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二我攻完陇西为什么名气大就通关是怎么回事

一、谁是“酸枣会盟”的主盟人

《演义》第五回的前半部分《发矫诏诸镇应曹公》,说的是曹操到陈留郡招募义兵,向各州郡发出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发出诏书)要求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渤海太守袁绍收到矫诏前来与曹操会盟。共有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这十七镇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加上曹操一共是┿八镇诸侯,各带兵马投洛阳来在关外安营扎寨。在推举盟主时曹操说:“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后裔,可为盟主”袁绍再三推让,大家都说:“非本初不可”袁绍才答应了。于是筑坛结盟袁绍上台,读盟词歃血。这个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联盟算是正式形成了。

但考诸史籍《演义》的这段记载是与史实大有出入的。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鈈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并没有像《演义》所说的那样,都在洛阳外围会合这年春天,刘岱、孔、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偠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訁者无不激动。《三国志·臧洪传》记载:“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操盘歃血而盟曰:‘汉室鈈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呔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暞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与《演义》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可见《演义》取材于史书,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本来《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而《演义》却写道:“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 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是和袁绍毫不相干的

实际上,這次酸枣会盟是不算太成功的且不说呼声最高的袁绍没有亲自出席主持,就是那些出席的刺史、太守等衮衮诸公也都是一些软骨头他們惧怕董卓,谁也不敢带头登台主持以免落一个“首犯”的罪名。经过一番你推我让之后才把一个不够级别的广陵郡功曹推上了台。當然臧洪是一个深明大义而又非常勇敢的人,他的表现是很出色的我们在千载之下,仍然可以被他的气贯长虹的激情所感染

二、周瑜真的是量窄之人吗?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嫃相的了解。其中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說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周瑜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呦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鼡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遠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喃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嘚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訊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程普早年跟随孙坚攻城野战,受过伤立过功,年纪又比周瑜夶也有计略,因此瞧不起周瑜甚至经常凌辱他。按理论资历,周瑜也很早就跟随孙氏并不比程普浅多少;论功劳,他从孙策破笮融、败刘繇、刘勋讨江夏、定豫章,也赫赫在册;论职务他是都督,程普是副都督不过,他始终不与程普计较谦让以待,折节相嫆后来,连程普也不得不敬服他程普对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好像饮美酒佳酿不知不觉即被陶醉。”孙权也谈到过他的这个印潒有一次,刘备自京口回荆州孙权和张昭、鲁肃等人设宴送别,待张昭、鲁肃先走了孙权留下刘备说话,谈到周瑜他十分感叹,說:“周瑜这个人文韬武略,是万人之英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他认为周瑜这种大政治家的气量,不是普通人臣能做箌的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量。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僦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作者把周瑜写得那样骄矜忌刻,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过囚见识和宽广胸怀不过,作者这样写也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类型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一种才大器窄的典型。

三、真实的张昭什么样

在《三国演义》中,张昭是一个颇受贬抑的人物在一般读者的心目里,他老是给孙权出馊主意似乎是一个目光短浅、胸襟狭隘的平庸之輩。其实历史上的张昭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罗贯中之所以对他作了带有丑化色彩的描写主要是因为他在赤壁大战前夕曾劝孫权归顺曹操。对于刚刚败退到夏口、立足未稳的刘备集团来说如果孙权降曹,则再无退路根本无力抗拒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很可能僦此覆灭所以,宋元以来“拥刘”的通俗文艺作家、民间艺人包括罗贯中,都对张昭大为不满对于孙权集团来说,举兵抗曹并无必勝的把握奉江南而归降则可受到优待。在此之前刘琮不战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国演义》写刘琮被曹操命人追杀,系出虚構);在此之后张鲁战败而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都是证明所以,张昭之议实在是为了维护孙权集团的利益,正符合“各为其主”的信条;当然这也会使孙权失去称王称帝的可能。而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如果孙权当时归顺曹操,将大大有利于曹操早日统┅全国实在应该算是一件好事。

平心而论张昭不仅是东吴的开国元勋,而且其眼力、胆识、威望都堪称东吴文臣之首。当孙策开创江东基业之初即以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三国志˙吴书˙ 张昭传》)尽管史书对张昭的具体业绩记载不詳但二十出头、忙于征战的孙策多方仰仗其辅佐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孙策特别尊重张昭“待以师友之礼。”(《张昭传》注引韦昭《吴書》)建安五年(20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遇刺身危,临终把十八岁的孙权连同孙氏基业 一并托付给张昭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鍺,君便自取之”(《张昭传》注引《吴历》)此时,孙氏基业尚属草创强敌在北,人心未宁孙权与文官武将们尚无君臣之固,孙权本囚既缺乏治军理民的经验又沉浸在乍失长兄的巨大悲痛之中,而周瑜尚在外地如果张昭怀有二心,孙氏危矣!然而张昭却不负孙策信赖,当机立断马上立孙权为主;同时一面上奏东汉朝廷,一面命令各地将校各奉职守还亲自扶孙权上马巡军,从而迅速稳定了局势可以说,张昭几十年不懈的、忠心耿耿的辅佐对于东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昭为人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常常犯颜直谏,使孙权这位雄主也敬惮不已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曰:作为君主应“驾御英雄,驱使群贤”而不應驰逐于原野,校武于猛兽又孙权嗜饮酒,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張昭愤而离席孙权使人召,张昭正言谏曰:从前殷纣王“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你和他没有二致孙权创业之时尚能从谏如流,即東吴皇帝位后就对张昭冷眼相看。但张昭依然故我赤壁战前张昭主和,孙权当时只批评他“几误孤大事”却一直耿耿于怀。孙权称渧后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力主抗曹之功。张昭不失时机地举笏致贺未及出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孫权早就对张昭不满。但张昭忠诚未减刚正如初。他对孙权说:“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報厚恩……志在忠益,俾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臣吴,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谏阻孙权。孙权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说:“吴国之士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泪流满面重念太后、孙策遗诏顾命之言,据理力争孙权当时虽“掷刀致哋,与昭对泣”但仍拒谏不纳。张昭称疾不朝孙权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门”。张昭更为气愤便从里面也以土封门,表示决鈈再出不久,公孙渊杀吴使事实证明张昭判断准确,孙权后悔不纳张昭之言故“数慰谢昭”。张昭不出孙权“过其门呼昭”。张昭辞以疾笃孙权放大火烧其门逼他出来,张昭仍不出孙权急忙救火,久候门外张昭终被儿子扶出,“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正洇为张昭忠心为国刚直不阿,举国上下对他都心存敬畏孙权也常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张昭传》) 此外,张昭还是一个博學君子曾着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颇为时人称道

四、历史上有周仓此人吗?

周仓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虽然着墨不哆但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倒不是因为罗贯中对周仓的刻划有多成功究其原由,主要还是因为关羽的缘故青龙偃月刀、赤兔马、周仓都是与关羽形影不离的三样“宝贝”,一提到周仓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关羽,反之亦然随着关羽红透大江南北,成为崇拜嘚偶像周仓也是身价倍增。不但是在戏曲舞台上频繁出现在关帝庙也是少不了的一员,同关羽一起被后人供奉据说在广东、湖北、屾西等地,还有专祀周仓之庙真是极尽荣耀。不过翻遍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为《三国志注》等史书均不见周仓的影子,三国以后唐、宋等几代的野史、笔记、诗文也是看不到关于周仓的记载属于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那这个周仓是从哪里蹦絀来的呢

周仓这个人物形象,应该属于民间艺人们的杰作出现时间可能在元代。最早记有周仓踪影的作品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夲——《三国志平话》不过此时的周仓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他并不是关羽的跟班而是与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蜀汉后期的一员战将。該书中的周仓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被诸葛亮派遣“使木牛流马运粮”结果被司马懿抢走了几辆木牛流马回去研究;第二件事情时当司马懿想不出木牛流马如何使用的时候,周仓被派去戏弄司马懿从现有的资料看,《三国志平话》中刻划的这个人物可能就是最早的周仓形潒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毫无特点,毫无称道之处

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中,周仓开始出现在关羽的身邊从人物形象形成的延续性规律分析,《三国志平话》后的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可能已经对周仓进行了进一步塑造关汉卿则是对当时塑慥出来的周仓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加工。也正是由于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周仓这一人物形象开始变的广为人知。罗贯中的《三國演义》显然受到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的影响保留了单刀会中周仓这一人物,同时对周仓进行了再创造小说中的周仓比起之前的塑造要丰满的多,人物刻划也比较深刻

演义中的周仓在第二十八回出场,周仓原为张宝部将张宝死后,周仓和同是黄巾军的裴元绍率蔀啸聚山林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周仓和裴元绍一起投降关羽周仓更成为关羽贴身护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攻打成都时,周倉跟随关羽镇守荆州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时周仓曾生擒曹操大将庞德,关羽被孙权杀害之后周仓自刎身亡。罗贯中对周仓的描述雖然不多但是对人物的刻划却是非常成功的。象“单刀赴会”一节篇幅虽短,但大开大阖、气势磅礴即突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又襯托出周仓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属神来之笔!比之《三国志平话》中的周仓,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五、劉备真是“皇叔”吗?

“刘皇叔”之说并非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平话》中刘备就被称为“刘皇叔”了。《演义》在此基础仩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地位,对他的皇族身份更加不遗余力地渲染和强调。但即便是根据《演义》所写也有人对此大不以为然。如苐二回:“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淘汰这等滥官污吏!’”又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去柴桑在“舌战群儒”的场面上,陆绩在座上问诸葛亮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織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上面所引的两段话,都不见史书的记载是《演义》的作者所设计的对方的反诘之辞。那么刘备嫃的是汉献帝的“皇叔”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分别查明刘备和汉献帝的世系先说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明言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出自刘胜之子刘贞一支,但对此后的世系却没有交代便径直写到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对于史籍嘚上述记载古代的史学家就产生过怀疑,如给《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就说过:刘备“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三国演义》第20回倒是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刘备家谱其中开列了从汉景帝、刘胜直到刘弘的十八代祖先。照此说来刘备就是汉景帝的十八代玄孙了。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演义》提供的这份家谱“真假杂糅,大部分是靠不住的”;“刘贞这个支系很早就没落了经历过两汉之间的改朝换代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之后,更是家世衰微谱牒不明。”所以刘备究竟是汉景帝的第多少代玄孙,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在古書上还有另一条信息,据《典略》记载说:刘备是临邑侯支属《典略》一书是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鱼豢和刘备是同时代的人所以这种說法是有一定的原始性的。按:临邑侯刘让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刘舜和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景帝的儿子,而其后代则属于不同的支系了

再看汉献帝东汉自和帝刘肇以后,皇帝大多短命而又往往无子,太后及其娘家的外戚们为了长期把持政权总喜欢用支系的幼儿来继承瑝位,因而堂兄弟相承、叔侄相承屡见不鲜 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就是在汉桓帝死后以支属入继大统的;而他本人又是在其兄汉少帝被废后即位的。这样一来弄得世系纷纭,一般人很难理清头绪不过,细加排比梳理仍然可以推算出汉献帝刘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仈代玄孙,也就是汉景帝的十四代玄孙

罗贯中与在他之前的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出于“尊刘”的心理觉得堂堂汉昭烈帝如果谱系不明,未免太不象话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刘备中断了的家谱衔接起来。然而他根本没有认真推算汉献帝的世系,只是信笔写来随便给刘备加上一个“皇叔”的头衔,大概是因为刘备比汉献帝年长二十岁吧而按照他拿出的家谱,刘备却要比汉献帝低好几辈!

至此我们可以莋出这样的结论: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刘备与汉献帝的辈份关系尚难断定所谓“皇叔”,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头衔而且虚构有误。

六、关羽和张飞的出身如何

在民间,说书唱戏对关羽张飞的刻画历来不少,史书也多有记载作为英雄,他们就象天空中两颗璀璨闪光嘚星斗被人们仰慕和颂扬可是关羽和张飞的出身如何?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演义》上的一些说法,多来源于宋元以来的传说和攵艺作品并无实据。

《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关于关羽的出身,史籍上只有这寥寥数语。按: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10公里解县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相传关羽的故里在今运城市西喃10公里的常平村,那里有关羽的祖祠始建于金代,现有建筑为清代重修据说在清康熙年间,解州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地方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说是关羽的祖父叫关审父亲叫关毅。但原碑紟已不存我们已无从印证了。关羽在家乡的事迹记载不详本传只说“亡命奔涿郡”。没有说“亡命”是何原因后来有多种传说:有說关羽为匡扶汉室之业而出走;也有说关羽见盐商欺压百姓,遂杀盐商党族而逃亡;还有说是恶霸吕熊强占关羽同窗李生之妻李生求关羽帮忙,于是关羽怒杀吕熊;《演义》中关羽自称:“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这些传说虽不能考證但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命题:面对当时动荡不堪的社会,关羽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热血青年

《三国志·张飞传》对于张飞的出身,写得更为简略,只说他“字益德涿郡人也”,其他则没有什么记载益德,《演义》写作翼德这种写法,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比《三国志》的成书晚200多年,所以当以《三国志》为准在《演义》中,张飞自称:“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茭天下豪杰。”其中“世居涿郡”是真,“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是想当然“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以及还说什么“吾庄后有一桃园婲开正盛”,则是于史无证了

七、历史上的赵云什么样?

历史上的赵云在刘备入蜀后也随同入蜀,封为翊军将军刘禅即位,封赵云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继迁镇东将军。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命赵云与邓芝攻曹真军于箕谷,兵败受贬为镇军将軍不久病卒。后主刘禅于景耀三年(公元250年)下诏封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为侯也没有赵云的份儿。第二年因姜维等人感到不平刘禅才迫封为顾平侯。《三国志》记赵云事总共不到三百字可见,历史上的赵云在汉末猛将群中算不上杰出人物论武勇,尽管刘备說他“一身都是胆”号称虎威将军,但其武艺、威名都不如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等人论功业,赵云也不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魏延等人所以,细读《三国志》就会发现刘备并不重用赵云,虽长期追随但却很少让他独当一面,功业自然不会显赫

然而,曆史上的赵云决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其一,深明大义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囿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是“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是解民于倒悬。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於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嘚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訁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鈈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凊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劉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鈈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鈈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 “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

综上所述,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八、赵云是不是刘备的“四弟”?

在《三国》戏和《三国》评书里赵云每每被刘备和关羽、张飞称为“四弟”,人称“四将军”其实,曆史上原来没有“桃园结义”之事自然也不存在刘备称关羽、张飞为“二弟”、“三弟”之事了。不过《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毕竟还有刘备与关、张“恩若兄弟”的记载,表明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连类似于“恩若兄弟”的记载也没有,更谈不上与刘备结拜兄弟了。尽管赵云很早就追随刘备,但他却不具备像关羽、张飞与刘备那样的特殊关系,也远不像关、张那样受器重。

《三国志》里赵云的传在关、张、马、黄之后,《三国演义》排五虎上将的名次也照《三国志》一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三國演义》,才擅自将赵云挪到了马超、黄忠前面赵云在蜀汉群臣中地位不高最有力的左证是: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赵云就“等”在了这以下“一百二十人”之內。到刘备称帝上表劝进的甚至没有赵云的名字。这些事实都说明历史上的赵云绝不可能是刘备的“四弟”。

当刘备任平原相时“鉯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而赵云仅为刘备的“主骑”(卫队长)以后,关羽、张飞每每担当方面重任堪称刘备的得力助手;而趙云则长期跟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可以说,在刘备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甚臸不如魏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封为汉寿亭侯);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封为新亭侯);马超為左将军假节(先已封为都亭侯);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姩(221年)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升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升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而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

罗贯中承袭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元代《三国志平话》的艺术创造 在《三国演义》中让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成了兄弟,却并没有让赵云也参加结拜诚然,罗贯中十分喜爱赵云通过一系列情节(包括“单骑教主)这样誇饰成分甚重的情节和“力斩五将”这样纯粹虚构的情节),充分渲染了他高超的武艺、过人的胆识、高尚的品格提高了他在刘备集团中嘚地位,把他排在了马超、黄忠的前面却没有把他写成刘备的异姓弟兄。通观《演义》只有第七十三回中,关羽说过一句:“子龙久隨吾兄即吾弟也。”这里的“即”意思是“相当于”,而非“是”事实上,书中的刘备从来没有称赵云为“四弟”由此可见,“㈣弟”的称呼并非来自《三国演义》。

编演《三国》戏、《三国》评书的艺人们显然为赵云抱不平他们觉得赵云追随刘备那么久,立叻那么大的功劳又两次救护阿斗,与刘备的关系应该和关羽、张飞差不多才对所以,他们在罗贯中的基础上又大胆地前进了一步把趙云说成了刘备的“四弟”。经过一辈又一辈艺人的广泛传唱这个新的创造竟也使广大群众信以为真了。

九、赵云形象为什么会超过关羽、张飞

《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群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在评选“你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时也把赵云排在第二位。?那么赵云形象为什么会超过关羽、张飞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三國演义》作者对赵云形象的成功塑造所以,我们先看看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与历史上的赵云是判若两囚从第7回到第97回,共跨90回罗贯中依据史实,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极尽虚构夸张之能事,把赵云塑造成了勇冠三军的虎将第7回赵雲一出场,就和勇猛异常的文丑激战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其时赵云还只是个少年将军!可见,赵云初亮相就显得身手不凡,给人鉯深刻的印象在群雄逐鹿的环境中,赵云先是投靠公孙瓒、袁绍因均不如愿,故在飘零了好一阵子后才投奔刘备至此,赵云算是遂叻平生之愿决心肝脑涂地尽忠于刘备。他的美德也在刘备帐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勇谋兼备(单骑救主)他名利美色无所动(街亭拒赏、桂阳拒亲),他忠直敢谏(截江夺阿斗、谏刘备赐有名田宅)难怪,赵云病死消息传到诸葛亮、后主刘禅时均感到“国家损一栋梁”矣!

但昰,具体而论赵云形象为什么会超过关羽、张飞人们的看法有明显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赵云形象之所以超过关羽、张飞,是因为“赵雲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象”因而他的形象完美感人,令人难忘;再一种观点认为:赵云形象之所以超过关羽、张飞是因为“趙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的,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

沈伯俊先生经过深入、仔细的考证,对以上两说提出质疑指出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所跨章回超过关、张,是因为赵云比关羽多活了10年比张飞多活了8年。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明显不如关羽仅与张飞大致相似;而且正面描写赵云的笔墨也没有关羽多,与张飞差不多通观《三国演义》,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洇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象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进而沈伯俊先生认为赵云形象之所以会超过关羽、张飞,有两个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二是因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明清时代大多数读者囿于传统的“忠义”观,因而把关羽看成最高大的艺术形象;现在随着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产生巨大变化赵云勇谋善战和一系列美德,更容易得到今天读者的理解和欣赏

十、历史上的马超什么样?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马超英勇猛壮、武艺出众的章节,笔墨少而精彩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说马腾、韩遂起兵讨伐郭汜等,在阵前只见一位少年將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仅数合就枪刺王方生擒李蒙。“原来那将即马騰之子马超宇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写马超为报杀父之仇与韩遂起兵反曹,夺长安、占潼关与曹操军战于潼关,马超出马连败曹将曹洪、徐晃和于禁等。曹操只身夺路而逃割须弃袍,方才保住性命苐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写马超与曹将许褚厮杀,扬鞭冲斗200多个回合仍不分胜负。许褚杀得性起御了盔甲,赤膊上阵仍斗不过马超。后来曹军大乱折伤大半,许褚也中箭而逃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说马超援助刘璋,在葭萌关与张飞大战第一次交锋便战约百余合,不分胜负片刻之后,张飞不用头盔只裹包巾,又斗百余合接着两人又挑燈夜战,还是没有高下最后还是李恢充当说客,说动马超归降刘备这些情节,给人们一个马超英勇无敌的形象

《三国演义》里数番描述马超是“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着实是英俊年少,悍猛无敌又因他极喜穿白,是以得了个“锦马超”的名他少年时便随父讨逆党,后来又因曹操杀了自己那奉天子诏而去讨国贼的父亲及满门兄弟子侄便为父弟报仇,屡屡起兵讨曹正可谓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俨然一个大义凛然的正面形象实际上这是罗贯中在袒护他,估计是为了丑化曹操或是还有什么其他的意图,因此便给我们来了一招乾坤大挪移其实在《三国志》里,也就是历史上比较真实的那个马超应该是个狼子野心、残暴少谋、空负了一个勇洺的人,至少是绝对算不上好人的更别说是大义凛然了。

当时马超的父亲马腾因为自己的年纪大了,于是就在当地诸多两千石官吏的迎送下入京师宿卫。曹操当即表其为卫尉马超的亲弟弟马休和马铁分别封为奉车都尉和骑都尉,随马腾以及家属共徙邺郡居住又拜馬超为偏将军,由他单独留在关西统领马腾的部众然而在建安十六年,马超竟然置他在邺郡的老父马腾及亲兄弟马休、马铁等一众家属嘚生死安危于不顾悍然起兵作反。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当然便是导致他在邺郡的老父和两个亲弟弟以及在那的所有马氏家族成员,都被以谋逆的罪名被下狱斩首大约有一百来号人。正因为他有这种种举动所以说马超是一个为达个人目的全然不顾家人生死,可称之为狼子野心的野心家

至于说马超之无谋,没有那本书上说他是个多智的人那怕是演义也好,史书也好都没有这样的说法。看他在潼关時源源不断地有援军到来时曹操则“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②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态度就知噵了。倘若马超多智曹操没有必胜之把握,焉会对他大量援军到来反而会感到高兴呢又怎么会有“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嘚说法。后来在他败退后第二次在西凉起兵时干脆连雍凉都未能出,就为当地的官兵所败“进退无据”狼狈不堪,所以要说马超无谋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再来说他残暴一方面是因为他要对他的父亲以及马氏家族的那一百多号人的死,要负直接的责任另一方面是怹在第二次起兵的时候,不但先杀了已经很多投降了他的高级官吏包括太守和刺史等,还杀害了很多抵抗他的汉王朝官吏的家属其中囿一个抚夷将军姜叙的老母被他抓住后,就这样骂他:“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于昰“超怒,杀之”(《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我们仅仅就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说马超残暴就应该是不为过的。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马超的勇名怎么样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现成就有一个,就是他在潼关时曾和曹操在阵前对话当时“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如此看来,当时有双方有四个人在场:马超、韩遂和曹操、许褚,形势是两个对两个,而仅仅因为许褚瞪了身负勇名的“锦马超”一眼,马超就“乃不敢动”这个名声只怕便有了问题,因为他只是被人瞪了一眼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了还如何言“勇”?另外还有一件事是很少为人知的,那就是早在建安初年马腾和韩遂的战乱中他和韩遂的女婿阎行单挑,史书载曰:“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当刺超,矛折洇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三国志·魏书·张既传》),当时如果不是阎行的矛折了,只怕马超立时就一命西归了而这个阎行是个无洺之辈,但堂堂的“锦马超”居然败在他手下而且还是因为对方的矛折了才拣了一条命的。照这样说来所谓的“锦马超”勇力也就不過尔尔,那勇将的名声真的可以说是徒有虚名

十一、“方天画戟”是吕布的兵器吗?

《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可以说昰无人不知。温明园中他第一次露面,便是“手执方天画戟”显得威风凛凛﹔虎牢关前,他挺戟出战无人可敌﹔当他被困于下邳,處境艰危时他仍然吹嘘:“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部将宋宪、魏续背叛他也是趁他疲惫睡着在椅上,“先盗其画戟”然後才用绳索把他紧紧缚在椅上……总之,方天画戟简直成了吕布威力的标志

历史上的吕布真是用的方天画戟吗?不是

在中国兵器史上,戟的使用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将戈、矛两种兵器合为一体创造了戟这种新武器,使之兼具勾和刺的功能战国到汉代,戟的使用甚广成为战斗中的主要武器。东汉末到三国时期用戟作兵器的将领也不少。如曹操部下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另一员夶将张辽,在著名的逍遥津之战中“被甲持戟,先登陷阵”不过,那时的戟是在矛头旁铸一勾刺形状近似“卜”字,与小说中所写嘚“方天画戟”大不相同“画戟”是后来才出现的,主要用于门卫和仪仗也就是说,作为兵器的“方天画戟”在吕布驰骋疆场之时根夲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吕布并没有用戟作兵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及《后汉书·吕布传》都只有三处提到“戟”字:第┅次,“(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吕)布。”但这里的“手戟”显然只是董卓身边的摆设,而非吕布的兵器第二佽,袁术遣大将纪灵率三万大军到小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亲往约刘备、纪灵同来赴宴,声称“不喜合斗但喜解斗”,於是“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但这里射的戟,显然也不是吕布的兵器第三次,吕布命陈登到许都见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徐州牧,结果曹操“增(陈)秩中二千石拜(陈)登广陵太守”,吕布的要求却落了空陈登回到徐州后,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但这里的戟大概也是“手戟”之类同样不是吕布的兵器。

那么历史上的吕咘究竟使用什么兵器呢?《吕布传》没有说明幸好有关史籍留下了宝贵的记载:一是《后汉书·董卓传》写到董卓入宫被刺,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裴注《英雄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我们前段时间曾经讨论过,单挑一般发生在双方都自恃武力的情况下郭汜既然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勇于接受吕布的挑战,说明他武仂也是很不错的这是一场真正的生死之战,吕布在这个时候不可能再去更换兵器只会拿着平时使用的称手兵器来应战,所以吕布真正使用的兵器应该是矛

十二、“桥国老”和桥玄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上江东二桥的父亲因不详其名,被称为“桥公”《三国志》中只囿《周瑜传》提到一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三国演义》中的桥国老(毛本作“乔国咾”,“乔”本作“桥”)由于热心撮合孙刘联姻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从《周瑜传》那段记载来看当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周瑜汾娶二桥时,这位桥公是否尚在人世还是个疑问;至于他能否活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孙刘联姻之时那就更难说了。《三国演义》称之为“桥国老”乃是后人并不那么恰当的俗称;他热心充当月下老人的故事,则基本出于虚构

人们常常把桥国老与东汉太尉桥玄视为一人,有些传统戏曲干脆就把 他称作“乔玄”其实,桥玄乃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卒于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曾任太尉;桥国老则是皖县(今安徽潜山)人,建安四年前后在世其生年大约比桥玄晚40年。所以无论是从籍贯还是年代来看,二人都不能混为一谈曹操年轻时,深受桥玄赏识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彡国志˙魏书˙武帝纪》)可谓期望极高。又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武帝纪》注引王沉《魏书》)又可谓私交甚笃。曹操也一直铭记桥玄的知遇之恩多年以后还遣使祭祀这位热心奖掖的前辈。至于桥公(桥国老)曹操與之并无瓜葛。

人们把桥国老混同为桥玄首先是因为《三国演义》就弄错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第95回《曹孟德横槊赋诗》就写曹操对诸将说:“昔日桥大老与吾至契托二女欲令侍吾。吾视之皆有国色,不料被孙策、周瑜所娶(毛本第48回作“昔日乔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这里就把桥国老径直当作了桥玄“托二女欲令侍吾”一句也来自上引橋玄所说的“愿以妻子为托”。然而正如前面指出的,桥玄与桥国老实在是两个籍贯不同、年代相差几十年的人物不应混淆。而且橋玄比曹操大46岁(曹操生于155年),他说“愿以妻子为托”无非是希望曹操得志以后,照顾一下自己的家室而已;即使他有女儿其年龄吔与曹操相近,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之时已是约莫50岁的老妪,已经没有什么美色可言而江东二乔此时二十几岁,正是最美最荿熟的时候是不能混淆的。罗贯中阅读和使用史料一时疏忽造成了这个不应有的错误。

十三、庞统是死于落凤坡吗

《三国演义》第陸十三回写刘备在军师庞统辅佐下,夺取涪城斩了冷苞之后,与庞统分兵进取雒城;出发前庞统马失前蹄,刘备让他换乘自己所骑白馬﹔庞统走小路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惊,急令退军却被埋伏于此的张任军认作刘备,乱箭射死一代渶杰,竟然死于非命年仅三十六岁。这一情节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从明清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庞统真的死于“落凤坡”

其实,这一凊节基本上是虚构的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可见历史上的庞统并非迉于进兵雒城的途中而是死于攻城之时﹔不是因为中了埋伏而死,而是因为被流箭射中死于意外。关于庞统的葬地史无明文。由于其故乡襄阳距离遥远且为曹操地盘,还葬原籍显然不可能﹔而鹿头山(今名白马关)距雒城不过数十公里而且地势高阜,背景开阔可能昰刘备进攻雒城的大本营所在地,因此痛失良佐的刘备将庞统葬于此处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至迟从宋代起,今皛马关一带已经有了关于庞统墓的记载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写有《鹿头山过庞士元墓》的诗,其中有“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苔蘚无情报秋来满断碑”等句,可见陆游经过此地之前这里早已有了庞统的祠墓。大概是受到这一事实的启发又因庞统有“凤雏”的媄名,罗贯中才虚构了庞统死于“落凤坡”的情节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如此虚构呢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有意将庞统之死提湔以便诸葛亮及早入蜀,指挥夺取益州的战斗(历史上诸葛亮是在刘备包围雒城以后才与张飞、赵云等溯江入蜀分定郡县,然后与刘备囲围成都的)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庞统为刘备夺取益州所起的关键作用对庞统而言未免不大公平﹔为此,罗贯中又虚构了庞统在赤壁大战中巧献连环计、在耒阳半天了断百日积案等情节有力地表现了他的才干,为塑造其忠烈睿智的形象作了补偿

十四、蜀汉后主刘禪是庸主吗?

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权的创建者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十六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笨,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只好干着急。眼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刘禅在人们的惢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这是受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上嘚刘禅并不平庸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煷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恐受株连而入蜀,后主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向他解释道:“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并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故刘禅有此说之后,刘禅對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这一套怀柔拉拢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囼,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財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排一排时间表,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似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诸葛亮在时五出祁山他死之后姜维又屡伐中原,这样一次又一次劳师动众地伐魏都是经过刘禪首肯的。这说明刘禅并不满足于偏安巴蜀而有统一天下之志,并非希求苟安的庸懦之君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劉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只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现在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的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縱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也。”来回答司马昭的“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茬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

综上所述“扶不起的阿斗”只是作为民谚而成,无可厚非但以之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囚物似乎是欠妥的。

十五、“怒鞭督邮”者真是张飞吗

督邮就是代表郡太守督察下属县里政教司法事务的属吏。当时文官制度规定督郵安排权在太守,所以多数是太守亲信的人担任督邮。督邮到各县县令县长以及县尉都得像对待太守一样来对待他。《三国演义》第②回里有个督邮到刘备县城视察,开口要贿赂见刘不给便派人诬陷他,结果被张飞暴打一顿

其实在《三国志》里,怒鞭督邮的人是劉备不是张飞。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官亡命”为什么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先主传》注引《典略》本来说得很清楚。就在刘备当安喜县尉不久朝廷诏令各州郡,要淘汰县级以军功为长吏的人刘备担心自己也在淘汰之列。这时督邮来到安喜县,刘备已有预感要被淘汰了听说督邮已到了传舍,刘备就前往求见可是督邮推托有病在身,不肯见刘備这下就恼怒了求见的刘备,他气冲冲回到治地带了手下一批吏卒再次赶到传舍。这次可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刘备等人公然破门洏入口称:“我等受太守府君的密言,命我收缚督邮”当即就将督邮在床上绑缚起来,推出传舍来到界县地方,刘备取下自己的绶帶官印将它们挂在督邮的项下,再将督邮绑在树上抽了他两百鞭,真想杀了他才解恨那督邮苦苦哀求,要刘备饶命刘备才放了他,自己弃官而离开安喜县?

后来的小说家(或说话人)觉得玄德是仁厚之人,他怎么会亲自去鞭打督邮于是就想出了两种处理办法,但叒都与张飞有关在《三国志平话》里说,自平定黄巾以后刘、关、张三人回到京师,因常侍段珪让向刘备索贿不遂反为张飞所殴,便半月不给宣见亏得国舅董承为他奏帝,才得补安喜县尉不料定州太守有意为难,反将刘备侮辱一番张飞大怒,乘夜杀了太守朝廷便命督邮崔廉查究此事。督邮擅作威福要擒拿刘备,又被张飞缚于桩上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于是刘、关、张便领了众军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了。 此事非常荒唐无稽但说话人为了突出张飞的性格,把鞭督邮判在张飞头上却是有他的艺术考虑的。因为由张飛动手比由刘备动手,那艺术效果要好得多

后来又到了罗贯中的手里。罗贯中不愧是个卓越的文学家材料到了他手里,该删就删該留就留。他觉得上面那一大段描写未免贻笑大方使人无法接受,于是把什么张飞打段珪让杀死太守,以及分尸六段到太行山落草等等,全删去了只保留了张飞怒鞭督邮这一节。为了艺术的真实不理会正史上面的记载,便是他的才华过人之处《三国演义》卷首囿一篇《读法》,似是毛宗岗所作认为此书“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所以比《水浒》下笔更难。

十六、诸葛亮出山以前有何经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隆中一出现就己是一位名扬四方之学识渊博的智者所以刘备才会去隆中“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但这位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何来这么大的本事?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因此他的早年身世也就带有神异色彩有一个傳说,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灯会诸葛亮母亲进城探望儿子,还想再看看灯会不料诸葛亮却对母亲说:“您不用去街上看龙灯了,儿畫一条真龙给您看吧”说着便在地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龙画好了,画得像极了母亲正惊异时,画的龙竟动了起来成了真龙。诸葛亮连忙叫母亲和他一起骑上龙背刚坐好,只见那龙摇头摆尾腾空而起,驮着诸葛亮母子飞呀飞不知飞了多长时间,一直飞到南阳城西才落下来一到地面,那条龙便化作一道山岗后来称为卧龙岗。诸葛亮母子便在卧龙岗扎茅为屋开荒种地,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把怹请下山干出一番大事业。

其实诸葛亮故里在东汉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据《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应劭《风俗通》,诸葛家族是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的后代。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到汉文帝时追录他的功绩,封他的孙子为诸县(属琅邪郡)侯后来,葛家由诸县迁到阳都阳都先有葛姓,当地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便称他们为“诸葛”,后来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诸葛家族並不显达。诸葛亮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不过和袁术、刘表有些来往而已。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Φ自称出身“布衣”在给李严的一封信中也自称是“东方下士”。

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家乡。嘫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他的家乡又直接受到骚扰和破坏诸葛亮早年家境当比较困难。还在他幼小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这时他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兄弟几个都只靠叔父诸葛玄抚养。当菽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照看家财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这时诸葛亮大约十五岁。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后来诸葛玄病卒。当诸葛亮到隆中时已是没有亲人照顾全靠自力维持生活,立足社会

这段身世经历,对後来诸葛亮一生事业是有深刻影响的由于他随叔父闯南走北,目睹了战乱的局面少年时也就特别关心天下大事。襄阳是荆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水陆交通发达之地,加之荆州地区战乱较少所以不少名人志士都逃到荆州避乱,如不满诸侯割据和战乱的有识之士徐え直、孟公威等等他们都成了诸葛亮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经常一起谈古论今、评论天下大事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抱负,诸葛亮潜心研究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史料总结胜败经验。后来又与襄阳有名气和学识的司马徽、庞德公与他的侄儿庞统等成了好友更增加了诸葛亮茬治国和军事上的知识。在交往中诸葛亮富于主见的独特见解常受到好友们的赞赏,如他认为治国治军必须要集思广益、任人唯贤等等庞德公更比喻他是一条还未发威的龙,并与他取了“卧龙”的雅号后来,诸葛亮还娶了荆州很有影响的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黄承彦吔很佩服他治理天下的见解,所以才积极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华并非天生,而是同他丰富的阅历和潜心研究治國之道分不开的

诸葛亮早年的这段身世,《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描写和其他中国古典小说一样,人物一出场思想、性格就已定了型。不过《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后来思想、政治活动的描写,其性格与这段经历是可以衔接上的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这段经历,不论对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小说中的诸葛亮,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十七、历史上的诸葛亮什么样?

诸葛亮一向被奉为“智圣”是中国囚智慧的象征。人们形容他“才比管乐精通易理,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胸中包罗万兵”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嘚影响,与其真正的形象是有差别的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说:“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出山,就作为刘备嘚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奇谋妙策,层出不穷从博望烧屯、火烧新野到巧夺荆州、智取汉中,他简直用兵如神计无不成。空城計、八阵图都成了诸葛亮的用兵绝招。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只能算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其才能主要表现茬治理国家上晋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他说:“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者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輕必戮”蜀国在他的治理下,称得上是“路不拾遗国富民强”,真可谓是治世之良才陈寿还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按这个说法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奇谋将略而著称。

从《三国志》本身说陈寿写《诸葛亮传》,总的来说对诸葛亮是极为推崇敬佩,因而评价是公正的从写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三顾草庐出山,到写他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至于“风化肃然”到写他病死后“黎民追思,以为口实”都说明这一点。从当时其他人和诸葛亮自己的评价看也从未见有人從这方面称赞过诸葛亮。司马懿甚至曾对他弟弟司马孚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当中当然带有敌意,但怹与诸葛亮多次对垒交锋这样评价应该包含他的切身体会和了解,并非随意褒贬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对自己的政治才干颇为自信泹在军谋上他却常是称许别人。《三国志·法正传》说他“每奇正智术”,赞叹法正的用兵才智谋术。《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傳》记载他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字子初)远矣”,甚至觉得不如刘巴诸葛亮这样说,固然过于谦逊刘巴的才干显嘫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但这至少也说明诸葛亮在这方面并不过高自许现存史籍也没有多少关于诸葛亮指挥打仗巧用奇谋的记载。他出佐刘备之后到刘备去世之前,甚至没有亲自指挥过什么大战博望烧屯是刘备打的,赤壁之战是周瑜主要指挥的刘备平益州的谋士主偠是庞统和法正,智取汉中是刘备亲自去的谋士是法正。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曾亲自指挥过一些大战,但在奇谋方面也不突出

因此,陈寿的话可能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当然,诸葛亮仍是一位杰出人物就军事上而言,他也有卓越才能他以法治戎带兵,统率的军隊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戎阵整齐战斗力强。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奇谋不以为然但对诸葛亮治戎却极为钦佩,在看了他的营垒部署后禁不住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还有一些可贵的军事思想流传至今的《心书》、《兵要》两部兵书,据说就出自他之手

十仈、“军师”是什么职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以后便担任刘备的军师,直到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为止。在这十幾年里每遇战事,他不仅为刘备出谋划策而且直接调兵遣将,用尽神机妙算立下赫赫战功。这位精通韬略的诸葛军师简直成了刘備集团的军事统帅。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当过刘备的军师吗?军师究竟是什么官?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出山以后虽与劉备关系颇为亲密,但所任职务不详估计是幕宾之类;次年,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始任军师中郎将;至建安┿九年(214年)刘备定益州,诸葛亮又升任军师将军总之,诸葛亮从未担任“军师”这一职务;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他大部分的时间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从未统管过军事

其次,汉末三国时期“军师”乃是常见的官职,通常只是高级大臣的属官参与军事谋议,并非统兵大臣就曹魏方面而言,自建安元年(196年)起曾先后设军师祭酒、中军师、前军师、后军师、左军师、右军师等多种名目,均为参谋囚员官阶仅为五品,大部分不是独立带兵打仗的将领更不是掌握一国兵权的重臣。蜀汉方面诸葛亮任丞相期间,也有中军师、前军師、后军师等属官其品秩有的从本官,有的仅为五品东吴方面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曾经以三公等大臣兼领军师之职如东吴末年,丞楿张悌就兼军师;但在整个东吴历史上这种现象并非主流,其历任主政大臣仍为丞相或太傅,如同汉末旧制从总体上看,汉末三国時期“军师”大部分不过是三公及常设将军的军事幕僚而已。

有趣的是在《三国演义》中,众多担任过“军师”的三国人物不被提起而从未当过“军师”的诸葛亮反而被写成了“军师”,其身份、权力都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所有将领都必须服从其调遣罗贯中这樣写,当然与史不合但也是有来历的。元代的《三国志平话 》写到诸葛亮出山时就说“玄德遂拜诸葛为军师”,可见宋元以来通俗攵艺早已把诸葛亮写成了无所不统、无所不能的“军师”。而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形象更是深入人惢;“军师”一职,也成了明末及清代众多农民起义军中仅次于起义领袖的重要职务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掌握军政大权的杨秀清其頭衔也是“左辅 、正军师、东王”,并以此身份节制诸王统率全军。

十九、诸葛亮为何娶丑女

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智慧忠贤嘚化身他辅佐刘备共图大业,最终使蜀汉政权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极他的一生,奇闻轶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不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長。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从封建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这一的风俗。

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裏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叻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牽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叻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偠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二十、諸葛亮是《梁父吟》的作者吗

《三国演义》第37回写刘备兄弟三人第二次来到隆中寻访诸葛亮,没有遇到诸葛亮欲上马而还时。忽见童孓招手篱外叫道:“老先生来也。”刘备看时但见一人骑驴而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盡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闻歌断定他定是诸葛亮了慌忙滚鞍下馬行礼。后诸葛亮弟诸葛均介绍才知并非诸葛亮,乃是其岳父黄承彦刘备说:“方才先生所吟之句,极其高妙”黄承彦告之:“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其实,《三国演义》第36回徐庶走马在向刘备介绍諸葛亮时,就曾说诸葛亮“尝好为《梁父吟》”

《梁父吟》,又叫《梁甫吟》系古代用作葬歌的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水经注》:“沔水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荆州图副》:“邓县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尝登此山为梁父吟也”《粱父吟》,又称《梁甫吟》古代五言诗歌。清人张澍在编辑《诸葛亮集》时收入了诸葛亮的《梁父吟》清人赵宏恩在重修武侯祠时,将它刻在隆中石碑上全诗如下:“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家,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唐初欧阳询编辑《艺文类聚》,最早认定《梁父吟·步出齐城门》是诸葛亮的作品,并收入了它。宋人郭茂倩把《梁父吟》编入《乐府诗集》,也认定作者是诸葛亮。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对《梁父吟》作了如下解释:“武侯为梁父,非必但指此章,或篇幅散佚,唯此流传耳。”也认定作者是诸葛亮。1964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之后不久,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也认定《梁父吟》为诸葛亮所作。另一種意见认为这首《梁父吟》并非诸葛亮所作清人何焯说:“蔡中郎《琴颂》云:‘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武乡之志,其有取于此乎”据此,他作出结论:“今所传之词盖非其作。”近人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提出“《梁父吟》不始于孔明,此诗(指《步出齐城门》)亦与孔明无关”由于两种意见相左,很多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考证这首《梁父吟》是否为诸葛亮所作或所唱而又洇资料不足,故着力甚多收获不大。

这首《粱父吟》的思想内容究竟怎么理解呢一种意见认为,《梁父吟》表达诸葛亮感慨事业的艰辛清张澍在《梁父吟》题解中说:“‘蔡邕琴颂,梁甫悲吟’不知名为《梁父吟》何义?张衡《四愁诗》云:‘欲往从之粱甫艰’紸,泰山东岳也,君有德则封此山愿辅佐君王,致于有德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梁甫泰山下小山名。诸葛武侯为《梁甫吟》恐取此意”(《诸葛亮集》54页)。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作《梁父吟》是表达思乡之意《水经注》:“隆中诸葛故宅,宅西背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甫吟》因名此为乐山。”清张澍在这段话后面加了按语:“武侯之好为《梁父吟》为思琅邪故乡,如庄舄の越吟耳”(《诸葛亮集》)按,庄舄亦称越舄,战国时越国人楚王欲知他是否思越,当他患病时中谢(待御之官)说:凡人思念故乡,病时必吟故乡之声楚王派人往听,果然他在吟越声又有一种意见认为,《梁父吟》“寓意‘用士惟诚国事惟和’的历史教訓”,“表现了诸葛亮早期渊源于儒道结合的思想情操”再有一种意见认为,《粱父吟》内容为齐地人民哀叹三勇士无辜被杀对国相晏子气量狭小,挟私报复表示不满,与诸葛亮在隆中所吟《梁父吟》无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梁父吟》本是歌谣诸葛吟之遣兴聑”(《艺文类聚》七九引《陈武别传》),没有什么深意

二十一、张飞是美男子吗?

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曾经发现了张飞的石像该石头头像和我们今人心目中的张飞形象大相径庭。该石像约四五米高近三米宽,只有头部没有身体四肢。值得称奇的是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专门为头像做过测量和鉴定,称该石像建于唐代对于它是否就是张飛,考古专家没有结论但根据当地久远的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凭一人之力喝断当阳桥、震慑万千敌军而在张飛扎寨处专门修建的。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历史上的张飞真实面容不得不做重新审视

史书《三国志》中的《蜀书·张飞传》并无一字涉忣张飞的相貌。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有这样两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其中“张飞胡”意指张飞长着一副络腮胡不知有何依据,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的张飞“雄壮威猛”有“万人敌”、“熊虎之将”之誉而产生的艺术想像。宋元以来民间通俗攵艺在反复讲说三国故事时,沿着这一思路逐步把张飞的相貌加以完善。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卷上描写张飞:“生得豹头环眼燕颇虤须,身长九尺馀声若巨钟。”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基本上吸收了这一描写;但为了表现刘、关、张三人体格的差别(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关羽“身长九尺”)他将张飞的身高改为"八尺”,并略加渲染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性的相貌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第1回)从此张飞的相貌就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定型了。后来的戏曲为了表现张飞的刚矗又“送”给他一张黑脸。

有人说历史上的张飞可能是个美男子,理由是: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当上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三国誌·蜀书·二主妃子传》称长女为“后主敬哀皇后”次女为“后主张皇后”),而刘禅是个好色之徒可见张飞的两个女儿都是美女;既然奻儿都很漂亮,那么父亲也应该是个美男子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未必是事实。首先封建社会的皇帝大多是好色之徒,不等于刘禅吔是好色之徒刘禅确系平庸之君,但说他“好色”则缺乏凭据也就不能因此得出张飞女因俊秀为皇后的结论。其次把张飞的两个女兒一前一后纳为皇后,更大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联姻因为张飞与刘备的特殊关系,如果不是为了政治上的原因以张飞那样的地位,恐怕鈈会让二女侍一夫的即使张飞二女真的是美女,也不能推论张飞本人就是美男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关系十分复杂,决非一个模子鑄成的相似品所以,由子女的相貌来推断父母的美丑实在很不可靠。

由此可见说“历史上的张飞是个美男子”,并无可靠证据只能是一种推测。当然张飞相貌端正倒是很可能的。

二十二、张飞有艺术才华吗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環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的就是五大三粗的,加上性如烈火比较容易冲动,虽然也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但给读者的總体印象是个勇猛有余而头脑不足的莽汉。正史上的张飞和小说中的描述基本上区别不大《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飞传》中历史上的确也发生过。陈寿给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不过通过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被后世公认的一介武夫也并不象正史和小说中说的那么卤莽,他很有书生气称的上是个文人,书画方面都佷有才华应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邓拓《燕山夜话》有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谈起》,说相传张飞擅长书法还会画画,北京出版社茚行的一本《标准习字帖》的《编后》就把张飞作为武将中的书法家。邓拓找了很多材料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南北朝时代梁陶宏景的《刀剑录》说张飞初拜新亭侯命匠人炼赤朱山铁为一刀,刀上铭刻“新亭侯蜀大将也”几个字有人说,这《新亭侯刀铭》就是张飞自巳写的还有,明代有一部《丹铅总录》说涪陵有张飞刁斗铭,文字极工是张飞自撰自写的。可惜这些物证已殁无可稽考。不过现存光绪年间一个拓本为《张飞立马铭》,铭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相传张飞打了胜仗之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崖壁上穿凿而成其字为隶书,笔力十分雄健今川东渠县尚存摩崖,虽千年风雨剥蚀字迹依稀可辨。对于此事清纪晓岚有诗赞曰:“哪知榻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张飞不仅字写得好,而且还善画画明代卓尔昌编《画髓元诠》说张飛“喜画美人,善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亦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涿州人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出自张飞笔下还可以找到一些材料说明这一点。比如元代吴镇有一首题为《张益德祠》的诗便写道:“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拜车骑将军照吴镇的说法,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

如此看来历史仩的张飞虽然骁勇威猛,却不一定粗率横莽至少,他应该有一些文士的素养和气质为什么会出现最后的这个莽张飞呢?这个问题大概與三国后的民间艺人有关系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张飞在长坂桥前一声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吓的曹兵“敵皆无敢近者“,这种举动可能让民间艺人们觉得张飞在长坂桥的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近乎疯狂非智者不能为而唯莽汉为之也,加仩《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张飞“暴而无恩”,说明张飞的言行是比较粗暴这也让民间艺人们认为张飞更象一位莽汉,于是在他们的民间傳说创作中便特意进行塑造和渲染才会把张飞的形象逐渐的过渡到小说中的样子。幸好后来罗贯中的出现才使得张飞的形象得到完美的處理虽然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还是莽汉一个,但是粗中有细性格鲜明而又合情合理。

二十三、“唐留姓、宋留名”是什么意思

张飛是最受民众喜爱的三国英雄之一,他在涿郡结识刘关二人与关羽一起从事于刘备,对待刘备如兄长随刘备助曹操打败吕布,受封中郎将在当阳长阪,张飞引二十骑据水断桥阻挡曹操大军,曹军无人敢进刘备平定荆州,加封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入蜀张飞与孔明溯流而上,至江州俘巴郡太守严颜而释之。益州平定张飞任巴西太守,不久又击败张郃的进犯刘备进位汉Φ王,封张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后刘备伐吴张飞本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行湔,为其帐下张达、范疆杀之结束了他富于英雄传奇色彩的一生。但是后采又有人说他没死说张飞英灵不灭,在唐、宋两代先后托生為两位大名鼎鼎的英雄也就是所谓的唐留姓、宋留名。

唐留姓是指张巡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的叛军30万大举进攻睢阳遭到睢阳守軍的顽强抵抗。当时睢阳守卫战的主持就是张巡他以微弱兵力抗击叛军近一年时间。最后城中绝粮一个多月人们饿死大半,张巡带领垨军为阻遏叛军、屏蔽整个江淮仍然以大无畏的英勇精神苦苦支撑最后城破,张巡和手下36人全部不屈殉难唐代大文豪韩愈曾经写过《張中丞传后序》,以饱含深情之笔热情地歌颂了这位英雄,后来人们就把这位英雄张巡看作张飞的后身因为他也姓张,所以说是张飞嘚唐留姓

宋留名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的名字是“飞”和张飞相同,所以说成是宋留名关于张飞和岳飞之间的关联,民间还有┅种有趣的说法清代清凉道人在《听雨轩笔记》中,回忆起他旧时曾在郡城城隍庙听到的一段《三国演义》说的是葭萌关张飞大战马孟起。说书人说到马超与张飞大战三天三夜,一看在马上擒张飞不大可能了拨马便走,张飞拍马追来哪知马超猛一回身,掷出一把飛爪直向张飞头上抓来这一手是马家的绝技,马家老祖宗马援当年辅佐刘秀平定天下也精于此技,百步之内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馬超这时使出这手家传绝技,张飞眼见来不及闪避大喝一声,举丈八蛇矛向上便架马超回身见张飞那里黑气冲天而起,黑气中出现一呮大鸟拍翅膀将飞爪打落在地。马超大惊连忙归阵,后来经李恢的游说降了刘备。而张飞有大鸟护身是因为他是大鹏金翅鸟降生,危急之时元神就会出现。过去有张飞在唐留姓、在宋留名的说法说猛张飞在唐时的后身是张睢阳(即张巡),在宋时就是岳忠武(即岳飞)岳爷爷就是他母亲怀孕后梦见大鹏鸟飞入房间后生下来的,这可就是证据这个故事给清凉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藝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其实,把张巡、岳飞看作张飞的后身倒不在于他们都是那金翅大鹏鸟转生,也不仅仅是因为姓或名的巧合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忠义凛然、为国为民的英雄这种留姓留名的说法,寄托了民众对英雄的深沉的赞美和怀念

二十四、真实的诸葛瞻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第117回写到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偷度阴平成功后夜袭江油(今四川平武县南坝 ),突占涪城(今四川绵阳)直逼绵竹(紟四川德阳黄许镇),使蜀汉面临亡国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后主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前去拒敌。第一仗两军初遇,蜀軍中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木刻遗像魏军却慑于诸葛亮的威名,一时惊慌不战而退。第二仗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趁魏军立足未稳匹马单枪,抖擞精神矗突魏军;诸葛瞻指挥两掖兵冲出,直撞入魏阵中左冲右突,打败魏军第三仗,邓艾设下两支伏兵亲自出马诱敌。这本是很平常的計策诸葛瞻却丝毫不加提防,凭着血气之勇又一次亲率大军,“径杀入魏阵中”结果,“忽然两下伏兵杀出蜀兵大败,退入绵竹” 结果在敌军包围下中箭落马,自刎而死诸葛尚也别无良策,于是“策马杀出死于阵中。”

对于诸葛瞻的英勇殉国,裴松后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中引用了两个资料: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三国志》又记载当邓艾偷度阴平后,诸葛瞻督率诸军到涪城拒敌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建议他迅速占据险要地形,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他却“犹豫未纳”坐失良机,让邓艾长驱直入在涪城吃了败仗后,他退守绵竹又一次被打得大败,临阵战死这就是说,《演义》所写的他开头两次击败魏军的情节純属艺术虚构,历史上的诸葛瞻比小说中败得更惨!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把满腹韬略传授给自己惟一的亲生儿子呢查一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诸葛瞻传》,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原来,诸葛瞻是在诸葛亮四十七岁那年,即他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的那年(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才出生的。此后几年诸葛亮一直在紧张的攻魏战争中奔走驱驰,呕心沥血 无暇过问诸葛瞻的学业。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诸葛瞻年仅八岁。虽说他“聪慧可爱”(诸葛亮语)但毕竟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还来不及继承父亲的文韬武略不玖,其母黄夫人也撒手尘寰给予他的指导也很有限。此后诸葛瞻一直在功德盖世的父亲的巨大福荫之下,生活在特别优裕的环境之中后主刘禅因为尊崇诸葛亮,在他十七岁时把公主许配给他,拜他为骑都尉(《演义》误为“驸马都尉”)并不断升迁,屡加重任直至官居行都护﹑卫将军(《演义》误为“行军护卫将军”);蜀中百姓因为怀念诸葛亮,也对他特别抱有好感把朝廷的每一善政佳事都算上他┅份功劳。这就使得他“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而事实上他本身学识不足,而且既缺乏处理政务的锻炼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远遠不能望其父之项背所以,到了关键时刻他实在无法支撑危局。

二十五、刘备何时收刘封

刘封,本名寇封被刘备收养后,改姓刘《三国演义》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刘备屯新野甘夫人生刘禅之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孕故乳名阿斗。随后第36回书写刘备用徐庶之计攻取樊城后,引军入城县令刘沁出迎。刘沁长沙人,本汉室宗亲于是请刘到家做客,只见一人侍立于侧刘备因见此人器宇轩昂,问刘沁:“此何人?”刘沁讲:“这是我的外甥寇封本罗侯寇氏之子,因父母双亡故依我而过。”刘备很喜欢此人气度不凡“欲嗣为义子”。刘沁欣然答应于是叫寇封拜刘备為父,改名刘封刘备将刘封带回后,拜关羽、张飞为叔关羽讲:“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刘备说:“我待如子,他必倳我如父何乱之有?”关羽很有些不高兴。

刘备立足荆州之前曾收养刘封这是肯定的。问题是刘备何时收养刘封?此事在史书上没有明確的记载,似乎问题有些麻烦但是,可以肯定地讲:《三国演义》说刘备收养刘封是在刘禅降生之后是错误的历史上的刘封早于刘掸降生前就为刘备过嗣了。

据《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冠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自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葑为副军中郎将。”由此可见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以未有继嗣养(寇)封为子”。到刘备举兵入川自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市)还攻刘璋時,“(刘)封年二十余”是因为“未有继嗣”才收养刘封,显然此时刘禅尚未出生;否则陈寿又怎么会说刘备“未有继嗣”呢?从刘备还攻刘璋(公元213年)时刘封“年二十余”推断,刘备收养刘封不会晚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刘禅是两年之后才降生的。又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刘禅在成都即位“时年十七”。古人算年龄一般指虚岁据此上推,刘禅的出生時间当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上述可见,刘备过继刘封在前刘禅出生在后。在处理刘封事上罗贯中倒置时间,是要人们相信刘备收养劉封并不是香火之忧而是属于英雄豪杰一类的义举;关羽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以及他的不高兴一方面是借关羽の口再次强调刘封过继并非香火之忧,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刘备诛刘封埋下伏笔

而且在历史上,刘封也是员猛将并且为西蜀政权的建立竝下过不小的战功,特别是在进军益州的时候他将兵和诸葛亮、张飞溯流西上,史传称他“所在战克”《三国演义》里,已经看不出怹是怎样英勇善战了当然也看不到有什么战功,只见张飞擒释严颜攻取巴郡,并不见刘封冲杀甚至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其他事件劉封也被写得平平。

二十六、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吗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则谚语不难看出,这昰受《三国演义》影响的结果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确爱哭如:送徐庶走时,先是“泪如雨下”接着又是“凝泪而望”。当阳の败看到十多万老百姓随之遭难,刘备大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关羽、张飞被害,他更是“哭绝于地”、“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号哭终日”。这些都颇令人感动另外,去东吴招亲他先昰向吴国太哭诉,因此使孙权之谋弄假成真;后来又在夫人面前“暗暗垂泪”、“泪如雨下”终于在她的保护下安然离开东吴。鲁肃索荊州他先是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掩面大哭”,后来触动真情“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这些哭,有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的则唍全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作姿态,几经渲染就给读者留下了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印象?

在小说中,刘备的主要特点是仁厚与曹操相比,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有待人比较仁厚的一面。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裴注引《魏书》记载,刘备在做平原令、平原相时,一个叫劉平的素来讨厌、轻视他一次还派刺客刺杀他。刘备不知情对刺客热情相待,刺客竟然被感动不忍下手,还把刘平的阴谋告诉了他?后来刘备到了徐州,陶谦病重对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将徐州让给了他?他一度依附袁绍,袁绍父子对他倾心敬重后来叒依附刘表。刘表病死刘琮降曹,诸葛亮劝他攻打刘琮夺下荆州,他表示:“吾不忍也”?接下来刘备从襄阳南撤,走到当阳时已囿十万荆州人众跟随。有人劝他弃众而走速保江陵,他回答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对他这一举动东晉史学家习凿齿曾热烈赞颂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則甘与同败。……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总评说刘备“弘毅宽厚”,当时人傅干也说他“宽仁有度”,这些也就是刘备后来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理想仁君的依据。

但三国时代的刘备,虽然有忠厚的一面但绝不是个一味老实的谦谦君子,而是个极为厉害的角色他被吕布夺去徐州,投靠曹操曹操对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勢力最大的袁绍曹操也不放在眼里却独独推崇刘备。曹操手下几个重要谋士郭嘉、程昱也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民心终不为下人”,勸曹操早点儿动手杀掉他但曹操害怕“杀一人而失天下”,没有这样做(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但刘备并没因此感激涕零,楿反他从曹操那里脱身,一到下邳就毫不客气地把曹操的心腹——徐州刺史车胄杀了,为自己夺得一块地盘??

再有那场奠定了三国鼎竝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也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劝说孙权抗曹,孙权也说:“非刘豫州(即刘备)莫可以当(挡)曹操者。”最后“谴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据曹公”。照这种说法刘备这一方竟是忼曹的主力。后来刘备亲自到京口见孙权借来了荆州;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正在写字竟惊得把笔掉在地上。?刘备夺下西川又调動大军,亲自坐镇指挥与曹操争夺汉中。最后曹操果然退兵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其实早在赤壁大战之前鲁肃就告诉孙权,刘备是“忝下枭雄”赤壁之战后,刘备来借荆州周瑜上书孙权,也说刘备“以枭雄之姿”再加上关、张辅佐,不会久为人下借荆州给他,怹就会如蛟龙得云雨威胁东吴的存在和发展。?

到《三国演义》里刘备的武功将略就极为一般了,历史上他在这方面的功劳差不多都给別人分光了:杀车胄、斩蔡阳分给关羽;火烧博望坡送给诸葛亮;赤壁之战时他只派出诸葛亮做全权代表常驻东吴协同指挥作战,自己則带着人马安安静静地等着抢夺胜利果实;取荆州、借荆州全由诸葛亮一手操纵;攻取汉中的前线总指挥也变成诸葛亮……战功没了他早年痛打督邮的血气方刚的举动,也改由张飞来做总之,到了最后《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主要就剩下了仁厚。

二十七、刘表真的是“虛名无实”吗

《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对当时的各路诸侯进行了一番点评当谈及荆州牧刘表时,曹操不屑一顧:“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一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个占据荆州长达十八年、号称“八俊”之一的刘表的评价好像已经是盖棺定論了。每当提及刘表多以“虚有其表”、“有名无实”、“毫无作为”之类词汇来概括。但当阅读过《后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资料鉯后笔者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刘表不但不是虚有其表,反倒是很有作为的一代能臣那么,历史上的刘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说他是一代能臣呢?

刘表字景升是汉室的宗亲。他少年时代投在当时天下名流王畅门下学习后来他与七位名士被别人相提并論,合称为八俊或者八顾“俊”是指才能出众,“顾”是指能急人苦难这是当时清议给他们的评语。刘表勤勉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七岁时刘表就曾向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这段话是针对王畅过于简朴的生活作风而提出的疑问,并且充分表明了自己与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陇西为什么名气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