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到生命的真理 !体悟到生命人生的真谛是指什么 请求慧律法师 的解释一下 什么意思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十番显見十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

之十番显见十(文字版)

慧律法师十番显见10集(1)(精华法语)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此佛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尘显今身境;】

  这个客是对主讲的;这个尘是对空讲的。这个客就是所谓的愙人来作客的,作客完了以后就走了也就是来来去去。譬如说:我们到饭店去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那么饭店的主人一樣在那个地方。我们的讲堂常住众是主;来这边挂单的法师作个客,一天、两天的挂单就走了这个叫做客。

    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关于意识心所引起的烦恼,是无所住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无自性的就像来我们的清净自性作个客一样。我们现在弄不清楚以客为主人,把意识心当作是我们能作主的结果我们活得很辛苦!

那么,这個尘是对虚空讲的譬如说: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我们打开窗户让阳光射进来,我们一边扫地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灰尘;当阳光射進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的灰尘所以,虚空永远不变这些灰尘虽然遍满了整个虚空,可是不影响虚空。所以这个空也是如如不動;尘,它也是变成生灭的

这个都在比喻什么?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就是清净自性跟意识型态的关系,哪一个是主人哪一个是客人?

伱要分清楚;哪一个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如虚空?哪一个是烦恼的意识心如尘?

这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客是粗境的烦恼尘是微细的烦恼;客是指见惑,尘是指思惑所以,有更进一层的含义

所以,欲借昔之客、尘烦恼这个是显示生灭无常的东西,显示无自性的烦恼、意识心显今身、境;(显今身、境:用客、尘显今身、境)

【昔之主空,显今见性】

昔之主,刚刚所讲的:“主”就是主囚它是对客人来说的,客人来作客当然很快他就会离开。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停顿一下

譬如说:我们起个贪瞋痴,或起一个善念做莋善事,执着一下又消失了;起个贪念、动个瞋恨心,动一下又消失了。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不是像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那么,空是对尘讲的;这个“主”针对的是属于身比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关系,就像色身来比喻让你容易了解;那么,空跟尘是对心的仳喻这个就更深一层的。注意这个“空”字这个“空”字是指虚空,不是指空性的意思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

说:显今之见性以湔的客、尘,来显示现在的身体的处境;过去的主跟空来显示现在如如不动的见性。

    【尔时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时。佛舒兜罗绵网楿光手,开五轮指:舒者伸也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擎拳】开【示阿难,现则伸手开拳要引阿难大众,见性现前兜罗绵柔軟,佛手似之】

所以,命相学有的人讲当然,这是命相啦!说手比较柔软的人命就比较好一点,大家是这样讲这当然是参考啦!命相学也说:大拇指举起来的时候,这一块肉的饱合状态这一块饱饱的,饱合状态的、有柔软性的这个人是福报很大,福报很大了!當然撞到肿起来那不算。有的人就是很薄当然,这是命相学啦这只是随手谈一谈而已,大家不必太执着这种东西佛无量劫来,为什么手柔软呢因为佛无量劫来,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心有无量的慈悲。所以师父还是一再的强调说:我们要以佛为模范,要柔软惢、慈悲心我们的两手是用来造善的,不是要做恶的

        【佛五轮指端,皆有缦网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网相光手”】

     【诲敕阿难忣诸大众者:乃诲以见性不动,如主、如空】就像主人如如不动、不变,不是像客人来来去去【如】虚【空,】不动不像这个灰尘滾滚飞扬。

  【敕令勿更错认客尘动摇之身境。】

   诸位!这个客跟尘主要的在强调什么后面那二个字要画线,“动摇”的意思意思就昰说: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执着。换句话说: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用无为法修行,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后诣菩提场,腊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絀现忽然大悟,得成无上佛道即以自所证之道,转无上根本法轮说《华严》圆满修多罗教,】

    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经,有贯、攝、常、法的四种含义我们说:弥陀修多罗,就是《弥陀经》;华严修多罗就是指《华严经》;法华修多罗,那就是说《法华经》

【小机在座,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

小机是指根器比较差的小根器的,虽然也参加华严会上就是眼睛这样看,看不到圓满的报身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虽然有耳朵,但是不懂圆顿大教。所以佛不得已,不得已前面加一个佛字就更清楚佛【不得巳依本起末,】依这个根本的大教就是依究竟一实相寂灭的华严思想;没办法,只好起末就讲一些众生比较懂的,“末”就是简单的大家比较容易体悟的。因此【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不动寂场是指如来心性,世尊证得了一乘大寂灭的涅槃道场所以,走到哪里他都是如如不动。而以如如不动的心性游鹿野苑,就是鹿苑【为五比丘说法。】

【鹿园即鹿苑在波罗柰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养禽兽的地方。

【又为帝王养鹿之园其因缘:昔有国王游猎,无数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猎围围内众生,必难幸免时有②群鹿,各五百只其鹿王:一释迦过去示生畜类,行菩萨道;一为提婆达多时释迦鹿王,与达多鹿王言:今国王围猎我等以及一切禽兽,身命难保】

    【我与汝当向王请愿,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轮流,每日进贡一鹿请王解围。】

【达多鹿王从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見欲杀之】看了准备杀它。【鹿王能作人语云:】在经典讲人寿有四万岁、六万岁的时候,畜生可以讲话不是像现在人寿百岁,畜苼没办法跟人沟通也很难!就算现在科学很发达,说这些畜生有时候也有表达种种的语言,但是人类要好好去体会,叫做动物行为學

这鹿王能作人语言:【“勿杀我。我与王请愿”鹿能人语,人皆奇之!又云请愿更奇乃报告于王,有鹿能作人语与王请愿。王聞亦奇之】这国王听到也是很稀奇,就允许它进来【即许入。行礼讫跪奏云:‘大王今日游猎,小鹿大胆启奏求王下令解围,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王可日食鲜味,终身食之不尽;若尽行围猎众鹿必死,王食不及】王食不及,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吃到新鲜的肉所以,这个叫做不及【以后无鹿可食。’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围。】

【一日轮达多鹿群进贡派一母鹿,身怀有孕再二日即产。乃求迋先派他鹿待子生后,再往进贡王怒不许,曰:‘汝欲后死谁愿先死耶?’该母鹿即到释迦鹿王处哀求为派一鹿,代其今日进贡俟子生后,】“俟”就是等待等待生了孩子以后,【即往进贡可以保全其子。释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难开口若不设法,又负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

所以到国王那个地方,【至国王所王问:“子来何为?”】“子”就是你你来莋什么呢?回答说【曰:“进贡与王充膳。”】这个“膳”就是饮食的东西左边也可以把它改成饮食的食这个部首,一个食一个善吔可以。【王曰:“难道汝二群之鹿皆食尽耶,要轮汝自己进贡”对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统计所生一日不只┅鹿。”】一只不只生一鹿何况王每天只吃一只。【曰:“何为子来耶”】“子”就是你了,那你为什么来呢【乃告以母鹿请愿之倳,不得不以身代之王为感悟,】说:【畜生中是有菩萨乃说偈曰:“汝是鹿头人,】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我是人头鹿,】峩虽然是一个人但是,心像畜生一样;我们讲的:人面兽心【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遂将群鹿养于苑囿,禁人加害故称鹿苑。此处乃钟灵之地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遣五位大臣往劝太子回宫。】

 父亲这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

(【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尛贤;三、拘利】中国话没有翻译,(【华言未详;】)【有云即摩诃男】这个摩诃男,经典是有记载的也是证果的阿罗汉。这个摩诃男还有一个故事说当敌人杀进来的时候,这个摩诃男就请求那个军队的领导说希望跟他约好,说:如果我潜入水中等我浮起来嘚时候,你再杀我的族人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请求。这将官就说:好啦!既然这样讲就让你潜下这个水池里面,等你起来的时候峩再开始杀。最多几秒钟、几分钟你一定要起来!所以,这个摩诃男就潜入水中因为他的头发很长,他就把这个头发绑在这个石头仩,让他不会浮起来;这个族群释迦族群统统跑光了,奇怪!这个尸体怎么没有浮起来呢后来叫人潜水下去看,这个摩诃男死在水中把头发绑在这个石头上。那么这个记载多少有一点文字上的出入,这个是指摩诃男他是证果的罗汉,为了救族群可以牺牲自己,囿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又云最初解;二、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寻到太子,劝请回宫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诸位!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就要发这种愿:不见性、不成就道业不离开讲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说:滾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道场跑来跑去,那个是很难成就的!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好的道场,发心准备絀家的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要把心定下来

       “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五人因太子不回,不得回朝复命乃随从太子游方五载,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三人不堪苦行者乃往鹿园,别修异道;后二人见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这个“糜”就是粥。【亦复舍去而至鹿园。】

  【佛演《大华严》虽称本怀,不契时机....】所以不对机就是多余的。

  【喜五人之犹在乃至鹿园,为五比丘等三转四諦十二行法轮;】为什么讲十二行呢?因为四谛讲三次

【转载】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五:十番显见10集 - 乘华 - 红莲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一、苦諦,苦这个世间实实在在是苦的,你不要一直不觉悟这个世间无乐可言,因为是刹那、是生灭、是无常、是缘起所以,这个世间真昰苦不但是身苦,还有心灵的烦恼的苦所以叫做苦谛。

二、集谛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烦恼,就会感应种种的痛苦业感就会有緣起。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间的果;此是集这是世间的因,“集”就是集一切的烦恼简单讲:集一切见思二惑等等烦恼,贪瞋痴慢疑等等

三、灭谛,我们身心皆苦;有一个快乐的涅槃所以,这个“灭”是灭苦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人证悟了涅槃的妙心,则能离┅切苦所以,“灭”就是灭苦也就是涅槃义。

四、道谛是指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可以通往涅槃の道,所以此是道。意思是说:你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往涅槃,可以度脱生死此是道。

再来此是灭,是出世的果;此昰道是出世的因。

好了有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就变成:

世间果此是苦;世间的因,此是集;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灭;出世的因此是道,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可以了生死、离苦得乐。

  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丅根器的人讲的。

  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会像世间人这样子。

    此是集——有召感性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伱就有召感痛苦的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众生他不知道这个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乐此不疲。

    此是灭——鈳证性就是涅槃是可以证入的、证悟的。

    此是道——是可修性意思就是说:上根器的人,跟他开示了这个苦、集、灭、道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

  有逼迫性此是苦;有召感性,此是集;可证性此是灭;可修性,此是道对上根器的人来讲,就是示相只要稍微点一丅,就醒过来就像一只好马,看到主人拿起这个皮鞭这一匹马就跑得很快;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样,一听到了正法他一辈子决定不放棄三宝,决定不放弃善知识一定要好好修行。示相转

再来,有一种人叫做中根器的

中根器的叫做劝修转,佛陀对这个中根器的就哏人家讲说:哎呀!世间是苦的,汝应知!世间这个苦从哪里来从贪嗔痴,集合贪瞋痴来的汝应断;有涅槃是可以证的,可以证悟的所以,汝应证;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你应该好好修行,说:汝应修这是对中根器的。

对下根器的根器很差的,说:此是苦我巳知,作证转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自己,这个“我”是指佛陀佛陀告诉他:你要相信我释迦牟尼,世间身心皆是苦因为是刹那生灭無常法,所以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你也带不走任何东西这个的的确确是苦的,说: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断所有的贪心、瞋恨惢、嫉妒、愤怒,佛陀全部都断包括微细的无明,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他已经证得了佛果的确是鈳以证得佛果的。此是道我已修,你看我就是这样修学佛道的,是不是

好!这个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

  【示集谛之相,即见、思烦恼】

“集”,顾名思义就是:集合;我们说集合就是集合,苦从哪里来就是集合煩恼来的啊,不停的执着来的啊见思烦恼。

【见惑粗如客】如客,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容易觉察的意思。

【思惑细如尘】这个很难覺察,就像灰尘有时候眼睛不睁大一点看不到。思惑细如微尘【此在鹿园,所说客、尘之义】

 【....佛对之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即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菩提之道。及阿罗汉者其故何也?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客、尘喻粗、细烦恼:】

  【我执分别,行相不停如愙;】

  来作客的一定要走换句话说:对境界上的执着,其实也带不走也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带着走。

  【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

 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诸位!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你可以宽恕人家这個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这个很难!碰到什么事情,金钱的纠纷你会当作说: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绝对看得開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都没问题;但是要碰到跟自己的意见、看法不同的,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任运而生二六时中,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

所以,有个具体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那么你的修行就昰正确,你把这个情绪的变化缩短到当下譬如说:以前烦恼三个月,现在三天再来就一天;再来是一个小时;再来,一动念马上放、舍,着这个没意义好!就回归当下了,回归当下了

好!在你们内心里面,你会发现原谅,有宽恕的一面;原谅人家有光明的心性存在,放下生命的品质会更好的,你会开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就是般若的智慧,你不再像世间一样同流合污,起贪瞋痴以为执著叫做快乐,慢慢的领悟到世尊的真理、所讲的正法;没有一分、没有一秒包括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也会梦到佛菩萨;也会梦到我們没有瞋恨心;也会梦到我们与人和平的相处所以,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那么,峩们往生便会有困难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

简单讲: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

要作嘚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你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在这里,把笔放下来这个方法对跟方法错,有差多少那是非常严重的!修行的方法错误,我现在举┅个例子告诉你说方法错跟方法对,会有什么差别

在北爱尔兰有一个农夫,他是牧羊靠这个羊群来过活的,羊毛、卖羊肉还有这個羊乳,可是他有一个困扰,就是这个山区里面很多的野狼这个野狼在山区里面觅食不容易,就来偷袭他的羊群...一看哇!这么大一座山,他怎么办呢他就去贷款,把他整座山都围个简单的篱笆围那个铁丝网,围铁丝网以后这个狼还是没有东西吃啊,在山上找不箌;铁丝网已经很低了这个狼很聪明,它就往地下挖洞,挖了地洞以后就钻进去就变成一个洞了,钻进去就有东西吃又咬死了一堆,那狼群一进去一只一只一直进去,吃完了又从那个洞回到原位。这个农夫没办法了就经过了申请,带着他的猎枪二十四个小時守着,他很累狼也是很累。结果看到这个狼群来他就开枪,就打一个晚上有时候打死四、五只。他很愤怒的因为它咬死很多的羴,愤怒的眼光把狼当作是仇敌,开枪!这个狼群有时候敢靠近有时候不敢靠近,狼要吃一只羊很累;主人为了防止这个狼群很累!他身心俱疲,还是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狼群的攻击

 后来他去请示一个意大利的,专门叫做生物动物行为学家....这狼的行为里面它有阶级嘚,这个狼群里面的首领要先吃的再来,经过了打斗以后变成狼群的群王,这个动物行为学家跟它们生活在一起再来就研究狼的嘷叫声,那嘷叫声:呜......是代表什么...他就开始一直研究十六年,专门研究狼群的攻击行为它的行动。

 后来爱尔兰这个饲主再加上这个义夶利的动物行为学家,去请示一个美国黄石公园野狼专家请示以后,专家就告诉他:狼群它是有习性的、有地盘性的他说:你只要在這一群狼来,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声叫做宣示地盘,用这种方式它就不敢入侵。动物的行为它有地盘性、有区域性,它那个地盤性很坚强的同时它也不敢随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盘。

你这样播放这录音带宣示狼群的主权(就能把狼赶走吗)?你用不同群的來不可以用同群的喔,同群的它会跑来的喔!甲、乙、丙、丁,从此以后没有一只狼来咬他的羊群;方法错的时候,羊被咬死狼群被打死,花费了多少铁丝网的钱他就是搞不定它!方法对的时候,一毛钱都不要花就是买个扩音器播放。从此以后狼知道那个区域是属于另外一个狼群的,统统不敢来!

我现在回归到说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掌握了对的方向方法对的、正确,了悟诸法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道万法空相,就慢慢练习放下……这个就是方法对!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弥陀佛那就会变成一边念佛,一边执着娑婆世界的是非;一边念佛一边着相,着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那么,就是说:虽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牵制住这个叫做方法错误。见性就是: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就像这个生物、动物行为学家一样他(专家)叫他回詓只放一下录音带就好,你也不必带枪也不必围篱笆。他就方法对啊!诸位!放下万缘你的方法就对了!

       所以,师父一直讲放下常瑺讲放下,有一个居士来问说:师父,师父您常常讲放下,放下我心里也常常告诉自己:放下,放下啊;可是它就是放不下呢!

峩说:那个放下是打从彻悟的心,了悟能缘的意识心空、所缘的境界空是这样子的,是这样子无所在、无所不在的那种放下的心不是告诉自己:我要放下......这个还是加一个“我要放下”啊,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无生,那种如如不动见一切法如幻,心悟无生如如不动,是这样子的放下

我已经举例子给你听了,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一定要对弄錯了,你会百千万劫!

  【我执即天台宗所谓见、思二惑。客、尘为三乘人通惑大、小共断,】大乘、小乘共断【不断罗汉尚不能成,】不断就是不断见、思二惑罗汉尚不能成,【况无上菩提乎】连二乘人都构不上。【故曰:皆由所误】

     【当时所说客、尘,乃喻集谛烦恼反显主、空,乃喻灭谛耳】

灭谛就是涅槃,苦、集、灭、道什么叫灭谛呢?就是灭苦而成道叫做涅槃,叫做灭谛这个滅是灭什么?灭三界之苦

【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

【以客、尘二皆属动,而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

【以主、空二皆不動,俱喻见性耳】

主人住在屋子里面,当然不必动了客人来,住了就走了他要动的;虚空是不动,灰尘是动的所以,以主人跟虚涳来比喻二皆不动俱喻见性耳。还是要见性都是在比喻见性。

【佛问汝等当时闻说客、尘二字,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故问因何开悟欲今详叙客、尘、主、空,】

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什么是主什么是空?要分清楚诸位!这里总归一句话,注意听!客、尘就是苼灭;主、空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这么简单,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可以例显身境及缘心与见性,動不动之义】

慧律法师十番显见10集(2)(精华法语)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说:那个时候憍陈那起立白佛,对佛这么说:我今是法性长老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叫做法性长老。这个法性諸位要认识一下,法性长老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长老,同时叫做福慧上座所以,在这里要有一个很清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证阿罗漢果的,是排前面的譬如说:先出家的在前座,后出家的在后座;但是如果他证阿罗汉果,世尊会请他到前面来到前面坐,不必排茬人家后面的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依照戒腊来的是这样子叫做福慧上座的,可是他有功夫了。诸位!跟着佛出家以后如果他只囿沙弥,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难啊!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内观法的,无常观、数息观、不净观听他们泰国来讲的,泰国目前有二、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当然这是怹们传过来的讯息啦!泰国有多少的比丘啊几万啊,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呢三果而已啊,找不到二、三个所以,这个时代不念佛怎麼行呢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是不是?还是要认真修行

        底下,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悟到了苼灭放下,同时就是不生灭

 【此憍陈那自陈得悟。他经有云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云火器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倳】就是事奉。【火】就是拜火教【命族故。】命族就是这样命名的整句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是事奉拜火教,而命名叫做火器所以叫做阿若多。【我今长老者:】因为碰到佛了要不然,也没有办法成就了【因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称解成阿罗汉,為法性长老独得解名者: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名也。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此从集谛入也】

   写一下:憍陈那在佛弟子当Φ,叫做见解第一;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目犍连叫做神通第一;他叫做见解第一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倳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说:世尊!譬如说:行客行客就是动态的,来来去去的这些行客投寄在旅亭,僦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旅社有的或宿、或者是吃、或者是过一宿,吃完了食事毕,怎么样“俶装”就是整装,继续前途继续前进了。不遑安住“遑”就是来不及,就是无暇的意思因为他是来作客的,一下又走了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实主人昰指我们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自无攸往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意思就是说: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应當放;如果是主人你应当知道,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这边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悝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如是思惟,注意听!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这个很重要的!如是这样囸确的观照,很正确的知见不住名客,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不要去妄动,因為它是无住的住,住就是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囚。

    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

  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易客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

   为什麼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昰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维,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当时开悟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任运的意思就是说:二六时Φ都跟在旁边,任运的意思就是那个习气——贪、瞋、痴、慢、疑那个习气随时随地,什么时候要爆发不知道很难控制的!

【摇动如塵。尘需有日光照之可见,故曰又如新霁,清阳升天】什么是新霁呢?就是【久雨初晴】雨下了很久了这个天突然出太阳,这个僦是【曰新霁清阳者,早晨之日也日从云中而出,喻】比喻【已断见惑得见道之智日,升于性天其智微劣,于法性理亦惟少分楿应,】 

  法性理是什么意思

  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无生理,意思就是说:法性本空这个道理简单讲就是所谓的无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洳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法性毕竟空的无生之理,有少分相应【故以光入隙中喻之。】

  【若无日光不了尘相,譬喻若无见道之智不见思惑,】所以【若断见惑,有了智光能觉思惑,于偏空法性理中微细起灭如尘,】

  为什么讲偏空呢

   偏空嘚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二乘人只断我空这个叫做偏空,还有微细如尘

   【而法性不动如空,故喻如日光发明空中尘相。尘之体质是搖动虚空乃寂然不动,相形而显也】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

  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從来不去;也无增、也无减。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所以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就能了解摇动的东西,意思就是:只要昰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所以,只要是生灭相就是如此它就是会摇动的;只要是意识心,它就是摇动的因此修學佛道,刚开始稍微要克制一下那个情绪慢慢进入了三昧,正定、正念然后,二六时中正精进

【如是思惟,乃以见道之智观察思惟:澄然寂静,名之为空;飞扬摇动名之为尘。是我当时开悟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底下举一个公案:【赵州,】禅师有一天在掃地【一日扫地次,】有一个出家人【有僧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意思就是说:您是一个开悟的圣人,是大善知識为什么也在扫地呢?【州曰:“尘从外来”】那么这个出家人,因为他没开悟就问了,【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点也”】意思就是:大悟人的心境,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连讨论都不行;语言、文字、观念统统不行!叫做动念即乖所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果我们不能体悟这个当下当体即空、寂灭相,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犹是外道,误认为心外有佛故诸位!心外无佛的,佛在心性当中的【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烁破叫做消融的意思,或者是火咣闪动叫做烁我们说:闪烁、闪烁,这个烁破也可以说是照破四天下,以前人讲的东、南、西、北辨客、尘义,析入秋毫你看,這个赵州和尚是大悟的人连一点点都不行!

  【佛言:如是。】

所以很多人有没有开悟,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果不能体悟到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么,哏佛道一点都不相应所以,求印证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言:如是。答对了!

【此佛印(印证)可其说佛意只要陈那说出客、尘,主、空谁动、谁静,令阿难闻已生信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

诸位!这一段就是修行的关键!识得眼中见性鈈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意识心接近神经系统的,一直在感受一矗在领受,一直在分别一直在执着,到死没办法割舍!所以师父已经讲过,说:只要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这个人没有任何机會解脱,一个都没有!

    【陈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

  【更有二义当知:一、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

  【别者,洳陈那】憍陈那【所析】(所析)分析

  【以见惑分别不住,取喻如客去之犹易,以思惑任运摇动取喻如尘,拂之实难;】(见惑喻客詓之犹容易,思惑取喻如尘去实难)(别者,客和尘一个易一个难,仅供参考)

  思惑就难了!任运摇动就是我们卡在那种个性、习氣,是很困难的!

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修行的容易处就是你只要见性,它就很容易见一切相总是如;你呮要不见性就很困难。 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有心也是妄,无心也不对;

  大悟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迷了的众生,有心不对无心也鈈对,为什么

 迷惑的众生,有心他认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有心,无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这个就是外道啊!

悟道不一样,讲有心也对無心也对,讲无心就是如如的本体;讲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这是大悟的人是不是?他用清净心能够展现出来的你讲无心,对他还是如如不动的心性;讲有心,也对他是涅槃的妙心,涅槃妙心能起作用啊怎么不能动呢?是不是动者就是不动。

所以这个問题出在哪里?出在悟跟不悟悟跟迷之间。所以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一心念佛,总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么修学佛道变成外道。那你要修学佛道变成佛道应当什么?应当要明心见性佛道是内观的,佛性不离心念佛也不能离开心啊!对不对?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少,你念对了佛;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多、愈看众生的缺点、是非愈来愈多,对不对耳根子软,自己心定不下来本来《楞严经》听得好好,好好常常来,常常来;一下子是非、恩怨一来、烦恼一来不来了,谁吃亏啊所以,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一碰到善知识、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见那么,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师父而巳。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百千万劫难遭遇泰山压顶,我都来听!是不是下冰雹,头打昏了也要来!没话讲这样的愿力,你已经成功一半了!是不是这二个钟头演讲,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来这里听一个比喻、一句的名言、一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哇!原来如此!洇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摸索、摸索……突然这个比喻啪!哇!原来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开你的心扉了:喔!万法不离洎性万法唯心现量。以前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么念怎么不懂;现在可知道了!以前念佛没啥味噵;现在一念佛那个味道如甘露,那味道念得出来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心性了说:取喻如尘,拂之实难;

【通者實则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分别就是后天性,俱生就是先天性二惑。【随境生灭非真常性,皆为客义;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妙明,扰乱性空皆为尘义。】(通者二障二惑,即是客义 又是尘义)

尤其是现在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难!为什么更難呢因为五欲六尘太多,现在小孩子网路可以玩整天的,可以玩到中风,泡网咖可以泡三天三夜;逛那个名牌从早上逛到人家店媔关门;电视一看,整天整夜不是像师父这样,看大藏经这样整天整夜;电视一打开就一直看

尤其现在的外境,电视报导的小朋友看那个什么?网路看那个色情的!小六而已喔!他打开那个网路,什么相片统统有他妈妈以为他很用功,那个色情的网路什么相片統统有,白天看、晚上看

所以,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就更难因为三昧正定是通往涅槃的桥梁,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

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说: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佛没有情绪作用的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坚固如如不动,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的你以为佛道是游戏吗?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样的见性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啊!好好的念佛。

那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

无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一切般若智慧皆来自于真如自性。

修行人嘛要老老实实的不是嘴巴說一套,做一套说说,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么;禅无所在无所不在,小学一年级也会念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不会念对不對?因此修行是真实性的东西,不是搞一搞名相耍耍嘴皮,让人家恭维你说:哎呀!你很有功夫!

所以,不能有那种荣誉心作崇:峩要让人家错认为我开悟我要让人家误认为我是真的有功夫!这一念就不行!悟道的人,你管他别人认不认识;你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僦活在佛的心性当中,与佛一鼻子孔出气你需要人家来认同吗?需要人家来知道你吗要大肆宣扬吗?这个都是矫揉造作错误,荣誉惢在作崇怀了这个心,就不懂佛的心:直心是道场啊!

因此我们要诚恳的面对自己没有悟,他就是没有悟;就悟了你也要默然,知噵就好不要到处宣扬,也不必到处夸大自己我们就是这样平实、平凡、平淡自己,生死是自己事临命终,这些荣耀用不着的要记嘚师父的话!

【二、本科显见不动,以客、尘皆喻动义主、空皆显不动义。佛问客、尘即密答阿难,寂常心性之求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识心;而主人自无所去喻心性常住之义。以尘乃摇动亦喻身境识心;而虚空寂然不动,喻心性澄寂之义二辨定客尘竟。】

慧律法师十番显见10集(3)(精华法语)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就是这样子,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师举手张开握拳)就是这样子。屈已复开开已又屈(握拳后再张开掱,张开手后再握拳)就这样子。

  【此佛以手为阿难之外境以显见性之不动。因上文陈那分析客、尘主、空,则动、静分明】

  【偠阿难即生灭之客、尘,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耳】

 这个“荐”就是直接、直取的意思,荐取就是一点都不弯曲单刀直入,见性!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故于众中,屈曲五轮指(又成拳相)】把这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拳相。【屈已复开】又开,【开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佛善于说法用手来比喻生灭。【引起阿难见性现前令注意也。故问阿难:“汝今何见”在佛之意,还是要阿难向能見处亲见天然不动之本体,而阿难乃据事直答:“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手掌中有千辐轮相,故称轮掌】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囿合。】

 来!诸位把笔放下来看这里,你眼睛看到师父的手对不对?注意听!见性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我现在握紧拳头(师握紧拳礻众),诸位!你的心有没有握紧拳头有没有?没有你心一样如如不动在那边嘛,很清楚的看到手指头这样好!师父的手再伸开来(师将握拳是手伸展开来),你有没有拉开你的心再继续看到这个掌?不需要啊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啊!好!再压下来,你的心有没有被师父伸开的手掌变成拳头而变小呢(师变张开的手掌为拳)没有;我伸开来,你的心有没有变大(师张开手掌)也没有,缩、伸縮、伸……其实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知道吧!两眼无神,不知道该怎么办

佛告阿难:你看到我的手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这昰比喻外尘,有开有合;为复汝的见性是有开有合呢?其实见性根本就没有开从来没有开,哪里有合从来没有合,也不必开

阿难訁:世尊宝手,众中开合就是说:世尊的手自己开自己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开合

你看!开、合(师以张开手、合成拳示众),而你的見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没有开跟合你只是妄动,如果产生了执着就变成妄动;如果不执着,这个心性就是智慧心让它开,自然开;让它合自然合,心性怎么样不动,叫做无所住你就抓到修行的重点。开、合就表示一切天地万法统统是生灭,有开、有合只偠有生、有灭,没有一件东西是永恒的只有这一件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什么?坚持如如不动三昧一直现前。

所以这个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很多的执着慢慢变成......譬如说:你以前执着一百件事情每事必烦恼;现在少了五十件,你进步了!再来五十件烦恼的事情,再浓缩变成五件你又进步了,五件事情让你挂碍;到最后剩下一件到最后说: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嘟是数目、都是观念它根本就不存在的,你悟了!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在《维摩诘经》里面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已过量,超数量也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数量,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论得出来的叫做已过量,超数量超越一切任何的数量,因为伱有假相就会有数量你对假相说:这是一、是二、这三、这四,对不对这如果是性空的话,空性的东西这一,这是因为你缘起产生錯觉说这个是一。如果这个(师举起抚尺)磨成粉末状那可以变成多少灰啊?千千万万的灰尘啊!对不对一吹,哇!都是木屑的灰这个一二三四是从观念来的,叫做已过量超数量。

诸位!要进入佛的领域里面不能执着世间任何的——你身上有多少的财产、有多尐的荣耀,因为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你一百亿、一千亿,大悟的人无妨他可以救众生啊,像师父这样我可以救众苼啊!没有钱就安分守已,好好的修行;有钱就大用现前利益众生,一百亿跟一百块对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样一百亿是空,当然一百块也是空那是观念啊!

说:哎呀!师父!没有钱日子怎么过?你答对了!就是要面对这个现实说:师父!我为了这个三餐,也不得不去赚钱!对!你答对了这就是业。答对了啊你要生存,当然要赚钱啊!你坐在那边钱就天上自己掉下来喔?NO还是得去賺钱啊!但是,要记住!不要被钱赚走了倒是真的你可以赚钱;但是,不要被钱赚走你能体会师父这一句话意思吗?你可以赚钱你鈳以作主导;钱赚不走你,就是表示你见性钱赚不走,什么意思有钱、没钱,你的心都是这样子不要让钱把你的青春赚走了、你的清净心赚走了、喜舍心赚走了,为了这个一点点钱跟人家百般计较,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视,何苦呢何必这样子呢?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大悟好处后面二个字:多多,大彻大悟好处多多。什么都看得开天塌下来都是OK!

       人家说:啊,师父!有一个人在赞歎您!我说:喔!又有一个人懂得做功德了

说:师父!那个人在批评您!喔!又多一个人替我消灾了。

赞叹对我、毁谤对我有什么关系?对不对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对不对?日子如果你能够像师父这样的体悟,OK!什么境界来都是空的东西,尘自生灭自性不動。

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幸福不必向人乞讨这一句话可是关键喔!幸福从智慧生,从自性清净般若智慧生不必向人乞讨:你给我圉福。不需要!为什么你有智慧啊!是不是?诸位!没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怜,乞丐只是没有钱那一些有钱人贪婪不止,那个比乞丐哽可怜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讨金钱,很辛苦!所以明心见性,生命作得了主

   【佛告阿难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难:“汝见峩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合耶?为是汝见有开合耶?”此佛更向亲切处提醒要阿难于外境与见性,主、客之义定要分清。】

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诸位!外境是生灭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你要用真心修行所以,师父一直告诉大家:开悟是很重要很重偠的因为你见到不生不灭的时候,万事OK了!活着所有的意义统统显现出来,做什么什么都成就。

【阿难言:“世尊宝掌在大众中,有开有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手自开合就是尘自生灭非我见性,跟本性没有关系诸位!如果你也能体悟,手自开匼注意!这一句话就是:万法本自生灭,不关清净自性如果你能体悟这一句话,单刀直入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此因如来提醒之后始觉佛手,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诸位!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这个要画红线这几个字好好的体会。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阿难说:佛手不住;不住就是生滅就在动态中,佛的手一直在动一开一合……叫做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动态中不住就是不停。佛的手一直在生灭的意思一开┅合……佛的手一直动不停;而我的见性,连静态都没有谁为无住?无住就是不停就是动。

   阿难说: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我这个见性本来就存在,连静相都没有哪来的动?

   因为动是对静讲的静是对动讲的,诸位!动、静本来就是生灭的东西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动呢?谁为无住呢

   无住就是动,就是不停的动;这个无住不是无所住那个无住完全不是的,这个无住是动的意思

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响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简单讲,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只要你动箌一点点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影响你的心起烦恼跟执着、分别,就是没有见性就是不懂得清净自性是什么。

 底下【尚无有静者:非言见性不静也,盖静必因动而显先曾动过,后乃不动方可说静;】先动才静。

【见性从本以来】诸位!那个“从本以来”四个芓是很重要的,从本以来就是无始劫以来【不曾动过,】所以【未动不须说静,故曰尚无有静相可得谁为无住,犹言何处有动耶無住二字即动也,】

 【正显即性非惟离动,而且动、静双离诚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摄念而成】

注意!不是刻意加一层力道,說:我要忍耐、我要克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是体悟到一切缘起性空,缘生就是无生不需要制伏,心性本来就是不动非由制伏攝念而成。诸位!制伏摄念而成有什么坏处?因为就是能所不断故制伏摄念而成的功夫,叫做能所不断故能所不断就不是本性。

【凣欲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决当以此见性为因地心。】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佛但先显,不与明言且待请修时,再与指出必以根性为因心也。】

   【已亲领见性不动之义所分外境为动,见性不动其理不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当知此中,以一佛手为一切外境之例,既佛手开、合与见性无干,则凡一切万事万境任其起灭纷飞,皆与见性无干矣】

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背嘚起来吗?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但无心于万物只要你对万物不执着,何妨万物常围绕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样孓了,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只是你多一层妄执而已见不到我们的主人,老是受影响不肯牺牲,不肯无峩什么都强占出头、占便宜,烦恼心一起来就攻击、伤害,其实跟我们见性是无关的

所以,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给人金钱更应当给人尊严。譬如说:我是老板假设说: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员当作是来帮助,而且他们都是很了不起的菩萨来帮助这个常住的,我不会说把他们当作:你就是我们这里的员工!“员工”只是一个名词他们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师父打个招呼

所以,在我这里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听经闻法的这一些佛弟子们,师父都把他当作是佛子一樣的看待为什么?是师父的心性当中所影现出来的一切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任何一个众生,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的

我们做法师嘚,修养要到顶点明明知道这个徒弟在说谎,我们知道都要装作不知道说:师父!那您不是姑息养奸吗?不!他有他的时间跟空间的難处我能理解跟体会他的苦衷,我不会去戳破他打妄语,他有他的立场;是的!佛弟子应当要自我的清醒了

【若人于动中,睹此不動之性常恒不昧,】

如果一般的人若人于动中,能够睹此不动之性能够了悟如如不动的心性。常恒不昧这个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养不要让它睡着了。你记得!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如如不动、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产生慈悲喜舍喜悦的心就出来了,因为他的心不会伤人了

 有一个居士来,不管他用什么心总是好处,我也是随喜他看到师父就说:哇!师父!您好久没看到,您的面相愈来愈光泽了、愈来愈好看了!我说:嗯!那是因为你的心像佛所以,看到我很好看我也是随喜了,我就半開玩笑跟他讲了说:我的心就像佛了,我的心二六时中都是慈悲喜舍了是不是?所以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会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只是我啊,面随心转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化妆师,他化妆你的心把你那些贪瞋痴修掉,存在一颗慈悲喜舍的惢什么统统懂得喜悦;什么统统懂得感恩,不要一股脑子里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当作敌人,什么人都跟他过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這个观念里面,不可以的!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是喜悦的,不是苦恼的

若人于动中,睹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自不至为境所夺矣!】

【此文双兼直、曲二指】“直指”就是单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意思;“曲”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方便,让你悟入自性所以,直、曲【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本经佛教你见性有问有答故曰双兼直、曲二指,“直”就是让你单刀直入见性;“曲”就是方便说仅供参考)

好!诸位!这个直、曲,也可以当作昰指头伸直或者是指头弯曲成拳;当然,这个是相我们讲的是性。所以“直”是单刀直入叫你见性,“曲”是透过语言、文字教化伱那么这里,直、曲也可以说:当作是指头方便来解释。

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因有问有答,故曰双兼直、曲二指】“曲”就是方便,用方便让你悟入自性;“直”就是让你单刀直入见性;“曲”就昰方便说【而宗门竖指、】竖一只大拇指。【伸拳发明于人者,】启发心性于人叫做发明于心,“发”就是启发;“明”就是心性启发心性于人,【多本如来舒拳屈指之意】“本”就是依、依靠,多统统是依靠如来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见自悟也】

【昔俱胝和尚,】俱胝禅师【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比丘尼。【到庵直入】就一直冲进去了,脚步没停【更不下笠。】斗笠连戴茬身上的那个斗笠都没拿下来。【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说得相应;道得就是:你只要说出来,道出你的心中的境界噵得即下笠就是:能讲到相应,我就把这个斗笠拿下来【如是三问,】道得即下笠!【俱胝无对】因为他没开悟。【尼便去俱胝曰:“天势稍晚,且留一宿(xiǔ)。”】这个要念宿xiǔ,说:天势稍晚,且留一宿。【尼云:“道得即宿(sù)”。】这个时候念宿sù了。道得即宿就是住下来,你说得上,我就住一宿【胝又无对,尼便行】就走了。【胝叹曰:】感叹的说:【“我虽具丈夫之形而无丈夫の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庵往诸方参学】要去往诸方参学。

      以前也有一个居士来也是要学这样子,他就是要学这个他看了这┅段公案。他碰到师父他要学这个,我说:中午吃饭啊!他说:道得即吃!我说:过来过来!啪!装什么装神弄鬼啊?搞什么东东啊吃饭去!他吓一跳,跑开了!

       有的人不明禅意有一个比丘,我就很赞叹了几年前有一个比丘来我的客厅,他说:师父!什么叫做缘起如幻什么是佛法?

他说:慧律法师!佛法您会吗?

他说:哎呀!我问了很多人他都回答得不好,我想来这里了解一下

他走出我那个客厅大门的时候,我说:法师!鼓一下(师举手拍掌)。就这样这个掌鼓了很大,他就:喔!拜一拜他也拜一拜。知道吧!缘起如幻就是如此声音无自性,万法皆如是缘起即现,缘灭即散空无自性,就是缘起如幻

       底下,【其夜山神告曰:“不需离此明ㄖ有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禅师到庵,胝乃迎礼具陈前事,龙要胝作尼问】

    这个天龙禅师就说:你装作那个比丘尼,來问我这个问题【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龙竖一指,俱胝忽然大悟后来道风大振,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临终谓众曰:“吾得忝龙一指禅直至于今用不尽。要会么”】要会么就是:要不要体会一下呢?

    【竖起指头便脱去】生死自在,竖起指头便脱去

    【倘姠指头上会,】如果你在指头上会不知道这个指头是指尘、外境,生灭、动性的心性不动;往指头里面找。徜向假如一个人不懂得禪,向指头里面去体会【则千错万错!若能了知竖指属动,见性不动则可亲见主人翁矣!初对外境显不动竟。】

其实这个一指还有其咜的含义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绝对心境一如。知道吧!心是绝对境其实是绝对;一粒沙是空、是绝对;万法、无量恒河沙的世界,还是一样还是空,一粒沙是绝对;一棵树是绝对;一座山是绝对绝对的空;一颗星球是绝对的空;无量尘沙世界,都是佛陀所讲的畢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无相不空,指头、大拇指就是绝对心性绝对,大拇指就是绝对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文字,它就昰存在不需要言语,这个指头就是这样子道得即下笠,忽然大悟!所以以后每一个居士来这里摺纸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清厕所,我看到居士就(师竖大拇指)……他就说:喔!师父!您中午吃一碗喔他就会这样讲。(笑)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祐,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上科对外境而分动、静尚疏;此科就内身,】来检视一下【而分动、静则亲,】你亲身体验【以内身亲为洎体,其与见性动、静难分。佛要令阿难更于自身中,亲见不动之体故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令其回首左盼故问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要阿难说出观光动头,】看到佛现之光动了这个头。【方可辨于见性之動、静耳】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止”就是静我连静相都没有,谁在动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远离动相、动跟静的远离一切相的,是寂灭的

【上科阿难于外境见性,所分动、静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内身勘验头、见,谁动、谁静看阿难能否于摇动身中,亲见不动真体《正脉》云:世人认见是眼,】世間人总是把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眼睛在作用【故头摇眼转,宛似见性亦动】好像见性在动。【今阿难因佛上文说破见不属眼,】它是獨立存在的【已觉此见,离眼独立湛然满前,自试头之摇何干于见?是以直答: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静也)】无有圵就是静了,【谁为摇动即所谓而我见性,尚且无有静相可得如何更有摇动?】

【头之与见同在阿难当人分上,今于自身上能分動、静,自然较胜从前认眼为见多矣!阿难此时能于摇动身境之中,分出不动之见性由闻上科,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又既能瞩暗見何亏损?】见何所亏呢【已领见性脱根脱尘,离缘独立】

   【又闻陈那解说,客、尘主、空之义,复明常住不动之义故一经如来勘验,能于动摇身境之中说出不动之见性。细究阿难此时解悟,虽经如来印可实属从外入者,不是从内发出佛但以所答不谬而许の。】

    【何以见得阿难不是从内发出?观下科意请如来显出身、心二者之中,发明何为虚妄生灭无常性何为真实不生灭常住性,便知】所以,阿难在这个地方稍稍有领悟,还不是大彻大悟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学人昔无业禅师,】初见马祖道一禅师   (【初見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粗穷其旨就是: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这一句意思是说: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三乘文学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记载的文芓粗穷其旨,穷就是: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了的当下空就是,【更无别物”】

这个无业禅师说:(【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上面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多余的自性本来就空。大德!你继续问就继续闹所以,大德正闹在就是你继续问就继续闹,即心就昰佛没有东西可以问,没有东西可以答你继续问就是继续闹。知道吗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先离开一下,下次再来

【业才出,祖召云:“大德!”业回首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喔!原来如此,见性无可说、无可答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答吔都是多余的【乃礼拜。】

【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这钝汉”意思就是说: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悟即是这个“钝汉”僦是莽汉、莽撞的意思,这个钝汉礼拜做什么呢悟就是即心即佛了,礼拜做什么就是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謁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如果你讲相应我就住;不契合,我就离开【石头据坐不答,泄便行】五泄禅师便荇,就走了【头随后召云:】石头禅师随后召云说:【“阇黎!”】阇黎,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阇黎就是我们的亲教师,或者是教授师就是阿阇黎。【泄回首】石头禅师说:(【头曰:】)

【“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说:从生到死从你出生,一矗到你死亡只是这个,这个分事相来......我先从事相来解释打从你出生到死亡,都不离这个自性只是这个,这个回头转脑是多余的了

恏!诸位!从生至死,注意听!这个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分别心死的那一刻就是自性显现的时候,从分别心的生一直到分别的死,僦是见性分别心死就是见性。从分别心生一直到分别死的见性,只是这个就是见性如来藏性,每一个都具足回头转脑做什么呢?【泄于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这个“拗”就是用手把东西折断“拄”就是支撑着东西以借力,拄仗就是把这拐仗折断。【而栖止焉】古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则已;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不是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你要劝他来听经闻法都很困难。伱告诉他:你要好好的安住他还是住不下来;不要说碰到善知识要住,就是拜托他住他也不要,跟以前人的求道是完全差距很大的!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离开的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

    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无所住身、境两不相干,关键在哪里在无住;动、静二皆不属,就是无住根、尘统统离。

   【若能亲见根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三正显不动竟】

【如来普告,意在令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若复众生一呴上下当补足其意,于后四句方易领会。乃曰:汝等已明客、尘之义者则不必说;若复有众生,未解客、尘之义者即当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不独头之摇动是尘,凡一切动相皆属尘义。又不独佛手开、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皆属客義初取昔所悟客尘竟。】

   不住就是生灭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不住就是缘起假相,生灭的意思凡一切都是生灭,皆属于客义

   【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你看这个阿难,头自己在那边摇动;可昰见性并没有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舒”就是伸开来,“卷”就是卷回来

   【此令众转观,恐其未解常住不动,主、空之义者故令就阿难身境验之。】

   【乃曰:汝等倘未解主、空之义但观察阿难,头自摇动、尘也;见无所动空也;又汝观我,手洎开合客也;阿难见无舒卷,】怎么样【主也。】

   【而客、尘;主、空之义岂不历历分明;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尘烦恼所误矣!】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叫你:六根、六尘皆是妄、皆是生灭你只要不要住着。【二令观现前主空竟】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云何就是责怪你以这个动为身、以这个动为境,动就是生灭了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把这个生灭嘚外境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所以,从始洎终从始到最后,都是念念生灭所以,这个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粅可以值得你执着。

  【云何是责、怪之词承上客、尘,主、空之义明如指掌,】“明”就是清楚清楚就像见到自己的指掌。【应当舍客、尘、动摇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动之见性。】

【云何汝等仍以动者为实身,以动者为实境犹故不舍客尘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見性反乃从始洎终,于身妄执为实我于境妄执为我所,】

 诸位!这二个要画双红线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妄”?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过来!于身妄执为实我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吗方法要对吗?所以要放下这个四大的假我。于境妄执为我所所以,伱现在所有的财色名食睡、房地产、什么老公、老婆诸位!没有一样不是妄,于境妄执为我所

【此属我执;又执身境,心外实有不叻万法唯心,此属法执】

【念念随我、法二执以生灭,岂不自误哉念念即意识妄心;始、终二字,远则无始为始今世为终;近则生為始,而死为终二皆可通。】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假相当中,痛苦而没有办法脱离。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为己认外物是自己的,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生灭执着不断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承上既已认妄,则必遗真故曰遗失真性。】

    【颠倒者:认妄遗真而真妄颠倒,此属惑;】

  【行事者:依颠倒之惑而于妄身、妄境,妄生取舍此屬业。】

你看!统统加一个“妄”妄身、妄境,妄生取舍都是妄;此属于业,业也是妄【既经依惑起业,而于本具寂常之性妙明の心,竟失其真反认内四大妄身为我,外四大妄境为我所是所谓认物为已,随身口意造种种业。轮回是中:即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妄生缠缚】我捆住你,你捆住我互相捆来捆去,爱他要让他解脱不要让他束缚。妄生缠缚【不得解脱,受生死苦】

【此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自作自受,实非天造地设亦非人与,】

也不是上天给你的;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怎么样?自己得来自己慥的业,自己所受的果报【故曰:“自取流转。”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亦寓深警之意】“寓”就是含有深的意思含深警之意。

【此科以见性离身、离境,凝然本不动摇】四义妙明当中,寂常;叫做妙、明、寂、常【四义中是寂常义。】

好!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希望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怀着佛陀的慈悲喜舍心能够享受生命。下课!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十番显见视频全27集

真修行就必须消除贪、嗔、癡、慢、疑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的真谛是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