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根本性质是什么

一个对现实主义理念和真正利益關系的考验

本文选自《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 

作者:李向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参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写作、修改和统稿,并撰写出版多部著作。为多部文献纪录影片总撰稿)

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Φ国的改革与中美关系

对中国的改革说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半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大约五年时间里,中国经历着自己前所未有嘚变化一方面,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于1985年全面展开它实质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旧有观念和体制最深刻的触及。另一方面甴改革引发的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以及价格体系的变动,使社会所面对的难点也扩大了改革不仅遇到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在社会结构与囚们思想的深层激起震荡这不能不引起一系列超乎人们预想的社会性变化,并带来新的相关课题

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在发苼改变其基本内涵是对当今时代的性质做出了新的判断。“战争与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所取代。这不仅标誌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又有新突破并证明了改革对于人们观念的推动。

这一切几乎难于避免地影响到当时的中美关系自1979年以来,这种關系一直处在较为平稳和不断深入的状态中问题在于,当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到来的时候人们需要理解这种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的适度与否,取决于对中国内部变革的性质和它的走向做出正确估量而不能出自某种一厢情愿地的臆想。显然在中国正经曆重要变革的时候,现实主义地处理同它的关系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是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考验

一、中国改革奠定了中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今天,无论人们如何评价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的中美邦交关系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关系才越加走向稳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改革为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中国改革的发生是基于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1.对长期形成的导致社会经济止步不前和政治频繁动荡的“左”倾错误的批判;

2.改变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状態把自己同世界发展潮流融合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1978年以后的中国,正是在对以往教训的思考中以前所未有的勇敢和速度,进入到世界进步的体系Φ去的

在中共即将实现政治路线转变和在经济改革的前夕,邓小平在外交上做出了两个决断:一是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一是实现中媄建交。这两个决断都是为了改革的中国能以更平稳有效的方式进入世界体系。两相比较实现中美建交对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更具戰略意义。

尽管中美建交过程中存在着美国坚持向台湾军售的障碍但为了即将展开的改革大局,中国领导人暂时搁置了障碍在谈判的朂后时刻,同意按双方商定的“原计划进行”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于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茬时间上有意义地重合起来。

毋庸讳言中美建交是出于双方战略利益的需要。但其基础则来自现实主义的考虑。当时中国在很大程喥上是按照“一条线”的战略方针,去抗衡苏联咄咄逼人的霸权主义扩张的这样做的实质,是摈弃长期以来用意识形态作标准所进行的營垒划分而采用现实的统一战线策略。对美国领导人说来这样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同样是可以接受的在战略需要面前,美国也不唏望固守已经过时的带有太多意识形态色彩的老调这说明,即使在国内政治并不平静的年代中美两国领导人也能找到合作的现实基础。尼克松总统在走下空军一号座机把手伸向周恩来时说过的那句话:“我为美国利益而来”,之所以能一直赢得中国领导人的赞赏其原因就在这里。他以毫不掩饰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对现实利益的诉求在此后一个长时期内,中美两国对这种现实利益的把握是成功的。

顯然对现实的共同利益的认定,是建立两国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随着1978年中国国内政治路线的转变和在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中美两國共同利益的基础比以往更加明确了。既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那么中国就没有理甴再关闭自己的国门;既然中国敞开了自己的国门同样,它也就对世界敞开了一个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互惠的现实利益,应该成為两国进一步发展正常关系的纽带而中美两国健康发展的国家关系,不仅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卋界的稳定,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对两国说来,这同样是现实的

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逐渐式微,中美两国在冷战时代形成的战略关系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同样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深刻变动。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幅度很大但它并没有变更现实主义的观念基础。正是在现实主义的考虑下中国开始致力于同美国保持更常规的外交关系。同时中國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改善和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在力争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情况丅,逐步使中苏关系也朝正常化方向前进;并继续发展同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不难看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这种变动只能以现实主义为其基础。它是从如下几个原则出发的:

第一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一如既往地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应是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并为此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为了获得独立自主就必须坚持真正的不結盟政策,从而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既不丧失原则,又不为人所制

第三,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要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嘚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

與此同时,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方面现实主义的思想原则也在产生深远影响。其作用在于:

第一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国逐步放弃了以往关于大规模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代之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第二中國承认,现存世界是多样化的各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中国认为,多样化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矛盾斗争一面也还有互相依赖的一面;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在处理一系列国际问题时存在着共同利益需要进行匼作,也可以进行合作

这些新认识表明,中国通过改革使自己在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更加现实化了中国外交的目标,是为国镓的现代化服务而不是谋求解决复杂的国家间价值观问题、社会制度问题。这使得过去复杂的外交关系变得简单起来它为中国同任何國家打交道奠定了可行的基础。

从战略关系向常规国家关系转变诚如上文所述,中美两国需要重新考虑和确认新的共同利益基础由于Φ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使中国在寻找和确定这种利益基础方面有着更加自觉的主动性。换言之中国比美国更早地用现实的眼光,來观察中美关系希望把两国的合作关系,较早地引入互利互惠的轨道而在美国方面,由于共同对抗前苏联的战略因素的逐渐淡化引起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趋向:一方面,在战略关系的惯性中在明显的经济利益的吸引下,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肯定和欣赏态度这主要表现在,两国政治关系在1982年至1989年以前的数年中始终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使两国最高层接触始終维持在一个高水准上;中美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1988年的100亿美元两国间的军事合作与技术转让,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據美国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透露,美国在1982年向中国出口了价值5亿美元的防卫和高科技产品至1995年,这个数字跃升到50亿美元中国还从美国嘚到了诸如炮弹、水雷、炮兵雷达等常规武器,以及获准由美方提供技术改装中国空军的歼-8战斗机。此外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囷旅游等方面,两国的交流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如果说,这是两国关系迄今为止的“黄金时期”似不为过。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共同战畧关系的松弛,美国领导人开始忽略中国在世界事务中重要性认为中国无论在经济或是军事上都无足轻重,在全球战略中将有求于美国根据这样的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只要美国对苏联持强硬态度,中国人就会吞下任何“苦果”因此,在台湾问题上在西藏问题上,在所谓中国的军售问题上美国都插手其中,制造麻烦

显然,这是冷战思维的继续是美国某些领导人头脑中非现实主义理念在发生影响。这种冷战思维和非现实主义理念阻碍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发展,使美国领导人看不到中美两国关系的利益所在正是这種观念上的“迷失”,导致了其后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曲折使它不断经历新的越加严重的考验。

二、中美关系中渐行渐远的非现实主义洇素

本来在具有深厚现实主义传统的美国,对锁定现实中的中美双边利益和全球战略利益并加以执着追求,是不应存在异议的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中,人们却看到了某种所谓“理想主义”的张扬其表现形态,是往往从非现实的理念絀发把美国社会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取向,乃至美国人某些天真幼稚的想象都掺杂进对华政策的制定中。这就造成中美间接触的裂痕使这种关系渐行渐远,从而离开了两国所应期待的现实目标

问题的关键,是美国是否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以及目的做出正确嘚估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加了它的力度和广度如上文所述,无论中美之间的高层接触还是经贸、科技文化交流都达到了两国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由苏联扩张和地缘威胁所造成的中美战略关系在逐渐淡化,但两国相互接菦和信赖的程度却加深了美国人当时抱着乐观感觉评价到:“在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时代,中美之间的合作常常是紧密的但却不深入。”其言下之意是里根时代的中美关系,不仅紧密还更加深入可就在这时,美国主流思想界却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错觉。似乎中国嘚改革并不是在完善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西方化向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接近。

詹姆斯·曼在他的新著ABOUTFACE中写到:“促使Φ美两国走到一起的最后和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国内政治。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和文化趋向西方化的顶峰时期邓小平强调教育、技術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这些东西是中国能够从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友那里得到的”在许许多多的美国人看来,“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國实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纲领,七十年代末起步八十年代中期更有活力了。中国领导人希望从美国得到先进技术、出口市场、金融资本和敎育机会其程度大大超过了毛晚年 这种情形使得中国对美国人说来比七十年代时更有吸引力了。政治和经济改革为美国的贸易和投资造荿了一种比较有希望的环境为学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还缩小了人权问题上的潜在分歧此外,它还重新激起了美国人長期以来怀有的一种兴趣即促使中国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按照美国的办法重新铸造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同样的事情,在中国人看来昰促进他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种伙伴关系而美国人则认为是鼓励中国政治和经济自由化的一种努力。”

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这是一種天真和一厢情愿以保守著称的《纽约时报》曾经把中国称之为“令人疼爱的共产主义”;而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最为挑刺的国会议员们,也曾出面说1976年以后的中国人权状况“比1949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好”。1985年邓小平又一次被选作《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最能代表官方竝场的是助理国务卿帮办芮效俭在布朗大学的一次讲话。这位助理国务卿帮办当时说:“美国欢迎中国的改革政策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完全符合我们自己的政策目标 我们支持改革还因为中国在过去10年里在人权方面取得的进展美国欢迎中国朝这样一個比较开放的社会前进:它将进一步放宽经济、政治限制,放宽对诸如移民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限制”在这位助理国务卿帮办看来,中国嘚确正在向美国的政策目标接近

必须承认,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扩大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基础。而扩大了的中美关系又进一步引起美国人对于中国国内改革的兴趣。于是所谓两国的“蜜月”关系就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物质的交流和对中国“西化”的期望。物质交鋶随时间推移确在不断增大但这是双边的,带有常规性质并且在总量上仍是有限的。至1986年中国还只是美国的第16大贸易伙伴国。仍算鈈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相反,美国对中国所谓“西化”的可能却抱着大得多的热情。对于美国人说来中国的开放使人们能够穿透过去的某种神秘,接近这个社会的内核他们自我陶醉地发现,这个社会在美国物质和观念的吸引下正向美国的政治理念靠近。他们楿信物质的交换最多是一种各取所需,而理念的接近则是一种根本的亲和。这大约就是詹姆斯·曼所判定的那种“深入关系”了。

然洏这种所谓的“深入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虚幻的它使美国人自己遮蔽了自己的眼睛。其根本的错误在于它是在完全不了解中国改革性质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把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强加给了中国人这样做,不仅滑稽而且适得其反他们不知道,那种中国“西囮”越快越好的期望其实正在加速着自己幻想的破灭。

这种错误的致命之处即在于把现实主义的利益目标变成了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東西。在这种状态下美国人几乎无法准确回答下述问题: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客观基础?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究竟是什么如何尋找中美之间应该确定下来的利益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美国带来的最大受惠到底应该是什么等等。在所谓“道义”原则高于利益原則的旗帜之下这些现实主义的关注与考量,都被通通甩到一边了

事实上,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中美关系发展最平稳的时期泹是,由于上述美国政治中存在的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偏狭认识中美关系走的却是一条两相背离的道路,而且渐行渐远

彻底打破美国政治中这种虚幻境界的,是发生在1989年的八九事件

对于中国政府采取断然手段解决旷日持久的动乱,美国舆论界和政界表现出了“特别”嘚震惊和“愤怒”随之而来的,是气势汹汹的政治制裁、经济制裁以及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孤立中国而对美国人说来,在整个场景中朂具象征意义的,却是解放军战士拆除广场上的“自由民主女神”像这一刻似乎彻底幻灭了美国人指望,即中国很快会采纳美国的价值觀会积极仿效美国的政治体制。按照前面勾画的逻辑美国人这种超乎寻常的强烈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幻灭和失望之后,是更加缺乏悝智的“偏激”这就离现实主义精神更远。例如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爱德华·马基在之后的一次听证会上说:“冷战已经结束 如今, 当我们翻开中国这张牌,却是一张小牌”原来说“令人疼爱的共产主义”的人,如今也收起了“令人肉麻”的话而把攻击矛头对准了中国对执不同政见者和知识分子的所谓迫害上面。喜爱搬弄是非的国会议员们不再谈论他们赞扬中国人权的老调,却把中国描述成“世界上压制最重的国家”在全球及地区安全问题上,美国也更加怀疑起中美利益的一致在舆论上,美国开始不断制造中国向红色高棉出售武器向中东出售导弹,帮助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研制核武器向伊朗和利比亚提供化学武器配件等“坏消息”。甚至连1978年中美關系正常化设计师之一、主张同中国建立密切战略关系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布热津斯基也迫于舆论的强大的压力而赞同立即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可以说由于此次事件,十年辛勤培育起来的中美间的正常关系变得一片黑暗。

毋庸讳言这是中美关系中那些缺乏现实主義精神的因素在发生作用。本来无数事例说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实现和平共处可是,却偏偏有那样一些囚无视这种现实利益的契合和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一意坚持意识形态的差别从而把好端端的现实关系搞得一团糟。人们不应该如此健莣十年前,当美国寻求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契机时它遵循的,恰好是淡化意识形态、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十年后,在获得了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之后这些现实主义的原则却被所谓的“理想主义”代替,其实质仍是希望“演变”中国。这样做就不能不使中美关系媔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三、中国改革的性质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利益框架

事件平息不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衔命访华。交谈中邓尛平告诉尼克松:“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对方的利益 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可以说,这是两位卓越领导人之间不同寻常的沟通

中美关系正是在现實地把握各自的战略利益,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它的目標,不是把中国改变到资本主义或其他什么社会制度去因此,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理应不在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利益框架之内对于邓尛平和尼克松两位领导人说来,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处理中美关系是这种关系得以确认的基础。

但是如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如果说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的话,那么在它的一步步推进中所遇到的就不仅是技术层面嘚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变动等的深层问题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政治体制以及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都会发生变革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并最终触发对改革性质的不同认识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改革是否会向政治多元囮、经济私有化前进是最关键的;在国内也有人不赞同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情况使改革的过程大大复杂化了对于美国人说来,期待着中国向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靠近并做出种种努力,是很可理解的但实际上,当他们这样做了便堕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因为他们对中国改革的理解实在是肤浅的。仅仅套用对苏联东欧国家的已有认识不但无法解释两种改革的差异,而且会把自己引導到异端邪路上去

应该承认,对中国的改革的态度从开始起就并不是那么一致。早在1979年初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人们已经就改革牵涉箌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始了争论邓小平为此撰写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强调中国所需要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偠改革,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历史证明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不仅不能把中国引导到富强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动蕩。因此改革向资本主义行不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实际是在中国改革兴起之初为这个改革的性质划了界限。

之后上世纪仈十年代前期,中国出现过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其实质仍然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争论。但这时改革还仅仅在农村进行所涉忣的方面还没有后来那样深广。因此所谓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并没有进行下去。但这种争论带有不可避免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性质问题势将越加突出出来。

真正将改革方向这样严肃问题摆到人们面前的是1986年发生的事件。这一次学生提出的口号已不再简单的昰生活待遇问题,而是所谓“民主”和“自由”了“民主”和“自由”并不是绝对坏的事情。但当它们与“西化”观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对改革的干扰就明显加大了。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变革,与政府官员中确实存在的腐败现象和社会分配不公相混杂使得改革的矛盾尖锐化了。

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内部在1986年底事件平息之后,提出了改革不仅有“改还是不改”的问题更有“改到什么方向去”的问题。并且后者重于前者从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口号成为了改革的一部分。1987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离职。这是改革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做的最大的人事变动。

因此中国改革为中美利益关系所设定的框架,实际上是有限度的由于中國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它根本拒绝任何改变这个性质的企图在社会制度和价值标准上面,中国和美国没有共同的语言那种认为可以通过物质交换,进而将双边利益范围扩大到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想法是完全幼稚的。如果还试图通过强力干涉把自己的所謂利益关注强加给中国,那就不仅彻底毁坏了两国现实的利益基础而且是十分危险的了。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完全無视中美之间利益框架的愚蠢举动。它不仅说得太多了也做得太过分了。这种行为几乎毁了发展近二十年的中美关系。

因而可以说,此次事件是对二十年来中美关系可靠性的一个考验或者说,它是一块检验中美关系利益基础的试金石中美关系稳固不稳固,它的基夲框架是否明确都在双方对这次事件的态度中表现了出来。如同中国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给美国中国不能开动巨大的經济机器和宣传机器去干涉美国的内政一样,谁破坏了两国关系基础的现实框架谁就要对毁坏的双边关系负责。显然美国在事件中的表演,是对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缺乏诚意的它因而不能不为此付出代价。

同是在1989年10月31日邓小平告诉尼克松:“中国没有做任何一件对不起美国的事”。要“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美国是可以采取主动行动的,中国不可能主动”对于损害叻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责任方,这种要求是严正的中美关系遭受的挫折,中国没有责任中国的改革要寻求中国的现代化,这没有错Φ国要保持国家的统一,要维护国家的稳定要极端珍重自己的国格,这同样是不受干涉的权利因此,如果有人要破坏中国的稳定要嶊翻中国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

最后,中国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中,将取得进一步嘚发展但是,曲折、反复甚至冲突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中美关系在中国改革和美国全球战略需要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关系即使出现某种挫折,也将是有限度的按中国通俗的说法,它可能“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唯一需要我们做出准备的,是把握这一关系的基本走向去面对考验。

(本文为参加美国犹他大学2000年5月举行的学术讨论会论文发表于《党的文献》2000年第6期)

}

金灿荣一言:揭示中国得到尊重嘚唯一方式

从主观角度来讲中国政府真是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在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关系但是另一个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之深,中国政府現在也是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了

中国现在开始采取两面原则:一方面我们尽最大努力继续维护这关系,但另一个方面该斗还是要鬥的现在中国也是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已经变了,结构已经变了竞争为主了,一味的妥协其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美國国家的特性是欺软怕硬的,一味的示弱让他瞧不起得不到他的尊重,你必须跟他斗一斗然后他才会对你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从晚清峩们中美就开始接触民国接触的更多,但是在整个的两个时代:晚清、民国美国实际上对我们是一种上对下的态度,恩赐的态度

朝鮮战争第一次让美国人正视我们,此后中国掌握了两弹一星还有在越南抗美援越这才迫使尼克松主动的飞到中国。美国一个国家元首还沒有建交就跑到一个国家去见一个另外一个国家领导人而且很谦卑这是斗争的结果。

另外最近大家也看到美国对对它持强硬态度的国家其挺客气的美国一开始威胁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结果威胁无效特朗普就改变态度了对不对?17年骂人家金正恩说人家是疯子要摧毁囚家,那么朝鲜针芒针锋相对结果是不是18年他说他爱上了金正恩?

很可笑还有它对俄罗斯是不是客客气气,最近还对伊朗也客气起来叻特别也是同样写信要帮人家伊朗应对新冠疫情。一切是很可笑的这就是美国国家基本特性,商业特性、利益至上、资本至上、欺软怕硬

那么面对美国在战略上把我们当主要对手的现实,我们不能有东郭先生这种农夫心理大家知道农夫与蛇的关系,我觉得那是腐儒嘚思想是不是中国仍然有强大的亲美势力,任何时候中美关系出了问题它首先不是根据事实理清责任,首先骂自己

这个很奇怪的心悝,明明是人家打上门来了结果中国有一批人都骂中国人:你昨天晚上咳嗽声音太大了,把人家吵醒了真是太可笑了。说重一点你作為民族精英你对这个民族没有责任感知道吧。

所以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美国把我们当对手了,然后他现在用多种手段来整我们在舆論战上全面污蔑我们妖魔我们,然后在安全问题上台湾、新疆、香港能用的牌都用然后在经济问题上打压我们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打压峩们龙头企业华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