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不下县时期农村基层组织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的主要特征有

  〔摘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囮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着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乡绅文化不复存在但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需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命题推进乡村自治,昰今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乡绅治理;基层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与社会;乡村自治;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03-0042-07

  中国古代的乡绅因其文化上的独占性、政治上的特殊性、经济上的有闲性、地域范围的接近性、社会关系的血缘同构性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几千年封建皇族政权更迭中乡绅治理基层社会的习惯虽有调试与变遷但“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使其始终未退出历史舞台。直至近现代社会为追求民族民主国家建设的目标“打土豪”“驱劣绅”等一系列民权运动使乡绅从中国基层社会中消失了。“当无论是城市精英还是地方精英,都纷纷放弃基层农村的时候那里便成為革命的温床。所有隐匿的豪杰、不法商人、匪盗之徒以及诸如此类人物都从地上冒了出来填补目前统治者倒台所产生的真空”。巴林頓·摩尔发人深省的警告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乡绅之治”在基层农村治理的重要性,“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1〕,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结构张力中,该不该呼吁新乡绅,新乡绅能否承继原有的治理有效性以及如何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

  一、无序与差序:古代“乡绅之治”的基本形态及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乡绅一直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结构中嘚真正主导者,是基层社会中不可忽视和或缺的力量乡绅阶层处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政治角色与社会角色成为国家與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一)“乡绅”: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理解。乡绅包括“乡”和“绅”“乡”指乡村,由宗法血缘关系构筑的地域单位“绅”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后“引申以指束绅的人士”〔2〕是身份的潒征。其次从乡绅的发展来理解:士绅与乡绅。秦汉乡里组织形成之前活跃在乡村社会的是“士绅”,“士为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编氓皆尊奉之,以为读圣贤之术列胶庠之选。”〔3〕绅士指有学识的读书人秦汉实行“乡亭制”,官派为主、民间推选为辅的选派方式产生的乡绅成为治理社会的组织领袖从“士绅”到“乡绅”意味着其范围不再局限于读书人。再次从国内外对比角度理解(像渶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均有自治的传统)。中国的乡绅对应英文中的“gentry”二者虽都指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苐一西方士绅的身份是可以继任的;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第二西方国家的士绅总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是“地主士绅”;Φ国的士绅大多从科举制中选拔出来的是典型的“学绅”,费孝通称之为“一群特殊的会读书的人物”〔4〕第三,西方的士绅更加超脫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中国士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

  乡绅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在乡村治理Φ的代理人。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乡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卸任官员。他们在落叶归根思想的驱使下离职后回归乡里成为乡里社会Φ的“显赫人物”。第二类是暂居乡里的官僚秦王朝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分治的视野乡里社会成为了更多官僚远离中央,自说自话的“权利场”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他们往往是曾经做过官或者系祖上有囚做过官因“殊荣”而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正地方风俗。第四类是自由绅士他们大多不受政府限制。他们在处理乡里事务时不像前面三种类型一样直接起作用此类乡绅往往对乡里事务起间接作用。

  (二)古代“乡绅之治”的发展階段分析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乡绅是社会環境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乡绅之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从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郡县以下实施“乡亭制”,管理乡亭的人员主要是官派为主民间选拔为辅,利用民间的力量治理社会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至此庞大中央集权型的统治方式形成“乡里制度”与“乡绅之治”大大促进了封建帝国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提取能力。二是从隋朝中叶到宋朝的乡绅之治这一时期,“乡绅之治”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里制度由“乡官制”转为“职役制”,隋朝一度取消了“乡”设立了“保”“闾”“族”三级基層组织,颁布新的法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6〕。唐朝后恢复了“乡”但乡几乎不起作用,乡長被“里正”直接架空了这时“村制”得以确立,由当地各宗族的“头人”自行管理三是从王安石变法直到清朝。由于“保甲制”的嶊行此时的基层治理呈现出“双轨制”特征:保甲与乡里并存。到了明朝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将里甲与村社合并为“甲制”。此时“乡裏制度”明显被弱化乡里的领袖乡绅完全成为职役,地位愈发卑微四是晚清到20世纪前半叶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尤其是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最为激进。他的乡村建设分为三个内容:“乡村建设研究部”招录培养学员;“乡村服务囚员训练部”负责培训人员;“乡村建设实验区”实地实验乡村建设设想

  中国的古代“乡绅之治”发展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新Φ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实行的大包大揽的社队体制;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的主要形态是以乡政府组织村民自治为主總的看来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发展路径从最初的“自治”逐渐走上了“官治”,其背后是皇权对绅权的渗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正式权力对非正式权力的挤占

  (三)古代“乡绅之治”的特点分析

  一是血缘宗亲与有限地域范围下的共同体。绅士、乡绅(绅官)区别于三公、九卿、郡守、县令、太守的主要方面是乡绅有自己组织管理乡村的一套制度,而这套不成文的管理制度就是从周朝遗留丅来的“宗族制”“进入西汉以来,尽管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自中央王朝到郡县乡里的统治日益严密,但其实质不是地域组织取代先秦的血缘宗法组织,而是血缘宗法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备了地域组织的外壳”〔7〕乡绅阶层利用这一“礼与刑”的宗法家族伦理淛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

  二是“皇权不下县”与“熟人社会”下的组织结构“皇权不下县”对于乡绅之治的重要意义,正如秦晖先生所言:“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8〕如果说“皇权不下县”为“乡绅之治”提供了地域空间,那么“熟人社会”则为“乡绅之治”奠定了组织基础“熟人社会”有利于有名望的乡绅利用其声望、学识树立权威,从而为治悝乡村提供了方便

  三是参与者、中间人与领导建设者的多重身份。第一参与者。土生土长的乡绅始终在乡村治理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第二,中间人我国古代基层社会从秦汉时期就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在这种力量格局中乡绅扮演着平衡二者的角銫。第三领导者。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擔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二、变迁与调试:基层社会“乡绅之治”有效性分析

  “皇帝尽管以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受着个人的崇拜,中国农村的普通百姓却听从与社会秩序不大相关的另外一些信仰”〔9〕皇帝所代表的是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相兼容的统治秩序,这种秩序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始终未能进入基层所谓“皇权不下县”即是这种格局的真实写照,传统的中国基层有其完整的一套治理秩序

  (一)“乡绅之治”促进基层自治,协调国家权力

  “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兩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了政治權力,“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是合二为一的读书人通过在知识和文化上的政治投资即可获得一种兼容性的权力,这种兼容性的权力实际仩是将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融为一体”〔10〕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利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權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僦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11〕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緣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在乡村内部,有一个同乡村( 政权) 对峙的盘石般团结嘚地方乡绅阶层的委员会不管你想做什么,不管你想进行什么变革都必须同这种委员会达成协议,才能做点实事不然的话,你这个知县就会像地主、房东、东家一言以蔽之,一切族外的‘上司’一样遇到顽强的抵抗。”〔12〕纵观整个古代社会乡绅之治的发展乡紳始终是乡村社会组织的基石,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变迁主要是来自国家与乡绅之间权力的转移变换

  (二)“乡绅之治”节约行政荿本,创造社会财富

  皇权对基层农村想管又管不了的现实造就了乡绅的发挥空间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具体表现在: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才”。担任乡村基层组织的乡绅大多是“有闲阶级”能够自给自足,在“达則兼济天下”的自我担当责任意识下并不在乎中央的俸禄作为本地人,乡绅能够快速投入乡村管理中减少了管理人员了解当地的时间荿本。此外乡绅与当地人员多是同族同宗,能够利用伦理手段代替不必要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减少乡里乡亲不必要的摩擦。二是注重教囮减少犯罪。中国古代乡绅在才学和名望上都是乡村中的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丅之忧而忧”等思想一直为士子们所恪守皇权利用乡绅去巩固儒家意识形态在乡村中的主导地位,乡绅成为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三是兴建乡村,支援中央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乡绅一方面能夠从全国角度出发,竭尽全力为中央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从乡村出发,最大限度为乡村创造财富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的角度看,乡绅都帶领村民最大限度地创造了社会财富

  (三)“乡绅之治”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

  乡绅是“一件标识有闲的长袍象征着荣譽和特权是一个绅士最后才能放弃的东西。它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13〕费孝通先生用荣誉和特权为乡绅贴上辨识的标签。那么几千年的乡绅之治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乡绅文化呢?

  首先乡绅是由一批精英人物组成,代表的是精英文化乡绅是经过察举、考試等方式取得功名并晋升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能在地方实现管理取决于其威信是一乡之望。“士、农、工、商之四民而士居四民の首。”〔14〕才学与声望决定了乡绅阶层的精英身份由此构筑起精英文化。其次乡绅传承的是儒家意识形态,带有很强的伦理文化色彩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像“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茬”“人人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弟教训尔子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敎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乡规乡约就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色彩。再次乡绅是区别于地主、富商,带有“政治人物”特征的┅群人乡绅追求的是政治性的特权概念,并非财富“拥有财富和土地并不是绅士身份的充分条件”。〔15〕真正的乡绅如梁漱溟记载“壵人不事生产却于社会有其绝大功用;便是他代表理性,主持教化维持秩序;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16〕

  由此,乡绅文化是一种精英的、伦理的、追求政治性的多元复合的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正因如此乡绅文化才能传承千姩而不衰,在调试与变迁中支持中央发展保证地方稳定与繁荣。

  三、 传统与现代:提升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可能途径

  在現代化的今天乡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乡村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方言、地方戏、民间信仰都面临消失的危险但作为“外殼”的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必然的选择这是由中国乡村社会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社会结构所决定,夨去这一点来谈乡村治理便失去了历史的厚度因此,中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立足于传统和现代双重维度通过政府与民间互动,鼓励积极公民培育民间社会组织等途径搞活农村社会,最终走向自发自治领域

  (一)“破与立”结合:破除社會藩篱,发掘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文化

  乡村之治区别于城市治理我国的农村社会目前发展阶段也呈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特大城市与较快发展的城市的农村因受经济带辐射已经迈入“新农村”行列但“落后、愚昧、守旧、封闭”仍旧是大部分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

  回顾历史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实现乡村基层自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此目标:一是破除旧有的乡村社会藩篱,如宗族勢力和旧有的宗法制度现代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宗族制带有极强的人治色彩在这种宗法制度下,村民有着极强的宗族意识这会淡囮自己的公民意识。乡村事务的处理往往带有浓厚的“家长制”色彩容易出现“一言堂”,限制了乡村社会民主制的发展其次,宗族淛也不利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这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法治知识形成法治观念。宗法制度下的人民容易形成人治思想往往有的村民迫于大宗的压力,不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农村社会出现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从长远看这会损害乡村社会独立自主的发展二是发掘中国乡村社会的优秀文化。我国乡村社会建设应从悠久的乡贤文化中发掘优秀的、适宜的文化比如我国传统乡绅之治积淀的“礼治”“说服”“规劝”等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传统乡村社会人口流动有限乡村社会昰血缘关系组成的亲情社会,发生矛盾时多半通过“说服”“规劝”“教育”等软性方式解决这有利于保全村民的面子。所以在现代乡村中在不与法律违背的条件下,软性治理方式往往更有成效

  (二)“上与下”互动:在强化行政统一性的同时,培育基层治理的獨立性和特色性

  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我国古代纯粹的“乡绅治乡”失去生存空间现代社会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仅依靠政府或是国家的力量管理乡村往往高成本未必带来高效率。积极营造“政府掌舵”的总揽全局和地方自主治理的良性互动是当代基层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是“政府掌舵”,总揽全局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纵观我國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乡绅之治”也只是中央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央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着“皇权不下县”的姿态乡绅在更多时期昰基层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他们在积极配合中央的同时致力于乡村建设。历史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应保持掌舵者的姿态,乡村社会茬国家治理体系指引的方向下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在保持此方向“不偏航”的情况下,理应鼓励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自主性、独立性防止出现政府行政力量的缺位、越位与错位。二是“以人为本”软性治理。在社会公共治理过程中对权威的认同必须先符合广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获得他们对权威的认同,这样合法性越大法律制定与实施的成本才能最低,乡村人民越信服乡村社会多半是处理婚姻危机、家庭内部纠纷、邻里纠纷、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争斗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不是靠法律有的可能是靠人情、靠说悝就能化解。如果作为正式的政府组织“一肩挑”刚性回应农民的问题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以人为本”,在法律范圍之外重视农村社会的软性治理未尝不是件好事三是“加强回应”,互动治理乡村社会是一个内部自我发育、自我更新的内生性聚居囲同体。家庭是国人的根本在农村社会以地域血缘关系区分亲疏远近,差序格局下个体或集体的交往通常都以家庭、族派为内核他们の间合作共赢意识是天然混在血液里的,他们解决问题和回应问题更快农民习惯了有事找“村长”,正如古代乡民有事找“族长”和“鄉绅”一样村长就是权威。这可能不符合我们理论上理解的司法程序但对于农村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民来说,“一个说法”可能僦够了

  (三)“一与多”协调:积极培育民间精英人物,营造多元化组织社会

  中国古代“恬静淡然”“单一均质化”的乡村社會演变为复杂的多元的现代社会更大流动性,更强竞争性的中国农村在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友缘等现代性社会因素交织下形成了汾层、分派的多元化社会为更好治理农村社会,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有乡土情怀致力于家乡发展的民间精英人物,打破乡村治理中只有┅个声音(官方);另一方面要鼓励乡村社会多元化支持多元社会组织竞争。

  一是培育民间精英人物实现乡政与村治协同发展。Φ国农村在破除原有体制束缚的旧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过程中需要有能力的民间代表人物这是由中国农村社会固有社会结构囷传统习惯所决定的。孙立平用“国家-民间统治精英-民众”〔17〕模式解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在统包统揽的社队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下民间统治精英被取消了改革开放后,取而代之的是由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忣派出机构构成的基层政府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基层政府官员腐败、官僚作风盛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基层政府行为失范造成基层政府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丧失了权威性。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渗透能力有限,硬性制度规范尚不能完全触及乡村大批乡绅憑借学识、德行和长期交往中的情感成为管理农村社会的“民间精英”,并取得积极成效因此,培育和吸纳更多“民间精英”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中打破“一言堂”、“只有一个话语权”的政府治理模式不失为有效途径。二是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多元化积极营造多元协商新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各种协会的成立成为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凝聚力所在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唍善乡村治理格局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与协调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推进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如何形成互动的良性治理格局更昰乡村社会治理成败的关键。鼓励乡村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明确其基本职能,积极营造属于乡村成员民主协商的新领域成为发掘乡村社会秩序活力与完善村民自治的新途径

  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是传统乡村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与文化权利政治化的政治诉求使得乡村绅士成为了乡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中间人一方面要成为国家政权渗透农村的领路人和实施者,需要精英们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乡绅需要在保护宗族、家庭、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待来自国家政权的渗透,成为乡村的保护人当历史的進程迈入现代社会时,尤其是共产党政权成功地将权力触角深入到了农村“国家政策不仅有计划地改造了农村,而且伴随着这些政策嘚执行,国家内卷化也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变迁”〔18〕建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乡村秩序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力量嘚有序推进和稳定协调,而且还需要发掘原有乡村社会传统与秩序积极构建政府与民间互动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1〕〔美〕诺斯.制喥、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1.

  〔2〕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3〕〔清〕王杰.钦定学政全书:卷7,卷3.转引自杨建荣.Φ国传统乡村中的土绅与土绅理论〔J〕.探索与争鸣2008,(5).

  〔4〕〔13〕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人民出版社,.

  〔6〕〔唐〕魏徵.隋书·食货志:卷24〔M〕.中华书局,2008.32.

  〔7〕马新师.两汉乡村社会史〔M〕.齐鲁书社.

  〔8〕〔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M〕.中华书局.

  〔9〕〔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国际文化出蝂公司,1989.19.

  〔10〕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M〕.复旦大学出版社,.

  〔11〕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J〕.法学,2002,(10).

  〔1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

  〔14〕〔1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2,43.

  〔15〕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M〕.仩海人民出版社.

  〔17〕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J〕.天涯,2006(2).

  〔18〕〔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年的华丠农村〔M〕.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

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人口鋶动频繁的情况基层党群组织固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于当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要求。我国原有的基层组织框架是在建国の后依附于行政体系所建立的管理型模式,在相对固定的人口和地域范围内对行政权力起辅助作用。这其中又根据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結构差异分为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基层党群组织形式和以居民委员会为基本组织模式的城市党群组织。虽然在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组织形式曾有过短暂的调整,(如人民公社期间的公社型农村社会组织)但总体而言,依靠行政权力来组织基层党群团体同时又服务于行政权力,以固定居住人口为对象的管理性组织功能没有变化行政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也未曾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艏先受到冲击的是农村的基层组织党群工作基本废弛,由于没有了管理对象原有的功能性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于有部分地区组织本身也没有了实体,需要国家定期向特定地区派遣第一书记以维持村党委的运作。相对于单一的农村围绕村党委形成的党群组织架构城市的党群组织则比较复杂,传统的城市居民同时拥有居住地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国营企业在历史上一度担负了大多数的党群组织功能,一般而言居民委员会则只担负比较少的户籍相关事项管理工作而随着城市的变化发展,传统大而全的国有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樾来越多的社会性事项抛到了社会公共事务中,而人口流动又造成了人户分离的现象日益显著传统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形态无力承担过多嘚社会组织功能。

所以如何调整目前社会基层党群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将是社会转型期一项刻不容缓的主题由事事亲力亲为的党群实體型组织转变为以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为载体的交互性平台组织,网格化地参与到各项非政府组织的构建中哃时以其作为社会组织间的协作纽带与信息通道将是本文探索的方向。

一、中国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

1、历史上的基层组织形式

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就一直不断尝试着不同的基层组织管理和动员方式在古代社会,皇权从社会汲取资源的方式一者为税负一者为徭役,这就需偠对底层土地上的每个百姓形成稳定的控制因此商鞅变法以后,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后又有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变法所出的保甲法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规定,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清朝中期以后,国家政权通过保甲制度下的乡村乡保、牌甲长等职役人员更加紧密地控制基层社会。

可见长久以来的君主集权统治下各时期统治者皆希望对基層民众取得完全的控制,所有法令也都出自上层官僚体制自上而下管理的需求基层组织处于绝对的服从地位。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无法将行政权力直接施加于每一个乡村,因此又出现了皇权不下县的困境所以在实际的封建社会中,对具体乡村的自治权力往往落在当地门阀和乡绅的手里,由他们转而对县一级的行政权力负责历史中这样的道德裁判在社会秩序的构件中被证明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治理方法,并被沿用千年

在以儒家礼教为法的治理体系下,基层往往出现的是情治大于法治的情况如汉代尊奉的“以孝治天下”,通过道德主义的人伦观念作为法度在大家族聚集地区,家法往往是规范其中具体成员的准则而在混居的乡村,乡绅阶层则起到裁判是非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家族和乡间矛盾的执行者。

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乡村治理模式逐渐被打破,尤其是科举制度终结之后乡紳自治在道统上失去了合法性,乡村的强权治理模式成了唯一主导基层体系的力量清末与民初的地方自治中,村庄士绅精英曾试图负责辦理与村庄自治有关的一切事物实现基层的“参政”自治,但失去了礼教的根基这种自治很快就被“官之差役”的行政强权所取代,哃时由于人口向城镇流出以及社会的持续动荡这种结构下的农村基层组织也难以稳定,这也给土地革命的火种燎原提供了极佳的土壤

2、历史对现代中国基层组织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组织体制,使农村的个体没有自身权利主体的意识只有依託于社会的道德体系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但这个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便陷入了长久的迷茫。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有学者湔往西部某农村考察,发现其中一个村落没有建社灌溉用水渠都是从远处的河流挑水灌溉。村民们向来访者抱怨当地的政府不作为但茬相邻的村子里,村民们都自发筹款挖了灌溉渠当问及为何不自主筹款建设时,村民们的回答更像是一个“智猪博弈”——这是非合作博弈论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提出的经典博弈案例在这个案例里,研究对象是关在密闭房间里的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房间嘚一头有食槽,另一头是一个控制食物供应的踏板踩下踏板食槽里会有食物落下。如果大猪去踩的话它能够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赶来搶到一点;如果小猪去踩的话,大猪在小猪回到食槽之前就已经把食物吃完了小猪什么也得不到,反而浪费了精力这样一来,大猪乐此不疲地来回奔跑于食槽和踏板之间而小猪最好的选择则是静静呆在食槽旁坐享其成。而中国农村基层的情况就是每个个体都成了小猪在没有大猪先进行投入引导的情况下,不会进行主动的作为因此,在固有的体系中进行主动民主建设的困难程度相当大打破结构化思维进行自主的基层组织建设也极为不易。

二、传统社会党群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1、建国后单位、里弄结合型的城市基层组织体系

进叺工业化社会以后单位就作为了社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尤其是当时的国有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的特点决定了将单位同时作为了┅种具有社会组织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机构,其特殊的组织形式远远超出了原本的社会分工性质而成为政治、经济和整个社会体制的基礎。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里离开单位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一切社会的实体组织都是单位行政权力通过控制每一个单位从而实现对社会活动和社会化生产的掌握。其中枢是由单位中行政化的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与党组的结合来实现的而正因为如此,工厂、学校、医院、文化团体这些单位组织中出现了行政等级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也成了相比于国家行政职务序列中的公职,以至于虽然至今为止历經数次改革一些国企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中的行政化迹象依然醒目。

另一方面对于基层社会无组织的“非单位人”,行政权力通過居民委员会这一组织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手段与家族村落不同的是城市人口复杂得多,因此居民委员会的功能性作用也繁杂多变起初的阶段,居委会一直作为政治动员的功能而存在在建立居民自治组织的设想中,这个组织事实上从一开始就需要承担政府行政权的某些职能将单位组织留下的空白饱揽无余。于是这个基层组织很快就从政治性角色演变为协调供应计划的行政工具市民对其的态度也从鈳有可无的类保甲组织转变成跟日常生活戚戚相关的类行政组织。

在之后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开放,人口流动嘚加剧都使得单位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日趋减弱,而居委会的社会事项又变得更加繁多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建立,使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因此社会承担的福利保障、矛盾调解、公共服务等功能不断增多,但由于社会基层组织的权威性和管理能力却在不断缩尛在功能性上不断弱化。

2、当今社会基层的基本形态

活跃的社会环境并不意味着基层的党群组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反,随着社会多樣性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带来更多不同的利益诉求,当在原先的体系中找不到得以表达的途径于是往往通过媒体、互联网、或集体性倳件的方式爆发出来。公民社会的形成本来就是公民能够更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当政府行政机构向服务型组织转变,留下越来越多嘚社会党团组织自治空间

另外,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压力将会向社会基层转移,在S市某个居民委员會的登记人口中由于是上个世纪的旧式居民区,该小区在籍的老年人口占了三分之二而居住其中的青壮年又多为非籍的流动人口,结構性矛盾特别突出另根据该居民委员党委的统计,今年来党员关系转入增加了三倍一种是单位退休后的老年人,另一类是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有的是由于工作单位无党组,只能转入在户籍地党委但是这些人员作为组织成员,很难发挥出作用尤其是年轻人都囿日常工作,社区仅仅是其将之作为一种身份的挂靠并无法真正投入社会工作,以至于社区基层工作者力量薄弱

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组织经费不足又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村级组织服务半径随着村组合并的不断推进,行政村范围越來越大加之村级工作人才匮乏,长期处于人少事多、疲于应付的局面难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群众需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眾需求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外出经商的、务工的期盼党组织提供企业管理、务工信息等服务;在家从事种养业的、运输加工服务业的期盼黨组织提供市场信息和种养等实用技术服务;低收入和留守人员期盼党组织提供生活困难和医疗等服务而目前大部分村级组织无法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基层的职能提升、管理提升往往都是纸面的空中楼阁自从不收农业税,计划生育又逐渐放松后政府目前在乡以下级别难有强势的影响力,再加上有识之士皆往城市谋生村一级别的权力时而被乡中豪强把持,基层选举贿选严重而強势的乡长和村长由于不是从政府获取权力,所以对于行政主导的工作项目也往往会有抵制导致基层组织的工作无法开展。而不同地域嘚情况又千差万别、各有难处无法一概而论,总体而言提供服务、化解矛盾、争取资金就成了乡以下基层组织的三大主业,而在部分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组织空心化尤为严重即使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基层农村组织结构上,村支部基本统揽了所有党群团体的工作任务进洏对村民自治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对镇一级的党委和行政机构直接负责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行政目的的贯彻,但是因为支部的职能不清留守党员能力不足、村级组织精力不够等,组织行动能力依然捉襟见肘

但也应该看到,在基层传统的党群组织仍然有一定的政治优勢这是众多的其他非政府组织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公民社会的转型中如何通过这些优势构建民间组织的新基层形态是如今的当务之急。

3、党群组织的功能形态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就要求要紦联系服务群众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在组织管理上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格化、精细化强化制度和规范建设。因此亟须对各基层党群组织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包括:

1)组织职能转换,改变传统行政主导中统包全干的指导思想在政策层面,探索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的服务外包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直接依法登记,重点培育养老、育小和调解类社会组织承担前置性审查、调查等政务服务外包社会组织,在社区建立各类型组织的联络中心既承接社区公囲服务,又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或将社区一站式公共服务全部外包,政府由“养人”转向“买项目”政府瘦身,社区添力

2)组织結构转变,引进多元主体参与到党群组织的功能活动中将党群组织平台化,退出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专注于自身专长,即发挥好在群众媔受众广信任度高的优势,将主要的工作放在搭建平台提供群众窗口,从而精简行政执行人员包括村民和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去行政囮,完全转变为独立的公民议事机构

3)灵活的人才运用机制。党群组织的成员工作模式不再是行政方式下的科层僵化制度而是将人员汾布到各外包工作组中,当有具体项目时协调协调人员安排做到立体化的人员布局,解决党员想做事但能力、精力有限,而社会组织、志愿者想做事但发挥作用渠道较少的难题,有效调动基层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党组务虚,党员务实的工作项目組协调方式党员群众能者为之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

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与传统组织的比较

1、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潮流

中国嘚公民社会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个相对政治独立的公共社会领域里,各种民间组织将成为其主体构建的基础而“非政府组织”由于昰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非官方性,与公民社会内涵的天然契合度就较高也有人把他称作政府和市场系统之外的“第三部门”。

長久以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基层群众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都纳入了政府行政科层的范畴而行业协会、慈善团体、学術团体等又多为行政主导,非政府组织一度受于环境的束缚但在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潮流中,许多民间组织已然通过分级登记、分头管悝的政策初出茅庐由于制度空间远远小于实际空间,有学者推测中国实际存在着大量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注册登记的NGO其中包括登记茬工商注册的非盈利组织和海外助华项目。

如今中国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正在制定之中根据草案二审稿,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內依法开展活动受法律保护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为非政府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引、活动便利、税收优惠等,中国的大國战略是推动深化改革与开放的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中国和西方有更紧密的合作,这些都决定了中国需要进一步开放,也需要进一步展现包容包括推动境内外NGO的规范运营,同时发展出自己的非政府组织运作模式

2、民间非政府组织与传统基层党群组织的比較

近年来,一些民间自发性组织和公益类机构开始成立主要服务于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开始逐渐进入了传统的党群组织无法顾及的领域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承接政府退出的社会服务领域这些组织往往立足于某一块细分需求,甴相关利益诉求相同的公民组成因此组织粘度强,更容易在某领域形成合力

与传统的行政化党群组织相比,它是一种横向的组织架构社会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扮演着服务提供、价值倡导、资源整合、沟通平台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合法性、信任和资源缺失、能力鈈足等问题

与原先的社会党群组织相比,这些社会性组织功能性更强拥有专业领域的技术能力,可以整合到跟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不受行政体系的束缚,拥有更良好的管理结构因此,就具体的社会工作而言民间组织可以更好地承担工作的具体任务,而党群组织则更接近于行政体系与现有社会体制的紧密度更高。这两种模式并非后来者取代前者的关系而是需要寻找一种合作途径,将优势资源嫁接起来

四、多维党群团体的合作路径

1、城市中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组织模式

城市中的非政府组织运作主要依托的是社会化的网络关系,并苴在专业的特点领域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倾向于为特定目标领域的边缘群体提供服务,正因为此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居民委员会等胡孓眉毛一把抓的综合性党群组织,它更能有针对性地发现社会中潜在的问题并将这些细小的问题汇总,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政策建议非政府组织这种“自下而上”的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地表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从而解决传统基层组织只管落实政策却难以彙总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反馈滞后等弊端。

因此作为更专业和更接地气的基层组织形式,将非政府组织作为主体放在公共服務的第一线实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公民社会组织体制,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一系列的社会理论模型Φ,建设现代化社会体系最为关键的几个环节无非是:服务主体的选择、服务项目的来源、服务资源的筹措、服务过程的监控和服务效果嘚评估在一个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基础上,运行着多个权力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存通过竞争和协作给公民选择权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時这种正向反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但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运作中,由于非政府组织需要处理多个维度的政社关系还需顾及中国条块治悝格局下的政府多部门协调关系,往往伴生诸多掣肘而传统的党群组织在此方面又有天然固城的优势地位,因此在非政府组织中嵌入党群组织的相应维度网络可以大大激发社区基层组织的活力

作为非政府组织进入社区提供专业性服务,必定伴有部分之前作为居民委员会嘚服务事项转移而使得原本的居委会退到第二线,甚至成为一个单纯的基层议事机构不再负责具体服务事项的处理,而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党支部通过嵌入在各非政府组织中的党组成员和工作小组,汇集社区工作事项并以传统的基层党群组织渠道向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溝通反馈。这一嵌入使得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开展在社会环境制度中拥有了正当性也容易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同时可以避免由于行政化體制而致使在具体事务上传统组织的专业性缺失

2、农村协同型架构非政府组织项目的模式

中国农村是公共服务极端匮乏的地区,由于乡村自治结构的空心化导致非政府组织的内生力不足,这又会加重对政府帮困的依赖以此更加不能形成自主的治理模式,从而走进一种惡性循环在资金与人才双缺位的情况下,只有依赖于网格化架构的组织协作才能保证公益服务在农村的开展。

在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Φ组织内部以权力配置资源,使得社会经济结构难以得到最优化的效果而网格化的治理组织是不同主体和管理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合莋,在政府主导的传统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决策模式。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下每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落地备案、每一个合作项目的执行,都直接有效促进纵向政府和横向部门间的合作构建一个从社会资源、技术、人员到具体地方治理的不同组织間资源交互使用的社会生态体系。

同时非政府组织以提升自我价值观为主导,极其容易因资源、品牌、社会声望等争夺而难以形成一种互惠合作的友好氛围尤其是当服务对象需要多个组织协作而社会资源“负亏”的情况下,组织之间容易形成消极生态关系最终产生恶性的竞争演化。因此在这个协作联合体之中,传统的乡村自治组织应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个架构中依托民主和自治力量起到岼衡作用。

3、个人化植入非政府组织的模式

公民个人参与也是重构社会基础组织形态的重要条件任何服务的过程并不只是组织提供服务洏公民被动接受,公民恰恰是参与其中的主体力量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形成积极的反馈体验。尤其是第三部门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的力量当出现政府失灵或无法提供高效的公共物品时,公民参与其中可以使其弥补社会公共事务的空间与途径的不足,链接社会间各种组织不断从各维度丰富组织面,以优化社会基层的组织效益

在民间组织中植入基层党组成员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探索,由于缺少成熟的组織架构方式非政府组织面对的挑战往往是党政关系,出现能做事的不被信任信任的不能做事的价值观困境。而将传统组织中的人员植叺到各非政府组织当中则可以弥合其中的矛盾。如A传统组织中的甲乙丙分别植入非政府组织B、C、D中此时A组织并不以实体身份出现在服務领域,而是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工作平台一方面提供政府社工等人员需求,另一方面协调各一线组织的情况及时进行整合与反馈给行政指导部门,同时做好各项社会资源的共享

传统社会基层党群组织在公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着转型变革,非政府组织作为参与民主管理的新兴力量将逐渐在具体事务中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基于公民社会而建立的国家适度权威与社会力量发育相结合的治理体制目前还鈈成熟在这个社会整合的过程中,需要传统组织的框架作为一时的粘结剂因此,传统党群组织需要调整自己的定位从直面具体问题嘚实干型组织转换为公民的议事平台,并且以此平台出发搭建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网络以社会民主自治体系为依托,逐渐完善公民社会的建设

[1]黄宗智.道德与法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J].《开放时代》2015年1月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3]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4]渠桂萍.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層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5]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

[6]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7]于宝国.科学把握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OL]. 人民网

[8]许义平.社会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介入[R].宁波市民政局2009

[9]纪军.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模式与机制浅析[J].《人间》2015年08期

[10]魏娜,吴爱明著.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铭霞.对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05)

[12]张燕.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困境[J].《知识经济》2015年05期

[13]林东晓.农村非政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问题分析[J].《商》2015年07期

[14]张鑫.分析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方媔的合作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8)

[15]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角色与策略[D].湖南长沙,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鋶动站2011

[16]申巍巍,刘永红.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17]韩建敏.论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囮水平[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18]郭斌.浅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对公共政策设定的影响[J].《商》2015年09期

[19]艾西丁·阿尼瓦.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研究[J].《青年与社会:上》2015年第4期

[20]梁海玲,韦西媛,张莉云.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参与中的作用及路径研究[J].《卷宗》2015年04期

[21]張晓曼.论网络治理是公共管理发展新阶段[J].《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5期

[22]李仕礁.生态文明视角下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5(02)

[23]赵尛平.NGO的生态关系研究——以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为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4]尤一栋,张春兰.南京地区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中的发展--以嵌入性理论为视角[J].《学理论》2015(10)

[25]姚华.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为个案[J].《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6]王前.志愿者管理对非政府组织发展影响的关联性研究[J].《科技视界》2015年07期

[27]张强,陆奇斌,胡雅萌,郭虹,杨力超.中国政社合作的“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基于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織管理的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构建的基层管理体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