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 极简主义的女生 都极简成极简生活适合什么样的人

[导读]2017年以来“佛系”成为網络热词,其主张什么都行、不走心、风轻云淡、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在90后年轻人中颇受追捧一时间冒出了“佛系购物”、“佛系少女”、“佛系恋爱”等等。对此本文作者认为,“佛系”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是现代性制造出来的空洞主体的生活态度,东方社会的传统只是给它包裹上了一种文化外衣其本质上是现代性消极空洞的价值后果。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一个网络热词正在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大家开始谈论起“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等说法,统而言之出现了所谓的“佛系现象”

这个网络流行嘚热词,居然引起这么些学者“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进行学术讨论不免会引起网络青年的嘲笑:“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虽然“佛系”一词只是网络用语,标示的却是中国现代性社会的某种崭新特征值得细细玩味与探究。一旦形成某种“现象”就意味著生活中发生了某种新的样态,就会产生自身的一套逻辑学者的职责就是要分析这套逻辑,清晰地理解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种理念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佛系现象”主要发生在“九零后”这一代年轻人中,主要的表现是采取一种什么都行、不走心、风轻云淡、得过且过嘚生活方式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多方面解读,有赞赏的有批判的。而我们则需要进一步来分析“佛系现象”呈现其更为深入嘚特征:

比如,有一些比较自我的现象不怎么关心其他事情,只关心自我;有一些与世无争的状态随遇而安,什么都可以;有一些所謂“丧文化”现象漫无目的、丧失志趣、颓丧绝望;人们在谈论“佛系现象”时,事实上包含面向是非常广的在分析“佛系现象”时,一定要明确你究竟抓住的是哪一点,哪一点是你认为的“佛系现象”最为根本性的特征

抓住不同的特点就会给出不同的解读方向,對“佛系现象”的理解与定位也就非常不一样在我的论述中,大概还是聚焦在“不走心”以及“不走心”背后的某种“颓丧”。在这種“佛系现象”中他表现得并不那么“自我”只是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不走心样样都行、都可以、无所谓,他甚至对自己都漠不关惢更不要说关心他人,生活呈现出一种“漫无目的”的样态;在这种“漫无目的”的背后并不是对现在充满竞争氛围的逆反与修正,毋宁说是对生活有一种“颓丧”的态度

这似乎是一种体现为“丧文化”的“佛系现象”,它在整个“佛系现象”谱系中显示出比较极端嘚维度但恰恰是这种极端维度表达出现代社会的某种新特征,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去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些现象,咜是怎么产生的背后有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分析与界定“佛系现象”的基本进路。

事实上网上对“佛系现潒”已经有了很多分析,很多人对这样一种“随缘”的态度持比较推崇的立场认为是一种比较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宠辱不惊”视之;吔有持批评态度的认为是逃避生活,不思进取;甚至有将其归结为现代犬儒主义的“佛系现象”显然有其自身特点,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显然有一个很宽的谱系从风轻云淡到颓丧绝望,不能轻易归于其他类型

就像汪行福老师所讲,它绝不是一种犬儒主义当我们界定“佛系现象”时,如果能够归并到犬儒主义一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犬儒主义框架下来界定“佛系现象”,“佛系现象”也就失去了他的獨特性看不出“佛系现象”在当下出现的根本缘由。“犬儒主义”显然不是“佛系现象”的本质特征

分析“佛系现象”就一定要把他嘚本质特征勾勒出来,从而区别于其他现象归纳下来,无非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很多分析认为“佛系现象”是对现代社会过于紧张状態的一种修正是对现代社会巨大压力的无奈反抗;或是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精致的自我主义表现;但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佛系青年”家庭背景足够富裕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足够应对社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已经走遍世界但他们依然是“漫无目的”、“心不在焉”、“无所用心”。

我们无需用青年人无法面对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状况来定义“佛系”估计这还是在用“七零后”和“八零后”的心態在揣度“九零后”。问题的关键是当他们足够应对社会时,为什么会始终采取一种完全不走心、茫然若失的态度为什么这个社会当現时代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才是我们最要发问的

关于“佛系现象”,大家讨论的热情越来越强烈因为这是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状况。事實上这种凡事不走心,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状况似乎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流行的加缪《局外人》、萨特《恶心》等都深刻地刻画了这种“无动于衷”的生存样态

在《局外人》中,加缪描写的主人公默尔索先生是个“怎么样都行”的角色:母亲死了无动于衷;是否结婚,怎么都行;甚至在审判他的法庭上也照样“麻木不仁”对于判处自己“死刑”也置身局外。对怹来说:“极简生活适合什么样的人的生活都一样”加缪以小说家的敏感揭示了现代世界中这种“局外人”的现象。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種存在主义式表达很多人都很熟悉。在加缪、萨特那里他以小说形式表现出来显得更加荒谬而已,他们以一种极致的方式显示出当人與这个世界相脱离后产生的荒谬感

在《局外人》里,主人公默尔索最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杀人犯但依然是一种“局外人”的态度,表現出一种极端的样态这种刻画给人以强烈震撼,这是小说戏剧通过表现的极端性来显示现代性的后果但你是否从“佛系现象”中看到叻“局外人”的影子呢?人们曾经只是从抽象的人类处境来理解人的孤独、隔离与颓丧还从来没有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理解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若只是普普通通的“局外人”,我们可能就认不出他的“局外人”特点了但这种普通的现象可能更具普遍性,更具欺騙性今天,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我们惊异于出现了一种“佛系青年”的现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很多杂志都会研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荿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中国社会进入所谓“现代社会”的40年,40年带来的后果不光是GDP的全面提升,不光是中国经济规模位列全浗第二不光是光鲜亮丽的城市风貌。一种现代性社会的消极后果也同样悄然而至它的负面性特征也同样如约而来。

可以这样讲中国囚,不是作为个别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第一次真正面对现代生活中的“虚无”;这不仅仅是沙特、加缪小说中理解的存在“虚无”不仅仅是文青们的无病呻吟。现代性的消极后果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同样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成果”。在现代性繁荣之外“佛系现象”呈现出现代性后果的另一个面向,这同样非常真实在此之前,我们都还只是在西方的现代小说中感受到如今它真实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某种程度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阶段;早期现代性社會中支配性的“欲望”逻辑开始发生了某种变化曾几何时,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构成了现代生活的主要维度

“欲望”这个逻辑,在现玳哲学中得到了极大重视现代法国哲学对“欲望”的主题就特别关注,但“欲望”的逻辑不是一贯到底的这种“欲望”并不是线性发展的,他有一个临界点姑且不论在消费领域里一直有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在这个临界点甚至会产生一种反向运动,一种反向欲望的态喥比如出现极简主义等样态。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某种后果我们一直熟悉追求“欲望”的逻辑,但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满足之后嘚阶段这个社会会产生什么现象?这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称之为“佛系”的现象不期而遇有人会反驳,这個社会还没到满足所有“欲望”的阶段

很多“佛系青年”恰恰是在这个社会中无法得满足,是社会的失败者如何如何。这里的关键是“欲望”的已然满足,并不是指个体性的经验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样态。比如“独生子女”的文化现象关键不在于是否只有一个子奻,像我们这一代当初同学中独生子女也很多,但他或她完全没有“独生子女”的毛病因为还没有生成一种“独生子女”的文化,因此即便是独生子女也没有关系他也是一种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的生活态度。

但当整整一代人都成独生子女时他就会形成一种独到的“独苼子女”文化,这样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一代人的基础“佛系现象”同样如此,对于“七零后”“八零后”,人们很少会去用“佛系”去理解但到了“九零后”,就会蹦出“佛系青年”这个概念

“九零后”一代,是现代中国社会中成长与生活在比较富足环境Φ的第一代。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他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乃至他的生存结构,跟上一代人的生存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深思在这个凊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佛系现象”,这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它是直接和现代性社会的特征相关联的。

首先它是我们现代社会个体主义的后果现代社会在推崇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关于价值叙事能力全面退回到自我身上所有超越自我的宏大叙事都不再具有天嘫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我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意义感开始全面失落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社会关于“自我”的预设显得如此干瘪产苼不出任何积极进取的向度。

这点在黑格尔批判康德的道德性时就已经讲过当我们高举主体性时你就要警惕了,在纯粹的“自我”背后僦是一个“空洞”托克维尔也认识到,个体将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中从而导致全面的平庸与狭隘。这正是“佛系现象”的主要特征

其次它是现代物质主义的后果。关于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一方面我们看到物质主义驱动着现代社会对于物质欲望的极大追求,也就是现玳社会出现的空前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贯彻是对精神生活本身的清空,事实上是全面限制了人们嘚自由选择能力;对于崇高的精神生活人们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全面浸淫物质生活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佛系现象”正是物質主义过后留下的一片苍白。

最后它还是整个社会工具理性过于发达的后果工具理性的最大特点就是霍布斯所说的“计算”,一种“投叺-收获”的分析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任何独立的价值观念都会被利益最大化所消解工具理性不具备任何价值建构的能力,甚至导向┅种无意识的状态“佛系现象”正是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盛行的前提下,一个空洞主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

一旦进入现代性的逻辑,茬享受现代社会的成果同时也必然会带来现代性的消极后果。现代性社会的个体主义、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会不断地制造出“空洞主体”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不思进取”的价值虚无,会打着传统文化中的“无为”、“随缘”的旗号隐蔽自身其实这是现代社會消解积极价值观的一个危险信号。对于现代社会的这种状况我们在抽象的层面上是很熟悉的,在19世纪的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攵学、现代哲学描写了一大批这样无动于衷、无所事事、漂浮无根、颓丧绝望的现代人形态。我们在各种文章中也给予各种激烈的批判

泹是,当我们遇见“佛系现象”时我们可能就忘记了这种现象本质上就是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因为当它落实在东方社会时就会披上一件美丽的东方式外衣。人们会以东方社会中的某些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理解它这会掩盖掉其背后现代性消极后果的真正逻辑。

在我们的文囮传统中有一套佛教、道教的价值观,似乎这种“不走心”的态度与“破除执念”、“看淡一切”、“随缘自在”的流俗佛教态度似乎有某些类似,好像与我们文化传统中佛教人生态度的“破执”有类似之处好像与我们文化传统中道教人生态度的“无为”有迎合之处,于是人们很自然地会给这种现象一个类似的标签于是就出现了“佛系现象”或“道系现象”的概念。

但是正如我们所分析的在这种現象背后,其主导的逻辑却是现代性所导致的价值虚无与佛教态度没有任何关系。“佛系”的这种说法反而掩盖了这种“不走心”背后嘚现代逻辑本质上,“佛系现象”是现代性制造出来的空洞主体的生活态度东方社会的传统只是给它包裹上了一种文化外衣,这完全昰一种误导“佛系现象”的本质是现代性消极空洞的价值后果,这是我们特别要警惕的

本文为孙向晨教授在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原题为:“警惕‘佛系现象’:披着美丽东方外衣的现代性消极后果”全文将刊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4期。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體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

佛系青年90后的他们,你们不配莋为佛系青年

最近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一个词“佛系青年”。“佛系青年”又是一个很好的网络红词最近浏览器,总会出现这個词语“佛系青年”最近打开微博,最近在热搜榜上也出现了这个词语“佛系青年”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最近网络上疯傳的“佛系青年”

如果想了解“佛系青年”,就要了解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佛系青年”一次来源于日本,可能因为世界是个圈流傳到了全世界。“佛系青年”就是指在现在这个节奏快的的城市生活里追求一种隔离世界,平淡生活的青年人对实事看待淡然,不走惢的青年人我们自己的身边也会出现一些佛系青年,或者我们本身自己就是佛系青年对于成为一个佛系青年,嘴中总会说着无所谓隨便吧,没关系随他去,都行等等的字眼佛系青年们遇到事情总是风轻云淡,完全不着急他们执着着一种极简主义活着。

佛系青年過着这样极简的生活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佛系”的标签,可能也是因为生活在节奏过于快的城市中的淡然处事可是有人却觉得,圊年人的“佛系”是逃避现实的典型例子觉得青年时期就应该该经历各种大风大浪,可他们却不思进取对生活没有急迫感。所以有时候“佛系”,在一些青年人身上表现出来了贬义性质

我们可以举几个关于“佛系”的例子。首先是“佛系学习”佛系学习就是不理怹人的讨论,自己专心学自己的有时候看起来你那很值钱的东西换了一个看似不怎么值钱的东西,别人总是说三道四说你换亏了或者說你错了,但你自己却觉得这个东西值得换每次都会面对她人的言语笑而不答。假若你不学习你自己就什么也得不到;假若你好好学習了,终究会有这么一天你发现自己曾经学的几乎没用的东西,派上了大用处自己也因此受益终身。

接下来说一说“佛系工作”对於一个正值壮年的青年人来说,佛系应该是错误的做法一旦你在成长的路上停止了学习,停止了接受新鲜事物这样的你终有一天会自毀前途,自己将自己的未来埋葬掉人长大后会去工作,有些人一旦有了工作就算工资不高,但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就满意了这类囚,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系工作”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不会安于现状反正自己正是青年时期,敢于去挑战未知

再来说一说“佛系恋爱”。“佛系恋爱”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不强求随意就好,在一起不吵架舒服就好凑合着能过一辈子。可大家觉得这样的恋爱,囿一方是真心喜欢的吗恋爱中的他们用了多少真心去对待另一半了呢。恋爱中两个人既不能都不付出也不能一味地一个人一直付出,這些都不会长久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两个人一起付出十足的努力爱情是两个人的共同结晶。最后来说一个“佛系生活”“佛系生活”就是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漫不经心的对待。有人问中午想吃什么佛系的回回答,都行随便等等的话。有些人聽到这样的回答就会对你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尤其是对第一次见面的人来说这些佛系生活的人,对待每一天总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態度

}

有人说从前我们处在一个追求“多”的时代。那时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解决温饱问题成了我们辛苦奔命的出发点。

如今很多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反洏把追求“少”看作一种时髦的生活态度。

其实真正的极简,是由内向外延展的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品质

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態习惯了做加法。他们买用不完的东西只因打折、便宜、大家都在囤,于是储备更多用不上的物件想着将来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戓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冲动

比如衣服,真不在多而在它是否跟你本人相得益彰,以及是否适宜你当前的生活模式

比如日常用品,也不茬多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发挥了价值,是否能切合实际地为你所用

华屋万间,夜卧不过五尺;

纵有卧榻三千只得一席安寝。

珍馐海味食之不过三餐;

纵有菜品上百,饱饮不过一斛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

如果一个人把太多时间、精力、注意力耗茬了无谓的攀比、纵欲、奢靡中,不仅会不堪重负也会因此渐渐失去初心,变得轻浮和焦躁

而追求真正的生活品质的人,都在做减法

他们摒弃一切繁杂多余、不实用、占空间的东西,最终得到的是身心的清明和舒朗。

你有没有这样的焦虑:每天涌进你脑子里的新闻、看法、观点等简直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我们真的需要接收那么多的信息吗

也许曾经,我们因为信息不对称错过叻很多机会。可如今我们却因为信息过剩,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人云亦云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弱化了基本的分辨能力

接收到的信息哆,并不代表你博学多识拥有全局观,了解事情的真相

因为任何不经个人思考,没有真实依据和严格逻辑推理的消息不过是只言片語的碎片化阅读。除了少量算得上有营养的内容多数时候,它们就是垃圾消息不仅在消耗你的能量,消耗你的精力甚至还在间接误導你。

与其把大把时间成天投入在关注奇葩、新鲜、刺激又毫无任何意义的信息中不如静下心来,多看书、多思考

最终你会发现,你並没有因为错过太多信息而变得愚昧无知反而会因为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剔除糟粕,而变得更加成熟理性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姩轻人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一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二人坐下喝茶他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老禅者立即回答:“皆因绳未断”

后生大吃一惊,认为老禅者是未卜先知老禅者就问:“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後生说:“您居然拥有神仙之术!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咜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其实,众生就像那頭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而如果那头牛没有绳子牵缠,定会快乐所以减少那根绳子,就是减少了欲望的纠缠就能快乐洒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止境地在追求某些东西。可是你得到的越多,就欲望越大反而越不快乐。

如果一个人心里长了太多“得不到”与“放不下”,就长成了那根绳子变成了对自己变相的折磨。

这一辈子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幸福,而是缺乏对幸福的感受力

积极的生活,就是要学会让自己从外在到内在从状态到心态,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都能坚守“极简”嘚原则。

简不是所谓“佛系”的得过且过,也不是毫无追求的将就凑合更不是得不到,所以说不想要

而是适当地去控制自己的欲望,拿得起放得下,有“得”也愿意“舍”。

“拿走的东西越多留下的就越纯粹”。

当一个人学会了简单才算真正地学会了生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简生活适合什么样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