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天宫山现在方丈是谁?

圆通禅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北部天宫山。天宫山又名天公山,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四米,方.五点二平方公里。
据《图纪》、《福建通志》记载“此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鼓声”,当地也有“天公打乐鼓,回响在山麓”的民谚,山名即由此而得,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代僧众在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天公山历来以神奇雄峻、清净庄严被列为闽西地区的游览胜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场。
相传唐初此处始聚人为寨,后建观音庵。于清朝中叶,南海普陀山的法师到此住持将“观音庵”改为“圆通禅寺”,从此寺名一直承传下来。后因战乱,圆通禅寺的钟声又中断了好些年,一九四九年后,圆通禅寺住持普光法师,当时香火旺盛,信徒渐多,普光法师集资修建了大悲殿和慈云楼。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尽遭破坏,僧众被驱,圆通禅寺同样罹难。
至此,圆通禅寺已有了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教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光胜法师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恳求下,由福建省佛教协会调来此间,他看到圆通寺残垣断壁,满目荒凉,感慨万千!发愿重修。经过十七年的奔波募资,终于建成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禅堂、罗汉堂、大悲殿、齐堂、僧寮、玉佛殿、客房、居士楼、地藏殿、海会塔,总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另外新建一条整个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回廊”,全长八百五十米。这是圆通禅寺的一个特色,这种建筑为省内外寺院所罕见。与此同时,全寺各个殿堂装塑了精美的佛像,购置了各种法器。如今,圆通禅寺已真正成为一座布局整齐,设施完惫,面貌一新,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并于一九九八年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法会。
圆通禅寺历来注重收藏、保管各种历史文物,该寺藏经阁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经》共二百多册,其它的经书、典籍一万八千多卷(套);阁中佛龛供一尊从缅甸迎回的玉卧佛。大雄宝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别高五米和四.六米,神态庄严,造型宏伟。罗汉堂里供奉着五百尊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形象各异的贴金罗汉像,这些佛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旧制,全部用木结构,雕龙描凤的图案以小方块木头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铁钉;还有大雄宝殿大门的红木雕刻制作等均为闽西地区仿古建筑之最。
此外,圆通禅寺还收藏有著名佛学家、作家、书画家的一批书画、文学作品。
现任方丈光胜法师,福建漳平市人,现任监院普耀法师,江西人。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天宫山作为闽西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史为证,早在唐初即已建刹,居住僧尼,供奉观音菩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普陀山法师曾在此创寺传教,弘扬佛学。
梵天仙境 沿着灵鹫岭两公里长的石阶小道,一步一阶,登山朝圣,犹如从尘世通往梵天仙境。 灵鹫岭,在天宫山主峰南侧,蜿蜒盘旋二十四弯,铺设二千余个石阶,引游人上山,直达山上圆通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之”字形石阶古道如盘龙,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真是“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缥缈之间”。
攀上灵鹫岭,圆通寺就坐落在一块小盆地上,庄严肃穆,别具一格。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的支持和信众的赞助,圆通寺已重振胜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殿、观慧楼、斋厅、长廊、客房、寮房、玉佛殿、放生池、地藏殿、海会塔、檀心楼等寺观建筑群,层层叠叠,金碧辉煌。 禅林胜景 圆通寺顺应山之地形地貌而建,三面岗峦回围,一面视野开阔,以寺观建筑整体的隐蔽求得禅林仙界的幽深。而寺周遍布的胜景佛迹,进一步烘托出禅林仙界的意境。
灵鹫岭上,一块巨石横空,铺架如台,迎面石刻“飞天法桥”四字,相传此石为菩萨西游所留之物,古称“如意石”,寓“慈航普渡”一路顺风之意。“大悲殿”右侧一石镌草书“岩泉甘露”,岩下,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古称“法水流香”,香客游人视如“消灾甘露” 常带归与家人同喝。
寺后天宫山主峰,恍如弥勒大佛慈祥端坐云天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含笑笑世界可笑之人”,故名为“佛山”,是一罕见的天然奇观。佛山上有块“独尊石”,寓“极目云天,唯吾独尊”之意,又称“天柱插云”,相传古时有法师在此施法撑日。还有一大“佛 ”字石刻,高达四米,刚劲有力,二十里外犹可见其迹。登山顶,极目云天,巍巍近岭、朦胧远峰、点点村舍,无边无尽,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油然而生。

}

  人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在天宫山,可以说是上山难,下山也难。但是,你往上一个台阶,你离自己心中的佛也就越近一步,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早已远离都市的喧嚣,满山的苍翠洗去浮世的铅华。本期的带你了解龙岩天宫山。

  天宫山位于龙岩江山乡和雁石乡交界处,是闽西宗教旅游胜地。据记载:“常有云气覆之,阴晦时或闻箫鼓声,故曰天宫”。山顶海拔1594。3米。上山羊肠小道蜿蜒盘旋,有一条通风顶的石砌小道叫“鼎盖根”。

  早在唐代天宫山上已经建有寺庙,至清代时香火已经很鼎盛。近年来天宫山寺观建筑不断完臻,山下建有山门,入山门后依次有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王殿以及观慧楼、佛堂、缘梦精舍、宾馆等,这群寺观建筑深嵌于方圆3。2平方公里的山间,为山景增添不少秀色。

  天宫山自然风光神奇秀丽,在山中可观云海、奇峰、泉瀑以及晨曦、夕阳、岚雾等景像,令人流连忘返。

  天宫山位于新罗区雁石镇与江山乡交界处,属花岗岩地貌,巨石叠垒,深谷悬崖,飞瀑流泉,姿态万千,是闽西着名的宗教旅游胜地。自唐建寺以来,天宫山历经废兴,香火不绝,在闽粤赣边以及海内外有一定影响。

  圆通禅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北部天宫山。天宫山又名天公山,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四米,方。五点二平方公里。

  据《图纪》、《福建通志》记载“此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鼓声”,当地也有“天公打乐鼓,回响在山麓”的民谚,山名即由此而得,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代僧众在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天公山历来以神奇雄峻、清净庄严被列为闽西地区的游览胜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场。

  相传唐初此处始聚人为寨,后建观音庵。于清朝中叶,南海普陀山的法师到此住持将“观音庵”改为“圆通禅寺”,从此寺名一直承传下来。后因战乱,圆通禅寺的钟声又中断了好些年,一九四九年后,圆通禅寺住持普光法师,当时香火旺盛,信徒渐多,普光法师集资修建了大悲殿和慈云楼。

  “文化的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尽遭破坏,僧众被驱,圆通禅寺同样罹难。至此,圆通禅寺已有了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教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光胜法师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恳求下,由福建省佛教协会调来此间,他看到圆通寺残垣断壁,满目荒凉,感慨万千!发愿重修。经过十七年的奔波募资,终于建成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禅堂、罗汉堂、大悲殿、齐堂、僧寮、玉佛殿、客房、居士楼、地藏殿、海会塔,总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

  另外新建一条整个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回廊”,全长八百五十米。这是圆通禅寺的一个特色,这种建筑为省内外寺院所罕见。与此同时,全寺各个殿堂装塑了精美的佛像,购置了各种法器。如今,圆通禅寺已真正成为一座布局整齐,设施完惫,面貌一新,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并于一九九八年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法会。

  圆通禅寺历来注重收藏、保管各种历史文物,该寺藏经阁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经》共二百多册,其它的经书、典籍一万八千多卷(套);阁中佛龛供一尊从缅甸迎回的玉卧佛。大雄宝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别高五米和四。六米,神态庄严,造型宏伟。

  罗汉堂里供奉着五百尊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形象各异的贴金罗汉像,这些佛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旧制,全部用木结构,雕龙描凤的图案以小方块木头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铁钉;还有大雄宝殿大门的红木雕刻制作等均为闽西地区仿古建筑之最。

  此外,圆通禅寺还收藏有着名佛学家、作家、书画家的一批书画、文学作品。现任方丈光胜法师,福建漳平市人,现任监院普耀法师,江西人。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天宫山作为闽西着名的佛教圣地,有史为证,早在唐初即已建刹,居住僧尼,供奉观音菩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普陀山法师曾在此创寺传教,弘扬佛学。

  梵天仙境 沿着灵鹫岭两公里长的石阶小道,一步一阶,登山朝圣,犹如从尘世通往梵天仙境。 灵鹫岭,在天宫山主峰南侧,蜿蜒盘旋二十四弯,铺设二千余个石阶,引游人上山,直达山上圆通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之”字形石阶古道如盘龙,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真是“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缥缈之间”。

  攀上灵鹫岭,圆通寺就坐落在一块小盆地上,庄严肃穆,别具一格。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的支持和信众的赞助,圆通寺已重振胜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殿、观慧楼、斋厅、客房、寮房、玉佛殿、放生池、地藏殿、海会塔、檀心楼等寺观建筑群,层层叠叠,金碧辉煌。

  原全国副领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大雄宝殿”、“圆通寺”两块金匾,分别高悬于大雄宝殿、大悲殿前;重建的“大悲殿”庄严雄伟,供奉高达三米余的贴金观音塑像;“观慧楼”上供设“华严三圣”宝像,收藏有珍贵佛籍经卷和名家墨宝。

  禅林胜景 圆通寺顺应山之地形地貌而建,三面岗峦回围,一面视野开阔,以寺观建筑整体的隐蔽求得禅林仙界的幽深。而寺周遍布的胜景佛迹,进一步烘托出禅林仙界的意境。

  灵鹫岭上,一块巨石横空,铺架如台,迎面石刻“飞天法桥”四字,相传此石为菩萨西游所留之物,古称“如意石”,寓“慈航普渡”一路顺风之意。“大悲殿”右侧一石镌草书“岩泉甘露”,岩下,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古称“法水流香”,香客游人视如“消灾甘露” 常带归与家人同喝。

  寺后天宫山主峰,恍如弥勒大佛慈祥端坐云天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含笑笑世界可笑之人”,故名为“佛山”,是一罕见的天然奇观。佛山上有块“独尊石”,寓“极目云天,唯吾独尊”之意,又称“天柱插云”,相传古时有法师在此施法撑日。还有一大“佛 ”字石刻,高达四米,刚劲有力,二十里外犹可见其迹。登山顶,极目云天,巍巍近岭、朦胧远峰、点点村舍,无边无尽,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油然而生。

  【结束语】傍晚的寺庙有股神秘的力量,它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只有夜晚的宁静,伴随着佛经的诵唱:深山古寺,一种古韵古味铺面而来。晚钟敲响,绿树青山相伴,梵音缭绕,心境是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和谐。

}

  天宫山亦称天公山 ,位于新罗区雁石镇与江山镇交界处,海拔1594米 ,方圆5.2平方公里。 据《图纪》、《福建通志》记载:“此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鼓声”,当地也有“天公打乐鼓,回响在山麓”的民谚,山名即由此而得。

      十九世纪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天宫山朝圣有两条路,一是雁石下老的北河村至天宫山古道。 二是雁石黄庄至天宫山明清古道, 沿途经慈云亭,八仙下棋,望天亭等全程约二十五公里左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交通不便,唯有龙岩至漳平火车途经雁石小站,朝圣者大部份走这条线。大约一九九五年左右,下老的北河村至天宫山修建了旅游公路之后,两条古道慢慢的荒废被淹没在草丛中了,渐渐地被世人所遗忘。近些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户外登山徒步广泛兴起,追求原生态登山徒步活动非常强烈,众多登山爱好者不断开辟原生态登山徒步路线。二0二0年下半年,登山徒步爱好者元兆和驴友八哥,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游规划建设,积极取得雁石镇政府的支持,拨款整修复原了黄庄至天宫山朝圣之路的明清古道。

早七点三十分从龙岩城区岀发,八时二十三分至雁石镇的黄庄村开始进山,沿复修的明清古道,经慈云亭,八仙下棋,望天亭等于下午三时登顶天宫山,下午四时十五分安全返回天宫山停车场,单程用时七小时五十分,15.24公里,累计拔高1413米,圆满完成天宫山朝圣之旅,虔诚的心穿越时空,回到了四十年前:一九八一年,我的第一次朝圣,是和两三个同事从龙岩乘货运火车到雁石走这条线,由于山高路远,来回需要五十多公里,所以早上七时就从雁石镇岀发,大约下午四时左右登顶天宫山朝拜,下午五时开始下山,晚上打着松明火走夜路,大约午夜十二时,回到雁石苏邦村同事家过夜,第二天又乘货运火车回到龙岩,完成天公山第一次朝圣的心愿。

      天宫山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气候宜人,在山中可观云海、奇峰、泉瀑以及晨曦、夕阳、岚雾等景像,令人流连忘返。历代僧众在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历来以神奇雄峻、清净庄严被列为闽西地区的游览胜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场。

       天宫山属花岗岩地貌,巨石叠垒,深谷悬崖,飞瀑流泉,姿态万千。 梵天仙境 , 在天宫山主峰南侧,蜿蜒盘旋二十四弯,铺设二千余个石阶的灵鹫岭也称'鼎盖根' 二点五公里长的石阶小道,引游人上山,直达山上圆通寺。灵鹫岭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之”字形石阶古道似飘带,如盘龙,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缥缈之间”,一步一阶,登山朝圣,犹如从尘世通往梵天仙境。

        天宫山,早在唐代已经建有寺庙,至清代时香火已经很鼎盛。寺庙历经废兴,香火不绝,在闽粤赣边以及海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天宫山寺观建筑不断完臻,山下建有山门,入山门后依次有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王殿以及观慧楼、佛堂、缘梦精舍、宾馆等,这群寺观建筑深嵌于方圆3.2平方公里的山间之中,近年又相继建成万佛塔,在佛山(山顶)最高峰建成了几十米高的弥勒佛,今年又开工建设观光览车,十月国庆节即可完工,为山景增添不少秀色。

       相传,从前,一个穷苦的挖蕨人在天宫山附近,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云端,下跪礼拜,祈祷说:“观音菩萨在上,如保佑弟子今后挖一斤蕨能洗出三斤粉,就为菩萨于此筑宫建庙。”后来,此挖蕨人果然获得观音菩萨的庇护,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因此,他首先捐款,邀集乡人筹建天宫山宫庙以祈庇护乡邻。此时,两个外来财主(一个浙江的,一个江西的)寻找宝地,先后来到天宫山,看中这个地方,想在此建陵,先后埋下一个铜钱、一支发钗为记,便回家了。不久,两财主循记同争宝地,将官司打到了汀州府。县令问他们有何证据,他们一个说在此地埋下铜钱,一个说插下发钗。县令说口说无凭,叫他们挖出来。结果一挖,发钗正好插在铜钱的眼上。县令官委决不下时,挖蕨人带一帮乡亲来向州官禀明原由。于是,县令判道,天下为公,此为大理,挖蕨人所举实为千村万户安康计也,故此地归属挖蕨人建寺之用。就这样,天宫山庙宇在善男信女虔诚努力下,拔地而起。

        天宫山,相传唐初始聚人为寨,后建观音庵。于清朝中叶,南海普陀山的法师到此住持将“观音庵”改为“圆通禅寺”,从此寺名一直承传下来。后因战乱,圆通禅寺的钟声又中断了好些年,一九四九年后,圆通禅寺住持普光法师,当时香火旺盛,信徒渐多,普光法师集资修建了大悲殿和慈云楼。“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寺院尽遭破坏,僧众被驱,圆通禅寺同样罹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教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光胜法师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恳求下,由福建省佛教协会调来此间,他看到圆通寺残垣断壁,满目荒凉,感慨万千!发愿重修。经过十七年的奔波募资,终于建成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禅堂、罗汉堂、大悲殿、齐堂、僧寮、玉佛殿、客房、居士楼、地藏殿、海会塔,总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另外新建一条整个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回廊”,全长八百五十米。这是圆通禅寺的一个特色,这种建筑为省内外寺院所罕见。与此同时,全寺各个殿堂装塑了精美的佛像,购置了各种法器。如今,圆通禅寺已真正成为一座布局整齐,设施完惫,面貌一新,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并于一九九八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法会。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圆通禅寺历来注重收藏、保管各种历史文物,该寺藏经阁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经》共二百多册,其它的经书、典籍一万八千多卷(套);阁中佛龛供一尊从缅甸迎回的玉卧佛。大雄宝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别高五米和四.六米,神态庄严,造型宏伟。罗汉堂里供奉着五百尊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形象各异的贴金罗汉像,这些佛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旧制,全部用木结构,雕龙描凤的图案以小方块木头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铁钉;还有大雄宝殿大门的红木雕刻制作等均为闽西地区仿古建筑之最。此外,圆通禅寺还收藏有著名佛学家、作家、书画家的一批书画、文学作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岩市天宫山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