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佛头和佛尾怎样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浙江省、江苏省部分地区遗存的《庚申经》及庚申会的现状,认为古老的守庚申习俗在中国内地并未消失,仍在活态地传承,其传承的地域主要集中于吴越文化区。

[关键词]《庚申经》;庚申会;庚申信仰;三尸;道教

一、引言:守庚申习俗在中国并未消失

守庚申习俗是中国古老的种信仰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尸说。三尸又名三虫、谷虫、三彭、三姑,道经中有很多关于三尸的记载。《太上三尸中经》说: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寄住着三尸,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眼,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心腹,伐人五脏,令人少气健忘,爱干坏事。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伐人肾,令人邪淫不自禁。有的道经说,三尸亦名三姑,上尸名青姑,令人好味嗜欲;中尸名白姑,令人贪财喜怒;下尸名血姑,令人耽酒好色。三尸因系鬼类,好游纵,不喜受人拘制,所以常在庚申日当天人们熟睡时离开人体上天,将人的一切过失毫无遗漏地向天帝禀报,意欲减人寿算,促人早死,人死以后三尸就变成鬼四方游荡,可以自由享受祭祀。

道教认为三尸妨碍道士修行,因而强烈主张驱除三尸,道经中记载了多种驱除三尸的方法,如守庚申、守一、辟谷、服符、诵咒、药食、药浴、以药塞耳、食气、存思、割除指甲脚甲等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方法就是守庚申。所谓守庚申,亦称坐庚申,就是在庚申日之夜彻夜不睡,坐守到天明,从而阻止三尸上天报告,并进而消灭三尸,以达到延寿长生的目的。《云笈七签》卷八十一引《三尸中经》曰:

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少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经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乃精神安定,体室长存,五神恬静,不复搔扰,不迷不惑,不乱不淫,怒平息,真灵卫佐,与天地相毕。[1]

守庚申不仅能够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恶行,而且连续三次守庚申,三尸就会恐惧,连续七次守庚申,三尸就会永久消灭,这时就会心神安宁,健康长寿。因此,守庚申以驱除三尸是道教修道成仙的一个重要途经。

道教的三尸说和守庚申活动对民间社会影响甚大,唐宋以来,人们普遍相信人体中存在三尸,并流行守庚申活动。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承和五年(838)十一月二十六日条载:“廿六日夜,人咸不睡,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圆仁描述的是扬州所见的情形,可见,唐时社会广泛流行“守庚申”,形成一种习俗。

唐宋以来,人们还结成庚申会,进行集体守庚申活动,不仅彻夜不睡,而且唱佛歌,动丝竹,甚为热闹,其目的仍是阻止三尸上奏,但其形式更为活泼。这时,佛教徒也参与到庚申会活动中。宋赞宁《僧史略·卷下·结社法集》云:

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会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2]

赞宁,北宋初期人士。他认为守庚申之法是道家之法,他批判佛教徒参与庚申会,是误行邪法。但这也正好说明了守庚申的习俗已影响到佛教,并且与佛教结合之后,形式上变得华丽而热闹。

庚申信仰和守庚申的习俗曾在中国各地广泛流行,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清末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坐庚申”条记载了一个非道士也学习道家的守庚申,而且发展为每夜都静坐诵经,最后得种种神通的故事。另外,该书中还讲到“闽人多喜守庚申,处女尤信之。”[3]说明守庚申的习俗在清末仍很流行。

庚申信仰也远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守庚申习俗。如日本平安时代皇宫中的守庚申做法是赋诗、作文、下棋、饮酒、音乐伴奏等,直到天明。日本的守庚申又同佛教相结合,称为“庚申待”,即在庚申之夜祭祀青面金刚等佛,彻夜不眠。这种习俗流传极广,到现在仍是日本的重要民俗之一,因庚申信仰而来的庚申堂、庚申塔、庚申冢、庚申画等相关事物,在日本仍到处可见。庚申信仰也传入朝鲜半岛,并一度成为国家风俗。如李朝时期盛行皇室守庚申,其做法是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庚申日举行宴会,男女同座,高奏音乐,让来宾赋诗,赌博行赏,彻夜饮酒,守庚申的目的是消灾避祸。

但是,20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的守庚申习俗似乎在逐渐淡薄。日本学者窿德忠先生曾经细致而深入地研究了中、日等国的庚申信仰,写有《庚申信仰》、《庚申信仰的研究——日中宗教文化交涉史》等专著。对于中国庚申信仰的现状,窪德忠先生认为:“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据说大同近郊的农村和杭州一带还进行守庚申,但在白云观未听说守庚申,看来20世纪以后守庚申的信仰习俗渐趋淡薄。台湾、东南亚仿佛也不再进行守庚申。”[4]窪德忠先生的这种观点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时至今日,守庚申的信仰习俗在中国本土似乎已经消失。

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调查,在中国江苏、浙江的一些地方,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庚申信仰相关的民间经典与活动。如在浙江省的天台县、临海市、嘉善县,江苏省的靖江市、常州市等地,都发现了民间传抄和诵念的《庚申经()》,以及守庚申活动的开展,这些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对这些地方现存的《庚申经》和庚申会活动进行初步梳理后,笔者认为古老的守庚申习俗在中国本土并没有消失,依然在一些地方存活着,并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守庚申的经典、内涵与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与累积,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

下面谨就江苏、浙江等地现存的《庚申经》、庚申会进行一些介绍和分析,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其中不完善之处甚多,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二、江浙民间《庚申经》与庚申会的遗存

根据现有资料,在浙江省的天台县、临海市、嘉善县,江苏省的靖江市等地,现在还保留着抄念《庚申经》、组织庚申会等传统民俗,浙江、汀苏两省的其他地方似乎也有守庚申活动的遗存,但因没有搜集到相关资料,这里不做描述。

/thread-.html。本文初稿完成后,曾让胡明刚先生审阅,上述引文是胡先生订正和补充的。

[10]参见汪桂平:《天台百祥庙调查:乡村民间信仰的现状分析》,《宗教人类学》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

[11]金天麟:《浙江嘉善王家埭村“斋天”》,《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1期。

[12]参见《中国靖江宝卷·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13]车锡伦:《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田野调查报告)》,载《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第78-143页,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

[14]《笔记小说大观》第7册,第305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15]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第64-65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16]《中国靖江宝卷》第470页。

[17]参见《皈依进道科仪》,载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441-460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此条资料系同事李志鸿提供,特表感谢。

[18]转引自车锡伦:《江苏靖江的做会讲经(田野调查报告)》,《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学:车锡伦自选集》第81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

佛法修习在家居士常见问题

初学佛的人怎样用念珠念佛?

我们所改的愿是什么愿呢?不好的愿。举一个例子,我们寺院附近,有一个佛弟子姓张,他是兔子的天敌。他没信佛之前,每年冬天套兔子,就是用铁丝套兔子。山区嘛,他这一个冬天能够套五六百只,相当的数量,他搞了好多年。

  后来,他学佛成为佛弟子以后,发现杀生是错误的,绝对不能杀生。从今以后不再套兔子了,并且是经常放生。这是一个实例,这个实例说明什么呢?有人发愿,我每年冬天要套多少兔子,他这个愿也发过了,并且真的就是很多很多,可是他发现这样做不行,马上就把这个愿改了,所以愿是可以改的,首先明白这一点。

  第二点,对于善愿我们不要轻易改动。如果这个善愿我们做不到,想调整一下,做个调整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善愿,善愿能牵引着我们行善,行善能牵引着我们成就。

  阿弥陀佛!我明白了,就是我这个愿许的比原来的那个愿还好,要改的话应该是可以的是吗?

  当然可以,当我们完全没有理解佛法含义的时候,我们所发出的愿可能是逐步圆满的。第一次刚想行善,但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样做。那么我们的愿可能仅仅是一种愿而已,这个愿还是不究竟,当我们随着修行功夫的提高,对于佛法有更正确的理解了,可能我们这个愿更圆满了,可能我们的愿更大了,那无所谓嘛,再补嘛,大愿包含小愿。——仁清法师

很多人都有念过经,但是还是不会念经。所以有时候我常常说他们念经是念给佛听的。这个经本来就是佛讲的,但是我们还是念给佛听。所以比较有趣。有句话叫做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达到有口无心,不是很容易的。

  第一,念经时,我们一般眼睛看,嘴巴念,耳朵听。很多人就注重嘴巴念,和眼睛看,却忽略了耳朵听。其实最关键的,因为是耳朵听,也就是诵经时要把心放在耳根上,认真的听,不是放在嘴巴上拼命的念,念不念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听不听关系就大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耳根最历,经历了耳根就可以永世不忘,但是眼根就没有这个功德。在楞严经中讲到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而且佛陀劝导我们要多修耳根圆通,是最厉害最好修的法门。

  第二,念经时嘴巴上要舌头动,嘴巴不动。很多人念经很大声,诵完一部经,声音就沙哑了,那是因为嘴巴一直动的缘故。有没有发现念经的声音都是比较平和,不会大不会小,就是缓缓地,感觉也有点咬字不清。这就是嘴巴不动舌头动的结果。当然,要达到嘴巴不懂舌头动,关键的是气出在丹田,而不是出在肺部,更不是出在喉咙。丹田出来的气是圆融的,肺部出来的气,是比较尖,喉咙出来的气,更是嘶哑的。所以要多练气。

  那么如何练气呢,就是先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可以去试一试,念每个字时感受一下肚子在震动,试着从肚子发气。多试一试。然后气就比较顺畅了,这样无论唱诵多少,都不会觉得累。

  第三,最好把经书背下来,同时用师父念经的调,不缓不慢。有些规律的。诵经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不是像菩萨交差。尤其是持咒时,更要用以上的方式,比如大悲咒,就很好听。而且可以收摄身心。很不可思议的。同时可以震动我们身上的气脉,让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感受很愉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佛教中讲到五明,其中音声明也是比较关键的。所以,能把经书诵得很好听,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也会十分欢喜的。

  1、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

  诵经,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活了起来,还能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佛陀的深妙智慧,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

  2、更能体会佛经之美

  佛经为佛陀所说,由佛陀的亲随大弟子录成文字,并由中印两国极具文学修养的大德高僧们经反复推敲,逐字逐句翻译而成;佛经之美,非深入经藏,潜心诵读者不能体会。净手敬香后,翻开佛经“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会愈读愈有味;朗读时读音清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在诵读的和雅妙音声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佛经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和义理之美。

  大声诵读需要集中念力,端心正意,使大脑处于空的宁静状态,更有利于安心息妄,得佛加持,常见贤圣,远离鄙恶,除烦增福。会使诵读者清净明利诸善根,欣悟不可思议法,把向善的种子,在声声诵读中播种进自己的识田。

  佛经所在之处如同佛在,若有人能虔诚诵持,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佛经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之所护佑,消灾免祸,道心增上,不易退转。

  心念口演的诵读,会使佛子们在饱餐法味之余,积累到大量的佛学词汇,于不知不觉间纳法入心;待功深力到,自然会出口成章,说法无碍。

  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据专家测定,朗读20分钟可以使全身增加10%的热量消耗,持之以恒可得到减肥功效,高血压病人在朗读时血压还会降低。

  朗诵犹如健脑体操,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有怡情养性,闲净身心的独特作用。

  诵经,除了帮助我们明理增慧,愉悦身心,让我们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开悟,使我们业消智朗,生生世世向善外,其最终的的好处是了脱生死,成就佛道;也可以这么说,诵经是因,成佛是果。

初学佛的人怎样用念珠念佛?

念珠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三、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或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不要在持念的时候随意抡动或摆动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严肃的郑重地计数。

佛珠、念珠、提珠的区别

  【佛珠】:一般来讲佛珠是一个统称,但是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往往指的是僧侣挂在脖子上的珠子称为佛珠。

  【念珠】:念珠是僧侣念经时做为计数用的一种成串的珠子,含佛头(三通)一般为11颗。从佛头开始计数循环至佛头结束称为一轮。但因为珠子大小不同,数量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双数(不算三通)。

  【提珠】:一般为得道高僧手中所持佛珠,用途与念珠相同。但其颗数较念珠,一般都在20颗以上,具体颗粒不定。多的话有54/108/1080若干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明事理渐增智慧,培仁心滋养德行。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

“前生顽石头,今生弥勒佛”——大佛头

北山路25号旁岩壁上,耸立着一尊弥勒佛半身像。造像坐北朝南,此处相传原有秦始皇南巡至杭州的缆船石。北宋宣和年间(),僧人思净将此石凿成半身佛像,人称“大佛头”,后建造佛殿覆其上,名大石佛院。半身佛像高11米,东壁有3龛5尊摩崖造像,已残损不全。

思净,原姓喻,钱塘人。早年受《法华经》于德藏择瑛法师。既悟天台宗旨,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少年时,他喜好画佛,他画的阿弥陀佛像出神入化,侍郎杨杰赞其为“喻弥陀”。

思净少年时,非常喜欢游赏西湖。一天,他游至北山时,看见宝石山麓有一块巨石,听闻秦始皇过钱塘江时用此石缆过船绳,便欲将其镌成弥勒佛像,言:“异日出家,当镌此石为佛。”思净出家后,果然如愿将这一巨石镌刻成了一尊半身弥勒像,并髹漆饰金,构殿加以保护。侍郎薛公曾问他:“弥勒在天,何用凿此顽石?”思净回答:“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金装佛像引得众多游客前来参拜,清乾隆帝南巡时曾到大石佛寺巡礼,多次题咏镌石,赞曰:“昔图黄龙佛,已谓大无比。今游石佛山,大佛实在是。一面露堂堂,满月光如洗……”“始自宋思净,六百年名表”。

这尊由思净镌刻的弥勒佛半身像,至今仍俯瞰着西湖,在几经繁华与战乱后,虽面貌不清,苔痕斑驳,但却始终散发着浓浓的宋韵气息,为西湖文化景观留下了喜闻乐见的宋韵故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照顾话头,念佛是谁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