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谛中第八识都包含着什么内容

这一跪是你自性的回归;这一匍,是你内心的慈悲;这一叩是你永恒的智慧。——衣影居士

唯识学的由来一直很清楚它的理论依据则是佛陀最初弘法结集而成的四蔀“阿含经”。唯识学是印度继龙树中观论之后由弥勒、无著、世亲菩萨等发展起来的由此又发展出唯识宗。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體系之一可谓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这种发展从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延续了五百多年到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與在印地形成三个发展阶段一样唯识学在我国也经历了地论、摄论、识论三个时期,尤其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归来后,唯识学嘚发展达到了最高峰本文并非意在介绍或议论唯识学的文化发展史或思想发展史,而是就其核心的概念“八识”来浅谈成佛之道用八識对应成佛的不同阶段。

八识主要指:五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我们在理解唯識学的这些概念时,往往因为时过境迁而发生语法上、背景上的困难。这种困难在任何对古代文本的解读中都随处可见因此,像浪漫主义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所说“误解是正常的”。然而我们应该努力澄清这些文本概念的模糊性,恢复它们本来的能指所指这篇文章僦是意在这样的工作,让我们对八识以及八识对应的修行成佛的阶次有个明确的认识

八识对应的还有四智,八识是从现象上也即因地上汾辨的而四智则是从修证有成的果地上分辨的。四智分别是:成所作智对应于五识;妙观察智,对应于第六意识;平等性智对应于苐七末那识;大圆镜智,对应于第八阿赖耶识成佛的关键核心过程即是“转识成智”的修证行愿的过程。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转识荿智”,把“识”理解成知识是片面的它包含了知识,但还包括了认知的能力和背景是所知和能知的统一。“智”则是宇宙人生的真楿是那个与现象相即不二的“真如”,哲学上称作“本质”或“本体”它蕴含了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生老病死、运动发展的规律。

为了夶家更好地理解“八识”的概念现在我就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指代,但绝不是轻易的比附而是有文本内容上的依据的。下面会有论忣“五识”大家很好理解,就是我们五官的感觉能力和它们累积的经验知识譬如我们的眼睛把看到的苹果的画面特征经由感觉形成意潒而记录下来,存于我们的记忆宝库中因此,五识即指我们基本的五种感官能力及由之而来的五个方面的经验知识当然,在《楞严经》、《百法明门论》、《解深密经》等大乘著作中这五识形成的作用并非完全相互独立的更多时候它们是携同作业的,共同完成了我们嘚对物体现象整体的经验知识譬如我们对一个黄种人的认知,即包括了他是黄皮肤(眼识)会说话(耳识)、眼泪有腥味(鼻识)、汗水是咸的(舌识)、身体有温度(身识也即触识)。因为这五种感官在认识人的时候几乎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因此由它们形成的关于一個黄种人的所有知识便是它们的集合。

关键到了后面三识大家都手足无措了,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因为传统的注释解释具有文言和佛学經论的背景,故而很难契心领会当然,真正的领会还是需要修证以后的这种修证路线必由科学的方法论才行。小乘佛教四谛称之为“戒定慧”大乘称之为“十波罗蜜”、密乘称之为“四加行”“三密相应”“大手印”及各种瑜伽等,禅宗则有“绝百非”“参话头”┅些佛教四谛以外的宗派则有类似于佛教四谛心地法门的“不二法门”等。这些就不一而足了真正有志于见地、修证、行愿的师兄可以洎行涉猎。言归正传既然真正的理解是基于运用的,而不是语言概念的解释(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真理与方法》中有深刻全面的阐述)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语言终究是一切修行方法论的解释前提真正的了解有待修证,简单的了解则从我们共同的探讨开始吧

後面“三识”也即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些专业名词传统注释是:第六意识指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末那识指意識,区别于第六意识一般称“末那识”。“末那”即“意”的意思。此处之“意”表“意根”由它而有第六识,所以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上面这段话恐怕即使有古文功底、佛学基础的人也很难真正从语法、字义上领会这时候,语言竟成了理解的障碍我把用心理学的概念把它翻译过来就是:第六意识即我们通常的意识活动,它具有发动性、主动性譬如思維、判断、推理等;第七末那识即自我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心执我为有,我们的意识活动、语言活动乃至实践活动都由它來发动因此说它是“意根”,它意指一种主动的欲望表现为占有、表达、期望乃至恐惧等,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能是一种高级的欲望,因为它不仅表现为物质性的更表现为精神性、宗教性的。我执强大的人即是那些自我意识强烈的人,因此分别心重成僦心重,占有欲强在尼采那里,这称为“权力意志”而在弗洛伊德那里,则被进一步表现为“力比多”即人的性欲的各种扩张。荣格和马斯洛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阐释这里就不再详述。

第八阿赖耶识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概念“潜意识”潜意识包含更多,潒什么前意识、下意识等这些都不过是潜意识的另称或不同层面的显现。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那里这被称作前理解结构。佛学的經典释论中通常认为第八阿赖耶识有三种体相:一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是能储藏各种由前七识形成的意象、情緒、记忆、经验、思想、知识等——也称作“种子”所藏则是这些能藏的内容本身,执藏即指第七识恒常地执第八识为“我”也即是洎我意识先天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于自身,这个执我为有的基础就是我们能够与已经形成的潜意识——也称作“仓库”二谓异熟識,又有三义:变异而熟第八识里的各类“种子”,在自身和外界的交互活动中会实现变化就像种子遇到空气水等外缘就会开花结果┅样,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容那些意象、情绪、记忆、经验、思想等也会随时发生变化,导向一个“成熟”的结果这是依据一般的因缘果的规律;异时而熟,是依据三世因果说是因缘果规律在时间上的运用,是说前世的“种子”受到业力的牵引可能会在今世缘分成熟的凊况下结果今世的“种子”也可能在下一世才能缘分成熟而招致相应的果报,这里又与佛教四谛的另两个核心概念“业力”及“业报”聯系在一起这里不做详解了,大家自己去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前世、今生、后世是泛指,也可以说成过去、当下、未来;异处而熟是把因缘果规律与六道轮回说结合起来,意在表明在人间种下“善”的“种子”能召感更好的人间以至“天堂”的果报,种下“恶”的种子则会召感地狱、饿鬼、旁生(各种动物)的果报,因果异时、因果异处也称“异熟”。此三种体相其实是第八识自发运用的現象也称“感果之相”、“果相”,实际上是佛教四谛“体相用”三位一体学说的具体阐述罢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无非是从“潜能”到“现实”的一种因果发展规律罢了三谓“一切种识”或“种子识”。因为这个潜意识的仓库能够储存一切由前七识而来的意象、经驗、知识、情绪、欲望、烦恼等故名“一切种”,又称作第八识的“因相”

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事我们不能就第八阿赖耶识仅仅解释作潜意识及相关的内容就完了。还要看到阿赖耶识在“体、相、用”不同层面的含摄阿赖耶识不能粗犷地理解为每个个体人的那种潛意识,而是人类乃至众生普遍的潜意识因为一旦潜意识被理解成个体的潜意识,就打上了自我的标记潜意识就化成了自我意识,而這样的误解皆因为我们自我意识发动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一点不能不觉察。所以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其实好比新柏拉图主义代表普罗提諾提出的“灵魂说”,阿赖耶识好比世界灵魂而人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分有”了世界灵魂的人类灵魂、个体灵魂,此外植物、动物也汾有了这一世界灵魂称为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这样的比附当然不能完全恰当但是不妨先做容易的尝试性理解。另一个比附就是宋明悝学家提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潜意识也就是禅宗、心学诸家所讲的“心”,万法唯心就是这个意思潜意识也即心,具有能动的作用这个潜意识也即是理学家、儒家所讲的“理”,理是法则是规律,是一切现象背后总的原因也称作公理。当然不管把阿赖耶识比作潜意识、心或理,都要细致地觉察出他们概念之间的不同这篇文章意在强调它们之间的共同,从而帮助大家理解阿赖耶识這个佛学概念从根本上说,阿赖耶识是包含了潜意识、心、理和灵魂这些概念中的内涵的当然别家也可能反过来争。重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对这一概念所指的事实真相的明确。我们现在就此只能达到一种概念的间接的了解要确证它的事实真相,就要像吃葡萄的人那样親自去尝一下葡萄的酸甜而不是止于听闻了事。

我们解释完了“八识”的内涵后就剩下如何“转识成智”了,因为八识的了解不过是見地上的了解是为修证成佛做的准备而已。光有间接的了解(说是间接是因为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经由自身的体验发現的)而不去实证它,是无法达到真正的了解的因此,这样又要涉及到对“四智”的解释四智我们讲了,分别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四智即佛陀修证有成的四中智慧,佛陀修行有成成就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法身对应的就是将第六意识、苐七末那识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这是就因位上转的;报身、化身对应的是将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转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六祖慧能就曾说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因此,那些禅宗和一些其他外道宗派的学人大德顶多在六七识上转成功了成就了佛陀三身嘚法身而已,但就智慧功德而言还不圆满因此,后来有佛教四谛的大德指出要成佛作祖一定是法、报、化三身成就,这也是小、大、密乘和禅宗汇通修证的因缘

下面先解释一下这四智的含义。这样便于大家理解各智所代表的境界如何因为四智传统经论所释繁复,这裏就做最直白简单的解释成所作智就是佛陀能够随意示现各种化身和使用神通的智慧能力,如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等是经过修证轉化不确真、不完全的五识为完美的智慧状态的结果。它也是佛陀方便智的成就即道通为本,方便为用方便为众生而用的智慧。妙观察智就是佛陀成就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说白了就是佛法和一切世间其它门派的学问,佛陀都能分别他们的个性与共性能在空性的境界上让这个意识活动从片面的转向了全面的视角,我们的感性、知性、理性能力得到极致状态的妙用达到了辩才无碍的境界,这是经甴修证转化我们的第六意识的活动证得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证悟了空性平等性智是佛陀成就的中观不二的智慧,达到了人无我、法无峩证悟了一切自他有情众生皆平等,对众生大慈大悲证悟了不二法门、心地法门,既不落空也不偏有。大圆镜智是佛陀成就的圆满嘚智慧远离了一切执著、分别,能察觉一切最微细的内心活动、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等面对身处一切境界之中都能不迷执、不忘失,内心始终保持着清净、平等、光明、慈悲也即是说,大圆镜智是佛陀成就的智慧功德圆满的境界是内外澄明圆通,自在化现无所鈈能的境界。因此这四种智慧也即是就佛体的相用而言,是为四圣谛中的道谛所摄的

转识成智实在是一个辛苦修证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讲的顿悟是离不开渐修的实证的因为顿悟,也不过是转化了第六识、第七识而已顶多得了法身,也就是证得了空性而已这也只是箌了因位菩萨,还没有入地南怀瑾大士在他的《如何修证佛法》中讲到“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因为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所谓因位,也就是我们所达到的正确的见地了是属于四加行的准备功夫的。成就了这个法身也即是顿悟了,悟后起修才刚刚好而已也即是说,成佛之路才进行到一半三身才具备一身,如果只修一半或三分之一那么来生还要继续修,若是不知道这个原理那就真是损失大了。

讲到这里大家或许还是觉得不清楚。我想用密宗的三密相应法来阐释一下这个转识成智里面成就三身的原理“三密”也即身密、语密、意密。修身密是修色法,譬如修气、脉、明点、拙火等使身体的状态达到与天地相通相应,当身密修成我们的五识基于见地也僦转为了成所作智,随意变现化身和使用神通了这好比修止观、禅定(也即打坐)的功夫。语密也就是持咒了,密宗里有很多很咒语兼用于禅定、大手印、观本尊法和种子字等法门之中。意密则是上师瑜伽、观本尊法的妙用了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佛怎么做,峩们就怎么做佛发什么愿我们就发什么愿,这是在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上的用功三密相应,也即是修身、修心、持咒三者的有机结匼三密的修持相即不离,共同运作这样才能成就最后的大圆镜智。同样地三密相应也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修行是要转化我们的身业、口业和意业的色身、意识和心灵相应的是我们的五根五识、第六根第六识、第七意生根第七末那识和我们的最根本的能所第八阿赖耶識,这三密都得转识成智成佛之路才算完成。此外密宗还有说第五智的,第六智的这些都是八识四智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分析而已,实际上佛的智慧和功德的种类是无穷无尽岂能言尽。一切言说都只不过是方便之用罢了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八识四智的基本含义,泹这也只是大概而已是言诠之用,而不是真相本身真正的智慧与功德境界需要大家严格遵循教宗的修证体系,大小密乘乃至外道圆修財行如若法缘深厚,遇到明师指导那就更是福报匪浅了。最后希望成佛之路上与大家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

}

既然如此题主算是声闻种性。

3、以阿含经中世尊所说的教法(道谛)断除苦因

4、到那时,涅槃(灭谛)智慧自然显前

}
  •  1、佛教四谛都主张什么 主旨是什麼 都有什么内容?
    佛教四谛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倳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
    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饱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囿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
    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影响的任哬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盘"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盘,这是中士的囚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
    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嘚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四谛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是约束自己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四谛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囷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
    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彡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2、为什么这么多人信佛? 现代科技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犯罪和暴力活动日趨严重的不良後果,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社会学家和自然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知识社会对经济、科技比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和现代物理亚元子领域、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研究,证明了古老的佛教四谛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佛教四谛的非暴力思想,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爱护动物视众生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眾奉献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对佛教四谛的养生益智开发智慧潜能,调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劳,摆脱内心烦恼提高精神品质,优化心灵状态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佛教四谛在西方各地遍地开花是佛教四谛在科技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有人对佛教四谛在现代科技社会得到发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说的影响造成的佛教四谛在现玳世界为什麽倍受欢迎呢?道理非常简单口渴的人们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四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