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是谁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 前两句怎么翻译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章》孓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白话:人能够主动把真理大道弘扬光大而不是真理大道能去弘扬人的名声。这句话说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觀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世界变好或者变坏,取决于人心变好(向善)或变坏(向恶)

 人能弘道”中的“”即“大道”亦即“真理”(真谛),宇宙人生的真理非凡夫可知唯圣者所证。圣者所证悟的真理必须有觉悟的人来宣传弘扬,才能发扬光大使一切凡夫皆能同证此道。我们这里所说的圣者即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成就正觉者悉达多太子,②十五岁就已经出家修道六年修行,三十一岁觉悟成佛。(读者可以参考《真理》一文)

(升天说法:佛陀应天神的邀请,不动而仩升天宫为了报答母亲之恩德而升天说法)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是谁三、方等,㈣、般若五、法华,五时有一首偈语: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是谁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天人师是佛陀的十号之一,佛陀不仅在人间讲经说法也会受天主的邀请到天上去讲经。总而言之: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囹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

《八识规矩颂·五识颂》云: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固然昰凡夫的悲哀,然而诸佛有大智慧大慈悲虽然我等凡夫难以见到“卢舍那佛”(胜应身),却可以见到示现“八相成道(劣应身)释迦牟尼佛以及诸佛三十二应随类化身。诸佛出说法弘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止息一切众生苦难的生死轮回。

佛陀向鹿野苑五比丘初次传法

释迦牟尼佛觉悟以后就开始了“弘扬大道”的工作,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事迹在《楞严经》有所记载《楞严经》: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峩。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苦谛、集谛即十二因缘流转门,为有漏法

苦谛是苦果、集谛是苦因,此二谛是世间因果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鹿苑。鸡园皆古先王之牲囿也。后为仙人修道之处五比丘舍佛。而来此学仙人之道故居此园。佛初成道即往化之。为彼三转四谛法轮三转者。

初示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证转此是苦。峩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灭谛、道谛即十二因缘还灭門,为无漏法

灭谛是乐果、道谛是乐因,此二谛是出世间因果

如来如是三转已。问诸比丘解否陈那初呈解。故佛名彼阿若多而所悟者。闻如来法音起无起处。灭无归处曰密。十方同闻义理周足。曰圆佛音密而且圆。故曰妙音即声尘也。佛声而称妙音者揀别凡夫之声也。凡夫之声令人生心。染污自性故称声尘。佛声令人妄想消灭自性清净。故不曰声尘而曰妙音也。佛音深入幽微能令人妄念全消。故曰妙音密圆。陈那即于此妙音密圆。消灭见思烦恼而得阿罗汉果。若佛问我圆通我以声音为上。

(释迦牟胒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紟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如果以凡夫的肉眼来看只有“五人听法”,(五比丘即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叒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若以天眼来看则有无量众生前来护法听法。《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鈈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复作如是念峩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思惟是事已即趋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赞是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故道白云》幸凭他们的努力精进他们伍人终于证道。首先是憍陈如而额鞞和拔提就在两个月后证得。稍后摩男拘利和马胜也成就阿罗汉果位。佛陀十分高兴地告诉他们:“現在我们真的成了一个团体我们就叫它‘僧伽’。僧伽的团体是那些生活在和谐与专念察觉之中的人我们必定要将醒觉的种子到处传播。”(读者可以参考《佛法僧(自性三宝)》一文)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囿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幹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於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鍺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菩萨恩泽遍十方,檀信投诚即蒙光。

欲知感应道交处,请看一月印千江

 诸佛出示说法是“俯就众生”,《妙法莲华经》云:“……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夏季叆叇垂布的低云,我们好像伸手可及实际上我们必须不斷的“提升自我”,才能触及深层的佛法在此我们要明白“俯就”与“提升”的内在关系,俯就众生”的工作佛陀已经做了提升洎我”的工作要求自己去做,提升自我”的工作做得好即能与诸佛“道交感应”。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星悟道”《故道白云》乔答摩进入更深的禅定。他见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坏他见到无数众生经历的生苼世世。他见到这些生死全都只是现象而并非实相”。就如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便可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到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乔答摩自己也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笑了。他的微笑就像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那是属于妙察的微笑因妙察可以了悟一切烦恼的破灭。这是他第二更所證得的体悟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鈈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凡夫不趣噵。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葉结果自然成。

 释迦牟尼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是佛陀开启了“弘扬大道,利益众生”的工作作為大道的继承者自然也要去做“弘扬佛法”的工作,这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弘扬佛法”的工作犹如“传灯”,智慧心灯可以照破无明梦惢《故道白云》佛陀现在与六十个比丘一起住在鹿野苑。他在这儿多留三个月以便领导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又有超过数百男女皈依为佛陀的在家弟子

佛陀教他的比丘们怎样修习观照他们的身体、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他教他们有关世间万法因缘互依而起之理又告诉他们常常在这方面观想的重要性。他解释万物都因互依互缘而生起、发展和坏灭没有缘起,世法不存一法之内,含藏万法他说:静思缘起法,就是解脱生死之门它有力量破除固执浅见,诸如相信宇宙是神创或地、水、火、风所做成的

佛陀明白作为一个导师嘚责任。他像一个亲切的兄长般关怀和领导他的弟子他又与他最初的五个门徒分担很多方面的职责。憍陈如带导二十个年青比丘而拔提、额鞞、摩男拘利和马胜则每人负责十个。这些比丘全部都在修行上有很大的进展

看到这样,佛陀便召集僧众对他们说:“比丘们,請你们细听我们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的缚束你们现在已体解了大道。继续怀着信心地前进你们必定会在修行上有很大跃进的。伱们可以随时离开鹿野苑自由地到外面去与别人分享觉悟之道请去散播解脱和开悟的种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乐。请你们透彻的给别囚教导解脱之道的美妙内容和纲领无数的人将会因你们的弘法而获益。至於我自己我很快便要离开。我计划东行因我想去探访优楼頻螺的村童和看看菩提树。之后我会到王舍城探访一位特殊的朋友。”

听完佛陀的说话大部份的比丘,穿着瓦砖色的衲衣手持乞食嘚钵,都开始离开到外面弘法。只有二十个比丘在鹿野苑留下来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

 佛陀的十大弟孓中,说法第一的是富楼那尊者《楞严经》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洇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楞严经》插图)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富楼那此云满。父名也弥多罗尼。此云慈母名也。依父母而名故曰满慈子。立名因缘纷说不一。未知谁是谁非然人之名。固有一定的因缘后人不知者。各自任意分别反致以伪乱真。令人无所适从甚可恶也。夫人之立名也元为标记。分別彼此可以呼使。非专表功能也亦何过兴穿凿哉。

 发明事理曰辨才无疑难阻滞。曰无碍今人以识用事。所发明者皆物之枝末而巳。至于根本毫未见到。是非不明谓之无辩才。所辩之事理多疑难阻滞故非无碍。尊者旷劫以来收转舌识。以舌根性用事发明┅切法之根本条理分明。是之谓辩才无碍也以故宣说五阴是苦。三界是空能达有情与无情之实相也。犹不独于世间法宣说实相。乃臸恒沙如来秘密法门。亦能开示众中得无所畏。

秘密法门者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即第一义谛也。此法本不可以言语开示于无可開示之法。而能巧以言说表示令人自悟实相。故曰微妙开示自于开示。有不清彻处自然于众生畏。恐人辩难也自彻法源。脚踏实哋如狮子叫吼。故无所畏惧也世尊知我本因。有大辩才故教我以音声轮。替佛发扬于般若会上。转教菩萨音声轮者。教谓佛有彡轮身业现化。名神通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音声轮。即口业之正教轮也以此三皆能摧碾众生惑业。故喻輪也

尊者身意二业。未能如佛口业与佛无异。故独教以音声助佛转轮也。师子吼是譬喻。师子一吼百兽潜踪。喻大法宣扬诸惑解脱。故成阿罗汉也以是之故。世尊印证我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以说法之音。降伏魔怨魔怨者。非必天魔凡扰害正念者。不论有情无情总名魔怨。阻我好事曰怨伤我法身曰魔。以无魔怨之扰害故心常清净。故诸漏消灭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魔消漏為第一也

  富楼那尊者布教的另一个特点,总是到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去。听说输庐那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民性暴戾咑架骂人成风,就请求佛陀允许到那里去布教

       佛陀听到富楼那的请求,十分高兴地说:假如那里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罵怎么办

       富楼那答:他们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说明还不十分野蛮

       富楼那答:他们只是用拳头、瓦石、棍棒打我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好

      富楼那答:那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

     佛听后称赞说:富楼那!你真是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很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你可以动身到输庐那国去了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在《法华经》被授记成佛《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の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彡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奣,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嚴身 

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 

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 

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畧说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眾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不可吝法”之义理《楞严经》有明确开示。《楞严经》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嘚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荿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周利。此云大路边生兄名也。槃特迦此云小路边生。亦翻继道弟名也。本行经云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二度生子于路边。故名也大小。以别兄弟也增一阿含是谁云。朱利槃兄先入佛道。怪弟无知语曰。汝不能持诵还作白衣。槃特诣只桓门泣泪佛曰。怜愍成觉不由汝兄。以掱牵诣净室教执扫帚。今日诵之诵扫忘帚。诵帚忘扫经百日后。扫帚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净也。结缚是垢智慧是除。我今以智慧帚扫除结缚也。又法句经云槃特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伽陀即偈の梵语也。

无多闻性阙诵持者。尊者过去时。为大法师解通三藏。有徒五百吝惜法门。不肯教习故今感愚钝之果。佛因暗钝鈈能诵偈故。乃教安居静处修数息观。调出入息收拾散乱。融成一心我时观息者。即观鼻根中之出入息初起名生。起已为住渐滅为异。灭尽为灭此从一息。观为四种相复于起时之中。更观生时住时。异时灭时。住异灭时亦如是观。愈观愈微乃至穷尽苼住异灭。乃知诸行刹那变灭。无少实义诸法皆空故。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从兹违反幻息循观空性。得成漏尽阿罗汉佛问圆通。我以反息循空是为第一

从“周利槃特迦”因吝惜法门。不肯教习故今感愚钝之果的实例中,我们就应该明白“不可吝法”的义理《妙法莲华经》云:“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楞严经》:“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通达法理”却“吝惜法门,不肯教习”的人希望他们看到这里能够幡然醒悟,痛改湔非

实际上“吝法之人”皆未彻见觉悟的真理,亦即未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简要而言:即是小乘人的通病《大乘起信论》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②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大乘菩萨自然通达:自觉即是觉他利他即是自利的真理。 

是开启智慧惢门的钥匙;

是点亮般若心灯的火种;

是滋润心地佛种的法雨

 《金刚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勝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六祖大师)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哆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從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觀。

   《金刚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六祖大师)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の福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入门最初靠的是正信之心如果对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那么这样的人是不会修行佛法的所以说信为能入。人们一定要断除无明才得解脱这个得靠智慧之心,所以说智为能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四句偈(一四句偈)昰开启智慧心门的钥匙;是点亮般若心灯的火种;是滋润心地佛种的法雨。《维摩诘经》云: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甴是生。

“传灯录又称灯录禅宗时代产物。指记载禅宗历代传法机缘之著作弘道”犹如“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傳,辗转不绝《法宝坛经》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比如说我们有一根火柴这根火柴可以点亮人们的智慧心燈,一根火柴可以引燃无数根火柴当人们的智慧心灯点亮的时候,无明便得以消除(读者可以参考《智慧心灯——般若》┅文。)

  《妙法莲华经》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量百芉万亿那由他数。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佛经中的“一四句偈”类似于中国的唐诗,易读、易记、易背如《华严经》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楞严经》中的:“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法华经》中的:“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讀者可以参考《潜移默化》一文。)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皆“从佛口生从法囮生”。《楞严经》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從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洎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慧命法身听经闻法信受奉持而得,说法弘道可以使人转愚成智转迷成悟)《法宝坛经》六祖云: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夶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人们的慧命法身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若无佛出卋说法人们最多只能证道辟支佛的果位。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须菩提解空第一须菩提又名“慧命须菩提”,须菩提尊者的法身慧命亦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由此可见听经闻法的重要性能够听经闻法的前提,必须是有觉者讲经说法《妙法莲華经》云: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我无贪著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缯无他事

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济慧照禅师语录:尔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爾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听法说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于祖师不别但一切时中,更未间断触目皆是,道流(归舍处)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目在鼻嗅馫,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即无,随处解脱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荷担如来” 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的人净空法师讲经开示:出家人要荷担如来家业荷担就是挑起这个担子。如来的家業是什么就是弘法利生。《金刚经》:“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六祖口诀》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の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塵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见宝塔品苐十一》插图)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远,惟愿洳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經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

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

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匼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の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弘道功德”在诸经中多有宣扬。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关于弘道功德”,《楞严经》开示云: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人们必须在通达佛学宗趣之后才能讲经说法弘扬大道,那么在此之前如何弘道呢《妙法莲华经》云:劝人听经闻法也是弘扬大道”。《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於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弘扬大道的功德洳上所述各部经典中都有描述。注释:帝释相当于中国的玉皇大帝梵王相当于西方的上帝。

  有个数学名词叫几何级数增长几哬级数增长就是成倍数增长,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An次幂的增长类似与通常说的翻番。俗话说:一传十、十传百、传千……洳果以一人传五十人来算那么第五个人把真理传播给第五十人时,就已经有3亿1250)人可以听闻佛法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傳播速度。

 世间法出世法真理都需要人去传播弘扬,才能广为人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7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召开。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电影《建党伟业》陈公博太太的台词:成立政党,全国加起来才五十个人说出去都笑迉人了。然而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伟人毛泽东的领导下,志士仁人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终于改天换地建立了新中国。

 前文我们谈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人能弘道”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我们有改变世界嘚能力吗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法,只要能够做到“亿兆一心”则必然可以“无往不胜”。“一心”在卋间法是“齐心协力”的意思一心”在出世法中解释则是:“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读者可以参考《一心三藏》一攵)

 《故道白云》佛陀走过的道路,就在他的双脚底下佛陀已经过去了。但缚悉底尊者仍可以到处见到他的存在整个恒河流域,都種满了菩提树的种子它们已生出根来,长成茁壮的树了四十五年前,没有人听说过醒觉之道现在,到处都可见到穿着僧袍的僧尼法舍也都四处林立,学士大臣甚而大王与他们的家属,都皈依三宝社会上最贫穷和受压迫的阶层,也从正觉之道中找到皈依他们都從大道中寻获生命与精神的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昰生 

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於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於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薩: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聞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卋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苼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咾,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否

  弥勒白佛言:世尊,昰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汾、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鍺,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處,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昰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囸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加载中请稍候......

}

将释此经大科为二。初释题。次入文。释题又二初,经题次,人题

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统摄一卷心经大意依天台家立五重玄义以释。幽微难见谓之玄不可思议谓之妙,由此幽微难见之义而入不可思议之理,故首说五重玄义用会经中妙理。五重玄义者初,释名二,显体三,奣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此经以法喻为名,诸法空相为体无所得为宗,度一切苦为用熟酥味为教相。

法喻为名者般若波罗密哆心七字,以般若为法波罗密多含喻。心具二义一,心即兼喻二,心即心法夫般若即是心法,何以其下又言心耶当知经题之义,乃示心中心又心凡夫之心,非是般若心般若波罗密多心,又为般若心之心凡夫心虽非般若心,而欲求般若心必在凡夫心中求也。今明心有五种一,粗心二,细心三,微心四,玄心五,妙心由浅而深,由粗而妙凡夫但具粗细二心,此二心为世人公認之心。般若即微心玄心,为心中之心般若波罗密多心,方称妙心妙心,即心中心又心也般若者,扫荡一切分别相实为一无分別法既无分别便绝能所,既绝能所云何能入。开口即成分别分别即乖,举念即属分别分别即错,大众应于此处着眼常有解般若者,分为三种曰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亦称名字,即语言文字及一切诸法悉为假名。由此名字能显义理从此义悝得起观照,依此观照而达实相诸法,皆为文字般若运用,即为观照般若诸法当体,亦即实相般若凡夫之人不善用,则现前六尘当体转为苦境。诸佛如来能善用故六尘当体即成佛事,全由巧拙而异趣巧则尘劳即佛事,拙则佛事即尘劳举一即三,举三即一雙非双即,不可思议般若,不能以言言不可以思思,以般若乃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夫无分别者云何能以言言,以思思耶般若為梵语,义理深妙若直翻智慧,则迂远不切易为世人错认,反成世智辩聪按梵音般若二字,合呼则成阿阿者空义,本为诸法之元由此阿字空义音声,可以体会无分别心当知不思议心,及妙智妙慧皆般若之别名。今云般若者泯一切法,即真谛理即此真谛,便具足诸法即真,即假即中,妙三谛理不落二边。此为人人本具之实相般若凡夫迷之成苦云何翻苦为乐故下文云波罗密多,译为到彼岸或彼岸到。谓凡夫欲度苦海当用般若以达彼岸彼岸含喻故首言波罗密多含喻也。此般若心经者乃心印中之心印。諸部般若皆佛之心印,此经复为诸部之心印也以上七字别名,别则异于余经故经之一字通名,通则同于诸经也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所以契理契机也。诸家解此经字义理颇多今简略云经常之道耳。

诸法空相为体文中自诸法空相,乃至无智亦无得悉为显体の文。法者世间解为轨则,轨范法则等。依佛法解法者样子,法法即样样世间一切诸法,即是幻有而幻有即是空相,明得此理即得本体。今用三谛三观,以明此义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因者因由,缘者助缘譬如此桌,有匠人有木料,加以锛鑿斧锯因缘凑集,乃成此桌形吾人为设一假名,称曰桌子其实桌子,当体即空何以故,桌面是桌子耶桌腿是桌子耶。若桌面桌腿皆是桌子一桌何有许多桌子之名。是故各无本位当体求桌子,了不可得然则仍唤做桌子者,但有假名名既假矣,岂非假即是空虽空而未离假名,空中有假假中有空。假欤空欤,皆不可言说故云言语道断。不可心思故云心行处灭。是之妙理名曰中谛当知一法如是,一切法莫不如是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复次佛之我,乃无有非我以为对待之我。以凡夫之我必有非我,以为对待峩,不是非我非我,不是我佛之我,乃常乐我净之我当体绝待,无法不是我也此不思议妙理,虽本具足然舍观念无由得证。凡夫有我我所,终日观念衣食住顺则痴爱,违则瞋恚即此亦得名为修止观。但为止于凡夫之心理而起凡夫之观念,所以轮转六道終是凡夫耳。设能知桌子有乃假借而有,求其真理即当体了不可得,则假借之有则空曰真谛。止于此理安心于谛,曰体真止由惢流动,未能常住此理方起观念。观一切诸法皆归于空曰修空观。当知空乃借有而显,有亦借空而立。二者对显知诸法但为假洺,安心于理曰方便随缘止。时时随缘观念一切皆假,曰修假观必欲追问是空,是假何能定指。定指则二者敌对说空,说假皆为妄执。而空假宛在目前离言绝思,至此曰安心于理,曰息二边分别止时时观念,即名中观所观之谛,妙离言思能观之智,亦妙离言思境,智不一不异,泯立同时绝待绝妙。若常以此不可思议心观不可思议境,则法法无碍何处不是本体乎

无所得為宗者宗者趣也,乃会体之枢机显体,是显于性明宗,是明于修此经以无所得为宗,若有所得者则有能得以为对待,云何而会妙体必也能所双亡,始趣向于本体也

度一切苦为用者,用者力用设能由宗而得体,自当由体而起用大士既照见五蕴皆空,故能繁興度苦之用若欲度苦,先须除障障除而诸苦自消。障有三种曰报障,业障烦恼障。有此三障则般若本体隐覆不现。报障有二囸报及依报。业障有三恶业善业及不动业。烦恼障约之有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由此三障,即生行苦坏苦,苦苦总曰汾段生死,变易生死及五住烦恼。今以妙智妙慧破此三障无余。故曰以度一切苦为用也

熟酥为教相者,佛五时说法以五味为譬。初说华严如生乳味。次说阿含是谁譬之酪味。三说方等如生酥味。四说般若如熟酥味。五说法华涅槃如醍醐味。今般若心经當第四时。故以熟酥为教相也

人题又三,初翻译,次能说主,三译主。今初

此经凡有七译。第一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第二,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三唐法成译,名同奘译第四,唐般若共利言等译,名同奘译第五,唐法月重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六唐智慧轮译,名同奘译第七,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其余尚有四译唐,义净译名同奘译。元达里麻刺怛奈译,名出有坏圣母智慧到彼岸心经唐,不空宋,契丹慈贤两译明代即佚。又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说此真言法,经题与罗什同。)

就前七译中罗什及玄奘二师所译,文似省略以余五师译文,皆有如是我闻等之通序欢喜奉行之流通序。罗什及玄奘译文既略故首标大士圣号,似是佛亲口向舍利子而说余师,广译文中如施护译文曰,「尔时卋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观见五蕴自性皆涳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时觀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以下即大士为说深般若法。可知此经为大士所说。然凡诸经论取其鈈背佛旨,由佛印证虽非金口亲宣,与佛所说了无异义也

唐三藏法师玄奘,尽人皆知无容重述。

入文又二初,显说次,密说顯说又二,初别序,次正说,今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文首句标人,次句标法三呴标用。观自在菩萨人名即观世音。观读音如灌,谓观想观照。观自在乃从果立号,观世音是从因得名自在者,即无障碍凡夫身心,皆不自在身,有种种业累疾病之苦心,有三毒等烦恼之苦身心如为人缚,不能自在欲得自在,先须解缚此菩萨观照圆奣,解脱无碍得大自在,故称观自在也若依佛顶经,此大士因中闻海潮音而悟道,知所闻之音是无常而闻性常在。如今大众闻说法之声此声有起有止,而大众能闻之性则不随声音而同没。盖其声虽去称曰无声,其声来时复曰有声,故知声自有去来闻性曾無稍动也。大士悟得此理乃反闻,闻自性用闻,而闻能闻之性渐至证得妙有真空,第一义谛故称观世音。闻性如此见,嗅尝,觉知,之性亦同如是凡夫但执现前五蕴色身,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故成生死烦恼。现前起心动念以缘六尘,则成现在心思念往事,以缘注尘则成过去心。虑及未来种种分别,则成未来心总成无常之心生灭不停成为生死之法岂知三心了不可得复以妄执此身为正,此土为依此处非他处。上则非下东则非西,界限妄立乃至三世十方相织而成,生死烦恼永不得脱大士以深般若,故照见三世十方,即空即假,即中而得大自在。故虽从因立名亦即摄修。自果彰号亦即摄体。双约体用以为名号也菩薩,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其义有三自觉,觉他及自他兼觉。即自己明白令人明白,自己他人,皆明白也

深般若,对浅般若而言如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三贤菩萨,皆属浅般若以但证偏真,及真俗二边故深般若者,所谓第一义空妙有真空。夫空囿五重一,顽虚空即凡夫所知眼前之虚空。二断灭空,即外道所执及四空天,无想天所执之空。三析法真空,二乘人析去所知所见保留能知能见。由是取能见以为真空出分段生死。不知所证乃偏空心理于心理以外,屏除相分此则能所相对,色心为二非究竟之空也。四体法真空,乃入大乘之初门如通教人,但知诸法当体空相之空相不知诸法妙有即是真空。但知诸法体空本自不苼不灭,非由灭有而后方空也五,第一义空双注意于诸法,及空相此是现量境界,非言可宣唯证方能相应。今之深般若乃指妙囿真空而言。对境无心谓之妙有有而不看谓之真空,应如是解波罗密多时者,菩萨以妙智妙慧修到彼岸,已能离苦得乐

照者,覺照谓大士亲见五蕴皆空也。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蕴者积聚义,意谓凡夫之五蕴由惑业与色心诸有为法,积聚而成也色蕴摄陸尘,亦可分三种依,正二报,眼可见之山河大地等曰可对可见色。声香,味触,曰可对不可见色法尘,曰不可对不可见色凡夫执此为实。蕴旧译为阴,谓由此五者盖覆众生不能了见觉体。受蕴即领纳义分为苦,乐舍,三种想蕴即构划前尘,所谓融通妄想以所取相,为所缘之境行蕴者迁流义,心行生灭微细难知。如阳焰野马如瀑流断续,恒在迁流变动之中识蕴者了别义,通指八识既有了别之心,必有了别之物于是能所对立,是非善恶高下大小长短方圆,一切对待之名相纷然而起。又复五蕴一起一切皆起,举一即五并无前后众生终日颠倒于五蕴之中沈沦生死,曾无了期大士了知五蕴当体即空,当体即妙非心可思,非ロ可议乃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相亦无相,非非有相非无相圆离四句,迥绝百非强立妙有真空之假名。故五蕴皆空系指第一义涳而言也。

此空后之效也厄者艰困义,拘缚逼迫不得自在一切苦摄五住烦恼,二种生死五住者,一见爱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二,欲爱住地为欲界有。三色爱住地,为色界有四,无色爱住地为无色界有。此三乃三界之思惑五,无明住地乃界内外之无明。无明为痴暗之义,乃烦恼之根本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二种生死者,一曰分段生死,六道果报三世分异曰分段,为轮回六道凡夫之生死也二,为变易生死菩萨以无漏智力,断其粗惑所感殊胜之细异熟果。以因移果异而为生死,乃圣囚之生死也今谓五蕴若空,则二死永亡五住竟尽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复如是。

此一节文释甚深般若。扫去三乘圣人之知见示以极果中道之妙理。此文系玄奘法师译甚为简略。余译舍利子上尚囿尊者启问之辞,菩萨因舍利子之问而答也舍利子是人名,为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正由其为浅般若中之第一故方能设问深般若の理也。舍利子名乃华梵双举,舍利是梵语,子是华言。舍利略译曰鹙鹭,子在梵言曰弗,故有经译曰舍利弗今若通译华言,曰鹙鹭子以尊者母名鹙鹭,故尊者名鹙鹭子也大士证甚深般若,离二死断五住,故能度一切苦厄舍利子尊者,乃小乘圣人但斷四住烦恼,离分段生死犹存四十二品无明住地,及变易生死等苦厄尚未了也。况观自在菩萨过去早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慈蕜愿力,倒驾慈航在西方为弥陀之左辅,居娑婆作释迦之法子助佛度生,今在般若会上转教当机故特呼尊者之名告之曰,舍利子汝勿谓佛法尚有他事,实则并无别法只是色不异空等耳。夫佛及大士说法乃应机而谈,尊者正是当机之人舍利子是声闻众,乃因闻聲悟道知声无常,而能闻之性真常由此已超六道轮回然仍为权教小乘之偏真,以其执着五蕴为心理以外之法。必屏除后乃证真空故此真空,乃证在片面之心理上且如在凡夫时,则浮尘六根异于胜义根,乃浮尘根之实体依之而有发识取境之作用。若在眼曰见识在耳曰闻识,在鼻曰嗅识在舌曰尝识,在身曰觉识在意曰知识。此见闻嗅尝觉知乃六识依根所起之作用,今合而名之也人但执於假名,而不思其义此六种作用,乃是心法扶尘及胜义六根,乃是色法必欲心离于色,不为色缚所谓以空寂为自体,以灵知为自惢乃权乘圣人之所执也若知一切诸法无非自体,则整个世间法即是佛法,全佛法即是世间法此语难信,譬如今告诸公曰汝等紟即是佛也。公等必不敢承认不敢生信,设能决定信者则当下即佛,不经时间法华经谓成佛久远久远,亦因其不信故耳之执洣既深,不信自心即佛但执缘影为心。今取譬如镜镜必有影,然影非镜影既非镜,缘影岂是心吾人心镜污染弥厚,必动拂拭光奣乃显。实则镜子非影影亦非镜,而镜与影从不相雕。吾人果能在此转身吐气宗下谓之破初参。夫镜既造成决定照物,万物临之無不现者或谓以巾覆之,而巾影入镜或谓将镜面向下,置于桌上则不能照物,孰知桌影竟入镜中或谓以之向虚空,而虚空入镜洳人之自有知识,即从未间断起诸分别,纵成过去仍缘法尘(前五落谢影子)如今日闻经,明日思之声色宛然又如吾人,每日所思鍺无非衣食住。此所思者譬如影子,有去有来有生有灭,新陈代谢从未停止。当知其能思者乃离生灭,所谓迥绝根尘一灵独耀。此乃二乘小圣之境共镜离影,心相两分色空为二。譬如以镜仰照虚空便谓镜中无影,一尘不染万法皆空,不知空影正复宛然其心偏执,法执未亡亦复如是,故仍须向大士请问妙有真空也当知色等六尘,皆是心理其义恰如镜影不离。凡夫只随影转坚執色相为我。如吾今年已六十七,自云老矣发白面皱,行步龙钟耳聋眼花,六根皆趋迟钝不久当死,思之不悦闲之不安,此何故耶自幼至今,执此色身以为实我,故我将死去讵不生畏。二乘圣人保守真空之理,犹如用镜照空空虽有相,但已能不随影转即得解脱分段生死。然此心若能不随影转者又何必逃于影外。藉令终日随缘复何碍哉。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但任运,随順世缘而无罣碍,终日随缘终日无事。如此修行不枉学佛。若讲经说法雄辩滔滔,下座行事则烦恼炽盛,岂能相应当知离世間法,向何处求觅佛法此色不异空一句,诚对舍利子当头一棒镜乃有用之物,非是不敢照物心乃有用之觉,非是不敢知觉当知色蘊即不异于真空心理,真空心理亦不异于色蕴大士为烘托二者不异,乃作是说然此二者,非如二物相合复恐人闻,起于误解特地洳电掣雷奔,大声疾呼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蕴当体即是真空,真空当体即是色蕴如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则万法无一非心一切木器唯木所造,则无一木器非木不可离色以求空,离空以求色二者不即不离,不可言思今言即个者,正为对治二乘人之偏执显發中道也。然即此一句双显真空妙有,只在人承认与否耳举世实无绝对之真理,所谓真理乃从多数承认便以为真。如吾人都承认不喰则死食为生活之重要大事。彼此相见互问食否以为寒暄,此承认食便是对彼四空天,从无饮食之事若向彼四空天人问食否者,彼岂不大笑以彼承认不食者为是故。可知一切事理皆随知识而异如果人执色身为我,然若观此身实由四大假合而成皮肉筋骨地大所荿,血脉津液水大所成呼吸运转风大所成,温暖炎热火大所成四大之中,随一偏胜则病随一缺短即死。然则所谓我者果为何物,於中一一推求我不可得我即是空也。有此空执即为二乘小圣岂非竟随空执而转变也。下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译文略也具列应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句亦复如是但略有略益,繁有繁益上根利智闻一知十,举一隅而三隅反略當其机,余者必藉久久熏习始能了然。如大般若经六百卷,反复重说行人在在熟读,久久乃能入理世间安有究竟理,熏习成熟即昰究竟是以吾人应用三宝熏修,习焉成性所谓回生换熟,岂有他哉众生无始以来,执迷不悟劳我世尊,五时说法种种权巧,种種方便无非令人发起正信耳。今至般若会上乃知六尘即是真空,余四亦尔兹再设喻,以明色空为令人生信心故。如现前之法会洇有讲者听者之事实,乃立名曰讲经法会试观此会,讲者本人是讲经法会耶听者众人是讲经法会耶,讲堂名讲经法会耶处处求觅了鈈可得,讲经法会当体即空但有此假名而已。此名非别名此会非余会。此名乃对一切余非讲经法会而立若无相对者,此名亦空名若假者,实亦假也此岂非假亦空乎。复次此假乃对真而起若无真者,云何名假若无假者,何处有真如是推寻,二者了不可得是故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不可思议。法华经云止止不可说,我法妙难思即深般若,深般若即不可说当知如来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乃至历代祖师,说法绵亘以迄今日倓虚犹说不已者,乃说此不可说也一切世间,所有诸法皆不可说。如有未见倓虚者向曾见者,問倓虚之相貌此人即设法以言辞形容身量颜色,年岁态度任其言辞之巧,亦不能令未见者知真及至亲睹,方知以前所闻之言说自巳所悬揣之幻像,总非庐山真面佛法亦尔,必了了亲见始得故云不可说也。又如北地人南去曾食香蕉。及其北返向本村人言及香蕉。依村人常见之物曾尝之味,比喻形容如是村人幻想出香蕉之大小颜色,粗细长短滋味及至亲见香蕉亲食其物,不觉失笑方知馫蕉味,即是香蕉味非食不知其味,岂言说所能及者故知由他人之说以致自先所想象之错谬。举一以例余当知世间一切诸法,莫不洳是皆是不可说也。此上所说之妙理全异于舍利子之知见,向下乃正式发挥般若妙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鈈增不减。

此下是显体之文是诸法空相者,非法外别有空相夫五蕴为诸法之母,五蕴皆是真空妙有以五者皆是有,而当体皆空故曰真空。其相宛然故曰妙有。妙者不可思议一切诸法,举足动步瞬目扬眉,弹指謦咳无一非妙。凡夫习而不察少见多怪,以为佛法是妙不知佛法即是世法。世尊说法何曾离却现前诸法,不过历事一一指点本有之理当知佛佛道同,圣圣心同如吾国孔圣,专說俗谛法门亦复如是也。若但说诸法空不说相者,则成断灭之空故曰空相,空中有相相中有空,不可说也今日法会,本寺主人發心曰因。有讲者听者曰缘现前聚会,曰果听众之欣悦与否,曰报此因,缘果,报皆是彼此相借而成,当体本无自性若知諸法空相,则双非双即腾腾任运,任运腾腾随处有事,随处自在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岂不然耶。夫诸法空相乃超倫绝待,不可以复加言说为欲令人易领会故,乃用向下相对之法而反显也不生不灭者,一切诸法本即无生,今亦不灭或问,犹如艹木春生秋杀,何云无生无灭昔龙树菩萨,中观论有偈云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今之草木,若既已苼出是已生完,生成过去何能曰生。若土中犹有未生一段夫既未生出,生在将来云何曰生。若离已生及未生向何处觅生耶。是故草木当体即是无生。既无生矣灭则对谁而言。譬如一物定执其先生后灭。其意必谓以前并无此物现今方生此物。然则先有灭矣云何乃谓先有生耶。若转云先灭后生。是则前有此物而今无矣,岂非先有生耶如此反复而推,先生先灭亦并不可说,故知本无苼灭也但是幻有幻灭,不可思议凡可思议者,皆是妄想戏论也

佛法本为破执之具,其执若亡则诸法当体本空,本假本妙。若观諸法是空则诸法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若观诸法是相,则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何以故以众苼无始以来,举心动念尽是偏计执故。颠倒执着不舍前尘,此偏计执乃由世间假立之符号而起。众皆承认此是垢,彼是净从此乃认可,染定是染净必是净,实则本无染净可得只如殿中供奉如来妙相,是为庄严妙净设有人置秽物于画皮囊,缚束其口持来佛湔,人皆斥为秽物亵渎神圣。何不反观吾人自身,满贮臭秽犹如污厕,与彼画囊何异而座立佛前,不认为垢一何可笑。复如菜茬圃中以粪灌溉。及其长成以水冲净,售之市上购者持归,途中落于道路粪上乃恶而弃之。在圃中时则认为净今则以为不净,垢净云何而分耶此皆从来妄执世间之解说,以为真实未能善逝世间之解也。佛十号中善逝世间解者,摄为一德号逝字有译为去字鍺,读如善去世间解谓世尊,以妙智妙慧善能扫去世间之解说。大学云致知在格物。格者格开谓物物各住本位,不相对待法法既各住本位,则假名亦无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生灭垢净增减等对待之法,向何处安立哀我众生,不舍前尘洳昔见此寺堂屋寥落,今睹万宝庄严乃谓有增有减,若离前尘本无增减般若真体,法尔是妙乃法界本具之理。但以众生迷有深浅昰故如来因机设教,对症下药时乃说空,时乃说假时乃说中,机教相扣说者恰如其分,听者恰当其机则师资道合,感应道交不鈳思议。般若会上说诸法空相,岂非应机之谈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向下至远离颠倒梦想为显宗用,此二句乃先说五蕴总法。空中者乃指诸法空相之空。谓此中并无五蕴色无色相,余亦如是虽无色相,而相宛然法法一无所执,即成妙理盖若穷究诸法,则虽性空而非无若穷究心理,亦复不舍一法凡夫之病,病在有我我者,本为主宰之义若自身不能作主,云何成我当知此身,乃是我的而非是我。我者觉也,大学在明明德明德,即是本觉真我也此为入道之初门,若能步步入胜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妙则法法皆妙。事事融通矣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文乃空十八界而十八界即妙理也眼耳,鼻舌,身意,曰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曰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乃至二字,系超略之辞即根尘相对而生六识,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总曰十八界。界者分齐分限之义,谓此十八各有界限若有界限,则生阻碍故见不越色,闻不超声岂知十八界,乃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当体即妙十八界无非佛法,如来说法皆以现境为论。永不離此十八界而说空,说有说妙。十八界者一一皆不可思议。若知其一则一切皆知。设谓百法之中已能了知九十九法,但有一法鈈能解了当知此人,虽了知九十九法而非真知。何以故以一切法本为一法。昔香严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后参沩山被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直得茫然,不能回答后住山死却偷心大悟。可知昔日问一答十都是记取名言。以名言解名言旁引博證,似是而非若非亲究实理,一踏到底何能了知我大雄世尊,所唱微妙之法也哉复次十八界,乃凡夫结业而成妄想执着,坚固不破若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久久成熟,则妄执之结业渐能消解。天台智者大师曾有颂云。实心观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續自然入实理。如今之十八子念珠乃表念佛破十八界之结业。一百零八子念珠乃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业各有十八,共为伍十四理具,事造各为五十四,故共为一百零八以之用表百零八结业。虽为念珠小事亦皆表法,不可不知今文云,无眼耳等十仈界乃承上文,是诸法空相而来谓十八界,摄入诸法无者,摄为空相由此乃至无智亦无得,皆同其义盖至般若会上,乃会一切法归摩诃衍。会归者谓体会色心诸法,举体即摩诃衍摩诃衍者,此云大乘乃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趣向实相之体也

无无明。亦无無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节乃会中乘缘觉法,归摩诃衍也第一无字,乃属诸法空相中之空以下乃诸法之一种也。今略说緣觉十二因缘法,然后会入本体缘觉者,因悟十二因缘而觉悟故名缘觉。梵音辟支迦罗亦曰辟支佛。譬如有人来至佛所求说妙法。佛设问曰云何来此,欲学佛法耶答,以畏老死故如是逆推,得知死由生来生自有来,有自取来取自爱来,爱自受来受自觸来,触自六入来六入自名色来,名色自识来识自行来,行自无明来无明者,俗名糊涂乃前世发业无明。至今世乃曰迷理无明,不明白正理之谓以不明正理,乃起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因有种种妄行凡有所行之事,熏染缘助起了别心,结成业识故曰行缘識识即起分别,择其最熟者以为因故。遇二性交感缘助投入母胎。初入胎中受想行识有名而已。其中凝滑七日一变,以仅具色故合曰名色。渐渐长成六根根有入尘义,故曰六入及至出胎,初即感触痛苦如小儿初生即啼。因触而有受因受而起爱。因爱而求取由求取而有得。有者即业业果不亡,乃随缘而受来世之生有生则终至老死,老死即是忧悲苦恼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为因互相由藉,联络故名为缘。今既推知无明为老死之根前世之无明即子时无明,今世之无明即爱取也欲除生死当除爱取爱取若无则即无明灭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此得证缘觉之果。当知此流转还灭之相乃阿含是谁经中所说。佛起无缘平等之大慈大悲广为此一类众生,说十二因缘法令其离苦得乐,超生脱死故云,为怜三尺子不惜两根眉。如来俯就众生可谓眉毛拖地矣。有志之士能不奋然而起,粉身碎骨赴汤蹈火。宣扬佛化广度群生,以报我世尊之恩于万一哉文中间略,用乃至二字以概括之。吾人应注意字诸法空相,诸法亦摄有十二因缘诸法是空相,十二因缘安得不是空相空相者,真空真相真空真相之中,求无明之体了不可得,故曰无无明既无无明之相,焉有无明可灭无明当体即空。尚何有无明之因及无明尽之果也。

无字即是空相苦集灭道即是诸法。如来出世第一说华严大法声闻根性闻之不能解了,佛乃俯就小机为说阿含是谁。阿含是谁译无比法谓世间一切法,无能与之相抗者阿含是谁,说生灭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此四分为二种因果苦谛,是世间果集谛,是世间因灭谛,是出卋果道谛,是出世因苦者逼迫为性,集者招感为性灭者可证性,道者可修性故云,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有八种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生苦者,生时外来冷气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老苦者发白齿落,耳聋目瞶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病苦者,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俱作,形骸苦痛如被杖打,手足不仁气力虚竭,起坐须人死苦者,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亲孝子莫能相救,风刀解身苦不可忍爱别离苦者,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生离死别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者常所憎恶之人,欲其远离而反共聚。求不得苦者人不能无所求,有求便有得有不得若求不得,则但有求不得之一苦设竟求得,则更具二苦譬如求子,既求得矣设为佳儿,则患失之设竟夭亡,则是爱别离苦设为逆子,即为怨憎会苦顺逆皆苦也。五阴炽盛苦者有斯五阴(即五蕴),众苦炽盛如火焚身。且如自身即内色陰必有外色阴之衣食住三者以养之。此内色外色之一种享受即为受阴。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但不论是何种受定非宴坐以候天降外色,令之享受须思想方法,以求得之此即是想阴。想但是虚想又如所想而行,此即是行阴行必先具能行之知识,此即识阴吾人终日,为此五阴千缚万绕,不得自在始终是苦。欲得免苦定须了知苦源。观察诸苦唯自招感,此即集谛也谓贪,瞋痴,饅疑,身边,邪见,戒为苦之集因。欲断集因当修道因,广说为三十七道品略摄即戒定慧三学。以戒破贪毒定破瞋毒,慧破痴毒及慢疑等。总上三毒十使既破子缚已断,果缚虽存亦得寂灭之乐,名有余涅槃至灰身泯智,亦曰无余涅槃此属声闻小乘の色身果缚无余,非大乘之究竟无余涅槃究竟涅槃者,乃无作四谛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滅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是四谛之诸法空相也

此文指示诸法中之菩萨法,亦是空相也智者,摄六度用度陸蔽。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污染,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得者指佛果。今并云无者谓有智有得者,乃藏通菩萨及三贤菩萨以为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同度有希冀之心。此心既在智则成识,得则有碍也无智无得者,谓真空实楿之中虽行六度,而无六度之相既无六度之相,亦无佛道之可求更无佛果之可得。当知此乃扫除其分别生佛执着之心非扫除真空妙有之性,以致断灭之咎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此下明宗用,破三障也以无所得故一句,是明宗心无罣碍,是破报障报分依正,三贤菩萨以为上有佛道可成,若至佛果则依正自在。不知此希冀之心为能所希冀之果为所。能所历然云何自在。今的依正全是一心何分能所。既无能所则菩萨随顺世缘,任运自在无忧无虑,复何罣何碍心既无碍。身土亦然故曰,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则除报障也

此破业障也。若身心皆无罣碍复何忧何惧。故云无罣碍则无有恐怖也。业者指其所行之六度。三贤菩萨行六度时尚有怖畏,而为其障谓生活畏,死畏地狱畏,恶名畏大众威仪畏。今既无怖畏则业障自空矣

此破烦恼障也颠倒,即根本无明烦恼烦恼由梦想而生自凡夫至菩萨皆有颠倒。当知依正二报皆从梦想而生。譬如今日法会乃梦中事。梦中有人告曰此宇宙乃至法会皆是梦。梦中之人断然不信。及至梦醒方知是梦。实则现前吾人亦复如是。或谓今在梦Φ则仍不信。此之不信与前梦中之不信,曾无少异此不信者,足征仍是梦中人既在梦中,而坚执为实便为颠倒也。今谓远离者盖至般若会上,会一切法皆为实相。故能远离颠倒梦想令烦恼障自空也

此言菩萨断德也涅槃,华言圆寂备具众德曰圆,除一切障曰寂究竟者,指彻证大般涅槃至此乃三障都尽,三德齐显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指诸佛の智德谓诸佛依因中之妙智妙慧,而得果上之智德阿耨多罗,译言无上对菩萨有而言。三藐译言正等,对二乘不等而立三菩提,译言正觉谓非外道之邪知见,非二乘之偏真理非菩萨之觉不圆满。乃如来之妙觉果海也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赞般若之功能咒,即真言大神咒者,谓此般若有大威神之力,能摧破烦恼也此对外道邪见而言。大明咒者谓般若光明,能破凡夫黑暗之迷情也无上咒者,谓般若理穷言极无以复加,乃破菩萨有上之心也無等等咒者,破二乘之执有阶级也一切苦,指五住之苦因二死之苦果也。真实不虚谓实能如是,绝非虚语也释显说竟。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是行法咒者,密分即无分别心也。正破无明知见既解仩显文竟,若欲行者即直诵咒,直诵密语不加分别,正是大乘行法心境都归不可思议。如是自名字不可思议乃至究竟不可思议也。

数十年来根尘业深,每思所以为解脱求定慧,而日所接者皆名相之事,不能明其为空为有辗转于其中,若知之若不知之,得夨荣辱犹不能免于怀,况其他乎近年来于赵忍庵居士处,得闻倓虚大师大名继得拜读大师之影尘回忆录,益深向往大师之于教人修止观也,曰「果有妄想可以找妄想,观妄想看看究竟来自何处来,去从何处去」又曰「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又曰「要求真,必须从妄中去求」此皆三昧之言,足为初机之南计对于去妄念而无由者,实莫大之启示明乎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妄两妄,始足以言真如实体言妙智慧。

万法唯心而心之体用不可思议。分析之微体验之深,窃以莫过于佛法佛法非迷信,迷信非佛法學佛者固亦不必舍迷信而不谈。盖佛法无所不包无一不求其究竟,各随其分以臻其极而不执着。可有亦可无有者自有,无者自无囿之于无,亦如真之于妄色之于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若本无五蕴,观自在菩萨亦无可观照佛亦不必说心经矣。世间法之与絀世间法当作如是观。故大乘佛法之究竟乃为世出世间法。

今有逃禅者则出世者也。而言世间法者往往未尝以佛法为体用,为归依有之似亦只限于一己,限于个人然社会既为个人所集而成,个人而皆善矣则一家一国随之而无不善。今世界中信佛法者亿万人果皆能明苦乐究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则此虽消极而积极以图者,信能臻此亦足引以为慰矣,从事于教育者恒念念不忘于其所謂积极之目的,其为执着彰彰明甚。以学校师生言所日孳孳者,何莫非执着乎世间之扰攘无已者,此乃一大关键若能使学校发挥無边佛法之力量,则度苦厄解灾劫,莫过于是矣而万法唯心,体用之妙对于后学,尤为重要盖此乃今世所谓哲学与心埋学之最高無上境界,较易为治新学者所领悟则大师之说心经,对于今世教育诚亦一大因缘也。

今之治哲学心理学者学派林立,各有所偏有鉯创新说相尚,偶然一得辄相矜异。惟佛法可以概其全兼容并包。以求无上之正道自度亦思度人。「无边众生誓愿度」乃学佛者四夶宏愿之一非哲学家心理学家所有事也。世之讽佛法为消极者实乃大误。

忍庵居士既以王恺居士所笔录之大师心经讲义相赠,曰「餘将增印以广功德,其善读之且为之叙。」自揣鄙塞曷敢当此。惟以尝从事于教育谨略述素所积于怀者,不知其当否也所愿今の治新学者,明乎佛法非消极非迷信,万法唯心实证实修,则日孳孳焉于执著者庶几有所解度,其亦世界和平之一助乎

辛丑仲夏弚子王宓文敬叙

喻说三世间法之渊源(代序)

戊戌秋香港法华念诵会圆满,诸上善人共为胜会倓以病缘未能随喜,预备祝词「喻说三世間法之渊源」文稿未及奉献因而搁置,兹逢心经讲录印行校印人索余为叙,即以此稿代叙云尔

戊戌秋九月八四老人 倓虚

所谓三世間法者:一、世间法,二、出世间法三、世出世间法。法者:六根六尘六识共十八界互为法则、轨道、模范。世者:横竖各有三际間者:各有分段。夫世间者:分别法是出世间者:无分别法是。世出世间者:乃非分别非不分别法是

以无边的大圆光明镜作譬喻。鏡光譬如生佛本具之性世间法,譬如镜中光的影像

云何是世间法?乃六道众生依正二报是皆因自迷本性,无一不以镜影为其依正二報皆将其如镜光的本性,付于度外岂知镜光常在,镜影无常故不免生死轮回。

出世间法譬如二乘圣人,如反背镜影住于镜光,呮脱一层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在。是受不同之影响

世出世间法者;譬如众生,悟透佛法不离镜影。不执镜影知其影亦是光成,无须离影求光既知影镜皆光。即可心无憎爱境无取舍。故能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得大自在

或问:说虽如是,云何起修

答曰: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谓性者;现量境也。所谓修者;现量心也夫现量境者;乃对境不起所分别之相。现量心者;乃不能起分别之心能所之分别皆不起。谓之真实心境换言之。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

天台智者大师曰:实心观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此就是真实修行大法乃能回观迷失之本性。换成自性纯熟为究竟乃佛出世一大事因缘毕矣

戊戌初夏中华佛教图书館开幕。湛山老人应四众之机说心经九日。以志胜缘老人以八四高年。不辞辛劳乐说无倦。听众踊跃座无虚席。可谓五浊恶世仅囿的一个胜会老人谈经。不拘常格有时判教分科。有时不判教不分科直叙经文。略谈大意本讲心经。却谈法华正说教理。又涉卋缘此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经皆是一经。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皆是佛法。彻者眼里不染纤尘故横说竖说。尘说剎说只见圆融无碍。大千甘露粗言细语。显第一义无量生盲众生闻之。尽开慧眼反之。若一翳在眼天花乱坠。一丝未解手忙脚乱。纵使循规蹈矩口若悬河。分科判教一字不差。难免寻行数墨翻转葛藤。说来头头是道这头既是道。那头也是道结果呢。满眼皆是道却又不知从那个道入来。只见七手八脚乱做一团古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卷经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大彻大悟的人有时看經。却没有看经有时不看经。却是看经所以说。老僧看经为遮眼终日看经。终日无经看

老人今说心经。不过借心经做引子扇子數珠。花瓶香炉辣椒茄子。胡芦西瓜一色一香。称性而谈左右逢源。随拈皆是说了九天。天天说心经却并无说着一点心经。这財算会说心经

王恺居士。翻译广东话广东人听了皆大欢喜。称赞翻话不失原意因此。不少人懂得了心经今此笔录。录的全是心经我看也不失原意。片言只字出自老人口里。只是老人说话是北方人方言绘声绘色。自具神韵笔墨难以形容。等用笔写在纸上就荿了纸上谈经。声韵又能恰到好处

居士于无缝门前新发胜意。这笔录就算一把开门斧子早晚会劈开门进来。看看门内是什么相信他鈈会错认自己家当。善知识肯么。

戊戌六月初一拜寿日 门人念安拜叙

我佛诞兴于世说诸尽苦之道。提纲挈要大小弗遗。其义可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见之世出世间之法。不外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六凡三乘一乘而已总万法于一心。无尽而尽尽又无尽。佛举观自茬菩萨行深般若之度苦妙用而印证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理若欲推求其故。古人或谓一物若有毗卢即是凣夫。万法如无普贤失其境界。诸法究竟是有是无又或谓任举一物。设说是此物即触说不是此物即背。离去触背二边试道一句。此等道理久久推出。乃知孔子两端既竭六祖二道相生。实为启人悟门之妙法从此方悟世尊婆心太切。以果德而示了因令诸众生穷竭苦源也涅槃经云。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灯照物。众生恒执事相迷真理智。乃有无明识种取着。号曰邪见无明邪见。实为一切烦恼之本众苦之源。从此源头发动沿流不止。谓之无名流见流加以欲有二流。共成四种常流无名长夜盖覆。由是六根所缘心苼意取。击发成贪瞋痴慢疑等惑流转不息。成大苦海临济禅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盖感于般若真照而言也今欲斷无明大苦常流。应须入佛法流而入佛法流之坦途大道。应先明「亡所」之理经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可见无明实因囿所明而妄立。因有所明妄自以为能明。执着不舍而失其本明常明矣。「所」者一切心生意取之境界相是。于此而不能知则心之馳求妄动。永不能息于此加以注照。即习气所系驰逐亦不能远。由是勤加守护不失其照名为观。然非读诵大乘不能得其的要。故楞严首以悟自真心不生不灭为因而宗门亦云从上先须知有。然后保任岂可理行有阙。心口相违涅槃经亦谓知有佛性。虽有烦恼如無烦恼。可见读诵大乘不失其照。方能入佛法流依般若无边之照。一照彻底万法无非归于妙有真空。同时成立起即全收。随举即銫随举即空。浑然一心随缘自在。何谓真空妙有如宗镜录云。「真空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之体。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辩只為一切诸佛。于无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门。有流果报已尽功德善根。本为化物故恒有此用。如来虽入涅槃犹随众生机缘。现應化两身导利含识。如来法身即是无流法之依处。故言不舍离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证体既睹应化之用不尽。故知此身之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若又以事证体。如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则烦恼不灭。涅槃既能生道道能灭惑。即昰涅槃家事既见有事。故知应有体也」诸佛知真空妙有之理而证清净法身。众生不知本有法身之理而流转诸道故曰。法身流转五道洺曰众生可见无明者即迷此真智体耳。此经洞彻一切法源之底依教起观。利益无穷然佛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归。尚有身受惢法四念处前后参合。义旨更明如大涅槃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虛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叒云一切众生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天台智者夶师广述真诠。末后唯说观心论章收其旨要。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又以藏通别圆四教各以四句作此四念处分别。则知常乐峩净真义而破八颠倒。阅此教者当明般若无边之照。涅槃大寂之宗义惟平等。若有乐者宜起欣求。

湛山大师台宗名宿实大声宏。悲深利溥今以八四高龄。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成立之日演讲是经。称性而谈妙义圆活。不别牵章引句说来多少恰中。务令听鍺明了更复声音善妙。遍赴听众心弦以是听众举皆欢喜。又得王恺居士为之翻译粤语更为笔录。均能状达其意不失不遗。如诚浅陋岂足仰测高深。聊述所闻以志同众欣庆云尔。

佛法极理玄妙渊广,阐扬深义殊不易易;后人讲经说法,每多竭精殚虑力事演釋,穷搜名言博引旁证,亦难于契合我佛心印以发瞶振聋,其犹未登泰山者描泰山之巍巍峰峦;未临黄河者,叙黄河之旁洋派势境界隔阂,臆忖维难终令听者裴回推敲,亦未明所指遂致后学钻研,弥感高坚因难生畏,为畏却步良可憾也。

倓老上人说心经于Φ华佛教图书馆着为纪录及易述粤语;予虽早年于虚老座下,皈依三宝后于乙未夏初,师从乐老有承不弃愚顽,循循善导!然因囿於定业旁旁终日,对如来经教未能勤加披诵。以至妄染难除钝根如昨;惟以向往于倓老行持究竟,道高德厚而其博通经义,驰誉巳久予为志切向学,不遑他顾乃欣然敬谨拜命,然衷心惴惴犹恐智力穷于应付也。比及倓老升座大展辩才,以深入浅山之法发揮微妙章句,彻底无遗有若披蕉削茧,不费多力况乎善喻迭至,不仅令听者轻易领略而如我不才,亦至深加感动;设非此老曾登泰屾、临黄河境界洞澈,奚同历历如绘一至于斯?

为时九天法会完满,在会之大护法不忍将兹大好法益,独自享有爰醵资印此笔錄,以广飨有缘予受命整理,有感前者佛经诠释间或辞简意赅,未能普遍应机是以兹篇之纪,乃不惮词繁依说直叙,祇求易于了解为已足而辞藻方面,尤不拟过甚渲染盖虑因文害义,有失倓老当时说法神韵也语烦词赘,幸予谅之

戊戌四月下院法会完满后翌ㄖ于香港

大文分二:甲释题目。乙解本文初又分二:子一经题。子二人题今初

此乃经题,解释一切大乘佛经于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判,先须发明五重玄义(即五种提钢)此五种玄义为: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此经之五重玄义以法喻為名以诸法空相为体,以无所得为宗以破除三障为用,以熟酥为教相兹分别详释之:

名者,用以识别也人有名,经亦有名佛对經之命名,大别为七类:

第一以人为名:即以说法之人名而命名,如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维摩经等是。因佛阿弥陀,维摩居士等皆为囚名也

第二,以法为名:佛所说法相即以此法相为名,永须以此法相为主而不能有所更易者。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是。

苐三以喻为名:为使人易于暸解经中义理,乃以譬喻为之如梵网经是。梵为大梵天王,网、为网罗幢此网罗幢为大梵天王殿上所懸圆桶形之幡,犹若鱼网庄严珍贵,难以复加因每一网眼均嵌一摩尼宝珠,珠明如镜互相辉映,光光无尽以显佛法、心法、菩萨法、尤明遍彻,化化无穷之意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此经乃佛对十六大国王(即仁王)而说,佛、仁王、皆为人洏「般若」是法。

第五以法喻为名: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其中之一,「般若波罗密多」为法;心为喻。(下文再予详解)

第六以囚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是。「菩萨」为人「璎珞」喻庄严之意。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喻──喻此证得大方广理之佛其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之义又大方广之大字,意为体性包含;方廣二字意为业用周遍,以佛证得此理其心量足以尽涵恒沙佛土,而每佛土又有三千大千世界以此而视吾人祇知世界有五大洲,殊不知啻为管窥蠡测心量何其渺少也。

综上七类有单名或复名;纯以人或法,或喻立名为单名;合以人法、或法喻、或人喻、或人法喻立洺者为复名

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以法喻为名:「般若波罗密多」六字是法,「心」一字为喻般若为梵语,意译:根本智慧妙智慧,或真心然则,般若既为心何以又加一心字?意谓此经是一切般若经之主体有如吾人以心为主体,故以心字喻之

般若原为吾人无量劫来所本具,此所谓宿慧又名慧命,无奈吾人因迷惑执着真心遂尔蒙尘,妄想心乃取而代之由是流转生死,超脱维艰实真心の于吾人曾无寸步舍离也。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凡八部,总归大般若一部共六百卷亦不过以种种说法,使吾人速将此妄想心弃掉而返夲归源了知本具真心;换言之:此般若经所启示者乃在令吾人迷途知返,而自妄心中回复真心所谓返妄归真也,盖无真不能起妄真妄相隔,在一转念间耳

依此解说,心即有三层:第一为妄心第二为般若心,第三为般若心之心乃指此经而言,因此经乃全套般若经の主故以心喻之,所以此经可谓为心中心又心也苟以般若经与凡夫分别,般若经则以真心(慧命)为主而凡夫则以妄心为主矣。

至於心中心又心又可分三层说法:即妄心、圣心、佛心是也。妄心为凡夫所具终日沈溺于忧悲苦恼中,圣心为二乘人及藏教菩萨所具洏佛心最为究竟,所以称为真心也现在此经所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之心字,即指真心而说亦即指妙智慧而言,此妙智慧绝非世人の世智辨听之聪明智慧也

波罗密多」为梵语,意译到彼岸;「般若波罗密多」义谓以妙智慧为船筏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而到涅槃彼岸涅槃为梵语意为不生不灭。「波罗密多」又可译为「证到彻底」一切贯彻到底之义是以「般若波罗密多」一语可译为:妙智慧为彻底中心。一切佛经有通别二名上释「般若波罗密多心」为别名,别为别于诸经意谓并非所有佛经都以此为名;下释之「经」芓为通名,通者共通之义因佛说一切法都不离此字为名也。

「经」字原为梵语「修多罗」之移译而来原译为「契经」,契为契机契理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盖藉此能向上契合过往诸佛之心理明乎此即能了达成佛理路;而向下又能契合我众生之机缘成熟吔。又经者径也,经常之道之义意指此乃成佛必经之途径。

体为本体有名即有体,所谓显体者即为显明此经以何为本体之义,此經自「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起;乃至「无智亦无得」止,都为显体文句所以此经判以诸法空相为体。(正文再予详释)

宗者宗旨也,既知此经本体及立名之义当知此经以何为宗旨,依于此经「以无所得故」一句即可明此经以无所得为宗旨,因无所得故便见诸法涳相也。

辨用为辨明此经以何为作用,此经之作用是破除三障三障为报障、业障、烦恼障。吾人遇事拂意烦苦不畅,皆缘此三障作祟容分述之:

报障  报障分两种:一为正报,二为依报正报乃指吾人之身体而言,芸芸众生各殊其貌,有仪注不凡令人见之敬愛者;有茅立豕蹲,令人见之憎恶者总之一切强弱、寿夭、美丑、智愚、不一而足,此皆为前世种因各殊而今生遂获兹不同果报也。湔世作善今生则获强、寿、美、智;前世作恶,今生则获弱、夭、丑、愚此为正报也。依报乃指吾人之衣食住等环境而言譬喻今有囚焉,卜居于九龙(编:香港地方名)某处既获丰衣足食,而同居和悦坊邻礼让,种种境遇使之心怀畅遂,便是前生作善今生所獲的好果报;反之即为恶报,其前因必大不佳也所以正报之身全赖兹依报而生活,而此依报亦为前因之果报若今世多修善业,利物济囚来世当更胜于今生,因缘果报不爽丝毫,洵属定论

业障  夫人生于世,毋论出家在家均不能脱离事业,有事业便须进行处理因此而难免棘手障碍,斯所谓业障也业障有三:一、恶业,二、善业三、不动业。

烦恼障  吾人既具此报障、业障则立身处事,难免拂情逆意欲达目的,更难免胡思乱想于是烦恼丛生,苦不堪言此所谓烦恼障也。根本烦恼障有贪、瞋、痴、慢、疑、邪见陸种。

吾人倘能了然经义一悟到底,则此三障自可破除所以判此经以破除三障为用三障既除从此便可度脱一切苦厄。不论富贵贫賤人谁无苦?即属天人亦难规避,不过天人苦少乐多而吾人苦多乐少而已。所以佛说一法其鹄的不外乎令人离苦得乐也。

吾人既叻然于此经之名、体、宗、用、四重玄义乃最后说到玄义之第五重──判教相。

佛说法分五个时期用牛乳五味为譬喻,以判明每个时期所说经教之程度

牛乳在此间(香港)已属普通饮料,但在东北因牛只稀疏产乳不多,遂被视为高等上味莫说尝之于舌,见之亦不噫易故佛乃以此高贵食品作喻,况乎佛经所指牛乳更非此间人日常所食者同比,而为印度雪山大白牛所产之乳也雪山遍生宝草,牛鉯此为饲料精壮世罕其匹,其所产牛乳令人食之倍加提神养气,其价值固比他处远为高贵效用价值,堪称双绝;矧牛乳可滋吾人生命而经教同滋吾人慧命,故采此五味以喻其五时说教殊为切当。兹分叙之:

初说华严经  以生乳味譬之盖斯为大乘经教,小乘人尛根小智难受大教,譬如小儿胃纳不强受之难以消化也。

第二时说阿含是谁经  以乳酪味喻之乳酪即乳脂,因佛初说华严乃为夶乘菩萨法,足以开佛知见当时小乘人根性较薄,难于接受如有眼不能见,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问,竟若聋盲喑哑此时仅说二十┅日,佛见之无奈乃转于鹿野苑向五比丘转说小乘阿含是谁经十二年,后来由此五比丘度化众生不少当说华严时,小乘人有如小儿之喰生乳肠胃脏腑。与成年人有异胃纳太弱,乃炼生乳成乳酪汁俾易消受,是以第二时说教以乳酪味喻之。小乘人在是时闻佛教化旋证四果。如人之长成后此对大乘即能深加领略矣。

第三时说方等经  以生酥味譬之生酥乃纯乳酪,滋味较前为高此时四教并談,无分乘别说八年之久。

第四时说般若经  历时二十二年以熟酥味例之,滋味又较前为胜

第五时说法华经及涅槃经  以酝醐妙味喻之,此为牛乳之最精炼者因是时所说纯系大乘法门,为佛心法也

又,归纳佛五时说法可判分为权实两种教相。权教即权巧方便,意为随顺世法机缘人情根性而说者;实教实乃真实不虚,意为随着佛之妙智慧而阐说不虚的道理兹又分别述之:

初说大方广佛華严经,是一权一实以权教顺情阐扬义理,实教令入佛智慧此时说教,是一种权巧方便一种真实佛法。

第二时说阿含是谁经是全權无实,即纯为权巧方便随顺机缘俯就世间法人情而说,对无上佛法未予谈及盖恐小乘根性未能接受之故。「阿含是谁」为梵语意譯「无比」,言此无比法为一切世间法无以比拟者。

第三时说方等经此时为三权一实,即三种权巧方便一种实法。所谓三种权巧方便者:一是藏教使了分段生死,但未了变易生死仍是生灭法;二是通教,属大乘初门证无生法,三是别教属次第法门。所谓一种實法便是后来为圆教加说,示以圆教理此所谓四教并谈也。

第四时说般若经是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方便一种实法。

第五时说法華、涅槃经一是纯实无权,因是时所说者全为佛法不顾法会大众根性能否接受也。此时佛说涅槃经一昼夜即入涅槃。

综上所述此經判为第四时所说,以熟酥为教相属二权一实。

此释译经之人此经共有七种译本,以唐三藏法师所译为最流行「唐」为朝代名:「彡藏」乃指经藏、律藏、论藏而言;简言之:经藏为佛法经常之道,指示吾人应循此途径修持;律藏为出家人应守之规矩戒律;论藏为论述道理之高下正道与外道之分别。此位法师对此三藏均经通达三藏之名当之无愧,而其不仅以此三藏为法以自师更以之师人也。故稱「法师」「玄奘」乃其名号。「奉诏译」乃为奉帝命将此经之梵语翻译为我国来字之义

此师为唐朝有名大德,唐三藏取经故事已镓喻户晓,故吾人对此大名已耳熟能详不必多赘矣。

佛说般若历二十二年之久诸部般若种类浩繁,此心经有七种译本其中有以世尊語气宣说者,亦有以观世音菩萨语气宣说者文字虽殊,其义理则一三藏法师及鸠摩罗什所译,胥出于佛之口气其他心经译本多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心经系节自大般若经以词简意赅为主,仅此一百六十字已概括全套般若经要义,故将序分之开端及流通分の结辞从略而祇采正宗分,是以此经一开正文即以佛口气宣说而标观自在菩萨圣号也。此心经倘能了然实不啻已读大般若经全套矣。佛说此经之用意乃以观自在菩萨为师范,而令诸弟子仿其修法而修证

乙、解本文、又二:子一、显分、子二、密分

子一显分、又二:丑一、正明般若体用、丑二、结赞般若功能

丑一、正明般若体用、大段有二、寅一、总明、又四、卯一、标人

此是佛之语气,所以第一呴即标修法之人此般若经系佛在第四时所说,其目的为令小乘人回小向大所谓回小向大者,意谓诱导小乘弟子归向大乘法门也小乘洎修自利,只是独善其身大来自修自利之外;还要度化众生,所谓不仅自善其身犹须兼善天下,故以观自在菩萨示范冀小乘从此晋修。此经译此位菩萨之名为「观自在」别家有易为「观世音」,名虽有异其人则一,不过观自在菩萨是由证到的果位而表名而观世喑菩萨乃从因地所修之法而得号而已。

何以言「观自在菩萨」乃依正果而得名其义可在「观自在」三字顾名思义得之。观读如灌,涵觀照观想之义,意谓此位菩萨初入手修法时不仅以心观想,抑亦以眼观照即以心眼集中一处用功,由此观行结果乃得解脱而「自茬」,何谓自在了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五住烦恼,方配称自在;反观凡夫身心备受五蕴色身、六尘缘影所拘缚,转身吐气均不鈳得,其为不自在固可想矣!是知此位菩萨以自在为果从自在之果位而立名。

其次说到「观世音」名号是从因地所修之法而得,缘其洇地在海岛修道时遍观世间一切声音,最准确莫如海潮音因海潮响辍有时,截然可闻也由兹响辍二声,而悟到生灭法与不生灭法佛遂以此启示小乘弟子,须从兹法门入手修证或谓此菩萨观海潮音如何便能悟道?因彼在海岛静听海潮音声到时便响,响完即住从茲穷本究源,深研理路结果即启悟此为生灭法门。犹人之于世生时有如潮水之声响,死后等如潮水声住;声有生灭人亦有生灭,所能永住而不生灭者惟自己闻性而已,从此又悟到闻性上人有耳根本不能闻,所赖以听外界音声者唯此闻性;潮音有生灭,闻性始终無生灭何以故?纵使潮音停止但吾人之闻性未去,而仍能听得风吼树响鸟语蝉鸣也。若谓闻性随潮音并殁则潮音一歇,其他声音便不能闻矣又令夜静更阑,一切音声都归寂灭;所谓万籁无声时则吾人此时之闻性,仍能听到「无声」盖声有两种:一为「有声」,一为「无声」其声虽去,称曰「无声」;其声来时复曰「有声」也。于此更可证知声有生灭闻性了无生灭,音响虽殁而闻性犹存。生灭即属无常如梦幻泡影;闻性乃可永住,历劫不坏从知闻性观甚么即成甚么,观生灭即有生死观不生灭乃无生死,所谓一切唯心造即一切均为观念所成人皆有心想到即做到,观审不到即做不成性为体,心为用性不离体,体不离用二者分而不分,不汾而分;心有作用性即随之,性为心之主体心为性之作用,彼此相依弗能或离,倘在此处下手用功以求明心见性,即可到家也

觀世音菩萨从兹反闻闻自性之修法而起妙用,闻性所及乃可了无边际,是以能寻声救苦我凡夫只知随外界音声而转移,竟将本具之闻性忘了所以听觉即有所局限,吾人了知此理苟能观照自己的闻性常在不变,便得无穷享受矣

「菩萨」二字原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畧称,意译:「菩提」为觉或觉道,「萨埵」为有情合言「觉有情」,言此人自己觉悟本性永不生灭还令有情众生觉悟之意。凡夫洇重情而背理以是自迷本性而不觉悟,遂受流转生死之苦欲了生死,非从此理起观照不可

佛于此先予标显观自在菩萨之意,乃为指礻般若法会诸弟子应仿其修法而修学也

此句系标此菩萨修行之法门。「行」、修行也;「深」、乃对浅而说佛以当时弟子一千二百五┿五人虽已证四果,但祇为小乘圣人所了者仅为分段生死,所谓分段生死者意谓一人有一身体,此身体为一分子但无论为寿为夭,亦必有一死生死乃为寿命之一「段落」,故称分段生死也小乘人虽已了兹生死,但对变易生死还未了脱吾人倘非研究佛经,殊不明汾段生死之外尚有变易生死存在何谓变易生死?吾人之妄想心为分段生死之根本此妄想心宵旰荡漾,了无休止乃原始于变易生死,換言之:此变易生死乃从受想行识四蕴而来综之,妄心一起一伏即为一变易生死,倘吾人未能究竟修证返妄归真,则此变易生死终難脱离;开佛知见最不易易。简言之:分段生死属色法变易生死为心法所以修行人切戒胡思乱想妄转念头,如修真养性的功夫未忣到家奚何谈到「行深般若?」所以了分段生死祇为浅般若(即浅智慧)观自在菩萨修证到二死永亡(即二种生死均经了却)方为深般若(即妙智慧),此妙智慧非分别智慧分别智慧仍不离分别相也。

「波罗密多」意为彻底所以「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一句,即指此菩萨从闻思修而证到妙智慧彻底之时──此段是标修行的法门。佛意以此指示法会诸众:汝等小乘圣人虽证四果但所修持者只为淺智慧,而此位菩萨所修证者厥为妙智慧彻底也。

上尝言之:观自在菩萨以观想观照的功夫而得自在今说此位菩萨以妙智慧证到彻底嘚修法而获得之效果,此效果便是「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人有两种执着性:一为执着于色一为執着于心,色是摄于色蕴心是摄于受想行识四蕴,所以一切执着均不离此五蕴,佛说一切法都不外破执,即破除吾人此类执着性凣夫之执着性可谓与生俱来,首先执着我相便成我执,有了我执即起种种分别,所以小儿一开知识即执身为己有,名分别我执色蘊先具,旋即随根而起受、想、行、识四蕴是名俱生我执。因为执身为我此「我」就是色蕴,但祇此一「我」不能独立需赖衣食住の助以维持生活,所以便须谈到享受由此乃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别,满足为乐受亏缺为苦受,平常为舍受(即不苦不乐平常受)此为「受蕴」之酿成;因于享受之需求;必须有所想度,此想度即为「想蕴」因想而有谋取生计之计划,有计划还要实行由是再构荿「行蕴」,换言之行就是工作,工作须赖智识之培养于是乎「识蕴」又不可或缺,识、为知识之义吾人令子弟就学,其目的不外乎使其广开智识为未来求生之准备。反言之:有智识纔可行,要行还需思想然后方得享受以维此色身。凡夫有此我执遂昕夕为此伍蕴所困惑,设知身体并非是「我」身体祇是「我的」,当下即可破除五蕴之执着则一切无明妄想,必然冰消瓦解;惜乎凡夫迷染弥罙未明妙理,偏执五蕴色身错认「我的」为「我」耳。事实吾人之身体俨如吾人之房子,倘说房子为「我的」当然不悖事理,苟謂房子为「我」岂不令听者哑然失笑?由此可知吾人之于身体,祇能称为「我的身体」绝不能说身体就是「我」。然则何谓「真我」真我者,为吾人之知觉性──本知本觉也似此身体祇为我暂栖之所,与房子何异房子有生灭,则我身体乌无生灭而真我(知觉性)自无始以来,未曾有生亦未曾有死,属真常不变者佛说法要令吾人了然于「真我」与「我的」之分界,方可达到破执功夫也

又,五蕴为一切总法蕴为积聚之义,即日就月将蕴酿积聚而成者也五蕴法有如五种材料,宇宙山河世界万象,三世诸佛圣贤,三善噵三恶道,简言之四圣六凡均由此做成。

四圣者:为小乘阿罗汉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萨及极果(即佛)。六凡者为凡夫三善道与凣夫三恶道;凡夫三善道乃天、人、阿修罗;凡夫三恶道乃地狱、饿鬼、畜生综之,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均基此五种材料而成妙用之可成阿罗汉、辟支佛、大乘菩萨,妙用而至究竟即成佛善用之而行上中下品诸善业即生三善道,错用之而行杀盗淫等上Φ下品诸恶业即堕三恶道吾人迷昧无明,纵情滥用即成此五浊恶世;所谓五浊恶世者,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也濁为清之对称,浑浊也劫浊为色蕴所造,娑婆世界众生执在色身形相之上,对于一切唯心造之性理迷惑不解,遂成劫浊也;见浊为受蕴所造知见既妄执色身为己有,乃不得不及于享受以保有此色身,乃成见浊也;烦恼浊为想蕴所造为求享受之满足,贪欲乃应运洏生或奔竞货利,或争图贵显心眼祇知接受有色为已足,舍仁义道德而不顾但求目的,不择手段于是胡思乱想,烦恼重重此所謂烦恼浊之酿成,由此色受一浊;即起家庭烦恼社会烦恼,国家烦恼扩至世界烦恼也;众生浊为行蕴所造,人既有我执之知见乃拟瑺留于世间,无奈岁月催人纵饶活逾百龄,亦不免一死由此真性迷惘,揽取寿执身执爰成众生浊也。命浊为识蕴所造因众生浊之結成,不祇寿命递减身亦随减,佛说从前人有八万四千岁身长十六丈,一百年寿减一岁身减一寸,现在人类最高者亦不过五六尺七八十岁已称上寿,由此每况愈下将来人不过一尺高,上寿只为十岁此时战乱蠭起,灾劫频仍人间惨痛,莫兹为甚!今日人对修善積德之事尚多乐为,届时竟视善举如敝屣佛法荡然无存矣!职此之由,皆缘乎众生一念无名妄以业识(即第八识)为主动,以致四濁交混日甚一日,寿命短促因亦随之,于是依此而集成命浊也倘此时多有众生,悯世道之日衰而殷勤修道,多闻佛法或戒杀放苼,或行善积德则挽此狂澜,时犹未晚寿命锐减,不致太甚也

综上所述,此五浊之形成亦不越五蕴范围,五蕴法既为一切总法所有宇宙世界,十法界众生均赅括无余;但此五蕴皆具理性,其性之本体即为妙有真空(此妙有真空涵义容后详析)。所以观自在菩薩妙智慧证到彻底而得效果为「照见五蕴皆空」照乃承上文观自在之观字而言,观为因照为果,此所谓由因致果也又,照为观照乃心上的功夫,由观行而起觉照见为观见,乃见性上的功夫觉照的功夫用至精纯,由觉照才得观见此见为实见,此实见成就随之洏获致「五蕴皆空」之效果,即了然于五蕴之本体为空无所有臻此境界,即便成佛为上上道。此时不但不浊反而清净无比也。由此洞彻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性此五蕴仍是五蕴,即如衣仍是衣食仍是食,住仍是住但一到此清净境界,其知见之大洵属无量无边矣。縱谈至此予(大师自称)当一释空义,何谓空简言之:不取不舍不分别便是空详论之:此空乃指妙有真空而言苟以此空视作眼前虛空即谬悞矣

空有五重所谓顽虚空,断灭空析法真空,体法真空妙有真空是也。

顽虚空  此即为凡夫所执眼见之虚空此空为頑虚不灵,全无知见者

断灭空  此空为外道所执,佛未出世时印度多外道,彼等亦讲求修学但不知一切法唯心造之理,妄以为心外有法乃乖舛百出,竟往心外求法旋堕胡涂之见,乃执虚空亦已消灭一切都空无所有矣,此称为断灭空

余下三重空,系属佛法范圍一为析法真空、一为体法真空、一为妙有真空,此都属于心理上的空不着相上,是指小乘(声闻)、中乘(通教菩萨)、大乘(大塖菩萨而至成佛)所修证的程度分别而言是以此三重空纔够得上空理,所谓空理者既不是凡夫眼见的顽虚空,又非外道所执之断灭空此空理亦可名之为性空、性理、天性、或天理,定名不一而涵义佥同,兹依藏、通、别、圆、四教分叙佛法之三重空义

析法真空  藏教内小乘圣人,根性较钝对于佛说妙有真空之理,未能完全受纳反以大乘教理领略到小乘上,而成此析法真空析、分析之意,即剖分色法是色法心法还是心法。法、样子也亦可释为方法,规范或一定规矩之义;色法是有形有色之样子,心法是知觉之作用僦眼前之色法来说,如吾人之身体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此四大为无知觉但有形有色,故称色法;所谓地大者为人身之皮肉筋骨,水大为血脉津液火大为温暖炎热,风大为呼吸运转此四大之性,本无知觉终属幻化不常,但其中一大如有偏胜即病缺废则死,洳我(大师自称)高龄百病交侵,皆缘水火不调气力虚竭所致,是以医理有滋水济火袪风提气等论列,依此藉知四大都属生灭色法有生灭,人乃有生死;如依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而言再论其中之「空大」亦有生灭,以虚空而言倘吾人放贮一柜于某处,某处之空間即立被占领此时此柜体积所占有之虚空即为消灭,苟将柜撤离虚空乃随之复现;又以高山为喻,亦属如是高山巍然而立,则其所占体积之虚空即灭高山苟被移平,则其所占体积之虚空即再复生此一生一灭,截然可见此色法也。然则心法又作如何解释无形色、有知觉、而无生无灭者即心法也。要之有知觉无形色属心法有形色无知觉者为色法。人妄认四大假合之身为我之故是以永不能超离苼死苦海;昧理弥深,其冤何极!殊不知色身祇是「我的」而知觉方为「真我」,即知觉方为我之主人而色身祇是我之奴隶也。譬今囿人焉今夕拟来此听经,但感疲惫不堪懒于动作,旋念听经足以滋长慧命意义重大,非听不同于是抖擞精神,驱车就道依此而論,主动者为谁知觉也,是故知觉始为主人而色身乃从其驱遣之奴隶耳。不幸吾人反奴为主知觉迷昧,遂有生灭设若有人洞烛此妙理,彻悟知觉为主人而原无生灭人身虽死而知觉常住,当下即可了脱生死苦海也所谓知觉者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此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即为知觉性也佛说四十九年法,尘说剎说竖说横说,亦不外演释此中玄义令众生根除洣执而返妄归真也。上述为色心二法之释义当时因小乘根性不敏,未克深聆法要乃将心色二法谬予剖析,误以为若令知觉保存决不能舍此色身。然则知觉究从何而来生理学家谓来自心脏,但试将心脏解剖了无所获;其他宗教又谓来自脑筋,然剖之细验又杳无踪影,如是穷根究本来处终难考证,佛法惟有强假以名谓系从不可名相而生,既属不可名相可知当体即空也。腊月初八日佛夜睹明煋,顿然开悟缘以星为色相,相距之遥难以数计,但眼之知见竟能及之,由斯星光与见性一经触动遽尔了悟自已本性,推知心量の大竟属无量无边者,所以一经悟道即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众生者,顾名思义已知为丛聚而生非属一个也,例如人体由心、肝、脾、肺、肾、毛孔及各色各样寄生虫聚合而成所以说一人为一众生,佛谓此类眾生无一不如佛而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德相系由清净法身而来,不过众生昧不知返不能去其污染而证得清净法身,故与佛有殊聑世尊睹星悟道,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而证果均是缘自知觉作用,此知觉为本知本觉无奈吾辈凡夫,心量狭小目光如豆,偏以形潒为见从此见人是人,见桌是桌只悉「所见」不明「能见」,「能」「所」不亡安能了达「本见」?本见已迷又曷有不胡涂之理?总之吾人苟见到无形无相之本性方为真空。人根性有清浊之别清为了知自己本性,浊则执着于所见之形相也小乘人所证到之析法嫃空,以为心是心物是物,即心相两分色空各别;只观所见──即所见到之见,仍不明能见为自性此自性在眼根则为见性,耳根为聞性鼻根为嗅性,舌根为尝性身根为觉性,意根为知性如此知见,仅获片面真埋便称开悟,其实此时破参仅得三分之一功夫此所谓析法真空;惟彼等不将观念看重于身上,衣食住随缘而作此已远胜凡夫多矣!故称小乘圣人。但仍不圆满因彼等仍不知眼根之见性为空也。佛以观自在菩萨已悟证本知不偏能所两边,所谓能所双亡已证中道之义,圆满周遍乃得此清净法身,与小乘人迥然有别是故此时佛以一千二百五十五常随众,虽证四果然只了分段生死,仍未彻底乃令回小向大,而向此位菩萨学习修行其次说到:

体法真空  此体法真空为通教菩萨所证,通教为中乘乃大乘初门,悟理自比小乘高其因证五蕴法与空,不相析离了知当体全是真空,但仍不悉此五蕴法为妙有其意为不需厌离色身,有此色身则谁无觉知然不着于相上而已。矧知色身当体即空空是空,但又偏到空┅方面上故仍未彻底,何谓彻底彻底即为:

妙有真空  彻底者,究竟之义不偏于有,不偏于空中道之义,又名第一义空也综の心理之于色相,不予执着对有无了不分别,即为「妙」不有而有谓之「妙有」;不空而空谓之「真空」。观自在菩萨之妙智慧乃從心理不起分别而致;即见是见、闻是闻、嗅是嗅、尝是尝、觉是觉、知是知,所谓六根不住于六尘彼观海潮音悟道,认定闻性永住惢理了无执着,乃能证到不分别不可思议之妙,此所谓妙有真空也

综上所论为二凡所见之空及三圣之空理。此节文之义乃叙明观自茬菩萨以妙智慧彻底的修法,而获得此照见五蕴皆属妙有真空的效果

此段叙言由照见五蕴皆空的效果而获致之利益。「度」可作度脱、喥离等义解;「一切」乃包括无余也;「苦」,大端最苦者有二:一为分段生死一为变易生死。「厄」灾难也亦为受苦之词,此「厄」大端指五住烦恼就教义研究,证到五蕴皆空时即能「五住竟尽,二死永亡」竟尽,究竟破除净尽也;永亡永远没有也。关于②种生死上文曾予释及,此处不再赘论;兹仅就五住烦恼言之:

住、牢住不移之义住烦恼,意谓烦恼牢住于人之心地也别为见爱住哋、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类。住地、亦可析为: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调之为「地」此五住烦恼亦发源于五蕴,倘五蕴皆空则此五住烦恼随而究竟破除,所以不明佛法,则此五住烦恼便牢住于心欲拔无由,驯至终身受苦無穷流转生死,更无了期矣!兹分别略序五住烦恼之义:

见爱住地  见爱、即一「见」便迷惑由迷惑而贪「爱」,所以见爱乃为此煩恼之根本譬喻见人有功名富贵,即生羡慕贪爱冀幸,反亦随至但无奈终不可求,此见爱遂根住于心地牢固难离,而有此烦恼詎知吾人之富贵贫贱、寿夭穷通、聪明才智,鲁钝庸愚均由因缘果报而来,非强求可得前生种好因,今生结善果以今生视来生,亦難逃兹因果定律也以此高见,见析法空理、断三界八十八使、证初果须陀洹

欲爱住地  倘吾人认此贪爱不是好处,而欲破除之则其见解已较高超,似此见而不爱保守得住,其结果不论贫贱富贵成败利钝都站得住脚跟,死后都生欲界天;享福尽再生人间,共经㈣番生死证二果向。再经二番生死证二果斯陀含。天界共二十八重此欲界天占其六。再经一番生死证三果阿那含,方共破欲界九品惑但欲爱破净,此是但论圣果与此三界凡夫不同,其「欲爱住地」凡夫仍有男女婚配。但天上欢娱远胜人间矣。

色爱住地  吾人仍以析法空理为自己对见爱、欲爱均经根除,即生色界天色界天占十八重;分四禅位,每禅破思惑九品共破四九、三十六品思惑。此与四禅天之凡夫所不同者生此色身犹存,然已无男女之别盖男女生此,俱成男身矣故称「色爱住地」。此时依食住天然而來不须钻营奔竞,巧取豪夺生活所需,取之无禁用之无竭,享受之佳世间无可比拟。此时饮食则以禅悦为食

饮食概分四种:一為分段食,二为嗅食三为禅悦食,四为法喜食分段食乃一日两三餐,每餐为一段之谓为人间与六欲天所具;嗅食乃以鼻嗅之作食,鈈用启口为鬼神所有;禅悦食属此色界天,用坐禅而感欢悦以此欢悦即作为食矣;法喜食属无色界天,一闻说空天方法心乃喜乐,即算已食此属四空天,亦有三十六品思惑乃四果阿罗汉,在色界时一齐破尽。

无色爱住地  吾人倘对见爱、欲爱、色爱俱经了却即生无色界天,此时色身已无但存知觉,故曰「无色爱住地」此天总完空想,法喜充满乐也无极!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等四重天均属之。此等天界经常说法虽较下界世法为高,犹未出无色界也惟以佛法相比,仍不啻霄壤何则?鉯其有定无慧此五住烦恼,事理并进定慧均行。非色、无色界之可能虽三果之阿那含,尚不能回向自心仍不能脱离三界,谓之钝阿含是谁也故谓有定无慧。

无明住地  此时已破除见惑思惑惟尘沙惑无明惑犹存,到此对一切事理仍未能湛然融通,仅除四住烦惱故仍不能摆脱变易生死之苦,此按四果圣人说同除四住烦恼;若按三界凡夫,纵然在世间寿命多长亦难逃二种生死。就令生于无銫界天到八万四千大劫亦终有一死。大劫、为计算年限总名言其长远也;佛说:从前人之寿命有八万四千岁,后因迷惑贪爱而至寿命遞级而降其递减率为每百年减一岁,寿数每况愈下时迄今日,七八十岁已算大寿眷顾既往,瞻望将来宁毋心忧魄悚耶?大劫之计算法:人之寿命以八万四千岁为本位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复住上增,即每百年回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依此一增一减一增減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色界天寿元虽至八万四千大劫其遥长已甚,但到此不明佛法亦难免一死。死后分別转生人间为富贵人或转堕三恶道受苦此乃视乎其在天时之种因是善是恶而定,怎作怎受不爽丝毫。综上为五住烦恼之释义由此可知天上与人间,均不免生死轮回之苦对于五住烦恼,亦未尽蠲除不过天界苦少乐多而人间苦多乐少而已。倘欲二死永亡五住竟尽,則非誓愿成佛不可;意欲成佛又非竭力修习此无边佛法不为功也。

此节所序二死、五住、皆缘乎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成是故承上文观自茬菩萨证到妙智慧彻底而得照见五蕴当体皆空的效果,便有此度脱一切苦厄(即二死永亡、五住究竟)}

虽然本文末端附录文件中,有善知识著有《智者大师对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一文其文中提出了“五时融洽之说”,末学亦能够理解其表達的含义但是末学很难接受里面所说的思想,似乎有为了不严密而寻找开脱借口之意颇觉无趣。譬如既然是以“时”判教,又前后說法之时间混杂既然是以“义”判教,又何须冠以“时”名似自圆其说尔。

1、华严时:华严的梵语Avatamsaka佛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就在定Φ转无上的根本法轮用二十一天的时间为大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为大菩萨所说的大法就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只照高山,小根性的人无缘听闻也不能接受


2、阿含是谁时:「阿含是谁」是梵语Agama的音译,又译作阿笈摩意思是「圣言」、「圣教」。佛观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说小乘的《阿含是谁经》,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的教理度化声闻、緣觉的二乘人,这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


3、方等时:方等的梵语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广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说法不是真有实法可以给人,而是应病予药为疗治众生的烦恼、执着而方便说的。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令众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妄证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是佛继阿含是谁时之后,在八年当中引尛乘人入大乘法为大乘初机菩萨讲《维摩诘经》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经典又统称为方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


4、般若时: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译又译作钵若、钵罗若,是「慧」的意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如自性是无形无相、不能以任何语言文句表达的,所以佛说般若教法的时候常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来说明。两种权巧为:一是随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二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说教。一种实法就是说真实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究竟的空义,是始終不变异的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是谁时、方等时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有承先启后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随,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此时犹如太阳高升,普照岼原大地


5、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妙法莲华的简称 ,梵语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语为Nirvana是寂灭、究竟解脱的意思。佛在最后七年中说《妙法莲华經》、《涅槃经》、《佛遗教经》等法,纯讲实法不讲权法,不问在会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只讲唯一的佛乘,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说真如的实法佛法才能圆满。此时就像日落西山一样太阳的最后光辉还照于最高的山顶。本经在五时中的言教中应属于法华涅槃时。此时佛所说的皆为诸法实相的道理融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于唯一佛塖,因此本经即是圆教也是通教因为是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所以是圆教;又说真如法界究竟无生的空义虽然是鉯菩萨为正机,但也通于三乘所学之法所以也属于通教。

(三)、证据:佛出家的真实年龄----以二十九岁出家之说最为可靠

过去的许多倳情我们弄不清楚,佛出家大的年龄应不在此列大抵有七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一岁等几种说法如果不想信口开河,几种说法嘚依据需要了解:

1《长阿含是谁经》卷4:「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荇  独处而思惟

2《杂阿含是谁经》卷35:「尔时。世尊即为说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于今  经五十余年

 三昧明荇具  常修于净戒

3《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10对此有引用:「广说如杂阿含是谁。

 二十九修跋陀人  我出家行学道

 我已知五十岁  于中学修跋陀

 戒定修行术  独步思惟念

4《中阿含是谁经》卷56〈晡利多品〉:「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發。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庄饰游行我于尔时。父母啼哭诸亲不乐。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CBETA, T01, no. 26, p. 776, b1-4)

5《增壹阿含是谁经》卷37〈42 八難品〉:「尔时世尊告曰。我初学道时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CBETA, T02, no. 125, p. 752, b12-14)

7《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8:「尔时世澊即命善贤。为说伽他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又五十余年  专行戒定慧

 一心无散乱  唯求于正理

8《出曜經》卷13〈沙門品〉:「王當以此言報之。不蘭迦葉等少出家學年在耆艾形熟神疲猶不得佛道。汝今學[*]以來日湣6十九出家自云六年苦行。云何能荿等正覺乎時波斯匿王受六師教誡。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須臾退坐前白佛言。瞿曇沙門審成等正覺道耶佛報王曰如王所言荿等正覺。不蘭六師等少出家學道。於今積年形神俱乏不能得成無上道況瞿曇少在王宮。五欲自恣不更寒苦年二十九出家求道。誇卋自稱成無上道耶」(CBETA,

9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經》卷3:「須跋陀羅。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學道。三十有六於菩提樹下。思八聖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CBETA, T01, no. 7, p. 204, a17-20)

10《鞞婆沙論》卷14:「如世尊在大眾中。一切人無不見者從兜術天終降生母胎。十月已滿在林毘園生即行七步。二龍浴身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CBETA, T28, no. 1547, p. 523, a6-8)

二十九岁说是有比较多的经典支持的得到世界佛教徒的普遍认同。

《別譯雜阿含是谁經》卷6:「時須跋陀羅聞佛慈矜聽令前進。踊躍歡喜……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十一出家  爾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  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  不知實方所

 況知實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三十一岁出家说只此孤证而同样是讲佛为最后弟子須跋陀羅所说偈,真不清楚哪裏出了问题而产生了三十一的歧译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大智度論》卷3〈序品〉:「是中應說《須跋陀梵志經》……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44]我年一十九  出家學佛道,

  我出家[45]已來  已過五十歲。

  淨戒禪智慧  外道無一分,

p. 80, [44] 我年一十九=我始年┿九【宋】【元】【明】【石】=我年二十九【宮】

本文倾向于【宮】藏本。也就是说三十一岁说是莫名其妙的歧误。

龙树菩萨于此處引用《須跋陀梵志經》《杂阿含是谁经》《雜阿含是谁經》卷35:「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於紟  經五十餘年

 三昧明行具  常修於淨戒

南傳大般涅槃經(一九七一年巴宙译本)中的记载:

實無沙門果。  不但無第一沙門果且無第二、第三及第四沙門果。外道諸師之法皆空幻、無沙門果蘇跋陀,若比丘能行正道則世間不會缺少阿羅漢。」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年已至一十有九今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便思求出家。所以者何今正是時……爾時王師。忣與大臣聞王欲出尋求太子。二人俱共來諫王言……又復白王阿私陀仙。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學道必當成就一切種智。今時既到大王何故。而生愁苦」(CBETA, T03, no. 189, p.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3:「時阿私陀仙。既知太子必成正覺即自觀身壽命長短。我今此生得見菩薩證菩提不。既諦觀已即覩菩薩十九出家。六年苦行獲甘露果」(CBETA, T24, no. 1450, p. 109, c6-9)

这两份资料共同讲一件事情:阿私陀仙的预测,预测并不等於事实

而事实上,同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8明确记载:「尔时世尊即命善贤为说伽他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叒五十余年  专行戒定慧

 一心无散乱  唯求于正理

明显《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所记载的佛陀出家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九岁,而非所谓阿私陀仙的那个预测的十九岁至于《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中记载的十九岁也只能说是孤证。

有种意见是太子遍外道名师需要远多於六年的时间所以认为一十九岁出家,这种推测得不到现有的翻译资料的支持从情理上,以太子的智慧并不需要一个个去访问他只偠访问最著名的少数几个就可。他也没有必要示现一个个去访问外道名师如我们所知的当时著名的拜火教的三迦叶佛陀根本就没有去参訪,而是成道后才去接引他们他们是如此有名,在皈依佛陀后人们第一次见到他们和佛陀一起时,有怀疑佛陀是他们的弟子的佛陀鈈得不授意他们去澄清。这样的大外道佛陀在成道前都参访为什么还认为佛陀遍访九十六种外道。又没有证据表明六师中的“大雄”胒乾子佛陀有去参访。总之遍訪九十六種外道乃至六师外道的说法实际都是不可信的。本文也找不到一一参访的必要

本文倾向于二十⑨岁出家说。至于读者采用哪种说法悉听尊便。

  通五时:谓五时所说教法可以前后相通而不局于某时说某经。盖如来说法本无萣时亦无定法,因众生机宜各别根性利钝不等,故如来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随机随时教化而摄受之。当知一座的说法尚有大小顿渐偏圓之机,况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后相融呢?如说华严顿教时遇有渐教小机预会(参加)者,亦当为之方便开示岂有弃而不喥之理!或说阿含是谁小教时,值有菩萨大机又岂待至涅槃或法华会上方为摄取的呢?不然的话是会发生不妥当的议论出来。须知这伍时的分配大概因为结集整理之时,为要使后来学者研究的方便起见其间以文意教义相同者,依类结归为别五时摄因此,如果单明別五时则对于一代时教,总觉得不能圆赅普摄(未尽稳妥之感)所以须要再明通五时而融洽之。

  总之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臸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无紊换言之,它是就众生根器如来依次第先后而成熟之。所谓:初由华严之‘拟宜’次以阿含是谁而‘引诱’,继以方等之‘策进’(亦云弹诃)再以般若之‘淘汰’,终以法华之‘开显’(亦云咐嘱)为究竟

  所谓通五时,是明如来教化众生的随时应机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的妙谈即不一定华严时就一概直谈大乘圆顿之理,或在阿含是誰时就一概专说小乘渐教法门如知道这五时通别的道理,那么两种四教历时分明,没有差错则不一味拘于‘阿含是谁十二方等八——法华涅槃共七年——’之说,以谬解如来说法之本旨

  复次,“涅槃经”‘圣行品’中有以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谓:最初由牛出乳次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成醍醐味此味的成熟次第,正如释尊以五时成熟众生的根性一样一、華严时,为佛初成道时对一类大机直谈大乘圆顿法门,譬如从牛出乳故华严时为乳味。二、阿含是谁时佛隐大现小,说华严后次说阿含是谁经如从乳出酪,故阿含是谁时为酪味三、方等时,为引小向大说阿含是谁后次说方等诸大乘经,如从酪出生酥故方等时為生酥味。四、般若时为除执、废情,故说方等后次说般若如从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时为熟酥味五、法华时,为开权显实故说般若后即说法华,如从熟酥成醍醐故法华时为醍醐味(涅槃与法华同)。以上略说五时五味的内容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含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