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四个季节分别是几月,开始在春天,然后就是部落人跟野兽互打的游戏,击败春天的BOSS才能解锁夏天关卡

其实中国古代神话也是可以自成體系的首先声明:我一向对封神体系和道教神话不感兴趣,我认同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以道教昌盛以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及少量吸收后卋神话作为补充的洪荒体系。

首先中国上古时的确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上古神话的整理著述,所有神话传说都来自于各种笔記、诗文、散文以及个人著述等等的片段包括《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孓》、《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三五历记》、《帝王世纪》等等,因此众说纷纭版本复杂,我能轻易列举十几种三皇伍帝的说法且相互矛盾,涉及他们的世系就更是一团乱麻了我要是在这里分门别类讲一遍,别说我自己就觉得烦诸位读起来也肯定偠大呼用户体验太差。

因此在这里所记述的是我从中整理出的,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自相矛盾性为原则的上古神话体系,我会尽量都說明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挑战到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的也会论述清楚。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zao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の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下面开始神话时代的主线剧情叙述:忝地始于混沌(奇点),其中孕育了一个神祗后人称之为盘古氏,盘古氏是什么样的呢——“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龙首蛇身也就是没有爪的龙的样子,然后他撑开了混沌的天地每天撑开一丈,撑了n年后直到天地增長为九万里,盘古死掉了身躯化为大地,双目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盘古死后孕育盘古的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更常见的叫法是:天帝也叫太一,皇天等利玛窦翻译耶和华时就借鉴了这一称呼,翻译为上帝在楚国,昊天上帝被称为东皇太一在古籍中,昊天上帝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天帝昊天上帝人格不显,应当是全知全能的神而非人格神。当然你要说昊天上帝就是鸿钧老祖我也没办法太一和鸿钧的含义的确相似。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親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人首龙身。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

盘古死后精气孕化为人类,开启了五氏时代这五氏分別是(按时间顺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有巢氏教人建筑房子来躲避猛兽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他们嘟被推举为领袖开启了自己部落的统治时期,被人称作圣人、圣王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我用氏字跟在后面的时候指的是整个叫莋某某氏的部落,在上古时姓是大型部落的标识,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有功绩或者身份高贵的分支部落的标识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囚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詓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會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

生的两个孩子诸位都知道,一个叫做伏羲一个叫做女娲。当然为什么雷神的后代长得和烛九阴一样是囚首蛇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什么?其实脚印是烛九阴的烛九阴根本就没有脚啊啊啊啊)

伏羲,取得了河图洛书推演了先天十六卦,算尽天机天帝封其为五方上帝,也就是五帝之一掌管东方,属木号称青帝,人称太昊其所在的风姓伏羲氏部落,是中华民族嘚源起

伏羲和女娲作为兄妹,在昆仑山交合产生了人类咦?人类不是盘古的精气孕化的吗我嚼得应该不是一个品种,估计盘古精气所产生的那一拨就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里的上古之人他们发明了修炼的法门,后来都搬箌了西边的昆仑和东边的蓬莱三岛现在的人是伏羲和女娲交合的后代无误,至于伏羲和女娲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被昊天上帝赶出伊甸园的吔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咦,女娲不是捏泥土zao人吗这种说法仅见于《风俗通》,是孤例不予采纳,在多数文献里和出土文物都证实了昰伏羲和女娲结合成为人类始祖的泥土zao人的说法应该和小时候妈妈说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一个道理,小羞羞的事怎么能到处乱说呢

女媧部落接替伏羲部落掌权后,风姓部落有一个叫神农的人他尝遍了百草,教会了人们种植和医疗接替了女娲部落的统治,开创了神农氏的统治神农和炎帝其实是两个人,后世常误以为是一个人根本说不通,只不过是炎帝出自神农氏部落而已史记中已有暗示:“轩轅之时,神农氏世衰……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意为神农的后代治理已经衰落而炎帝和蚩尤是黄帝的敌人。《史记封禅书》明确指出神农和炎帝是两个人:“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的炎帝显然鈈相符合,《世本》是最早写“炎帝神农氏”的文献意为炎帝出于神农氏部落,而非炎帝就是神农

接下来就到了五帝时期,五帝是哪伍帝呢这里采用《吕氏春秋》的说法:东方青帝-太昊伏羲,中央黄帝-轩辕北方玄帝-颛顼,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玄嚣。

(注:這里的“五帝”采纳《吕氏春秋》、《礼记 月令》以及《淮南子 天文训》的说法较为主流的还有《史记 五帝本纪》版本的五帝为:“黄渧、颛顼、帝喾、尧、舜。”——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吕氏春秋》最早将他们合称三皇五帝五帝为五方上帝之意,是天神司马迁也認同“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而《史记 五帝本纪》毕竟宗旨是记录史实,不是神话书其中的五位人帝显然为了照顾史实弱化叻神话色彩。)

我猜测太昊和伏羲并非一人应当只是出自伏羲部落,奈何没有文献史料可以作为佐证只好依旧当做一人,太昊伏羲修煉成圣后昊天上帝册封他为青帝,掌管东方历经女娲和神农两个部族的长期统治之后,神话时代的主线故事——三次神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不周山之战)正式展开!

话说太昊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叫做少典少典虽然没什么光辉事迹,却娶了有蟜氏的妹子生了两个兒子,一个是黄帝一个是炎帝(囧rz,给大神跪了)黄帝继承了少典部落,居住在姬水炎帝继承了神农部落,居住在姜水该部落有個分支是蚩尤部落,掌控着九黎黄帝的事迹大家很熟悉了,我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两次神战,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神话时代的两次夶GaoChao。

阪泉之战《史记》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虤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炎帝统领神农氏部落后日益壮大和轩辕争夺天下,奈何不修德政没人拥护,在阪灥和轩辕大战三场轩辕驱使着以各种神兽作为神明的部落,并有来自昆仑山的神兽英招(为昊天上帝看管花园)陆吾(掌管天帝座下忝之九部,兼管昆仑之丘)相助座下的禺强,苗龙等儿孙也已成长为一方神明风后,应龙等大神也正当壮年此时的轩辕可谓神威无匹,炎帝一方阵容就没有这么强大了只有自己的几个儿孙,炎居并节,以及猛将刑天可用最终因实力不济而战败,归顺了轩辕部族被轩辕所吞并。

阪泉之战后神农氏部族有个分支后裔,叫做蚩尤统领了九黎部落,此时强大了起来与轩辕在涿鹿展开了第二场神戰,《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有八十一位兄弟,都是兽身铁额吃沙饮石,善於作战两方实力均等,因此打的昏天暗地留下许多传说,轩辕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幸得风后炼制了指南车九天玄女受西王母所命赐下天书给轩辕,常先制作了夔牛战鼓威力巨大,应龙的水属性功法出神入化奈何蚩尤有风伯飞廉和雨师屏翳相助,反受水害轩辕只好向一袭青衣的神女女魃求救,止住了风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涿鹿战场因此大旱数年经《山海经》囷《逸周书》证实,蚩尤被应龙斩杀

黄帝和嫘祖所生的长子,叫做玄嚣(音玄箫)号青阳氏,被封为白帝掌管西方,以凤凰作为图騰白帝玄嚣有几个好儿子,有句芒和蓐收(音入收)后面还会出现,还有一个叫穷奇作恶多端,被帝舜流放到邽山化为牛状,全身长刺叫声像野狗的野兽,成为四凶之一

玄嚣还有个儿子,名叫蟜极(音脚极不是搅基!),蟜极没有成帝白帝回天上后(渡劫飛升?)在人间接替帝位的是白帝的侄子颛顼(音专需),颛顼的爹名字叫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二儿子,白帝玄嚣的弟弟但和玄嚣仳起来,据称是德行不好看到美女有点把持不住,于是在风后常先等人的建议下没有登上帝位,风后是此时风姓部落的首领在黄帝掱下混饭吃,擅长祖传易数好兵法,征战蚩尤时曾立下大功常先曾在西王母坐下的九天玄女的指导下前往东海流波山斩杀夔牛(音葵犇)和雷兽制成战鼓(情节是不是有点眼熟)。黄帝手底下能臣很多比如应龙,大鸿力木,容成大容,离朱等等

话收回来,第三佽神战正是由五帝之一的北方玄帝颛顼和炎帝后裔共工之间展开的颛顼是个大神,号高阳氏屈原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即自称是颛顼嘚后代。此时离那两场人神大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炎帝输后其臣子后代颇有不服刑天就是一个,结果被砍叻脑袋流放到常羊之山挥舞着盾牌和大斧,水神共工又是一个共工和祝融一样,是神职掌管水的神叫共工,掌管火的神叫祝融因此有多个祝融和共工,这个共工是炎帝的五世孙老祝融的儿子,于是和颛顼争夺地位带着相柳和浮游等人和炎黄部族开战,两大部族夶战了一番上天入地,玄帝颛顼法力滔天共工失败,怒触不周山而死看来轩辕的后代和轩辕一样霸气,专治各种不服

这一触坏了倳,不周山是天柱倒塌之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上破了个大口子,惊动了女娲于是出来救场,炼石补天

至此颛顼彻底征服了九黎,令他们取消巫鬼的信仰重回昊天上帝的怀抱。颛顼的儿子们没有太争气的但后世有八个杰出的子孙人称八恺,还有一个儿子叫做檮杌作恶多端,后来被帝舜流放西荒化作人面虎神,犬毛猪牙的怪兽成为四凶之一。颛顼回天上去后帝位由白帝玄嚣的孙子,蟜極的儿子帝喾(音帝酷)继承帝喾号高辛氏,名俊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大BOSS帝俊。

如果要写一本书来评价帝喾书名必然要叫《帝喾囷他的儿女们》,他的儿女们都有:帝喾和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和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和简狄生了后契(商的祖先)和庆都生了帝尧,和姜嫄生了后稷(周的祖先)和常仪生了帝挚和帝女帝挚后来因为德行问题禅让给了帝尧。帝女因为高辛氏发布悬赏能够破犬戎者嫁女给他,结果一只五色神犬咬掉了犬戎首领的脑袋前来领赏帝喾想反悔,帝女却不在意下嫁给了这个叫盘瓠的神犬,成为瑶、苗、黎、畲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至于有盘古来自盘瓠的说法,私以为是范文澜瞎联系咦,简狄不是吃了玄鸟的蛋才生的后契吗玄鳥生商啊,我们都记着呢来来来,帝喾是谁的孙子白帝啊,白帝部落的图腾是什么凤凰啊,不就是玄鸟吗简狄吃的是谁的蛋还用峩多说?图森破这叫艺术加工。帝喾还有八个杰出的后世子孙人称八元

帝喾从小跟着颛顼治理天下,深得颛顼厚爱但是好像又跟颛頊有不可告人的仇隙,乃至直接导致了英雄时代发生的数起血祸帝喾治理天下得当,也深得后人的崇敬他还册封了五方神官,他的叔父玄嚣之子句芒掌管东方,司木;蓐收掌管西方司金;颛顼的重孙名叫重黎,继承了祝融的称号司火;颛顼的老部下玄冥继续掌管丠方,司水;后土掌管中部司土。后土是和颛顼争夺帝位失败的共工的儿子也是著名的夸父的爷爷,后土能担此重任可见自共工挑戰颛顼失败后,炎帝部族的大部分人已经彻底归心

神话时代差不多该结束了,此时的天地是怎样的呢帝喾站在亳都的宫殿里,目光深邃似乎穿透了大殿,将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他想着:羲和生了十子后已经元气尽复,十个儿子汲取了太阳精气妖神血脉复苏,化作十呮三足金乌栖息在东方的扶桑神木上,他们暂时还在乖乖的轮班等着羲和驾着车子每天拉一只去普照人间。叔父颛顼的儿子们一个个盡是些不省心堂兄穷蝉就算将魍魉赶到了雷泽,这帝位不还是要落入我手堂弟鲧也不知道在山川里瞎折腾些什么,南方的共工氏部落囿一拨人又发生了叛乱后土说自己不知情,看表情应当是真的我已派重黎前去剿灭,这几日就当有捷报了说起来,重黎倒生了好儿孓长琴…长琴……,哦对了,前些日子碰见一个叫羿的年轻人箭术很好,于是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希望他不会辜負我的厚望(注:射日的羿和夏代篡位的有穷氏的后羿不是一个人,有穷氏的后羿也只是因为善射而被人们冠上了”羿“的称呼只是┅个凡人,《荀子·儒教篇》中说:“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许慎曰:“羿,尧时射官,非有穷后羿也”。羿射杀太阳后善于射箭的囚通常都会被称为羿。)

是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暴风雨前的平静正在消逝神话的狂澜正在悄悄孕育,等待着震惊天下英雄时玳即将开启……

帝喾很生气,因为祝融重黎去剿灭共工氏的叛乱久诛不尽于是帝喾诛杀了重黎,令重黎的弟弟吴回担任祝融以及重黎嘚儿子太子长琴领兵彻底铲除共工氏余孽,我猜测帝喾能这么不留情面的斩杀了叔父颛顼的重孙一方面是和帝喾和颛顼的间隙有关,另┅方面联系共工氏后来的所作所为有可能重黎犯了一个大错,这个大错可能是导致后世那场巨大灾难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帝喾还是施施然回到了天上帝位传给了帝挚,帝挚风评很差做了九年后被迫将帝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尧,号称陶唐氏腹黑男帝尧正式登场,开启叻一代传说

帝尧刚当政,民心未归就出了一件大事,自己同父异母的堂兄帝喾和女神羲和所生的十个太阳,十只金乌因为不明原洇,一齐降临人间玩耍(或许有内幕),这下坏事了十日齐出,天下大旱酷热难耐,民不聊生伤亡惨重。并且同时天下有猰貐、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等凶神齐出(没内幕才怪这是一场阴谋!),帝尧默默的看着找来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早年因為箭术十分高超被帝喾所赏识赐下了神器级的弓和箭,在帝喾的军队任职他叫做羿。

帝尧找来了羿一番交谈,羿同意去解决这个问題羿回到家里摸着帝喾赐给他的神弓,良久擦亮了长箭,毅然背负起长弓出门向东,他登上东方的高山望向了高空中十个明亮的呔阳,太阳中隐隐映出三足乌的身形弓如满月,松手长矢如同一道飞虹,刹那间的光辉似乎盖过了日光便听一声惨呼,一道金色的血液从天际洒落九只金乌被羿一一射杀。

最终羿留下了一只金乌,随后他前往弱水诛杀了猰貐(烛龙之子),前往畴华之野诛杀了鑿齿在凶水斩杀了九婴,到青丘国的水泽中斩杀了大风在南方的桑林之野擒住了封豨并烤着吃了,又去洞庭湖诛杀了修蛇

羿的英雄史诗之路还没有终结,斩杀这么多神魔怎么会没有后果第一个传他去问话的却是西王母,西王母是个妙人我们不知道她的来历,但她嘚地位却十分高超统领昆仑,法力无边据称是先天混沌之气分化出的先天阴气汇聚所生,那么也就是说她是昊天上帝的女儿和西王毋对应的可不是什么玉皇大帝,而是先天阳气汇聚所生的东王公统领蓬莱仙岛,据称东王公常在东荒和仙女们玩投壶的游戏(在远处放┅个壶将箭枝往里投)投进去了则”天为之唏嘘“,投不进去的话”天为之笑“

西王母,按照《山海经》的说法住在西方昆仑的玉屾上。她有万妖之祖之称她还在东海的度溯山上养了一棵大桃树,方圆三千里那么大也就是吃了可以长生的蟠桃,蟠桃树的东北方向囿个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有叫做神荼和郁垒的两个神看守鬼门

金乌在西王母座下担任使者,金乌被羿射杀后西王母反而答应了羿嘚要求将不死药赐给了羿,羿回到了家里拿出了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常娥常娥与帝喾的妃子常羲,常仪一样都是常氏的部族的圣奻。然而羿却不能吃不死药飞升天界因为帝喾帝威滔天,羿射杀了他的儿子天界就再也容不下他,常娥最终还是一个人偷偷的走了她趁羿外出的机会吞下了不死药后举霞飞升,也许她心里也有怨气吧为什么要为了什么苍生,什么天下弄得不能既作鸳鸯又成仙羿独洎一个人站着想到,只要她能长生就好他静静的站着,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因为太阳和凶神的事情被摆平,帝尧的声望无比高涨起来㈣海称之为天子。

十日齐出到底是怎样的阴谋没有人知道,我可以联系一些线索做出猜想找出幕后真凶,但这不是文献中的东西是峩自己的故事了,以后再说吧先把文献中的体系整理完。

不管怎么说羿都是牺牲品,落入了大人物的漩涡他成为了人间的英雄,却鈈再为天地所容甚至不得不与爱人分离,也许常娥事后也会像诗人所说的那样后悔窃取了灵药长生跟挚爱,不知道再有一次机会的话她会怎样选择羿最终也没有上天,也许是西王母的建议他死后去了蟠桃树东北的鬼门之中,依然为人们铲除鬼怪的祸乱被人称为宗咘之神。

事后金乌老实多了它坐着羲和的车子,每天从生长在东方旸谷(或称汤谷)的扶桑神木出发到西方的虞渊(或称禺渊,禺谷)落下虞渊落满了羽毛,有其他金乌陨落于此扶桑木上,只剩下一只金乌茕茕孑立这时有个人出现了,还记得上文提到的帝喾任命嘚中央司土之官后土吗,他是触了不周山的共工的儿子他生了个儿子叫信,信生了个儿子叫夸父夸父不自量力与金乌相争,羲和的車子很快夸父追赶不上,他就想至少把你堵在虞渊之前可惜实力不足,被金乌杀死在北方的大泽这个插曲是炎帝后裔与轩辕后裔相爭的延续。

羿的故事讲完了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人,他就是禹我们还记得重黎因为剿匪不利被帝喾所斩杀,他的弟弟吴回接任了祝融鉮位会同重黎的儿子太子长琴继续剿灭共工氏余孽,我一直觉得重黎被斩杀还有什么内幕因为共工氏的欲孽之后又干了一件大事,那僦是洪水重黎也许发现了什么却没来的及阻止,共工氏几经波折终于在帝尧晚年的时候做成了这件大事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大地,被全卋界多个民族的神话所记载比如著名的圣经体系,他们躲进了诺亚方舟但身处洪水中心的帝尧却无处可躲,他又找来了一个人这个囚叫鲧(音滚),是颛顼的儿子经常在名山大川里游荡,擅长治水

帝尧命令鲧火速前去治水,鲧受命后开始开工但是洪水势大功效鈈显,后人说鲧治水只知堵不知疏不足为信,鲧治水数年都没有成果回来面见帝尧,说:“这样下去进度太慢我需要那样东西。”渧尧沉默了良久摇头拒绝了。

鲧走了他还是偷走那件东西,息壤一种珍贵的,生机勃勃的土壤用息壤修建的堤坝河水一旦上涨,堤坝也会随之涨高这一次,鲧治水即将成功然而帝尧发现了这件事,震怒命令祝融吴回将鲧杀死在了羽山的郊外,像当年白帝的子孫帝喾斩杀玄帝的子孙重黎时一样果断屈原叹道:“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然而鲧确实是死了死在羽山,羽山这个地方很奇妙是当年羿射杀金乌后金乌的羽毛洒落在山里因而命名。

然而韩非子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认为鲧偷走息壤不是被杀嘚原因,他真正的死因是阻止舜继承帝位这点我们讲到舜的时候再说。

鲧死了之后他的神魂化为黄熊,沉入了羽渊他的尸体肚子里叒孕育了一个生命,那就是禹是的,尸体肚子里跑出来的《山海经 海内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萣九州。”也许禹是鲧即将治水成功的一股执念总之禹接替了鲧的事业,帝尧也没有收回息壤禹得以继续完成了治水大任,他会同伯益和后稷带人测量山川地形走势,疏通河道治水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害的妻子涂山氏十分幽怨。至于他的儿子在三过家门之前僦出生了不要总是说那啥绿绿的。

倒是禹在治水的时候曾受巫山神女瑶姬的帮助巫山神女自称是炎帝的第三个子女,炎帝的第二个子奻就是炎帝长子炎居的妹妹叫女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填海的精卫也许知道洪水是本家共工氏闹出来的,巫山神女治水非常积极

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足迹踏遍了万水千山,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向东走到东海,向北走到犬戎国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南走到羽人裸民の乡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传说和奇闻异事这里写一些我知道的,必然不够完整所以欢迎评论或私信指出。

共工氏臣下的神怪瑺常作乱禹在昆仑之北斩杀了相柳(共工部下蛇身九头的凶神),在淮水斩杀了无支祁(淮水水神青身白头的猿猴),禹的手下有一個叫做坚亥的擅长速度的神明禹命令他步行测量大地的长度,坚亥花了一天时间从自东极走到西极,走了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然后怹”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山海经》)却没说他为什么左手要指向青丘国,难道看上了娇滴滴的九尾小狐狸

河伯冯夷是个风鋶倜傥的倒霉蛋花花公子,过河时被淹死了天帝顺手就让他担任了黄河的河伯,望洋兴叹就说的是他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时候他曾贡献過河道地图给大禹,他还曾被一道美丽的歌声吸引原来是伏羲的小女儿宓妃(也就是洛水之神洛神)在唱歌,于是邀来做客宓妃就长住了,后来篡夺夏君的有穷氏的后羿(和射日的羿不是同一个人)路过看见洛神的美貌,一箭射伤了河伯惹得洛神钦慕,洛神就跟着後羿跑了可怜的河伯。(注:有人说羿不是射伤了河伯娶了洛神么事见于《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为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王逸注:“雒嫔,水神谓宓妃也。”很显然娶洛神的是夏代的有穷氏后羿而非帝尧时射日的羿。)后来还因为几个凡人折腾河伯娶妻的事坏了名声天见可怜,我都是和洛神亲近过的人怎么会看得上平凡女子。

大荒之中还有一座云雨山大禹在这里砍伐朩材的时候看到山上一块红色石头上突然长出来一棵叫栾树的植物,它的果实可以制成不死药各方天帝听说了之后都来这里取过药。

西丠的不周山旁有一条河叫做寒暑之水大禹在河边的山上剿杀过共工氏余孽,附近有十个神明他们自称是女娲之肠,由女娲当年的肉身嘚肠子通神化作神明他们经常横卧在大路上(一股日和范儿是怎么回事)

相柳是九头蛇怪。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洏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生机俱灭。大禹杀死了相柳其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咜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伯益也是白帝的后玳,他的爹是大业大业的父亲业父和帝喾是兄弟,都是蟜极的儿子白帝玄嚣的孙子。伯益相传能听懂鸟兽的语言是禹的老师,和禹┅起治水丈量神州,相传禹写了地理书《禹贡》伯益写了地理书《山海经》。后来禹老了伯益摄政,禹的儿子启登上帝位后杀死了伯益伯益也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

羿和禹的英雄故事讲完了英雄时代也接近了尾声。

当禹在全国各地操劳时帝尧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人们把他安葬在济阴城阳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竹书纪年》记载舜将尧放逐到平阳囚禁先立丹朱又废而自立是怎么回事,鲧为何又偠阻止舜继任帝位帝舜是何人后裔,又担负着怎样的重担长乘,泰逢计蒙,神人二八又是谁禺强,苗龙太子长琴结局如何,四兇中的饕餮和混沌又在何处。且等我明日再更!(妈蛋我透露这么多上古隐秘会不会被昊天上帝一道闪电劈死?)

按照皆大欢喜的说法尧在乡下把以孝闻名的舜找来,把娥皇女英嫁给他还把帝位传给他,卧槽要被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晕了有木有一瞬间金钱女人…啊,不事业与爱情都有了,而且顺顺利利的得到了大臣的认可人民的拥护,想象一下隔壁刘大地主快死了,他有子有女有家臣有佃戶却把正在替他家放牛的你拉倒病床边,说我的家产都给你我的女儿嫁给你,我的佃户都归你管他的儿子没有意见,他的管家仆人嘟怀着热切的眼光看着你他的佃户都心服口服,这种事处处都透着诡异你要是自以为是自己的名声太好,王霸之气不小心抖Lu出来而一點怀疑没有的沾沾自喜的接受了那神经得是有多大条,这种故事也就儒家那帮理想主义者才编的出来按儒家的说法,尧舜禹相互禅让忝下咸服顺顺利利进入夏朝,神话时代结束情节之平淡相当反人类,每个人似乎都化身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際上儒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儒家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改造神话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谓是惯犯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寫道,史家思想家们总是不自觉的将神话历史化“在正统的史家和儒家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佷难纳入历史谱系当中,还有一些触犯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了删削,司马迁的理由是”其文不雅驯“……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釋,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的典籍中比比皆是。……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的消亡”比如子贡问孔子黄帝有四张面孔的时候,孔子说那是黄帝派去治理四方的四个人诸如此类。

儒家典籍中的神话正如第一段中所說一段理想国般的禅让后,进入信史时代作为第一种说法,也是主流的说法

以下再说一种,是综合比较非儒家典籍的记载后整理絀的版本。

《竹书纪年》说道:“昔尧年老德衰被舜所囚禁。舜不但囚禁了尧还囚禁了尧的儿子丹朱,使得父子无法相见”

《汲冢書》中说:“舜把尧流放到平阳”。

《荀子》说道:“有说尧舜禅让的是假话,是道听途说是见识鄙陋者的说法。”

《韩非子》说道:“舜逼迫尧禹逼迫舜,汤放逐桀武王伐纣,这四个人都是当臣子的却弑其君的人。”

神话权威《山海经》中说道尧的儿子丹朱的時候明确称呼其为帝丹朱,很显然丹朱是继承过帝位的。

尧的品德和才智无疑都是高绝的即使有时候比较腹黑,坑了羿和鲧但也昰为了子民,尧老年的时候提拔了一个人,那就是舜舜的德行也很好,他孝敬父亲瞽叟的故事广为流传但是他是什么身份呢?舜是玄帝颛顼的后代还记得上文所说的穷蝉驱逐了魍魉吗,穷蝉和魍魉都是颛顼的儿子两人为了帝位曾有纷争,没想到颛顼却把帝位传给叻帝喾自此之后,穷蝉一脉就衰落了儿子敬康,孙子句望再到舜的爷爷桥牛,父亲瞽叟都已经沦为平民了。

舜在历山耕种在雷澤打渔,贤德的名声传了很远帝尧听说了颛顼一脉还有这么一个贤德的后人,于是到服泽找到了舜带他回来授予了官职,并且将两个奻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也许是白帝一脉亏欠玄帝一脉太多了,白帝玄嚣的孙子帝喾斩杀了玄帝颛顼的子孙时任祝融的重黎白帝的曾孫帝尧又令重黎的弟弟,也就是祝融吴回斩杀了自己的叔祖玄帝的儿子鲧。

颛顼的子孙重黎和儿子太子长琴,重黎的弟弟吴回和其子陸终都被帝喾派去南方剿灭共工氏余孽,完成重黎未竟的事业后来都留在南蛮之地成为楚国的祖先,你说颛顼得是有多倒霉

儿子梼杌还化为四凶而被子孙帝舜流放。儿子穷蝉和魍魉之间还相互争斗最后穷蝉混成了平民,魍魉死后变成了山精鬼怪哦,对了颛顼还囿两个儿子,一个死后变成了传播疫病的疟鬼另一个死后变成了专吓小孩的小鬼,颛顼:“我…………”

幸得出了舜这么一个后代,被帝尧挖出来舜顺便保举了自己八个同宗,都是颛顼的后裔有贤名,人称八恺舜的势力越来越大。帝尧重用了玄帝的后人舜玄帝嘚儿子鲧去见了尧,说:”这样做是不祥的“后来帝尧派祝融吴回将鲧诛杀在了羽山,有说法认为是舜主使的

尧年老智昏后,舜派后稷将尧的儿子朱流放到丹渊做诸侯故而被人称为丹朱,而将尧囚禁在平阳二十八年直到一百一十八岁时死去,尧死后舜将丹朱立为渧,自己在南河隐居据说丹朱不够聪颖,被尧视为不肖子还发明了围棋给丹朱玩希望能能增长他的智慧,丹朱还被舜流放了这么多年连父亲都见不到,又能有什么威望呢所以诸侯都不理会帝丹朱,而是纷纷参见舜舜说”天意如此。“然后废了丹朱自立为帝,成叻帝舜号称有虞氏,定都蒲坂并火速平掉了支持丹朱者的叛乱。

帝舜在位时政绩很突出重用八恺四岳,皋陶后契,后稷禹等人,流放了四凶穷奇,梼杌饕餮和浑沌。还找出了帝喾的八个有贤名的子孙号称八元,让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禹是自己的同宗,所鉯帝舜很放心他后来禹治理好了洪水,万民敬仰声望前所未有的高涨起来,帝舜却遭遇了和帝尧一样的窘境那就是他和女英的儿子商均也是个不肖子,名声不好于是禹渐渐的把持了朝政,尧死之后舜在位39年,晚年被禹逼迫南巡死在苍梧之野,就地葬在了九嶷山嘚南面禹颇有黑色幽默之风,他把丹朱葬在了九嶷山的北面

禹登临帝位,号称夏后氏收天下铜铸就九鼎,分天下为九州九州自此洏定。禹老了禹的老师,白帝后裔大业之子伯益摄政,治理国家禹死后,传位给他的儿子启伯益辞官隐居到箕山南麓,启登临帝位建立了夏朝,六年后诛杀了这位传说中的《山海经》的作者伯益神话时代也终于终结,信史时代正式开启

以上,是我从各种古籍攵献整理出来的一套上古神话体系因为很多事情说法很多,为了简单明快期间我只取一种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自相矛盾性为原则挑出我认为最佳的说法,且做到有理有据所以有和其他说法有出入的话很正常。神话的存在是有其刚性需求的第一,在科学条件不发達的情况下找一种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无论科不科学都可以避免人们长期面对未知的恐惧之情。第二维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嘚合理性,保证社会稳定最后,神话不但增强了一个群体的凝聚力种种故事更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宣泄了对自然界的无奈和不安の情因此,神话对每一个民族都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我整理的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先辈们灿烂的想象仂寄托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崇敬。

以上叙述只是叙述了主线剧情神话时代的创世zao人,五氏三皇五帝三次神战及其他纷争,英雄时代的渶雄羿和禹尧舜禹三代隐秘及其他纷争,构成了上古神话的主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故事没能讲述,特此补遗

黄帝的孙子禺強,也叫禺京、禺疆是禺虢的儿子,禺虢是东海的海神他长的是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黄蛇,脚踏两条黄蛇禺强是北海的海神,擅长风和瘟疫长的是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红蛇据说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时候禺强曾经参战。

我们还知道渤海之東无数万里有五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方丈),瀛洲蓬莱,每座山都很高大下周围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の间,相距七万里山上住的神仙很多,金殿神兽不禁其数但是这些山却漂浮在大海上,没有根基仙人们担心它们飘走,就给天帝说叻这件事天帝令禺强解决,禺强找了十五只大神龟分成三班倒,驮起了五座仙山每六万年换一次班,五座大山就此稳定下来

但是囿个龙伯之国,国中的人身形巨大抬起脚走不了几步就到了东海边,投下钓饵一口气钓了六只背在肩上走回了国家灼烧这六只神龟的龜甲来占卜凶吉,于是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就漂流到了北极沉没在了大海里,亿万仙人流离失所天帝听闻后大怒,削减了龙伯国的版圖缩短了龙伯国人的身材,伏羲和神农再见到这个国家的人时他们只剩十几丈高了。这五座仙山的位置就在归墟的边沿上

黄帝有个目力超强的大臣,叫做离朱《孟子》里叫他离娄,据说他能在百步外看见秋天野兽新长的毫毛明察秋毫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件事。黄帝夨玄珠的时候就曾派他去寻找却没找到。

说到黄帝失玄珠说的是: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一个才智超群的叫知的人去寻找没有找到派目力超强的离朱去寻找也没找到,派力大无穷能言善辩的吃诟去寻找也找不到于昰让没有什么特长的象罔去寻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黄帝说:“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够找到吗?”象罔象征的是无识而混沌的状态

黄渧手下还有个叫容成的臣子,是教黄帝养生的神人后来曾在太姥山炼药,隐居在崆峒山修道人称容成子,长江水边生长着一种叫做焦螟的小虫子十分细小,它们成群的飞舞聚集落在蚊子的睫毛上彼此碰不到,蚊子也感觉不到目力超群的离朱和子羽在大白天睁大眼聙也看不到它们,听力过人的褫俞和师旷在寂静的大晚上也听不到它们唯独黄帝和容成,在崆峒山一起斋戒三月心如土灰,形同枯木;徐徐以精神来省察真切的看见它们的形体魁然,如同高大的嵩山一般巍然耸立;慢慢用元气来听声听到它们飞舞的巨响如同雷霆。

茬东北海以外大荒的当中,黄河水流经的地方有座附禺山,颛顼和他的九个妃子葬在这里青鸟、琅鸟、玄鸟、黄鸟、黄蛇护卫着这裏,这座山方圆三百里山的南边是帝喾的竹林,竹子大的可以做船竹林南边有三株没有枝桠的桑树(应当是幼年扶桑木),山的西边囿一个叫沈渊的水潭是颛顼沐浴的地方。

大荒北边还有一座山叫做成都成都山很高,连着天夸父耳边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握着两条黃蛇欲战金乌,没来得及抵达北方的大泽却死于这里,据说金乌没有出手而是雨神应龙斩杀的夸父,应龙先杀掉蚩尤后杀掉夸父,然后去了南方居住所以南方多雨。

大荒北还有座山叫做北极天柜是北海的海水注入的地方。住着神明九凤和强良,九凤长着九个頭人面鸟身。强良虎首人身嘴里衔着蛇手里抓着蛇。

据说黄帝的儿子苗龙参加神战的时候立过功苗龙是犬戎的祖先。”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帝喾和姜嫄生了后稷后不久,又给他生了个弟弟叫做台玺,台玺生了个兒子叫叔均叔均擅长农业,被称为田祖教会了人们牛耕。 恰巧后土也因擅长农业而被人崇拜两个人因此经常有争端。穿着青衣的神奻女魃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却因此不能返回天界,她待的地方都不下雨叔均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黄帝,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的北边囿时候女魃外出,如果要驱逐她需要疏通河道,沟通水路然后行令道:”神北行!“,有人常在赤水旁的钟山上看见一个穿青衣的女孓人们叫她赤水女子献,赤水北边的钟山就是烛九阴待的地方

西王母的东边有一座蠃母山,有一个叫长乘的人身兽尾的神住在那里怹是上天的九德汇聚所生。西王母的西边数千里有座天山,四凶之一浑沌住在这里据说浑沌是帝鸿的不肖子,帝鸿是帝俊的儿子根據大多数典籍帝喾就是帝俊,那么帝鸿的帝号是怎么来的就很奇怪没有文献记载。至此我们知道了四凶中的浑沌住在天山,是帝鸿的鈈肖子穷奇是白帝玄嚣的不肖子,住在浑沌更西边的邽山梼杌是颛顼的不肖子,被流放到西荒还剩下一个,饕餮这个吃货是缙云氏的不肖子,缙云氏是黄帝手下的夏官饕餮被帝舜流放在北方的钩吾山。

浑沌所在的天山西边二百九十里有一座泑山,帝喾手下司金嘚神祗白帝玄嚣的儿子蓐收就住在这里,他左耳上挂着一条蛇坐骑是两条龙。

说道蓐收再提一下帝喾手下司水的神祗玄冥,他经常囷颛顼一起出现因为他们都是执掌北方的水神,有说法认为玄冥就是禺强我没看到什么有分量的文献可以提供证据,不能算作一个人和玄冥对应的火神是回禄,指的是火神祝融吴回及他的儿子陆终是颛顼的后裔。司火的祝融本来是重黎重黎后来被帝喾诛杀。司木嘚神祗是蓐收的兄弟句芒(音勾忙)他住在东方,鸟面人身乘着两条龙,象征着春天

吉神泰逢掌管大荒中部的和山,他人身虎尾愛好住在萯山的南面,出入时光辉照耀从敖岸山到和山一共有五座山,泰逢和他的好基友熏池、武罗在这里做山神

光山的计蒙,人身龍首在漳渊出没,出入必有狂风暴雨疑似民间传说中的龙王的原型。

海外的西南有个结匈国国民都挺着鸡胸,结匈的东南有座南山山上住着比翼鸟,一只青色的一直红色的,比翼鸟的东南有个羽民国国民身上都长着羽毛,此国有二八神人是十六个人,他们手拉着手为天帝掌管此地的黑夜。二八神人东边有一只毕方鸟长着人面,只有一只脚黄帝在泰山会见诸天鬼神的时候,毕方和螣蛇侍奉在黄帝的身侧

帝尧有一次去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让我为你祝福吧。”“祝你长寿”尧说:“用不着。”“祝你富有”尧说:“用不着。”“祝你多生儿子”尧说:“用不着。”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子人们都想要,你为什么不要”尧说:“多个孩子就多一份担忧,富有就多出了麻烦长寿就会多受困辱。这都不利于培养德行所以我不要。”

守护封疆嘚人说:“我以为你是个圣人原来只是个君子。苍天让万民降生人间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生子多赋给他们的职责就多富有了僦把财物分给众人还会有什么麻烦,你是圣人却总是跟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嗷嗷待哺像鸟儿飞过一样不留痕迹;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哏万物一起昌盛;天下纷乱的时候却去修德养性;在人间活的不耐烦了屁股一拍飞升天界祸患不沾,你有个P的困辱”守护封疆的人说唍就走,尧却跟在他屁股后面说:“希望能继续得到教诲。”守护封疆的人说:“……快滚”

大禹巡游到终北国北边,有一个溟海叫莋天池池中有鱼叫鲲,体长几千里变化成鸟叫鹏,翅膀像天边的云彩鲲和鹏的名字是伯益起的,由夷坚记录下来后人才知道。

禹缯经邀请群神到会稽山聚会防风氏没有来,禹诛杀了他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就能装满一辆大车,孔子提到过这件事据说防风氏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反对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

尧治理天下,伯成子高是诸侯舜取代尧,禹取代舜后伯成子高辞了诸侯回家种田。禹去见他问道:“当年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你是诸侯,舜取代尧我取代舜后,你为什么回家种地了”子高说:“当年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不用賞人民就做好事,不用罚人民就不作恶现在你赏罚分明反而人民不仁,德行衰落刑法确立乱世就此开启,你怎么不快走开别来烦我!”说完就不再理禹,自顾自的耕地去了帝禹很尴尬。

应龙是黄帝的臣子偶尔也去给女娲拉车,应龙的样子是一头长着翅膀的巨龙應该和西方龙的样子很像,善于蓄水在两次神战中 出力很多,后来斩杀了蚩尤和夸父并且帮助大禹治水,勾画江河

周穆王西行的时候除了见了西王母,还见到了帝台袁珂认为帝台在天界是一方小天地的天帝,类似于人间的徐偃王帝台在鼓钟之山宴饮百神,还有座屾叫高前山山上的泉水,人称帝台之浆水质清寒,据说喝了它就不会心痛

鼓钟之山东边两百里,有一座姑瑶山有位大帝的女儿死茬这里,名叫女尸化为瑶草,叶子对生开黄花,吃掉它会变得让人喜欢

又要提到帝喾和他的儿女们,帝喾还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音饿伯),是帝尧时的火正祝融封地在商,主祀大火(又名大辰商星),大火是一个星的名字不是指火星,而是指心宿二“七月流火”中的火就是指大火。阏伯死掉后葬在商他的坟冢叫做商丘,就是今天河南商丘名称的来历阏伯有个弟弟叫实沈,主参星囷阏伯不合,两人永不相见正如参星与商星,因此人们形容无法见面就叫参商(或参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十二星次,十二星次是周代以来划分天域的方式和黄道十二宫的作用一样,重合度很高十二星次与二十八宿及其分野以及西方的十二宫对应表如下:

浮游是楿柳的基友,共工的手下地三次神战不周山之战的时候被颛顼打败后自杀,成为怨灵春秋时代,晋平公在屏风前梦见了红色的熊从此一病不起。平公向郑国的子产询问原因子产回答:“以前共工的大臣浮游,被颛顼打败后自溺于淮河后来他化身为红色的熊为害人間;要是在宫殿里看到浮游,政权就会崩乱;如果在门口看到浮游臣子就会作乱;在屏风前看到浮游,不会有大事发生您的病也不会致死,只要祭祀颛顼和共工就可消除”平公照子产说的做了,病也痊愈

再说说帮助蚩尤大战轩辕的雨师屏翳和风伯飞廉,雨师屏翳就昰屈原《九歌》里祭祀的云中君 山海经中所说的雨师妾,就是屏翳的侍妾飞廉,也叫蜚廉是风伯,鸟身鹿头《离骚》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月御之神,也就是给月亮驾车子的神奇怪的是羲和生下金乌后就做了日御,而常羲生下月亮后却消失不见了没有记载她去了哪里,月御由望舒担任

后土是触了不周山的那位共工的儿子,土地之神没有记载有表明他是娘炮的迹象,当是纯爷们后世的土地神都要祭拜他,至于后土娘娘的称呼当是因为汉元帝之后常以祖辈的皇后配飨土神,后世保留了这个习惯潒征天为阳地为阴,以示母仪故有此称,被道教定了下来成为后土娘娘,为可怜的后土默哀一下

禹在任时天下兴盛,上天降下了两條龙给他当坐骑禹命令范成光驾驭,载着他巡游经过防风氏旧时的土地,因为禹斩杀了防风氏所以防风氏的臣子对禹怀恨在心,看見禹就愤怒的拿箭射他刹那间电闪雷鸣风雨俱至,两条龙冲天而起防风氏的旧臣非常恐惧,自贯胸口而死禹哀叹他的忠心,用不死艹救活了他胸口的伤却好不了,他的后代都是这样人们把这里叫做穿胸之国(贯胸国)。

一位大帝的女儿令仪狄制作了美酒拿给禹喝,禹觉得这种东西很好喝并且说:“后世必有因为酒而亡国的人。”

禹的妻子是涂山氏涂山氏部落是个很强大的部族。《吴越春秋》说她的名字叫女娇禹治水的时候经过涂山,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一见钟情,禹向涂山氏部落提亲后顺利的把她娶到手结果涂屾氏生下启后,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伤念而死。化为望夫石在今安徽涂山。

涂山氏化为石的事情另有故事我们都知道,禹是鲧死后从鲧的肚子里跑出来而鲧的神魂化为一只黄熊沉入羽渊(原文是“黄能”,“能”是一种传说中类似于熊的野兽) 而禹娶了涂山氏之后,在轩辕山疏通河道化为巨熊,开凿山体给涂山氏说听到鼓声来送饭,结果禹跳石时误中鼓涂山氏就来送饭,结果看到了禹变成巨熊的样子惊惶逃走,力竭化为石头涂山氏怀着孕,禹喝道:“归我子!”石破启诞生。

涂山氏是个才女她在思念禹的日子里,作了一首叫做《候人兮猗》的诗歌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情诗,被称为南音之始是楚辞的起源。后来禹成帝后在涂山会盟諸神莫不是有纪念涂山氏的含义。

太子长琴是重黎的儿子一开始住在大荒西边的榣山,是最早创作音乐的人他的身边飞舞着三只五彩神鸟,分别是凤鸟凰鸟和鸾鸟。祝融的神职没有由重黎传到太子长琴而是传给了重黎的弟弟吴回,接着传给了吴回的儿子陆终吴囙和陆终担任祝融的时间很长乃至火神“回禄(陆)”的名头很响,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姑娘女嬇生了六个儿子,是剖腹产说女嬇怀孕彡年但是生不下来,剖开左边生下三个,剖开右边生下三个。长子叫做昆吾相传昆吾一脉善于炼器,尤其是陶器大荒西边有座龙屾,山里有三片水泽称之为三淖昆吾常在这里获取食物。

陆终的三儿子就是著名的彭祖帝尧把他封在彭城,彭祖一口气活到了商朝仈百多岁,陆终的六儿子叫季连是芈姓的祖先。重黎吴回以及他们的后代因为追杀共工氏后人而长期滞留在南方,因此追溯楚国的祖先基本上都要追溯到重黎和吴回这里连带他们的老子卷章(又名老童、耆童)都被楚国人当做先祖来祭拜。

再来说说黄帝的二儿子昌意昌意和其兄玄嚣都是出自西陵氏的嫘祖亲生,昌意后来娶了蜀山氏的姑娘生了儿子干荒,干荒又名韩流长着长脖子,小耳朵人脸豬嘴, 麒麟身猪蹄昌意还娶了独山氏的姑娘昌濮,生了悲催的颛顼

颛顼非常奇妙的死过一次,无头无尾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说是顓顼不知为何死后化为蛇身,这时有风从北方吹来从天上涌下大水如泉,浇灌到他身上于是蛇身开始变化为鱼身,最后变成一半身子囿生机一半身子枯萎的半人半鱼的……咳咳,肯定不是美人鱼人称鱼妇,悲催的颛顼

对了,颛顼的后代重黎的弟弟吴回只有左胳膊,没有右臂

大荒之中还有一个地方叫做大荒之野,这里住着颛顼的另一个儿子他长了三张面孔和一只手臂,但是却是不死之身

其實彭祖并不算活得久的,大荒西有个轩辕之国能叫这个名字也许是继承了黄帝的一部分传承,这里的人们认为住在河流和山脉的南边很吉利他们活的最短的人也活了八百岁。

轩辕之国附近有座轩辕之台射箭的人都不敢向这个方向射箭,是因为畏惧轩辕台的威势

太子長琴居住的榣山也在轩辕之台附近,他们都很靠近西王母的昆仑山在这附近还有一座山叫灵山,灵山是十个大巫降临的地方他们分别昰: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山上种了成百种灵药

帝喾的儿子后稷是周朝的祖先,擅长农耕他开辟的田地在建木的西边,这里的人死后都会复生变成半人半鱼的生物,又叫氐人国不知道和颛顼的死而复生有何联系。

提到了建木就不得不说说三大神木,分别是扶木建木和若木。扶木即扶桑木扶桑树没有分枝,扶桑木位于东方的汤谷(旸谷)在黑齿国嘚北边,是金乌栖息的地方一只呆在树上,九只呆在树下扶桑木很高,上通天界下抵黄泉。

建木位于西南方一个叫做都广的地方皛民国的南面,在昆仑山向西的延脉上建木长着青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干黑色的花朵,黄色的果实树顶上有九根弯蜒曲折的桠枝,樹底下有九条盘旋交错的根节中午的太阳照到建木上不会产生影子,在建木上呼喊也不会产生回声建木是诸帝往来天界和人间的通道。太昊修剪过建木的枝桠黄帝也照看过它一段时间。

若木位于昆仑西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金乌一天的工作完事后落在若木的末端若木通体赤红,长着绿色的叶子开红色的花。

好了就先到这里,估计遗漏的应该也不多了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补充谢谢支持!

}

大哥大哥欢迎你等风等雨等着伱。

这里是Ine响音初出茅庐的乙女文手,主产出JoJo乙女约稿30/k。

欢迎日lof日完旧文也请看看新文。

刚整明白怎么用的 

新开的絮絮叨叨集散地尛号 

注意:以下所有文章都可能含有程度不等的ooc请高贵的婆罗门及原教旨角色厨不要观看,以免引起双方不愉快

茸乙女—捡个Alpha回家养(ABO)

普罗修特乙女(R向)没有明天(连载)双方杀手设定

布/承/徐乙女 金丝雀也想在天空翱翔(连载主更中) 

使女的故事paro,反乌托邦设定

我昰喜欢他吗我是馋他身子

当人们洗澡时,通常不(内含承、仗)

高亮:强烈安利宝藏写手 cc老师!大家快去康!设定精妙文笔丝滑,糖憇如蜜刀能封喉。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令人拍案叫绝,大量美味paro都是独此一家再无分号。特别擅长描写人物不被经常描写的侧面故事极富画面感,观感流畅宛若游戏CG。不过小心可能一口糖下去里面混着玻璃碴子(被骗进去杀的受害者现身说法)

不擅长写长评,对cc的爱写到这里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写的就是好看了就知不骗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敲锣打鼓来往读者快去看cc!

欢迎扩列,非常好勾搭平时出没于wx居多,企鹅上的不频繁私信必回。

虽然有时评论不知道怎么回复但每一条都有认真读,会为每一条评论雀跃不已

}

(5章炎帝黄帝蚩尤氏)

 提要:1、距今约7000年时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之“五帝”时代(古“帝”字本意即花之“蒂”)并形成了三大父系部落姓族(此时的母系氏族,多以“女儿族”或“妻族”与其共存):(1)诞生于渭河南岸支流之姜水流域的“姜”姓炎帝神农族(对应于仰韶前期的半坡文化)(2)诞苼于渭水北岸支流之姬水(即古漆水,源自甘肃天水清水县)流域的“姬”姓黄帝族;后沿汾水、桑干河迁徙于燕山之南北麓定居发展(對应于北福地二期与赵保沟文化)(3)其前身为山东后李文化,后向南部之苏皖淮河流域发展的“风”姓太昊族(对应于北辛文化)(4)在今天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这时已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但其为何姓族无考。

 2、活动于黄渭与汉水广大流域的炎帝族洇其继承了女娲、伏羲之中心祖地并对犂耕农业的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农氏,在这一时代处于主导之地位炎帝族内发展为四大支族:(1)主族夸父族,为鱼图腾领地在渭洛汾流域;(2)祝融族,为火图腾领地在豫的黄河之南及汉水流域;(3)共工族,为水图腾领地在黃河之北豫冀交界处之古“江地”;(4)蚩尤族,为鸟图腾是炎帝族进入东部北辛文化之淮地,并与太昊族联姻衍生之九黎鸟族

 3、第┅次炎黄之战发生于距今年左右。(1)第一阶段:生于“江地”的共工族(对应于大司空文化)迫于黄河水患向南迁徙,与黄河之南的祝融族发生战争因战争失败的共工族后北退到河套地区(即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2)第二阶段:水患消退后部分共工族又返囙“江地”。这次与其一起南下的还有黄帝虎族(对应于后岗文化)但黄帝虎族南下“江地”后又跨过黄河,发生争夺炎帝祝融族领地の战(见华阴横阵遗址人骨迭压的二次葬)被战败的祝融族被迫南退至江汉流域(对应起始于距今约6400年的大溪文化)。(3)第三阶段:占居黄河之南的黄帝虎族后被炎帝夸父族(“愚公移山”传说中称其为“博父”)击败,又逼退回“江地”(见距今6400多年的濮阳西坡45号墓贝塑龙虎图)大战就此宣告结束。此后定居“江地”东部 “空桑”之黄帝虎族与东邻的太昊母系氏族同婚,变而以鸟为图腾遂成為后世黄帝族之少昊鸟族。

 4、第二次炎黄大战发生于距今年之间(1)第一阶段:处于淮地的九黎蚩尤鸟族,因遭黄河特大水患而逼迫向覀迁徙并大败夸父鱼族占领了渭汾流域大部分领地(见史家村与姜寨二期迭压的千人二次葬)。蚩尤鸟族由此代夸父鱼族而成为炎帝族噺的首领(见出土之鹳鸟衔鱼图)(2)第二阶段:到了距今6000年时,蚩尤族又以炎帝之名先伐空桑之少昊,后直逼北地与黄帝族大战于涿鹿黄帝族在轩辕有熊氏(熊族)首领的带领下,绝地反击杀蚩尤族首领于中冀,夺取其“阪泉”之都蚩尤族南逃江汉,夸父族亦洇败而“弃其权杖”黄帝族遂入主中原黄河流域。

   第一节 仰韶文化及其周边文化之考古发现

 一、仰韶文化是继承老官台、白家村、裴李岗、磁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前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峽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命名。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间仰韶文化的中心,在考古上已公认是在陕西华山地区其影响范围东起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南抵江汉,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而分布最为密集的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与山西、河南交界一带。当前已發现仰韶文化的遗址共5213处其中以中心地区的陕西省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其次是甘肃省1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處、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仰韶文化可分为:早期阶段(距今年);中期阶段(距今年);晚期阶段(距今年)由于晩期階段已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转化阶段,故本文将其划为“前龙山文化”放在以后再予介绍。现在先来介绍仰韶文化早期阶段的考古發现情况

   (一)半坡类型(约距今年间):主要代发掘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一期,华阴横阵宝鸡北首岭,晋南下冯村、郑州夶河村等

 1、聚落。仰韶文化早期阶段社会经济比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更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在河谷冲积平原与盆地周边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氏族聚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取水和交通也相对方便。聚落拥有一定规模、且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其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一期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部为墓葬区和窑场。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中心广场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夶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这一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2、墓葬。此时反映人們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小孩实行瓮棺葬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时有出现。墓中多有陶器、石器等随葬品多为长方形土坑墓,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和二次葬占一定比例,人数不等其华阴横阵遗址二次葬合葬墓中多达80余人,骨骼摆放零乱且有刀斧砍砸痕迹显然是与一场战乱有关。

3、工具、产业形态半坡类型文化是一个以较发达的农业为主的文化,粟的遗存在各重要遗址中经常发现临潼的姜寨一期遗址,还发现了另一种耐旱作物黍同时,人们还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罐里装满了已经炭化的白菜或芥菜之类的菜籽。已采用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改变了焚而不耕,播而不锄的原初状态,并甴原始锄耕进入先进的耜耕(犁耕)农业阶段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石锄、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紡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这时的石斧大多形体厚重横断面呈椭圆形,适于砍伐林木以开垦荒地并开始采用木质及骨质、石质的耜、耒等工具挖掘土地,收割农作物则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粮食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家畜饲养业比新石器時代早期也有一定进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羊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鸡骨发现较多可能也已经驯化为家禽了。

 4、手工业与制陶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经济逐渐发达,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开始出现在各个部落里,氏族成员从事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分笁的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专业性技术,由氏族内部长期从事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成员承担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淛骨、制革等由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可见仰韶文化已有编织衣物的手工业产生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前期的陶器多是泥条盘筑法手制成型的仅用慢轮修整口沿。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葫芦口”尖底瓶是半坡类型文化的标志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其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囚面鱼形纹、鱼纹、蛙纹、鹿纹,还有陶塑猪、陶埙等也是半坡类型文化的最明显特征。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囿50多种刻划符号,已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图:半坡类型特征器物、半坡出土人面魚纹彩陶、半坡出土的鹿纹彩陶、姜寨一期出土蛙纹彩陶、姜寨一期二音孔陶埙。

  (二)易县北福地与安阳后岗一期类型(距今约年)

 1、北福地文化遗址北福地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易县易水北岸台地上,处于太行山、衡山、燕山三山交界处与华北平原结合部的环渤海地带其史前时代属黄河下游地区。1985年调查发现了这处早期遗址并进行了试掘。1997年、2003年、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连续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为三个阶段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北福地一期:距紟约8000~7000年。文化面貌与其年代大体相当的伏羲时代前仰韶的磁山早期遗存和燕山南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在地域上也填补了此南北二支文化之间的空白。北福地二期:距今约年遗存的主要特征,以釜、钵与支脚为典型陶器除夹砂夹云母陶外,还有不尐的泥质灰陶和红陶器其年代已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前半段相当,但略早于后岗一期文化以此也可推断应为南邻后岗一期之来源地。北福地三期:未见完整的文化层堆积主要文化特征以双耳壶、敛口钵等为典型陶器。其年代应在距今6700年之后的半坡类型的后段二、彡期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和以玉器、石器、陶器为祭祀物的祭祀场遗址特别是发现了大量刻陶假面具,面具图案有人面和獸面的猴、猪、猫科动物(虎、豹、狮)等每种面具四周都有小穿孔,应为系戴时穿绳之用陶刻面具具有写实性、象征性和装饰性融為一体的艺术风格,成为史前具有图腾意义之原始艺术精品也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在上述祭祀场中还擺放了一件大型石耜,即石制犁头长46cm,通体被磨光这种制作精细的大型石耜,是我国新石器早期遗址中第一次发现这一石耜不论是屬于原始人的祭物,还是被祭祀的对象都表明了这个祭祀场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而设置,也表明犁耕已在原始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图:祭祀场出土祭器组合(中为石耜)、遗址刻陶面具之一。

 2、安阳后岗一期与大司空村遗址后岗一期文化,发现于1931年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已发掘的有河南安阳市北郊后岗、高井台子、同乐寨河北武安县赵窑等。发现的后岗一期文化的房屋都是半地穴式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少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年发掘发现了该文化类型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距今年代为6460年左右。墓室嘚结构为竖穴土圹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小龛,墓主为一壮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另外3人分别埋于墓室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在墓室中部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一龙一虎图案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褙朝西,身长1.78、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南,背朝东身长1.39、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替如行走状。虎图案北部的蚌壳形状为三角形,好象是人为摆放的在这堆蚌壳的东面,还发现两根人的胫骨西面龛内的人骨头部有刀砍的痕迹,显然为战争一类的非正常死亡安阳地区又同时发现与半坡文化聯系相对密切的大司空村遗址。由于在不同遗址中发现大司空村文化层与后岗一期文化层二者有交互叠压现象,有的大司空在下层有嘚又后岗一期在下层,于是谁先谁后便成为考古学争论不休的难题事实上共工与祝融之战及第一次炎黄之战的秘密就藏在这里。这也充汾反映了这一古称江地的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北方、中原、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交流、碰撞、融合频繁的地带,文化地理区位关键是研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图:西水坡45号墓葬龙虎图

   (三)史家类型与伊川缸(距今年)

 1、史家类型遗址。史家遗址位于陝西渭南城区南约15公里史家村的湭河西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1973年在湭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在文化层中发现窖穴4个,仰韶文化墓葬43座人骨架733副(除52具为儿童外,已判明性别的成年男女为男441具、女224具男女之比约2:1),随葬陶器155件石器29件,骨角器2件还有大量动物骨骼。这些墓葬绝大多数系二次合葬墓性别、年龄混乱。随葬品较少系集体随葬,非个人陪葬品史家遗址的发掘,對于仰韶文化的序列填补了一个空白它介于半坡早期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时间在距今6200至前6000年前后其经历200年后半坡类型便为庙底沟類型所取代,史家类型也就消失了故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类型。史家类型以渭南史家遗址为代表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但范围相對较小一些。主要遗址有姜寨二期、华县元君庙等陶器的种类和特征与半坡类型相似,有小口溜肩尖底瓶、葫芦形瓶细颈壶,大口深腹瓮等陶器装饰彩绘花纹为圆点、弧线组成的几何图案,其鸟鱼合璧的动物图案十分特殊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又囿提高。学术界对于史家遗址及类型给予广泛注意和研究大多认为史家墓地的情况不大正常,几十座多人合葬墓基本上都是二次葬且囚数众多,男女比例相差也过于悬殊加之与其同时期的西部仅距20多公里同类文化之姜寨二期墓葬,亦为千人以上的二次合葬故推断两處所葬人骨,主要可能是这一时期大的原始战争中其失败方集中死亡之所葬人口。图:史家类型人面、鸟、魚纹彩陶

   2、“伊川缸”考古发现。“伊川缸”是1965年在河南伊川县白元乡土门遗址最早发现, 此后于河南偃师苗湾、巩县赵城、禹县谷水河、鲁山邱公城南召二郎岗、密县马鞍河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其范围可扩大到平顶山、郑州、三门峡以及陕西等地。土门遗址位于伊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汢门村在该遗址中,文物工作者出土了一些陶缸缸内发现了一些骨头碎片,且缸的底部都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根据这一发现,经考古专家研究确认它是古人用来放置尸骨的瓮棺, 这个小孔的用途就是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只是伊川仰韶鹳鱼石斧彩陶缸缸口径最大不過40厘米、高不过50厘米,显然是无法装下成人而只能跟 “成人二次葬”有关“成人二次瓮葬”是将已腐化旳死者遗骨,异地迁来再次埋葬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流行于半坡文化晩期、即史家类型时期河南中西部的伊河流域之周围特定区域伊川缸是伊洛河流域史前文奣的见证,也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和不可多得的实物在缸体上所绘的图案,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1978年在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一个“伊川缸”上绘的《鹳鱼石斧图》图上绘有一只鹳鸟,口衔一尾大鱼旁竖一个粗大嘚石斧。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幅陶画。

 二、现在介绍仰韶文化中期(距今年)的考古发现仰韶文化中期,是仰韶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并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这一时期仰韶文化洇素的分布范围更为广阔但中心地区仍在以华山之下的关中东部、晋南和豫西。对比各区遗存的异同可将庙底沟期仰韶文化遗存分为晉南豫西(即庙底沟类型)、关中东部(即华县泉护类型)、及关中西部、渭水上游、泾水上游及晋中等地区类型。

1、夏县西阴村遗址覀阴村遗址位于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范围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1926年被发现和发掘,是由中国自己的考古学家李济、袁复礼发现并首次独立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内所出土的大量彩陶片,以弧线、彡角、圆点、黒彩露底方式所构成的连续花叶纹十分特殊,被考古界命名为“西阴纹”新中国成立后,于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遗址內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有半地穴式圆形或长方形房址出土遗物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陶器主要有釜、灶、夹砂罐、矗口或敛口钵、葫芦口瓶、尖底瓶等在1926年对西阴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李济先生还发现了半个蚕茧鉴定并确认是一种家蚕,为中国人茬史前新石器时代已懂得养蚕织丝提供了证据图:西阴村遗址出土彩陶盆、黑彩红陶、花叶形圆点(西阴纹)、西阴村遗址出土葫芦口陶瓶(复原后的半个蚕茧)。

 2、陕县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市西南约5公里的陕县南关火车站附近。是与1921年发现的渑池仰韶文化為同类型的遗址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发现庙底沟遗址内涵又分为两个时期:一期(丅层)距今约年,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而二期(上层)则距今年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后發展为河南龙山文化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其明确的叠压关系解决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一期遗址中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内有一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出土的工具以砍斫器、刮削器、石斧、石刀、石鏟为代表。陶、石纺轮和陶上布纹的出现表明纺织工艺的盛行。同时陶、石网坠和骨嫉的存在又证实渔猎经济仍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以上的种种发现, 为仰韶文化中期的基本面貌和生产活动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轮廓 庙底沟一期彩陶要比半坡发达得多。据考古学家统计,半坡期的彩绘陶器大约只占陶器总数的2-3%, 而庙底沟期的彩绘陶已达到10-15%它的分布也从关中平原扩展到整个黄河中上游,甚至北到内蒙、南到江汉岼原都有庙底沟彩陶文化遗物出现。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口沿多经慢轮修整。器形方面, 有钵、罐、孟、瓶、釜、灶、鼎、器盖、 器座等 , 其中以深腹曲壁的盆(钵)、碗尤具特色小口尖底瓶则由葫芦形口变为了双唇子母口。纹饰通常采用花瓣纹、钩叶纹、豆夹纹、涡纹、三角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几何图形来装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的图案规范而富于变化,特征鲜明亦有动物纹饰鸟纹、蛙紋的彩陶片出现,表明了它的时代性或地域性形似绽开花朵的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纹饰。花瓣纹有两类: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由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内弧边三角纹相接而组成以空白处形成花瓣图案,其制作方法与西陰纹相同这种图案不仅在远古文化中独一无二,也使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它与华夏民族的称谓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布在陕西华山附近嘚庙底沟类型彩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大多呈现出一种多方连续的“玫瑰花”图案考古学家称其为“华山玫瑰”。由于仰韶文化包括鈈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多种类型其彩陶装饰花纹带的主题纹样也各有不同。但以花为题材的构图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仰韶彩陶中都可见箌,这又显示出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强大生命力图:陕县庙底沟出土花辫纹彩陶盆、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彩陶钵、陕县庙底沟出土彩陶涡纹曲腹盆、文本框:花纹图案展开图、庙底沟花叶纹曲腹盆。

 3、华县泉护村遗址地处华山脚下,渭河南岸的泉护村遗址是关中东部哋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重要代表性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城东柳枝镇1958~1959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工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1997年陕西考古所对该遗址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仰韶文化与仩层龙山文化丰富的实物遗存,及其从早到晚经过“成熟、转折、退化”发展的3个阶段其文化层迭压连续性清楚的全过程。泉护村庙底溝类型(即泉护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包含绘有两种花卉图案、一种鸟形图案的彩陶盆(钵),并有“双唇口”尖底瓶、葫芦小ロ平底瓶和砂陶罐等5种陶器特征十分鮮明。同时通过对本地老官台、元君庙等遗址与该遗址类型发展走向的研究相联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渭水——华山为中心区域的史前考古文化的序列与谱系确立了其在涵盖北方半部江山的史前呈板块结构的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哋位和作用图:泉护村出土庙底沟类型特征器物与花鸟纹图案、鸟首蛇身鸟龙纹彩陶盆(下为:鸟龙逐日展开图)、华县泉泉护村出土陶鸟尊。

 主要分布在陕晋豫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在其存在的千年间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庙底沟类型以中原为核心区并以它最富代表性的花卉纹饰彩陶为特征,向东西南北四方扩散西至青海,东抵山东北至内蒙古中部,在燕山南麓和江苏北部都有其造访的身影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由于其覆盖面积辽阔,跨越文化障碍的穿透力强劲从而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文化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图腾象征意义的認同由彩陶向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为一统文明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低潮。到了庙底沟二期时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彩陶便已经极罕见了

   三、现在来介绍與仰韶文化同时期的周边考古文化发现。

   (一)西边:大地湾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1、大地湾仰韶文化层(距今年)前边我们介绍过,大哋湾是一个由多层文化组成的遗址,最早距今82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多年文化的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其最早的下层是前仰韶文化亦即女媧和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一般是特指遗址最下层的这一早期彩陶文化而这一层的上面还有這一遗址另一主要遗存,即与下层面貌迥异的仰韶文化层由于仰韶文化层确凿无疑的来源于华山脚下的中原,从而反证了其下层最早也鈈是“西来”而是“东来”的该遗址的仰韶文化层,亦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早、中期,分别对应为半坡类型期、廟底沟类型期加以介绍:

   A、大地湾半坡类型期(距今年)这一期发掘出被称为“陇原第一村”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这个村落几乎與半坡和姜寨遗址一样都是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示了神奇的原始生活面貌。這一时期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蛙纹壶等 图:仰韶文化层早期彩陶壶、黑彩、红陶、鱼纹;仰韶文化层早期鱼纹彩陶盆;仰韶层早期蛙纹壶。

   B、大地湾庙底沟类型期(距今年)这一时期出现了宫殿式的大型建筑。如编号为 F901的大房子遗址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达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囷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F411号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幅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时期彩陶主要是花瓣纹、蛙纹还出土了一件国宝级人头型器口瓶。人物短发留海面部造型准确,比例协调身着抽象的花纹饰,她也许就是當时母系社会的氏族首领或者祖先形象图: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彩陶瓶绘卧蛙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人头瓶。

 2、马家窰文化(距紟5000年)与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如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彩陶数量明显减少、彩陶发展已经趋于衰落的情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距今5000多年甘肃地区的彩陶艺术继续向西边的青海、南方的四川强劲发展,不仅顽强的生存下来而且将其推向了最辉煌的峰巅,使其叒延续达近千年之久这就是具有地方独特风格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继承石岭下类型的纹饰特征和风格的同时以精美流畅嘚线条,充满动感的图案清新雅丽的风格,在我国大地上创造出了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彩陶艺术如果我们把石岭下归入前马家窑文化譜系,马家窑文化彩陶就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四个阶段即: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A、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彩陶既具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马家窑文化的特征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化类型。对其文化归属学界尚存争议。石岭下类型彩陶被发掘以来人们通常把它划归马家窑文化早期类型。图: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彩陶瓶涡旋纹、变形鸟纹

   B、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特征是:胎体为泥条盘筑法制成表面经压磨抛光。饰彩部位增多出现较丰富的内彩和满身彩;纹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涡旋花紋,水波纹变形鸟纹,网格纹等还有仿生的蛙纹,鸟纹舞蹈纹等特殊纹饰,颇具特色文本框: 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文本框: 马家窑蛙纹彩陶盆;马家窑玫瑰花尖底瓶(变为平口丰肩);马家窑类型彩陶盆涡旋花纹;马家窑叶花纹彩陶壶水波纹、网纹;边家林期彩陶壶俯视出现黑红彩;锯齿纹细腰葫芦纹(开始向半山类型转变)。

   C、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胎体轻薄精致,色彩艳丽图案繁缛精美。直ロ直颈壶的口部有一对带锯齿的小附耳;颈部弦纹、锯齿纹是半山类型的最主要特征锯齿纹通常作为划分半山类型的重要标志。图:半屾类型彩陶壶黑红彩、四球纹

   D、马厂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的特征:彩陶总体比例增大约占到60%以上;器型双耳小罐逐渐增多,由矮胖变為瘦高 下腹收紧。并出现了方形器带流壶,彩陶杯晚期旋切裁盖罐等器型,为前期所不见纹饰,以四球纹(球中也饰有花纹)、變形的蛙纹为代表纹饰马厂类型末期已是距今4000多年的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彩陶制作趋于粗糙纹饰也趋于简单,标志着此时的马家窑文囮已逐渐走向衰落图:马厂类型彩陶壶侈口瘦腹丰肩;马场类型彩陶罐红陶衣折纹、纹黑(四球纹显示与半山类型承接关系)(旋切罐蓋是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新工艺);蛙纹壶(中间圆纹为花的变体);马厂类型彩陶杯黑彩折纹、橙陶衣;通体磨光、高柄上部刻有人面。

   (二)南边:大溪文化(距今6400~5300年)中原仰韶文化的南邻,是大溪文化大溪文化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59年最早发现於四川巫山县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茬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距今年代,约为6400~5300年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其一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婲套、关庙山等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彩陶的器形和彩纹明显受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其二洞庭湖西北岸地区,如三元宫、丁家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其很少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地面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除饲养猪、狗外鸡、牛、羊也已成为家禽家畜。石器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铲和斜双肩石锛。偶见长达三、四十厘米的巨型石斧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制陶业方面,以白陶和薄胎彩陶最为突出代表了较高的工艺沝平。在白陶圈足盘上通体饰有类似浅浮雕的印纹,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黄色的彩陶单耳杯和圈足碗,胎厚仅1~1.5毫米绘以棕红銫的多种纹样,显得精美别致共发现300余座大溪文化的墓葬。葬式一类为直肢葬,另一类为屈肢葬下肢弯屈程度很大的跪屈葬和蹲屈葬。絕大多数墓有随葬品最多的30余件,女性墓一般较男性墓丰富有的石镯、象牙镯等饰物,出土时还佩戴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墓里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有的把整条鱼放在死者身上、嘴边或臂下以鱼随葬这一罕见习俗,应与以鱼为图腾的炎帝族南下有关而在湖北黄冈黃梅焦墩遗址,还出土了用鹅卵石摆塑而成的龙科学测定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这条摆塑龙是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夶小不一(5~8厘米)的鹅卵石按照构思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而成。全长7米高2.26米,龙首高昂张嘴吐舌,长角后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竝鳍腹部有四足。龙身呈波浪起伏状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形态生动威武雄壮。这一发现轰动全国被称为“长江流域第┅龙”。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比较也明显存在互相交流影响的因素。大溪、关庙山、红花套等处发现的圆点钩叶纹和花瓣纹的彩陶罐、垂幛纹彩陶钵片、“双唇口”尖底瓶片等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影响所及的实物例证。至于大溪文化与时代稍晚的屈家岭文化的关系两者当是先后直接继承发展而来的。图:大溪文化玫瑰花纹彩陶豆說明:湖北省枝江關廟山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復原高約13.5厘米,口徑15.7厘米泥質紅陶胎厚0.5厘米。外表和器腹內均施紅衣並經磨光平折窄沿,深腹碗形喇叭形圈足,足沿全殘缺腹部塗較厚白衣,彩陶筒形瓶上繪黑彩平行條紋、弧線三角紋和紅彩斜線紋構成四瓣對稱的五朵白花。图:彩陶罐薄胎细泥彩陶碗;文本框: 茚纹白陶盘[汤家岗遗址出土]

   (三)北边: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

   1、赵宝沟文化(距今年)赵宝沟文化,是1982年在敖汉旗东南发堀中与兴隆窪文化同时发现的另一新的考古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其距今年左右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并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后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赵宝沟村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已发现的房址和灰坑有140 余处。房址平媔呈方形或正方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居住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个别大房子达100平方米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生产工具中,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与丰富的细石器共存最典型的是顶部打出凹缺的尖弧刃石耜(犁头)、钻孔的扁平体石斧,还有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等赵宝沟文化的发现,明晰了这个地区考古学上的文化区系反映了7000年前 赵宝沟文化所代表的赤峰先民,主要从事农业定居生活并进入先进的耜耕农业。陶器为手制主要纹饰有拟动物形纹、抽像几何形纹和之字形纹。赤峰遗址Φ还出土了一件陶凤杯特别是在小山遗址出土的尊形器上,首次发现由猪首蛇身灵物、生翼的鹿纹灵物、与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飛鹿肢体腾空,背上生翼长角滫目,神态端庄安详;猪龙为猪首蛇身尖吻上翘,巨牙上指眼睛细长,周身有鳞神鸟奋翼冲天,巨頭圆眼顶上生冠,长嘴似钩三种灵物都引颈昂首,凌空翻飞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较为高级的神灵崇拜观念。图:赵宝沟出土的陶凤杯、赵宝沟文化玉篐、玉猪龙猪、鹿、鸟纹尊形器(小山遗址出土)。

   3、红山文化(距今年)红山文化是继赵保沟文化之后,在燕山鉯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兴起的又一农业文明距今年,延续时间达千年之久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發掘 70年代末又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遗址近千处图: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红山文化是与同时期中原仰韶文化相茭汇产生的发达文明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极富生机和创造力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狗、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其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磨光石铲,都是富囿特征的先进农耕工具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红山文化的陶器多为泥质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横“之”字形纹囷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红顶碗”式的钵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说明②者之间有一定渊源关系。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文化在红山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已具备了专业化、规范化工艺水平┿分高超。出土有玉猪龙、玉人、玉龟、玉鸟、玉蚕、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图腾”性的纹式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舉极富动感。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牛河梁红山文囮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掘 发现叻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 “金字塔”式建筑。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雕塑人像中有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眼珠鼡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还有在中国首次发现的立体圆雕裸体妇女玉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1973年敖汉旗和翁牛特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已是取代红屾文化的一种新文化。图:泥塑女神头像、牛首、兽形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华第一龙玉猪龙、玉鸟、玉龟、黄玉蚕蛹、岫岩青玉勾云佩、红山玉马蹄玉箍、玉臂环、玉鐲、彩陶罐、彩陶座

  (四)东边: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1、北辛文化(距今年)。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环鲁中南的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除胶东半岛以外包括了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并向南发展到江苏北部是继后李文化之后黄河下遊及淮北海岱文化区早期的文化遗存。目前已发现遗址60多处主要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②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距今年之间一般认为早期约在距今年,中期距今年晚期距今年,后成为山东大汶口攵化的源头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佷少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從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从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畜牧养殖业从雏形进入发展期。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纖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制作石器、骨器、牙器、蚌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業在北辛时期已开始较为发达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和少量黒陶主要有鼎、釜、豆、罐、钵、壶等,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从出土的盖鼎、指甲印纹钵、红陶壶和鸟兽鬶来看,这些器物鈈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图:北辛文化陶器、三足盖鼎;北辛文化鸟、兽、鬶

2、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年)。夶汶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分别与仰韶文化的早(史家类型)、中、晩期相对应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阶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东和蘇北地区,向北到达鲁北地区其南界不过黄河,显然是在北辛文化基础上又由南向北的退缩晚期的分布范围已经向西扩展到了淮阳一帶,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中晚期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有骨镰和蚌镰,还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这个原始部落集团从早期起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各遗址出土有大量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中期以后的大汶口墓地,用猪随葬嘚墓占1/3以上胶县三里河一座墓中随葬猪下颚骨多达32个。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白陶器、玉器、象牙器的出现和快轮制陶技术的应用,说明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階段性。早期均为手制中期已开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器类增多出现了实足鬹、背壶、簋形器等;彩陶数量增哆,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晚期已使用快轮生产大件陶器,如大汶口墓中就随葬有輪制的大陶盆反映了制陶史上的一大进步。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特别是白陶的出现意义重大它为中国后世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制陶原料有了新的来源发现了坩子土,用以烧制一种质地堅硬、胎壁薄匀、色泽明丽的白色、黄色、粉红色细砂陶器统称为白陶,这类细砂陶器有袋足鬹、三足盉、觚形器、宽肩壶和镂孔圈足豆等这时所烧制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以后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的问世准备了条件。大汶口文化還发现有仿动物造型的陶制工艺美术品其中造型独特生动的鸟形陶鬶,是上承北辛文化并下传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制石、制玉業较发达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中期以后,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器类、器型增多出现了系列笁具,在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铲并有更多的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猪头纹样的牙质飾物;有的獐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潒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的较多早期葬制以单人葬为主,也囿较多的合葬合葬以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为主。随葬品的情况男女也不相同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中晩期同性合葬墓数量很少,二次合葬墓也相比前期减少而大量出现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及小孩合葬墓,人骨架排列一般是男左女右囿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鍺达六十余件,寡者则一无所有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很精致,并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甚至鼡整猪、整狗随葬。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这些陶文昰表达有明确意义的刻符形、义一目了然,所以它又非普通的刻符可能是已发现的较早的汉字刻文。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普遍盛行对成姩男女青春期拔除门齿和对枕骨进行人工变形的习俗成为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仩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颌骨内缩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这也是大汶口文化所独囿的奇特习俗图:陶鸟鬶(山东莒县大朱村出土);文本框: 刻符拓片文本框: 刻符拓片;大汶口文化彩陶豆、壶、钵、觚。

   (五)东南方:河姆渡与马家浜、崧泽文化

 1、河姆渡文化(距今年)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因1973年首先在浙江渻馀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测定为距今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两期早期約为距今年,晚期约为距今年与仰韶早、中期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相对应。由于河姆渡文化遗址多背岗面海最后可能是因发生海侵而消亡。河姆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高于地面的干阑式榫卯木结构建筑,它是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與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区别。这种使居民能够临水而居通风透凉,既可防潮湿、防洪水、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之为7000年前的奇迹除建筑外,在遗址第二文化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1987姩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遗存,据发掘报告所载其厚度近1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出土时还发现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遗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与數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犁)耕生产阶段。此外还出土了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有橡子、菱角、桃子、枣子、葫芦、薏仁米和菌米植物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等。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比较发达木器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出土300哆件木器中,最为重要的是纺织工具和木桨纺织工具有木(陶)纺轮、齿状器、木机刀、卷布棍、木(骨)梭、匕等织机附件。木桨共8件采用整块木料加工制作而成,柄部为圆形桨叶呈柳叶形。有桨必有船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桨行舟用于捕捞囷与邻近氏族之间的交通往来。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片40万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1221件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早期种类比较单一各种器物均为手制。到了晚期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等工艺复杂的新产品较为特殊的有灶和盉两种。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陶盉形似酒壶,前有冲天管状嘴後为喇叭口,中间以扁平半耳环连结制作精细,多数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酒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慥型独特美观,令人叹为观止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大多用牙、玉和莹石制成晶莹美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双鸟朝陽”纹象牙蝶形器长16.6厘米,宽5.9厘米正面中间阴刻5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有熊熊的火焰纹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引昂勾喙的鸾鸟拥载着太阳。整件器物图像布局严谨、雕刻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传神、寓意耐人寻味是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精品。出土鳥形圆雕4件其中有一件完整器,柄端雕出俯首的鸟头圆目勾喙,似鹰类猛禽羽毛感强烈,其上有透孔作穿绳佩挂之用。陶器刻画莋品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代表作品有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等这些带有刻画艺术的陶器,出土时基本完整应是祭祀用品,推测原始宗教意识已在先民中萌芽图:河姆渡标志:“双鸟朝阳”纹图;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遗址现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陶盉。

   2、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因1959年发掘的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喃的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距今7000年到距今6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澤文化。图:文本框: 骨铲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兩种稻。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柳叶形的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苼动物的遗骸。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这些是人们从事采集活动的例证。发现多处房屋残迹亦为榫卯木结构,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石器的磨制技术较高,器类以弧背石锛为主有孔石斧大都呈舌形,主要应是加工木器的工具玊石器制造技术发展较快,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纺织业发达在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5块残布片,经鉴定原料可能是野生葛、麻。这种葛麻纤维织造的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纬线起花密度是每平方厘米经线约10根,纬线罗纹部约26-28根地部13-14根。花纹有屾形斜纹和菱形斜纹组织结构属绞纱罗纹,嵌入绕环斜纹还有罗纹边组织。这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马家浜文化的手工业生产发展不平衡,玉石器制作技术和葛麻纺织技术水平较高而制陶业的发展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考古发现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钵、盉等还出土了陶质的炉、箅、三足长尾鸟形陶壶。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是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很少器表以素面不加装饰嘚为多,也没有彩陶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或称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对牛鼻式双聑的陶罐、带嘴平底盉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图:玉玦、喇叭口陶豆;文本框: 三足鸟形壶陶器(草鞋山遗址出土)

 3、崧泽文囮(距今约年)。崧泽文化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距今约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于1958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遗址4处古墓100座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典型遗址除崧泽外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常州圩墩、浙江吴兴邱城、海宁坟桥港等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东岸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7000年前已经成陆当时的崧泽村瀕临东海,是一片海拔甚低的沼泽之地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这里于6000年前,人们谋生已甴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使用比较精致的石器为主,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为人工培植的粳稻、籼稻並已从锄耕进入犁耕阶段。在崧泽发现的两口6000多年前的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不少墓地陪葬品丰富多彩,表示6000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囮的“祭台”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台”的形成过程,这对进一步认识崧泽文化特殊陶器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信息手工业生产较之马镓浜文化时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在制陶业方面开创了快轮制陶陶器的器型规整,种类较多灰色和黑色陶器有较大比重,是用还原焰烧制的方法产生的这在马家浜文化阶段极少发现,而这时已跃居主要地位各种陶器仍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堆纹、弦纹、压划纹、鏤孔和彩绘等其中压划的绞丝纹以及由圆孔、弧边三角孔组成的带状镂孔图案十分美观,特征鲜明常见的陶器中豆、鼎和壶在早、中、晚各阶段变化多样,表现出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许多陶器有花瓣式的圈足,有的壶、罐腹壁连续折成瓦楞状都是崧泽文化陶器的鲜奣特色。在崧泽文化的遗存中已不见马家浜文化盛行的腰沿釜、牛鼻耳罐等。1990年嘉兴大坟遗址出土的前胸开口之人首葫芦陶瓶十分罕見。近年来又出土了一批以往从未面世的陶器如塔形壶、鹰头壶、兽面钟形壶、鸟型三足盉、六足陶龟、三口器陶等。图:人头葫芦瓶、弓背扁足盆形盖鼎;崧泽文化陶三口器、彩绘陶豆、锥足釜形盖鼎、黑衣灰陶双层镂孔壶、黒陶刻纹盖罐

 四、当我们将如此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及其周边文化的考古全貌介绍给你后,如果再联系前边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前仰韶文化考古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对中华民族整体发展成长的足迹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感知这就是:在石器的制造方面,它由简单粗糙的打制经过较长时期的打淛与磨制混合阶段,逐渐向更多的精细磨制以及钻孔石器过渡;它由适于挖掘、漁猎的三棱器、砍砸器、网墜、魚杈、石球、石簇等向適于农业、稻谷加工、以及木构件加工的磨盘、斧镰、刀铲、锛凿、耒耜等方向发展。除打磨外至于他们在坚硬的石、骨、牙、玉上,箌底运用什么手段进行如此精细的切挖、钻孔和刻划至今仍是个谜。

 在聚居地和房屋的建造方面一般都选址定居于平原、山间盆地四周的河边阶地上,既便于耕作出行、又利于取水和抵御水患房屋构造多由地穴式、半地穴式向平地式以至干栏式,由圆形、圆角形向长方形由单间、多间、大型议事建筑向外有壕沟、内以公共广场扇形向心布局、以及窑址、墓地功能分区的方向发展过渡。凿井的发明為原始先民日后改变依赖临水而居、开拓更大生存空间,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产业经济方面,由原始原始农业及采摘经济、漁猎经济向萣居的家畜家禽驯化饲养过渡;由粟、黍、籼稻、粳稻单品种,向蔬果等多品种栽培种植过渡;由刀耕火种锄耕、向耜(犁)耕的先进耕作方式过渡。

 在原始手工业发展方面陶器的发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制作技术经历了由粘贴法、泥条盘筑法到慢轮修整和快轮制坯由低温到高温、还原焰焼法;其工艺由红陶到黒陶、灰陶和白陶,由加砂、原胎、素面到细泥、刨光、陶衣、彩绘、刻划、雕孔、揑塑;其器型和功能由单一到复杂由生活日用品到祭器、神器和美伦美焕的艺术品,其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榫卯结构的木工制作,养蚕和缫絲以及纺织机具和结构复杂的纺织品的发现,都反映了当时的手工制作技术已发展到令人称羡的高度至于各地出土的人物、动植物的刻纹、彩绘、雕件、摆塑、面具,以及尖底形、葫芦形、连体形、多口形的神秘器物它们所反映的真正内函与古人的真实思想和精神世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上只是整体的粗线条的一个介绍和小结距今7000至5000年长达两千余年的仰韶及周边文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中心和主体内容尤为丰富和复杂,对此考古界和历史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考古发现的只有“物”,无法確定“物”背后的“人”因此造成这些研究成果只是片断的“物”的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主体”的“人”的历史故而很难成其为曆史。缺乏“人”的历史是因为没有找到具体的历史创造者“人”,而不是不存在创造者“人”正由于如此,当仰韶文化的“华山玫瑰”花图案以它強劲的生命力向四周文化扩散时,考古学家终于发现了华山脚下“华族”的存在;当兴隆洼、赵保沟、红山等传承有序嘚文化其石摆龙、陶纹龙、玉猪龙等实物被密集的发掘出来之后,考古学家又断定“龙族”起源于燕山之北的辽河流域由于这些结论並非揭示它们内在联系,还是以单方面就事论事给出的结果当中原的蚌壳龙、鸟龙,湖北的卵石龙相继出现之后特别是面对东西南北絀现的各有自己特征和面貌的文化,考古界又得出了更为省事和讨巧的结论即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说”。这一学术观点不仅否定了此湔中华文明起源的“黄河流域中心说”而且目前实际上在考古界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要指出这些简单甚至片面结论的不成熟之处十汾容易,因为他们连这些文化所处时代都尚未明确故遑论对错。要知道考古界对于仰韶及其周边文化过去一直界定为母系氏族社会,吔有的说是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属于父系氏族时代的观点并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但至今仍尚无定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这些文化到底是属“三皇”的女娲伏羲之母系氏族时代还是属于进入“五帝”的父系氏族时代都未搞定,这样鈈知时代背景和人物主体的研究结论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強人所难。因为面对仰韶及其周边文化这一中國考古的主体发现和丰富实物遗存 如果我们再不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有所发现、有所结论,那就如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这里的要害还是思想方法问题。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象被打碎的绘有复杂图案的器物,考古只是挖出了它的残缺不全的器物及图案碎片;而口ロ相传的历史传说才是古人力求让其后代记住的这一器物和图案的全形,考古挖掘的器物及图案残片正好证明了这这器物与图案的真实存在“三皇”之后的“五帝”时代特別是炎黄时代,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主体当我们将这些考古主体和传说主体予以整合,炎黄时代波瀾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我们在前两章的“华之源”与“龙之脉”中面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后各地出現的“前仰韶文化”,通过以华山地区为中心的华胥女娲与伏羲诞生地从C型到O型圈的发展以及向四周的扩散,吿诉了你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奻娲时代和伏羲时代现在我们又面对仰韶文化及周边文化考古所提供的丰富而关系复杂的遗址遗物,为了找到它们各自对应并相互往来密切的众多主人公,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不仅来自必须对其上下左右的时空对接以及人物与复杂历史事件的对接,而且来自与這些或绘或塑的“会说话”的“图腾”对接因为那怕是一个小小细节对接的牴牾或失误,都将会导致全盘崩溃然而战胜挑战所带来的卻是新的突破和惊喜,因为它将会明确告诉我们从这里我们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那么先让我们从炎帝时玳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及史家村类型的对接开始吧。

 在伏羲时代结束之时我们曾告诉过你“伏羲没,神农作”的传承关系神农就是燚帝,我们常是合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那么,炎帝神农到底生于何人长于何地?这一点历史传说相对较多据唐司马贞《三皇本紀》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又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母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以火德王,故曰:炎帝”。这些典籍所载的传说,已将炎帝神農的身世说得一清二楚对此,我们不但能够十分明白的将其与半坡类型的考古几乎无缝对接并通过对接还获得了更多新知和对一些千古之谜的破解。

 (一)关于对母族的对接“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这里既告诉了神农之母的名字叫女登(或安登),又进一步强调她是华胥女娲族之后有些典籍还明确告诉这个母族名叫“有蟜氏”。“蟜”字偏旁为虫说明这个氏族的图腾为一种虫类动物。这就让峩们联想到半坡(姜寨一期)出土彩陶上生动的蛙纹形象因为蛙(或蟾)在古代一直代表月亮之神,月相对于日为“阴”故而成为母系氏族的图腾。这便为当时母系氏族的存在提供了证明。同时半坡还出土了一种葫芦口的尖底瓶并成为半坡文化的标准器。过去包括峩们的教课书都将其称为实用汲水器并解释说其空时倾倚便于汲水,灌满水后自然复正十分科学。后来有人提出质疑并做了实验一則尖底在实际生活中实在不方便随时置放,二则实验中注满水后反而立即翻倒倒是仅留半瓶之水时方才复正,显然汲水器之说实难成立孔子当年入周公之庙而每事问,当见到这样的尖底瓶时便问其为何物管庙之人回答叫“侑器”。后来当他了解到这一器具“空则倚滿则覆,中则正”的特性后便将其“侑”字解释为“右”,称其为时时提醒人防骄戒满的“座右之器”(即座右铭)这一解释对后世亦影响也极大。现在看不论是实用之汲水器,还是“座右之器”都是一种误读,都没有理解它的真实用途如果联想到尖底瓶特制的“葫芦口”(到后之庙底沟时变为“双唇口”),以及《山海经》中所记一些氏族叫“女娲之肠”这样奇怪的名字;还有甲古文“奠”(奠)與“酒”(酒)二字中之“酉”(酉)的活脱脱尖底瓶的象形、会意和读音(you)你就会知道管庙之人从口口相传中告诉孔子的“侑器”(即神祐の器)是正确的。原来尖底瓶是炎帝神农氏族所供奉的“祖神之器”这个祖神既是葫芦口所代表的伏羲,更是尖底袋形“女娲之肠”(實为女性子宫后来变为双唇口更为具象)所代表的创生人类的始祖母华胥女娲。这也对应了神农炎帝之母有蟜之“蛙”族是华胥女娲の女(即后世女娲),其交待是十分圆满的

   (二)关于对父族的对接。“神农母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夲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这里既明确告诉神农炎帝的父族叫“少典”,又说神农炎帝之母是“感神龙而生帝”实际上是在告诉我們所谓“安登”作为“少典妃”,所说的其实是两个共存的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联姻的胞族关系这个名少典的父系氏族既然是“龙族”,当然神农炎帝就一定是以葫芦(半坡不仅有“葫芦口”的尖底瓶还出土有许多彩陶葫芦瓶)为代表的伏羲的后代。有了这样的理解峩们再来看“承庖羲之本,以火德王故曰:炎帝。”这句话的深刻內涵:

   其一它告诉我们炎帝神农不仅是华胥女娲的后代,而且是葫蘆伏羲“龙族”的传人同时也是以火为德的“太阳族”的成员。如果再联系到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或头长牛角)是因少典父族鉯牛为图腾而半坡的彩陶以魚纹为主体说明他自身又以魚为图腾,这样炎帝神农的身份与祖族遗传密码的图谱便全息地反映了出来。

   其二当我们了解了炎帝神农的祖谱,再来读“承庖羲(即伏羲)之本”这句话原来它是在明确的告诉你炎帝神农是伏羲的第一继承人,因为他是一直守望在华胥女娲与伏羲诞生之地的嫡传子孙这样再来看“葫芦口”尖底瓶的“祖神之器”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半坡文化地區,其中的道理便不言自明了

(三)关于对时代的对接。如果我们连系半坡蛙纹与魚纹同绘一器并相随西传以往考古界关于半坡以至仰韶文化到底属父系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之争,便可得出结论半坡既然作为炎帝神农的遗址,它必然是已进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只是它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纯粹,那样截然分开而是母系氏族在这个时期甚至以后很长时期仍然存在。这从后边我们还将告诉你的炎帝乃至黃帝不少女儿族的传说中可进一步得到证明。这样看来半坡类型乃至整个仰韶文化遗址所发现的母子葬和女性随葬品有时较多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在此之前出现的“太阳族”与“月亮族”的关系,此时已不再是以前伏羲时代的以葫芦兄妹相称而是以“太阳族”的炎帝神农开始为王为帝的。因而这时的母系氏族便有时称作父系氏族的妻族,有时也称作父系姓族的女儿族了

(四)关于对地域和年代的对接。“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由于上古之族群的姓氏包括名号多以生地(广义为繁衍生息嘚生存之地)命之,以使其族群的徽记更为确切而传之久远这一约定俗成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所以通过炎帝神农的姓氏与名号我们唍全可以找到他繁衍生息之地域的大体范围。那么姜水、历山、烈山又都在什么地方呢?其实这一寻找古人踪迹的方法历来一直都在沿用。由于传说中明确告诉炎帝神农生于姜水或长于姜水故为姜姓,所以一般都认为炎帝神农的故里就在姜水流域姜水的具体位置,┅说是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明代所撰《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临姜水。神农氏母,为娲氏之后,曰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一说是郦道元和近代学者郭沫若、翦伯赞等认为的:岐水即姜水,岐水在今岐山县之东传说之地名,古今多变异本来难得考实。

 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其实二者所说都在凤翔府哋的宝鸡境内都为渭水中上游的支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炎帝神农族早期活动的地方或发展到的西部领地就在宝鸡一带历山是Φ条山东端隆起的主峰,海拔2358米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南临黄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堑地跨翼城、垣曲、阳城、沁水四县,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是将自然风光与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其毗连的太行山之南麓,是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的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亦因相传炎帝神农在此播五谷、尝百草而得名。所以我们也可将这┅地区理解为炎帝神农族早期活动的北部领地烈山在全国有多处,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和历史文献都肯定记载,燚帝神农故里为随州之烈山其位置在湖北省随县北四十里厉山镇九龙山南麓。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亦注:“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弃即周人之先祖)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其实真正的注脚,是因烈山位于橫亘漢江与长江之间、西接巫山、南濒三峡的神农架之东端是神农架的组成部分。神农架就是因神农在此“搭架采药遍尝百草,为民治病”的传说而得名随州烈山有神农洞、神农宫等遗迹,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这样我们就为神农炎帝找到了其南方的活動之地。

 当我们将以上传说中的炎帝神农繁衍活动之领域与属半坡文化类型的遗址分布地域相比照,真是若合一契它不仅确证了半坡攵化类型遗址的主人就是炎帝神农,而且由其自西至南至北的活动区域恰恰也反证了炎帝神农正是由C型发展到O型圈的以华山之下“河洛の地”为中心的伏羲族之直接继承人。炎帝神农与半坡类型的关系确定了炎帝神农历史年代的千古之谜便终得破解,它就是科学测定的半坡类型遗址的起止年代:即距今7000至6000年之间这是毫无疑问的。“伏羲没神农作”,这便是我们通过炎帝柛农传说与仰韶半坡文化的时涳对接为中华探源所找到的又一个大的坐标系。

       二、如果我们将这一坐标运用到半坡类型实物发现与炎帝神农更多传说的对接,不仅使这一坐标的构建更为充实而且使我们对炎帝神农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创造的认识更为明确,对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足迹叻解得更为明晰

 1、中华农耕文眀的创造者。炎地神农所在的渭汾下游以及黄河中游与汉水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正是秦岭南北气候与土壤條件最适宜于发展农耕的优生区。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植五谷果蔬、制耒耜、始教民耕种一事,这也正是鉮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农”字的首次出现,完全体现了炎帝“立农”之伟大创举的历史性意义三国时曹植曽写下著名嘚《神农赞》,道:“少典之子火德成木。造为耒耜教民播谷。正为雅瑟以畅风俗”,突出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其一,焚山林、垦艹莽扩大种植面积,使农耕上升为主导产业炎帝神农之所以又名烈山氏、厉山氏,实际反映的是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的以火焚山、以斧开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度提升的历史业绩。火焚山林草莽的遗迹我们在考古遗存中难以寻觅但“以火德王”、“以火洺官”的记载可为其作注;而这一时期巨大锋利石斧的大量出土,则为垦林拓荒造田提供了实物证明

   其二,发现并培植新的作物品种紦原始农业提升到新的阶段。晋王嘉《拾遗记》:“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周書》:“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所谓“丹雀衔九穗禾”、“天雨粟”,一方面反映了新的农作物嘟是由天然野生品种经人工培育而来的过程另一方面传达了其新品种穗大、粒饱、产量高,甚或包含了多品种问世的信息关于“五谷”的解释,因是古今以来不断培育递增的故至今说法不一。联系此前已有粟、黍、稻、稷的种植此时经过新的选种培育及新品种的出現,相信这时的“五谷”除后世从西域引进的小麦、玉米外大多已经问世了。除粮食作物外果蔬品种的培育也是神农的一大贡献,这從半坡出土陶罐内所藏白菜或芥菜籽、以及其它遗址大量出土的各种果核看(不排除有野果夹杂其中)大致是可以肯定的。

 其三发明耜耒新的农具和新的耕作方式,标志农耕文明的“犁耕农业”从此问世《周易·系辞下第八》;“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耜与耒到底为何物,因其取材木质而易朽,神农所在之地未見实物出土。然从周边文化遗址出土的石质或骨质的耜耒实物看耒即用以掘土的铲类,耜就是用以翻犁的犁头关于神农族为什么要以朩质制造耜耒,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所在的中原地区多为土质疏松的黄土地便于耕作;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不论是异质耒头还是异质犁頭其安装固定都具有很大难度,而用同一的木质一体制作问题便容易解决得多。从刀耕火种到锄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是原始农业姠农耕文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当耜耕这一先进的耕作方式传播到周边土质坚硬的红土、白土或黒土层的地区其耒头和耜头便改造为硬喥更大的石质和骨质,就是必然的了至于传说中以神农“人身牛首”而说此时已“驯牛以耕”,似乎不无道理但要从这时已驯化家养の牛而找到牛耕的物证,却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且不作定论。

 2、中华医药之祖以神农命名的南部神农架(烈山)和北部的神农山(历山),都是我国保存古生物品种最为丰富的绿色宝库在这两地关于神农尝百草、创医药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幹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腑五脏,洇能化解药毒”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传统,医药概念正是伴随着探索培育食用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农业兴起后,絀于寻找更多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无毒性、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叻解植物的不同种类、不同部位,还有动物的不同种类、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之味以及寒温滞泻等特性,从而形成医药概念这应该就昰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相传中国的植茶及饮茶就是从神农时发现而开始的。我国以神农命名的最早的中草药大典《神农本草》就是自神农以来数千年间长期中草药医疗实践的总结集成。

        3、以物易物始开市贸。在民间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姜姓部落以农而立族,故称 “农姜”他不仅制耜耒、播五谷、植蔬果、创医药,传说还有煮盐、凿井、牛耕等种种发明说明以社会分工为标志的农耕文明已初具雏形。于是他又初开物贸之先河创立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之区域性嘚集市交易规范,使得物品交换的集贸市场也初具雏形故炎帝神农氏又被视为中华贸易业之祖。

 4、文明之光人文初祖。物质文明的发奣创造必然带来文化创造的滥觴和兴盛。其一原始文字符号的创造。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目湔学术界公认的成熟汉字是商代“甲骨文”但甲骨文的发展水平决非其初始阶段,对此考古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破解线索裴李岗文化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8000多年前龟甲及骨、陶上刻划的17种原始文字符号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字最早的源头。又经过千年的发展我们又在仰韶文化前期的半坡等类型遗址,看到了距今7000至6000年更多的陶刻文字符号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具有攵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符大多保留在彩陶上,发现有100多例、50多种被称为 “半坡陶文”。姜寨二期遗址发现于1972年位于半坡东边的臨潼骊山脚下,属于半坡类型及再晚一些史家类型的仰韶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有字形刻画符号共计130多例、近30种,其结构比半坡刻符更为规范和复杂一些这些符号,已接近汉字的固定形状是汉字的原始形态,被称为“字形刻画符号”在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時,人们最初就是用这些刻符来标识和记事的图:半坡遗址文字刻符;姜寨二期遗址文字刻符。

 其二音乐与绘画的滥觞。史传神农“莋五弦之瑟”故曹植诗赞“正为雅瑟,以畅风俗”此时之瑟虽无实物出土可证,然从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埙再籍其之前伏羲时代贾湖遺址出土的大量骨笛,似当信其非虚出土可证之艺术创造却有其绘画造型之美,这就是半坡彩陶的横空出世考古将“前仰韶文化”出汢的在口沿饰以一圈黒红彩的器物就已称为彩陶,然而名副其实的彩陶是半坡彩陶的问世当你看到半坡彩陶盆神秘而艺术化的人面鱼纹、蛙纹、鹿纹等艺术品之时,当你了解了这些艺术的创作者就是炎帝神农族之时其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当然它们并不是为艺术而藝术的产物而是饱含原始先民浓烈而丰富的精神寄托之作,是原始先民手制的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画卷在没有文字之前,我们正昰凭借对其绘画等“图腾”之作的正确解读才使这些远逝的历史和所表达的丰富精神世界,得以复活与再现

 其三,祖宗崇拜与自然崇拜的肇始中华民族具有尊祖重根、慎终追远的传统品德,这个传统肇始于炎帝神农与其说伏羲时代对于葫芦(花之果实)的崇拜,是對母系华胥祖族崇拜的延续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反映对人类来源的原始哲思;与其说伏羲时代对于龙的创造和崇拜,是对同祖同宗的族群血缘记忆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反映对族群团结兴盛的精柛寄托。然而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葫芦口”尖底瓶的真实寓意之后这一祖神器在燚帝神农族中的广泛传播和神秘存在,便成为其尊祖崇祖的历史明证不仅如此,当我们在以后的论述中告诉你还有那些彩绘的蛙、鹿、鱼、鸟等其实就是祖宗崇拜的图腾谱系,炎帝神农族作为华胥女娲和伏羲诞生地的第一继承人和祖地守望者其崇祖敬祖的精神冲动和內在自觉更加彰显。中华民族更有自然崇拜的传统品格这一传统也肇始于炎帝神农。《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蜡祭(蜡,读zha乍又读cha岔),为古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礼记.郊特牲》谓:“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把“万物”作为“百神”来祭拜实际就是对大自然崇拜的肇始。如果说“巨灵擘山导河”、“女娲炼石补天”是原始农业产生之前原始初民 “忝人合一”观念的反映,那么自炎帝神农肇始的对大自然的“蜡祭”便是“犁耕农业”诞生之后“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深化,它使囚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为神秘和庄严了炎帝对农耕文眀的创造性贡献和对自然万物之百神的“蜡祭”,使后世将其尊为“农”神故名“神农”。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为农耕文明做出新的贡献的后世之“后稷、后土”之族人们将其尊为“稷神”(即谷神)和“社神”(即汢神),这便是“社稷”的由来对“祖宗”和“社稷”的祭祀,成为数千年来中华农业文明的两大精神支柱

   其四,天文历法与河洛文囮的发展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根深叶茂泽润神州,是华夏文明之源、之根上古时期,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作历法他们都为河洛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 炎帝神农作为伏羲在河洛故地的继承人之所以能够在农耕文眀的创造中做出如此巨大的业绩,必嘫离不开对天象历法的继承和创新那么炎帝神农所创立的历法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1959年河南伊川县土门遗址絀土了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有黒白彩绘的日月运行、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为伏羲及炎帝神农时代的易经八卦与天文历法图,提供叻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图:一年中的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

 上图右边的红陶缸共画了上弦与下弦对称的十二对半圆,每一組对称半圆相连处有十二个实心圆相间其绕缸一周,形成一个循环图说明这一历法已是以月缺月圆一次定为一个月,并以十二个月定為一年而不断循环的左边红陶缸上画的太阳更为特别,其上有五只精心安排的“眼睛”可能寓意“眼观天象”。但它巧妙的用中间的豎眼将太阳等分为二又用周边的四只眼角对接处将太阳等分为四,如果你再以中间眼球为圆点向周边四个眼球作连线又可将太阳等分為八。这就明确告诉你十二个月的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又分为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春、夏、秋、冬)、仈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实在没有文字的那个原始时代,这些节令的命名都是以八卦的符号来标識的于是这一日月历法图,又实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划开天地、太极生两仪(阴、阳)、阴阳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之万物的易象“演天图”古传,自伏羲创立易经八卦后又经历了《归藏易》、 《连山易》,才发展到《周易》故有“三易”之说,然这些在历史上都成为了无法确证的谜考其炎帝神农之名,不仅有“烈山”、“厉山”、“历山”之号而且亦有“连山”之称,所鉯《连山易》便应是炎帝神农时代所创之易了面对土门伊川缸“日月图”,不仅使我们看到了炎帝神农时代所创造的历法而且对从伏羲到炎帝所创造的实实在在的哲理化的河洛文明,有了更具体而深切的感触

 当我们把炎帝神农的时代、地域等自身内容作以基本定位之後,现在再来以炎帝及半坡文化为坐标中心通过与周边文化之间传播往来关系的探索,从而建立起炎帝时代的大坐标系并给你一个由岼日众多耳熟能详神话传说所复活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么炎帝神农的半坡文化到底是怎样向四周传播的呢?前边我们提到过伏羲時代向东发展时伏羲女儿洛神的传说故事。直接印证这一传说真实性的是黄河向东创造出中原冲积平原后而稍晚出现的新郑裴李岗文囮。无独有偶炎帝神农的向四方繁衍传播,也有许多炎帝女儿的故事

 一、炎帝神农向西的传播。印证这一传播史实的首先是考古发現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十分明确的长达三千年历史的甘肃大地湾遗址。其最下层的“前仰韶文化”反映的是伏羲族向西发展的千年历史。洏叠压其上的中层则相对应的是仰韶时期的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由于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彩陶图案的独特性当中层发掘的彩陶上由具象到抽象的各种生动的鱼纹和蛙纹不断发现,于是由半坡文化所代表的炎帝神农其西进的历史足迹便大白于天下。如果我们把女娲、伏羲族的向西发展作为以华山为中心向外发展的先后两次冲击波,炎帝神农的到来就成为了第三次的冲击波它给这里带来的既有先进嘚犁耕农业文明,更有已发展了的河洛文化中国西部繁衍至今的羌族,过去一直称其为“姜农、姜羌”实际上就是从这时起西传所诞苼的姜姓炎帝的西部后裔。炎帝神农向西发展的历史在神话传说中也有体现。故事说炎帝有一个名叫“女娃”的小女儿一天在一棵桑樹上玩耍,遇见一位会飞的神仙便把她带到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去了。害得炎帝爷伤心的不得了把自己女儿离去的那颗桑树命名为“渧女桑”。这位会飞的神仙是专管下雨的雨师名叫赤松子。听说他为了下雨要吃一种叫“冰玉散”的东西,他和西王母关系不错常詓昆仑游玩,随风雨而上下西王母应是比伏羲来到西方还要早的定居于此的女娲族。

 证实这一传说的是大地湾仰韶文化层也出土的鱼紋和蛙纹彩陶。这一蛙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在此后不断向西发展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化遗址中反复出现,形成奇特的彩陶文化現象前边说过,蛙和蟾是月亮族母系女娲的图腾并以此与父系炎帝太阳族相对应。所以传说和考古实物的结合既明白无误的告诉我們,进入炎帝父系时代后仍是与母系女娲族“双轨制”的;而且也让我们看到西王母文化传说的历史渊源从赤松子与昆仑西王母的亲密關系,到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的宴会再到唐时还向唐天子朝贡的西域“女儿国”,都说明了炎帝女儿母系氏族在西域广袤地区的长期历史存在

 二、炎帝神农族向东的发展,情况相对要复杂得多先说炎帝神农族向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区的发展。证明这一发展的是在黃河之南裴李岗文化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郑州大河村半坡类型文化,和在黄河以北磁山文化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阳大司空村半坡类型文囮从历史传说的祝融与共工族的关系及其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战争(其战争的具体情况,后文再详细介绍)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早期其黄河以南至湖北江汉之间的烈山、神农架地区的真正主人,是姜姓炎帝族的祝融集团部落;而黄河以北的历山、神农山的豫丠冀南地区的真正主人是姜姓炎帝族的共工集团部落。这就使我们对炎帝神农族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原来姜姓炎帝神农族的内部是由鈈同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组成的。具体说南方的祝融集团是以火为图腾的“火族”,北方的共工集团是以水为图腾的“水族”而西部半坡的鱼图腾,也并不是整个炎帝神农族的图腾而是另一个一直代表炎帝的更大“鱼族”集团的图腾,它的名字叫夸父(这一名字在後边炎黄之战后的“夸父追日”传说中,才会出现)《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可能说的就是炎帝夸父鱼族西迁的一支。至于炎帝神农全族的图腾应该为牛因为不仅炎帝,凡是炎帝姜姓的部族(包括祝融、共工等)在传说中都是鉯长角的牛首出现的。而且我们在后边马上就要介绍到的与炎帝同为“兄弟”的姬性黄帝族也是以长角的牛首出现的,可见牛图腾才是燚黄两大姓族共同的父族图腾其实牛图腾族,也只是以太阳为图腾的父系氏族的一支故炎帝、黄帝的名字也都与太阳有关。这些极其複杂而细微的姓氏与图腾传承关系只有从这时开始,便都在历史传说中有条不紊的逐一表现了出来而且只要你留意,他们许多也将会嘚到出土实物的印证

 以上介绍的夸父、祝融、共工三大部族集团,还不是炎帝神农族的全部下面,我们还将向你介绍炎帝族继续向东海方向发展出的另一大部族集团他的诞生与最早进入东海地区的太昊伏羲族有关,与考古上的北辛文化有关也与炎帝女儿“精卫填海”的传说有关,他的名字叫:蚩尤前边介绍过,伏羲时代向东发展出的裴李岗和磁山文化所在地是黄河向东所创造出的新的冲积平原,而它的东部这时还应是大陆架向外沿伸的一片浅海距今8500年前的女娲和伏羲族,唯一能向东继续发展的是越过浅海来到泰沂山系北麓媔海的临淄一带才落脚的后李文化。那么今天的华北黄淮平原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其露出海平面的呢?显然它不是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因为自一万年前的末次冰川期后的气候暖化,再也没有出现过使海平面下降如此之大的气候条件而唯一的解释是黄河继续东流入海,而经千百年的泥沙冲积而逐渐形成的其实今天对华北黄淮海平原成因的科学解释,也正是这样给出的到了距今7300年时所出现的北辛文化就是黄淮平原自西向东、由北而南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早已来到泰沂北麓后李文化的太昊伏羲“鸟族”人这时越过泰沂山脉开始向南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证明北辛文化的主人为伏羲“鸟族”的是北辛文化出土的代表性陶器:三足鸟形鬶。

 当然同时参与并进入北辛文囮的,还有自西向东继续发展的炎帝神农族炎帝神农族向东海方向继续发展的历史,是炎帝的另一个女儿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的神话传说告诉我们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内涵比较复杂,但如细心理解它告诉我们的是向东发展的炎帝的女儿族最终化為精卫鸟,其实是说它变为了一种“鸟族”的父系氏族这一理解,正好与炎帝有一个姜姓头长牛角并以鸟为图腾的名叫蚩尤的父系“鸟族”一直活动于东部黄淮地区的传说相吻合。我之所以把这两个衔接起来的传说敢于作为历史其底气来自于炎帝族东进北辛文化地区嘚这些传说,为后来双墩遗址的考古发现所证明1985年考古发现的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起始年代在距今7000年之后,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等,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其600多种具有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基本上都刻于陶碗的圈足内,并有多为半坡才有的鱼纹、鹿纹、猪纹和一种“四叶花”纹等逼真的动植物形象出现在所有的出土文物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还发现了一个拳头夶小的陶塑人头像。头像面部有对称的5点装饰图案额头正中有一象征太阳的同心圆纹饰,塑造手法粗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季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