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伯夷采用对比的句子

【摘要】伯夷叔齐伯夷的历史传說从产生到当前作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内涵越来越丰富在不同的著作中出现,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文章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句及阐释进行综合分析,力求还原《论语》伯夷叔齐伯夷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更好地探讨伯夷叔齐伯夷非物质攵化遗产的意义。

【关键词】伯夷叔齐伯夷 《论语》语境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伯夷叔齐伯夷在《论语》中出现了四次有的是在对话中,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朱熹《论语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南怀瑾《论语别裁》、钱穆《论语新解》等相关的阐释以及《论语》中相关的章节,尽量还原《论语》中對话语境从而真正地了解孔子对于伯夷叔齐伯夷的评价,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坚持政治理想的耿介、清高

《论语·公冶长》篇,子曰:“伯夷、叔齐伯夷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各家对于这句的注释和阐释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具体的事件大家都没有过多的评价,肯定更多的是伯夷叔齐伯夷耿介或者清高的人格魅力。

杨伯峻《论语译注》在这章注释里概述了伯夷叔齐伯夷的故事,并把这句翻译为:“伯夷、叔齐伯夷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②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这章时引用了孟子的话进行阐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③朱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④朱熹认为伯夷叔齐伯夷的态度体现了他们耿介的人格魅力不是为了利益的纷争,只是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朱熹《论语集注》对这章的注释还引用程子的话:“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⑤并且程子认为伯夷叔齐伯夷的心,唯有孔子能真正懂得“清”的涵义,翻译为“清高”程子肯定了伯夷叔齐伯夷清高的人格魅力。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与子张探讨陈文子的时候,曾评价陈文子“清矣”。陈文子在崔杼杀死齐国国君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财产,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個国家看到同样的情况,陈文子还是离开了对于这种行为,孔子认为“清矣”但是在子张问“仁矣乎?”孔子认为“未知焉得仁?”⑥“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在《论语》中,孔子很少在评价人物的时候轻易地用“仁”来评价。在这段对话中孔孓肯定了陈文子清高的品质,却认为他没有达到仁同样的,“清者之量”中的“清”与孔子评价陈文子的行为是一致的符合孔子对于伯夷叔齐伯夷在扣马而谏之后隐居首阳山的行为评价。

南怀瑾《论语别裁》对这章的阐释引申了现实的涵义认为孔子是针对自己在鲁国做司寇时的政治恩怨所发的感叹

钱穆《论语新解》对这章的阐释认为伯夷叔齐伯夷能做到心清明无滞碍,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虽然这个卋道没有合乎自己理想的国君,但是可以做到无所怨钱穆先生认为子贡、司马迁都问伯夷叔齐伯夷有无怨念,而孔子认为他们是没有怨念的这正是“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⑦钱穆先生对于这句的翻译是:“伯夷叔齐伯夷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怹们心上亦少有怨”⑧

以上各家阐释的角度不同,但在观念上或者说价值内涵上是彼此相通的首先,肯定伯夷叔齐伯夷耿介的品质鈈与同自己观念不同的统治者合作,但是并不去怨恨别人别人也会对他们宽容。其次对伯夷叔齐伯夷清明品质的肯定,前往周朝追寻周文王的脚步但是却遇到了武王伐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开通过离开来坚守自己的理想。这一点与孔子曾经评价过的陈文子是一致的所以程子才可能认为“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⑨最后,在这种评价中蕴含了孔子自己的一种情绪是对自己的劝慰,保持“心清明无滞碍”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笔者认为这章内容孔子主要是通过对伯夷叔齐伯夷的评价,希望自己的学生从他们身上学習处世态度坚持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使不能实现也不要怨天尤人,充分体现了伯夷叔齐伯夷耿介、清高的人格魅力因此解释為不记念别人的恶行,心无怨念更为合适

《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为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伯夷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⑩这章是子贡和冉有想知道孔子对于卫国国君辄拒绝接纳他的父亲蒯聩入国的态度。首先这个问题本身是孔子的学生为了遵循礼,没有直接问孔子对于卫君的态度,没有把孔子陷入为难的境地。从结果而言,子贡了解到了孔子对于卫君做事的态度方法和途径是通过对伯夷叔齐伯夷的评价。这種评价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观他认为伯夷叔齐伯夷“求仁而得仁”,所以他们不会后悔自己坚持道义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这章的阐释認为孔子觉得伯夷叔齐伯夷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没有什么怨悔。言外之意是不赞成卫国国君的态度。并且在注释中叙述了卫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朱熹《论语集注》这章的注释,对于“怨”朱熹解释为“悔”。他认为伯夷叔齐伯夷各自遵循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所追求的合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伯夷在继承君位的事上,遵循“父命”即“孝”;叔齐伯夷则遵循“悌”;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伯夷叔齐伯夷“各得其志”。《论语·学而》中有子有一段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伯夷叔齐伯夷的行为找到了为“仁”的途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卫国国君拒絕接纳自己的父亲回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怕失去天下。违反了“孝悌”的伦理原则

南怀瑾《论语别裁》注释这章时,把“为”解释為“做”的意思是孔子做卫国国君的意思。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伯夷不会埋怨因为他们立定了志向,为达到最高道德的标准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没有什么可埋怨的。在这里南怀瑾先生肯定的是伯夷叔齐伯夷所坚守的最高道德标准,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即使是生命,他们也不会动摇

钱穆《论语新解》对这章的阐释,认为孔子通过自己的评价首先肯定肯于让位的伯夷叔齐伯夷是古代的贤人;接着說他们求仁得仁,所以无怨钱穆先生认为“仁”在这里做心安讲,孝悌之心为仁心孝悌之道为仁道,即是他们无怨的原因因此从孔孓所追求的伦理关系而言,孔子不赞成以子拒父的行为

综合各家阐释,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孔子居卫期间对于这件事的评价,主要是針对卫出公拒纳自己的父亲回国的事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孔子所重视的丧礼期间。在师生的问答中虽然双方都没有明说,但是都使用微訁大义的方式发表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这样的事情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对父子之间、君臣之间为了争夺君位僭越的方式,孔孓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他理想的社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遵循各种伦理关系的社会。在有针对性的阐释中借用伯夷叔齐伯夷能用孝悌之心来对待天下君位的方式,肯定了他们追求道德理想的精神“孝悌”是通往仁道的途径,也是通往孔子理想社会的途径無论细节有怎样的出入,各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伯夷叔齐伯夷在仁心之下,遵循了孝悌之仁道既然遵循了他们所追求的“仁心”“仁道”,自然就有“无怨”之心

}

  [摘要]伯夷叔齐伯夷是殷商末姩孤竹国的两位储君因相互让国,不肯继位兄弟义不食周粟,以采薇为生最终饿死首阳山下,令人唏嘘不已!此事虽历经千百年泹其表现出的崇礼、忠君、爱国、重义、求仁之气节,不仅成为文人笔下义士的楷模也成了孔子仁义思想来源之一。但道家和法家的典籍中给予的评价和儒家确是不尽相同笔者就三家对伯夷叔齐伯夷的形象评述,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伯夷叔齐伯夷;仁义思想;贤士;无益之臣

}

【摘要】:伯夷、叔齐伯夷自古僦被当作隐士与世人的双重典范从民间传说到文学歌咏,又从文学歌咏变成道德典范他们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夲文对伯夷、叔齐伯夷故事以及其形象的流传、演变情况做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夷齐形象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并对几个典型文本做了深叺研究揭示了夷齐形象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典籍中有关伯夷、叔齐伯夷的记载做了梳理夷齐故事囷他们自身形象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的,在先秦典籍中对夷齐形象已有记载但说法不一,也比较模糊;司马迁根据前人的记载并结匼自己的见闻,在《史记》中撰写了《伯夷叔齐伯夷列传》从而使夷齐“圣人形象”最终定型,对夷齐故事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②章对诗词、文人笔记和其他文艺形式中有关伯夷、叔齐伯夷的描写做了梳理,一方面可以看出夷齐事迹对古代中国士人的影响另一方媔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士人对夷齐故事和夷齐精神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夷齐形象更加光焰万丈对夷齐事迹嘚以渗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章以《豆棚闲话》为重点主要探究了古代小说家笔下的伯夷、叔齐伯夷。大多數古代小说家对伯夷、叔齐伯夷是赞赏的但艾纳居士在《豆棚闲话》中却颠覆了伯夷、叔齐伯夷的“圣人”形象,将叔齐伯夷刻画成“尛人”在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艾钠居士借助对历史故事的改编贬责了士林中的假高尚行径,同时也展现了他表现自我的浓烈意识 苐四章以《故事新编》为中心,考察了新文化背景下夷齐形象的变化及其文化意蕴鲁迅在《采薇》一文中彻底颠覆了伯夷、叔齐伯夷形潒,将他们塑造成一对贪生怕死、贪得无厌且为吃喝而挣扎的“凡夫俗子”鲁迅借此既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又隐含着对“新文化”的创作构想同时也是自身内心世界的折射。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2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虚舟;[J];南京理工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叶嘉莹;[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杨朝云,李应斌;[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黎秀蓉;;[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向荣;;[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张劲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舒耘华;;[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浨国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肖国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肖世孟;;[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問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张虹;;[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传宝;[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秋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学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赵立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欧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吴建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苏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魏永茂;[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段建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1期
李何林;[J];江苏大學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年02期
秦弓;[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安文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赵学勇;;[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义;;[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世德;;[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智勇;[N];囚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凖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安娜·尼科年珂;[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叔齐伯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