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什么工程?

汽车在公路上颠簸行驶着,车窗外的绿色不断向远方延伸,犹如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微风中翻卷着细小的波浪。

科尔沁,这个曾经水草丰美、河川遍布的辽阔草原,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慢慢退化成沟壑纵横、黄沙漫卷的沙地,就像诗人艾青笔下所描述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的推进,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到辽宁彰武县、内蒙古科左后旗、黑龙江拜泉县等三北工程东段地区,从科尔沁沙地以及周边的绿色蜕变,来窥探三北工程这一与改革开放同岁的伟大壮举,40年来牢筑绿色长城的精神伟力和沧桑巨变。

绿进沙退,在荒芜中播撒绿色

很多与内蒙古相关的地方,名字大都会与水草相关,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也同样如此。

阿尔乡的蒙语含义就是水草丰茂之地,它曾三面被科尔沁草原包围。据老一辈人介绍,阿尔乡虽没有浩瀚的森林,但到处可见低矮的树丛和草地。

农民的开荒拓耕、质地松散的土壤再加之干旱少雨的气候,让阿尔乡迅速被沙土侵蚀。阿尔乡镇党委副书记谢菲菲向记者展示的一张泛黄的图片,描写的就是阿尔乡“十山九秃头、风起白沙飞、十年九不收”的景象。

阿尔乡镇副镇长马辉已经在镇上工作20余年,她对风沙的记忆尤为深刻:“一到春季,狂风四起,根本就睁不开眼睛,沙子打在脸上就像刀子割的一样。嘴唇和脸都被吹破皮了,满嘴都是沙子,一咬嘎吱嘎吱地响。”

不只是阿尔乡镇,整个彰武县都面临着“沙进人退”的困境。彰武县林业局局长刘立群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9%。彰武县的东南便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果按七八级的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到达沈阳仅需1个小时。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边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同年,彰武县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县”,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

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彰武县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26.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4.5%,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全县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仲夏原本是彰武风沙漫卷的时节,但现在走在田间路头,微风吹动脸庞,尽是夏意的清爽。放眼望去,青草爬满了山坡,成排的樟子松犹如卫兵一样,严阵以待地守护着这里的每寸土地。

“为巩固治沙造林的建设成果,我们全面实施了封山禁牧工程,坚持机械围封和生物围封相结合,畜牧业推行了舍饲圈养。强化了管护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封禁范围生态脆弱区的管护。”刘立群说。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而三北工程也翻开了三北生态建设的新篇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三北工程经过40年五期的实施,共完成造林面积4.3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5.05%提高到13.02%,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以林增收,让群众有绿色获得感

从彰武县向东北方出发,大约行驶700公里,就到了黑龙江省拜泉县。层层梯田在细雨微蒙中泛起了云雾,坐落其间的村庄被掩映得扑朔迷离,俨然是一派塞外江南的景象。

拜泉县曾是赫赫有名的“北大荒”。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用汗水把这里开辟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多种粮,很多树木被砍伐,不期而至的风灾、水灾、霜灾经常让农民颗粒无收。

“满目疮痍、支离破碎。”谈起曾经的拜泉,该县林业局局长李英歌脱口说出这八个字。他告诉记者,当时,全县黑土层厚度由垦殖初期的1米锐减到30厘米,许多土地都是“破皮黄”,坡地年跑土1400万吨。

拜泉县新生乡新安村村民温尽庄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春天种地时,头天晚上种上种子,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种子全刮没了。最早村子里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后来都搬到外地生活了,村里只剩下三四户。”

1978年,拜泉县抓住三北工程建设的契机,把植树造林、重整河山当作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掀起了绿化拜泉大地的热潮。经过40年的努力,全县已累计营造人工林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3.7%提高到19.5%,治理水土流失小流域182个,形成了以农防林、水保林为主体,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新生乡丁家沟小流域的变化是拜泉县植树造林的一个缩影。在治理之前,当地群众曾经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山水似牤牛,下雨满山流,毁了低洼地,打出侵蚀沟。”

三北工程实施以后,丁家沟小流域采取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措施,使该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共造林1070亩,修梯田610亩。“治理后的丁家沟流域,山青了、水绿了、地肥了、人富了。搬走的农户又回来了,真正实现了治理一坡、成功一片、效益一方。”新生乡乡长路宝玲说。

行驶在拜泉县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道路两旁呈复式排列的林带,当地人称其为“接班林”。“我们对成熟期的林带,提前栽上接班林,原有林带采伐时,接班林生长高度已达到防护需要,实现了防护效能的良性更替。”黑龙江省林业厅三北站站长李勤说。

近年来,拜泉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了以林增收、以林富民、以林养林的新局面。“截至2017年年末,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面积已达722万立方米,价值60亿元。农民通过从事林业产业人均实现增收2.8万元,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拜泉县副县长李凯介绍。

张建龙为三北工程算了一笔账:“三北工程区域,尤其是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光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有很好的发展特色经济林的基础。我们测算了一下,现在大约一年的经济林产出能有1200多亿元。”

“三北”精神,用生命筑起绿色长城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

伫立在阿尔乡北甸子村,游客不仅会对千年风沙弥漫的历史慨叹,更会被一片高耸入云的杨树林所震撼。北甸子村“治沙书记”董福财安详地躺在这里,每天都与浩瀚的林海对望。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上级部门建议北甸子村全村整体移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挺身而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治沙造林,“风沙如果不治理,马上就面临风沙把人撵走的危险”。

向白沙宣战,就是北甸子村村民向千年来“终日胡风吹”的历史命运宣战。20多年来,董福财带领全村累计栽树300多万株,自己亲手栽下3万多株,硬是在茫茫沙海中造出了一片生命绿洲。

因多年积劳成疾,董福财在2015年3月倒下了。董福财妻子刘玉莲清晰地记着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董福财紧紧握着她的手,用颤巍巍的声音说:“我死了以后,让我看着全村老百姓,亲眼看着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现在的蒙辽交汇处,以林为界,一边茫茫沙海,一边绿树滴翠,泾渭分明的对比时刻唤起人们对种树人的思念。伟大的壮举背后必定有一群伟大的英雄。在那一处处曾经拒绝生命的荒原上,一代代种树人的印迹化为抹不去的生命标记。

今年83岁的老人双宝在儿女眼中是一个固执的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大部分牧场沙化,草甸地盐碱化,森林覆盖率仅为5.1%。面对着终日肆虐的狂风,巴嘎塔拉苏木边布拉嘎查村村民双宝决定植树造林。

他的想法遭到了儿女们的反对,老人并没有理会。他固执地说:“没有费用,我自己出;没有技术,我自己学;没有人管理,我自己管。”老人拄着拐棍,一脚踏进了村东南的沙陀。他砍下一根树杈,扦插在沙地中,似乎宣示了他“不治风沙誓不休”的决心。

种了两年,只成活100棵树,多少让老人有一点沮丧,但这并没有改变老人固执的想法:“那年夏天,风刮得不敢开窗户,孙女被捂得起疱疹。当时我就想,无论如何,也要把沙治住。”

随后两年因为有持续的降雨,老人新种下的树成活率达90%,这让老人重新燃起了信心。但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树林经常遭到牛羊啃食。老人又固执地当上了管护员。以后这片林边每天都会有一个身影,来来回回地踱步,悉心呵护着树苗的成长。

现在这里已经有180多亩林地,有28000多棵树,为了这些树成活,老人曾经栽种了20万棵树苗。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为千疮百孔的村子织出了一条绿色飘带。

40年来,像董福财、双宝等一批三北人,为了追逐绿色的梦想,不甘命运、殊死奋斗,为三北大地谱写了一部叱咤风云、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从毁林垦殖到治沙种树,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辽阔的三北地区经历着由黄到绿的华美蜕变。车行原野,极目远眺,一群白色的候鸟掠过草中的湿地,迅驰消失在莽莽丛林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绿水青山图。(记者 刘江伟 李慧)

}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总体较低环境代价的现代化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清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规划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1979年2月,我国将每年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同年开始营造三北防护林。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确立环境保护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1994年3月,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进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坚持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措施的永续发展模式。美丽中国是自然的本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表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践行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重要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要承认和维护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一致,在自然资源可支撑的条件下走永续发展的道路。保护自然,就要走环境优先的发展道路,使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2020年之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优先,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低环境代价的高质量发展。保护优先,就是要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用低碳排放代替高碳排放,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代替线性利用,提倡简朴、减少资源消费的生活方式等。自然恢复就是自然休养、生态修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必须把绿色GDP考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GDP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辩证统一,是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的和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改革方案,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制度依据,通过绿色GDP考核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第二,以较为薄弱的生态条件支持了4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了总体较低环境代价的现代化模式。第三,加入了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责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第四,全国自然环境生态水平总体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增加近一倍,森林质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全国酸雨区面积大幅度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全国地表水质特别是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单位GDP能耗量和水耗量都在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还不够高,荒漠化土地占比较高,空气、耕地、地表和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还没有到来,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仍很大,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

自改革开放开始,国家开始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到目前四十一年过去了,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了和明显的生态效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工程的规划期限为七十三年,分为八次工程建设,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当今社会对气候的变化非常关注,解决气候变化只能加强林业建设,林业工程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比较复杂的生态环境修复,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护林的长期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三北防护林体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机遇

气候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大力扶持林业发展,防护林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技术在不断创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管是在人员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三北工程有了比较完善的工程建设体系和制度,并且参与工程的人员经过三十年的经验累积,有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三北防护林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在迅速提高,不光国家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提供资金保障,三北工程推动了三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经济也在不断增长,对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抓年加大。

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国民对林业的关注也在提升,到2019年植树节,我国累计参与植树人员155亿次,共义务植树705亿棵。造就国土绿化的偉大成就。

三北工程截止目前,吸收农村劳动力3.13亿人次,累计接待游客3.8亿人次,全民共同关注三北工程。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挑战

1、工程建设土地方面的挑战

(1)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环现象

由于部分地区的盲目开垦土地,乱砍滥伐,这些行为没有从源头上遏制,造成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干旱半干旱现象,土地沙漠化严重。

三北工程的地方都在中国条件最严重的地方进行,多是山高路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些地方都急需加强防护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建设的难易程度及距离的远近来植树造林,防护林工程纵向布局存在不平衡现象,现在剩下的地区多为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从气候上看,三北地区全年干旱少雨,降水量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从土壤质量来看,沙漠化严重,这些地区土壤肥力非常差,这种土壤非常不适合树木的生长,这样治理难度就会很大,成本也加大了。

2、工程建设发展管理的挑战

(1)投入不足,管护工作不到位

虽然每年经济投入加大,但是对于剩余土地的成本也很高,所以资金投入不足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大难题,导致新疆沙地等地区无法实施。

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只是建设,更要对建设过后的工程进行管护,这才能达到三北防护林的生态目标,前边建设,后续管护不到位,只有造林补助,没有后续的投资,像抚育管理投资和管护投资,成熟的森林还有已经超过成熟期的树林不及时更新,中幼林不能抚育管理,后续的工程管理跟不上,再加上人为破坏,防护林将不存在,与工程建设效果相抵消。

对于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部门很多,多方面管理,各部门责任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楚,建设后的管护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出售树苗的情况,出了问题不知道由谁负责。

(2)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缺陷

对于不同的地区,工程管理采用的是相同的管理机制,就是不分地区难易程度的差别,不看经济水平的发展,不看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所有地区的造林工程用同一个投资标准。

劳动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同,西部新疆地区的防护林工程难度更大,华北地区相对来讲难度很小,各个地区的劳动人员工作难度不一样,薪资待遇却一样,这样就会使西北艰难的地区劳动力减少。

在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的劳动力都往外发展,只有老年人及妇女儿童,这就造成了边远地区无人可用的情况。还有就是自然条件艰难,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在边远地区使用,生产建设速度慢。

综上所述,中国林业的发展重点地区在三北地区,有148万平方千米的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5%;有24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69%。中国林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三北地区,三北地区共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宜林地面积3939万公顷,在三北地区有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新时期给三北防护林建设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样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有的对地区的机遇可能也是其他的地区的挑战,在三北防护林以后的建设中,要合理安排资源,加大科技生产力度,因地制宜,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建设,采用不同的的方法。

(作者单位:122000辽宁省朝阳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