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我国适合建造300亿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培根

想必很多人对杨振宇并不陌生,他是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物理界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却十分反对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提出的中国必须建设自己的粒子对撞机。王贻芳认为花360亿建设粒子对撞机对于中国来说很有必要,而杨振宁却表示他考虑的方面太少。

粒子对撞机就是用于测量粒子对撞的谱仪,是一种传感感应器。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个装置中注入两束粒子流,通过其他的装置使粒子达到极高的速度。高速运行的粒子进行相撞之后就可以产生一些从未见过的新型粒子。

它可以丰富人类对宇宙的了解,探索宇宙中的一些未解之谜,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等,特别是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所提出的"希格斯波色子"这种粒子。但是这种粒子却一直都没被发现过。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也曾表示过粒子撞击不管会产生什么,或者是发现什么都会极大的扩充人类对宇宙结构的知识面。

从1956年开始各国的科学家意识到一些技术可以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于是对撞机的研究就开始提上了日程,对撞机不仅仅针对粒子,还有电子以及质子。由于电子对撞机的造价比较低,而且并没有过多复杂的技术,所以1961年美国科学家就研发出了低能量的电子对撞机。

美国著名科学家丁肇中通过电子对撞机发现了近代高能物理著名的J/Ψ粒子,这一个发现也使得各国科学家开始下定决心要建造对撞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核子中心建成了质子对撞机,其能量为2×31GeV。

后来欧洲核子中心将一台质子同步加速器改为质子-反质子对撞机。在不断的进行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两个新型粒子W±、Z0,为近代高能物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1994年,科学家将目光放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并且成立了该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计划,是由34个国家以及上千位国际物理学家所属的实验室或者是大学共同出资,由来自大约80个国家的科学家以及工程师共同建造。

由于大型强子对撞机制作难度巨大。虽然有众多的人力物力但还是花费了14年的时间。2008年,大型强子对撞机终于在瑞士与法国交界的地区地下100米的深处正式建成。同年9月10号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式启动进行测试。

直到目前为止在欧洲的对撞机仍是世界上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它建成之后很多科学家都参与了强子对撞机实验,它有望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使人类的科学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

王贻芳从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欧洲核子中心,研究高能粒子,并且发现了第3种中微子震荡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看重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对以后国家科研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他也开始提出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对撞机。

他认为如今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财政十分充足,应刻不容缓地投入到大型对撞机的建设。他还畅谈了自己对对撞机的了解,以及对撞机对以后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我国所建立的对撞机只需要花费360亿元。这个费用并不是很大,不会对国家以及人民的发展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建设对撞机,不仅可以让我国在粒子对撞机的领域领先其他国家,而且还可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培养出更加顶尖的科技人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利无害。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曾经也投入了大型对撞机的建设,但是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却在中途停止了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工作,但是他们已经消耗了82亿美元。他们起初的预算是40亿美元,然而真正要建设完成,保守金额都需要高达200亿美元。

对于这件事,王贻芳却回应到美国的制度与我国的国体、政策有着极大的差别。虽然美国的大型对撞机建设失败,但从两国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建设大型对撞机未必会失败,反而更适合其建设。

每件事情都会有正反面,面对王贻芳的观点,许多科学家也围绕着中国建设大型对撞机这件事情进行了质疑和反对。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他先从美国中途停止大型对撞机的建设提出反对理由。

他认为建造大型对撞机的预算是360亿根本就不能确定,美国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最终只挖了一个建造隧道的坑。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原本的预算也就只有20亿美元,可是真正建成却花费了8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维修费用。就相当于一个长期的投资,可能未来半个世纪都没有任何的成果。

如今我国还是处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很多领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真正投入建造超大对撞机会极大的减少其他基础科学的费用,不利于其他科研的发展。杨振宁认为运用超大对撞机去解决高能物理学上的一些猜想,就是用猜想去解决猜想,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国际的高能物理研究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纵观所有的研究成果,却没有一个对人类生活有实在的好处。细数世界上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人少之又少,中国建设超大对撞机极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嫁衣。如今高能物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不要只专注于验证粒子存在的研究中。

两位科学院院士都各有各的观点以及理由,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祖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中国是否要建造对撞机还在论证中,没有真正得出结果。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总有一天建造对撞机会提上日程。

}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流对撞试验首获成功 我校教授有直接贡献

 3月30日,位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超级超导强子对撞机LHC实现了7TeV质子-质子对撞,这是在人类历史上达到的最高能量。LHC上的两大粒子物理实验,ATLAS与CMS,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探测器运行与数据采集。(参见,以及 )

ATLAS探测器上重建的一个7TeV对撞事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高能物理学家直接参加了LHC上ATLAS与CMS两大粒子物理实验,在探测器研发、物理分析以及超大规模高能数据网格计算方面做出了贡献。在探测器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即开展了CMS电磁量能器PWO4钨酸铅晶体光产额及辐照损伤的研究,并研制了ATLAS Muon谱仪触发系统电子学检测方案。

中国科大关于CMS电磁量能器钨酸铅晶体的研究

 2006年,为确保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科学地位,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了《ATLAS实验物理研究》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科大成为正式成员单位。目前我校蒋一、韩良、刘衍文和赵政国教授以及八名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正在开展双玻色子精确测量、超对称新粒子寻找等课题的研究。

 同时,科大ATLAS物理组积极参与LAr液氩电磁量能器、Muon谱仪运行与刻度工作,在LHC碰撞早期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尽快理解高能电子/光子以及muon粒子的重建特性与效率,为ATLAS合作组做出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物理分析提供可靠的信息。为了能够立足国内在第一时间对超大规模海量ATLAS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中国科大建设了专用的高能LCG(LHC Computing Grid)网格平台系统,实现了每秒万亿次的CPU计算能力。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已经为高能实验物理进入O(10)TeV新时代做好了准备,期望在ATLAS重大国际合作中做出以科大为主导的物理成果。

 赵政国教授(左一)在西欧核子中心指导研究人员建造muon谱仪。右一为科大研究生

(粒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子死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