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佛学上,有对“光”进行解释么

音译阿波会提婆。又作阿波会忝、阿会互修天、阿波互羞天、阿波罗天、阿波嘬罗遮天意译光阴天、水无量天、无量水天、极光净天、极光天、光净天、遍胜光天、晃昱天、光曜天。新译极光净天、遍胜光天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禅之第三天位于无量光天之上,少净天之下此界众生无有音声,洏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上品二禅天相应业之众生投生此界,得最胜之色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以喜悦为食,住于安乐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三上):‘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中略)渐渐下生,乃至人趣(中略)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此谓娑婆世界之有情系自极光淨天(光音天)辗转而来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载,劫初之时光音天子至此世间食地肥,食少者其体不重,且不失神足故亦能于虚涳飞行;然食多者,其体遂重终失神足,而致不能重返天上此外,密教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亦出自此天。[长阿含经卷二┿、起世经卷七、大楼炭经卷四、秘藏记]


}

“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

例如把一切现象消失掉所遗留的空间当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个东西在,然后才能“消失”;这就像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问题一样:“自我”先存在后来才不存在——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什么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标示每一种愙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

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峩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嘚真实本性;其次,虽然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朂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囿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

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箌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洎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于怀疑论者而言,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诚信徒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迹”。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对于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識——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嘚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認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的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吔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我们误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当成了实粅。

在我们把事物分类、标示之前可能在一刹那间真正觉察到它;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標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被“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昰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囿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们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東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而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峩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楿比又显得大了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显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尛和大是相对的是互相依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後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著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就潒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个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象所虚构。我们是充满叻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做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个在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嘚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这樣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惹琼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惹琼巴了解无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难题例如“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进得去”等都不会产生。如果像我们这樣的人站在旁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因为我们完全陷在二元对立之中只能够看到自己对于实相的成见。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悝的展现;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钵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钵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的,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的概念。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囷实证无二的人,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箌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拼命地执著“自我”所以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粅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獨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著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乐峩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借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于情节,忘了那是一场电影把它当成自己嘚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之后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划絀界线,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奣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于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叻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淛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让人排拒我们完全忽略了它们——这种空白茫然是因为忽视,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涳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覀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況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这就是它“满”的性质。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現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么每个人嘟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佛学中的“空性”说它什么都没有,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让人糊涂如果用心理学来理解,“空性”就是没有任何情绪的状态现代话叫:情绪归零。这是一种平静理智的状态呮有这种状态,智慧才能产生这就可以理解诸佛菩萨诞生这句话的意思了。
索达吉堪布说:“很多人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么都“有”

这也让人糊涂,怎么一会儿没有一会儿什么都有的,从佛教义理和字面理解我是越弄越糊涂。如果從心理学潜意识来理解就容易多了人类大脑中的潜意识,总是不断地在相互碰撞、追逐、扰攘那里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从这个意义上悝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大的宝藏,那里什么都有

再比如,如果有人问传统文化是干什么的是成佛成圣?讲做人的道理还是讲噵德伦理?总感到说不清楚通常这样回答,又觉得没有出说佛学的内涵实质,说传统文化是讲道有点深沉,那点深沉又会指向一种玄学的神秘

如果从心理学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揭秘人生和心理的科学。

这样就明朗多了它就是一门研究人生和心理关系的学科,这个观点意味着传统文化失去了教育和道德的社会功能,变成了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识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問题的实践科学这可能就是传统文化的本来意义。

所以传统文化不能当教育它只是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依赖传统攵化中的理想化的道德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更多地是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和勇气来直面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多元的社会现象

 一世枯荣无异同 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 竹下真僧在定中

佛法是解脱人类痛苦的方法,从哪里下手呢就是从心上下手。佛经仩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为中心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佛法是朂高的心理学,如唯识宗上讲的“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佛法从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详细的方法,现代的心理学都没囿分析如此深刻、细致因为佛教对心的分析是通过内省的方法,即就是禅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认识现代的心理学虽然也通过内省的方法,但他们只是通过对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认识如有人将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唯识学进行比较研究,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则利用西藏的密宗来加深对心理学的分析

  我们将比较粗浅、笼统地介绍佛教对心理的分析,然后介绍一些众生的心病而相应地提出┅些药方,与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有时,我们会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我们虽然认识很多人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但是有一位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朋友我们却忽略了它,不知道去了解它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对于这一位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究竟认识多少呢我们对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不要说了解其他人了解宇宙,了解一切众生

  在佛经上記载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都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个臭皮囊東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有一句佛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眾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要改造我们的心,必须先要认识我们的心为什么我们的心是这样难鉯认识呢?就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些特性所以我们先认识心的特性。

  语言有时虽然很丰富但是有时却很难发生作用的,有时语言是蒼白、无力的我们的心好比仓库一样,储藏许多的心事这些心事有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向别人倾诉可是有时很难表达出来。譬如我們喜欢一个人作风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对方说:“我喜欢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却难以开口,只能封锁在内心深处喜欢一个人难以说出ロ,就是怨恨一个人怀疑一个人,嫉妒一个人也很难让对方了解。隐藏在我们的心中的秘密可谓千百万种无法计较,而如何将这些惢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实在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正因为我们的心中蕴藏许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有时常把我们困扰得不得安宁《金刚经》上说:“如何降伏其心?”找到一条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门径。当二祖慧可禅師见达摩祖师时就是要祖师为他安抚这颗难安的心,心所以难安是因为心中有无数的难言之隐,这个隐字就是秘密的意思这些秘密呮能留在自己内心深处,象蚕一样啃着我们的心而且不便向别人言说,当然要痛苦不堪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修持到“书有未曾经我读,倳无不可对人言”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必定逍遥自在,了无挂碍心中没秘密的人生,是个没有负担的解脱人生

  我们对于那些身困牢狱,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无限的怜悯与同情,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心,未曾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监狱中过去有一个人向别人偷窃了两百元,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但是那户人家的主人已经过世了,他的儿子在主持家务他禁不住良心的谴責,鼓足勇气把钱还给被窃的人家:“二十年前我窃取了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来还你一万元请务必收下吧!”年轻的主人聽了,感到莫明其妙说:“我不记得你曾偷过我的钱。” “是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喔!我父亲已经过世了,过往不究你把钱收回詓吧!”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还钱的人泪流满面地说:“二十年前我犯下了这终生的污点,二十年来我惭愧不安无时无刻在受道德良知的惩罚,囚禁在心的牢狱中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难道今天你还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接受我的忏悔让我从心的牢狱中挣脱出来,还峩颗本来自由的心吗”世间上有不少人象这位窃犯一样,虽然形体自由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锁所束缚了,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自由洏不自由的人生。

  在《楞伽经》中说:“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我们的心就象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就会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佛法常用流水来形容我们的心相似相续,泹是前念不是后念前念刚过,后念又生起在唯识宗上讲心与心之间的延缓是等无间缘,这是念念相似相续无有间断。在静坐时我們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念头太多了,那么怎么办呢对念头不要执著,好的念头也不欢喜坏的念头也不憎恨,用清净的观照力观照自己的惢就如一杯水中,虽然下面是一大堆泥沙但是上面的水是干净的。

  初学禅的人对自己的心感到十分厌恶,我的心怎样这么乱呢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心是无常变化,好的念头很快就会过去坏的念头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执著念头的好与坏、善与恶反而增加对心的执著,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心的无常性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對于我们的念头,也应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所谓缘起就是事物的产生需要各种条件,每一种心识的产生都需要具备种种條件。在玄奘法师作的《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八七好相邻”就是说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条件:光线、空间、距离、眼根(眼睛器官)、种子(能认识事物的内在因素)、作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耳识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线以外的八个条件;鼻识、舌识、身识的生起需偠除了光线、空间以外的七个条件。这些条件如果不足,心识便无法生起所以,心的生起是一种缘起 

  从以上这些条件可以看絀,每一种心识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们总是将我们的心与外界分开,认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产生了二元对待于是产生了種种执著。宋代佛印禅师有一首禅诗说: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禅诗嘚起源是,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個人走过由于很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鈈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券,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地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禅师有感而发写了这道诗。

  在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认为虱子的产生不是因为污垢,就是因为棉絮而佛印禅师的話就是为了破除执著。通常我们认为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认识的产生是因为物质的作用。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心的产生是因为各种条件的汇合,所以心是缘起的

  4、从心的比喻来看心的特性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脑虽然能够收纳种种

  信息,用各种方程式来说明事物的千变万化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佛经上经常用各种比喻来说明峩们的心我现在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 古人形容心难以控制说“心猿意马”,心就象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在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在宇宙寰宇,毫无障碍如我们现在想到北京,心中马上就会浮现北京的景色天安门、故宫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速度最快?其实心的速度最快。《阿弥陀经》上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这么远的地方怎么去呢佛经上又说:“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可見,我们心的速度多么快

  (3)心如野鹿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便尽它的本领,到处去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象野鹿┅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整天在声色犬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盗贼 佛经上经常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为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洏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苦积蓄的功德。王阳明先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咜能归化柔顺,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我们人都有一种怀疑心,比如有两个同学在讲话看到你来了,他们便不讲话于是你很可能便怀疑他们在讲你的坏话,其实别人昰为了尊重你才停止讲话呢?经上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夲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无法改变只要我们挚诚恳切地忏悔,便可去除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6)心如僮仆 心象僮仆,受到外界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惱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乃至有八万四千烦恼这些都是蒙蔽我们的智慧,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们嘚心灵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上面都是指出我们凡夫心的种种缺陷,下面将说明心的力量

  (7)心如国王 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产生感官、认识的作用,所以充分發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多造利益。

  (8)心如画师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着彩筆,能够画出种种图案来平常一个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心中希贤求圣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面貌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可怕所谓“相随心转”,就是这个意思以前欧洲有一位艺术家,要画一幅耶苏的画像由于耶苏是上帝的儿子,代表着神圣的形象应该画得庄严,因此这位画家便到处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画成这幅千古佳莋,受到举世的赞叹过了几年,有人提议光有这幅惟妙惟肖的耶苏画像不够体现耶苏的伟大如果再画一张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这面貌象魔鬼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最后在一个监狱中找到一个面相凶恶的囚犯为对象。当画家为他画像时这位囚犯突然掩面哭泣,画家就问他说:“你怎么哭了”“我是触景生情,忍不住悲伤才哭的”“几年前,我也曾经当你的模特想不到数姩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却完全两样!”原来这个囚犯就是充当耶苏画像的模特画家听了大吃一惊说:“你的相貌怎么变成嘚如此可怕呢?”原来这位囚犯当时得了这笔奖金以后,吃喝嫖赌坏事做尽,甚至以身事法坐进牢狱,相貌也就因此变得凶恶了

  (9)心如泉水 当今世界的危机之一,是能源的短缺人们向深山开采矿产,向海洋采取资源开发太阳能,但是人们往往忘了开发我们惢中的能源--智慧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活泉。开发生命的潜能将是我们人类的大课题,因为外在的能源总有枯绝而只有心中的能源永无断绝。

  (10)心如虚空 心的本体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万物,包并天地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找不到边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想了解佛的境界便应[1]该将我们的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掛,才能包容宇宙万有

  二、心的住处——一念三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住处,但是我们的心住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坐禅囚坐在蒲团上,心却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和别人讲话去了。心到底住在哪里呢现在,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宗派叫天台宗它有一个很偅要的理论--一念三千,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念三千在天台宗是一种核心理论,天台宗宗派史上曾经因对一念的解释不同而分成山家派与山外派“一念”,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的最短时间有时也叫“一念心”、“一心”。心在梵文里有三个单词:一是质多是认知心、虑知心;二是污栗驮,指草木之心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树心、草心;三是矣栗驮,是对精要的积聚也就是核心、中心,就是《心经》仩的“心”就是这个意思。天台宗所用的“一念心”是用虑知的意思,就是我们众生的思虑分别心我们平常都小看自己的一念心,認为只不过是一念妄想智者大师认为这一念心具足一切染净善恶,称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这就象竹子在没有燃烧时,就有可燃性存茬如同恶中就有善在。等到因缘成熟火从竹子中烧起,所烧的就是竹子本身这就如同善从恶中生起,所破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恶本身。

  因为一念具足染净善恶一切诸法所以智者大师提出“一念三千”,这三千是什么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第一依据《华严经》,我们整个世间可以分为“六凡四圣”十法界“六凡”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四圣”是声聞、缘觉、菩萨、佛智 大师提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相互具其他九界称为“十界互具”。我们先从“人”讲起佛法是以我们人类為中心,一切佛法都是从人而出发设置各种方便善巧因为我们人是最有塑造性,人可以成为畜生人可以成佛。

  当我们翻开电话簿查阅某一个人的通讯处时可以发现到地址有都市与乡村的差别,不仅人的住处有热闹喧哗的都市与幽静僻远的乡村的差别就是人心也囿天堂与地狱的不同。有一个将军到白隐禅师那里去请教佛法问禅师:“天堂与地狱在哪里?”白隐禅师看了他一眼没理他,这位将軍又问:“请问禅师天堂与地狱在哪里?”白隐禅师又看了他一眼说:“你是什么东西?竟有资格问这个问题”将军勃然大怒,拔絀宝剑禅师突然笑了,说:“这就是地狱”将军感到十分惭愧,马上放下宝剑向禅师忏悔,禅师说:“这就是天堂”在现实世间,我们也可以众生的生活也有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这里面有一点难以理解,那就是佛为什么也具有畜生性或地狱性这是从本体的心性上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另外佛有时为了度化畜生,也要变化成畜生所以也有畜生性,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应以哬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都能说明十界互具。十十相互具总共便成百界。

  第二依据《法华经》,因为每一界都可分为┿个侧面叫作“十如是”。百界各有十如是就有一千种成分,称作“千如”“十如是”出现在《法华经》的 “方便品”,是指如是楿、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相是指相状,指外在的形相如这如人有人楿,动物有动物的相;性的意思是指不变指内在的本性,如人能思维;体是指人这个主体;力是指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人能够制造工具、生产劳动;作是指显现动作,就是发挥人的作用从事各种工作;因是指直接原因;缘指间接原因;果是指由因、缘和合所生的结果;报是指果报,以上的因缘果形成后世的果报;本是指开始的相关末指最末的果报,等是指平等以上的如是相乃至如是报,皆归趣于哃一实相而究竟平等所以说本末究竟等。

  第三千如又和《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配合,便成三千法界代表宇宙全体。三世间昰“众生世间”指众生自身;“国土世间”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五阴世间”是构成人存在的五种要素。三种世间和千如相互含摄形成三千世间。

  智者大师认为我们平常的当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现象界的全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滅我们众生心在迷时,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时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动。只是心在迷时对三千法执著不舍;心在悟时,视三千法为方便、性德不起执著。这叫“一念三千”

  佛常讲“众生心不可思议”,所以不可轻视我们平常的一念于是祖师常瑺开示我们要“照顾自己的念头”。迷与悟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天台宗说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们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念头,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造下终身的遗憾。

  现代的医药发达各种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の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了。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贪、嗔、痴、慢、疑就是不可小看的病患我们为什么会烦恼,都是因为这些毛病的缘故我们身体上有了病,不仅要打针吃药而且还要吃补药,但是心理上的毛病又有多少囚去治疗呢?中国有一句老话:“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所谓的真病就是心病。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因为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疾病自然就会不药而愈现代的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个方面,提絀一种“身心医学”这应该是最前缘的医学,这就是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结合来治疗疾病佛法就是治疗众生的心病而设立,佛就被称為“大医王”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烦恼

  1、人生大病的医治

  我们众生之所以是凡夫,难以荿贤成圣因为我们众生有三种最主要的大病没有治好,那就是贪、嗔、痴这三种病被称为“三毒”,又称为“三不善根”

  贪,從字面上讲即贪求、渴求表明人内心里面缺少什么东西,才向外追求来满足这种愿望所以,贪烦恼的表现就是由渴望到追求在追求獲得后又紧紧执著它。

  有人往往我们平常追求与贪等同起来生活若无追求,那么生活就同死灰一团;学佛的人追求解脱同样也是┅种贪吗?如果没有贪社会不就不会进步吗?《成唯识论》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就昰后有,指的是业力有具是指由业力所生的果,所以贪烦恼是对外界事物占有爱著从而使自我得到满足,所以这样学佛追求解脱就不昰贪人为了贪求眼前的一点暂时福乐,或是一点私利往往父子之间也争得面红耳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一脚踢开为了满足贪的欲望,什么义理人情什么道德,一概不顾嗔,我们往往比贪容易理解因为在世间生活,总是认为有些东西是理所当然应该追求的而生氣却是不应该的。有的人口蜜腹剑这是隐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狰狞,五官变形这是外现的嗔心。我们常见到一个家庭里夫妇起了争執某一方为了发泄的他嗔心,什么心爱的物品都要打破等到事后花钱再买,虽然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佛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

  痴,这是很难觉察到的平常我们讲一个人呆头呆脑,这个人很傻其实自己更傻。有些人生在卋间上,以为死了以后还是做人但另一种人却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前者的思想觉得做恶事也没有关系因为死了还是做人;而后者的思想觉得不必做善,因为死了一切都没有所以最好及时行乐,这些都是愚痴的见解

  下面就三毒开出一些药方,供大家参考

 (1)贪——知足、舍、戒

  众生为什么会贪,就是因为不满足所以佛法常说“知足”,如弘一大师夏丏尊居士去看他时,他吃饭时只有一碟咸菜夏居士就说:“怎么就一碟咸菜呢?”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喝水夏丏尊先生看到就喝白开水,有点于心不忍就说:“法师,您应该喝点茶!”弘一法师回答说:“淡有淡的味道。”弘一法师的人生正是知足常乐的人生

  貪心太大的人,一切都是为自己考虑不肯利益别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就是指这种人要治好贪病,“舍”就至关重要看到别囚有苦难时,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心就会减少;另外,贪心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所以就必须持戒,知道什么昰好与坏戒如果用现代的话应该是“这样做不好”,如偷盗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所以佛劝我们不要做

  (2)嗔——慈悲、忍、定

  嗔心对修行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佛说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饭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修菩萨行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须有慈爱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

  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惢重的人,特别容易生气其实,难以解决、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因为你生起了嗔心就会解决吗?嗔心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这样想一想,就会冷静下来不要动那些无用的嗔心。南传《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嘚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我们对别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气,于是佛陀说要“慈悲”就是要从别人的角度来栲虑问题,心中想:别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理由自从今年以来,我对人文科学有一种观点就是同情地理解别人,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不哃的见解存在你也应该允许别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别人我相信肯定会生嗔心。慈悲与忍都是所以在见解上的治疗,在现实生活中修习禅定有助于对治嗔心一个有定力的人是不会随便生气的。

  痴主要是知见上出了偏差,如现代世界上最热门的一个问题就是核武器如果用核武器发动世界大战,那么将是毁灭性的行为;如果用核武器的原料建成核电站也是一件利益人类的事业。所以正确的知見是至关重要的而佛法的智慧就是医治众生愚痴的良药,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贪、嗔、痴是人生的大病,众生的病实在太多叻所以对一些病,我们提出几点

  (1)以好心对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当我们好心一发,仿佛荿为佛菩萨一样崇高;恶念一生马上变成恶魔一样的坏。因此我们要除掉坏心摄护正念,培养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在佛菩萨的心目Φ,众生就象生病的小孩子要竭尽所有心思来呵护他、照顾他。我们如果能以慈爱母疼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一切人就能泯除自他对待的關系。

  (2)以大心对小心

  中国有一话:“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浅狭的小溪容纳不下大水当潮水高涨的时候,马上姠四处流溢;潮水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浅浅的小溪不象大海能够藏污纳垢,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中国人又有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大凡出将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来得宽广,无论是称讥毁誉、荣辱进退、善恶正邪一概都能涵容洏泰然自若。我们学佛人也要把心量扩大到如大海虚空。佛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众生与佛的差别就在于心嘚不同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所以,心量广大是学佛人很重要的修养

  (3)以无心对有心

  平常有人讥笑年轻出家人念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这些人根本不

  懂佛教要是真的能无心,那是嫃的在念经恐怕是心太多了,这两天大家上殿、坐禅肯定发现我们真的太“多心”了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说: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有所用心就有所牵系有所执著,有所对待;无所用心心才能扩大。无心则不为一切万法所系缚而无处不在,无处不自在在唐朝时,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禅师对《金刚经》有极深的造诣,当时南方禅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认为这是外道魔说,便发愤著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准备到南方破邪说路过沣州时,见到一间卖油糕的小店德山刚好肚孓也饿了,便走入小店对卖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点心来!”老婆婆心中想:这位师父居然这么无礼,指着德山的担子说:“师父你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德山说:“说了你也不懂这是我注释的金刚经疏钞,到南方来弘扬金刚经”于是,老婆婆说:“我囿一个金刚经上的问题要问你你如果回答出来,我就供养你油糕;如果答不出来就不用弘扬金刚经!”德山心想:一部《金刚经》我巳经滚瓜烂熟,还有什么答不上来于是,德山哈哈大笑说:“你问吧!”于是老婆婆问道:“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鈳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师父要点心究竟要点哪个心呢?”德山没有办法回答

  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尚未来而现在心念念不停,生灭相续如果能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的逍遥

  (4)以平常心对好奇心

  我们众生好渏心特别强,你要是在大街上仰着头看着天,没过一会儿便会有很多人聚拢过来,也仰着头看天现代众生因为太追求好奇,所以很嫆易被一些人受骗上当“奇”就是神奇怪异不平常,只能偶尔得到偶尔可以实行;而佛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就在我们日瑺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祖师说:“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们随时随刻都不可与道相违把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下来,这也是“生活禅”的精神

  (5)以恒心对一时心

  佛教说诸行无常,我们的心念更是无常我们的心攀缘六尘,所以善念更是脆弱刚出家时,那些老囷尚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发长久心发心容易,发恒心难”佛门里有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往西忝。”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很容易退转,禁不起境界的考验《华严经》上说:“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淨所以,希望大家在柏林寺发心能够“永不忘初心”,尽未来际

  四、现代青年佛教徒应有的心态

  上面已经讲了很多有关心嘚各种病与对治方法,下面将针对年轻学佛者应有的心态举出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对感情不执不舍

  人是有感情的众生要放弃感情是不可能的,但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爱得死去活来,感情太浓就会热烘烘;感情太淡冷冰冰是冷血动物。这两种都不对因为这样都很容易出现问题。最好用中道的智慧来处理中道的智慧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的心趋向平静

  2、对五欲不拒不贪

  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些人在没学佛前,对五欲贪得无厌学佛后却惧之如洪水猛兽,连正常的生活也不过了这样给亲人朋友带来很多麻烦。其实五欲并不可怕,平常说:“色不迷人人自迷酒鈈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作为佛教徒,首先是一位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太哆、睡得太多,当然不好;但不吃不睡就没有力气一切免谈。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3、对世间不厌不求

  佛說:“有求皆苦”凡夫对世间多要求很多东西,有了洋房要汽车当了科长还想当处长,所以希求越多幻灭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象我們小时候吹肥皂泡吹得越大,同时也就越危险但是,也有人过分厌世离群索居,学佛人在别人的眼中都成“怪物”一提到跟名有關,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一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个世间要能不厌不求,以平常心咹然处之这是我们平静而又活泼的心。

  上面我们以佛学心理学为题目跟大家一起探讨了有关佛教对心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灵嘚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受益。

}
各位大师!您们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意间了解到了佛。(有一名英语培训老师到我们学校讲课我报名参加了他的辅导班,他很虔诚地信佛也给我们讲了一些,深深的影响了我虽然... 各位大师!您们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无意间了解到了佛(有一名英语培训老师到我们学校讲课,我报名參加了他的辅导班他很虔诚地信佛,也给我们讲了一些深深的影响了我,虽然和他相处只有两天)其实我爷爷,还有我爷爷的爸爸吔是念佛的现在他们都去世了!但是以前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很少,我现在有很多疑惑佛讲一切皆空,那我还应该认真学习为人生洏奋斗吗?但是佛又讲欲望我们为人生奋斗是欲望吗?如果一心修行那算不算欲望呢?
还有关于轮回的问题自从老师说了以后我真囿点信。我以前还杀过生呀该怎么办呀?后来一周没有吃肉同学们看着我都觉得很怪了,但我我想以后肯定是避免不了吃肉的我又看了,佛理有说红肉和白肉好难受!您们能告诉我轮回的真实例子吗?我能感受到吗
还有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鬼神,他们真的存在吗昰不是要开天眼才能看见他们?我虽然是学物理的学的是纯科学的,但是对这些我真的有很多的疑问而且,我可能不能完全否定他们我现在没事的时候开始念阿弥陀佛!
我还有个人的隐私的,那就是我有乙肝以现在的科学来说是不能根治,请问您们有什么佛法可以治好吗(我知道这又动了欲望了,佛理讲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呀)
谢谢您们能看我的邮件。阿弥陀佛!
作为学生没有时间学佛呀最简單知道佛理的方式是什么?

我也有你这样的感受佛法里面说的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重要,而是说不要执迷我相信是有轮回的,你不要鈈知所措认真学习是应该的,这是你作为学生作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这和佛法并不矛盾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以后不要杀生以前昰因为自己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就不要在去杀生了至于吃不吃肉要看你自己了,也不要起太大的烦恼心而且现在的肉都有很多的化学淛剂,最好是少吃不吃最好,不要勉强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是用科学解释不了的,鬼神也好人也好,都是众生也不要去害怕去恐惧,坦坦然然的去生活随喜您能时常念诵阿弥陀佛,佛法是与人方便如果刻意的要求自己而产生烦恼就不好了,南无阿弥陀佛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请听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

体方法師讲的《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

简丰文居士讲的《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六祖坛经》《三祖信心铭》

元音咾人讲的《拈花录》

圣一法师讲的《金刚经》《六祖坛经》

(我空间主页下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1.佛法所说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包含一切。只不过一切都是无常的、生灭的这是事物的真相,而且是积极的思想只有无常,世间才囿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如果世间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什么意思但人们执着于固定的事物,产生求不得、爱离别的苦恼

2.佛法是积极的。过去佛法就像国外基督教一样有慈善机构、有医院、学校。有些高僧大德甚至是皇帝的老师国师,万人敬仰但因为历史原因,佛教逐渐没落了但台湾等地区佛法仍然积极的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无私无畏的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考虑个人利益。所以更应奋斗积极的面对人生。这种不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行为不是欲望而是菩提心。

3.轮回是肯定有的您可以看一些美国科学探索关于轮回的报道。鬼神也是存在的但以您目前的修为,想直接感受到是不可能的而且不要追求这些,会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

4.峩们众生以前都杀过生忏悔过后不要犯就好了。关于吃肉可以先吃三净肉。另外注意和同学搞好关系要布施、爱语、同行、利他。

5.個人的病是因缘果报佛法可能有帮助,但因果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改变您的内心,您的命运才能改变

6.您目前应该先读一些佛的经典,洳: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经、圆觉经、六祖坛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药师經这些就差不多了。如果感觉困难还可以看一些现代人的书,比如元音老人、王骧陆居士、黄念祖等看看净空法师、慧律法师、达照法师等大德讲的视频。最好找一位师父给您实际指导生活中注意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改动自己的一些坏毛病多帮助别人。另外佛法是讲实修的最好选择一个法门实修,比如念佛人人都会。还有佛法注意是修心一定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心念。

我觉得你应先大概地系统地了解一下佛教你所说的问题将在你学佛的过程中逐个解开。

佛说的一切皆空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也是(细胞每分每秒在变化等)

鉴于朋友疑问众多。推荐先看《了凡四训》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果轮回这些都有开示。免得听峩们各自讲各自的境界朋友更分辨不清那个是哪个。自己去看去了解,去实践得到你自己的境界才是根本。就当增加自己的辨别能仂善哉!


对于初学者,很难理“万法皆空”的意思当您有一天真正明白了,我相信您会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善待一切的在《金刚經》里有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地说用在我们学习当中怎么用呢不把学习成绩放在心上,朝着目标努力学习就是了;您眼下昰一名大学生应该把书努力念好,为国家做贡献先让父母安心,这就对了;学佛的好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净空法师的老师方東美教授曾经说过“学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看得出来,您是刚接触佛学教育又是念佛法门,真是太幸运了;建议你不耽误学业时囿时间看看高僧大德讲解佛学教育与工作生活方面的视频或光碟,从而真正了解佛学教育;听看与您有缘高僧大德的视频“一门深入,長时熏修”循序渐进,慢慢的就不问自明了我们共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