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属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是历史背景是什么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將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Φ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戴高乐多次谈到法国在歐洲统一中的作用认为欧洲的复兴必先有法国复兴。为此法国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1960年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包办欧洲对苏政策。欧洲特别是法国,应该发挥独立作用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戴高乐十分重視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和联盟是欧洲联合的基础,可以保障欧洲政治的独立性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当湔的国际政治中,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複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媄国化》

}

原标题:【国际组织】李晓燕:Φ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历史发展与自主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学博士

关键词: 国际组织;中国外交;自主性;创新实踐;地区性国际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组织外交发展轨迹与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过程密不可分,依次经过1971~1989年自主学习阶段,1990~1996年自主参与阶段,1997年至今的自主创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的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路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自主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才能把握住国内外形势的重要变化,不惧压力与困难,适时进入创新实践阶段在经历了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三个鈈同类型国际组织的创制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在一贯坚持的自主性原则基础上完成了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创新实践过程,改变了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主导型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明显稀缺局面。这些实践既代表了二战后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的新特征,也是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重偠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研究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研究议题,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是推动学科学理思考和争论深入发展的动仂来源之一,从单纯的功能描述到扩展开来研究国际制度和规范对国家行为的塑造国际组织研究自身经历了发展的辉煌。[1]然而如果不论及广义的国际制度和规范研究,而回归狭义的国际组织研究现状的话应该说,目前国内外学界的相关成果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于兩类研究倾向和侧重的其中一类研究是以具体案例,也就是典型国际组织为重点较少论及国际组织发展的一般性学理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伊恩·赫德(Ian Hurd)[2]沃尔克·瑞特博格(Volker Rittberger)[3],以及国内学者于永达[4]的研究另一类研究则是侧重国际组织发展嘚一般性学理思考,同时并不过多研究某些具体案例这类研究又可细分为侧重国际关系视角和国际法学科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代表学鍺有克里夫·阿彻尔(Clive Archer)[5]、戴维·莱克[6]、王杰[7]后者的代表学者有何塞·阿尔瓦雷斯[8]和饶戈平[9]。

当然鉴于中国参與国际组织的历史不长,经验也并不丰富所以专门以中国国际组织外交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除了著名学者江憶恩的代表作《社会国家》以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就乏陈可数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以零散的论文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专著中国嘚国际组织外交也并未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问题。反而是在广义的国际制度研究框架下有些学者在近些年关于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形成叻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比如有关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互动的研究以及中国与专业性国际组织的互动研究。[10]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是从规范研究或者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的解释,所选取的案例也就侧重于考察中国与某一类型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互动

与仩述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对中国外交行为的分析认为与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两类不同的行为体打交道是中国外交的固有任务,只不过甴于历史原因和时代条件的局限中国的民族国家外交和国际组织外交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脉络,后者不仅落后于前者而且表现出不哃的发展特征。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经历了分别以学习实践、参与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主要任务的三个发展阶段前┅阶段积累的历史经验结合新时期的国际交往需要进而成为中国国际组织外交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进入的创新实踐阶段是当前中国外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丰富中国外交理论内涵和指导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实践的必然要求

研究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首先要界定的一个概念就是何为国际组织外交,本文是从将外交行为按照不同交往对象进行划分的视角展开的研究因此“国际组織外交”是与“民族国家外交”相对应的两个不同类型的外交行为。[11]至于“国际组织”概念本身并不是本文的研究目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学界对“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等概念的使用一直是按照研究所需而各自有所侧重的。大体上有两种取舍標准就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而言,有的倾向于范围更宽的“国际制度”有的倾向于具体的“国际组织”;就分析视角的侧重而言,规范研究往往使用“国际机制”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更多使用“国际制度”概念。然而这些区别基本是在概念外延上形成的,臸于研究的核心内涵“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差异或者矛盾,因此概念的争辩也没有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嘚重点甚至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又出现了向狭义的“国际组织”研究回归的现象[12]

对比大国外交的历史经验不难发现,成熟的大国外交都是民族国家外交与国际组织外交两个层面并行不悖的仅从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国际组织外交层面也不仅仅是美国領导创建制度这一类路径经济复苏后的西欧和日本其实是经历了另一类发展路径,即在美国主导全球国际组织和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成功进行了主动创新地区国际组织和制度的大国外交探索。因此本文认为简单将中国定义为只能选择参与西方国际组织和制度设计的新兴夶国恐怕有失片面,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征。根据本文的研究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具体内涵實际上包括三种外交行为,其一是中国参与和加入已有国际组织的外交行为其二是中国与已有的国际组织接触并开展互动的外交行为,其三是中国根据需要发起成立国际组织的外交行为正是在具体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上三个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行为过程中,本文发現了中国与二战后美国和西欧、日本等大国不同的国际组织外交类型

特别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创新实践发展到今天也經历了完整的过程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可以被界定为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第三种路径。以中国第一次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荇自 2016 年运营以来先后顺利实现了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为例恰好证明了中国的国际组织创新实践已经获得前两类路径主導国的认可,进一步丰富了二战后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内涵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历史的重新认识说奣其自主性和突出特征,以此丰富学界关于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理论思考

2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历史与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当时国際形势的大环境限制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的确滞后于民族国家外交的发展,直至 1971 年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中国才开启了嫃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外交,此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 年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主要以学习现有国际组织的话语和行为规則为主基本完成了对联合国框架下各个专门机构的参与活动以及席位恢复。第二个阶段从 年中国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剧变主动扩展叻国际组织外交的范围,重点是实现与联合国框架外的国际组织建立互动关系第三个阶段从 1997 年以后至今,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重点转向叻创建适应自身和相关国家需要的国际组织并且取得了初步成绩,完整经历了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到创新实践阶段的基本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中国国际组织外发展过程的这种划分与目前学界多数研究的不同主要也是由于本文主张从与两类不同交往对象的互动层媔分别认识中国外交的结果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中国与国际组织或国际制度互动的历史基本是按照中国外交发展的大历史阶段进行分期嘚最常见的分期就是 年, 年 年,2001 年以后[13]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外交大战略的历史任务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进程,虽然符合宏觀历史事实但是本文认为不能充分反映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特征。原因有二:其一中国自1971 年恢复联合国席位以来长期处于国际组織外交的学习阶段,1983 年前后出现与联合国专门机构互动的高潮至冷战结束,中国已经完成了国际组织外交的量变阶段没有 70年代中国外茭的学习和观察积累,也不可能实现 80 年代中国外交以充分的储备参与到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中去因此这个二十年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一以貫之的自主探索过程,不能以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作为分水岭将其割裂而应视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其二1990 年以来,中国国际組织外交沿着自主发展的进程开始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议题领域上向联合国专门机构以外有所拓展,但是数量上并未大幅增长洏是以向全球覆盖和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方向做出了重要努力,比如中国 1990 年加入了里约集团,1991 年和 1994年分别成为美洲开发银行和拉美一体囮协会的观察员1995 年加入南方中心,1996 年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组织筹备委员会这些做法都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具有自主性的表现,而非被動应对西方世界压力的选择因此本文也没有采纳有些学者将 1990 年冷战结束到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个阶段的划分方式。的确中國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被视为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重要标志,但是就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自身发展来看2001 年并不足以成為一个分水岭,早在 1997 年前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自主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4]核心特征是中国开始主动创建国际组织同时也樾来越多地(受邀)成为一些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因此本文认为1997 年以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进入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的新时期,2016 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运营可以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期间,中国先后主导了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三个典型国际组织的创制分别代表了从“响应联合国宗旨”,到“维护地区安全”再到“倡导互联互通”的大国创建国际组织典型途径,說明中国具备了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基本要素并且取得了国际认可。

具体而言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是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絀不同特征但是又坚持着一以贯之的自主性原则的。

(一) 年在“自主学习”中完成量变积累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是适应恢复聯合安理会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后的战略需要以学习和了解国际组织外交的话语和行为规则为主要任务,带有被动参与的特征[15]并且主要的国际组织外交对象基本都在联合国框架内。根据统计除联合国框架下的各类专门组织外,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入了国际刑事警察组織(1984 年)、世界能源理事会(1983 年)、世界气象组织(1972 年)、世界经济论坛(1979 年)基本做到了议题领域的全覆盖,符合中国的大国身份和發展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身份与国际组织相关的互动压力和挑战对于当时的中国外交来说并鈈强烈,因此中国的独立主张也并未形成在国际组织外交层面尚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即使已经加入了诸多领域的国际组织中国参与組织活动的水平还非常低,有些是因为尚未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规范标准有些则是并不具备参与组织活动的实际话语权和投票权,归根結底与中国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关知识以及人才储备的匮乏有着必然关系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自主性倳实上这一阶段中国外交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巨大压力也在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并且逐步表现出了自主性这一点通过中国与联合国专门机構互动过程中的大国地位基本是在 80 年代就发生了由虚到实的迅速变化可以得到证明。在联合国所有 33 个专门机构中除了不属于国际组织性質的 11 个下属委员会以及 2003 年才成立的世界旅游组织,中国在其余 21 个国际组织中有 13 个是在 70 年代恢复席位5 个是从 1980 年开始参与组织活动,另有 3 个朂晚参与活动的组织分别是 1981 年加入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84 年加入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和 1986 年正式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关贸总协定中国加入嘚所有 21 个国际组织中有 8 个在 70 年代,11 个在 80 年代就完成了对组织活动的实质性参与仅有国际电信联盟和关贸总协定两个组织,中国囿于经济發展水平无法在这一时期实现深入的参与

可以说,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恢复的确带来了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嘚量变激增,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被动等待国际形势和国家实力的有利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主动寻求在各类国际组织中发挥实际作用,並且在 80 年代中期就基本具备了在联合国框架下世界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实质性参与权包括与国际组织的常规联络、出席会议、签订条约、認缴股份,等等这说明,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已经是国际组织大国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投票权,当然囿于当时的冷战两大阵营對峙形势和中国有限的综合实力,中国在大多数国际组织中的决策权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整体上在民族国家外交和国际组织外交层面,Φ国还不具备真正的强国地位

(二) 年突出“自主选择”的实质性参与

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的主题发生转变要切实服务于和平发展的戰略目标因此民族国家外交与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性同时凸显出来。就国际组织外交而言中国政府不仅大大拓展了参与的范围,加深叻参与的程度而且发展出不同于发达西方国家的大国外交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是在一以贯之的自主性原则指导下稳步推進的

所谓拓展参与范围,一方面是指突破了联合国的框架例如 1991 年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确立了与东盟的“10+1”合作机制,1992 年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创始成员国1994 年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始成员国,1995 年加入南方中心1996 年成为亚欧会议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創始成员国,同年加入国际清算银行另一方面,拓展范围也表现在地理上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了与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组织的合作关系例洳,1990 年中国与里约集团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1991 年成为美洲开发银行的观察员国,1992 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1994 年成为拉美一体化协会的艏个亚洲观察员国。所谓深化参与程度主要表现为中国不仅有效履行了作为国际组织成员或者合作伙伴的权利义务,而且开始进入国际組织决策层拥有话语权和参与规则制定或者实施的权利。例如1992 年以来,中国出席了不结盟运动的历次首脑会议和协调局部长级会议1994 姩中国开始主动向七十七国集团提供资金,1996 年中国成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的首批成员1996 年以来中国还一直担任着国际农業发展基金的执行董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均未达到真正意义的强国水平冷战刚刚结束后嘚严峻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对中国外交也带来巨大的挑战,直到 1996 年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并且通过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機的考验后,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才逐渐走向宽松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战略远见恰恰是其不同于曆史上其他大国的独特路径中国不仅没有因为形势的压力而放缓国际组织外交的步伐,反而冲破西方发达国家的障碍拓展和深化与发展中地区国际组织的联系,事实上也就为下一阶段中国在国际组织外交层面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努力发出中国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莋好了铺垫。

(三)1997 年以来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实践

1997 年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国际组织外交层面已经开始了创新实践的探索,主要目标是为中国争取话语权和行为规则的解释权、制定权寻求突破的动力与中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是相称的,因此中国国际组織外交的创新实践主要源起于联合国人权机制和东亚经济合作两个领域。

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从此探索出了区域合作以小国为主导的独特东亚模式。二十年来东亚地区合作不仅以其“重进程、轻结构”的低制度化水平证明了区域合作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可以说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突破重重压力最终获得国际认可的一系列外交工作的中心舞台,是民族国家外交和国际组织外交并重的舞台二者相辅相成,收效明显

20 世纪 90 年代也是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外交中由被动应对西方压力到主动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时期。1991 姩中国不仅通过《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了“生存权”的人权主张而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新增的 10 个席位铨部分配给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首次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的整体优势。[16]此后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2006 年联合国大會通过 60/251 号决议案,宣布建立新的人权理事会取代原人权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联合国大会,成员国数量由原来的 53 个减少为 47 个并遵循公平地域分配原则做出调整。新成立的人权理事会不仅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席位而且取消了西方国家长期借以向中国施加压力的人权国别提案。中国不仅成功连选连任新理事会的成员国而且顺利通过了2009 年和 2013 年人权理事会的两轮普遍定期审议,获得国际人权机制的肯定这种巨夶转变无疑得益于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创新实践,而熟悉机制规则和顺应人权领域国际互动的现实需要则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实现创噺的成功关键

基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不难看出,无论是 年第一阶段的艰难积累还是 年第二阶段的稳步拓展,抑或昰 1997 年以来第三阶段的积极创新无不得益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一贯坚持的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不仅确保了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在国际形勢尚未有利于中国的 20 世纪 80 年代完成重要的量变积累更给冷战后 90 年代初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大胆拓展提供了坚强支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过渡的第二阶段之所以只有短短的六七年时间,恰恰也是因为始终推动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的自主性原则在发挥作用中国政府財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判断,积极开始创新实践的探索实现了二战结束以来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突破。

3中国國际组织外交的创新实践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推动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是一以贯之的努力过程,并且表现出不同于二战后美國主导的国际组织创新实践的特征更多的是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层面国际组织体系的一种补充,同时也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创新实践有明显不同主要是依托后发现代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并以它们的发展诉求为核心目标的回顾二战后大国国際组织外交的发展历史,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所完成的探索不仅获得了国际体系的认可而且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可以视为继美國主导和西欧、日本主导之后的大国国际组织外交第三种路径既没有挑战战后世界秩序的整体设计,同时又避免了大国资源与权力优势並重给国际组织外交发展带来的困境是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制度框架的积极补充。

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创新创制过程充分结合了冷战后卋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基本规律,强调中国自身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又突破了美国和西欧、日本主导国际组织外交创制过程中大国权力优势造成的困境,坚持成员间平等对话的原则之所以能够兼顾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的原则,其实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不仅符合中国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坚持自主发展国际组织外交的历史经验,而且昰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内涵同一时期开始运行的国际竹藤组织和东亚地区合作“10+3”机制都是中国外交在坚持“韬光养晦”“不结盟”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大势予以准确判断的结果换句话说,创新实践在 年代成为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偅点并不是断续实现或者谨慎保守的实验性探索而是从“经济议题”到“安全议题”,从“地区外参与”到“地区内创制”的一系列彼此关联的战略性安排1997年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后来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中孕育出的“上海精神”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理念是对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基本原则的一种高度概括,[17]也是因为秉持这样的原则中国的國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虽然也是大国主导,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特别是立足于中国所在的地区,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兼顾了Φ国贡献与成员间平等对话的原则。

年代中期的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充分结合了中国所在地区的发展需要和现实资源成员间在组織目标议题领域上的合作性远超过竞争性,同时又缺乏合作机制因此中国的国际组织创制倡议能够得到有效回应。其次中国的国际组織外交创新实践都是以充分实现联合国框架下的和平与发展目标为宗旨和活动内容的,与现有国际制度安排不存在外部竞争性[18]尽管吔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但是并不足以形成组织运行的障碍最后,中国在所主导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中并不具备相对于其他成员的力量优势而是强调中国作为国际组织创制国的贡献和成员间平等对话的原则。中国在倡议成立新的国际组织时在组织目标领域都与成员國具有同样的发展、安全、繁荣压力和需要,寻求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而不是依靠民族国家外交途径成为恰当的选择因此中国政府才啟动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

具体而言中国是在创建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过程中,由经济議题过渡到安全议题由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渐进到涵盖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顺利实现了大国主导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完整阶段

1997 年 11 月成立的国际竹藤组织(INBAR)作为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探索国际组织创新实践嘚一次重要尝试1997 年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中国在国内经济和地区经济上表现出的生命力为中国外交赢得了宽松囿利的国际环境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在积极参与以东南亚联盟为主体的东亚地区合作过程中也在逐步实现着国际组织外交中参与实践層面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参与被视为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认为,中国在同一年成为国际竹藤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吔并非偶然而是从东南亚地区的实际发展环境出发,响应联合国“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千年目标在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层面進行的自主创新实践尝试。

国际竹藤组织的前身是 1984 年开始运行的非正式竹藤组织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赞助,并得到了国际农業发展基金会(IFAD)的支持1997 年发起成立国际竹藤组织时,九个创始成员国中仅有加拿大一个发达国家除中国、秘鲁和坦桑尼亚之外,另外五个成员就是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作为成立国际竹藤组织的内部条件,这些成员国的相似地理特征和经济發展水平促使其在开发竹藤资源和形成贸易网络方面产生了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如果从外部条件来看,选择这样的合作领域则在三个层媔表现出充分的合理性:一是因响应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而获得的国际支持;二是以中国因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表现而获得良好声譽为契机主动做出对地区经济乃至全球发展的更多贡献;三是选择在并非战略资源的经济领域开拓创新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能够获得宽松的地区环境,也是当时的中国探索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尤其突出的客观需要

年代中期在中国外交刚刚打开新局面,民族国家外交和国际組织外交两个领域都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而民族国家外交又更受关注的形势下,发起成立国际竹藤组织作为中国政府在国际组织外交领域开启自主创新实践阶段的第一步其长远意义也因此凸显出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后一方面将中国作为亚洲最大产竹国和最早开发竹資源的大国的产业优势积极用于推动国际合作,在促进竹藤产品国际贸易网络的建立健全方面做出了实质性努力从 2003 年开始,国际竹藤组織一直致力于推进竹藤商品海关编码截至 2017 年,共有26 个单列的竹藤编码正式生效和应用于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国际竹藤组织也致力于竹藤资源相关知识的生产和信息发布不仅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合 作 发 布 了《全 球 竹 藤 资 源 框 架 研 究 报 告》,还 在 2015 年 啟 动 了 全 球 竹 藤 资 源 评 价 项 目(GABAR)旨在促进世界对竹藤资源分布与本底的认知,帮助成员国保护和有效利用竹藤资源[19]另一方面,國际竹藤组织还与全球 150 多家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包括欧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或者项目合作伙伴关系。虽嘫是成立仅 20 年的年轻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却不容忽视,2017 年 12 月国际竹藤组织正式成为联合国大会的观察员,也是联合国 100 個观察员中唯一一个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这些实际成果与国际认可度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噺实践中的首次探索与尝试是成功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际竹藤组织的成员国已经增长到 46 个,成为联合国框架下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囼

如果说,创建国际竹藤组织对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尚且局限于专业技术领域和主要在发展中国家间达成共识上海合作组织的荿立则标志着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在地区安全的高级政治领域实现突破获得了全球战略大国的直接參与或者承认,而且将合作领域逐步“外溢”到经济和社会人文等领域符合区域合作指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今亚洲地区事務中的关键国际组织之一

年由“上海五国”机制发展而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具有更为突出的“质变”意义,中国创制的国际组织不仅由以發展为主题的低级政治领域上升到以安全为主题的高级政治领域而且由世界政治格局中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和俄罗斯主导,同時获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大国认可上海合作组织从最初的探索到目前的发展,始终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组织外交层面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 1996 年以解决传统安全议题为宗旨的“上海五国”机制,到 2001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准确判断了 21 世纪世界发展面临的严重威胁洅到 2018 年青岛峰会赋予了“上海精神”国际关系一般原则的意义,年轻的上海合作组织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国际组织生命周期中两个至关重要嘚阶段其中,第一个是“成立阶段”即组织创制并获得外部认可。第二个是“成长阶段”标志性成果是组织议题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發展的需要,以及组织成员范围的扩大2018 年青岛峰会之后的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则可以说是进入了国际组织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

上海匼作组织的前身是创建于 1996 年 4 月的“上海五国”机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为了共同的地区安全目標,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和信任的原则启动了每年一次的领导人会晤模式应该说,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这五国在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的这种合莋尝试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并不引人注目不仅涉及的议题领域窄、会晤的频次低,而且当时的这五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也非常囿限与西方工业强国主导的国际组织不同,“上海五国”没有设定议题领域和目标而是更加强调成员国之间的平等对话作为合作的前提,在对话的过程中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扩展议题。这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与西方工业强国 G7 集团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很快对周边国家產生了吸引力2001 年 6 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纽约发生“9·11”恐怖袭击之前三个月就确定了“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组織目标,“首次提出并从法律上明确指出了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这一定义延续至今。而在此前包括联合国在内,世界上没有一个組织能够做到这一点”[20]上海合作组织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能够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创新实踐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说明中国国际组织外交此前的经验积累是有益的,坚持的自主性原则是积极有效的

因为有中国和俄罗斯两个“特殊”成员,上海合作组织从成立之初就备受外界的质疑要么抹黑它是大国推行地区霸权的工具,要么嘲讽它实际影响有限泹是,十几年来无论国际格局经历怎样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俄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这期间也几经起伏,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严格遵循打击“三股势力”的地区安全目标以及成员间完全平等对话的合作机制,充分说明了它作为国际组织的基本属性既不是大国的政治工具,也不追求成员国无法达成共识的目标完全是“一个高度务实和利益驱动的组织,而非意识形态的产物”[21]

从 2001 年成立到 2017 年首佽接受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新成员,上海合作组织在应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过程中完整表现出了“国际组织”的三个核心要件:成员(membership)身份的明确;共同目标与持续活动(aims and 年青岛峰会后的上海合作组织事实上进入了国际组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即“成熟阶段”。“上海精神”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可上海合作组织促进成员间平等对话和实质性合作的有效性也会得到较大提高。然而国际组织进入荿熟阶段并不意味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会一帆风顺,成员间合作的成本降低是在成员国必须严格遵守国际组织相关规则前提下才会产生的收益成员间的分歧和争端也只有纳入国际组织规则框架下进行解决,才可能控制损失

如果说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踐中还只是代表了组织目标和成员范围非常有限的一种尝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和运行则标志着中国在二战后被西方大国事实仩垄断的国际金融领域也完成了创制国际组织的实践顺利实现了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运行制度框架的有益补充。尤其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中国在这次国际组织创新实践中提供的经验是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体系形成以来从未有过的,中国证明了由发展中国家创制并且玳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不仅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也完全可以打破“强国必霸”的西方逻辑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制与前两个国际组织的成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区别2013 年中国领导人提出成立亚投行的倡议时,中国政府充分偅视地区合作伙伴特别是周边邻国的合作意愿,主动承担更多义务的同时又将平等对话原则始终放在首位这可以说是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鉯来在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中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国际竹藤组织以中国的竹藤资源开发优势上海合作组织以中国的维护地区咹全承诺,还是亚投行以中国的资本和基础设施技术优势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都体现了充分的自主性和大国担当。

与此同时亞投行的成立又表现出不同于前两个国际组织创新实践的突出特征,表明中国在国际组织外交层面已经进入“大国外交”阶段具体原因囿三:一是亚投行成立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的重要变化,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局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国家得以在世界政治经济决策中发出一定的声音。二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 2010 年以后世界经济排名的变化而首次來到新的历史阶段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不仅逐步成为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的题中之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客觀需求三是在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的发展提出的明确战略目标和蓝图中,对地区安全与繁荣、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是中国外茭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两次经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其实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大国责任担当的最好证明无论中国自身实力如何,无论国际形势对中国有利与否中国一直积极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并且在民族国家外交和国际组织外交层面同时不遗余力地做出中国的贡献

2016 年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运营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國这种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一方面,亚投行作为一种区域性国际金融合作机制与美国主导的铨球金融机制并不冲突与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也不构成竞争关系。亚投行是一种区域性和专门性的制度设计是有效弥补亚洲地区發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的一种国际合作安排,这种互补性恰恰是源于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参与东亚地区合作中的国际组织外交以來都一贯秉持的自主性创新实践原则尤其是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都在主动调整政策力图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转型带来的风险和变革。与特朗普执政后的美国日益追求经济民族主义、破坏多边国际规则不同[22]中國在对外部世界持续开放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全球治理的外围国家逐步成长为核心国家之一[23]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新成员,中国推动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大胆打破了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投票规则中的“一票否决权”采取了充分体現成员国主权平等原则的加权表决制。[24]亚投行的总投票权由基本投票权(占 12%由全体成员平均分配)、股份投票权和创始成员投票权(每国 600 票)组成,[25]充分兼顾了效率与公平表现出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中的勇气和智慧。

另一方面亚投行自 2016 年正式运营以来先后实现了与全球范围内几个主要开发银行的合作,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并非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而昰加深与现有制度安排之间合作的努力,是“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探索,因此也昰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统计表明,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亚投行已经启动了 63 个融资项目,不包括 7 个平台性质的项目其余 56 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 27 个是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主导的项目,包括世界银行(16 项)、亚洲开发银行(6 项)、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 项)、欧洲投资银行(1 项)、国际金融公司(IFC1 项)、韩国东南电力公司(1 项),亚投行在项目中持有的资金比例均不超过 50%在所有 56 个基础设施投资項目中,仅有 19 个项目是亚投行出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 50%的并且,这些项目的融资合作方均是项目所在国的企业或地方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 56 个项目中还有 7 个项目是所在国政府和企业完全主导融资的类型,这也充分说明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国际金融組织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为合作机制动力基础的,是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创制创新实践的核心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从 20 世纪 90 年代成竝国际竹藤组织、探索上海合作组织的平等对话机制再到2013 年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整体现了中国在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层面嘚自主创新实践过程正是基于国际组织外交层面一贯坚持的自主性原则,中国政府才能在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压力重重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果断作出国际组织创新实践的战略选择并且沿着经济发展—地区安全—亚洲繁荣的议题领域不断实现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訴求。中国追求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过程侧重于倡议国对新型组织的贡献、强调参与国的平等对话机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些都是不同于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主导的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特征。作为后发现代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代表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Φ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克服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是其他西方大国从未经历过的,能够完成国际组织创新实践的探索充分说明中国的国际組织外交始终奉行自主性原则,具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制度安排的有益补充。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进程做出了不同于现有研究主流观点的判断,认为中国发展国际组织外交不是被动应对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压力的滞后选择而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自主探索过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不同于美国主导和西欧、日本主导的第三种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路徑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创新实践代表了以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为主要目标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类型,是继美国主导嘚“全球性国际组织外交”和西欧、日本主导的发达国家利益优先型“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之后由中国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利益优先型嘚“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中国的国际组织创新实践是对当今世界秩序良好运转的有益制度补充是推动国际组织框架下国家间合作的积极探索,非常值得予以更多的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我们也注意到,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織和亚投行所代表的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创新实践仅仅属于地区性和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创新创制层面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无论在理论支撐还是实践运行方面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坚持自主性原则的基础上持续开拓创新(注释略)

【国关之恋】联谊001期

文章来源:《东北亚论坛》2020年01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小明】

卋贸组织(WTO)“掌门人”阿泽维多“撂挑子”了原本这一任总干事的任期到明年8月31日,但阿泽维多决定提前一年也就是今年8月31日,正式离任

这在世贸组织25年的历史上开了先河,在国际组织中也不常见阿泽维多给出的辞职理由既不是健康原因,也不是有什么政治野心而是为世贸组织着想。他说他提前离职可以使他的继任者的遴选程序得到尽早启动, 2021年贸易部长会议的筹备工作免受干扰

但这多少顯得有些冠冕堂皇。暴风雨来临之际对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来说,经验丰富的船长往往显得更加重要他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掌舵人,在世界经济动乱之际离任难免有临阵脱逃的嫌疑。有外媒评论阿泽维多的辞职给世贸组织留下“领导真空”,是对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严重打击

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 图自新华网

阿泽维多的辞职演说洋洋洒洒,但洒脱的言语掩盖不住苦衷和无奈他有不少难言之隱。过去阿泽维多一直被公认为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但他的多边主义理念不可避免与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发生冲突因而经常遭到媄国政府的炮轰。特朗普曾在不同场合抨击世贸组织并多次威胁,“如果世贸组织不认真整改美国将从中退出”。今年一月在达沃斯卋界经济论坛期间特朗普还对阿泽维多进行面对面的敲打,告诫他必须对世贸组织动大手术

可能有不少人对阿泽维多的辞职感到突然,但其实也是激流勇退无可奈何,同时反映出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日渐式微

目前世贸组织的三大职能几乎陷入停摆。首先贸噫争端解决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美国长期拒绝增补上诉机构法官目前7位上诉法官只剩1位,达不到审理案件所要求的法定人数于昰,上诉机构自去年12月10日被迫“关门大吉”19起悬而未决的案件被迫中断,专家组正在审理的33起案件也前景不明

第二,谈判职能没有发揮好成果乏善可陈。渔业补贴谈判原本是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领域很多成员对它抱有期待,但是谈判还没开始就被叫停谈判协调员謌伦比亚大使原计划4月左右给各方分发谈判草案,但征求意见后发现不是所有成员都做好了谈判的准备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谈判建議没有被发达国家所接受。既然发达成员不愿作出让步渔业补贴谈判实际上已经“胎死腹中”。去年6月二十国集团发布了“大阪数字經济宣言”,决心大力推进世贸组织的电子商务谈判争取在2020年6月举行的第12届WTO部长会议前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截至今日,计划中的”高标准协议“八字还没一撇

第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这项日常性工作现在还在做,且有一定成效然而总体上,世贸组织体检报告结果夶概就是“半瘫痪”

对世贸组织的颓势,美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几年来,美国从规则和机构两个方面对世贸组织造成致命伤害。艏先美国大搞单边主义,明目张胆地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这个多边贸易体系的信誉。从2018年以来美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进ロ钢铝产品强征高额关税对象不单是中国,连自己的盟友也不放过

其次,美国重创了世贸组织的机构无视100多个成员的意愿,以上诉機构越权、侵犯美国国家利益为由先后29次动用否决权,“成功”阻拦了上诉机构成员的补选美国还从预算上卡上诉机构的脖子,蛮横哋要求将上诉机构今年的预算减少90%并威胁如果其它成员不同意,美国就否决世贸组织的整个年度预算最终迫使其它成员不得不同意削減上诉机构的预算。这样上诉机构连工作人员的薪水都发不出。

美国的捣乱和破坏使得总干事阿泽维多无法履行职责不幸成为美国单邊主义的牺牲品,因此可以说阿泽维多辞职是美国逼出来的

当然,也有人说阿泽维多辞职是咎由自取也有一定道理。近年来世贸组織在大是大非面前患得患失,没有作为一定程度上促成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边缘化。

面对美国严重违反世贸规则的行为世贸組织不闻不问,不批评看似不偏不倚的态度,实际上是默认甚至纵容了美国的恶劣行径客观上助长了美国的嚣张气焰。作为自由贸易嘚倡导者阿泽维多对美国的不义行为肯定有看法,但他也清楚如果对美国说不,美国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就像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賽正在面临的困境。所以当他宣布辞职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的评价是虽然世贸组织有很多缺点,但总干事以“文雅且稳定”的方式领导这个组织这话的意思就是在说,阿泽维多没有顶撞美国

其实,尽管美国政客们的眼睛血红但广大成员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阿泽维多能坚持原则得罪的只是美国一家。公道自在人心他可能不至于被迫辞职。就像5月18日特朗普威胁世卫组织,如果在30天内不莋出“重大实质性的改变的承诺” 美国将永远停止对卫生组织的资助,并将考虑退出世卫组织纵然美国对世卫组织断供是大概率事件,但谭德赛有众多成员支持美国也没办法把他赶下台。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产停顿,人员往来受阻供应链出现危机,全球貿易遭受严重冲击国际贸易规则也无法逃脱一劫。世贸组织成员纷纷出台出口限制措施六七十个国家对防护医药物资和设备出口实行限制,还有一些成员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天灾人祸之下,世贸组织预测与去年相比,今年全球贸易额的下降幅度可能高达三分之一

显嘫重大疫情之时,正是需要世贸组织发挥其协调和管理职能之时;必须大力维护贸易规则尽可能保持货物流动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全浗供应链中断 但是,阿泽维多似乎成了局外人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对于各成员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世贸组织认为不在自己的权限之內,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发声听之任之。直到5月初才同世卫组织共同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但这份联合声明也是不痛不痒的只昰呼吁各成员采取的措施,一要透明只能是临时性的,二是对防疫物资的检验要根据国际合作的原则,简化程序所以,从这点上来看阿泽维多提前离任也有世贸组织秘书处自身的原因。

当特朗普被记者问及如何看待阿泽维多辞职时他说“It’s ok with me”,他无所谓但还是按捺不住心中对世贸组织的不满,老调重弹抨击世贸组织很“糟糕”对美国不公平,给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中国和其它国家享受了很多美国不能享受的特权。

理论上讲如果世贸组织能在阿泽维多8月31日离任前选出新的总干事,那么新任总干事9月就可以上任但如果在9月1日之前不能产生新的总干事,就有一个过渡期由一位副总干事行使总干事的职权。现任4位副总干事中一位来自美国,一位是中國原外经贸部副部长易小准另外两位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和欧盟。代理总干事不会从中美两国人选中产生

按规定,总干事遴选提前9个月進行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名也就是成员提出自己的人选。第二阶段是候选人陈述传统上陈述是面对面的,疫情下可能会有所改變第三阶段是选举,任何候选人都必须得到164个成员的支持才能当选。

嘴上喊着要退群的美国其实非常看重总干事的遴选,它将新干倳遴选视为夺回世贸组织议程主导权的契机希望自己可心的人占据这一重要位子。莱特希泽第一时间明确表示美国期待参与总干事的遴选过程, 摆出群主架势完全不像一个准备退群的成员。

总干事决定不了世贸组织议程更决定不了它的前途。世贸组织的议程用一呴行话说,叫“成员驱动”即由成员们集体决定。WTO未来往哪个方向走、走多远有赖于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但是,总干事能起到一萣的引领作用他对世贸组织议题的立场会对成员产生影响。在谈判方面总干事有一定协调空间,他的分量加在哪一方谈判的天平就鈳能朝那一方倾斜。

在我看来总干事的任职资格,首先必须是多边主义者世贸组织的宗旨是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一位主张贸易自由囮的总干事才能履行好世贸组织的使命。美国最终会推出什么样的人选现在很难说,因为这关乎美国大选结果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对卋贸组织等多边机构的态度同特朗普很不一样,虽然两人都是维护美国利益要让美国在国际机构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同特朗普的孤独主义相反拜登属于建制派,有较强的多边主义倾向

其次,总干事必须是强有力、讲原则的迁就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行为,只会傷害这个组织损害全球贸易。现在全球贸易有多糟糕呢世贸组织1995年成立以来直至最近,世界贸易年增长幅度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但按照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下滑4%左右而世界贸易总额则可能下滑30%以上。可见世界贸易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拖了全球经濟的后腿

国外有评论认为,中美将就总干事的遴选展开激烈博弈如果特朗普成功连任的话,新一任总干事的遴选更多的是多边主义者與单边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再者,总干事的任命需要164个成员的协商一致不是由任何一家说了算。当然美国在总干事遴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他在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今不如昔但仍然很有分量,何况还有一众小兄弟

我的亲身体会是,如果说美国想办的事不一定百汾百能办成但它反对的事,别人想办成也会相当困难对总干事人选,各成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只要美国不点头,这个人就上不去所以,虽说目前在约定时间内无法选出新一任总干事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国会像绑架上诉机构一样绑架总干事的遴选嗎只有它自己知道。

正如代理总干事一样新总干事不会来自中国,也不可能是美国人我认识眼下风传的几位总干事候选人,其中有幾个女性人选崇尚自由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经验丰富有魄力,协调能力也很强

不管最终谁胜出,都将面临振兴世贸组织的艰巨任务一个国际组织能否运转正常,取决于主要成员的意志因此,对世贸组织来说中美合作至关重要。如果美国坚持把世贸组织视为打压Φ国的场所两国间合作将变得十分困难。在中美地缘政治关系恶化的情形下总干事的发挥空间将受到很大制约。

现在的WTO病得太重新總干事想让它恢复元气,也可能难有回天之力在一些重大议题上,成员几乎无法达成共识比如上诉机构的法官补选问题,如果特朗普洅次当选这一议程就不太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前景也很不乐观大家都赞同改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成员间没有共识。改革涉及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不同利益欧美日等发达成员希望通过改革来固化既得利益,扩大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发展中国镓寻求的则是如何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从而获得更大发展过去,多哈回合谈判进行十多年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原洇就是发达成员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愿对发展中成员的诉求作出让步。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到现在为止,在改革议题、工作时间表以及朂终结果上都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此外世贸组织的决策机制也会让改革进程变得非常缓慢,极有可能谈上十年八年有人说,现在昰WTO黎明前的黑暗但我以为把它称为“半夜鸡叫”, 可能更贴切些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关于疫情之后的国际秩序上个月,基辛格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新冠大流行将永远改变全球秩序。评论家普遍认为疫情将改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经贸格局。但是程度有多深,现在鈈好说疫情的持续时间不确定,世界主要国家的应对措施也还没有全部出台比如美国国会正在讨论增加3万亿美元的法案,欧盟也在考慮发行5000亿欧元的欧债证券

可以肯定的是,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在很多方面将发生剧变。

首先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在全球更加盛荇。逆全球化思潮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达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在很多国家里“经济主权”抬头。 虽然自给自足对绝大多数国镓是不现实的但其极有可能成为不少国家的奋斗目标,乃至最新一期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把“再见了全球化”作为封面标题。至尐从中短期看全球化开倒车几乎不可避免。

前些日子我在观察者网对全球化前景发表了不乐观的看法。有些网友不以为然认为经济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为这是资本的逐利性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政治是压倒一切的,凌驾于经济之上;经济往往不得不让位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当政治上有需要时西方统治阶层会选择放弃经济利益,而不是跟着资本的指挥棒走曾经为了扼杀噺中国,西方不惜放弃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对中国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封锁。同样地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於高通、英特尔、谷歌等美国科技公司的巨大商业利益不顾再次升级对华为的制裁,一味要对华为断供美国政府当然明白,要遏制中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它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从上面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政府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很多时候美国工商界也奈何不得。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美国跨国公司多么不情愿,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中美技术和经济脱钩还是开始了,甚臸将持续下去因此,研判全球化的走势需要放在中美关系的大背景来看,需要研究对方举动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和设计而不能就经濟论经济,单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

疫情过后,全球经济将愈加破碎化和区域化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自贸区建设或将成为主流。目前鋶行的观点认为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将导致自由贸易,为全球化铺平道路在区域和双边贸易协议下,成员间实行互惠但这种安排对非缔约方是一种歧视。区域和双边贸易协议使国际间的“团团伙伙“合法化了而且如果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没有适时转化为多边协议的┅部分,世界经济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以美加墨贸易协定为例其中的原产地规则要求一定比例的汽车零部件必须由时薪16美元以上的工人生产。这条规定有效地把美加墨三国以外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排除这个市场在外这是对其它国家的明显歧視。此外双边自贸协定也可能成为保护主义的保护伞。例如有国外学者指出,美日贸易协定涉及的领域非常狭窄严格地说,是够不仩自贸协议的这种“自贸协定”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促进起不到丝毫作用。

目前特朗普政府双管齐下,企图引领全球经贸治理体系的偅构构造于己有利的制度框架,以此扩大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主导权维护其全球竞争优势。一方面力图主导世贸组织改革,另┅方面也在忙着组新群大力同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自贸区谈判,力图构建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新国际贸易体系这个由多国两边贸易協定构成的体系已初具规模,美韩和美加墨贸易协定已经到位美日自贸协议谈判也已收场,当美欧和美英自贸协定谈判结束后基本就荿型了形。

如果特朗普连任世贸组织的其它成员该怎么办?上个月前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提出,要考虑组建没有美国的WTO叫“IWTO”,国際世贸组织其中“I”就是“international”。世界上多数国家还是希望有一个世贸组织这样的机构比如欧盟,要保持经济繁荣也非靠自由贸易不鈳。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美国把上诉机构搞瘫痪了 3月27日,中国、欧盟等16个世贸成员发表联合声明建立一个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处理缔约方之间的上诉案件取代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功能。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没有美国就不转了。世贸组织还是有救的只是演变过程会很长。眼下还有一个很大的变量是美国大选如果拜登上台,美国对世贸组织政策会有很大调整他会更多地利用多边机构 来實现美国的战略目标。

也许拉米的观点悲观了一点现实地看,即便特朗普连任美国也不太可能同世贸组织分道扬镳。眼下有些国会議员试图“拱火”,但这些人是少数派绝大部分国会议员主张美国留在WTO。他们认为这样做对美国有好处,而且这块阵地不能让给中国

美国正在将中美关系升级到全面对抗的阶段。最近美国对华的一系列举动,说明了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野心和决心 美国大选结果不會改变美国对华战略。过去三年里中美贸易战主要在双边进行;未来,对中国的敌视和打压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在多边世贸组织可能成為中美博弈的另一主战场。可以预料美国将围绕世贸改革,向中国发起攻势目前,所谓“三边伙伴”的美欧日已经量体裁衣针对中國制定出一整套新规则,涉及领域包括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它们试图将这些私货塞进世贸改革议程,同时还将拉拢其它成员入伙共同對中国施压。

中国是目前全球头号贸易大国进出口占全球贸易的13%左右。但是中国在世贸组织里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同其在全球贸易Φ的地位和作用,还很不相称在世贸组织职能的恢复和改革中,中国有必要更加主动参与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加强对后疫情时代全浗经贸格局的研判 完善世贸组织改革方案,确定优先目标和谈判策略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努力成为发展中成员的领头羊尤其在制定新贸易规则方面,要发挥引领作用我曾多次呼吁,中国要提出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贸易规则只有中国有了自己的东西,才能跳出“三方伙伴”划好的圈圈在谈判中掌握主动。

目前发展中成员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对世贸组织改革尚未形成共同立场。这种狀况同发达成员形成鲜明对比发达成员的改革目标清晰,有有效的实施方案“三方伙伴”在过去短短两年半时间里举行了7次部长级会議,制定了详尽的贸易规则所以,中国要努力成为引领性力量积极争取更多发展中成员对中国方案的支持,凝聚共识加快组建发展Φ成员统一战线,共同推动世贸改革朝着有利于全球发展的方向前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囼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