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火星探测器为什么不用量子通信呢?

对于中国而言,2020年是绝处逢生、蛰伏蜕变和坚韧前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工业在疫情大考中实现惊鸿一跃,彰显强大韧性和无限潜能;这一年,中国制造逆风破浪,走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基石。值此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中国工业报社评选出2020年度中国工业十大新闻(以时间排序),记录中国工业的奋力跃迁与蜕变。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说:“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创出多项纪录,中国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万米深潜凯旋 

    2020年6月8日,中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后载誉归来,这标志着中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本次科考任务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及作业深度纪录、填补中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在高精度深度探测、机械手作业、近海底工作时间、声学探测与定位、声学通信作用距离及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创造了中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张军、规划司投资处副处长高鹏、信息通信管理局市场处一级主任科员姚翔中、湖北省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处长易武4名同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同时,高鹏同志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作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组长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针对疫情防控初期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严重紧缺问题,对重点医疗物资建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调拨的有效机制,争分夺秒提升生产供给能力,多措并举抓好物资保供工作,推动湖北省、武汉市医疗物资快速实现从严重短缺到充分供应,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9月27日上午,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这台“巨无霸”盾构机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这是我国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盾构机取名“京华号”,将用于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研制,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实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工业制造,设备的研制和应用有力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5、安全性良好,4个国产新冠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2020年10月20日,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达到6.1亿剂,2021年,我国新冠疫苗年产能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我国目前已有以下4个疫苗进入临床三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两款灭活疫苗、康希诺/军科院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及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 

  12月31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有数据显示,该疫苗保护率为79.34%,实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的统一,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 

  6、描绘新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定调“十四五”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等。 

  7、推动纯电动车成为主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要求,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规划》的发布,不仅是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政策的延续,也是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方针指引。发展规划与目标的明确,为行业和市场带来了定力与信心。 

  8、“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我国入列核电技术先进国家 

  2020年11月27日00时41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经现场确认,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机组状态良好,为后续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9、问鼎全球最快计算机,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2019年9月,美国谷歌公司推出5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悬铃木”,对一个数学算法的计算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顶峰”需2天,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实验显示,当求解5000万个样本的高斯玻色取样时,“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需6亿年。等效来看,“九章”的计算速度比“悬铃木”快100亿倍,并弥补了“悬铃木”依赖样本数量的技术漏洞。 

  10、长八首飞,嫦娥携样,北斗上天,火星探测……航天强国再续华章 

  2020年12月22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7月23日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卫星峰有很多种,有时把主峰以外的都称为卫星峰。但一般自旋裂分峰,shakeup峰,等离子损失峰,俄歇峰等比较容易分辨。而对于shakeoff峰,多种裂分峰比较难分辨.要依据具体元素和环境来判断。......

  图为大亚湾实验项目三号实验大厅。 图为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 图为“蛟龙”进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试验。 图为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准备滑跃起飞。 图为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图为10月25日,第16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最玄   发现新的中微子振

   天宫二号在太空已经遨游了一个星期。它所携带的各项实验设备在完成了加电后的自我检查之后,将从今天起,全面进行在轨测试,预期将于24日左右获取第一批应用数据。  在天宫二号飞行期间,身边的一位“保护神”——伴随卫星,一直在保驾护航。  伴随卫星保驾护航  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天宫二号伴

  5月4日0点6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亚太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未来,亚太6C卫星将用于亚太等地区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服务,在进一步提升亚太系列卫星通信服务功能的同时,将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多支持。  记者了解到,亚太6C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设计建造,采用东

原文地址:/htmlnews/908.shtm 天上“星链”卫星太多,万一和NASA的航天器相遇发生碰撞怎么办?NASA和SpaceX约定了,为避免双方都实施机动,星链要主动让路。 NASA日前宣布

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德国“伦琴天文卫星”  随着太阳活动不断增强,人类正在迎来卫星“回家”的高峰。据美国媒体9月25日报道,报废的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坠落地点目前尚不明朗,有科学家称其残骸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4日发表声明称,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

  3月21日,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等用户单位在北京共同签署了高分五号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这标志着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机所为高分五号卫星研制的用于大气环境探测的三台载荷实现正式交付。  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遥感卫星,目前已圆满完

  近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海洋一号B”卫星和“海洋二号A”卫星继续在轨运行,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稳定。不过,我国海洋卫星亟待后续业务星接替。  截至2014年年底,“海洋一号B”卫星已在轨运行7年8个月,成为我国目前在轨运行有效工作寿命

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 已经89岁高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来到西昌

  在首颗卫星“图帕克·卡塔里”21日由中国发射成功后,玻利维亚举国欢庆。该国官员表示,这颗卫星不仅让玻利维亚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也将大大造福于民生。  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大批市民聚集在市中心广场和街头,观看全国电视直播的卫星发射实况。当搭载着卫星的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

  大数据用于环境保护,科研人员开发新的森林映射工具,当大片森林被砍伐、被破坏时,工具将对监视者发出声响警告。  现在国内大数据被叫得很响,但是空谈比较多。我不喜欢空谈,我想看到大数据的应用实例。  4月16日的《科技纵览》提醒列表(IEEE Spectrum Alert)发表一篇文章,介绍将大数据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6月15日11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该卫星项目被纳入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计划,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别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及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科学应用。

  一、为了促进临床研究药物标准化管理,鼓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能够规范临床研究药物管理,提高其管理质量,确保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的科学可靠,最大程度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健康而设立本标准。本标准依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细则》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

  4月12日,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这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承担了该卫星关键结构件研制工作,助力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  实践十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是基于东方红三号B平台全配置的首发星。这颗卫星首次在高轨道上应用激光通信和电推

GPS和基站定位技术基本满足了用户在室外场景中对位置服务的需求。然而,人的一生当中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个人用户、服务机器人、新型物联网设备等大量的定位需求也发生在室内;而室内场景受到建筑物的遮挡,GNSS信号快速衰减,甚至完全拒止,无法满足室内场景中导航定位的需要。近年来,位置服务的相关技

   502所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了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氙气源温度、加注设备温度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加注过程中氙气温度满足要求。  当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在火星着陆时,有多少国人也殷切地希望有一天我国也能完成深空探测的创举。  去年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2所(以下简称502所)一项对外

  北京时间1月9日11时17分,中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中国本次航天发射还搭载发射了一颗卢森堡小卫星。此次“一箭双星”发射,是中国2012年首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6次航天飞行。 &n

   6日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春寒料峭。一颗“新星”搭乘一支“利箭”呼啸而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好比一所“流动实验室”,将在距离地球数百千米外的高空边飞行、边实验。  火箭腾空的刹那,“实践十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心绪难平。为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碳卫星很小,但它却是我国迄今为止观测模式最复杂的民用卫星,它通过多种观测模式的组合,让碳排放无处遁形。  碳卫星工程总体副总指挥龚建村表示,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谱,就要依靠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别小看这个二氧化碳探测仪,它可是监测碳排放的主力,采用大面积衍射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将发射一颗新技术装备的地球观测卫星,旨在研究太阳和大气中被称为气溶胶的微小颗粒如何影响地球气候。气溶胶是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过程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据环境新闻服务(ENS)网报道,这颗名为“辉煌”号的观测卫星计划于2月23日清晨搭载轨道科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  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  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

  时间和空间,非凡却又平凡。它们是哲学世界中联系世间万物的线索,是物理学家的星辰大海,却也是每一段回忆的坐标轴和里程碑。  “我们用了10年时间,把空间量子通信实验从十几公里做到100公里再到1200公里;从实验室做到青海湖,再到万米高空的星地之间。”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两周年之际

2020年12月14日,Nature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其中包括:冷冻电镜突破、压力导致白发的原因、南级臭氧法逐渐恢复、银河系中的快速射电暴等。这十大科学发现中,有2篇论文发表于Science杂志,其余12篇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发现的重

   21日,“青腾之星”(潇湘一号03星)搭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待卫星稳定运行后,青少年可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利用卫星测控通道上传至卫星载荷执行。  这颗近地轨道卫星设计寿命为一年,主载荷为一台全色微型遥感相机,计划将开展基于工业镜头+商业高性能探测器的遥感成像技术验证。同

  翱翔在太空的“卫星家族”中,微纳卫星的身材虽小,能量却很大,因此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国际航天发射的主力军。近年来,瞄准国际技术最前沿,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微纳卫星研制获长足进展。  据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陈宏宇介绍,微纳卫星是指整星质量在1~100千克的卫星。相对于大型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图片来源网络  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

  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科学家制订了后续拓展实验计划,进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并筹划发射数颗量子卫星,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

  昨天(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

  遥感技术对于测量森林的流失至关重要。各国不需要自己拥有卫星,但是它们确实需要训练。   Azul山从安第斯山的丘陵地带向东延伸。这些单独的山脉覆盖了数千平方英里的面积,而且在2001年它们的丰富而原始的森林被宣布为一个国家公园。然而,这个国家公园周围的森林被迅速地变成了道路、商品作物种植园和其

  12月27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新闻发布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宣布,从今天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到明年底,北斗系统基本建成后将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届时覆盖区内定位精度达到10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通信技术哪国最厉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