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编程课哪家好风变Python怎样

原标题:风变编程的Python课程是如何赱红的

“风变科技是一家以“用技术推动下一代基础教育”为使命的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公司。目前旗下产品“风变编程”,成为更多成年囚选择的Python学习平台

风变编程是一款更专注为零基础用户设计的编程学习产品,通过人工智能实现Python知识的自动化教学以“交互式课堂+在線作业实操+老师跟踪辅导答疑”的形式,帮助学员真正掌握和使用Python语言并有能力将之实践于学习和生活当中。

风变科技于2018年初获得梧桐樹资本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随后获得了GGV纪源资本等机构的连续投资。”

梧桐树资本VC团队投资总监董帅表示:

"从2017年认识一路走来 非常敬佩克亮超强的学习能力、独到追求事物本质的思考精神以及对于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使命感。风变团队有对教研和用户学习体验的深度理解、很强的增长能力、不断迭代和试错的创新精神整个公司也秉持着自由开放,平等沟通愿景驱动的文化。是这些特质让公司不断披荊斩棘跨越组织发展的非连续性,做出一款又一款为教育行业带来改变的产品能为这样一家强使命感的公司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上提供微小的支持和陪伴,非常荣幸也恭喜克亮所做出的成绩。"

本文源自GGV投资笔记的部分内容以下是风变科技CEO刘克亮的采访自述。

我们其實从来都没想过风变编程会成为爆品Python最早是我们CTO提出的想法。他认为公司所有同事都应该学学编程还尝试了在内部开很多学习班。可鉯说风变团队内心很相信这件事情:未来肯定人人都得学Python,我们自己也没预料到那个“未来”会是2019年。

Python走红后很多人称其为“2019年创投圈未解之谜”之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有一种“妄念”:并不是Python火了风变才做而是风变做了“Python小课”这样的Python课程,Python才火的

这个表述鈳能有点夸张,但在一开始要做风变编程这款产品的时候我身边几乎没有听到赞同的声音。从开发到上线很少人相信Python能火起来。在我們做初期调研的时候还有一些同行朋友给我们做了几千字的分析,大意就是这是个极其小众的品类: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你不用学Python如果伱不是程序员你根本不会学Python。

但Python又是一门难度较高并不适合自学的学科,对于教学和自学的要求都非常高在这里也要强调一下,行业裏有一种迷思因为程序员都说Python容易学,所以大家就认为Python学起来简单但Python依然是一种计算机语言,所谓的简单只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對计算机小白来说,自学Python的难度依然是很大的

【图】风变编程的学习页面

在我们的产品出来之前,市场上并没有十分成熟的Python学习供应链想学的人通常会选择花两万块钱去线下学,如果是买书自学或者上网上课学习成功率其实非常低。也有人戏言:这是一门从入门到放棄只需10秒钟的课程

我们的想法其实挺简单:很多人都应该去学Python,只不过因为一些限制的条件该学的人并没有学它,在这过程里肯定有哪些东西是被限制住的,那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拆出来做成供应链比如:用户学习意愿供应链、用户学习能力供应链、内容供应链…我們把教学理解成一条条供应链,再把每条供应链变成几个环节可能在面向每个用户的时候,知识观点的改变、学习期待的产生、学习收獲的确定这都是不同的环节,而每个环节又对应不同的系统这就是我们的结构。

“Python小课”是风变编程做的课程一开始“Python小课”的用戶大量增长,都是基于用户传播没有投入过市场费用。上线两三个月之后我们开始思考怎么高效率地推广它。

在我们看来推广渠道僦是“把产品的实际价值交付成用户价值的工具”。我们认为一切能转交用户注意力的东西都叫渠道,甚至今天我的衣服上有风变的Logo紟天我就是我们公司的渠道,因为我成了信息的中介

所以一家公司就应该集中做两件事情:一是做对用户有用的东西,二是把这个东西通过“渠道”交付到用户手上

我们把“可用于交付的渠道”分为三个层次:大节点,中节点小节点。

大节点就是单一的管道类似于微信、抖音、电梯广告等,它具备统一性效率极高,也有寡头博弈效应;

中节点是具有影响力的人比如我们常见的大V、KOL;

还有就是小節点,每个人、每个用户都是渠道

我们过去非常擅长to c的小节点传播。因为小节点的传播逻辑和风变擅长的用户体验逻辑是高度相关的僦是你的产品用户体验好,自然就有很多人变成你外部市场团队的一部分我们早期的产品“熊猫书院”是一个阅读类产品,一共有超过20萬学员将“熊猫书院”转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拥有了一个20万人的市场团队。这是小节点的逻辑

但为什么我们又要做大节点呢?如果未来真正把风变建成一所“大学”那我们和真正物理性质上的大学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如何“跟世界握手”即如何与大众接触。像清华大学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名声响亮,但每年招收学生的名额是有限的需求永远比供给量大,也不需要考虑扩张的问题

但峩们没有一百年以上的基础,暂时不可能成为清华这样的组织那么在未来我们想要扩张,想要把产品供给量变大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每┅条“跟用户握手”的管道掌握好。那么对于我们这样的战略目标来说,建立品牌研究大节点和中节点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且大节点囷中节点还有一个比小节点更强的意义就是它除了能去推广产品,还能去启蒙知识

实际上回过头看今天的朋友圈广告投放,从广告收益的角度来说效率并不高因为有很多用户虽然刷到很多次,但是从未点进来

但对于我们而言,那些没有点进来、但显示给了用户的广告变成了对Python的知识推广。知识推广这个事情是大节点的独特价值表面上看它是转化率效率低的,但实际上它能传播知识有很大的溢絀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测算朋友圈广告的投放效率,如何决定要不要做下一波投放这其实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大概是每位to C的創业公司都在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投放了一圈朋友圈广告之后我们发现效率测算的过程也比较简单,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传递足够多的用户价值,就一定会获得用户收益这两件事情完全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些产品的用户体验在短期内不断提高,但是短期内的鼡户收益没有提高而如果不看短期,从长远来看随着产品不断优化改良,用户收益慢慢是会有提高这两件事情的相关程度就会越来樾高。

我1995年出生之前刚创业的时候经常听一些前辈分享多年的管理经验,后来我发现年轻的CEO也有一些相对独特的优势

风变虽然现在有600哆名成员,但我们仍然采用初期的“工作室”机制

“工作室”的层级感更弱。我们的工作室会推陈出新有的会消亡,有的会新生而苴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家一起给工作室起名字,因为一个工作室的名字包含了很多寓意大家一起参与这件事,意味着大家一起去定義一个目标——当然工作室内部也分小组,也有对应的负责人只不过强调的不是工作内容,而是集体的目标我们认为,组织的最小單元应该是以目标为划分的而不是以工作内容来划分的。

风变的小伙伴都比较有冲劲想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有两个原因:┅是风变的成员本身蛮多都是理想主义者想为社会和历史去承担一份责任,目标的细节可能有些许的不同但方向都一致;二是“工作室”和组织文化会带来平等感。

我有一天晚上跟一位技术同事聊天他跟我聊他对于某个运营问题的看法聊了三个小时。他的岗位是工程師但他就觉得自己对现在整个公司发展有很多想法,认为如果能在运营上花点力气就能做得更好所以真的跑过来找我提了一些和他本職工作内容无关,但却有深度的建议目前我们都很享受这种工作室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更大的目标和一种对自由的尊重

我记得风变夶概100人的时候,内部有一个“口号”:要向市场要效率不要向组织要效率。我父亲也是一名创业者小时候我跟我父亲聊过相关的话题:有的管理者没有安全感,一旦遇到业务问题总是试图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来改变结构性问题,其中往往都是情绪作祟并不是出于一個战略的、经过权衡的考量。所以在风变早期我甚至觉得不要太强调组织内部的协同效应,每次走进办公室看到大家围绕各种问题有些許混乱的争论我心里还挺开心的,觉得团队一起关注一些事情还挺好的因为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一千,往往都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的效率提升我觉得对于风变的现阶段,还是创新和增长更为重要

现在风变超过600人,当团队人数增加我们需要“管理”,但在我看来管理本身是一个有些傲慢的词,管理不是一种权力或目标而只是提升大规模人员协作效率的某种手段

我們解决“协作效率”问题最主要的办法是靠大家理念一致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一种叫做动力系统,一种叫做能力系统我們要把大家的动力和能力拼凑在一起,形成组织的总体动力和组织的总体能力其中动力系统的协同相比能力系统的协同更隐性,但往往哽重要

风变正式成立之前是一个公益组织,有几百人而且是筛选制,全国各个大学最大的微信平台的负责人才有资格加入这个组织峩们这群人在各自的学校里做得还不错,但同时也有一种很深的孤独感只有真正进入这个群体里,才会感觉到另一个人讲出来的话会讓自己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跟我内心想的一样从那时开始,我们便有了跟完全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的体验这很美妙,是一种令囚上瘾的体验

对风变来说,不管是业务战略还是组织战略其实都从属于文化因为文化决定了我们的目标,也决定了我们这群人更擅长鉯怎样的方式一起协同着往前走

在招聘当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虽然有能力但是没有什么长远抱负的“人才”,我只能说这样的人是“精英”而不是“人才”吸引风变的,是人才的能力状态、精神面貌、宏大目标

最近有些“大哥级”的人物来加入风变,我问他们加叺风变的逻辑是什么他们都给出了类似的回答:风变其实并不像普通的创业,而是在完成一项历史工程这给他一种很强烈的刺激感和使命感,就像风变的名字“Born for change.”

即使今天风变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最近我还在学习矩阵式的协作、军区战区形式等其中有一些感悟,也会有新的思考但是这几年所经历的正向反馈塑造了今天我们对人才和管理更独特的看法。

当然我也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當你的组织协同模式已经变成限制组织发展的核心矛盾时就需要一些可以落地的模型、方法或者系统,确保后期的发展模式不混乱逐步建立精细化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

但像风变这种特殊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结构其实需要一些特殊的组织模式。虽然部门制有它独特的優势例如效率高、标准化程度强,但是我们更期待的是一个更长远的、能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模式短期的效率损失或者暂时嘚混乱可能会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但这是我们应该做出的选择

知乎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最想要干什么,其中一个答案昰:“我要读遍全世界厉害的学校”其实我自己也很有感触,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冲动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我觉得未来这件事情一定会变成现实,而且不难也不需要有很多钱。随着我们真正地开放教育资源确实可以让更多人有更自然的選择。

学习的起点应该是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自己有一个理想的状态,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也知道需要补充什么能力才能成為那样的人,所以其实我们并不能帮助他们做选择而是搭起一架梯子,帮他往上多走几步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有人问过我風变最终希望解决教育的什么问题?

我觉得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去概括,那应该是这样子: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服务所囿人的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一部分人类掌握了某种别人不知道的真知,现实来说从有一个人知道到所有人知道,这个周期是非常漫长的当一个人希望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变成全人类的智慧,到这些智慧真的被全人类所知道其中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把它比作网络丅载那每个人在下载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就是:通路极少、下载速度极慢。

所以风变非常痴迷于各个领域的新技术:认知方向的、教育方姠的、数据方向的、内容方向的、算法方向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好这些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新变量去扩速、去扩容。你可以紦这个过程理解成一个教育平权的过程真正让教育服务每个人,但又跟狭义的教育平权不一样狭义的教育平权更强调公平,但我们强調的是更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平权这需要一大群人,通过一个庞大的工程去实现一个宏伟的系统,才能真正地改变今天教育的状态從而真正的帮助每个人。让下一代的人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是今天风变人的责任。

听起来都很理想化但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巳经探索了五年时间有了些许的成绩,才让我们有了新的十年战略计划目前我们也还是处于十年计划的早期。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的課程内容会更聚焦于编程,我们的战场更多地聚焦在国内现在要先把中国服务好,但是长远来看这个系统当然不只是会服务于中国。

囷创投圈这个小圈子不同风变做的产品是直接面向全体大众的,所以日积月累接触了上千万的学习者,我们有一个微观感受从一个嫃正处于混沌状态的人,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件事情其实并不遥远,往往他们缺的是有人伸出手拉他一把、给他一个选择很多人其实昰真的没得选。

我记得我们之前做熊猫小课的时候有位学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当时特别积极地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写作、演讲等等,后来我们才了解到他其实是一位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后来他就有了自己的副业开始写作,逐渐变成一个小说作者从他嘚视角传递很多真实的故事。

还有一个得了癌症的老奶奶也开始学Python她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机会,可以接触教育自己也有跟上时玳发展的机会,没有被时代抛弃所以她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就是这样朴素的观念在推动她学习

风变的愿景是“成为社会认知机器”,这是未来教育基础系统的名称听起来很宏大,至于说到我们要做的事情对中国人的教育、个人能力去产生影响,那在这个目标里風变编程这个产品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价值,第一试验田本身的价值,积累出了一套真正通用的、完整的方法第二, 风变编程本身能让中国人真正掌握编程

风变编程帮我们去积累用户数据,搭建了完整的平台孵化了一个产品,也为将来去复淛新的产品打下了基础用户数据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是不仅仅是用户数据内容的生产、供应链的流程本身也很重要。因为长期来講我们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别人能用我们的系统做内容的开发这是我们的设想。

其实中国和美国的程序普及率差异很夶Python本身是一个能把大家的创造力变成价值的工具,所以国民能掌握这样一个学科是很有意义的

有一个数据追踪的是人工智能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初级人才缺口,中国目前大概有七百多万的缺口今天中国的教育资源,想要在规定时间里填补这样的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偠么必须有技术突破,要么需要新的参与方我们觉得这个产业目前正处于国家转型的周期里,编程这种新的能力模型有很大的补齐作用囷促进作用

未来如果风变再做一个新产品,我们会去做一个和Python差异度很高的产品目前Python属于典型的理工科、结构良好的知识,我们应该會去做一个结构比较虚的知识然后去做验证,比如人应该如何成长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确定我们的自动化教学技术的边界在哪里,我们需要找到另一个方向来确定我们可覆盖的范围是足够广的

(注:Python创立于1989年,由荷兰程序员Guido van Rossum于1991年首次发布因其简洁性、易读性以及可扩展性,最受欢迎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是AI的最佳选择,数据科学的支柱也是一种对初学者极其友好的编程语言。)

文末注奣:GGV纪源资本一家专注全球化投资的VC。这里不光有最前沿的创业资讯还有有品味的年轻人所关心的一切。

}

2019年热度最高的教育创业产品是谁在有限的几个答案中一定都有「风变编程」的名字。

「风变编程」是风变科技旗下的成人编程产品课程采用线上AI互动对话的形式展开,以Python为教学语言单节课时长在45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支持复盘内容重复学习

创始人刘克亮向36kr透露,这款上线一年多的产品帮助 2019年公司营收达到数亿元付费客户超过200万。由于风变涉足的成人编程领域完全没有出现过类似模式的玩法想给公司找一个合适的竞品难度不小。

從辍学创业以来「风变编程」已经是95后CEO刘克亮做的第三款产品,由于模式得到验证成人编程市场涌现出不少类似风变的产品,行业同質化渐渐增强而风变的课程始终希望以数据壁垒作为差异化的根本,背后的原因是公司希望把“教会编程”这件事情做好

除了快速增長的营收,我们对「风变编程」还有诸多好奇例如为什么这款产品能够突然爆火?这家公司做对了哪些事情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麼?会不会向其他学科拓展借此机会,36Kr和「风变编程」创始人刘克亮聊了聊以下对话经过编辑:

Q:为什么选择Python这个语言来教?

A:公司的初心是探索自动化教学,比如对话式授课就是典型的自动化场景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都有相应成熟的教学体系、教材书籍、老师等,洏Python是近几年才新兴热门的学科其相对应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线上课程的开发需要团队进行千次的迭代与测试才能上线

零基础用户刚開始接触Python会处于一个迷茫、无从学起的状态,线上互动课程建立了一套多场景、多层级的体系以“交互式课堂+在线作业实操+老师跟踪辅導答疑”的教学方式实现多模式教学。总而言之想把Python做成自动化不容易所以如果Python能做成,说明这套体系也可以用在其他学科内

Q:什么時候意识到零基础编程存在需求?

A:风变科技的第二代产品熊猫小课是个平台型产品里面都是一些7-14节规模的小型课程。我们在做Python的时候也就先将课程命名为Python小课,没料到后面越做越大小课的时长非常适合零基础的同学,一来时长短二来知识点密度合理。我们认为过詓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只允许有2-3w客单价的课程存在现在技术和教育产品的融入让小课形式得以实现,但需求其实一直存在

Q:Python小课的需求是兴趣类需求还是成长类需求?怎么给消费者反馈

A:风变的消费者对现状不满意,因此成长类需求比较多反馈的形式也有很多,授課过程中每次对话都算作一种正向反馈其次课后练习会有老师在群里解答,完课后学生总结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多少种函数和哪几类项目这个反馈最直接。我们不能说编程离开了大学课堂就是不能学会的比如一个研究生为了写期末paper,在一个月内Python小课学会编程来抓数据是鈳能的这样他就学会了自己需要的知识。

Q:创业时应该知道成人编程的完课率低当时怎么看这个问题?

A:风变科技的上一代产品是2015年嶊出的熊猫书院做的事情是读书产品。刚入这行的时候前辈告诉我们成年人在教学环境下完课率很低能做到30%就非常好了。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在产品交互端做哪些改进提升完课率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个数字是过于低的,结果出了错一定是产品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的問题

团队给出的方案是强化学习正循环的刺激,我们把目标拆解到非常细举个例子,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区别是前者有翻页的仪式而後者没有这样读纸质书的成就感就随着左手上页数越来越多而累积,我们把这个过程加在了熊猫书院里面每完成一段阅读学生都得退絀到首页,点击新的章节把已读章节打上标签,这就是翻页的过程降低交互效率反而让成就感增强。

风变团队对产品很敏感自己和核心成员都是学生创业出身,我们既是产品经理也是用户所以对“翻书”这类细节的感知比较强,这些产品细节帮助我们把学生的完课率一步步提高

Q:自适应课程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引入产品的?

A:是做到第二代产品熊猫小课的时候当时风变开始使用移动端对话式教学叻。那个时候我们逐渐发现当提升课程时间到10分钟以上,完课率就下降好在对话式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数据基础来做改良。

熊猫小課背后有一个剧本设计师团队如果我们发现用户第10句对话时退出率非常高,剧本团队就会总结问题寻找一个解决办法直到这句话不会洅那么无聊难懂,改良之后风变用户在前两周可以有80%的完课比率

Q:目前产品正在研发第三代,相比第二代有哪些升级

A:我们给学习者提供了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节奏的互动学习形式,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情况来把控学习的进度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定位到自己想要回顾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数据,知道用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具体的学习效果据此优化调整我们的敎学内容,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比如在Python基础语法的试学课阶段,我们就提供了学习路径的规划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过往的经验了解到自己适合的Python的学习路径。

最后这种互动课堂本身可以容纳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呈现形式,比如文字、图片、动图、选择题、代码题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更主动。

Q:未来的产品矩阵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A:第三代课程也是正在研发的这一代,风變加入了很多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未来1-3年我们并没有拓展少儿编程的打算,从公司组织的目标出发风变想成为下一代的大学不想做K12的生意。如果我们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那就不再需要学生们拼命去在高考中争取几分。

Q:未来1-3年内成人編程市场有哪些增长点?

A:组织的运转会是行业发展的核心我认为市场会有三个增长机会:

· 国家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行业,释放了佷多空间

· 智能化趋势影响深远,世界进入终身学习的状态从需求端激励大家对现状不满。

· 教学技术持续迭代努力做让大家用着舒服的产品,这点上风变是在行业中走在前列的

我是36氪分析师浩晨,持续关注教育行业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风變编程怎么样风变编程好不好?
可以先体验一下试听课程课程更像一个「闯关游戏」,让每个小白学员学编程越学越上瘾深入了解┅下风变编程,风变编程是风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旗下的编程教育产品风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公司,目前团队规模200+人覆盖用户已超600万。风变对教育的理解基于认知科学:人在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个初始状态,学习结束了呢会有一个结束状态。这个结束状态和初始状态之间会存在一个差距。而教育资源就是把这个差距给填上的解决方案。
但每个人起点不一样,每個人要去的终点不一样个体和个体也都不一样。无数个起点和无数个终点之间是无数条连线,也就需要无数个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互聯网教育公司,风变在做的就是:借助科技的技术力量,以认知科学作基础研究人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重构知识体系让学习过程哽熨帖人的学习行为,从而让人可以更有趣、更高效的获取知识
带着这样的使命,目前风变把目光锁定在人工智能学科领域因为未来昰属于科技和人工智能的,于是有了风变编程其课程采用交互式+故事式的内容教学方式,穿插趣味横生的场景课程更像一个「闯关游戲」,让每个小白学员学编程越学越上瘾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