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加热 能分离出氮氧根吗?

.合肥市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试验研究,污水处理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中国污水处理厂名录,通化市污水处理厂,王家山污水处理厂,津沽污水处理厂,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

0
}

    每个在天坑专业摸爬滚打过几年的砖工,都会有一肚子的对于自身所见的科研乱象的吐槽。诚然大国科研规划总会留出一部分空间作为容错性,注定会走一些弯路,养一些闲人,浪费一部分经费的,这也无可厚非。但有些怪事过于魔幻,如同房间里有一头大象,所有人却装作看不见一样。然而当我们讨论房间里的大象时,所讨论的重点也不应该是聚焦于这头大象本身,而是形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这些分析才会对后人有借鉴意义。

    关于目前我国以论文数和影响因子为考核标准的科研制度的评论,站内外讨论有很多。我在此想谈的是,不难发现影响因子这个东西极易导致某种恶性循环的出现,材料科学的很多领域的研究都深陷其中。文章的影响因子由引用数决定,而一个领域如果影响因子高了,就会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领域,这些人又会贡献更多的引用量。这样显而易见的不可持续型结构就带来了这样几个恶果:1.科学界感兴趣的东西与产业界脱钩严重,因为产业界感兴趣的东西不见得有“高引用量环境”,除非有跨学术和产业的科学界大佬为某一课题背书,而更常见的是一些灌水达人把很多更容易灌水的课题带入高引用环境。2.纳米材料作为最容易灌水的方向,变得像癌细胞一样扩张开来,开始抢占材料学院大部分科学经费资源,甚至扩散到材料学院之外。比如很多大学原本是做半导体的实验室混进去一堆做光催化的;电气工程、机械学院也被搞材料的占领。3.材料学科的影响因子开始通货膨胀。十年前的材料或化学博士,累计影响因子十分就有很大机会拿国奖,二三十分就有留校任教的机会;现在的材料博士,俩AEM,一篇JMCA就六十多分了,而这种水平别说留校了,想去申请个牛组的博士后都难。材料学科科研领域的绝大多数乱象,都是源自于这个围绕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带来的恶性循环

    我自己的科研经验主要集中于纳米材料的电催化,也是号称材料专业sci灌水最容易的方向。话虽这么说,但我这个水货这几年来也没发出什么了不起的大文章,不过主流的研究课题如电解水、氧还原、二氧化碳还原、氮还原这些玩意都多少做过一些,带带本科毕设和低年级研究生去搞这些也没什么问题。以我个人经历而言,最值得吐槽的无疑是电化学氮气还原这个课题,这个领域90%的文献都是无法重复的,我帮老板审稿的时候,有时一看数据图就知道这文章是造假的。当然现在我不打算讨论这个,毕竟我自己也要靠水NRR吃饭,带的师弟也做这个,还没毕业,多说无益。而另一个不得不吐槽的东西就是电化学硝酸还原到氨这个最近又被炒起来的新课题,氮还原虽然水,但课题还是有意义的,若真实现了部分产业化还真是了不起的科学进步,而硝酸电还原制氨这个课题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个笑话。具体且听我慢慢道来,下文的讨论也不局限于这个课题本身。

化学工业中,硝酸的制备途径主要是氨气氧化法,在非常早期曾有过电弧放电法从氮气和氧气中直接制备氮氧化物的技术,但由于过低的能量转化效率很快就胎死腹中。在氨氧化法工艺中,氨蒸气通过铂铑催化剂,在高温常压或高温加压的情况下形成氮氧化物,通过水吸收为硝酸。这就意味着,人工将空气中的惰性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硝态氮或者铵态氮的第一步都是合成氨反应,硝酸本应是氨的下游产品。所以最近文献中突然冒出来的把硝酸转化为氨的工作,其荒谬程度就如别人拿生铁炼钢,你拿钢炼生铁一样。而且即使不考虑用下游产物制上游产品的问题,单单是一个硝酸到氨就要八个电子,这种能量消耗根本就是无法接受的。研究硝酸根转化为氨我能想到的唯一意义在于研究其原位光谱学,并以光谱学证据推测氮气还原的反应机理。

    硝酸根的电化学还原到气态氮气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老课题,是污水处理老课题,从环境治理的角度来讲,铵态氮和硝态氮都是污染物,在水产养殖业铵态氮更是需要严格监控的水质指标。有些人在综述里写把污染物硝态氮变成氨,岂不是变废为宝。这就是科研象牙塔的人对于化学工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离谱假设。很多人就是有这种想法:我一个反应,在反应式上有A和B两种有价值的产物,那这个反应就是双功能的,我在学术论文里就可以把bifunctional写进标题,如果反应物恰好还是污染物,那就成trifunctional了。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化学到化工还有一道很深的鸿沟。含硝酸盐的废水电解出铵态氮,你怎么能把铵态氮从水里分离出来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调pH到碱性,然后加热或者大量鼓气吹出来,但这在成本上根本不可行。

    污水处理这个立意就不是很大,这类的文章一般发出来影响因子也上不去,比如做电芬顿处理废水的,2015年之后就很难发到10分以上的杂志了。所以灌水作者还不得不把他和能源、CO2减排、替代工业热催化反应这些目标想办法挂个边。所以明明硝酸到二氮还算有点意义,也没人做了。

我看灌水大王们还是格局小了,脑洞要是开的足够大,不如去研发一下硝酸还原到笑气甚至氮气氧化到笑气的路线,抹上催化剂,一通电就源源不断生产一氧化二氮,控制电位还能控制产物的浓度分压。把膜电极组件设计成头盔型,做成个笑气头盔,旋钮还能调节生成笑气的浓度,某些留学生几十美元一罐买的东西从空气中直接生产,超廉价化学奶头乐就诞生了,卖给盎撒那帮毒品非罪化的国家,分分钟废掉他们几代人,利润收入能让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跪下叫爹。

    说白了这个课题之所以能火起来,无非是因为其他电催化方向都成红海了,元素周期表都被排列组合完了,大家就只好再去搞一个新玩意,得需要某个大佬挑个头,然后大家又能在一个新的方向愉快的排列组合,或者把在其他方向上已经用过的材料再拿来试一遍。未来还会有催化甲烷氧化制醇、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制备草酸、乙烯做乙二醇之类的,然后纳米人mof人狂喜,合成个zif-8,掺杂如各种元素排列组合,烧成“单原子催化剂”,继续快乐灌水。所谓材料化学的学术大佬,不过期刊编辑们的玩具罢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子筛分离氧气氮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