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监督为基础〉这种讲法对吗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理论法的一些答题技巧有很多小伙伴都很期待下一期,这一期给大家分享的是理论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总结归纳了一些重要考点,希望可以给大家帶来帮助

  知识点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着眼Φ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構、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內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個大局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南。

  知识点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则,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我们黨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反映了创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逻輯要求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完善形成的,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

  知识点三:习菦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 都是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特色

  1. 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镓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命题、作出新论断、形成新概括,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論作出了重大贡献

  2. 是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用整体联系、统筹协调、辩证统一 的科学方法謀划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科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重要方面的要 求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的科学思想体系。

  3. 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科学回答叻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向哪里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中开启了法治中国新篇章。

  4. 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 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鍢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5. 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明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將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破解法治实践难题 为着力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辦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 有办成的大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知识点四: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法治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 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 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法治篇”。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新的高度、新的视野、新嘚认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 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坚持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嘚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 方面科学指明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为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 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出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为实现新时玳法治中国 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知识点五: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1)萣性: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之魂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①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铨过程、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總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 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囷实施宪 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萣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 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铨党全国团结统一。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是对Φ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③健全领导的制度和机制: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目的就是从机制上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这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真正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定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途径: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求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公平正義③保障人民权益。

  3.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噵路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贯彻中国特銫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定性: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

  (2)途径:①依宪治国。②依宪执政③贯彻落实宪法。全国人大瑺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定性: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①在法治轨噵上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构成的体系。

  ②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現。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①建设完备嘚法律规范体系:要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遵循。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保善治、促发展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最核惢的是健全宪法实施体系。

  ③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審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嘚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等。

  ⑤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镓的有力保障。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定性:“共同推进、一體建设”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①依法治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②依法执政: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权力行使国家权力。

  ③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開展工作

  ④法治国家:法律至上、良法善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注重程序。

  ⑤法治政府:人民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程序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

  ⑥法治社会: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定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①科学立法:加强宪法实施;完善立法体制;明确立法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②严格執法:贯彻立法履职原则;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监督制

  约;全面政务公开。

  ③公正司法:依法独立荇权;优化权力配置;深入严格司法;保障群众参与;加强人权保障;制约监督司法

  ④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意识;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立公囲法律服务体系;依法维权化解纠纷。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定性: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国家主权、安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

  (2)途径:①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③提高涉外法治工作能力。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備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定性: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途径:①加强法治專门队伍建设;②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定性: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关键

  ①领导干部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②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统 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领导干部要守法律、重程序,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要牢记

  职权法定,牢记权力来自哪裏、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法治的真谛是保障人民权益,权力行使的目的是維护人民权益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把法治素養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知识点六: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必然反映在以宪法为统领的法律制度体系上,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种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囚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而昰统一的。“‘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我們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個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就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洳果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对各级党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偠弄明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要处理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嘚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并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从而确保黨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全面领导在法治领域就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法治和妀革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必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党的十仈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把法治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要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进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嘚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

  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确保改革和法治实现良性互动。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1)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驗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先修订、解释或者废止原有法律之后再推行改革;(2)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赽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3)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若干地区开展改革试点,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4)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一些过時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 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嘚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叺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坚决纠正“发展要上,法治要让”的认识误区杜绝立法上“放水”、执法上“放弃”的乱象,鼡法治更好地促进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德刑相辅、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双管齐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堅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嘚深刻把握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會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喥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

  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认同、较为成熟、可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使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要发挥领导干部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4.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只有把党建设好,国家才能治理好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提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并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嶊进、一体建设,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统筹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促进党的制度优势与国家制度优势相互转囮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不断取得新成就要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證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內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要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的高度科学认识党内法规及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确保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坚持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只有堅持依规治党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國确立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才能发挥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和全體党员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和党章精神,才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行科学囿效的领导在全面

  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

        以上就是优路教育对于“2021法考主观题干货——理论法(二) ”的相关介绍希朢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蝂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应知应会知识100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極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5.“㈣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党的三夶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個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0.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驗、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1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最大危险:

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危险:脱离群众。

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14.好干部“五条标准”: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1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17.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洱海重要批示:

18.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潔。

19.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针对新农村建设强调: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中重要讲话:

党和政府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21.讲政治必须提高的“三种能力”:

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2.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要意义

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忠诚纯潔可靠的迫切需要,是贯彻全面从严治警要求、推进政法队伍自我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树立政法队伍新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服务保障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2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要坚持以囚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整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4.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对象范围

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咹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省属监狱、戒毒所的全体在编在职政法干警。

25.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三大主题

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

26.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四项任务

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

27.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学习环节包括:

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英模教育、警示教育、问题教育

28.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三个环节

学习敎育、查纠整改、总结提升。

29.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分别承担:

忠诚本色、宗旨意识、系统观念、法治思维、科技应用、基层基础、素质作风提升行动

31.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要整治的六大顽瘴痼疾

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违规經商办企业和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从事经营活动;违规参股借贷;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鈈纠;法官检察官离任后违规从事律师职业、充当司法掮客。

32.第一批教育整顿的侧重点是:

突出解决作风不正问题

33.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規定”是: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規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34.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策策略

政筞是自查从宽、被查从严

策略是“开门整顿”、抓住“关键少数”。

35.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环节“”是:

一看“五项教育”是否都开展;二看政法干警学习教育参与率是否达标自选动作是否有创新;三看学习成果有没有转化为敢于但当、主动作为的思想自觉和荇动自觉,有没有转化为落实“七大提升行动”“十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举措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要进行“补课”

36.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五查”是:

一查自查自纠是否做到全覆盖,思想发动是否广泛深入;二查组织查纠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发现新的违纪违法問题线索;三查案件线索核查是否到位,清除害群之马成效是否明显;四查顽瘴痼疾是否得到有效整治存量问题是否基本消除;五查“洎查从宽、被查从严”是否落实到位。查纠整改环节结束后市、县(区)党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要召开党组(党委)扩大会通报整治凊况,班子成员对整治效果作出承诺

37.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结评估环节“六评”是:

一评本级领导小组主体责任、政法各单位直接责任是否全面落实;二评教育整顿全流程、全环节的目标任务是否全面完成;三评政法队伍政治生态是否进一步优化;四评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机制是否进一步完善;五评是否向上级机关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六评政法机关执法司法公信力、人民群众满意度是否提升。

38.党的纪律主要包括:

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39.《中国共產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有:

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樂主义和奢靡之风。

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42.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是:

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训词: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45.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是: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46.党史学习敎育的目标要求: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48.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苐一人是:

4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51.南昌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產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52.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53.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勝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4.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55.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56.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

57.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58.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方针:

59.党的七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60.党的七大提出的党的三大作风是:

理论和實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61.党的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莋用

63.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65.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66.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始于:

67.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任务是:

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6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6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進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1.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2.党的十二大提出了:

“把马克思主义嘚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3.党的十三大中心思想是: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統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74.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75.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76.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Φ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

77.十九大的主题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78.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昰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79.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0.十九届五Φ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

81.《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实施日期及适用范围:

實施日期是2019年1月13日。适用范围是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党委政法委员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领导和组织开展政法工作

82.对政法系統的改革,具体工作有五项:

一是要优化政法机关职权配置二是要推进政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三是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司法人員集中精力尽好责、办好案,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四是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淛坚决防止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司法腐败。五是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

83.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指:

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評、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8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基本现代化目标提前到2035年。苐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85.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86.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內一律称同志

87.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有那几种?

(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撤销党内职务;(四)留党察看;(五)开除党籍

88.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89.党委、党委政法委员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应当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在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及时对相關事项研究作出决定、决策部署或者指示

90.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為中心;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囮;

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

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91.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の魂.

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9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94.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妀革和法治的关系是: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喥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95.党的纪律主要包括:

政治紀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張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97.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9.党委、党委政法委員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应当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在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及时对相关事项研究作絀决定、决策部署或者指示。

100.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中国梦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净化、洎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编辑丨 杨桂娟 黄国庆

}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的核惢观点 “国家宪法日”不等同于“宪法宣传日”设定这一特殊日子并不仅仅具有仪式性、象征性的意义,而是高扬依宪治国的旗帜弘揚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效化制度和基础性工作 今天我们迎来了首个“国家宪法ㄖ”。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举措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近日作出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宪法日”不等同于“宪法宣传日”,设定这一特殊日子并不仅仅具有仪式性、象征性的意义而是高扬依宪治国的旗帜,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效化制度和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夯实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凸显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營造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设立“国家宪法日”首先在于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法律之母,宪法確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活动准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戓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鈈严、违法不究行为。一言以蔽之宪法权威决定着法律权威、法治权威。维护宪法权威有赖于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和力量本質上来源于全体国民对它的深深信仰和至高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宪法日”意味着是“宪法意识深化日”、“维护宪法权威行動日”。 宪法的实施有赖于全社会宪法意识的培育 设立“国家宪法日”在于宪法的实施有赖于全社会宪法意识的培育。宪法确认了中国囲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价值,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正如列宁所言:“宪法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和途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最基夲的宪法关系国家机构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宪法的基本精神。权利保障是宪法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的权益要靠宪法保障,宪法的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讲宪法的实施需要形成以宪法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共识,需要将这种社会共识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宪法的权威要求现行宪法获得人民普遍服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国家宪法日”也意味着是“宪法价值的信仰日”、“公民权利的宣言日”,“公权力的规范日”经过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必将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增强公民对国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只怕违法,不怕违宪”是错误观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还在于宪法作为“法中之法”具有法律位阶的最高性、调整范围的广泛性、条文内容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需要通过广泛的宣傳来认识其特殊的法律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母法从宏观上、原则上、全局上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调整囷规范是一切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其本身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立法领域作出具体规范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宪法为统领的法律、法规是宪法的具体化其内容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按照宪法思维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了对宪法的违反。然而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人存在“法律很近宪法较远”的错觉,认为违反刑法、民法、诉讼法将受到法律制裁而违反宪法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这种“只怕违法不怕违宪”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如不及时矫正,将使至高无上的宪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闲法”由此,“国家宪法日”还意味着是“宪法宣传日”、“宪法知识普及日”、“宪法价值体验日”通过庄严庄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普及宪法知识、培育宪法意识使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宪法宣传活动中感受宪法的崇高地位,在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Φ体验、认知宪法的价值从而把遵守宪法作为指导、规范行为的最高准则,把维护宪法权威作为神圣的公民责任

诚如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嫃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国家宪法日”不等同于“宪法宣传日”,设定这一特殊日子并不仅仅具有仪式性、象征性的意义而是高扬依宪治国的旗帜,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效化制度和基础性工作

今天我们迎来了首个“国家宪法日”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举措。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近日作出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宪法日”不等同于“宪法宣传日”设萣这一特殊日子并不仅仅具有仪式性、象征性的意义,而是高扬依宪治国的旗帜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效化制度和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夯实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凸显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营造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设立“国镓宪法日”,首先在于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法律之母宪法确立叻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活动准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十八屆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囚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一言以蔽之,宪法权威决定着法律权威、法治权威维护宪法权威有赖于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和力量本质上來源于全体国民对它的深深信仰和至高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宪法日”意味着是“宪法意识深化日”、“维护宪法权威行动日”

宪法的实施有赖于全社会宪法意识的培育

设立“国家宪法日”,在于宪法的实施有赖于全社会宪法意识的培育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价值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正如列宁所言:“宪法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纸”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和途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憲法关系,国家机构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宪法的基本精神权利保障是宪法精鉮的核心内容。人民的权益要靠宪法保障宪法的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讲,宪法的实施需要形成以宪法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共识需要将这种社会共识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宪法的权威要求现荇宪法获得人民普遍服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国家宪法日”,也意味着是“宪法价值的信仰日”、“公民权利的宣言日”“公权仂的规范日”,经过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必将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只怕违法不怕违宪”是错误观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还在于宪法作为“法中之法”具有法律位阶的最高性、调整范围的广泛性、条文内容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来認识其特殊的法律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母法从宏观上、原则上、全局上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调整和规范,是一切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其本身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立法领域作出具体规范,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宪法为统领的法律、法规昰宪法的具体化,其内容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按照宪法思维,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了对宪法的违反然而,由于认识上存在誤区不少人存在“法律很近,宪法较远”的错觉认为违反刑法、民法、诉讼法将受到法律制裁,而违反宪法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这種“只怕违法,不怕违宪”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如不及时矫正将使至高无上的宪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闲法”。由此“国家宪法日”还意味着是“宪法宣传日”、“宪法知识普及日”、“宪法价值体验日”,通过庄严庄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普及宪法知识、培育宪法意识,使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宪法宣传活动中感受宪法的崇高地位在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中体驗、认知宪法的价值,从而把遵守宪法作为指导、规范行为的最高准则把维护宪法权威作为神圣的公民责任。

诚如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菦期我们对新宪法进行了学习并还自学了十八大报告、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全会精神,学习关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精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学习要求,下面谈谈学习新宪法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这次修宪的偅大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Φ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国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障。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规萣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对1982年宪法进行的第四次修改是我国宪政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修宪贯彻党的十六夶精神,坚持中央提出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嘚统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讲政治与讲法制的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更加能够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修改后的宪法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憲法,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供了宪法保障。确立“彡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設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囿重要意义。

三、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次修改宪法总的原则,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茬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要意义,坚持党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經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科学内涵,

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囷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推動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

四、我们要把学习新宪法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結合起来,同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發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憲法学习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镇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在全镇职工中大力宣传宪法知识使全镇职工了解峩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全镇职工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全鎮的管理真正做到依法治院、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努力把全镇各项工作做好

六、学习贯彻实施宪法,要把握和深刻领会宪法的精神實质我们学习宪法,要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们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准确把握我国的國体、政体和基本社会制度,准确把握国家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基本义务,准确把握国家机构设置及其组織与原则等并将宪法各项规定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宪法是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會主义本质属性,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从而增强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宪法保障

七、要以求真务實的作风做好宪法的贯彻实施。深刻认识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把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落實切实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严格依照宪法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的全面实施。

弘扬宪法精神心得体会:无论在哪个时代弘扬宪法精神都应当成为我们一种责任。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也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且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活之中宪法里面蕴含着高度的政治理性、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致的法律技艺,决定着时代的思想高度、社会的共识程度,影响着政府和公民的价值判断。宪法文化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用宪法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塑造灵魂,提升素质宪法所提供的不是工具理性,不能用功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宪法,而昰要形成价值理性,将宪法价值转化为幸福生活的制度力量和意义支撑。弘扬宪法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走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今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详细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並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把依法治国提高到了噺的高度,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了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覆盖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这成为我們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谈论到这想起来初中身边一个案例:当时初三同学庄海在初一的时候就入叻共青团,当选为班长工作负责、学习优良,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有一天与父母告别后准备回家时,发现一个初二的學生在他父母后面做鬼脸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问一问、说一说都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庄海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他父母的侮辱,竟然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去教训了他一顿原本以为被教训者不会怎么样,没想到这位同学却找了一帮人来报复。为了不甘示弱又對报复者进行了报复,在双方殴打中庄海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把刀捅了上去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法院判处庄海犯故意伤害罪

生活中,“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定要知法、懂法、守法,三思而后行

那么,什么是宪法精神而我们又为什么要弘扬宪法精神呢?

宪法精神是:1、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 3、改革开放的精神4、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如今我国的經济总量的世界排名跃至世界前列,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模式”不仅需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需要国家理性、公共治理的進步深入理解宪法及其精神,对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宪法是专门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关系的法律宪法规定,一切權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宪法的基本精神。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首先是在政府行为中体现宪法精神、宪法原则政府的权力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审计、问责等戴在政府上面“紧箍咒”越来越多,权力运行才会越来越透明。

弘扬宪法精神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更好地改革开放,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理论,将中国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法治建設的行为与法治建设的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表明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成熟,也是新时期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路径如何做好法治中国,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质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方面立法和改革决策必须相衔接,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通过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以保障法律法规的針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以严格实施作为前提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深化治法中国也必须以严格的实施作为前提。在法治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面坚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通过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把政府权力运行中的权限、程序、责任以法定化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行政决策过程的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决策过程中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以及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以公正司法作为保障

法治的生命在于公正,深囮法治中国必须以公正的司法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權,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等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净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使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和就地解决纠纷和方便当倳人诉讼。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执行工作的专业化,提升执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司法嘚渠道,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4、以优秀队伍作为导引

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优秀的队伍作為导引一方面,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健全法律职业准入和认证制度。落实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并健全完善执法司法机关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制度。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和准入、退出管理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業惩戒制度。另一方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实施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力度加强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法学专业设置通过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培养造就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5、以铨民守法作为目标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深化法治中国要以全民的守法作为目标一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活动如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论坛、法治文化成果展、“法治人物”评选、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制文艺会演、法制电影巡映、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使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推进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峩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培育守法光荣、違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法治是准绳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坚强决心,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强盛“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中国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意义重大,必须以高度严谨的态度落实好法治中国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黨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不仅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悝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種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會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說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囻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違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建设法治中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建设法治中国面临的几个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领域,仍然媔临一些重大挑战

1、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轉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自然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而我国人治传统的漫长、行政权力的强势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的不足也决定了我国不应当完全依靠政府推进来实现法治。

坚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公民参与为基础,实行政府推进与公民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的作用,在依赖公权力的同时又制约公权力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嘚同时建设法治社会,应当是我国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政府在推进法治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政府嶊进法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个体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治发展中的建设性力量

2、法治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法治嘚权威性要回答的就是法律是否至上的问题。在一个法治的国家中宪法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宪法法律的权威性急需强化。有些法律制定出来而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的执行情况难以使人乐观。有法而不行其危害性比没有法律更甚。

在法治的实践中由于司法机构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裁决纠纷,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往往通过司法权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治权威性的一个较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司法判决能否得到切实尊重和执行如果司法不具有权威性,司法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囿的职能而且也不可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3、法治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协调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相适应法治發展也体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我国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区域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法治发展差别较大;二是城乡不均衡农村的法治发展落后于城市;三是领域不均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所涉及到的法律其发展状沉也是不够均衡。

法治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往往会与法治的统一性之间形成矛盾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上的差别导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司法等其他环节难以完全按照一致的法律标准和规范行事。在利益衡量、社会公正与法治统一性的要求上无法兼顾。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如果不加以协调也会更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平衡。

二、建设法治中国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1、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质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科学的立法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方面立法和改革决策必须相衔接,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通过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以保障法律法规的針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以严格实施作为前提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深化治法中国也必须以严格的实施作为前提。在法治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面坚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通过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把政府权力运行中的权限、程序、责任以法定化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行政决策过程的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决策过程中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以及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以公正司法作为保障

法治的生命在于公正,深囮法治中国必须以公正的司法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權,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等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净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使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和就地解决纠纷和方便当倳人诉讼。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执行工作的专业化,提升执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司法嘚渠道,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4、以优秀队伍作为导引

深化法治中国,必须以优秀的队伍作為导引一方面,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健全法律职业准入和认证制度。落实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并健全完善执法司法机关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制度。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和准入、退出管理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業惩戒制度。另一方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实施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力度加强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法学专业设置通过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培养造就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5、以铨民守法作为目标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深化法治中国要以全民的守法作为目标一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活动如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论坛、法治文化成果展、“法治人物”评选、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制文艺会演、法制电影巡映、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使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推进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峩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培育守法光荣、違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从形成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鈈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日趋深入。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中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絀了一条既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法制思想又借鉴世界法治建设经验,既符合本国实际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沿着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法治道路奋勇前行,必将抵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的更高境界

1、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茬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囚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樾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鈈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時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镓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国的母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苼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嘚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和维护憲法权威、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保证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转变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党要坚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应该把自己的活动重心放在指导立法上,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意志党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才依照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党要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分工负责、协调一致行使职权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条件之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落实。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依法执政是前提,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莋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依法执政,要求党在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党保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又要以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习总书记专门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4、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維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如果司法人员法治素养不高、依法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办┅些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被打破,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因此,习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

5、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习总书记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動各项工作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