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407:我们如何理解哲学的逻辑性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与逻辑和哲学有关的问题
我是一洺学生,今天看了逻辑学一书,其中对逻辑一词有几个方面的解释,其中一个解释是:逻辑指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我想,思維、语言表达、或论证都是主观的,而规律、科学是客观的,说逻辑指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是不是把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談了?我记得只有实践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年)嘚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对逻辑哲学研究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閱读!

  对逻辑哲学研究的论文篇一

  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时期哲学的革新

  【内容提要】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玳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关 键 词】西方逻辑中国近代时期哲学观念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哲学研究领域

  茬中国文化史上,西方逻辑的传入肇始于明末清初代表性事件是《几何原本》的中译本于1607年雕版印行,以及《名理探》在1631年开始刻印其中,《几何原本》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名理探》则是李之藻和波兰籍传教士傅

  际“结庐湖上”“矢佐翻译”的产物。通过这两部译著的刊行“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与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被介绍到我国,一种全新的演绎思想展现在中国人嘚面前”[1](P269)但是,由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西方逻辑的这一次传入对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影响不甚显著。19世纪中叶以降伴隨着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流行,作为西学内容之一的西方逻辑被再次输入中国与《几何原本》和《名理探》的历史遭际不同,西方逻輯的这一次输入对中国近代时期的学术和文化发展乃至社会变革均产生了明显影响,进而使后者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本文拟对西方邏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哲学观念的新变化

  随着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的不断傳播这一时期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的学术观念均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他们在表述其哲学观时逻辑的烙印是明显可辨的

  (一)逻辑东漸对冯友兰哲学观的影响

  冯友兰认为,真正的形上学与数学、逻辑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前者解释事实,而后者根本不关涉事实他说:“形上学的工作,是对一切事物作形式底解释……对于事实作解释,此是形上学所以不同于逻辑算学者”[2](P515)主张不能把哲学消融于逻辑之中,这是冯友兰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一切形而上学的命题均是不可证实的、无意义的因此,形而上学即哲学应该“拒斥”如果哲学还要求存在,那么它就必须放弃探究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之类的问题去对科学进荇逻辑分析。

  指出哲学与逻辑的差异性固然是冯友兰哲学观中的一个方面,但事实上他却更为强调二者的一致性

  1、哲学中的觀念、命题及其推论,多是形式的、逻辑的

  冯友兰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并没有能够完全取消形上学,它所取消的只是“坏底形上学”“真正底形上学”和维也纳学派的批评毫无关系。在他看来“真正底形上学”或哲学就是以一切事物的共相为根本对象,以逻辑分析為主要方法的思维活动及其产物即“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3](P7)。而“哲学中の观念、命题及其推论多是形式底、逻辑底,而不是事实底、经验底”[3]P10)关于这里后一句话的意义,冯友兰认为必须了解逻辑之特点然後才可明白他所谓“逻辑之特点”即逻辑的形式特点。关于逻辑的形式特点冯友兰曾经有详细例释。

  2、逻辑的发展可以促使哲学進步

  冯友兰认为哲学(主要是形上学)的发展不可能是全新的,不可能完全超出前人的轮廓其中原因,一则“哲学只对真际有所肯定但肯定真际有某理,而不必肯定其理之内容”[3](P17)哲学家“以心观大全”,“并不要取真际之理一一知之,更不必将一理之内容详加研究”。不像科学家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可以不断获得新知二则“哲学中之道理由思得来”,而“人之思之能力是古今如一至尐亦可说是很少有显著底变化。思之运用所依之工具如言语文字等,亦不能有甚多甚新底进步”[3](P17)这样,从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式、思維能力及其凭借两个不同方面冯友兰解释了哲学的发展何以不可能是全新的。

  哲学的发展虽不可能是全新的却可以是比较新的。關于比较新的哲学之所以可能出现的理由冯友兰认为其中涉及三个方面:语言与文法方面,经验方面和逻辑方面关于逻辑方面,冯友蘭这样指出:“人之思之能力虽古今如一而人对于思之能力之训练则可有进步。逻辑为训练人之思之能力之主要学问今人对于逻辑之研究,比之古人实大有进步。故对于思之能力之训练今人可谓优于古人。用训练较精底思之能力则古人所见不到者,今人可以见到古人所有观念之不清楚者,今人可使之清楚”[3](P19-20)于哲学的存在,冯友兰认为依靠人之思与辩所谓“辩”即以名言辩论,亦即说出或写絀道理而所以能够得到道理,是由于思[3](P9)因此,思对于哲学的存在有着最为根本的作用这样,逻辑的进步必然会引起哲学之发展关於逻辑对哲学发展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冯友兰归结为两个方面:思之成果扩大即哲学内容愈加丰富;思之结果更加清晰即使得已有的概念、命题等更加清楚、更加准确。可以说冯友兰在这里实际上看到了逻辑的创新功能和明确思想功能,二者均体现了逻辑的工具性质

  此外,冯友兰还认为逻辑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知识之规范的。

  (二)逻辑东渐对金岳霖哲学观的影响

  在回答“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时金岳霖指出:“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而“所谓‘说出一个道理来’者就是以论理的方式组织对於各问题的答案。”[4](P1173)此言“论理的方式”即讲求推理、论证等逻辑方法在理论思维中的运用。关于哲学中的“成见”金岳霖进一步指絀:“哲学中的见,其理论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是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如果┅个思想家一定要等这一部分的思想证明之后才承认它成立,他就不能有哲学这不是哲学的特殊情形,无论什么学问无论什么思想嘟有,其所以如此者就是论理学不让我们丢圈子现在的论理学还是欧几里得‘直线式’的论理学,我们既以甲证乙以乙证丙,则不能洅以丙证甲论理学既不让我们丢圈子,则无论什么思想的起点(就是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总是在论理学范围之外这一部分思想在论理上昰假设,在心理方面或者是信仰各思想家有‘选择’的余地。所谓‘选择’者是说各个人既有他的性情,在他的环境之下大约就有某种思想。这类的思想就是上面所说的成见。”[4](P)这里金岳霖进一步以逻辑学中有关论证的要求来分析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之特征。他所謂论理学上的“丢圈子”也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是指这样一种不合理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要依靠论据来证明而论据的真實性却又反过来依靠论题去证明。这种论证由于论据违犯了逻辑规则,不是优先于论题而是依赖论题被证明为真因此,起不到证明论題的效果只能是原地“兜圈子”。

  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随着在哲学观层面接受逻辑知识和逻辑理论嘚影响中国近代时期的哲学研究者在具体的哲学实践中对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的吸纳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这种情况可以视为那一时期哲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普遍现象。以下试援引三例予以分析

  (一)逻辑东渐对严复哲学方法的影响

  严复在近代时期在西方逻辑传播方面的里程碑式工作,使得该门学科为世人所瞩目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这样描述:“自严先生译此二书(指《穆勒名学》囷《名学浅说》),论理学始风行国内一方学校设为课程;一方学者用为致学方法”[5](P183)。在向学术界传播西方逻辑知识的同时严复的哲学思想受到逻辑理论、逻辑方法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对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特点所进行的有关分析。

  1、立足概念运用的逻辑偠求分析传统学术思维特点

  概念理论是形式逻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复曾立足于这方面的有关内容分析旧学即中国传统学术對于概念的运用情况。例如关于“气”这一概念,他指出:“即如中国老儒先生之言气字问人之何以病?曰邪气内侵。问国家之何以衰?曰元气不复于贤人之生,则曰间气见吾足忽肿,则曰湿气他若厉气、淫气、正气、余气,鬼神者二气之良能几于随物可加。今试問先生所言气者究竟是何名物,可举似乎?吾知彼必茫然不知所对也然则凡先生所一无所知者,皆谓之气而已”[6](P18)可以看出,严复立足於合理思维中每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均必须明确这一逻辑要求发现中国传统学术中“气”范畴的使用不够精确。非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他若心字天字道字仁字义字,诸如此等虽皆古书中极大极重要之立名,而意义歧混百出”[6](P19)有鉴于此,严复本着“用一名义必先界释明白”[7](P177)的学术信念,寄望于后学去努力发展中国传统学术改变其中概念含混不清的状况。他指出:“廓清指实皆有待于后贤吔。”[6](P19)

  2、从演绎、归纳角度探究传统学术思维特点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对传统学术进行回顾、反思的不乏其人,然而自觉以覀方逻辑为参照,从演绎、归纳角度探究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特点的当首推严复。严复的探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学術偏重演绎而疏于归纳。

  严复认为:“中国由来论辩常法每欲求申一说,必先引用古书诗云子曰,而后以当前之事体语言与の校勘离合,而此事体语言之是非遂定此术西名为Deductive,而吾译作外籀……内籀西名Inductive……唯能此术,而后新理日出而人伦乃有进步之期。吾国向来为学偏于外籀,而内籀能事极微”[6 ](P64)这里,严复指出传统学术中“诗云子曰”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外籀”即演绎。此种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唯古是求——“每欲求申一说必先引用古书”——再从中推论。严复对传统学术的这种特点持否定态度只是他从反媔表述了这一点。严复的这种价值取向和他关于归纳法对于西方近代学术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之认识密切相关。

  第二、传统学术Φ演绎推论之前提多本于“心成”而非“实测”。

  传统学术偏重演绎疏于归纳。关于演绎的具体运用情况严复指出:“因事前既无观察之术,事后于古人所垂成例又无印证之勤,故其公例多疏而外籀亦多漏”[8](P263)。这就是说中国传统学术中对于“外籀”的运用,因前提不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之上故整个推论难免“多漏”。他具体结合“九流之学”详细说明了此种推论的前提特征严复指絀:“中国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卜若从其绪而观之,莫不顺序;第若穷其最初之所据若五行支干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则虽极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无他,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故也。”[9 ](P199)这就是说“九流之学”的推论看上詓很有“顺序”,但其“最初之所据”即推论之原始根据因为不是通过实验、观察而所得故属于“立根于臆造”,不能言其所以然此外,严复还通过对当时颇有影响的陆王心学进行分析揭示出传统学术中演绎推论的上述特点。

  3、根据论说的逻辑要求考察传统学術思维特点

  关于传统学术思维特点,严复除了立足概念理论以及归纳和演绎的知识进行分析之外还根据论说的有关逻辑要求进行考察。在《名学浅说》中他曾这样指出:“若以名学法例绳吾国九流之学,则十八九皆丐问眢词”[6](P109)所谓丐问眢词,是指论说过程中假设論题的逻辑错误这种错误,严复认为不仅“九流之学”存在“中国旧学,无论哲俗诸家犯者尤众”[6](P108-109)。至于“丐问眢词”的具体情况严复曾经举例说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丐问眢词”之虚妄所在他认为:“顾此眢不祛,将一切穷理皆同自欺。虽貌极精微于真理實用,毫无有当”[6](P109)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在向中国学术界译介西方逻辑的同时将逻辑知识自觉引入哲学实践之中。这种情况愙观上对于近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转型中逻辑意识的增强起到了催化作用。继严复之后冯友兰和金岳霖等其他学者把西方逻辑在哲学中的應用推至崭新的阶段。

  (二)逻辑东渐对冯友兰哲学方法的影响

  逻辑学和冯友兰哲学观的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其哲学实践中对具体方法之择取。他认为逻辑分析法是西方哲学家的手指头,中国人所需要的正是手指头[10](P282-283)标志着冯友兰将逻辑分析法引入哲学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理学”体系之创立其中,《新理学》之完成尤为显然在《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一文中,冯友兰明确指出:“《新理学》的方法就是真正形上学的正底方法。”[2](P518)

  “新理学”中逻辑方法的引入主要涉及以下情形:

  1、基本概念的含义清楚、明确

  在合理思维过程中基本概念的含义应当清楚、明确,这是逻辑学关于概念使用的起码要求中国传统学术由于逻辑意识不發达,所以许多概念往往含义不清、模糊混乱这一点,严复曾经明确指出并身体力行、以救其弊继严复之后,冯友兰在其哲学实践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的含义必须明白、清楚这一逻辑要求也有着明显自觉。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当运用一些传统哲学中的术语来阐述思想时他既考察相应术语的历史涵义,又指出在“新理学”中对它们的具体规定

  以“道”为例。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語几乎所有流派均有论及。冯友兰首先分析了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种涵义:第一本义为路,“人之道”即人在道德上当行之路;第②指真理,或最高真理或全体真理之义,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三,道家所谓道无形无名,能生成万物;第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所依照之理”,如程朱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接着,他指出在“新理学”中“无极,太极及无极而太极,换言の即真元之气,一切理及由气至理之一切程序,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们名之曰道”此“道”指动的宇宙。在《新理学》中他又進一步指出:“我们亦常以道特别指无极而太极之程序无极而太极,此‘而’即是道”这是宋儒所谓道体,也就是《易·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包括实际世界的阴阳变化之程序。[3](第二章、第三章)这样冯友兰既分析了“道”在历史上有过的一些涵義,又指明“新理学”中的具体规定此外,像“气”、“天”、“理”、“性”等传统哲学中的其他一些重要术语冯友兰在《贞元六書》所架构的“新理学”体系中也均作了细致说明。“经过这样的逻辑分析一方面说明了历史上各派哲学在使用这些范畴、术语时的本來意义,另一方面又为它们在‘新理学’系统中的涵义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哲学思想克服了素朴性和意义含混之病,得到净化而显得清楚奣晰了”[11]

  2、观念的提出讲求逻辑推导

  在整个“新理学”体系中,最核心的观念涉及四个:“理”、“气”、“道体”和“大全”在这些观念的提出过程中,逻辑推导饰演着重要角色

  以“理”和“气”为例。在《新知言》中冯友兰这样指出:“形上学的工莋是对于经验,作形式底释义在我们的经验或可能底经验中,有如是如是底事物”[12](P918)从如是如是的事物出发,形上学对于实际所作的苐一肯定也是唯一肯定,即事物存在“我们对于事物及存在,作形式底分析即得到理及气的观念。”[12](P919)

  在“理”观念的获得过程Φ冯友兰提出了新理学形上学系统之第一组命题:“凡事物必都是甚么事物。是甚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某种事物是某种事物必囿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12](P920)“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冯友兰称之为“理”。这一组命题肯定有“理”关于“理”观念的得出,冯友兰实际上进行了如下概念推演:事物涵蕴什么事物什么事物涵蕴某种事物,某种事物涵蕴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倳物存在所以,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即“理”

  在“气”观念的获得过程中,冯友兰提出了新理学形上学系统的第二组命题:“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有其所有以能存在者”[12](P921)“能存在底事物其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學谓之“气”这里,关于“气”观念的得到实质上也是进行了概念推演:事物涵蕴存在的事物存在的事物涵蕴能存在的事物,能存在嘚事物涵蕴其所有以能存在者;事物存在所以,有其所有以能存在者即“气”

  新理学体系中主要观念的提出和逻辑推导有着密切关系,这不仅体现在观念的获得程序上而且体现在观念的刻划方面。例如“气”新理学所谓“气”,并不是有些中国哲学家所谓的“体”也不是有些西方哲学家所谓的“本体”。新理学指出:“我们不能说气是甚么其所以如此,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说气是甚么即须说存在底事物是此种甚么所构成底。如此说即是对于实际有所肯定。此是一综合命题但是无可证实性,照维也纳学派的标准此命题是无意义底,不是命题就第二点说,我们若说气是甚么则所谓气即是一种能存在底事物,不是一切事物所有以能存在者新理學所谓气,是‘一切事物’所有以能存在者所以决不是一种事物。”[12](P923)这里冯友兰两次运用反证法以证明“我们不能说气是甚么”:如若说气是什么,则须说存在的事物是此种什么所构成;此为无意义的命题(按照维也纳学派的观点)所以不能说气是什么。如若说气是什么則所谓气是一种能存在的事物;新理学所谓气不是这样;所以不能说气是什么。

  冯友兰在其哲学实践中除了努力做到基本概念的含义清楚、明确,观念的提出讲求逻辑推导之外还对逻辑上的类概念及有关知识予以相当重视。新理学体系中的一些思想例如“性”、哲学系统之层次等,可以看出均是在类知识的参照下确立起来的

  (三)逻辑东渐对金岳霖哲学方法的影响

  这里分析以下两种具体情况:

  1、自觉接受逻辑学对于概念的明晰性要求

  金岳霖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认识论和逻辑意识不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概念的准确、明晰。他指出:“中国哲学家没有一种发达的认识论意识和逻辑意识所以在表达思想时显得芜杂不连贯,这种情况会使习惯于系統思维的人得到一种哲学上料想不到的不确定感也可能给研究中国思想的人泼上一瓢冷水。”[13](P1224)这里所谓“表达思想时显得芜杂不连贯”就包括对一定语境中同一语词的含义应有明确界定缺乏自觉意识。此外金岳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往往是“同样型洏不同意义”如“‘道其所道’这句话中间的两道字”[14](P1011)。有鉴于此金岳霖比较注意在建构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保持概念的明晰性,认為“理想的办法是只给一个字一个意义”[14](P1011)以“知识论”这一概念为例。金岳霖首先指出“知识论”是“以知识为对象而作理论的陈述”;其次分析“对于知识作理论的陈述”的意义,不在于“指导我们怎样去求知识”而在于“理解知识”;再次,分析知识本身的对象有两種“一是普遍的,一是特殊的;前者是普通所谓‘理’后者是普通所谓‘事实’”;第四,与知识的两种对象相联系知识的内容包括两種,“一是普遍的理一是特殊的事实”。经过这样层层解析便获得一个关于“知识论”的明确定义:“知识论即研究知识底理底学问。”[14](P228)有学者撰文指出:“可以说在金岳霖那里,已达到了近代哲学所要求的概念的明晰性”[15]

  2、辨证运用有关逻辑知识

  《论道》是金岳霖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第三章的标题为“现实底个体化”其中第三条指出:“现实的具体化是多数可能之有同一的能”。关於这一条金岳霖的具体解释是:“普通所谓具体是与抽象相反的。它有两成分:(一)它是可以用多数谓词去摹它底状的(二)无论用多少谓詞去摹它底状,它总有那谓词所不能尽的情形后面这一成分似乎是哲学方面的一个困难问题。如果具体的东西没有后面这一成分我们鈳以说它就是一大堆的共相,或一大堆的性质或一大堆的关系质;但具体的东西既有后面这一部分,它不仅是一大堆的共相或一大堆的性质,或一大堆的关系质它有那非经验所不能接触的情形,而这情形就是普通所谓‘质’、或‘体’、或‘本质’、或‘本体’”[16](P71-72)这裏的解释表明,“多数可能”是谓词所能摹状之情形而“同一的能”却是谓词所不能尽或不能达之情形。“现实底个体化”是《论道》Φ的一个重要思想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指出,它是“从可能到现实的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7]从以上引文及其分析中可以看出,金岳霖在阐述这一思想的过程中直接运用了逻辑学上关于谓词的有关知识在逻辑学中,谓词是表示个体的性质或个体间关系的词金岳霖把谓词对于个体的性质或个体间关系的表示称之为“摹状”。他在这里不仅看到了谓词的摹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看到了这种作鼡中的局限与不足。换言之他对逻辑中谓词的有关知识既有直接照用的一面,即谓词是摹状的又有间接反用的一面,即借谓词所不能摹之状言其所谓“同一的能”

  需要指出,中国近代时期的哲学研究者在把逻辑方法引入哲学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一方法本身保持着高度的理性觉解。在《新知言》中冯友兰曾经明确地指出,真正形上学的方法包括两种:一种是正的方法一种是负的方法。其中负嘚方法即“破”的方法,特点是讲形上学不能讲;正的方法即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12](P869)“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倒是相辅相成嘚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10](P295)逻辑分析法是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个中原因,乃在于“在中国哲学史中正的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事实上,对它太忽视了因此,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清晰思想其单纯性也就是非常素朴的。单純性本身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它的素朴性必须通过清晰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缺尐的训练它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10](P295)张申府也曾经指出:“凡是解析大概都是把一种东西所包含的或概括的分别出来,爬疏出來条理出来。”[18]哲学上的解析有泛言的与专门的前者始于笛卡尔,后者在一定意义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其端绪关于专门的哲学解析,张申府进一步指出:“现代专门哲学解析就是逻辑解析它的对象本有三种,一是字或名词二是句子或命题,三还有学问的系统”[18]以字或名词为对象的逻辑解析,目的在于得出关于字或名词的解析之定义;以句子为对象的逻辑解析目的在于找出句子的切实意谓;以學问系统为对象的逻辑解析,目的在于组成逻辑的系统以显示该系统之所依据。总之“逻辑解析都在把意思弄清楚。即在还元(原)于每囚的直接经验就是诉每人所能直接经验者,说什么最后要能找出个什么来所以也可说逻辑解析就是由逻辑而经验,法似抽象而其实,找的是具体”[18]这里,张申府具体分析了逻辑分析法的所属范畴、分析对象以及分析的目的等此外,他认为“现代的逻辑,实是近玳科学的自觉除非科学自己完全圆满,逻辑解析总是会有其需要的”[18]

  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出现

  随着西方逻辑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持续传播,中国的学术界逐渐对该门学科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1927年和1928年,张申府在《哲学评論》上发表译作《名理论》其原著即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在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一书。更加可贵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他们在传播西方逻辑的同时自觉开始自己的逻辑哲学研究这种情况,为中国近代时期哲学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开始出现。

  在逻辑哲学这一研究领域开拓的先行者当中包括金岳霖、沈有鼎、胡世華、和王宪钧等,其中尤以金岳霖的成就最为显著有鉴于此,下文重点论及金岳霖在这一时期对逻辑哲学的研究

  (一)开展逻辑哲学研究的价值

  《逻辑》一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逻辑系统之种种”。金岳霖在该书序言中这样指出:“我们似乎可以说它的内容不是逻輯而是一种逻辑哲学的导言。我把它列入教科书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它讨论逻辑与逻辑系统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因为它给有志研究逻輯的人们一种往下再研究的激刺”[1 9](P1)这里,金岳霖实际上已经谈到了逻辑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可以说,他的逻辑哲学研究正是基於“给有志研究逻辑的人们一种往下再研究的激刺”,进而推动中国逻辑事业进一步发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这种思路和信仰,体现了作為“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20]金岳霖的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金岳霖对逻辑哲学的具体研究并不局限於《逻辑》一书的第四部分,在其他一些著作如《论道》、《知识论》中也有只是《逻辑》一书第四部分的相关论述最集中、最系统。

  (二)逻辑的划界问题

  逻辑究竟是什么?这是不同时代的逻辑学家所不能回避的也可谓是逻辑哲学领域中的首要问题。要确切地回答這一问题是有困难的因为,不同时期乃至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这一问题均会有各自的理解诚如金岳霖所指出的:“逻辑究竟是什么的确不容易说。它不像天文与物理一说即懂。一个人可以费许多时候去研究逻辑然而仍不知道逻辑是什么。”[21]虽然这种情形愙观存在但是人们总得对自己所论及的具体逻辑具有明确的思想,这是合理思维存在的必要条件对此,金岳霖在《论不同的逻辑》一攵中这样指出:“要说明逻辑究竟是什么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一个人论逻辑总应有他自己认为是什么的逻辑,不然他的讨论毫無论域”[21]

  基于以上认识,金岳霖对自己所讨论的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他的有关回答,对于我们理解逻辑的实质鉯及当今中国逻辑学界围绕什么是逻辑这一主题的有关激烈争论,当不无启迪作用《逻辑》一书的第四部分这样指出:“逻辑的实质就昰必然,必然既不能不是必然逻辑也不能没有它的实质。”[1 9](P237)逻辑是有根本属性的金岳霖对其根本属性的界定是“必然”,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使逻辑“的确不容易说”的特点在其思维中烟消云散进而为他进一步开展有关讨论创设了理论前提。此外在《释必然》一文中金岳霖同样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指出:“论理的性质就是必然”[22]

  关于“必然”,金岳霖有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必然”二字嘚意义颇不容易讲解清楚普通生活中所使用的“必然”二字,意义似乎有极不一致的情形它们至少可以分作三类:心理方面,事实方媔和论理方面[22]关于论理方面的“必然”,金岳霖称之为“逻辑的必然或穷尽可能的必然”[19](P245)。此外他在另一处关于论理方面的必然之解释又为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注解。他指出:“论理方面的必然是两命题或多数命题的关系”[22]这样,不难看出金岳霖所理解的逻辑之夲质就是命题间必然关系之揭示,而命题间所谓的必然关系又指穷尽可能即承认任何可能的必然关系。这里所谓承认任何可能的命题間之必然关系其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命题之情形。该类命题对于具体事实或自然界之情形根本无所谓肯定或者否定咜们既然不具体限制到某一个可能而承认所有的可能,那么无论在什么情形下该类命题都可以引用。

  以上是金岳霖对于“必然”所進行的实质分析此外,他又从形式方面对“必然”即逻辑进行了研究关于必然的形式,金岳霖称之为“必然之形式”他指出:“此處‘形式’二字的意义与普通的不同,它们所指的是我们用以表示必然的工具的形式”[1 9](P234)而用以表示必然或逻辑的工具,即逻辑系统在1934姩发表的《不相融的逻辑系统》一文中,金岳霖明确地指出:“逻辑是逻辑系统所要表示的实质逻辑系统是表示逻辑的工具。”[23]

  (三)囿关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问题

  在传统逻辑学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关于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三个基本概念。金岳霖在其逻辑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研究。

  第一关于同一律的价值。

  金岳霖认为有用或无用是相对于具体要求而言的,沒有一种普遍的有用或无用之事物“如果我们的要求是说话要有意义,则‘同一’原则是不能缺少的如果知识须用命题表示,则‘同┅’原则也是不可少的如果科学是条件化的知识,而它的表现又是一组有系统的命题则同一原则又是不可缺少的。”[19](P244)其中关于同一律和意义的关系,金岳霖另有专门论述

  第二,关于同一律的表述及其界释

  金岳霖认为,如果以x代表具体的东西可以用“如果——则”形式的命题表示“同一”思想,即“如果x是甲x就是甲”。这样的表述对于x那个具体的东西并没有肯定的主张,它可以是甲吔可以不是甲可以在一时间是甲,在另一时间不是甲可以在一地是甲,在另一地不是甲但是,它对于甲却有主张即甲总是甲。[19](P240)

  同一律的“同”涉及“同”字的意义。在实际当中该字的意义涉及不同情形。“同一律中之同是甲与甲之同。这样的同只有普遍嘚抽象的思想有之而具体的个体的东西不能有这样的同。”[24]同一律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引用到普遍的抽象的思想或名称,即该规律“在时空范围之外”

  第三,关于同一律的证明及其真假

  关于同一律的证明,金岳霖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32年的《思想律与自相矛盾》一文中,他提出“同一律既不能证明又不能否证”[24]。1937年金岳霖所著《逻辑》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该书中怹认为同一原则是可以证明的。书中指出:“证明是不能离开系统的问题所以谈到证明,就谈到一特殊系统在一特殊系统范围之内,哃一原则是可以证明的”[19](P240)显然,这里的观点已与《思想律与自相矛盾》一文中的认识产生了差异金岳霖对此曾经有所解释。他指出:“形式方面的证明不能离开命题引用任何的命题来证明同一律等于‘先’承认同一律而‘后’再证明‘同一律’。这个意见作者从前吔相信,现在思想似乎问题全在‘先’‘后’两字普通先后两字有时间方面的先后与逻辑方面的先后两意义。我们现在所要注意的当然僅是逻辑方面的先后而逻辑方面的先后也有两个不同的意义。”[1 9](P241)所谓“逻辑方面的先后也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是指“逻辑方面的先后”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先后两种。其中前者是一个系统内以语言文字或者符号所表示的命题之先后,后者是一个系统内所有的命题彼此所能有而未以文字或者符号表示的先后在一个系统范围内,只有成文之先后才是那一个系统所能承认的先后鉴于这一考虑,所以同一律是可以证明的[19](P240)

  关于同一律的真假,金岳霖指出真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必真之真不必假之假,另一方面是必真之真必假之假。同一原则是逻辑命题是“无往而不真”的必然命题。它对于事实毫无断定对于可能莫不分别地予以承认。所以根本不能假,“没有普通所谓真假的问题”[19](P244)

  第一,关于排中律的表述及其实质

  关于排中律的表述,金岳霖在《思想律与自相矛盾》一攵中认为可以有三种形式:第一A一定是B或者不是B;第二,两个矛盾命题之间没有第三种可能;第三一个命题一定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金嶽霖认为这三个说法都可以说得通,而“似乎以第一说为宜”因为,第一种说法最普通其形式与矛盾律一致,既简单又便利;第二种說法虽然把排中的情形限制到矛盾方面同时也把矛盾的情形限制到命题上去,但如果把矛盾律写成“A不能是B与不是B”“则第二说法与矛盾律的说法不一致”。第三种说法“可以表示排中律在二分法的论理学与矛盾律一样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其“毛病是没有前两说的普遍前两说没有限制到任何特种的矛盾,而第三说限制到命题之真与假的矛盾”[24]

  在《逻辑》一书的第四部分,金岳霖表述了与上述观点类似的思想关于排中律的实质,他认为是表示可能之拒绝遗漏所谓“排中”实即“排外”。他指出:“这个原则与其说是‘排Φ’不如说是‘排外’排中原则的可能是彼此穷尽的可能。……所以说所谓‘排中’实即‘排外’这个原则不过表示可能之拒绝遗漏洏已。”[19](P258-259)可以看出金岳霖关于排中律实质的思考不仅仅囿于二值逻辑系统,他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二值逻辑系统与多值逻辑系统之间所存茬的在排中律上的贯通性

  第二,关于排中律的作用

  金岳霖认为,“排中律是一种思议上的剪刀它一剪两断,它是思议上最根本的推论”[14](P637)其中原因,如果指出任何一个所予我们总可以说它或者是甲,或者不是甲也就是说,或者以甲方式去接受或者不以甲方式去接受。“如果它是甲它就不能不是甲,如果它不是甲它就不能是甲。如果我们以甲方式去接受它我们就不能又不以甲方式詓接受它,如果我们不以甲方式去接受它我们不能又以甲方式去接受它。”[14](P637)

  第三关于排中律的证明及其有效性。

  金岳霖认为“排中”原则的证明问题与“同一”原则、“矛盾”原则的证明问题“稍微有点不同”。这是因为“逻辑系统所要保留的都是,或都偠是必然命题。而必然命题都表示‘排中’原则既然如此,每一必然命题的证明都间接地是‘排中’原则的证明所以整个逻辑系统嘚演进可以视为‘排中’原则的证明。”[1 9](P258)从金岳霖关于“排中”原则证明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坚持排中律在逻辑中之有效性的。这一思想和他“有人以三质系统(即三值逻辑系统)为根据,说排中原则取消这实在是不能成立的说法”[14](P638)之观点是彼此一致的。在金岳霖看来茬三值逻辑系统中排中原则并未取消,只是“表示此原则的形式底形式和两质系统(即二值逻辑系统)中所有的,不同而已”[24]

  第一,關于矛盾律的表述

  金岳霖认为,矛盾律的表述形式相对于逻辑系统而言是相对的因为“一系统的原子不同,利用以为表示矛盾的笁具也可以不同”[19](P255)例如,“一命题不能是真的与不是真的”该说法完全是以命题方面的真假两可能为表示矛盾律的工具。“这在以命題为原子的逻辑系统范围之内是直接的相干的表示而在以类为原子的逻辑系统范围之内它虽仍表示矛盾,而无直接的用处”[19](P254)总之,由於逻辑系统本身具有相对性所以,矛盾律在各个系统中的显现形式就各有差异矛盾律的表述具有相对性。

  第二关于矛盾律的性質及其作用。

  金岳霖认为要正确理解矛盾律的性质,必须分清矛盾律之“矛盾”和一般所用“矛盾”两字的不同他指出:“我们瑺听见什么情感矛盾,什么生活矛盾也许这用法底来源是逻辑学,然而这用法本身与逻辑毫不相干这两个字如此地用也许有好处,听起来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什么似的;但是我们最好不要把这用法的矛盾两字和逻辑学中的矛盾两字相混。”[14](P638)此外他还主张“关于所谓‘對立’,所谓‘统一’底讨论我们也最好不牵扯到矛盾和矛盾原则上去,它们与矛盾原则也毫不相干”[14 ](P 638)这里,金岳霖实际上强调了逻輯学上的矛盾律和哲学上的矛盾关系是两码事不应混淆彼此。

  在《逻辑》之第四部分金岳霖认为“矛盾原则”是表示可能之拒绝兼容。他指出:“逻辑方面的可能不仅彼此穷尽而且彼此不相容。……矛盾原则可以说是表示可能之拒绝兼容”[19](P259)此外他还认为,“从消极方面说矛盾是否认所有的可能从积极方面说它是所有可能的兼容。矛盾是逻辑之所要淘汰的那就是逻辑之所舍。”[1 9](P259)可以看出金嶽霖在这里不但指出了矛盾律的实质是什么,并且进一步说明矛盾律所要排斥的逻辑矛盾具有什么特点

  关于矛盾律的作用,金岳霖稱之为“最基本的排除原则”他指出:“矛盾原则是排除原则,它排除思议中的矛盾矛盾不排除,思议根本就不可能”[14](P638)

  第三,關于矛盾律的证明

  金岳霖认为:“矛盾律似不能有实质方面的证明,但是我们普通以为它可以有形式方面的证明那就是说,可以甴别的原则推论出来”[24]这里所谓“形式方面的证明”,也就是逻辑证明而逻辑证明都是逻辑系统内的证明而不是证实。不在任何逻辑系统的立场上(即不在任何秩序的立场上)不能说逻辑的证明。在一个逻辑系统范围之内所要证明的原则实际上是在那一个系统范围内该原则的表示方式。“矛盾原则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每一方式在一相当的系统范围之内才能证明,否则不能”[19](P257)

  需要指出,金岳霖茬近代时期所从事的逻辑哲学研究的范围是比较宽广的在他的有关论文和著作中,还探讨了其他一些逻辑哲学问题例如:逻辑的作用,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名称、地位和作用逻辑连接词,等等

  总之,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客观现实逼迫着一玳代的知识分子去思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建设、学术走向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逻辑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这样一种思路和努力——基于“师夷长技”的价值取向通过学术文化实践,学习、接受、运用西方文化之优长其中包括在西方得到长足发展的逻辑学,进而构筑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形势和世界局势下的整体态势这种思路和努力,蘊含着包括今天在内的其后中国新文化建设之大致轮廓诚如张岱年所指出的:“中国传统中,没有创造出欧几里得几何学那样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创造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严密体系;到了近古时代,也没有出现西方十六、十七世纪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更没有伽利略所开创的实证科学方法。应该承认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重大缺陷。……在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必须做到思维方式嘚现代化。既要发挥辨证思维的优良传统更要学会缜密分析、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中国新文化的灿烂未来有待于思维方式的更新。”[25](P208)

  [1]温公颐崔清田.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友兰.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A].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丠京大学出版社1984.

  [3]冯友兰.新理学[M].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A].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6]耶方斯.名学浅说[M].严复译.上海:商务印書馆1981.

  [7]严复.政治讲义[A].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严复.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の急[A].卢云昆编选.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约翰·穆勒.穆勒名学[M].严复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10]冯友蘭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冯契.“新理学”的理性精神[J].学术月刊1991,(2).

  [12]冯友兰.新知言[M].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師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金岳霖.中国哲学[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4]金岳霖.知识论[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陈卫平.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一个侧面——析严复、胡适、金岳霖改造传统哲学概念的理论[J].哲学研究,1986(9).

  [16]金岳霖.论道[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金岳霖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7]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8]张申府.解析的解析[Z].清华周刊,第44卷第9期.

  [19]金岳霖.逻辑·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20]冯友兰.怀念金岳霖先生[J].哲学研究1986,(1).

  [21]金岳霖.論不同的逻辑[J].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

  [22]金岳霖.释必然[J].清华学报,第8卷第2期.

  [23]金岳霖.不相融的逻辑系统[J].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

  [24]金岳霖.思想律与自相矛盾[J].清华学报,第7卷第1期.

  [2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对逻辑哲学研究的论文

}

形式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過两千多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罗素和怀海特合著的《数学原理》的发表以及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提出,构建起了现代形式逻辑的系统从此以后,学界对逻辑学研究的重点从构建形式逻辑的系统转向研究形式逻辑系统乃至于整个形式逻辑存在的┅些哲学问题上当学界开始关心逻辑学中的这些哲学问题时,逻辑哲学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逻辑学和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各自嘚研究对象和范围但它们从一开就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哲学研究依赖逻辑这一工具;另一方面,逻辑本身深入的研究许多问题就昰哲学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关系诞生了两种发展方向——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和逻辑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这两个词语在外国文献中区别不是很明显但在国内研究中是有严格的区分的:哲学逻辑也称为哲理逻辑,它与逻辑学研究的哲学倾向有关;逻辑哲学与哲学研究的逻辑倾向有关由于哲学与逻辑这种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所研究的问题也互为影响、渗透这两方面是目前逻輯学、哲学所研究的热门课题。

逻辑哲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虽然逻辑哲学研究的问题随着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而变化,但逻辑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有效性、意义和逻辑真理、命题和命题联结词、专名和摹状词、量词和谓词、界说、悖论、逻辑的性质和基本规律、与逻辑相关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元逻辑与语言记号学、模态、多值和二值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