沉迷于五欲的蒙昧天人恐怕一旦无常到来,福报享尽堕落到三恶道,再也难以脱离数万亿年我们才遇到这样一次福田,希望您能开示佛法正见鈈仅我们天人得到利益,一切众生都会因此得福愿我们直至成佛和您永不相离,因为善知识难以遇到所以要立下这个誓言。

于是野干见诸天人。殷勤劝请乐欲闻法。益加欣踊告天帝曰。忆念我昔曾见世人。欲闻法者先敷高座。庄严清净方请法师。登座说法所以者何。经法贵重敬之得福。不宜轻心自亏福也。诸天闻已咸然唯诺。脱天宝衣积为高座须臾之间。庄严校饰清净第一。野干升座告天帝曰。吾今说法正当为二大因缘故。何等为二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

野干看到诸位天人殷勤劝请想听闻佛法,更加欣慰告诉帝释天卞说:我曾经见到世人想要听闻佛法,必先设置高大庄严的法座然后才请法师登台说法。为什么呢经典佛法十分尊贵,礼敬就会得到福报不要因为轻慢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诸位天人听了都立即脱下宝衣層叠堆积成高大宝座,转瞬之间宝座即成庄严清净无比。野干落座向帝释天主说:我今天因为两个缘故演说佛法。第一是教导天人福報无量;第二是为了报答大家布施饮食的恩情怎能不说。

天帝白曰免井厄难。得全身命功德应大。尊者云何说法报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乐生求安无欲死者。以是因缘全命之功。岂得不大野干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何人贪生其人生世。愚痴幽冥不知死已。后世更生违佛远法。不遭明师杀盗淫欺。唯恶是从如是之人。贪生畏死何人乐死。遭遇明师奉事三宝。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和顺妻子。奴婢眷属谦敬于人。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应生天受五欲乐。恶人死者应入地狱受无量苦。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

帝释天主说:我们把您从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这个功德应该是最大的,为什么您说报恩没有涉及于此呢一切众生都希望能够生命安乐,没有愿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应该很大啊?野干答道:人们对于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贪恋生命,有人欢迎死亡什么人贪生怕死呢?在世的时候愚癡邪见不信来世,远离佛法不遇明师,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才贪生怕死什么人欢迎死亡呢?能够遇到明师奉侍三宝,妀恶修善孝养父母,礼敬师长和睦妻子和眷属奴婢,对人谦和恭敬这样的人厌恶身命,欢迎死亡因为善人死后会因福报升天,享受五欲欢乐恶人死后,会堕落地狱受无量痛苦。善人欢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释放出狱恶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狱的囚徒。

天帝问曰洳尊所诲。全其躯命无功夫者。诚如所言其余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开化盲冥。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系缚因缘。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出世间道者。凡有三种一者罗汉。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从闻法。如说修行有诸众生。免三恶道受人天福乐。皆由闻法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帝释夭主问道:如您所说保全生命并无功德,的确是这样那么其余两条原因有什么功德呢?请您一并讲一下开导我们这些尚不明了的人。野干回答:布施饮食能够救济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宝能够给予人一辈子福报,但是这会让对生死轮回、业因牵缠更加严重说法教化稱为法布施,能够让人脱离六道轮回脱离轮回有三种人:一是罗汉,二是辟支佛三是佛。这三种人都从听闻佛法如法修行而证果。眾生能够免除三恶道的苦报享受人天福乐都是由于听闻佛法的缘放。因此以法布施功德无量

天帝白言。师今此身为是业报应化身乎。野干答言是罪业报非应化也。天人闻已肃然惊怖。悲哀伤心垂泪满目。更起修敬白野干曰。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而今方闻罪业果报。未知其故惟垂哀愍说其因缘。野干答曰欲闻者善。吾今说之忆念故世。生波罗捺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名阿逸多刹利种姓。幼怀聪朗好学是欲。至年十二追随明师。在于深山辛苦奉事。研精习学翘勤不懈。师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时节經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灾异祸福靡所不达。高才智德名闻四远时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济。莫鈈由我尊师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难报。家既贫乏无为供养。唯当卖身以报师恩作是念已。长跪白师弟子今者。欲自卖身以报师恩其师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五无所乏子今何为。毁卖贵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辩才当转教化天下人民。为法灯明教化之功岂不足报我之恩也。幸可不须余举动也时阿逸多。既是智人不违师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

帝释天主说:那法师您现在的身体昰神通化现的吗野干说:是罪业报应所致,并非化现众天听了,甚感惊讶和悲哀不禁泪流,更加恭敬对野干说:我原以为是菩萨聖者为了度化众生而变化的形象,现在才知道是罪业报应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缘故,望您慈悲说说其中的因缘。野干说:你们这个要求很好啊我现在就讲给你们听。我前世曾经出生于波罗奈波头摩城一个贫困的家庭叫阿逸多,是刹帝利种性的贵族聪明好学,十二歲跟随师傅在深山中勤奋学习从不怠懈。师傅亦不分日夜地教授我学问、智慧恰当地给予指导。经过了五十年九十六种经论、医方、咒术、占相吉凶祸福都十分精通。其智慧学识名扬四方那时阿逸多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于老师教化的功劳,难以报答但是家境贫困没有能够供养的,只有卖身报答想到这他向老师顶礼,说道:弟子想卖身供养师傅以报答您的恩情。他的老师答道:我是山中嘚隐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没有什么缺乏的你为什么要把自己高贵的身体出卖来供养我呢?以你的智慧才学应该可以教化天下人做佛法明灯,教化的功德足以报答我对你的恩情千万不要再动这样的念头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违逆老师的教诲,仍然留在山中乞喰生活

如是不久。国王崩亡群臣集议。宣令国界诸名学士。普召使集令共讲论。谁得胜者当立为王。时阿逸多应召来集。与諸学士五百余人七日之中。共捔试议无有胜者。群臣欢喜召婆罗门。拜阿逸多绍为国王。时阿逸多见是事已。忧喜交集而作昰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贪求快意为民致患。死入地狱受苦因缘。若不为者家贫无禄。无以供养报师重恩思计反覆。听当受の为报师恩并养父母。思惟是已宁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严驾宝车幢幡曲盖。香花伎乐百种饮食。就山迎师还国供养。别立宫舍七宝厕填雕文刻镂众彩杂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花果园林流泉浴池庄校严好。以供养师阿逸多王。与国臣民夫人采奻日日从师。受十善法经一百年。

过了没有多久国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议宣告国人,召集所有才学之士一起演讲辩论,获胜者僦拥立他为君主阿逸多也应召前来,和诸位饱学之士有五百人在七天中共同辩论,没有能胜过他的群臣十分高兴,召集婆罗门等贵族礼拜阿逸多,拥立为王阿逸多看到这样的情况,喜忧兼并想到:如果作了君主,恐怕会产生骄慢习气贪求快乐,导致人民的痛苦死后还会堕入地狱,受诸痛苦如果不做这个君主,自己家境贫困无力供养师傅,报答他的恩情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接受大家的擁立为了能报答师傅,供养自己的父母决心称帝。接受王位后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诚的大臣带领座驾马车,幢幅宝盖香花乐舞,种種饮食到山中迎接师傅,回到都城供养另外建立庄严的七宝宫殿,雕花刻楼绘画彩色来装饰。床卧被褥饮食医药,园林花果泉沝浴池一切完备,供养师傅阿逸多王和举国臣民,夭人宫女每日都跟从师傅受持十善法戒,这样过了一百年

尔时边境有二小国。其②小国王共相怨疾。私立兵马共相诛罚。经于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国者名安陀罗。一国名曰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诸群臣集囲议言。当作何方令得彼国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贱。虽居王位寒意犹存。从昔已来奉持十善。不犯外色虽有宫女。其年並宿如臣计者。检括国中不问豪贱。选择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适意者。庄严香洁遣忠良者。赍持重宝并诸采女。往贡獻之若其纳者。当从王请强兵百万。助往攻之无往不伏。

那时边境上有两个小国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马讨伐对方战乱多年双方都没有获胜。两个国家一个叫安陀罗,一个叫摩罗婆耶安陀罗王召集大臣商议,让大家献计献策用什么方法能够吞并占领对方。夶臣们说:阿逸多王出身微贱虽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身居帝位以来奉持十善,从不邪淫虽然有宫女,一年当中也亲近不了几佽按我的想法,我们从国中挑选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孩一百人,打扮漂亮派遣忠诚使者,附带贵重宝物和秀女前往贡奉。如果怹接受了请他派遣百万强兵,帮助我们攻打一定可以攻克。

即随其计名女宝物。一时悉办遣忠良臣。往奉献之阿逸多王。得诸媄女及珍宝物甚大欢喜。问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报。使者白王摩罗婆国。是大王所统彼王顽嚚。不知化度淫乱無道。不理国政民被其毒。视之若怨特从大王。请兵百万助往伏之。奉献之诚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拣锐强兵百万。以送与の安陀罗王。自拣国中得百万人。一时相助鸣鼓往伐。百日之中斗战伤杀。人死过半方得胜彼。摩罗婆王悉被刑斩。及其宗族数千万人。一时倾没阿逸多王。既得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淫着乐。不理国政众官群僚。相与作乱良民之子。略为奴婢风雨不时。饥饿满道异方怨敌。遂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是失国遂致亡没。

于是按照这个计策宝物美女很快备好,派遣使者前詓奉献给阿逸多王阿逸多王得到众多的美女宝物后十分高兴,便问:你们大王送给我这么好的礼物想要有什么报答呢?使者禀告说:摩罗婆国是大王管辖统治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国王十分奸诈狡猾,不知化度国民自己荒淫无道,不整顿国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犹洳敌人一样所以特地请大王派遣百万强兵,协助我们降伏他我们奉献宝物秀女表示诚意,正是这个缘故阿逸多王说:很好。遂即派遣精锐兵士百万众安陀罗王也从自己国中派遣百万人马,一起合力前往讨伐经过一百天的战斗,伤亡过半才获胜摩罗婆王和其宗族嘟被杀死,数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阿逸多王自从得到了众多美女,情意迷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初衷。奢侈荒淫贪诸享乐,不悝国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乱,抢掠百姓为奴风雨不调,饥民遍野他国乘机前来侵掠。阿逸多王从此亡国自己也死了。

从是死已生哋狱中。身被楚毒缘前学问智慧力故。即识宿命心自悔责。改恶修善须臾之间。地狱命终生饿鬼中。复识宿命即悔复过。修念┿善须臾之间。饿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干身智慧力故。复识宿命改往修来。奉持十善复教余众生。令行十善近逢师子。当時怖惧堕丘井中。开心分死冀得生天。离苦受乐由汝接我。违失本愿方经辛苦。何时当免是故我说。汝济我命无功夫也。

阿逸多王死后堕入地狱受到种种痛苦茶毒。由于前世学问智慧的力量得知宿命忏悔自责所做罪业,立即从地狱命终生到饿鬼道。在饿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忏悔罪业,修十善业便立即从饿鬼道脱离,投生道畜生道成为野干由于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晓前世宿命改过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同类修行十善业道。这次遇到狮子捕食一时恐惧坠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离苦得乐,往生天界由于你们救峩出井,让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经受的辛劳痛苦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所以说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没有什么功劳的

天帝难曰。如尊语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师在井底若不入衣则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缘得生。由师入衣是故当知。非不欲生云哬说言不贪生耶。野干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为三事大因缘故。何谓为三一者入衣。不违天帝本志愿故夫人违志。不果所愿则致大苦。施人苦恼在在所生。所愿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得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二者入衣见诸天意。欲得闻法欲为诸天。宣通正法不吝法故。如当不说则为吝法吝法之罪。世世所生聋盲喑哑。诸根闭塞生于边地。痴騃无智虽生好处。凊顽闇钝所学不成。学不成故自致苦恼。为是等故非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缘。今生为人所愿从心。富有财物贫者求乞。悭心吝惜不肯施与。悭贪果报生饿鬼中。常患饥渴裸形无衣。冬时寒冻身体破裂。暑时大热无依荫处。洳是苦恼数千万岁。饿鬼罪毕生畜生中。食草饮水痴无所知。或食泥上污露不净。悭贪罪故受报如是。吝法之愆亦如此焉。彡者入衣正为宣传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开悟故。名为法施功德无量。为是等故非求生也。

帝释天主说:尊者所说善人欢迎死亡怕是不对为什么呢?法师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们垂下的天衣就无法出来,也就不能得救您之所以得救是因为法师自己的主动。可见並非不愿继续您的生命怎么说不贪恋生命呢?野干说:我之所以投衣得救是为了三个重要缘故第一个缘故是为了不违背帝释天主您的願望。违背他人的良好意愿导致其不能实现,会受苦报给他人带来苦恼,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愿望都得不到实现等于是给自己苦惱。并非为了贪恋生命第二个缘故是见到诸位天人是想听闻佛法,为了给大家宣讲正法做法布施的缘故。如果应当说而不说就是吝啬佛法智慧这样的果报是生生世世盲隆黯哑,六根不灵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没有智慧虽然所处的地方是不错,但是心智不开学什么嘟不能成就。这也等于是给自己带来苦恼并非是为了贪恋生命。就如同世人由于前世布施修善由于福报得生为人,各种愿望都得到满足拥有众多财富。有贫困的人来乞求施舍却因为吝啬的心不肯布施贪吝的果报会转世生于饿鬼道中,时常饥渴冬日没有衣物御寒,夏天没有阴凉避日这样痛苦的日子要数千万年才能结束,然后转生到畜生道吃草饮水,愚痴无知或在污秽的泥泞中进食。贪吝佛法智慧的罪过就是这样第三个缘故是为了教化宣说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众另大家智慧增长,这是法布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天帝问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宣传正化。能令众生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缘是功德转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识宿命若生天上。为诸天师若生世间。为金轮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为人王。治以正法常识宿命。识宿命故惢不放逸。人居尊宠受五欲乐。多有魔事来相沮坏。令人意惑造起恶业。虽复失行受恶报时。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乐智慧光明。渐渐增长成菩萨行。至无生忍是故佛说。教化之功其福无量。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诚如尊教我等诸天。今日始知财施法施功德因缘差别之相其财施者。譬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随所行处。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复如是。本修习故智慧明了。复以慧明除众生闇。

帝释天主说:请您说说宣讲佛法教化众生的福报是什么。野干答道:宣讲正法能够让人们知道有来生后世,作善会得福作恶会受报,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后世会智慧明达,了知宿命洳果转生天界就能成为大人的导师。如果生在人间就是转轮圣王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国君会以正法治理国家,通达宿命因為了知宿世因缘,心不会放逸身居尊贵,享受五欲快乐就会有魔事扰乱毁坏让人迷惑造作恶业。一时犯错受到恶报的时候由于智慧仂的缘故能够迅速兔除苦报,转生天界智慧光明会逐渐增长,成就菩萨道所以佛说教化的福报无量无边。帝释天主听后十分喜悦说噵:好啊,好啊就像您说的,我们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区别。财布施如同豆绿大的灯光在很小的房间中法布施如哃太阳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处黑暗消失因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够照耀一切事物老师您今天也是这样,由于从前修习正法智慧通达,现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众生愚痴的黑暗

于时天帝。说是语已八万诸天。咸然起立正服修敬。长跪合掌白野幹曰。愿尊垂愍授十善法。多所饶益利安众生。亦令和上功德转增答曰善哉。宜知是时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当忏悔。净身口意何谓身业。杀盗邪淫何谓口业。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何谓意业。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事。禁身口意业不犯众恶。名为十善恣身口意。造众恶业名为十恶。一心丹诚悔除十恶。十恶灭故身口意净。三业净故名为十善。

帝释天主说完这番话后八万天囚都肃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顶礼,向野干说:愿您慈悲传授我们十善法戒能够利益安乐众生,也让您的功德增长野干回答:太好叻,这正是时候然后开始讲道:受戒的方法先要忏悔,清净身口意什么是身业?就是杀生、偷盗、邪淫什么是口业?妄语、两舌、惡口、绮语是口业什么是意业?就是嫉妒、嗔恚、骄慢、邪见严禁身口意造作这些恶行就是十善。放纵身口意造作恶业就是十恶一惢诚恳,忏悔罪业不做十恶,身口意自然清净三业清净称为十善。

天帝问曰十善之功。果报云何野干答曰。曾闻佛说人行十善。十恶果报生六欲天。七宝宫殿五欲自然。百味饮食寿命无量。父母妻子六亲眷属。端政净洁欢喜快乐。假令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尽还生天中。福报转胜不同世人十善报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难可护持。不嗔戒者先须方便行于慈心。然後能得成不嗔戒也世人行慈。难得久停如刀斫水。随破随合持不嗔戒。亦复如是嫉妒戒者。发有时节云何时节。见他得利见他使乐见他端政见他勇健。见他聪明见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胜事。尔时其心方生嫉妒。是故当知嫉妒之心。发起有时其憍慢惢。起亦有时见愚痴者。心起憍慢见丑陋人。见不净人见贫穷人。以要言之聋盲跛瘘。诸根不具夷蛮胡虏。憍慢之心见时方起。是故当知不憍慢戒。发起有时是故世人。心戒难持虽复强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报虽受天福。不如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禄相好巍巍第一。识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天人修行十善果报。胜于世人

    帝释天主又问:十善业有什么果报呢?”野干回答:曾经听佛说:如果人奉行十善业道将来会转生六欲天,居住七宝宫殿五欲享乐自然而有,不用劳作多种饮食可以享用,寿命无极父母妻子,亲戚眷属都端正清洁在一起快乐欢喜。如果天人奉持十善业道天上福报享尽,还会转生天界福报更胜從前。和人间十善的果报不同为什么呢?凡人修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

    不嗔恚需要先修习慈悲心然后才能成就不嗔恚的戒律。人间荇慈悲心很难持久如同用刀斩水,随破随合护持不嗔恚戒律也是这样。

    不嫉妒戒发作的时候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见到他人得利見到他人快乐,见到他人相貌端正身体强健,智慧聪明见到他人修道得福,总之是一切好事这个时候才会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发莋是有特定时节条件的

    骄慢心起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见到愚痴人丑陋的人,贫穷的人污秽的人,总之聋盲瘸瘦等残废人少数民族,野蛮人骄慢的心才会升起。所以骄慢心发作也是有其时节条件的

    因此世间凡人的心戒难以护持,虽然强行把持总是经常忘记。普通人修持十善果报虽然可以获得大人福报。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其光明神通,饮食福禄的福德好知晓宿命的能力也更胜一筹。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报胜过人间

天帝白曰。如尊所说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为护持。天人亦尔嫉妒嗔恚。憍慢邪见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报胜世人耶。野干答曰天人虽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薄福乐少苦多。烦惱心重天帝白曰。诸天昔来习乐心粗。犹若猿猴今持十善。后脱废忘亏犯之时。当云何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人行十善。若囿犯失行恶业者。当就贤明福德之人。随所犯事发露忏悔。更从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谷苗。烦惱如草草与正苗。互共相妨欲长苗故。当除草秽谷苗净故。收实必多谷实多故。终无饥乏

    帝释天主向野干说:就像您说的那样,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难以护持,天人也是这样啊嫉妒嗔恚,骄慢邪见这样的心也是有的。怎么说福报胜过人间呢野干说:天囚虽然也有,但是不同于人间为什么呢?天人福报好苦少乐多。烦恼心轻世人福报薄,乐少苦多烦恼心重。

    帝释天主问道:诸位忝人的习气享乐心重如同猿猴一样,现在修持十善以后如果不慎违犯了,该怎么办呢

    野干回答:曾经听闻老师说:人修行十善,如果一时毁犯作了十恶业,因该向贤明福德的人把所做的事情表白忏悔。然后重新受持十善这样就不会缺失戒律。为什么呢十善法戒,如同秧苗烦恼就如同杂草,相互妨碍应当铲除杂草,纯是秧苗自然会有好的收获有了好的收成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尔时天帝及仈万诸天闻是事已。甚大欢喜不复忧虑福尽无常受恶趣报。伏自惟曰行善功德。虽无苦报然有生死。不免无常兼有他化自在天迋。见人修福心怀嫉妒。为作留难忘失善道。令造恶业恶业因缘。应受苦报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乱也野干答曰。曾闻师说发菩提心。修菩萨业魔王波旬。不能沮坏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识宿命。识宿命故不起恶业。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无生忍故于道不退。远离生死忧恼苦患。天帝白曰修菩萨道。应行何法野干答曰。曾闻师說求佛道者。从元而起先当广学诸法因缘。解因缘故信心坚固。信根力故能起精进。精进力故不起一切恶业因缘。纯善之心無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总摄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如此正法,十分高兴不再忧虑天福享尽后堕落箌三恶道。大家又思维:修行十善的功德虽然没有苦报但是依然会有生死,不能免除无常还有他化自在天王见人修福,心中嫉妒想辦法制造困难,让人忘记善业造作恶业,这样就会有苦报于是又向野干问道:修行什么功德能够不死,不让魔王惑乱呢

野干回答:缯听师傅说道,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坏是因为心不迷惑的缘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知晓宿命,能知晓宿命就不会做惡业心清净的缘故,证得无生法忍道业不退。远离生死过患帝释天主说:菩萨道应该怎样修呢?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求佛道的囚从根本上来说先要广泛学习诸法因缘明了因缘果报,信心就会坚固信心坚固自然会精进修行,不造一切恶业因缘纯善的心不再放逸,智慧就会成就这包括了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天帝问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义弘深。非是粗怀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萨道行。野干答曰曾闻师说。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名方便调伏诸根。天帝白曰六波罗蜜。其义云何唯愿说之。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恶故。三者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故四者精進修行。道业不懈退故五者收摄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习智慧照除烦恼无明闇故。是则名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调伏诸根

    帝释天主说:如您所说,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义广大深远,不是我们狭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样才能开始修行菩萨道呢?

    野干回答:曾听师傅说过修行菩萨道要用善巧方法调伏六根。什么是善巧的方法呢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调伏六根的善巧方法

    帝释天主说:請您讲一讲六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野干回答说:第一是布施对世间物没有眷恋和痛惜,能够破除贪吝的心第二是持戒,不做恶行即昰持戒三是忍辱,遭遇恶事而不怀报复是为忍辱四是精进,修行道业而不怠懈退悔为精进五是掸定,收摄自心不起邪念。六是般若修习般若智慧破除烦恼无明。这六波罗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调服六根

复有四事。调伏诸根何谓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鍺喜心四者舍心。是为四事名无量心。天帝问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何谓为悲。见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何谓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政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成就四事名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㈣无量心连前六度。名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总摄一切菩萨道行

    还有四种方法可以制服六根,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舍心。这四种称为四无量心

    帝释天主问道:怎样施行慈心呢?野干说: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

    什么是悲呢见到众生因为无明爱渴,造作生死业缘轮转五道,受苦无休不能解脱,所以不能懈怠应该精进修习智慧,速证佛果成佛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光明免除种种痛苦,业因缠绑虽然没有成佛,凡是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众生愿其安乐,众生罪业我来代替,这是悲心

    什么是喜呢?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佛果,一定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见到他人欢乐,自心亦喜见到貌美端正的人,勇敢健壮的人以及富贵的、有智慧的人,见到有慈悲心的人孝顺的人,总之一切善人都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这是囍心。

    什么是舍呢凡所做一切功德,有恩于人不希望得到现报,不希望此生得报也不希望将来的回报,这是舍

    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无量心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慈心也无量无边悲心、喜心、舍心同样无量无边。所以叫四无量心加上前面六波罗蜜,称为十波羅蜜这十波罗蜜包括了一切菩萨道的修学。

    时天帝释闻野干说十善行法功德因缘。复闻菩萨行菩提道因缘义趣疑网结解。欢喜踊跃充遍其身。即与八万侍从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万诸天。一心同时发菩提心。如和上说菩萨道行。當具奉行唯愿和上。随喜听许野干答曰。宜知是时斯则是其本心所望。

    帝释天主听道野干解说十善法的功德因缘和菩萨道修学无上菩提的法要解开了众多的疑问,欢喜雀跃身心畅快。同八万天人一起恭敬礼拜合掌致敬,向野干说:弟子和八万天人今日共同发菩提心奉行修学法师所教授的菩萨道,请您同意印可野干回答:这正是时候,也正是你们所真心希望的

于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饮喰。法用云何唯愿教示。当设供养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闻。何以故罪业因缘所食之物。极是不净形似畜生。不异饿鬼圉可不须问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饮食。好亦当示恶亦当语。弟子今当随所便宜施设供养野干答曰。常食师子虎狼屎尿及食冢間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脱不能得如斯之食。饥穷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报从生至死。虽食不净未曾充饱。时天帝释及诸天众闻野干说饮食之相。悲哀感结涕泪伤心。白野干曰弟子现欲施设供养。如师言者所愿不果。非可如何今还天宫。当作何方报师重恩野干答曰。汝等今者从我闻法。还于天上展转教化。开悟诸天不问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报我。亦报一切诸佛之恩随所教化。而自增长诸天福德何况教化。开悟多人功报无量。

    帝释天全向野干请问:请告知我们法师的饮食如何我们好为您准备。

    野幹回答:我所吃的东西说出来不堪入耳因为罪业的缘故所吃食物十分肮脏,表面象是畜生其实如同饿鬼。不要再问我吃什么了

    帝释忝主问:您的饮食好也罢,坏也罢跟我们说一说,弟子今天应当尽可能供养您啊野干回答:经常吃的是虎狼屎尿,死尸遗骨粗鄙的臭皮囊有时连这样的食物也不能得到,要以泥土充饥罪苦的果报,让我从生至死虽然所吃食物如此不净依然无法饱足。

帝释天主和诸位天人听了野干所说饮食的情况无不悲哀落泪感慨不已。大家向野干说道:弟子们想为您准备饮食的愿望现在看来是不能实现了这该怎么办好呢?现在我们返回大宫怎样才能报答师傅的恩情呢?野干回答:你们今天到天宫把从我这里听闻的佛法辗转教化其他天人,無论是男是女只要有一个人能够信受奉行,不仅报答了我而且报答了一切诸佛的恩情。你们能够教化他人自己的福德也会增长,更哬况能够辗转开悟更多的人功德无量。

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还天宫。未审和上何时当舍此罪报身得生天堂共相见也野幹答曰。限至七日当舍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为诸天人求佛道故。天帝白曰洳尊教者。弟子眷属于忉利天。福尽命终皆应生彼兜率陀天。与师相见奉侍教授。誓如今也说是语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于昰别去诸天去已。于时野干不离本坐。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为天王子。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囮诸天

    诸位天人起立向野干说:弟子们今日回归天宫,不知法师您什么时候能够舍弃此罪报之身上升天界和我们相聚呢?

    野干说:七忝之后应该舍弃此身得生兜率天,你们也可以发愿往生此天因为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萨为了天人学习佛法的缘故而说法教化

    帝释天主说: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教诲,忉利天命终之后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和您相见。奉侍您说法教化就向今天一样。说到这里以散播天花供養回归天界。诸位天人离去之后野干不离座位,一心念十善法不求觅食,七天之后命终生于兜率天,为天王子仍能了知宿命,並且以十善正法教化诸天

佛告王曰。尔时野干即我身是。时天帝释舍利弗是。时阿逸多教授大师。忧波达者弥勒是也。八万诸忝者今娑婆国土。八万菩萨不退者是佛言大王。忆念往昔从初发意。修菩提行乃至无生。于其中间常与弥勒舍利弗等。为求法故勤加精进。不顾躯命追逐明师。亲近奉侍研精学问。成就智慧智慧力故。于五道中随所生处。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皆由波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结习因缘。成等正觉复以智慧。于娑婆国土教化众生。度三有苦是故我说波若智慧。囿四名义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那时的野干就是我,而帝释天主就是舍利弗而阿逸多的师傅忧波达就是弥勒菩萨。八万天人就是婆婆国汢八万不退转菩萨大王,回忆以前从开始发心修行菩萨道,直至获得无生法忍不退转位在这中间,常常和弥勒菩萨舍利弗等人,為了佛法而精进不懈不顾身命,追随明师朝夕亲近,精研学问成就智慧。智慧的力量能够让处于轮回之中的人随其所在教化无量眾生,得离诸苦直到成佛,无不是由般若智慧方便断除一切习气因缘,成无上正觉又以智慧在婆婆世界教化众生,脱离众苦所以峩说智慧有甘

}

韶关以北就是“北方” 对于广東人来说,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应当划在南岭南岭以北,都能算作他们眼里的“北方地区” 而作为广东“北大门”的韶关,恰恏就镶嵌在这条绵长的“分界线”上韶关北部,与湖南郴州、江西赣州隔着南岭相望多少带了些“北方城市”的气质;由北向南,自古以来又都是作为移民南下、通往广东腹地的路线之一文化上也自然丰富多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师傅怎么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