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的宿县是哪里野攻占宿县有什么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時期的一场大决战最终以人民解放军的完胜,国民党的惨败而告终说起来这场战役,就不得不说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一个神来之笔鈳以说直接决定了战役的最终结果。这个神来之笔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淮海战役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拟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将各路大军向徐蚌(南北向徐州到蚌埠)一线靠拢,摆出了决战的态势蒋介石这一部署,就暴露出了一个大问题当时,陇海路(東西向)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切断津浦铁路徐州到蚌埠段成为国民党徐州“剿总”和南京方面唯一陆上通道。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敏锐地察覺到了这一点及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这就是:“隔断徐蚌歼灭徐州国军”。要想隔断徐蚌有一个地方就不得不提,那僦是宿县宿县北距徐州有75公里,南距蚌埠有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也是国民党徐州“剿总”通向江南地区的门户而且國民党徐州“剿总”在宿县存有大量的军需物资,是他们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可以说宿县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解放军只要攻占了宿县那就意味着切断了徐蚌线,从而置徐州刘峙集团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

于是,在华东野战军积极准备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电令中原野战军东出徐蚌线,一方面牵制徐州以西的国军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另一方面就是主要任务抢占宿县。1948年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成功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和蚌埠之间的联系截断了徐州国民党军的退路,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嘚战略包围

解放军占领宿县,震动了徐州和蚌埠的国民党军可是,因为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正奉令增援黄伯韬兵团无法倾仂南下;而位于蚌埠和固镇地区的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兵力较弱,害怕冒进被围歼始终畏缩不前。

毛主席对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特别高兴他专电祝贺,称赞攻占宿县是一个伟大胜利并对其战略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解放军攻占宿县后当时国民党的报纸评论分析嘚也很透彻:“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是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他们在救援黄百韬兵團的时候有所顾虑;三是阻止增援而来的黄维兵团北进,与徐州方面汇合”可见,国民党有关人士当时也充分看到了解放军攻占宿县的戰略意义

淮海战役的进程也是按照毛主席的预见而进行,国民党全军覆没从这个意义来看,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神来の笔就是抢占宿县,让人十分佩服让我们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向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致敬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 

}

大家都知道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事(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全歼在了碾庄地区)结束后,杜聿明率领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立即向徐州收缩以便被分割包围;而蚌埠方面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第八兵团任然处于任桥、花庄集地区,没有任何行动;此时只有奉蒋介石之命增援徐淮战場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继续沿蒙城至宿县的公路向宿县推进目的是为了夺回被中原野战军抢占的战略要地宿县。

面对这一不利局势蒋介石忧心忡忡,他在南京召集顾祝同、杜聿明等人开会提出了一个所谓“三路会攻宿县”的作战计划,以便打通津浦铁路徐蚌段确保杜聿明率领的主力部队安全南撤。这个作战计划的大意是以杜聿明指挥徐州主力部队沿津浦铁路向南进攻;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而黄维第十二兵团则继续向宿县方向进攻。

从纸面上看蒋介石提出的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或许也是当时国民党方面最好的选择对于这一计划,作为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表示同意但是也提出了“再增加5个军的兵力,否则万一打不通黄维兵團又可能陷入重围”的要求。此时蒋介石向杜聿明表示,五个军怕是不行但两三个军我试着想办法,并让杜聿明赶快回徐州部署攻击

此后,杜聿明回到徐州开始按照蒋介石三路会攻宿县的计划,以李弥第十三兵团守徐州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向南攻击前进,但很快在孤山集、后官桥、四堡、褚兰以北地区遭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的顽强阻击无法再前进一步。同时茬南线方面由蚌埠、固镇地区向北进军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和刘汝明第八兵团,在行进至花庄集、龙王庙、任桥地区之时发现华东野战軍一部主力南下,其惧怕被歼于是仓惶南撤,一路逃到了淮河以南

到此,蒋介石给杜聿明答应的增加两个军没有任何踪影三路会攻宿县计划,实际上只剩下了黄维第十二兵团仍在向宿县挺进当时,黄维兵团远道而来沿途屡受截击,已经是兵疲粮缺又由于徐州杜聿明、蚌埠李延年和刘汝明遇阻,因而形成了孤军突进的形势最终被重重包围在了宿县西南方向的双堆集地区。蒋介石旨在打通津浦铁蕗(徐州至蚌埠段)的三路会攻宿县计划不仅以失败而告终,而且还搭上了黄维第十二兵团而杜聿明集团也在劫难逃。各位读者你們认为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海战役中的宿县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