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不是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对立,它就是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此标题命名着一种沉思的尝试沉思执著于追问。追问乃通向答案之途如若答案毕竟可得,那它必在于一种思想的转换而不在于一种对某个事态的陈述。


本文具有一個更为广泛的关联背景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其源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而这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出发點作一种内在的批判由此必得澄清,批判性的问题──即思想的事情是何种事情的问题──如何必然地和持续地归属于思想所以,《存在与时间》这个任务的标题也将改变了我们问:
一、哲学如何在现时代进入其终结了?
二、哲学终结之际为思留下了何种任务(参閱第66页)
一、哲学如何在现时代进入其终结了?
哲学即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鍺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αρχη(本原),αιτιον(原因),Prinzip(原理)】。根据之为根据是这样一个东西,存在者作为洳此这般的存在者由于它才成为在其生成、消亡和持存中的某种可知的东西某种被处理和被制作的东西。作为根据存在把存在者带入其当下在场。根据显示自身为在场性(Anwesenheit)在场性之现身当前乃在于:在场性把各具本已方式的在场者带入在场状态。依照在场性之印记根据遂具有建基特性──它是实在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原因,是使对象之对象性得以成立的先验可能性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生产过程嘚辩证中介,是那种价值设定的强力意志
为存在者提供根据的形而上学思想的特性乃在于,形而上学从在场者出发去表象在其在场状态Φ的在场者并因此从其根据而来把它展示为有根据的在场者。
关于哲学之终结的谈论意味着什么我们太容易在消极意义上把某物的终結了解为单纯的中止,理解为没有继续发展甚或理解为颓败和无能。相反地关于哲学之终结的谈论却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完成(Vollendung)。但所谓“完成”并不是指尽善尽美并不是说哲学在终结处已经臻至完满之最高境界了。我们不仅缺乏任何尺度可以让我们去评价形而上學的某个阶段相对于另一个阶段的完满性。根本上我们也没有权利作这样一种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并不比巴门尼德的思想更见完满黑格尔的哲学也并不比康德的哲学更见完满。哲学的每一阶段都有其本已的必然性我们简直只能承认,一种哲学就是它之所是我们无权偏爱一种哲学而不要另一种哲学──有关不同的世界观可能有这种偏爱。
“终结”一词的古老意义与“位置”相同:“从此一终结到彼一終结”意思即是从此一位置到彼一位置。哲学之终结是这样一个位置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作为完成的终结意味着这种聚集
纵观整个哲学史,柏拉图的思想以有所变化的形态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胒采把他自己的哲学标示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无论说人们现在如何努力尝试哲学思维这种思维也只能达到一种模仿性的复兴及其变种而已。那么难道哲學之终结不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中止吗?得出这个结论或许还太过草率。
终结作为完成乃是聚集到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只要我们仅仅期待发展传统式的新哲学,我们就不免太过狭隘地思这种聚集我们忘了,早在希腊哲学时代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已经显露出来了:這就是科学在由哲学开启出来的视界内的发展。科学之发展同时即科学从哲学那里分离出来和科学的独立性的建立这一进程属于哲学之唍成。这一进程的展开如今在一切存在者领域中正处于鼎盛它看似哲学的纯粹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之完成
要说明此点,我们指出心悝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性指出作为符号逻辑和语义学的逻辑的作用,就绰绰有余了哲学转变为关于人的经验科學,转变为关于一切能够成为人所能经验到的技术对象的东西的经验科学;人正是通过他的这种技术以多种多样的制作和塑造方式来加工卋界因此而把自身确立在世界中。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在任何地方都是以科学对具体存在者领域的开拓为根据和尺度的
现在,自我确立嘚诸科学将很快被控制论这样一门新的基础科学所规定和操纵我们并不需要什么先知先觉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控制论这门科学是与人の被规定为行动着的社会生物这样一回事情相吻合的因为它是关于人类活动的可能计划和设置的控制的学说。控制论把语言转换为一种信息交流艺术逐渐成为被控制的而又起着控制作用的信息工具。
哲学之发展为独立的诸科学──而诸科学之间却又愈来愈显著地相互沟通起来──乃是哲学的合法的完成哲学在现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它已经在社会地行动着的人类的科学方式中找到了它的位置而这种科學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控制论的亦即技术的特性。追问现代技术的需要大概正在渐渐地熄灭与之同步的是,技术更加明确地铸造和操縱着世界整体的现象和人在其中的地位
诸科学将根据科学规则──也即技术地──来说明一切在科学的结构中依然让我们想起出自哲学嘚来源的东西。任何一门科学都依赖于范畴来划分和界定它的对象领域都在工具上把范畴理解为操作假设。这些操作假设的真理性不仅僅以它们的在研究之进步范围内所造出的效果为衡量尺度科学的真理是与这种效果的功效相等同的。
哲学在其历史进程中试图在某些地方(甚至在那里也只是不充分地)表述出来的东西也即关于存在者之不同区域(自然、历史、法、艺术等)的存在论,现在被诸科学当莋自己的任务接管过去了诸科学的兴趣指向关于分门别类的对象领域的必要的结构概念的理论。“理论”在此意味着:对那些只被允许囿一种控制论功能而被剥夺了任何存在论意义的范畴的假设表象-计算性思维的操作特性和模式特性获得了统治地位。
然而诸科学在對其区域性范畴的无可逃避的假设中依然谈论着存在者之存在。只是它们不这样说而已它们能够否认出自哲学的来源,但决不能摆脱这種来源因为在诸科学的科学方式中,关于诸科学出自哲学的诞生的证物依然在说话
哲学之终结显示为一个科学技术世界以及相应于这個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的设置的胜利。哲学之终结就意味着植根于西方-欧洲思维的世界文明之开端
但在哲学展开为诸科学这一意義上的哲学之终结,也必然是对哲学思维已经被置入其中的一切可能性的完全现实化吗抑或,对思想来说除了我们所刻画出来的最终鈳能性(即哲学消解于被技术化了的诸科学),还有一种第一可能性──哲学思维虽然必须由这种可能性出发但哲学作为哲学却不能经驗和接纳这种可能性了──是这样吗?
如若情形真是这样那么在哲学从开端到终结的历史上,想必还有一项任务隐而不显地留给了思想这一任务既不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能够达到的,更不是起源于哲学的诸科学可以通达的因此我们问──

二、哲学终结之际为思留下叻何种任务?

对思想的这样一项任务的思考就必定格外不可思议有一种既不能是形而上学又不能是科学的思想吗?


有一项在哲学开端之際(甚至是由于这一开端)就对哲学锁闭自身从而在后继时代里不断变本加厉地隐匿自身的任务吗?
一项看来似乎包含着认为哲学从未能胜任思想之任务从而成了一部纯粹颓败的历史这样一个断言的思想的任务吗
在这里,在这样一些断言中难道不是含有一种企图凌驾於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之上的傲慢自大么?
这个疑问势所难免但它很容易打消。因为任何想对我们所猜度的思之任务有所洞见的尝试都鈈免依赖于对整个哲学史的回溯;不待如此,这种尝试甚至必得去思那种赋哲学以一个可能历史的东西的历史性
正因为这样,我们于此所猜度的那个思必然不逮于哲学家的伟大。它更逊色于哲学之所以逊色,是因为在工业时代被科学技术烙印了的公众状态中这种思所具有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显然更逊色于哲学所具有的效果。
但是我们所猜度的思之所以保持着谦逊首先是因为它的任务只具有预备性,而不具有任何创设的特性它满足于唤起人们对一种可能性的期待,而这种可能性的轮廓还是模糊不清的它的到来还是不确定的。
思想首先必须学会参与到为思想所保留和贮备的东西那里在这种学会中思想为自已的转变作了预备。
我们所思的是这样一种可能性:眼下剛刚发端的世界文明终有一天会克服那种作为人类之世界栖留的唯一尺度的技术-科学-工业之特性尽管这不会出于自身和通过自身而發生,但却会借助于人对一种使命的期备──不论人们倾听与否这种使命总是在人的尚未裁定的天命中说话了。同样不确定的乃是世堺文明是否将遭到突然的毁灭,或者它是否将长期地稳定下来却又不是滞留于某种持久不变,一种持存而毋宁说是把自身建立在常新嘚绵延不断的变化中。
我们所猜度的预备性的思并不想预见将来并且它也不能预见将来。它不过是尝试对现在有所道说道说某种很久鉯前恰恰就在哲学开端之际并且为了这一开端已经被道出的而又未曾得到明确的思想的东西。就眼下而言以适当的简洁指出这一点,想必就足够了为此,我们求助于一个由哲学提供出来的路标
当我们追问思的任务之际,就意味着要在哲学的视野内规定思想所关涉的东覀 规定对思来说还有争议的东西, 也即争执( Str-eitfall)这就是德语中“事情”(Sache)一词的意思。 这个词道出了在眼下的情形中思想所关涉的東西按柏拉图的说法,即事情本身(το πραγμα αυτο)(参阅《信札第七》341c7)
在晚近时代里,哲学主动明确地召唤思想“面向倳情本身”我们不妨指出在今天受到特别关心的两例。我们在黑格尔1807年出版的《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的“前言”中听到叻这种“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这个前言不是“现象学”的前言而是《科学的体系》的前言,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前言“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最终──这个“最终”按事情而言意味着首先──针对“逻辑学”。
在“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中重点强调的是“本身”乍┅听,这呼声含有拒绝的意思与哲学之事情格格不入的那些关系被拒绝了。关于哲学之目标的空洞谈论即属于这类关系而关于哲学思維之结论的空洞报告也在这类关系之列。两者决不是哲学之现实整体这个整体唯在其变易中才显示出来。这种变易在事情的展开着的表現中进行在表现(Dar-stellung)中主题与方法成为同一的。在黑格尔那里这个同一性被称为观念。凭此观念哲学之事情“本身”才达乎显现。泹这一事情是历史地被规定的亦即主体性。黑格尔说有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ego cogito),哲学才首次找到了坚固的基地在那里哲学才能囿家园之感。如果说随着作为突出的基底(subiectum )的我思自我绝对基础(fundamentum absolutum)就被达到了, 那么这就是说:主体乃是被转移到意识中的根据(υποκειμε-νον)即真实在场者,就是在传统语言中十分含糊地被叫做“实体”的那个东西
当黑格尔在那个前言(荷尔麦斯特编辑,第19页)中宣称:“(哲学的)真理不仅应被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即在場者之在场性,只有当它在绝对理念中作为本身自为地现身当前时才是明显的因而也才是完全的在场性。但自笛卡尔以降理念即意谓知觉(perceptio )。存在向它本身的生成是在思辨辩证法中进行的只有观念的运动,即方法才是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要求的是匼乎事情的哲学方法
但哲学之事情是什么,这自始就被认为是确定了的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之事情乃是存在者之存在,乃是以实体性囷主体性为形态的存在者之在场性
一百年之后,“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重新在胡塞尔的论文《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中出现了这篇論文发表在 年《逻各斯》杂志第一卷上(第289页以下)。 这一呼声首先还是具有拒绝的意思但在这里,拒绝的目标指向与黑格尔不同的另┅方向这种拒绝针对那种要求成为意识探究活动的真正科学方法的自然主义心理学。因为这种方法自始就阻挡着通向意向性意识的道路但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同时还反对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在关于哲学观点的讨论中和对哲学世界观类型的划分中丧失了自身。对此胡塞尔在一段加重点号的文字中说(同上,第340 页):“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来自事情和问题”
那么,什么是哲学研究的事情呢对胡塞尔来说与黑格尔如出一辙,都按同一传统而来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胡塞尔的《笛卡尔沉思》不仅是1929姩2月巴黎讲演的主题不如说,它的精神在《逻辑研究》之后自始至终伴随着胡塞尔哲学研究的充满热情的道路在其消极的同时也是积極的意义上,“面向事情本身”的呼声决定着方法的获得和阐发也决定着哲学的程序,通过这一程序事情本身才成为可证明的被给予性。对胡塞尔来说:“一切原则的原则”首先不是关于内容的原则而是一个方法原则。在1913年出版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书中胡塞尔专门用一节(第24节)来规定“一切原则的原则”。胡塞尔说从这一原则出发,“任何可设想的理论都不能迷惑我们”(同上书,第44页)
“一切原则的原则”是:

    “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性源泉;


  在‘直观’中原始地(可鉯说在其具体现实性中)向我们呈
  现出来的一切(是)可以直接如其给出自身那样被接受的,
  但也仅仅是在它给出自身的界限の内……”

“一切原则的原则”包含着方法优先的论点这一原则决定了唯有何种事情能够符合方法。“一切原则的原则”要求绝对主体性作为哲学之事情向这种绝对主体性的先验还原给予并保证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主体性中并通过主体性来论证在其有效结构和组成中,也即在其构造中的一切客体的客观性(存在者之存在)因此先验主体性表明自身为“唯一的绝对的存在者”(《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年,第240页)同时,作为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构造的“普遍科学”的方法先验还原具有这一绝对存在者的存在样式,也即哲学之最本巳的事情的方式方法不仅指向哲学之事情。它并非只是象钥匙属于锁那样属于事情毋宁说,它之属于事情乃因为它就是“事情本身”如果有人问:“一切原则之原则”从何处获得它的不可动摇的权利?那么答案必定是:从已经被假定为哲学之事情的先验主体性那里


峩们已经把对“面向事情本身”这个呼声的讨论选为我们的路标。它把我们带到通向一种对在哲学终结之际思的任务的规定的道路上去峩们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样一种洞见:对“面向事情本身”这个呼声而言先行确定的乃是作为哲学之事情的哲学所关涉的东覀从黑格尔和胡塞尔的观点──而且不光是他们的观点──来看,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对这个呼声来说,有争议的东西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它的表现,通过这种表现事情本身才成为现身当前的。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是这样一个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事情本身达乎其自身,进入其自身的在场(Prasenz)了 胡塞尔的方法应将哲学之事情带向终极原本的被给予性,也即说带向其本已的在场了。
两种方法尽可能哋大相径庭但两者要表达的事情本身是同一东西,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经验到的
然而这些发现对我们洞察思的任务的尝试又有何助益呢?只要我们仅仅空洞地讨论了一番这个呼声而此外再无所作为,那么上述发现就是无所助益的反之,我们必得要问:在“面向事情夲身”这个呼声中始终未曾思的东西是什么以此方式追问,则我们就能注意到:恰恰就在哲学已经把其事情带到了绝对知识和终极明证性的地方如何隐藏着不再可能是哲学之事情的有待思的东西。
但在哲学之事情及其方法中未曾思的是什么呢思辨辩证法是一种哲学之倳情如何从自身而来自为地达乎显现并因此成为现身当前(Gegenwart)的方式。这种显现必然在某种光亮中进行唯有透过光亮,显现者才显示自身也即才显现出来。但从光亮方面来说光亮却又植根于某个敞开之境,某个自由之境(Freien);后者能在这里那里此时彼时使光亮启明絀来。光亮在敞开之境(Offenen )中游戏运作并在那里与黑暗相冲突。无论是在一个在场者遭遇另一个在场者的地方或者一个在场者仅仅只昰在另一个在场者近旁逗留的地方,即便在象黑格尔所认为的一个在场者思辩地在另一个在场者中反映自身的地方都已有敞开性(Offenheit)在起支配作用,都已有自由的区域在游戏运作只有这一敞开性也才允诺思辩思维的道路通达它所思的东西。
我们把这一允诺某种可能的让顯现(Scheinenlassen)和显示的敞开性命名为澄明在德语语言史中,“澄明”(Lichtung)一词是对法文 clairiere 的直译 它是仿照更古老的词语“森林化”(Waldung)和“畾野化”(Feldung)构成起来的。
在经验中林中空地与稠密森林相区别,后者在较古老的德语中被称为Dickung①名词“澄明”源出于动词“照亮”(lichten)。形容词“明亮的”(licht)与“轻柔的”(leicht )是同一个词照亮某物意谓:使某物轻柔,使某物自由使某物敞开,例如使森林的某處没有树木。这样形成的自由之境就是澄明在自由之境和敞开之境意义上的明亮的东西(das Lichte),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与形容詞“licht”毫无共同之处, 后者的意思是“光亮的”就澄明与光的差异性而言,仍要注意这一点但两者之间还是可能有某种事实的联系。咣可以涌入澄明之中并且在澄明中让光亮与黑暗游戏运作但决不是光才创造了澄明。光倒是以澄明为前提的然而,澄明敞开之境,鈈仅是对光亮和黑暗来说是自由的而且对回声和余响,对声音以及声音的减弱也是自由的澄明乃是一切在场者和不在场者的敞开之境。
思想必然要对这里称为澄明的那个事情投以特别的关注于此我们不是从空洞的词语(例如“澄明”)那里抽取出空洞的观念,尽管在表面上太容易让人有这样的感觉毋宁说,我们必须关注唯一的事情我们合乎实情地以“澄明”的名称来命名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在所思的关联中“澄明”这个词所命名的东西即自由的敞开之境,用歌德的话来说它就是“原现象”(Urphanomen)。我们不妨说:一个“原事情”(Ur-sache)歌德写道(《箴言与沉思》第993 ):“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这就是说现象本身──在眼下的情形中即澄明──把我们摆到这样一个任务面前:在追问着现象之际从现象中学习,也即让现象对我们有所道说
因此,思想也许终有一天将无畏于这樣一个问题:澄明即自由的敞开之境究竟是不是那种东西在这种东西中,纯粹的空间和绽出的时间以及一切在时空中的在场者和不在场鍺才具有了聚集一切和庇护一切的位置
与思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同,原始直观及其明证性也依赖于已然起着支配作用的敞开性即澄奣。明证的东西乃是能直接直观的东西“明证”(Evidentia )一词是西塞罗对希腊文εναργεια的翻译,也就是说,西塞罗把εναργεια转换为罗马语了。这个词与argentum(银辉)一词具有相同的词根,意指在自身中从自身而来闪亮和进入光明之中的东西在希腊语中,人们谈论的不昰看的行为不是谈论目睹(videre),而是谈论闪亮和显现的东西但是唯当敞开性已获得允诺时它才能显现。并不是光线才首先创造澄明即敞开性。光线只不过是穿越澄明而已唯这种敞开性才根本上允诺一种给予和接纳活动以自由之境,才允诺一种明证性以自由之境于昰乎,在这种自由之境中给予、接纳和明证性才能够逗留并且必须运动。
所有明确地或不明确地响应“面向事情本身”这个呼声的哲学思想都已经──根据其进程中并且借助于其方法──进入澄明的自由之境中了。但哲学对于澄明却一无所知虽则哲学谈论理性之光,卻并没有关注存在之澄明唯有敞开之境才照亮lumen naturale,即理性之光理性之光虽然关涉于澄明,但却极少构成澄明以至于我们不如说,它只昰为了能够照耀在澄明中的在场者才需要这种澄明这不光是哲学之方法的真实情形,而且也是──甚至首先是──哲学之事情(即在场鍺之在场性)的真实情形至于在主体性中, subiec-tum根据(υποκειμενον),亦即在其在场状态中的在场者也如何被思了这个问题在这里鈈能详尽发挥了。读者可以参看我的《尼采》第二卷(1961年)第429页以下的内容
我们现在另有关心。不论在场者是否被经验被掌握或被表達,作为逗留入敞开之境中的在场性始终依赖于已然起着支配作用的澄明即便不在场者,除非它在澄明之自由之境中在场着否则也不能成其为不在场者。
一切形而上学(包括它的反对者实证主义)都说着柏拉图的语言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词语,也即形而上学对存在者の存在的表达的基本词语就是ειδοζ即ιδεα(理念):是存在者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在其中显示自身的那个外观(Aussehen)。而外观乃是一種在场方式没有光就没有外观──柏拉图早已认识了这一点。但是倘没有澄明就没有光亮。就连黑暗也少不了这种澄明否则我们如哬能够进入黑暗之中并在黑暗中迷途徘徊呢?然而在哲学中这种在存在或在场性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澄明本身依然是未曾思的,尽管哲学茬开端之际也谈论过澄明这种谈论在何处出现呢?以什么样的名称
答曰:在巴门尼德的哲理诗中。就我们所知他的哲理诗最早专门思了存在者之存在;尽管难得注意,它至今仍在由哲学解体而来的诸科学中回响
巴门尼德倾听这样一种劝说:

  …χρεω?δε?σε?παντα?πυθεσθαι


??ημεν?Αληθειηζ?ευκυκλεοζ?ατρ-εμεζ?ητορ
??ηδε?βροτων?δοξαζ,ταιζ?ουκ?ε-νι?πιστιζ?αληθηζ。

      ……而你当经验这一切:


 无蔽之不动心脏多么圆满丰沛,
而凡人之意见无能于信赖无蔽者。
──《残篇》第一第28行以下

这里道出了Αληθεια,即无蔽。它被称为圆满丰沛的,因为它在纯粹的圆球形轨道上旋转,在这个圆球形轨道上,开端和终结是处处同一的在这一旋转中绝无扭曲、阻隔和锁闭的可能性。凝神冥思的人要去经验那无蔽之不动心脏“无蔽の不动心脏”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它意指着在其最本已的东西中的无蔽本身意指一个寂静之所,这个寂静之所把首先允诺无蔽的东覀聚集在自身那里首先允诺无蔽的东西乃是敞开之境的澄明。我们问:敞开性为何我们已经对以下事实有所思索:思想的道路──思辨的和直观的思想的道路──需要可穿越的澄明。而在这种澄明中也才有可能的显现即在场性本身之可能的在场。


先于任何别的东西而艏先允诺无蔽的乃是这样一条道路,思想就在这条道路上追踪某个东西并且颖悟(vernehmen )这个东西:οπωζ εστιν……ειναι, 即在场如哬现身在场着(Dass anwest Anwesen)澄明首先允诺通往在场性的道路之可能性,允诺在场性本身的可能在场我们必得把Αλ-ηθεια即无蔽思为澄明,这种澄明才首先允诺存在和思想以及它们互为互与的在场。澄明的不动心脏乃是这样一个寂静之所,唯由之而来才有存在与思想也即在场性與颖悟的共属一体关系的可能性
对思想的某种约束性的可能要求植根于上述这种亲密关系。倘没有对作为澄明的无蔽(Αληθεια)的先行经验,则一切关于有约束和无约束的思想的谈论都还是无根基的。柏拉图把在场性规定为理念(ιδεα)这种规定的约束性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把在场解释为现实(ενεργεια),就何而言这种解释是有约束力的呢
只要我们还没有经验到巴门尼德所必定经验过的东覀,即无蔽(Αληθεια),则我们甚至不可能去追问这些十分离奇地始终在哲学中被搁置起来的问题。通往无蔽的道路与凡人的意见游荡其上的街道马路大相径庭无蔽(Αληθεια)不是什么终有一死的东西,恰如它不是死亡本身。
我固执地把Αληθεια这个名称译为无蔽,这样做却不是为了词源学的缘故,而是因为当我们合乎实情地思被命名为存在和思想的东西时我们所必须考虑的那个事情的缘故。无蔽猶如这样一个因素在这个因素中才有存在和思想以及它们的共属一体性。虽则Αληθεια在哲学开端之际就被命名了,但在后来的时代里哲学却没有专门思这个无蔽本身。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事情就是在本体论神学上( ontotheologisch )思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洳果情形果真如此,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贸然下判断说哲学无视某种东西,哲学把某种东西给耽搁了并因此患有某个根本性的缺陷。我們指出在哲学中未曾思的东西并不构成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如若现在必需有一种批判那么这种批判的目标毋宁说是那种自《存在与时間》以来变得愈来愈迫切的尝试,即追问在哲学终结之际思的一种可能的任务的尝试因为现在才提出以下问题是相当迟了:为什么我们鈈再用通常流行的名称即“真理”一词来翻译Αληθεια?
答案必然是:就人们在传统的“自然的”意义上把真理理解为在存在者那里显礻出来的知识与存在者的符合一致关系而言,而同样也就真理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的知识的确定性而言我们不能把Αληθεια即澄明意义上的无蔽与真理等同起来。相反,Αληθεια,即被思为澄明的无蔽才允诺了真理之可能性。因为真理本身就如同存在和思想唯有在澄奣的因素中才能成其所是。真理的明证性和任何程度上的确定性真理的任何一种证实方式,都已经随着这种真理而在起支配作用的澄明嘚领域中运作了
Αληθεια,亦即被思为在场性之澄明的无蔽,还不是真理。那么Αληθεια更少于真理吗?或者因为Αληθεια才允诺作为符合和确定性的真理,因为在澄明领域之外不可能有在场性和现身当前化,所以Αληθεια就更多于真理吗?
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項任务委诸于思想。思想必须考虑:当它哲学地也即在形而上学的严格意义中──这种形而上学仅仅从其在场性方面来究问在场者──思栲时它究竟是否也能提出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有一点已变得清晰了:追问Αληθεια,即追问无蔽本身,并不是追问真理。因此把澄明意义上的Αληθεια命名为真理,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从而也是让人误入歧途的。②关于“存在之真理”的谈论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是有其合理的意义的,因为真理在那里就意味着绝对知识的确定性但是与胡塞尔一样,与一切形而上学一样黑格尔也没有追问存茬之为存在(Sein als Sein),亦即没有追问如何可能有在场性本身这样一个问题唯当澄明决定性地运作之际,才有在场性本身此澄明被命名为Αληθεια,即无蔽,但本身尚未被思及。
关于真理的自然概念并不意指无蔽,就是在希腊哲学中情形亦然人们常常正确地指出,αληθεζ这个词早在荷马那里就总是仅仅被用在verba dicendi用在陈述句中, 因而是在正确性和可靠性的意义上被使用的而不是在无蔽意义上。但这一提礻首先仅只意味着:无论是诗人还是日常语言使用甚或哲学,都没有设想自己面对这样一个追问任务:追问真理即陈述的正确性如何只囿在在场性之澄明的因素中才被允诺而出现
在这一问题的视界内,我们必须承认Αληθεια,即在场性之澄明意义上的无蔽,很快就仅只被人们当作ορθοτηζ即表象和陈述的正确性而来经验了。但这样一来认为有一种真理的本质转变即从无蔽到正确性的转变的断言,吔是站不住脚的了我们倒是应该说:Αληθεια,作为在思想和言说中的在场性和现身当前化的澄明,很快就进入肖似(ομοιωσια)和符合( adaequ-atio)方面 也即达乎在表象和在场者的符合一致关系意义上的肖似方面。
但这一进程必然激起另一个问题:对于人的自然经验和言說来说何以Αληθεια即无蔽仅仅显现为正确性和可靠性?是因为人在在场之敞开性中的绽出的逗留盘桓仅只朝向在场者和在场者之现成嘚当前化吗?但是这除了意味着在场本身和与之相随的允诺着在场性的那个澄明始终被忽视了这样一回事情之外还意味着别的什么呢?囚们经验和思考的只不过是作为澄明的Αληθεια所允诺的东西,Αληθεια本身之所是却未被经验也未被思
这一点依然蔽而不显。这难噵是偶然的吗莫非它的发生只是人类思维的某种疏忽粗糙的结果吗?或者它的发生是因为自身遮蔽和遮蔽状态,即Ληθη,本就属于无蔽(Α-Ληθεια), 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附加也不是仿佛阴影属于光明,相反遮蔽乃是作为无蔽(Αληθεια)的心脏而属于无蔽──是这样吗?而且在在场性之澄明的这一自身遮蔽中,难道不是甚至还有一种庇护和保藏──由之而来无蔽才能被允诺,从而在场着嘚在场者才能显现出来──在起着支配作用吗
倘情形是这样,那么澄明就不会是在场性的单纯澄明而是自身遮蔽着的在场性的澄明,昰自身遮蔽着的庇护之澄明
倘情形是这样,那么我们以此追问才踏上哲学终结之际思之任务的道路
但这难道不是全然虚幻的神秘玄想,甚或糟糕的神话吗难道归根到底不是一种颓败的非理性主义,一种对理性的否定吗
我反过来问:何谓理性(Ratio),奴斯(νουζ), ③νοειν(思想)和Vernehmen(颖悟)何谓根据和原则, 甚至一切原则的原则如果我们不是以一种希腊方式把Αληθεια经验为无蔽,然后超出并越过希腊方式而把Αληθεια思为自身遮蔽之澄明,那么上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规定吗只要理性和合理性的东西在其本已特性Φ还是可疑的,那么就连关于非理性主义的谈论也还是虚幻无据的。支配着现时代的科学技术的理性化日复一日愈来愈惊人地用它巨大嘚成效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但这种成效却丝毫没有道说允诺理性和非理性以可能性的东西。效果证明着科学的理性化的正确性但是可證明的东西穷尽了存在者的一切可敞开性吗?对可证明之物的固守难道没有阻挡通达存在者的道路吗
也许有一种思想,它比理性化过程の势不可挡的狂乱和控制论的摄人心魄的魔力要清醒些也许恰恰这种摄人心魄的狂乱醉态倒是最极端的非理性呢!
也许有一种思想,它超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别之外它比科学技术更要清醒些,更清醒些因而也能作清醒的旁观它没有什么效果,却依然有自身的必然性當我们追问这种思的任务时,首先要置疑的不仅是这种思想而且还有对这种思想的追问。鉴于整个哲学传统这就意味着──
我们所有嘚人都还需要在思想方面接受教育,并且在此之前首先还需要对何谓在思想中受过教育和未曾受过教育这回事情有所认识在这方面,亚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章(1006a 以下)中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因为未曾受过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处必需寻求证明何处不需要寻求证明”。
这话大可细细品味因为尚未确定的是,人们应以何种方式去经验那种不需要证明就能为思想所获得的东西是以辩证法的中介方式呢,还是以原本给予的直观方式或者两者都不是?唯有那种要求我们先于其它一切而允许其进入的东西的特性才能决定这一点泹是在我们还没有允许它进入之前,它又如何可能让我们作出决定呢这里我们处于何种循环──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循环──中了?
莫非咜就是ευκυκλεον Αληθεια,即被思为澄明的那种圆满丰沛的无蔽本身吗?
那么思的任务的标题就不是“存在与时间”,而是澄奣与在场性吗
但澄明从何而来?如何有澄明在这个“有”(Es gibt )中什么在说话?④
那么思的任务就应该是:放弃以往的思想,而去规萣思的事情(放弃对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的思。)
本文最初以法文译本(让?波弗肋等译)刊于文集《活的基尔凯郭尔》联合国敎科文组织年会(巴黎,1964年4月)会刊1966年由伽利玛(巴黎)出版社出版。后收入海氏文集《面向思的事情》1969年由尼迈耶(图宾根)出版社出版。中译文据1976年第二版《面向思的事情》现被辑为海氏全集第十四卷。——孙周兴注
① 这里的“林中空地”(Waldlichtung)亦可译作“林中澄明”;“Dickung”按字面直译为“稠密化” 在日常德语中已经无此词。──译注
② 思某个事情的尝试有时可能偏离一种决定性的洞见已經揭示出来的东西,这种情形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的一段话(第219 页)中可得印证:“用‘真理’这个词来翻译Αληθεια,尤其在理论上对这个词(真理)进行概念规定,就会遮蔽希腊人先于哲学而领会到的东西的意义,希腊人在使用Αληθεια这个术语时是‘不言自奣地’把那种东西作为基础的”。  ──原注
③ 这里的“奴斯”(nous)是希腊哲学的基本词语亦可意译为“理智”、“精神”、“心靈”等等。──译注
④ 在前面的《时间与存在》等文中 海德格尔对这里的“有”(Es gibt)作了许多讨论,显然是联系于具有“给出”(Geben)莋用的“本有”(Ereignis)来讨论的在海氏后期思想中,“无蔽”、“澄明”和“本有”等是具有同等位值的词语,都是  用来表示他所思的“思之事情”的──译注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1967年)


[德]伽达默尔/著 卢廷风、赵玉勇/译
本世纪20年代早期,海德格尔的创造性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似乎席卷了从一战中归来或刚刚开始其学业的一整代学生,因而随着海德格尔的出现似乎发生了与传统学院哲学的彻底决裂。这个决裂比它之在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中被表达要早得多它像是向未知领域的一个新的突破,提出了某种全然不同于基督脚的西方世堺中所有正统和异端运动的东西被一个崩溃的时代所摧垮的一代人要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开始;他们不想保持任何以前被视为有效的东西。尽管海德格尔在自己的概念中强化了德语的使用他的思想仍不能与先前哲学所意谓的东西进行任何比较。而且这一点并不因下面这一倳实而有所改变即,海德格尔具有鲜明的学院特征他不停地进行着精深的解释,专心研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奥古斯丁和托马斯,萊布尼茨和康德也专心研究黑格尔和胡塞尔。

全然意想不到的问题被提出来并联系到这些人物而被讨论经典哲学传统中的这些伟大人粅每一个都被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他们似乎都在宣称着与其坚定的解释者的思想完美结合的直接的、不可辩驳的真理把我们的历史意识哃传统分开的距离似乎不存在了。新康德主义的“哲学问题史”习惯于用来处理传统问题的平静的、自信的远离态度以及从学院讲坛上產生出来的整个当代思想,现在突然成了纯粹的儿戏

事实上,海德格尔思想中发生的与传统的决裂恰恰表现为一种传统的无与伦比的复興年轻的学生们逐渐才看到这种批判中借用了多少传统的东西,而在这种借用中批判又是多么深刻。然而两位伟大的古典哲学思想镓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长期处于模糊的地位。他们与海德格尔有紧密的关系也有同样程度的分歧。这两位思想家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从┅开始,柏拉图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就被批判地加以考察海德格尔继承并改造了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念的批判,并特别强调了亚里壵多德的相似性概念但正是柏拉图为《存在与时间》提供了篇首格言。只是在二战以后由于柏拉图被决定性地纳入了存在的历史,关於他的模糊性才被消除但是直到目前试图采取全新的描述时,海德格尔的思想才涉及黑格尔与现象学的工作很快被当代学者全部遗忘楿反,黑格尔的纯粹思维的辩证法则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黑格尔不但不断地迫使海德格尔进行自我辩护,而且在所有那些试图针对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张而为自己辩护的人看来,黑格尔也同海德格尔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既以激进主义搅动了最古老的哲学问题,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那么,西方形而上学的最终形式——黑格尔的纯粹思想辩证法——使一切自由和解放的希望破灭的循环——会迫使海德格尔的思想返回到它的轨道上了吗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发展所遇到的一切批评,若分析到底几乎没有不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立场上的。這种考察在将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夭折的思辨革命联系起来这一消极意义上,是正确的正如格哈特.克鲁格以及其后数不清的研究者們所论证的那样。而在积极的黑格尔化的意义上也有根据认为,海德格尔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与黑格尔的接近并因此没能真正公正地对待思辨逻辑的基本主张后一种批评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领域中。一个是海德格尔将历史同化到他自己的哲学方法中,这一点是与黑格爾相同的另一个是,在所有本质上的海德格尔主张中隐藏着未被注意到的辩证法

如果黑格尔试图从绝对知识的立场出发哲学地深入到哲学史中去,即将其提升为一门科学那么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历史(尤其是黑格尔之后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历史所进入的对存在的遗忘)嘚描述也包含着类似的全面主张。确实在海德格尔那里没有任何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这种东西,而正是这种必然性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功與过对海德格尔来说,情况毋宁是在绝对的知中被记住并被提升为绝对存在的历史恰好是对存在完全遗忘的先兆。存在的遗忘正是黑格尔以后一个世纪的欧洲历史的特征但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命运而不是历史(被记下并被理智渗透的历史)扎根于希腊形而上学的存茬概念中,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使对存在的遗忘趋于极端然而,不管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这一点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人的时间性构造它嘟没有排除在西方历史中不断被提出并加以论证的、思考存在是什么的要求。因而海德格尔也表现出为自己要求一个真正的历史的自我意识,事实上甚至是末世的自我意识。

第二个批判动机来自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确定性这一批判试图通过黑格尔嘚方式而把人们认为的存在之同义反复——即它是它自身——解释为虚假的、第二级的直接性。这种直接性来自总的直接中介进一步说,当海德格尔做自我解释的时候不正是真正的辩证反题在起作用吗?例如我们发现了被抛与筹划之间、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之间以及作為存在之遮蔽的无的辩证张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发现了真理与谬误、揭示与遮蔽之间的内在张力与模棱两可。揭示与遮蔽构成叻作为真理事件的存在事件黑格尔所说的有(存在)与无在变之真理中的中介作用——即在实有之真理中的中介作用——不是已标示出┅种概念框架,只有在其中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内在张力的学说才能存在吗黑格尔通过辩证思辨强化了知性中的反题。以此克服由知性支配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可能超越这一成就,以便克服作为整体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和语言

通向我们的问题的道路无疑存在于无及其受形洏上学压制这一问题中。海德格尔在弗莱堡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这个主题由此观点出发,我们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儿发现的无以及亚裏士多德将神定义为“无需推动力的活力”真正构成了对无的完全贬低。甚至上帝作为自身中包含存在的无限知识也从对人之存在的褫夺性经验(在睡、死、遗忘的体验中)的主导观点而基本上被理解为现存一切事物的无限存在。但是除这种甚至扩展到黑格尔和胡塞爾的对无的贬低外,另一个动机看来也在形而上学思想的历史中起着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这个问题上達到了顶峰。莱布尼茨和谢林所追问的、海德格尔甚至称之为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为什么总有一些东西存在而无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明确地继续着与无的问题的这种对抗在柏拉图、普洛提诺那里,以及无论如何直到谢林那里——叔本华、尼采及意志形而上学从他们這里出发——对“动力”概念的分析都表明通过在场(Prasenz)来理解存在不断受到无的威胁。在我们这个世纪这一情况也发生在马克斯.舍勒的冲动-精神二元论以及恩斯特.布洛赫关于未来的哲学中,还发生在诸如疑问、怀疑、惊奇等等解释学现象中在此意义上,形而仩学的主题内容本身就是为海德格尔的研究做好了准备

为了弄清导致海德格尔发生“转向”的他本人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并且为了表明它决不是辩证的颠倒我们必须从这一事实出发,即“存在与时间”这一超验现象学的观念已本质上不同于胡塞尔的观念胡塞尔对時间意识的构成性分析尤其表明原始在场(胡塞尔事实上会称之为原始的潜在性)的自我构成完全依赖于构成工作这一概念,并因此依赖於具有有效客观性的存在超验自我的自我构成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逻辑研究》的第五章。它根本不管——事实上正是因为——构成一切客观性之超验基础的绝对历史性而是完全处在对存在的传统理解中。我们必须承认海德格尔关于对存在——把自己的存在作为问题嘚存在——疏远这一问题的超验观点和《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存在者的理论都有着超验的假象,似乎海德格尔的思想正如俄斯卡.贝克所說的那样仅仅对超验现象学的深层境域——先前未曾达到的、与此在的历史性有关的境域——的精致表达。但实际上海德格尔的工具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雅斯贝斯关于边缘境况的论述肯定为海德格尔在根本意义阐释存在的有限性提供了出发点但这一研究是在彻底改變了的意义上作为论述存在问题的准备,而不是在胡塞尔的意义上的对局部本体论的阐释“基本本体论”的概念——这一概念来自“基夲神学”——也带来了困难。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之间此在之揭示与遮蔽之间的交互联系(在《存在与时间》中更多地是作为对道德主义嘚、效果论的思维方式的拒斥出现的)越来越被证明为“存在问题”的真正核心。按照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的表述向外存在(ek-sistence)事实上仍然要从人的此在的观点来把握。但是当他说存在的真理是非真理即在“罪过”中对存在的遮蔽时,在形而上学的希腊传統解构时所产生的“本质”概念的决定性转变就再也不能被忽视了海德格尔将关于本质和本质基础的传统概念全部抛在了脑后。

遮蔽与揭示的交互联系的意义及其同新的“本质”概念的关系可以在海德格尔自己的基本思想体验中通过不同方式现象学地显示出来(1)在工具的存在中。工具的本质不在于其客体坚固性而在于其可为人所用,这使得我们能够专注于工具本身以外的东西(2)在艺术品的存在Φ。它以这样一种方式将真理保持在自身之中即,真理只有在作品本身中才能获得对于观者和接受者来说,“本质”在此只相应于他逗留于作品之际(3)在物体中。物体作为唯一自存的实在不能被驱使为我们的目的服务,并且在其不可替换性意义上与消费对象——洳工业产品——的概念相对立(4)最后,在语词中语词的“本质”不在于被完全表达出来,而在于隐而未言者正如我们特别在无语囷沉默中所看到的那样。明显存在于这四种思维经验中的本质的共同结构就是“在那儿”即包括在场的存在又包括不在场的存在。在弗萊堡早期海德格尔曾说过,“人不可能像丢掉他的小刀那样丢掉皇帝”但事实上人也不能仅仅在小刀不在场的意义上就轻易地丢掉了咜。当一个人丢掉了小刀这样一个长期熟悉的用具时他不断的发觉它不在这一事实就表明了它的存在。荷尔德林的“上帝的缺乏”或艾略特的中国花瓶的沉默,并不是非存在而正因为他们的沉默所以是在最诗化的意义上的存在。由丢失的东西形成的空缺不是手头东西の间的空位;相反这空缺属于对它而言才是丢失了的东西的“在那儿”。由此“本质”被具体化了,我们也才能证明当下的东西如何哃时是在场的遮蔽

当我们从这些体验出发进研究时,那些必然要躲避超验探求、表现为纯粹外表现象的问题就变得可理解了这首先适鼡于“本质”。就本质不再仅仅是“可能的内在世界存在的存在极限”而言贝克的类本体论假定在此得到了证实。但是贝克自己从未认識到他的涉及到数学的和梦的存在这些重要现象的类存在的相应概念是一个辩证的构成物贝克自己将它与其对立面综合起来,由此标示絀了第三种立场而没有注意到这一立场如何对应于海德格尔的“转折”理论。

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这一语境中得到澄清的第二大问题僦是“你”和“我们”这一难题由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不断讨论已熟悉了这一难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它被通过忧虑的世界来解释構成本质之存在样态的东西现在被从对话的角度来考察,即依据我们具体地相互倾听的能力例如,当我们把握到支配交谈的东西的时候戓当我们注意到这种东西在被曲解的交谈中不在场的时候但主要地,生命和形体存在的神秘问题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信》中强调的生命本质(Lebe-Wesen)概念提出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它与人的本质(Menschen-Wesen)及语言的本质(Sprache-Wesen)的联系的问题但茬这种提问路线的背后有一个关于自我存在的问题。依照德国唯心主义的反思概念自我是非常容易定义的。但是当我们不再从自我或洎我意识出发,也不再从《存在与时间》中的人的此在出发而从本质出发时,它就变得令人困惑了存在在“澄明”中现身,在此意义仩思维着的人是存在的守护者这一事实表明存在与人之间的原始的交互联系。工具艺术作品,物体语词——在所有这些中,同人的聯系在本质自身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但在什么意义上如此?几乎不可能在人的自我存在由此得到规定的意义上语言已经为此提供了例证。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在说我们,因为事实上我们不能指挥、控制它尽管没有人会否认是我们在说语言。海德格尔的观点在此并不昰无意义的

如果我们要在海德格尔那里提出“自我”问题,首先就必须考察并拒斥新柏拉图主义的思维方式将自我作为往返的枢纽,從“太一”流射出去又回归其中这种宇宙世界在此是不可能的。或者人们可以将海德格尔通过“在内存在”和他所谓的过错肯定要从存茬之遗忘的角度来考虑但这种遗忘是否是现身的唯一方式?这会使人的此在的定位特性变得可理解吗如果我们考虑到植物以及生物的苼长,能否坚持现身和“此”这些概念唯一同人的此在联系在一起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仍然从那种“抬起头”的存在(即囚)的角度理解“在内存在”但是难道“在内存在”不需要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而且“向外存在”不也一样吗当然,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信》中讨论到的生物受制与其环境意味着这些生物不像意识到自己非存在的可能性的人一样向存在开放但是难道我们没有从海德格尔那儿了解到生物的真正存在不是其自身的个体的“此在”,而是类而且,即使不能像人在对存在的遗忘性的固持中那样当下存在難道类不就是为生物而“在那儿”吗?正像路德教派的《圣经》所深刻地表达的类的成员“知道”他们自己这一点难道不包含类的一部汾存在吗?事实上作为知,难道他们不是被从自身遮蔽起来——只不过以这种方式即知在不觉中达到了类?动物只谋划它自身(conservatio sui)洏正由此完成了它的类的再生产,这难道不也是“在内存在”的典型特征吗

同样,我们可以探讨植物的生长:难道它仅仅是为人而现身难道所有这类生命形式不都有保持自己存在——事实上是在存在中持续——的倾向?它试图以这种方式逗留不就是其有限性吗人的此茬,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根本不能被看作是最高的自我持存,从而可以像神一样跳出生命的循环这不也是对人而言的吗?我们把人嘚本质视为社会性在此意义上,我们关于人的全部学说难道不是被近代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歪曲了吗难道不正是这一信仰——即宣布叻内在张力和模糊性的信仰——是存在本身?这难道不意味着把“本质”同“存在”对立起来是无意义的

接下去的困难在于避免那种用“反思力”来考虑这些问题的形而上学语言。但在我们谈论“形而上学语言”时我们指什么?很明显对“本质”的体验不是对操纵思维嘚体验记住这一区别,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回忆”这一概念的很自然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历史通过回忆被记起来,回忆本身就是某种东西在其中历史具有实在性。但在“回忆”中发生了什么期待事物在回忆中倒转——就如命运的中断——这一点确实有根据吗?鈈管事物如何队我来说,在回忆这种现象中真正重要的就在于某种事物被安然保存在“此”,因而只要回忆保持着活力它就不会不存在。然而回忆并不是紧紧抓住那些正在消失的事物;消失的事物的非存在根本不会被它遮蔽或顽固抗拒更应该说,在其中发生了类似尣诺的事情(里尔克的《杜依诺哀歌》对此有所提示)其中并没有我们所谓的“在内存在”。

相反通过“在内存在”(即人对存在的遺忘)的构成能力和技术力量,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迷恋”从根本上讲,不存在对存在体验的任何限制从尼采起,我们把这一点称为虛无主义但是,如果这种迷恋来自这种逐渐加强的固执难道它不会通过这一事实——即一个个新事物被不断地抛在后面而不需特殊事粅的介入或倒转的发生——而在其自身中发现其最终目标?即使不断翻新的事物的声音变得更加单调事物的天然重量难道不仍然可被领悟并感觉到?确切地说黑格尔的作为绝对自明性的知识理念。如果被认为在存在中恢复了完全的居家感那么就会充满魔力。但是居镓感的恢复难道不能在这样的意义上发生吗:使人在世界中有居家感的过程从未停止,始终朝向不被技术的疯狂所破坏的更好的现实这種居家感的恢复难道不能在这样的时候发生吗:技术专制的虚假性、人所能生产的所有物品的令人麻木的单一性变得可以觉察,而人重又被解放并获得其有限存在的真正令人惊奇的特性。这种自由当然不是在绝对透明或不再受到威胁的居家存在的意义上获得的但是,正洳对不可预先把握的东西的思想保留了属于它自己的东西例如家园一样由于我们的有限性而不能被预先把握的东西也在走向我们此在的語言这一连续进程中和它自身重聚在一起。在升降运动中在进入存在和逝去这一过程中,它就是“此”

这是不是旧的形而上学?是否呮有形而上学语言达到了我们“存在于世”的这种连续的“进入语言”这无疑是一种形而上学语言,但深藏其后的是印欧语民族的语言是后者将这种思想付诸语言表达。但是一门语言——或一个语族——是否仅仅因为形而上学通过它被思考,或进一步通过它被预期,就可以正当地被称为形而上学思想的语言难道语言不总是家的语言,不总是趋向居家在世的过程这一事实难道不意味着,由于语言隨时具备着无限的言谈可能性它就不会有什么限制,也永远不会瓦解对我来说,解释的维度在此出现并在发生于对话中的言说中证明叻自身的内在无限性确切地说,哲学的技术性语言是由希腊的语法结构预先决定的而它在希腊-拉丁时期的使用建立起了本体论含义,海德格尔揭示了这种本体论含义的先入为主的特征但我们必须追问:客观化的理性的普遍性和语言意义的鲜明结构是否真的局限于对覀方产生的主体(subjectum)、种类(species)、行为(actus)这些概念的这种特殊的、在历史中发展出来的解释?或者说它们是否适用于一切语言不可否認,希腊语的某些结构特征以及特别存在于拉丁语中的语法的自觉决定了对诸如属和种的等级、实体与偶性的关系、谓语和行为动词结构這些问题的特定的解释方式但是难道不能超越这样一种对思想的预先规定?例如如果人们把西方的谓词判断同东方的形象表达——其表现力要从摧意和言的交互反思中获得——相比较,真正说来这两者之不同难道不仅仅在于是言谈的不同样式?二者难道不处于同一个普遍中即使处于语言本质和理性之中?我们言说一种语言并且在其中知道如何述说我们所意味的难道概念和判断不还是深嵌在这种语訁意义的生命中?并且反过来说,那种东方式的反思表达的意蕴难道不总是可以放到解释活动中这种解释活动正像艺术作品的表达一樣创造着普遍理解。语言总是在这种活动中出现语言仅仅在这种活动的完成中才存在,难道会有人反驳这一点吗黑格尔的思辨命题对峩来说也具有上述意义,而且它对矛盾辩证法的深刻揭示也总适用于自身因为在言说中,正如黑格尔扬弃着知性的逻辑海德格尔扬弃著形而上学语言,东方人扬弃着存在王国的多样性诗人扬弃着一切给定物,同样也总存在着扬弃语言之客观化倾向的可能性但扬弃意菋着持续起作用。


伽达默尔/著 周伟驰/译

回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本世纪暴力事件中的这段间歇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尋常的创造力。它来临的征兆在一战大灾难之前就可以看出来尤其在绘画与建筑领域中。但在大部分领域里时代的普遍觉醒是由一战夶屠杀带来的震惊所促成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文化意识和对于人类自由进步的乐观信念

在当时的哲学领域,大众情绪的这一转变的标志昰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受到了攻击且拙于抵挡“德国唯心主义的溃败”,正如保罗?恩斯特当时在一本通俗的冊子中所说的可以在奥斯瓦尔特?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找到其世界-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在批判占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大军中有两个强有力的先锋: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柏拉图和基督教的批判,以及索伦?克尔凯郭尔对思辩的“反思哲学”的猛烈攻击两个新的哲学口号被提出来了,它们与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先人之见相抵抗这两个口号中的一个是“生命的非理性”,以及个别嘚、历史的生命的非理性可以与此观念相联的人,是尼采和伯格森还有大历史哲学家威尔海姆?狄尔泰。另一个口号是“存在”源絀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他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丹麦哲学家其影响通过狄德里希的翻译而波及德国。正如克尔凯郭尔曾批判黑格尔說后者是忘记了存在的反思哲学家一样,现在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不无自满的体系构造也遭到了批判与抨击这一体系构造完全是将哲学鼡来为建立科学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也正如克尔凯郭尔这位基督教思想家曾进一步反对唯心主义哲学一样现在被称为辩证神学的彻底嘚自我批判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在用哲学的表达方式来对自有文化的虔诚态度和盛行的学院哲学进行普遍批判的大军中青年海德格尔昰具有革命性的天才。在一次大战以后的那些岁月里海德格尔作为弗莱堡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深刻的轰动性事件從弗莱堡讲坛上传播开来的不同凡响的有力而深刻的语言,已经揭示了旧的哲学力量的危机海德格尔的“大作”《存在与时间》产生于1923姩他任职于马堡时与当代基督教神学的富有启发性的、紧张的相遇。出版于1927年的这本书富有成效地与一战所带来的震撼性的、席卷了哲學界的新精神中的某种普遍的东西进行了交流。在当时吸引人们加以关注的共同主调是生存哲学海德格尔的第一批著作的同时代读者一丅子被他的激烈的思想抓住了。在这些著作里他激烈地抗议旧世代的世俗的文化世界抗议工业社会对生活的一切独特形式的整平以及这種整平所使用的处理一切事情的均一化,包括交际和公共交际的技术海德格尔把此在的本真状态(即此在意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性并果敢哋承受它)与“常人”、“闲聊”及“好奇”等此在的沦落和非本真状态作了对比。存在的严峻性促使他把死亡这个千古之谜视为哲学思栲的中心问题去质问存在的真正的“选择”。这就粉碎了教育和文化的幻想世界扰乱了学院里秩序良好的宁静。然而这一喝斥声并非來自学院外的鲁莽的陌生人也不是来自克尔凯郭尔式或尼采式的大胆而又孤独的思想家,而是出自德国大学最杰出、最富于良知的哲学學派的一位弟子之口海德格尔是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学生,而胡塞尔一直都在不屈不挠地追求着把哲学建立成一门严格科学这一目标海德格尔的新的哲学努力也响应了“回到事物本身”这一现象学的战斗口号。但他所针对的是被遮蔽得最深的哲学问题是在绝大部分时間里都被遗忘了的问题:什么是存在?为了懂得如何去问这个问题海德格尔进而用本体论上的实证方法去规定人的此在存在,以代替以往传统形而上学对它的理解即,将其理解为“仅仅有限”而这种理解所根据的乃是一种无限的和始终存在着的存在。对海德格尔来说人的此在的存在本体论优先性使他的哲学成为一种“基础本体论”。海德格尔把对于有限的人的此在的生存之决断所作的本体论上的论斷称为“生存论的”

带着一种方法论上的精确性,海德格尔将这些基本概念与主宰了以往形而上学的现成在手的范畴加以对照当海德格尔再一次提出存在的意义这个古老的问题时,他不想忽略如下事实即,人的此在在可测定的现成在手状态之中并没有获得他的真正的存在;其真正的存在只有在他考虑他自己的未来及他自己的存在的关注的原动力里才可获得人的此在由于用他的存在的语词认识到了他洎身而与一般浑浑噩噩的常人区别开来。由于人的此在的生命的暂存性他不能忽视他的存在的意义问题,对于这一意义问题海德格尔昰在时间境域之内予以规定的。

现成在手之物是科学通过其观察与计算所知道的而永恒则是超乎一切人类之事的,两者都必须用抓住了囚的暂存性这个中心的本体论确定性来理解这是海德格尔的新方法,但他把存在看作时间的这种意图仍然隐而不露以致《存在与时间》被人敏锐地视为“解释学的现象学”,这主要是因为自我理解仍体现为这一探索的真正的基础原则从这一基础原则的术语来看,支配叻传统形而上学的对存在的理解原来是显示于人的此在之中的对存在的原初理解的零散形式存在不是简单的存在的场或实际上的现成在掱之物。它是有限的、历史的存在这个此在真正地“在”。这样当下上手便在此在对世界的筹划中有了其位置,现成在手只有作为其後果才有其位置

但是,那些既非历史的亦非简单的现成在手的存在的多样形式在这一自我理解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所提供的结构中还没囿获得适当的位置:数学事实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它们并非简单的可观察的现成在手之实体;自然也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它的无限重複模式甚至在我们自身以内都存在并且在无意识层次上决定我们;最后是艺术之虹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它凌驾于一切历史距离之上所有這些都似乎在提示着海德格尔的新方法所达到的解释学解释的可能性界限。无意识、数、梦、自然之钟摆、艺术奇观——这一切似乎都只存在于此在的边缘地带而此在仅仅历史地懂得它自己并仅仅能用它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自己。他们似乎仅能用有限的概念去领会

令人惊渏的是,1963年海德格尔在几次演讲中对艺术品的起源作了探讨。他的《论艺术品的起源》一文在1950年作为《林中路》第一篇论文公开出版之湔就已开始有了深刻的影响。因为长久以来海德格尔的讲课与演讲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讲课和演讲的复印件及关于它们的报告被广泛地传播,并使他很快地成为人们“闲聊”的焦点而“闲聊”却是他在《存在与时间》中不无讥讽地刻画过的!事实上,他关于艺术品起源的讲演引起了一场哲学震动

并非仅仅因为海德格尔现在把艺术引入了人在其历史性中自我理解的基本的解释学方法之中,甚至也不昰因为这些演讲将艺术理解为建立了整个历史事件的活动(就像在荷尔德林与乔治对诗的信仰中所理解的那样)而是因为被海德格尔的噺探索所大胆地提出的、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新概念引起了轰动。“世界”与“大地”是海德格尔讨论中的关键词语从一开始,“世界”概念就是海德格尔的主要的解释学概念之一作为在此的筹划所指向的总体,“世界”构成了此在筹划所必需的基本的境域海德格尔自巳也曾叙述过世界这一概念的历史,尤其是注意到了并历史地证明了下列区分是合理的即《新约全书》中的这个概念的人类学意义(这吔是他自己使用的意义)与现成在手之物的总体这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新的、令人吃惊的事情是现在这个世界概念找到了一个被称为“夶地”的对应概念!作为人类自我解释发生于其中的一个总体,世界概念直观地与人类此在的自我解释本身很不相同但大地这一概念听起来却神秘玄虚,它也许在诗歌世界中才有其真正的故乡那时海德格尔已经热烈而紧张地致力于领悟荷尔德林的诗,正是从荷尔德林那裏他把大地概念引入了自己的哲学这是很清楚的。但是他作了怎样的辩护来证明这是正当的呢此在,在世存在(他在自己的存在中理解自己)怎么能够与一个像“大地”这样的概念(它是一切超验探索的新的根本出发点)在本体论上相关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須简要地回顾一下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运用的新方法绝非德国唯心主义唯灵论形而上学的简单重复。人的此在在自己的存在中对自己的理解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自我认识它不是自我外化。相反地它知道它并不是自己以及自己的此茬的主人,而是必须在存在者中间才能遇见自己并且当它遇见自己时不得不接管自身。它是“被抛——筹划”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段最卓越的现象学分析中,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的这种有限的体验此在在存在者中间遇见了自己,它是“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海德格尔紦在世存在的真实暴露归因于“现身情态”或情绪(Stimmung)。在现身情态中所遇见的乃是人的此在的历史的自我理解所不能逾越的极限不可能从现身情态或情绪这样一种解释学的极限概念推出像“大地”这样的概念。有什么可以为这一概念辩护呢它有什么正当理由呢?海德格尔的“艺术品的起源”所开启的重要洞见是:“大地”是艺术品存在的必要规定

如果我们想知道艺术品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意义以及这┅问题是怎样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我们就必须考察表现在哲学的美学概念中的种种偏见在分析的最后,我们需要克服美学概念本身众所周知,美学是哲学学科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只是在18世纪启蒙理性主义的明确的限定下,感性知识才宣告了自己的自主权以及审美判断相对独立于理性及其概念的权力正像这门学科的名称本身那样,美学的系统性的自律始于亚历山大.鲍姆伽登的美学然后,康德茬他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中确立了系统的美学问题。在鉴赏力的审美判断的主观普遍性里他发现了审美判断异于知性判断及道德判断的独立的权力和合法性。欣赏者的趣味再不能被理解为对概念、规范、法则的使用了而须理解为只有艺术天才才能使用並提供它们。这专门放在一边的美不能像客观的判断的知识那样展现出来而是就在主体因素中展现自身:通过想象力与知性理解的和谐┅致而得到生命体验的增强。我们在美里面——在自然和艺术里——所体验到的是我们所有精神能力的总体的活跃以及自由的相互影响審美判断不是知识,但也不是任意的它与一种能建立起美学领域自主性的普遍要求有关。我们必须承认关于艺术自主性的论证是启蒙时玳的一个伟大成就它坚决地宣布了其规范的神圣性及道德上的正统性。尤其在德国古典文学时期更是如此那时古典文学的中心在魏玛,它正试图确立自己的美学尊严这些努力在康德哲学中发现了自己的概念的合法性。

然而把美学建基于心灵能力的主观性之上却是开始走上了危险的主观化之路。康德本人就相信决定性的因素仍是存在于自然的美和主体的主观性之间的神秘的和谐一致。同样地他把超越于一切规则之上地、创造了艺术杰作的创造性天才理解为大自然的宠儿。但这一说法预先假设了自然秩序的自明的正当性这种自然嘚自明正当性在神学的创世中有其最终的根源。随着与神学的这一密切关系的消失美学的基础就必然在其关于天才自由独立于一切规则の上的信条的进一步发展中走向彻底的主观化。艺术不再是从被领会到的存在的秩序总体中衍生出来的了它恰好走向了现实以及不完美嘚生活的散文的反面。诗的光彩眩目的力量仅仅在它自己的艺术领域里才能把理念和现实重新统一起来这就是在席勒那里首次得到表达並在黑格尔的宏大美学著作中达到其顶峰的唯心主义美学。然而即使在黑格尔那里,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也仍保留在普遍一般的本体论范围内艺术品能成功地调整好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并使二者重新统一起来,这就明确地表达勒它是哲学必须用概念形式最终地把握的终极嫃理对唯心论者来说,自然与其说是现代科学计算的对象毋宁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世界力量的统治领地,这一世界力量在自我意识的精神里使自己成为完美无缺的这样,在这些思辩思想家看来艺术品也是精神的客体化。艺术不是精神的完美概念而是精神在卋界的感性直观水平上的显现。就“艺术”这一词的字面意义来讲它是世界的直观[Welt-Anschauung]。

如果我们希望确定海德格尔对艺术品本质的沉思的絀发点就必须在心里清楚地记得,唯心主义美学即赋予艺术作品以特殊意义并将之当作绝对真理的非概念的理解法则的美学,已被新康德主义哲学掩盖了很久这种盛极一时的哲学运动更新了科学认知的康德基础,但没有恢复那植根于康德本人所曾描述的审美判断中的形而上学境域即,存在的目的论秩序新康德主义者关于审美问题的概念甚至包含了种种偏见。在海德格尔的论文中对这一主题的揭示清楚地反映了事情的这种状态它开始于这一问题,即艺术品是如何不同于物的艺术作品也是物,而且仅仅因为它作为一个物存在它財能够指向别的事物,比如象征性地或寓言性地起作用。但是这是在用预先假定地科学认识系统的优先权的本体论模式观点来描述艺术品的存在模式真正的“存在”在特征上是像物的;事实是这样的:物被给予感觉。并在客观认识这一维度上被自然科学加以发挥然而,物的意义与价值是理解的第二形式这种理解的第二形式仅只有主观有效性,它既不属于原先的给定性本身又不属于从给定性中获得嘚客观真理。新康德主义者认为物本身是客观的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价值。对美学来说这一假设可能意味着甚至艺术品也拥有像物的特征作为其最特出的因素。这种像物的特征是基础在这基础之上,真正的美学形式构成上层建筑尼古拉?哈特曼还用这种方式描述了审媄对象的结构。

海德格尔在探究物的物性时谈到了这种本体论的偏见他把从传统中发展出来的理解物的方法分为三类:物是性质的承担鍺;物是感觉杂多的统一体;物是形式加诸其上的质料。这些理解形式中的第三种——作为形式和质料的物——似乎是最直接明显的因為它跟产品的产生模式相同,通过这种模式物被加工出来为我们的目的服务海德格尔把这种物叫做“工具”。就这种模式与神学的相似來看物完全像制造品,这和上帝创世完全一样从人的观点来看,它们是作为失去了工具特性的工具出现的物纯粹是物,即它们出現了,并不需要服务于一个目的现在海德格尔指出,这种现成在手的存在者它们与现代科学的观察和计算程序相应,既不允许我们思栲物的像物的特征又不允许我们思考工具的工具特征。为了集中地注意工具的工具特征他谈到了一例艺术表现——梵.高的农民鞋油畫。在这一艺术品里工具本身被如此领悟:它不是一个能被用来为某个目的或别的目的服务的实体,而是这样一件东西它的存在本身僦在于曾经服务而且仍在服务于它的主人。从这画家作品里留溢出的东西以及在画里被生动地描画了的东西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某一双农鞋。在这件艺术品里生发的真理的显现能从作品本身得到,完全无需依赖物的基础

这些考察引发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是那种真悝能从中以这种方式出现的呢?与那种从艺术品的物性及客体特性开始研究的习惯程序相反海德格尔坚决主张艺术品的特征是由如下的倳实清楚地造成的,即它不是一个客体而是立足于它自身之内。通过立足于它自身之内它不仅属于它的世界;它的世界也表现在它之Φ。艺术作品敞开了它自己的世界只有当某物因为它所从属的世界已经瓦解而不再与它的世界的结构相适时,某物才成为一个客体(对潒)因为一件艺术品当它成为商业交易的项目时就成为一个客体了,因为那时它已经是没有世界的、无家可归的了

海德格尔把艺术品描述为立足于自身之内的和敞开了一个世界的,他有意识地从此出发去研究以避免回到古典美学的天才观那里。为了尽量理解作品的本體论结构而不依赖于创作者或欣赏者的主观性海德格尔现在使用了“大地”概念作为与“世界”概念并肩而立的对应概念。作品属于“卋界”作品建立并敞开“世界”。在举例说明自我隐藏及说明与自我开放相反的隐藏在这个范围内“大地”是与世界相对应的概念。佷清楚自我开放与自我隐藏两者都表现在艺术品之中。一件艺术品并不“意味”着某物或某功能这个某物或某功能作为一符号指向一個意义;艺术品在它自己的存在里表现它自己,以让欣赏者逗留于其中它是如此强烈地表现它自己,以致它由以构成的组成成分——石頭、色彩、音调、词语——只有在艺术品自身内才进入了它们自己的真正存在尽管某物是有待处理的材料,它却并不是真正地出现即,它并不成其为一真正的在场只有当它被使用时即当它被结合进这一艺术品中时,它才出场构成一首经典乐曲的音符比一切别的声音戓音符具有更富于真情实感的音符特征。一副画的色彩是甚至比自然的色彩具有更真实的色彩教堂圆柱显示了其存在之类似石头的特性,在它的高耸向上及支撑着殿顶的状态中比粗糙而未经加工的石柱更真地显示了其存在的石头特性。但是在作品中以这种方式出场的东覀很清楚地是它的隐蔽性和自我隐藏——这正是海德格尔称之为大地的存在的那种东西大地,其实不是材料而是万物由之而出场、又消逝于其中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形式与质料,作为反思式的概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果我们说在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呈现”了┅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兴起同时也就是一种宁静形式的开端。当形式静静地在那儿时它找到了它的地道的存在。从这一点上看艺術品要求它自己的特殊的宁静。艺术品并不首先经验地存在于一个体验着的自我里(这个自我断定、意味或展示某物他的断言、意志或嶊论即是某物的“意义”)。艺术品的存在并不在于它成为一种体验相反,凭借其自己的存在它是一个事件,是一种推翻了先前一切瑺规的突进一种敞开了前所未见的世界的突进。但以这种方式在艺术品本身中发生的突进同时又在对传统的遵从中被支持着。以这同樣的方式既呈现又支持自己的东西构成了处于张力中的作品的结构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与大地之间的斗争,就正是这一张力这样一来,海德格尔不仅描述了艺术品的存在模式避免了传统美学以及近代的主观性观念之偏见,而且避免了简单地恢复那种视艺术品为理念之感性显现的思辩美学可以肯定的是,黑格尔对美的规定或海德格尔本人的努力是一致的他们都想超越主体与客体、物与我之间的对立鉯及不用主体的主观性术语去描述艺术品。然而黑格尔对艺术品的描述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上展开的,即他认为艺术品是理念的感性显現,是被自我意识意识到了而后创造出艺术品。但只顾着理念就会使整个感性现象的真理被取消。理念需要一个存在于概念中的真正形式当海德格尔论及世界与大地之间的冲突,并把艺术品说成是产生了真理的突进时这一真理并未在哲学概念的真正意义上得到调整與完善。真理的一种独特的显现发生于艺术品中真理在其中出场的艺术品所涉及的东西清楚地表明,对海德格尔来说谈及真理的事件昰有意义的。因此海德格尔的论文并没有勉强自己给予艺术品的存在以一个更合适的描述。他的分析是为他的哲学的核心思想服务的即把存在本身当作真理的事件。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的基本概念常常遭到异议说它们无法被证实。海德格尔企图达到的东西比如,当他談到动词用法上的存在、存在的事件、存在的澄明、存在的敞露、以及存在的遗忘时无法被我们的主体意向性行为所实现。支配海德格爾后期哲学著作的概念显然接近于主观推演正如黑格尔的辩证过程接近于他所谓的自我展开的思维一样。海德格尔的概念成了批判的对潒正如黑格尔辩证法受到马克思的批判那样,它们都被称为“神秘的”

在我看来,论艺术品一文的意义在于提供给我们一个去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真正关注的问题的提示没有人能忽视这一事实,即在其中可以出现一个世界的艺术品里,不仅使人体验到以前闻所未闻的某种有意义的东西而且伴随着艺术品本身还有某种新东西进入了生存。它并不简单地便是真理的显现它本身是一个事件。这让我们有機会更上一层楼去理解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它在近代唯心主义中达到高峰)的批判。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把aletheia,即真理一词的希腊語解释为无蔽。但是对aletheia一词原义的这种着重强调,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真理的知识是用于“褫夺”行为把真理从错误无知或遮蔽状态中“拔”出来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以说明为什么真理并非敞开的、显明的和可理解的。虽然这肯定是真的当希腊人把存在者视作无蔽时,他们显然想表达真理他们知道每一点知识都受到错误与虚假的威胁。他们知道如何避免错误、获得相关存在者本身的正确表象等等嘟是大问题。如果知识取决于我们抛弃错误那么,真理就是存在者的纯净无蔽状态这就是希腊思想家的想法,它铺就了一条近代科学朂终要一走到底的道路即,认为存在者若要保持于无蔽状态中就须具有知识的正确性

与这一切相反,海德格尔坚持认为无蔽性并不简單地就是存在者在能被正确认知的范围内的特征在更首要的意义上,无蔽性“出场”这一出场正是使得存在者有可能无蔽并被正确地認知的首要条件。与这一原初的无蔽性相应的遮蔽性不是错误而是原初地属于存在本身。大自然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赫拉克利特语)它不仅具有可知的特性,而且具有存在的特性它不仅出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也隐蔽于黑暗幽蔽之中它不仅是阳光下开放的花朵,而苴是大地深处的根海德格尔谈到“存在的澄明”,首先指存在者在其无蔽状态中被揭示的境界存在者出现于它们的此在的“此”之中,这明显地是以使这样一个“此”能够出场的开放境界为前提的同样地,这一境界若没有存在者在它之中显现自身也不会存在,即没囿一个开放性所占有的开放之场所这种关系无疑是很特殊的。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只是在存在者的这种自我显现的“此”之中,存在的遮蔽状态才会首先表现出来要知道,正是这一“此”的开放性才让正确的知识成为可能的来自无蔽状态的存在者为了那个保持着自己嘚东西而呈现自己。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任意的揭示行为,通过这一褫夺行为将某物从遮蔽状态中拔出来相反,只有揭示与遮蔽是存在夲身的事件这一事实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品的本质很清楚,在组成作品自身的存在的出场与遮蔽の间有一个张力正是这一张力的力量决定了艺术品的形式内涵,并使之发生了优于他物的灿烂光华它的真理并非它的意义的简单显现,而是其意义的深不可测和深度这样,艺术品的本质便是世界与大地、出场与遮蔽之间的斗争

但在艺术品中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的应該是存在本身的实质。揭示与遮蔽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艺术品的真理,而且也是一切存在的真理因为作为无蔽性,真理总是这样一种揭示与遮蔽的对立两者必然共生。这显然意味着真理并非仅仅是存在的纯粹在场这样它才能超越表象之正确与否。这样一种在的无蔽概念以现出了存在者之此在的主观性为前提但是如果存在者仅被规定为可能表象的客体的话,那么它们就没有在它们的存在中被正确哋规定。倒不如说表象属于那抑制着自己的在者的存在作为无蔽状态,真理在其本身之中有一内在的张力与两可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本身包含着某种敌视它自己的出现的东西人人都能同意海德格尔如下的意思:生存着的东西并不仅是提供给我们一个可认识的和熟悉的表面外形;它还有一个海德格尔称之为“立足于自身之中”的自立的深度。所有存在者的完完全全的无蔽状态它们的总的客体化(借助于一种表象,这种表象设想最完善的物)将会取消这种存在者的“自立”并导致它们的整齐划一这样一种完完全全的客体化将再鈈能显现出立足于自身之中的存在者。相反它将只是表示我们利用存在者的机会,而显然的东西将只是占有和控制物的意志在艺术品Φ,我们体验到一种对控制意志的绝对对立这不是指对我们意志(它专门利用物)的假定作严格的反对,而是指依靠自身的某种存在之優越的浸入力因此艺术作品的排外性与遮蔽保证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般观点,即存在者通过进入出场的开放状态而隐瞒了自己。艺术莋品的这一自立同时也表示了一般存在者的自立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得以沿着海德格尔思想之路继续前进的前景。只有通过艺术作品工具的工具特征和更进一步的物的物性才能够显示它们自己。所有进行计算的现代科学都造成物的迷失把物的自立天性——这一在科学看来“毫无用处”的天性——分解为规划与工程中可被计算的因素,但是艺术作品却代表一个防止物的普遍迷失的例子。正如诗人裏尔克在物性的普遍丧失中诗意地阐明了物的天真无瑕并将之归诸天使(1)一样当思想家海德格尔意识到这同一物性还保持在艺术作品Φ时,他也在沉思同样的物性的迷失保存便意味着那被保存的东西还存在着。因此如果物的这一真理还能出现于艺术作品中的话,那麼其存在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海德格尔的论文《什么是物?》就表现了他的思想之路的必然延伸物在以前甚至未获得其当下上手的工具哋位,只是被观察和被研究的现成在手之物而现在在它的“整体”存在中则被明白无疑地认作是不能被拿去使用的东西了。

从这一高度峩们还可以看到这条道路更远的一段海德格尔宣称,艺术的本质乃是诗化的过程他的意思是艺术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已形成的东西加以變形塑造,或对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复制相反,艺术是一种投射通过艺术新的东西得以真实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理事件嘚实质是“它展开了一处开放之所”然而,从这句话的一般的和更严格一些的意义上看诗歌则由于那使它与别种艺术不同的内在的语訁特性而尤为突出。如果在一切艺术中的真正的凸显(具体化、形象化)和真正的艺术因素都能被称为“诗”(甚至在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话那么在一首真正的诗歌里发生的凸显(具体化)就注定与一个早已规划好了的程序密切相关,并且这程序不能由其自身凸显出新嘚东西这一程序语言早就准备好了。诗人是如此有赖于他所继承的和使用的语言以致其诗歌艺术的语言只能影响使用这同一种语言的囚。这样在一定的意义上,海德格尔用来象征一切艺术创造之凸显特征的“诗”与其说是由石头或色彩或音符所建成的凸显,不如说昰它们的第二形式实际上,诗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发生于语言变化中的凸显其次是由第一种凸显而来的诗创造的凸显。但语訁的先在性并非仅是诗歌艺术品的独特特点而恰是事物本身的那个物之存在的特征。语言作品是存在的最原初的诗把一切艺术看作诗並揭示出艺术作品是语言,这一思想本身也仍走在通往语言的路上

注释:(1)指《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主题。


〔奥地利〕路德维希?蘭德格雷贝 著
罗丽君 译 吴俊业 校

一、有关《第一哲学》之讲座的意义

胡塞尔于年有关《第一哲学》之讲座的第二部份被选编出版為《胡塞尔全集》第八卷这部份具有完全偏离迄今所出版之其他著作的特性。若迄今所刊印的胡塞尔之文章部份是由他自己发表印行,另有部份则是确定为发表之用且几近付梓阶段,比如《观念》的第二部份那么《第一哲学》中的文章,特别是其中有系统的第二部份却不符上述情况。虽然胡塞尔于年冬天讲授此课程时实有意为日后付梓而编写,但这项他直到约1930年仍贯注心力的计划后来却基于囿待探讨的理由而被放弃。但讲座中有关历史的第一部份1连同所附的副文却仍展现为一完整一致的整体所载包括自哥廷根时期始,胡塞爾在关于哲学历史的讲座和讨论课上针对和历史传统间的争论以及针对现象学的必然性进行历史奠基而整理出的心得,以至于这部份讲座的构思是基于广延及长达十数年的准备工作因此亦达至一庞大的内在完整性。在此所要探讨的第二部份则与之不同;此部份所包含的鈈仅是在教学观点下对长期涵养之思想作整合的阐释,而且亦具有一种首创构思的特色此构思继时继刻地进行,并被带到讲堂上去那是一条思想的实验冒险之路,在伴随讲授过程的反思中2其成功与否总是一再被质疑,而它的出发点亦非自始即确立以至于事实上,咜导向之处和胡塞尔最初所预见者完全不同的确,胡塞尔实曾意图在讲座中阐明进入现象学的途径以思量自《观念》(1913年)出版后其思想的进展,并且藉之现象学得于其历史的和系统的必然性中被彻底奠基。但此尝试之吊诡结果却是这条途径和此奠基是根本无法通荇的,而胡塞尔则是在其整个影响幅度内才逐渐理解到此吊诡的结果以至于在之后晚期著作《危机》3中,终究选取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徑对于理解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历史而言,这部著作即具有一种类似于黑格尔之《精神现象学》于其系统之发展中的含义;而且以它的形荿历史乃为一种不断被驱动之即兴创作的历史来看亦可和黑格尔现象学的形成史作一比较。无疑黑格尔出版了他的《精神现象学》,並且因此授予自己作者权威反之,胡塞尔经过此讲座之后数年的积极努力终究将此讲座之构思视为并未完成和根本就不可能被完成的洏搁置之,如此一来眼前这部文本之形成历史即是一次失败的历史。然而若那只是现象学导论之一次新尝试的失败,则人们必须将出蝂如此文章之计划视为十分可疑但这次失败却──此乃非胡塞尔本人,亦非当时讲座的听课者们能够即时明白的──超出一个作者偶然嘚个人不幸那不是一种系统形构力失效的标记;反之,一再重新“无前设的”("voraussetzungslos")起始及对既达者之一再探问的那种胡塞尔彻底主义从未在其他著作里如此明显地得到证实胡塞尔从未曾在他处遭受过如此地“绝对者的威力”("Gewalt Absoluten")(黑格尔),以至于此其思维之基本特点乃以特絀的程度表明自身,此思维非指向一种系统内的控制意愿而是在完完全全的献身中循着“实事”("Sache")不断迈进。只有由现今所获取之历史距離去回顾才得以了解在此文本中乃〔一方面〕向近代思维之权威性传统作出告别,而〔另一方面则〕觉醒一种在新基础上进行思维的省思那是一次勉强的告别,其间胡塞尔原欲完成和履行这个传统却没有立刻意识到,在此尝试的同时他是多么地冲碎了它。因此这蔀文本乃是一份动人文献,它〔记录了胡塞尔〕空前的努力欲藉着近代传统思维的术语,表达已曳离此传统及其选项和观点的一种内涵


如此一来,出版这部棘手文本的冒险行动即以特出的方式得以证立这部文本所意味的不仅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之钥,〔因为〕藉著于此文本中所暴露出来的困局才可能使得胡塞尔晚期的工作被正确地安排于此发展过程之中,并且能和早期的工作联系起来以至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后来胡塞尔在其晚期著作《危机》中会被迫选取一条新的途径──其新面貌无疑却通过他所给予它之自我诠释又再次被局部隐蔽起来──;除了现象学本身之诠释此意义之外,这部文本的重要性是基于在这里,作为无历史性之先天主义(Apriorismus)的和作为近代理性主义之完成的先验主体主义(transzendentaler Su}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敎授 张文喜

  内容提要:为了努力克服解释褊狭的困难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阅读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依然是初始问题;一般地说,在阅读的总问题中阅读不是“我们”的阅读,而是仅仅利用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语言因素进行的阅读如果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是马克思的重要主题,那么我们不能以自然科学化了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尺度来衡量这个主题阅读马克思的真正理论哲学乃是阅读未成文的《〈资本论〉的逻辑》。它不同于黑格尔哲学之令人费解而自称完成的哲学由此阅读揭示了一个基本悖谬:马克思哲学如今产生的现实作用,并非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及其还有各种各样有影响的形式尽管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现实性还是被哲学史领会为其特有的历史性的效用,但这总是以马克思哲学如今是现实的话语而揭示了这个可能的存在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资本论的逻辑/马克思主义/阅读技艺

  标题注释: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政治哲学視阈中的治国理政之道”(项目编号:16ZZD025)和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在21世纪の初我们就津津乐道一件事:马克思被英国BBC的听众调查选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情况该当如此可是问题在于,实际调查总会有这样那样嘚缺憾比如提问题,要考虑准确假如问“你这搞马哲的,知道马克思吗”,这就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什么叫“知道”?我记住了馬克思的名字在哪本书记住,算不算“知道”记住名字,甚至能够背诵整套《全集》“够”不“够”“知道”?在教条主义、孤立主义下个人也好,我们这个民族也好这个问题都是同样存在着的。譬如在我早年遇见几本提到马克思名字的书中,对马克思思想讲嘚极差又都旗帜鲜明地沿用斯大林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编撰立场,这个问题就来了马克思学说真义在那时恰恰趋暗归无,洏绝大部分公众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个问题;那么在今天这方面又如何呢即便在今天,问题当然不是情势中可否选择一本切中的书来閱读而是当马克思主义规范主义者在全神贯注于“学术”(从现代意义上看,“学术”乃学院中才有的东西)之际却忽视了事实上政治及社会变化,这个问题就来了所以反过来,规范主义者冥顽地习以为常地扩展着某种“学术”而带来荒芜时我们甚至不知马克思是被归茬经济学家门下,还是哲学家一路;特别是人们开始疑虑马克思是否是“我们时代伟大的哲学家”。一旦疑虑泛起我们也都对拾起这個问题焦虑有加了。

  一、马克思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继续称马克思的学说为“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规范主义者未曾真正提出这个问题,也可能对此鲜有觉察迄今为止,人们沉溺于比较不同学科的“马克思到底是谁”之阅读总问题。这是由于西方近代以来学问及知识体系划分已不可避免地要求在哲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门类上予以深化此问題的结果,但是由于彼此的阅读标准互不认可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非哲学家,分歧严重就是说,还成问题下面例子就能说明问题:霍布斯鲍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算是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人但当他试着理解“马克思到底是谁?”的时候却表现出了犹疑和困惑。霍布斯鲍姆与我们一致在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马克思”的问题依然是原始问题;而且在于:这个问题必須照“马克思思想的普遍全面性”本来意义展开可霍布斯鲍姆主张,如果想要就“马克思思想的普遍全面性”这个问题的本来意义展开嘚话我们必须摒弃所有“跨学科”研究,包括“按照人的总体性思考人”的方法在内因为这个方法已经过时。霍布斯鲍姆似乎认为呮要“对所有学科的整合”研究进入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前的、无论真实的还是似是而非的根据中完成一次非合法的起跳。换而訁之针对“马克思到底是谁?”的发问仅只是在“把世界作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整体来理解”①中才有意义,否则就根本不會有此发问的根据但问题是,这个根据是否真正扎实霍布斯鲍姆的分析遭到严重困难,这些困难最终导致他把世界作为科学的整体来紸释“马克思思想的普遍全面性”正是在这里霍布斯鲍姆提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深度。

  它表明细究这个问题也是有条件的,因為问题在于,谁有资格判断如马克思那样的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是伟大思想家,还是“有教养者”抑或是“工人阶级”。霍布斯鲍姆對此讳莫如深因为一种读解恰恰被另一种读解所消解。他是这样说的:马克思的著作在1883年逝世时已经对德国尤其是俄国的知识分子产生叻影响但马克思在英国流亡大半生,在英国政治和思想生活中却没有确立重要的地位②公允地说,这样陈述简洁、明了却仍须加以解說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问题中或许可以说英国是浓烟滚滚之地,霍布斯鲍姆越说没火(《资本论》的“影响”)就越有问题正如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所提供的另一种非常不同的证据所表明的;现在此地是可以简略回到下述问题上去的地方:马克思和《资夲论》的逻辑究竟有什么影响?为求得一个较准确的陈述我们在此势必要在霍布斯鲍姆所解读的东西和我们这些一般公众所领会的东西の间又作区别。从原则上说来是这样:“马克思学说历史性影响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自始就不像在霍布斯鲍姆书中那样是意指在当下的存在者的存在那样的东西,或者不是我们去接受一个互相排斥的事情,仿佛已死的马克思竟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当代部分”③我们必須指出,马克思的“影响”乃是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引发敌意才是唯一拥有尊严的。它也就是为资本逻辑及其形而上学建制的批判所驱使完全与资本主义相对立并招致对立面而产生的。霍布斯鲍姆的解读显然不是有关的“否定”并在世界中看到异在的强力哪里还谈得仩马克思的“影响”呢?如果我们在霍布斯鲍姆思想中由此角度找得着什么启发的话那么看来展示给我们的恰恰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霍布斯鲍姆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不可能主张作为一种保证生产力最快速发展的方式,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这一主张属于两佽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危机面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时代。”④这意味着我们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就两种解读(马克思的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嘚)的哪一个优于另一个的问题作出正确的批判或者不如说,霍布斯鲍姆把马克思类比成科学家作为科学家以尽可能诚实的方式向公众說出实情比什么都重要。因此除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超过马克思之外,现在已经不再有什么思想家超过马克思了拜“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把马克思解放出来”之赐,“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些关键的方面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卋界极为相似”⑤这段说明虽然是要防止现代人很熟悉而又很通常的对这整个马克思学说的误解,但是这个理解立刻变为外在的意义描寫用霍布斯鲍姆自己的术语来说,尽管苏联政治玷污了马克思哲学而马克思哲学就像在画天体运行轨迹一样,与苏联政治实践不沾边

  在这些地方我们感受到普遍的疑虑。从语义上看马克思哲学或共产主义学说从来就不是这种意义上的也即容纳物理主义的科学。峩们已经指出过事情根本不是要描绘与其他“主义”一同出现的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及其范围,而是要讲马克思哲学从其实践哲学视角嘚可能界限以内进行的共产主义筹划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同样不能按照“理论哲学”(如,数学哲学、物理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的范疇的影响来衡量因此,我们有关这一说明才能把另一种错误意见也澄清了这种意见认为,在弄清楚马克思主张什么不可能主张什么鉯后,必须去明确地确定一部《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者和《物种起源》《狭义相对论》的自然历史学家的内在的和不可动摇的联系所谓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物种世界、天体世界、人类历史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不能鼡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哪一个思想家的学说更正确这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观。它使真正嘚历史唯物主义得以遮蔽而这个批判的关键是,把一种本身即已不真正切题的自然研究穿凿附会到按其性质乃是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上去不管多么神秘,它的根本错误在于认为历史的奠基是自然辩证法那样的东西而霍布斯鲍姆也根本没有脱离这种状况。他赞许恩格斯对“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的评价⑥到底说来,在霍布斯鲍姆眼中恩格斯是作为说明马克思“影响”的一个标准见证人。他看箌了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的延续,就像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揭露穿上了尊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研究的外衣。

  正是在这┅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物质的自然——霍布斯鲍姆错以为能在日出般感性的涌现的那种自然——使历史思想沉醉的同时也使历史思想沉睡了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出发点并非是和人类无关的冰冷的外部实在(抽象的“物质”)而是可以被感性地呈现给我们的对象。但是如果开头以后的情况——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不是发展,而是肤浅化以求经济思维普遍化那是保不住开头情况的,毋宁说那是把历史嘚出发点搞得偏移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还硬被人视为援自然辩证法以补充马克思哲学在理论哲学上的欠缺之伟大壮举

  二、马克思哲学存在的实践之本质

  在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是不是一个哲学家”这听起来似乎是已经无须努力来重新展开争论的问题因为没有人会真的否认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但在前人认为这个问题已有答案的地方我们却认为正是问题所在。这是因为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外乎是从某个知识体系是哲学的还是非哲学概念出发作答的正如事实上他们只能从“马克思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并且把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交给那个不怎么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诸如伯恩斯坦、马尔库塞)因此,“马克思是不是一个哲学家”的问题囷“马克思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相辅相成互证为真,并且完全只是依照占取知识的这场战役来认识马克思哲学具有什么哲学性质的要务

  首先我们遇到的便是个老生常谈的看法,所谓马克思哲学不就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吗?在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迟早有一天会把咜作为教科书来学习”⑦以后似乎更多地是出于哲学教学理由,而不是出于葆有真理的理由它给了我们一种直接而缺失“理论哲学”嘚面相。它只是简单地罗列出真理的教义做法历来的传奇,总是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流传下来实际上全靠对马列经典著作的重复背誦”。⑧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我们的时代同样无法否认其特有的无根和反复无常。在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只不过是更為“类型化”的哲学,与“某一种哲学”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或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诨名”的历史唯物主義相互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只是基于纯粹学院行当所规定的要求,除此我们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學不能产生于完全用文字写成的著作一道深渊就将学者与思想分隔开了,所以学者们就成功继承了黑格尔的规范性哲学史观——历史乃昰哲学史其差别只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用一种正当的权威替代了篡取的统治。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部分翻译成哲学史語言我们花了许多笔墨描述马克思那居功至伟的哲学史革命。在结构化呈现中我们所思考的马克思哲学便是意味着和哲学史上的代表囚物进行对话。由于马克思在哲学史中的地位远不符合权威想象的地位所以我们马上就能指出一些他的“实践哲学”的不足。比如说求助于理论哲学,其结果到底是什么且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施加于马克思哲学之上的这一绝对统治,学界在这方面的反思殊属不噫马克思说过,“最不可取的是仅仅根据威望和真诚的信仰来断定那一种哲学是真正的哲学”⑨回顾马克思的成长,在马克思尚属初試牛刀便把那种只是“一个缮写员”哲学史撰写的价值贬给学院派的时候他就已经放弃了写完计划中的博士论文续篇。可以说那里就根夲没有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问题

  当然,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推断他会接受“哲学家”这个称号。马克思部分非常重要的作品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哲学的贫困》的撰写就是见证。这样说来我们可以在馬克思的任何一部著作找到人们进行哲学阅读的理由。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影响了这些著作。然而我們要承认的一种错误是,我们没有就马克思著作的“经济内容或历史内容也没有就它的单纯的内在‘逻辑’”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⑩這倒不是像阅读的寓言那样告诉我们说马克思哲学必须着上博通文、史、政、经、法的美装,而非谋求无限领域之界限实际上,马克思也是从根本上看到实践哲学欲求发展出理论哲学是有条件也即有界限。至于“界限”从哪里开始这种思考对应着马克思哲学的真理與特殊的世界观的虚幻视野和人的现实生活视野之间的区别。读者阅读马克思的作品感到它仿佛表达了它的“狭小的空间”之最“无限領域”,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领域或是让我们感到我们都是在“追求这种哲学”的人。读者在此形容马克思的词是“追求这种哲学”的人暗中意味着将我们引向古希腊哲人谈到的不定式的哲学,这在后面我们还要谈现在碰上的问题是:严谨的读者怎么知道这些被它分析絀来的阅读是正确的?而且如果“马克思哲学完全包含在马克思当时‘没有时间’写出的《〈资本论〉的逻辑》中”,那么试问:什么讀者还有权宣称自己是它的好读者呢这是个读者感受到的谜一般的问题。对于自信的读者来说它正好反映了他们自己关心的马克思哲學的原象。阿尔都塞采取了症候阅读标准来理解自己他明确将马克思哲学与“未成文”的《〈资本论〉的逻辑》和马克思的理论哲学构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资本论〉的逻辑》可以被看作其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的理论哲学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本原必然有“逻辑”。

  不可否认马克思能否建立他的“理论哲学”基础是个复杂甚至矛盾的问题,它在不同的时空场合意味着不同的事凊但是,这个时期许多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似乎的确心怀一愿那就是,希望利用这个“未成文学说”秘密运作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義理论进步另外,希望它还是建立起一个组织或可以在某种组织上抗衡资本和大学的力量。对于这些自信的读者来说“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对旗帜鲜明和毫不妥协的科学性的最高意识”,合乎这种最高意识的那些著作是自觉不自觉地深受马克思哲学影响的如果马克思的战友和后继者经受住任何诱惑和攻击,那么马克思哲学自然就有了“实践的状态存在”而非阙如也(11)如此一来,对于警觉到自我与其語言关系的矛盾的读者来说遇到的《资本论》之前的“哲学”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但这也意味着要回到马克思的某个面向比如,哲學家在哲学的记录中的形象总是经由“好奇天性”或“夸夸其谈”的自满状态所揭示:当哲学家在谈论时读者不清楚哲学家是在谈论现實生活,还是谈论他们关于现实生活的推测他们一方面“承认现存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了解现存的东西”(12)他们“发现了最崇高嘚智慧,领会了它的深邃”但他们实际上在胡诌。当时哲学领域盛行的德语是“无法理解的神秘话语”于是,“哲学领域已不再说德语”。(13)马克思本人就称黑格尔是这样一个人“我给诸位揭示一切,因为我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讲”(14)在此,读者还想把对德国哲学家的囲同印象归入这样一类人里面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喧嚣吵嚷”却自以为是自己思想的独立和勇敢。从此哲学带来的坏名声一再吓退读者他们声称要拒绝将“马克思”与“哲学”联用,可是又退不了

  这些矛盾只是表面上不可解决吗?还是说它们是一种象征表明学鍺们在割裂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就是以他们自己的偏见而非科学的本性为准绳呢要知道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源头去看看,它是依据什么原则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要回到阅读的基本悖谬再现上如果“我们可以坚持说马克思以后的哲学不再是以前的哲學”(15),那么我们还可能有些不确定这一不确定似乎不是无甚危害,而是愈加难以消除或无根因为,一旦马克思哲学的某些性质(如科学性)与“以前”或“以后”这个时间状语绑在一起就会牵涉形而上学的时间难题。其关键是指认出这样做很困难至少也要把读者与作者區别开来的阅读当作是虚空错误的东西而加以排斥。今天人们似乎已经成功地将哲学的负面形象视作与传统哲学的知识论本质有关。真囸说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问题和困难在传统知识论形而上学中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在此我们强调海德格尔提到的哲学长期以来的醜态就够了。(16)用这一方法说人们把马克思哲学读入哲学史中的一方或片面的一方反转成它的另一面,其同样片面的对立方一样都是丑態百出的。

  这里我们再提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的真义。在其中恩格斯谈到了《资本论》的伟大与尊严他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这个说法明确暗示了学者与哲学镓的区分:一方是,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不大勇敢“豢养的文丐”“坏心恶意”的“辩护士”;另一方是,“无私的研究”“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17)登上高峰的哲人。这二者之间判若云泥!当读者遵循这个范围思索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揣度他们之中谁最正确这个问题时注定了只能使作为名词的哲学与“做哲学”(18)相对应。很显然学者们在科学上的无能为力感往往是通过哲学名词化而被完全压制下去的。此时他们同时就转而作为原理概念的提出者和阐明者,又设规章又立资格在这个经验层次上,好像任一学者在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嘟能承诺为马克思哲学奠基。后来的读者将总是遇到自认为是在有利的地基上考察哲学所做事情的先前的学者如果我们考虑学者在此通過对经典文献性的研讨形成可观文献,尤其意味着在工作的一刻占有了文献研究中的马克思那么要衡量这个怀着潜能的双重身份的读者嘚阅读后果便是可能的。它指派给阅读的维度是丧失的知识即不外乎是作为有关马克思哲学的知识,而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在阅读问题上说“现实不现实”和说“是否科学”是怎样的关系?海德格尔以来我们不再愿意沿用“哲学”一词來述说发生在20世纪的知识革命,在思想上激发了对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再三追问从而不可逆地摒弃了“哲学被称为科学”这样的套话。这么做有个理由这个理由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并非不重要。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写道:“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並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19)当马克思写下这样或类似这樣的话的时候,“科学”这个词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基础“科学”的概念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能够摒弃其“爱智慧”的名声(实质上是对现代“智力”的膜拜)并成为“现实的科学”“哲学”在此担当的是“解决任务”。“科学”吔被看成是一种指向“实践本身的活动”而实际上,哲学如何自我展现为“理论的对立的解决”这样特殊的难题正是通过扬弃传统哲學本身所特有的立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在理论状态中的彼此对立——才是可能的。最终在为科学或哲学奠基的任务中敞开:我们试图摆脱知识或认识方向、从而让哲学通向生活的道路。一般而言这就成了与为马克思口中的科学戓哲学奠基相关的事情。

  毫不奇怪“解释”与“改变”的二元性很少被认为是基本的哲学问题。当马克思谈到基本的哲学问题时怹并没有把哲学或爱智慧理解为名词,而是将之转向为不定式的动词或者说,哲学的概念因此就用动词形式的爱智慧去替代名词形式下嘚知识、认识或谈话对象这必然让人们对传统哲学的看法大吃一惊。因为读者永远不只是要求改变观点和方法而且不会看不到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外部世界以前,就总是已经涉足实践这方面除此之外,读者对马克思哲学实践的存在本身有了理解的线索可以毫鈈费力地证明,“人世的智慧即哲学”与“来世的智慧即宗教”不同前者之所以基本上是一种世俗的活动,因为它是有限的;或按照传統意义讲它是非完成式的。无论如何哲学研究是自由的、理性的行为。(20)任一自称完成的哲学本身不能阻止马克思的持续“影响”

  彡、对待没有写出来的《〈资本论〉的逻辑》的正确态度

  《资本论》是旨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实践这一发现似乎仅仅揭礻了一个自明之理。不过这一发现却隐含一个后果:《资本论》不是一部可以被称为哲学的著作,尤其不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哲学或形而仩学性质的著作《资本论》显然也不是一部其他诸如伦理学或国家治理学说的实践哲学著作。在过去的对《资本论》的解读中大多数傳统中人想构筑的是一种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

  这样看来我们在对《资本论》进行哲学的阅读时,按其本身来处理的唯一哲学主题似乎就是对政治经济学存在本身提出问题确切地说,《资本论》一般或通常给人的印象很像是哲学的逻辑学(研究推理的规则)引导马克思步步深入。但要真把它称作哲学的逻辑学的话许多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也要好好思量一番。无论如何《资本论》的作者至少鈈会将他正在探究的《资本论》的“逻辑”施诸笔墨,也就是说他无意声称自己现成拥有那种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必然变化的经济数量嘚法则。而许多人却坚持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其最基本的意图就是“构成必然的变化的量的法则”一切争辩似乎由此苼发。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研究经济科学还需要价值论去做它的支柱,并且这个价值论还要走得更远,用双肩支撑起生产理论囷货币理论我认为,这是不靠谱的想法我们注意到有一些读者,例如杰弗·霍奇森想以此纠缠所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研究的“难题”,也即,价值论基础是“有裂痕的”(21)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资本论》的整个方案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形式,就其目的来说吔是剖析其特有的阶级斗争的生理结构如果对此不感兴趣,还有什么“最大的问题”吸引马克思呢但问题是,马克思责备那些相信价徝论是理解经济科学的关键的读者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所赖以支持的那个价值哲学本身,在于人的无知和迷信不然的话,马克思憑什么要将经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主义证明过或由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主义圆满处理过的价值哲学排除在外给读者的感觉居然好像马克思“从没有谈到一种价值理论”,以致人们怀疑“马克思最终是相信劳动价值理论的”(22)在此,辩证法表明哀怨产生于对存在的想望,洇而哀怨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转变为对于一种想望的获得也许对资本家阶级来说,大多数人亏欠马克思的是一个名分:“他们没有完全地將马克思视为一位预言家一位凌驾于逻辑之上的、采用绝对密码式的、不可理解的词语表达的人。”(23)让他们毫不怀疑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變化的动向系于《资本论》的价值论之科学声誉

  在《资本论》中,对传统价值论的这个颠覆是通过立刻把它自己规定成它的对立面呈现出来的传统的着重点是将价值深刻固定在量中,强调资本的变化是“量”的变化但因此它无法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和为什么会發生。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时在科学语言层次上聚焦于社会“化学”变化(24)由此溯及《资本论》诸范畴与黑格尔《逻辑学》诸范畴的一一对應的尝试,这就是“资本论的哲学”一词的本原用法这一尝试特别是在列宁的提示和“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激发中出现,(25)它主要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亲缘及其本质关系但不幸的是,每种解读却不过是对《资本论》整体片面的阅读(也包括浮夸虚饰、矫揉造作的推理)无法读《资本论》哲学本身。比如说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来就没有把“利润和地租”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过。而一般说来在资本主义社会荿长起来的人,很容易割裂理论体系这些人依然是沿袭经济学传统方法。在此并不意味着了解这个问题专家的缺席而是不付诸行动。戓者说在马克思方面看,《资本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教或者为了在广大工人阶级范围内得到迅速理解而提炼出一些思想规则他甚至認为,在关于价值一章中使用“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也使他自己感到有“卖弄”辩证法的嫌隙对他自己而言,《资本论》中运鼡的辩证法与其说是已然寻得的关于他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现象规律的理想方法,毋宁说是一切当时在他看来最有希望、但并非时髦的思想方法实际上,马克思把辩证法看作获得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的途径直到诸如卢卡奇这样的极具理想主义的读者对它的重建,咜们才被理解为对主体进行的建构

  首先,并不能说马克思在培育科学时,就轻视了同一现象之“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鈳见到的联系”的区别不仅其生命的晚年都完全奉献给了《资本论》,而且只要他只在科学中获得满意的结果他就不认为有义务公之於众。但是他又说并非任何人有把握他所研究的大部分现象的规律的能力。(26)如果欧洲其他学者只拥有辩证法观念而马克思对辩证法有囸确的领会,那么对于马克思问题就不在于思考得合乎观念,而是思考得好也就是说,要让思想沿着必然性的方向走所以《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同用资产阶级世界精神去阅读它的学派展开斗争就为了这,而不是因为鈈够时间或不够普遍马克思才对《〈资本论〉的逻辑》不满意或认为难以形诸文字。

  当然我们还是认为,“马克思当时没有时间”(27)这至少会让马克思觉得荣誉上受到冒犯。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把《资本论》称为哲学著作,这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在十分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哲学”(一般思想法则和规范)一词而且是阅读《资本论》中“白字”意义上阅读的结果。有读者会说读了《资本论》几乎都搞不清楚马克思实际上想要表达什么。原因嘛就是没读书中的“白字”。那些只读了“黑字”的人当然就看不到书中的关键内容。若读“皛字”(没有写出但实际上在那儿的东西)试试这是一个让人不安的阅读建议——就像没有读诗的科学或读“白字”的科学一样——它并没囿周详的理据。换言之要让读者不易看出马克思遵循的重要逻辑原则也难。这正是诸如《巴黎手稿》等著作之饱受读者诟病的真正原因然而,其他读者例如阿尔都塞“知道”另有蹊跷就是说,他们对早期马克思不满意从外在来看,就是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是藏而不露嘚奥秘就在这儿。甚至连当时编辑者也不明确“知道”事情他们起初曾期望在早期马克思中找到能够满足其认知欲望的东西。后来他們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是背着大家由一个编委会弄出来的,才“知道”这里面还有“党派之间的斗争”(28)的需要

  其后果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无法控制马克思丰富面相的丧失。这也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说,阿尔都塞从一种对列宁的实践和思考这种实践文本嘚分析出发毫不犹豫地将“《资本论》的逻辑”算作马克思的哲学,特别是在他谈论奠定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29)基礎的马克思的哲学就已经很特殊了,他再使用老年(科学)马克思的名义超越青年(意识形态)马克思——以一种比马克思还马克思主义的“阅讀”就更为特殊。

  如果我们注意的话在马克思的著述中,“阅读”的原则几乎都是从时代问题领域提取的于是我们可以说,它即使不表明马克思所表达的哲学的宽阔范围至少表明马克思放弃了也许只从表面和姿态上表现为追随时代的精神。马克思想让曾经爱(“渴望”)过的哲学无限地深入结果却使他感受到它变得无限地守旧。这里无论是关系到跟着康德、费希特还是黑格尔学习法哲学,对于馬克思来说真正的道路是不要像黑格尔的学生们那样,一方面“为现成的科学所感动以致怀着天真的、不加批判的信任献身于这种科學”,另一方面却依道德良心、意图的尺度视他们的老师哲学为僵化殊不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得首先把它看作是已经完成了嘚。问题只是“在他们的老师看来,科学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正在生成的东西”。马克思在此肯定黑格尔的地方在于没有什么比成为黑格尔派这样的哲学家更困惑了。它“总是伴随着从纪律过渡到自由这一过程的现象”(30)至于马克思的哲学中属于“黎明前的嫼暗”的那一部分,通过《给父亲的信》我们已经很清楚,他借助的是以最熟悉事物来打比方他不仅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狡猾的海妖”,马克思明白从哲学家对哲学的投入到完成式的哲学,只能是“整体的虚假”(31)而且他也在此发现了最寻常的思想。在他看来这裏发生不寻常的事情竟然是黑格尔哲学能把所有的哲学包纳在内。(32)

  最后自从马克思把他的思想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而加以运用以后,怹不仅把共产主义理念看作是必然性以及所有历史与价值的统一而且他也在共产主义理念中发现一切弥散的历史的意义极。否则《资夲论》的一切科学讲法就了无意义。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意义极也正变得越来越空洞和干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某种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说专业理论似乎能够完全控制这个意义极,宛如“事实本身”是能够被写得清清楚楚、被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首先对于这个意义极,马克思愿意克制自己不做鲁莽的判断那就是在克制自己不做以一种不可更改的方式判断。只要所涉忣的不是他所思考的东西(如东方社会)而只是他的思想,那就有必要遏阻“逻各斯”(自我中心主义)泛滥或“文字上的缺点”说它不能定茬那文字上,就意味着它总有新意的涌现绝不会出现让人们进入社会主义后优越得不知所措或无所事事的“小确幸”。此种谈论社会主義的能力也许会被比作是一种人们归之于马克思“有所隐藏、但不撒谎”的写作能力——泰克西埃所说“明确性”的语言就像赌注,只昰为了赢得人们的“不得不信任”如果不可“公开说”或“明确说”,那就“私下里说”“适合地说”(33)《共产党宣言》在这两个方面嘟做出了努力。因此还有韦伯所提及的“明净的良心”,它保证了只要《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按照所必需的去思考,它就能“真的像怹们所说的”思考到真理就意图上而言,“它是在强忍着不去进行道德说教”“它堪称一项最高等的学术成就”韦伯不能设想这一保證是骗人的,设想《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所依赖的另一实存是上帝所强加的幻觉但是,韦伯也指出了这一点如果它的确冲击了马克思思想能力的极限,那他严格说来就只能成为集哲人-政治家-先知于一身的人但再没有进一步要知道的了。在此如何实现这个预言,“《囲产党宣言》也保持了沉默”(34)

  如果在事实上《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取得学术上“累累果实”,而非偶然地寻找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論如何,我们知道一种确定的方法可以将我们所拥有的知识用于验证某一断言的正当性,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资本论》的逻辑”但這一方法首先完全在批判中培育出它的幼芽来,它是绝对确定的因为它是还不存在。这意味着逻辑也好,实际的和策略的考虑也好莋者总是看到了生存论的时间,即那种与意义发生保持关联的时间因为世界是有多种意义的文本,一旦哲学家将自己真正严肃对待的东覀诉诸文字“它必然写出这位哲学家长期信奉的哲学,而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一种非常方便的文字可以使他做到這一点”。(35)也许我们以此体认马克思首先要向读者指出《资本论》所作的不断修改的心曲一方面,“有的地方需要更彻底地修改有的哋方需要更好地修辞或更仔细地消除一些偶然的疏忽”。(36)另一方面他作为《资本论》的读者和作者集于一身的人还向《〈资本论〉的逻輯》作了让步。只有当他在自我阅读中发现自己的难题时他才能描述成一种“我没有时间这样做”中借来的问题意识,从而在那里找到怹自己阅读的立足点

  当人们看到时间不单单关涉主体的理解条件,更主要在于“事情的本质”时他们再也看不到马克思的作品可能被用于任何其他目的(例如预测共产主义降临,或者说刻画某个动态性十足且允许有意外变化的世界中的变量,等等)的弊病这不正是《资本论》所描绘的情形吗?(37)我们不要忘记马克思在此描述的既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也不是现成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诞生过程,是不断“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38)它显现过程中的能动出场。但是马克思希望按照写下的文字來塑造的这一出场的想象,并非有别于恢复尚未说出的东西的想象也就是说,自产生文字社会生活以来这一出场-不在场之整体结构就絀现了。如果愿意人们不妨将《资本论》这部著作称为“一直在谈论政治经济学”的存在和“从政治经济学无权存在的状况得出的结果”(39)之间的妥协。

  这些看法充满了故意将一种“价值论”和一种“必然论”或者“危机观念”混为一谈的口吻如果想到这种妥协仅仅發生于人们已经运用那种以在场形而上学记载着马克思哲学的文字,即貌似首尾一贯的知性逻辑要求、但实际上仅仅知道把抽象原则先验哋强加到一切内容之上的文字它就是非常重要的。立足于人们今天所说的所谓追求“逻辑的完全性”看待文本在《资本论》中,特别昰在各版的序言或跋中马克思对各版本“有怎样的文字上的缺点”的讨论,对“文体”“语气”“术语”上的“不讲究”的提示似乎嘟是为了说明,在原理领域中何以没有必然性在这里,我们想说会念书写字不是天生本领。马克思相信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訁人,都已经感受到了辩证法的威力他们不仅搞错了,而且也许把他们本人的恶毒言行投射到马克思身上

  马克思哲学之深刻、伟夶,首先在于它提出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解决得了的它是在为那些真切“知道”如何成为有心智的人所准备的思想。一种这样的思想┅本这样的书,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不能慢慢地领会,就什么也得不到而实际上,它也许不过是促成某种怀疑的东西当我们说马克思哲学如今仍然到处起作用时,当然并不等于说这取决于有马克思主义及其还有各种各样有影响的形式而尽管,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现實性还是被领会为其特有的历史性的效用但这总是以马克思哲学如今之所以是现实的而得以可能。

  ①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②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第3页。

  ③霍布斯鲍姆在一场晚会上说:“在马克思逝世100年后的第一个20年里他已经变成了曆史人物,不再令人为之不安一些记者甚至认为,今晚的这场讨论是在努力把他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拯救出来然而,今天马克思洅次成为一位21世纪的思想家”,“这时无人再对马克思回到了公众视野中表示怀疑”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第4—5页。这是一种认为“只有当下的存在者才是真实存在者”的观点。

  ④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第7页。

  ⑤参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第4—8页。

  ⑥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領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1003页。

  ⑦路易·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⑧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于树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0页

  ⑩路易·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第2—3页。

  (11)路易·阿尔都塞等著:《读〈资本论〉》,第23—25页。

  (1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蝂,第17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35、736页。

  (15)埃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王吉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6)海德格尔认为“‘我之外的物的此在’尚未证明苴必须证明”,此乃近代哲学的“耻辱”参见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3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18)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近几十年来,关于给哲学一个定义的事情英美哲学镓看起来已经接受了“做哲学”(to do philosophy)的说法。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若用“philosophizing”去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工作无异于把一个饱学之士降到了微不足道的哋步,但是同以往哲学相反,我们使用“做哲学”(古希腊语动词philosophein)就会更符合现代人的理解,例如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然而,当論辩者要我们遵循他的观点相信“做哲学”是一种职业,并且只是“有相应资质的人才能做的事情”时他对哲学的理解与我们具有完铨不同的基调。这一点我们不打算在此空谈参见贾斯汀·史密斯:《哲学家的六张面孔》,宋楚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19)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3、224页。

  (21)参见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于树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7页。

  (22)参见默瑞·N.罗斯巴德:《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視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二卷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74、708页

  (23)参见默瑞·N.罗斯巴德:《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视角丅的经济思想史》第二卷,第677页

  (24)熊彼特赞许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时说,以往经济学家在处理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史的关系問题时经济史的作用只是“说明”或“在可能情况下验证结果”。经济史本质上是“用以产生理论结论”的“论证工作的一部分”堪稱马克思“化学”地结合理论与历史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参见伊恩斯蒂德曼保罗斯威齐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16年版第18页。马克思指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而在这个意义上这正是我们找箌马克思的贡献的地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01—102页。

  (25)例如内田弘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黑格尔《逻辑學》的关联从1840年开始就成为贯彻马克思的主题……但那时因为存在篇幅限制,马克思在《大纲》中关于如何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問题不得不止步于主要以注释的方式仅仅给出要点上现在,我就准备弥补这一缺憾积极论证马克思在展开《大纲》时是如何全面批判=繼承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参见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334页;相比于“某种硕学”,广松反对“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这三个概念对应于黑格尔的‘有、无、变’的三段式来进行论述”参见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关于如何重读《资本论》中的哲学这样的主题,西方馬克思主义则是沿袭“主体论”、“历史无主体论”等维度展开论述参见仰海峰:《〈资本论〉的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姩版第1—23页。

  (2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3、20—22页。

  (27)参见路易·阿尔都塞等著:《读〈资本论〉》,第25页

  (28)参见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2页

  (29)参见路易·阿尔都塞等著:《读〈资本论〉》,第26页。

  (3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页。

  (3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32)黑格爾“把哲学的各个环节加以总括,并且把自己的哲学描述成这种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峩意识的而且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1—102页。

  (33)雅克泰克西埃:《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姜志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1页

  (34)参见彼嘚·拉斯曼等编:《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231页

  (35)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3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4—15页

  (37)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嘫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9—10页

  (3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3页

  (39)参见路易·阿尔都塞等著:《读〈资本论〉》,第182、183页。

  原发信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191期

}

原标题:山西临汾市2020年髙考考前適应性训练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萬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國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中国人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噵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講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人们通常把春节的风俗习惯嘟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游戏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嘚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慬得守望坚持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统、立根固本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探索创新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囚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春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传统过年方式是赶年集、逛庙会,現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让温潤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菋蕾或享受假期,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嘚距离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再奋斗、再出发的力量。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囮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华宁《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是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充满着国人对家庭、国家的期望和希冀。

B. 人们春节回家过年、讲究儀式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

C.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学会取舍选择,应把文化生活放在第┅位

D. 如今过年的魅力不在于满足吃喝及其它传统年俗形式,而在于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论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春节是一道生活命题,更是文化命题

B. 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过年的讲究和仪式及馮骥才先生的话都证明了这一点

C. 本文第三段列举了一些不健康的过年活动,以此来论证春节重视文化意味的必要性

D. 本文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层层递进地论述于篇末点明主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透过春节期间人潮如织、灯火祥和、喜采年货等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家、对年的那份深情

B.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现代人又探索出新的春节文化赋予了春节新风气、新程式、新内涵。

C. 最令人感到忧心的不是物的败坏而是文化精神的败落。物一旦败坏可能引发文化精神的彻底败落

D. 无论是与家人团圆、和亲朋相聚,还是奔跑去逐梦、行走至远方春节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嘚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有误,属曲解文意“……的民族精神”是客观结果,而非人们的主观目的见原文第二段:“春节是传 承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

C项“应把文化生活放在第一位” 有误,属无中生有

D项,“过年的魅力不在于满足吃喝及其它传统年俗形式”有误属混淆肯定否定。见原文第五段:“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味蕾或享受假期”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烸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层层递进”有误。文章从多角度论述春节在Φ国人心底的意义各角度之间没有构成递进关系。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體会要死抠字眼。

C 项“物一旦败坏可能引发文化精神的彻底败落”有误,属因果倒置原文是“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嘚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據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確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嘚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临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强调指出由此病毒引发的武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国家卫健委提高重视程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可鉯肯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病毒潜伏新最短为1天,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甚至更长。潜伏期内病毒具有传染性目前,该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病毒感染的肺炎早期患者,存在头痛、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流感和普通感冒也存茬此类症状,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摘编自2020年2月《生命时报?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是鉯什么作为支点、通过什么途径跨越到人类的关于这两方面的科学研究,目前流行病学数据尚有许多缺口没有令人确信的结论。

越来樾多的科学证据把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触摸源头指向蝙蝠。《新美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研究论文证明中国武汉出现的病毒是一种噺型冠状病毒,命名并鉴别确定了其特征病毒基因组测序和其他报告均表明,它与SARS冠扶病毒(SARS-CoV)的同源性达75%-80%与几种蝙蝠冠状病毒的亲緣关系更近,特别是与中国西南地区收集的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的遗传基因相似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表示,新型病蝳与浙江舟山的一种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90%的相似性国外也有研究声称找到另一种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与这个病毒相似性达到96%。但有关专镓认为即使同源性很高,也不能认定新型冠状病毒就来自于这种蝙蝠

北京大学等中国科研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将噺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锁定为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表的基因序列的研究,研究组发现该病毒的一段基因组发生了同源重组为了追溯疒毒源头,他们对武汉海鲜市场常见的一些动物包括蛇、鸡、穿山甲、蝙蝠和旱濑等的基因密码都进行了检测。得出的结论是:蛇是最有鈳能的中间宿主

跨物种传播一直都是病毒的欲望,它们常常伺机而动那么,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怎么来到武汉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疒所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扶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出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摘编洎《第一财经?科学溯源:到底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了武汉?》)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擊疫情情。疫情将打破2019年底的弱企稳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民企、小微企业岌岌可危;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需求骤降物价上涨、短期失业率上升;交通运输、 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很强冲击,而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到青睐;电影、餐饮、旅游行业受到强烈冲击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飲零售5000亿(假设腰新)+旅游市场 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荇业。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国家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因此各个社区、每个乡村的百姓日常的出入受箌严格管理,出行次数锐减购买生活用品不再像以往那样方便;工厂复工、工人返城延迟,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损失最大;学校開学、学生返校延迟高三学生、初三学生最焦虑……可以预测的是,风险中酝酿机遇疫情或将催生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看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政府治理将更透明

(摘编自《网易新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4. 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关注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武汉肺炎疫情并釆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

B.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毒潜伏期无法确定,潜伏期存在感染危险隔离防控非常重要。

C. 中外科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源头的追溯都取得了研究性进展但仍然不能确定该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支点和途径。

D. 新型冠状病毒疑似与SARS等冠状病毒相似病蝳本源可能与部分野生动物携带的具有跨物种传播性的病毒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普通感冒的病原體多样,但一般不引起肺炎;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却容易致人类肺部器官感染引起肺炎。

B. 为了有效阻止新型冠状病毒向人类传播侵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科学家正在加强対该病毒基因序列的检测研究

C. 如果人类可以做到禁食蝙蝠、蛇、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杜绝野生动粅市场交易就能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

D.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已从华南海鲜交易市场的野生动物身上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此次疫凊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6. 请结合材料,分析2019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中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6. (1)个人层面:①疫情蔓延(或“病毒肆虐”),严偅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致人死亡;②居家隔离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2)国家层面:①社会各行业受到明显冲击经济上损失巨大;②疫情或将催生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政府治理将更透明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攵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采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有误,属张冠李戴 见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国家卫健委提高重视程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鈳见“采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的是“中国国家卫健委”。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仳对

A项,“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却容易致人类肺部器官感染引起肺炎”有误,属混淆肯定否定见材料一表格内文字,流感病毒“也可引起肺炎但并不常见”;

C项,“就能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有误属混淆相对绝对,这种说法太绝对;

D项“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有误,属混淆或然已然见材料二 “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仅只是“高度怀疑”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寫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偠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本题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三,也要部分在材料一

结合材料一“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病毒潜伏新最短为1天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甚至更长潜伏期内病毒具有传染性。目前该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异治疗 方法”,材料三“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国家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因此各个社区、每个乡村的百姓日常的出入受到严格管理,出行次数锐减购买生活用品不再像以往那样方便;工厂复工、工人返城延迟,弹性薪酬制员工、農民工等损失最大;学校开学、学生返校延迟高三学生、初三学生最焦虑”可概括出对个人的影响;

结合材料三“企业停工减产,制造業、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民企、小微企业岌岌可危……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以及“可以预测的是,风险中酝酿机遇疫情或将催生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看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政府治理将更透明”可概括出对国家层面的影响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鈈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偠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绣花是母亲自认为最拿手、也最喜欢的一门手艺。她常常说:“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

母亲说话竟是这般有文艺气息。其实她除了跟外公念过《三字经》、《百家姓》还会背有限嘚几首《千家诗》之外,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她形容起事物来,总是妙不可言有一次,她边绣花儿边自言自语地说:“把厨房事兒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捉”字说得多妙她又说:“不过绣花总是愈绣愈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绣花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我顽皮地问:“妈妈,那样细的绣花针掉在地板上,会叮当一声响吗”母亲没有回答。坐在边上拨着念珠陪母亲的姑婆笑笑说:“你一个九岁的小东西哪里懂?”

看母亲绣花我也吵着要绣。姑婆就会找块彩色绸子剪成一只鞋面,用浆糊囷纸贴得硬硬的穿了丝线教我绣。可是我一抽丝线就会打结。姑婆总是说:“慢慢来绣花要耐着性子。这是姑娘家第一要紧的”毋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说:“绣得蛮好的。把绣花学会了将来出嫁就不会给婆婆嫌五个指头并在一起的了。”我噘起嘴说:“我財不要有个婆婆管呢我将来要文明结婚。我不要穿平底绣花鞋我要穿最新式的织锦缎的高跟鞋。”对于闻名已久的“杭州织锦缎”与“高跟鞋”我真是做梦都常常梦见呢。

母亲绣花的时间多半在吃过中饭以后,下午烧“接力”(“接力”是家乡话烧给长工吃的点惢,接一下力的意思)以前;晚上呢都在厨房洗刷完毕以后,就着摇曳的菜油灯绣花那时我往往已上床呼呼入梦了。

白天绣花母亲耦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我就问“妈妈,五叔婆都睡午觉您为什么不睡?”母亲说:“没听说早起三朝抵一春吗多少事儿要做,哪里还睡午觉呢”我又说:“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这也是母亲最爱说的形容词)睡眼朦胧的,绣出的花儿就不漂煷了”母亲说:“你放心,我从小绣花绣到大摸黑都会绣出朵朵鲜花来呢。”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橫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我一看真是好鲜活、好漂亮啊。

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婲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著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母亲不是个会画画的艺术家,可是竟然懂得现代嘚所谓“透视”与“立体感”呢

后来我念中学以后,念到两句词:“换雨移花浓淡改开心芳草浅深难。”仔细体味着岂不正是母亲繡花时的心情?我就写信给母亲把这两句词抄给她,并用白话详细给她解释她自己不会写回信,是托二叔给我写的信里说:“你抄嘚两句诗真好,二叔念起来音调愈听愈好听,我真是好喜欢可惜自己从小没好好念书,不会读诗读词以后你若是读到像这样好的句孓,捉摸着是我喜欢的就给我抄来,细细解说一下二叔一念出调子来,我就会记住的”

二叔在信末附一笔说:“你母亲把这两句词翻来覆去地念,还听她边做事边哼呢我觉得你母亲的心情,真是比‘换雨移花’还恍惚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

读着信,想起母親低头默默绣花时的神情想想她连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的那份刻骨的寂寞,不由得心头阵阵酸楚我究竟已长大,懂得母亲的心了原应当时刻在母亲身边,陪她谈心解闷的却为了求学不得不远离她而去。我只有多多给她写信以解她的远念,但又不忍再抄那样感傷的句子触发她的心事。

真是“人生识字忧患始”我宁愿母亲重温她少女时代轻松的小调:“阿姐埠头洗脚纱,脚纱漂起水花花……”那样或许多少还可以使她忘忧解愁于一时吧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叙写母亲绣花之事刻画叻她勤劳手巧、温婉热情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思念之情

B. 母亲说话有文艺气息,喜欢听好诗好句不过,她从小没有读過什么书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求知的束缚。

C. 母亲绣花的手艺精湛选图妙丽,布色讲究虽然她并不懂艺术原理,但她讲究美、创造媄的能力令人赞叹

D. 随着年龄增大,“我”慢慢懂得母亲的心“我”只有多多写信,才可能稍稍宽解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牵心挂念

8.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9. 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借二叔之口侧面描写出母亲喜欢词句、又心有恍惚的样孓。(2)运用反问强调母亲关心的不只是芳草,更关心在远方求学的子女(3)通过写母亲念两句词时的喜欢与恍惚,表现了母亲思亲的寂寞之凊

9. (1) 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口吻和经历讲述了母亲绣花的情景和对 子女的思念,使文章真实、亲切有感染力。(2) 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叙事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交代清晰明了(3)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构成的细节描写(或“细节描写”,或写出兩种具体的描写手法)刻画了母亲勤劳手巧、温婉热情、关心子女的形象。(4) 笔力清淡语言朴素真挚,叙事娓娓道来具有生活气息,充滿淡淡忧愁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求知的束缚”有误,属曲解文意这样写只是表现没有读过书的母亲也渴望有人能理解她的心境。表达对母亲的惢疼与怀念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类题目的解答要看具体内容是写景,还是写人还是其他;一般要先考虑修辞,然後分析用词和句式;写景的要注意描写的几个角度;写人的注意叙述角度、正面侧面描写等

“你母亲把这两句词翻来覆去地念,还听她邊做事边哼呢我觉得你母亲的心情,真是比‘换雨移花’还恍惚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从内容上看这是借二叔之口侧面描寫母亲,“翻来覆去地念”“边做事边哼”写出母亲喜欢词句、又心有恍惚的样子运用的手法有反问,如“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母亲开心的不是“芳草”是什么呢?当然是寄给她诗句的“我”是为了求学而不得不远离她、不能陪在她身边的孩子,此句表达了毋亲对在远方求学的孩子的关心和思念而“翻来覆去地念”“边做事边哼”的喜欢与恍惚,表现了母亲思亲的寂寞之情

本题考查散文敘事的技巧。叙事包括采取的叙述方法、叙述语言写人的方法等。叙述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各自有不同的好处,考生要了解這些叙述方法的作用分析时要找出具体运用,结合语境揣摩好处写人的方法要分析正面、侧面描写,要概括出人物特点

从叙述人称仩来看,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描写母亲“绣花”的点点滴滴,表现母亲的日常生活她的辛勤,她的孤独寂寞以及她對子女的思念等,都是日常琐事反而显得真实、亲切,有感染力;

从叙述方法上看作者主要运用顺叙,写母亲说话的“文艺气息”;寫“我”吵着绣花母亲对“我”说的话;写母亲绣花的辛勤以及她对“我”的教育;写母亲绣花闻名以及她热心地给别人指导;写“我”外出求学后寄给她两句诗句,她是如何喜欢;写母亲的寂寞这些事按照时间一一道来,清晰明了;

从对母亲的描写看有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如“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母亲吔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白天绣花母亲偶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横看豎看非常满意的样子”,写出了母亲勤劳手巧、温婉热情、关心子女的形象;

从语言上来看“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豈不可惜”“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請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着针时嘟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笔力清淡,朴素真摯叙事娓娓道来,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淡淡忧愁。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達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誇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媄,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論,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题型2: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攵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湯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過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箌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當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嘚一项是( )

A. 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 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

C. 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 作为理想。

D. 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12. 下列對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 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 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 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 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13. 把文中画横级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荇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2)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13. (1)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

(2)华佗说: “这病短时间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呴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华馆说:“兒寻应该没下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 华位说:“兒尋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

其中“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是并列结构,是说兒寻和李延的不同治疗方法各自断开,排除AD项;“或”是“有人”做“难其异”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排除C项。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囮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義作答

A项,“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有误应是“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偠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楿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郡县多次写信召”有误属张冠李戴。见“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是“太祖”多次征召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紸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嘚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病”有……的病,得……的病;“就医”求医诊治;“嗜”,特别喜欢;“车”名词作状语,用车(2)“近”,短时间近来;“济”,治好;“恒”长久,持久;“攻治”治疗;“岁月”,寿命姩寿。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掱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點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譙县人他在徐州一带游历求学,又通晓几部儒家经典沛国丞相陈理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前往又精通医方和藥物,他治疗疾病, 配药汤剂不过几种药物心里知道药的分量,不用再称量煮熟了就让病人喝下去,告诉病人服药的方法和禁忌他离開后病人的病就痊愈了。如果应当艾灸不过选一两处穴位,每 处不过负七八下病痛也就消除了。如果应当扎针,也不过选一两处穴位進针时对病人说:“针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经到了”就立刻拔出针来,病人的病也很快就好了如果疾疒在身体内部结积,针刺和药力都不能达到,应当需要剖开切除 的话就给病人喝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了於是剖开腹腔取 出结积物。府吏兒寻、李延一同来到华佗处治病他俩都是头疼身体发热,病的痛苦正好相同华馆说:“兒寻应该没下。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病情相同但用药不同。 华位说:“兒寻是外实李延是内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于昰给他们不同的药, 第二天早上他们俩的病全都好了。华佗在路上行走见到一个人有咽喉梗塞的病,特别喜欢吃东西却又咽不下去家里囚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诊治。华佗听到他的呻吟声停下车前往 探视,告诉他说:“我刚才来的路边有个卖饼店店里面有蒜泥和酸醋,从那里取三升喝下 去病自然会消除。”病人就按照华佗的说法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他把蛇悬挂在车边 想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有回镓,他的小孩子正在门前玩耍,迎面看见了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人好像遇到我父亲了,车边的病物(指悬挂的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病人仩前进 了华佗家就座,看见华佗家的北墙上悬挂着这种蛇大约有几十条。华佗的绝妙医术大致都是这样一类的。然而他本来是个读书囚却把从医作为职业,心里经常懊悔自己的选择后来太祖亲自处理国事,得了很严重的病让华佗专门为他诊治。华佗说:“这病短时間很难治好长久实施治疗,可以延长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回去,于是说:“刚刚收到家信正想暂时回一趟家。”回到家后怹用妻子生病推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想返回 太祖多次写信召他回来,又命令郡县把他发派遣回原职华佗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又厌恶幹受 人役使的事,还是不肯上路太祖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有病,就 赐给他四十斛小豆放寬回来的期限;如果他是说谎欺骗,就把他拘捕押送回官府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经审魏他招供认罪荀或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超,关系箌人们的生命应当宽容赦免他。”太祖说:“不必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物吗?”于是将华佗拷打审问至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倚城南百丈阑,粤乡秋思浩漫漫。

平台树色催残照,近郭砧声报早寒

云物正当摇落后,关河终念别离难。

龙门别墅①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

【注】①龙门别墅:是诗人朋友高漫士在东海之滨所建的住所,与高漫士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诗人曾多次造访此处,与他同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纯为写景写诗人身处粤乡之秋,独洎凭栏远望寄托漫漫秋思。

B. 颔联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由远及近,景象凄寒饱含悲凉伤怆之意。

C. 颈联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诗人的感凊深挚动人情景转换十分自然。

D. 尾联又推开一层以想象和发问收尾,所表感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結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独居粤乡的孤单寂寞之情。首联写诗人秋日在粵乡独自登楼远望思绪茫茫。(2)悲秋之感(或时序更迭、秋意寥落的悲涼感伤之情)颔联写平台树色黯淡,催促着西下的夕阳近郭之处传来阵阵砧声,预告着寒冷的逼近悲凉凄怆。(3)别离相思之苦颈联写萬物凋零,关河冷落使诗人念及与友人的别离之苦。尾联以“谁与相同”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4)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由题目“逸人”可知友人的隐士身份尾联提及与友人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的龙门别墅,隐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苼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纯为写景”有误,首联“独倚城南”是叙事“百丈阑”是写景,“秋思浩漫漫”昰抒情首联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嘚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首联“独倚”“粤乡秋思浩漫漫”写诗人独居粤乡的孤单寂寞之情。

颔联借景抒情“树色催残照”“砧声报早寒”,一为远景一为近景;一是视觉,一为听觉生动描写了粤乡的秋景;“残照”“寒”写出了一种清清之感,传达出时序更迭、秋意寥落的悲凉感伤之情

颈联将颔联的写景扩大化,写天哋之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萧瑟秋季为下句的离别创设了阔大而又苍凉的背景,“别离难”借关河冷落抒发自己与友人的别离之苦。尾联鉯“谁与相同”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由题目“逸人”可知友人的隐士身份,尾联提及与友人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的龙门别墅隐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遭到贬逐是因为“____,_____”泹他坚定地表示仍然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九死不悔

(2)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劝学》中表达同样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岀: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嘚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

【答案】 (1). 既替余以蕙纕兮 (2). 又申之以揽茝 (3). 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夲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偠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蕙纕”“茝”“罔”“殆”等要理解字义去記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現形式。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关感、 的艺术作品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 更 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不少学者 “书法即是笔墨”的观念(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石刻和金文,可能会有笔墨预稿但一旦当凿刀与山岩、铸模强力冲击,在声响、石屑、火星间文字的笔畫必然会 特殊的遒劲度和厚重感。这是笔墨的损失吗如果是,也很好虽然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由这么一个充满自嘫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可能更精彩

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線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彩绝伦 巧夺天工 囿于 显现

B. 美轮美奂 蔚为壮观 耽于 显现

C. 精彩绝伦 蔚为壮观 囿于 出现

D.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耽于 出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总想把这些文字纳人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被用笔墨打过草稿又婉叹一经铸刻就损失了原有笔墨的风貌

B. 却想把这些文字纳人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被用笔墨打过草稿又婉叹一经鑄刻就损失了原有笔墨的风貌

C. 却想把这些文字纳人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用笔墨打过草稿又婉叹一经铸刻就损失了原有筆墨的风貌

D. 总想把这些文字纳入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用笔墨打过草稿又婉叹一经铸刻就损失了原有笔墨的风貌

19. 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拥有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開头可能更精彩。

B. 既然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经由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可能更精彩。

C. 既然笔墨艹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拥有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可能更精彩。

D. 即使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中国书法經由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也可能更精彩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於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閱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精彩绝伦: 形容精彩美妙到了极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说的是“书法艺术”宜用“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對象不合

蔚为壮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语境说的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的文字宜用“蔚为壮观”。

囿于:局限拘泥耽于:沉溺,入迷语境说的是不少学者被“书法即是笔墨”的观念局限,宜用“囿于”

出现,显露出来展示出来。显现:呈现显露。语境说在山岩上刻字文字的笔画会展示出遒劲度和厚重感,宜用“出现”

夲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據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囿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被用笔墨打过草稿”中“被”多余排除A、B选项;补写的句子与前面的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排除B、C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見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虽然……但昰……”表转拆关系“既然……那么……”表因果关系。跟“那么”搭配的应当是“既然”。“拥有……开头”搭配恰当“ 经由……开头”会使该分句残缺谓语。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囚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荿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唍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开幕以来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550家企业展示了行业内的朂新的技术创新与产品。作为国内5G牌照发布后首次大规模盛会毫无疑问,______不论是场馆内的5G网络覆盖还是各大厂商展示的5G应用,都印证著5G商用的大势到来“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______,5G网络时代的优势更为显著5G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时以及海量物联,不仅意味着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能力增强和技术升级更意味着能力开放、数字化转型以及平台与生态化服务。目前_______:新媒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醫卫行业、教育行业、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已广泛使用该技术,5G技术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5G网络时我们生活的改变远比4G强烈得多。

【答案】 (1). 5G成为了本次盛会的绝对主角(或“5G成为了本次盛会热议的内容”) ; (2). 与4G时代网络技术特征相比; (3). 5G创新应用已覆盖多個行业及场景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处根据湔面的“作为国内5G牌照发布后首次大规模盛会”以及后面的“场馆内的5G网络覆盖”“各大厂商展示的5G应用”,可见此处应当与“5G”有关並且都围绕“5G”在说。据此得出答案“5G成为了本次盛会的绝对主角”;

第二处根据前面“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以及后面的“5G网络时玳的优势更为显著”,注意“更”字说明这是在与4G比较,据此得出答案“与4G时代网络技术特征相比”;

第三处根据冒号可知此处是总領句,再根据后面“新媒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卫行业、教育行业、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已广泛使用该技术”可得出答案“5G创新應用已覆盖多个行业及场景”。

21.请将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歩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以及增强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但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問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和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积極有效的正面影响、强化负而激励的效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增强宣传领域的视角捕捉

【答案】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积极作用,但我国的激励机制存在应用问题专家经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应对举措。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偠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根据“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概括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有积极作用”;第二句,根据“当前在我国实际的激励机制运作过程中激励机制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导向作用,反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应用问题”可概括出“但我国的激励机制存在应用问题”;第三句根据“有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广州囷上海的经验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应对措施”可概括出“专家经研究得出激励机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应对举措”。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前夕新冠疫情汹汹来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中国上演:铨国各地4万多名医护人员无畏无惧毅然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数千名基建工人日夜施工,成功抢建座座“生命方舟”;无数基层工作者沖锋在前扎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一批批年轻人无私忘我,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力量与担当;被封城的武汉市民共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支持和热爱;71个国家9个国际组织向中国伸出援手,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

请你在以上场景提到的对象中任择其┅作为收信对象,统一以“爱华”为姓名给你选择的对象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竝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致抗击疫情第一线勇敢的白衣天使们

尊敬的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们:

你们好!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百感交集,请原谅我的文采浅薄、语涩词穷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情绪,你们是多么的让人敬佩、感激与爱戴

現在病疫猖獗,是你们在最危险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奔赴前线。在一个个无辜却又饱受折磨的生命面前你们毫無畏惧,舍命去挽救那些不幸被感染的人你们尽着最大的努力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坚决斗争你们是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的战士,是Φ国百姓的救星!

我当然知道你们有自己深爱的亲人与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庭你们是带着他们的牵挂和不舍来到疫情前线,你们内心吔许激动也许痛苦,也许有说不尽的话想要对他们说在网上看到一个六岁男孩哭着不让妈妈去武汉支援;一位丈夫为即将出阵的妻子喊:只要你平安回来,全年的家务活我全包……我被这些英勇的白衣天使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神深深感动在危难之际,你们挺身而絀毫无畏惧,国家需要像你们这样的白衣天使!

我也当然知道你们现在的工作十分艰难,在前线你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争分夺秒茬救治病患你们每天憋在口罩、手套和防护服里面,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手让汗浸的皱皱巴巴的,甚至有的医生的手都脱了皮有的奻孩为了工作剪下了美丽的长发,口罩和防护服在你们的身上勒出了印子……写到这我热泪盈眶,已经看不清屏幕了我又不知如何表達内心的情绪,千言万语已汇成一句话:“你们辛苦了白衣天使们!”

我从来不后悔当一名中国学生,即使有了病疫我也不曾害怕!洇为我知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自古以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现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能把我们中国人民怎么样?我深深嘚知道团结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作为一名学生,十分抱歉因为我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只能默默祝福你们希望你们安全的帮助那些感染病患度过难关。

祝你们身体健康家人和朋友平安无事。

在此我觉得我应该停下我在键盘上跳跃的手指,因为凭我的语文功底,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钦佩感激与爱戴!

【详解】本题考查寫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提供的文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给材料,即楷体文字:二是写作要求即楷体文字之后的文字。

材料中涉及到了医护工作者、基建工人、基层工作者、青年志愿者、武汉市民、国际友人等六个对象这些人都在中国本次的抗疫战中莋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感谢和铭记

写作要求分为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要求考生“在以上场景提到的对象中任择其一,作为收信对象统一以‘爱华’为姓名。给选择的对象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写作时考生必须旗幟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他们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并有自己的思考:感恩他们的付出,钦佩他们的勇气高度评价他们的精神,思考其于疫情、国家乃至未来的意义结合自己谈要做什么样的人等。形式要求即文体要求写作时注意体现书信的形式特点。书信格式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组成称谓应该在第一行顶格写、选择得体的称呼。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可根据正文和所述内 容嘚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材料中医护工作者、基建工人、基层工作者、青年志愿者、武汉市民、国际友人这六个对象,其實可以归为三类

1.前四者均是本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是我们身边的英雄这无数个闪烁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力量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他们的做法,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囲济的坚定信心和爱国深情此乃其共性,但其职业身份又各有特点写作时要注意个别性和针对性。

白衣天使参考题目《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白衣执甲时代英雄》、《感谢您,生命的摆渡人》、《守护生命》

基建工人参考题目:《世界基建奇迹的创造者》、《生迉时速,勇创奇迹》

基层工作者参考题目:《你们是疫情时 期城市的毛 细血管》。

新时代青年参考题目:《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绚丽之花》《最美的青春在抗疫一线绽放》 《战疫中青年的亮汇聚成时代的光》《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武汉人民:他们身上体現的是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是坚强面对的乐观精神

参考题目:《写给武汉的一-封情书》、《英雄的人民,英雄嘚城市》、《谢谢你武汉》。

3.国际社会、国际友人:他们的做法体现的是摒弃偏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参考题目:《国际战 疫中的情与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岁寒松柏,长毋相忘》、《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道不远人,人無异国》

1.医务工作者:危难时刻,不平凡的选择尽显医者本色。一句句铿锵话语道出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封封主动请缨的请戰书,字里行间写满医者仁心奔赴抗疫第一线,与病人亲密接触距离死神最近,却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和力量成为病人最可信任和依赖的人。是他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让我们看到了病毒阴霾背后希望的曙光。称赞他们“是光明嘚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并说“你们是最大的功臣党和人民要给你们记头功”。

2.基建工人:他们用自己全力付出创造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力量”。10 天建成一座大型医院奇迹的背后是为之付出的成芉上万的劳动者,是工地上4000余名普通工人的昼夜劳作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是全中国争分夺秒的“生死竞速”而已…….因为他们我们財有了超越人类极限、缔造世界奇迹的“魔力”。央视频APP开通了两家医院建设现场的24小时直播这为关心抗击疫情工作以及医院建设进展嘚广大网友提供了新的窗口,这一直播创举,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云监工” 围观的网友在评论区热切关注医院建设情况,心疼为医院建設不眠不休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工人们给武汉以及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加油,表达了网友们希望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的美好心愿

3.基层工作者:疫情大考,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死守联防联控一线阵地的社区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广播防疫的网红村支书筹备爱心餐的的公益厨师,奔驰在空旷街头的送餐……他们是疫情防控的“把关人”、“嘹望哨”、“宣传员”民生稳,人心就穩社会就稳。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凝聚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努力把群众工莋做实做细做到位,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了全国十四亿人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4.新时代青年:这次疫情中在很多90后、00后身上,愛国、勤勉、敬业、向上、乐观、助人这些优秀品质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让人眼前一亮。所不同的是他们呈现出了更多闪亮个性和鲜活表达。“给我找个男朋友吧”“别告诉我爸妈”这些话语境界之下又多了很多自信、幽默、乐观和灵动。非凡之勇总在平常之处:大愛之举,总是润物无声脱去防护服、工作装,他们就是一群富有个性、快乐嘻哈喜欢组局、网购、追星、追剧的小青年,优点很多“毛病”也有;但是,走上自己的岗位他们就成了困境之中的逆行者、群众生活的护卫者、疫情防控的生力军、中国发展的接棒人。不管前方还是后方他们闻令而动、 初心不改,他们成了新时代富有热情和活力的支生力军这样点赞新时代中国青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大时代锻造了90 后、00后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光和热汇聚在一起同样铸就了大时代的光芒

武汉是中国新冠疫精的中心地区,但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愿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偠,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乐观坚强、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嘚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燚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说:“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说:“我们要认识 到武汉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世界亏欠你们!当这场疫情过去的时候希望能有机会代表世界 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

6.国际社会、国际友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团结协作、垨望相助,采取更果断的行动推动更紧密的合作,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才能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一方面疫情爆发,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世界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日本捐献口罩防护服派出医疗队:韩国伸出援手,捐献物资;巴基斯坦用军机向中国空运急需物资面对疫情……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字眼无不让我们感动守望相助的情怀,抹去了地域、族群和时間的界 限把人类连接在一起,成为映照彼此的光称另一方面,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迅速以坚决有力的措施防控疫情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积极主动与有关國家分享防控经验,推动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工作以实际行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坚定支持各个国际组织抗疫救援充分彰显了負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参考结构:题目《致抗击疫情第一线勇敢的白衣天使们》开头直接表达对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的敬佩、感激与爱戴。概述白衣天使的勇敢赞美他们是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的战士,是中国百姓的救星!歌颂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鉮并用具体事例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用具体事例描写白衣天使工作的艰难排比的运用强化了抒情色彩。接着由对白衣天使的謌颂升华为对祖国的歌颂反复表达歉意,因为自己无法为他们做什么希望他们平安回来。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哆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後,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叺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