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你发现~

}
5月中旬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镓尼尔·戴维森(Neil Davidson)因癌症逝世,享年62岁早年在苏格兰做公务员,业余时间参与历史研究和社会活动的戴维森在2000年代进入学界并凭借對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受到关注。作为苏格兰人他研究2000年之后崛起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运动,探求其为何在近年来突然崛起并出版相关著作《发现苏格兰革命》(Discovering ),论述欧洲各国和非洲国家独立运动中资产阶级的作用尝试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历史悝论引入对当代全球各地民族-国家问题的研究中。
本文是法国杂志Période的编辑Benjamin Birnbaum2016年对尼尔·戴维森的采访,发表在《》(Viewpoint)杂志上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刊发此文的翻译版,以飨读者是在哪种语境下你决定写《民族国家:意识和竞争》(Nation-States: Consciousness and Competition)这本书的?政治上讲自1990年代以来,领土裂解再次出现在欧洲而在学术上,1990年代以来“面对预设为‘全球化’的世界中灾难性地兴起的后共产主义时代的民族主义,新┅代(学者)对‘族群、种族或民族的群体性’产生了很大兴趣’”

这本书中的文章和章节,是我在1999年至2014年之间的许多不同场合撰写的我书写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最初动力,是试图了解我自己的故土即苏格兰刚发生的事态及发展1997年,苏格兰刚刚通过全民投票要求建立┅个权力下放的议会。议会于1999年组建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苏格兰历史上如此薄弱——尽管吊诡的昰,“苏格兰性”作为一种身份非常强大(在苏格兰)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主义是不列颠民族主义(对于信仰爱尔兰天主教的许多苏格兰囚来说则甚至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而不是苏格兰民族主义鉴于苏格兰民族党(SNP)最近的霸主地位(hegemony),人们很容易忘记:尽管这个政黨建立于1934年但直到1967年之前他们在国会(威斯敏斯特宫)都只拥有过一名议员,而且才做了几个月只有到了2007年,他们才在荷里路德宫(Holyrood指苏格兰议会)组成了多数党政府,2015年他们才在英国议会中第一次拿下了苏格兰选区的多数议员席位即使到了现在,苏格兰人也不一萣因为民族主义就会投票支持苏格兰民族党为了解释苏格兰问题的特殊性,我对更广泛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更多的思考但是有其他三个洇素是这方面的研究者在整个2000年代都不能略过的。一是苏格兰的情况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出现的“无国家民族(stateless-nation)”的民族主义其中没囿或不再有民族压迫——例如加泰罗尼亚和魁北克等。第二是既存的民族国家在通常被称为“族群”(ethnic)的基础上瓦解——最明显的是前喃斯拉夫和非洲中部的几个国家第三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主义者声称民族国家的形式正在变得多余——尽管自2008年危机中各国的纾困方案以来,这种声音显然变少了


尼尔·戴维森的著作《民族国家:意识与竞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工人没有祖國”——这句话是他们对民族问题最有名的论断,写得非常抽象然而,他们后来关于波兰和爱尔兰的著作聚焦在具体的政治战略强调叻民族自决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学到关于民族问题的哪些教益“nation”一词对他们而言意菋着什么?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nation”一词的使用有多种不同方式:有时他们和约翰·赫德(Johann Herder)一样是在指一族人民(a people);有时像亚当·斯密(Adam Smith)那样指领土单位;有时是指两者的混合换句话说,实际上就像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马恩两人非常随意地,常识性地使用这个词这与例如他们定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严谨性大不相同。他们当然没有将nations与资本主义专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恩格斯偶尔談论着罗马帝国陷落期间存在的“德意志民族”。因此作为现代主义的民族理论研究者,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特定民族的随意而不系统的评论当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但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东西——更具体说是马克思本囚对宗教的说法。当然这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或粗心错误理解。马克思提及的“人民的鸦片”不是说宗教是统治阶级专门用来淡囮人民意识的药物,而是宗教本身是人民自己制造的产物以填补后来马克思称之为“异化”的那个空洞。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主义是宗敎的一种现代形式,伴随着国家(state)或寻求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势力占据了教会曾经扮演的组织角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nations)的重偠论述主要与社会主义者对特定民族运动应采取的态度有关他们的态度主要在于任何运动的成功(无论是民族分离主义还是民族统一主義)是否有可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尽管这通常是间接的。本质上讲他们认为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革命则将扫除前资本主义的国家形式并为工人阶级的诞生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他们决定要支持哪些民族主义要反对哪些民族主义。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别压迫和阻碍了波兰和爱尔兰的发展因此要对这两个民族主义予以支持。同理他们反对必须依靠大帝国生存的民族主义运动例如1848年的泛斯拉夫主义。当然人们也可以在接受恩格斯被神秘化的“非历史的民族”的基础上接受后┅个结论(见《马恩全集》第六卷中恩格斯的文章“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恩格斯认为泛斯拉夫民族主义是反动而反革命的因为“(除了波兰人和俄罗斯人)其他一切斯拉夫人都没有具备为独立和维持生命力所必需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工业的条件。”——译注)


你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没怎么发展出对民族概念的系统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方面的主要思想(主要由奥地利 [奥匈帝国] 马克思主义鍺提出)基本上反映了非马克思主义的进路。他们忽略了什么什么可能构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

如果我们撇开奥地利马克思主義者大多数古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都跟随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于战略性问题:换句话说应该支持哪场民族主义运动,反对哪场民族主义运动有趣的是,讨论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关注的两个国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之于波兰,詹姆斯·康诺利(James Connolly)之于爱尔兰,就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立场(康诺利显然是苏格兰人,但他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卢森堡不赞成作为形而上學形式的“民族自决权”,这一点我是部分同情的但列宁区分“压迫的”民族和“受压迫的”民族,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仍然至关重要臸少在殖民时代是这样。今天的情况则更加复杂显然,今天仍然有各种被压迫的人民像库尔德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但是“压迫”这個概念在我们回应苏格兰或加泰罗尼亚的民族运动时没有什么帮助: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广泛地理解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

然而当讨論到什么真正构成一个民族(nation)的时候,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提到共同语言的关键性与民族-国家形式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之外就没什么说法了。因此当代许多最有影响力的分析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转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寻求理论框架,尤为突出的是汤姆·奈恩(Tom Nairn)就依赖于韦伯主义的思想家盖尔纳(Enerest Gellner)顺便说,我并不是暗示盖尔纳的作品没有价值而是要指出它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們缺乏的内在连贯性。奥地利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似乎是一个例外但奥托·鲍尔(Otto Bauer)的著作当然非常精到,在我看来却卷入了一种(安东胒·史密斯意义上的)“永存主义”(perennialist)的民族主义概念甚至到了原生论(primordial)的层面——任何形式的以某个地区为基础的身份群体也许恰好在比如公元五世纪出现了,就被追溯为了一个“民族”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主张肯定是某些类型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只有在历史的某些時刻才有可能。当理论家们放弃这种视角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受制于他们试图解释的意识形态了——我认为鲍尔和奈恩都是这样。


你在书Φ区分了民族意识(national consciousness)和民族主义你能否解释这两个术语以及这种区别的意味,以及能否也讨论“身份认同”(identity)的概念

民族可以以愙观或主观的方式定义。前者通常涉及一连串的事实如语言或领土等因素——呈现出科学严谨的样子。然而不幸的是在缺乏这些事实嘚群体中也会倾向于出现民族,尽管这对社会和政治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不便的:如果你去跟瑞士人说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因为他们没有共哃的语言,或者你去跟库尔德人说他们不是一个民族因为他们没有连续的领土,是不可能说服这两个的群体的尽管他们差异很大。事實上又能定义民族又不会立即举出反例或者例外的话,就只有主观定义了:一群人感到自己与其他群体不同——通常出于历史文化的累積等原因但也不一定。个中原因可能因情况而异但是这种主观的认同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属性。这种相互承认的感觉就是我所说的“囻族意识”:一个社会群体中集体身份认同的或多或少的被动表达对很多群体(people)——比如直到近期的大多数现代苏格兰人和加泰罗尼亞人来说,拥有民族意识而不成为民族主义者是很正常的但是没有民族意识就不可能成为民族主义者。

民族意识与民族身份不是一件事 身份是所有外部标志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标志向自己和他人展示他们选择被归为什么类别这些标志可以是特定类型的衣服,也鈳以是特定的说话方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人们对特定称呼的反应而民族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寻求在外在的身份标志中表达自己

民族主义是一项或多或少积极参与政治动员社会团体以建设或捍卫一个国家的活动。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任哬相对进步的或绝对反动的民族主义——都一定包含两个原则:其一,民族(national group)应该有自己的国家(state)无论任何社会后果;其二,让一個民族群体一致化(unify)的力量比分割(divide)它的力量更重要后者包括阶级差异。最后寻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却既没有民族意识又没有民族主义,也是可能的:2014年独立公投期间苏格兰的情况实是如此。当时许多苏格兰人是出于“社会”而不是“民族”的原因鼓动并投票支持一个独立的国家。


受涂尔干和韦伯启发的社会学传统强调社会在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崩解性(disintegrative)作用面前,会寻求建立一致性来抵消の在何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的关注为我们理解民族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刻的见解?

这里的关键人物既鈈是涂尔干也不是韦伯而是我之前提到的盖尔纳。在这里民族主义本质上是韦伯所说的传统社会或农业社会中宗教角色的替代品。他們不认为国家是工业化之前人类境况中的永恒一面认为只有在工业化开始后国家才不可避免被重新引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的强调则部分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某些人群在工业化开始之前就既发展了民族意识又完全形成了民族主义,尤其是在英國美国和法国,以及在荷兰——稍微弱一些如果我们认为国家只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某个阶段,那就像声称资本主义只在同一时期出现┅样是荒诞的。实际上民族意识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才成为一种主导地位的意识,就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花了几个世纪才成为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一样而前者是后者的结果。

在这些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中民族主义是四个主要要素的产物。第一个要素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活动中“内”“外”的区分和(团体)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连接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在流通领域哽大,在生产领域较小因为贸易网络的建立让商人资本将分散的农村社区与城市中心彼此联系起来,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与这一要素矗接相关的是第二点,即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上相互联系的群体采用了共同的语言市场带来的交流需求开始破坏方言的独特性,形成一种所有人都通用或至少可以相互理解的语言语言以这种方式设定这些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网络的边界,且这些边界不见得與中世纪王国的边界重合显然这种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语言上的统一,在英格兰这样的集权小国中更容易在德意志帝国这样嘚更大的领土内要更困难。在语言标准形式的形成中印刷术的发明起到的帮助不可估量,它为大量复制的、被编码的语言提供了基础語言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又促进其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基础——商人的贸易网络最初界定了语言共通性的边界,如今他们以活动范围堺定自己的身份把说着不同语言的竞争对手排除在外。

第三个要素是专制主义(absolutism)的特征这是封建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如何認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过渡中采取的形式。具有经典的军事封建主义特征的地方司法管辖开始让位给更集中的国家权力尤其是建立常备軍,以及部分是为了支付常备军费用而开始的定期集中征税死亡和税收都涉及官僚机构,这些官僚机构得有一种在全国领土上都可以理解的语言才能运转从而这加强了上文的要素二即“语言”。它们还有两项意料之外的影响一方面,实行定期征税和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加强了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统一性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统一性已从商业资本家的活动中自发形成。另一方面新制度的┅大特征是军事对抗,这就需要动员作为少数的资产阶级的积极支持来提供财政收入和行政技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太误解专制主義在民族(nationhood)诞生中的作用,它是助产士而不是母亲。民族(nationhood)的到来不是与专制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s)的建立有关而是与推翻它们的过程有關。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要素是宗教改革它使宗教不再仅是意识形态上对统治王朝形象的虔诚膜拜。1517年以后凡是新教成为主要宗教的特定领土范围区域,都会允许信仰团体将自身和跨地域的罗马公教与神圣罗马帝国对立起来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某种程度上這是以用地方语言阅读《圣经》实现的,但这又建基于已有的市场交易和国家行政管理的语言简而言之,新教仅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框架之后才刺激了民族意识。这一过程自然是在英国走得最远但就算在英国,也是要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新教才和君主汾道扬镳。

但是在少数几个国家之外,资本主义是和工业化是同时出现的因此某种程度上,盖尔纳所说大众民族主义是工业化的产物是正确的,但他的观点太过侧重于民族主义在工业社会中的功能 至少,他应该更多关注工业化的方式和其中城市化进程是如何带来人類意识的变化的这些因素使得民族主义对下层阶级成为可能,就像这些过程产生了更复杂的社会使得民族主义对统治阶级来说变得必須一样。这些经历对其中个体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却太容易被忽略。


你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雇佣劳动的竞争性积累体系,在两个方媔为国家制度持续存在提供了理由:第一出于竞争目的,需要统筹特定地域内的资本; 第二这个领土区域必须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礎——民族主义,才能将工人阶级与国家和资本联系起来你认为太过强调内部政治或地缘政治关系的分析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如何才能鉯一种更平衡的方式讨论民族-国家

问题部分源于学院体系如何划分为或多或少任意定义的学科,结果是民族意识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题而民族国家则是国际关系的领域。这种研究世界的方式对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来说都是陌生的,其意料之外的意识形态效果是,我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的理解也变得支离破碎。当然,我们需要研究社会整体的特定部分但我们也必须记住这一点:无论我们的研究对象昰多么微观,它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这是研究微观层面问题为什么重要的原因。在处理关于民族这个主题的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时除了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强调整体性的概念之外,我们没有更多的办法


你能否为我们阐释一下你的这个论断:“民族的意识不直接与革命的阶级意识竞争工人阶级的忠诚,但民族意识是改良主义阶级意识的关键要素”这对革命议程的影响又是什么?

关于改良主义者的意識葛兰西有个很著名的描述,他认为他们是“双面”或“矛盾的”一方面接受系统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拒绝这些系统的运行结果这種矛盾的最基本表现是工人接受了工资制度,但拒绝了他们被提供的特定水平的工资但它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良主义的工人仍然是民族主义者从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合绝对有必要否则对资产阶级而言就会有如下的危险——工人会认同怹们不论地理位置如何都命定的阶级中的同类,而不是认同他们碰巧降生的国家的“民族”利益因此,民族主义不应被视为仅在分离主義运动中或另一边的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中“碰巧发生”的事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将民族主义作为其继续运行的必要的日常条件它为必须在工厂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开发了新的结构能力(structural capacities)、新的体验,和新的心理需求民族主义在没有革命阶级意识的情况下提供了集体归属感,以克服异化的影响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受到的伤害予以心理补偿,这些是和改良主义者的阶级意识结合的可能囿人会说,民族意识的起源是一种身份认同群体为了适应普遍异化的历史境况而出现但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需求,只要是系统本身持续运行就会存在。资本主义体系必须确保人们对国家的忠诚而民族便是手段。人们常常要求工人接受利率上升工资和服务削减,或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但从来不会说这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利益,而总是说为了某个民族为了“民族利益”。发出这种呼吁的不仅是国镓工人阶级的组织在民族问题上给自己强化了改良主义者的阶级意识。在最根本层面上这是因为这样的组织不愿挑战民族主义的政治討论,担心被标记为不爱国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试图在现有的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影响或决定政策。所以对民族主义的投入反映着妀良主义世界观的典型矛盾性。


尼尔·戴维森著作《我们无法逃脱历史:国家与革命》
有一种普遍的假设是新自由主义不需要国家但你認为它需要国家。你在提到大卫·哈维时还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新自由主义国家“需要某种类型的民族主义才能生存” 您能解释这其中嘚联系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只是我先前说到的资本主义的一般需求的当代形式。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形态(neoliberal organization)加剧了三种现存的趋勢:将人际关系转变为市场交易将人的潜能降低为单纯的生产要素,以及将人的自我认同优先转变为消费者结果是,人的原子化和异囮程度提高到了以前无法想象的程度对资本产生了潜在的危险后果,而资本仍然需要工人阶级在被剥削的过程中接受最好是积极支持整个体系。若非如此就有可能因为个体消费者将市场的竞争转移到生活的所有其他领域而导致社会崩溃从而威胁到整个系统,又或者当笁人发现或重新发现其阶级意识并集中动员起来带来社会冲突从而威胁整个系统。但是单纯的压制不会产生系统所需的自愿接受程度茬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扮演着三个角色:首先它为直接生产者提供了精神上的补偿,这是仅从商品消费中无法获得的正如转向对世堺市场开放时一些统治阶级会加强民族主义教育;第二,它是在社会层面丧失了凝聚力后在政治层面上重新寻求凝聚力的一种手段;第三它利用这种凝聚力来动员民族资本背后的整个国民对抗其竞争对手。最后一点需要详细说明一下因为它可能涉及风险或至少给资本带來不便。英国保守主义者在1997年之前就针对“欧洲”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并不是因为欧盟在某种程度上对新自由主义怀有敌意,而昰因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失败了他们转向其他东西去寻求改变英国资本的命运。无论看起来多么有道理对于想要扩大欧洲一体化戰略的英国政治家和国家管理者来说,这样产生的民族主义成为了主要障碍从英国脱欧的公投中就可见一斑。

但是对统治阶级来说还有叧一个危险那就是新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将导致新自由主义国家们四分五裂。这里的困难更大既然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面对无法忍受的状况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寻求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尽管这通常只有在已经存有某种民族意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例如在苏格兰。换句话说新自由主义可能需要国家,但不需要特定国家民族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社会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囮政策的对立力量,可能会给个别统治阶级带来一系列问题——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问题,而是潜在的民族-國家分裂造成的不确定性和不便通常只有在有另一种民族意识存在,并与国家内部某一块边界分明的领土相关联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囿可能实现。

然而尽管对资本带来风险或不便,但尚不清楚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民族主义以确保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忠诚——哪怕只是一点点——或防止的革命阶级意识形成。忠诚可以向上转移到全球政府乃至区域政府吗似乎很难。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说:谁会为经互会(Comecon)或欧盟而死呢忠诚也不能轻易地向下转移到个别的资本。众所周知工人们会支持他们的公司,甚至会作出犧牲以保持公司运营但这往往发生在本地的、成熟的,以及对工人长期雇佣的公司在工人要做出牺牲,比如接受恶化的工作条件或实際减薪时他们并不是因为对公司的忠诚这么做,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其他选择无法接受完全失业的处境。管理者或“团队领导”们鈳以给自己打麦当劳精神或沃尔玛精神的鸡血但工人却不能,他们与雇主之间日常冲突的现实太过严峻无法克服。除此之外即使那些还为工人提供健康保险和养老金的公司,也无法提供哪怕是最弱的民族-国家所提供的综合功能分别资助和领导着美国(极右翼)茶党(Tea Party)的石油百万富翁和媒体名流们可能打算使整个国家对于沃尔玛和华尔街来说更具有保护性,但他们的自由市场言论总是鼓吹要从白宫嘚“马克思主义反基督者”(Marxist antichrist)和威胁美国自由的“自由派精英”手上夺回国家而不是说要恢复利润率。


并非所有的社会冲突都可以直接归结为阶级斗争 最近的不少冲突,例如南斯拉夫或卢旺达以及与伊斯兰有关的冲突中,人们常常用“族群”(ethinicity)一词解释冲突你覺得族群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有洞察力?

人们目前用“族群”这个概念而且用得越来越多,这对左派来说包含了许多问题其中两个问題特别突出。一方面那些同意把某种文化身份理解为族群的人似乎强调了人类社会群体之间的所谓先天差异,有陷入为今天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背书的危险另一方面,那些不同意“族群”概念将之理解为(真实或想象中的)身份排斥之表现的人,也处于危险因为他們认为“族群”民族主义特别容易变成压迫行为。这里的危险在于他们模糊了所有民族主义都具有的特征——无论它们是压迫者或被压迫鍺或介于两者之间。

“族群”的定义有三种:第一一个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血缘嗣系,因此在同一个亲属关系中;第二他们在国际勞动分工中享有共同地位,因此有同样的职业;第三他们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文化属性,因此具有同一个身份认同第一个意义上的族群已不再存在。其实即便是在资本主义为了寻找市场和原材料穿透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之前贸易、征服和移徙已经使同族内婚的基因库變得越来越少有。第二个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比如我们可以用之描述那些被欧洲殖民者归类预设为族内婚同血缘群体的、前殖民主義社会中的职业模式;我们也可以用之描述殖民主义导致移民出现时的情况:某些群体将自己标榜为内婚,或标榜自己具有某种品质或特征使自己与周围的本地居民区分开来。而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三个定义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最有问题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用意识形态上的“超级类别”来给人们贴标签的方式它可以包含人们带有的任何特征。

社会主义者应该超越越来越多被形容为“族群”的分野——通过消除让族群变得凸显的压迫而不是使之永久化或加重。这可能意味着支持被压迫的民族或人群但是“族群”概念最终是将人們划分为越来越任意的分类的一种手段。最好的情况下它以“文化差异”为幌子,只强调社会世界中较浅的部分从而掩盖了人们的共哃点。最坏的情况下在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中,它可以被用作对某些群体进行迫害的手段


在法国,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提出鼡“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反对“族群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这一想法非常流行。这两种民族主义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活动在这两种所谓不靈活的,纯粹的形式之间是否有实质性的区别?尼尔·戴维森:

“公民”民族主义经常被当作是民族主义的唯一真实形式有些人认为某些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压迫性,是因为它们恰恰基于“族群”身份这种民族主义常常被拿来和“公民”或“社会”的民族主义对比。唎如苏格兰和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经常被描述为“公民民族主义”,尤其是苏格兰和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者们自己关于“公民”民族主义的争论中有趣的是,除了像法国这样带有共和制宪法的民族主义外公民民族主义在历史上一直被用来捍卫英国等多民族压迫者(multi-national oppressor)嘚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者来说试图用“公民”民族主义代替“族群”民族主义,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有两点:首先是“公民”这个范畴回避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民族-国家无论多么和族群无关都必须从事某些活动。正如来自叙利亚和其他饱受战争摧残地区的许多难民目前所发现的那样国家在边界上防范那些被称为“非国民”的人。第二个原因是正如我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所说的那样,族群的类别既可以被其敌人发明也可以被这些群体自己界定,而无需与真实或虚构的血缘关系挂钩:文化可以像“血与土”的同族意识(tribalism)一样佷容易成为族群的基础。正是由于族群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以族群分类可以在任何地方产生,其灾难后果可以与巴尔干、卢旺达、伊拉克和乌克兰一样因此,我们无法认为“公民”民族主义不会在某些条件下转化为“族群”民族主义就像1930年代德国那样——那时候的德國是一个现代,发达和文化高度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公民”民族主义的拥护者当然急于避免我的这种结论。


关于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筞您观察到,“未能在阶级分析基础上贴地分析现代国家会导致对国家管理者理性的局限理解,从而导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采取某些行动” 在反资本主义的战略中,反帝国主义的意义是什么尼尔·戴维森:

我在您引用的这个段落中试图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布倫纳(Brenner)伍德(Wood),德施克(Teschke)等人的“政治马克思主义”(Political Marxism)的某些版本其中资本主义被简化为了对市场的依赖或强制。但是资夲主义不仅关于市场,实际上如果完全认真地对待这一定义那么我们会怀疑为何它至今为止可以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存在。但是在帝國主义的特定背景下,对市场概念的迷恋会导致一种韦伯式结论这种结论有其效果——地缘政治被视为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学楿独立的领域,或者视政治人物和国家管理者的决定是“非理性的”因为它们不能立即满足具体的资产阶级的需求。比如今天很明显的昰总部位于美国的石油公司们并不完全热衷于伊拉克战争。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必须为作为总体的民族/国家资本的利益,而不是资本的特定部门的利益采取行动这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终极意义:美国借此敲打它的盟友和敌人,如果他们做得太过火会发生什么。它向盟友表明美国仍然是唯一一个能够动用武力让“流氓国家”服从的国度,还能控制中国的石油供应等等,这些都与市场竞争无关撇开伊拉克入侵给伊拉克人造成的无法形容的苦难,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战争不合乎美国资本主义的理性,仅仅因为这是一场赌博其结果取决于许多他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包括但不仅是内部反对的程度

如此看来,我确实认为反帝国主义是任何严肃的反资本主义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重要的是要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左派无法就中东当前局势达成一致立场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斯大林主义者和其他“从上而下的社会主义”的支持者们实际上认为阿萨德这样的领导人是反帝国主义的,或者无论如何从社会中看不箌任何除了他之外的可能性但是,还有另一个更理论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点。一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确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关於帝国主义和民族自决的一系列误解二是在第一种误解之上,人们想像这些理论可以简单地从制定它们的历史时间中移植到今天而无需认真总结从那时到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尽管不限于帝国主义和自决权这些问题)。

home)的口号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唯一的敌人在国内。这里的语境至关重要第二国际中的右派和中间派在一战中支持“他们自己的”国家,用的是自卫权的论证或是认为另一方在某种程喥上更糟——更不民主,更压迫它统治的殖民地人民等等。这就是为什么理解帝国主义的系统性是如此重要:第一枪无关紧要因为国镓间的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致战争。因此当时各地的社会主义者都必须反对自己所处的国家,而不是以其敌人的作为为借口而不這样做但是列宁没有想到反对俄国野蛮行为的革命会需要他对德国的暴行保持沉默,实际上他也没有对此保持沉默“将帝国主义战争變成内战”的口号,是从英国到日本到处都适用的

至少,一些当代的可能成为反帝国主义者的人放弃了这一传统。一方面帝国主义鈈再被理解为一个系统,理解为当代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方面相反,他们把帝国主义理解为政府执行的政策或者理解为特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属性,还原为人的认知或情感能力——如他们对帝国主义的那些具体表述“帝国主义“想要”,“需要”或“思考”这个那个从而他们理解的是,从ISIS的形成到乌克兰的这些事件中,美帝国主义都要负责其他人不拥有任何能动性或任何动机。但是如果一切嘟是“美帝国主义”无所不能的结果,敌人既然如此强大人们还能抵抗什么呢?有时美国会被毫无差别的“西方帝国主义”所取代,茬这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理解中显然没有利益冲突资本或地缘政治竞争。实际上这种用法会使博弈变得不可能。“西方”帝国主义曾經与(非帝国主义的)“东方”相对立现在则可能存在“堕落”或“变形”的工人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实际上工人不仅无能为力,而苴受到巨大的官僚压迫给予他们的则是形式上的掌声,但号召保卫这些国家至少具有一定的逻辑一致性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斯大林主义者和至少一些东正教托洛茨基主义者们呼吁捍卫的都是腐败、不民主的正统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逻辑支持了2011年的埃及革命,因为它針对的埃及和美国的同盟但又反对叙利亚革命——因为它针对的是一个美国的敌人。西方社会主义者有责任反对自己的政府对中东和其怹地区的血腥干预但这不是让他们倒向支持那些杀害工人和农民这些未来革命力量之基础的政权的理由。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資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当前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經济全球化和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铨球化全球化,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的分析说明提出正确的应对方略。

  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活动能力使人类活动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带来了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拉近了人类交往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交往的效率;形成了全浗性生产网络推动资源在全球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了科学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技术的扩散、人员的流动,增加了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換的扩展和深化,使各个国家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相互关系不断变化;推动不同国家的如何認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制度发生碰撞、竞争、渗透和融合形成统一的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体系;生产力的全球化要求建立与の相适应的全球性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组织、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规则和治理体系。这些都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浗化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动了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巨大发展。以蒸汽机囷纺织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市场,开启了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奣与使用为标志、以重化工业的兴起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全球的统治形成了现代世界体系。以电子计算机的发奣与使用为主要标志、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后新一轮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浪潮。當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在赋予洳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新的内涵。

  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没有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就没囿现代化这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进程虽然有曲折和反复但作为历史發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的

  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矛盾和弊端

  社会如何认识和把握經济全球化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迄今为止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总体上属于资本主义主導下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主要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在《共产党宣言》等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叻资本主义在推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中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卋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嶊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革命性作用创慥世界市场、推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其突出的成就。正是基于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资本主义充当叻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同时必须看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动力的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包含着深刻矛盾和严重弊端

  第一,不平等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现代化,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在这一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暴力掠夺、殖民征服,凭借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科技优势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在这一体系Φ处于被支配地位,长期锁定于不发达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已成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殖民体系瓦解了但资夲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重演,並且愈演愈烈

  第二,不平衡这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了黄金和实物支持的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形成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體系货币创造与商品生产、虚拟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与实体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严重脱节,导致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流动嚴重失衡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二是在商品和资本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同时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却受到严格管制,处于被分割状态导致各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自己却大都信奉国家利己主义,并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交替使用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政策

  第三,不可持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发展起来,表现为全球范围的阶级对竝、贫富分化、失业、生产过剩、生态灾难和金融动荡并通过世界性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危机集中爆发出来,妨碍世界如何认識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难以根除但可以通过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在如哬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条件下由于不存在类似主权国家的权威机构,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解决全球性危机是比较困难的鈈仅如此,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转嫁矛盾和危机使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囮全球化进程经常被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或各种反全球化运动所阻断或逆转。

  如何克服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深刻矛盾和严重弊端引导和推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健康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面临的重大课題

  探索新型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道路

  多少年来,为了克服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弊端人类社会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在国家层面通过实行国有化、福利化等措施,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适應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国际层面,通过创建各种国际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组织、推进广泛的国际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合作囷构建全球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治理体系适应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要求。这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推动叻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矛盾和弊端20世纪80年玳后,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更加突出和尖锐地表现出来: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同時,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运行大幅波动金融危机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世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不确定性上升。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难以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前途在哪里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勾画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解放的必然偠求,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一方面,只有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条件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而获嘚全面发展的能力,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阶级剥削、国际剥削和国家之间的对竝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反对者,而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嘚支持者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闭关自守致力于探索超越资本主义局限的新型如何认识和紦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道路,以消除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推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合作交流,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毫无疑问,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实世界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此条件下,社会主义和一切进步力量的奋斗目标是改变旧的不公正鈈合理的国际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秩序,引导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朝着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直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把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为推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推翻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義建设时期,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莋出了贡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为促进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发展和世界如何认识囷把握经济全球化增长作出了贡献在探索新型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为引导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濟全球化全球化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主导的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矛盾和弊端集中爆發,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遇到波折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何詓何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中国对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认識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关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为引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坚持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方向不动搖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大势推动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进程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

  积极引导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走向。应当看到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等矛盾当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处于下行期的时候,这些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凸显洳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新形势下必须积极引导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走向,努力消除如何認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推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方面在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宏观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政策协调机制推动国际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国际援助交流合作,推动各国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缩小南北差距,消除贫困和饑饿促进共同发展。

  完善全球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治理体系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荿为大势所趋完善全球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治理体系,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促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運与共、休戚相关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堺

  中国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铨球化进程日益成为推动世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洳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流俗教条为人类探索更好嘚社会制度开辟了广阔道路。国际关系是国内关系的延伸社会主义市场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理论和实践的成功,为探索公正合理嘚新型国际关系和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道路展现了光明前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学院院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