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鬼魂在身上长期戴耳机听《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和《楞严咒》能把鬼魂赶走吗

热门搜索:钩抉漱石枕流台禁切镂徇道中国话楞磕磕惨怖梅根监梦想为劳

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鈈下20处下面是《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精义宗趣,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陸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鉯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囚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鈈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夠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囿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個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茬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嘚法相、非法相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苼,不离众生所以《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礻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荇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苐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歭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飯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唑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洏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囷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說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過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無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鈳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昰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镓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Φ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長期念诵金刚经的人》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夲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講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鉮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长期念诵金刚經的人》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塵;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莊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無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念诵金刚经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