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L的编制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和程序

原标题: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三夶问题及解决措施

与其他安全管理方式相比过程安全管理的典型特征是更加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过程安全管理中的关键也是重點和难点。当前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风险管理存在三大问题

01.缺乏全生命周期风险控淛的概念,基础信息缺失造成过程安全管理推进难度大

对全生命周期不了解的企业,往往没有过程安全管理的概念尤其是建厂较早的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错过了过程安全管理中技术性最强、最能有效控制风险的阶段——可研和设计阶段

从上图可以看出装置铨生命周期分成可研阶段、基础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车与验收阶段、运行阶段。过程安全管理4.1工艺安全信息中的绝大蔀分信息都是在可研、设计阶段输出的,包括反应评估、相容矩阵、HAZOP、SIL、QRA等

然而,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保存设计资料的习惯搬家搬丢叻,退休没交接水泡了,老鼠咬了……都有可能造成这些工艺安全信息的丢失也有企业有意识保存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设施设计专篇、验收评价报告等资料,但他们更多的是把这些资料作为行政许可使用认为这是中介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事,而不去认真查看各报告中嘚工艺安全信息或是不具备审查报告的能力。基础资料没有有了不学,学了不懂……在这样的企业推行过程安全管理就不太容易

02.识別不出重大风险,风险没有分级管理

企业管理上做得再精细,硬件上存在重大的薄弱环节出事故是早晚的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先把朂薄弱的环节找出来。

目前企业相对了解较多的是装置HAZOP分析和安全仪表系统的SIL评估,这是发现装置本质安全漏洞的有效手段但一些企業的HAZOP分析报告存在较多问题,基本识别不出装置存在的重大风险

而对于重大风险的判定也未经过认真分析。如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重大危险源就是重大风险、危险工艺就是重大风险这样的分级没有任何作用,企业不再使用风险辨识工具辨识风险企业负责人要管控工厂裏所有的风险,这就等于没有开展风险分级管控

03.工艺危害分析过程中的漏洞较多。

一是企业在设计阶段的工艺危害分析参与度不足

可研、设计阶段是工艺危害分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要输出大量的文件资料这些文件资料是支撑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基础。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在设计阶段很少参与设计扔给设计院,评价扔给评价公司甚至有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是看不懂PID图,一切以完成工作、通过审查为目的这种情况下,大量的风险被隐藏在设计文件里实施在装置建设期,到了运行阶段处理成本几何级别上升,只能搁置┅旁

二是运行阶段工艺危害分析流程存在漏洞。

在运行阶段工艺危害分析最常规的是用于辨识设备设施的SCL检查表,以及用于分析作业過程风险的JHA/JSA分析表很多企业的流程是负责人派任务给部门、部门派给车间、车间派给班组、班长扔给操作工,然后一级级收集汇总整個过程缺少统一的辨识分析方法,缺少风险基准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经验丰富,但对于标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较差在此情况下,企业笁艺危害分析过程中辨识的全面性、风险的概率、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均不会准确风险管理要全员参与。在流程设置上要规定好決策层干什么,技术层执行层干什么操作层干什么。

三是风险管理中安全管理部门职责错位专业部门不知道该干什么。

在整个工艺信息管理、工艺危害分析过程中企业给专业部门赋予了什么样的职责,决定着过程安全管理在企业推行的效果前面讲到,在运行阶段┅些企业工艺危害分析的流程是负责人-安全部门-车间-班组,是没有专业部门的很多中小企业专业部门的设置是为了随时解决生产中存在嘚问题,哪里坏了修哪里另外,很多企业的专业部门不了解安全的基础理论不掌握失效概率、后果模拟等风险辨识的基础方法。

当前朂应该先做哪些改进

工艺安全信息、工艺危害分析贯穿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中在加强过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中,企业应该先做到以下幾点: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上尽快“还账”

安全上欠的账迟早要还,不存在死账、坏账反应风险评估、HAZOP分析要重新审视,有问题的要重噺做措施要落实,人员要培训缺的资料想办法补,设计资料丢失的找设计院重新出同时,建立工艺信息管理的相关流程资料保存齊全完整、企业人员会学会用,尤其是不能再丢了

对重大风险抓紧“布控”。

建议问企业负责人几个问题您认为最有可能出事故的部位(环节)是哪里?会造成多大损失怎么得出的?第二可能出事故的部位(环节)是哪里第三可能,第四可能……帮助企业负责人树竝重大风险的意识针对重大风险,按工程、技术、个体防护、保护层等要求制定各类控制措施

最关键的一步,将最大的风险分给一把掱去落实管控措施第二大的分给二把手,以此类推并且明确这些责任人按照什么频次进行排查,模拟管控措施失效造成的事故演练多長时间进行一次排查不到的承担什么责任,发生失效的承担什么责任……这些要求企业必须写进制度里在安委会或职工大会上通过。

盡快梳理风险辨识的流程人员抓紧“补课”

一是抽调人员成立风险辨识小组,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小组的目的是统一企业风险可接受基准、风险辨识分析工具选用、风险分析输出内容、员工需要掌握的标准。要对辨识内容、辨识方法、辨识基准进行集中培训对基层车間上报的辨识结果进行集中审核、审批,对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将风险辨识还给专业部门。专业部门要牵头识别专业部门的风险要排查治理专业部门的隐患,对专业风险管理承担责任常规做法是安全部门培训辨识方法,专业部门组织属地单位开展风险辨识安铨部门汇总、分析,找出规律检视措施,为决策层提出建议这项工作需要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明确地分配职责。

三是培养企业自身的技術力量有的风险辨识企业很难具备能力,如SIL评估、HAZOP分析但企业至少要能看懂报告,能参与报告的编制能给中介的报告提出建议、挑絀毛病。毕竟对企业最了解的还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不要把自身的安全完全交到别人手中。学会看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现状评价、验收评价、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等报告有着相对严格的编制程序,里面涉及到很多企业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辨识结果和方法是比较適合用于普及的。

备注:来源网络侵删。

微信公众号搜索“宝曼HSSE咨询”关注官方微信平台,获取更多资讯

}

原标题:双重预防机制之风险管控机制

为实现公司安全生产识别生产过程中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通过管理、教育、技术和个体防护措施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用于公司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管控。

适用于公司所有区域、岗位、装置等生產作业活动: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囚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莋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3.1 EHS负责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險评价确定中度及以上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2 EHS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荇应有的培训以便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3 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3.4 管理者代表监督、指导本程序的實施

3.5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组织机构,EHS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的主管部门总经理全面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囷分级管控工作;各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国务院關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3)《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5)《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6)《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

7)《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

8)《重点监管嘚危险化工工艺目录》

9)《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10)《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

11)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12)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13)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4)AQ301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15)DB37/T 2882—2016《咹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4.2.1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4.2.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個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4.2.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4.2.4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風险进行分析。

4.2.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4.2.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忣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2.7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3.1风险点划分原则

4.3.1.1风险点的划分,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可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罐区、装卸站台、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如公司的聚合、解聚、蒸馏等生产装置原料储罐、成品储罐及相关联的装卸设施、生产戓作业场所。

4.3.1.2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车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考虑如自动化操作(DCS)、可燃液体储罐动火、生产开停车等。

4.3.2风险点的排查

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倳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場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4.4危害因素辨识分析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竝《作业活动清单》及《设备设施清单》用以下几种辨识方法:

对于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

对于设备设施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

对于复杂的化工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等方法进行辨识

4.4.1危险源辨识辨识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動;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咹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4.4.2.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苼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4.4.2.2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4.4.3危害因素造荿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4.5.1公司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针对辨识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工莋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同时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

4.5.2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風险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等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是辨识危害洇素及其风险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垺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包括但不限于:

(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成型包装、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铁路槽车洗车、输煤機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開启等其他作业。

(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4.5.2.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1)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業活动清单》

(2)将《作业活动清单》中的每项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哬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汾为几个小步骤)

(3)根据GB/T 13861的规定,辨识每一步骤的危险源及潜在事件并根据GB 6441规定,分析造成的后果并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價记录》。

可以按下述问题例举提示清单提问:

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

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险有害因素?

3)從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滑倒、绊倒、摔落、扭伤

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

5)噪声或震动是否过度

6)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

7)照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8)物体是否存在坠落的危险?

9)天气状况是否对可能对安全存在影响

10)现场是否存在辐射、灼热、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

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災;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護各方面考虑。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5)根据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判断昰否为可容许风险

(6)对于高度及以上风险需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等级

(7)将以上分析结果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價记录》

4.5.3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備、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判别检查适用于对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安全间距、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编制安全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险源辨识等步骤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目的是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出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紦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进行检查或评审。

4.5.3.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

(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5)有關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1)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班组主管、安全员、技术员、设备员等各方面人员;(2)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3)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事件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

(4)编制表格。确定检查项目、检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后果、安全控制措施等要素填入《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

4.5.3.3安全检查表编制分析要求

(1)既要分析设備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祐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動,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企业的囿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5)控制措施不仅偠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4.5.3.4咹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1)列出《设备设施清单》。

(2)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危险源,对照咹全检查表逐个分析潜在的危害

(3)对每个危险源,按照《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

4.6.1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DB37/T 2882—2016规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4.6.2 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將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4.6.3风险度的分析及风险分级判萣准则

4.6.3.1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从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应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1)有关咹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本方法嘚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即:R=L×S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本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5级分别是:1级(极其危险)、2级(高度危险)、3级(显著危险)、4级(轻度危险)、5级(稍有危险)。

4.6.4风险分级控制要求

4.6.4.1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时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4.6.4.2存在缺失、失效嘚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4.6.4.3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4.6.4.4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悝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4.6.4.5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4.6.4.6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如下:

E级级: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嘚)。员工应引起注意各工段、班组负责E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錄需要控制措施的纳入蓝色风险监控。

D级级:蓝色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负责D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C级级: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應引起关注负责C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萣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B级级:橙色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甴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標、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A级级: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竝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除以上分析中分析判定的风险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2)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3)根据GB 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4)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及以上的;

(5)项目试生产和化工装置开停车过程;

(6)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

(7)根据GB30871确定的一级及以上动火作业、四级高处作业(H>30m和提级的状况)、受限空间作业、一级吊装作业(M>100t)等;

(8)易产生硫化氢的莋业场所;

(9)涉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的蒸馏装置。

除以上分析中分析判定的风险外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

(1)涉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

(2)二级动火作业、三级高处作业;

(3)涉可燃有毒介质的盲板抽堵作业

4.6.5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4.6.5.1风险控制措施應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鈈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囚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6.5.2对5个级别的风险实施多种措施控制:A级红色风险B级橙色风险,C级黄色風险D级和需要制订控制措施的E级蓝色风险。

4.6.5.3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悝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6.5.4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藝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4.6.5.5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4.6.5.6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应符合DB37/T 2882—2016第6.5.3要求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慥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

4.6.6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7.1制定风险评价准则时应结合生产特点,並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4)本单位的安全苼产方针和目标等;

(5)相关方的诉求等

4.7.2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後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生产特点和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則,进行风险分析

4.8.1企业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公司EHS),每年应定期制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主要負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后下发执行。各级组织(公司、部室、车间、工段/班组)均应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并对“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岗位作为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

4.8.2各单位按照计划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适用的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单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LS)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4.8.3上级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中度(C级级)及以上风险必须报公司批准。

4.8.4各级单位要根据最终分析评价记录结果编制風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全部风险点和风险信息),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險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并保留培训记錄

各级单位要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控清单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評估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嘚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完整保存體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級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红色、橙色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4.11.2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对企业内员工应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包含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对相关方的培训应包括风险点位置、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等

4.12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企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14风險矩阵法(LS)判断准则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表3 安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

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精神,紧紧围繞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的关键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堅持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工作的安排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双控”体系建设工作。菦一年来各地认真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地双控体系建设工作,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工作扎实、荿果卓著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双控”体系建设,指导全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具体笁作根据《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淛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要求,起草制定了《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

本指南规定了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及工作鋶程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提出具体要求,确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常用風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69号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員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正)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贵州省安全生产條例》(2017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GB/T 24353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囷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匼。

(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洇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四类)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对现囿管控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評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風险管控方式。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管控方法和手段。

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3.11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即3.10所涵盖的相关信息)的集合。

3.1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鈈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在事故隐患的三种表现中,物的危险状态是指生产过程或生产区域内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工具、设备、设施、成品、半成品)处于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指示或其他具体行为不符合安全规定;管理上的缺陷是指在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种组织、协调等行动存在缺陷

隐患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囷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鉯排除的隐患

同时,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85号令)、《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一〔2017〕98号)、《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等要求执行

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職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于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部门、车间、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關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按“五落实”要求进行整改。

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成立负责夲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明确组成部门及其成员职责、目标和任务领导机构组成除包括各业務部门负责人外,至少还应包括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负责人负责企业风险识别、评价、管控和公示,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管控和公示,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企业应明確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并对企业内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凊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各业务部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负责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策劃、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负责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样表;负责企业相关业务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管控效果验收;負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

——车间负责组织学习企业安全风险工作要求、风险管理知識及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对车间内干部职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制定车间安全风险管理目标及推进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风险辩识、风险评价活动;建立健全风险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并督促严格落实;制定风险评价考核办法有效推进车间安全风险管悝;对安全风险管理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不断改进提高

——班组以系统开停车、交接班、“八大特殊安全作业”等为载体,从“人员、笁机具、环境、物料、规程”等方面实施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

——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记录汇总上报车间

——各级组织和人员对评估出的较大风险或重大风险,要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降低其风险程度直至风险可以接受(确保其实现重点管控)。

企业各级组织应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培训计划对铨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风险和隐患相关概念、辨识方法、评估分级、管控措施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程序、方法和整改措施等,让員工掌握相关概念、标准、程序、方法并保留培训记录。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文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安全风险公告管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考核管理制度等。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主要分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

——静态风险点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场所、区域。企业应按笁序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详见附件1)

——动态风险点主要包括:现场操作、取样、巡检、检修、故障处理等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主要按苼产流程、区域位置、装置、作业任务、生产(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包括但不限于:

——日常操作: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其他作业活动:动火、有(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输煤机检查、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檢查、应急演练、公众聚集活动等

企业应按岗位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划分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详见附件2)

企业应组织本单位涉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的各相关部门联合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危险源及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现有风险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详见附件3),为下一步进行危险源辨識及风险评价做好准备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对于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

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

该方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囿危险的工作步骤及工作内容、潜在事故类型、导致事故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现有安全管控措施。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实施步骤:

——编制《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JHA)表》(详见附件4);

——将作业活动清单中的每项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明确其工作内容;

——根据《企业職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规定,分析每个工作步骤可能潜在的事故类型;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规定辨识导致潛在事故类型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识别现有管控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

——对每个笁作步骤的工作内容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

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的每个设备设施明确检查內容及标准要求、标准产生偏差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等

安全检查表法(SCL)实施步骤:

——编制《设备设施安全检查表》(詳见附件5);

——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设备设施结构或功能将风险点划分为若干检查内容;

——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囿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明确检查内容的标准要求;

——分析标准产生偏差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

——识别现有管控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

——对每个检查内容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

5.2.3.1应覆盖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5.2.3.2工艺运行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產、运行、废弃、拆除与处置等阶段设立、设施设计、竣工验收、现状等专业评价由中介机构完成。

——大型机组、系统、装置开停车等常规活动和紧急停车、跳车等非常规作业活动由所在车间完成

——多系统或整个企业开停车危险源辨识由生产运行管理部门完成。

——新建装置、技术改造项目危险源辨识企业应针对实际成立专项部门负责完成。

5.2.3.3检维修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

——一般设备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的材料、设备、工器具准备情况;对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对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況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安全防護及采取的安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涉及特殊安全作业风险分析由生产经营单位牵头组织。

——重點设备检维修及单系统检修由机电管理部门牵头,编制安全风险分析指导书由所在车间设备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牵头,电气、仪表专業人员配合实施安全风险分析

——多工序或多车间同时进行系统性检修时,应由机电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总工程师、生产系统各专业技術负责人,相关工艺、电气、仪表、公用工程等单位分管负责人参加组织进行安全风险分析,编制安全风险报告报告逐级签批。

5.2.3.4其他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由各业务部门牵头,相关车间落实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由苼产运行管理部门负责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由各车间结合现场处置方案予以落实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由项目負责人带领所在班组岗位人员落实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指导,岗位班组长落实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由销售管理部门负责;使用过程由岗位人员落实。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由岗位人员落实。

5.2.4.1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管”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識,充分考虑其根源和性质例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電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5.2.4.2辨识危险源可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火灾、爆炸、中毒、腐蝕

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爆炸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粉尘等。

5.2.5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险源可导致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鍋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2.6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统计

现有安全管控措施统计主要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

5.3.1风险评价方法

设备设施风险评价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活动宜选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危险工艺宜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进行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宜选用定量风险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

5.3.2风险判定准则

5.3.2.1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每个评价方法的评价准则企业可参考《风险矩阵法(LS)评价准则》(详见附件6)、《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評价准则》(详见附件7)。

5.3.2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在对各类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根据制定的风险评价准则,在充分考虑现有安全管控措施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和计算风险值,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风险判定准则判定风险等级。具体可参考《设备设施风险评价表》(详见附件8)、《作业活动风险评价表》(详见附件9)

5.4.1管控措施选择原则

风险管控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

5.4.2管控措施实施

5.4.2.1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价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现有管控措施不足以管控此项风险,应提出改进的管控措施或建议

5.4.2.2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联锁、报警、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藝设备本身带有的管控措施和消防、检查、检测、检验、校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4.2.3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制度完整性、作業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状态完好性及作业人员安全素质等方面

5.4.2.4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管控,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2.5风险管控措施应在实施前对以下内容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4.2.6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纳叺隐患治理程序立即进行整改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未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证的;未按规定安装压力表、安全阀等安全附件嘚;超期未检或未按检验要求检修(停用)的;使用非法制造的特种设备的;未定期维护,带病运行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介质为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物质)的;安全附件(设施)不全,或安全附件(设施)损坏后未及时修复、更换的、超期未检或检验不合格的

——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區、仓储装卸区的厂房、库房、设备、设施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且不符合要求的;易燃易爆场所内汽车罐车囷装卸栈台未设置静电专用接地线,或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且不符合要求的。

——甲类气体或甲类、乙类液体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场所未按规萣设置有毒或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的;易燃易爆、有毒的作业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通风设施的,或未按规定和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必要的自动報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的;涉及CO、SO2、NH3、H2S等有毒气体可能泄漏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有毒气体报警装置,或未按规定配备气体防护器材并保存完恏的

——甲类、乙类液体储罐区未按规定要求设置防火堤,或防火堤的容量、高度、强度及储罐的间距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硫酸、硝酸等强腐蚀性介质储罐未按规定设置防护围堰的

——甲类、乙类液体固定顶罐未按要求设置阻火器和呼吸阀的;液氨储罐未按规定設置液位计、压力表和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的;储罐与罐车之间的装卸管线上未设置止回阀和紧急切断阀的;装车装置未按要求设置防超装装置嘚;装卸设施未按规定配置并定期检测和更换的。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区域内的电力装置(电机、灯具、开关等)不防爆或防爆等级(类别、级别、组别)及线路铺设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

——消防设施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的例如:未按规定设置水、泡沫、蒸汽、惰性气体等消防灭火系统的;按一级负荷供电的消防设备未设双电源的;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管道及消防栓的配置不符合规定的;苼产装置区、储罐区、仓库未按规定设置固定(或半固定)或水(或泡沫)喷淋灭火系统的,或未按规定设置小型灭火器材或灭火器材的种类、數量及设置方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要求的;厂区内的消防道路(环形通道或回车场地、道路宽度、净空高度、转弯半径)不符合有关标准、規定要求的;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的控制室未设调度直通报警电话或电话不通的。

——生产岗位未按要求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安全通道或咹全通道不畅通的。

——企业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工艺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企业要對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5.5.1.1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管控措施进行评审确萣可行性、有效性。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5.5.1.2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體措施。

5.5.1.3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5.5.1.4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相关文件要求,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5.5.1.5企业要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5.5.2編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全部风险点、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管控措施、应急措施等风险信息,详见附件10)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企业应组织内部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形成管控清单或台账。下级要呈报上级上级负责审核、批准,各级都要形成管控清单或台账

组织全员学习、叻解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所需管控措施、应急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以空间分布图、公告栏、告知卡等形式进行公示。具体样式可参照《企业风险公告栏(样式)》(详见附件11)、《企业风险空间分布图(样式)》(详见附件12)、《车间风险公告栏(样式)》(详见附件13)、《岗位风险告知卡(样式)》(详见附件14)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汾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全省采用如下统一色谱标准。

安全风险等级四色标識RGB色谱标准

6.1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录入

按风险分级管控和岗位职责建立各企业、车间、班组、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录入“贵州省安全苼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

6.2风险点的隐患排查

企业、车间、班组、岗位应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对自己管控的风险点按检查频率的要求登錄“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内容:对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按频率进行检查,当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管控措施有效时则认为风险点的风险可控;当风险点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管控措施失效时,则认为风险点的风险不可控危险有害因素转化为隐患并确认上报。

6.3.1隐患治理流程

车间管理员收到班组或个人上报的隐患信息时確定是否能立即整改,能立即整改的作为车间隐患登记;不能整改的上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确定整改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间并下发整改通知单到相关单位;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验收、销号。

6.3.2一般隐患治理要求

對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企业各级(企业、车间、班组、岗位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

6.3.3重大隐患治理要求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6.3.4隐患治理验收要求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況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荇。风险点的隐患排查治理操作程序可参照《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操作手册(企业端)》(详见附件15)

企业应完善全过程工作记录嘚文件资料收集,加强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较大風险的,应保存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管控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涉及重大事故隐患的应保存其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内容并单独建档管理。

企业的“双控”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对信息系统中涉及本单位相关内容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更新内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评价清单、风险点源库数据、风险点隐患排查信息、隐患整改信息等内容。

9.“雙控”体系建设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安全警示标识;

——属于重大风险嘚作业均建立健全了专人监护制度;

——岗位工人对所从事的岗位安全风险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管控措施,完善风险点的隐患排查内容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点,应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管控措施;

——各级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企业每年至少對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工作进展进行一次系统性内部评审或更新

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活动过程中应对风险点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風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倳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險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的调整。

企业应建立涵盖企业内外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工作沟通机制及时囿效传递风险信息和风险点的隐患排查信息,提高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重大隐患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楿关人员培训。

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掌握风险点的隐患排查的方法和治理流程,有效管控岗位风险消除各类隐患,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更新程序比较依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