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代码是多少?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第三位为“5”、“6”的专业为专业学位)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我校035101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我校035102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3.报名参加我校125200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报名参加我校04512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2)前置学历所学专业须与报考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

5.报名参加我校除035101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2法律硕士(法学)、125200公共管理硕士、045120职业技术教育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

}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要求

(一)专业代码:071001

(二)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三)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四)授予学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最低学分要求:170学分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于1956年招收首届“生物教育”专科生,1958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生物教育”本科生。于2000年被批准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3年开始在川内招收免费师范生,2015年实现生物科学专业一本招生,并获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迄今,该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

1.构建了适应高中生物新课标的两段两环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计划中,本专业基础课及大部分主干课程(如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在前2学年之内完成;在第2学年末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发展选定自己的培养方向:师资型或者学术型,在后2年内根据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实验(科研)技能训练和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以培养能在课堂和社会上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三能一创”)的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优秀中学生物学教师,以及能在生物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型人才。

2.构建中学生物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通过在校期间的三字一话、中学生物学教学训练、中学生物学实验实训、教育见习和实习、课堂艺术大赛和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环节,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构建生物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学教师示范课等方式,构建了中学在职生物学教师培养体系。

3.坚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社会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在稳定办学规模、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生物新课标对中学生物教师的需求特点,加大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该专业已成为西部中学生物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生物学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发表了一定的科研论文,具备了一定科研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数学和化学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生物科学和教师教育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中等学校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化学的学科基础,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3.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学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

4.具有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5.熟悉生物教育规律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的生物学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7.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造的潜能,以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8.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其中无机化学主要涉及化学势、化学平衡、物质结构、配位化学、化学动力学等化学原理,重点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性质、结构、用途和制备。分析化学主要涉及常见离子的定性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吸光光度法、常用分离富集方法和一般物质的分析等。仪器分析部分主要介绍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的原理和目前广泛应用的测试方法,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对某些现代仪器分析技能也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开设相应的实验。

武汉大汉.《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大无机化学室编.《无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赵继周著.《高等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重要化合物(烃、卤化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的结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常用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熔点、沸点的测定、温度计校正、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及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的实验验证。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黄涛.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曾昭琼.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胡宏纹.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子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在了解植物细胞、组织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种子与幼苗、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发育、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为后续的植物分类学部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马炜梁.《植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金银根.《植物学实验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

周云龙.《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全喜、张小平.《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

金银根.《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10.

李杨汉.《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以植物界的系统发育为线索,系统介绍各门、科、属等主要类群中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及生活史,以及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等,使学生建立起植物系统演化的概念,掌握高等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等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能利用植物图鉴等工具书鉴别未知植物的要求。

马炜梁.《植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金银根.《植物学实验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

中科院中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候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内容是以无脊椎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系统介绍门、纲等各主要类群中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育特征,着重指出它们的进步性、原始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类以纲、目为主;了解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生态和经济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用辩正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自然,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以胜任将来工作的要求。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江静波.《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华中师范学院等校.《动物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王所安,和振武.《动物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课程简介: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以脊椎动物的演化为线索,把各门、各纲动物的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代表动物的介绍为重点,使学生掌握门、纲、目的主要特征,形态及解剖特征以门、纲为主,分类以纲、目为主,个别的目可以要求到科,使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生态、行为、地理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解国内外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树立起保护有益动物和控制有害动物的要求。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杨安峰,程红,姚锦仙.《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丁汉波.《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课程简介:专业主干课。内容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大部分。静态生物化学是研究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结构及其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动态生物化学是研究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各种有序的化学变化,即新陈代谢过程。具体包括: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和辅酶、生物氧化和新陈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达到使学生树立辨证统一的观点,认识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命现象是有机体有序反应的结果的要求。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郑集.《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秀奇.《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洪渊.《生物化学教程》(第二版).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郑集.《普通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课程简介:专业主干课。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诸方面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学习达到能更好地开发微生物资源,并利用、改造微生物,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对环境保护及其它方面的作用,为环保、人民生活及农业生产服务的要求。

黄秀犁.《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黄秀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沈萍.《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预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专业主干课。主要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营养器官生长和运动、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发育过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植物各器官及整体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植物从“基因表达”到“性状表达”之间的体内一系列信息传递、能量与物质代谢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等的要求。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武维华.《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曾广文、蒋德安.《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王忠.《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白宝章.《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曹仪植、宋占午.《植物生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预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专业课。内容是从细胞整体、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形态结构方面包括细胞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变化过程。功能方面除了研究细胞内部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和新陈代谢的形态外,还要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最终揭示有机体的生长、分裂、分化、运动、遗传变异和进化等生命现象。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目的,不仅阐明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与本质,而且还必须进一步对这些现象和发展规律加以控制和利用,以达到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要求。

王金发.《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3.

马丹炜、王万军.《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

郑国昌.《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汪德辉.《细胞生物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郝水.《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课程简介:专业课。内容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科学。在学习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结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生命活动现象、过程、规律、机制及其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具体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动动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解人体结构、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能正确认识的要求。

岳利民.《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米志平.《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

姚泰.《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王玢.《生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预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专业课。主要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内容主要有性的遗传表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功能、遗传物质对性状的决定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群体水平分别进行探讨,最终揭示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遗传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的要求。

戴灼华、王亚馥.《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刘祖洞.《遗传学实验》(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盛祖嘉.《微生物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张芳.《群体遗传学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李汝淇.《发育遗传学》.科学出版社,1986.

课程简介: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主要内容包括:(1)DNA重组技术;(2)基因表达与调控;(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学习分子生物学,使学生达到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代谢及调节,并能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操作的要求。

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阎隆飞,张玉鳞.《分子生物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刘进元.《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

邵金荣.《分子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郝福英.《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生物学教学论、生物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学生物学实验技能训练、、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研究、科研训练、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生物学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教师语言技能、教师书写技能、教师资格证系列讲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华师范大学代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