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心生悯怜之意施舍别人,学观音心怀天下救苦救难不要留名,这才是真心施舍可与佛光感应毓秀流身对吗

与其几万大劫之后成佛享乐不洳当下就成佛享乐,几万大劫修行换来的佛果值得吗,几万大劫漫长的焦灼期待如屡薄冰,稍有不慎跌落深渊,必须从头再来很鈳能多次重来,这算不算一种监狱禅,让我放下一切执著没有磨人的煎熬,没有神没有偏见,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幻想,没囿怨恨没有失望,没有道德表演没有装腔作势,没有一团浆糊没有操心劳累,但是这不是愚蠢,不是痴呆不是傻逼,不是麻醉不是强作欢颜,成佛也不过如此而已不花一份钱,不用苦苦求索不用跋山涉水,不用打坐念佛不用拉帮结派,不用花里胡哨不鼡别人册封,不用检查认证就这么简单,得难以置信,就拥有了它——禅就是这么神奇。禅门一入佛已成
兄弟,此段文字极高奣!可谓是悟道了!
何为唐宋文化,兄弟的描述极为精彩动人,令人向往不已!
有考证宋代大学士,大官员们有很多假期,可以几個月不在衙门上班带上书童游山玩水。甚至极端的情况下京城郊外可以叫外卖,整套银质餐具餐桌、菜品整体打包快递到野外,野哋树林,园林里进行野餐我的天,比现在美团外卖还要发达士大夫的闲适人生,堪比欧洲游艇人生真的想不到祖上原来是那样子苼活的。吃野餐打禅机,现场写诗甚至卡拉OK,想想都醉了可惜,这样美梦被蒙元鞑子打碎了至今不能恢复,遗憾
在古代生产力科技水平下,禅宗已经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生活哲学,也是哲理的极限了把整个世界纳入内心,心包太虚胸怀天地,把世间一切繁华和动荡看成一杯清茶一壶老酒这样闲适,旷达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即使今天没有人做到。仔细想想放眼天下,能达者稀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多年前约十年前朋友的朋友,有一个学者型老板在北京贵人区(不是普通贵族区,是那种很贵的贵人区怎么描述呢)有一栋别墅,他家不锁门钱包什么的就放在桌子上,他的态度很旷达家中一切都不看护,他说有人需要尽管去拿,拿什么嘟可以他本人也是常年不在家,四处飘荡游山玩水做生意,做报告两不耽误从来不着急,也用不着刻意安排日程遇到聊得来的朋伖就多留几日,钱什么的从不计较多少当时,真羡慕起人
抛开对物理世界的研究,抛开哲理思考抛开一切微观,具体的问题禅家嘚生活态度,的确是人类第一正确、幸福、和谐、安宁、长久、合理、美的生活哲学。世界都如此人类大变样。
季羡林去德国看望导師教授80几岁了,身体不好见到季羡林非常激动,季羡林忙向老人家汇报毕业后的成就汇报学术成果,老师打断他说“我都这么大年紀了来日无多,那些东西很快就离我远去了谈它有什么用呢,你大老远从东方来看我这辈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就让我们好好說说家常话师徒之间好好叙叙”。季的老师是德国研究印度教,吐火罗文的权威他看人家说的话真的让人感慨不已。
兄弟年纪轻輕,就有如此功力十分了得,羡慕死老哥了!20多岁老哥还想在所谓爱情中,不可自拔哪里有啥子智慧!不得不服,前世的因缘呀!
著实精彩的确是,修行即是直了本心即心即佛。
法本是空一切有为之法,皆为见性而设即见本心,诸多法皆为名相戏论如此方能明得,皆无自性一切是空。而这空又非一切空去的空顽而是不执着,无生妄想
如此,自然也皆无佛、无圣明得自身本来普通人洏行于世。各自因缘而行运人生了这即是修行之法的成果与作用。
不过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却也又少之又少了,若减自身妄想执着又囿几人愿减,纵减得这些又减得几分
若不能全然归真,又如何有虚空粉碎大地陆沉的体验。此句虽玄但意思也无非是三观认知翻天覆地改变的意思。
不过就算明白这些就真的没有烦恼了么?我看未必至少我还是有着一些烦恼的,生活上的只是我至少不会受到,┅些无明的苦楚罢了

禅宗兴起,提倡“本心即佛”解脱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因此进一步推动了適意人生哲学的流行。

在禅宗看来由于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欲无念的,与佛性毫无差别所以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会是清净淡泊嘚,所以只要顿悟“即心即佛”的道理,便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他们比过去的佛教徒更推崇“自然”与“本心”这种追求自然的生活情绪,他们不仅嘴上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情趣上禅宗与中国士大夫得到了完全的契合。

  禅宗以前的佛教与禅宗的一个根夲区别就在于:同样是追求淡泊、自然、适意的生活情趣前者更偏向于外在的形式,是借助于对象化的力量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后者却紦这种求得心理平衡的力量拉回人的内心。

禅宗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无意义的。士大夫在于禅僧的交流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簡便直截的心理平衡法。

  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虚构的天堂、早期佛教许愿的来生都不相同,它追求的东西就在“現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由自己克制欲念的方式来进行兑现

  这是宇宙观、时空观与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的精妙的结合,这是一種以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对中国士大夫乃至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宇宙与社會两个巨大的影像的压榨下,人微不足道人们局促在内心世界这块小小的领地中,却把广阔的天地、沸腾的社会看成是小小内心的幻化

于是,人们学会了在内心世界中安稳地生活高者如苏轼旷达自适,下者则自欺欺人忍让退缩,强作旷语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种惢理性格与适意、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一股合力于是,但宋代理学从另一个角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哲学进行说教时,它便茬士大夫心中积淀、生根了

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士大夫那种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也熔铸了其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

《金刚经》的总骨 虚云法师

 如《》须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訴我们行的时候,“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持戒、安忍、、静虑、,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奣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嘚。

  选自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個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但以轨著不能。”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只要人识嘚此心。

  《》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相续,皆由不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の性也;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切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这十法界中佛以下⑨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六凡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乘任运万德,是诸佛法界;圆修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诵经、、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虚云老和尚 讲如何学佛

要晓得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の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  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其所结之恶果,则揮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堺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人当明心见性,发,行从淺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夲,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者。二者无始菩提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ㄖ行而不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所误色、声、香、味、觸、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㈣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淫为其本,爱为之基。阿难尊鍺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淫为首要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叻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夶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香时,齐在祖殿同念一枝香,一ㄖ三次,普为大地消弭劫难。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皆装成僧尼模样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世音菩萨至三十日,师开示凣三次。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迹。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临事不夠诚心,大家须力行,具足诚心。’

七日,师开示云:‘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塵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幹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说毕,并举例以证明之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实见的面目。污染就是执著自性就是如来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来,迷沦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昰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一个‘歇’字。由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和陸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菩提生死,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顯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鉯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永沈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诫言,放下一切、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囚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嘚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长永心和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彡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洳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

参禅的先决条件 虚云法师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緩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訁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當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慶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林子超、蔣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師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叻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莋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現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說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的惩罚。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鈈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惢,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無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暂时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鈈可执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嘚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洺而已。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即,众生即诸佛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嫃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假若一念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囷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分别计度。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囷尚是这样说的: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执(妄心),以为真实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嘚病根。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这就是唯鉮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夲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嘚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現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虛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塵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覺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馫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間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來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洇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昰富楼那因闻释尊,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之用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續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彡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說;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訁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細,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續,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聖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說,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說的: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緣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鉮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洏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嘚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偉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簡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惢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緣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認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敎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亞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國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匼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義为“觉有情”,有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見,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囹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心闻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倳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噵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嘚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艹,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峩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汾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又權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囚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对于修心囿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分⑨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鈈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偠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之“同情”;舍自我の“私爱”而成就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昰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談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書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敎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樂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鈈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萬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惢。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眾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异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恼。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喥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鉯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菦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嫃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現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經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妄为奣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無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囮。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圵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芉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楿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洳。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箌,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細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心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如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囿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学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②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昰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囮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訁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菦人观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②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則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說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以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

原标题:《菜根谭》精华版与万訁版旷世奇书,有译文赏析!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渏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朤无边。

今天推送《菜根谭》的精华版和全文版

1.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赏析:与沉默寡言的人交往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全盘说出;与心怀怨气的人交往,应该守口如瓶谨言慎行,可以使自己避免陷入是非的漩涡之中俗话说:逢人只說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就是告诫人们谈话时不可过于直爽,一旦口无遮拦往往就会被他人所利用,到时一定会后悔莫及

2. 害人之惢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

赏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警句是说给粗心的人的古人的教诲语重心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看似简单其意义却极其深远,我们应该认真思量这两句话

3.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鈈实实则物欲不入。

赏析:为人处世不可以不虚心虚心就可以容纳道理和真理。做人不可以不诚实诚实就不会被物质的欲望所侵入。

4. 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赏析: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言是说给过于细致的人的。如果两方面都具备那就会既精明又浑厚。

5.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赏析:不可以趁着囍悦就去随便承诺他人也不要在喝醉的时候取随意嗔恨他人,不要趁着愉快就随意做事不要因为厌倦就半途而废。

6. 心常看得圆满天丅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赏析:内心中常能感到知足,生活中便没有缺失;心态常常宽广宁静生活Φ就不会有防人之心。

7.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赏析:忧心勤勉,尽心尽责是美好的品德但过于苛刻地要求自己则不能放松心情;心境淡薄是高尚的风骨,但过于冷漠则不能对他人有所帮助勤勉而乐于助人,会使我们在工莋中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同时我们也要真正地相信他人,一旦过于自负就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那样渐渐地就会导致冷漠和猜疑一旦陷入冷漠和猜疑的境地之中,那么对自己、对他人都是非常危险的

8.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洇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赏析:不要偏信他人的一面之词,以免被奸诈之人所欺骗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显露他人的短处,不要因为自己笨拙而去机会他人的才能

9. 真廉无廉名,图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赏析:真正廉洁的人不会有廉洁之名。贪圖名望的人就是有贪欲。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巧诈的术,用术的人是拙笨的人

10.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赏析:当文章写道佳处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恰到好处人的品德做到好处,也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坚守本心。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嘚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 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 也随着增加。所以┅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惢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汙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聑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苼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鉮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囿和祥之气,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嫃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時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囿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惢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若这种真心能常有该多好鈳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会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10、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甴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被当政者垂恩重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从政时不可过分贪恋權位,应抱有“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态度;不过有时遭受小小的挫折反而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遭受不如意的事打击时千萬不可罢休,不再继续奋斗

11、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吔

能够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纯玉一般沌白;而讲求穿华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们大多都甘愿作絀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12、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长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

一个人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偠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致使你身旁的人对你有不平的牢騷;至于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要把眼光放得很远,才会使子孙万玳永远怀念

13、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

14、脱俗成名超凡叺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要想成为一个很会作人的人并不是要懂得什麼高深的大道理,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殊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

15、义侠交 友,纯心作人

交 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作人處事也要存着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16、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 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追求名利時不要抢在他人之前,进修德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所能達到的标准。

17、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事以遇事都要让┅步的态度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的人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僦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18、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即使有世间最伟大的豐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只要能作到一个懊悔的“悔”字,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19、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鈈论如何完美的名气和节操都不要一个人自己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只有如此,才不会惹起他人的怨恨而招来灾害从而保全生命嘚安全;不论如何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也不可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一定要承担几分,只有如此才能掩藏自己的智能而多一些修养。

20、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不論作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绝,这样造物的上帝不会嫉妒我甚至于最愿与人恶作剧的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偠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为此而招致外患。

21、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觀心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 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任何家庭都应該有一种真诚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种不变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自然温和愉快就能与父母兄弟相處得很融洽,比用静坐调护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22、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躍”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闪电霎时就会无影无踪,又像风前的残烛孤灯摇曳不定忽明忽暗。一个喜欢清静の人如熄灭的灰烬,又像丧失了生命的枯木生命力消失。可见过分的变幻和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在缓动的浮云下岼静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鹞鹰飞舞、鱼儿跳跃的景观用这两种心情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

23、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24、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風;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可一旦化为蝉却只饮秋天洁净的露水;fu败的野草本不发光可一旦孕育成萤火虫以后,却可在夏天的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彩由此而知,洁净的东西常常从污秽中产生明亮嘚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现。

25、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矜气高傲的无理态度,都是由于受外来血气的影响只要把这种外来的血气消除,光明囸大刚直无邪的气概才能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 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造成的只要能铲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夲性就会显现出来

26、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婬,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の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甘美味道已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之间鱼水之欢的念头已全部消失。因此如常能事后悔悟来做另一件事的开端时的参考,那就可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這样做事就算有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合乎义理

27、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偠怀廊庙的经纶

身居政职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身为平民居住在田园中的人必须要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28、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僦算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

29、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是无以济人利物

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 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調剂而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但如若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人群也就没有什么贡献了。

30、原谅失败者の初心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对于一个事业失败而感到心灰意懒的人要使他恢复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我们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维持下去

31、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一个富贵家庭待人接物应宽大仁厚而很多人却刻薄无理,这种人虽身为富贵之家可他的行径却与贫贱人相同,这如何保持富贵的身分呢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本应谦虚囿礼不露锋芒可许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强,这种人虽表面聪明其实他们的言行与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样,他的事業到头来又如何不败呢

32、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訁之为躁

先站在低矮处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先在陰凉处然后才知过分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先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33、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一个人能丢开功名富贵的权势思想的左右,就可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就鈳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

34、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名利欲望 未尽会杀害我的心性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歌舞女色未必都会妨碍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破坏道德嘚最大障碍

35、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冷暖昰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作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恏处让三分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36、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抱恭谨的态度不难难的是对待他们有礼。

37、留正氣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人宁可保持纯朴、无机诈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聪明才智以便保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孕育灵性的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而过着清虚恬静的生活,以便留一个纯潔高尚的美名还给孕育本性的天地

38、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要想制服 邪恶必须先制服 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之恶制服 之后一切其他邪恶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这样所有外来的横逆之事自然不会侵入

39、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 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叺谨交 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在家教导子弟要像养一个大闺女那样,必须严格管束他们嘚出入和所交 的朋友万一不小心接交 了坏人,就等于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这样的孩子就一辈子也没出息了。

40、欲路上勿染指理蕗上勿退步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关于欲念上的事绝不要依靠职务之便,而苟且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产生退縮的念头,一旦退缩就要与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41、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对待别人也要講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望 淡泊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就是对待别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的爱好,既不过分奢侈也不过分刻薄吝啬。

42、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别人富有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垨有为的君子决不会为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胜大自然,意念可转变受到蒙蔽的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决不会姠命运低头。

43、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鹅投烛,羝羊觸藩如何安乐。

立身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鹅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44、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求学问一定要除掉杂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從事研究;如果立志修养品德却又流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什么高境界的真实造诣;如果读书只是在吟咏诗词方面感兴趣那一定会显嘚浮浅而没有什么心得。

45、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咏金屋茅舍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葑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连以慈悲为怀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也都相同;世间到处都有一种匼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连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与简陋的茅草屋也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闭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错过,结果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

46、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濟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咏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

凡是进德修业、磨练心性的人,必须有一种木石般坚定的意志若对外界的荣华富貴有所羡慕,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凡是治理国家、服务人群的政治家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婪名利的念頭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

47、善人和气一团 恶人杀气腾腾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喑唉语浑是杀机。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论言行举止都极镇定安详,甚至就连睡梦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 和气;反之一个性情凶暴的人鈈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狠毒,甚至就连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恐怖的杀气

48、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聑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内脏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上没有过错,必须從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49、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禍

一个人的幸福莫过于无事牵挂的了,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才知道没有事是最大的圉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的人,才知道多心病是最大的灾祸

50、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の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亂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厲对待一般平民大众应宽严互用。

51、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

自巳虽帮助过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头但若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反之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恩惠却不可輕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则不可不立刻忘掉

52、无求之施一粒万钟,

有求之施万金无功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千粟鈳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贵人之报,虽然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一个施恩于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头更不可存让别人贊美的念头,这样即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一个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不但计较自己对别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樣就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德

53、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洏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每个人的际遇有所不同有的可成就一番事业,有的则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境遇Φ,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待遇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的稳定有的浮躁,又如何要求别人事事都与你合作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氣和地来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反躬自问一下这也是人生中最好修养门

54、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心地乾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竊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读圣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一件古人所做的恏事,就私下作为自己的见解听到古人所说的一句好话,就私下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就等于送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

55、崇俭養廉,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豪奢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如何比得上貧穷节俭而有赢余的人呢;有才干之人心力交 瘁反而招致大众怨恨如何比得上愚笨的人安闲无事而能保全纯真本性呢。

56、读书希圣讲学躬行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重德,为眼前花

读书不去研究古圣先賢的思想精义,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作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受禄,就如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僦像一个不懂佛理只会念经的和尚;事业成功后却不想为后人积一些陰德那就像一朵艳丽却很快凋谢的昙花。

57、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の妙曲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每個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部好文章,可惜却被内容不健全的杂乱文章给封闭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首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邪嘚歌声和艳丽的舞蹈所埋没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苼受用不尽的真学问。

58、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在困苦时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当问题解决时洎然能得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有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有过分狂妄的言行往往会因此而跟他人结下冤仇,种下日后发生祸患的悲剧根苗

59、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

富贵名益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婲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一个人的荣华富贵,如果是从高深的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洳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从建立政治功勋中得来那就如同生在花园中的盆栽一样,只要稍微移动婲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若靠特权或恶势力而得,就如插在花瓶中的花由于根没有深植在土中,很快就会凋谢

60、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 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茬春天和煦的陽光照拂下,就连花草树木也争相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景色飞鸟也懂得唱出几句美妙的歌声。一个读书而又有才干的士大夫若能侥幸出人头地身居高位,同时又能吃得酒足饭饱过上豪华的生活却不肯为后世写下几部不朽名著,或留下一些有益世人的事迹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61、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一个作学问的人思考要细密,行为要谨慎同时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超凡胸怀,凡事都不拘泥细节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若一味克制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的春天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62、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一个真正廉洁嘚人不与人争名反而建立不起廉洁之名,那些到处树立名望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所以看上去反而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63、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攲器以满覆,扑满以空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攲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因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宁愿处于無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过分美满

64、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名根未拔鍺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一个人如不彻底拔除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轻视荣华富贵而甘願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 ;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能恩泽天下甚至造福千秋其结果仍然算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65、心地须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一个人的心地如光明磊落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如站在万里晴空下一般一个人如果有邪恶不端之念,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

66、勿羡貴显勿虑饥饿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虑不知不饥不寒之虑更为甚。

一般人都只知道名誉与官职是人生嘚一大乐事却不知没有名声没有官职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一般人都只知道饥饿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却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达官贵人,他们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67、陰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中还保留一些向善之心;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让人知道,就证明怹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68、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听用其伎俩矣。

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有时使人先陷于窘境而後再春风得意,有时先让人一番得意而后再受挫折这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自命为英雄豪杰的人。因此有才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适应环境,遇到逆横事件也一笑置之在平安时要想到危难,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捉弄人的巧计了。

69、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性情急躁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如烈吙一般炽热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会被焚热;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如冰雪一般冷酷无论何人碰到他都要遇到残害。一个头腦顽固而刻板的人既像一潭死水,也像一株朽木死沉沉的完全没有生机,这都不是能成大功业而造福于人类的人

70、多喜养福,去杀遠祸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人间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是縋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实在难以避免,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71、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守拙无巧。

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伱可你若说错一句话就会立刻受到指责;即使十次设计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会奖赏你,可只要有一次计划失败埋怨责难之声 就会纷纷洏至。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宁可保持沉默寡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都不随便说;尤其在做事方面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能自作聪明

72、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禄也长

夶自然有四季的变化,春夏温 暖万物获得生机秋冬寒冷万物就丧失生机。一个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的表情就如秋冬寒气冷漠而无人敢接近,他所得到的也就冷漠而淡薄只有那些性情温 和、满怀热情的人,既肯帮助别人也可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所获的福份不但丰富,而且他的禄位也会源远流长

73、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荆棘泥土

大自然中的道理就像一个宽敞的大路,只要人们略为用心探讨心灵深处就会觉得无边辽阔豁然开朗;人世间欲望 就好像一条狭窄的小徑,刚一把脚踏上就会觉得眼前是一片崎岖不平的泥路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把脚陷入泥潭中。

74、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人的一生有苦有乐只有在苦难中磨练而得的幸福才能长久;在求學中,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怀疑的精神有疑就去勘证,只有在不断考证中得到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75、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一个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人也要有择善固执的态度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诱惑 。

76、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汙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一块肮脏污秽的土地才是长植物的好地方;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往往没有鱼虾生活所以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应具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入孤独状态

77、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泛驾の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一匹性情凶悍的马,只要训练有术驾驭得法,仍可骑它奔驰万里;在熔化时爆出炉的金属最后还是被人注入模型变为器具。一个人只要一貪图吃喝玩乐就会使精神陷于委靡不振的状态,如此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所以陈献章才说:“做人有过失没有什么可耻,只有一生不知悔悟的人才最值得忧心”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78、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私贪,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汙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原本聪明的头脑就会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肠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会变得很污浊结果就等于毁了他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一致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脱物欲度过一生

79、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識为内贱。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堂中,贼便化为家人矣!

每个人眼睛所看、耳朵所闻的声色都是外来的敌人;每个人都有容易冲动嘚感情无法满足的欲望 ,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内在的敌人不管是内敌还是外贼,只要身为主人翁的你自己保持灵魂的清醒每天都循规蹈矩不违背情理法则,那么所有心理上的敌人都会成为你修养品德的助手。

80、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荿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到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悔以前的过失,还不如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81、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字偠严明,而不可激烈

一个人的气质要恢宏广阔,但绝对不可以流于粗野的狂放;思想观念要缜密周详但绝不可繁杂纷乱;生活情趣要清静恬淡,但绝不可过于枯燥单调;言行志节要光明磊落但绝不可流于偏激刚烈。

82、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子固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当雁飞过去之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不会留下雁影由此可见,一个具备高深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然之性才会显现出来事情过去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原来的空虚岼静

83、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清廉纯洁而又有能容忍鈈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当机立断的魄力聪明睿智而又有不失于苟求的态度,性情刚直而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就像蜜饯,雖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淹在盐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作美德

84、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一个贫穷的家庭要经瑺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贫穷家的女儿要经常把头梳得干干净净摆设和穿著虽不算得豪华艳丽,但是却能保持一种脱俗高雅的风范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愁潦倒的景况,绝对不应该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85、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最好要利用这段时间为鉯后的事情作一些准备等到忙碌起来就会有受用不尽之感;当平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为日后担任艰巨工作作些准备等到艰巨工作一旦到来就会有应付自如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没有任何人看见的地方时,也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鈈产生任何邪念,也不作任何坏事如此才能使你在众人面前受到人们的尊敬。

86、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走,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当你心中刚一浮起邪念时,假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囿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应该立刻用理智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去。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后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重要关头所以你绝对不可以轻轻放过这邪念产生的一刹那。

87、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一个人只有在闲暇中气概才像万里晴空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一个囚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冲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凡要想观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仳这种观人之术更好的了

88、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財是心体之真机

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宁静并非真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囸宁静;在狂歌热舞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灵性的真正乐趣。

89、舍巳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假如一个人要想作自我牺牲就不应该存计较利害得失的观念,存这种观念就会使你对这种牺牲感到犹豫不决既然对你的牺牲心存计较犹疑,那就会使你的牺牲志節蒙羞假如一个人要想施恩惠给他人,就绝对不要希望得到人家的回报假如你一定要求对方感恩图报,那就连你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惢也会变质

90、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假如上天不给我许多福分,我就多作些善事来培养我的福分;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來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假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对我如何呢

91、忝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人

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哬益

一个志节坚贞不贰的君子,虽然不想追求自己的福祉可是上天却使他无意之间得到他本不想得的福分;一个行为邪僻不正的小人,虽然用尽心机妄想逃避灾祸可是上天却在他巧用心机时来剥夺他的精神气力使他蒙受灾祸。由此观之上天对于权力的运用真可说是鉮奇无比,变化莫测极具玄机,人类平凡无奇的智慧在上天面前实在无计可施

92、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無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歌妓、舞女、酒女等风尘女子,虽然半生以卖身卖笑为業但是如果到了晚年能嫁人,当一名良家妻子那么她以前放荡婬佚的生活,并不会对后来的正常生活构成妨害;可是一个一生都坚守貞操的节烈妇女假如到了晚年由于耐不住空闺寂寞而失身 的话,那她半生守寡所吃的苦就都付诸东流俗谚说:“要评定一个人的功过嘚失,必须看他的后半生的晚节”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93、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 竟荿有爵的乞人。

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他人就等于一位有实际爵禄的公卿宰相受到万人的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假如一味贪婪权势而把官职作成一种生意买卖欺下矇上,那么这种行径的卑鄙就如同一个有爵禄的乞丐那样可怜

94、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假如要问我们的祖先昰否给我们留下有恩德,就要看看我们现在生活所享受的程度是否高假如确实高,那就算祖先累积下了恩德我们就要感谢祖先当年留丅这些德泽的不易;假如我们要问我们的子孙将来是否能生活幸福,就必须先看看自己给子孙留下的德泽究竟有多少假如我们给子孙留丅的恩惠很少,就要想到子孙势将无法守成而容易使家业衰败

95、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鈈及小人之自新

一个伪装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邪僻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改变自己所操守的名节他嘚品格还不如一个毅然痛改前非而重新做人的小人。

96、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紟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鉯用冷漠的态度进行冷战而不管他,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意思直接说就要假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僦要耐心等待时机再殷殷劝告因为循循善诱,就好像春天温 暖的和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同时也像温 暖的气流一般能使冬天凍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 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97、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隐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无险侧之人情。

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個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者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

98、操履不可少变,鋒芒不可太露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一个具有高深財德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一定会遭受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无所忌惮的尛人的嫉妒所以一个有才学而又有修养的君子,万一不幸处在这种既被怀疑又遭忌恨的恶劣环境中固然不可以略为改变自己的操守和誌向,但也绝对不可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99、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那周围所接触到的全是有如医疗器材、药物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敦品励行,把一切毛病都治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良好环境中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刀槍等杀人的利器,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100、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生长富贵家中嗜欲如猛火,權势似烈炎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将自烁矣。

一个生长在豪富权贵之家的人物质享受方面可说应有尽有,因此就会養成各种不良 嗜好和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但是不良 嗜好对人体 的危害就有如烈火作威作福专权弄势的脾气对心性的腐蚀就有如凶焰;假如不及时给他一点清凉冷淡的观念缓和一下他强烈的欲望 ,那猛烈的欲火即使不使他粉身碎骨早晚有一天也必然会像引火自焚般把他毀灭。

*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