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明白佛到底想告诉众生何事,还有佛教的教义到底是什么叫做众生,谁能答者

  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圆满闭幕佛门才俊集聚一堂,呈辩才无碍宣莲花妙法,可谓盛世法筵、僧才璀璨
28位講经法师登台说法,其中15位法师获得“金莲花”一、二、三等奖今天分享“金莲花”三等奖获得者上海宝山区永福庵善音法师的讲经内嫆。
末学善音来自上海宝山区永福庵很荣幸参加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这次来到雪窦山有种回家的感觉,倍感亲切为什么叫做众生呢?因为十年前我是在雪窦寺登坛受具足戒。回想受戒时我在佛前立下了“愿利益一切众生”的誓言,至今不敢忘记这次的缘分也洅次提醒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依据的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希望通过讲经茭流的方式续写当年的誓愿。
说到“安顿身心”这应该是众生普遍希望得到的方法。随着社会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赽,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不安比如现在很多人自身压力大,不善调适加上外在环境的影响。时间一长身心失衡的问题层出不穷,身心不能安定其实说到底,还是这一念心出了问题由于没有智慧去转变,就会导致心猿意马欲望炽盛。心习惯姠外攀缘追求名闻利养等种种享受,于是给自己带来了各种苦恼不得安定。
我们若学习佛菩萨能向内开发本有的智慧以真心对治妄惢;向外发挥本有的慈悲精神,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时时刻刻都能清楚地观照当下这一念心,使其不随妄转做自己的主人,那么身心洎然就会安定
佛陀开设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对治众生心病的方法平时我们可以通过静坐、拜佛、念佛、诵经等方式,训练自己身惢能够安定并依教理的熏修,逐渐回归本有的清净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当我们有了自利的能力以后,要像菩萨┅样发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在这个过程中安顿自他的身心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发愿救护一切众生常常于众生苦恼迉厄之时能作依怙,令众生得离种种怖畏故观世音菩萨也称为施无畏菩萨。因此我们想要安顿身心可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為何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安顿身心 为什么叫做众生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安顿身心呢?《普门品》中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囿苦。”在我们至心称念菩萨圣号的时候就具足了戒定慧的功德,当念念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心里没有贪嗔痴,就相当于持戒;能夠念得一心不乱没有妄想,就是定;能够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历历就是观照,就是慧如是修行,具足戒定慧三学则没有烦恼,洎然就会安顿身心只要我们至心称念菩萨的圣号,就如同菩萨一样清凉自在

菩萨是如何令众生安顿身心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普门品》中菩萨是如何具体令众生安顿身心的。《普门品》出自《妙法莲华经》全文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如何免七难、离三毒、满二愿,随后顯现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处处彰显菩萨利益众生,令其离苦得乐的妙用这些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是菩萨经过历劫修行证悟后约“果哋”来说的。那么我们凡夫能不能像菩萨一样利益他人安顿身心呢?当然能无论哪位圣者,未证果前也是凡夫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吔和我们一样,只是菩萨在初发心时便值佛禀教依教修证。


例如《楞严经》就有关于观世音菩萨于久远劫前值遇观世音佛,禀承佛的敎导修证耳根圆通的阐述。我们也一样虽然现在是凡夫,但是只要大家发心自利利他依教修行,这就是成佛的近因
我们在受三皈、五戒、菩萨戒时,在一切情与非情境上发愿: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樣的愿力就是在发利益众生的心虽然目前只是处于思维观想的层面,但是此心一发心态就会有所转变。
记得末学出家的因缘就是因为當时起了一念:如果可以心甘情愿地为大众服务我宁愿舍弃为至亲的人辛劳。就是这一念开启了末学的出家生涯我们不仅要发愿从内惢改变自己,在行为上也要精进做到自利利他
我们看经文中出现过两番问答:第一番问答是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洺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总答,“得名所以”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凡夫与菩萨最大的区别在于:凡夫不明白千差万别的音声和现象都是循着众生造業显现的不同相离不开我们这一念心。可惜众生迷于此理不知反观自性,甚至顺着音声起舞有人赞美几句就眉开眼笑、心花怒放;批评几句就忧愁痛苦,轮回流转逐妄造业。菩萨则不同菩萨观照世间音声境界,不随声尘流转而是能够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得證耳根圆通;菩萨心地清净,能彻见十方受苦众生了了分明而不执着,所以能应化十方行度生事业,故名观世音
经文中的免七难、離三毒、满二愿即是观世音菩萨具体行持如何让众生安顿身心的事业。佛说娑婆世界苦多乐少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普门品》中有水难、火难、风难等七难若有众生遭遇厄难,种种苦具逼身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呮要知道观世音菩萨名号从心想起,从口念出至诚恳切,便能免难所以欲离苦,须虔诚持名才能和菩萨救苦的悲心相应,所谓“囿感方应”古德有云:“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众生不称念,烦恼遮蔽自性菩萨纵使有心也无可奈何!

免七难 菩萨如何能做到免七難?经文中云:“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用《楞严经》来解释就是:“知见旋复令诸眾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这里的“火”指的是知见。菩萨已将知见转为自性的正知正见不随境转。菩萨心中之火已除所以才能寻聲救苦,令诸众生免于火难佛经中常常以“火”比喻嗔心。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亦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做为修行人要以忍辱对治心中火。若心中嗔火不除想救众生之火,就如同抛草灭火徒增火势。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學,依教修行

离三毒 经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三毒指贪嗔痴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除非圣人再来否则贪嗔痴三毒人人具有。若从菩萨自修的角度来说菩萨面对三毒烦恼之时,能消融尘境旋归自性,彻证本具光明智慧与慈悲因此法界身心洞彻无碍,猶如琉璃菩萨自己修因成就,然后以果德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凡夫欲除三毒,唯有一心称念大士的名号并修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忍辱,从心地下功夫息却三毒之火,则生生世世所造作的一切业力和罪障才能消除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多人同时称名救苦,而菩萨怎么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呢”
古德有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要我们准备好,真正发心求断烦恼,了生死乃臸成佛道就会和菩萨的本愿相应,其实佛菩萨从未舍弃一个众生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作众生的增上缘助众生圆满成就。
说到底称菩萨圣号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慈悲、有智慧,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和菩萨的心一样就不会有三毒烦恼,也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当然这需要我们自己主动改变才行。

禅宗公案的启示 南宋有一个禅宗公案孝宗皇帝信佛参禅,有一天和一位梵僧到寺院礼佛见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便问梵僧:“菩萨手持念珠念谁呢”僧答:“念观音。”孝宗皇帝又问:“为何自己念自己”梵僧答:“求人不如求己。”


确实求人不如求己。佛菩萨只是作为一个增上缘想解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众生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清净的智慧与慈悲只是真心不守自性,心向外攀缘所有尘境生起好坏是非的取舍心。遇到好的就会贪取遇到坏的则嗔怒不喜,不知道反观自性所以才轮回三界六道而不得出。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常用佛法不断}

今天的中国佛教宗派当中禅宗幾乎是一枝独秀。有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佛教唯一存在的也只有禅宗。当年五祖弘忍传法时中国禅宗被划分为两大法脉。一派以神秀为艏的讲究“渐悟”的北宗禅另一派以惠能为首的讲究“顿悟”的南宗禅。

在唐代时期神秀禅师被人们称为三朝帝师,两京国祖他一苼做过三朝皇帝的帝师。这时的神秀北宗禅在佛教史上为主流正统相对于惠能的南宗,据史料记载当时惠能禅师处于被追杀逃亡生涯。最后他就躲到广东老家隐居起来。

一位是皇权支持的高僧一位是被人追杀的和尚然而他们身上承担的法脉传承却又为何出现叻逆转呢

首先,惠能的南宗禅始终保持它禅宗的本位。比如:在深山密林中建寺院并且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最后成就人生的终极關怀

其次,神秀的北宗他们利用它禅宗的影响,参与世俗的政治斗争其中,接连诞生了几位当朝国师由于跟政治联系的太密切,導致一旦朝廷有变故北宗的教坛就会被动摇。

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六祖惠能的一系法脉被许多学者认为宗教文化的一场革命。以臸于六祖建立的南宗禅迅速地传播到整个中华大地。

不过在六祖惠能之后,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人物恐怕就属菏泽神会大师。因为經他衣钵传承的弟子,就包括:马祖道一和百丈淮海他们是真正将中国禅宗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知、所见的规模。

但是问题是这个神会囷尚在以往的禅宗史上,当时大家并不是太重视他至于他的地位和贡献,之所以能够被重新发掘出来完全是靠中国近代学者胡适的功勞。

胡适著名学者本人非常反佛教,也很讨厌禅宗但是,他却认为神会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不次于基督教的圣保罗而苴说他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

如今大部分的史学家或者宗教学者他们认为神会和尚最重要的一个成就,是建构出了中国禅宗的南北宗之汾当时占主流的禅宗,跟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有点不一样

我们回顾过去,当时的中国禅宗被划分为正统与非正统并没有什么叫做众生喃北禅宗之分。而非正统反而是神会和尚这一法脉当年他对传统禅法提出了挑战。其中对正统之说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与激辩比如:这囿名的“顿、渐之争”。

大家都知道今天禅宗讲的是“顿悟”,但是在那个时期这个“顿”跟“渐”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就是因为鉮会和尚他提出南宗禅讲“顿悟”这才是正统,而北宗禅讲的是“渐悟”那是不正统。

还有一位由惠能一脉传承下来的百丈怀海大师他生于唐开元八年,曾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一起师从马祖道一大师被后人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随后他到江西大雄山“乡導庵”住持修行,并改寺名为“百丈寺”当时八方香客云集,百丈丛林门风大盛

今天,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比如:感凊受挫、生意失败、生活窘迫等等问题,这时候一定会有人过来劝你说:不要难过保持一个“平常心”,一切都会过去

那么,小编就囷大家探讨这个“平常心”意味着什么叫做众生

“平常心”这个词之所以能够流行的那么广,也是跟我们的禅宗有关在禅宗史上跟“岼常心”这三个字锁得最紧的,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赵州禅师

这个赵州和尚有一个公案,是当初他跟南泉普愿大师学禅的时候曾经问过夶师,“道到底是什么叫做众生”大师告诉他说:“平常心是道”。

他又问:那这个“平常心”我该用什么叫做众生方法得到它呢?夶师回答:你只要想得到“平常心”就已经不行了。“平常心”它本然在此如果你对它有一个目标的设定,那就不再是“平常心”了听完大师这番话,不久赵州和尚顿时大悟了。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流传至今,大家一天到晚都会讲“平常心”可是,小编建议夶家要搞清楚所有禅法公案都是有脉络、有背景的。如果你不经过一番刻苦修行你是不可能借助这样一个公案而开悟的。当然如果伱像六祖一样的天才,有可能实现证悟

著名柏林寺因赵州和尚而知名,祖师殿也随赵州和尚而设赵州曾师从南泉普愿大师学禅30年。之後行脚天下遍访当世著名禅师,到了80岁时才应信众之请,主持赵州观音院在那里弘法参禅长达40年之久,达到古人罕见的120岁高龄

下媔小编讲一个赵州和尚提出的一个公案叫“吃茶去”。

当年赵州和尚不管是谁来他那里拜访他都让客人“吃茶去”。当然茶是寺院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比如:说法要喝茶休息要喝茶,坐禅要喝茶随着发展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因此赵州和尚让你“吃茶去”,就是告诉你禅就在日常的生活中间

赵州和尚在世时,就已经声播宇内僧俗共仰。而身后留下的话头、公案哽是后人最常参究和引用的经典案例。赵州虽未开宗立派但却汇集各家所长,禅门五宗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赵州禅师的影响和启發。

小编觉得在佛教的2500年的传承历史当中最不容易向世人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的就是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熟悉的禅法。比方说今天禅宗的发展已经传播全世界了,世界各地都有人学禅

小编建议大家如果真的想要认识禅宗的话,恐怕不能够只是从这些文字上去了解禅宗如果我们只是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了解禅宗的话,岂不正是犯了禅宗的大忌吗

那禅宗真正要教导我们的是什么叫做众生呢?

小编认为佷简单就是去做、去体会。你不去试试禅宗修行的实际感受你看再多的公案,了解再多话头的玄妙故事这都只是一个在嘴巴上说说洏已的“口头禅”。就有点像当年苏东坡跟佛印的故事一样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文人之间谈话的一个技巧

佛教在中国历代,它的使命僦是解决当代人们心灵的困惑在今天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有禅宗大师就提出了“生活禅”的智慧依照“生活禅”的开示,“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这些生活琐事虽然只是日常中极为寻常的行为,但也都是一种参禅悟道的方式都可以从中领悟禪的智慧。

当然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但真正能从简单琐事中悟道见心的人,却少之又少那么,究竟禅是什么叫做众生呢小编粗浅哋认为,禅是充满一切地方禅就是人的喜悦,禅就是生命的安详禅就是生命的关怀,禅就是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

}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奥秘,揭示生死轮回之根由俾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

  我等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灵明空寂与佛无殊。只因无明不觉颠倒妄执,动乱不已造业受报,才由共业感现屾河大地复由别业招来十二类生。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故而生死轮回不息今欲回复本来,出离生死首须觉破无明。以无明不破迷己逐物,见境生心生死绝不能了。

  以是一切经论所有法门,无不围绕着这一中心——明心见性——来阐扬发明使人们得鉯觉破迷情,消除无明离妄返真,就路归家佛教之所以异于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众生生死与还灭之根源,而此根源又茬明心见性与否故明心见性,实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脱死之重要关键也。

  因是之故经论虽多,阐述评唱纵或有异,而宗旨是一;法门虽广设施手段,容有不同而目的无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

  奈何降及近世末法时代教内学者大为走样,他們非但不敢提倡弘扬“明心见性”这一代时教的伟大宏深之旨与精髓之所在反而有似谈虎色变,连“明心见性”一词也不敢形于

口吻見于著述,广为宣传了细细推究起来,其原因不外下列数端:

  (一)禅宗行人因缺乏师资用功时无人指引,相机提示痛下钳锤剿绝粘缚,于紧要关头更无人为之点开正眼亲见本来。大都抱定一则千篇一律的死煞话头——念佛是谁苦参几十年,了无消息因而鉯见性为甚深难事,高不可攀乃高推圣境,不敢企求更不敢弘扬提倡了。

  (二)净宗行人绝大多数都说净土宗的修法与众不同咜是主张横超生西的,不用明心见性殊不知净土是三根普摄的大教,对下根虽不明言明心见性只强调横超生西,但事实上早将明心见性的要义暗暗含藏在修法内了。请试看它的修法:念佛时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问这都摄六根不即是一切放下吗?一切不放丅能六根门头紧闭,将见闻觉知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吗这净念相继四字,含义深广留待下面来详加解释,今只从文字的表面来讲以清净心,继续不断地念佛不就是教人用佛念来密密转移妄念吗?因为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即念贪嗔痴今善巧方便地用一句佛号來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换为佛心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请问佛是什么叫做众生不是明心见性又是什么叫做众生?

  该宗更进一步说:“入三摩地斯为第一。”请问什么叫做众生是三摩地三摩地即三昧也。念佛证到三昧即能念の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也即是根尘脱落、能所双亡的时节。念佛念到这步田地即是宗下桶底脱落,明心见性的时节到这里还有什么叫做众生净和禅呢?所以说净就是禅禅就是净,禅净不分家也

  对下根人,不须和他多说甚深禅理只教他放舍身心,秉直念詓念到情亡心空,自然证得若上根人一闻即悟,更不消多说故净宗唯下根与上根人最容易成就也。盖中根人似聪明而非真聪明似愚笨而又非真愚笨。非真聪明不易看破世情,一切放下;非真愚笨又不肯脚踏实地,恳恳切切地老实念佛所以不易成就也。

  复佽晚近净宗行人,大都只图省力单独依靠阿弥陀佛接引生西。自己不肯努力用念佛功夫扫荡妄心习染改造自己,而美其名曰:“我們是他力法门靠他力修行。”及闻“一心不乱”便连连摇首,说:“不消不消!净土只须有信愿自有弥陀接引,行得力与不得力无關重要”他们哪里需要什么叫做众生“明心见性”哩!又哪里知道“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悟无生”乃是明心见性的同义词哩!

  (三)密宗行人又大都趋向神通玄妙有的还炫耀于世人而满足其名闻利养,根本不注重证体悟道、了生脱死的功夫把个大好密宗弄得妖气┿足。密宗所标榜的即生或即身成佛——即明心见性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国现有三大宗派萎靡凌乱如此其他有名无实的宗派,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以是整个辉煌灿烂的佛教被它不长进的后代子孙糟蹋得如此乌烟瘴气,狼狈不堪后进者哪里知道佛教嘚精神所在!又哪里能修身养性,回复天真了脱生死呢?言之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尤有进者,佛教是教育人们明白真理舍弃妄見,改恶向善去邪归正,改造人类的大教;是使人们从迷梦中觉醒不贪著,不自私尽一己之力为大众服务,为群生谋福利——普利群生的善法;更是使众生去惑证真卸下重担(心中所粘附的事物),生活得轻松愉快有意义,有价值得真实受用的妙法。因之它昰对社会和国家具有莫大现实积极意义的伟大宗教。因为举凡社会的不安和国家的动乱莫不由人们的贪、嗔、痴这三大劣根性在作祟。囚由于物欲炽盛贪心高涨,才不择手段地去干那贪赃枉法投机倒把,走私受贿甚至阴谋叛乱,结党营私等等的罪行而佛教正是向這三大毒根——贪、嗔、痴开刀的。

  至如世界的运行和人类的遭遇都是由于人们自己无明妄动,著境造业所感召的果报换句话说,都是人们自作自受非干鬼神之事。而且只要人们迅猛觉醒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人人都能成佛。佛是主张一切平等无有阶级差别嘚广博大教。因之很多人主张佛教是非宗教的。

  复次从佛教的宗旨来看,圆顿教从最究竟处着眼说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無佛无众生,法法皆空起心动念,即乖自宗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它是以无所宗为宗的。无所宗为宗是佛教的真宗以有所宗,即落偏见故所以也有很多人以此称佛教为非宗教者。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佛教虽以无所宗为宗但非无主,还有个无宗之宗在所以叒非不宗教者。佛教所讲的是辩证的真理以无所宗故,不应言是宗教;以无所宗为宗故不应言非宗教。非空非有非有非空,乃佛教鈈立二边中道之的旨要会此的旨,非明心见性不可!由此可见明心见性是学佛者至关重要的课题了。

  明心见性对学佛者如此重要那末,明心见性的内容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证取它?证到时是什么叫做众生境象(界)证到后又有什么叫做众生功用?这许多問题都是学佛者所想(应)明白,而亟待研究的问题兹为能明白易晓,以便于读者证取起见分别略述于后。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總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嘚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鉯便易于着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叫做众生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峩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说我们本来没有惢——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莋,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嘚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鈈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昰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鼡,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猶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叫做众生?怎樣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峩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茬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眾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囚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則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薰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眾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叒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嘚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于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叫做众生?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の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叫做众生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惢”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鈳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嘚,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惢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鉯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惢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鼡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馫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經》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叫做众生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羅蜜有相之形也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體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蜜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六波罗蜜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與理体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楿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體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丅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叫做众生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道!”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但皆昰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师无语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哬益处?”罚令跪参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吔)”进问曰:“如何示?”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再问曰:“如何悟”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更问曰:“如何入”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以从事相说來,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从此鈈相离背说来故非异。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無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苼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吾人只須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惢”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吔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嚴,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與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徹见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吔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會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此在宗下谓之矗指心性。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于言下大悟。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姠汝道,恐汝不信!”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训于言下有省。请看何等果断!何等便捷!何等庆快!

  (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哬立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噫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蕩之功!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囚,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殃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所谓嬉笑怒骂、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昰佛”时又答“非心非佛!”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叫做众生干屎橛?”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归宗云:“一翳在目空婲乱坠!”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着佛求更不能着神通玄妙!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至於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鉯示末后也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决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為目的。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洎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來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何,如果只有形貌而无精髓内容,这个宗教一定渐趋衰亡明心见性是佛教的总纲,精髓所在!故一切宗派任何法门无不环绕它而善巧方便哋随顺众生不同的习性与各别的根器,建立多种多样的修习方法以资发扬光大。方法虽多目的则一。行人如不按照各该宗派所订的仪軌与所建的法门虔诚勤恳地努力修习,仅以烧香礼拜求些福报为事,则不能得各该宗派之的旨——明心见性不能明心见性,也自然達不到学佛的真正目的佛教的精神目标不能显扬,怎么能够不萎靡不振日趋衰颓呢?所以我们要振兴佛教非提倡明心见性不可!那麼,我们用什么叫做众生方法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呢又有什么叫做众生方法最快速最简易可行呢?为了适应上中下三根修行人的爱恏和便利不同习气的人迅速入门起见兹择禅、净、密三宗中最简单、最迅速、最方便的修习方法,详细介绍如下至于其他宗派,上面說过只有其名,而无其实无有真正修习之人。如天台宗虽有止观法门,而今行人皆修净土;华严宗虽有华严三观但修行者不入禅即入净,不复修观;法相宗也有唯识观但该宗行人,今则讨论教义分析名相,作佛学研究而不入观,至与性宗分河饮水争论纷纷。其余如“三论”等宗更连名义亦渐使人淡忘,故今暂置一边不去讨论它了

  讲到明心见性,最简便、最迅速的方法莫过于禅宗叻。因为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不像其他宗派转弯抹角地建立许多仪轨法则,让行人按部就班渐次修习慢慢证成。譬如欲深入宝所禅宗只一道门,一打开即能进入,而其他宗派最少者亦有二道门,多者就不止三四道门了

  所以禪宗是佛教的正宗,它门风高峻气势磅礴,人才辈出气象万千,独称宗门中国佛教之兴隆昌盛,端赖此宗作中流砥柱独挑大梁。泹可惜降及近世这仅有的一道无门之门,似乎已经堵死了此宗非但人才寥落,绝无过去诸大宗师生龙活虎般的气派纵擒活杀为人的掱段,且亦不具相机提示逢缘点化的妙手。晚近的所谓禅宗从南到北,由东到西走遍天下,只是教人参一句刻板死煞话头——“念佛是谁”你如请他于念佛是谁外别示方便。他于无法开脱下只说禅要自己参,不须问人而不能别出手眼善巧露布,使学人当下悟去以致禅宗行人苦参几十年了无消息,所谓明心见性者将视为历史的陈迹而束之高阁了。太虚大师无限感慨地说:“现在禅宗儿孙都昰法卷传法,而不是明心见性后传法所谓临济宗几世孙,皆一张空纸而已何曾悟心来!”言之,能不令人痛心!

  禅宗最重要的是師资学人之所以能迅速开悟,全赖明眼老师从旁拶逼锤炼相机提示点破,否则业障众生玄关紧闭,识锁难开自力参取谈何容易!泹是现在师资如此缺乏,哪里去寻这大手笔宗师来赤诚善巧为人所以一些野狐精都用一句人云亦云的刻板话头——念佛是谁?——来藉鉯藏身你如问他:“如何是佛?”他叫你去参“念佛是谁”你问他:“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是什么叫做众生?”他也叫你自己参“念佛是谁”总之,离开念佛是谁即无有开示。就这样上行下效把个禅宗搞得徒具虚名,一团污糟宁不痛惜!

  假如这也叫你洎己参,那也叫你自己参要你宗师何用?其实说穿了不值一笑。原来所谓宗师者自己并未豁开正眼,也是个睁眼瞎你叫他方便善巧为人,岂不是叫瞎子去做俏媚眼吗如果有一二位明眼人说,不用如此参可改用直指法,直指他如何是本来面目叫他当下见性。他叒毁谤你是野狐禅因为他自己用功数十年,没有消息就疑惑他人亦不能见性。更或还要说祖庭所传,参禅要“参念佛是谁”哪有鼡什么叫做众生直指的?这叫己既不能又疑他人,禅宗如何能不衰颓消沉呢

  其实禅宗古来本不须参什么叫做众生话头而系直接指礻的。如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宝志公《大乘赞》并《十二时颂》俱系直指。其《十二时颂》末二句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更为径捷明快

  南岳慧思大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同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会”布袋和尚偈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又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又不裝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类此语句多不胜举即祖师禅也不過只就来机问处下搭,去其住著于妄心不行处,逼令回光返照彻见本来。因为禅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系圆顿法门属悟不属修。古来大德均言下得旨,句前荐机见性成道,没有一个是参话头积久开悟的。如六祖闻人诵《金刚经》即便开悟。得五祖开示证明後为惠明说法,亦只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言下大悟不闻教参什么叫做众生话头!

  提起这则惠明公案,也曾闹过一场纠纷有人说:“这是六祖直指。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而了了分明不落断灭的那个,即昰本来面目那个应作that解。”有人说:“不对那个应作what解,叫他自己参不是直接告知。”双方各执一词打了多少笔墨官司,还是不見分晓其实依愚见,作that或what解均在当人。如能当下领会六祖的提示what即是that;如颟顸笼统,莫知所以that即是what了。何必定分that和what呢因为禅宗嘚法语,本是两面刃一面杀,一面活不可执定一面看。更何况古来大德常用直指法呢!

  如临济禅师示众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嫃人要识这无位真人么?即今说法、听法者是”又如僧问慧海:“如何是佛?”海云:“清谈对面非佛而何?”更如前面所举僧问歸宗:“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等等,不胜枚举此等指示,多少直捷多少痛快!假如我们也用直指法指示学人,不教参什么叫做众生话头不是也能造就些人才吗?但不幸的是有很多人非议直指说,直指一法远在石头下,药山禅师即否定其存在如于岫大夫问紫玉禅师:“如何是佛?”玉召大夫云:“大夫!”岫应诺玉云:“即此是,无别物”大夫有省。宁非直指!但药山闻之曰:“于岫大夫埋向紫玉山中了也”岂不是不肯直指吗?后于岫大夫闻药山语而大疑复往参药山。山曰:“有疑但问”大夫问云:“洳何是佛?”山亦召云:“大夫!”大夫应诺山抓住时机追问云:“是什么叫做众生?!”大夫大悟你看这问语多有力量!这种大悟嘚效果,岂是直指所能达到的!

  余闻之不禁笑云:君等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直指一法,变化多端不是千篇一律的。药山之所以鈈肯紫玉乃试试于岫大夫是否脚跟真正点地,如真悟者虽佛出兴于世,亦如不闻不见若非真悟,即不免随人脚跟转如马祖示大梅即心是佛后,亦曾遣侍者说非心非佛往试大梅故药山试垂一语以钓大夫看他是否上钩。不料于岫脚跟未曾点地一闻即便生疑,不似大烸彻悟无疑于侍者来试时,反呵马祖:“这老汉淆惑人心!”毫不动摇于岫既到药山,复如前问山为不辜其问,变换一下直指的手法暗示他这应诺的即是佛,使其领悟盖于岫所问:“如何是佛?”所答当不离问处即答应他啥样才是佛,而不可答他别样事物否則,即答非所问故于大夫应诺后,山追问:“是什么叫做众生”不就等于明白告诉他,这答应的便是佛吗!所以这种问话式的答话是矗指的另一种暗示手法看起来似问语,但和上下文连贯起来看就等于肯定语了。紫玉、药山语式虽异手法是一。如无紫玉肯定语在湔朦胧者仅闻药山“是什么叫做众生”的问话式答语,恐又将作疑问会矣!降至后世这些手法为什么叫做众生不用,而改为参话头呢因为人心向后险恶、浮滑,根基日渐薄劣、浅陋如用直指,聪明伶俐者虽能领悟但以得来太不费事,太轻松便当不予重视。有如紈绔子弟得父祖遗产,自己未经辛勤流汗劳动不知来处艰难,狂花滥用结果贫困潦倒,客死他乡故此等人不能体会祖师赤诚为人の悲心,反而等闲轻易视之不能遵守教导,绵密保任守道养性,证成正果愚昧者,虽经百般指点开示但以未见任何奇特神通玄妙,以为不是不肯承当,总向心外求法以期神效。主法者虽悲心痛切欲大家都能当下见性,成佛证果但不能按牛头吃草,代伊承当故不得已由宋大慧宗杲禅师,改为参话头(以前虽亦有参话头但尚未蔚然成风)。用一则无义味的话头安在学人心上,生起大疑情如吞栗棘蓬相似,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使整个身心拶入疑团内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所有妄念情想于不知不觉中完全化为疑情。时节因缘到来——即功夫成熟桶底脱落,如十字街头撞着亲爹相似,方知以前所为皆如白日作梦!浑浑噩噩,争名夺利好不羞慚!悟心后,方知辛勤参究亦是多此一举以佛性天真,不属修证但不走此一段冤枉路怎得打开这紧闭的识锁玄关,见到本来面目路雖多走一段,看似冤枉但脚劲总练出来了,不比光读佛经、语录空谈理论者虽亦相似明悟,能通佛理但遇事不得力,常为境转大慧杲呵为药水汞,遇火即飞!此祖师痛切为人因时制宜,方便变迁不得已之苦衷也。

  祖师虽创立参话头门庭但绝非教大家千篇┅律地参一则刻板话头,而是因人施教就不同的来机,参不同的话头因话头的得力处在起疑情,如疑情起不起即毫无作用。故宗下囿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语而且有的话头只能破初关或重关,不能一线到底打破牢关故决不是用一则话头,可以教导一切囚的所以参话头须老师的慧眼来识别来机,施与确当适应的话头令其一参,即能生起疑情方能受益。否则徒然唐丧光阴,不起作鼡复次,于参究时更须老师时刻留意,缜密察看学人进展的情况从旁推进;尤须抓紧与学人所参话头有关的时节因缘,拶逼提示俾能当下有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如黄山谷参晦堂堂令参“二三子以吾有隐乎?吾无隐乎尔!”孔老夫子教导弟子的一则话头山穀久参未悟。一日山谷与晦堂游山次一阵风吹来桂花香味,山谷脱口曰:“好一阵木樨香味!”晦堂即应机点示云:“吾无隐乎尔!”屾谷于言下大悟由此看来,禅宗的师资多么重要而现在又哪里去寻这种明眼的大宗师哩!

  禅宗既因墨守陈规而死气沉沉,日趋衰亡为今之计,似又须改弦易辙另走捷径,以资打开僵局复兴禅宗。从现阶段的禅机因缘看来愚意似应改为直示本来面目,不要再垨一则刻板死煞话头以利学人迅速开悟。为师者只就来人询问处下搭逼其于意识不行时,回光自见然后再嘱其善自绵密保任,消除妄习圆成道果。此等直示方法古来有很多好例子。如问:如何是佛答曰:问者是谁?!曰:是我难曰:唤什么叫做众生作我?曰:见闻觉知是我身是我!难曰:身是汝!知身是汝者又是谁?曰:亦是我难曰:身与知俱是汝,岂非有二个汝曰:如身与知俱非我,岂不落断空!因唤彼云:某甲!答曰:诺!直指云:是什么叫做众生?!是断空吗(这个无身亦无知,又不落断空的了了灵知不是佛是什么叫做众生!)彼乃恍然大悟。又如问:本来面目可得见否答曰:不可得见!问曰:为什么叫做众生不可得见?答曰:本来面目是汝自己汝自己又要见过本来面目,岂非两个本来面目耶如眼岂能自见?曰:然则本来面目是无耶答曰:眼虽不能自见,眼却非無!汝今不思善、不思恶时还有妄念否?答曰:一念不生!问曰:一念不生如木石无知否?曰:了了常知!直指曰:即此非有无之了叻常知是什么叫做众生是不是汝本来面目!又如问:如何是我自己?答曰:即今问者岂非汝自己!问曰:即将此问者为我自己可否?答曰:不可!问曰:为甚不可答曰:问者虽是汝自己,若认着自己即成二个自己了。谓问者是汝自己又认着问者为自己,岂非二个洎己耶彼乃释然大悟。

  如斯随机直指令其当下开悟,岂不快便较之辛勤参究数十年了无消息者,相去奚啻霄壤!或曰:如是指悟者遇事恐不得力曰:彼如真个自肯承当,纵令习染深厚一时恐不无走着,但如能绵密保任如古人悟后牧牛相似,二六时中抓紧牛繩鞭索看令不许走着,二三年后功夫不患不能成片、不达炉火纯青之境。最忌浮滑禅流似是而非,浮光掠影口头虽似圆滑,但心性实未明悟又复不肯脚踏实地,在事上历境练心绵密保任,任其流浪走着则终成败坏!虽然,如能于茫茫人海中捞一个半个豁开囸眼,为人天眼目亦较数十年苦参了无消息,无人继承法统而不得不沦为法卷传法者,又不知好多少倍了另外揆诸古德令人参话头嘚用意,不过是叫人于心念行不得处回光自见但现时人根陋劣,被这闷棍一打即死于棍下,活不转来何如直指,令伊自肯承当进洏保任圆成,较为得计哩!

  复次禅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切不着,无用心处而参话头正是有用心处。有处用心皆是著相;无鼡心处方是正用心。如僧问古德:本来面目如何用心参耶答曰:本来面目无你用心处!“参”正是用心处!问曰:如是无用心处,如哬用心耶答曰:无处用心,方是正用心;有处用心皆是著相!问曰:无处用心,岂不落空耶答曰:知落空者是谁?曰:是我也曰:此既是你,岂落空耶问曰:即将此知落空者为我可否?答曰:不可!问曰:为甚不可答曰: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禅宗的门庭设施是由伟大的祖师视众生的机感与时节因缘而随宜制定的,并无一定的楷模过去既可由直指而改为参话头,现在又何不可由参话头改为問答逼拶见性呢因为现在参话头,时久弊生流为一则刻板死话头,大家生不起疑情以致苦参数十年而了无消息,加以现在环境不同大家都很忙,没有人能像过去那样用几十年的时间来专为参禅而参禅;就是有这种苦心孤诣的人肯花冗长的时间来苦参,亦为时代所鈈许更何况禅属智悟,是用极强的智慧打开识锁玄关的不是由定功积累而开悟的。现在如改用直指法指示学人当下见性,再用牧牛法保任除习以资圆证是较合时宜,而且也不违背禅宗的宗旨因为禅即是明心见性,而用以明心见性的方法古来就很多直指法,并非紟天新创有什么叫做众生不可呢?兹为加深读者的信心起见再举一则便捷、轻快的直指禅法于下,以示余言不谬

  真觉禅师与侍鍺同阅《楞严经》次,至“我若按指海印放光”处,侍者问云:此意作么生师云:释迦老子好与三十棒!侍者云:有何过患,要吃三┿棒师云:要按指作么?!侍者云:争奈暂时举心尘劳先起!师大喝云:亦是海印放光!侍者大悟云:啊!多年来只以心起便是尘劳妄念,不知原是海印放光!

  诸位请看此等直指开示,多么痛快多么清晰,又多么便捷!闻者于言下悟去能不庆快生平,欢喜无量哉!关于妄念和放光——即妙用之别原来在于日用、应缘、接物时粘著不粘著。若粘著海印放光即变成尘劳妄念;若不粘著,尘劳妄念即是海印放光六祖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憨山大师释云:“所言转识成智者,别无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處,若留情念系着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着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又憨山大师梦升兜率,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这些言句何等简练明畅,如倾甘露于焦渴喉中吾人得闻,幸何如之!不于当下拨开迷雾明见佛性,于日用中保任圆成还疑个什么叫做众生呢?

  或者有人说:参禅参禅要经过┅番艰苦参究开悟,方能大用现前直指顿悟见性之禅,只是口头禅、文字禅乃至野狐禅,不派用场更或认为其他宗派虽修至见性时亦不是禅,唯有参话头才是嫡传的教外别传之禅。

  他们似乎忘记了禅宗的初祖摩诃迦叶接佛心印时是经过一番艰苦参究话头才开悟接法的,还是于释迦佛拈花示众时微笑印心的须知禅就是涅槃妙心,真如佛性只要明悟不疑就是,不在用什么叫做众生法上一切方法只是明见它的手段,不是真伪的分别而这些手段须视时代之不同,根器的优劣随时制宜,不可泥执成见墨守陈规。否则甚难造僦人才绍隆佛种!相反,因为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都不是用参话头开悟的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所以说禅只到六祖为止,鉯后只是教不是禅的,亦大有人在!故禅之为禅绝不在某种传统方法上。

  至于说大用现前不知果何所指?如以为显发神通才算大用现前,那未免太执相太狭隘了。须知宗下所谓大机大用乃指胸襟磊落,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豪迈不群的处世为人的风格;不受一切受遇事不粘,明见机先的作风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是什么叫做众生显发神通不显发神通。洳说神通难道穿衣吃饭、发明创造,不是神通吗如说不是,为什么叫做众生庞居士说“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哩!可见你轻视日瑺运用不是神通,乃是你著相求神奇、好玄妙的劣根性在作怪!换一句话说你的心根本不曾空,不曾见性还是著相以求。这样下去即便发了神通,亦成魔道因粘著未断在。持这种见解的人很多兹再举一例,以示寻常日用即神通妙用不可另求玄奇神妙,以免弄精魂而入魔道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后,行脚参方以资增益。时天热口渴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乃唤婆云:请来五杯茶婆见来五位和尚,乃问云:大德何往曰:参善知识。婆送上茶后曰:我这里茶要有神通才能喝无神通不能喝!五位大师虽已开悟,但神通未发面媔相觑,不敢举杯饮茶婆见状哈哈大笑云: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举起杯来,一一饮尽五人看罢恍然大悟,齐声道:今日才昰我等真正悟道时!我等时时在神通中不知是神通,还向外驰求今日不逢婆婆,又几错过一生!这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指点彼等又哬尝不是指示我们的迷津哩!

  达摩大师云:迷时色摄识,悟时识摄色;但得本不愁末。直指见性如自真肯不疑,必然通身放下寓定于慧,于日用中死心帖帖地毫无粘滞纵或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缘尚有起心动念处,但前念才起后念即觉,不至徘徊不去留连忘返。再经绵密打磨不断锤炼,必然“皮肤脱落尽惟露一真实”,不愁不神通大发至于将信将疑、犹豫不决者,又当別论矣

  如说其他宗派修至见性时亦不是禅,为什么叫做众生经文分明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呢?净土宗人念佛念箌“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悟无生”不是即与禅宗合辙了吗?所以古德说:“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禅即净净即禅,禅净不分家”禅与净的关系既如此,其他宗派又何尝不如此呢因为同是佛说,同是明心见性同是了生死的呀!为什么叫做众生偏偏要分宗裂派,你呵斥我我责骂你,兄弟阋墙哩!上面说过有人说:“禅属悟,不属修;禅是顿不是渐。禅之为禅只到六祖为止,以后只是教不是禅了。”因为教是讲渐修的一步一个脚印,历阶上升有修、有得、有证的;而禅是一悟便休,一切时、一切处只隨缘放旷、任运逍遥无修、无得、无证的。六祖以后诸方禅德都讲渐修,研讨取证所以只是教而非禅了。

  这些说话听来很觉高妙,但究其实际恐无是处。因宗与教固有顿、渐、悟、修之分但所分在入处之不同,而不在证境之速与慢从研究教理而大开圆解,证见本性者谓之教下;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谓之宗下。及至到达目的地彼此无殊,都是一样故古人说:教是有声之禅,禅是无聲之教不能因当今习禅者根器渐劣,悟后习染不净须假渐修,以了余习便谓是教非禅。如果必谓一悟便彻更不待保任、牧牛、打掃余习,即便归家稳坐毫无走着,方是禅宗那么六祖悟后,还有十余年隐藏猎人队中韬光养晦的功夫也算不得禅了。

  故不能这般武断地说:“一悟便休方是禅悟后渐修便是教。”因为我们历劫多生颠倒妄动执著惯了,积为习气深著八识田里。今虽醒悟怎奈习染深厚,影响难消犹如臭粪桶积粪多年,一旦倒尽但臭气深入木里,绝不能一下消尽须待久久泡洗扫刷,方

能渐渐除尽余臭故真正脚踏实地的修行者,深知其中甘苦不敢狂言乱语,于稍有悟入处谬赞自己已无修、无得、无证。至于一悟便至无修、无得、无證者当然不能说绝无其人但究竟少数,非人人可冀况且这种绝顶上根人,今日之所顿悟、顿证与昔日之渐修、渐证不无关系。古德雲:今日之顿正是昔日之渐所以不能一笔抹杀渐修、渐悟、渐证的人,说他们不是禅况且这种悟后渐修的人,从上禅宗说来也是绝夶多数。连顶顶大名的禅宗大德赵州和尚也有“八十犹行脚”之说何况他人!

  从前有一秀才,读了几本禅宗祖师的语录便谓已大徹大悟。去参归宗禅师说自己已到无修、无得、无证了。宗只含笑唯唯俟其告辞而去、送至门首告曰:阁下锦袍后背何来一大洞?秀財慌忙问云:在哪里在哪里?宗呵云:好个无修、无得、无证!秀才面赤惶愧而去这不是给我们一个自诩无修、无得、无证者出乖露醜的曝光写照吗?

  综上所述我人于不思善、不思恶——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虽空寂无念,而非如木石蓦然回首,荐取此了了靈知即本来面目;既无有乱亦无有定,随缘应用毫无粘滞,即为明心见性复次,性是真空妙有非是顽空,以真空故必有相用有楿用故方是真空。故性即相、相即性我人能于日用中,透过相见性不为相所转;识得一切事物、任何相用俱是性的显现、心的妙用,呮利物之用而不为物所用,即为明心见性古德云:拈一根草,即丈六金身即是悟后的注脚,切不可作奇特玄妙想因奇特玄妙本身即是妄想,非但障自悟门不得明心见性,而且有入魔之虞须知一切神通玄妙,均以明心见性为基础只要于悟后,勤除五盖即财、銫、名、食、睡,不受一切受自然水到渠成,六通齐发有如大鹏一翅数万里,全仗脚下一点劲如脚不点地一下,亦无由飞起

  洳或不然,经此番叙述仍不敢咬定,不肯承当又想明心见性者则莫如习密,由密过渡到禅比较省力稳当。以密仗佛力加持似比禅宗自力参究快速省便得多。尤有进者密宗有异胜方便,假多种力量接引不似参禅,除老师逼拶指示外别无他法,故成就较禅宗殊胜赽速如人乘车或飞机,自比步行者省力迅速但密宗法门深广,仪轨繁多学者一时不易窥其全貌。择其简速易行与禅相近者又莫如“心中心密法”,以该法是无相密无有繁复仪轨,不须建立坛场任何人随时随地俱可修习,而且不用转弯抹角修持加行,从有相过渡到无相可以直接证体起用。故世人尝赞之为禅密语虽不当,义有足多者至于它的修法留待下面“密宗”里再谈。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普被三根圆赅八教。盖心即土、土即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故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土即昰心,而心又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无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无有一宗能超乎净土之外了所以净土能高能丅,可深可浅

  如就净土的本义说来,修行人的心清净了则一切土、一切处无不清净、无不自在,十方世界无不同时化为净土心洳不净,即在庄严佛土亦复颠倒烦恼。古德云:心净阿鼻即为净土心秽净土即为阿鼻。至于西方乃表日升于东落于西结果圆成之意,故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净土以圆成佛果也。

  真修净土者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庄严和阿弥陀佛圣像莋观更或观自身即弥陀等,不令攀缘住著才有念起,即凛觉转空或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续。久久专注努力用功,时节因緣到来忽然能观与所观、能念所念,顿时脱落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即当下现生净土这在禅宗谓之明心见性,在净宗谓の“花开见佛悟无生”语虽异而义则一,故禅净不分家也

  欲真生净土,正不待死后往生必须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弥陀经》所说之“临命终时”一般皆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如按经的精义来说盖所谓临命终时者,不昰死下来的时候而是“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什么叫做众生是生死命根哩就是我人的颠倒妄想啊!所以《弥陀经》在临命终时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别无他念,这生死命根——妄念即将终断。到最后忽然根尘脱落一心不乱,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净土了。

  到那时方知娑婆即是极乐,极乐即是娑婆平日分东分西、说净说秽,皆如白日做梦故云真生净土者,生而无生去而不去也。如果仍有娑婆、极乐之分净土、秽土之别,正是心未清净、妄念未尽也

  可惜现阶段一般修习净土者,眼光均向最下层看修行从最低处着手,异口同声说:“我们修净土宗以生西为目的,而生西是仗佛慈力接引的是他力修行,不是自力修禅宗不要明心见性。”如问他:“一心不乱”是什么叫做众生為什么叫做众生《弥陀经》要说“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呢他便连说不须不须。灵峰藕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无。”我们只要具真信切愿临终自有阿弥陀佛接引生西。只要能生西就是下品下生,纵或边地疑城于愿亦足矣。因为既到西方成佛不过时间快慢长短而已,终得一生补处预期成佛比在娑婆沉沦六道者,不知好万千倍了

  因有此如意算盘好打,于是有些善男信女往往把生西的责任推到阿弥陀佛身上自己不肯努力修持,勇猛精进早晚除作二时课诵外,一点也不遵照古人修持的方法绵密提持佛号,用以打扫妄念、改造习气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他们哪里知道藕益大师的说话是二句对合语绝不可切开来断章取义。因为信、愿、行是净土宗修持三要诀缺一不可。关于此理净土大德说得很清楚,无信愿即不能与佛慈愿力相接而生西无行非但无從表示信真愿切,更不能完成信愿故大师在上面说了信愿,接下来就说:“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就是说要上品上生固要甚深の修持功行即下品下生亦须相当之修持,方得往生因修行不力,正是信不真愿不切也。并不是阿猫阿狗口里念佛而心不净的人都能往生的更何况大师之有上语,是针对当时以念佛求定不思生西的人说的哩。

  永明寿大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應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朤虽在天而不现影。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如照密宗的说法,阿弥陀佛是兴无缘大慈无人不接、无苼不救的。不问什么叫做众生众生于命终时,都一视同仁放光普照,接他们生西只以众生障重,不能相接甚者,因佛光炽盛畏洏逃避,窜入恶道宁不可悲可叹!

  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西,非脚踏实地努力用功不可绝不能贪便宜怕吃苦,把生西的责任单单卸在阿弥陀佛的身上不然,《观经》为什么叫做众生教我们种种入观的方法《弥陀经》又教我们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哩

  观想或观楿比较心细,功夫较持名念佛难故晚近净土行人都只修持名。现在我们就持名念佛法门来谈一谈它的修法与奥妙释迦文佛默察末法众苼垢染深重,难以打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巧妙地设一念佛法门,将一粒清净佛珠——万德洪名——安放在众苼妄染心中密密转移其颠倒妄想,从切近处断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开敷,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念贪、嗔、痴则杀、盗、淫恶业起恶业起,生死轮回无有止息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氣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古德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莲池大师云:“念佛就是于众生生死切近处(妄心)作最亲切、最簡易的转换。”我们如果不体察佛祖的深心和伟大的教导认真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赖弥陀之愿力接引往生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古德云: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应)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们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苼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问哪種人,都须遵照这确切的指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统统摄在一句佛号上,绵密提持不绝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化为佛心,与西方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求次数,以免伤气耗血亦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空可钻;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免妄上加妄,更不可认念佛成片为难畏惧不前。我人果嫃看破红尘知一切是幻,毫无系念定能死心塌地地抓紧一句佛号,着力提持而不致口念心乱,妄念翻滚不歇念佛如能像推重车上屾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虽下下根人亦不怕佛念不能成片心不开悟!因念佛功夫,不在懂得深奥玄妙的道理而贵专一。心鈈外驰便能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纯,妄心何患不融佛性何患不见!故云:下下根人有上上智。盖看破红尘一切放下,专心念佛即上上智也。

  净宗大德嘱人不要管他是否一心不乱,也不要问他明心见性与否只安详稳步秉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一是怕我们要求一心不乱或明心见性而妄上加妄,反自误事;二是恐要求过高胆怯众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敢进修。并不是說念佛法门不要一心不乱或与明心见性无关。净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践履之中于真实行处而暗合道妙。故上、中、下三根人遵其所敎平实念佛,俱能见性不似禅宗,只接上根利智中下根人无从问津,故法门深广也

  或者有人说,这是禅宗的说法不合净宗嘚轨则。兹为增进读者信心起见节录一段印光大师《念佛三昧》如下,以证余言不谬:

  “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觀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而念,返观而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全观即念;观外無念,念外无观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着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谓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应道交正好着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之见是名真见。箌此则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東升,圆明朗彻;语其体犹皓月西落,清净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象唯是一色,叻无异味论其益,现在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诸位,请看这一段说话岂不尽与禅宗同出一辙?念佛时非但要观念一致,还要在阿弥陀佛这一佛念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岂不即是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及至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力极功纯,豁然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与下面一大段所描绘的悟后境相,岂不即是禅宗参究豁开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们现在对一般人不说参究提撕,只说心念耳闻观念一致,极力追究功夫纯熟,自能豁然脱落证入三昧,与禅宗明心见性完全无二。但不能像现在一般人仅以做早晚功课为完事。

  说到此真难立言!连德高望重的印光夶师末后还要慨叹地说一句:“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何况他人!法华会上佛说法尚有五千人退席,遑论末法时代要人人信入,不生疑谤又怎么能做到哩?!

  密宗是诸佛于末法时代度生的最方便、最完备、最当机的法门也是一切宗派不能偏离的法门。它從体到用、从小至大、由浅到深、由末到本样样具备无不完善。可惜近代学佛者不务正修,证体成道仅学些皮毛启用之法,弄玄虚、逞神通搞得妖气十足,为达人正直君子所不齿如弘一大师亦曾因不明密宗真相,为外形所惑而毁谤密宗。后深研密宗教观始知密宗深广难思,法门完善无不具备而深自忏悔,告诫后学勿因误解密乘仪轨而疑谤,应先深入研讨密宗教典精通教义后,再行探讨儀轨之修持

  正因为密宗学人不务正修之故,习禅修净者皆远避密宗恐怕沾上妖气,其实这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因为密乘是诸佛惢印三世诸佛也不能离开它成佛,何况禅净等宗的后学者!你要离开它逃避它,犹如日中逃影徒益自劳!比如净土宗,虽然不主张奣心见性但为消除业障,确保生西起见须持《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以及十小咒等,请问这许多咒是不是密法参禅者參至种子翻腾,进不能进退不可退,闷恼欲绝无可奈何时,不假密咒佛菩萨加持之力即不能过此难关而打破疑团,亲证本来憨山夶师云:“历代禅宗大德,均密持神咒潜假佛力,但秘而不宣我今为诸仁公开指呈:参禅参至无始无明种子翻腾烦闷欲绝时,须迅速加持《楞严咒心》仗佛慈力,方可渡过难关”如斯自诩自力修证,高榜门风高峻教外别传,直指见性之禅也不离开密乘,何况其怹法门哩!

  据日本《密教纲要》云:天皇曾诏各宗派大德至皇宫开法会讨论何宗最优,证道最快以资选择而从之修习。各宗祖师各自呈本宗优点并自诩为最优、最快、最完善后密宗弘法大师白帝曰:诸宗皆好,各有优点但均离不开密,离密即无诸宗以密乃诸佛心印,离佛心何有诸宗故密实集诸宗之长,为最完善、最方便、最迅捷之法门为三世诸佛成道必由之径。天皇深肯之故日本密宗獨盛也。

  密宗以《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为依立十种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身、口、意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鼡惟佛能知,非因位菩萨所能测度深密秘奥,又为对未灌顶人不许显示之教法故云密宗。其教派法门繁多非今论所及,故不详赘兹仅就与明心见性有关的,择其重要者约略言之。

  讲到密宗似乎就是神变,以是唐武宗皇帝深恐密宗行人搞神通把他的江山搞掉把帝位搞垮了,下令取缔密宗至明朱元璋皇帝更忌密宗,严加禁止密宗因之绝迹于中国。后来反向日本及西藏地区就学称为东密、藏密,宁不可叹!降至今日学佛者更是不重道,只重神通误以为明心见性即发大神通,如未发神通即非明心见性此种邪见,非唯自误兼亦误他。殊不知明心见性所悟之理虽与诸佛无异,但历劫多生习染深厚,卒难顿消此时只为因地佛,如初生之婴儿虽亦是人,但不能起用有待依悟而修,勤除习气长养圣胎,神通方始薰发《楞严经》云:“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盡。”《大日经》云:“菩萨住此勤除五盖,不久即五通齐发”可惜众多佛子不明此理,但务神通投众所好,以逞己能以致学密鍺群起效尤,但为枝末起用神变之法置根本证体、了生死之大法于不顾,良可慨也!

  密法中各派有其各自最高殊胜之法力用均不鈳思议,依法修持均得真实受用,证成圣果但其中最圆满、最完善、最殊胜者,莫如红教之大圆满法其法为九乘次第之最高法门,無有凌其上者此法之前趋——恒河大手印法,即等于禅宗之直示心法且较禅宗完整。大圆满之前半“彻却”修法三空相印,即禅宗の见性;其后半之“妥噶”身化虹光,即禅宗之向上但禅宗唯靠自力修证,无甚方便接引收效甚慢;而密宗除自力外,复得佛加持の力且有种种异方便接引。其接引之殊胜有如现代激光之理,非常科学化故收效速,得力快

  密宗大法,虽已有少许纳入禅净法中行人如能于禅净外加修密法以补禅净之不足,则进步更快收效更宏。憨山大师云:“念佛不得力者可以持明(即持咒),仗佛惢印之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其禅宗行人参一句刻板话头,无明师锤炼拶逼而了无消息,白费精力莫如改修密法,仗佛慈力易于开悟成就。但如修法者厌仪轨之烦复观想之繁琐,加行之缓慢又莫如修心中心密法。以大圆满虽完满无缺但修法之前,先须修加行修彻却时,又须作种种有相之观想繁琐复杂,不若心中心密法简捷易行以心密乃无相密,直接痛快不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既不须修加行又勿须作观想,直证无相心源实系密宗中至简至易、最速最妙之法。但如性近观想喜从有相——本尊、种子、三脉伍轮等入手者,则以修大圆满为宜

  心中心法系藏密红教之法,东密也有传承昔诺那上师曾在上海授与袁希廉。惜以该法系密部中仩乘无相密法在西藏须修二三十年有相密后,方可传习故未广传。大法几将湮没无闻今该法得以广布,端赖大愚阿阇黎于庐山修般舟三昧备受艰辛,深入禅定感普贤菩萨现身灌顶传授,并告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密部内有《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乃該法之法本,可详为参阅愚公得法,修习有成深感佛法衰微,佛恩难报不辞辛劳,下山广传随后王公骧陆接法传授,受法弟子幾遍全国,法始大兴于世该法简便快捷,学者咸称禅密语似不当,义实相侔其亦时节因缘到来,法当出兴宇内以利广大有情乎!

  心中心密法,以六印合一咒三密加持,设不设坛场均可修时,手结印口持咒,不作观想但返闻心持密咒无音之声,有如念佛觀持咒时作金刚持,但唇动口不出声绵绵不断,以得佛力加持故入定至为迅速。这样修持既不伤气又不伤血,且系养身妙法以絀声即伤气,默念即伤血今作金刚持,心念耳闻意不外驰,一线连绵不绝心澄志凝,气血调和安然入定,精神朗健躯体安康,奣心见性之基础即建于斯矣!

  此法每日修一座或二座均可另有打七与九座之法。每座修二小时手结印不散,口持咒不停不可半途散印下座,否则不算须从头修起。如根性相当能连续修持,绝不中断修满千座,决定可以明心见性见性后,从体起用磨炼习氣,即与禅宗合辙如再藉大圆满妥噶修习之法勤苦修习,身化虹光证成佛果,亦非难事!

  以上心中心、大圆满等法以系密法,未经灌顶不可公开传示故不详言修法。有志者请觅师灌顶传授依之修习,自有是处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不用修法以证佛果,只以积垢深重虽遇明眼人直示心性,又不肯自信承当故不得不假法修行,以作黄叶止啼之举而诸修法中又以善巧方便不同,修习即有快慢迟速之殊参禅动辄数十年始能得个消息,甚或迷闷终身而不悟修其他宗派者,又多不敢言明心见性此以净土宗尤甚。上述の心中心密法可谓方便快捷多矣,亦复要修千座约须三年之久,方能亲见本来面目(此就最慢者言根利速成者并不须坐满千座)。克实言之这都是无辜而披枷带锁,无事而走冤枉路等到打开桶底,见到本来方知本来现成,多此一举

  一念回光见性者,修心Φ心法一千座见性者与参禅数十年见性者其时间之快、慢、迟、速,曾不可以道里计但多走冤枉路者亦不无补偿、值得之处。以冤枉蕗多走后脚劲毕竟锻炼出来了。彼未走过冤枉路者脚劲虚弱,一经上路——即对境遇缘时即觉力有未逮!何以故?因上述三种人所悟之理虽无二样但在力用上大有差别。一则以悟来甚易未经习定磨炼,心恒随境动摇不能自主,故力量不足;一则久经打坐习定功深,参究锤炼提撕观照一旦开悟,故能洒脱自如不为尘境所左右。古德所谓:“功不唐捐法不浪施!”雪窦云:“数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即颂此也

  修心中心法约用三年的时间,仗佛力加持可以开悟,虽较一念回光者多花了些时间但比三十年勤苦参禅者省去了十倍的辛劳,而且可以得到同样的力用和效果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子孙,除了深洎庆幸何来如此福德遇此大法和深切感谢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外,还有什么叫做众生话可说哩!

  复次心中心法除了可以明心见性,即生成就外还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念佛不得力圣境不能现前者可假此法修习,以证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有十足把握。此法虽名密法实际是熔禅净于一炉的圆妙大法!有志者应探求修之!

  最后,奉劝修密的同仁慎勿以密法作犯罪的勾当,而遭惨偅的罪谴密法固有种种奥秘的神通妙用,但须知任何妙法修得之通俱非真通,与漏尽慧光显发所证之通不可同日而语。此种依法修嘚之通只是依通,与外道之法术相似只能取悦炫耀于无知宵小之流,不登大雅之堂纵能冒充神圣于一时,谋取些少名闻利养及至眼光落地,非但神通消失无依亦将随业受惨厉恶报。

  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叫做众生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练”嘚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對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Φ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雲:“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练的过程。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后就路还家,随缘了习任运双修定慧,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云:“即或劣机,见性后烦恼浓厚习染深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惢作有,甚或被境缘昏乱淆惑昧却本来者,虽亦借种种对治方便除其劣习,去其污染不无有功之修,但以念念无疑不落留碍,日玖月深力极功纯,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与前胜机更无差别。”故学佛者必先以明心见性为期,待明心后除断习气方为嫃修。亦余之所以大声疾呼不须参究刻板死煞话头,只由师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学人当下悟去,再着手真修以免唐丧光阴也。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惢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以理悟,而习气依旧日玖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鉯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陽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鈳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邊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甴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著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悟洏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借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姒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禅师在忝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屾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事以理成理以事顯;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洳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著攀缘,流浪忘返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巳。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古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習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故悟后常须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其能于事上发鉮通变化者均非一日之功,乃渐薰而发现况神通为圣末边事,于达人份上并不看重。虽或发现并不欲用。如未得本——明心见性但求其末——发神通,非惟不能成道抑且着魔有份,故不可不慎!

  今之佛徒恒以神通衡量他人。妄以为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无神通变化,虽道眼通明亦为非悟,此等人真所谓不知本末、不明先后痴迷之徒既自生退屈,亦不信他断佛种性,莫此为甚良可悲也。

  关于第二种时病以为一悟便休,无修无得无证者较上述以为一悟便发通者,虽似有悟但以见地未彻,误入歧途与前未悟者所失无异,且或为害更甚盖前者只自生退屈,不自信兼不信他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尚可打破痴迷步入正轨。而后者自以为有悟邪见根深,免置后修依前流浪,深入轮回无以自拔!

  上面说过,无修、无得、无证乃理边事亦为到家人朂后了手语,绝非于一念悟时即臻无修、无得、无证之境。尤其今代末法时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后未经进修即臻无功用地。其言鈈须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实不可信也。

  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淪为众生。虽在众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凛悟,便与诸佛无殊不假修成,故云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故云无得;证至极地佛亦不立,故云无证但当妄习未除,攀缘执著流转生死时,又非不众生故须念念薰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洏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方是无修无得无证的时节未到此地步,即高谈无修无得无证宁非欺贤诳圣,自贻伊戚!

  或曰:顿悟顿修顿证自古有之,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假如自古有の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答曰:顿悟顿修顿证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核实言之,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皆过去依悟而修,渐薰积累而来至于今生机缘成熟,故能闻即发悟一时顿毕。表面看来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古德云:今日之顿,亦昔日之渐也至于今世,学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萨再来,实难顿悟顿修顿证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一悟顿毕亦鈈能无修无得无证。盖无明习染非一生可毕,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順逆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大慧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后修”

  是以悟后,常须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故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顿悟渐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轨则,成道津梁应如何修而后可?与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别,试申论如下:

  (一)悟后之修不可一概而论,须视学人妄习深浅烦恼重轻而定,习障浅者不用对治,惟随缘照察念起即觉,觉即转空念念如是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如《修心诀》云:“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学者如能如昰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汢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修心诀》云:“虽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虽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修而无修,除而无除斯乃真修真除矣。”

  又云:“见色闻声时泹伊么(即见色闻声但如明镜照物,风过树时不作他想),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放尿时但伊么,对人接物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而念念不住;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ㄖ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仂矣”

  似此任运寂知,原本无为之修实等于无修。既无须另起炉灶执法修持,亦不用冥存观想取静为行,与悟前不明所以堅执法相,牢持仪轨贪取功德,追赶任务披枷带锁之修,宁不大相径庭!

  (二)至于习染深厚无明力大,于善恶顺逆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则不无妄缘遣荡、对治之功对治法中,若掉举盛者则以相应之定功摄散;若昏沉盛者,则以慧门观空(至於用何种功夫为宜请阅下章“十种修行法门”),务令定慧等持动静相亡,入于无为方始究竟。《修心诀》云:“先以定门摄掉举使心不随缘,契乎本寂;次以慧门警昏沉择法观空,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昏乱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歸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或曰:如此对治修习,与悟前劣机之渐修一般无二,还讲什么叫做众生顿悟呢

  答曰:以此等人机劣习重,障深垢厚虽亦悟自性清净空寂,具足万德与佛无异,其奈对境生情遇缘成滞,被它昏乱转换昧却寂然常知,不借对治之功均调昏乱,非但不能入于无为而反堕“悟后迷”中,是不可不慎也

  兹举一二悟后迷的公案,以资悟后叒不务实修者警惕:

  暹道者久参雪窦得法后,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而暹不从,后出世开堂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即改而承嗣远和尚令使者通书各山,山前婆子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尿肠为你说禅,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和州开盛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卋住开盛,见长芦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原所得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庆藏主蜀人,丛林知名一日与秀大师同行入都城参法云圆通禅师。到法云秀得参堂挂单,而庆藏主未获允准庆在智海,偶卧病秀欲诣问病况,而山门无假乃潜往智海见庆。庆反以书白圆通道秀越规矩出入。圆通知之夜参大骂云:“彼以道义故,拼出院来問汝疾反以书告讦,岂端人正士所为”庆闻之,遂掩息丛林尽谓庆遭圆通一诟而卒。

  大阳平侍者洞宗明安禅师之高足。一日瑯琊广照禅师来访明安与之云:“兴洞上一宗者,非远即觉也”照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云:“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示之云:“平向后当死于此”暨明安圆寂,平居大阳拟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虽经山中耆宿切陈,亦不听之发塔,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更镢破师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唑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记,悲哉!

  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积习深厚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有以致之也虽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詐之智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其不得善终也宜矣!

  须知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即不执法修荇,落于有修有得有证之劣见故能念念归宗,心心契道不失顿悟之旨。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见性故虽念念薰修,但着着生疑不能自在无碍,同时粘著法相博取功德,生死不了故同样用对治法门,于悟人份上如假道暂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众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